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资金流向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市资金流向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市资金流向分析

篇1

关键词:股价;资金流向;资金净流入;大单动向

一、引言

早期学者对股票市场资金流向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对资金流向数据的统计存在困难,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在股票市场的广泛运用,学者对资金流向的研究才日益增多,大部分都认为资金流向对股价在短期有一定影响。

Chan和Lakonishok(1995)认为资金流向与历史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55]。Kim(2000)对资金流向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订单的不平衡性与股票收益率具有负相性。Bennett和Sia(2001)利用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622家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不仅资金流向与同期收益率正相关,而且历史资金流向可以预测未来资金流向和收益率。Campbell和Ramadorai(2009)认为机构日订单流对股票未来收益有明显作用,特别是机构的委卖订单对股票收益的这种负面作用更为显著[58]。

侯丽薇,谢赤(2010)通过研究A股市场分钟级高频交易数据分析资金流向和当期股票收益率以及未来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资金流向对股票的收益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王义和柳会(2011)从目前中国股市市场主力(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出发,研究资金流向对股价短期波动的机理,并总结提分析验证主力资金进出对沪深股指、板块指数以及个股走势的主导作用。

二、资金流向的定义和机理分析

目前关于资金流向的统计方法目前还不统一,主要有根据主动性买盘和卖盘来定义资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净流入数据,以及根据大额报单来定义市场中主力资金流向的大单动向数据。

资金净流入是从外盘内盘角度出发,从价格角度出发通过价格变化反推资金流向。股价处于上升状态时产生的成交额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股价处于下跌状态时产生的的成交额是推动股价下跌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出;当天两者的差额即是当天两种力量相抵之后剩下的推动股价上升的净力,定义为当天的资金净流入。具体到统计数据而言,是按照成交单的方向和大小来定义资金流向。根据交易所提供的成交数据,如果单笔成交的成交价在现价之上,即主动性买盘(外盘),表明买方的意愿更强烈,该笔成交定义为资金流入;如果单笔成交的成交价在现价之下,即主动性卖盘(内盘),表明卖方的意愿更强烈,该笔成交定义为资金流出。这种计算资金流向的具体计算方法表述为:

资金净流入=主动性买入成交金额-主动性流出成交金额

大单动向是从成交单的金额大小出发,将市场中的大金额成交单作为市场中的主力资金。在股票市场中,由于机构投资者资金集中度高,持有资金量大,其交易必然与一般投资者会有很大不同。资金量小的投资者不可能报出大金额订单,只有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可能提交大金额报单。大金额成交单一般是市场中的主力(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成交单,由于他们具有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主导了股价的走势。大金额成交单卖出视为资金流出,大金额资金买入视为资金流入。这种计算资金流向的计算方法表述为:

大单动向=大金额成交单买入金额-大金额成交单卖出金额

三、资金流向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深证成份指数是我国证券市场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运用广泛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股价指数,本文选取深证成份指数指数的日涨幅值作为研究的因变量,符号为RIndex。

本文选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的日涨幅值,资金净流入,大单动向数据,共计323期数据。其中资金净流入符号为Netinflow,大单动向符号为Largeamount,大单标准为成交量大于50万股或者成交金额大于100万元的成交单金额,单位均为亿元。

(二)平稳性检验

运用单位根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分析宏观层面资金信息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资金流向对股价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大单动向与股价涨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2、资金净流入不是股价涨幅的格兰杰原因,股价涨幅是资金净流入的格兰杰原因;3、大单动向对股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资金净流入是投资者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常用的参考指标,但是它不是股价涨幅的格兰杰原因。从理论上看,这种以价格方向推定资金流动方向颠倒了资金与价格的因果关系,这种以价格方向定资金方向的资金流向信息不是股价变动的原因,只是股价变动时同步运用资金数据对股价行情的一种描述而已,虽然它对投资者分析股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它不是股价在交易层面上引起股价变动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另外的途径解析资金流向。

股价的波动从交易层面看就是买卖双方资金博弈的结果,大单动向是大金额成交资金综合结果,大金额资金成交是市场中的主力机构资金博弈产生的,机构投资者主导股价的波动方向。

另外,股价涨幅是大单动向的格兰杰原因,是因为股价对大单动向有一定的反馈作用,市场中的主力资金一定程度上是顺应股价的走势进行交易,股价的波动也会对大金额资金交易产生影响。

因此,虽然关于股票资金流向的定义没有一致的规定,但是实证结果表明以大单动向为标准确定资金流向更为科学合理,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密切关注市场中主力资金的动向。(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参考文献:

[1]Chan K.and Lakonishok J.The Behavior of Stock Prices around Institutional Trades[J].Journal of Finance,1995,1147-1174.

[2]Kim,Jung-Wook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rades on Stock Returns Using Money Flow Data[J].Harvard University Paper,2000.

[3]Campbell J.Y,Ramadorai T.and Schwartz A.Caught on Tape:Institutional Trading,Stock Returns a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66-91.

