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篇2
1 在代表方剂的分析讲解中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对方剂的讲解和方论的分析就不能以方论方,必须把具体方剂放在具体的病证中去层层解析,以便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治则治法,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中药学中药物药性、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在重复回顾的基础上深化和延伸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打牢学生的基本功,为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尤其突出体现在对中医基础中的有关治法的细化和具体化、中药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治则、治法的表述比较抽象,而在方剂学中就比较具体。如“热者寒之”的治法,根据病位的不同,对这个治法的应用会有所区别:外感风热,热在卫分,应以辛凉清热透表法,如银翘散;热在气分,热甚伤津,应以甘寒清热生津法,如白虎汤;热在营分,则宜清营透热法,如清营汤;热在血分,只须凉血散瘀法,如犀角地黄汤。在讲解完清热剂章节后,就可结合辛凉解表的内容,对“热者寒之”治法的具体应用作一个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治法应该根据病位的不同、驱除热邪的方式和途径的不同、热邪致病的病机不同而选择以辛凉、甘寒、苦寒药物为主的不同清法,并从具体的方剂中理解清热剂的基本配伍思路。由此,加深了学生对中医基础中抽象治法表述的理解,并可将治法灵活应用于临床,创制新方。同样,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还可以加深对单味中药药性、功效等的记忆。在我们与同学的交流中,多反映对中药的药效、药性的记忆比较困难,经常混淆。在方剂中对中药的选择是基于辨证立法的前提,用其药味或药效之所长。因而我们在讲解到所选择药味时,常常会对同种功效的药味之所长作出比较,由此来加深学生对所选择药味的性味、功用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会对诸如桂枝、麻黄、黄芪等一些常用药在不同方剂中应用侧重点作出总结,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病证中中药所发挥的不同效力。通过这样的讲解,中药不再是一个个枯燥、孤立的个体,更容易联想记忆,加深印象。
2 在方剂学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理论就成了空头理论。因而,作为桥梁课的中医方剂学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方剂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会应用所学的方剂,还应通过学习掌握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治法、遣方用药的原则、药物之间配伍的规律等,从而为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奠定基础,指导临床灵活化裁运用方剂。
2.1 重视对临证思维模式的训练中医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临床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病人的症状、体征,运用八纲、脏腑辨证等知识,综合分析出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机,做出诊断,明确病证,依据治疗原则,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君、臣、佐、使的立方原则组成方剂,酌定剂量、剂型、用法等,这就是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即临床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1]。在教学中我们突破教材中的编写体例,采用以先表述方名及主治的病证列举出病证的主症及兼症运用辨证知识分析病位、病性总结病证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即教材中的功效)选择作为君、臣、佐、使的药物总结方剂配伍特点,强调所体现的治法总结此方的应用。这样的讲解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接诊辨证论治的整体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着思路来训练临证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养成良好的理法方药的思辨模式。
2.2重视对同病异方的比较后期临床课的教学多是以疾病为主体展开概念、病因病机、分型治疗等系统内容,而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大多针对的是证而非病。在临床上,处方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辨证立法是否准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道理。因此,在学生尚未接触具体的疾病时,在教学中就应该强调病证之间的关系,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同病异方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从中加深对病证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为临床课教学打下基础,并可有效地指导临床处方。比如在方剂学教材中有数首治疗喘证的方剂,在理气剂一章有关降气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与前面的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同为治疗咳喘的方剂放在一起比较,重点比较咳喘的病因、病机、特点、兼症、立法选药等方面,从而对咳喘造成的病因和分证论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2.3 加强对病案的讨论、分析及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病案讨论对于提高学生辨证组方的能力、强化理论联系临床具有重要作用[2]。对于临床医疗专业的方剂学教学,一要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加强对病案的讨论、分析的训练。在教学前半段可以选择与教材症状表现相似的病案进行分析,让学生立法组方,然后与原方比较,教师点评。侧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对所学方剂知识点的学习。在方剂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积累的教学后半段,可选择兼病、兼症较多的不典型病案,将班级编为小组进行病案讨论和分析,立法处方,然后组间点评,教师总结。侧重在于了解学生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改进教学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自学能力,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减应用方剂,提高其辨证选方、辨证组方、辨证用方的能力。二要在考核时加重对病案分析和处方分析的分值。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在临床上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考促学。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注重在教学中深化和拓宽中基、中诊、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切实发挥好方剂学的桥梁作用,对培养临床应用型中医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篇4
关键词:KM教学法;微课;计算机基础;碎片化
0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以及在应用计算机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意识,以满足社会就业需要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常用控件的使用、数据的基本类型、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程序控制结构、文件处理和图形设计方法等,其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另外,由于课程学时不断缩减,教师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解大量的知识,学生往往感到知识错综复杂,似懂非懂,实际应用知识时感到无从下手。在此种形势下,如何既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又能够从杂乱无序的知识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升学习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教学逐步走进了大学课堂,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1-2]。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其“短、精、趣”的特点,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4]。但微课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典型知识点做细致讲解,由此产生的“知识碎片化”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思维的跳跃。而KM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整合碎片化知识,促进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构建完善清晰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复杂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从而弥补微课教学的不足。本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教学入手,将KM教学法与微课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KM教学法和微课各自的优势,旨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KM教学法与微课
