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

篇1

良好的记忆品质是人在再认和回忆经历过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的一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因为具有良好记忆品质的人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未来知识与能力竞争的社会中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工作还做得很不理想:许多学生对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如过眼的烟云,往往是学到后面忘了前面,回忆不起需要回忆的事物,经常想错试题的答案,记错英语单词或数学公式,背错文章等等。这种情况不能说我们教师没有责任,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认识和作法上,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有的教师认为只管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如何,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于是他们对课文中的知识不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对其中的重要部分也不明确要求学生记下来,更谈不上去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因此,造成了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新时期人材需要的差距。由此看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获得牢固的知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呢?下面试探根据我们的体会,将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指导。

心理实验证明,记忆依赖目的和任务。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记忆任务。如:背诵课文中某个精彩片断,记住某个公式或定理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多地、主动地、自觉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记忆的任务。还可在不同的场合、环境,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记忆专注的品质,以此来促进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形成。

二、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人获得牢固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引导他们:

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关材料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对于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组织复习应注意:第一,要及时复习。对刚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多加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相应减少。第二,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在复习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第三,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避免枯燥、单调,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掌握的知识更透彻、更牢固、更灵活。

三、运用多种分析器协同记忆。

记忆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调动心智器官和心理机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人强调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们在进行语文和英语教学时,让学生视、听、读、写相结合的效果要比单一视或听的效果好,再如:学化学做实验时,不但进行了操作,看到了各种光、色,还闻到了气味,甚至尝到了味道,耳、眼、手、鼻、口全都动员起来投入学习,记忆就特别清新。

四、养成自我检查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改革课题(No.2011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5-01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西医基础课程,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成了医学院校基础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期末考试,并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当进入临床实习时对生物化学的记忆已所剩无几,只会简单的看化验单而并不明白各检测指标的真正内涵【1】。因此生物化学学的不好,也对将来医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桎梏。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对生物化学多元化改革的思路,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一定的收获。

1.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需要一定的理化知识,而中医院校一半以上是文科生,高中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且中医院校大一不开设化学基础课程,因此与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差距很大,也必给生物化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对中医院校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我们进行改革。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措施

我们选择了2010级针推班、针推英语班学生作为改革对象,就我们设计的教改方案模式进行了初期的尝试。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国内各院校使用的都是统编教材,虽然照顾了各个学校的使用,但却忽略了各自的特点。此次改革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的内容繁杂,新知识缺失等缺点,根据我校各专业的需求编写了更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我们改变了传统教材多年不变的排列顺序,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需知识的相关性按相近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使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更连贯,衔接更合理,学生在掌握上更系统。

2.2教学方式多元化

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难懂的课程,通常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因为生化的知识前后应用比较多,也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改进。

2.2.1 知识延伸法 学生到学校学习,不是只背诵课本知识而是要学会让知识延伸和扩展。为了将有限的课堂知识扩展到无限的治疗疾病中,我们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和自学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如学完酶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酶缺乏引起的疾病,并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所掌握的酶的知识超过了课本的知识,也为他们今后在临床中遇到疑难疾病时知道从酶的角度去考虑。又比如在学完维生素后,结合维生素的生化功能,对常见中药方剂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中药,重新引入维生素所起的作用,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新的认识。如有同学分析了寿胎丸中维生素与药效的关系,认为寿胎丸中的川续断富含维生素E,而君药菟丝子为种子药材也富含维生素E,所以从维生素E(生育酚)的角度可以看出该方具有安胎的功效。很多学生通过这样的延伸学习,对生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2.2 框架式笔记法 生物化学是一个系统性、知识性衔接非常紧密的学科,各物质代谢犹如一条条立体交错的交通,而每个章节又犹如一条条孤立但又与其他物质相互联系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绘出这些道路,他们在今后分析疾病时思路才能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但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路不是学生自己摸出来的,所以不知道该怎样去掌握。此次改革,我们采用框架读书笔记法,让学生将所学的各物质代谢画出代谢的框架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路线,为他们很好的掌握生物化学的精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绘制,改变了过去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使所掌握的知识更灵活和更扎实。