篇2

今年初,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双双放缓。美国首季经济增长表现令人失望,内地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而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危机亦困扰着市场情绪。多国央行鉴于产能持续过剩、通胀威胁有限,因而继续实施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资金再次流入,似乎是第二季亚洲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之一。政策风险纾缓,刺激资金流入亚洲市场。就香港而言,资金持续流入构成港元升值压力,为捍卫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自7月初起多番入市,购入美元并沽出港元。迄今,金管局合共向银行体系注资 437 亿港元,以免港元汇价突破强方兑换保证水平。今次是金管局逾 18 个月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资金流入不只于金管局注资

随着金管局多番注资,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即商业银行在金管局开设的结算户口结余总额――亦在 7 月上旬显著上升。部分意见认为,如果单从银行体系总结余的每日变幅判断资金流向,今年上半年资金流入香港的规模不值一提。但要注意的是,银行体系总结余之变化,并不能全面反映香港的实际资金流向。我们要指出,以银行体系总结余变化来量度资金流向,至少存在两大局限:

其一,有关指标未能过滤金管局公开市场操作所带来的杂音。由于金管局可视乎需要,随时发行或赎回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而银行可凭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作抵押,向贴现窗借取流动资金,故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被视为组成货币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单以银行体系总结余变化来计算港元流动性存有偏差。

其二,商业银行亦可选择容许货币错配,接受外来资金而不与金管局平盘。2012 年的情况便为一例,当时外来资金涌进香港,但银行体系总结余却无甚变化,主要因为银行增持外币资产以作抵销。换言之,只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增加外币资产,而把外币敝口转让予金管局,银行体系总结余方会随着资金流入而上升。

怎样量度资金流向?

总括而言,与一般认知不同,金管局没有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或者银行体系总结余维持不变,均并非代表没有资金流入。为掌握金管局公开市场操作及商业银行外币资产变化之影响,我们根据两项指标,包括货币基础(由银行体系总结余、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结余额、负债证明书及流通货币所组成)变幅及认可机构持有的外币资产净额变幅,判断资金流向。

据我们估算,在夏季来临前香港已见资金明显流入。虽然1月份、2月份香港曾出现资金外流的情况,但自3月起资金便持续流入,每月平均达 510 亿港元,为 2013 年9月以来最高。今年首五个月合计,净流入资金为 452 亿港元,高于金管局约 437 亿港元的注资规模。然而,相对现存金融体系流动性的规模,迄今资金流入的规模仍相当有限,故其直接影响只属轻微。

另一值得留意的趋势,是近月流入的资金,似乎都被商业银行以增持外币资产的形式吸纳,而非反映于银行体系总结余之上。今年首五个月资金流入规模为 452 亿港元,其中446 亿港元已反映在商业银行外币资产净值的升幅上。商业银行增持外币资产的意欲增加,相信与过去两年本地银行外币贷款快速增长有关。

推动资金流入的真实原因

既然肯定资金在较早时间已开始流入香港,接下来的问题是资金流入的原因。或许资金流入与以下因素有关:海外投资者风险胃纳增加;股票价值被低估;季节性融资需求及首次公开招股活动引起海外投资者的兴趣;被人民币升值潜力所吸引;港元与美元息差轻微扩阔。

透过分析 2000 年 1 月至 2014 年 5 月的月度数据,我们尝试寻找左右资金进出香港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显示,恒生指数市盈率对资金流向起重要作用,但港元与美元的息差未对资金流向产生重要影响。这可能反映选择把资金停泊于香港的投资者,并非被息差所吸引,而更看重实质增长前景。我们认为,市场参与者预期内地经济回稳,是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诱因。

当然,资金流向亦受其他因素影响。根据我们的分析,人民币汇率预期走势改变,亦是资金流向出现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央行官员对经济形势的评论与此前相若,但 4 至 6 月份公布的贸易数据及采购经理指数均较市场预期理想,令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已逐渐减弱。

就股市集资活动而言,其与资金进出的关系密切。惟较少人留意到今年上半年股市月均集资额仅为 350 亿港元,只及去年第四季融资额的一半。因此我们认为,在季度集资活动完结后,资金流向正常化的影响应属温和。最后,我们发现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幅指数与资金流向变化也颇为一致,惟尚未达到统计学上所谓的“重要”水平。

篇3

在过去股票市场实际运行中得到反复验证,M1增速变化已经成为目前股票市场投资策略选择的先前指标之一,股票市场投资者不妨借助这一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短、中、长线投资策略的把握都将有很大帮助。

从去年11月6日国家宣告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随后央行宣布信贷规模控制解禁,当月银行信贷资金增长为4769亿元,12月份银行信贷资金新增为7718亿元,到今年1月份银行信贷资金新增为1.62万亿元,累计近3个月银行信贷资金规模达到2.86万亿,在节节攀升货币供应量增长基础上,今年1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79%,是近5年来最高。与此同时,沪深股票市场也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如沪市综合指数11月6日1703点,振荡反弹到今年2月17日2402.81点,升幅为700点,现在股市呈现出反复震荡格局,后市何去何从,有必要从货币供应量变化这一角度加以分析,因为货币资金流向、流量和流速变化,比股票市场上通常用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更为贴近市场,借鉴价值更高,波段操作指导作用甚为有效。

从公布今年1月份信贷资料看,当前市场货币资金流动性的确出现局部性宽裕,但是M1同比增长仅为6.68%,这是历史上最低水平,1月份M1与M2增速差距迅速扩大到12.11个百分点,M1与M2“剪刀差”是1996年9月以来新高,表示货币资金存款定期化特征甚为明显。M1与M2增长方向一减一增,意味着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增速一减一增趋势,正是反映企业投资需求下降,利润减少,居民消费意愿下滑,市场投资和消费信心趋弱,货币资金更多以定期存款等形式被企业和个人通过银行进行“窖藏”,从公布1月份居民储蓄(主要是定期储蓄)增加1.53万亿,创下多年新高,就可见一斑了。说明大量流动性资金沉淀滞留在银行体系内,充裕宽松的货币资金量没能够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而流向了虚拟经济,如果缺乏实体经济基本面增长的支持,虚拟经济资产价格上涨,很可能是一种“虚胖”,尤其是1月份M1增速减慢,对资产和资本价格推动作用较为有限,对股市短期演绎则不利,所以讲,M1增速变化对股市运行影响较大。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2008年货币信贷资金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新增贷款为4.91万亿,按照往年贷款惯例,每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投放占全年比例60%到70%,按此推算今年第一季度贷款信贷资金投放应该约有3.15万亿元,而1月份新增信贷资金又往往占第一季度投放总额一半,也就是说应该约在1.58万亿元,那么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是符合往年新增信贷资金惯例,不是被一些媒体渲染为暴增现象,现在市场纷纷预测2月份信贷资金投放可能缩至5000至8000亿元左右,又让市场人士担心,实际上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尽管今年2月份新增贷款数据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可与2008年、2007年、2006年的2月份新增贷款2470亿元、4137亿元和1528亿元相比,仍然高于往年同期新增贷款规模,可见信贷资金投放量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问题关键1月份票据融资快速增长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日前央行已经得到关注并召集商业银行开会讨论,提醒商业银行注意这样问题。因此要密切关注3月份中旬公布2月份金融数据,现在有市场分析人士预计,2月份M1增速可能大幅反弹9%以上,如果预测成立,对后股市行情演绎又会构成重要参照作用。

