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经更加的完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银行的发展环境。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的市场化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而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的经济效应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更好的发挥出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及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其跨区域发展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其不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而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加剧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趋势,往往会集中的进入到发达地区来进行发展,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使得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设立当中,东部发达地区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其对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得这一区域的商业银行分布呈现出重叠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加剧,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驱使,许多的金融资源集中分布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其在中西部的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造成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差距拉大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加剧金融资源纵向分布不平衡

在我国以往的银行体系当中,组成部分十分广泛,通过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等组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保证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我国以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层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加剧了金融资源纵向分布的不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追求过于极端,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复制大银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不仅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对整个的金融业发展产生阻碍。

(三)加大银行风险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由于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过于追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这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管理风险,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评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资金流动性、市场风险以及资金的盈利能力进行考虑,从而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一些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相应的评级标准,而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在一些地区当中进行盲目违规的扩张,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吸纳资金,往往不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考量评级,盲目的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这不仅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还会为自身地区的发展埋下隐患,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

(四)加大行业竞争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经营业务同质化的情况,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加剧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其以后的风险管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分支的选择当中,往往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些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规模的扩张之后,商业银行就会积极的谋取上市,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发展质量。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其以往的客户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发展,而是与国有银行之间进行大客户的争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当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有着很大的趋同性,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这也就使得其竞争力相对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而在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恶性竞争甚至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一)准确进行发展评估定位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总体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十万亿元,但是其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仅仅占到约百分之十左右,其发展规模与质量和国有银行以及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甚至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这些差距也十分明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对自身规模以及发展潜力的正确评估,制定出最为恰当的跨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近几年间的发展当中,整体的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势,希望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来实现自身的更好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能够盲目的进行跨区域的扩张,必须要在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更好的进行差异化发展,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进行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较好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方面,通过较少资本获得较大利益的方式,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金融行业的稳定需要依赖于银行业的稳定,只有保证各大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当中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政府的监管与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分支的设立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因素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行政化的现象,对于其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很容易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对自身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淡化政府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真正的发挥出市场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扩张情况的产生,通过开展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自身的治理环境,从而在促进资本活力提升的同时,更好的开展相应的金融创新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离不开必要管理人才的支持,只有形成充足的人才贮备,才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在其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会对当地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特别是受到贷款集中度高、资本金薄弱以及融资渠道不足等问题的制约,经营管理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为了更好的应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必须要强化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其在进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只有形成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更好的满足银行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人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应对各种不同地区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而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化的监控,更好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发挥出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篇2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规模经济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商业银行实施规模经济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商业银行的许多管理活动都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如建立电子化的银行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银行的管理人员可以监督并指导银行员工的服务,而员工也可以借此系统向管理人员及时地反馈信息。这样就省去了传统的分级管理层层汇报的中间环节,便于高效地解决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必然会带来商业银行的信息革命,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入手,重在探讨信息化对商业银行实施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化 商业银行 规模经济 管理

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力,并推动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从传统的以满足服务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向业务和管理创新的理念转变。这种新理念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开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多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可以让商业银行和其客户之间建立良好地沟通关系。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俨然成为现代人解决“衣食住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银行业务的办理手段和方法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得以实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的出现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办业务”成了可能,这种不再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方式也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使得客户可以享受全新的自主化服务。

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组成了一个规模化和集成化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商业银行内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摊管理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可以实现快速地收集和处理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银行管理向制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商业银行成本合算的科学化管理,便于企业追求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显著的成果就是产生了电子商务,它突破了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直接减少了交易成本的消耗。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自己的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实现对规模经济管理的整体监督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金融监管系统,能及时地对银行数据进行采集、审核和加工,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披露。建立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对集团科技的信贷资金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及时反馈个人客户信贷的不良信用信息,既便于银行对客户进行监督,又便于及时向客户反馈相关的银行信息。

(三)信息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规模的大小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总成本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当前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职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银行网点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简要一点来说就在银行的固定营业成本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扩大经营规模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得到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国际间的并购浪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很多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规模经济也成了各个银行努力的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利刃,只有充分利用这把利刃,商业银行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在金融行业中脱颖而出。

(四)信息化带动了金融创新,继而使得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边界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的各种业务得以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是有边界的,一个简单地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小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往往都是由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国有企业出来的管理人员把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带到了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这些管理模式恰好满足了小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小规模银行运用这些大规模银行的管理技术是超过了管理规模的边界的,所以管理有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个例子充分证明管理是有边界的,小规模商业银行的管理也给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提了个醒,绝不能在现有的管理技术上停滞不前。

近些年,商业银行的管理低效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关于如何提高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的探索从未停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我们不可能为了便于规模经济管理把它变成小型的商业银行,那么就只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要想在商业银行内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技术,首先必须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有可以“驾驭”这些先进技术的信息人才,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管理人才。其次,商业银行用高水平的人才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银行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就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管理边界大大超过了规模的边界。当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银行效率得以提高。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会使银行的效率提高十个百分点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必须确保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必须与信息发展水平相一致, 必须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信息化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它使得银行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的方式和手段得以创新,使得银行跨地区的资金结算更为便捷,更有利于各个银行间商业信息的传递,这就提高了银行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银行经营决策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以手工记账为主,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往往是通过下级向上级报告,层层传递到最终的决策部门,然后做出决策。这种管理存在滞后性,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已经出现了的问题,而且不能及时反映客观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往往不能把客户放在首位,更多的是以财务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已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脱节,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经济的需求。

(五)信息化使得现代商业银行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首先,银行作为服务业,规模经济相较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有其特殊性,它的规模经济既不受社会对产品需求量的限制,也不受规格、品质等限制。这就使得在一些条件一定时,银行的规模经济几乎不需要考虑社会对银行资金需求等因素。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银行的服务量也会不断扩大,这种服务量的扩大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成本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于摊薄成本。其次,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得不扩大交易范围,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银行的交易费用,同时它还有助于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管理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但使得商业银行节约了投资成本,而且扩大了商业银行规模管理的边界。同时,它还减少了银行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使得银行管理更直接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位规模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胜军.商业银行信息化新趋势.中国金融电脑.2000.04.

