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增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盘活用好资金。用活用好村集体闲散资金,让闲钱散钱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滚动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经营性投入,持续扩大再生产,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鼓励村集体通过跨村、跨乡镇联合方式,聚拢盘活村集体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和物业经济。
篇2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启动破题,两年全面提高”的总体目标,2015年村村启动增收项目,实现破题;2016年进一步增加收入,扩大成果。各村逐步培育特色产业,使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的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指村集体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物资收入、租赁收入、劳务收入等)。到2016年,全镇各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具体增收目标: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3万元,2016年达到5万元;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5万元,2016年达到8万元;村集体收入在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8万元,2016年达到10万元;村集体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村,2015年增加2万元,2016年增加3万元。
二、增收途径
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应立足各自实际,因村而异,量力而行,同时要适应新常态,做到与时俱进。
1、盘活存量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对村集体现有闲置的办公场所、校舍、厂房、商铺等资产通过整修或翻建后进行市场运作,提高利用率和资产收益;对村集体所有的水面、果园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以公开招投标方式推行专业承包,实现收益最大化;通过合作开发、计价入股、招标租赁、引进项目等经营方式流转土地,实现土地增值、集体增收。
2、借助地缘和人文特色,发展村集体经济。要积极挖掘草根文化、生态文化,设法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兴办农家乐、农民文化节、采摘节等途径发展旅游观光、悠闲度假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3、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法人经济实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及扶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并以项目为引擎,带动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解决经济运作中的资金难题,扎实有效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4、提业和劳务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引领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中介组织,发展农技指导、农资供应、农产品初加工、机耕机收、包装仓储、中介运销等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及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村,应统一有序地组织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务工创收,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长。
三、保障措施
1、规范财务管理。阳光操作、财务公开是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只要有集体参与经营的项目,必须加强民主管理,从起步就及时做好财务监督和财务公开。
2、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眼界宽、信息灵等优势,广泛搜集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信息;积极与在外乡贤、友好单位、帮扶部门联系,用好其广泛的社会资源,选择适合本村的项目,认真摸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四、推进方法
1、理清思路,选好项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代表以及经济能人、乡贤等多方面意见,结合村庄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集体所有土地、企业、湾塘、房屋等资产、资源、资金,选好符合村庄特色、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项目,找出推进集体增收、带动群众致富的好办法。
2、确定任务,公示公开。设立村集体增收工作进度公示榜,将全镇37个村集体增收工作的基数、目标、措施、进度以及责任人等信息进行公示公开,每月更新一次。
3、开展试点,摸索经验。各社区要选择1-2个基础较好、村班子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村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逐步摸索经验,根据各村民风、班子威信、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村集体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周边村庄树立榜样。
3、加强督导,促进增收。各村增收项目启动实施后,报镇党委备案,由镇纪委、组织、经管等部门现场确认核实,对项目实施追踪管理,对于实施进度每周进行调度,每月组织到项目现场进行观摩。
4、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年终对各村集体增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项目进展情况主要通过观摩现场进度和查阅经管站账目(看收入的增量,以实际到账资金、签订合同为准)考核认定。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在全镇范围内通报。镇党委将根据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按照县委组织部相关政策给予奖惩。
五、相关要求
篇3
一、客运收入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铁路客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路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客运专线相继开通,客运产品中高铁动车组比重大幅提升;为方便旅客购票,网络售票、客票自售机等非窗口售票业务的大幅提升;为规范企业会计管理,权责发生制下旅客票价收入核算口径的变化。铁路客运收入直接关系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要实现增运增收,为本企业增加营业收入,翔实可靠的客运收入指标分析至关重要。
结合新形势下铁路客运的改革,客运收入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着重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通过分析,了解并掌握客货收入比重和动态变化趋势,有助于明确本企业客货收入的结构,同行业横向比对后,及时对铁路市场变化的方向进行研判,从而更好的谋划后期客货运增收创效方案。
(二)通过分析,查找影响客运收入的主要因素,及时掌握制约增运增收的核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对强化客运组织,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增运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三)通过分析,研究客运进款收入同客运营业收入的关联关系,寻找通过增加客运进款收入而提高客运营业收入的最佳方法,是分析企业效益、效率、效能关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通过分析,掌握客运收入指标,切实做好运输收入管理基础性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执行力,总结经验、规避问题、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五)通过分析,检验新形势铁路客运改革的成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新产品的增运增收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能够对新产品的经营效能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新形势下客运收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铁路客运收入分析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客运分析数据平台不健全、基层收入分析质量不高等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客运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客运分析数据平台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旅客票价收入的日常口径从原发售(含税)口径调整为乘车(不含税)口径。铁路局和基层站段客运日报取数口径发生变化,旅客票价收入日报从原先在运输收入报表-客票整理报告(财收4)中取当日核收客票进款的实际收入,调整为自客运营销系统中取当日乘车旅客对应的旅客票价收入,客票收入日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一是客票审核系统虽然已经实现日报做账,但数据具有滞后性,不能当日取得,因此无法作为站段客票收入的日报取数依据;二是客运营销系统中客票收入的维护跟进不足,对客票退改签及增值税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站段客票收入日报准确率不高。
