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1、加强财税政策支持。考虑到健康保险在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国家财税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税收这一财政杠杆的作用。(1)允许经营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享受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利润免征所得税的优惠;(2)对于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列入成本以在税前列支;(3)对于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免征个人所得税,且个人获取的健康保证金也免征个人所得税。
2、加强医疗卫生体系改革。(1)专项治理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医德教育,完善治理措施,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2)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改革。在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医院的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医院的购药行为,大力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等;鼓励医务人员用高超技术和服务取得较高报酬。(3)推动医疗机构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政府的监督和政策下,让市场来引导医疗服务,由市场来形成医疗价格,促进医疗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3、改善对健康保险产品的监管制度,给予健康保险产品一定的灵活性。在集中统一监管的同时,保监会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明显、经济水平不平衡的国情,在产品监管与备案制度上给予支持,使保险公司在产品上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能够因地制宜设计和调整健康保险产品费率和条款。
二、实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现在我国所有的保险公司,不论大小,几乎经营所有的业务,这就导致了保险公司在经营健康保险的实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产品开发技术落后,组织和培训体系欠缺等经营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就必须成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或在保险公司下设立单独的健康保险部门,以实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这就要做到:1、有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保险公司应该拥有专业化、高效率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健康保险经营中的信息整合、投保、理赔等各个环节,要不仅能够管理被保险人,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约束或管理医疗服务提供者。2、有专业化的服务流程。由于健康保险涉及到医学等专业领域,医院费用项目也比较繁杂,而且投保人对投保、信息查询、理赔等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具备专业化的客户服务流程。3、有专业化的信息系统。健康保险对信息和数据依赖性很大,比如:各种健康保险的费率厘定都需要疾病发生率、各地医疗费用水平等信息。故保险公司须要建立专业化的电子信息系统,以备及时准确地采集分析各项数据,为管理决策、客户服务、精算调整等提供支持。
三、推进医保合作
一个好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该让医疗费用风险在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之间合理分担。而当前虽然保险公司采取定点医疗机构的方式来控制风险、降低医疗费用,但是由于医疗费用事后报销补偿模式的内在缺陷,保险公司依然难以有效地控制保险医疗费用风险。因为在这样模式中,保险服务和医疗服务是分离开的,保险公司仅仅参加了保险服务,却没有参与到医疗服务过程中,这也就不能在风险发生的同时进行风险的控制,而医院又没有义务和动力去控制医疗费用,患者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控制治疗成本,这样仅仅通过保险市场机制,保险公司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风险。因此,为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赔偿压力,为被保险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险保障,保险公司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保险与医疗服务的一体化,以协调三方的利益。其中医疗机构向被保险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关系依然不变,只是保险公司应该有权直接参与到了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保险公司来支付或预付医疗费用,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监督。很明显,医保合作有利于保险公司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减少道德风险,同时也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提高广大客户的满意度。
四、加强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工作
当前我国健康保险产品较单一,从险种上来看,主要是重大疾病、住院医疗保险、手术险,而综合医疗费用保险、失能收入保险、护理保险等基本上是空白。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投保人的选择,抑制了旺盛的保险需求,而且还造成了保险公司同一类险种的恶性竞争局面。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不断创新,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不同形式的健康保险产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借鉴“厦门模式”的经验,针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开发出高保障、低保费的险种。这样不仅基本解决了当前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需求,而且由于其符合大数法则,风险易于控制,也会成为保险公司创收的新亮点。另外也可以针对在职人员因疾病或意外长期住院或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导致其实际收入降低部分开发出定额或按比例补贴型的收入补偿保险。
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从发展健康保险的社会目的来看,除了对治疗疾病的费用进行补偿外,更重要的是预防或早期制止疾病,保持人们的健康,这就对保险公司的服务内容提出较高要求。保险公司应该为被保险人提供包括保险服务、医疗服务、风险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被保险人真正体会到健康保险的保障作用,增加对健康保险的认同感,从而改变对健康保险的一些认识偏差,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保险公司目前对社会所提供的仅仅是保险服务,即使如此,保险公司仍对被保险人利益考虑不足,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还时常出现赔付不及时、被保险人索赔难等问题。因此基于现有状况,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为广大被保险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篇2
一、2011年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等其他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2011年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行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预约的优先诊疗。到2011年底,城市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患者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60%。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12号),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 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全国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50%的三级甲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并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政策。
5.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疗机构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将志愿服务引入医疗机构;同时,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要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启动医院质量评价工作。要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制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意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医疗卫生管理违纪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研究制定《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中有关罚则条款的实施办法,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典型案件,充分发挥办案的警示作用。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净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2.继续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作为推进卫生纠风工作、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继续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社会满意。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
