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经络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篇1

论文关键词: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夏洛蒂·吉尔曼 “我”的困境与出路 女性主义观点

1引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LiteraryCriitcism)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观念与行为,是女权主义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活动领域延伸的产物。

美国女权主义者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Rieh)说:“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运动,女权主义的学术活动就不会迈出第一步。”挪威学者托里·莫依(TorilMoi)更直接地说:“女权主义批评家同任何其他激进的批评家相似,均可被视为一切主要关照社会和政治变革的斗争的产物;她们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试图将如此普遍的政治行为扩展到文化领域。这场文化、政治的战斗必然是双向的:它的目标的实现,既要通过政治改革,又要通过文学媒介。障以此为基础,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在她的《走向一种女权主义诗学)(TowardaFeministPoetics)一文中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为“女权批评”和“女性批评”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女性作为读者的“女权批评”。“女权批评”是女权主义文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注重分析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一阶段中,以女性为读者特点,对男性文学批评家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对女性作用的忽视进行严厉的抨击。

第二阶段是女性作为作者的“女性批评”这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女性批评”的主要任务在于挖掘那些被埋没的女性作品,历史地批判地看待那些女作家,并与一种女性文学的传统联系起来,撰写女性文学史。在这些作品中,夏洛蒂·吉尔曼的《黄色壁纸》就是对当时父权制中心文化具有鲜明强烈批判意识的作品。小说表现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索了处于意识刚剐觉醒的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及面临的困境,揭示了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这一关键命题的思考,在父权制为主流的背景下。新女性的出路在何方?

2女作家——夏洛蒂·吉尔曼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PerkinsGilman.1860—1935)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也是19世纪2O年代初美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理论家。

吉尔曼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童年凄惨,家贫如洗,孩提时代,她就表现出高度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她先后结过两次婚,家务琐事烦恼使她几度精神崩溃,但她仍坚持写短篇小说、诗歌,用发表有关妇女、劳工和社会组织等题目的演讲来维持生计。自1909至1916年吉尔曼一人编辑、出版女权运动月报《先驱》,批判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在《妇女与经济》(WomenandE—conomios)一书中,她提出使妇女从家务事中解脱出来,倡导妇女的经济独立,在当时女权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确定了她的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地位。

《黄色壁纸》(TheYelowWallpaper)是吉尔曼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是女性主义作家描写具有女性意识萌芽的妇女的痛苦困难的经典文学作品。

3《黄色壁纸》中的“我”的困境

《黄色壁纸》发表于1899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女主人公没有名字,意指“我”不单仅某一个孤立、封闭的女性个体,而是指代任何一位女性群体中女性意识已觉醒个体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一个自己的房间》中说道:“那么,这就是我,叫我……或是别的你所喜欢的名字——完全没有关系。”作者将虚实结合,描绘出了有神经抑郁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挣扎的困境。那么“我”的困境到底是如何一点点逐步形成的呢?文中以第一人称妻子的口吻叙述了夏天她产后不久,丈夫约她和孩子到一乡村别墅休养。“那是一所殖民豪宅,世袭财产”,隐约透露着其象征着父权制社会的历史积淀根深蒂固,这也侧面解释了其象征物黄色壁纸的颜色图案为什么那么令人难以琢磨、难以分辩,“那是一座闹鬼的豪宅”是“我”的本能的主观感受,表现了父权制的复杂、纷扰和顽固,也体现了“我”既不同于高高在上的丈夫,“一个极端主义者”,也不同于麻木的,与父权制相妥协的“完美而古道心肠的家庭主妇”的简尼,约翰的姐姐。“我”的女性意识在觉醒萌动,渴望自由和独立的神经弦在跳动。如果说这座大宅院已经使“我”感到不安的话,那么给“我”安排的楼顶的房间则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作为男权专治统治象征的丈夫,只在乎“我”生理上的恢复,对“我”精神上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视而不见。反而逐步打压限制,一步步将“我”陷入困境,推向深潍——变成了一个疯女人。那么这个困境的根源在哪里呢?先分析一下文中的人物。

丈夫:约翰,“一个自视颇高的内科医生”。

哥哥:“也是个内科医生,同样自视颇高”。

米切尔大夫:“他只不过与约翰和我哥一样,而且更过分”。简尼:“一个完美热心的家庭管家,不期望有更好的工作了”。丈夫、哥哥、米切尔大夫,具有的共同点是男性,医生,自以为是。可以说,他们经济上的独立,赋予了他们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话语权”。他们可以任意指责控制没有经济独立性的妇女们,就像简尼一样的好家庭管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永远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文中的“我”就是因为没有获得真正的经济上的独立,虽有独立意识的萌芽,(通过“我”极力要求写作这一事例来表现)但还很幼小、柔弱,无法摆脱男权控制的枷锁,在无数次痛苦挣扎和斗争中,成为男权专制统治下的牺牲品。