(二)客运收入系统分析定位偏差
铁路局收入基层管理缺少独立机构,除客运段外,站段没有独立的收入管理部门,专职收入管理岗位或设在财务科,或设在业务科,或设在营销指挥中心,收入专职人员主要将分析定位为事后“总结式”,“报表式”分析,缺乏对运输生产和产品设计的参与,对产品可能产生经营效益的预判和对执行过程的事中跟踪分析。
(三)基层客运收入分析质量有待提高
站段客运收入分析多数依赖于多年经验接续而来的模板式分析,主要包括客运收入预算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同比上年情况分析。分析内容简单,多数仅停留在数据表面,方法单一,缺乏对影响客运收入的客运收入质量,车次效能及与客运相关的关联指标分析,缺少车次收入贡献率分析,缺少对有针对性、季节性、时效性的增运增收措施的跟踪分析(如调图新增客车的收入完成情况跟踪及车次效能分析)。基层客运收入的深度、广度及分析质量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客运市场变化,因此,提出的相关建议措施与当下增运增收的关键点不匹配,与客运生产经营的需求相差甚远。
(四)客运收入分析体系缺失
一是从铁路局层面看,缺失一整套完整的分车次、分流向、分线路客运收入关联指标分析系统,数据资源难以实现充分共享,制约了客运收入分析向更加精细化发展,从而削弱了其对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组织的指导意义。二是从站段层面看,缺乏统一的收入分析指标体系模型,客运收入分析基础资料台账五花八门,分析数据采集随意性??,指标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工作量指标口径不统一,造成分析质量不高,未能发挥导向生产,辅助决策的作用。
三、强化客运收入分析的对策
铁路客运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客运收入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好常态分析的同时,如何更加精准、更加同步、更加实效的辅助生产决策是新形势下客运收入分析面临的新课题。
(一)健全预算分析体系,实现客运收入全系统分析
健全客运分析体系是铁路局和站段两个层面必须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
1、解决铁路局层面客运收入分析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建立分车次、分车种、分流向、分线路、分担当局基础资料库,设计适应精细化分析需求的信息数据模型,加强同客运、调度、运输、统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畅通数据采集渠道,保障铁路局层面客运收入分析体系提升有序。
2、解决站段层面客运收入分析无“据”可依的问题,统一客运收入日报台账模型,统一工作量数据提取渠道,协调解决跨系统数据不共享的问题,实现铁路局范围统一的站段客运收入分析体系。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客运收入全过程分析
要适应铁路客运的快步发展,必须加快客运收入分析与运输组织改革的有序对接,客运收入分析不能仅停留在静待结果,而应该全程参与,实现事前预测、事中跟踪和事后研判的全过程跟进。
1、主动参与,融入运输生产。各级客运收入分析人员,特别是基层收入专业管理人员,要主动融入运输生产,参与新线新车运营前期的市场调研,做到“一车一案”,掌握所辖区域的客流情况,了解客运市场需求,对新线新车增运增收的能力做好预期分析测算。
2、主动协调,融入市场营销。收入专业人员应主动做好同客运营销部门、财务成本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客运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做好车次效能评估分析,切实为客车开出效益、实现增运增收做好服务。
3、主动跟踪,把握增收效果。建立客运收入跟踪分析机制,加大客运收入动态分析力度,掌握客运收入?化趋势,及时将预测、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三)充实科学分析方法,实现客运收入全手段分析
客运收入分析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和需要,分析的方法不尽相同,日常我们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客运收入、客票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客运其他收入、旅客发送人、旅客平均行程、客运产品结构收入、分字头客车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
1、比较分析法: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日常客运收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预算对比,进度对比,同期对比,环比。据此掌握客运收入的基本完成情况。
2、差异分析法:是拟定对比基数,对铁路局或站段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3、因素分析法:通常是指量率两因素分析,一是关于“量“的分析即旅客发送人、人均周转量等客运工作量因素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分析,二是关于“率”的分析即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旅客平均行程等客运质量因素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分析。
4、趋势分析法:是提取相关时段或周期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掌握客运收入变化趋势。
5、动态分析法:用于日、周、旬、月、季、年等时段的增长量、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四)拓展思路导向范围,实现客运收入全领域分析
1、抓重点,注重客运质量效益指标的分析
一是强化客运人公里收入率分析,剖析旅客平均行程变化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及时反馈客运、财务部门,制定解决措施,提升客运产品增收空间。二是定期对站段收入率完成情况进行公布,对同比完成情况进行排序,抓头促尾,收入率同比下降的单位组织专题分析,查找收入率下滑的原因,积极引导一线干部职工“先算后干”,从最基础的环节力争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铁路局工效挂钩考核办法,将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客运效益指标纳入考核范畴,深入站段做好指标含义、内容、产生效益的解读,为一线明确工作方向,切实调动每名客运职工的创效积极性,要让一线职工“干得好,更要干得巧”,让每名职工主动分析岗位工作效果,形成人人抓效益的良好氛围。
2、抓细节,注重客运增运增收效果的分析
一是着眼客运产品。对本局担当客车分趟次进行梳理,建立分车次开行效益分析模型,动态掌握担当客车的开行效能、客车上座率、客座利用率、客座收益率,客车成本利润率,对客车开行的运营效果进行分析,为客运产品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着眼对策措施。为确保完成运输生产各项指标,铁路局、站段每年会出台一系列增运增收的对策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研判。要求收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及增收成效的量化分析,及时同客运、运输、调度部门沟通,根据市场等情况的变化优化阶段性增收方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3、抓落实,注重客运增收创效对策的研究
如何在每趟客车上挖掘收入增长点,挖掘制约客运增收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一是针对管内客车时间性、阶段性客流波动明显的实际,借助客运营销分析平台实时掌握客车登乘情况,设计客车量本利分析模型,对低客车的盈亏平衡点进行监控分析,提出停运、隔日开行或高峰期开行的建议,对登乘情况好,收入满超盈亏平衡点的客车,提出普速客车增加编组、动车组重联开行的建议,实现管内客车效益开行模式。二是针对直通客车客座率波动的实际,对普速客车可以尝试动车组一口价票价管理模式,普速客车、动车组客车效仿民航淡旺季票价适时推出折扣票价,引流上线,在兼顾运行图有序运行的同时,实现增运增收。
篇4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资府办发〔*〕26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村民委员会,镇直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增产增收目标
