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服务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private wealth of the residents grows accordingly, making great demands for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so private banking has a tremendous potential.In China,private banking should develop by creating new products ,enforcing construction of matching system ,improving risk control and mixed industry cooperation,taking on various forms, all-round sales,and so on.
Key words:private banking;commercial bank; integrated service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4.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5.客户对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
6.开展私人银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
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三、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截止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超过7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其中,瑞士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开始时间较瑞士晚,但美国却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代表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展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业务
美国20世纪发展私人银行的环境与目前的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居民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个人理财方兴未艾等。从2004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务出现了大举由批发向零售转移的趋势,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开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为将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应以发展在岸私人业务为主
瑞士是全球富人的“避税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偶然。仔细审视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要素,显然其中有很多条件都是目前的中国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政治中立,客户保密制度,低税收体制,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
银行业声誉等,而这些都是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客观的说,我国银行
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暂时尚不具备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全套照搬目前西方的服务模式、业务种类和组织架构是不可行的,发展西方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提供西方成熟的“个人银行服务” 。
(一)增强产品创新
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
(二)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其次,是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风险控制
2004 年9月,花旗银行因涉嫌从事洗钱等多项违法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关闭其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2004年10月,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韩国也受到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面对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迅猛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五)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
在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
(六)多形式全方位进行产品销售
在银行的各种业务中,由于私人银行私密性、个性化的特点,其对营销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卓有成效的营销,发展私人银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私人银行的产品大多是新产品,被人们所接受更要建立在营销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杜芹平,张洪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5.
[2] 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连建辉.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王金龙.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 龚明华.发展中经济金融制度与银行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
[6] 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 瑞士的范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邢天才.中外资本市场比较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 小詹姆斯,法雷尔,沃尔特.雷哈特.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M].北京:机械业出版,2004.
[9] JaneE.Hughes,scotB.MacDonald.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精细化管理理论是和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理论相对应来说的,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对预算的精确制定,对开支进行严格控制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使管理者对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视,而对长期成本投资有所忽视,对长远利益有一定影响。而精细化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对企业成本的各个方面,包括员工、客户、职能部门、所产的产品等,通过对成本和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企业提供更精确的决策依据[1]。现在,在金融企业的管理上,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作用
(一)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及时转变经营观念
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首先其工作地点主要在乡、镇和农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紧联系,同时,地方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比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各个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对农村更加重视,在农村纷纷设立网点机构,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大多采用的是提高储蓄的利率水平以及降低贷款利息等手段,来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揽储收息任务,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对中间性业务的开展程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这样比较严峻的局面下,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这对降低银行的成本费用,改善企业粗放的经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扎根于农村,主要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商业银行,其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良好经营来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实现银行经营理念,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为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农村商业银行因其服务对象为最基层的“三农”,客户文化程度和法制理念普遍较低,信用风险相对较较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出台,银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也加大,但农村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和设备力量相对薄弱。而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分析风险产生原因、计量风险程度,来寻找控制风险、防范风险的措施,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营。