微课是针对课程的某个知识点制作的以教学视频为主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视频,同时包括教学设计、演示文稿、教学反思、练习测试、教师点评和学生反馈等辅教学资源,从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的、主题式的教学资源“小环境”。微课的每个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至15分钟,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反馈及时、针对性强、易于开放共享等优点。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微课可以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学习,但由此形成的“知识碎片化”和“时间碎片化”使得学生很难把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5],难以把握某个知识点在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感到知识就像一盘散沙,无法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难以灵活地提取和应用所学知识。KM教学法是由北京科技大学杨炳儒教授发明的,它把知识逻辑结构(KnowledgeLogicStructure)和思维形式注记(LearninginMindForm)相结合[6],在知识逻辑结构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融入微观的针对概念、推理、算法、证明的思维形式注记,采用“抽点—连线—成网”三个教学步骤和“薄—厚—薄”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从宏观层面看,知识逻辑结构图(简称K图)主要用来描述知识的整体逻辑架构,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知识的全貌,理清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微观层面看,思维形式注记图(简称M图)主要用来描述每一节中的概念、推理、算法、证明等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逐步求精的过程。在KM教学法中,K图和M图并非毫无关联的单张存在,而是构成一种立体的“塔式分层递阶结构”,与现有知识结构的“平面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学生在KM教学法的引导下,既可以对知识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可以理清知识点之间内在的细微联系,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把KM教学法和微课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KM教学法和微课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解,往往会导致知识的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而KM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知识的整理架构体系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整合碎片化知识,从而弥补微课教学的不足。将KM教学法与微课进行有机结合,既可以在知识细节上通过微课进行剖析,又可以利用KM教学法弥补微课的浅阅读和碎片化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KM教学法结合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
2.1KM图的开发
在碎片化学习视域下,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将KM教学法与微课教学结合起来,首先要进行KM图的开发。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理论参考教材,经过“抽点—连线—成网”的教学流程,分析各章节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绘制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有章节的KM图。抽点: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逐节、逐章、逐篇的进行剖析,按照概念、推理、算法、证明等切分成若干个知识点,忽略次要的枝节性的内容,将核心知识点抽象出来。例如VisualBasic(简称VB)程序控制结构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其中选择结构又包括If语句选择结构和SelectCase语句选择结构。再根据If语句的分类抽象出4个核心知识点:If…Then语句、If…Then…Else语句、If…Then…El-seIf语句和If语句嵌套格式。连线:在抽象出来的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概念、推理、算法、证明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地将各个核心知识点串连起来,以线型、环型、层次型、星型、网型等结构形成“知识链”。例如VB与其它编程语言的相同之处是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与其它编程语言的不同之处是面向对象部分,VB算法的核心是程序控制结构,各部分之间通过网型结构进行连接。成网:在知识链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整体架构,沿多层次多角度不断进行延伸,由抽象到具体,充分考虑知识在横向和纵向间的联系,形成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塔式分层递阶结构。顶层图中的“选择结构”连接了第二层图的“If语句选择结构”和“SelectCase语句选择结构”,其中“If语句选择结构”又连接了第三层图的“If…Then语句”、“If…Then…Else语句”、“If…Then…ElseIf语句”和“If语句嵌套格式”,其中“If…Then…ElseIf语句”又连接了第四层图“If…Then…El-seIf选择结构思维形式注记图”。
2.2KM教学法结合微课教学实施
在KM图绘制完成之后,根据KM教学法“薄—厚—薄”的教学思想,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把KM教学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KM教学法和微课的优势,使学生既能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又能够牢固掌握核心知识点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阶段:包括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预习。教师首先根据学生上节课的作业、课堂表现、反馈评价等信息进行学情分析,然后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制作微课。在微课讲解课程内容之前,首先给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塔式分层递阶结构的顶层图或本章的知识逻辑结构图,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整体脉络,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这是KM教学法的第一个“薄”。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利用微视频、音频、文本等教学资源,牢固掌握核心知识点,并把不懂的知识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深入思考。课中阶段:在课堂上教师在KM图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展开扩充,在思维形式注记图的引导下利用微课进行详细讲解,这是KM教学法的“厚”。以每节课50min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首先进行课程导入(5~10min),教师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进行微课学习(10min),掌握每个核心知识点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教师根据知识点的思维形式注记图详细讲解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10~15min),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整合碎片化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然后以课堂讨论或是课堂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10min),最后学生对存有疑惑的知识进行提问,教师利用KM图进行总结(10min),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后阶段:要求学生亲手绘制本节课的KM图,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复杂联系,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载体中总结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KM教学法的第二个“薄”,实现把一本书读成一张纸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平台再次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平台上进行在线测验和课下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测验和反馈的结果进行下节课的学情分析,调整下节课微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3KM教学法结合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综合评价
