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力工程管理专业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沈艳丽(1969-),女,沈阳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63-02

一、问题的提出

工程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设不足 15 年,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故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管专业。分为工程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 5 个专业方向。相关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战略的需要,在上述 5 个方向中选择一至两个方向,并依此确定该专业的主学科归属与办学设置,或偏重于管理或偏重于技术,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向。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工管专业是以管理学研究而誉满全国的品牌专业;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工管专业都是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型管理专业;而东北财经大学的“投资工程建设管理学院”则是培养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的高端人才基地。

依据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弥补电力工程建设中估价、施工及管理人才缺口,结合沈阳工程学院在经济学、管理学、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工程管理专业设电力工程建设方向。

二、电力工程建设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沈阳工程学院的定位,学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突出工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过程;突出“产、学、研”结合的育人特色;突出具有创业和创新人才潜质的能力培养。也就是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三、电力工程建设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1、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开设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生产实习、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实训等课程。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造价师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其中专业课基础实训课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增加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等实训环节。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设计:安排学生到沈阳工程学院基建项目、校外实习基地的电建施工项目等建设单位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并结合所参与的实习项目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设置采用“教学阶段—课程平台—能力训练”模式。我们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参考了同类学校的培养计划,本着优化结构、保障重点和突出人才特色的原则,经过科学分析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3个阶段。各个阶段根据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规律,按公共基础课管理基础系列课土木工程系列课专业课电力建设专业方向课的顺序,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平台。每个课程平台又与一个或若干个能力训练模块相对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按照相互衔接、相互渗透、顺序进行、整体推进的态势组织教学,全过程地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以上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达到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篇2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思想;辨证观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资源丰富,我们必须预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顾此失彼情形的发生,诸如,不能因为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导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唯文本主义思想的发生,这将与本专业教学宗旨背道而驰;也不能因为过于突出实践教学而导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盲目倾向动手操作,这只会产生本专业教学空中楼阁的情形。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教学体现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毫无疑问也应该符合这一特征。电子电工专业所涉及的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了教师、学生等生命资源,也包括了教材、实践等非生命资源,因此,我们应该体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宽广视野。

一、生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完善教学思想

教师作为落实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践者必须确保教学系统的完整性,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完善教学思想,善用教学策略。就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而言,教师诸多教学思想亟待完善,例如,基础培训是本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乏有教师对学生参与基础培训重要性认识模糊,教师好高务远心理明显,片面认为基础培训往往就是落后的、低层次的培训,导致教师忽视甚至取消基础培训情形屡见不鲜,而是直接带领学生进入专业实训阶段,造成学生实训过程中问题重重,其中很多问题是缺乏基础培训或者敷衍培训的结果,诸如,培训时教师不能严格要求学生着工作服参加培训;培训后教师不敦促学生自觉认真清点工具和整理工作台面,不注意提醒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工作等,这些不断积累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实训时各种尴尬情形的发生,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基础培训教学,严格按照参训规则确定统一量化细则,规范学生实践行为,同时教师在学生培训过程中要来回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诚然,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思想才能确保本专业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突出思维过程

电子电工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性,实践教学的形象性等特征无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学生参与本专业课程教学时必须体现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本专业教学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提问教学法。在教学放大电路内容时,教师提问:为什么露天演唱现场那么大,来自不同角落的听众都能欣赏到源自于舞台演员美妙的歌声?不乏有学生会联想到使用音响;教师可以趁势再问:那么音响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教师形象而生动的问题牵动着学生的思维,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情绪高涨;演绎教学法。教师在本专业教学中通过呈现现象、指导探究、思考运用等一系列方法的开展与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电子电工专业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就此教学内容通过上述演绎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诸如,教师可以就电子电工专业中器件及电路形成与发展的背景以及社会对其需求入手,解释清楚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适用场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非生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外延教材使用