三、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应用途径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改制后成为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员工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而要想使财务精细化管理能够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就是要加强银行员工的重视程度,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进行完善[2]。首先,需要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考量,对所有网点机构进行分析,对资本的平衡结构进行检测,对员工的素质和各级的组织结构、发展规划以及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同时在总行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制定精细化管理的流程制度;下级的各个职能部门和营业网点也要设立相对应的负责精细化管理的机构,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传递,信息的收集和及时反馈,对精细化管理的程序进行监督,对全体员工管理理念做细致引导,最终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二)构建完善的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制度
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中,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准确的成本认定,可以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开展,资金的有效流通起到很好的促进。如何建立完善、准确的成本认定,首先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部门对整个银行有一个综合的分析和整体的了解。对银行运行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中的成本有清晰的认识,防止成本认定不到位,造成缺失现象。其次要注意成本认定的范围包括业务部门和非业务部门两种。同时,财务精细化管理要对费用的分摊建立良好的机制。要本着收益和分摊相匹配的原则,要对各个部门的费用分摊数额进行精确计算。例如,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中推出了一种新的借记卡,那么这种借记卡在办理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的核算要做到科学和准确,并最终计入到这种新型借记卡的业务中。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中,需要对以下的各种费用进行注意:宣传方面的费用,用于招待的费用以及相关资产的折旧费。这些费用的分摊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必须通过合理的计算,将这些费用平均分摊到相应的部门中,确保成本核算的合理和准确。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服务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4.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5.客户对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
6.开展私人银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
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三、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截止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超过7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其中,瑞士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开始时间较瑞士晚,但美国却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代表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展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业务
美国20世纪发展私人银行的环境与目前的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居民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个人理财方兴未艾等。从2004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务出现了大举由批发向零售转移的趋势,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开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为将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应以发展在岸私人业务为主
瑞士是全球富人的“避税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偶然。仔细审视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要素,显然其中有很多条件都是目前的中国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政治中立,客户保密制度,低税收体制,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银行业声誉等,而这些都是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客观的说,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暂时尚不具备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全套照搬目前西方的服务模式、业务种类和组织架构是不可行的,发展西方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提供西方成熟的“个人银行服务”。
(一)增强产品创新
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
(二)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其次,是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风险控制
2004年9月,花旗银行因涉嫌从事洗钱等多项违法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关闭其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2004年10月,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韩国也受到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面对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迅猛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五)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
在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外贸风险;信息共享
作者简介:赵燕(1972-),女,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讲师,金融学博士,教研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37-02
随着全球产业国际化大分工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直接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逐级提升,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已是形势所迫。
一、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很多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而大量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却未能满足。商业银行在对进出口企业融资时,比较关注进出易过程当中银行的参与和货币支付,通常只做整个融资链条中的境内一块和中间的交易那半块,境外那块基本上我国商业银行接触不到、也融合不进去,也不能提供相关的产品。面对跨国公司的大批国内供应商和分销商,我国商业银行也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错失了大量的业务机会。
当我国企业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更需要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跨境的金融支持时,在境外无法获得当地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提出跨境供应链金融,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将国内、国际与离岸三大贸易领域并重,从内部做起,整合掉原有的部门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成立贸易融资部,取代以往的国际结算部,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以及国内贸易融资整合到贸易融资部中,并进行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应形势发展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推出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做法是将境内外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针对不同供应链环节的企业自身特点,应用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结算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对供应链上单一企业或多个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图1为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框架图。