2.2.3 病案分析法 生物化学涉及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病案分析,可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对今后临床处理这些疾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氨中毒是与临床结合非常紧密的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彻底搞清楚氨的去路是生成尿素还是尿酸,也不能完整解释其发病机理。因此这部分内容通过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因肝病在临死前出现昏迷去分析讲解,学生听起来既感觉生动,也能很好地了解了致病的原因,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外像酮症酸中毒、苯丙酮尿症等,这些疾病学生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机理并完全清楚,但通过病案讲解,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另外通过西医基础知识对疾病的分析,为他们在今后中医辩证中更好的结合西医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2】。

3.教学效果评价科学化

学生的成绩是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教学效果评价对教学双方有着重要的引导与激励功能,如何评价引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3】。目前我国采用的都是闭卷考试为主,甚至是期末一次考试定结果。这样的考试只能体现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结构、代谢过程都比较复杂,因此一些学生出现畏学、畏考、甚至考试作弊等现象,这样考来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改变这样的弊端,我们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在平时成绩考核中根据不同知识单元的要求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酶、维生素等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完成的相关论文来评分;对于生化的核心内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则根据学生做的框架笔记进行考核;对于和临床结合紧密的如肝昏迷、酮症酸中毒、黄疸等则根据学生写的病例分析进行考核。除此还建立了网络在线测试提供学生方便时自我测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改变过去单纯由老师全篇灌输的方式, 让学生也参加到教学环节中,自己总结、自己分析,使学生对生化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课本相关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为他们今后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能很好地分析和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政,杨云.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6):1241-1242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过程 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9

有机化学是各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一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以后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要尽快适应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并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时,还要不断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指导。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有机化学的教学体会。

1 紧扣教学大纲,勾勒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

在中学时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到了大学化学有了更为详细的分科,有机化学主要学习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讲解绪论时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根据大纲分析有机化学主要内容的框架结构及各章节的编排。将基本框架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

2 授课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注意与中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授课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不必机械地按照教材讲解。我院各专业基本上理论课为72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完有机化学,并使学生接受和掌握,教师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对课本内容作必要的删减,对中学已学过和对以后的学习影响不大,或者在以后的其他课程中还会重点学习的内容可作简要介绍。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大学化学是对中学化学的拓展和深化,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学生的学习。

第三,注意学生课堂反应,及时归纳总结课堂内容。中学时教师讲课速度很慢,往往一页内容讲好几节课,而且还会反复复习,大学教师讲课速度快,一节课能讲好几页,而且不一定按照课本上讲,没有预习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到哪儿了,讲的什么内容,有些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不听教师讲解。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讲课内容的起止页码,只需对书上没有的、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才要作笔记,课堂上要尽量理解讲课内容。大学有机化学一节课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因此教师对授课内容应及时归纳总结,还可布置相关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让学生做到掌握知识时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特别是对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部分内容,以往常利用平面图形和实物模型来讲解,平面图形过于呆板,在大教室运用实物模型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且它们体现不出电子的激发、原子轨道的杂化、形成分子轨道的动态过程。我们借助Flas放映三维立体图片的动态变化过程,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

第二,将理论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比如学生通过性质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第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提出的问题既要注重与旧知识的联系,又要能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层层深入,可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互相讨论,相互启发,加深印象,那么在教师讲解后学生就能更好、更深刻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4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学, 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是一个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对一些基本定律和基本概念, 注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层层分析,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其次, 集中精力弄清基本概念、命名、反应、性质的来龙去脉, 掌握系统的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抓重点和关键以及不易理解的内容, 删除陈旧内容, 将学生能够看懂的内容略讲, 甚至不讲。第三, 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 尽量穿插一些有机化学的最新进展, 包括药物、环境、生物等各个领域中的新成果、新进展, 教师在教学中跳出书本的限制, 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拓与能力的训练, 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这样, 不仅可以活跃学生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不受老师惯性思维的影响。

5 关心学生,时常与学生沟通

爱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质,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某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也常常会“亲其师而重其课”,可见教师平易近人,言谈文明,关心学生,平等待人,才能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对于高中没有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本来基础就比一般学生薄弱,对学习有机化学感到无从下手,缺乏信心,而如果大一时没有打好基础,没有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往往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逢化学必不过”的局面。所以对他们教师应该更加关心,增加答疑时间,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备课,做到教授知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还要不断探求新的、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铁步荣.有机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吕惠柳.有机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J].药学教育,2005,21(3):34-35.

