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网络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网络概念

篇1

去年8月份,康佳了智能3D电视云电视8000系列、7000系列和1000系列。从名称中可以看出,康佳智能电视同时包括了三大当前的热门概念:3D电视、智能电视和云电视。也许是认为主打一个概念还不够,康佳将三个概念集中在一起。不过从体验来看,康佳电视内的应用数量非常少,“智商”不高,操作体验一般。所谓的云概念也只是可以联网玩应用。与国内其他的智能电视厂商一样,康佳也在炒概念,堆砌功能,“忽悠”消费者。

而且在营销策略上,康佳也不高明。康佳8000系列主打高端市场,却将电视版微博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让人无语。用户为什么要用电视发微博?显然用智能手机更方便快捷。康佳智能电视的另一个特色是推出了所谓自有操作系统OMI,不过操作系统需要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支持,缺少了应用,康佳的OMI系统只能“敝帚自珍”,没有“用武之地”了。

不过康佳的产品有一个亮点,即带有支付功能。去年11月22日,康佳与中国银联、东方传媒集团在上海联合举行了“智能电视支付合作产品会”,推出了基于智能电视终端的在线支付系统和应用服务,用户可通过智能电视终端遥控器进行付费点播、电视购物等在线支付。

考虑到电视购物的潜力而提前布局电视支付,康佳可以说抓住了盈利的关键点。将来或可以吸引诸如电子商务网站、卖家等更多合作伙伴,拓展产业链资源,生态布局有了基础。

康佳集团董事长侯松容也曾表示,未来智能电视的竞争也将成为生态系统的竞争。

但是智能电视普遍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互联网有三大盈利模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网络游戏的模式目前都还不适用于智能电视。

国内智能电视上的视频内容都是由互联网电视七大牌照方提供,内容资源有限,而且不少视频资源在互联网上也可以获得,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投放价值有限,而且广告投放的效果也无法监测。由于广电总局的监管,上网看视频也成为“”,网络资源的广告价值也大大受限。

网络游戏则对终端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智能电视在操控上还相当笨拙,即使是一些小游戏,用户操作也常有不便。所以,在线交易是智能电视最为可行的盈利策略。

篇2

游径建设是一种常见的开发行为。游径是旅游开发者向景观中人为添加的新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将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在生态功能上与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的一般生态功能一致,所不同的是游径需要承担疏导游客的作用。在风景区,道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建设良好的游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客流疏导的效率,加强对旅游开发活动的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减少因为游径不合理建设而发生的诸如游客另辟游径等行为导致的环境破坏,使景观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发挥其正常的生态功能。因此游径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如何评价游径的空间格局及其所发挥的功能效应成为本要解决的。

传统的景观格局的指标,尤其是关于廊道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只片面的考虑到了景观的空间格局或是其生态功能。本论文将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标:网络有效性。网络有效性指标以旅游区的游径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疏导游客作为游径的主要功能,研究当前游径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景点区域的游径网络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不能很好地疏导客流,能不能成功地避免游径阻塞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关键取决于该游径网络的连通程度高低和客流容量大小两个因素。网络有效性指标正是将这两个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也就是将景观格局与功能结合起来考虑,结合了环境容量的概念,量化描述游径在客流量达到最大时的使用状况,为研究游径建设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

为了验证网络有效性指标的作用,本次研究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地,借助于网络有效性指标,对九寨沟旅游开发区当前游径有效利用状况、游径修建格局与环境影响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九寨沟旅游开发区现有游客规模作出了的。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景观生态学廊道的连通性指标相比,网络有效性在上述中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廊道 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 网络有效性 旅游

目录

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第二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建立 3

1 网络有效性概念的定义 3

1.1网络流 3

1.2网络容量 3

1.3实际网络容量 3

1.4网络有效性和路径有效性 4

2指标的 4

2.1求理论路径容量与理论网络容量 4

2.2线性规划求实际网络容量 5

2.3网络有效性与路径有效性指标 5

3网络有效性指标在旅游环境管理中的意义 5

第三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应用 7

1. 案例研究地: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2.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计算 8

3.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应用 11

3.1 评价九寨沟游径的有效利用现状 11

3.2评价游径的环境影响 14

3.3评价游客规模现状 17

4 案例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21

第四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与传统景观生态学指标的应用比较 23

第五章 结论 26

篇3

论文摘要: 概念改变是科学学习和教学的重要问题,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广泛地探索了概念改变这一主题,提出了一些理论和解释模型,以期回答概念改变的一些基本问题。本文系统地梳理有关概念改变的理论,讨论这些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评述了概念改变理论的发展。

本文将系统梳理有关概念改变的几种理论,讨论这些理论的特点。

一、不满和概念替换理论

Pos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改变模式在科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概念改变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的动机理论,他认为要在儿童原有概念和要学概念之间,创设失衡、不满或者不一致,而解决这种认知冲突的努力会导致对新观念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Strike和Posner(1985)概念改变的模型扩展了Piaget通过同化和顺应学习概念的观点。他们描述了概念改变的四个条件:(1)首先 ,学习者对当前的概念产生不满,即当前的概念不能解释新的事件或者不能解决当前遇到的 问题;(2)新的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学习者能明白新概念的含义,理解其意义,发现表征它的方式;(3)新概念必须是合理的,并能够与学习者所认同的其他概念相符;(4)新概念必须是富有成效的,不仅可理解、合理,而且对学习者来说,还必须有价值,能够解决其他概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者认为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由Strike和Posner提出的概念改变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在概念情境——概念生态中,新概念可被理解、判 断、获得或者拒绝。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因素影响概念改变,而非仅概念自身。他们认为学 习者在概念改变的过程中可能经历停止、开始甚至沿原路退回等状态变化。