二、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境供应链融资有一定的发展,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等都开展了跨境供应链融资服务,受此影响其他中小银行也正在努力尝试。以浦发银行为例,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包括如下内容: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商票保贴、汇票协议付息、动产质押、保函、国内/国际信用证、国内/国际保理、信用证议付/押汇/打包、福费廷等国内、国际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此外也可以提供贸易商融资服务。招商银行也提供类似的金融支持和产品服务,其进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进口开证、进口代收押汇、进口T/T押汇、货物质押、进口保理、对外担保等;出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订单融资、出口T/T押汇、货物质押、出口保理、托收押汇、福费廷、信保融资、对外担保、出口买方信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国内外核心企业核定进口保理额度,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注入上游供应商群体,进而为供应链群体提供资金融通便利。
由于网点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境外与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实现完全接轨等,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提供的融资产品和服务还主要是针对单一企业的贸易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为单一,难以同当地银行相比,与汇丰、花旗等老牌跨国银行还存在明显差距,无法提供全方位的针对供应商和经销商、融资和中间服务并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风险不断加大
外贸风险不断加大是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由于国际贸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主客体之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银行在对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外汇汇率的大幅波动、国家政局不稳定、外汇管制、经济波动等,阻碍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是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来源。
(二)技术支持相对薄弱,融资效率低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氛围不能真正形成等,一些企业与商业银行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故意隐藏一些信息,使商业银行和其合作伙伴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波动情况,造成信息偏差,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四、商业银行应对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问题的对策
(一)采用多种手段,控制银行风险
传统上,银行控制风险基本上是看两块,一是财务报表,二是看有没有货权(主要指信用证、提单、贸易合同、发票)在手上。以下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商业银行借鉴:1.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反馈体系,规避产品市场风险。2.银行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信贷动态分级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3.降低质押率,与保险相结合。由于跨境业务风险的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在适度范围内调低质押率。同时,可以要求具有较高资信的国际性银行或大型公司提供反向担保,并合理运用各种保险业务。
(二)建立技术平台,提高融资效率
在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多用到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如荷兰银行的MaxTrad技术,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这套系统可以将涉及多家银行及买方的信用证贸易单证统一处理,客户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供应链与网上银行之间的连接,在全球各地获取事实信息,并实现发送交易指令、在线读取当局内容、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这样大大节省了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成本,大幅实现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动化。
(三)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基础,因而能解决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商业银行应动态地把握信息,这是银行必要的手段和能力。通过信息的动态把握就可以提前预警,比财务报表上能够看得更超前,能知道该公司将来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这对银行严守风险底线来说非常重要。摩根大通银行全球贸易服务部产品管理副总裁麦克奎因曾说过:“通过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我们将为整条供应链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以浦发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供应方、买方、中间商,甚至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保险、物流的信息等会加载到这个平台上,这些信息的及时获取有助于浦发银行了解货物的实际流通状况,实现对货物的有效监控。这个链条还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建立连接,以便浦发银行及时知道每天的货物销售状况及库存的变化情况。通过物流信息的无缝连接、交换和共享,商业银行能准确地掌握供应链上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上的信息,及时跟踪物流信息,有效减少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规避融资风险并提高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胡蓉萍.银行适应外贸企业变化,浦发供应链金融“跨境”[N].经济观察报,2012-02-03(15).
[3] 李娜.浅析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中的商机和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8,(03):49-51.
篇5
EVA是银行业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所具有的四大功能:评价指标、激励机制、思想理念和管理体系,使整个银行的业绩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引入EVA价值管理体系,使管理者科学评价银行的真实经营业绩,并针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1.进一步推广 EVA 战略理念
价值最大化既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经营业绩的根本标准,而EVA的提升与实现价值最大化之间是高度一致的。因而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完善EVA的思想理念和战略管理,使其真正的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指南针,转变银行原来的财务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加深对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对商业银行EVA战略理念的推广。
2.充分发挥 EVA 的功能
EVA 所具有的功能不仅在于真实地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且它还是一种薪酬激励机制和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在引入EVA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它的系统功能,通过从根本上提升EVA值,进而提高整个银行的经营业绩。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EVA管理体系,使其涵盖银行所有战略规划、年度计划、资本分配和日常运作等方面,以帮助商业银行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经营战略,优化银行各种资源的配置,在保证调动全行所有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实现风险的约束机制,将所有经营活动的目标统一于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二、改善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使得银行在内部业绩考核方面,通过引入EVA指标,大大提高了业绩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
1.逐步完善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