[3]王萍.中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5):254-255.

篇4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篇5

【关键词】分诊护士;培训教育

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医院临床分科越来越细,突出了其专科性、专业性及先进性。门诊人流量大,病种复杂。医院对患者进行就医指导(导诊)及各专科实行护士分诊制度,便于患者简单迅速地了解就医流程,及时准确地选择就诊科别。这就要求门诊分诊护士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广泛的医学知识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等。然而分诊护士又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不上夜班,工作较临床科室轻松。因此,一些老弱病护士往往被照顾安排到门诊工作[1]。她们来自不同的临床科室,由于受职业分工及经验所限的影响,加上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对学习更新知识欠热情,相对来说,难以保证发挥正确的分诊指导作用,不能完全胜任岗位要求。因此,结合实际抓好分诊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适应其岗位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对分诊护士的培训项目标准,各医院均无规定[2]。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于2010年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实施对分诊护士的培训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导诊分诊人员19人,其中导诊岗位6人(非医学专业,主要负责目标指引,就诊卡办理指导,预约门诊热线登记等工作。不属此培训教育对象之列)。各专科分诊护士13人,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感染科等门诊。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9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3人,平均年龄48岁。在门诊工作时间最长13年,最短3个月。

1.2 方法

1.2.1 问卷及现场工作调查分诊护士 内容包括病例分析、如何分诊、如何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就诊工作、本院最近推出哪些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等。通过上述方面的调查进而了解对内、外、妇、儿、皮肤、中医、五官、感染病科等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掌握情况。

1.2.2 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分诊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知识薄弱点 (1)缺乏全面整体的专业知识,缺乏发散性思维。分诊护士专业知识较扎实能从多方面评估就诊患者作综合判断的占42%,58%尤其是门诊工作时间较短的护士往往只是凭经验、现有知识及主观认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指导。(2)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在配合医生患者就诊方面,50%的护士能做到观察患者病情并根据病情作轻重缓急的安排,提供安全运送,联系相关科室等。而半数护士只是维持秩序,按号叫诊。患者提出要求就处理,不要求就让患者自理,未能做到多观察多询问主动服务。(3)缺乏主动学习医学新知识的意识。比较了解医院最新的的信息动态、关心本院信息公布及阅报、订杂志、上网学习者只占30%,普遍对此不太关心,有的因年龄及身体等因素,抱着干几年就退休的思想,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3]。

1.2.3 制定培训计划 门诊部组织成立由门诊护理骨干组成的岗位培训小组及质量监督小组。根据分诊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岗位要求确定培训教育内容、培训时间等,课堂理论教育与岗位训练相结合。质量监督小组评估培训教育效果。

1.2.4 实施培训教育

1.2.4.1 小课堂学习,每月1~2次。(1)学习医学基础知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及体征,相关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等。请各专科分诊护士轮流主讲,人人参与。涉及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中医、皮肤、五官口腔、感染病科等,小组长点评。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观察、评估、分析能力,以达到正确分诊[4]。(2)沟通技巧。学习本院制定的《医务人员服务规范》,《门诊工作手册》,解读《医患沟通学》[5],护士长重点分析工作中出现沟通欠缺导致患者不满甚至投诉的案例,总结经验。同时设计场景,提出问题,探讨学习,交流心得,以提高沟通能力。(3)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每月一期的院报《通讯》资讯以及浏览医院网站,及时了解各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引进的新设备等,了解专科建设、特色治疗、名医推介、医学动态、养生保健、科普教育等。(4)门诊部定期邀请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科室负责人给导诊分诊人员进行信息推介学习。(5)应急能力的培养。学习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熟悉紧急抢救患者的流程,心肺复苏技术的演练等。(6)参加院内各种业务学习、培训。每季度科护士长检查读书笔记一次。