*年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努力推动我镇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178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
大春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大抓名特水果。计划全镇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蔬菜产量12640吨;力争大春季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采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同时,在依靠科技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的同时扩大二季玉米和增种田坎玉米,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扩种马铃薯,充分利用旱地预留空行增种马铃薯;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面积。通过上述途径,力争*年全镇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50178亩左右,其中水稻11870亩、玉米19216亩、红苕15767亩、马铃薯1494亩、其它(豆类)1831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镇扎实开展“66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即集中成片建立亩产60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00公斤小麦、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千亩展示片,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加强村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狠抓重大病虫害有效防控。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争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集约化、轻简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
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和省“育土工程”项目,为农户提供无偿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地力培肥项目,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五、以农村能源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和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沼—果(菜、茶、粮等)”能源生态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在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与养殖规模匹配的沼气工程。在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农民社区、农家乐和农村中小学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六、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销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产品,打造名优品牌。继续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大对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联系龙头企业,从品种推介、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篇5
2012年是我镇“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三明、市政府对农民增收的要求,推进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方案。
总体目标
2011年农业人口923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0267元。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12116元,比上年增加1848元,增长18.0%。
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指标:
1、稳定粮油种植面积1.59万亩(复种面积),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进行高产示范竟赛、推广再生稻栽培,确保粮油总产7227吨,增产50吨,增收13万元。
2、新增茶叶300亩,改良优化1000亩。增产15吨,新增产值60万元,增收30万元。
3、扩大蔬菜基地500亩,发展50亩大棚蔬菜种植,新增产值150万元,增收100万元。
4、毛竹林低改10000亩,新增产值300万元,增收160万元。
5、大力发展养殖业:(1)饲养家禽60万羽,除高山村外12个村每村培养养殖大户5户,户养1万羽,增收420万元;(2)新发展养兔大户4户,增养16000头,增收48万元。(3)新增泥鳅养殖合作社,增养泥鳅200万尾。年产值200万元,增收100万元。新增网箱4个增养10万斤鱼。增收20万元。
6、通过三明经济开发区贡川产业园区新建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人,其中本地农民300人计,增收864万元。
7、利用大儒商城30个店面投入使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新增个体工商户30户,经营增收150万元。
8、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户购买30个店面租金30万元。通过桃源春公司、爱玉果合作社等带动,加大土地扭转力度新增扭转面积1000亩,增收50万元。
主要措施
1、做好特色农业示范。建立五大农业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现代高效果蔬示范种植基地(建立30亩的蔬菜大棚、)1000亩高效竹林经营示范基地(毛竹林低改喷灌施肥,竹山便道整治,重点在龙岭村、井岗村),,1000亩沼液综合利用绿色茶生产基地,年出栏10万只高品质农家鸡山地竹林养鸡基地,年出栏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2、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力促华融禽业、建成达产,支持融燕食品、鑫龙食品、金德茶叶、来福畜牧扩大生产或提升产品档次,扶持桃源春生态茶叶公司入驻贡川,培育新增2户三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农业加工企业产值达到2.5亿元。
3、做响农业企业品牌。发挥华融禽业2008年全国水禽企业20强、“贡”省级著名商标和金德茶叶省级绿色商标的品牌效应,支持“桃源春”系列礼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争创三明、省级著名商标,维护好“竹神”牌商标在冬笋与笋干外销市场的美誉度,通过农业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贡川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4、培养核心致富带头人。加强对农村核心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提升核心致富带头人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加大小额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核心致富带头人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小型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其它小型创业项目,着力构建农户家庭收入超10万元产业村。年内计划培养科技带头人、核心致富农户带头人、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带头人8名核心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实施万亩高效竹林工程。引导竹农加强对7万亩竹山的管理,鼓励竹农兴建竹林机耕路、竹山喷(滴)灌设施,提高竹山基础建设水平,大力开展竹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新增1万亩高效竹林示范片,增加竹农收入。
6、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百村培训计划”,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完成1500人培训任务,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力争做到一户一就业,全年计划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00人。
7、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发挥贡川水库水质优势,建设水面生态养殖基地和立体生态养殖基地;建立泥鳅无土高效繁殖育苗基地,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华融禽业公司搬迁贡川优势、扶持养殖樱桃谷鸭,强化“公司+农户”运作,提高农民收入稳定性。依托来福畜牧有限公司,建立种养作物农业示范基地,建立猪-沼-菜生态种养标准模式。充,支持桃源春公司在龙大过坑发展金线莲种植基地,带动农户种植。实现年产金线莲5000万株以上。