1月份M2增速加快与M1和M0增速明显放慢背离格局,“剪刀差”扩大到12.11%,是近12年来从未出现过现象,反映市场中相对活跃资金减少,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会致使货币承数作用降低。显示货币资金流向、流量和流速发生变化,当这一组金融数据在市场上公布后,两市大盘指数也就开始出现回调走势,波段格局甚为明显,似乎M1增速变化,在过去股票市场实际运行中得到反复验证,已经成为目前股票市场投资策略选择的先前指标之一,不妨股票市场投资者借助这一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短、中、长线投资策略的把握都将有很大帮助。

篇4

一致看多的依据

一是无风险利率的继续下行,居民资产再配置。2014年以来,由于监管部门对非标的控制,以及经济持续疲软所导致的资金需求不足,社会融资成本出现了下降。而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调低14天期中标利率,更是在引导利率下行。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出人意料地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贷款基准利率0.4%,这无疑打开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进入宽松的预期空间。2015年,由于对经济进一步疲软的预期,继续降息、降准的预期浓厚。随着利率的下行,社会融资成本将继续下行,各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将继续下行,居民的资产配置将发生变化――存款进入股市将带来资金面上的充沛。同时,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整体社会流动性也将趋好,因此股市的估值就会上移。

二是改革带来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虽然在2014年中,很多层面已经开始改革,金融市场更是迈出了一大步,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沪港通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夺目之笔,但是市场翘首以盼的国企改革整体进程还是慢于市场预期。在新的一年中,国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或都将提速,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又是一大利好。随着改革的落实,企业、社会整体效率会得到提高,股市作为投资者情绪和预期的载体,必会使得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出现抬升,从而使得股市的估值出现上升。

三是金融杠杆的提升。自2014年7月起,融资余额突然放量。随着两融门槛的降低,两融标的的增多,以及后知后觉者的纷纷加入,至2014年12月初,融资余额已经突破9300亿元,直奔万亿元大关。投资者加杠杆成为了时髦的词汇,富人带领着穷人一起在股市加杠杆成为看多股市的又一大理由。

此外,从股市上涨的目的来看,资产证券化、盘活国有资产、注册制以及鼓励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来完成转型发展等都需要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股市环境。这一切均指向2015年将是一个让投资者愉快的收获大年。

同时,2014年10~12月的连续大涨、每日近万亿的成交量,说明市场情绪亢奋。而情绪会传染,基金经理、研究员、交易员、分析师等都是这个市场的一分子,同样也会受到乐观情绪的影响。

未知的变量

但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挑灯思索之时,笔者激动的情绪随着思绪逐渐平复。回忆此前,我们分析师在做预测的时候,通常容易将事物进行线性外推,然而事物的发展均是非线性的。一个变量发生脱离轨迹的变化,那么结果就会发生偏离,甚至可能是相反的方向。

笔者认为,2015年的市场同样存在着未知的变量,或是已知变量发生超预期变化的可能。因此,2015年的投资更像是走在独木桥上,走过去了,投资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然而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都会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国际资金流向

国际资金流向就是其中一个变量,这或可从外汇市场各国汇率的变化一见端倪。2014年年初,人民币持续贬值,这一方面或是央行为了刺激出口有意为之,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际资金在流出中国。直到2014年二季度末,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人民币汇率在经过了近1个多季度的贬值之后,开始重新震荡走高。从EPRF公布的资金流向变化上来看,也是如此,2014年整个一、二季度,国际资金以流出为主,直到二季度末,国际资金开始重新流入国内。似乎国际资金的流入、流出和股市的上涨、下跌存在着一些正相关的关系。

2015年,国际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尤其是美国加息的时间点对国际资金的流向影响较大。而中国此时则处在降息周期之中,两国间利差减少或引发的资金变化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个变量。

融资余额增量

按照当前主流券商的预测,2015年两融余额将达到1.5万亿元,也就是说从当前9300亿元的基础上还将有5000多亿元的空间。从绝对量上看,5000多亿元的融资量并不少。但是从相对量上看,2014年6000多亿元的融资增量大部分是在下半年完成的,这说明2015年5000多亿元的融资量较2014年下半年的增量在增速上将会出现下行。这似乎和2014年的9、10月份的情况有所不同。

今天加杠杆,或许在明天就是去杠杆。因此,需要持续观察两融的变化。另外,政策对两融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变量因素。因此,融资余额的增量是否能够对冲国际资金外流,从目前这个时点上来看,是难以下定论的。

