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篇1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低血压; 相关因素

doi:10.14033/ki.cfmr.2017.3.06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109-02

慢性肾衰竭疾病不仅会带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会给患者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而血液透析治疗法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然而,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低血压症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2]。因此,工作人员在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应该提前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本文通过选取6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相关因素,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从笔者所在医院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参与研究,在研究开始前,均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发生低血压患者)和试验组(发生低血压症状患者),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

18例,年龄20~73岁,平均(53.0±4.7)岁,透析时间均超过17个月,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疾病14例,多囊肾疾病8例,高血压肾损害疾病8例。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9~72岁,平均(59.0±5.2)岁,透析时间均超过19个月,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疾病10例,糖尿病肾病11例,多囊肾疾病4例,高血压肾损害疾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透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要求每周透析次数为2~3次,血流量需要控制在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需要控制在500 ml/min,透析液钠浓度需要控制在140 mmol/L,温度控制在36.5 ℃。

1.2.2 研究方法 在血液透析治疗开始时,研究人员应当记录好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基础血压,基础血压主要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并且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平均动脉压,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在维持透析治疗中,每次都应当在治疗开始时记录患者的基础血压,进行长期观察[3]。

1.3 统计学处理

试验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糖尿病因素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试验组的3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有肝病疾病史的患者有15例,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有10例,有糖尿病疾病的患者有14例,有冠心病疾病的患者有19例,日常生活中每日吸烟数量大于5支的患者有20例。而在对照组的3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有肝病疾病史的患者有10例,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有5例,有糖尿病疾病的患者有9例,有冠心病疾病的患者有11例,日常生活中每日吸烟数量大于5支的患者有17例。由此可得,试验组患者有肝病史、糖尿病、冠心病及吸烟大于5支患者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高龄、超滤量及PTH值因素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试验组的3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年龄均超过55岁,有22例患者的超滤量均大于2.5 kg,有25例患者的PTH值均大于500 pg/ml,而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仅有5例患者的年龄超过55岁,所有患者的超滤量均低于2.5 kg,PTH值低于500 pg/ml。试验组年龄超过55岁、超滤量低于2.5 kg、PTH值低于500 pg/ml的患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文采用临床调查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研究,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影响低血压发生因素,才能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当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每日吸烟数高于5支时,可能会大大增加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试验组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因此,在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当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度。在治疗开始前,应当对患者的疾病史进行了解,同时还应当对患者现有疾病进行询问[4]。若发现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时,应当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着重注意,以免患者发生低血压,对生命造成威胁[5]。对于容易发生低血旱幕颊呃此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发生低血压[6]。例如,可以给予患者足够的热量,叮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蛋白质与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同时对透析前后血容量的波动范围进行限制,增强患者的耐受性。同时,还可以在血液透析前,给予患者左旋肉毒碱药物辅助治疗,以此来帮助患者改善营养代谢。在进行透析时,应当选用质量较好的透析仪器,精准控制超滤与血容量,降低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若遇到严重低血压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采用米多君药物治疗来控制患者的血管收缩,为患者进行增压,避免血压出现过度下降[7]。米多君药物的使用方法为

2次/d,5 mg/次,猿质褂4周,观察效果。在血液透析治疗开始前,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避免在透析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除此之外,患者的年龄、超滤量及PTH值均有可能致使患者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出现低血压症状,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因此,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控制患者的体重增加量,将患者的体重维持在目标值中间。同时,对PTH值较高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来调解透析液中钙的浓度,避免在治疗中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对患者治疗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患者的透析耐受性做出分析[8]。影响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病史及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过度吸烟的不良习惯,患者的年龄、超滤量及PTH值情况均可能会使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状况。当工作人员发现患者有以上指标时,应当加强对该患者的重视度,在血液透析治疗开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时发生低血压症状[9]。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慢性肾衰竭患者能够长期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

参考文献

[1]王云.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相关因素[J].当代医学,2011,6(17):81-82.

[2]朱云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性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7(22):28-30.

[3]孟书陶.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低血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9(15):4565.

[4]刘桂菊.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循证式整体护理的策略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1(14):92-95.

[5]赵珊珊.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预防低血压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10):86-87.

[6]曾石养,曾建好,薛志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12,14(21):1113-1115.

[7]何文昌,伍薇,曾绍勇,等.血液透析症状性低血压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方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4):3050-3051.

[8]赵艳,曾文笑,李宓,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猝死相关因素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19):428-431.

[9] Ji W J,Myung H Y,Seoung W L,et al.Effect of hemodialysis on intraocular pressure,ocular surface,and macular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J].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2013,11(19):2511-2515.

篇2

根据1999年WHO/ISH(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在《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年龄≥60岁、血压持续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①收缩压增高为主;②脉压差增大;③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异常;④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改变为直立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低灌注的症状;⑤并发症多,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肾病及血脂异常、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⑥隐匿性高血压,即患者在诊室内血压正常,动态血压或家中自测血压升高的现象,其中,夜间高血压容易被漏诊并导致靶器官损害。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疗法主要为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身心健康的行为。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减少膳食脂肪及饱和脂肪酸摄入、戒烟、限制饮酒、适当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但应注意,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过于严格的控制饮食及限制食盐摄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过快过度减重可导致抵抗力下降而易患其他系统的疾病。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饮食方案、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

老年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平稳、有效;②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③服用简便,依从性好。由于老年人的特性,开始选择药物时仍是一个挑战。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后两者常能成功与利尿剂合用。老年人使用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降压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推荐用于无明显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若患者已存在靶器官损害,或并存其他疾病,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

老年人治疗过程中应小剂量开始,缓慢降压,警惕性低血压、认知力降低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通常,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可根据老年个体特点,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老年高血压的综合管理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建议将血压控制在

对于收缩压水平介于140~149mmHg之间的老年患者,首先建议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脑、肾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若患者血压≥150/90mmHg,应在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使用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建议首先将血压降低至

篇3

[关键词] 高血压;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079-02

原发性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脑出血、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它有密切关系[1]。但是并非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服用降压药,对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自我生活、心理调节,就有可能使血压恢复正常。而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也主张在生活和心理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3月~2009年4月收治的患者208例,其中,男122例,女86例。年龄31~81岁,平均(59.2±9.5)岁。年龄18~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舒张压(DBP)为12.7~15.6 kPa(95~114mmHg)。排除指标:孕妇,哺乳期妇女,嗜酒、精神疾病患者,糖尿病,严重心 、肝、肾疾病,急进性高血压、肿瘤或脑卒中病史等。