文中“我”初到这所豪宅时,“我向约翰诉说我的不安”,但他却说“我”该学着适当控制自己,因为“我”在经济上对他的依赖,导致彼此家庭地位的不平等,“我忍痛在他面前尽量做,之后,疲惫蹂躏着我的心”。接着,“我”被安排进一间屋顶的由幼儿室改成的护理间,“玻璃窗被安装木栅,一些金属环挂在墙上”,“牢固的床”,还有在屋的另一头那“糟糕透顶的壁纸。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房间,“许多阴郁的麻烦压得我十分消沉”,但约翰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屋子对你的病有好处”,根本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当“我”想写东西,那将会减轻意念给我的压力,让我得到解脱时,约翰却不允许,“他不喜欢我写,哪怕一个字”。那么,约翰为什么不让“我”写作呢?在父权制统治下,女子的角色便是家庭中的贤妻良母,从属依赖于丈夫,作为丈夫的约翰要求“我”在物质上依赖于他,精神上安于现状,也要绝对顺应。而写作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深入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放妇女的思想,抒发她们的胸怀,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其蜚声评论界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认为想象不是发狂的根源,而是妇女获得健康和解放的根本。反过来,写作也可做为一项职业帮助妇女们实现社会经济上的独立,所以约翰想的只是妻子尽快恢复生理健康,回到贤妻良母的角色,对于她的女性主义萌芽是有所防范并坚决打压的,这就体现在上述丈夫对妻子的写作要求一再拒绝,不许她外出,与外人沟通,嘱咐不要幻想,要多睡的一些细节上。

4黄色壁纸中“我”的出路

在小说结尾讲到,黄色壁纸后有一个想爬出来的女人,这是一个被扼杀创造力和女性意识萌芽的女作家及知识女性的代表,而“黄色壁纸”则是女权的象征,“我”就是困在壁纸中,在父权压制下佝偻爬行的女人,最终在痛苦挣扎中疯狂了。

吉尔伯特和格巴认为,小说结尾标志着叙述者获得了坚定的自信,肯纳德(JeanKKennard)则从文学史和读者批评角度认为,“我”的疯狂是健全或真理的更高形式,与他们看法相似的评论家迈克派可(LoraleeMalpike)和思卡泼·思齐凌(BeateSehoppSchilling)也将‘戬”的疯狂视为积极创造性的行动和成功的反一,然而,“我”的下,在打破现实强大父权统治屡次无果的情况下,被迫转向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造成的,严格意识上讲,这并不是实际的成功,而是失败。毕竟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想象世界中,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并不是正常的社会人,那么应如何看待“我”的疯早在1852年,FlorenceNi异htingale曾在她的自传散文“Cassan-dra’’中说到“女性觉醒的痛楚是女性取得独立进步的保证和要素”。“还回我们痛苦,我们从心底里向上常常大喊——要痛苦不要冷漠——因为痛苦中会出现治疗法,疼痛要好于麻痹:有一百个人斗争着丧生在碎浪中,就有一个发现新世界”。

Nightingale的隐喻不仅预示着她自己的医学生涯,也预示着l9世纪和20世纪女性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因为她们是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不难发现,正如Ni曲tin斛e所言,其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是在斗争中遭遇各种各样失败的。如:GeorgeEliot的MiddleMarch中的M~gieTuUiver,EdithWharton’SLilyBart,OliveSehreiner’sLyndall,KateChopin’sEdnaPonteUier,这些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困境源自于她们所处时代的父权统治,正如伊莱恩-赫基思认为《黄色壁纸》中的叙述者“在半疯半清醒的状态下,认识到了女性的真正的处境,“我”的最后疯狂,表明了抗争的女性最后彻底地被强大的父权统治打败和摧毁。虽然无数个“牺牲”了的女性没有彻底推翻父权制(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警醒了更多的女性,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呼醒她们的女性意识,为未来的女性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药基础》 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则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暑期在中医院实习两个月时间,感受颇深,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所改变,同时发现现今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比较的前提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过多地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不懂的同时,是否也应从自己本身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有所改进。《中医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是贯穿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包含了3部分的内容:1.中医学基础知识。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是为将来胜任高级工岗位工作打基础,学一些中医知识,有助于其了解商品性能,理解中医处方,更好地与医生、顾客沟通,提高服务质量。2.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各种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3.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方剂和中成药都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定适宜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科学配伍而成,以便在临床上得到更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沿用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并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打好基础是课程改革成果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不能简化为“教改”,教学改革本身包涵两个内容,既有教的改革,也有学的革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热情,渴望获取知识,同时要对科学有浓厚兴趣,要有揭示自然规律、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可为成功的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结合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互动。对于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教授,转化师生角色,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而且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心理都能有所提高,并能从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模拟医患之间诊断和交流的过程。