8、激活农村财产性收入:成立农村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平台,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证、农村多种经营权证、房产证的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户利用产权证进行抵押贷款,盘活农村土地、房产等资产,搞活民间资本流通。
9、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基本建设等资金630万元,在观成、集凤、延爽、岩下红安高标准建设农田1750亩龙大综合开发土地整理980亩,投入资金30万元,维修龙大、双峰集凤等村水渠7.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
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切实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村两委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确保农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制定工作方案。各村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我镇主要工作指标及以上九项主要增收措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促进农民增收超万元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农民增收的主要目标任务及措施分解落实到村到户,目标任务要具体到增收项目、增收数额、人均增收金额,各村实施方案请于4月15日前报送镇新农办。
篇6
一、农民现金收入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农民在本乡镇域内打工增多,依靠转移农村劳动力拉动收入增长。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990.84元,同比增加738.46元,增长11.81%。工资性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97%。其中:从非企业组织、本乡地域内劳动和外出从业劳动所得的收入分别为880.30元、4356.26元和1754.27元,同比分别增长-1.97%、15.28%和11.35%。从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增加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力量。主要原因有:一是外出务工工资的增长;二是近年来全区加大了重点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力度,一些企业的投产扩产也给本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家庭经营仍是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业
年我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023.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9.26元,增长13.06%。其中:一产收入721.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2%;二产收入231.1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1%;三产收入2070.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5%。
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第一产业人均收入721.97元,同比上升15.22%。第二、三产业随着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生产中去,农民自营三产业行业人数不断增加,三产业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人均收入2071.18元,同比增长11.29%,特别是农村基本建设的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农村商贸业、社会服务业也在发展之中.调查显示,年我区农民交通运输经营人均收入981.33元,比上年增加64.33元,增长7.02%,批零贸易饮食业人均纯入991.21元,比上年增加136.33元,增长15.95%。
(三)转移性收入增幅大,是农民增收的另一来源,
年我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718.3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2.96元,增长36.72元,其中:离退休金纯收入537.45元,增长37.58%,农村地区退休金的提升和养老金的发放到位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加,政府家电下乡惠民政策工程实施,使农村地区居民受益匪浅。
二、农村住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消费支出总体增长。
年,由于国家各项利农政策,也增强了农民增加投入获取更多收入的信心;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发生变化。年我区农民人均现金总支出8407.8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80.85元,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7.7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来自生活消费支出的拉动力,抽样数据显示,年我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78.96元,比上年增加873.56元,增长14.08%,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类生活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其中增长较快的有:
1、食品支出增长13.26%。年我区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395元,比上年增加397.59元;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农村劳动力强度的减少,吃的方式也在变化,食品结构向健康,高质量发展。
2、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43.63%。年我区人均交通与运输支出1083.6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9.17元;农民的生活标准逐步向城市化发展,农民生活信息化不断扩大,随着农村通讯条件的改善和通讯器材价格的下降,农民对通讯器材的购买不断增加,个别农村调查户购买家用小汽车和经常更换手机,反映了农村普通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
3、居住支出增长9.19%。年我区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14.4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93元;
4、文教娱乐消费支出588.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62元;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中央及地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措施,因此,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健全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区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在新城区等其他地区商业门店和设施仍比较少。建议可以通过增加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型超市等商业单位来投资,加快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
篇7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1.农业再生产投入减少,消费市场不活跃,使农民增收步入“恶性循环”
在农业方面,不少地方农民的投入呈现大幅度降低趋势。农民增收缓慢,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再生产投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了增收,出现了“投入减少—生产受影响—收入减少—投入更少”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难。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是农民,由于农民手中资金有限,形成的购买力较弱。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以商品流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自然受到影响。
2.经济结构的利益调整抑制了农民收入增加