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三农”经济。近年来,银行商业贷款风险频繁出现,并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贷款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1数量与规模

在新时展背景下,国内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金融也备受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农村金融的主力。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从2012年的337家增长到2020年的1539家,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遇的到来,证明其改制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农村金融发展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的扩大,其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压力,使得潜在风险逐渐加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总资产33.4万亿元,总负债30.8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127亿元,如图2所示。

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

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风险防控的主题,配套完善的金融防控体系格外重要。在选择投资之前需进行客观评估,作出谨慎的投资决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易发性、扩散性、隐蔽性等特征[2],风险一旦产生,就会造成损失。

1.3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1.3.1信用风险因违约造成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事先无法准确预测,也无法规避和有效控制。1.3.2政策风险因调整经济政策或财税政策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控,从而达到稳定农村物价的目的。1.3.3市场风险因市场供求变化或者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通过市场价格分析市场变动,从而调整贷款额度,防范市场风险。1.3.4操作风险因人为失误、操作不当等造成的风险。每个人的习惯和思维各有不同,所以操作风险无法事先预知。1.3.5经营风险因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破产的风险。例如,经济形势好,银行容易发放贷款;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银行不易发放贷款。特别是涉农企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经营状况就会恶化。经营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较为常见的风险。1.3.6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周转危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留足备用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环境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3]。经营状况、发展活力等社会环境可能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等。经济环境方面,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在平稳的经济环境下,资金产生增值回报的期限不断延长,部分产业会遇到资金流动性问题。政策环境方面,随着国内政策调整,金融监管越发严格,特别是对房产泡沫的抑制,导致房产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地方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贷款,行政干预政策易造成贷款风险。信用体系方面,目前,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大众心理无法预测,有部分借款企业或借款人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风险。法制环境方面,法律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较大,但是对于借款企业或借款人的约束相对较小,使得大量农村贷款回收艰难,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据统计,2020年国内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为7127亿元,2015—2020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逐年上涨态势,如图3所示。

2.2企业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担保公司等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经营决策不科学、投资方向失误、扶持夕阳产业等容易造成贷款风险。各种恶意担保、无序竞争挤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导致借款者减少,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担保是把“双刃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审查贷款不严格,增加放贷资金,加大回收贷款的风险。

2.3自身因素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较低。培训工作开展不及时、员工对贷款等业务流程掌握不熟练,导致工作中存在操作风险。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产品创新、业务类型单一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贷款风险[4]。小微贷款业务仍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尚未实现全面推广。管理运营模式和方式落后,无法满足防范贷款业务风险的需求,过多倾向于定性层面的研究,对于量化评价手段较少。在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贷款业务适用性的深入研究。虽然采用了类比分析、历史经验分析等方法,但是缺乏对定量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估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风险集中度和风险发生概率。倘若没有预测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就无法真正防控风险,会极大提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内部控制仍然存在漏洞,无法及时跟进配套内控机制,会加大贷款风险。风险分配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与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越权现象。同时,风险预警系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无法发挥实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缓慢,更新换代不及时,业务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不到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欠缺通过信息技术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没有将员工的操作系统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及时发现操作风险,风险管理亟须技术推动。

3防范和化解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健全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能促使工作人员规范自身行为,使操作更加标准,准确预报潜在的贷款风险,有效处置风险。预警体系具有全面性、敏锐性、时效性等特征,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5]。预警体系需有定量的指标,设置准确的临界值,确保数据出现异常后及时响应。完善的信息数据有利于长期监控借款者信息的准确性,有效规避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抑制作用。

3.2创新经营业务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广阔,应主动探索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业务、服务等,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开拓业务服务渠道。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代收代付制度,增强相关业务的实效性。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银行”“手机银行”等品牌。开展市场业务推广工作,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与业务。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6]。

3.3规避贷款集中度风险

设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金额上限,防止出现单一借款企业或借款人贷款过度集中的情况。明确取款区间,助推农村商业银行回收资金,缓解贷款资金压力,避免流动性风险[7]。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从而避免因贷款风险造成损失。健全完善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相关经验[8]。

3.4创新抵御风险的金融产品

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发展环境的限制,在业务发展中缺乏抵御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无法拓宽农村市场。需创新更多适用于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金融产品,研发对农村、农业、农民以及涉农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使其符合市场价值,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创新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授信贷款、“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等多元化的贷款产品,分散风险,提升自身发展优势和竞争力[9]。

4结束语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中,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资金解决了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三农”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复杂多变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强、竞争力强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对贷款风险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昕迪,赵海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38-139.

[2]林淑慧,赵海峰.农村金融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J].特区经济,2021(8):45-47.

[3]段玲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6):188-189.

[4]刘宝磊.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5):123-152.

