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养老保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贵阳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贵阳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贵阳市农村养老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贵阳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贵阳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阳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贵阳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贵阳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贵阳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贵阳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贵阳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贵阳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贵阳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篇2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以农村人口为主要对象,坚持以农民自主自愿为主要的前提条件,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所构建起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其中,档案管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开展的核心部分,能够充分反映投保人必须承担的缴费义务和享受社保权利。因此,全面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档案管理不规范。在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只有少部分工作人员是专职人员。但是,这些少部分的专职人员又并非全是专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而事实上却非常繁琐、零碎和复杂,从而导致部分兼职工作人员或者非专业人员难以更好地胜任。同时,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部分专业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资料的整理和分类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设备,严重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二)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而政府尚未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地区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在进行分类、归档和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尚未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工作秩序混乱,降低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资料的利用效率。(三)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失真,降低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在当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内容失真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农民个人上缴的养老保险费用和档案记录显示不一致,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农民交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和档案历史记录、收据发票都不同的现象。二是在部分的档案管理资料中记录了参保人的保费情况,却并没有为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的农民出具保费专用收据。三是部分农民在上缴了养老保险费用之后,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上却并没有一一进行记录,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存在失真、不完整的现象,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村投保人的具体缴费情况,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实施法治保障,建章立制,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当前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必须全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积极实施法治保障、建章立制,针对每一种档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还需要针对部分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的档案设置特殊的档案管理流程,以确保档案资料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管理的备份工作,以便能够在做好档案文档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同时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资料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此外,针对各种类型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和存档等工作都需要设置一个非常明确与合理的程序,从而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二)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为了真正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落实管理人员编制策略,从根本上降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流动的风险。其次,严格落实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其中,在进行村级联络员的选拔时,可以以村委会民主推荐为主,让乡镇社保所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公开选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选拔的工作人员必须满足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档案服务水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高水平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坚持实行纸质档案管理为主、电子档案管理为辅的动态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避免档案管理资料在形成、保管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修改、丢失等现象。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逐步构建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办公和存档、对外查询等业务为一体的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全面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参保人员的实际利益,所以必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邦军.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现代商业,2015(21):82-83.
[2]张国华,余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5(04):4.
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农保试点,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目前新农保管理工作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发现在实行过程中其财务管理工作,仍实行原来的财务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保障农民老年后基本生活的专项社会保险基金,是政府管理的负债基金,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净保费,即个人交纳的保险费与集体补助之扣除管理费之后的部分;基金运营的利息收入等;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种类捐赠款项;有关法规规定的其他收入。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包括:财务计划管理、资金筹集管理、管理服务费管理、保险金管理、责任金和调剂金和资金运用管理等。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做起:积极组织收入,努力降低费用:正确安排和运营资金,提高效益;参与单位经济决策,提高工作质量。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的目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取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总目标。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对保险资金的筹集、支付和运用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通过正确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积极组织收入、协调、安排和运营保险资金,对资金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达到资金保值增值、提高保障目标的目的。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使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与增值效益不理想。根据有关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县级单位负责运营,所以运行层次低,范围小,其经济效益不理想。按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目前只限于投资于国债和存入银行,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是安全的,而实际上却存在着贬值的风险。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从1997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下调利率,使存入银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很难保值,更谈不上增值。其次,国债现券的收益率也在逐渐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债也会面临亏损。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管理不规范。(1)基础管理不规范。(2)退保范围大。
3.借支、挪用、调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情况仍存在。
五、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金管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1)适当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层次。要在保证基金的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探索基金市场化动作的路子,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由县提高到省直至劳动部或财政部。可参与国际国内大型投资公司的市场动作,可借贷、可参股、控股;或将基金投放到国家大型、特大型建设项目上,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化解基金风险,还可获得高额的回报。(2)稳定并适当提高利率,实行复利底线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结付利率紧跟着银行利率变化而大幅度调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真正使农民群众通过储蓄积累式保险来达到养老的目的,就不能一降再降利率。应设定一个复利底线,记帐利率与实际增值利率的差额由各级财政兜底,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2.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流程。为实现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衔接,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流程。(1)查核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彻底清查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卡、明细表及缴费手册,对投保人的缴费证记载的投保数额、缴费时间、缴费人身份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彻底摸清投保缴费底数。(2)合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基金、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逐步将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根据业务相应建立业务科、财务科、档案室等。基金的发放由档案室的同志核对档案、业务科负责计算领取标准、财务负责发放,并由专人进行审核备案。(3)严格退保手续。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保问题,要向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学习,只有参保户死亡才允许退个人缴纳部分
3.严格财务管理,搞好基金核算,杜绝借支、调用、挪用基金。要禁止借支基金现象发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基金。正确核算责任金和调剂金,凡是存在责任金和调剂金不实的地方,要组织财会人员尽快核算,并将核算结果上报;在调剂金的审批和使用上,要认真审核把关保证手续完备。正确计算和及时发放养老金,一定要按照上级规定的计发办法计算积累总额和领取标准,保证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参保人员手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在还处在试点时期。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更要紧跟新形势。让这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能真正惠之民,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王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保障,2009.