从库存周期看A股周期

除了资金外逃之外,还需要观察库存周期变化情况。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共经历了三轮库存周期,分别是2002年10月~2006年4月(43个月)、2006年5月~2009年8月(40个月)、2009年9月~2013年8月(47个月),平均时长43个月律。其中库存周期的上升期为26~28个月,大体占周时长期的2/3。研究库存周期对于股市的意义在于,在2006年之后,股市的重要拐点提前库存周期约8个月。由于上证指数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因此主要参考了深圳综指。譬如库存周期底部2006年5月对应股市底部2005年10月,库存周期底部2009年8月对应股市底部2008年11月,库存周期底部2013年8月对应股市底部2012年12月;同样库存周期顶部2008年8月对应股市顶部2008年1月,库存周期顶部2011年10月对应股市顶部2011年3月。

假设本轮库存周期依旧是43个月左右,则周期将会持续至2017年年初触底,完成一个上升段和一个下降段;假如其中上升期是27个月左右,则会持续上升至2015年三季度末至四季度触顶。那么问题又来了,是否这一次深圳综指又会较库存周期顶部提前8个月左右见顶呢?

篇5

当2014年即将结束时,估计市场没有预期到,美元会升到8年来的新高。2014年12月24日,美元综合汇率并没有如市场预期那样回调,反之勇往向前冲上了90关口,一度上到90,15,创出8年以来新高,走势之强完全在市场的意料之外。

当然,美元创8年新高之原因,不少分析认为主要是美国第三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年率终值,向上修订至增长5,0%,远好于市场预期的4,3%,以及前值的3,9%,并创下11年来最快增速。还有,同日公布的密歇根大学2014年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也攀升了近8年最高的93,6。尽管美国11月新屋销售较前月下滑1,6%,同样没有妨碍美元再升。现在看来,美元的强势不仅会在2014年表现的鹤立鸡群,并且将在2015年同样持续上升。

因为,美元强势的原因不仅在于美国证券市场的繁荣,美国股票指数连创新高,居民股市财富效应的溢出,美国居民的消费力大大提升,而且在于“美国制造”回归,在于美国页岩油生产科技创新改变世界能源市场之格局,在于美国科技网络革命一再领先于世界各国等,即很大程度上说,美元强势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要支撑的,是关国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而与美国经济真正复苏不同的,不仅欧洲及日本经济仍然处于衰退之中,从而使得日元及欧元汇价明显弱势;而且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都表现为增速放缓,货币处于弱势之中,尤其是俄罗斯等国还面临着严重货币危机,卢布贬值更是惨不忍睹。还有,巴西等新兴国家的情况同样面临巨大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美元持续强势,将成为2015年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焦点的大问题。因为,美元强势意味着美国经济向好的速度加快,从而使得可能让关联储的加息时间提前。而关联储加息则意味着美国实施了近6年的量宽政策真正全面退出。这种QE退出不仅会进一步强化美元的强势,更是会搅动全球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及利益格局,对全球各个市场的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的价格造成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可以说,2014年石油价格暴跌,黄金价格跌跌不休,一些国家的股市汇市震荡不已,很大程度上就是与美国强势所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资金流向突然发生逆转有关。而2015年美国持续强势,这种对全球金融的骚动与冲击可能会更大。因为,美元强势所造成的国际市场震荡可以让不少国家如何应对上进退维谷。因为,如果货币过度贬值,可能导致国际资金大量撤出;如果货币贬值不足,又会严重削弱本国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不得不提前出手。比如,为了减缓国际热钱的撤出,巴西等开始加息,而且可能还有印度等国步其后尘。

对于人民币来说,人民币是2014年对美元汇率贬值最小的货币。这种格局在2015年还是会维持。不过,由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最小,也就意味着对非美元许多货币也处于升值或强势之中。如果人民币对非美元其他货币显示强势,那么对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肯定会不小。还有,在美元持续强势的情况下,人民币也可能会持续贬值。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那么这对中国市场尤其是股市影响肯定是巨大的。国际资金流出中国市场概率也将大增。

篇6

在“迪斯尼”光环的照耀下,中路股份(600818)近期受到游资的青睐和关注,近一个月以218%的涨幅成为A股市场中的一颗“明星”。

从中路股份过去52周走势以及相对资金流向图(如下图:蓝线是该股资金流向线,其参考标准是100的资金参考线)中可以看出,它近期明显受到场外增量资金的关注,大资金不断买入,成交量急剧放大,其资金流向线迅速从150左右增加到900的高水平,同时股价也在短期内大幅拉升,成为市场上吸引眼球的明星股之一。实际上,中路股份(600818)是近一个月A股市场上涨幅最大的股票,其从11月7日开始启动,18个交易日内最大涨幅高达218%。

遗憾的是,机构与中路股份本涨基本无关,而以大户为代表的游资以及广大散户投资者是中路股份暴涨的主要推手。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的信息,11月7日-12月5日,在其前5大买入席位中,全是代表散户和私募资金的证券营业部席位。根据Topview数据,近一个月代表私募的大户持仓量先迅速上升,然后维持在一定的高仓位横向震荡。而散户的持仓量先降低,然后快速增加到目前比较高的持仓量。中路股份的股东人数。从11月7日的9959人快速增加到12月5日的12221人,表明有更多的帐户持有人在股价上涨的过程中参与进来。

11月7日-11月24日,大户的持仓量由10.00%快速增加到14.70%,买人前3名的席位分别是广发证券上海民生路营业部、海通证券上虞白官镇营业部、广发证券上海南路营业部,买入金额分别为1214万元、344万元、318万元。在此时间段内,以重点私募为代表的财通证券经纪温岭东辉北路营业部(重点私募)也出现在买入名单,小幅买人39万元。而散户进行了小幅减仓,持仓比例由22.70%下降到19.50%,卖出的前3名是东方证券上海山东中路营业部、中银国际证券上海欧阳路营业部、海通证券上海玉田支路营业部,卖出金额分别为152万元、138万元、127万元。

