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生态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生态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篇2
凯里,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苗岭山麓、美丽的清水江畔,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凯里以其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和全球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和人类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城市整洁亮丽,街道开阔通畅,人车秩序井然。到过凯里的人,无不被她神奇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恬静优美的生活环境所陶醉……
“百节之乡”
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这块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民族节日集会点,可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民族节目多达135个,居全国之首,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主要传统节目有芦笙节、苗年节、吃新节、爬坡节、姊妹节、木鼓节、牯藏节等,节日活动丰富精彩,主要有跳芦笙、斗牛、赛马、吹芒筒、跳木鼓、踩铜鼓、对歌、斗鸟等,参加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各村各寨的节日时间常常错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使游客在任何时候来凯里都有可能碰上民族节日。“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更是举世瞩目,享誉国内外。
“芦笙之乡”
在凯里,芦笙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芦笙在苗族人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要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就有芦笙。苗族人民是用吹芦笙、跳芦笙来交流感情,青年男女用芦笙来表达爱意,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皆可用~把芦笙细细倾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的之乡”、“歌舞海洋”的称誉。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举行小规模芦笙会,最后到舟溪甘囊香芦笙会举行总会,以此迎新贺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年来,凯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芦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199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鉴于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社会影响,201 0年凯里市委、市政府将第十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正式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赋予芦笙节更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芦笙节“百头牛王竞高低,干对银角奇艳,万支芦笙奏欢歌”的缤纷壮观场面,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宾客。
“东方斗牛之乡”
苗族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凯里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跟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凯里各种大小集会、节日活动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动,共有大小斗牛场一百余个,由此又被誉是“东方斗牛之乡”。“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的牛王争霸赛,有来自云南、广西和省内各地的膘肥牛王前来参战,比赛现场入山人海,场面壮观,精彩刺激,惊心动魄。
乡村旅游充溢民族风情
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古朴神秘,在东南边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被誉为“中国西南部高原之花”的南花苗寨;有百年古道、百年粮仓、百年古歌、百年古树的季刀苗寨;有屯兵古寨怀恩堡。在西南部有风情浓郁的奇特的青曼苗寨;有苗族民间绘画之乡石青、芦笙制作之乡新光。在西北面还有神秘的麻塘悼家寨;有古朴神奇的石龙西家寨。
凯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有古朴多姿的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热烈豪放的苗族飞歌、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叙事歌,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工艺独特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民间艺术品,令海内外宾客陶醉,被称为“民族民俗的博物馆、艺术的海洋”。
凯里民族饮食独具魅力。到了凯里,你可以先去品尝一下亮欢寨那色、香、味独特的苗家酸汤鱼,看苗家芦笙歌舞表演。也可以到民族商贸饮食一条街的侗寨楼去品尝侗家的腌鱼、腌肉、烧鱼、羊瘪等特色菜肴。城市建设彰显苗侗民族文化
在凯里城区主要街道的建筑、灯箱广告、公交车站,你随处可见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整个城市充满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气息。市内有最具民族风格的民族体育场,围绕着体育馆看台的风雨长廊长达58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长廊;有具苗、侗民族建筑风格的博物馆,馆内分设12个展厅,参观博物馆你会领略到苗侗文化厚重、丰富、多彩的内涵;有体现以苗族民间文化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广场。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还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凯里民族文化园。
“根据凯里厚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等优势资源以及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把凯里培育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符合凯里实际的。”市委书记杨正明这样说。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凯里市重申城市发展优势,把经济建设和旅游文化发展有初结合,将凯里城市发展定位为培育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建筑形态、产业发展上注入民族文化特色和个性理念,努力塑造凯里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竞争力。
“文明”“绿色”凸现城市魅力
街道开阔通畅,人车秩序井然,市内的条条大道都是绿树相拥、绿带花草相间,城市小巧玲珑,干净明亮、文明卫生、绿色滋润,这就是凯里。凯里“文明创建”给这里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凯里从过去的“脏、乱、差”变成现在市容整洁、井然有序的文明城市,尤其是人车分流、行人过马路自觉走斑马线已成为“凯里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3
关键词 花卉业;现状;问题;发展趋势;主要机遇
中图分类号 F30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64-01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求高附加值、创汇型的种植业时,花卉业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幅源辽阔,气候地跨三带,是世界公认的花卉宝库,因此无论从我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还是从市场的广阔前景分析,花卉产业必将成为新兴的效益农业之一[1]。
1 我国花卉业现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127.02万hm2(包括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关行业,而国际上花卉业与苗圃业等是分开统计的),销售额1 279.45亿元,出口创汇6.20亿美元。花卉出口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但内销呈增长态势。全国种植面积3 hm2或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花卉企业达1.5万家,设施栽培面积达13万hm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2]。
2 存在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花卉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平均产值为11万元/hm2,单位面积产值仅是荷兰的10.36%。花卉种植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化,档次、质量低,设施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市场上往往出现生产旺季产品滞销,冬、春节日消费旺季缺货的现象。
3 发展趋势
为迅速摆脱简单的农事化操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与措施。花卉业有以下发展趋势:建立全国性网络流通体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种花深入人心;重视优质种苗、种球基地的建设;产业化区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场;品种结构向高档化发展,价格日趋合理化。
我国花卉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懂得借助花卉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我国花卉产业30余年来稳步发展,花卉行业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他们携带强大的品种和技术优势来到中国,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带动中国国内企业积极主动地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使我国花卉产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3]。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花卉产品陆续进入中国,但当时大多是从国外直接进口,通过商在中国销售,品种数量少,价格较高,并不能进入普通家庭。后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外资品牌纷纷开始在中国设立公司,尤其是21世纪初,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以品种和品质引领着国内盆花市场迅速发展。以大宗进口盆花种类红掌、凤梨为例,从最初价格高、品种少发展至今,已成为盆花消费领域的主打产品,并且经历了迅速增长、相对饱和、亟待转型的发展过程。
花卉发展进入瓶颈,转型发展已悄然进行。以大花蕙兰为例,连续3年低迷的行情,让商家损失惨重,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大花蕙兰生产企业也做了一些调整。以低成本高品质战略占领市场、拓展切花市场、研发小型大花蕙兰品种、开展功能性大花蕙兰产品研究,如利用大花蕙兰假鳞茎或花朵开发出生发、黑发洗发水和低糖大花蕙兰糖果、饮品,拓展了大花蕙兰的用途和功能[4]。
4 面临的主要机遇