[5]刘涛.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20(3):54-55.

[6]周忠凯.SD农村商业银行QL支行大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7]虞伟健.对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4-87.

[8]孙法学.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经贸实践,2016(20):78.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所有制;运营绩效

Abstract:In China,because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may have diversities in operat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firstly the ownership structur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and then set index to the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effection,social effection of a bank which will be finally used to assess and to compare the operating effection betwee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ownership structure,operating effe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50-04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指的是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指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运营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国有商业银行有时会更多地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而这种职能的实现,常常和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悖,最终这种股权所有结构方面的差别会影响到其运营绩效。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不同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这两类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不相同,而且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这一区别表现为商业银行股东性质的差异。以10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绝大部分由国家即国务院通过下属的汇金公司及财政部控制,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无限售条件的股权,性质上属于国有范畴。例如,工商银行70.7%的股份由国家控制,无限售条件的股份仅占4.2%。另一方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虽然部分由国有企业掌握,会受到政府的间接影响,但由于有大部分无限售条件的股权,并且股权分布较分散,因此其所有制结构已接近于私有化。比如,招商银行有67.37%的无限售条件股,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国有企业控制,国家持股为零。

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多的表现出国家的意志,会根据政策的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照董事会的决策行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运营绩效。在这里,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包括银行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对社会的贡献力(简称社会效益)。通过对运营绩效设置指标并进行评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笔者认为,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分解为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行过分析,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绩效的评价研究,而且对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形成对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估两类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运营效益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角逐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是银行运营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指商业银行自身财富的增长,是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内部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为社会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的竞争力越强,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与公平并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可以将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变量的关系概括为:运营绩效= 竞争力×(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这是用来评估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公式,以下分别设置三方面的计量指标:

1.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资产、设施等资源条件入手。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1)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即资本总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是用来考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数据。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才越有保证。银行间经常发生的收购、重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为提升其资产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鲜明例证。(2)机构分布水平。机构分布水平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与中国县级行政区数的比率,即分支机构数/县级行政区数。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储蓄率高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3)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标准比率为8%。

由此建立的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公式为:竞争力=(资产规模+ 机构分布水平 + 资本充足率)/3

2. 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的利润方面考虑。这方面的指标比较容易获得,这里只选取两个,以避免重复:(1)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占资本总额的百分比,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使用资本创造的利润越多,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运用自由资本效率的指标,其值越高,说明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越大。这里采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银行在固定时点的效率。

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就是:经济效益=(资本金利润率 + 净资产收益率)/2

3. 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要衡量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可以从银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员工的福利水平三个方面设立指标:(1)人均缴税水平。人均缴税水平是银行上缴的所得税额与银行员工人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银行的人均缴税水平越高,劳动者在该银行中为社会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越大。(2)就业水平。就业水平是银行的员工人数与分支机构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为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就业水平越高,银行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3)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银行对员工的支付总额与员工人数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获得的平均收益,其值越高,说明劳动者的劳动获得的回报越大,银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越高。三项指标的平均数就是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人均缴税水平+ 就业水平 + 平均福利水平)/3

(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分析

建立了指标体系,下一步就是要对两类商业银行实际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评价采取不同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结果。

1. 原始数据。本文采用中国10家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国有商业银行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由于数据较多,以下仅列出对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后的结果,见表1。

为防止银行在特殊年份出现极端值而影响最终比较结果的公平,可以对各银行6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利用前面设计好的计算公式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间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结果见表2。

下面分别对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结果进行分析。

2. 竞争力分析。将表2中银行竞争力的数据做成柱状图的形式,见图2。

观察图2可以发现:以6年数据平均值计算,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竞争力最弱的农业银行指标水平为8.63,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强的招商银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主要是由于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在资本规模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的有力支持。

3. 经济效益分析。将表2中经济效益列的数据做成图形进行比较,见图3①。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除建设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均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水平②;国有银行经济效益的平均水平为6.32,小于股份制银行8.62的平均水平;在4大国有银行中,国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设银行超过了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注意到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家银行6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以判断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见表3及图4。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与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时间相对应,工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2004至2005年间有大幅度提升,中国银行的经济效益则在2003至2004年间产生了飞跃。

4. 社会效益分析。将表2中银行社会效益的指标做成柱状图,结果见图5。

图5显示,6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对社会的经济贡献方面、创造就业的能力方面和员工福利水平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

5. 运营绩效分析。最后,将表2中银行运营绩效的指标做成柱状图,结果见图6。图6显示了对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评估的最终结果:根据6年的表现判断,除农业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为177,高于股份制银行109的平均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设计指标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资金实力与机构规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银行的水平;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带来了银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样表明了股份制对银行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方面比国有银行发挥了更大作用。换句话说,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制银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大。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体水平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更强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暗中迎合了全球范围内银行间强强联合的趋势,既保存了国有银行改革前的竞争优势,又使股份制结构发挥了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当继续推行并且不断深化,在保存规模优势的前提下,促进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使股份制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注:

①光大银行由于改革重组导致数据异常。

②剔除光大银行后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巩云华.外资银行进入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东欧五国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特征;商业银行;挑战;对策

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以各种形式开始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2013年以来,以“阿里小贷”、“余额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网络理财、P2P信贷、网络保险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服务水平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一定要认识到形势的严峻,积极的把握住互联网金融时代带来的巨大机遇,不断创新改革银行发展模式,为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目前,学界仍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来概括互联网金融,国际上也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一定义。金融市场将由互联网企业发起从事的金融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代表有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小贷”、“余额宝”等;将传统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基于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金融业务称之为“金融互联网”,代表有平安银行的网络保险等。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其是传统金融模式的一种升级和衍生,借助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提供资金融通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引致性