1.2.4.2 岗位培训 (1)基本要求。如仪表、礼仪、语言、行为、服务态度等。(2)专科管理。熟悉各专科医生出诊时间,正确分诊指导就诊秩序、安全管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物品准备等。(3)轮岗工作。分诊护士每半年轮岗一次,更好地熟悉各专科疾病,诊疗常规,病情观察等以及该专科名医、专家,特色治疗等。

1.2.5 考评考查 科护士长及科室质量监督员专门设计一套门诊分诊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及评分标准,评估分诊护士工作质量,每月进行一次量化考核。内容包括分诊护士对全院环境、医疗信息等的熟悉程度、各专科医生出诊时间的了解程度、门诊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急慢性疾病的分诊要点掌握程度、诊室管理、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服务礼仪等8个小项目,共100分。≥80分为合格。同时每月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护士分诊指引、信息沟通、就诊秩序、环境管理、疾病知识及用药知识的宣教等共6个小项目,每个项目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未接触进行评价,以满意与很满意计算为满意,不满意和一般均为不满意。

1.2.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理论培训及岗位教育,提高了分诊护士的综合素质,2010年门诊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合格率达96%;患者满意度达98.9%,与实施培训教育前(2009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分诊能力明显提高 由于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及各专科分诊岗位轮岗工作,分诊护士对门诊各专科疾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就诊常规比较熟悉,能较全面评估患者,分诊能力明显提高。

3.2 形成良性氛围 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对分诊护士的培训与考核,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方法,老师在身边,经验分享,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同事乐于接受,形成一个良性氛围。分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把医院的各项服务承诺以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得到领导和患者的好评。

参 考 文 献

[1] 侯春梅,郭春艳,潘春光.转岗老护士如何做好分诊工作.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5).

[2] 何晓俐,谭明英,解蓉.门诊分诊护士的规范管理.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

[3] 褚加静,刘钰.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对比及借鉴.中华现代护理,2010,16(9):1104-1106.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R211.0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16-02

近几年通过对本校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不同专业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在充分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方便、直接、生动、形象的特点外,也感觉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 多媒体教学认识误区及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式的教学,这无疑夸大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非常重要,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信息量大,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大屏幕”,教学课件成了教师的电子替代物,教师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员,造成了”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现象[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减少,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与学生缺乏交流。

1.2 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目前使用的课件大多数是教师自己制作的,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课件制作水平较低,有的甚至只是机械性将教案、书本内容以文字、图表复制出来,没有真正的制作出集动画、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严格地说,绝大部分不能算是多媒体课件。也有的老师忽视多媒体教材的服务性,一味追求课件色彩的华丽,画面复杂,使用起来学生目不暇接,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效果。

1.3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思维能力减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虽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但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每页幻灯片停留时间短,如一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整堂课上只动口不动手,板书甚少,课堂上学生一味狂抄笔记,忽视教师的讲解,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更没时间去思考老师的讲课内容,严重影响了听课效果。

1.4 影响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发挥:传统教学方法可以任教师自由发挥,在课堂上,不论教学水平高低与否,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教学特点,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肢体语言都有个人的风格,对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每位教师都使用相似的课件,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内容的复述,忽视个人特点的发挥,失去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其知识更新快,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使学生感到既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3]。

2.1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层次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以传统教学为主,注重板书、草图和课件的交叉使用,放慢讲课速度,注重打牢教学大纲中掌握与熟悉的内容;而对专升本的学生,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注重扩充知识,开启思维。教师应真正注重教学主体的感受,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4],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意见,调整自己的讲课速度和授课方式,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专题讲座、阅览文献以扩大知识面。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改进旧的学习方法,改掉课堂上一味抄笔记的习惯,重视课前预习,课堂以听讲为主,笔记只记要点,课后及时温习,整理笔记。