二、指导好学生应如何进行合理的课前准备

笔者首先对传统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改革,将课前预习的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即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潜能。[1]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八章是防治原则,可以针对这一章节展开提问:1.防治原则包含哪两个方面?2.增强人体正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讲述,请举例说明这四个方面(不用书本上的例子)。3.我们曾学习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列传》说明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4.什么是三因制宜?举例说明。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对书本的内容熟悉且举一反三。

三、侧重于教学内容在纵向系统上的连贯性和横向联系上的相关性

《中医药基础》课程如果要细分的话,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它之间的连贯性也就要求很高。本门课程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所以在讲课时,要把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时候,提到中药的五味应联系到前面所讲述的五行学说的理论,在讲功效时应提到前面防治原则的内容,在讲用途时应提到前面诊断的内容,这样能使学生从纵向系统上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依此类推,在讲中药时,还应在横向上加强联系,例如在讲黄连时,应和黄芩、黄柏相对比,三者虽然都是一类药,功效也相似,但是三药归经的侧重点不同,黄连主要归心经,善于清心火;黄芩主要归肺经,善于清肺热;黄柏主要归肾经,善于清退虚热。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为教学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其自主操控、认识、模拟和资源共享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例如在讲经络学说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经络学说这在《中医药基础》里所占比例甚微,此部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故制作课件时,经络分布图必不可少,经络的循行与分布以古代人物图谱来展示,色彩鲜亮,线条简单,学生在收到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能一且了然地领会到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五、育人与授业并重

笔者在中医院实习时,发现一个很鲜明的道理,专业课和实践能力都很好的医生不一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们往往漏掉了一点――医德,应讲究医德和医技并重。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正确面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终身性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因此职业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紧迫。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抓住机会、结合职业特点进行德育工作,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诚信处世、友善互助、遵守公德的良好品德,保持积极乐观、自我控制、自我平衡、正视现实的心理素质,具备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知、判断和评价能力,养成自律、严谨、上进、务实的行为习惯。言传不如身教,育人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一个懒散、呆板、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端着一付架子的教师肯定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谈不上喜欢。而一个责任心强、知识渊博、自律严谨、积极上进、达观自信、风趣幽默,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吸引住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中药生产、经营一线岗位的高级工,所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掌握中药行业高级工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我们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要适合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

篇3

目前中医内科学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医内科学实习生到临床实习医院后,很难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尤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中医内科学临床中所遇到的难点,从而导致临床思维能力欠缺,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分析起来可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1课堂理论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动脑筋,对教师所讲内容不能消化吸收,灵活运用,甚至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

由于某些原因,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导致临床动手能力差。为提高学生实习时的临床动手能力,我校在毕业实习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临床实践考核,对尽快适应临床实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

临床带教老师缺乏教学责任心,对学生不能启发引导,不严格要求,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查房简单,对教学缺乏热情,用于教学的时间少,学生不能从中学到知识,更缺乏应有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4诊断疾病的辨证思维缺乏

实习生常常产生临床思维上的缺陷,如表面思维、片面思维、印象思维和惯性思维等。此外,一些学生片面的认为疾病的诊断只要有先进的设备就可以了,忽视了对一些基本诊断方法的重视,影响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中医临床思维理论包括理、法、方、药,它们是指导中医实践的依据,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医道之关键在于识证、立法、用药。此可谓是对中医辨证思维过程的经典归纳,点明了中医临床思维的程序和步骤,即收集症状,辨识证候,建立法则,选方用药,中医的发展和临床疗效证明:只有培养了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也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临床思维步骤中又以中医辨证思维最为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的一大特色,又是灵魂和关键。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出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辨病因(六、疫疠等)、病性(气、血、津液)等多种辨证归类的方法。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本纲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可以从总体上反映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八纲中辨表里病位的具体深化,即以辨别疾病现阶段的病位(包括层次)为纲,而以辨病因病性为具体内容。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从“空间”位置上辨别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层次,主要适用于外感时病。