所谓引致性,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并非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初衷是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互联网金融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例如,第三方支付组织的诞生就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期,在网络交易中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是买家和卖家由于对交易对手信息缺乏了解,不信任自己的交易对手,买家不愿意提前付款,卖家不愿意提前发货;二是由于各方使用的银行卡不同导致交易往往不能及时的实现,这往往致使交易失败。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第三方支付组织应运而生。

(2)便捷性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征和优势是其便捷性。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客户需要去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才能完成交易,这耗费了客户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只需要一台电脑设备或其他交易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完成资金的划拨和交易,大大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

(3)大众性

传统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门槛,其服务对象大多面向中高收入群体或者大中型企业,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以及小微企业难以享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其为这些大众群体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服务平台,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资金的融通和服务不再是少数群体的专利,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具有安全性低、控制难以及监管落后等负面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在时间上和成本上具备巨大优势,其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在慢慢地被侵蚀。

1.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中扮演着金融中介的地位,其承担资金的存储、贷款、支付、汇兑等中介信贷业务,是资金融通的主要媒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诞生和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业务被分流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为金融交易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储存等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所有信息都会被保存和记录,一个企业的经营、财务及信用状况的判断有了更多的依据,取得成本也比较低。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资金借贷和融通行为则不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开展,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业务也被大大分流了。

(2)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地位也受到了较大冲击

商业银行是传统的支付中介平台,其利用自身的众多优势,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充当资金转移和融通的中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中介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网络购物行为的兴起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使得网络支付成为了一种新的支付渠道,对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业务起到了明显的替代作用。

2. 收入来源受到了冲击

(1)利差收入

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中占比达70%。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尤其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大大冲击了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流失了大量的中小型客户存款,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将资金存放到互联网理财产品中,这使得银行的利差收入减少了很多。

(2)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国家向多家互联网企业颁发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参与货币汇兑、网上支付等业务支付环节中。并且,国家将逐步向互联网企业发放更多的业务牌照,伴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互联网企业将更加广泛的参与到中间业务中来,这将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产生很大的冲击。

3. 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服务模式提出了变革要求

(1)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传统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非常重视满足客户的需求,立足于向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其强调客户体验、主张平台的开放以及重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为例,其非常重视客户的体验,成立了用户体验部门,不断的开发应用新技术来为客户提供全新舒适的体验,并为客户提供灵活性与安全性并存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那种传统的用户服务模式显得落后而笨拙,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模式需要完善

小微企业业务成为我国众多商业银行开始重点关注与开拓的业务市场,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一直难以解决,主要在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无法将小微信贷的风险予以分散。而互联网金融在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方面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例如,阿里小贷利用了电子商务数据透明、公开、可记录的特点,整合贯通了阿里巴巴、支付宝、淘宝网等底层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大规模云计算,在小微企业的信用发掘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降低了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成本。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对策建议

1. 重新审视金融发展的方向,构建商业银行发展的互联网思维

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其必须对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构建互联网思维,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必须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银行金融服务中,不断转变经营方式,加快银行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金融创新和市场拓展,提升用户的体验,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以欧洲某大型银行发展的案例来看,其与IBM合作开发了一整套的系统方案,对银行传统的客户端进行了多渠道整合,不仅从根本上重构了银行的IT基础,还对银行的产品、渠道、流程等进行了升级,这不但大大提高了银行服务的效率,还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我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把握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树立互联网思维,实现银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 加强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互联网科技企业涉足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从技术、客户、信息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调。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互联网科技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而商业银行的发展转型离不开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开发出更多适用银行发展的信息系统以及软件;其次,双方应该加强在客户信息资源方面的共享与合作。商业银行掌握的一般是各个行业内大型企业的信息,而互联网企业拥有大量的网络客户信息,双方合作可以很好的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另外,商业银行应该在小微业务方面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企业在小微信贷方面拥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和管理经验,而商业银行则拥有强大的资本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资的形式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的建设,从而拓展小微信贷市场。

3. 提高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性、大众性吸引了众多的用户,使得商业银行流失了很多客户资源。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提高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首先,商业银行要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客户的资产状况等进行统计,并通过数据分析以及实际测试等手段来发掘客户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开发设计产品;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尽量精简现有业务环节,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例如,以发放小额信贷为例,互联网金融企业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完成申请到发放的全过程,而商业银行则需要经历申请、客户资信调查、风险评估等诸多过程才能完成贷款的发放,耗时比较长,影响到了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在不影响自身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对一些环节进行压缩和精简,提高业务效率;另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营销工作,积极的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的掌握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娟娟.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 现代金融. 2013(04).

[2] 宫晓林.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 南方金融. 2013(05).