11月24日-12月5日,大户持仓量由14.70%小幅减少到13.10%,卖出前3名的席位分别是广发证券上海民生路营业部、基金公司9817基金G243321、东方证券上海南汇营业部,卖出金额分别为1755万元、1325万元、436万元。在此时间段内,以重点私募为代表的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重点私募)出现在卖出名单中,卖出金额为98万元。而散户持仓量则继续增加,由19.50%增加到23.70%。买入前3名的席位分别是联合证券上海新闸路营业部、广发证券上海玉兰路营业部、东北证券长春前进大街营业部,买人金额分别为571万元、452万元、332万元。在该段时间内,又有一批新的私募资金加入到买进行列中,如国信证券上海北京东路营业部(重点私募)、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营业部(重点私募),买人金额同为81万元。

篇7

受美国债务和国内货币政策紧缩等影响,前几天,A股出现了大幅下跌,很多业内人士说,机会是跌出来的,在反弹之后,我们能否继续看好后市?股市年内还有哪些机会,本刊记者采访了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高利先生。

年前不会有大的行情

高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前A股将不会有大的行情。

从宏观上分析,通胀是一个大问题,治理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必定会受到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2009年的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今年面临退出的局面。通胀预期和房地产泡沫加速了政策退出步伐。虽然,之前就试图以结构调整来突破这一两难局面,但从目前看,路途还很遥远。因此,短期的政策调控回旋空间不大,在目前继续打压房价和限制过剩产能的政策趋势下,市场担心经济在下半年出现明显回落,甚至经济硬着陆。为此,政策上会有适当调整。

对于美国债务长期信用评价被下调导致全球经济预期悲观。高利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衰退的风险初期,这也需要中国加快经济转型,需要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需要加快新兴产业的规划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初期,经济基本面的全面好转尚需时日。中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会形成共振,这也加速了经济和股市的下滑,这也的影响会持续到到下半年,甚至明年初。

但是经过前期的大跌,也让市场接近底部区域,投资者在目前异常复杂的投资环境里,做投资决策时,不应拘泥于某个行业。应该不断地灵活调整以优化行业配置结构,应该不断地去研究和发掘上市公司中内在优秀、估值潜力巨大的个股。纽银新动向将采用资金流工具,监测统计出股市涨跌的两项关键指标――资金流向和流量指标,分析资本市场的趋势和走向,进而准确地选择优秀成长股进行投资。

从投资到消费的转变

操作上,高利所长建议持币观望。但任何市场都有赚钱机会,在板块选择上:他建议投资者把握宏观趋势。之前大家投资特点基本都是围绕投资,是因为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系列针对投资扶持项目,因此,去年收益较好的是投资和工程器械板块等。但投资放下今年开始有了变化,随着保障房的开发,投资机会也到达一个顶点,围绕投资选股也会到达顶点。未来的政策重心必定是从投资到消费的过渡。

股市从三季度开始也应该从投资转入消费,例如酒类板块。至于仓位的把握,高利所长建议大家要看大的趋势。目前来看,三季度行情不一定会有好的表现,要注意控制仓位,不适合做长线,建议投资者见好就收,短线操作。

适合短线操作

篇8

进入9月,维持了整个8月慢跌加暴跌的中国股市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上证综指从9月1日的2683点再次上攻3000点大关。

8月超过预期的信贷投放数据,连同其他政策信号,再次扮演了市场指挥棒的角色。

9月1日,国务院总理强调,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4日,中国银监会表示,将分步实施将商业银行交叉持有次级债扣减资本的规定。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称,计划将单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

9月8日,央行货币政策系统在青岛召开了例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传出的信息仍为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特别强调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全面研究”,以免误判。央行的基本判断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货币因素终究会带动物价发生顺周期变化。

尽管货币政策的表述并无显著变化,但信贷尺度的微妙调整还是对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与上半年明确的宽松基调不同,进入下半年后,货币、信贷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越发强烈。

这一点,在7月、8月的信贷数据上已有所显现。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8月,信贷新增则为4104亿元。“8月的最后一周,信贷应当又向上冲了一次,”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一抑一扬,既牵动了市场的神经,又反映了决策层的困境。

申银万国研究所乐观地认为,信贷正常化不会影响经济向好的趋势。他们测算,下半年月度信贷新增只要不低于3000亿元,加上贷款结构转换的因素,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能达到4000亿元,足以维持经济发展之需。

收缩“基本盘”

9月中旬,央行将按计划向中国银行发行450亿元定向央票,向九家股份制银行发行550亿元定向央票。

上半年信贷投放领行业之先的中行,在年中会议上并未提出规模控制的原则。不过,进入8月,该行内部对信贷投放实际已有所收缩。8月24日,该行一个沿海省份分行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将各分支行贷款规模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评价范围。

当月,央行一个西部大区行在召集辖内商业银行开会时了解到,这些银行都在主动进行信贷规模控制。

“高层的‘监管要求’正在明显发挥效力。年中以来,地方政府背景贷款下降得很快。”一名监管官员对《财经》记者说。

一名大型商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审批部负责人表示,7月和8月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确实在减少,而其他行业贷款则无明显变化。他认为,下半年此类审贷条件会日趋苛刻。