教材不是孤立的教学载体,与其密切相关的还包括了保证教材知识呈现的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设备。针对电子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改进,尤其要避免以本为本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教材中乏味、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生动的画面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达到既增加课堂信息量,又丰富学生视听效果,例如,在直流稳压电源滤波电路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描述与演示不仅解决了教师依据教材口述的呆滞问题,还打通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材的亲和力。同时,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教学还要打破仅仅围绕统编教材转的情形,教师还可以根据本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中既可以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学生的学习现象纳入其中,以起到引领和启发作用,也可以将电子电工专业发展领域中前沿知识引入校本教材,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考虑到学生学习情况,校本教材建设要防止繁冗的集成电路内的电路分析和过多数学公式的推导,尽可能少一些公式的演绎与计算,体现通俗易懂的思想,确保学生学习校本教材时不会因为读到深邃的电路原理、看到繁琐的数学计算而生厌。

2.创新实践活动

职业学校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各类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不断配齐,特别是用于学生实习的机型种类、规格日渐丰富,这使得教师既可以依托这些既有条件达成丰富实践效果,又可以使教师据此模拟实践故障,从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操作效果,但是这些物质条件尽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嘴巴上“话说”彩电,黑板上“维修”空调的教学尴尬,然而此类实践都是教师可以预设的“成功”与“失败”,仍然无法与现实中的实际成效或者故障相提并论,教师还应该在组织学生模拟实践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融入生活,进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知,因此,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考虑依托学校成立各类家用电器维修服务中心,使其既可以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又可以服务大众,这样不仅展示了本专业教学成果,而且又能以高超的技术,一流的服务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学校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契机把真正培养具有必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篇3

[关键词]专家管理;薪酬管理;公信度;高薪养才

1 背 景

“五位一体”实施前,专家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评价标准难定专家管理没有统一的评选标准,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同质化,人才品行的导向不明显。

1.2 监督考察难行各基层单位的专家管理各成体系,监督程序难于统一,考察工作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在公开选拔中,职工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总体上尚属于“不申报的看热闹,申报的等热闹”。

1.3 业绩考核难量专家考核方法存在极端化,一方面,标准过于刻板、保守;另一方面,评委之间评分标准把握不一,影响公正性。

1.4 专家津贴难发针对选拔的人才,由于职工公认不明显,一方面专家工作主动性下降,影响自身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存在“谁拿津贴谁干活”的思想。

2 优化分析

2.1 明晰专家管理职责,科学制订方案

“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管理者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过硬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公司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公司领导、历届专家、职工代表三类成员组成,根据岗位职责具体划分业务范围,组织实施人才的评价、培养、考核等各类工作。公司根据国网公司编制的工作方案,科学制定人才评选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管理细则和人才考核管理细则。

2.2 落地专家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检查

基于“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国网公司下发了对应的专家管理制度,但怎样使制定的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怎样推行到基层?怎样真正落地?公司通过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让专家管理制度有效地落地生根,在思想上打通员工的专家发展通道。

2.2.1 培训学习,加大宣传通用制度下达后,公司先后组织自学、集体研学,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自觉做制度规定的“明白人”,应用网络大学,向基层单位推送专家管理制度的课程,组织员工参加自评,检验制度学习效果。

2.2.2 加强执行力,严格监督结合专家管理工作实际,根据各基层单位执行情况,公司统筹安排日常督查,针对专家日常管理;定期督查,针对专家管理阶段性工作;专项检查,针对各类专家的选拔、培养、考核等专项工作。实现专家管理工作的全闭环管理,切实提高制度落实的执行力。严格监察执行力分类(见图1)。

2.2.3 制定标准,落实奖罚公司制定专家管理通用制度执行落实评价清单,包括科技领军人才、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人才、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四类通用制度执行落实评价清单。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日常考核中,明确了考核的内容、效果的定量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等,尤其对专家管理制度中的各类硬性条款执行是否到位,执行效果如何作了细化,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罚,从而发现执行的偏差,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通用制度执行落实流程(见图2)。

2.3 推行专家管理标准,层层差额选拔

依据国网公司统一标准,结合某公司人才分布特点(见图3),制定了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专家选拔基本条件和专家业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按照专家类别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权重。评价过程实施层层差额选拔,提高专家选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差额选拔,即各级各类的专家候选人的名额多于应选专家名额。公司按照国网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分类确定候选人名额,目的是让更多的职工能参与选拔过程,熟悉选拔流程。一方面便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选拔过程中,实现职工角色的转变,不再是“专家管理的旁观者”,而是“人品导向的维护员”。