1.2 给药方案

在钙拮抗剂治疗(与单纯组相同)的基础上,予以辛伐他汀10~40 mg/(次・d)于睡前口服;阿司匹林25 mg/次,饭后服,2次/d,观察期间均停用其他降压药及治疗方法,1个疗程12周。

1.3 观察项目

进行下列检查:身高、体质量、心电图、胸片;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BPC)]、血脂[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BG)。每次随访时记录血压、心率(HR)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基础血压为导入期末坐位血压的平均值;治疗后血压为治疗期末坐位血压的平均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DBP下降≥1.33 kPa且已降至正常范围(≤12.0 kPa),或DBP下降≥2.7 kPa;有效:DBP下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检验。

2 结果

经联合用药治疗12周后20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与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1例于服药的初始阶段出现头昏,程度较轻,自行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心动过速或性低血压。

3 讨论

降压药最好应用长效制剂,即降压效果能维持在24 h以上,24 h血压谷峰比值应>50%,以免造成血压1 d内大幅度波动[2]。联合用药从不同靶点发挥降压作用,组成了目前完整的降压药物体系,药物的联合应用达到了任何单一降压药物难以替代的效果,确保了整个社区的高血压病患者基本用药,历经临床多年的应用其效果始终如一[3]。首先降低血压是医生和高血压患者的目标,从理论上说各种降压药物都可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但是由于患者病情的不同,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人群而不能做到覆盖全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4]。而要覆盖全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就必须找到作用在不同靶点的药物。从经济学角度必须能满足全部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支付。

抛开长效、中效、短效、缓释片、控释片人为的命名因素,许多患者病情已经发展到用一种降压药物难以控制的程度,所以要换一个视角看待国内、外高血压防治策略[5]。轻度高血压经治疗,血压正常达半年以上,可予停药观察,但应坚持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中、重度高血压经治疗后舒张压维持在90mmHg左右达半年之久,可停用一种药物,或减少一种药物的剂量[6]。对停药或减量的患者,应定期随访,坚持非药物治疗,如发现血压再度升高,应重新开始治疗,根据血压程度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武亚峰,冯彩云,张爱景.防治高血压应重视综合措施[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50.

[2]余振球,赵连友,洪昭光,等.实用高血压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8-293.

[3]何伟玺,屈虎.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1):48.

[4]赵宪平,陈娟.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力衰竭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4):49.

[5]林涛,王丽静,吴玉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87.

篇4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040-03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hemodialysis method in treatment of severe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TIAN Xiantang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the Central Hospital in Wei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Weinan 7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the improved hemodialysis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by analyzing clinical cases. Methods: 98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hemodialysis treatment, among whom 51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stant velocity ultrafiltration group and 47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ep ultrafiltration group. The plasma total protein, albumin, blood urea nitrogen, serum creatinine, cardiac enzymes, transaminase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cidence rates of low blood pressure, muscle twitches and pain of the step ultrafiltr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stant velocity ultrafiltration group, blood urea nitrogen and serum creatinine values when discharged of the step ultrafilt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stant velocity ultrafiltration group, and renal function recovery of the step ultrafilt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stant velocity ultrafiltration group (all P

[Key word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Acute renal failure; Hemodialysis

渭南市地处关中东部,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高发区。少尿期是该病的极期,即最重的时期,该期病死率极高。合理治疗少尿期,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我院血液透析室自2002年以来,共透析该类患者9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1年6月HFRS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FR)接受血液透析(HD)的患者98例,按照透析方式分为匀速超滤组(51例)和阶梯超滤组(47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51.7±11.8)岁;透析前病程6~10 d,平均8 d;少尿天数平均3.8 d;治愈患者透析次数4~10次,平均5.8次;98例均表现为少尿型AFR。诊断HFRS依据:居住或到过疫区,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出血热抗体阳性等,确诊为HFRS。透析指征:凡有以下任何一项者即给予血液透析治疗:①3 d以上少尿或2 d以上无尿;②血肌酐>442 μmol/L,血尿素氮>21.4 mmol/L;③水潴留,出血倾向,精神神经系统异常;④血钾>6.5 mmol/L;⑤血HCO3-

1.2 方法

透析机采用德国费森尤氏公司生产的4008B透析机或布朗公司生产的血滤机,透析液采用低钾碳酸氢盐透析液,抗凝剂用低分子肝素钙,根据出血及凝血功能情况给予个体化剂量或无肝素透析,随凝血功能恢复,逐渐增加低分子肝素钙剂量。血流量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F6透析器。自股静脉留置两腔管建立血液通路,诱导透析期每日1次,之后隔日1次,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于多尿期,一般血肌酐能稳定低于250 μmol/L时停止透析。对于全身水潴留较重,预计超滤率较大的47例采用阶梯超滤(透析时每30 min或1 h设置1次超滤率,并阶梯样递减,确保超滤率在安全范围内)治疗,51例采用匀速超滤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给予补液、扩张血管、纠正电解质紊乱及维持体液平衡、补充蛋白、输血、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收集透析前及出院时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SE 9.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样本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透析前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透析前均有明显低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及血肌酐重度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两组患者出院时血尿素氮及肌酐比较