2.2 注重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动态特性:生物化学课时紧、内容多,大量使用板书,占用很多时间,使其在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减少,而授课教师也普遍感到两为其难,很多知识点,特别是许多动态反应过程用传统板书方法难以讲清、讲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减少这一弊端,特别是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板书方法,很难准确地进行表达,不仅耗时较多,而且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接受。如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插入这些反应过程的光盘动画,甚或小电影,直观生动,短短几分钟就可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认识,最后再配以教师的总结讲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不断更新知识,制作高水平的课件:注重课件设计,做到图片丰富、内容富有条理性,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5,6]。按照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课件的主体。以DNA复制为例,本章的中心法则、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原理等部分内容,容易看懂,故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本部分设计为重点讲解半不连续复制和冈崎片断等难以理解的部分。

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运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字过少,学生虽能理解课堂授课内容,但课后复习缺乏提纲挈领;文字过多,特别是一次显示文字过多,学生可能会疲于做笔记,无法跟上授课教师的讲课节奏,影响授课效果。因此,每张幻灯片的文字行数不宜超过7~9行,且应逐行显示,速度不宜过快,留给学生听讲、思考的时间。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动画,动画不宜过多,起到点睛之笔即可,否则会画蛇添足,流于形势,影响教学效果。

2.3 丰富课件内容,适当链接动画及图片: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插入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者将某些难于理解的动态反应过程以动画形式予以展示,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与临床联系广泛,在讲课中插入一图片,如糖尿病足、肝硬化、甲亢、佝偻病、白化病等患者的图片,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也便于枯燥的生化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再如在讲解各种维生素时,插入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图片;脂肪酸β-氧化的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的4步反应步骤以动态显示,分子中的反应部位以鲜艳的颜色着重闪烁三遍,硫解时随着动画箭头标明部位,并配以清脆的铃声,使反应直观,便于比较、理解与记忆,较以往的传统教学更为生动、有趣。

2.4 注重板书与课件的交叉运用:在讲课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切忌只对着大屏幕讲,或只顾埋头操作电脑,疏于和学生交流。在多媒体教学中,可通过眼神与学生的交流,判断课件的播放速度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如果多数学生显得不太理解,应放慢多媒体的演示速度。在多媒体教学中,板书的设计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讲授的主干内容在黑板中部显现,为主版。重点部分可逐步在黑板的右方画草图,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在黑板的左方可书写专业英文单词或一些需要强调的概念性词语。黑板这两侧为副版,需强调的是主版的内容应保留到每次课的结束,以便于教师的总结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而对于课本中(如,物质代谢)各代谢途径的讲解,如果全部应用多媒体,由于一条代谢途径由多张幻灯片表述,讲完之后学生大多一头雾水,难以使各个不同的反应相连成串。若此时教师能巧妙地利用板书,边讲解、边板书,在生化反应关键处,从分子化学结构、能量水平、酶特性、环境条件影响等方面,细致、清晰、透彻地讲解分析生化反应沿特定方向进行的客观必然性,学生才易于体会。

总之,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应用应该得到推动。但是无论何时,教学主体是学生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应随时了解学生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伦新.浅议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01):46

[2] 曾丽芳,孙小嘉,贺劭丹.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4):222

[3] 杨晓梅,张娜,熊英等.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医学教育探索, 2008, (02):29

[4] 郭媛,屈超玲. 浅议多媒体技术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 ,17 (4) :209~211

[5] 王颖.对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初步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48