2.4 梳理专家管理流程,实施上下联动

根据某公司专家人才分布的实际情况,专家管理分三类,即专业领军人才管理、优秀专家人才管理和优秀专家人才后备管理。各类人才选拔为两年一次,任期四年。整个管理过程分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完善标准、公开选拔、重点培养。管理过程实施上下联动,上为各专业部室领导干部或国网公司级(省公司级)专家,下为基层员工或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专家,通过专业指导、导师带徒、上挂下派等各类形式的交流实践,实现横向沟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

2.4.1 前期调研分析公司各单位的人才现状,包括人才保有量(即现有的各级各类人才数量)、人才占比、人才后备培养状况和人才使用效果等。通过前期工作的调研分析,为后期专家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4.2 方案制定

通过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科学制订实施方案,重点关注专家选拔条件、选拔范围和名额分配。选拔必须侧重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是生产的主力军,是公司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安徽公司通过降低选拔条件,扩大选拔范围,差异名额分配等措施,确保一线员工的入围比例。

篇4

据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国。《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作为旅游业务三大支柱的酒店业也在飞速发展,2010年全国共有星级酒店13991家,其中五星级595家,四星级2219家。到2015年全国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其中星级酒店约1万家,五星级酒店将超过500家。

酒店业和旅游业发展如此迅猛,使酒店业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830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星级酒店的前厅、销售、客房、餐饮等部门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酒店一线员工极为匮乏。

与此同时,截至2008年底,全国相关院校设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有540所,在校生人数约16.7万人,累计毕业生人数约15.6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57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81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2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酒店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在众多办学者中脱颖而出、培养酒店业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科学设置课程,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建国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宽泛;缺乏实训教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效应;教育资源稀缺、信息闭塞,教学与市场脱节现象普遍;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内容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确定职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建立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高职课程开发基本模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目标模式,一种是过程模式,一种是环境模式。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作过程搬到学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参照系是工作过程,但并非所有的、原生态的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一条可选择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路线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

姜大源研究员把工作过程归纳为在控制与反思基础上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程序,准确地描述了工作过程的轨迹,科学地演绎了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还认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工作过程“六步骤”为导向,为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为教学主线,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必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从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以提高职业素质水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真正体现了工作怎么做,教学怎么教,特别强调在“做中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课程设置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以就业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确定以高档酒店、茶艺馆为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的理论知识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强调理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将很多时间花在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管理方法的原理等。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走上工作第一线后只知道“为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在理论课程设置时要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例如,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与“饭店管理”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更紧密地将管理原理和岗位管理的实际相结合,使生硬的理论条目更加生动、鲜活。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部门管理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包括与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1、知识:饭店前厅部的机构设置、运营控制,前厅部销售及销售管理,前厅部的服务及服务质量管理;客房的设计,客房设备和客用物品的配备及管理,客房部清洁设备和清洁剂的配置与管理,客房的清洁保养,客房部对客服务,客房部的安全管理,客房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餐饮部组织机构设置和餐饮经营环节,菜单设计,餐饮服务及服务质量管理,餐饮设施设备的使用与保养,原料管理,宴会部运行与管理,餐饮营销;餐饮部人力资源管理;

2、技能:饭店的总体和部门(餐厅、客房、前厅、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意识及服务操作技能(前厅、客房、餐厅等)。

3、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情商因素。

三、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反映酒店管理专业重应用的培养目标,体现酒店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特点。酒店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不论是饭店还是其他企业,时时刻刻面对来自世界各国或各地的客人,具有外向性特点,对人才有基本的行业素质要求;酒店经营包含了住、食、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旅游教育必须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行业基本素质、行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三部分组成。

行业基本素质――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客服务过程中,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业素质,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写作能力――全程进行培养。

行业基本技能――职业教育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包括饭店服务技能(包括前厅、餐饮、客户三大块)、茶艺服务技能、礼仪训练等――随课程教学进行训练。

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内综合活动和校外实习相结合进行。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