出院时阶梯超滤组尿素氮及肌酐值低于匀速超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超滤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阶梯超滤组与匀速超滤组比较,超滤量多,低血压、肌肉抽搐疼痛的发生率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伤,肾脏、心脏、脑垂体等器官的严重出血和坏死。蛋白向血管外漏是导致低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2]。重症患者常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少尿型AFR占绝大多数,少数表现为非少尿型AFR。非少尿型AFR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管的损害程度较少尿型轻有关,但有浓缩功能障碍,虽然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但肾小管浓缩功能亦不足,故尿量相对较多,此类患者病情轻,预后好[3]。本文所选病例均为少尿型AFR。本文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透析前血浆蛋白明显减低,血中BUN、CREA、LDH、ALT等均明显升高,治疗前两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为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情程度无差异。HFRS患者的少尿期处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持续状态,其病理生理特点有:①Ⅲ型变态反应仍在继续,免疫复合物呈高浓度阳性反应;②患者常表现为低蛋白血症,稀释性低血钠、低血氯,血钾以低为主,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血钾升高;③全血黏度升高,引起血流黏滞,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微循环障碍;④凝血功能继续受损,血小板处于低谷;⑤少尿期分解代谢亢进,氮质血症进展迅速,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血液透析作为非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对于上述病情改变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它可以缓解或控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改善预后[4-5]。据以上理论可见:少尿期既可以因低蛋白血症、低血钠、低血氯等而导致血容量的不足,也可以因分解代谢亢进及水潴留等而导致高血容量。据此推测:每次透析的前段可能主要以高血容量为主,相反在后期,随着水及毒素的清理,酸中毒的部分纠正则以低血容量为主。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超滤量或超滤率过高等是HD中低血压的根本原因;而低血压和过度超滤可以导致肌肉痉挛抽搐[6]。血透中血容量的变化取决于超滤率和血管内再充盈率之间的平衡,后者又与患者的容量状态、心血管状况、血浆总蛋白、血红蛋白等有关。HFRS患者透析后期血容量相对前期减少,全身状态差,心功能差,血浆总蛋白、血红蛋白低,血管内再充盈率也必然低。如果超滤率相对过高,超过组织间液对血浆再充盈率,导致低血压或肌肉痉挛发生[7]。阶梯超滤组与匀速超滤组对比,超滤量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与匀速超滤组比较,阶梯超滤组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疼痛发生率小,肾脏功能恢复更好,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鸿杰,刘梅.临床血液透析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

[2] 杨为松.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6-88.

[3] 庄茂源,纪淑琴,崔荣秀.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63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3,32(6):510.

[4] 陈永平,卢明芹,王绿萍.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J].中国共患病杂志,1999,15(3):111,117.

[5] 黄星.1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分析[J].内科,2009,4(5):727-728.

[6] 梅长林,叶朝阳.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152.

[7] 林赞,叶春.两种常见超滤模式在血液透析低血压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06,27(12):1263.

[8] 关广聚.临床血液净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

篇5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危险因素;策略

1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病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我国人口众多,高血压患者绝对人数庞大。我国每年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于各类疾病之首。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血压影响报告》一文称,患高血压疾病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现在人数已经超过10亿,特别是中俄印巴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由于其生活方式不断西方化,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上升明显,在未来二十年内,高血压患者将呈现告诉增长的趋势。我国2004年的居民健康调查显示,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比例近20%,且呈现高增长趋势和年轻化趋势。截止2012年,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成为我国重大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得到国家重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重点。

2 高血压的发生因素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通常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种族、家族史、性别等因素;环境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高血压病的遗传模式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且呈现出家族聚集性,高血压患者的三代以内血亲之间的高血压出现的概率高于其他同龄的三代以外血亲。环境因素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各地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城市高血压发病率常高于农村地区,我国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比我国南方地区要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们生活方式与中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西部地区。通常来说,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高胆固醇,这是引起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另外随着年龄变化,人体的血压也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血压的变化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即高血压患病率随年纪上升而呈现增长趋势。习惯于高盐生活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系数是正常人群的11倍,且高钠、油脂类食物也对高血压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改善饮食结构对于防范和治疗高血压病有重要作用。少量饮酒对高血压危害较少,基本可忽略,但是若过量饮酒则会造成人体心率和血压升高,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烟中的尼古丁会释放的儿茶酌胺等血管收缩物,长期大量吸烟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人体健康状况,主要指的是体重因素、血脂水平、糖尿病对于高血压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要控制体重;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糖尿病中血糖升高可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变化而诱发高血压。

3 治疗高血压的策略

3.1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

从上文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可以清晰得知,改善生活方式对于防范和治疗高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全程贯彻,充分尊重和践行科学的膳食指导和适当性地进行体力劳动。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都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等都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和消除种种不利于高血压治疗和身体健康恢复的行为习惯,减少高血压发生几率,降低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3.2关注血压情况,实现早期降压

高血压患者要以降低血压为第一要务,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好处就是降低患者学院。降压是否达标与患者获益的多少呈正相关关系。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其血压轻度下降会引起与正常人不同事件下降比例。我国传统的血压检测是以肚动脉压为标准的,但是依据现代医学理论,肚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存在差异,中心动脉压靠近心脏,与心脏左心室负荷存在紧密联系,由此现代医学认为降低中心动脉压才是降低高血压。注重早期血压控制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联合治疗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有着积极作用。降压治疗的关键其实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3有效选择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有效选择降压药物,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乱用药。但一般来说,单一的降压药对治疗高血压作用有限,为了实现降压的良好效果,一般需要联合用药。患者目标血压越低,就更需要联合用药。根据当今高血压药物治疗理念,同时使用两到三种降压药治疗高血压是最为有效的。当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是寻找联合治疗方案,既要降低血压,又要防范其副作用,当前研制含有二至三种降压药物的单一药片对于简化高血压治疗方案吸引力巨大,对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效果明显,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

3.4控制引起高血压的身体健康危险因素

高血压治疗过程中还要注重身体健康,对于习惯于高盐生活的高血压患者必须减少其食盐摄入量,降低含有高钠、油脂类食物。高血压患者要杜绝饮酒,减少酒精对血管的损害,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由于吸烟的摄入尼古丁会释放的儿茶酌胺物质,造成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也要注重控制体重,减少体内脂肪,适当运动,提高身体机能,维持血脂水平,防范和治疗高血压。

4 结语

高血压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庞大,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疾病之首。我国高血压人数呈现高增长趋势和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重大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得到国家重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重点。掌握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治疗策略,对于防范和治疗高血压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阮蕾,秦方,阎亚非.高血压病现状及问题成都7288例人群分析[J].高血压杂志,2012,(10).