农民收入受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波动的风险较大。一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暂时的困难。二是分散经营,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三是农户信息不灵。农村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近年来,镇村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但是步子不大,速度缓慢,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没有发挥出农业的比较效益与潜在效益。一是农业仍旧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三是产业化经营与市场关联度低。四是没有特色和名牌,竞争力弱,难以占领市场。
4.投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乡镇每年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大约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0%左右,大部分为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直接对农业生产性的投入少之又少;村级由于经济实力脆弱,每年的支农资金投入非常有限,支农尤为乏力;而镇村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农村信贷政策不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加上农户积累投资能力有限,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等原因,导致农村投资增长乏力,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5.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的主体,必须具有驾驭市场经济决策能力,运用市场规律调节和管理生产的应变能力,这些恰恰是农民的弱项。一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在以市场调节生产,实现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大循环的环境中,暴露出很多的不适应。二是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尽管农民有就业冲动,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但就业适应能力较差。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要面对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确立市场品牌,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真正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标准、质量与品牌的有效统一。积极开拓新兴创汇农业,加快推进特种蔬菜瓜果、花卉等产业迅速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着重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基础上,尽快上规模、上档次,还要面对市场,从本地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效益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要抓好土地流转政策,在坚持的大前提下,要用活土地流转政策,逐步推行规模经营,着力培育农村经营大户,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就先导力量;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引领农民发家致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加大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2.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
发展农村服务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村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农民增收之路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综合各种要素,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积极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建立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和超市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通过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形式,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和流通效率。同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富余人员向农村服务行业转移,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使服务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各级政府在考虑财政供养人员的同时,不能忽视80%的农民,不能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的投入资金一定要保证并逐年有所增加,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做到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向农村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众覆盖。同时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吸收外来资金的硬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市场资本和国外资本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增加资金投入总量,为农村、农业发展“输血”。
4.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创业收入
提高农民素质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一是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三是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按照“两个提高”的要求,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健全农业科技网络,充分发挥科技队伍和农村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民营、私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必须要有好的政策吸引和保障。为此,必须根据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等问题,重点抓好“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结合,做好本地优势资源的宣传和包装,增强优势资源项目的吸引力。加快对特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使之成规模、上水平,形成农业品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篇8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__局长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建设新农村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__来说,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我认为达州,有基础:20__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90万吨,肉类总产量76万吨,油料产量26万吨,苎麻产量6.29万吨,中药材产量9000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70个,劳务输转人数120万,劳务收入46亿元。有优势:从区位来看,一是位居__东北部,是__东进北出和通江达海的东方通道。二是地处__四省市的结合部,位居西部三大经济中心城市(__)辐射的交集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成为次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三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__到__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随着__高速公路的建设贯通,将会极大地促进__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资源优势来看,__农业资源非常丰富。20__年,粮油优质品率达到54%,特色农产品基地126万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00万亩。有全国百名产粮大县2个、肉类产量大县4个,尤其以我市__为中心的__平行峡谷区是全国最大的苎麻产区,是国家命名的苎麻之乡。全市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是国家命名的油橄榄之都。