为了评价KM教学法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首先选取120名学生,按照平时测试成绩将学生平均分成两部分: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各60名学生。实验班采用KM教学法和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成绩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表现记录、学生访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记录,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教学实践完成后,通过对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计算机上机实验成绩进行综合测评,得出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为96分,对照班学生平均成绩为78分,实验班学生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KM教学法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95%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梳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对课程的重难点也掌握地更加牢固,思路更加清晰。通过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课堂积极性更好,编程实践能力更强,愿意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形成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KM教学法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在头脑中形成了知识的“全景图”,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
摘要:根据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及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已出版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基础上,对各章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编制了教学大纲,同时亦统筹考虑了我校学生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而定,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将现代免疫等知识与传统医学融于一体,加之采用多媒体、愉悦案例或病案扩散式等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面、联系基础与临床、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今后《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教学探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更高的需求,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新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怎样才能使学生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基础医学融于一体,灵活应用,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自2008年起,率先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来的教学探索发现,开设此门选修课程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人才模式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弥补了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求知欲。总之,该门选修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使他们知识面更加宽阔,交叉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值得推广。本文拟就《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实践探索略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一、《不孕不育与免疫》进入中医院校课堂的必要性
早在1922年,免疫性不孕尽管被Meaker首次提出,但当时很少引起临床的关注,时隔20年后,因Wilson(美国)与Rumke(荷兰)两位研究者分别在男女不育不孕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抗体(凝集素)以来,免疫性不孕不育
症的地位才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1-2]。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记载,但在古医籍中,散见有“不子”、“无子”、“绝产”、“断绪”、“不育”等篇章中的描述,这些可归属于广义不孕不育症的范畴。自从20世纪60年代免疫系统发现确立后,免疫学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从免疫学的角度发现有些男女不育不孕症与其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因而笔者将已编辑整理成系统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在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深入应用研究,是祖国传统医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第二,让学生熟知不洁的性开放是造成不孕不育的元凶,危害极大。
二、课程设置
该课程概要性介绍了免疫系统与生殖的关系;说明了免疫性不孕不育发病的原因与病原性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及其检测的手段方法;重点指出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精要之处,着力揭示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疗技巧和用药特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总结整理免疫性不孕不育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及医案之作,从而为医学生研究和运用带来方便。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现代免疫知识与传统医学于一体,既有基础知识介绍,又有临床实践治疗与医案总结,可谓有血有肉系统地介绍了该领域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最新发展。该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交叉学科点多,涵盖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在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病、诊断、治疗、病案研究方面系统地给出了思路、方法参考,对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这门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按照每章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第二,是对《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内容的设置。
三、《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效果
在选修课教学中,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仅多种关联学科多媒体材料、视频的收集整理及准备工作,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材料牵涉生殖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织胚胎学,生殖系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学,生物发育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妇科学等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适当联系在一起,方成《不孕不育与免疫》这门选修课的授课PPT。PPT课件制作的完成,为这门课程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除多媒体讲授外,还插放了相关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考试方式及教学效果反馈
该门选修课程是围绕不孕不育、免疫为主线,辅之以其他多门关联学科展开教学讲解与讨论,加之课时有限的关系,每个讲座后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教材或图书馆资料中查找答案,这便加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结束时,为了对教学效果有一客观的评价,我们选用半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让每位同学在教材中或自己平时所做的作业中将考试思考题90分钟内独自完成。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试卷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对此我们于2008、2009及2011年课程结束后,对报选该门课程的430名学生分别发放了教学问卷,所发放的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对问卷分析后结果发现,大多低学认为该课程使他们能熟悉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67%的同学感到非常满意;32%的同学对该门课程是满意的;87%的同学认为该选修课的内容设置是适当的。总之,学生对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认为是良好的,值得肯定。