由于经济资本在本质上是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金,在数量上就等于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反映的是损失的波动性,是银行预期损失之外的部分,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在计算经济资本时,银行只需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关于这三种风险的计量,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效数据积累不够、数据准确性检验还不成熟,银行系统还不具备这种信息基础和认知基础,因而对于这三种风险的计量,只能采用最简单的系数法,导致计算的结果不够准确,不能很好的衡量银行实际的非预期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量化各种风险的经济资本,以使经济资本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从而为商业银行运用 EVA 指标进行业绩评价提供客观、充分的依据。
2.科学分配经济资本,提高其配置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了解银行各种风险的概率分布,并对各种风险敞口的额度及其相关性做出估计,据以判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容忍程度。除此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还需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全面衡量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以使银行的非预期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关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不仅能够在单笔交易的层面上进行,还能对一个组合作整体的度量。目前,针对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系数法计算经济资本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总量配置法对经济资本额度进行分配,同时还需要与经济资本的计量相对应,并不断加大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
3.合理控制经济资本总量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全行账面实际资本和筹资计划的基础之上,根据年度资本的增长计划,确定当年全行以及各分、支行的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事先确定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来确定各项风险资产总量的控制目标。因此要准确把握和计量风险,从而确定合理的经济资本总量。在确定经济资本总量时,要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本筹集计划和资本增长计划,既要避免出现因经济资本总量目标设置的过低而限制银行业务发展,同时又要避免为满足银行业务的超速发展而放松对风险控制,设置了较高经济资本总量目标,使风险远远超过资本的承受能力。
三、发展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EVA的计算还不够准确,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无法提供计算EVA所需要的强大数据资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更加真实的反映银行的经营业绩奠定基础。
1.建立高效的初始业务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高效的初始业务系统,并统一全行核心业务软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数据标准的统一。与此同时,初始业务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全行数据库,为风险的测算、成本分析以及经济资本的分配、计量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为获得科学、准确的业绩评价结果奠定基础。
2.建立覆盖全行的管理信息系统
篇6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还处于简单地运用状态。从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到一线员工仅仅知道这一评价体系及EVA对绩效工资、费用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央行不断降息的环境下,利差收入大幅下降,对EVA影响较大。因此,对于EVA计算过程中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资本成本率的合理确定,EVA计算结果对于业务开展的指导性作用还未充分的掌握,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讨。以便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工作,切实发挥EVA对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传统绩效评价指标的缺点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可分为财务绩效评价和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还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几方面来评价。具体包括会计利润、每股收益、股东权益回报率和总资产回报率等指标。非财务绩效评价包括内部管理能力、经营发展能力、学习和创造能力以及与银行相关的其他重要的利益相关因素。由于非财务评价方法发展历史较短,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衡量。
传统的绩效评价实质上是建立在会计利润指标的基础上,以会计利润为核心评价指标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此项指标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它是以会计分期假设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是过去一定期间的利润,但无法反映银行整个经营期间特别是未来的趋势。二是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资本投入的关系。例如,A和B均取得200万元利润,A资本投入500万元,B资本投入1000万元。若不考虑资本投入,很难评价哪个更好。三是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承担风险的关系。例如,A和B 均投入1000万元,A当年获利现金100万元;B当年获利应收账款100万元,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若不考虑风险很难评价哪个更好。此外,会计报表数据易受外部信息披露的影响,企业为粉饰会计利润,会采用有利于会计报表数据好看但不合理的会计方法。可见,传统的绩效评价难以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EVA相较于其他绩效指标的优势
(一)EVA客观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站在银行股东的立场,会计利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要扣除权益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才是属于股东真正的利润。传统的会计利润仅仅扣除了债务成本后的余额,没有考虑股权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用会计利润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会给人造成误解。但是EVA在评价经营业绩时,考虑了所有的资金成本,包括债务的成本和权益资金的机会成本。将股东价值与管理层利益紧密结合。EVA在评价银行经营业绩时,兼顾了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的资本成本。
(二)EVA尽量消除了粉饰会计利润的行为
EVA规避了银行利用会计利润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误导投资者的情况,EVA在计算过程中的调整减少了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降低了经营者注重短期收益的可能性,使其更加关注资产的增值。
在实现会计利润目标时,银行经营机构会通过大规模超计划发放贷款来增加利息收入,或者应列入成本的项目不列入成本虚增利润等“粉饰”行为来提升会计利润,而不去考虑是否创造价值,是否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但是EVA超越了会计利润评价指标的许多不足,充分体现价值增值。
(三)EVA绩效评价目标明确,终结多目标矛盾的混乱状况
商业银行由多个部门和多种产品所组成,因此在对各部门及产品进行考核评价及决策时难度较大、标准较多。EVA可以解决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此外,实际工作中用于表达经营业绩的指标较多,在评价各考核单位时,可能会根据业务规模、市场占有率、利润水平等指标来进行。财务部门一般会根据净利润、资产回报率等指标评价,业务部门会根据业务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评价,这些指标会前后不一致,通常导致营运战略、策划决策缺乏凝聚力。但EVA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所有决策问题归结为如何提高EVA来评价。
(四)EVA可以评价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盈利能力,完善经营管理
引入EVA指标后,通过资金转移定价可以准确核算商业银行存、贷款等条线的业绩情况。以前只能单线核算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没有考虑存、贷款相关的融资成本。通过资金转移定价,商业银行能简便的得到每项业务产品的获利能力,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五)EVA将内部的考核经营业绩转化为以市场基础的价值增值
EVA要求所创造的价值必须超过资本成本,并与股东价值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投放的贷款再多,贷款利息收入再大,如果不能抵补占用经济资本的成本,贷款的经济利润将较低或为负;若吸收的存款再多,但成本较高,接近或超过内部资金价格,存款的经济利润将为负值。通过对EVA的计算分析,必须注意业务品种结构、经济资本占用结构和产品的市场价格。