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时间上采用集中时间与分散时间相结合。充足的学时是实践教学的必需保证,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集中时间主要指每学期集中操练型实习(2-4周)和毕业前生产实践型实习(24-32周)所用的时间。分散时间指每学期课间认识型实习、假期社会接触型实习等所用的时间。总体学时比例上理论课余实践课要达到1:1。其次,空间上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中心主要安排认识型实习以及模拟环境下的技能演练型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见习和生产实践型实习。第三,方式上采用体验与操作相结合。体验方式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实地参观、短期参与行业活动等方式对所学专业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操作方式则是让学生到企业与员工同工作、同生活一段时间,真正参与行业工作,真实感受行业氛围。4、细化岗位分工,探索酒店管理专业整体的“宽基础、多方向”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集群式课程设置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前三个学期)即“宽基础”阶段所学内容整合为从事酒店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后三个学期)即“多方向”阶段所学内容针对酒店行业某一特定领域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技能为主。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第二阶段的模块加以选择,也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中有较高的应变能力,还为今后的转岗或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如,在学习了酒店管理、公关礼仪、茶艺、等通用课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酒店管理、茶艺服务、茶艺馆经营等不同的方向,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便准予毕业。

篇5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我们从历年的工商专业毕业生了解到,有90%的经管类学生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摆在了专业学习这里,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管理能力。谈及管理能力,其表现不外乎是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管理能力的获得是长期内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经过经历、反思、提炼不断反复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这个学习规律提出的。

 

1体验式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青睐的,就业带来的压力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毕业生到底缺少什么,怎样通过高职教育让毕业生成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低、工作态度不端正、综合素质低、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企业在不断“质疑”着高职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力、执行力、领导力上比不上有工作经验但文化层次不高的管理者,难道是教育无用吗?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但教育却落后于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能协助或独立解决企业运营或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即便是运用了多媒体、案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理想化的接受专业知识,少有反思和内化、提炼的过程,这是管理类专业的通病。

 

笔者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独立性和独特性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在自我经历、自我形成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绝不是在课堂上理论“填鸭”,“理想化”案例分析,要获得管理的经验、独特的方法就要通过“体验式“的教学。

 

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事件或事物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情景再现,让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中主动“试错”,一旦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成为体验式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可叫“试错教学法”。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课程约束、创新乏力四个方面。

 

2.1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将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无疑造成学校对该专业的投入偏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教学任务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外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大学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企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高,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只能“望洋兴叹”,与社会和企业接触少,实践的意识自然不高。

 

2.2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要既能教又能做。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而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有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而聘请与专业不符的教师来任教,专业性受到“质疑”。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真正作用。

 

鉴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可以说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资源,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成为各大高校争相追捧的资源,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或者变相为为建实训基地而建实训基地,使用率和适用率低。

 

2.3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就高职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教育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该专业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评价体系,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4实践教学误区

 

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错误地认为跟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一样只要上课是操作课就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管理技能的获得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教学的教会并不能让学生领会,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想法才是管理学科学习的目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学生自身的策划力、领导力、控制力、预测力,这些能力要通过管理思维的形成而形成与工科的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就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实习和实训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学校来说,从经济方面很难能够支持建立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很难在校内组建真实团队让学生去培养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辅导,学生实战中“试错”,并获取经验、反思,再到自我提升。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涉及的课程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协调、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涉及经管类各个专业,以电子商务项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资源是再好不过;另外电子商务涉及服务和管理,也涉及政府、工商、金融及用户等诸多方面,进入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也是其成为体验项目的原因。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试错”学习阶段;反思、提炼阶段;再实践、检验阶段。

 

3.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体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开始的比例为1∶1,也即一周有两天半的课程开设都是体验课程。在基本课程开设的是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接下来是开设引导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已有的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并形成电子商务项目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操作的方式和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筹资方式等,让学生团队做一个初期的项目规划,并让学生做项目答辩以及心理素质测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最终确定项目。

 

3.2“试错”学习阶段

 

当学生完成项目答辩、心理测试,项目就正式启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充当主角,电子商务项目是真实的,并由团队自负盈亏,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当开设体验课程时,学生可将团队的电子商务项目带到体验课程上,实际的上课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自有渠道去操作电子商务相关的实务,操作媒体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发挥完全靠学生,教师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教授。比如在淘宝开店后如何做活动,选择直通车、满优惠、满包邮、聚划算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做活动的方式,并将效果通过文字或图表、图片的方式做记录,以此来评价该活动方式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经营或运行项目各活动或环节,直至“错误”出现,团队自主讨论修正。

