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水生态 监测 辽河保护

前言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1.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水生态监测是指为了解、分析、评价水生态而进行的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监测内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态监测涵盖了水质监测和生态(生物)监测[1-2]。。

1.2水生态监测的指标筛选

水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水生态监测的前提,应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包括:悬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选测)。

(2)营养盐状况指标。水体的营养盐状况指标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叶绿素、NH3-N、总氮、总磷。

(3)理化环境状况指标。 理化指标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是指采用各种仪器和分析化学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和它们的浓度。这类指标比较快速、灵敏,不仅能确定有害物质的种类,还能准确测定它们的含量。包括:pH、悬浮物、总硬度、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NH3-N、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非离子氨、挥发酚、总氰化物、总汞、铬(六价)、总镉、石油类、总氮、总磷、氯化物(以CL-计)、总铜、河流水位、水温、锌、氟化物、硒、砷、汞、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识别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模拟生态过程,进行生态恢复的评价,以及对受损生态系统提供恢复措施等奠定基础。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现存量、空间结构及动态;细菌:总大肠菌群数量、粪大肠菌群(选做)、总菌数(选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种类分布、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变化;藻类生态测试。

1.3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及方法

水生态监测技术包括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目前,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生态监测的各个方面,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测的宏观手段[3]。

(1)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条件是影响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首要因素。径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区域产流能力大小的指标,同时受到区域的降水、蒸发能力的综合影响,体现了水热条件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因此对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监测采用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对流量、含沙量监测等采用巡测;对重要站点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动测报系统。测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按驻测、巡测及自动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

(2)水环境要素监测。对重要站点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其它站点采用移动实验室开展巡测。

(3)气象因子监测。建设多参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进行监测。

(4) 水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与功能,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相结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数据采集次数以能反应各要素变化过程为宜,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引起水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以开展相关调查获取。

1.4水生态监测特点

(1)代表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态过程的变化,说明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综合性。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水生态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态监测还打破专业限制,内容不仅包含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还包括河流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等要素。

(3)实用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监测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2.1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现状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给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水生态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辽宁省环保厅虽然已有一些关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平台,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监测平台,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水平落后,基本没有实现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的直接传输;辽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质监测站(断面),长期以来分属水利和环保部门,二者数据采集缺乏统一口径,不利于数据的使用和对照,需要增设与现有水文站对应的水质监测站(断面);保护区生态监测水平十分落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利于保护区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动态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落后,缺乏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与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2.2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重要性的分析

从辽河保护区乃至全流域水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够完善,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诸如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网络、水生态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水生态管理模型库、环境灾害应急响应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系提供技术基础,为辽河流域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政策、体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对保护与恢复辽河生态系统,提高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证水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3月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开始了辽河依法科学治理的新篇章,使保护区具有较为坚实的监管能力基础。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退耕还河,保障行洪安全与生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辽河干流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2012年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建设和全国河流治理与恢复的范例。目前,辽河流域保护区已成为了以河流水体、湿地及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集综合管理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类保护区。因此,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任务越来越重。

3、结论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议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以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站为平台,加强研究,遏制辽河保护区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愈来愈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35-39.

[2]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

[3]林联盛,夏雨,刘木生,等.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J],江西科学,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尧. 现今水生态监测问题的初步探讨[J].城乡与环境,2011,(9):252.

篇2

朝阳大凌河流经辽宁、河北、内蒙古。大凌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毫克/升)浮游植物总计0.57,硅藻64.9%,绿藻28.1%,蓝藻1.8%,甲藻3.5%,金藻黄藻0%, 裸藻1.7%。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河流。汉唐时称白狼水,辽称灵河、金改凌河。北源凌源市打鹿沟,南源建昌县黑山,到两源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附近的大城子附近会合,东北流经努鲁儿虎山和松岭间纵谷,接纳老虎山河、中河、西河等支流,到义县转向循医巫闾山西侧南流,在锦县东南注入辽东湾,河口三角洲规模大,汊流发育。大凌河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年降水量450~600毫米,集中7、8月。年均径流量16.67亿立方米,流经碎屑岩、火山岩和黄土地区,含沙量达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大凌河堪称是辽宁朝阳市的母亲河,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朝阳大凌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朝阳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辽宁重要的旅游城市。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朝阳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朝阳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朝阳大凌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朝阳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朝阳大凌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朝阳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朝阳大凌河属泉水河,流经朝阳城区长达20公里,是辽宁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朝阳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朝阳大凌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朝阳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朝阳大凌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朝阳大凌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朝阳大凌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朝阳大凌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朝阳大凌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朝阳大凌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朝阳大凌河改造完成后,朝阳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朝阳大凌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朝阳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朝阳大凌河生态环境现状

朝阳大凌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朝阳大凌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要追究责任。

篇3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问题 发展对策

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般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然而在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都较低,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很淡薄,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没有普及教育,没有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律观念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野生植物是没有人管理的,可以随便的采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乱采乱挖,甚至是多度采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