篇7

有机化学课程教授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一年级或是二年级的学生,在讲解化学反应机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不适应,机理本身就比较枯燥、抽象,很多学生受中学时学习思维的影响认为记住A加B生成C就可以了,学习反应机理有什么用,这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就这一问题,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以实例引入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乙烯与含有溴成分的的氯化钠溶液的反应物时,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多同学都会回答:1,2-二溴乙烷,但实际上还有1-氯-2-溴乙烷,这就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也被这个悬念所吸引,这时老师及时补充的新知识学生更有兴趣、更主动的去接受.还有一些内容既可以联系实际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事务讲解[1],比如讲到醛的内容,可以从比较熟悉的甲醛开始引入概念;在讲解羧酸时,可以蚁酸、醋酸等为例;而讲解烷烃的氧化反应时,可以天然气作为重要燃料的例子;等等,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会主动的接受新的知识,老师讲起来比比较轻松,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有机化学课程涉及很多定义、定理、化合物结构式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而那些立体结构、反应历程等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2].如果利用传统的板书授课,不但不能很好的展现这些立体结构和反应的变化过程,也浪费很多时间.这时适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将图、文、动画和视频等有机的融合成一体,它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更能清晰展示教学内容[3],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还能实现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思考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方面,更能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可以多为带领学生做练习以巩固所学;还能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而不应该是“主导”,因为实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用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模拟出化学反应过程、现象等,但是与实际现象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4].而且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反应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难以平衡记笔记和认真听讲的关系,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速度.另外很多合成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教师利用板书把实验产生的现象、产物逐一指出,带领学生一起得到最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5].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通过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基本知识和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提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按项目层次可划分为:基础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按中药专业培养方案界定).基础型实验以验证为主(如普通蒸馏、熔点测定;醇酚醚、醛酮醌的性质验证),其步骤、现象、结果等在教材都能找到,这样很多学生就不加以重视,机械的按照书中提示步骤进行,实验结果也没能仔细观察.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规范要求,没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更达不到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的综合实验能力.所以应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在绪论课中介绍[6],一些典型的官能团性质实验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练习不再加入到实验课程中;而一些重要的基础操作,如普通蒸馏、结晶实验、熔点测定等需要单独进行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能将一些基本操作整合到其他的综合型实验中,例如将分馏实验整合到制备乙酰苯胺的实验中.综合设计型实验不但包含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操作,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可以考虑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这一类型的实验[7].而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用以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的教学先会由教师集中讲解然后整个实验内容都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完成,在新教学模式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相关实验说明然后自主思考实验的过程、结果、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是还有哪些合成途径[8].这样就可以把教师在课前的集中讲解变成学生的自主讨论这时教师再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能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解更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重点学科;人才培养;作用;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5-02

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三级重点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重点学科是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基地

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1]。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将科学研究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中,是实现教育模式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的应用、开发和创造转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需之路。

我校自2005年9月对研究生实施学校、院部分级管理以来,中医文献研究所充分利用三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根据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点,重点对培养研究生基本素质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2]。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色决定了该专业研究生应是博学、善于著述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自入学之日起就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古籍及现代研究文集,把《中国中医药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医学与哲学》等报纸期刊中的新观点、新见解作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面与导师或在演讲会上通过演讲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表达己见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通过广泛的阅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把这个过程付诸于笔端,由理论而到实践,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亦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传承和发展。读书报告与写作投稿互相促进,持续不断的读书是写作投稿的源泉,这一过程也是研究生选题和毕业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大量阅读有助于掌握学术根源与学术动态,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课题,而日常写作练就了论文写作的娴熟技巧,在此基础上完成有新意的选题和优秀的毕业论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已进入了较高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并参与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利用重点学科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重点学科科研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其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凝聚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重点学科是师资队伍的摇篮

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时期发展战略。而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科发展水平,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学术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开发学术研究人员的能力,使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效值。”[3]人才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成熟的学科既要有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富于创新精神和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具体目标之一,中医药重点学科担负着学科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的任务[4]。通过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可以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如设立浮动聘任制、校内特聘教授岗位、岗位等级津贴分配制度等,引入市场机制,宽领域、多渠道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骨干。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是高水平师资的生力军。