富硒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__黄牛、__x黑鸡、地道中药材等10多种地方特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有差距: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1:33.8:32.1,农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村经济仍然落后,200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43元,居全省12位。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与此同时,也有潜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见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就快;什么地方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地方发展就快,农民得到的实惠就最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特色、规模开发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巩固、扩大现有主导产业特色基地,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连点成片,连片成方,连方成面,形成集聚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三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业主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就__而言: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充分利用优质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
蔬菜花卉等七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建设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实施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末,全市建设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325万亩,建设规范化畜禽养殖基地乡镇200个,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400个。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到20__年,建立规范化优质粮油基地220万亩,实现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发展畜禽产业。主要发展生猪、肉牛、奶牛、__黑鸡、__白鹅等,到20__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4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发展苎麻产业。到20__年,全市优质苎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苎麻年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发展薯类产业。到20__年,全市薯类总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发展油橄榄产业。实现油橄榄年加工产值2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乌梅、百合、桔梗、白芍等地道中药材,实现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蔬菜花卉产业。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大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认为: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是以农产品基地生产的原料为加工、销售对象,并逐步与农产品生产者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结合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抓住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就等于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核心和关键,也就等于是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展龙头企业,就是要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放胆支持、放手发展的总要求,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逐步完善、不断壮大的方针,培育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做到生产经营的农业产品与市场动态变化的需求相适应、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相适应、与国内外人们消费理念追求相适应。积极扶持农村各种产业规模经营大户,提倡和引导大户带头组织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增强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新的龙头,促进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产业滚动发展。二要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农业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农业各产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之成为布局科学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转化为名特优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优势,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围绕知名度高、有市场优势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立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开辟乡村与城镇、农民与市场挂钩的系列开发支柱产业之路。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大力发展以产销、协约、订单为主要方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四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遵照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销售市场化的原则,及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农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建设基地,把分散在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形成与农业资源相适应的专业化、区域化产业格局。围绕一种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市场,把专业乡村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基地。本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品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些国内外市场急需、高附加值、名优特稀新的拳头产品基地。五要健全各种服务体系。建立流通服务体系,使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生产资金、生产资料、营销关系、市场安排等要素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建立科教服务体系,通过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科技示范,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使农业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得到保障;通过大力普及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使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建立资金服务体系,做好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督工作。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使信息成为指导生产并参与生产的手段和工具。