3. 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四、活动步骤和安排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2011年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环节,一方面要有所侧重,集中时间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另一方面,三个环节要有机结合,边学边查边改边建,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学习宣传环节。卫生部召开“三好一满意”活动视频会议,对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迅速组织行动,明确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查找问题环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医疗机构要摸清行风建设现状,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群众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篇3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又称“人口老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1999年河北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89万,占总人口的14%,高于全国12.5%的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据测算,按照这种态势,到“十二五”末,河北省老年人口将达1100万、占15.5%;到2020年将达1300万、占17%,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
河北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新的特点:
一、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快。目前全省老年人口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猛增,大大高于总人口6.50‰的增长速度。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89万,占总人口的14%,平均7人中就有1个老人。
二、家庭养老能力减弱, 基本养老面临危机。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抚养结构根本性转变。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核心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3.59人)“四二一”的结构致使家庭老年人抚养系数提高,经济能力、工作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较之前人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要求,家庭养老负担日益沉重。2007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达11.91%,也就是说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近12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与日俱增。
三、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的老人,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和子女在外工作、外出打工的老人。2008年底河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8.74%,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30%以上,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增加迅速,预计到2050年可占到老年人口的39%。
“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已给我省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已是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河北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老龄人口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河北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在老年人生活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城乡低保标准水平不断提高;市、区、街、居四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大幅增加(十一五末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18张),全省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 2009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达237.98万人,全省265.2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 176.1万人,增加 4.6 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4997.89万人,参合率94.46%,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二)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完善的主要任务是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所谓“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居家社区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骨干、其他养老方式为补充的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模式。目前我省老龄人口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却严重缺位,这是完善我省社会化养老保障的突出问题。老年人都希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化养老需求激增,养老正在由家庭化向社会化、普惠化、均等化转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建立健全老年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
三、河北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银潮”的冲击,“未富先老”的河北显然准备不够――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老龄事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一)养老服务机构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一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按国际通行标准,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一般占老年人口总数5%以上,据测算我省约有42万老年人需要入住老年服务机构,但现有社会办福利机构床位数仅为1.5万多张,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左右,社会化养老服务缺口巨大。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300万,养老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更加突出。且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条件简陋,功能不全,服务质量次,难以吸引老年人入住。二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失衡,农村养老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人口主要成分。劳动力减少,老龄人口增多,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压力巨大。但目前养老服务机构仍以城镇为主,农村比例较小,2008年全省养老床位农村只有74891多张,不及城镇1/3,供求矛盾尤为突出。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薄弱,服务保障压力剧增。需要长期照料等特殊服务需求问题彰显我省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不稳迹象。截至2006年底,河北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量达71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11万。不断增加的老年群体的照料护理工作急需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但除了少数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福利机构有为数不多的经过专业训练的养老护理员以外,绝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生活照料上,专业服务水平低,服务方式单一,且护理人流动性很大,服务保障压力剧增。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机制滞后。一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已成为制约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微利产业,且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巨大,目前政府投入基本集中于公办机构,重公办、轻民办,造成了公办民办两类养老服务机构在政策上的不公平,资金短缺、规模较小、不规范等问题已是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缺乏宏观系统的产业规划,养老服务业处于自主、无序、盲目发展状态,养老服务机构良莠不齐,资质缺乏监管,整个行业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对老年人的生理照料不周和忽视心理抚慰是许多家庭对社会养老机构心存顾虑的重要因素。
