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业绩考核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经营业绩考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经营业绩考核

篇1

关键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业绩;考核;管理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核心问题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必要措施。在基本完成系统内部资产整合重组的基础上,我市于2010年8月下发了《常熟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常办发[2010]60号),自2010年开始,对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考核激励效果,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一、我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工作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深化市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市国资办作为市国资委常设办事机构,代表市国资委对市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江南商贸集团有限公司三大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公司负责人“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两大相互融合、配套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为健全我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激励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者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价值,推动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制度环境。

(一)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体系较为科学统一

在吸收借鉴上级国资监管部门对国资经营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及本市原有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经营责任监管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我市结合当时市国资经营公司实际运行情况,研究制定了《常熟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实现了统一办法,统一考核和统一奖惩。该办法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建立一套考核体系实现了经营业绩与奖惩挂钩的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原则,规范了过去各考核单位自定薪酬、薪酬标准不一,高低悬殊、能升不能降等不合理状况,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化发展方向。

(二)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指标较为全面合理

《暂行办法》从出资人监管职责出发,结合资产经营公司实际,对经营业绩实行百分考核,总体指标体系分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个部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考核公司的综合经营、管理状况。基本指标主要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三大经济基础指标,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经营效益最优化原则,能够反映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规模和管理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出资人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反映出资产经营公司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这些指标能够体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基本经营状况,并且能够实现不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间的相互比较。

考核体系考虑到不同资产经营公司各自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确定了不同的分类指标,其主要包括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司年度工作管理目标两项考核指标,从而既能反映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综合经营情况,又比较科学地体现不同资产公司运营特点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另外,考核对在公司上市、发债、创建名牌产品和受到市级及以上表彰的项目给予加分设置;对超额完成任务及在自主创新、资源节约、扭亏增效、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大贡献的经营管理负责人设置了特别嘉奖项目。

(2)考核指标规范实用。考核体系中的基本指标多为财务核算中经常用到的指标,表达的范畴简单易懂,经济数据以会计师事务所年度报表审计结果为准,易于取得;分类指标、加分项目及表彰嘉奖项目则根据公司提供的自评得分依据对照考核要求公开审核评定,体现了考核的规范性和可量化原则,保证了业绩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三)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操作体系较为规范实用

(1)建立了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考核工作由市国资办牵头,成立了以市国资办、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监察局、市安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业绩考核小组,负责开展业绩考核工作。各职能部门根据分工,结合日常职能工作掌握的管理信息,分别对执行法规制度、收益收缴责任、组织劳动人事工作、安全生产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分别开展考核工作,既强化了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又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确保了数据信息质量。

(2)建立了业绩考核结果审核工作机制。业绩考核基本指标中经济数据考核的真实、准确、完整是确保业绩考核工作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基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核算现状,市国资办对负责资产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报表审计明确了具体工作要求,审计结束后,还须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对分类指标中各公司的年度目标管理情况,须逐项进行现场了解核准;对加分项目、特别嘉奖项目,须在听取专题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对照考核要求进行复核验证。业绩考核结果审核工作机制,保证了考核数据信息的质量。

(3)建立了考核薪酬同考核业绩挂钩的薪酬考核管理制度。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的考核薪酬,以市国资委确定的年度标准考核年薪及百分考核评分计算确定,真正实现了薪酬同考核挂钩,同时又建立了考核风险保证金制度,将考核薪酬的10%作为当年风险金上缴国资办专户存储,考核期满三年后,滚动发放,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考核管理制度。

二、我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工作既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又离不开本地区和资产经营公司自身的发展实际,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我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考核指标体系的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我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功能定位各有不同:市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是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化产业、城市交通建设等城市发展方面的投资,承担政府发债、项目融资和担保平台等功能;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是全市性的以投资管理为主的公司,主要履行国有资产的功能性投资,实施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和资源的战略投资,承担政府融资担保平台功能;江苏江南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则是以实体经营为主。同时三家公司规模不一,管理难度各异,共用一个考核办法缺乏针对性。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长期激励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业绩影响往往不能当期显现,特别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由于客观环境以及市场形势的复杂多变,公司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战略和业绩导向也会有所变化,而业绩考核工作又相对稳定和滞后,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矛盾,使业绩考核工作的矛盾和压力进一步集中。目前的考核方式缺乏长期的考核指标设置,这样会导致公司只注重当前短期效应,以使公司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考核体系中的基本经济指标比较注重利润指标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核,基本上只考核利润总额、资产保值增值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三项指标。应该说,在现阶段强调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比较必要的,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而作为出资人,不仅需要关注企业实现的利润,而且需要重视关注投入的资本,创造的价值,同时带来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实施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以更好地综合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的建议

为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充分发挥经营业绩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效应,就需要改进目前资产经营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更好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探索“一企一策”考核方式,提高考核针对性