三、EVA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考核体系
(1)建立横向纵向的考核单位。商业银行根据银行的组织结构、管理会计水平、信息技术等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考核单位。纵向的层级考核,应该覆盖各级行,即上级行对下级行进行考核;横向为对客户、产品、人员、部门达成的绩效进行考核。商业银行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指标分解与核定。总行根据总体经营目标,向下分解年度计划指标。分行再将总行核定的指标分解到各支行、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在进行业绩考核时,计算考核单位创造的EVA,再根据相应挂钩比例计算可以获得的绩效奖金、费用等资源。
(2)以突出效益为目标。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是EVA,以EVA为考核基础结合平衡计分卡中的评价指标,按照不同权重分值进行确定,评价指标涵盖客户、产品、员工等方面。其中绩效工资与EVA挂钩比例是公开确定的,各行掌握绩效工资的确定因素,及时地调整工作的重心。
(3)尊重历史,考核增量。多年的历史积累使不同的分支行存在不同的历史包袱,有的分支行包袱相对沉重,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较大。处于不同历史基础水平上的分支行,即使经营管理水平相同,综合经营绩效也会存在差异。可将银行的经营绩效分为基期绩效、增量绩效、存量绩效进行分别考核。基期绩效即将实施EVA绩效管理的上一年度会计利润做平滑处理,剔除非经常的、特殊的因素后形成的经营绩效。增量考核综合考虑了银行的历史原因和经营基础,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短期行为。存量绩效用于评价各分支行的历史绩效状况。
(4)因地制宜确定资本成本。在EVA的计算中,资本成本的确定是一个关键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设置资本成本率时,需要根据经营环境进行调整。在净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成本率的调整直接影响EVA的计算结果。
(5)合理确定资金转移定价。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内部向资金提供者确定资金的收入价格,向资金使用者确定资金成本价格的一种定价机制。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采用基准利率+/-内部资金转移点差的方式确定。资金转移定价对EVA的计算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资金转移定价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资金管理,使得分支机构的所用资金来源集中至总行,并统一配置进行利益分配。
(二)具体产品考核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中间业务,利润的很大一部分仍由存贷利差构成。对于具体产品的考核可仅以EVA为唯一的标准,而不需要其他的辅助指标,因为产品是银行EVA的最顶端,是实现EVA的直接手段。在针对具体业务产品进行绩效考核时,如果产品的EVA为正值,表示该产品创造财富;反之,则在减少财富。
(1)存款业务产品。存款类产品其非预期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不大,风险较小,同时根据EVA计算的重要性原则,对其不考虑资本成本。存款业务本身不是一项资产而是负债。它本身不能产生外部收入,但由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引入,存款条线向贷款条线提供资金时,可以带来存款资金的转移收入。存款业务产品的EVA计算公式:存款业务产品的EVA=存款金额*(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执行利率)-间接费用。例如,6个月定期存款1000万元,内部转移价格3.67%,执行利率2.53%,应负担的费用为5万元。EVA=1000*(3.67%-2.53%)-5=6.4万元。
(2)中间业务产品。中间业务产品的突出特点是,不具有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只具有较小的操作风险。因此,产生非预期损失较小,在计算EVA时不考虑资本成本。中间业务是各个银行的战略性业务。中间业务产品的EVA计算公式:单项中间业务产品的EVA=收入类项目-直接支出-间接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例如,某支行销售1000万元的理财产品,销售费率为0.3%,应负担的费用0.8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0.17万元。EVA=1000*0.3%-0.8-0.17=2.03万元。
(3)贷款业务产品。目前贷款类产品仍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产品,对贷款类产品EVA的考核是最重要的一环。一般而言,贷款类产品存在非预期损失,从而要承担经济资本,所以在计算EVA时,要计算资本成本。贷款类产品的EVA计算公式:贷款类产品的EVA=(贷款执行利率-内部转移价格)*贷款金额-风险减值准备-应承担的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资本成本。例如,某支行一笔1年期贷款10000万元,执行利率5.35%,内部转移价格4.23%,应承担费用3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5.7%计算,按0.1%计提风险减值准备,资本成本为40万元。EVA=10000*(5.35%-4.23%)-3-30.49-10-40=28.51万元。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利差继续收窄,存款业务产品和贷款业务产品的EVA继续下降。在确保EVA考核指标的情况下,提高贷款产品的溢价能力,改善存款产品的结构,加强金融创新,实现以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促进EVA增长的科学发展。
四、结束语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1903
1 引言
2015年6月28日,央行宣布再次下调准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由2.25%降至2%,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4.8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年内第三次降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存贷利差的收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产生一定影响,还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方式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针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学界对此探讨不断,以黄金老(2001)为代表的学者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应对风险方面应注重的措施;以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13)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着重分析了中小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时的政策建议;以陈一洪(201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对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拓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本文首先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出发,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其次,在理论上,统筹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行影响的同时,区分对待了其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其影响对二者是存在差异的,并将西方商业银行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期;最后,在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逐渐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整片文章更偏向于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转型研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2.1 利率市场化现状分析
金融抑制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同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人为化”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凭借着该政策而获取巨额收益的同时,资源从高效率的部门流向低效率的部门,利率市场化改革变得尤为迫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96年―2004年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始探索期;2005―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逐步实现了市场化;2013年至今,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应运而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取得了部分成就,随着我国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实现了自由化;据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要在近一年左右完全放开,从而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2.2 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为主,均值在70%以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率,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所占比例小,均值不足20%,中间业务发展较欠缺,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存贷利差缩窄的情境时,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冲击。