篇6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03

冠心病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合并症之一,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高血压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荟萃分析显示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1]。我国70%脑卒中和50%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全国每年35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患者中至少50%与高血压有关。降压治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已经得到了多项临床研究的证实,由于冠心病患者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有其特殊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多少最佳?本文拟就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作一综述。

1流行病学资料

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尚不清楚,但是在中国高血压是冠心病患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2002年发表的我国多中心参与的一项前瞻性国际临床研究-OASIS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为55.6%[2];而另一组多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血压控制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在52.7%[3]。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组发表的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为39.2%[4]。可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大约在40%~55%之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两者合并存在的比例会更高。

2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2.1高血压促进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机制:基础研究显示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激活炎症反应,促进内皮下脂肪沉积,增加血管张力,促进和加速心外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机率;高血压促进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增加心室壁张力,促进心肌组织纤维化,降低单位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心肌氧供失衡;高血压患者机体内多存在RAAS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激活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2.2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冠状动脉循环特点:由于冠状动脉循环的自身特点是血流量大,氧摄取接近饱和,收缩期心肌对心外膜冠状动脉的挤压,心肌的灌注主要取决于舒张压与室壁张力。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时由于左心室肥厚,室壁张力升高,故冠状动脉灌注压减低,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此时舒张压过低可严重影响心肌灌注。

2.3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更高的基础肾功能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5],发生室间隔穿孔和肌缺血和坏死导致的急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发生急性心源性休克[6]。有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心力衰竭、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更大[7,8]。

中国注册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4]。GISSI-2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增加了左心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从而导致住院死亡率升高[9]。SYMPHONY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是9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10]。我国OASIS临床研究入组资料2年随访研究结果则显示,高血压是促进联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11]。

3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评估

接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时,首先应明确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可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胸部X线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明确。应明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尽快进行风险评估;同时确定血压升高的水平和血压升高的紧急度;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和风险程度制定患者的治疗策略与血压管理目标。

4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标

荟萃分析显示[1]血压从115/75mmHg至185/115mmHg,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倍增。2009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要求,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目标血压为

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最适血压水平的临床研究提示[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降压治疗也存在U型或J型曲线,血压水平在130~140/80~90mmHg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而血压水平在110~130/70~90mmHg曲线相对平缓,该研究提示,血压水平过低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2014年美国发表的SPRINT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治疗组与标准降压治疗组相比主要终点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事件并没有减少,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使我们看到,强化降压并没有带来冠心病事件的减少。目前普遍认为血压不可降的过低,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若舒张压低于60mmHg,心血管风险可能增加。总之:目前多数专家认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在130~140/80~90mmHg可能是合理和安全的。

5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策略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该成为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可以发挥降低心肌氧耗,减慢心率、缓解心绞痛,控制血压的目的,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基础用药。如果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或者糖尿病,加用ACEI或ARB是非常好的联合方案。如果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地尔硫卓是非常好的选择。如高血压仍未控制,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的基础上,联合噻嗪类利尿药增强降压作用;如心绞痛和高血压未控制可加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应特别注意: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的重度高血压患者,需立即降压以降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

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策略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的氧供失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尤为如此,此刻的治疗包括了降压治疗和抗凝、抗血小板以及再灌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增加了心肌的耗氧,但过快、过低降低血压,可能降低心肌氧供。而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时血管舒缩反应不稳定,对降压治疗可产生过度反应。因此,首先应明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减轻心肌耗氧,改善预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首先应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风险程度决定治疗方案。若患者血压为轻中度升高,可首先关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处理,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疗。大多数患者胸痛缓解后血压可降至正常水平。若血压急剧升高超过180/110mmHg,为高血压急症,应当先控制血压,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首选硝酸甘油针剂,降压同时可改善心肌供血。待血压降至160/110mmHg以下,可再考虑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是决定近远期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应首先考虑再灌注治疗,选择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可同时进行静脉降压处理;若选择静脉溶栓,由于过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血压控制在160/110mmHg以下才能进行溶栓治疗。

7降压药物选用及注意事项

7.1硝酸甘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重度升高,应首选静脉降压药物,无禁忌证时首选硝酸甘油,硝酸甘油降压的疗效已经临床研究证实。目前指南仅推荐其用于降低血压,改善胸痛及急性心衰症状,使用中注意监测低血压和耐药反应,注意避免24小时持续用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不能因为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导致血压过低而延误β受体阻断剂和ACEI类药物的使用。如果硝酸甘油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可以选择地尔硫卓注射剂。

7.2β受体阻断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供失衡,改善患者的胸痛症状,因此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一线治疗药物。荟萃分析已证实早期给予可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风险[14],但最近的COMMIT研究发现,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增加心源性休克风险[15]。因此,对血压较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建议早期给予静脉短效制剂艾司洛尔,随后加用口服药物。使用时注意避免严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严重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7.3ACE抑制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优先考虑。如果患者持续血压升高,应考虑予ACEI,特别是对于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衰竭或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的益处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16,17]。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高危患者早期给予获益更大[18]。若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选用ARB,缬沙坦在高危患者中的应用已得到VALIANT研究的证实[19]。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7.4CCB: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使用CCB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率。DAVIT[20]、DRS[21]、MDPIT[22]等研究证实,可减少胸痛复发、减少心源性死亡。若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断剂不能耐受,还可考虑予非二氢吡啶类CCB(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缓解胸痛,降低血压。若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断剂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可考虑加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非二氢吡啶类CCB不能应用于心力衰竭和传导阻滞患者,更不可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

8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压管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手术中的血压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不好,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或者低血压及脑血管合并症。若血压轻中度升高,低于180/110mmHg,可暂不予处理,术后给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如血压重度升高,推荐立即使用静脉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乌拉地尔、地尔硫卓或硝普钠均可选用,手术中严密监测,避免血压过度降低,使血压保持在轻度升高水平更安全。

9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社区管理

冠心病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长期治疗目的是预防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减少心肌缺血发作,改善症状。慢性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二级预防,推荐的血压目标值

该类型患者生活方式改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要控制饮食、限制食盐摄入,适度饮酒,规律锻炼,减肥,戒烟,加强血糖,血脂管理和抗血小板治疗。

确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其降压治疗策略与一般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差别,要注意平稳缓慢降压,个体化治疗,若血压水平重度升高,首先应将血压快速降至安全水平,然后再缓慢降压。特别要关注降压的目标血压,尤其是舒张压不可降至过低,防止出现冠状动脉低灌注症状。应选用长效降压药物,保证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晨峰现象,以减少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

有症状性冠心病尤其是心绞痛的治疗,主要针对缓解心绞痛以及预防冠状动脉事件。治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CCB、硝酸酯类。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药物。长期管理中不但要实现血压达标,还要注意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控制,必要时可以选择比索洛尔,可以同时实现血压和心率的控制,改善长期预后。

祖国传统中医药在基层慢性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巨大优势。中药多为天然药物,注重整体调节;辨证施治体现了现代医学追求个体化治疗的最高层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深受患者欢迎。其中治疗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和痰热瘀阻型的代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通心滴丸在基层使用广泛,具有非常好的依从性,可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而慢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中成药松龄血脉康具有非常好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胸痛、降压、调脂,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2002,360(9349):1903-1913.