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8/09-0172-03[HK]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已成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暴露出覆盖面小、发展缓慢、筹集资金困难、保障水平低等弊端,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尽快建立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近年来,连云港市在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长期的深入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围绕“建设什么样新农保”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谋划与规划的关系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要求。2006年我市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按低标准、广覆盖、能转移、可持续的原则,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方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三方机制,在全市有条件的32个乡镇进行试点,出现了“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局面。但我们也感到,在县区这个层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仅有思路和暂行办法是不行的,必须把思路和办法变为规划和制度,且层面越高越好,最终实现国家立法,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当然,在新农保的建立过程中也应避免“马太效应”,要允许体现政策的“差异性”。当前,不一定要在全市范围内采取“齐步走”和“一刀切”的办法,市政府目前应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允许不同县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雏形。
二、围绕“谁来建设新农保”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市出台的《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可以这样认为:各级政府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主导部门,而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审计、统计、监察、农经等部门应积极参与,是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部门。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和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在政治力量和资源配置权力上处于优势的地位,其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深度、广度和形式的主导因素,因此,政府应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发挥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的主导作用。[1]劳动保障部门要始终把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财政部门的“手”始终是把握新农保的“命门”,有没有财政投入,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工作。
三、围绕“如何推进新农保建设”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试点与推广的关系
在2006年,我们重点抓了“一县二十乡五十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试点工程,重点培育不同类型的新农保建设典型。2008年,我们又全面启动了“千村示范、千村补助”行动,从点的发展到面的发展,加大了连片建设力度。我们说,目前农民的养老问题还存在制度缺陷,相当多的人没有制度覆盖。要使各类人群都有制度上的安排,实现“广覆盖、基本保障、多个层次”。通过政府投入、城乡互济、地区互济和代际互济的大保障模式,创造性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就要把试点所取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加以完善和推广,最终达到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围绕“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目标与模式的关系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脱离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无法顺利进行。[2]针对连云港市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市情,我们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是:2008年市政府出台《连云港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意见》,依此全面推动在全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县区政府根据市政府的指导意见,在当年内因地制宜,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照顾各种人群需求,缴费档次可选择,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县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细则》,争取全市农村在三年内展现出“储蓄积累式”、“土地保障式”、“家庭养老式”、“社会互济式”、“商业保险式”等多种形式的保障举措,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的目标。
五、围绕“如何协调推进”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标志是:个人账户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个人账户为主符合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民的心态;个人账户积累筹资模式是应对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个人账户的所有权属于参保人,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当前60岁以上无社会保障的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达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有必要建立基础养老金制度,把集体补助、财政补贴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准备金纳入其中。这方面的主要目的:一是对60岁以上无社会保障人口实行养老补助;二是组织60岁以下人口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建立长效机制。达到社会与经济、发展与成果、公平与享受、和谐与共生的协调推进。
六、围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始终解决有弹性和包容性问题,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在缴费方面,参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缴费标准,既可选择输出地或输入地缴费,也可以选择年、季、月缴费。这样的制度设计,适应了农民就业的流动性、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地区经济的差异性。二是允许其在发生危及生命的疾病难以支付医疗费时,可以借支个人账户内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积累余额。允许参保人以保险证质押借款的方式,解决其生产、生活面临的资金困难。三是保基本、可转移、可衔接、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问题,社保对象无非是雇员、自雇人、居民三类,要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要明确定义,实现小三位一体和大三位一体。小三位一体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大三位一体就是雇员、自雇人、居民,自雇人包括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居民包括城乡居民。这样的概念要渗透到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如果现在概念还有裂痕的话,制度的缝隙会非常大,转移、接续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四是提高包容性,对于政策限制或门槛过高参加不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农民工,自由职业者都可以选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凡是因缴费而不够领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都可以转到农村养老保险。还譬如,对于已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可采取原个人账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的灵活方式等。[3]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鼓励计划生育对象、村干部、乡村医生等其他各类人员参保,并提高其待遇。
七、围绕“让群众切实受益”的问题,正确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