为了区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影响时,将商业银行分为两类: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其中小型商业银行选取了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三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数据来分析,其流通市值在1000亿以下,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整理得出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两类商行的收入占比,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比趋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小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占比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要低于大型商业银行,这表明:小型商业银行更加依赖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其中间业务收入较少。从趋势来看:随着近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大小型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均出现下降的趋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开始出现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注重改进自身的经营方式,逐渐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2.1 我国两类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分析
(1)大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各商行2015年的2014年年报整理得到。
(2)小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各商行2015年的2014年年报整理得到。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型商业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在营业收入构成中,其净利息收入占比均在80%以上,高出大型商业银行约10%的比重,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却较低。因此,小型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往往通过优化服务,减少中间收费等措施来吸引顾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使得小银行在吸引顾客,减少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使得其更加依赖利差收入,这与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进的营业收入构成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而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垄断优势地位,凭借自身实力,在依靠存贷利差收入的同时,往往通过做市商、证券业务等其他业务手段来增加自身的中间业务收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构成不同是由于二者垄断地位和实力差异造成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传统存贷利差缩窄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可能更大,小型商业银行改善自身经营业务构成显得尤为迫切。
2.2.2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纵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历史,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构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业银行发源期(早期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此时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放贷,办理汇兑,获取收入;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发展壮大期(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广泛确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逐渐由自有资金,到以吸收社会资金为主,存贷利差为其主要收入,其经营模式向近代商业银行转变;第三阶段,商业银行发展成熟期(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确立。现在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依靠中间业务为主,在其营业收入构成中占比在60%以上,并形成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并存的局面。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发展了较多的中间业务,但与国外银行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模式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期,其经营业务的转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倒逼机制,其对商业银行经营收入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可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3.1 不利影响
(1)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受冲击。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收入中存贷利差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所选取的三家小型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在八成以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存贷利差的缩窄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形成直接冲击。通过数据整理,我们选取2012年以来我国历次基准利率调整的情况,并将其汇总。其中,情形1代表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差额,情形2代表存款基准利率“一浮到顶”而贷款基准利率不变所构成的存贷利差。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情形1下存贷款利差下降幅度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政策手段采用对称降息,但是在情形2下,存贷利差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历次央行降息后,大部分小型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存款,均采用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措施,这大大加重了小型商业银行的负担,而大型商业银行在2014年以来的降息中,存款利率却没有“一浮到顶”,通过比较,小型商业银行面临更大存贷利差下行的压力。
(2)经营风险加大,利率风险增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发生不对称的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率由原来的管制到放开,这加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利率的波动范围扩大,由市场决定,商业银行不排除会遇到以较高利率吸收存款而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的可能性。但是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凸显,这使得四大行对市场利率有着一定的干预能力,而小型商业银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面临更多的利率波动不确定风险。
(3)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受到挑战。商业银行完备的资金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确定、企业与银行间存贷利率的确定和内部资金转移的合理定价。其中,企业与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确定是商业银行自身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只是被动接受央行规定的利率,对利率管制形成了依赖性,存贷款利率定价方面缺乏科学性,自身在利率定价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自身所面临的资金定价问题是其必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3.2 有利影响