辨病因病性则是八纲中寒热虚实辨证的具体深化,即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要目的,自然也不能脱离脏腑、经络等病位。其中辨病因主要是讨论六、虫、食等邪气的侵袭或停聚为病,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的关系较为密切;辨病性主要是分析气、血、津液等正气失常所表现的变化,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尤为密切。总之,八纲是辨证的纲领;辨病因病性是辨证的基础与关键;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是辨证方法在内伤杂病、外感时病中的具体运用。中医辨证体系中除上述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而外,现代研究认为还有“体质辨证模式”、“系统辨证模式”、“主次症辨证模式”、“症状贡献度辨证模式”、“指标辨证模式”等等[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辨病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实践中辨证与辨病治疗相结合已渐普遍,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医临床思维体系,在临床带教中更应强化对实习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第一、加强基本理论的再学习

虽然学生经过近4年系统的理论学习,但是因不常临证使大部分知识尘封己久,甚至有的知识已经淡忘,所以在毕业实习阶段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包括《内经》《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学习,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温故与拾遗,一是可以使原本零散的无序的混杂堆砌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建立起有机的知识体系,二是通过让学生明白理、法、方、药而全面了解中医的临床思维过程,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基础,只有整个毕业实习阶段都体现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基本功才能扎实,中医临床思维才能真正建立。[2]

第二、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有句常话叫:“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实践的重要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提高查房质量。床边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查房时,带教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中了解症状和体征,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分析病情,更好的把课本知识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2)开展小组讲课,学生学习临床理论课时大多按教材章节,系统进行纵向联接;而临床诊断疾病时,需要学生具有横向联接的临床知识和思维方法。所以要定期组织小组讲课,讲课时应以横向联接内容为主。当然,也可介绍一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3)经常进行临床病案分析讨论。可以提前通知学生,认真准备,踊跃发言,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愈后的认识,从更深层次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篇4

关键词:敲胆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平衡

一、足少阳胆经的中医理论

1.调脏腑

《读书随笔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内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因此,少阳经气和则全身气机调畅,足少阳胆经有通调脏腑气机的功效。

2.利脾胃

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胆者,中精之腑,主藏精汁”胆汁的疏泄,全赖经脉之气的正常发挥。“胆为奇恒之腑,内藏精汁,肝之余气泄之于胆,聚而成精,是为胆汁,与胃共同腐熟消化水谷”,可助脾胃之运化水谷。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HYPERLINK“http:///view/371695.htm”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3.助中焦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曰:“少阳初生之气也,归于上焦而主纳,归于中焦而主化,纳化水谷之精微”。胆经主枢,可助中焦运化,中焦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足,胆气方壮;气血不足,胆气则虚。

4.通心神

心主血脉,,藏神是以精血为基础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此胆主决断和心主神明,在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精神活动和抵御外侵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5.升阳气

一日之中,胆为子时,子时阳生,故胆有管理阳气输注到全身十二经脉,主持阳气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阳气生发的正常、顺利则能推动维持全身脏腑经脉的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6.与肝通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二者共同疏泄精汁助消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知医必辨》云:“胆在肝叶之下,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其犯胃也,呕吐夹酸夹苦,酸者肝火,苦则胆火”,“肝气上逆,以致胆气上逆”而肝经症状,又有胆气不舒的表现,因此二者在辩证和治疗上也是相互伴随和相互影响的。

二、敲胆经的好处

足少阳胆经共四十四个穴位,主要分布于人体头部的眼耳部、躯干、腿及脚的外侧等,目前大家所说的“敲胆经”并非是字面上的去敲打全部的穴位,而是通过敲打某一部位的经络路线或者几个重要的穴位,且易操作。

1.升气血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季属性为木,人体的升发主要靠肝气,故春季肝气旺,肝胆二经互为表里,敲胆经则能排泄促进肝经畅达。有学者认为每天由上而下沿裤缝敲打两大腿外侧(从臀部到膝盖段),两三次即可提升气血,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对于感冒的病症来说,西药虽能“打压”症状,却不能将体内的“风寒”驱除,且还有可能影响肺伤及胆,使气血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通过敲胆经来提升气血,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2.治失眠

有学者推测认为,通过敲打胆经可使大脑兴奋抑制的刺激方式转变。左卧姿,敲打右腿胆经穴位,可转变左脑语言中枢兴奋导致的失眠;右卧姿敲打,则可转变右脑图象中枢兴奋导致的失眠。使睡眠中枢的兴奋性大于觉醒中枢的兴奋性,达到自我催眠即心理放松和躯体放松的目的,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3.抗衰老