针对三个公司不同的功能定位,最为理想的考核方式是实行“一企一策”,根据各资产经营公司不同实际,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重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却难以做到。因此,目前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从宏观上对考核体系和方式做出规定,按照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进行业绩评价。考虑到精准考核,建议可以先从易于着手的方面开始,例如设置管理难度系数等方法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路子。

(二)探索公司战略规划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议增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内容

我们现行的年度考核制度,激励手段偏重于短期激励,这有可能导致公司负责人短期行为的产生。为确保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减少公司短期行为,建议建立中长期薪酬激励机制,增加公司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公司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以五年为一个考核期,具体考核内容可以参照年度考核的方式,对连续完成任务的公司负责人可设立期权奖励、任期奖励等激励方式,在负责人任期届满经考核后兑现,以防止追求短期效应。

(三)探索试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收入和利润类静态指标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一个企业的全面了解,而经济增加值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弥补静态指标的不足,有利于企业绩效的全面评价。2012年1月,苏州市国资委也调整了原有资产经营公司考核的经济指标,改用经济增加值指标替换原有的利润总额指标,但考虑到经济增加值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考核指标,需要调整的因素比较多,在当前会计核算水平条件下,可在维持现有考核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单独作为一项指标进行考核评价。

(四)探索分类考核新路子,完善企业负责人薪酬体系

篇2

2003年,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的成立,初步解决了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和“九龙治水”的问题,使得出资人权利一体化和集中化。各级国资委成立后,逐步建立起委托关系和激励约束体制,包括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建立企业年度和任期经营目标,依据经营业绩对企业进行考核评价,依据考核结果确定经营者薪酬;推动国有产权透明管理、进场交易;改革经营者选任制度,推动社会公开招聘等。各级国资委的法规体系和组织体系也逐步建立完善。

在已有的对国有企业监管的研究中,学术界主要是根据西方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广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D)等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国资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2003年制定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为基础,对所监管的中央企业进行业绩考核,并对具体考核办法进行了3次修订,目前考核办法按年度和3年任期,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利润总额等基本指标和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的分类指标进行考核,国资委还可根据需要单独设立约束性指标。各地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考核办法。但如何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具体实情对企业进行考核,还值得讨论。

现行监管的不足之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引入多级委托关系,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企业,以实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目标。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不一致:企业的所有者追求的是长期利益和未来发展,而经营者追求的是眼前的、短期的绩效,是报酬和费用。现在推行的依据经营业绩对企业进行考核评价,依据考核结果确定经营者薪酬,主要目的是使国有企业增加利润。从改革效果看,在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凭一种不分类的监管体制监管情况复杂的国有企业系统,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在现行监管体制下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忽视国有企业公共目标的实现。比如由于宏观政策因素,供电、供水、公交等行业国有企业的主业往往处于亏损状态,但各级国资委仍普遍对这些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使得一些企业通过非主业投资弥补亏损,进而减少了社会产品供给、损害了公共利益。有时虽然社会产品不会减少,但是如果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达到企业自身效益最大化,如提高价格或扩大供给,那么社会效率会受到损失,以下用经济学原理具体分析。当市场不是竞争性时,福利经济学中市场对资源的初始配置和再配置就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可能出现市场失灵。国有企业是一种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的工具和手段,是政府针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而代表公众利益所采取的诸多政策举措的一种。国有企业参与的市场容易存在市场失灵,原因主要有:市场势力和外部性。

市场势力是指买方或卖方不适当地控制价格的能力。国有企业拥有市场势力时,需求价格是无弹性的,产生无效率,造成市场失灵。在现行的以经营业绩为主要指标对国有企业进行考核评价的办法下,国有企业会利用市场势力,追求企业自身的高额财务回报,造成有损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率的后果。

长期市场势力和短期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拥有短期市场势力的企业其市场势力的运用是谨慎的,一旦其市场势力吸引众多企业进入,那么它将承受市场份额缩小的风险。而拥有长期市场势力的企业则不必担心,因为它们总是市场的唯一或少数厂商,消费者的需求是无弹性的,它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运用市场势力。因此,国有企业监管不加分别地强调做大做强或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不恰当的。

外部性又称外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有害的影响称作负外部性,有益的影响称作正外部性。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现行监管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负外部性体现在需求价格完全有弹性的公共资源领域,比如矿石的勘探和开采。

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现行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缺陷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监管。根据国有企业参与的市场状况和目标,确定具体的监管方法和侧重。国有企业监管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三方监督和经营业绩考核。第三方监督是指以公正、权威的独立于国有企业的某个客体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结果和战略发展进行监督评价,向国有企业监管者提供监督报告。经营业绩考核是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战略发展进行考核和评价。第三方监督的监管方式注重的目的是实现长期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经营业绩考核注重的目的是实现短期利益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这两项分别对应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和市场性的性质。分门别类,分类监管,比采取单一的以经营业绩为指标的监管模式更佳。

如何重新分类

能够有效地参与市场调节的国有企业,往往是竞争性行业的,具有竞争意义。国有企业参与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往往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具有保障意义。按照国有企业的竞争意义和保障意义分类对国有企业监管是有价值的。界定国有企业的竞争意义和保障意义的依据是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同市场的关系。