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被业界视为上半年天量信贷的“基本盘”。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以北京地区为例,上半年,银行业近一半新增贷款投向了各类投融资平台。据监管部门初步了解,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的项目主要通过政府背景的平台公司获取贷款。全国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其中85%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工行公司部有关人士表示,有些大行的此类贷款做得比较激进,“比如呼伦贝尔这样的二线城市都抢着去做。”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授信增长快,风险隐患大”,7月中旬,监管高层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措词严厉的“监管要求”,包括严格按项目逐个进行调查、评估、审批、放款,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已签的,不允许执行;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运用不健全的,要坚决调整、严格限制贷款;等等。

民生银行一名正在操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员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这家平台公司拿来了当地政府的担保函,但“这些文件在审贷中已不起关键作用了,至少要拿出土地做抵押”。

对于一些储备项目的放贷情况,中行总行一名人士日前曾做过调研。他表示,由于政府平台公司的项目分段实施,下半年需要资金会比较多,但一些银行原本承诺给平台公司的授信,如今也在寻找各种理由推迟放款。“至少也要拖到明年1月。”一名银行信贷员说。

监管当局“矫正信号”的不断释放,以及来自银行内部自发的风险控制,将使9月信贷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信贷资金流向调查

据一家股份制银行了解,该行发放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和央企后,这些资金并没有投向实体项目,很多都是留在手上。

“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的情况肯定存在,但究竟有多少资金入市,银行和监管机构一直很难查实。”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银行只能对该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向进行排查,但很多资金入市前,会先在银行之间转几道手,更多的入市资金则已经脱离了银行体系。此时,监管机构往往鞭长莫及。

一位国有大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近期已进驻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开始对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名为调查,实际上就是检查。”他透露,一些动手略早的派驻办,已经从银行拿到了相关数据和材料,而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房市是检心之一。

审计署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有信贷资金以其他面目进入房市,比如非房地产开发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之类,很多大型央企都廉价拿了不少地,但资金未必都属于房地产开发贷款。

“信贷资金入市是此次审计署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内容之一,近期已经有一些来历可疑的资金从股市闻风而逃。”一位资深银行家坦承,由于审计部门“有惩罚权力”,其检查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称,一旦被审计署查出违规问题,将会被追究责任,所以,一般人忌惮三分。“审计署有延伸调查权,不仅可以查银行,还可以查企业,如果他们下决心,花力气,是有可能查出来的。”

至于审计手段,知情人士则表示,审计检查会部分采取“倒查”的办法,即审计署可能对部分证券公司的大额账户进行排查,进而查出资金来源。

“这个办法通常是一查一个准。”一名银行内部人士直言,在现实中,除非贷款封闭使用,银行对资金流向通常难以监控,但如果贷款资金真的被挪用,银行也难辞其咎。

不过,前述银行高管直言,审计调查和一系列自查、风险排查,正成为近期银行信贷工作的阶段性重点。他坦承,经过上半年的信贷高速增长,需要适当放慢脚步,检视一下可能的风险,加强贷后管理。他并不讳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涉了一定精力,成为银行信贷增长放缓的因素之一。

一位由公募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介绍说,严查信贷资金流向的消息令他们的客户颇为紧张,客户的资金来源多为短期票据融资,经过来回倒手拿到股市上来,其中部分资金已经到期,银监会的表态加速了这部分资金流出市场。“身边做私募的朋友有不少都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位人士说。

宽货币,稳信贷

市场绷紧的神经,在9月初,随着8月信贷数字的向好逐渐松弛下来。

央行8月25日的《2008年年报》虽是总结2008年的情况,但实际定稿是在年中,因此被认为会透露一些下半年货币政策意图。该年报称,央行下一步要结合宏观调控需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则判断,下半年货币信贷的特点是“宽货币、紧信贷”。而“宽货币、紧信贷”以往一般被业界认为是货币信贷“顺周期”的主要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最近监管部门关于加强资本金监管的新规,实则是顺周期行为。

针对今年下半年开始的“不再极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生态而言,受访的货币与监管部门及银行人士认为,信贷平稳增长应是下一步的特征,而不应给外界造成“收紧信贷”的印象,即信贷将“理性回归”,不至于大幅紧缩。

《财经》记者从工、农、中、建四大行内部获得的数据显示,8月四家银行新增贷款仅1658亿元。然而,有大行高管分析指出,如果考虑到大量前期票据到期因素的话,实际新增贷款投放量达到2275亿元,本身并不低,但下半年信贷冲高的情形将很难再现。央行数据显示,8月票据融资减少2764亿元,降幅超过7月。

促成“宽货币”主要因素在下半年逐渐显现。一般而言,“宽货币”主要由于外汇占款投放过多。

一位中行人士分析称,如果明年出口增加,外汇占款会增加很多,届时对货币政策的压力会更大。7月,中国外汇占款数额增加约2205亿元,环比多增778亿元,出现明显回升。

前述私募基金经理称,虽然目前银行贷款下降了,但货币供应未必会下降,因为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货币流通速度会提高。尽管从7月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略微上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银行间七天回购定盘利率仍为2008年年中信贷紧缩时的二分之一,说明市场的资金供给仍然比较充裕。

满足“宽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银行资产非贷款化倾向加剧。

一位工行人士透露,上半年北京地区信托理财产品新增3000亿元,规模约为新增贷款的六成。如果算上表外贷款融资规模,工行这两个月的新增贷款量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萎缩。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表示,由于监管层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股份制银行下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被严格限定,差不多只有平常一个月的规模。从6月底开始,银信合作的信托表外融资业务已成发展重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产品中心统计,银行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数量从6月开始大幅上涨,6月、7月和8月分别为180只、135只和145只,超过前五个月发行之和,月度发行数量已经与去年同期信贷紧缩时的规模相当。

作为“宽货币”形成的第三个特点,民间借贷也已开始回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介绍,最近有机构追踪的温州地区民间利率数据显示,民间利率从2008年10月超过60%的水平,快速下降至今年%左右的水平,但6月至7月,该利率温和上升。