 

3.3反思、提炼阶段

 

由于操作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反应快,每个决策可直接通过市场数据得到反应,学生通过系统、互联网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如消费市场在萎缩、消费者投诉多、无人访问等问题的出现,那只能说明团队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有误,需要学生收集横、纵向数据分析,让团队自己讨论反思,并形成团队的一致整改意见,如果出现分析困难、意见分歧就向教师“求助”,学生团队将过程记录并整理填写入项目报告中。体验课程可开设经营管理、沟通与协调、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4再实践、检验阶段

 

市场是检验决策、方法最好的手段,鼓励团队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整改,再重新操作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反馈数据来检验决策、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如果效果明显、决策正确,可以将该方法总结提炼并作为下个阶段的项目的准备。

 

四个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循环的闭环,好比在做电子商务项目的质量管理,每一次的循环过后是学生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策划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的提升跟经验的积累,并形成团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后的团队可以将项目设定下个更大的目标依次循环。

 

4结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不像工科类专业有明确的培养标准,可以依托于实物体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技能要求是管理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往往依靠学生不断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再通过反思、“试错”,从而形成自我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逃离“理论大山”,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电子商务的领域,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学会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决策、学会管理各种资源等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因此,开展体验课程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49-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Rauner教授及其团队所提出的,他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和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差距问题,提出必须要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一、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与时俱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符合企业需求。饭店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喜达屋饭店集团实现用手机替代房卡开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美国库比提诺和硅谷的雅乐轩酒店,你可以看到机器人送餐或送物品,甚至在喜达屋部分饭店里还能享受Oculus Rift虚拟健身服务,能让客人在锻炼的同时观赏城市风景。美国万豪集团在招聘时专门开发了一个工作职位的粉丝页面和一个名为“My Marriott”的应用程序,以便向员工展示在经营厨房或餐厅时涉及到哪些工作,或是组织打扫几百个房间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在饭店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少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仍局限于课本知识点的学习,虽然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课本知识点,但由于没有与时俱进,学生在进入岗位时表现得无所适从,认为学校所学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大部分的高星级饭店,尤其是国际连锁品牌饭店已经广泛运用0pera、Dlphi等软件系统,系统均以全英文为界面进行操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所限,能使用这些类型的饭店软件系统进行教学的学校是极为少数的。部分学校的计算机系统仍停留在简单的中文点餐系统、登记入住,更有甚者,学生所学习的还是基础的WORD、EXCEL等OFFICE软件,以致不少学生在进入企业应聘时,无法达到企业对岗位招聘的要求。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接地气。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是经过梳理的服务基本程序,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了解饭店的运作,但具体的运用,就要根据所在饭店的实际情况去应变。以《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为例,“查房”这一步骤是指客人在离店时客房服务员需要去检查客房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客房物品是否有被带走,这是客房工作的一项内容。不过如今在大部分高星级的饭店中,基本已经省略了这一步骤,饭店经营管理者认为省去查房这步的好处很多,例如可以让客人觉得得到充分的信任,获得尊重感;减少客人等待时间;减轻服务员工作量等。可是在经济型饭店,由于房费本来就比较便宜,客房利润较低,如果还出现物品丢失和设备损坏,则经济上就会有较大损失。因此,客人离店时是否查房,是因饭店而异,或因住客身份(例如贵宾或长住客)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而有些学生在饭店见习或实习时,牢记所学知识点,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服务程序执行,未能根据饭店现时情况灵活应变,由此引起的投诉屡见不鲜。如果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工作场景,就能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在实际工作中就能随机应变,避免被投诉。

3.考核形式的多样性更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应用程度。饭店专业的考核除了客房中式铺床、中餐宴会摆台、调酒、咖啡制作等技能是通过实操进行考核,其他考核基本以试卷考核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忽略了对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综合考查,使学生在见习、实习时出现了由于词不达意引起的误会、投诉等现象。世界技能大赛饭店服务赛项采用了模拟情境的考核方式,评委担任客人,选手作为服务人员现场服务、现场解决问题,较好的从各方面考核了选手的综合能力,也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考核。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用