五、对该门课程的完善与推广应用的展望
这门选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将基础与临床联系结合于一体;是将中医与西医融于一体;是将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这也是该门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况还有现成的教材,使授课的难度大为减少,加之教师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不断构思改进提升,所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多,牵涉的内容与知识面广,所以在授课中只能通俗简单化的讲授,好让学生了解熟悉这一领域的概况。然而,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了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尤其是中医院校在对该课程完善后,建议能否将该课程开设为正式的必修课,可为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亦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本科生;中医;诊断学;教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1]。它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紧接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也是从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可见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理论实践相结合地教学模式不仅是本书特性的体现,也是最合适于本科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
1中医诊断学的教案编写
现在很多中医药高校的教师不注重教案地编写,甚至不写教案,随意制作一个PPT就对学生进行讲学,这是对教学不负责任,也是非常错误的方式。教学活动开始前首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教案编写,它对教学活动能否顺利有序地进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诊断学教案地编写必须依照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大纲和课标规定,深入了解教学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编写。教案的内容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授课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2]。教案的编写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课时以及教学时间。可以先写出课程总的教学安排,再写出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地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教案中必须详细写明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教师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书写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要擅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案地编写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切合教学实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原有的教学计划被打破,不要着急,要找出原因,对原有教案中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每节课后,注意写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要认真听取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对自己教学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对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抱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对所编写教案进行细细的打磨,为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切实的努力。
2教学方法的运用
2.1中医诊断学常规的教学模式
中医诊断学常规的教学模式是对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以教学班为单位授课等诸多原因的影响,这种授课模式还是现代中医院校主体的授课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医诊断学教材要非常熟悉和了解,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详略得当的对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讲解,例如知道中医诊法和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两部分主要内容[3]中医诊法部分,望诊与问诊的内容为重点,就要在这两部分相应的多花些时间进行讲解,辨证部分为难点,由于辨证方法较多,较易混淆,教师讲授内容较多,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理解,必须多举临床实际案例,用图示或表格法罗列异同知识点进行对比,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有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但前提是必须严格按照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并按时完成本学期规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根据诊疗经验,问诊是中医科医生诊病时贯穿始终的诊疗形式,而望、闻、切诊都是在医生问诊的过程中进行,可以打乱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把问诊提到最前面的章节进行讲解,在依次进行望、闻、切诊内容的讲解。教材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符合临床实际诊疗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助力。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现在的科学前沿,先进的中医诊断学发展研究成果应该有意识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拓宽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中医就是古人的那一套,与现在的社会科学脱轨。
2.2情境演绎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只是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4]。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是给出一个较为死板的案例,案例后面附几个问题,看过案例后,教师点名,学生起来对案例的问题做出回答。由于都是抽课堂教学上的零散时间,对案例的选择较为草率,教师对案例本身又缺乏深入地了解,除了学生被动地起来回答问题,都是教师一人在完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首先教师应该肯定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价值,安排相应的课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注重案例的选择,可以选取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医案,也可以选择现代名医案例,但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5],契合临床实际。案例确定好后,安排学生对案例进行情境演绎,情境布置和演员穿戴的服装都要与案例内容有较高的契合度,扮演的学生在熟悉了解案例内容后,进行策划和试演,老师从旁协助指导,提出看法和建议,学生再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改,直到真正的演绎开始,案例演绎要接近真实,不可夸大和做作。在学生演绎之前,教师要给观看的学生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演绎,演绎完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也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写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教师做出汇报,教师在对此做出相应的评价。此教学法更注重案例的分析过程,所谓案例的分析就是归纳案例的临床特点和辨证依据,再做出辨证和诊断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只给出她认为比较合理的答案,并不给出标准答案,保留学生思考的空间。情境演绎式的案例教学法,使得死板的案例得以生动的呈现,学生对案例的印象更为深刻,无论是从问题的设置,案例的演绎,小组讨论与教师评价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得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衔接更加紧密,强化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3问题式的PPT汇报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解决[6]。而教师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结合PPT的汇报方式,不仅给予学生锻炼与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在汇报和制作PPT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的巩固了已学习到的中医诊断学知识。