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从农民最基本的保障问题入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真正体现了对农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因此,我们在确定长远目标的同时,要注重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过去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的时候,把农保当成了负担,大家都认为要把城市发展好了再发展农村,现在这种观念有所更新,从理论上看,农保不是一个支出问题,而是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投入问题。它的投入不仅会减少贫困群体,提升整体劳动力的健康水平,而且还会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明确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要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保险基金性质。要规定土地被征用的农村居民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从征地补偿安置费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支出,以各种办法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可持续性,确保农民受益的可持久性。
参考文献:
[1]何建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求主体与政府作用研究[J].学术交流,2007(12).
[2]李乐平.对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篇5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制度的核心。受到城乡二元体 系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相对落后。《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立了依据。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
1、法律渊源
(1)宪法。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基本权利的层面上确立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
(2)法律。到目前为止,仍然缺失法律层面的专门规范性依据。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规范仅散见于其他法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3)行政法规。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行政法规也并不多见,《指导意见》可视为行政法规。另外,还有地方性法规如黑龙江省颁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上海市颁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办法》等。
(4)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规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等;地方政府规章如《厦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等。
(5)国际公约。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所通过的国际条约与协定,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后即在中国生效。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2、对《指导意见》的评析
国务院《指导意见》较《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基本方案》),其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本原则。在《基本方案》中,基本原则为“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抚持;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没有实现社会保险的初衷《指导意见》规定了“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连带思想。
(2)参保范围。在《基本方案》中,参保范围被定为“市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交纳保险年龄不分性别、职业为20周岁至60周岁。”;《指导意见》将其扩大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使 得参保范围扩大了许多,也更为科学。
(3)基金筹集。在《基本方案》中,国家的责任仅限于财政的税式支出,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个人缴费方面,《基本方案》对于月交费标准设2-20元十个档次。而明显偏低的缴费标准导致了很多参保者只能每月领到几元甚至不足一元的养老金的尴尬局面;《指导意见》将标准提高为每年100-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
3、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1)政府责任突出。我国目前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金由个人、企业缴费和政府补贴三方面构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缴纳由于没有企业这一承担主体,且个人的缴费能力相对不足,所以要保障并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需要政府负担起更大的责任。在新农保中表现为基础养老金。
(2)社会共济性差。社会共济性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特点,通过养老基金在社会范围内的统筹,将老年风险由个人转移到社会,从而减小个人应对老年风险时的负担。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社会统筹机制,从而将老年风险推向了个人。《基本方案》虽然改革了原有基金运行模式,但是由于统筹账户的缺失,社会共济性仍然难以体现。
篇6
[关键词]智利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险基金;基金管理
1 “智利模式”简介
智利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将个人工资总额的10%存入个人账户并进行积累,并且交由私营机构投资管理,最终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储蓄及增值收益作为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来源。
1.1 养老基金的筹集方面
智利实施的是政府立法和监控,民营机构具体操作,个人账户强制储蓄,政府承担最终风险。保险费完全由个人负担,雇主不承担缴费义务。雇员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月工资的10%),缴费金额全部记入养老金的个人账户。
1.2 养老金的管理和运营方面
智利的基本做法是,由多个竞争性的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s)来负责个人账户养老金资金的管理并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利用投资回报收益使养老基金升值。
1.3 养老基金投资监管方面
智利政府采取严格的数量监管模式。同时,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政府成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总监署(safp)来管理各公司的运营状况。
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基金管理状况
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同时辅助于“五保”制度。从全国各地试点的新办法与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实施方案比较来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原则明确、模式统一,新制度已经较原有监管制度有了显著的有效性和先进性。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不够规范、监管缺失、基金保值增值方式单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造成基金流失
养老保险基金、待业保险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挪作他用;国务院也多次明文规定不得挪用社会保险基金。
3.2 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予以适当补助,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并不具有互济性。
3.3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能力差
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将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养老金的给付,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积累制养老金制度下形成的巨额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将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
4 “智利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4.1 政府在投资运作中的作用发生转变
在公共养老保障体系中,政府由直接包办养老基金投资运作转为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投资运作。政府职能转向投资运作的监督和管理,养老基金的行政管理和投资管理适当分离。这是一个基本经验。
4.2 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基金应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个人账户基金属于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应该实行政府机构管理模式。但应该与统筹账户基金的管理完全分开,以有效避免个人账户资金被统筹基金挪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由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统一负责筹集的,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管理。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可以建立独立的补充养老基金会。