一些领导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人员严重缺乏,并且业务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单纯的把野生植物资源认为是几种花草树木嘛,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在我国专门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很少。野生植物资源的主管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从源头抓起,转变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认识的错误观念,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护观念。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未雨绸缪,对生态和社会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严格管护,能够防止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不但可以减少管护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在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不能够只重视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要认识到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都是由于森林和草原等过度开垦和破坏造成的,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人们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能源,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众宣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让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力军,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责任。同时要使得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将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常识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去,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的局面。

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让野生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政府要从政策方面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要转变保护的对象和模式,以前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都是只注重对较大型的木本类植物的保护,经常忽略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实际情况是草本植物因为生活能力较弱,对于自然环境尤为的敏感,加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走向灭绝的边缘。所以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要注重对草本类植物的保护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土地功能区;土地功能区划;分类体系;划分方法;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92-06

土地功能区是根据区域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特征、土地利用现状,考虑土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定的具有特定主导功能、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通过划分土地功能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主导方向,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在目前的土地研究中,土地功能的概念还不太明确。王超[1]认为土地功能是土地在内外联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性状和能力, 起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利用功能, 二是进行物能交换保持内部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王万茂等[2]认为土地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梁留科[3]认为,任何一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功能是多样的。土地功能包括土地自然功能和人为功能等,土地资源功能有天然承重能力、天然生产能力、生态功能等,但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人类对土地进行了干预,如在土地上进行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村庄建设等,延伸了土地的承载功能;仿照植物生态系统所进行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使土地生产功能得到增强。在人类对土地的干预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生态规律的认识不足,使土地发生了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变化,造成土地生态问题,从而使土地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减弱。陈婧等[4]认为土地具有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土地3大功能中,生态功能是基础,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生活以生态系统的支撑为基础,但又通过人类的生产、消费等活动影响着生态系统。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目标是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目标共同实现,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生产、生活3大功能,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情况,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本研究以南宁市区为例,将土地分为生态、生产、生活3大功能区。其中,土地生态功能主要是指生态调节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蓄水、防风固沙等;土地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功能和非生物生产功能,生物生产功能主要是指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非生物生产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矿产品、水等产品;土地生活功能主要是指为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如城镇、村庄。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宁市地处广西南部,位于北纬22°13′-23°32′,东经107°45′-108°51′,市区范围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总面积647 600 hm2。是以邕江和左、右江下游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被低山丘陵围绕;北有高峰岭低山,西有西大明山东坡的凤凰山地,南有七坡高丘陵,东有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地貌。盆地中央为各河流集中地,右江来自西北,左江来自西南,良凤江从南部来,心圩江来自北边,组成向心水系。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终年太阳辐射较强,夏长高温多雨,冬短温暖干燥,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1.6 ℃左右。农作物可一年三熟,水稻一年两熟,甘薯可越冬,盛产热带水果和甘蔗。自然土壤为赤红壤,局部区域有紫色土、石灰土分布,还有在以上土壤和沉积、冲积物上发育的水稻土、旱地土壤。南宁市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自然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有31目90科208属294种;植物分布最广的是马尾松、杉木、桉树、竹类等材用植物。

2 土地功能区划的分类体系与研究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土地功能的分类是功能区划的基本工作,土地功能区划的结果直接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功能区上。分析各种不同功能区的本质属性,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这些联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在水平方向上归纳出并列的关系,在垂直方向上归纳出从属与层次关系,组成土地功能区的分类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总体目标,土地功能区的划分采用二级分类体系,首先把土地功能区划分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土地生产功能区、土地生活功能区3个一级类。然后在各个一级类下,分出若干二级类,共12个二级类(表1)。

2.2 划分原则与方法

土地功能分区遵循以下原则:①自然属性为主、社会属性为辅的原则;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③协调原则,土地功能类型的确定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④四效益统一原则,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土地功能区划的根本目标;⑤可行性原则,土地功能区划要立足于当前和未来科学技术与经济可能实现的水平上,考虑地方的开发意见,与现有的有关规划进行衔接,注意保持开发利用的连续性,使土地功能既能和当前开发相衔接,又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达到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功能区划主要是在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以及区域农、林、牧、渔、矿产品、工业生产基地布局分析和城镇发展布局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叠置及综合分析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进行土地功能区划分,最后对各类土地功能区提出土地利用方向。

3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分

3.1 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

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是在区域土地生态现状分析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与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生态功能区类型。其中,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生境敏感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土地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可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规程》[5]推荐的方法。

3.1.1 水源涵养功能区 在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中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划为水源涵养功能区;依据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来绘制水源涵养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水源涵养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对南宁市区水源涵养重要性进行评价,其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峰岭、南部丘陵山地、大王滩水库、龙潭水库、凤亭河水库、良凤江周边区域等。这些地区是南宁市区的主要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

3.1.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中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或者在生境敏感性评价中评为极敏感的区域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和生境敏感性评价图来绘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对南宁市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和生境敏感性评价,其极重要的区域和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凤凰山、江南区苏圩镇西南部和良庆区南晓镇西南部岩溶山地区。

3.1.3 土壤保持功能区 在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中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或者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中评为极敏感的区域划为土壤保持功能区;依据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图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以及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来绘制土壤保持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土壤保持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对南宁市区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其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双定镇北部岩溶山地区。