在这以后,Strike和Posner(1992)又修改了其概念改变的理论,扩展了概念生态的作用。他们认为,错误概念不是被人们明确表达的观点的产物,而是在概念生态中产生的。 他们提出稳定性的问题,认为错误概念是相对松散的、暂时的、不一致的;事实上,它们是 受概念生态的影响。另外他们还提出了概念结构的问题,并关注概念网络的系统本质。

Strike和Posner理论的重要性有两点:(1)对一些因素的关注,例如影响学习者形成概念生态的动机和目标;(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的理论已经成为大多数概念改变教 学的里程碑,但是该模型没有充分地提出如何建构相异的概念的过程,不过一旦概念改变过 程和机制的理论弄清楚,研究者要想改变别人的概念,就要返回到这个模型上。

二、知识建构理论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某一概念是嵌于稳定而复杂的其他概念的网络中,这些网络能够表征朴素的个人理论,而最基本的思维单元,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观点,构成了对因果的自我 解释,这些自我解释一起支持了个人的朴素理论,它将帮我们揭示普遍存在于科学学习的错 误概念。下面阐释两个知识建构理论。

(一)Vosniadou的理论

Vosniadou认为概念根植于并被限定在一个更大的理论结构中。它区分了两种不同水平的理论控制学习者的观念:朴素的框架理论和各种具体的理论。

Vosniadou提出框架理论不为意识所觉察;虽然意识不到,但框架理论限制学习者获得物 理世界的真实知识。它是由本体论和认识论假设组成的。另一方面,具体理论是意识可觉察 到的,并且由一套相互关联的命题组成,这些命题能描述物体可观察到的行为。也就是说, 具体理论是基于个体观察,还有教学信息,并在框架理论的假设限定下逐渐出现的。这两种 理论联合在一起构成了概念结构,学习者通过它们能建立对世界的因果解释。

Vosniadou区分了两种概念改变的方式:丰富和修正。前者被描述为在原有知识上新信息的增加,并且通过累加过程可以获得。后者是发生在新信息与具体理论或框架 理论不一致的时候,是学习者要实现的实质性变化。她认为,新信息和框架理论之间的不一 致比与具体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更难于解决。

Vosniadou认为在修正的过程中有些概念很难改变,因为框架理论是解释的连贯系统,这些解释是以日常经验为基础,以多年的证据为依托的,从而形成相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而概念是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根基的,所以概念改变都会引发框架理论系统的变化。这个 论断相似于Strike和Posner的概念生态的含义。学生未能学习某一概念,就是因为要学知识与框架理论之间存在不一致。当儿童力图把一些信息加到错误的原有心理结构上时,就会 产生不一致。错误概念就是学习者努力协调不一致信息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混合 的模型。这种解释异常数据的尝试类似于解决认知冲突。

Vosniadou(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1)存在一个概念获得的顺序;(2)概念结构的重要性就在于对知识获得过程的限定。这些结论引发了这样的理论假设,即概念改变是一 个渐进的,并能导致错误概念的过程。她们也认为,在概念改变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1)起初的心理模型;(2)混合的心理模型——学习者力图将起初的模型和科学模型协调起来;(3)科学的心理模型。

最近,Vosniadou和Ioannides对原始模型作了两个主要的精致,首先,她们对概念改变的类型做了区分,表明概念改变可能是:(1)自发的,或者(2)基于教学的。前一种类型是源自在社会学习情境中丰富的观察所带来的一种变化,而非正式的科学教学,其中一个例 子就是语言学习,它是社会化的结果。后者是正式教学的结果,它要求建立混合的模型,力 图把科学教学协调到原有的理论中。第二,她们对Vosniadou关于精致过程的原有论断做了进一步阐释。元概念意识所起的作用被加强了,精致被看作“带有更系统、连贯和 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的发展。

(二)diSessa的理论

diSessa和Sherin(1998)非常关注概念形成和概念改变的过程和机制等更深入的问题。以朴素学习者占有空乏的因果模型这一假设为基础,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提出了概念形 成的理论。他认为因果观点由现象本源(phenomenological primitives简称p-prim)组成, 现象本源是从一般的经验中抽取出来的,P-prims是特定知识成分的最小单元,并能产生解释 。p-prims直观地等同于物理定律,并构成了人们所见和解释世界的基础。因此,p-prims能 解释diSessa所称的因果网络的结构。而p-prims并不是概念自身,多个p-prims涉及到因果网络的创设。

因果网络近似符合人们直观期望的因果。他们认为:“因果网络大致是‘在观察背后的理论’的替代品,或者是蕴含在基于理论的种类观点中”(diSessa & Sherin)。因此 ,因果网络可被描述为用于理解世界的基于推论的解释,这反过来构成了人们理解世界的理论基础。他们通过一个结构成分,即联合种类,把这种解释机制与概念获得联系起来。为了理解这个复杂的成分交织情形,我们需要一些背景信息。

diSessa和Sherin首先认为所有概念都是不相同的。事实上,像“知更鸟”这样的概念不同于像“速度”或者“力”这样的概念,理解它们需要不同的认知过程。人们需要将前者分类到鸟的类似种类的概念中,人们需要将后者分到一个特殊种类的概念中,他们将其称为联合种类,这些联合种类由结构成分构成,结构成分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活动:(1 )围绕通过选择所“看”到的(称为“读出策略”)事物收集信息;(2)以已经提及的因果网络活动为基础。第一部分,读出策略,或者信息收集,相当于一个隐喻的“看”,“看”的方式上的转 变被看作是概念改变的核心问题。他们表示:“在许多例子中,这种‘看’是学习的实质完成 ,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人们基本的知觉能力。此外,‘看’的这些形式有时涉及明确的策略和扩展的推论”。