篇6

关键词:银行绩效;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特征;治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作为银行业主体的商业银行的作用更加重要。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打破市场垄断、放松管制、优化产权结构,增强同业竞争、鼓励上市、吸引外资及外资银行的进入的过程,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以及发展空间。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商业银行也与普通上市公司一样,受到市场投资者的关注更多,也面临更严峻的市场考验,需要独立的保持银行的盈利性。如何有效地u价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及影响因素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热点课题(方长丰和刘淑莲,2011)。传统的商业银行绩效的衡量包括利用利润率(杨建文和周冯琦,2005)、EVA模型(字兰和黄儒靖,2009)及杜邦分析法(孙文合和田岗,2005)等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更加注重的是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绩效问题。商业银行上市后,既作为上市公司,又具有经营的特殊性,国外学者较早的从上市公司的视角讨论了上市银行的绩效问题,如,Pi and Timme(1993)便认为上市银行的高管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绩效也越好,Byook et al(2000)则发现银行规模越小,董事会越独立,则银行绩效越好。国内也有学者从上市的视角研究了商业银行绩效问题,如,谭兴民等(2010)便从股权结构的特征研究了上市银行的绩效问题,认为大股东的控制能力阻碍了银行绩效的提高。陈仲常等(2011)也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视角,构建了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体系。

中国的商业银与国外成熟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区别上。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一定政策优势,但同时背负了更多债务,同时经营的灵活性也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研究均指出,由于受到旧体制、旧机制的阻碍和延缓,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远远不及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王沛和高雅琴,2001; 郁红,2004)。但是当国有商业银行被推入资本市场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角色及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是否也有所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异同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为检验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构建商业银行性质的虚拟变量进行回归,以检验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绩效差异:

(1)

(1)式中,变量ROA为衡量商业银行绩效的指标,该变量以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进行衡量,可以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变量值越高,就表明商业银行的绩效也越高,具体计算公式为:ROA=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变量Ni为根据商业银行属性而设计的虚拟变量,若样本银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则N1=1,否则N1=0;若样本银行为城市商业银行,则N2=1,否则N2=0;

(1)式中的其他变量为相应的控制变量,包括商业银行的财务特征(Bank Finance)与商业银行治理特征(Bank Government)。包括了资产总额(ln(Size));盈利能力(Gain);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Debt);流动性(Cur);安全性(Car);股权集中度(H10);董事会规模(Bsize);独立董事比例(Indr);管理层薪酬(ln(Salary) ;上市年龄(Age)等,变量C为常数项,变量为残差项。

在利用(1)式检验银行性质对商业银行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性质商业银行财务特征及治理特征对绩效的不同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上市商业银行上市情况和数据披露状况,本文选取2000-2011年间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共得到106个样本。

(二)实证结果

从表 1实证结果的R2值和F统计量来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结果可信。进一步可以发现,变量N1和N2与变量ROA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介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且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最好。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早期的绩效差的现状,而且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融资,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重视自身绩效水平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并不低于其他商业银行。而从商业银行财务特征的检验结果来看,所以变量均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三)拓展分析

前文的研究表明,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绩效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以发现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绩效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表 2检验结果看,在国有商业银行样本中,可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流动性越强,而且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那么商业银行绩效水平越高。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流动性越强、资本充足率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董事会规模越大以及管理层薪酬越高,那么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就越高。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中,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商业银行规模越大,负债率越高,流动性越强,反而绩效程度越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更多是在本地区内经营,其规模越大,反而会增加其发展的成本,从而会降低绩效水平,同时,因为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并不是完全依靠现金业务进行营利,所以流动资产占据的份额越高,那么其他资产发展的空间就越低,从而绩效水平就越差。

比较三种不同性质商业银行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财务特征显著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绩效。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特殊性质,在经营方面需要为国家的经济规划服务,即使在资本市场上市后,也会在经营管理方面收到一定的政策干预。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经营业务上具有特殊性,但是却具有更多的普通上市公司的特性,尤其是其治理特征的影响显著。而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较为特殊,由于地域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通常并不大,而且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分析。

三、研究结论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融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水平得到了相的提升。本文研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并不差,在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程度最佳,其次为国有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程度最差,具体从商业银行财务特征来看,商业银行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负债率、流动性及安全性均会对绩效产生显著地影响,而从商业银行治理特征来看,仅有股权集中度会产生显著地影响。另外,从本文的经验证据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并不佳,治理特征并未能对绩效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有效性,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应是进一步关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方长丰,刘淑莲.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治理结构与宏观经济环境[J].金融论坛,2011(6):9-17.

[2]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M].学林出版社,2005.

[3]字兰,黄儒靖.基于EVA 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 (23):146-148.

[4]孙文合,田岗.基于“三性”、杜邦模型和骆驼体系的业绩评价――来自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7):93-98.

[5]Byook Y,Robert J H,and Darrell L.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ecent Consolid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0(6):141-164.

[6]谭兴民,宋增基,杨天赋.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11):144-154.

[7]陈仲常,刘佳,林川.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工程,2011(6):20-24.

[8]王沛,高雅琴.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实证分析[J].甘肃金融,2001(2):44-45.