(四)认识存在误区。现阶段我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仅有不到10%的老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或工作繁忙难以照料日常生活,才有选择机构养老的愿望。绝大多数老人,特别是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目前尚未形成选择机构养老或社区生活照料的自觉意识,老人社会化养老参与率低。原因:一是由于老龄问题相对隐性化,一些地区对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缺规划,缺投入, 舆论宣传力度弱;二是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参与社会化养老积极性不高,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新模式不适应不愿“走出家门”,一些子女怕背“不孝之名”不同意老人入住养老机构。
四、完善和发展河北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社会养老事业关系千家万户,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必须加快推动我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一)加大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转变观念。首先,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使全省老龄工作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赢得主动;要加大对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基本理念,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和养老问题的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尤其是要抓住诸如“重阳节”的契机,通过积极正面的宣传引导,帮助老年人正确地看待并积极地接受社会化养老方式,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二)强化政府主导,健全养老服务机制。社会化养老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构建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切实把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政府重点民生行动计划,科学安排,统筹规划。一要积极加强养老产业研究,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规划,科学调控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区域布局,优化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结构类型,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二要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形成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三级联动,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实现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三要要加大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制定产业标准,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和综合评估,努力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准。对不具资质、服务质量不过关的要坚决取缔。
(三)促进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养老机构建设。首先要继续巩固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根据省、地、县、乡级老龄人口状况建设不同级别的示范性、综合性养老机构,解决“三无老人”和其他贫困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其次要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准入制度,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各种形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事业,逐步实现由政府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向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主体兴办转变。不断满足我省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省基本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管理运行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达到每万名老年人200张以上的目标。最后要切实落实养老机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各项切实可行的扶持优惠政策,推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在土地征用、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对民办社会养老机构给予扶持,如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运营中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实际入住数给予补贴等。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社会化养老服务涉及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各个方面,建立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队伍,是实现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要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大力开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持证上岗,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和陪护等专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政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要力争3年内使我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上岗率达到80%。二要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大力提倡、组织和引导志愿者活动,动员各类人员参与为老服务,努力造就一支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三要广泛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大力开展为老服务活动,完善养老服务网络。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深层次多领域的社会综合工程,是家庭、社区、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养老方式的统一体。要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必须统筹谋划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工作,在继续倡导居家养老的基础上,动员社会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尽快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加之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目标,形成养老服务新格局
(六)努力推进农村老龄工作。要切实加强农村老龄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农村高龄、空巢、留守和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加快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重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服务保障水平。
篇4
关键词: 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25-02
一、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让老年人居住在家里养老,生活的诸多不便除由自身、配偶、子女负担外,还需要由社区或社会服务人员协助解决的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个人的理解是居家养老的补充,是在老同志集中居住的社区,由国家或者企业成立相关机构,配备必要人员,为老同志统一提供居家养老的不足,或完全负责老同志的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老龄人口不断增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颇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借鉴加拿大发展养老的成功经验,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应成为我国社会化养老的战略选择。