1、纯粹的保障性国有企业

纯粹的保障性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这些行业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有必要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这类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比较最突出的不同是其资金来源与国家预算相关或者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公众收费。这类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非竞争性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武器装备、航天科技、核工业等与国防相关的领域。

2、保障意义大于竞争意义的国有企业

保障意义大于竞争意义的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是自然垄断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垄断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邮电、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等基础部门,这些基础部门是经济链条的“上游”部门,为其他部门提供投入品,其价格是构成其他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的重要部分。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类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与市场的关系是非完全竞争的。典型的有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

3、竞争意义大于保障意义的国有企业

竞争意义大于保障意义的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虽然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但这些外部性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予以补贴,不一定由国家投资。私人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参与到这些行业中时国家也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补贴和优惠。这类企业是竞争性的,参与市场竞争更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各类研究型企业和技术型企业。

4、完全竞争的国有企业

完全竞争的国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分布在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的行业,不存在国家限制。这类国有企业一般已经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类企业主要分布在轻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

重新分类后监管的侧重

1、纯粹的保障性国有企业——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督和一定的经营业绩考核(侧重成本和管理)

纯粹保障性国有企业的监管应侧重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督和一定的经营业绩考核。第三方是独立于企业的、公正的、市场化的,强有力第三方监督是纯粹的保障性国有企业与市场的纽带。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第三方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公众提供对国有企业的综合评价。而对于纯粹的保障性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不是财务回报的考核,而是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考核,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

2、保障意义大于竞争意义的国有企业——较强的第三方监督和一定的经营业绩考核

保障意义大于竞争意义的国有企业的监管应侧重较强的第三方监督和一定的经营业绩考核。较强的第三方监督对国有企业的保障意义进行评价,弥补市场缺陷。一定的经营业绩考核符合国有企业的竞争意义要求。

3、竞争意义大于保障意义的国有企业——较强的经营业绩考核和一定的第三方监督

竞争意义大于保障意义的国有企业的监管应侧重较强的经营业绩考核和一定的第三方监督。较强的经营业绩考核既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又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对企业的监控能力。一定的第三方监督使企业避免不合理的竞争,防止损害公共利益。

4、完全竞争的国有企业——全面的经营业绩考核

完全竞争的国有企业应侧重全面的经营业绩考核。完全竞争的国有企业应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以业绩考核为监管的主要方式,追求投资回报。

5、监管方式的具体实施和动态调整

篇3

(江苏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盈利是企业组织的永恒主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企业逐渐变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的主体。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已经难以依靠单个的市场获得盈利。为了能够将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就需要依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向相关的行业进行渗透。为此,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并研究了业绩考核机制和多元化经营策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关键词 :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业绩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59-02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蔡卫锋(1973-),男,江苏启东人,财务总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纳税筹划和经济法学。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身赢得立足之地,不被淘汰,是每一个上市企业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从企业的外部看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的竞争压力来自全球各国的同行企业。企业已经难以通过单个的市场为自己赢得丰厚利润。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市场的机会稍纵即逝。企业如何才能把握好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而从企业的内部看来,企业则需要考虑如何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向相关行业涉足,以求得利润的最大化。不可否认,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具有多元化经营机制,并且规模和影响力都很大。这给国内的上市公司一个很好的启示: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是有一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企业管理和运作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多元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企业的业绩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本文正是基于此,深入的研究了上市公司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并探讨了企业业绩考核和多元化经营策略,对于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制定具有参考性和实践意义。

二、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缺点

(一)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点

首先,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等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企业经过多元化经营将原来的多个专业化经营企业整合在一个企业中,从而可以将人力、财力、物力协调整合,达到最大的协调目的。同时,多元化的企业创造了一个协调管理不同业务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较单一的经营企业更有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其次,通过企业来代替市场,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通过使用上市公司内部的契约来代替市场上的一系列外部契约。而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明显低于外部市场的费用,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再次,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是由于专业化的经营策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则会将企业的资源分散到不同的行业或者产品中去,从而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一旦某一行业不景气或者经营领域遭受滑铁卢,则能够通过其他产品的成功经营进行弥补,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最后,建立规模,为上市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纵观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多为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种大规模的、影响力大的公司能够在与其他企业交易或者合作时受到尊敬,给企业赢得良好的形象。因而,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好的选择。

(二)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缺点

当然,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存在不少弊端。第一,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方式将会带来财务风险。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资金多数来源于借贷资金。这与世界五百强的大多数企业不同。大型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主导产业受到政策反垄断,不得不横向发展。而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对此认识并不清楚,一些企业将有限的资金分布在多个经营项目上,结果哪个项目都没有达到规模经营,从而导致经营亏损,难以还本付息。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第二,过分强调多元化经营而出现决策失误。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企业实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时。由于“隔行如隔山”,一旦去并购不同行业的企业或者涉足新的不熟悉领域时,难免会出现决策的失误。故而,上市公司在进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时,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第三,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将会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这主要体现在,进行无关联多元化并购时,会造成企业的机构臃肿,分支机构增多,这给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难度。这将会造成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没有熟悉新产品知识,而无法对经营单位做出正确的业绩评价。