[9]郁红.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比较[J].改革与开放,2004 (4):33-34.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时代;余额宝;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84-02

1互联网理财时代商业银行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现在,互联网的运用越来越宽广。互联网运用在理财已经深入人心,商业银行的业务员服务也在向这一方面逐渐靠拢,商业银行的网络理财也渐渐得到重视,在以前的基础上呈现慢慢的爬升趋势。但是随着余额宝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原有基金的代销等。

而且互联网理财时代下的余额宝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客服,这是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同时余额宝的便捷性以及拥有庞大的网络作为支付平台,这是商业银行至今不能够达到的程度,这样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1]。从收益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收益率远远低于余额宝的收益率。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非常的重大的。

2互联网时代余额宝的创新点

在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时代下,余额宝也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其中余额宝的创新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理财时代下的余额宝对基金这一行业进行了跨界性的创新。摆脱了以往的许多束缚条件,方便了民众以及实现了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直销的创新。第二,在互联网理财时代下的余额宝在客户亲身体验上以及产品服务上加以创新。通过根据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理财风险偏好,并为客户量身打造一个理财的方案,为有需求的客户定制产品并及时地反映信息的情况。第三,互联网理财时代下的余额宝在对技术运用方面惊喜创新。余额宝在针对互联网上的众多数据,利用云计算等这些信息技术,从而建立对流动性的科学进行比较正确的预测,进而实现风险降到最低以及让客户在余额宝中的资金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3互联网理财时代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3.1互联网理财时代对余额宝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互联网理财时代的不断深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金融行业的发展。然而相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来说,余额宝更具有便捷性,而且余额宝是集消费与理财为一体的理财产品,其收益按照天来结算。然而与之相近的是商业银行中一天周期超短的理财产品,与之相比,余额宝的一天的收益远远超过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2]。余额宝不仅是方便了广大的客户,更是推动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飞速发展。

与余额宝相比,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资金相比余额宝来说是比较多的。例如,余额宝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元钱就可以达到理财的要求了,但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几万元甚至更多,而且理财的收益并不是很大,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广大的民众来购买。第二,商业银行具有时间上的限制,而余额宝只要在互联网上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打破了传统的规律,增强了余额宝的优势。比如说,商业银行的上班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一周中的五个工作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尽相同,而余额宝随时都可以进行,是非常便捷的。第三,余额宝的日年化的收益率比商业银行更具有优势以及收益更多。比如,在2013年中余额宝的日均年化的收益率高达451%,而商业银行仅仅只有2.10%的日均年化的收益率。所以,商业银行的收益还达不到余额宝收益的一半,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2互联网理财时代余额宝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功能

在以往传统的理财产品中,商业银行是基金代销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利润,然而随着互联网理财时代的到来,基金的销售渠道在互联网上逐步增加,同时也方便了广大的客户查看与理财。其中,余额宝的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基金的销售渠道,改变了基金总是依赖于商业银行的销售,进一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余额宝在互联网理财时代下,不仅在发展自己的业务,同时在逐步削减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

比如,根据相关信息显示,商业银行代销的基金在逐年的下降,导致造成这样的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影响,从而抢占了商业银行的代销基金的金融市场。余额宝是第一只开启直销的基金理财产品,其收益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在后期阶段,余额宝的其他形式进一步的被开发使用,那么对于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发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进一步的发展适应互联网理财时代下的其他理财产品,进而完善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为了推动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打下牢固而又坚实的基础。基金正逐步转向对互联网这一平台的依托,全面在金融行业推出更多依托互联网的基金产品,并根据基金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调整。综观整个基金业在商业银行中的代销业务,商业银行基金代销将逐渐地被边缘化,甚至在不远的将来会被其他的基金项目给取代,进而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3互联网理财时代余额宝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地位在金融行业里是处在核心的地位,这是由于我国的政策以及经济体制决定的。大部分的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业务都被商业银行控制,在金融行业中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互联网理财时代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企业,在利用互联网的影响,逐步对金融行业进行渗透,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的创新,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流程产生巨大的冲击。

以余额宝的推出与发展作为引例,在我国受到体制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地位难以被撼动,但是如今随着余额宝的出现,开始对商业银行的某些理财业务进行争夺。虽然现在的余额宝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并不影响其发展的步伐,继续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地位进行有效的冲击[3]。另一方面来看,国家的态度反映出,国家对发展互联网方式下的金融行业是持鼓励政策的,从而弥补在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使得我国金融行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广大客户对金融行业的了解与理财的便捷,同时有利于国家对金融行业以及市场的管理和进行调控。从余额宝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此类产品的相继推出。

4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改进措施

4.1转向网络平台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下继续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快地适应当下环境的发展趋势以及把握市场的特点。不仅仅只是对业务模式上的改变,同时也是要对内部管理以及组织形式等上面的革新[4]。无论是从我国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还是顺应这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长处,进行合理性的创新,进而推出与之相抗衡的理财产品,加大竞争的优势[5]。

42强化客户中心创新意识

商业银行虽然曾经推出过许多不同种类的基金理财产品,但是广大的客户并不是很了解相关产品的优点,导致理财产品开发的失败。然而,在互联网理财时代下余额宝的推出给商业银行最大的启发,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强化以客户作为中心的创新性意识,把握客户的在理财方面的点滴服务需求,提升服务的质量以及优化业务的流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

43发展数据支撑拓展业务

商业银行发展离不开对数据的掌控,在此基础上拓展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面对大型客户,商业银行本身可以用创新后的技术手段强化业务优势,很好地提高在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第二,加快打造小微企业的信贷平台,加强对信贷的步伐的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信贷流程,形成快速而又高效的信贷服务,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契机。

5结论

在互联网理财时代下,余额宝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支付宝广大客户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地加快了互联网对构建新金融市场的步伐。进而推动了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就必须需要商业银行重视互联网理财时代下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要求商业银行加大技术以及流程创新的步伐,在面对余额宝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变化,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防在市场竞争中兵败出局。在与余额宝进行竞争的同时,必须保障客户的信息安全,从而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措施,提高银行系统以及余额宝系统的检测以及应急措施的处理。以最大地限度保障不必要的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进而保证金融行业快速而又稳健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9(4):75-77

[2]吴嘉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代――余额宝和商业银行相互关系[J].电子商务,2013,11(18):21-23.