篇9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构成了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货币市场的发展能保证资本市场有充裕而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资本市场退出的资金也需要货币市场的承载,只有这两个金融市场的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均衡发展,才能保证金融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金融市场的同质性客观上也要求两个市场必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渗透,人为地分割两个市场,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资金流动困难,致使两个市场形成的利率及收益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准确、迅速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也无法形成基准的利率及有机相连的利率结构,导致市场价格机制及资源配置机制低效率甚至失灵。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发展的问题及影响

自1997年6月商业银行从证券交易所退出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建立以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几乎被完全割裂,两个市场相互牵制,隐含较大的金融风险,在此我们通过分析这两个市场存在的问题来考察市场的分割给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一直滞后于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业拆借市场不发达,交易主体少、规模小、品种少,而且地区差异大,使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不能完全反映货币市场真实的资金供求水平,影响市场的资金流动。(2)票据市场规模小,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工具单一,表现为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滞后;参与主体少,商业票据种类及其二级市场的缺乏,很难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要,也难以将资金的供求信息准确传递。(3)债券市场的分割,由于银行间的债券市场和沪、深证交所的债券市场的市场主体不同,发行的债券种类不一,融资期限、结算方式、价格及抵押券种的不同,大大削弱了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及两个分割市场的利率关联度。(4)货币市场子市场发展不平衡,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而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与其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向、流量与货币市场的利率、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是相互影响的,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使货币市场流入或流出资本市场的资金受到限制。同时,资本市场合理的价格机制取决于利率机制的市场化和合理化,而基准利率和合理利率机制有赖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由于货币市场利率不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真实状况,造成资本市场定价标准发生偏差,使证券价格、保证金利率、融资券利率等系列价格失准,增加了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从而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制约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此外,在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不仅要承担长期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且要承担流动性管理的责任,也会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

(二)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1)规模小。2002年全国股票交易统计表的数据表明,2002年末中国股市的市价总值占GDP的比率为37.6%,(其中沪市市价总值25363.72亿元,深市为12965.41亿元,GDP为10.2亿元)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如果剔除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流通市值为12484.55亿元,占GDP的比率更低,为12.24%,说明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规模小。(2)子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失衡特征,尤其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3)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机构投资者、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未参与流通等。此外,资本市场上还存在着股市运作不规范、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市场投机性强及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问题,最终造成资本市场效率的低下。1992年-2001年,我国工商企业从各类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增加额为8.6万亿元,但从股票市场只筹集资金7755亿元,相当于银行贷款的8.9%。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的统计数据,2002年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这4种方式融入的资金总计为24233亿元(本外币合计),净融资分别为19228亿元、3718亿元、325亿元、962亿元,比重为79.4∶15.3∶1.3∶4,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由于资本金比率过低,这些企业需要的是长期性、资本性资金,并非银行的贷款对象,应该到资本市场筹资,但现行资本市场融资格局又限制了这种需求。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就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让更多的银行资金进入。但由于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给银行资金的进入带来风险,尤其是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在加大股市“泡沫”和市场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伴生着相关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有关人员的腐败违纪、道德败坏,增加了金融业的道德风险和信用紊乱。

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衔接的途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资金的流动相互衔接,切断了它们之间的通道,割裂两个市场的联系,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同步发展,尤其在加入WTO之后,将难以面对国际竞争,应探寻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的途径

(一)引导货币市场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除贷款业务外,几乎难以找到更加有效的资金运用方式,引导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在稳定股价、帮助证券公司克服营业资金不足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资金运用途径,改变其盈利模式与金融资产结构单一的局面。

1.通过银行间市场。1999年8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被允许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业务,银行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进入股市合法化。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是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资金需求者,而国有商业银行是最大的资金供给者。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报告的数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唯一的资金净融出部门,净融出资金49077亿元,而证券及基金公司净融入资金6692亿元,占净融入资金的13.6%。通过交易主体的相互交叉,两个市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

2.银行信贷资金。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尚不允许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流入股市,但由于股市的高回报,以企业、个人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挪用银行贷款进行股票投资,是我国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最基本、规模最大的一条途径。3.储蓄存款的分流。包括存款人直接购买股票的直接分流和存款人通过中介购买股票即通过私募基金方式购买股票的间接分流两种方式,后者属非正规渠道。我国目前有8.7万亿的储蓄资金,应支持机构和个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引导储蓄资金入市,以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

4.通过股票质押贷款从银行借入资金。2000年《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颁布,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作为法人企业的证券公司使用股票这一权利质押物进行贷款的有关具体规定。

5.投资债券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从1994年开始持有国债,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相当一部分国债,商业银行是重要的国债投资主体,同时还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从事国债交易和回购业务。2001年以后,由于管理层查处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及股市的低迷,大部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将资金转投债券市场。

(二)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也是商业银行的筹资场所,商业银行可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不仅能够吸引资本市场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对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也十分有益。目前我国有4家上市银行,即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它们通过首发(InitialPublicOffering,IPO)和配股,筹集了200多亿元的资金,充实了银行资本金。但与外国商业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从资本市场上筹集的资金是很少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将要或正在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中国银行已成功地整合了在港分支机构及其业务,实现了上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也先后表示要争取在三五年内完成股改上市。此外,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卡业务、网络银行业务等的分拆独立成为发展趋势,资本市场为这些业务的分拆独立化及公司化运作提供了可实现的外部条件。

三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均衡发展的措施在分割的市场中,居民因为股市风险太大而不得不忍受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利率,银行也由于国债收益率的不断下降而遭受损失,保险资金除了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缺乏其它更有效的保值、增值手段,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及未来的偿付能力