在PBL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成立专门的问题设计小组,由有经验的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的老师,临床1线的医生和研究生等组成,问题的设计可以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易错和易混淆的地方,也可以是临床真实的患者病例,或是中医诊断学前言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等等,问题的设计最好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贴近临床实际,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那将会更有意义。问题确定好后,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问题准备PPT汇报,现在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小班制,可以每节课抽出部分时间让1~2名同学进行问题式的PPT汇报,最好1学期内每个学生都能有汇报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学生根据所选的诊断学问题,开始PPT的制作,制作的过程也是PPT设计的过程,设计的思路,框架的构建,PPT的美化都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期间需要学生检索大量文献,搜集大量的资料,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主观能动性也大大提高。PPT的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锻炼,要明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勇敢的展示自己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必需具备的品质。学生汇报完后,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让汇报的学生做出回答,也可以对汇报学生的情况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提出更好的建议,在这种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就会有更深的体会。最后,老师对本次的PPT汇报做出总结性的评价,要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也对PPT如何更好的制作与完善提出自己的想法。相比之前的问题式教学法,结合PPT汇报的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幕后的听众成为主角的演员,学会去积极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对知识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了更大的增强。
3实训教学
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课程设置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虽然各大中医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实训教学的课程,但是所占的课时比例还是非常少,可见大家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再加上现在的实习带教资源非常有限,那实训教学课的开展就非常的重要。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开设近10年的《中医诊法技能训练》课程,并进行望诊、脉诊、按诊、腹诊等单项诊断技能的训练,可见对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非常重视。他们认真编写《中医诊法基本技能实训》等实训方面的教材,规范了实训教学及技能操作的流程,并在编写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尝试与创新,为更好的开展实训教学服务。大量数字化诊断仪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脉诊模型手、TP-Ⅰ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的)不断研发与改进,也为实训教学课程的更好的开设提供了相应的设备支持,他们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开发出了相应的中医四诊技能训练与考核系统,此系统不仅培养了训练相关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四诊基本技能,提高医学生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的能力,也成为中医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效途径。学校为了开展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要真正开展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大中医院校不仅要重视实训方面的教学,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量,还要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特色的实训教学。重视与其兄弟中医院校的学术交流,开展实训教学方面的合作,互相学习所长,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篇7
【关键词】护士执业考试 新变化
外科护理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54-02
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建立了护士执业考试、执业注册管理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护士管理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1995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并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考试,通过考试并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执业。由此可见,考试的通过率及成绩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同时影响学校招生、就业等工作,最终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校在教学改革中以学生护士执业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且在护士的执业考试中占着较大的比例。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发生了新的变化,考试内容打破了学科界限,对此,如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结合新大纲的需求,改革外科护理学的教学方法,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新变化
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发生新变化,改革力度较大,考试内容打破了学科界限,考试学科、疾病种类、疾病内容均有增减;考试形式为两个科目,增加了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型的A2、A3、A4型题。笔者结合这些变化,将大纲的变化归纳为“七变”:一变是考试涉及学科由专科到全科,并增加人文、沟通的相关知识;二变是考试形式立体整合,两个科目的考核包括了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法规、护理伦理、护理管理、中医的相关知识;三变是考试题型A2、A3、A4等临床病例题分量大增;四变是主要考试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五变是增加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的内容,重沟通、重预防,逐渐接近临床;六变是疾病的增加和删除;七变是考试大纲的形式抽象化、考试内容灵活化。
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新变化下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新大纲的变化,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按“以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符合护士职业能力要求,围绕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来进行整合。
1.将医学基础知识渗入教学中。医学基础知识作为医学临床的奠基石,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运用到的医学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由于目前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弱,且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医学基础课程多,学生难于理解,如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较为局限。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过的医学的基础知识上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熟悉医学基础的教学重点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如在讲授“烧伤病人护理”的内容时,教师帮助学生复习皮肤结构、皮肤功能等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后,再帮助学生理解体液、水电解代谢紊乱、补液的知识,后引入新的内容“烧伤病人护理”,这样就解决了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到外科护理学的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牢记所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护士执业考试成绩。