因此,diSessa和Sherin把概念改变定义为在读出策略中和在因果网络中的不同变化的介入。他们同时还举例说明,有可能现有的读出策略会被逐渐组织起来,以不同方式使用。在因果网络方面,可能需要建构一个新的因果网络,或者可能需要发展和再组织一个的因果网络。

因果网络是学校中学习物理学科的困难源泉。因此他们建议:“在其他事情中,它(因果网络)需要更系统的组织起来,恒定和整合的观点可能在要使用的因果网络的组织和选择中起到作用”(diSessa和Sherin)。但是他们并没有阐释,在因果网络中发生了什么 样的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关注新的因果关系,需要什么填补这个空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转向Chi的概念改变的理论。

三、Chi的概念改变的本体类别理论

Chi等人(1994)建立了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学习者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可能已经将这些概念归到某一本体类别中。因此,概念改变就被定义为种类分配上的变化。据此,Chi的概念改变理论的最重要方面是概念从某一本体树种类重新分配到另一本体树种类中。在某一树的种类特征本体上不同于另一本体树的种类特征。

Chi的概念改变的理论(Chi te al.,1994)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一个认识论 假设,它是关于本体论上的分配和世界上实体本质的观点,由这一假设可以定义“相异”的标准;(2)一个形而上学的假设,它是关于特定科学概念的本质;(3)一个心理假设,它是关于学习者的朴素概念和揭示出的错误概念的分类。

Chi等人(2002)的概念改变理论有两个主要变化。第一,在错误概念移除上的难度;第二,种类的结构。她澄清了嵌于朴素理论中的概念结构的观点。此外,她明确承认朴素 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假设是不相容的。她认为概念改变的主要挑战源自于这样的事实,“学生 可能缺乏什么时候需要转变的意识和可能缺乏转变后的另一种类”。她们假设,科学上适当 种类的缺乏会阻止学生进行必要的重新分类:“如果实现概念转变不可能,那么学生就不能 修改错误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某些错误概念比其他概念更难于修改的原因”。

Limon(2001)称:“尽管我们已经报告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可能使用认知冲突策略研究所得到的最突出的结论就是,学生缺乏效力去达到一个强大的概念重建,和随后深入理 解新的信息。有时,学生可以达到部分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案例中,教学介入后的短暂时期 内部分变化会消失。为什么即使学生意识到冲突,他们还如此抵抗变化?为什么学生能部分 修改观念和理论,而保持起初理论的核心成分?”。

Chi的概念改变理论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正如她所说:“问题是除非学生有一个不同种类,把概念分配到这个种类中,不然这种教学将不会有效。”

四、评述

从概念改变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概念背后的东西,概念生态、因果网络、具?体理论、框架理论、本体类别等等,其中有些描述具体的知识领 域的概念,如具体理论和因果网络等等,然而比较这几个理论的发展变化,研究者越来越认识 到有些从具体知识领域中抽取出来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框架理论和本体类别等的重要性, 这些往往是概念难于改变的最根本原因。?第二,概念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概念本身,还要 触及到支持概念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些概念非常难于改变,就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完整的 、连贯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所以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习要放到与之相联系的复杂的知识网?络中 。

参考文献:

[1]Chi M T H,Roscoe R D.The processes and challenges of conceptual chan ge.In:M.Limon and L.Mason(Eds).Reconsidering Conceptual Change:Issues in Theoryand Practi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The Netherlands,2002,3-27.

[2]Chi M T H,Slotta J D,ds Leeuw N.From things to processes:A theory ofconceptual change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4,4 :27-43.

[3]diSessa A..Knowledge in pieces.In:G forman & P Pufall(Eds.),Construc tivism in the computer age.Hillsdale,NJ:Erlbaum,1988.

[4]Limon M.On the cognitive conflict a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c onceptual change:a critical appraisal.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1,11:357-380.

[5]Strike K A,Posner G J.A conceptual change view of learning and under standing.In L.West and L.Pines(Eds.),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P .211-231).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篇4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学;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35―02

一、 网络文学:文学形式的变革

人类发展至今,传播媒体的形态经历了从手势语到口头语言,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从书面语言向数字语言三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使人类思想观念、信息传播以及对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加速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越发丰厚的沉淀下来。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变革,新媒体催生了网络文学,它是一种全新形式的变革,以网络的发展为依托,对传统媒体形态、社会和文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任何一种媒介都会孕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样式,并会影响其艺术特质,而口头、书面和网络文学之间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形式与特征。口头文学人口相传,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民歌、传奇和史诗为主。它不特意点缀,狂野奔放。然而其在流传过程当中内容信息逐步消减,不容易长时间保存。伴随着书写的推广与媒介的完善,书面文学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逐步代替口头文学。由于文字方便传承和保存,书面文学,特别是以现代小说为代表,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样式。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注入了新的血液。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展现作者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或者其世界观变化,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表现,是扎根于社会实践,是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升华,是通过文字符号来感悟与升华。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再到数字语言文字的每一次进化和改变,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媒介载体的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形式的变化深深扎根于社会生产实践,但大多是驻足在上层社会,久而久之,文学的发展便慢慢地脱离了群众。然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媒介载体的巨大转变,传播主体的开放和多元化,给文学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文学的创作也在新的模式下,充分张扬自由和个性,使文学从精英层面转身步入普通群众的生活。互联网络的发展,使网络文学随之成为一种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网络工具的完善,文学传播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文学创作与互联网的完美组合,催生了网络文学。然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界定众说纷纭。“不管是在网络眼中还是在理论批判界,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学,到底有无网络文学,怎么样才算网络文学等,都存在诸多争议”。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网络文学”是网络和文学的有机结合,是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文学。

吴生华曾在2001年给出“网络工具论”这一观点,指出:“网络仅仅是工具而已,文学还是文学,不会有任何改变。”无论如何,网络只是一项工具,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或者交流娱乐的一种方式。