(一)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是我国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近年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平均每5-6人中就有一个中老年人[1-2]。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社会化养老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然而,社会养老保险仍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它几乎是国家干部和职工的唯一归宿。至今为止,我国有几百万离休干部及为数更多的退休干部和职工,仍然享受着离退休金的待遇。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将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目前我国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已超过三千万人,约占整个老年人口的1/4左右。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的覆盖面积只占老年人口的一小部分。同时其它传统的非专业化家庭服务和养老院模式也明显捉襟见肘。一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与稳定性都无法保证。二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再多建费用昂贵,且对急剧增加的老龄人口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也不可能承担社会化养老的主要任务。三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所以也不是养老的最佳选择。而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是一种更普遍、更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少数人,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
(二)居家养老和家庭护理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 由于我国国情特点和国力有限,不可能较快、较全面地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绝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还必须依靠其家庭来承担[3-4]。但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于受到经济体制转轨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变化。只有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这种养老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把部分原属于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延伸到社会承担,从而满足了我国多数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三)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是社会公益服务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尊老、敬老、养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要发扬光大。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使人们充分享受“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居家养老能让老人们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因为家庭具有提供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功能,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机构不能替代的,让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靠近他们的亲朋好友和睦邻,同时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向家庭提供各类设施和劳务,这样能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自立性,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各驻外生活基地老同志的人和事,相对于居住地与社会比较脱节,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更是有利于相互补充[5]。
三、社区养老的益处与不足
目前,油田各驻外生活基地的社区养老的最大益处是可以为老同志统一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
(一)可以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服务
各驻外生活基地老同志可以免费享受养老金发放、医疗费报销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劳动家属、困难户都可以享受到相关配套服务。近几年,广汉生活基地管理处的养老金发放、医药费报销的准确率、及时率都做到了100%,较好地保证了老同志的养老家庭物质保障。
(二)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活照料服务
在开展好公共系统维护的基础上,广汉生活基地管处一直把70岁以上老同志过生日、丧事办理、住院探视、居家安全检查等作为日常事务。仅2010年上半,管理处共探视住院职工32人次,电话访问退休职工109人次,到家中访问退休职工144人次,关爱服务61人次,祝寿43人次,慰问离退休职工496人次,协助处理丧事2起。较好地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不足。特别是每次丧事办事和住院,管理处都有专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处理,进入医院进行探视。
(三)可以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广汉生活基地管理处在开展工作中,把为老同志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延伸服务之一,在选择确定好老同志住院的定点医院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支持卫生所(个人)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宣传饮食、药物、健身、养生等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2010年上半年,管理处在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职工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送健康”活动,为400余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及时发现了一些慢性病,为老同志及时就诊治疗赢得到时间,得到了广大离退休职工的肯定。
(四)可以统一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社区养老的一个优势是,离退休人员来自一个大单位,对人对事,甚至生活理念比较认同,开展活动较为方便。广汉生活基地管理处一直把“老有所乐”作为文化社区创建的重点,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展作为促进社区健康养老的必要补充。在管理处的支持下,广汉吐哈石油苑成立了“红叶红”艺术团(主要包括舞蹈队、乐队、合唱队),团员达120人,还成立了健身队、秧歌队、太极剑(拳)队、乒乓球、象棋、骑游等业余团队。加大了社区活动场地建设,在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22套,休闲座椅54组,2009年还投入10万元对门球场、篮球场进行了改造。每年坚持筹集资金对艺术团的乐器、服装及演出器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广汉生活基地的业余文体活动氛围浓郁。仅2010年上半,管理处开展各类大小文体比赛活动12场次。目前广汉生活基地健康老人活动参与率达到了80%。
(五)社区养老的最大不足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孝道是各个朝代宣扬,社会注重,家庭需要的优秀传统,有时候再完善的设施,再周到的服务,再优厚的生活也替代不了子女对老人的孝敬之情。因此社区养老在这方面不可替代,需要整个社会强化“尊老爱幼”精神,鼓励儿女定期回家探望父母,电话报平安,共同关注养老事业。
四、广汉生活基地在推进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面的探索
(一)推进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用真情凝聚人心,靠服务创造感动”的人文服务理念,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安全隐患整改,倡导健康养老理念,以满足离退休职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发挥组织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社会化服务,开发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与家庭自主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形成以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具体要求:一是实现服务逐步社会化,完善服务收费体制;二是实现管理体制规范化,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制度;三是服务对象社会化,在保障重点的同时,要面向社区全体老年人的社区福利服务需求;四是服务方式多样化,发挥社区的多种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五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服务队伍。重点推进服务人员“三化”建设,即职业道德美化、执行力优化、凝聚力强化。
(三)发展思路:针对年龄结构日益老化的严峻形势,目前,管理处50至70岁达403人,70岁至80岁87人,80岁以上8人,广汉生活基地自1996年投运以来,社区基础设施与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近期油田将推进水电气等收费制度改革。因此,管理处确立了了以下社区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结合的发展思路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社区养老与油田投入水平相适应。近几年,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非常重视离退休管理事业,加大了对广汉生活基地各项设施改造,安全隐患治理的投入,保证了管理处各项管理及发展的长期性,2010年管理处将继续把离退休管理工作和物业服务事业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逐步增加对这一事业的投入,使其与油田发展和离退休生活水平相适应。