现代衰老学说以自由基学说、细胞凋亡学说、免疫功能紊乱学说等为代表。中医理论则认为衰老大多因气血失调,血流受阻,瘀血内停,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所致。而敲胆经可通过手及其他敲打物,在体表经穴直接刺激,而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经脉通畅,瘀血消除来实现对气血运行的促进作用,达到抗衰老的功效。

4.控制糖尿病

机体摄入脂肪太多,导致胆汁不足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敲胆经可强迫胆汁分泌,通过敲打、推揉或者是用空心拳的方法,从腋下开始,经由腰腹部、臀部、沿大腿外侧直到膝盖处,做重点疏通,每天四五分钟即可达到控糖的目的。

5.瘦腿

有学者认为:胆经不通的人,在胆经路过的大腿外侧会堆积脂肪,即人体排不掉的垃圾。如果运动,这些垃圾就会往下流动,而堆积在小腿肚上,这些东西通过运动和药物是很难排掉的,而通过敲大腿外侧的胆经,可以逐步清除大腿处堆积的毒素,从而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三、敲胆经的“坏处”

有的人通过敲胆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也有部分人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失眠及一些上火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违背了中医理论的辩证治疗的原则。

中医讲阴阳,也注重人体气机的调整。敲胆经也属于经络治疗的一部分,阳经穴就是身体站立时能显现在外面的经穴,具有发散、升提气机的作用;阴经穴即不能被阳光照射,身体里、内侧的经穴,则多具有滋阴、敛降的作用。

由此可知那些盲目敲胆经,却出现新症状可能忽视了体内的阴阳平衡的缘故。胆经在身体的侧面,属于阳经。敲胆经是把人体的气机发散和升发,而对于阴虚的人,则会出现头晕、乏力、烦躁等阴虚内火上升的症状,而继续敲胆经的话,病情便会加重。因此对于胆经气机不畅、阳虚的人可以通过敲胆经,疏通经络、排出病邪,不仅可以改善胆经的病变,同时还可以调理其它脏腑的功能。

除了阴阳平衡的辩证外,还有一点就是“敲”的原因,要注意敲的频率、力度。中医治病讲究虚、实、补、泻,即虚症用补,实症用泄的原则。频率快、力度大、受力面积小的敲法为泄,适合阴虚及体质较好的年轻人;而频率慢、力度小、受力面积大的敲法为补,适合阳虚及一些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

综上所述,虽敲胆经的益处多多,但也不能盲目的从众,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正确且有效地敲胆经。

四、敲胆经之我见

从中医理论中可知足少阳胆经的对五脏六腑和身体气机的通调、运行是十分肯定的,且起着统领脏腑经络的作用。而现如今,人们对敲胆经的操作效果却褒贬不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对足少阳胆经的中医基础知识欠缺,盲目性太强。

2、没有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采用适度的力量和适宜的频率。

3、每天敲打的时间段不固定,坚持的时间不够长或者断断续续。

4、根据身体机能的适应性,对刚一开始敲打的不良反应效果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对于敲胆经的效果,仅凭中医理论基础和大多数受益者的说辞来支持,很难让西方学者接受和信服,因此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说明敲胆经对人体生理、生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应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吕斌.敲胆经气血升[J].家庭医学,2010,6:50-51.

篇5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2-0078-02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编制护士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求和患者需求,大量编制外合同护士进入医院。本院自2002年开始面向社会招聘合同护士,至今本院合同护士已占临床护士的52%,在大部分科室合同护士已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个别科室已达到了70%。面对如此庞大和具有影响力的队伍,结合本院实施的中医护理特色,如何开展合同护士中医规范化培训是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院自2006年开始实施对合同护士进行中医规范化培训,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院共有112名合同护士参加培训。年龄:最大36岁,最小20岁,平均27岁;学历:中专87人,大专20人,本科5人;参加工作时间;大于等于3年72人,3年内40人。

2 培训方法

制定《中医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办法》,按照学历的不同进行培训:本科1年、大专3年(分两阶段进行)、中专5年(分三阶段进行),每阶段结束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中西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基础知识、专科辨证施护知识、心理学以及部分人文知识等。

3 存在问题

3.1 合同护士基础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各医院面向社会招聘的合同护士越来越多,合同护士由于学历不同、毕业的学校不同、年龄大小各异,所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即使同一学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目前由于护士资源有限,各医院筛选余地小,造成,临床使用的合同护士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给培训带来很大的困难。

篇6

1明确培养宗旨和教学目的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长期同疾病作斗争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我国的历史还是世界各国的实践,均雄辩地说明:中医是科学的,中医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教学既要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又要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章节、每次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根据具体教学目的的相关要求,对重点、难点要讲透,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精华部分,同时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课堂上反复强调,用案例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给与补充说明。通过对教学目的认真分析,对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能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理解及应用。