但是,由于网络监控与管理的不完善,网络上出现的文学作品确实存在极强的随意性和个性化,很多学者因此认为互联网上的作品仅是网络在网上写作,而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那么,到底何谓网络文学?综合不同学者和批评家的意见,网络文学是借助因特网的技术拓展,以网络语言为特点,在计算机上实现供网民电子浏览欣赏的一种电子文学新形式。

三、 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生态研究

“网络生态”,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最早由田征宇在网络生态一文提出,但并未给予详细解释。《网络生态论》(张庆峰)里清楚地指出了两个概念――“网络生态”和“网络生态系统”,并对其做出了较详细的阐释。作者把网络比作大自然,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把它当作整体系统来对待,并首创了网络生态研究与网络文学生态研究的新视野。

此后,研究者们也逐步拓宽视野,对网络文学的生态性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并且逐步把目光转移到网络生态问题的文化根源和网络文学的生态体现上,有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并提出要像看待自然环境危机那样看待网络生态危机,引导其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

随着学者们及网络界对网络文学的逐步关注,对网络生态的研究也开始呈现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态势,并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对网络文学的生态研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比如在研究力度、研究范畴和研究数量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更缺乏对网络文学生态研究的系统性。网络文学生态研究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缺少系统的认知,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网络文化、网络生态和文化生态学这三个相关领域。对网络文化的研究,研究者通常关心的是从其定义、特征以及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渐渐把研究视野转移到对网络文化的生态性体现与发展的层面上,是对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范畴研究成果的移植。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渐渐网络文化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上,在针对其中展现出来的危机献计献策,发出了构建绿色网络文化生态的倡议。个别研究者比较关注网络生态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着手从较深的层面考究网络生态的文化本源。网络文化生态研究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了网络文化信息构成、消费心理、文化状况、传播观念等多个综合因素,而现有的探究通常较为肤浅与单一,对网络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等深层次的研究涉入不深,也缺乏从“技术+人文”关联视角对网络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考量的系统成果。

网络新媒介孕育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学,并从本质上带来了对文学的形态和特征的改变。它以新的操作界面为平台,培养了一批新作者,并带来了文学形态、创作方法、解读方式、传播途径和评判尺度。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形式,短信文学的突起又极大地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网络文学的出现无疑对传统文学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有可能将逐步代替传统文学转而成为网络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

综观网络文学生态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现有对网络文学生态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层面入手,或是以网络文学本质为出发点,剖析网络文学对人发展及观念造成的影响,或是关心网络技术、网络文学带来的生态问题,或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网络文学的研究,或是有意将网络文学与文化生态学研究相结合,而对网络文化生态学范畴的整体系统的研究极其少见,且研究视角单一,多方面因素不能有机的结合。

四、结语

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学的长久积淀,没有传统文学的积累与繁荣,网络文学也将是昙花一现。正是传统文学的价值体现,才推动了今天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网络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但是,如何因势利导地发展网络文学,最大限度地创造文学价值,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陈水云.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N].光明日报,2000-05-10.

篇5

关键词:带状绿地景观;概念;类型;功能;设计原则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在城市大型集中的待开发绿地越来越少的同时,带状绿地以其线性的空间特质,与城市道路、城墙、滨水、防护林等建设相辅相成,在改善美化城市环境、防护城市生态、构建城市绿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的绿地组成,其中线是城市带状绿地的初始称谓。带状,在城市系统中是线型的概念,有其相当的长度和宽度空间。绿地,是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承载、支持和美化的作用。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是城市中绿色的“线”形结构,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廊道空间,联系城市中各个版块,是适宜人们生存的人性场所和领域。

2 城市带状绿地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不同,城市带状绿地可分如图1所示2大类。

3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功能

3.1 生态功能

带状绿地的生态作用毋庸置疑,可以吸收飘尘、汽车尾气等,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同时通过植物材料的合理配置,与城市其他物质界面相区分,创造稳定的城市网络生境,保持大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3.2 文化功能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其线形空间特征,成为了最好表达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表征窗口。

3.3 休闲功能

融合了自然元素和历史人文,体现了园林生态、审美情趣的城市带状绿地,其线形的空间结构便于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道路环境自然开放的游憩空间,有益于劳累的行人驻足,放松身心。休闲游憩是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最主要出发点,同时也是检验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3.4 网络连接功能

在城市绿地系统网络化中,城市带状绿地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它能够通过其线形带状的延伸,把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地段、不同大小的绿点、绿线、绿面连接起来,编织起城市的绿色网络。

3.5 经济功能

城市带状绿地,切实改变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息环境,使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有序发展直至繁荣。带状绿地还能全面促进沿线的城市界面的经济活动,带动房产地价的提升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6 社会功能

通过营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直观感受,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和表达现代文明,以环境教育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4.1 以人为本

首先,对于植物的选择尤为重要,以无飞絮、无毒、无异味的植物为佳,避免引起行人的身体不适和环境污染;其次,满足各类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在带状绿地中的感官、行为和心理需求。体现行人在绿地中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休闲性,从而达到人景交融的境界。

4.2 自然优先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人们的天性。只有把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统一理念深刻贯穿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才能真正把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更趋于自然。

4.3 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人文环境,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而在城市带状绿地中应秉承因地制宜原则。绿地中所有构成要素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形及植被,将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景共享。

4.4 独具特色

城市绿地应注重与其规划地的特色结合,考虑当地区域特色、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反映当地人的精神需求与向往。使其主题表现更加鲜明和个性化。