在2015年中国花协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中国花卉协会会长分析了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形势。新常态下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当前花卉产业面临的主要机遇: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花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二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决策的出台,以及部门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使花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三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花卉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四是经济新常态为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力。要利用好新机遇,谋求花卉产业新发展[5]。新常态下我国花卉产业呈现的新特点:投资正由注重传统花卉种植业向投资花卉全产业链延伸;花卉正由排浪式、模仿型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转变,由节庆消费、集团消费向日常消费、大众消费转变;我国花卉出口成为拉动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主要是价格竞争和数量扩张,现在正逐步转向差异化、质量型为主的竞争;花卉生产正由劳动、土地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花卉“大路货”供给能力超出需求,产业呈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新特征[6]。
5 参考文献
[1] 华新.中国花协召开2015年常务理事会议[J].中国花卉园艺,2015(15):10-11.
[2] 王新悦.盆花:突出自身优势 寻找国际伙伴[J].中国花卉园艺,2015(15):18.
[3] 陆继亮.大花蕙兰产业发展新方向[J].中国花卉园艺,2015(16):11.
[4] 殷洪生.国内球根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2):95-97.
篇4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社会工作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乡镇、社区的社会工作人员。竹溪县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为主体,近年来,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领域显现。据统计,目前,全县民政系统现有社会工作人员165人,其中社会服务人员91人,社会管理人员74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尚存在起步较晚、工作规模小、人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等困难和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整体组织效率不高。无论是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甚至包括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门的规划,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不够。
二、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竹溪县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投入还是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参与力量薄弱,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竹溪县有城乡低保对象4.2万人、城镇“三无对象”200余人、农村五保对象4914人、孤儿538人、托养及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00余人。而截至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只有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兼职,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为200多名重点扶助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竹溪县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竹溪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知识、技巧的培训,缺乏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简单,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待遇较低,基层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难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
四、面临一系列体制。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创新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就业和人事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套,整体推进。而竹溪县在社会专业人才的用人制度上还相对滞后、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其余诸如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也造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举步为艰。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症结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还处于起步阶段,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的双重缺失。竹溪县仅有1所职业技术学校,相关的培训机构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功能不足,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不强,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实习和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实践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都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而社工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专业性强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欠缺。
二、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进程。目前,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及其相关待遇难以落实;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台,社工岗位不明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职业化的岗位体系;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水平认证、注册管理、服务评估、岗位配置、职业级别、薪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缺少吸引力。政府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制度,导致财政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对于社工付出以及发挥的作用,社工薪酬偏低。缺少吸引力,难以吸引和留住比较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人才管理统筹协调的合力不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组织、编制、人社、民政、司法、工、青、妇等十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在工作推进中缺少牵头抓总的部门来整合资源和统筹协调。
五、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认知、认同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有待优化。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需求没得到有效的开发,加上社工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相关的社会宣传不够,公众对社会工作和社工的认知率偏低,充分发挥社工潜能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工作人才关爱、关心不够,爱才、惜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和社会氛围没有完全形成。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前景分析
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目前,随着就业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弱势困难群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日益凸现,解决好这些问题,既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来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就竹溪县的社会工作发展来说,我们认为应紧紧围绕弱势群体的救助,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社会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现有人员的数量、服务水平等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通过培养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二是在社区建设领域开展社会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类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类社会问题的衍生地,无论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教育就业,还是纠纷调解,都需要社区工作者来完成。就西关社区来说,整个社区管辖人口达2万人,而工作人员仅有十几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此,只有通过社会工作来加强社区管理,社区才能建设和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目前,竹溪县60岁以上老年人有6.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其中“空巢老人”18823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0.6%。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和独立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独居高龄老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更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此,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来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探索建立贯穿考试、登记、执业准入、考核评估等各环节的职业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二是参照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探索制定包括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和职级体系,明确职级任职资格条件和程序,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三、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是要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训基地。二是不断加大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完善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实施人才培训“走出去”策略,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到异地培训学习和实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