[3]梁皓楠网络时代下余额宝的诞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时代经贸,2013,7(23):100-102.

篇8

一、 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发展历史

(一) 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以吸收散户存款和形成其他企业金融负债为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利用吸收上来的存款对外投资形成各种金融资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存贷利差和各种稳定性投资,二是进行风险投资获得的投资业务收入。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结构上主要以国有独资或者国家控股为主,在投资的业务受到较大的现值,主要体现在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类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二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城市合作银行。

(二)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杠杆作用,只是充当着会计核算、记账的职能角色。总的来讲这阶段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期间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崛起时期,该阶段的主题是把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有作为的商业银行,并且提出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适当性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此阶段取得了客观的进步。1993年至2001年是第三阶段,此次改革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制度改革,实现增值保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四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股份制改革,在产权改革与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对商业银行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越来越严格。

二、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分析:

从前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可以知道,在任何商业银行运作中,不良贷款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10%左右,中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一直高于规定水平[1]。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不良贷款是在要求期限内不能偿还的贷款,造成呆账或是形成坏账损失,降低银行利息。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以下特点:

(一) 数额庞大

我国商业银行因其不良贷款的存在而备受关注,不良贷款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历史性问题。不管在任何年代,国家及监管部门都想采取措施来改善此问题。根据2015年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9825亿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较增加了3364亿元,在数额上呈现增加的势头。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因为其形成的历史性原因和数额的巨大,是中国金融监管局着手的重中之重。不良贷款的增加使得不良贷款率也上升到了1.39% ,比去年同期上升0.35个百分点。从2014年初至今,不良贷款总额每季度平均增长0.0875个百分点,呈现加速上升势头。

(二) 结构复杂

2007-2009年,我国不良贷款利率呈下降走势,但从2010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却出现恶化前兆,不良贷款余额中损失类贷款余额所占比重加大,并且损失类余额的上升趋势也明显增快。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了不良贷款的回收率下降,国家尽管采取各种方法来改善不良贷款的发生,但因其结构的复杂性无法根治这一现象,甚至会出现循环往复的情况[2]。

(三) 表现形式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从单一信贷业务转换成多元化的业务形式,其中最活跃也是最常用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和担保。当然有一些符合要求的大企业也可以使用信用证垫款等等。商业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意味着出现不良贷款的几率也就越发大,同时,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贷款模式出现,意味着信贷业务出现的不良贷款已渗透到其他领域,银行的多元业务也丰富了不良贷款的表现形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良贷款的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发紧迫严重。

三、 中国不良商业贷款的成因

(一) 体制的局限性

市场系统的局限性歪曲了民众、政府、企业的经济状况。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度中,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过多干预银行业务,从而扭曲了银行的经营状况,误导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资方向。而且因为市场经济基础较弱,市场系统不够完善。民众、政府和企业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系统市场化、贷款多元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会坚守,从而形成的金融、法律、经济、民事和社会环境,银行的利益受到威胁,不良贷款愈基愈多,难以改善。由于有些国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商业银行贷块被用作基础资金。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资金是不相同的,其最少额的资金是企业必须长时间运用,需在资金最低额度的时候也不会空闲,这种最少限度的基础金额,是直接占有资本金而不应占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没法还回。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基本用于基础建设方面,传统公司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基本依赖向银行贷款,甚至新上市企业是使用银行贷款建立的。这就使得有些国有企业负债量很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如期偿还。信用观念被歪曲。因为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未受到相应的处罚,有些拖欠者甚至得到了好处,久而久之使人们的信用观念转换、颠倒、歪曲,况且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维护诚信系统不力,认同有些国有企业把损失转嫁给商业银行,同时商业银行在某些程度上亦存在不正确的概念,对贷款是否及时如期收回关注不够,对到期的贷款收回的任务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权益,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二)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贷款管理系统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完善。近段时期,国家商业银行的多元业务发展迅速,但不能忽略的是,在贷款管理上存在大量重数量,轻质量的系统经营,重视贷款轻视管理,着重发放资金轻视收回资金,追踪不到位,管理约束力不足,特别是违反规定的操作比较多。贷款管理系统的不先进、管理环节上的软弱性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原因之一。贷款风险监督系统不完善。信贷管理重视物品而不重视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要管理者的品性、个性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性顾虑,信用贷款风险监督制度不完善,限制风险监测的系统性工作,缺乏贷款前、贷款中和贷款后环节的系统风险评估,不能做到掌握贷款公司的负债、资产、利益情况的转换,提前预警系统没有建立,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监督信用贷款风险。预防和化解不良信贷,对国家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必须眼尖手利,找到准确的突破口,与时俱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认识并发掘不良信贷。

(三)银行风险意识薄弱、监控风险能力低下

加强贷款的管理是增强银行风险意识与监控风险能力的主要方法。我国目前对贷款管理比较薄弱,虽然商业银行已有系统支持,但系统过于历史性与传统,不与时俱进,不能全面理解与支持目前贷款发放,对借贷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对公司的财政报表和盈亏状况了解不足,忽视了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性的监测,对未来发展状况不甚了解,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商业银行对发放不同贷款没有定量的分类标准,定量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因其缺乏标准,不容易操作,导致不明确分类,监测风险能力不足,会造成银行贷款损失。