[2]The Chinese Coordinating Center of OASIS Registr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ischemic sydromes in China[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115(8):1123-1126.

[3]刘军,赵冬,刘群,等.中国多中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血压控制现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16-21.

[4]刘群,赵冬,刘军,等.代表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协作组.中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现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3):213-217.

[5]Rembek M, Goch A, Goch J.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Kardiol Pol,2010,68(2):157-163.

[6]Figueras J, Cortadellas J, Calvo F, et al. Relevance of delayed hospital admission on develpment of cardiac rupture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 in 225 patients with free wall, septal or papillary muscle rupture[J]. J Am Coll Cardiol,1998,32(1):135-139.

[7]Richards AM, Nicholls MG, Troughton RW, et al. Antecedent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2,39(7):1182-1188.

[8]Thune JJ, Signorovitch J, Kober L, et al. Effect of antecedent hypertension and follow-up blood pressure on outcomes after high-risk myocardial infarction[J]. Hypertension,2008,51(1):48-54.

[9]Fresco C, Auanzini F, Bosi S,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in 11,483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GISSI-2 Investigators. Gruppo Italiano per lo Studio della, Sopravvivena nell'Infarto Miocardico[J]. J Hypertens,1996,14(6):743-750.

[10]Frazier CG, Shah SH, Armstrong PW, et al.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varies by sex: observations from the Sibrafiban versus aspirin to Yield Maximum Protection from ischemic Heart events post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SYMPHON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Am Heart J,2005,150(6):1260-1267.

[11]梁岩,朱俊,谭慧琼,等.代表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二年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7):580-584.

[12]Rosendorff C, Lackland DT, Allison M, et 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Am Coll Cardiol,2015,65(18):1998-2038.

[13]Bangalore S, Qin J, Sloan S, et al. What is the optimal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lationship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OVE IT-TIMI) 22 trial[J]. Circulation,2010,122(21):2142-2151.

[14]First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Randomised trial of intravenous atenolol among 16,02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I[J]. Lancet,1986,2:57-66.

[15]Chen ZM, Pan HC, Chen YP,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then oral metoprolol in 45,85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5,366(9497):1622-1632.

[16]ISIS-4 (Fourth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ISIS-4: a randomised factorial trial assessing early oral captopril, oral mononitrate, and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phate in 58,05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Lancet,1995,345(8951):669-685.

[17]Oral captopril versus placebo among 13,63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im report from the Chinese Cardiac Study (CCS-l)[J]. Lancet,1995,345(8951):686-687.

[18]Granger CB, Goldberg RJ, Dabbous O, et al. Predictors of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J]. Arch Intern Med,2003,163(19):2345-2353.[19]Pfeffer MA, McMurray JJ, Velazquez EJ, et al. Valsartan, captopril, or both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heart faulu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r both[J]. N Engl J Med,2003,349:1893-1906.

[20]Hansen JF, Hagerup L, Sigurd B, et al. Cardiac event rat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verapamil and trandolapril versus trandolapril acute[J]. Am J Cardiol,1997,79(6):738-741.

[21]Gibson RS, Boden WE, Theroux P, et al. Diltiazem and re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J]. N Eng J Med,1986,315(7):423-429.

[22]Boden WE, Krone RJ, Kleiger RE, et al. Electrocardiographic subset analysis of diltiazem administration on long-term outcom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1991,67(5):335-342.

(收稿日期:2016-3-27)

篇7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3)04_0330_02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4.3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尤其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易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这种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疾病过程中的风险,而且增加急诊PCI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可造成严重后果。既往处理常首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或者术中临时予阿托品针静脉注射。但是临时起搏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容易导致心脏穿孔、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故限制了它在急诊PCI术中的应用。我院从2011年5月起在此类患者中,在行急诊PCI术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即常规给予阿托品针0.5mg,必要时再追加0.5mg,发现PCI术中出现低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的发生率减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I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STEMI伴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心率小于60次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8~80(64.6±3.5)岁,作为对照组作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STEMI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80(65.4±4.3)岁,作为干预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Door_to_Bloon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标准均符合下列3项标准中的2项:(1)缺血性胸痛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且ST_T动态演变。(3)血清心肌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_MB)或肌钙蛋白I(cTnI)超过正常值2倍。

1.2.2 急诊PCI的适应证:参照2009年中国经皮冠脉介入指南,1)心电图ST段在2个以上相邻胸前导联抬高≥0.2mV或在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mV;2)症状开始至入院时间≤12h。

1.2.3 围术期处理:术前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波利维300mg;术中用肝素针100ug/kg,血栓负荷明显者术中加用欣维宁,两组用药剂量及种类无统计学差异。

1.2.4 观察指标:冠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及低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

1.3 干预方法:

1.3.1 干预组冠状动脉造影开始前常规予阿托品针0.5mg,根据心率情况可再追加0.5mg,必要时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对照组冠脉造影开始前未用阿托品针,必要时术中加用阿托品针及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干预组术中无一例需要紧急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对照组中有5例经药物治疗无效(术中静脉推注阿托品针0.5mg至1mg)术中需要紧急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60次/分起搏,术后24至48小时停用,术后随访1月均无异常。

1.3.2 术前18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前、术中动态监测心率、呼吸及血压,观察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TIMI血流分级与死亡的发生。所有患者均成功取桡动脉为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PCI径路,如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者再经股动脉径路植入。干预组中无1例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对照组中有2例低血压经药物干预后无好转,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术后48小时停用,随访1个月血压正常。采用Judkins法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CI治疗,包括单纯PTCA或PTCA及支架置入术(根据血栓情况决定是否行血栓抽吸治疗)。

1.4 观察指标:统计术中低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TIMI血流分级、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及死亡结果并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慢血流或无复流及死亡率比较:见表1。