1.对教学体系进行流程再造,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在示范校推进的过程中,各教育学专家不断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引领教学,要摈弃无用的知识点,让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重新设立饭店专业教学标准时,聘请了行业内的企业专家进行探讨,这些企业专家是从酒店专业毕业后,进入企业进行磨炼,进而得到提升的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们不是半路入行的人员,所以对课程体系学习是否有用深有体会,他们认为像《饭店管理概论》、《饭店公共关系》这些课程过于理论化,在刚进入企业时用不上这样的理论知识,也不知道要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但他们经常有机会接触活动策划,例如员工技能竞赛、员工文体活动策划等,可是却苦于无从入手。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整合了《饭店管理概论》、《饭店公共关系》等课程,以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够用为原则,结合饭店业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对饭店从业人员的新要求,设置了《饭店服务活动策划》这门新课程,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把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课外,强化探究性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学习能力。

2.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法,这些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较好的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实际工作。此外,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设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拍摄小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些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地优势:一是可以解决实训场地有限的问题。部分学校实训室场地有限,无法让所有班级都进入模拟实训室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直观的学习情境,而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达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三是可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供学生课后学习,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引企入校,建立企业课堂。建立企业课堂,可以是企业管理人员走进校园,也可以是把学生带入企业学习。2015年4~5月期间,广州丽思卡尔顿饭店与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了“服务缔造成功”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的第一阶段,企业老总亲临学校讲解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作为酒店人的要求。第二阶段,企业带学生进入社区服务,让学生感受如何做一名酒店人,作为酒店人应如何履行企业的社会使命。第三阶段,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运作,了解工作流程。在这一阶段,学生是学习者,同时也是作为客人来到酒店,感受作为“绅士和淑女”的丽思卡尔顿酒店人的热情好客。学生感同身受,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增强了职业意识。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在教学实施中任务重,难度较大,因此需注意以下事项。

1.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但也会有不可控因素,会出现教师被学生节奏带跑,甚至是偏离主题的情况。因此,每一次的教学任务,教师都应明确教学目标,设立适合的教学情境,合理控制教学时间,梳理出正确的服务规范,以便让学生能够掌握本节知识点。切忌课堂上热闹,下课后不知所学。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无论是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还是微课、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分配任务,并跟进学生准备工作,才能避免课堂上学生临时准备或随意应付的情况。

3.课后反馈跟进。课堂上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一个归纳,但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知识点,这就需要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信息的收集可采用课后作业或要求学生在学习系统上完成任务等形式。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完善了教学资源的可视化及交互性,相关素材结构优化设计,完成了教学资源导入,实现了在线运行,支持核心课程的在线学习,使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内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空间、系统、信息上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酒店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酒店服务管理过程对接。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学习系统,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个体为本,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澹台林琳,杲昌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

篇7

1.1创新性

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开展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健康化发展的前提。我们要根据电力企业的新变化与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与高端人才不断寻找与探索高效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及时了解与洞悉当前电力工程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促使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始终保持高昂的生命力与活力。

1.2电力工程管理具有寿命周期可预知性

上文已经提到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项目众多,每一个项目不仅是有寿命周期的,而且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推进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另外,每一个管理阶段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重点都是不同的,为了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严格控制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工作时长与工作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电力工程管理工作。

1.3领导主导性

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与科学决策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与项目建设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领导要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并带领电力工程管理人员正视与分析电力工程的诸多安全隐患与质量问题,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断,确保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控制重点

2.1电力工程施工前控制重点

从内容上说,电力工程施工前控制即指在正式施工之前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总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前控制工作是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安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构建专门的项目管理与建设团队、制定施工与管理制度与法规、提前做好施工人员教育与培训工作、选择与检验各种施工原料等等一切准备工作,减少因事前准备工作不到位而引发质量问题的几率。

2.2电力工程施工中优化控制重点

电力工程施工中优化控制十分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技术与高层次技术人员的支持,既要精确计算施工投入,又要做好建筑材料的采购与保存工作,同时技术人员要始终跟随施工过程的始终,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细节标准化与规范化,从根本上切断产生生产缺陷的源头。