四、不良商业贷款产生的影响

(一) 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因为不良贷款的与日俱增,银行权益日渐亏损,盈利能力也成下降趋势。不良贷款由此造成的影响可从绩效考核体系,管理者的风险预测和合规风险三方面来分析。虽然传统的银行绩效考核体制效率颇高,但不良贷款的存在依旧让其存在风险,经营短期化,造成风险停滞,在体系上,考核评价过于注重数量扩大与过多短期贷款,打破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标准。然而不良贷款也会对管理者的风险预测能力产生影响,虽然银行属于国家系统,但管理者的风险喜好决定了贷款和资产类型,通常,贷款需要考虑稳定性,权宜性和风险性因素,而选择权在管理者手中,冒险的管理者过多考虑资产权益,稳定性降低,风险指标上升;保守的管理者偏向资产的稳定性,权宜和风险会降低。不良贷款的上升几率扰乱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同时不良贷款也影响着合规风险。银行贷款中有三查制度,贷前审查,贷中审查及贷款后审查。但由于监管不利,三查制度执行的不够完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不良贷款现象不能根治,而其影响更是加大了违规贷款的出现的可能。

(二)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公司和贷款人的权益关系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企业不履行贷款还款义务使得商业银行蒙受损失。银行经济效益下降,间接的影响到存款人的利益,最终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危险。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或者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必将会降低当前的货币价值,货币的贬值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严重的冲击。银行不良贷款日渐严重,而存款的价值不断降低,使贷款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制度,公司如果过长时间拖欠银行贷款,这就破坏了信用诚信机制,造成财政压力过大与市场混乱,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三) 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

不良贷款的存在现象是造成银行危机的重要因素,国家依靠银行来获得利益,而银行危机则导致国家金融系统动摇.银行处于不利环境,无法公平与其他系统竞争.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发展的进程,由于不良贷款的形成存在历史原因,所以无法根治,而其存在会造成金融体制漏洞.由此可见,对于不良贷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侧重于量化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着重于预测不良贷款及改革金融体制漏洞。

五、处置不良商业贷款的对策

(一) 扩展投资融资渠道、进行体制改革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青年创业,由此导致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对于一些新兴企业而言,资金问题是最需要关注的财务管理问题,在原有银行融资体制下新兴中小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融资条件设定,即使满足条件了,融资额度也有限。因此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市场化原则进行融资手段创新,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比如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有众筹、p2p网代等等[3]。新兴融资手段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各个中小企业资金运转提供便利的同时更为搞活整体经济运行提供了便利。延长了资金链的长度与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商业银行单一手段下的所导致的风险膨胀。

在扩展融资渠道的同时要积极建设信用体制,完善担保体系,充分利用担保资金的倍数效应。对于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合法合理的进行信息传递与交互。最终目的是要使得更多的企业得到合理的信用担保,在此同时,国家也应当积极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扶持中小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二) 深化商业银行所有权结构改革

高度集中的国有产权结构并不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改善和提升,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产权结构较为单一,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商业银行整体而言,不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所以,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应该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措施,继续降低国有股比例。对于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转变,应当作为改革的重点,只有明确的产权结构,才能有效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并且对于防范不明确风险和增强企业管理透明度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实现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善现有激励机制,继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道路。

篇9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发展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组建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临当前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迁,城市商业银行何以有效应对,是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处境

“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绩效显著的主要原因,即在保持国有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放松国家垄断,使新兴部门进入,利用竞争所形成的“鲶鱼效应”,提高国有部门的效率,带动经济增长。与此相似,我国金融业改革同样走了“双轨制”之路,即在原先国有银行框架内引进中小商业银行,利用“长出”的新体制推动旧体制的变革。

尽管从量的角度,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在经济、金融各个层面上仍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首先,促进了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其次,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再次,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最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着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随着以往存在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程度严重失衡

当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严重失衡。这一方面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限制。

(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单一城市经营,这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单一城市经营势必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区域扩张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空间布局提供金融服务。

(三)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目前,通过为广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顾问等中间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均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却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没有把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加上客观上受经营区域单一、经营网络过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只能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求生存。

(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其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多,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这就导致了城市商业银行被少数人控制,其贷款受政府意愿的影响很大。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责不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等问题。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欧美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兼并、重组和联合

城市商业银行应兼并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以及寻求同级之间的兼并联合。通过兼并和重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能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资产实力。统一内控制度建设、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信誉度。

(二)加强内控机制改革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形成对经营者的产权约束,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引进人才,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三)正确的市场定位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五)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业务品种多样化原则

各经营网点要尽可能多地开办中间业务,在竞争策略上力求做到品种全而精。

2.市场营销高效化原则

要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问业务整体推进。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营销策略针对化原则

要了解辖内企业和个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中制定营销策略和使用国际惯用营销手段和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使开发的中间产品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家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徽商银行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3]盛松成等.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金融研究,2000,(10).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定义;原因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86-01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定义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在1945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风险管理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1.形成商业银行的信贷方面的风险原因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2.形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风险原因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商业银行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随时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只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例如出现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除了应当做好流动性安排之外,还应当有效管理其他各类主要风险。从这个角度说,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三、形成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原因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操作风险。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针对银行的抢劫、诈骗、盗窃等犯罪时有发生。从银行内部来看,国有银行正在进行股改,伴随机构撤并,也带来了大量富余人员消化问题,并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化。

如今,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专业化金融业务分工界限有所缩小;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发展趋势的出现必将对今后商业银行制度与业务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