篇6

关键词:网络生态系统;大学生;电子商务;区域化

1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背景与模型的概述

1.1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概述

张庆峰在网络生态论中指出:所有的影响网络发展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网络发展的生态环境,当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与网络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本文认为电子商务是网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人们更依赖于网络平台的信构建息传递与资源共享。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打破传统概念的枷锁进行的商业活动便是电子商务,而且这一类的商业活动也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物品的交换与买卖,它还涉及金融、人才、信息交流等多个领域,融入了情感、智慧、判断、想法等一系列人类独有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凡是涉及运用大数据网络技术进行广义与狭义上的易主的行为都可以认为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技术发展的一个产出,也就是将网络运用到社会产业的发展中形成了电子商务,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电子商务与网络之间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来自人类的需求,人类主导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控制相关产业的形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日常。源于对电子商务的管理,人们提出了云平台、大数据等概念,促进形成了相关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电子商务在网络经济的地位。在其相促进下,形成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1.2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学生关系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尤其是大学生,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将学生与其所属的生活环境看成一个整体,以学生的日常消费、需求为引导,借助发达的校园网络系统,以手机、电脑等终端相连接,便可构建一个校园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的转型与相关产业、产品的升级与更新换代,大学生的接触面从原的来的单一型线下模式通过网络向复合型多样化的模式叠加,并随时间推移呈日益复杂的趋势。当下中国物联网的成型特点,因为终端与受众群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化,从“流量”的价值到云平台背后大数据的计算,通过网络生态的推广也隐隐预测着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处在由学校向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方面能力尚且处于一个培养期,很多地方并不能适应社会生存,需要锻炼;另一方面社会上信息量太多、太复杂,这时需要一个贴近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而服务的平台,以满足他们的生活,创造更适合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环境。

1.3模型的构建思路

网络生态系统是十分有效的运用电子商务组织思维模式,本文运用网络生态理论,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剖析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以及在未来如何更好的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长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研究一个新的商务模型在大学生中的运用,就必须对大学生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第一,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将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分开,更多的是将社会中所有人看作一个整体为研究对象,提供整体性的服务。第二,网络生态视角下的电子商务在大学生中的运用。此时的电子商务即需要大学生的角度考量,了解当下大学生的特点与共性,结合社会发展,分析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兴趣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要分析针对这一群体网络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服务方式、内容内涵。第三,对概念模型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市场环境,分析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一些电子商务业态的运行模式,运用时间和社会环境两大特点,分析它们从发展到成熟,结合学校的特殊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型结构,并对模型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寿命进行分析。第四,对模型落实进行规划。大学生具有整体稳定个体极不稳定的特点,受时间和心理影响十分巨大,对外部的环境十分敏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与整合,进而达到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学生生态系统模型的优势

2.1具备特殊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我们不难发现构建一个网络生态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体系内的收益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宋周莺、肖童也曾指出,大学生作为网络购物的重要群体,其年龄、教育、收入等个体因素影响较小,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地理因素在网络购物中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大学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对大学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大学生多方面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构建大学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利用区域经济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幅降低各个成本,更颠覆以往对于商业价值的定义与框架,并做一个持续性的增值。大学作为一个学生的集合体,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在各种优势下,有必要开发一个新的,面向广大学生的平台,在中国平台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受益者。

2.2现有条件的支持

大学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现在的学校中已近初具雏形,虽然没有进行统一,但是在很多方面已有体现,有学校学生参与其中的流程、享受其中的优越性。通过“大创”“创青春”等比赛的推进与引导,学校内针对大学生服务的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参与下,送上楼的外卖让吃饭变得更容易、“菜鸟驿站”入驻校园、mooc等网络课程平台的搭建,形成了大学知识、经济体系,打破了传统地理的限制。借助微信、淘宝等平台的搭建,学生成立商务公司、售卖自己的成品变得容易,区域经济效益更加明显。这些虽然只是零零散散的方面,但是在这些点位的支持下,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基础设施进行研究,构建一个合理的大学生电子商务生态模型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打开大学生活新的格局。

3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迷茫。大一进校时大家都踌躇满志,但是没有足够明确的方向与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很多人都随波逐流,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导向所引起的迷茫。第一,学生存在迷茫有大部分是因为陌生,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一无所知,接触的面很狭隘,通过两年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后便面临着时间问题和毕业去向,考研就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能力。第二,在知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成果,普遍围绕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如何培养进行研究,其中原因是因为大学是一个“塑性”的过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加上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发展是难以以一个统一的培养方向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他们的“塑造”过程是可以被影响的。大学生未来做什么取决于他们接触到的圈子、学到的知识、增长的能力支持他们去做什么。第三,大学环境的限制,首先,大学作为一个较为封闭的学术研究基地,屏蔽了大量的社会不良因素纯粹的一个学习性场所,也带来了一定的自我封闭,在不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隔阂;其次,在大学课程开始的时候,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大多数是公共课,很多人上了大学以后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感觉所学的内容和专业毫无关系,渐渐地对自己的专业课有所失望,具体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缺乏激情,这种失望是由于大学的自由性和自己的迷茫所决定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不许旷课,旷课会有严重的惩罚。但是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处在由学校向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方面能力尚且处于一个培养期,很多地方并不能适应社会生存,需要锻炼;另一方面社会上信息量太多、太复杂,这时需要一个贴近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而服务的平台,以满足他们的生活,创造更适合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环境。目前来看社会中很多工作要求学历为研究生,其根本原因还是研究生所接触到的面更大、更广,更适合工作任务,如果本科生有了相同的能力那么是否可以减少研究生做着本科生的工作现象。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共同进化