篇7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施方案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早,发展缓慢,而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又有较强的需求。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为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重要契机。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做好战略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落实实施措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黑龙江省落实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一个契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而且要在2012年实现千亿斤粮食发展战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惠农制度应该在全省提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自己多年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回报。
一、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民政部制定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4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基本方案》的内容颁布了《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大力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由于《基本方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加上中央政府机构调整等原因,1998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展缓慢甚至陷人停顿状态。1999年由于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新参保人数锐减。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111个县(市、区),70%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07年底农村人口已达1 762. 9万人,仅有18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08年6月末全省共拨付农保基金306. 45万元,涉及到26 892人次,领取保费的有67 568人。目前全省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领取标准每月只有几角钱的占25 %,每月领取五六元的占50%。以阿城市为例,每年续缴率仅为1%,从2000年至2005年阿城市新增参保人数每年为6人。阿城市共有355人领取农村养老金,社保部门每月共计发放2 320. 30元,月人均领取6. 5元,其中月领取养老金超过60元的只有7人。可见,虽然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然而,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有较强的需求。2008年一项对黑龙江省依安县、双城市、五常县、肇东市四个市县的调查显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人之后,农民最想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民养老观念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率低,仍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深刻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不足以保障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国家政策提供重要契机
2009年9月1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任务目标是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国家为每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年龄满60周岁时开始领取。 转贴于 2009年黑龙江省的宝清、宁安、依兰等13个县市区参加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使170万农民受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黑龙江省落实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契机,全省要结合省情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进而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达到农民生活安康,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做好战略规划。国家规定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黑龙江省要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覆盖,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90元,2012年覆盖率达到60%,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75元,2009年试点地区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60元,每年涨5元,做好规划更利于制度实行。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要区别不同地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条明晰试点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实施办法等。同时要特别考虑农村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农村特殊群体包括三类人:一是农村的“五保”户、贫困户,他们是农村社会救济的对象。二是失地农民,尤其是进人老年的失地农民,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了土地的生活保障,成为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首要针对的对象。三是那些因缺少劳力而陷于生活窘迫的家庭,尤其是无子女在身边照顾的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应该特殊考虑。四是计划生育户即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按现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当其夫妇一方或双方年满60周岁时,可领取每人每年600元的养老扶助资金,该奖励只是杯水车薪。
篇8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农民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于此相对应,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养老主要靠家庭,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无疑是对平等的生命健康权的一种肯定,也给现代经济学注人了新的元素,另一方面,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平和效率的统—性。
一、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没有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来源于家庭,是一种自发的制度安排,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
(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现家庭内部的资源整合
在中国社会^与人的关系中,家庭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关系。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所派生出来的关系具有天然的、牢不可破的特。父母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生命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因此,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就象照顾自己的生命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是相互需要的综合体
家庭中的个体碎坪口f本合一的牦。老年人既在年轻时为家庭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同时也为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劳动技能训练,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缺乏正常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而言,由于不能通过劳动关系与社会建立联系,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家庭、晚辈就成为了重要的精神寄托。
(三)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是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一种核心价值明.