三、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选择对策

(一)总体战略方针

上市公司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推进“主辅相分离、辅业多改造”的精神,从而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和规模化为目的,建立起有效的资产管理方式,多元化经营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本构成,促进企业的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经营机制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客户的开发管理工作

顾客是上帝。企业要想规模化发展,就必须加大客户的开发力度。为此,要以顾客为中心,构建客户价值体系。具体说来,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看自己。这样才能切实了解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对CRM进行风险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客户开发与客户维护相分离,从而避免公司的客户资源变成公司员工的个人资本。从而消除员工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三)构建学习型企业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优秀的企业员工能够为公司在行业竞争中赢得筹码。为此,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学习型的企业。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吸引并能够留住优秀人才。第二,注重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第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从文化上为员工的思想提供保障。

(四)开展资本运作,构建竞争机制

科学有效的资本经营是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资本运作,实现公司战略的迅速稳定扩张。同时,要加大公司品牌的无形资产开发,将公司的无形资产转变成为有形资产。同时,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调整自身的业务组成。通过引进竞争机制达到提高自身业务发展活力的目的,从而推动企业资产的高效发展。

四、上市公司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业绩考核

盈利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是否符合实际的企业发展要求,制定的企业多元化战略是否真正能够收到成效,关键要看企业的业绩。经过对上市公司的抽样分析发现,经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和调整,相关性多元化经营的效益普遍好于其他战略,而采用不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效益普遍较差。当然,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呈现拱形的态势。一些企业的不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反而带来了业绩的增长,这是因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一旦外部市场失去保障,企业便会以投资行为进入自己需要交易的领域。也就是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和企业的业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它不仅仅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相关,还与外部环境相关。上市公司要做好多元化经营战略,就必须纵观内外多种因素,趋利避害,赢得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与业绩的关系较为复杂。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受到企业内部与市场外部多方面的影响。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经营战略与这些因素相匹配。通过各种经营方法的调整改善内部影响因素,从而获得优良的业绩,为企业赢得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公司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以河北省、天津市上市公司为例[J].河北企业.2012(01).

[2] 张雅萌.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我国旅游上市公司中的运用[J].金田.2012(06).

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增量资产奖励股权,是指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对由其实施经营业绩考核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从超过考核目标值部分的经营性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给予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股权奖励。

第三条实施增量资产奖励股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考核企业经营业绩。

(三)坚持报酬与责任相统一、利益与风险相挂钩、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增加考核与分配过程的透明度。

第四条本办法作为《惠州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配套措施,实行本办法的企业由市国资委在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的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中予以明确,或由市国资委与企业法定代表人单独签订增量资产奖励股权责任书作为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的补充。

第五条实行本办法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包括基薪与股权奖励,不再实行绩效年薪。

第二章增量资产奖励股权的内容

第六条实施本办法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发展战略明确,主营业务突出;

(二)产权清晰,内部管理规范;

(三)市国资委要求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具备条件的企业,经董事会或股东会(股东大会)决定同意实施本办法的,应向市国资委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奖励金的确定。

(一)股权奖励与企业的净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挂钩。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中等或以上等级,并超额完成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净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目标值的,从本年度企业超额净利润中提取奖励金,奖励金以增资扩股的形式转为受奖人持有的本企业的股份(股权)。

超额净利润=净利润总额-净利润总额目标值

(二)奖励金按累进制实行分档计提。

1.当净资产收益率超目标值10%(含)以内时,对超额净利润按30%的比例计提年度奖励金;

2.当净资产收益率超目标值达到10%以上至30%(含)以下时,对超过目标值10%以上的超额净利润按40%的比例计提年度奖励金;

3.当净资产收益率超目标值30%以上时,对超过目标值30%以上的超额净利润按50%的比例计提年度奖励金。

(三)奖励金的分配。

企业所提取的奖励金分配范围为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其中,企业负责人的奖励额应不低于企业奖励总额的60%,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奖励额应不低于企业奖励总额的20%,具体分配方案由企业提出,经市国资委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章增量资产奖励股权的实施

第九条市国资委依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年度考核结果,对实行增量资产奖励股权的企业下达奖励通知书,企业依据通知书制定具体分配方案报市国资委审核,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分配结果报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条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将奖励转为受奖人持有本企业的股份;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将奖励转为受奖人持有本企业的股权。

(一)奖励转为股份(股权)每年实施一次,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后进行。奖励金的70%当年可转为股份(股权),剩余的30%作为风险保证金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度的上半年兑现。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合格的,延期的奖励金与责任期满当年的奖励金一起转为企业股份(股权)。