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17-02

一、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

“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James F.Moore在他的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中提出的[1]。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学认为,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关系,并且生物的多样性和共生性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要求和规律。众多的生物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其他生物提供共生的环境和条件,同存于一种共生体之中,共同进化和优化。James F.Moore指出商务生态系统正是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以上这些机制。众多的商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与传统商务环境相比有显著的区别。从传统意义上说,企业必须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内进行竞争。但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原来处于各个封闭“湖泊”中的不同行业,由于Internet这条“电子运河”而沟通起来,竞争范围改变了。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有些企业采用了MRPⅡ、ERP、CRM、SCM系统等,但合作伙伴之间的电子化连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难以实现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 、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各种组织间的、高效的电子化连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OS(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M等,将伙伴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使组织间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换量与交换速度大大提高,为形成新商务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新商务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途径,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商务生态系统。与系统中的各成员共创新的集成化商务模式和技术标准,共享知识,协调与各成员的关系,并根据商务生态系统发展不同阶段(开拓商务生态系统、商务生态系统的扩展、对商务生态系统的领导、自我更新)的特征和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急于攻击其他企业的领导地位或驱逐弱者。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会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3]。

三、新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及其与当前其他管理思想的区别

商务生态系统亦区别于以产品或任务为目的而组织的动态联盟(Virtual Enterprise),动态联盟是建立在机遇产品基础之上,由多个各有专长的敏捷型企业利用各自的特长联合起来进行机遇产品的经营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一旦结束,联盟也自行解体,动态联盟把追求最大程度的敏捷性作为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商务生态系统则是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组成的共同体,其形成原因与动态联盟是有区别的。

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应用分析

(一)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英特尔的投资范围涉及世界各地多达425家高科技或与之相关的公司,是个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商,其通过庞大的投资来形成企业协作网络从而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英特尔公司为了完成从芯片生产商到互联网建筑模块生产商的转变,仅在2000年,英特尔就收购了12家公司和企业,收购总额约60亿美元。

英特尔庞大的战略投资计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是在PC机和芯片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投资。现在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助于全球性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发展的领域进行投资。在进行投资时,英特尔着眼于一个整体的生态均衡环境,进行系统化投资,以弥补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服务和内容等方面的技术或内容的“差距”。接受英特尔投资的企业不仅可从英特尔的财政资助中获益,还可利用其带来的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计算平台和网络的专门技术,并可与其他同行协同制定技术标准。通过和那些不断开拓前进的公司合作,英特尔的工程师可更大范围地接触各种理念,这对公司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

(二)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不是单独依靠自己的企业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阿里巴巴现在的成功是通过自身建设的平台来主导整合庞大的系统成员架构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4]。

阿里巴巴通过提供诚信通服务产品建立诚信体系使得整个系统从中受益,而且诚信通产品对诚信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很大一部分授予给了用户和合作伙伴,例如,诚信通产品中的商家认证交给新华信、华夏和邓白氏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诚信档案由网商主动反馈的记录构成,阿里巴巴并不需要维持复杂并且昂贵的中央监控和诚信评价系统。

阿里巴巴对网商提供各种服务来帮助网上交易。例如,防骗打假的培训,提供贸易通产品帮助网商即时联系,阿里巴巴对网商的服务从保姆式转向教练式,鼓励网商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使网商成为系统中的主角,并有配套工具方便用户。

阿里巴巴更大的价值空间是由系统中的成员来创造完成。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不可缺少,阿里巴巴捏合的诚信、商机、互动和规模这四种要素对于其商业生态系统也是缺一不可,而且神奇的是,仅仅这四种要素就能孕育出网商生命体自我成长。

阿里巴巴不但在创造价值,他还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所创造的价值。阿里巴巴向网商提供服务产品收取的费用相对于阿里巴巴为网商创造的价值是物有所值的,统计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的成交机会是普通会员的6倍,这给会员带来的价值远大于他们的支出,因此阿里巴巴付费会员迅速增长。

(三)易趣和淘宝商务生态系统的竞争

在淘宝决定进入市场之前,易趣是明显的领导者,独霸C2C交易市场。淘宝进入这个市场之前,由于无法与易趣抗争于是采取了瓦解易趣商务生态系统的策略:免费。用户交易、登陆都是免费的。这招武器很有威力,虽然一开始易趣的主流卖家不会流失到淘宝,但是那些无法在易趣挣到钱而又要交店铺费的小卖家和学生卖家都会加入淘宝,包括易趣有些卖家同时也会在淘宝开店,因为这是零成本和有收益期待的。总结来说淘宝的策略就是:烧钱开路,铺入大量资金营销。淘宝期待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形成一个更大的商务生态系统,引发网络正反馈循环:随着人气的增多,交易增加,卖家会更积极投入增加;卖家增加反过来又吸引买家不断加入登陆平台。

淘宝网总价值:投入的资本+网络的价值=易趣的总价值:运营的收益+网络的价值。

奥秘在于:为了维持这个等式,最初淘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易趣没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淘宝网网络价值的增值(网络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用户规模和交易量来衡量),于是同样的等式下,淘宝网络价值的增长大于易趣网络价值的增长,而由于运营的收益与网络价值是正相关的,为了维持等式,淘宝网投入的资本量会越来越小,或者说投入同样的资本量,淘宝的网络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易趣要么有所投入,要么找到增加网络价值的新方式,例如,易趣目前所做的将国内平台和国际平台对接,为用户增加外贸机会的举措以及重新准备投用第三方担保支付模式等等。

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启示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商务生态系统和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没有人能够完全预知未来,一切取决于企业的智慧和应对策略。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哪个企业胜出取决于哪一方的系统更有竞争力更有价值,双方都要慎重考虑自己的生态体系是否更有竞争力。

现在的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从更确切的角度讲,不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技术或营销手段,而更是在接受一种新的商业理念的启蒙,从接受电子商务实践电子商务的那一刻起,整个企业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轨道。

电子商务是ICT和商业这两个互相具有强关联性的要素直接碰撞的果实。因此,电子商务产业内必然首先遇到并首先实践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在前所未有的空间内大规模相互协调,将资源集中起来,甚至将消费者也融合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进化的生态体系。