特定群体形成特定的文化,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形式既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是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变革,但也应融合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合理性,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不顺,责任不清
1.政府机构改革不彻底,职能错位
虽然国务院的机构改革理顺了管理关系,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但较低的管理层次,特别是县、乡镇一级并没有实现工作的转轨。
另一方面,机构改革不彻底,职能错位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从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来看,政府是主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体,承担着一系列的责任。《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在实际的执行中,资金的交纳是农民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集体并未补助到位,实际采用的完全基金制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而基金制的养老模式对资本市场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否则,会出现支付危机和养老金的缩水,基金制养老保险没有互济眭,对中国农村来说,实际上养老风险比较大的想参加风险的低收入农民被排除在制度之外。
3.农卡寸衬会养老保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出台到现在,国家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政策法律不健全,对基金的筹集、基金的运营、养老金的发放等各项环节进行详细的规范化,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不能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高效运作,增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成本和管理风险,社会效率的降低也就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损失。
(二)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深入推进
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肯定了农民生产资料的部分所有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东部和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但从整个农村经济来看,自然经济的成分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农民想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面临技术障碍和成本障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转型,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只能自积自足。同时,从收入来看,农民增收仍然有限对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要求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则是一种苛求。
(三)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弱化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长期以来,家庭是我国养老的重要模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养老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受不确定的因素的冲击。其次,风险比较小,只要有子女存在,就可以对子女财产索取养老财产。再次,通过家庭关系,平滑了个人的收入。子女未成年时,对子女进行抚养是一种积累,自己年老时由子女养老是一种消费,实际上比较巧妙地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同时,在我国,土地承包制使农民的收入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对年老农民,有土地维持基本生活也就足够了。正是由于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在农村中还起主导作用,农民养老的风险低于城镇,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来说,也就缺乏吸引力,需求当然不强,这也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三、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要求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国家或政府不再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者,劳动力的市场化承认了劳动者列岢动的个^所有和自由择业的权利,国家不再成为劳动力风脸的最终承担者,劳动者自身就必须为这种选择权承担相直的诸如养老等方面的责任,并目要求建立城乡—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注重公平。
(二)循序渐进,逐步转换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差别,农村基本靠家庭来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循序渐进,在建立初期,鼓励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扶助为辅,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7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落后的劳动生产力是制约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福利的根本原因。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人均收^、水平和生活水平,既可以有效抑制由于经济落后所导致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产生的高人口赡养率,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制度的变迁,转变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养老保险;筹集;风险
[DOI]10.13939/ki.zgsc.2015.16.154
1 我国新时期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农村经济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时期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是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子女供养,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有着十分不完善的一面,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十分不规范。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还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参保人员逐年的减少以及资金的流转和运行难度加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运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筑新型的保险管理制度,多方位筹措资金以及实现资金筹集的多元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将资金的筹集问题提上日程才能使得新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地走向正轨。
2 新时期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风险
2.1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资金筹集困难
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的保费筹集原则与自愿的原则从根本上存在着矛盾,很多农民对于参加保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保险的响应较差。目前,在很多区域乡镇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镇企业对于养老保险有着很大的支持力度,社会保险缴纳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例如:在某些地区集体经济不强,农村社保基金主要由农民个人全部承担,这样一方面增加的农民的负担,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参加保险;另外一个方面这样的缴费模式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失去了原有的保障意义。在这种机制的管理下,农民都不愿意把钱交给保险的管理机构,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强制缴费的情况发生,这从根本上和农村保险强调的自愿缴纳原则相违背。