3 重点学科是专业分化的依据

重点学科建设重在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是专业方向分化的重要依据。以我校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中医文献学科确立,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发展,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此,199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以中医文献学为依托设立全国唯一布点的中医文献本科专业。中医文献专业设立后,我校文献学科始终以新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根据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着眼于周边学科、新兴学科与中医药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以传统专业为依托,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生长点,加强培育孵化,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口径、专业方向,努力改造发展前景欠佳的专业,增强了本科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改变了中医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凸显了我校本科教学的优势与特色。2001年根据以本学科发展的优势特色为条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将该中医文献专业方向调整为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根据学校中长期规划,又提出两步走的专业发展战略,即2005年依托本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方向)七年制学生,2006年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我校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重点学科建设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重点学科是优化课程的保障

重点学科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前沿,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形成课程,进入教材,是优化课程,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方法。重点学科可以利用学科优势,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引入课堂。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新信息,使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年来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课程,进入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世纪90年代总结文献研究实践成果,形成的《中医文献学概论》等教材,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在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另外中医学专业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系列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医文献发展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医学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药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同时我院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既要调整结构,还要保证内容的全面;既要调整内容,还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既要具备时代特点,还要保持中医学的特色的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将中医学类课程改编为三门课程,即《中医学概论》、《中医诊疗基础》和《中医临床概论》,并力求通过这三门课的有机联系,构建起学习中医学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确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医类课程模块的结构,明确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构建此类课程教材的基本框架。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劲秋.加强科研管理搞好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9,12(1):63.

[2]步瑞兰,李明,刘鹏.研究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118.

[3]王永炎.新世纪中医药学科建设论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l5(1):1.

篇9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家政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家政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如扫扫地、炒几个菜、洗几件衣服等家务劳动, 它还包括自我服务、家庭理财、生活习惯、交际礼仪、美化生活等,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创新性为一体的课程。

要想真正上好家政教育这门课,笔者认为教师要练好自己的内功,充分利用好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尤其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等。培训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年轻教师为我们上了家政教育示范课——系鞋带,为我们开展家政教育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如果真正能够把家政教育课上起来,把家政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生活处理等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肯定能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心得体会二:

针对我市贫困农户、移民户、年龄较大而就业困难的农村妇女,我校受市扶贫和移民局委托,我们在东兴乡开展了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家政服务员培训,现将该期培训班的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 前期培训组织动员情况

为落实好培训工作,培训前,我校领导多次带领职业培训处的全体人员到市境内多个乡镇开展了调研,选择了几个农业乡镇,与当地乡镇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研究具体人员的组织报名工作。按照扶贫移民局的相关文件要求,动员组织农民报名登记。到开班培训前,东兴乡共组织上报将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册人数近60人予以公示。

二、 培训内容

根据家政服务员这个工种的主要服务内容,我们拟定了一个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家用电器的维护保养、家政服务员的职业礼仪、服务意识的培训、家庭花卉园艺植物养护基础知识、家庭饮食的营养搭配、家常菜烹饪、家庭卫生及家庭安全、婴幼儿及老人护理等。

三、 培训时间

由于本期培训班的学员主要为农妇,故我们选择在农闲的日子开展培训。本期培训从10月31日起,到11月29日结束。

四、 培训老师

本期培训班,除我校教师外,我们还先后从市境内的职中、家政服务公司、建设局、中医院、保健院等单位选择了陶洪兴、范丽君、羊润滋、廖清辉、吴红英等同志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这些同志兼任我们的主讲老师,他们都是市内相关行业的专业骨干,他们的讲授,更为专业。

五、 培训方式适于农民教育特点

培训采用课堂集中讲授和家庭自学。课堂讲授主要安排在东兴乡中心小学教室。针对学员们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在课堂讲授中再作解答并作示范,把家庭服务的全过程,尽可能地浓缩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由于培训内容务实、具体,现场互动,学员深感受益,农民反响甚好。

六、 培训管理

该期培训班,我们根据名册,通知学员到培训点,现场照相,并留下身份证复印件,以确认培训学员的真实有效。在开班的当天,每人免费发放一个学习袋,内装家政服务员培训用书、笔记本、笔。由学员本人在培训台帐上签字,并且每天上课都点名考勤,最后学员签字认可。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使我们上报名册中的学员确为培训过的农民学员,对那些事后更进一点核对不符合文件要求的学员,就算是参加了培训,我们也删除了。