商务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规的行业界限内部成长,也可以跨越常规的行业分界线,这种理论方法适合于电子商务突破行业范围的特性。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不仅提供了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各种战略联盟的方式,也可以从新的角度系统地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预测潜在的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风险,从电子商务中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穆尔.竞争的衰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篇8

【关键词】绿径 输氧系数 指状规划 绿道 绿带

随着近年来沙尘暴、沙漠化等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熟悉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不再仅仅是绿地的美学效应了。

1 绿地生态效应的几个概念

1.1 手指状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彼得-布莱茨的罗夫为首的一批规划师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区域规划建议,就是闻名的手指状规划。手指状规划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城市,而是若干个不连贯的小城镇。他们紧靠快速火车铁路线,如同穿在线上的珍珠。未来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而现有的城市则就是掌心。选择此种方案在生态效应方面的体现就是有可能从手指缝隙中保存楔形绿地。

若城市地处内陆,其对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就可能产生星状反吸引模式。若从长远来看,其夹角迟早要被填充,终于形成传统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环境》一书中提出解决办法摘要:限制个走廊进入市中心区,使它们和环线相接,在郊区道路焦点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区由居住走廊构成发展轴,以快速有轨电车和市中心联系;二次中心则由铁路和交通干线沟通,可视为地区性发展轴。

假如能够坚强立法,严格控制一开始指状规划师后的楔状绿地不被开发,那么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就会起到很大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界总是在不断的扩大,预留的楔状绿地总是被不断的侵吞。

1.2 输氧系数

在常年盛行风的功能下,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护绿地对城市的输氧功能不同,可称之为输氧系数,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第一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大的方位,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大,应将强管理和适时进行植物的更新换代,以保证充足持续的氧气供给量;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小,应通过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以增加产氧量。第二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小的方位,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大,在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疏通城市的输氧走廊;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小,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外,还应着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类城市用地的建设和对绿地的侵蚀。应当把产氧量多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大的方位,把产氧量小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输氧系数的计算公式摘要:Si=Fi*Ui

式中摘要:Fi为i方向的风向频率(%);Ui 为i方向的平均风速(m/s)Si表示来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摘要: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功能。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4 绿带(GREENBERG)概念

随着人们熟悉绿带在大伦敦规划中限定城市发展轮廓的功能。绿带概念作为控制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生态绿地的功能,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城市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有华盛顿景观规划和政策框架。

2 生态规划概念的实践

2.1 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和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联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在 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和克里夫兰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由此可见,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2.2 广州的总体规划

广州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探究院提出了一个“巨型绿心”规划方案,以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广州”。

这一规划由绿心、绿核、绿廊三部分组成。绿心即都会生态核心区,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东南部生态农业保护区等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地区;绿核指地区生态调控区,包括陈家林风景名胜区、芳村花卉博览区、大夫山森林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香江野生动物园等;绿廊指生态联系廊道,包括珠江及其支流沿岸绿带、组团绿化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等。

方案以巨型绿心为生态核心,以珠江、白云山为生态主廊道,以珠江支流、城市组团间绿化分隔带为生态次廊道(绿廊),以主要风景名胜区为地区生态调区(绿核),形成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广州市的概念规划也提出摘要: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摘要: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另外,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绿地效应的了解,可以强化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绿地规划的重视,规划师、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眼光。

参考文献

[1《城市绿的生态环境分析》.曾洪立.《城市规划汇刊》 1999年2月.

[2《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王祥荣.《中国园林》 1998年14(2)

篇9

SDN/NFV及其生态系统已经全面兴起,并将网络发展带进新的纪元。根据权威机构SNS Research预测,包括物理网络基础设施、虚拟化和控制器软件、SDN应用软件和专业服务市场在内,SDN市场在接下来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高达54%。与此同时,随着服务供应商寻求降低成本和虚拟化网络的推进,最终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预计到2020年针对SDN/NFV的投资将超过200亿美元。借助SDN和NFV,将使得运营商实现在未来三年的运营资本支出降低67%,同时还能全面加速新业务的上线速度,至少提升3倍。

机遇与挑战交织,在SDN/NFV引发的网络革命中,电信运营商、传统设备商、软件服务商,谁也不愿意在技术革新的大潮中掉队。在如此巨大的投资推动下,经历了被泛化、热炒和冷静过后的思考,作为促使向未来网络演进的技术,SDN/NFV表现得越来越聚焦,也越来越实用化。如今,SDN/NFV领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变奏一:

关注主流应用,概念验证将继续

SDN/NFV的优势已经逐渐被运营商、企业IT和数据中心所认知,SDN重新定义了网络架构,通过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的解耦,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池化,这彻底改变了原来垂直封闭的产业形态,给了运营商更强的网络掌控能力;而NFV则改变了网元结构与状态,通过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x86架构构建云资源池,以虚拟机的方式承载网元的功能,极大提升了运营商的网络与业务管理能力。

因此,当前运营商对于SDN/NFV有很高的期盼,同时全球众多运营商开启了包括虚拟演进分组核心网,虚拟IP多媒体子系统和虚拟客户端等方面的概念验证(POC)。相比SDN,NFV已经在EPC、IMS、CPE、CDN等领域落地应用。

这样火热的局面使得一些调研机构在2014年底就预计SDN/NFV将在2015年全面商用,运营商也确实大幅增加了在SDN/NFV领域的投资。然而到了2015年底,SDN/NFV的实际商用案例却远不及预期。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中国电信云计算及SDx联合技术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王峰不久前也在演讲中提到:“我们看到SDN前两年的概念炒得很火,现在在电信运营商的范畴之内好像走得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顺畅。”

近日,国外调研机构Technology Business Research了针对SDN和NFV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针对大部分运营商对SDN/NFV的POC仍将持续,并重点关注NFV迁移到主流应用上的问题,预计到2017年才能广泛应用。