坚持企业管理与群众自治性组织相结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处重点发挥油田在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为离退休职工搭建“老有所养”基础平台,同时发挥好党支部、自管会作用,强化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关注,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坚持社区照顾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继续发挥家庭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作用。要把“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作为今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基本方式。继续支持各二级单位的关爱小组开展活动,逐步推进“爱心银行”建设,借鉴长庆油田的做法,开展储蓄式服务,鼓励年龄相对小的退休职工给年龄相对大的退休职工服务,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社区老年关爱活动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相结合。在保障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和各项补助的同时,注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坚持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注重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发挥好老同志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引导老同志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吸纳老年人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听取老同志在社区建设中正确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帮扶到位。在面向社区为全体老同志服务的同时,要重点保障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困难户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照顾和最大限度的救济。在适当的时候,推进社区智能化安保设施建设,做到行动不便、急难情况一键式呼叫服务。平时坚持对行动不便和高龄老人电话回访,用电话报平安,多方位掌握老人健康和思想状况。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要与吐哈油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发挥经济效益的支撑作用。重点是要开展社区“共建共享”活动,推进吐哈油田维护稳定工程,积极构建“和谐吐哈”。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油田物业管理收费制度、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是国企离退休同志养老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线管理服务机构,我们将在二者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努力找准结合点,把老同志的事办好办实,让组织放心,让领导省心,让群众称心,让在职人员开心。
参考文献:
[1] 张敏洁.社会化养老将成趋势[J].西部大开发,2008(10).
[2] 张敏洁.养老产业渐升温[J].西部大开发,2008(10).
[3] 张茂玲.异地养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J].财经政法资讯,2006(02).
篇5
(一)人事人才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人事人才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我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为我县公开招聘48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务工作人员;为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75名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7名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通过全省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考试,为我县招聘4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收2013年毕业的国家免费师范生20人。二是通过全省录用公务员统一考试,为我县招聘45名公务员。同时,进一步做好我县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县公务员入库1212人。三是组织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期,参加人员600人次。申报市级农村拔尖人才,评定初级职称236人,批转中级职称161人,批转高级职称43人。四是扎实做好各项人事人才服务工作,2013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档案943份,流动人员档案206份。提供以档案为依托的相关服务4705人次。五是全面完成2013年公务员津补贴调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整工作,实现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合理递增全覆盖;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143人,企业退休人员806人;审批享受护理费123人;审批符合遗属困难补助75人;联合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对我县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以及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合理利用促就业资金,大力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民生,加快推进就业再就业民心工程的建设。一是抓落实,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保持全县就业形势稳定。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5650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3%;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95004人次,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51%,我局被评为“年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二是抓培训,切实增强劳动者就业技能,推进就业培训全覆盖。2013年共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3期,培训2650人次;创业培训16期,培训480人。三是抓服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帮扶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工作。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65人;认真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行动,全年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5场,发放“春风卡”等各类宣传资料30000余份,求职登记3700余人,成功介绍1950人实现就业。四是抓创业,发挥其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充分发挥县小额担保贷款中心的作用,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程序,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年共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4175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400万元的174%,直接带动就业2800余人。
(三)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有序开展
社会保障是安民之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一是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年,全县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309人,缴费收入3880.3万元。全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33人,征缴基金8065万元,共为354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85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扩面188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11%。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5311人,参保率达到95.5%;享受待遇1341人,享受金额377.96万元。全县工伤保险参保职工15845人,征缴工伤保险金91.837万元;全年认定工伤93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63人,累计享受金额141.1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9163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95.86万元,共109人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累计享受失业保险金77.11万元。全县生育保险参保10705人,征缴基金82.768万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192人,享受金额63.89万元。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统一年审工作。二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通知》精神,年我县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30元,城镇居民及被征地农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200元。截至目前,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4928人,参保率达到98%以上,缴费金额7921万元;已有29710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累计发放养老金12667万元。三是有条件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新型养老保险中心对各镇街上报的资料全部建立了台账,企业养老经办中心已为2088名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办理了转保手续。四是社会保险经办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在全县深入实施“社会保险统一审核征缴、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障卡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网上经办”便民惠民“五大工程”,推进社保工作向着“保障制度更完善、服务管理更高效、人民群众更实惠”的目标迈进。