2.3电力工程施工后优化控制重点

要切实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与控制工作,就必须始终不能放松施工后控制工作,在每一个施工项目完成之后,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检测与检查工程项目,并及时解决电力工程项目各个遗留问题,全面落实电力企业要求“安全生产”与“安全建设的”根本宗旨。

3优化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控制策略

3.1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技术水平,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根本保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始终重视科学技术对电力工程的推进作用,以开放的姿态引进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既充实电力工程管理团队的人才储备,同时促使我国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电力企业要设置技术开发组,并提供一些人力、物力支持,购置现代化的技术与设备,为技术人员开发新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人才引进与人才激励体制,奖励在管理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积极开发新技术的优秀员工,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人人争先进、团结拼搏、求创新的良性竞争氛围,既为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创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推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3.2加强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政策与理念落到实处

必要的监督与监管是强化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确保各项项目管理政策与管理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补充。具体来说:

①电力企业要建立监督工作小组,并安排专业人员跟随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及时发现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潜在威胁,并设置针对性、高效化的补救方案,既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同时减少了后期维修与重建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工程的成本投入。

②在进行电力工程管理与监督工作中,要精确记录各个数据,为后期开展工作总结与工作分析提供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大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3推进与加强电力企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是电力工程的核心力量,只有始终关注与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才能充实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快与推进电力工程优化管理的进程。一方面,电力企业要为施工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机会,促使施工人员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生产理念,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让施工人员全面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安全生产意识,切实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4结束语

篇8

电力工程管理现状正如上文所述,工程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投资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在资金方面,很多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对资金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金短缺等问题。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量大,需要我们借助于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依旧以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监督力度不够。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质量。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监督部门和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导致日常监督工作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1.转变工程管理观念转变管理观念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过去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混乱。因此,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具体来讲,管理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对整个电力工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各种技术手段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是电力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设方的经济利益。

2.引入PM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工程管理模式也是影响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管理模式方面,业主自建模式和监理模式是过去常用的两种管理模式,在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建设需要,比如,在监理管理模式中,如果监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局面,创新管理模式;可以引入PM管理模式,这是业主按照合同约定委托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来管理项目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应用中,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管理公司可以为业主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分析,编制报告并进行项目策划;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进行招标、设计管理、采购、施工管理和试运行等管理活动,实现对项目安全、质量、成本以及合同等全程管理。总之,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电力工程管理要求。

3.构建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机制可以为电力工程管理提供保障。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我们需要完善以下几种管理机制:工程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机制,在工程建设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考察其可行性,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监督机制。监督是电力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还要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监督,保证施工质量。激励考核机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还要制订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一方面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依据他们的表现对其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束语

篇9

1.1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工程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讲,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有利于提高工程实施效率。电力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建设方、施工单位和监理机构等多个单位,涉及到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等多个方面。而通过工程管理,我们可以使其中的各个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促进电力工程实施效率的提高。②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工程管理还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电力工程项目具有范围广和周期长等特点,如果管理不当,不仅会延长施工周期,增加工程造价成本,而且还会使工程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1.2电力工程管理现状

正如上文所述,工程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投资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在资金方面,很多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对资金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金短缺等问题。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量大,需要我们借助于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依旧以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③监督力度不够。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质量。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监督部门和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导致日常监督工作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我们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工程管理观念

转变管理观念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过去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混乱。因此,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具体来讲,管理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对整个电力工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各种技术手段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②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是电力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设方的经济利益。

2.2引入PM管理模式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工程管理模式也是影响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管理模式方面,业主自建模式和监理模式是过去常用的两种管理模式,在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建设需要,比如,在监理管理模式中,如果监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局面,创新管理模式;可以引入PM管理模式,这是业主按照合同约定委托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来管理项目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应用中,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管理公司可以为业主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分析,编制报告并进行项目策划;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进行招标、设计管理、采购、施工管理和试运行等管理活动,实现对项目安全、质量、成本以及合同等全程管理。总之,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电力工程管理要求。

2.3构建全方位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机制可以为电力工程管理提供保障。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我们需要完善以下几种管理机制:①工程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机制,在工程建设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考察其可行性,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②监督机制。监督是电力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还要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监督,保证施工质量。③激励考核机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还要制订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一方面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依据他们的表现对其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结束语