六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扶持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以通过龙头企业向农民预付定金、发放扶持资金、赊销种苗饲料、直接返利或奖励等方式使生产环节得以分享后续环节的利润,从而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建立自我防卫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疲软、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就__而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根据__的实际,我们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坚持加工、销售、服务一起发展,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一起发展,多种成份一齐上,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壮大__生物化工、__米业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__食品、__肉食品、__肉食品等肉食品加工企业;__麻业、__麻纺等苎麻加工龙头企业;__荷田生化等薯类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使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都有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着力培植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到20__年,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丰富的资源,农民外出务工,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农村骨干的快速通道。外出务工,既可积累财富,又可增长才干,开阔视野。有关农村经济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务工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采取跟踪管理、跟踪服务和提供信息、法律援助等办法,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为农民工解决好劳动技能培训、务工证明、承包地流转、子女入学以及农忙季节家里缺劳力、缺农资等问题,要通过上述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来抓,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跳出“农门”,不断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篇9
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是一个新建的移民乡,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与本地老乡镇相比,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大,*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达到了512元,还不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八分之一。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全乡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农民群众新的生产生活制度正在形成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举措,使全乡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并从一开始就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到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实现这样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紧紧围绕全县“翻番升位”目标,以实施“治慢工程”为抓手,大力落实以下增收措施:
一、发展劳务产业促增收。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培育,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输得出、稳得住、多挣钱”的目标。一是切实加强对劳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劳务产业办公室建设水平,配强人力,想方设法争取落实劳务培训经费,做到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等“五到位”。二是切实抓好劳务培训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乡劳务产业办公室为主体,以中介组织和用人单位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乡劳务培训中心,落实劳务培训项目,对农民工进行就地培训,异地转移,减少培训环节,降低培训成本,使农民在“零距离”培训中掌握一技之长。三是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工作。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加强县内外,特别是新疆、青海、兰州等与我乡有固定劳务关系的用工企业的联系,巩固现有输出人员,不断扩大输出规模。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善于经商的特长,积极鼓励他们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四是切实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将技能培训和信息、组织输出、权益维护有机结合起来,为劳务输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大大提高劳务输出效率,力争全乡60%以上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农民收入中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0%以上。
二、发展草畜产业促增收。立足本乡优势,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走种草养畜的增收之路。一是严把品种关。抓住我乡草畜产业刚刚起步的有利时机,坚持统一引种,统一调运,把好新品种进入关,引进养殖效益好的肉羊新品种,走好高起点发展的路子。二是坚持科学养殖,规模发展。结合“1881”工程建设,大力落实县、乡制定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和特色养殖小区。力争三到五年内全乡农民户户都有养殖业。三是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工作,坚持全民动员,预防为主,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严把产地、运输、市场关,严防输入性动物疫病的传入,确保草畜产业发展快、稳得住。
三、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把适合在我乡发展的甘草和枸杞产业作为七墩的特色,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采取政策激励、示范引导、中介服务等办法,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连片开发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技术服务工作,体现特色产业的高效特色。认真总结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产品生产、组织销售、订单争取等方面的作用,解决好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篇10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市场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广泛开展乡村为农综合服务社建设。要切实按照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建乡村为农综合服务社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69号)精神,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创建数量,拓宽经营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市镇两级供销部门要结合乡村为农综合服务社的创建,全面开展商品配载服务,并依托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在各镇(区)建立商品配载中心,为遍布各地的为农综合服务社提供商品配载,促进镇区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
(二)切实发挥各级供销部门的商业功能。市镇(区)供销部门要认真搞好商业规划布局工作,积极承办有关商业网点的建设和经营。要依托商场、超市等载体,加大对镇(区)村的下延扩展力度,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店、品牌店、连锁店,进一步繁荣农村商贸业。要发挥供销系统的基础优势,协同相关部门抓好医药零售店的经营资质建设,搞活经营,提高品位,更好地为城乡消费者服务。要进一步抓好特许经营项目建设,做好烟花爆竹的批发、零售市场管理;依托报废汽车拆解项目,完善规范物资回收经营,通过兴办物资回收市场、网点等,将物资回收经营纳入乡村为农综合服务社,增加其经营服务功能。
- 上一篇:工程管理人员思想汇报
- 下一篇:绩效考核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