变奏二:

应对网络发展新阶段

业内对于其SDN/NFV概念和定义架构的讨论各有千秋,如今更加聚焦于讨论其加速落地的可行性,毕竟相比于互联网与云服务提供商,如今的电信运营商虽然同样看重利润率等问题,但是更加关心稳定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作为面向未来的网络技术,新的网络发展阶段促使运营商和设备商进一步思考在物联网和5G未来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因为无论是4G、5G,还是物联网,都离不开基础网络的支撑,同时也对基础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自动化能力、可弹性扩展、可编程等等,因此SDN/NFV注定在5G和物联网时代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趋势将覆盖整个通信行业,驱动整个生态链的共同探索。

变奏三:

正视运营与安全问题

SDN/NFV的引入有如此多的益处,但发展情况远远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这里面包含了多方面原因。王峰指出,例如业内最为关注的SDN不同厂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的问题,以及创新的网络技术和传统网络的兼容性问题,新兴的网络理念引入到现网当中的潜在风险,包括引入代价等问题。

这些网络运营过程中的新问题在如今的发展阶段必须获得正视与解决。随着SDN/NFV带来网络架构设计理念的改变,网络设备越来越开放,硬件层面不能够再局限于厂商定制开发芯片,而是要扩展到x86和商用白盒设备的管理,而软件层面则需要增加越来越多开放的API接口,以消除多厂商设备差异,便于统一控制管理。

瞻博网络中国南区及西区运营商技术经理许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SDN控制器的全局调度更多基于用户业务信息、网络资源和流量模型,而忽略最基本而且是最重要的因子,即流量载体设备路由器、交换机运营参数和状态的可视管理。

此外,唐雄燕抛出另一个主要问题,“大家都认识到这种变革意味着网络要从传统的以设备为中心转变为以软件为中心,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运营体制、管理体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安全这个敏感的话题。”

SDN控制器作为SDN解决方案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它对不同转发面的兼容控制能力、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支持能力、可编程能力以及可扩展性能力,决定了其核心的客户价值,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其可能存在的负载过大、单点失效、易受网络攻击等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10

    事实上,我们对于微博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其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服务和信息传播平台,而是因为它在近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中所扮演对舆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类似于“监督者”的角色。早在2009年的湖北宜黄强拆事件中,我们就见识到了微博强大的与事件几乎同步的报道效力。正是由于报道中呈现出的强烈的即时性和现场感,使得许多网友加入到对此事件的关注中,最终为此事件的解决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本3.11大地震之后发生的抢盐潮,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强有力的辟谣能力。随后还有“郭美美事件”,微博几乎是以“第一推手”的称号在这场由网络事件上升成的公共事件当中,积极地传播、引导、监督着。而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用户广泛地关注、转发、评论,一时间使得微博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风向标。此外还有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毒胶囊事件,其发端于一位央视着名主持人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条警示公众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的消息,原因是这些食品存在严重的健康安全隐患。

    以往以私人交流性为主要使用目的的微博,现在已逐渐被许多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企业等加以利用。甚至有人提出了“微博问政”这一新主张,要求将微博的社会监督功能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话语权的解放,让全民都能享受自媒体到来的时代。而在这一场由新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所引发的关于微博的讨论中,一个概念频繁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所谓的微博自净化。关于媒体自净化的功能,其实早在网络诞生时就已经出现。传统媒体线性的传播模式割裂了受众两者双方的角色互换,因而无法满足公民的话语表达意愿,话语霸权一度成为了许多问题无法顺利解决的关键。直至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民众开始拥有了较为开放和公平的舆论发表平台,不同言论、观点的碰撞,让相对僵化的社会权力体制出现松绑。基于意见的自由市场而发展起来网络,具备了这种自净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帮助网络逐渐成为了社会民主建设进程中不可取少的一个监督员。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鲜的血液,而微博就是如此。

    微博横空出世后的种种表现不仅让人们惊喜,也让人们逐渐开始审视这种新型媒体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又能否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现有的传播格局。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微博被称为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其杀伤力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而言,其自身的即时性、草根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突发舆论事件的天然载体。在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了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的过程。微博的这一如此强大的舆论导向能力,按照陈力丹教授的观点来说,就是新媒体“自净化”作用的体现:“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出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更为安全的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2]”但就在大多数人肯定了微博的这种自净化能力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他们对于微博自净化究竟能否真正实现这一问题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综合来看,其主要忧虑在于:微博自净化的最终或者说直接表现,在于微博上言论的自净化。但言论是由人创造的,人的理性、知识、思想与认知才是根本上决定言论内容及其走向的关键与核心。如果缺少了人的理性,也不可能存在言论的理性。即使人们掌握了再先进、再开放、再自由的传播技术,也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民主、自由、公平与公正。因此,如果微博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那么它并不能具备自净化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配合其他的手段或者规则,例如:法律、政策、教育、制度等。对于微博自净化功能的讨论,实际体现了人们关于媒介属性认识的不同观点。媒介到底是什么?媒介与人之间究竟又存在何种关系?是媒介影响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媒介?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总能在不同的阶段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灵感。微博自净化正是如此。

    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微博自净化

    媒介生态学起源于北美。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是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代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着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出了“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他创立的这一表述旨在帮助人们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广度方面所引起的生态式影响。但将媒介生态学正式推展到媒介研究学术领域的则是来自纽约学派的尼尔?波兹曼,他在60年代晚期将“媒介生态”这一术语运用到了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的研究课程上。所谓的媒介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在处理“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现象和媒介生态规律的漫长认识,也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经验和媒介生态知识的逐步积累和系统构建。[3]在媒介生态学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即:“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在媒介生态学的范畴,西方学者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和谐健康关系。尽管关注点有差别,但西方学者的研究仍是以人为中心,并都围绕着技术或者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