(二)奖励转为股份(股权)前,应将受奖人员名单、股份数额、股权比例等情况向企业全体职工公示。

(三)奖励转为股份(股权)实施前,应由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审计,审计报告应报市国资委备案。

(四)奖励转为股份(股权)时,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按照审计报告明确的每股净资产作价购买;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按照审计报告明确的企业净资产作价购买。

(五)企业负责人直接以个人的名义持有奖励股份(股权),其他受奖人以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的方式或个人名义持有。

(六)奖励转为股份(股权)后,企业应依法办理国有资产产权、有关股东、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手续。

(七)上市公司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第十一条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企业负责人,所有风险保证金予以扣除,并由市国资委根据具体情况,提请有关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对其免职或进行工作调整。

第十二条奖励股份(股权)在企业按同股同权的原则享有分红权,并承担股份(股权)贬值的风险。

第十三条奖励股份(股权)当年不得分红,从次年开始参与分红。作为风险保证金的奖励金未转为股份(股权)时不得分红,转为股份(股权)后的当年可参与分红。

第十四条非上市公司奖励股份(股权)的转让。

(一)奖励股份(股权)持有人在经营业绩考核责任期满续任或继续在本企业就职的,所持的股份(股权)不得转让。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经审计合格满1年后,其所持的奖励股份(股权)方可转让。企业其他人员离任满6个月后,其所持的奖励股份(股权)方可转让。

第十五条非上市公司的奖励股份(股权)可采取转让、继承、赠与、继续持有等方式处置。企业不得回购本企业的奖励股份(股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回购的除外。

篇5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优越性;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在推行经济增加值(EVA)的管理方式,国资委也准备对下属的中央企业采用EVA的评价体系。

一、经济增加值的涵义及计算

1.涵义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 1982年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

思腾思特公司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的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它忽视了股东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含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才为股东创造价值。经济增加值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2.EVA的计算

EVA的基本计算方法: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成本=(R-C)×A = R×A-C×A

式中,R:资本收益率,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本的比率;

C:加权资本成本,指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值;

A:投入资本,指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的资本。

在EVA的体系中,资本收益率的高或是低并不能作为评价投资和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唯一标准,关键在于所取得的收益比资本成本是更少还是更多。一般情况下,当资本收益大于资本成本时才做到资本增值,当资本收益等于资本成本时视为资本保值,当资本收益小于资本成本时资本就发生了贬值。

二、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优越性

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存在两个缺陷:(1)没有扣除股本资本的成本,导致成本的计算不完全;(2)计算以会计报表信息为基础,而会计报表信息对公司业绩的反映本身就存在部分失真。因此,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相比,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成本,计算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将权益资本成本排除在外,无疑虚增了利润。经济增加值比会计收益指标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遏制企业不计成本盲目增资扩股,不断圈钱的欲望,有利于规范企业投资行为,谨慎投资,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有助于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囊括了对发展创新、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同时也涵盖了关于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性的要求,企业员工的收益只有在经济增加值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能提升,这就把员工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冲突,使企业内部上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

3.促进技术创新

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抵减当期利润,无疑影响经营者的当期业绩,所以经营者不希望把钱投到研究和销售推广上,其结果迫使经营者在项目投资时首先考虑其对会计利润的影响,而不是考虑以此带来的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经济增加值把对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活动,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始至终注重长远效益,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经济增加值在央企应用及效果

为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促进中央企业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2号令,以下简称新《考核办法》),自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与原《考核办法》相比,新《考核办法》的主要变化是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中的利润总额指标保持不变,EVA取代了原有的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占到40%的考核权重。可以说,EVA指标的考核是此次修改完善业绩考核办法的重点,它意味着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从重利润到重价值的重大变化,即从今年的第三任期开始,全面推进EVA考核,实现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工作从战略管理向价值管理阶段的转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国内3年EVA考核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在2010年年初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指出,EVA考核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了3年,自愿参加试点的中央企业逐年增多,2009年已达到100户,超过中央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三。3年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EVA考核在引导企业科学决策、控制投资风险、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中央企业全面推进EVA考核工作已经具备相应条件。

2.强化中央企业资本成本和价值创造理念的必要性。长期以来,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而财务指标又以利润等绝对量指标为主,其结果是有些中央企业只注重账面业绩和经营规模等指标,忽视资本成本,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亏损了,国家、老百姓买单;盈利了,企业自己花,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采用EVA考核后,如果一个企业的EVA为负,即使利润大幅增长,也只能说明该企业在考核期内是“虚盈实亏”。因此,引导中央企业注重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源.经济增加值的效用分析[J].广东经济,2004(11).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高管 高管薪酬 薪酬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1999年财政部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提出将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任免考核或奖惩的参考依据,这是首次明确提出企业高管奖惩与业绩相联系。2003年末由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提出,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其中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绩效年薪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2006年末国资委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与2007年末和2008年初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和《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进一步细化了业绩计算方法和奖惩办法。2009年末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首次正式提出将经济增加值(EVA)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完善国企高管薪酬管理政策,但各种关于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巨额亏损,但部分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却逆势而上,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企高管薪酬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应该由谁来决定,应该受谁监督,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决定了我国应建立何种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体制,也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一、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差距过大