(1)有利于提升商行经营自主权,增强竞争力。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时期的存贷款利率都由上级严格管制,其自身很难为产品定价,这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状况确定相关的存贷款利率,从而提升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并且,市场化后的利率波动更能清晰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客户,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因其自身实力较弱,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之下,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只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科学、制度健全、风险控制力强的商业银行才能更好的适应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2)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原先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时期自主定价能力低,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原先的约束机制逐渐放松,商业银行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其自主定价权扩大。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来合理规避风险,增加营业收入,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通过不断拓宽自身的业务种类,最终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
4 商业银行经营转变思路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应对外在压力和不确定风险时,要积极应对冲击,制定相关措施,尤其对于小型商业银行而言,把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
(1)转变自身发展方式,重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商业银行经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转型过程中,通过金融创新,使得自身逐渐转变原有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盈利方式,扩大其他业务收入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要不断创新自身管理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增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加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化解利率风险。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准则,而安全性是首要原则。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能够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重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远期等合理规避由于利率波动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最终,实现转型,达到稳健、可持续经营下去的目的。
(3)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等于银行增加收费、乱收费的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逐渐缩窄,其传统业务的营业收入空间渐渐变小。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业务收入构成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小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推进却相对落后,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15%以下,对于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其业务结构转型重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尤为迫切。而且,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不高,其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小型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宽与小微企业的业务往来,增加营业收入。
(4)深化银行国企改革,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银行。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处于垄断竞争性格局,且垄断性更强。2014年在15家上市的商业银行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营业总收入占15家上市银行营业总收入的77%,而其余10家上市银行只占23%的市场份额。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
图2 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比分布图
篇8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行业逐步开放,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逐步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使得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城乡存贷款业务,并从中获取营业利润。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盈利空间不断地减小,经营业务范围受到地域限制,业务渠道狭窄,资产规模较小,以中小额贷款为主,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的,在经营上既体现现代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又发挥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为农村经济服务,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商业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市场定位,体现经营特色,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城乡、依托信息化,辐射周边,打破地域限制,细分城乡市场,综合运用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业务品种,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扶持新兴产业以及投入新农村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需求,运用优质服务体系和广泛的服务渠道,发挥农村金融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内容,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应发挥财务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参谋与助手作用,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资金融通、资产和负债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管理内容和外部经济资金的组织、规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将日常经营活动与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细致地分析资金需求的种类及变化趋势,来选择资金融通方式,密切注意资本结构和存贷款比例变化。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活动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必须增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树立全员管理观念。明确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还需要银行全体员工的配合,上到银行领导下到基层职工都应当明确各自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所承担的的责任与义务,熟悉和了解银行各项业务,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意识贯穿于业务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促进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和财务管理活动相互融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将财务管理理念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理念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每一位员工的自主意识和财务危机意识,激发每个人的动力。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市场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转换角色,立足本地,服务三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者,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需求。树立风险观念。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有效地识别各种风险,及时规避风险。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竞争更为激烈,竞争对手日益增多,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活动协调稳定发展,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兼具计划、控制、激励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学管理制度,是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预测和筹划,是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一项全员参与、上下配合、全程控制的管理活动,预算管理活动渗透到编制、执行、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每个环节,使得银行经营行为不会发生偏离,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把银行经济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计划,项目的收支预算细分到季度和月度,明确经营管理中的责权利,将成本与收益量化细分,合理分解各个营业部门的责任目标,营业指标层层分解下达至相关责任人,把各职能部门、责任人的工作目标同银行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始终围绕预算目标进行,把各个部门岗位目标与预算管理目标挂钩,调动银行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制定预算计划,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将预算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及时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对策,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评与激励。