篇10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药剂学一般开设在四年制本科的第六学期。这一阶段是学生对专业课有所了解并深入学习的时期,希望了解中药学专业具体内容能否与今后的工作科研等方面接轨以及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对于专业课的求知欲望为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好的契机。另外有部分学生已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对于专业的兴趣比较浓厚。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

教师主要讲授中药药剂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剂型制备的思路等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白课本上涉及的剂型,比如固体制剂的主要类型,有散剂、颗粒剂等,使学生对于课程有系统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新剂型新技术”这一章的讲授中,要求通过认真备课、生动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剂型后,能掌握常见剂型,同时了解该学科进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继续深入对本课程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药药剂学剂型非常兴趣,能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认真把握课堂讲授的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各学科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质疑的激情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精神,都可视为启发式教学[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言的。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问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做到少讲精讲,多问多练,提高学生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查阅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提问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当代创造教育认为,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解蔽、释疑。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直观、立体、生动地将所需讲授的知识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在板书上所花费的时间,缓解了中药药剂学讲授内容日益增多而课时数日益减少的矛盾[3]。目前,多媒体在大多数院校均有配备,但是,由于多媒体授课时在短时间内所呈现的信息量非常大,又缺乏教师板书时提供给学生的一个思考和记忆的缓冲时间,学生普遍反映“听到了讲的内容,正要记笔记,幻灯片就过去了”,“讲得很快没法记笔记”,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授课教师也左右为难。如果按照黑板授课的模式一直对着幻灯片不断讲解,学生可能跟不上;但如果在讲解过程意停顿下来让学生思考和记忆,次数多了,又有一种“冷场”的感觉,没有了上课的氛围。因此,对于多媒体授课不能一味盲目套用,需要结合教学特点,扬长避短。

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精简每张幻灯片上的内容,建议每张幻灯片的行数不超过三行,一张幻灯片只说明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如果一张幻灯片上一堆文字或四、五个概念,学生可能来不及记笔记,甚至看完了还没听清楚。另外课件上不应该有太多动画、声音等元素,我们的教学体会是一节课有两三个这样的形式即可。授课内容主要仍以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但对于其中的要点、难点及逻辑层次,教师可借助板书进行讲解,提供学生理解、记忆的缓冲时间,展现相关知识的体系和结构,发挥板书的特长。另外也可在各章节结束后选择一定的测试或练习,让学生作为作业在课堂上掌握,从而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

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多媒体也能显示出它形式的优势,因为课程中较多内容涉及相关的制药机械,通过视频、照片等素材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制药机械工作原理和过程。例如在讲述压片机的构造时,教师可以自己把压片过程一步一步拍下来,按顺序分解压片动作,或者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片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压片的整个过程。这种形式的效果好于全部学生到实验室看一台压片机。

在课堂最后时间,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类与提炼,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运用;同时将知识要点进行对比、总结,把不同章节的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引导学生自学,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共性知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最终形成对本学科核心内容、学术思想的认识与思路,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与方法的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讲授片剂基本理论学习后,可与学生共同分析教材上的典型处方组成、制备要点,总结出普通片、含片、咀嚼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肠溶片等各类型片剂的基本组成、区别、特点和处方的设计要点。又如教师在讲解片剂等常用剂型的生产技术时,通过对经典处方(牛黄解毒片)的分析,总结出该类剂型的设计思维,分析剂型的设计原理、制备要点,并指出该剂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产学研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临床使用的各种剂型,进行实地场景教学,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根据实验室情况采用小班教学方式,一个班25人左右,保证人手一套仪器。产学互动还要大力搭建与企业、医院等单位合作的平台[4]。在创新合作方式上,与企业、医院制剂室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课堂由学校延伸到企业。

中药药剂学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要想教好本门课,光啃书本理论是不够的,需要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升教师科研开发的能力,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科研生产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专业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5]。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实验数据,可以更好地补充和丰富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