一般说来,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相对普通职工来讲,其承担着更多的职责、受到过更高的教育、为企业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其薪酬应该高于普通职工。国外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一般为普通员工薪酬的几倍到十几倍,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我国在2002年左右实施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时,考虑过这一问题,提出国企高管年薪不超过普通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应该说在制度上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却是普通职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谓“天价”薪酬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企业给出的解释往往是“与国际接轨”或“效益决定薪酬”,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通职工薪酬没有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单纯管理层与国际接轨的高薪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普遍质疑,甚至有学者认为其中不乏以高薪名义侵吞国有资产之嫌。

(二)高管薪酬与业绩关联程度较低

目前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构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薪酬、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原则上基本薪酬应该高管日常基本生活的需要,绩效年薪是与当年业绩相关的激励部分,中长期激励是为抑制高管行为短期化设置的长期激励。但部分学者的研究显示,国有企业高管年薪高低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仅为0.4。在现实经济中,国有企业高管往往通过董事会为自己设置有利的薪酬确定办法,当预期当年业绩下滑时就提高基本薪酬水平,当预期当年业绩较好时则提高绩效年薪奖励比例。因此经常可以看到不论企业业绩高低,国企高管的薪酬只升不降。事实上,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无关业绩、只升不降的现实反映出的是内部人控制的情形下的人激励过度问题。

(三)高管隐性薪酬难以确认

国有企业高管的显性薪酬容易辨别,但其隐性薪酬可能更容易产生问题。国企高管的隐性薪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职务消费、其他单位兼职收入和职务利益转移。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最初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便利度等方式,加强其工作过程中的物质待遇,最终提高国企高管的工作效率。但目前很多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已经远高于正常合理的水平,甚至将应该为本人在工作中提供的便利转化为其家庭在生活中提供的便利。高额的职务消费并不能明确的反映在高管薪酬之中,但却构成了国企高管的实际收入。国企高管隐性薪酬的另一个表现是其他单位的兼职收入。通常所谓的其他单位都是和高管目前任职的企业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如下属公司、上下游公司等。这些公司可能不具备国有企业的性质或不在国资委的监管范畴之内,国企高管在这类公司取得的兼职收入往往无人监管。职务利益转移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薪酬形式。由于国企高管掌握着企业生产运营的控制权,这种职务上的权力可以转变为某些现实的经济利益,如通过其亲友开办的公司与国有企业进行经济往来,在价格制定、质量认定等环节予以照顾,将其职务带来的利益转移给其他企业,并从其他企业间接地获取收入。

二、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篇7

一、社有控参股企业现状及业绩考核中有关问题

市供销社现有控参股企业5家,截止2008年底总资产4060万元,净资产2028万元,经营总收入3452万元,利润总额75万元,在职职工139人。5家企业中全资一家,控股3家,参股1家。除山庄和储运公司对外承包外,实际由市供销社(由董事会委托)聘用经营者经营的只有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三家。其中公司属于在城区专门为蔬菜批发交易提供服务的企业,是具有相对非竞争型企业;公司属于既是市场有限竞争型企业,又是为政府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农业生产资料专营公司;公司属于市场有限竞争型的烟花爆竹专营公司。

近几年来市供销社(受董事会委托)对公司、公司、公司进行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这一考核虽然明确了各企业经营目标和相关工作任务,并对绩效进行了考评计奖。但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现行的绩效考评办法不够完善,由于经营目标和计奖指标设置缺陷,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经营业绩好于上年,而奖励却低于上年。如公司2008年总经营收入为544万元,比2007年469万元增长16%,利润由28万元增加到33万元。而考核分却由2007年的122.8分下降至2008年的120.5分,经营者考核计奖由2007年13508元下降至2008年13255元。公司2008年利润为26.4万元,比2007年增长10%,而考核分却由2007年的100.6分下降至2008年的98.7分,2008年考核计奖则由2007年的11066元下降为10857元。

2、对企业发展做大的指标缺乏激励,或激励作用不强。如在、两公司业绩考核中,对企业发展做大的主要指标“营业收入”的增长却没有奖励,对“商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没有超额奖励。再如现行考核办法中公司利润每超基数3%,经营者只得到奖励1%(折算成奖金为110元)。由此从制度上政策上造成经营者对企业开拓发展做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3、各经济考核指标缺乏相互的比例关系。如在公司与公司考核指标中,工资薪金相对控制额与经营收入、利润没有比例关系,工资薪金增减没有依据经营收入的增减,使得工资薪金的确定只与基数有关,没有随着企业效益的好坏而变动。