2合理处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突出

中医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笔者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应讲授的教学时数,突出重点,突出实用,主要讲授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的理论知识,分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等,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部分的辨证内容中,穿插讲授中药、方剂及临床的有关内容。第二部分扼要介绍深受基层医务人员欢迎的针灸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如针刺法、经络腧穴、灸法及拔火罐、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等内容。因本课程理论学时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处理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对次要内容则引导或督促学生自学。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哲理,奥妙无穷,而学生思辨能力不足,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了解其知识结构,扎实地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因此在教学中,以讲为主,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因为学时的限制,无法面面俱到,要分清主次。

学习中医,最终还是要辨证论治,而辨证又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的理论基础就是脏腑的生理病理,脏腑生理在整个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突出。然而教材中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就是几条抽象的条文,学生难以理解,如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都是由脾主运化功能衍生出来的;临床上的病变多表现为运化功能失常,如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等。所以脾的功能中脾主运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只有将这个功能讲深讲透,让学生理解脾主运化,脾与其他方面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才能推断出脾的病理变化。再如“证”的概念,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易与“症”相混淆,而中医病因、诊断和治疗都围绕着“证”,所以必须把“证”的概念讲清楚,并与“症”、“病”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辨证。

3教学方法得当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方法单一,而中医内容相对枯燥,学生难以理解,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学习厌烦,弃学等不良现象,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定目标。而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一切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利用纲目法、归纳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3.1纲目法

纲,即是每科的绪论和每一章节的概述,讲好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于深入学习非常重要。例如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代表药为麻黄、桂枝、荆芥等,这类中药性味多辛、温,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功效是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这是共性内容。不同点有:麻黄还能利水消肿,宣肺平喘,而桂枝还能通阳化气等,只需记药物属于哪一类的中药,结合其不同点、主要功效、主治等,自然就掌握了各种药物,方剂也可按照同样的方法去掌握。

3.2归纳法

笔者不仅教案、板书采用归纳法书写,每次下课前或者每章节也运用归纳法进行总结,并将前后、纵横有联系的内容综合整理,归纳对比。这种归纳总结可以由学生进行,也可以教师提出要点,让学生加以发挥,最后教师作出总结。中医知识内在的相互关联,用简单的文字概括繁杂内容,难以记忆可通过归纳使它容易记忆,便于理解。如脾气虚的辨证要点是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脾气虚的临床表现即是纳呆,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心血虚的辨证要点是心的病变特点和血虚证,心血虚的临床表现即是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眩晕,舌淡、脉细。归纳学过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3案例教学法

中医案例式教学法是中医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中医基础和临床教学中都被广泛使用,能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但是相对传统的中医案例式教学法仍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得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多媒体视频临床资料采集’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进行动态式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互动式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曾经接触过的、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相关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讲解病因中风邪的致病特点时,就可用引导式的发问:为什么感冒时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头痛呢?为什么平时出现的病症最多的就是感冒呢?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风邪的致病特点去考虑。学生就可以纷纷发言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得出要掌握的内容:感冒的主要病因就是风,因为风是阳邪,侵犯阳位,所以最常出现的是头痛。而一年四季都有风,所以平时出现的病症最多的就是感冒了。例如运动后出汗多就应该要避风来预防感冒。通过诸如此类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3.5其他教法

趣味记忆法(趣味方歌)掌握方剂的组成,如枳实导滞丸,主要包括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这些药物,如果单纯这样记忆,就很容易忘记,但如果采用趣味方歌的话,“三黄猪(术)只(枳)谢(泻)神灵(苓)”,这就容易得多,而且很难忘记了。还有重复记忆法记忆中药的功效,等等。

篇7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2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护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辨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接受,与现代护理互相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出台,标志着中国护理学科迈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中医护理发展中,如何面临挑战,抓住机遇,取得成效,是中医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重要命题。

1 发展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中医护理专业学生面临岗位选择的压力,而综合性医院就业机会高于中医医院的现实,使更多中医院校护理毕业生与专业不能对口,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甚至严重流失。目前各中医院的护理人员中,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都明显低于中医护士。同时中医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工资奖金待遇等方面不能体现其知识价值,不能体现其在护理队伍中的地位,使其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学术带头人数甚少[1]。

1.2 在职护士的中医知识缺乏 在中医医院的护士中,西医院校毕业生比例大,医院面临着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再培训任务,影响中医临床护理实践中服务能力的提升及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1.3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2006年,《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全面修订完成,这标志着中医护理工作向行业标准化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也就是说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开展中医护理操作。