2.通过临床案例,设计工作情境,将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法规、护理管理等知识融入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如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年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外科护理学进行整合,设置了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胃大部分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大肠癌病人的护理、开放性伤口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破伤风病人的护理、甲亢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肾结石病人的护理、血气胸病人的护理、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等11个学习情境。同时,按照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设计实施情境的过程,并将护理的技能、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及沟通技巧融入学习情境中。学习内容的整合,适应了护士执业考试编排及知识面的综合性;工作情境设计,也体现了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过程,符合护士执业考试内容的变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是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设计学习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技能、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态度,从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以下以学习“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为例,描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过程。
第一,教师布置学习型工作任务。即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病人情况完成相应的任务。病人基本情况:病人王某,男性,5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4小时”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据此,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学会接待病人,并完成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评估(内容病因、发病机制、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二是制订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术前护理计划;三是按操作流程完成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手术前护理;四是学会使用外科术前护理常用器械、物品;五是与病人及其家属、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第二,学生分组。学生分为6组,每组为10人左右,并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
第三,课前知识准备。按下发的工作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临床医院等学习途径,准备与工作任务有相关的知识,如阑尾炎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病人的入院指导,静脉输液技术、术前准备,等等。
第四,工作方案制订。将所收集的材料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并与教师共同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同时做好角色的分工。
第五,学生工作任务的实施。学生根据制定的工作方案,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教学内容直观、易于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等意识,并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照计划确定的成果进行自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成果展示及评价。实施后,每组进行成果展示。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
第七,总结与反思。学生分析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哪些知识有遗漏,哪些没做好,提出下步改进的措施。
第八,知识拓展。采用启发式或精讲的形式,根据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加强课后实训,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实训室由学生管理,实施全天开放,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不定期到实训室练习,强化与巩固对课中的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学习“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与“胃肠减压护理”时,二者吸气末屏气拔管操作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不同。胸腔闭式引流吸气末屏气拔管,是预防气体通过引流口进入胸膜腔;胃肠减压吸气末屏气拔管,是预防拔管时内容物进入气管。这些知识易于混淆,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识别它们的不同点,将知识点融入操作过程中,达到有意识记忆,使学生便于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同时,课后练习的组织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的学习,学生实现互动学习。护生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和自检,可以学会共同学习,加深友谊,满足心理需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加强护士执业考试前的强化训练。为了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考试的通过率,教师除狠抓在校的教学课堂质量外,还应加强考前的辅导。学生经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及临床医院的1年实习,虽然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仍较弱,学生对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点的认识仍是分散的。笔者认为在考试前1~2个月,教师应组织学生集中辅导,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理解记忆,利用顺口溜、谐音、联想记忆寻找规律,将书本知识生活化,以便学生掌握知识点,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必要时,可通过列表归纳、比较记忆或是口诀记忆法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如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活动的记忆:“一(24小时)动手,三(1~3天)动肘,功能锻炼朝上走,四可以动动肩,直到举手高过头”。
总之,由于新大纲的变化,护士执业考试难度相应增加,教师与学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适应新大纲的变化,确保考试的通过率,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书贵,张立新.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医院管理,1997(3)
[2]张巧玲,杨金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3]李英.工学结合一体化课业学习包的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4]朱艳.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3)
[5]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篇8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及经验传承,也将不断的发展并与时代科技文明完美的结合下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中的重点课程,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其它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改善《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因此必须推动本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并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是每一位《中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李军祥等[1]提出启发式教学法,还有学者提出采用虚拟案例教学[2]等,这些都是
提升特定学生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