4、奖励等效益工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比重过低,使得企业经营者比较注重工资薪金而对考核奖励不很看重。如2008年公司宁可突破工资薪金控制额而被扣减奖金来增加个人收入,出现奖金被扣减了收入却反而增加了。按测算,公司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薪金收入约为3.5万元,公司约为3.8万元,而经营者工资薪金数如平均按1.5倍计算,则分别约为5.25万元和5.7万元,与考核奖的比例约为5:1左右。

二、建议和设想

1、首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同志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们在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办法时首先要牢牢树立发展的理念,激励企业经营者做大做强。只有发展才能壮大供销合作事业实力,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力度,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供销合作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增加企业职工的收入和股东收益,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2、增加激励经营者做大做强的超额奖励的计奖指标,加大激励做大做强的力度。如在公司绩效考核计奖办法中增加“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长及超基数的奖励指标内容。在公司业绩考核计奖办法中增加“营业收入”、“交易量”增长及超额的奖励指标内容。

3、调整基本工资薪金与绩效考核奖的比例。如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现有工资薪金不变,今后根据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只增加绩效考核奖(这也是多数销售型企业的通行做法),使绩效考核奖在职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由现在的1:5左右提高到1:1左右。如将公司2008年的业绩(包括利润、商品销售额、总经营收入、计奖额)作为基数,将公司2008年的利润、总经营收入、交易量、计奖额作为基数,以后两公司新增长(或减少)部分按计奖办法作为新增加(或减少)的奖金额。

篇8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税后净营业利润; 资本成本

从2007年起,在我国国资委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首次将经济增加值(即EVA)引入考核体系,鼓励中央企业使用EVA作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2009年底,国资委颁布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央企全面推行以EVA为核心的央企业绩考核体系。之前的以追求经营规模为核心目标的国家及央企战略,对于央企的产业集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原有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也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将EVA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利润不再是央企考核的唯一标准,这将有利于引导中央企业更加注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资本的回报。此次新的《暂行办法》从政策上、制度上实质性地推进EVA考核,标志着央企由此从战略管理进入以股东价值创造、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管理的新阶段。

一、EVA的内涵

EVA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译为经济增加值。简单来讲,EVA就是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是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从概念可以看出,只有企业获得超出债务和股本成本的收益,才可以说企业盈利。EVA通过度量剩余收益来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衡量,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总额(T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EVA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济利润概念基础之上的。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不同,经济利润强调从成本补偿角度获得的利润,要求企业不仅将所有营运费用计入成本,还要将所有的资本成本计入成本。这种资本成本不但包括显性债务成本,还包括企业股东所投入的、从风险补偿角度考虑的潜在的机会成本。

二、EVA在央企绩效考核中的优势分析

(一)EVA指标能真实地反映央企经营绩效

目前,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尚未按实收取国有资产收益的情况下,中央企业由于其资产归国家所有、计划经济遗留问题等特殊原因,导致企业经营的国有资产大多是无成本或低成本,这容易给经营者造成一种错觉:既然资本是国家投入的,就无需关注投资的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等问题。这就使得传统绩效评价方法只是侧重于评价企业的收入与利润的大小,而忽略了股东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考虑了这种机会成本,目前许多账面盈利的中央企业,实际上可能出现没有“经济利润”的情况。现代企业的运营不仅要追求企业效益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不仅要关注基本生产成本,更要关注资本投入的机会成本。EVA在央企的推广有助于克服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缺陷,引导中央企业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业绩管理模式过渡到业绩管理与价值管理并重的资本效率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业资本运行效率,提高每股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运营质量,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EVA指标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过去央企的发展是遵循以追求经营规模为核心目标的战略,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张,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种规模的扩张,并不一定能带来股东价值的增加,仅是受到管理层利益等方面因素的驱动,央企通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扩大其管理者权力和提高管理层的声望,进而谋取更高的报酬。中央企业之前的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充分反映出部分央企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而EVA指标正是描绘扩大规模带来影响的有效方法。EVA能揭示出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否创造价值及创造多少价值,一旦扩大规模不能带来正的经济增加值,扩大规模的计划就不会被实施,盲目扩张的现象就会因此被制止,进而可以起到规范央企投资行为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EVA指标有利于央企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下,央企在产品和技术研发、开拓市场及品牌建立等方面的战略性投入,虽能为公司带来持久的收益,但无法在会计数据上充分的体现,反而导致短期企业账面利润的下降。而通过EVA考核央企的价值创造能力时,由于EVA指标不支持企业牺牲长期业绩为代价来提升短期业绩,鼓励央企经营者进行技术开发与研究、战略性投资、市场拓展等相关的软件投资,这有助于引导央企关注股东价值创造,促使企业主动调整自身经营战略,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及核心竞争力,着重发展主业,剥离低效率辅业,加快央企的结构调整,促进央企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央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EVA在央企推行存在的困难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EVA考核已经不太陌生了,早在国资委颁布新的《暂行办法》之前,EVA考核制度就在2001年登陆中国并进行过相关尝试,但其后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的试点都以失败告终。因而,EVA考核并没有在央企和国内企业中得到广泛推广。这些表明EVA在国内推广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此次新的《暂行办法》虽然从政策上、制度上实质性地推进了EVA考核,但是仍需要根据央企的具体情况去克服现存的困难,使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篇9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