为此,应该研究和探讨如何借助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引导金融机构的巨额存差进入资本市场,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

1.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对于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等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的形式间接入市;对于个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建立柜台交易制度提高个人持有债券的流动性。为了适应场外市场的特点,要积极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以稳定市场价格、维持市场流动性、满足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需要。

2.积极推进股票质押贷款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易于控制风险的银行资金入市方法,但在已推出的券商股票质押贷款中,由于限制太多、程序复杂,吸引银行资金的作用还不大。应简化程序与放宽限制,拓宽质押品的范围和质押人的资格,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来控制信用风险,积极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推出除券商外的企业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证券法》《商业银行法》《民法》等法律的实施,使得股票质押贷款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科技的发展,现有的划卡、电话委托、网上交易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达到自动封户、解冻等质押贷款的必备步骤,开展的条件已具备。

3.发展开放式基金和信托业务,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入市。投资基金将居民的小额储蓄汇集起来,通过证券和其他资产的有效组合,以较小的投资风险获取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相对较高的资金安全性和灵活的可赎回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低风险、收益平稳的投资品种,能有效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将货币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更加明显。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资产突破1000亿元,已经成为分流和吸收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重要载体。信托公司是中国唯一能同时涉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由于信托可为投资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投资股票的资金信托计划,有望获得投资者尤其是富裕阶层的青睐,随着证券市场的转暖,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松动,信托公司会将更多的居民储蓄逐渐引入证券市场。

4.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绝大多数由证券公司经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辖,是以国库券、政府公债、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等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目标的基金品种。我国目前融资格局仍以银行为主,为避免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可考虑发展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短期融资的便利,如券商可以选择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国债回购的对手方,一些大公司可直接通过发行商业票据方式或直接向货币市场基金出售银行承兑汇票取得资金,解决券商和上市企业短期资金的暂时不足,为资本市场提供有效融资支持。5.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开发新的金融市场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借鉴国外货币市场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如允许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较高的企业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增加银行承兑票据的发行量,发行部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短期国库券、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住房贷款的证券化等。同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提高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整合能力。如货币市场工具的盈利能力较低,投资者不愿承担中长期金融工具的较高风险,便产生了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存款证、远期利率协议、利率调期等新型金融工具,尽管期限较长,但采用短期利率计算,回避了资本市场的利率风险。超级秘书网

6.加速债券市场的融合,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具有跨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两个市场的独特功能,由于缺乏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2002年4月,央行公告,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实行准入备案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放开,将加速债券市场的融合,但是银行不能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银债市场的单向开放对衔接货币与资本市场意义还不是很大。应取消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其并入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改革当前的证券市场准入机制,放宽准入条件,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都可准予入市参与债券的所有交易,成为市场的主体。同时,大力发展地方市政债券、开发公用事业债券、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发行债券、开发高资信等级债券等,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步伐。

7.吸引海外资本。证监会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了资本市场中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吸引外资的尝试;QFII制度的实行,则迈出了我国通过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方式吸引外资的第一步。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关禁止外国投资者投资国内市场的限制将逐步放宽,我国应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利用外资先进的管理经验、良好的资金运用能力,加大外资介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宋清华.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性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2,(7):4-10.

[2]刘向东,黄陈.拓展资本市场是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金融研究,2002,(9):100-109.

[3]中国人民银行写作论文货币政策分析小组[DB/OL]..

[4]徐洪水.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DB/OL]..

篇10

但是,现在再怎么追踪分析,都已是“事后诸葛亮”了。因为,投资者永远面对的是未来,是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市场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有报道指出,市场出现了“牛市拐点论”,认为股市的暴跌意味着市场正在完成从小盘股向大蓝筹权重股的风格转换。也有人认为,这次暴跌正是投资者购入的黄金时机,因为当前股市基本面并没有多少变化,这次行情调整后会重新进入上行通道。

上述各种分析,无论是“牛市拐点论”还是绝对乐观派,基本上都是站在传统思维或一般的理论模式角度来观察的。而以笔者之见,这些理论、数据、模型等传统智慧,是无法分析这一轮沪深A股暴涨暴跌原因的。既然股市上涨时传统思维和理论模式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那么暴跌时,再用这种传统思维来分析,同样也是不合适或没有解释力的。

毫无疑问,股市的繁荣既可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便利企业融资,也能产生巨大财富效应、增加居民消费。在中国经济基本面和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沪深股市形成了单边上涨预期,从而使得A股在一年内出现了少见的持续单边上涨行情。这让股市投资者产生了一种股票投资可无风险套利的幻想,只要购买了股票就能赚钱,甚至于赚大钱,这就有了投资者及资金竞相涌入股市的壮观景象。

无论居民存款由银行“搬家”,还是银行信贷入市;无论“两融”,还是场外资金配置,各种资金都涌入股市,遂使指数在短期内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在这一年里两市行情只出现少许调整,而这些调整又都成了投资者进场的极佳机会,因为股市每次调整之后,指数总会上涨更快或更疯狂。既然A股快速上涨行情已持续了近一年,那么出现大幅调整也就是必然了。

现在的问题是,急跌之后,沪深A股是不是还会如前几次那样重新踏入上涨之路?未来沪深股市走势究竟会如何?

从政策取向来看,大趋势基本上没有改变,即仍然希望通过股市的繁荣来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可利用的融资工具,以此提振过去十多年来已日渐“房地产化”的实体经济。但是显然政策趋势是让“疯牛”变“慢牛”,不让疯狂的行情中断A股发展战略目标的意图很明确。可以说,这是暴跌行情并不意味着A股市场就会发生趋势改变的依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