2.2 政府财政扶持力度较弱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直接扶持力度较差,对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府仅仅是承担了政策扶持的职责,但是从财政扶持的方面来看却起到了十分微弱的作用,这样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公平性及民主性。建立现代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增加筹集资金的渠道,但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无疑应该是农村社会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否则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层面就得不到更好的展现和延伸。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地调整各种税种的征收比例,缩小收入差别,加大财政对于农村财政的扶持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民主。
2.3 农村养老保险投资渠道单一
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为单一,收益率不高,偿付的风险很大。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应该以县为单位管理,在指定的银行设立保险基金的专门管理账户,做到专户专用,专款专用。筹集的农村保险资金只能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债券等,不能直接用此笔款项进行投资。在此过程之中,各级政府是政策实施者的同时也是资金的管理者。由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投资渠道有限,只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率,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养老基金的偿付风险逐年的增加,与此同时的资金分散管理,运行层次不高以及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等都是很大的问题。
2.4 农村养老保险监管力度较差
在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同时还监管着资金的运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征收管理,资金的保管和运行都是由各县级的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负责的,这种由基层统筹单位进行基金的分散管理有着制度上面的欠缺,缺乏有效的兼顾机制进行监督。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代办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在工作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往往表现出工作方法落后的现象。有些业务水平较差的代办员直接影响了保费的收取和管理工作,有些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会计与出纳一人担当的情况发生,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保费的监督监管力度,从而导致了农村保险资金被占用以及的事情时有发生。
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的筹集出现风险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如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3 解决我国新时期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风险的措施
3.1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想要顺利的开展,首先应该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来进行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比重较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想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解决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工作是解决农村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得好,农村的养老事业就能持续良性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对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工作进行规范,资金筹集不到位就会使养老保险工作如同无源之水一样不能焕发生机。因此,各级政府以及政策的制定以及指导者应该从法律层面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行支持,用最快的时间将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的各项工作有法律依据,从源头上使得资金的筹集风险降到最低。
3.2 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速度较为迅猛,但是在相对偏远以及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很多农业人口的收入还是比较低下的,仅仅依靠单独的个人力量来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险的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也是日益增加,集体的经济力量也在不断地攀升。国家财政和集体经济力量应该根据现有的成型的城市养老保险管理体制,逐步加大对于财政的扶持力度,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农民体会到政府对于基层群众的关怀和支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与此同时要求各个地方财政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使得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得以顺利地进行。
3.3 加强宣传的力度,使得农村养老保险深入人心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至今已经经过了十几个年头,在农村保险制度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虽然已经制定了很多完善的宣传工作,但是配套措施以及宣传力度等显然不到位,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民对于养老保险以及具体的措施都没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老百姓无论是从缴费观念上还是实际缴费的行动上都不是十分积极,这就需要政府从制度上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典型的示范,从而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使广大的农民自觉地参与到缴纳养老保险资金的工作中来,为自己获得一份保障。
3.4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结构
篇10
答:保险对象为农村人口(包括村办个体户、外出人员等)、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乡镇招聘干部、企业职工、私营企业的外来劳务人员,原则上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
交纳保险的年龄为20周岁至60周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后。
问:筹集保险资金是如何规定的?
答: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个人的交费和集体的补助(含国家让利),分别记账在个人名下;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
按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在没有实行独生子女补助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参加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可高于其他对象。具体办法由地方政府制定。
乡镇企业职工的个人交费、企业补助分别记账在个人名下,建立职工个人账户。企业补助的比例,可由地方或企业根据情况决定。企业对职工及其他人员的集体补助,应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税前列支,具体办法由地方政府制定。
问:交费标准、支付及变动的规定有哪些?
答:不同的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可采取不同的月交费标准。各业人员的交费档次可以有所区别。交费标准范围的选择以及按月交费还是按年交费,均由县(市)政府决定。
养老保险费可以补交和预交。个人补交或预交保险费,集体可视情况决定是否给预交和补助。补交后,总交费年数不得超过40年。预交年数一般不超过3年。
个人或集体根据收入的提高或下降,经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批准,可按规定调整交费档次。
投保人在交费期间身亡者,个人交纳全部本息,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领取养老金从60周岁以后开始,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确定支付标准。调整交费标准或中断交费者,其领取养老金标准,需待交费终止时,将各档次、各时期积累的保险金额合并,重新计算。
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10年。领取养老金不足10年身亡者,保证期内的养老金余额可以继承。
领取养老金超过10年的长寿者,支付养老金直至身亡为止。
投保对象从本县(市)迁往外地,若迁入地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将其保险关系(含资金)转入迁入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若迁入地尚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其个人交纳全部本息退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