(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坚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积极构建工伤认定、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四位一体”的维权体系。一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大检查”、“最低工资检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全年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44户,涉及劳动者7752人,督促补签劳动合同2160余份。日常巡查及投诉受理立案269件,办结269件。在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活动中,解决处理95起农民工投诉,为996名农民工追回工资1861万元。二是注重劳动纠纷调解,打造便民仲裁。在全县十个镇街(管委会)建立了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年,劳动仲裁立案55件,审结55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90余万元,时效结案率97%。三是加大维稳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强化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做好六十年代精简人员和企业干部等群体的解困维稳工作,全力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年立案15件,结案15件,接访227人次,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我们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为群众解忧愁、谋福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薄弱环节: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还需加快建设,就业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度加大;社会保障“五大工程”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在全县范围内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资金和技术上还需要支持;三是劳动关系和职工维权任务日益繁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和拖欠工资等问题仍旧存在等。
三、2013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的重要一年。2013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和县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城市新区的大目标,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坚持民生为本,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上实现新突破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3年我们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十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要求,充分估计今年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扩大就业与促进创业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并举,统筹城乡与确保重点人群并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落实稳增长措施多渠道扩大就业,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就业目标。
一是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继续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和成功率。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实施,完成新增小额担保贷款3700万元的年度目标,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力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二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形成就业多层次、培训全面化、服务制度化的就业培训机制,实现劳动力就业培训全覆盖。2013年,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以上,创业培训500人次以上。三是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拖四”工程建设,拓展服务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以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三个重点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继续落实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咨询、就业服务和维权支持,通过强化服务不断促进就业,全力确保我县就业局势稳定。
(二)坚持扩面为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公平和谐。2013年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十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理顺和调整各项体制机制,以让人人享有基本社保为目标,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力推进新时期各项社会保障工作。
一是以扩大覆盖面、增加受益面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覆盖全县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保障形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目标。继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以上。二是进一步提高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13年1月起,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60元,城镇居民和被征地农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50元。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让城乡居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三是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便民惠民“五大工程”,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不断提高经办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四是继续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险”统一征缴支付,确保基金征缴率和待遇水平的“双提高”。
(三)坚持人才为先,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2013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并重的原则,突出高端引领,强化基础开发,为科学培养人才、大力引进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统筹推进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细则,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切实提高引进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做好“工业园区对接培训”和“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政府资助培训计划”的衔接工作,健全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机制。围绕我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各类人才向产业和板块经济聚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做好基层工作人员招聘、“三支”人员选派等工作。积极开展人才紧缺情况调查,进一步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制度,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人才服务网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坚持创新为要,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2013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健全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提高公务员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备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工作,将农民工和自由职业者纳入职称评审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严把事业单位进人入口关,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凡进必考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公开、公平、公正选人用人。认真落实安置任务,全力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合理递增机制。
(五)坚持和谐为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实现新突破
- 上一篇:中医学养生基本原则
- 下一篇:工程监理的安全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