篇10

本文概述了当前电力工程管理中四大经典项目管理模式:EPC管理模式、DBB管理模式、PMC管理模式和CM管理模式,并总结了其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就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监督、考核和评估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优秀团队,优化组织结构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 管理 四大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电力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建设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我国大部分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依旧较为落后,为了跟上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电力工程管理应当进行积极的管理模式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项目管理是当前较为科学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旨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情况下,由不同部门因同一项目而组成一个团队,并通过运用专门的技能、知识、方法和工具来实现项目目标[1]。要提高电力工程的产品质量和运行效率,需要运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一个综合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项目管理组织。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1.1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各项电力管理工作总称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建设单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其管理过程来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

从技术方面看,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施工过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组织生产,是促进生产力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社会方面看,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其中包括内容有: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经济法律政策,必须确保国家各项任务计划的圆满完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电力建设企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2]。

1.2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主要目标是不仅是保证国家计划得以圆满实现,还包括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全面达成。电力建设企业应当遵循电力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将施工过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同一系统中对其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动一切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有效因素,以最优良的质量、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损耗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应。

二、 电力工程管理中四种常用管理模式

2.1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DBB管理模式是世界上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应用领域十分的宽泛,如项目咨询管理和金融工程、亚行贷款项目、世界银行等。DBB管理模式最凸显的特点是项目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其步骤为从设计到招标最后是建造。只有前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后,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开始操作。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有应用面广、通用性强、风险系数低、投资成本少等,其缺憾之处是项目纠纷频繁、项目周期长、管理费高等。

2.2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

CM管理模式不需要像DBB管理模式一样必须遵守固定的项目实施顺序,在项目开始时就由项目委托人雇佣咨询人即建筑工程管理经理,该咨询人运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进行相关的施工管理和项目设计,受托人和委托人组成小组共同对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负责[3]。当项目工程的分项工程设计完成后,就可立即对外招标。CM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是费用省、周期短、收益快和风险小等优点,其缺点是承包费用高。

2.3 设计、采购、建造模式

EPC模式是美国于上世纪8O年代创造的一种融设计、采购和建造为一体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特别适用于石油开发、工厂、基础设施和发电厂等工程建设中,在工程承包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管理管模式中,工程的大部分风险是由承包商担负的,而委托方的主要职责就是验收竣工项目。项目管理公司还可全权代表委托方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管理,包括项目的设计、采用和施工。

2.4 项目承包模式

PMC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受项目委托人委托聘请,代表其对工程项目进行分阶段或全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在这一模式中,承包商的职责范围和参与程度可以灵活变换。

PMC管理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PMC承包商可处理项目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二是项目管理的水平基本无变动,能够在实践中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向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靠拢,三是可减少项目成本、优化项目程序[4]。

三、电力工程的管理创新

3.1采用滚动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针对流域水电而开发的一种管理模式,即将其整体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管理,建立具有专业知识的队伍对进行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梯级式管理。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物力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进程。

3.2 建立专业的优秀团队,优化组织机构。

组织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团队是建立一个有效管理模式的重要支撑,需要采取特定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吸纳一些个人素质突出、相关经验、知识、技术等过硬的人才,将其组建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来对电力工程进行项目管理。通过建立一支优秀团队的方式来实现组织机构的优化整合。以这种方法来创新组织机制,达到创新管理模式目的,提升整个电力工程的管理效果。

3.3 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评估、监督和考核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项目时,最开始一定要对其进行评估,判断这个项目工程的可行性是否,特别是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的成本分析,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质量是项目工程的生命线,当项目工程步入实施阶段时,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并建立起系统的质量监督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在项目竣工后能够有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项目的质量。运用这一系列的评估、监督、考核机制来分析评价电力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电力工程的竞争力,促进电力工程项目完善其工程管理模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很难与电力工程的发展预期相契合,电力工程管理的模式创新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形势之下。我国电力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因而电力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必须开拓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步伐[5]。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符合电力工程建设长远健康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可以最大化保障施工企业与电力工程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工程投资主体应提高自身意识,积极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监督、考核和评估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优秀团队,优化组织结构;采用滚动开发模式等创新管理方式来实现电力工程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杰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期刊论文] -硅谷2012(02)

[2].唐诚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