2.2 干预组中无1例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慢血流,占对照组病例数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死亡,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死率[1]。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直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2]。但是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而缓慢型心律失常又增加急诊PCI手术风险。急性心肌梗死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可伴迷走神经张力高表现,前壁心肌梗死伴传导阻滞则常提示梗死面积大[3]。缓慢型心律失常是STEMI右冠状动脉闭塞直接PCI最常遇到的问题。许多术者最常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右心室临时起搏,但是起搏导线常常诱发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发生率为35.3%,并且起搏导线还可导致心脏穿孔(2%)。阿托品是一种胆碱能受体阻滞剂,能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与右心室临时起搏相比较,直接PCI时静脉注射阿托品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心率(其中部分恢复为窦性心律,更符合生理状况)和帮助稳定血压,同时可以避免右心室起搏诱发的心室颤动和潜在的心脏穿孔的危险。因此在STEMI直接PCI时,静脉注射阿托品应当是处理慢性心律失常首先采用的措施[4]。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微血管循环功能障碍等有关,与心率无明显相关性。故术前阿托品针使用后未明显减少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率。但是也有报道阿托品试验中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等[5],一般单次剂量在1mg及以上。但是我们应用阿托品时均为小剂量(每次0.5mg),缓慢静脉注射,未出现不良反应。故应用阿托品时应该小剂量、缓慢使用,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术前常规应用小剂量阿托品可避免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当然术前抗血小板、缩短门-球时间、血栓抽吸、IABP泵以及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及导管室等综合应用,都是明显提高PCI手术成功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建伟,周旭晨,郑晓群.老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2):52.

[2]马玉良,王伟民,刘健,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1)10.

[3]胡大一,主编,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8.

[4]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领导小组,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冠心病分册.2009,111.

篇8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氨氯地平;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48-02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临床降压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尽量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以及降低由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钙拮抗剂(CCB)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且研究发现,其对靶器官也有有保护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90名,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病例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和氨氯地平组(B组)及联合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组),每组各30例。缬沙坦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平均(57.4±6.6)岁,病程1~12年,平均(8.2±1.9)年;氨氯地平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5岁,平均(56.2±5.7)岁,病程0.5~13年,平均(8.4±1.5)年。联合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4岁,平均(55.7±6.1)岁,病程1.5~14年,平均(7.8±2.1)年。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停用抗高血压药物2周以上。A组给予缬沙坦(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 m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 mg,每日1次口服;C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联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4周后测坐位舒张压>90 mmHg时剂量加倍,直至疗程结束。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3]

疗效按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DBP下降≥10 mmHg并恢复正常或下降>20 mmHg;有效:DBP下降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4周的疗效比较

入选的90例高血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一例中途退出。治疗4周后,C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的显效率达76.7%,也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显效率,但三组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见表1。

2.2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转氨酶、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无未见明显异常。A组出现咳嗽4例,头晕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7/30),B组出现头痛3例,踝部水肿1例,皮肤潮红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6/30),C组出现头痛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6/30),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B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上述不良反应中,恶心、面红、心悸均为一过性,未影响继续治疗,其余经对症治疗好转。见表2。

3 讨论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的目的主要为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多采取联合用药控制血压。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强效和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AT受体亚型,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从而降低血压[4]。氨氯地平是新一代的长效二氢吡啶型钙通道阻滞剂,其作用与硝苯地平相似,但对血管的选择性更强,可舒张冠状血管和全身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5,6]。氨氯地平的特点是:降压作用平稳、安全,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64%),半衰期长达3.5~5 h,每日服药1次,可持续控制血压24 h以上。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特别对伴有心绞痛及缺血性心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用[7]。本研究中将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用,二者发挥协同降压作用,结果显示,C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P < 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 0.05)。俞波[8]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缬沙坦+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各100例,分别治疗12周,结果显示,两组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 0.05),进一步证明缬沙坦联合氨氟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

综上,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短,病例数较少,其远期疗效、靶器官保护作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8.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3] 胡春松,胡大一. 高血压治疗原则的进展及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特点与变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80-382.

[4] 樊留敏. 氨氯地平片治疗50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157-158.

[5] 赵浩.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0,50(5):107-108.

[6] 李鲜淑,黄山. 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与效果评价[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6-47.

[7] 蔡德印.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2例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6):86-87.

篇9

【关键词】地尔硫卓;肺心病;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80-02快心室率心房颤动是基层医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1],由于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支气管痉挛、长期应用对甲状腺的毒副作用,常用的地高辛、b阻滞剂、胺碘酮临床上应用均受限,而ca拮抗剂以其安全、毒副作用相对较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房颤的治疗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静脉注射地尔硫卓治疗87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快心室率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符合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诊断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心室率>120次/分”的患者共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与对照组(44例),两组的临床资料无差别。排除标准:1.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3.血流动力学不稳、休克。4.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及严重心衰病人。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吸氧、解痉平喘、止咳化痰、应用抗菌素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 试验组:“地尔硫卓”经微量泵以50-100ug/min的速度维持6 -8小时,每日一次,根据心率及血压情况调整静脉泵入的速度。对照组:基础治疗同时,口服“地高辛 0.125毫克+比索洛尔1.25毫克-2.5毫克,每日一次”,共治疗7天。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肺动脉收缩压、血气分析指标,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心律、心率。比较两组患者心率达标比率、转律比率、肺动脉压下降幅度、动脉血氧分压上升幅度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幅度、达到有效的时间及副作用。

肺动脉压的测定[2]:采用美国GE Vivid7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不吸氧状态下利用“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PASP)=三尖瓣返流压差(PG)+1 0 m mH g ”公式计算肺动脉压。

有效指标:紫绀明显减轻或消失, 咳嗽及呼吸困难显著改善,肺部哕音明显减少, 肝肿大明显减轻, 下肢浮肿基本消退,动脉血氧分压(PaO2 ) 升高 >15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下降 >1 0 mmHg。

心率达标:心室率控制在安静状态下70-80次/分。

1.5副作用的观察 :记录副作用发生的时间、种类、是否停药,并判断是否与该组药物有关。

1.6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 果

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组比B组的心率达标比率明显提高(92% 比 76%,P

讨 论

心房颤动是最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时。AFFIRM试验[3]等研究表明,无论采用心室率控制策略,抑或是心律控制策略,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生活质量等联合终点在两种策略间均无显著差异。由于现阶段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难尽人意,控制心室率成为房颤治疗策略的重要选择。由于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支气管痉挛、长期应用对甲状腺的毒副作用,常用的地高辛、β阻滞剂、胺碘酮临床上应用均受到限制。