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加强经营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投资和筹资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目标而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既是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增加,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不仅有银行贷款回收不畅导致的资产周转压力大而产生的信用风险,还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经营效率下降引发的财务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银行存贷款额变化以及回收贷款情况等相关指标,重视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财务人员作为防范财务风险的主体,要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准确识别和规避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预警机制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做到事前监督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事中监督监控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事后监督审核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正措施,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问题进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识别、防范与管控的水平和能力,争取以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大的银行经济收益。
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缺乏既懂财务管理又懂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并且财务管理的工作量较大且较为复杂,手工做账耗时费力,必须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平台与技术支持,是保证财务管理科学化与高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财务人员使用财务软件可以不断地优化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节约财务日常管理的时间,减少因手工操作造成的错误率,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组企业流程,挖掘财务信息资源,处理财务关系,调动财务人力资源潜能,组织财务活动,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银行资源,发挥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优势,挖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优化各种财务活动。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把客户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内部服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系统内部信息传递速度,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提供迅速、高效、准确的决策意见。根据财务管理需求,建立信息数据库,便于各种业务核算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和输出,不断满足财务管理日益增多的数据信息需求,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方面,贯穿于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是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以及经营活动最优化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规避财务风险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不断拓展经营业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汪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3(19).
[2] 张清华: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1).
[3] 陈思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J].才智,2013(27).
篇9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转贴于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
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银行扩大咨询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扩大银行、设立银行形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二是个别商业银行在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2005年前);三是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
(一)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欧美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浪潮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混业经营,在银行内部设立证券、信托等部门。后来,随着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贷业务交叉、混合经营的局面。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渗入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风险。到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大量资金被用来炒股、炒房地产、办实业,终于引发了证券业和房地产泡沫。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脚步戛然而止。
(二)个别银行在香港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借助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并购或设立附属公司等途径开展综合经营,涉足领域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工商银行及东亚银行通过收购西敏证券亚洲业务,创办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工商东亚),开展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久,工商银行又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并以此接手富通集团持有的太平人寿25%的股份,开始了保险业务的经营。
中国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银国际),后迁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1999年,中国银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另外,中国银行也通过成立海外保险公司成功接轨保险业。目前,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拥有6家分公司、1家全资附属寿险公司和1家在内地成立的全资附属财险公司,服务网点遍布中国内地和港九新界。2005年,中国银行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有限公司和神龙汽车公司共同筹建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三)稳步妥善推进综合经营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化经营又被提到了日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在上市银行中,共有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在金融租赁方面,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在部门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见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2008年的运作,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就已基本就绪,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集团)公司等,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