1.4 西医护理对中医护理的冲击 西医护理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的中医护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服务对象不仅针对有疾病的人和人群,还关注大众的健康,在治未病、老年病、慢性病、养生保健领域应用广泛。而西医护理理论体系严谨,相对独立,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合理,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有疾病的人群。与西医护理人员相比,中医护理人员除了要学习西医护理知识外,还要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所以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更多。

1.5 中医护理人才梯队不完善 中医护理人员就业后的学历教育以西医教育为主,护士没有机会投入中医护理学历培养体系,导致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与其它医学专业相比,水平有一定差距,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 发展中医护理的优势

2.1 发展中医护理的政策优势

2.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建立了中医护理行业的国家标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010年对中医护理工作了管理性文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2013年首次把“中医护理专科”设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2.1.2 在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目前也呈现多层次特点。在学历教育中,中医护理专业有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相继成立了护理学院,使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梯队更加合理。

2.1.3 中医护理的学术氛围逐渐浓厚 中华护理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均成立了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定期举办全国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2.2 发展中医护理的学科优势

2.2.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2.2.2 中医护理的方法优势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拔罐、刮痧、熏洗、敷药、推拿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也具有显著的特色优势。

2.2.3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医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易行、直观安全的特点,以无创或微创为优势,已逐渐成为吸引病人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4]。《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明确了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为护士提供了技术和法律保障。

2.2.4 中医护理的价格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它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医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得到明显关注。如治疗小儿厌食症常用的捏脊疗法;神经衰弱、长期头痛头晕患者应用的药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疾病使用的温泉浴、泥沙浴;佝偻病、缺钙用日光浴进行治疗等等,均疗效显著。此外还有火罐、热敷、熏洗、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医护理是一门有历史、有传承、有发展、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独立学科。中医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辨证施护”的中医临床护理原则,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工作[1]。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2] 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69.

篇9

关键词:中职;针灸推拿;教学方法;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医职业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而传统的针灸推拿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纯粹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变得颇为紧迫。

一、研究意义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随着医疗模式由原来的治疗为重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并重,社会对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学习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目前的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能适应岗位变化的需要,且由于针灸推拿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庞杂抽象,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推拿手法难以掌握。加上中职学生年龄段为15~19岁,此阶段的学生对中医深奥理论的理解尚不足,在教学中面临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成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针灸推拿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针灸推拿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加上医疗模式的改变,市场需求随之改变,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用人单位继续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

三、具体研究内容

1.以实用为“导向”

我校选择了各级医院29家,康复机构8家进行调研,得出“以用为本,够用为度,增强实效”的教学方向。对用人单位认为繁杂的、难度较大的、深奥的、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注重实践,增强实效,以岗位需求引领教学目标。甚至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新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

2.理论学习为“主线”

重实践并非轻理论,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针灸推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医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推拿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融汇中医精髓,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在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以规范操作为“要求”

通过对多媒体演示教学、仿真实训系统、实训演示教学的综合应用,将规范操作作为基本要求,将操作规范定为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反复练习,层层推进,逐渐提高,从而提高学生针推手法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治疗效果。

4.教学手段的高度配合

(1)临床直观教学。为了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并鼓励针灸推拿专业教师积极上门诊,把临床体会和经验带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训时间,加强门诊见习基地建设,允许学生到门诊接待患者、做保健按摩,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加深理解,提高专业操作能力。

(2)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学校建立了实训室,开发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录制规范操作视频,制作了浅显易懂的动态PPT。学校配备了各式先进的针灸模型和仪器,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经络的循行,“摸到”具体腧穴的位置,“感受到”针刺手法的正确度,尝试各种针灸治疗手段,提高了操作手法的熟练度。

(3)设置情境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患者就诊模式,让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进行教学操作训练。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中慢慢学习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进一步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辨病辩证,然后确立针灸推拿处理措施,选择相应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4)实训演示教学。针灸和推拿都是专业技能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强,我们实施了“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学”就是理论学习和对技术动作的模仿过程;“做”就是教师指导操作,将规范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接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模型上演练,将手法做对;“练”就是对针灸推拿操作技术的反复训练,最后互相反复操作,直至手法熟练。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良好品质。

(5)顶岗实习教学。为了夯实理论知识和学校所学技能,把握市场需求,我校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广泛接触,拓宽合作领域及合作方法,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新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

5.开发配套教材

为进一步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积极开发相关配套教材、课件,如《针灸推拿技能综合实训教程》(已出版)、《推拿手法学》等。力求通过开发新的教材,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岗位要求,从而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既能上岗成为技术能手,又能创业成为技术指导的人才。