地尔硫卓属于苯噻氮卓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半衰期约为1.9小时,静脉滴注5~6小时血药浓度达稳态,控制心室率更快速、更有效。美国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地尔硫卓1次静脉给药后95%的患者心室率最少下降20%,其作用高峰在给药后2~7分钟,作用持续时间为1~3小时。另一项随机试验表明[4],静脉应用地尔硫卓可在5分钟内显著降低心室率,而静脉应用地高辛则需3小时才能显著降低心室率,两种药物起效时间具有显著差异。另外,洋地黄类药物仅对静息时的心室率控制有效,地尔硫卓则对静息和运动时的心室率控制有效。本文中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心率达标比率、转律比率、肺动脉压下降幅度、动脉血氧分压上升幅度、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幅度均显著增加,而出现治疗有效的时间明显缩短。分析认为房颤伴快心室率时,心室的舒张功能不全是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有效地控制心室率可大大缓解舒张功能障碍,故能起到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肺淤血,改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缩短了治疗有效的时间。

地尔硫卓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短暂的无症状性低血压仅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即可,多不需给予特殊处理。症状性低血压可应用多巴胺升压。若出现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可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必要时需考虑行临时起搏,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本文中治疗组中平均地尔硫卓静脉用量(50-100ug/min)与对照组相比并未见到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6年房颤指南[5]指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唯一一类被证明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的房颤心室率控制药物;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静脉应用地尔硫卓的Ⅰ类适应证(证据等级B级);控制房颤心室率口服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被推荐为Ⅰ类适应证,但是口服地尔硫卓的证据等级(证据级别B级)高于β受体阻滞剂(证据级别C级)。

综上所述,地尔硫卓具有起效快、能有效的控制心室率、促进房颤转律,安全性好、价廉、便于检测等优点,适宜在基层医院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快心室率心房颤动的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风雷. 2070例常规体检人员心房颤动发病率调查研究.吉林医学,2009,3:220-221.

[2] 陈刚,葛林阳.低分子肝素钙与硝酸甘油雾化吸入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临床肺科杂志,2011, 16(7):1022-1024.

篇10

赵爽:女,本科,主管护师

赵爽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患者跌倒的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和应急处理策略。方法:对精神科87例患者发生的89例次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科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风险因素是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其次是躯体因素、环境因素等;发生时段主要是晚上及午间。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跌倒较多,必须针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动态风险评估,落实针对性干预措施,做好应急处理,以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精神疾病;跌倒;危险性评估;处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19

Analysis the cause of fall in the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emergency handling

ZHAO Shuang

(Guangxi Brain Hospital,Liuzhou545005)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fall reasons,put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trategy.

Methods:87 case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89 cases times fall incid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In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falls was the main risk factor of antipsychotic drug adverse reactions,followed by physical factors,environmental factors,such as occurs mainly at night and at noon.

Conclusion:Psychiatric patients fall more,must according to the risk factors for dynamic risk assess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interventions,emergency treatment,in order to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Key wordsPsychiatric disease;Fall;Risk assessment;Deal with

跌倒是指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的跌落至地上。按照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对跌倒分为以下两类:同一个平面的跌倒,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跌落。跌倒事件成为住院患者意外事件中最主要、也是经常发生的严重问题[1]。Greene等[2]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为9.5%。因跌倒引发的纠纷也屡屡发生。据统计跌倒是我国意外伤害所致死亡的第4位原因。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跌倒较多,而且因跌倒导致骨折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其原因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引起头晕、视物模糊或发生性低血压,引起患者在改变时跌倒是精神病患者跌倒高发的原因之一,其次是躯体因素、环境因素。因此,做好跌倒的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为了加强跌倒患者的风险管理,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危害,现对我院2012年1~10月发生的87例精神病患者的89例次跌倒事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跌倒的风险因素落实各项针对性干预措施,做好预防和应急处理,以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1 ~10月共有8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89例次跌倒事件,其中男 30例,女57例。年龄18~80岁,平均(47.25±19.37)岁。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48例,躁狂症12例,抑郁症20例,其他如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7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入院时均无躯体合并症。

1.2方法发生跌倒后,当班护士书写交班报告,写明发生跌倒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发生时间、原因、结果等,每晚由夜班护士统计,每月由科室护士长将统计数据交给护理部。护理部人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2结果

2.1跌倒发生原因因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视物模糊、性低血压等发生跌倒44例次(49.44%),因患者躯体因素如年龄大于65岁发生跌倒21例次(23.60%),因饮食差导致低血钾和肌无力发生跌倒12例次(13.48%),因环境因素如地板有水渍、洗漱间地板滑发生跌倒9例次(10.11%),因精神症状如躁狂症患者兴奋爬门、爬窗发生跌倒3例次(3.37%)。

2.2引起头晕、视物模糊、性低血压常见的药物引起跌倒的相关药物有氯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氟哌啶醇针、氯硝西泮、利培酮、文拉法辛胶囊以及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时用的麻醉药如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脂肪乳。

2.3跌倒发生时段跌倒事件发生在11∶00~14∶00时段28例次(31.46%),14∶00~15∶00时段15例次(16.85%),21∶00~23∶00时段31例次(34.83%),4∶00~7∶00时段7例次(7.87%),其他时段8例次(8.99%)。

2.4跌倒的不良后果皮肤挫裂伤3例次,软组织损伤12例次,表皮擦伤18例次,皮下血肿46例次,7例骨折,3例死亡。

3讨论

3.1跌倒的原因及风险因素分析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概括为药物因素、躯体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

3.1.1药物因素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药源性癫痫、帕金森综合征、低血糖反应,因服用氯硝安定引起的肌肉松弛,都是导致跌倒的高危因素。

3.1.2躯体因素

3.1.2.1年龄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易跌倒,本组病例有23例年龄大于65岁,其中跌倒21例次。

3.1.2.2躯体疾病有些患者入院时并无高血压病的诊断,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抗精神病药物后,引起患者血压升高或血糖升高,高血压致头晕而跌倒。糖尿病如饮食不足时引起低血糖增加跌倒的危险。

3.1.2.3体型引起的跌倒服用奥氮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3]。大多数患者服用奥氮平后引起身体肥胖,特别是老年人长期服用奥氮平后引起体型改变,如上身体形偏胖而下身偏瘦步态不稳易跌倒。本组有3例此类患者,占3.37%。