目前,针对全国多数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分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显现学生专业特点等问题,本文现就《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及创新提出自身的教学体会:
1、根据时代需求及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既然是临床课程就应该根据目前社会上常见多发病的总体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十年前的社会上常见多发病和当下的常见多发病是有区别的,适当增加新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和不常见的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知识的推陈出新过程。如今贵阳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专业有中医学专业、中西医学专业、针推学专业、中医骨伤学专业、医学心理学等十多个专业,其中又有专科、三本(时珍)、二本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科偏重和中医基础知识、自学态度与能力以及实际需求均有所不同,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协调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与比例,调整重点、难点的知识结构;规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选用不同专业适合的教材;采用不同类型的考查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专业及层次学生,选用打牢基础医学知识为主,扩展知识为补充的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专业及层次学生,可选用打牢基础医学知识与扩展知识并重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意,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最新的人类医学进展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2、丰富教学资料, 发挥视频教学优势
据近十年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经验,近些年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幻灯片讲述为主,但课堂板书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大多数时间。虽然幻灯片中已经增加大量的图片,但利用视频教学机会与次数不多,这就导致讲述内容的生动性、连续性、艺术感染力等特点并未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看到的多为疾病发展的静态结果,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相差甚远。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图片的好奇心所转移,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未提高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佳选择就是发挥视频教学优势。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料时,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严谨的对视频资料进行剪接筛选,充分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在单位时间内对所要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预后等在视觉上做一个完整的陈述,配合教师对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将临床疾病的大量信息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补充内科名中医医案,结合PBL教学模式
历代内科名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得以传承的载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但目前本院选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缺乏内科名中医医案的内容,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充实进来,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脾胃论》等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结合起来。PBL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围绕某一病案进行研究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自主获取资料,分析和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一套具有学习潜力的挖掘[3]。PBL教学方法已经在本院本学科采用多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从历代内科名中医医案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临床病案,采用PBL教学法通过有效的临床病案分析,既能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知识和技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证型的理解,做好证治分类,让其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他们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热情。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中医名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医学观点,探究名医家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激励学生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增加学生中医文化底蕴。
4、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确保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必须要有一定的临床见习,见习可以分两种,一类是传统的门诊跟师见习;另一类是住院部特定病人的临床实践。二者应该结合起来,本院《中医内科学》教师在制定临床实践教学计划之前必须严格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准备好患有有代表性疾病的患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中医医疗实践活动,切忌在临床实践中泛泛而谈,这里看一眼那里看一眼,没有任何实效。临床实践后,一定要进行集体总结,将根据教学任务准备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巩固课堂知识,建立规范的医疗实践活动意识。笔者认为,对临床实践课进行必要的规范改革,强化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交流能力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5、建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完善考查形式
本院现实施的考核方法还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形式的考核,而本门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只会背书背病例是不行的,这样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如何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只是学院对学生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重点考查的还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故建立健全与教学任务相配套的考核方法是《中医内科学》改革与创新的又一重要环节,确保平时考核分、实践考核分、理论考核分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的具体落实,不要轻平时和实践,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方法,做到三方面兼顾,三方面都重要的思想进行考核。平时考核要求课堂提问、随堂测试、病案分析讨论、作业等都记入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要求病案视频考查、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及临床病例考查等归为实践成绩;理论考核重点是要完善试题库的建设,按照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容设定当前适合的题型,教学大纲要求对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按照相应比例以十倍以上的数目出题,并将试题库交由教务部门选题考察,正真做到教考分离。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时代的需求就应当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全方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最真实的综合评定。
总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所有中医内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根据时展的要求对滞后中医内科学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初级教育,突出教受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祥.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 2) : 38-39.