6.客观评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我们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遵从全方位评价的原则,制订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总体上,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等方面做到量化,也要从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得到教育与激励,能够体验到成功,做到全面发展。

四、结论

参照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中职针灸推拿教学应当以实用为“导向”,以理论学习为“主线”,规范操作为“要求”,配合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坚持反复训练,实现“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有上岗、创业的资格保证。这符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对针灸推拿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中医基础相关课程;优化整合;调查问卷;分析探讨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三门课程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笔者针对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存在内容界限不清[1],不必要的重复过多及个别地方有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的想法及建议,进而分析探讨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具体方法。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的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共100名。选择这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对课程设置比较了解,因此具有发言权。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2]。共发出问卷调查100份,收回100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设计是针对调查者的自然情况、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以及教学方法分为4个板块,共15道选择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自然情况

第1、2题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自然情况的统计:100名学生中,中医学专业的有56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有44名,均系统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三门课程。

2.2 教学内容

第3、4、5、6、10、12、14、15题为有关教学内容的调查:第3题为你认为在这三门课程的内容上是否存在多处交叉、重复?85%的学生认为三门课程的内容上存在多处交叉、重复;第5题为你认为三门课程的交叉之处有必要反复重复吗?82%的学生认为三门课程内容上的交叉之处没有必要反复重复;第6题为你认为将以上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分工是否有必要?85%的学生认为将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这三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多处交叉、重复,且交叉的这部分内容没有必要反复重复,将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题为若三门课程中存在多处交叉、融合,哪两门课程的交叉处更多?55%的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的交叉处较多,36%的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的交叉处较多,9%的学生认为《内经选读》与《中医诊断学》的交叉处较多;第10题为《中医基础理论》的脏腑病理部分与《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部分存在重复较多,你认为应该在哪门课程上详细讲述?75%的学生认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上详细讲述;第12题为《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在引用内经原文上重复较多,你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上有必要详细讲述吗?8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重复讲述;第14题为《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时会遇到很多中医专有名词,有一些名词在《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两门课程中都会涉及到,教学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时详细介绍,还是留到其他两门课程中再进行介绍?77%的学生认为应该先介绍,不然不明白含义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15题为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是以白话文进行讲解,而《内经选读》则不进行介绍,有关十二经脉的循行的原文是一个遗漏的知识点,你们认为应该在哪门课程上进行介绍?76%的学生认为应在内经课详细介绍原文。这五项结果显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存在交叉、重复较多的学生最多,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在《中医基础理论》详细讲述的脏腑病理部分;而且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时遇到的中医专有名词,授课时应详细介绍而不应留到其他两门课程中再进行介绍,否则不明白含义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中医基础理论》则没有必要详细讲述十二经脉循行的原文,而应该在《内经选读》进行详细介绍[3]。

2.3 学时分配

第8、9题为有关学时分配的调查。第8题为你认为这三门课程的学时数设置是否合理?7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需要进行重新调整;第9题为若是将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增加,你认为应该增加哪门课程的学时数?75%的学生应该增加《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学时。这两项结果显示认为这三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不合理的学生占多数,其中认为应增加《中医基础理论》学时数的学生较多。

2.4 教学方法

第7题为你认为由三名教师分别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好,还是由一名教师连续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效果好?有65%的学生认为由一名教师连续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效果好。第11题为如果《中医诊断学》在介绍脏腑辨证时,采取引导同学们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病理表现入手,进而归纳出具体证候特点,这种启发式地教学方法是否优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有80%的学生认为这种启发式地教学方法优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第13题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重复的内经原文,采取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时简单带过,而详细介绍原文中蕴含的医理;《内经选读》授课时以介绍文理为主,对于医理部分可以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好吗?7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好[4]。   3 方法探讨

3.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3个教研室的任课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吃透教材,对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既要解决交叉重复又须有机衔接,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较多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在《中医诊断学》则在介绍脏腑辨证这部分内容时,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推导出了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难懂的中医术语,如果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过了,在《中医诊断学》中则不必过多重复。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都提到的重点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由于《内经》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医基础知识,所以内经课程主要是深化中医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内经选读》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5]。

3.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3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并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6]。

3.3 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实验组班级由一位教师在第一学期上中基课,第二学期上中诊课,第三学期上内经课。对照组三门课程分别由三位教师讲解。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以及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2]郑熙春.统计调查问卷的简化探讨[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6):57.

[3]程 革.关于中医经典医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导报,2005(6):80.

[4]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5]施静翰.论课程的分化和综合[J].基础教育研究,200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