3.1.2.4血管因素精神病患者脑血管适应性下降,主动活动减少,加上本身的躯体因素,其自身调节能力降低,改变时易引起一过性脑缺血,从而引起性低血压。

3.1.3精神症状一些精神病患者因精神症状未能及时控制出现思维行为异常,如爬门窗而跌倒(本组有3例次),或因兴奋躁动蹦蹦跳跳随之跌倒。

3.1.4饮食因素精神病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加上精神症状如怀疑饭菜有毒不肯进食,易导致低血钾和肌无力,从而增加跌倒机会。

3.1.5心理因素抑郁症患者特别是有跌倒史的患者因抑郁、焦虑、恐惧、悲观失望,认为自己腿走不了,感觉自己无用等,对跌倒产生恐惧,害怕再跌倒,形成“跌倒-失去信心-更易再跌倒”状况。有研究发现存在跌倒史的患者更容易再次跌倒[1]。

3.1.6环境因素有些精神病患者因乱泼水致使地面潮湿未能及时擦干,洗手间、浴室虽垫了防滑垫但因防滑垫移位致不平,洗手间有台阶等引起的跌倒。

3.2预防跌倒的多重干预

3.2.1评估我院使用自制的跌倒危险评估表。实践证明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策略之一是使用评估工具来明确具有高度跌倒风险性的患者,其评估原理为:一旦患者被确认具有高度的跌倒危险,其所在的机构就会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来使这些危险最小化,其内容包括:(1)一般状况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症状、主诉、视力、注意力及生活状况。(2)环境评估。地面是否有水渍、照明是否达到要求、是否设有坐式厕所、洗手间是否有不易移动的防滑垫及扶手,是否给患者穿合适的袜子和稳定性好的鞋,裤子大小是否适中,是否太长或裤管过于肥大。(3)病史。既往有无跌倒史,跌倒的次数及情况。(4)诊断及用药。与跌倒有关的疾病诊治情况;用药史,是否有药物反应;明确患者是否有跌倒的危险性,增强医护人员对跌倒的防护意识。

3.2.2注意观察病情老年患者给予陪护,加强巡视,责任护士应将患者置于工作人员视线内,特别是晚夜间、 中午值班时工作人员少,患者起床如厕要加强巡视,尤其是首次住院、精神症状较重、服用抗精神药物剂量较大、痴呆、生化检查异常、步态不稳者,可安置在靠近护士站的地方,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定时协助患者如厕。

3.2.3环境的干扰避免出现典型跌倒的环境,保持地面干燥,去除环境中的危险、障碍物和杂物,病床和床边设施要坚固,在洗手间附近安装垂直位的把手。

3.2.4做好饮食的观察精神科病房开餐时,尽管全体医护人员到病房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但做MECT后的患者如果不肯进食,必须暂停口服药,而且交班时要注意真实性;如果患者进食差,应及时通知医师调整药物用量,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反应,甚至出现恶性症候群。

3.2.5健康教育陶筱琴等[4]认为精神病患者对跌倒的认知及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对所有住院的患者施行告知制度,包括对其陪护的告知,床头挂跌倒危险警视牌,教育患者改变时要慢,日常生活起居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起后30 s再站立,站立后30 s再行走[5]。对视力、听力差的老年患者起床、洗漱、如厕、散步等应随时有人照顾,外出一定要有人陪同。本组有1例80岁患者跌倒后骨折,但因我科责任护士告知到位,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3跌倒后紧急处理原则患者突然跌倒处置方法:就地置平卧位,作出正确判断,呼救,寻求帮助。快速判断跌倒的直接原因(突然发病、意外伤)、身体着地的部位、意识状态,如昏迷者就地抢救或转运到具有抢救设备的房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抢救;意识清醒者应安慰患者,询问病情,就地检查伤势,评估伤情。

3.3.1药物性癫痫发作患者突然有癫痫发作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保护肌体防止外伤,必要时上下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可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

3.3.2发生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突然改变时,患者出现头晕、眼花、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可引起晕厥而摔倒[6]。处置方法:应立即将患者就地平卧,采取头低脚高位(抬高30°),同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护理准备,测量脉搏、血压,可静脉注射25%~50%的葡萄糖40 ml。观察患者面色、瞳孔大小,准备抢救药品(如可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升压(因其可导致升压作用逆转),以免加重低血压反应。患者苏醒后,抬回病室,卧床休息,并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3.3.3皮下血肿的处理精神病患者跌倒后致皮下血肿是最多见的不良后果,本组患者占46例次(51.69%),因此作为精神科护士一定要熟知皮下血肿的处理方法。首先要询问患者的感觉(若患者清醒)、跌倒时的状态、着地点;其次要检查血肿的范围、大小,一般情况下先给予冰敷,若是头皮血肿,一定要做脑CT明确是否有颅内出血,并定期复查脑CT,以排除慢性硬膜下出血。本组病例中死亡3例而且是晚上,当时未发现有意识问题未做头颅CT,第2天下午患者突然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3.3.4骨折的处理患者跌倒后要检查患者肢体运动、感觉有无异常,跌倒前后的状态,了解受伤部位。对臀部着地的患者,检查脊柱有无压痛及功能障碍;对于胸部着地或触及物品的患者,检查肋骨有无压痛和呼吸困难,以判断骨折的可能,若怀疑骨折,先不要随意搬动,夹板简单固定后搬运,避免骨折肢体受力,一定要做X线检查,进一步确定是否骨折,如胸部有骨折,要协助医师使用胸带固定,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气胸的发生。

4小结

精神科发生跌倒是常见而且风险性较大的事件,药物引起占主要原因,其次为躯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知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做好环境评估,才能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尽量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而且作为专科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应该观察、思考、处理三结合的统一去护理精神科患者。

参考文献

[1]胡雁,李晓玲主编.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10,112.

[2]陈恬茵,陶筱琴,端木欣荣.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657-1659.

[3]王丽莉,林凯.奥氮平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应用[J].天津药学,2003,15(5):20-21.

[4]陶筱琴,端木欣荣,屠丽君,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98-899.

[5]崔红梅,刘娜娜.高龄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17-118.

[6]罗春艳,徐永能,林文英,等.可多华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发生性低血压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