篇9
西医学与中医学是当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两大医学体系,一齐效力于我国的卫生医药事业,共同服务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疾病诊疗。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一些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在服用西药对症治疗时,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比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更佳[1]。是以不论是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是西医医院,目前都在广泛使用各种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因此,对医学院校中的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我院中医科成立“中医学教研室”已有4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生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通过课堂授课以及临床见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课程知识,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2007级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33名,其中男性14例,占42.4%;女性19例,占57.6%。年龄20-23岁,平均(20.8±0.8)岁。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生33例,占100%。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3例,占100%。生源地为大陆学生33例,占100%。被调查对象在接受《中医学》课程授课以及本次调查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三年半的西医课程,具备一定的西医理论知识基础,且均在同一班级学习,均由我院中医学教研室的相同5名教师进行《中医学》课程授课,便于调查的组织与实施,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代表性。
1.2调查内容依据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和相关规定,针对我院中医学教研室5名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一共10项指标:①严格守时,仪表端庄,以德育人;②准备充分,态度认真,作风严谨;③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④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⑤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⑥恰当运用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际;⑦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⑧内容娴熟,运用自如,对难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⑨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⑩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具。
1.3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表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5-Likertscale[2]进行量化赋值: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对应赋值分别是1.0,0.8,0.6,0.4,0.2分,让被调查对象根据此赋值方法对指标进行评分。问卷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并讲解问卷内容、填表要求,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统一收回。统计人员采用Excel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个别数据有缺失时,从统计和专业角度决定补缺方式;使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以及全体指标的平均分。授课教师、调查人员、统计人员为不同人员。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一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率84.8%,问卷有效率100%,反映接受调查的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较高、调查质量好。
2.2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计算各指标平均分,将其从小到大排序,统计结果(表略)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表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小,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低;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大,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高。指标平均分<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者,提示这项指标平均分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因此该指标即是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统计,以下5项指标平均分较低:①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②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③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④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⑤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反映学生对这5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我院中医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在这5项指标上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注意改进。
3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汇融合点不断被探索发掘,尤其各种中成药物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使用。对西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不论将来就职或继续深造的单位是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他们都将或多或少地与中医产生交集,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中医、使用中成药物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机会并非屈指可数;所以增进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将有利于他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成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意义较大。我院中医学教研室承担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已有4年,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学生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对策逐一具体分析如下。
3.1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中医教学课程中的英文教学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医学凝聚了中医医家几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智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古籍至今仍是令人景仰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了解中医知识和研究进展就只能通过查阅中文资料才得以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医学传播至日本衍生的汉方医学就有许多日文的医学经典论著,在舌诊、腹诊及用药等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当今中医学不仅仅在东亚地区的中日韩枝繁叶茂,还远播欧美,尤其是针灸技术颇受认可和青睐,每年都有不少外国人士接受中医治疗或教育,每年都有不少中医临床和基础方面研究的英语。所以,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并非毫无意义。对于西医学生的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但单纯罗列英语词汇的教法显然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教学效果可能欠佳。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讲解中医专业英文词汇、读写专业英文词汇短句的同时,还可以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协作翻译小段简单易懂的中医英文病历或中医英文文献,活学活用,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2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中医学并非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封闭体系,现代科技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手段,从而为中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催生出各种新见解与新进展,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不能够充分提及的。为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中医学的新进展,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介绍证候时,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学界对证候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研究进展,以及讲述中医动物试验中一些证候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介绍瘀血概念时,可适当结合当前对血瘀证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研究内容;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治则时,可以介绍“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中药时,可适当介绍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的新认识和应用,如从“清热、除蒸、截疟”的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通过充实教学内容,提供崭新的学科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其视野,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点的理解。
3.3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规定学时有限,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是一个难题。对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点、常用的知识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方面,且讲述时要深入浅出、层次清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解释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发挥,而不能“天马行空,信手发挥”,导致学生的理解混乱和理解错误。
篇10
以《中药药理学》中开窍方药的代表药物“麝香”为教学内容,在对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水平,强化中药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麝香;教学设计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是中药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中药药理学学习难度在于内容繁多,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记忆,还需要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药理学、中药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中药药理学设置的学时较少。针对这种教材变厚、内容变多、学时减少的现象,授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
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思考题:查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3]。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作者:闫宇辉 李红艳 陶小军 徐志立 杨静娴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忻.中药药理学课程建设的体会[J].中医教育,2012,31(5):42-44.
- 上一篇:保险公司团队建设方案
- 下一篇:工程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