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

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

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

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

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

篇10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中央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经营业绩的意义,分析了用经济增加值评价业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央企业 经济增加值 经营业绩考核

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企业一定能够创造利润。

衡量一个企业或一项投资真正创造了多少价值,不在于其销售收入或利润的多寡,关键是看减去资本成本之后的最终盈余。在考虑了企业的资本属性、资本结构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后,企业的最终盈余越多,其价值创造能力也就越强。

为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控制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增强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务院国资委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标志着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进入以价值管理为主的新阶段。

经济增加值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一种重要评价系统。

一、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相比,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具有以下方面的优越性

1.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成本,计算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将权益资本成本排除在外,无疑虚增了利润。经济增加值衡量企业获取的利润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只有高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即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该利润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低于企业的所有资本成本,说明企业实质上发生了亏损,企业财富受到了侵蚀。

2.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大多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用不同类型的业绩评价指标,如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往往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阵,只追求实现本部门利益,对其他部门甚至企业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以经济增加值为指标对企业所有部门进行业绩评价,为各部门提供了统一业绩评价标准,避免内部决策和执行的冲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增加企业整体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囊括了对发展创新、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同时也涵盖了关于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要求,企业员工的收益只有在经济增加值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能提升,这就把员工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冲突,使企业内部上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

3.促进技术创新。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抵减当期利润,降低了会计利润,影响了经营者的当期业绩,所以经营者不希望把钱投到科研开发上,这种情况在高科技公司时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高于净资产,经营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会计处理方式造成,其结果迫使经营者在项目投资时首先考虑其对会计利润的影响,而不是考虑以此带来的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经济增加值把对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活动,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始至终注重长远效益,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完善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相关思考

1.经济增加值计算的有关规定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х平均资本成本率。

1)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х50%)х(1-25%)。其中: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对于为获取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可以将其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照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加回;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包括:①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②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③其他非经常性收益;

2)资本成本的计算

调整后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其中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对于应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

对于平均资本成本率,中央企业原则上定为5.5%。其中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内保持不变。

2.完善企业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中的调整项

由于经济增加值是根据会计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得来,为了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真实情况,避免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企业短期行为,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要对会计上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从EVA研究结果显示,精确计算EVA可进行多达160多项的数据调整。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这么多项目的调整,因此国资委出台的经济增加值计算办法,本着简化的原则,只对部分项目进行调整。《办法》规定:税后净营业利润是以会计上提供的净利润为基础,通过调整“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和“非经常性收益”项目计算得来。本人认为除调整上述三项外,还应调整以下几项:

①企业发生的一次性支出但受益期限较长的费用。这类费用如营销费用、开办费用等与研究开发费用性质一样,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必然使当期EVA减少,影响企业对此类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②企业计提的各种减值损失。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对一些并未发生,但以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提前计入当前损益,这样也会使得EVA减少。而且这部分损失在资产处置之前并没有真正发生,如果计入当期损益,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上述两项费用在企业当期损益中占的比重较大,直接影响到经营业绩考核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而且上述两项费用的数据取得较容易,可根据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取得。

三、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统一思想,明确“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员工在确信EVA观念已经得到高层的承诺和完全认可,他们才会把EVA价值观念看作是一场变革的驱动力量。企业高层最好在公司的各项活动中,不遗余力的向公司员工传达这个信息。通过不断的宣传、强化,才能将EVA价值观念深刻植入公司企业文化,成为文化价值核心。

其次,基于EVA价值观和分析方法,确定公司的战略。必须明确的是,EVA是企业战略分析、制定、实施的工具,EVA不能替代企业战略。基于EVA方法制定企业战略主要有以下6步:

1.以“为创造股东价值”为核心价值观,明确把EVA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评判工具。

2.使用EVA对企业战略进行评估,确定企业总体战略和各单元战略指标。包括:重新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在确定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退出、并购、内部资源纵向和横向整合)。

3.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确定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设定经济增加值目标,落实责任者,并制定实施计划。

经济增加值目标=经济增加值基准值+经济增加值期望改善值。

经济增加值的基准值设定很重要,它关系到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和对企业一定时期环境的理解。一般以企业上一年度经济增加值实际值作为基准值,也可以采用上一年度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算数平均值。

4.针对每一步骤,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促使员工理解和掌握EVA理念和方法。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员工明确:我在公司EVA价值管理体系中要但当什么角色?为了提高公司EVA,我应该怎样去做?如果提高了EVA,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5.根据企业的各层级目标实现必需的关键驱动因素,确定对应的EVA业绩指标。

将经济增加值应用于各个管理层级,促使员工关注价值创造。在落实指标时,必须确认各职能单位实现经济增加价值的关键驱动要素,并且与该职能单元的业绩考核挂钩。

6.制定并实施EVA薪酬和价值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经济增加值与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国资委综合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编.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