3.2 土地生产功能区划分

土地生产功能区划分是在区域农、林、牧、渔、矿产品及工业生产基地布局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保障研究区域食品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生产功能区类型。

3.2.1 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农产品生产主要分布于右江下游谷地、邕江河谷区、苏圩平原、邕江以南的台地丘陵。

3.2.2 林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木材、香料(八角、玉桂等)、橡胶、造纸原料、桐油、茶油、茶、竹子等生产基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林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林产品生产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南部丘陵山地。

3.2.3 畜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牧草地分布情况和牛、羊、马等养殖基地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畜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畜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没有成片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分布,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没有划分畜产品生产功能区。

3.2.4 渔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水产养殖基地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渔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渔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渔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没有大片养鱼基地分布,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没有划分渔产品生产功能区。

3.2.5 矿产品生产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分析已开采的矿山和规划开采的矿山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矿产品生产功能区,编制矿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矿产品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没有大规模的采矿用地分布,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没有划分矿产品生产功能区。

3.2.6 工业生产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已有的和规划建设的独立工业区(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工业生产功能区,编制工业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工业生产功能区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工业生产功能区主要分布于明阳农场。

3.3 土地生活功能区划分

土地生活功能区划分是在区域城镇发展和村庄发展布局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城乡居民居住、生产及生活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土地区域类型。

3.3.1 城市与小城镇生活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城镇发展体系,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城镇生活功能区,编制城镇生活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城市、小城镇生活功能区分布情况。根据南宁市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生活功能区为市中心城区,小城镇发展主要是昆仑、五塘、三塘、双定、坛洛、金陵、长塘、伶俐、南阳、刘圩、江西、吴圩、苏圩、延安、那马、那陈、大塘、南晓、中和、新江、那楼、百济等。

3.3.2 农村生活功能区 调查研究区域村庄发展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划出农村生活功能区,编制农村生活功能区分布图,从中分析农村生活功能区分布情况。经调查分析,南宁市区内村庄图斑面积小,分布零散,因此在本次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中不划分农村生活功能区。

3.4 土地功能区划方案

3.4.1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方案综合分析 通过上述各类功能区划分,形成各类二级功能区。利用GIS技术,把各类二级功能区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当土地生态功能区和土地生产功能区或者土地生活功能区重叠时,应优先考虑划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当土地生产功能区和土地生活功能区重叠时,应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确定。当农产品生产功能区与城市或小城镇生活功能区重叠时,如果城市或小城镇生活功能区处在已由上级政府批准了的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应划为城市或小城镇生活功能区,否则,应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确定。

经过上述综合叠加分析后,编制形成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图(图1)。

3.4.2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方案确定 南宁市区划分为3个一级类功能区,8个二级类功能区。3个一级类功能区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土地生产功能区、土地生活功能区。其中土地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等3个二级类;土地生产功能区包括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工业生产功能区等3个二级类;土地生活功能区包括城市生活功能区和小城镇生活功能区等2个二级类(表2)。

4 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主要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向

4.1 土地生态功能区

土地生态功能区面积116 357 hm2,占土地总面积17.97%。包括水源涵养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3类二级功能区,共10个功能区。

1)水源涵养功能区有6个,面积103 563 hm2,分布于高峰岭低山、南部丘陵、龙潭水库、良凤江、凤亭河水库和大王滩水库等周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林地,经营为水源林,保护现有天然阔叶林,封山育林,努力扩大阔叶林面积,提高土地涵养水源的功能。

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有3个,面积6 304 hm2,分布于凤凰山、苏圩镇西南部、南晓镇西南部;土地利用方向以保护为主,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恢复天然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土壤保持功能区有1个,面积为6 490 hm2,主要分布在双定镇北部岩溶峰丛峰林地区;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林地,主要是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提高土地水土保持的能力。

4.2 土地生产功能区

土地生产功能区473 657 hm2,占土地总面积73.14%。包括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林产品生产功能区、工业生产功能区3类二级功能区,共10个功能区。

1)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有5个,面积230 586 hm2,主要分布在谷地、平原、台地、低丘。这些功能区主要是粮食、甘蔗、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方向主要是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和水果产量。

2)林产品生产功能区有4个,面积241 708 hm2,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用材林、经济林。

3)工业生产功能区有1个,面积1 363 hm2,分布在明阳农场,土地利用方向为发展工业用地。

4.3 土地生活功能区

土地生活功能区57 58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9%。包括城市生活功能区和小城镇生活功能区2类二级功能区,共23个功能区。

1)城市生活功能区有1个,面积48 530 hm2;城市生活功能区为城市开发建设与工业集中布局的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以城市及工业建设为主。引导人口和产业向本区集聚,在规划范围内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按城市规划从严供应土地;城市用地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措施,改善粗放低效的利用局面;城市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努力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小城镇生活功能区有22个,面积9 056 hm2;土地利用方向为小城镇建设;要完善小城镇规划,合理布局功能组团;用地要严格执行小城镇总体规划,要节约集约用地;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城镇。

5 结论

土地功能区划是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起主导或优势作用的资源进行分区,从而确定不同区域土地的最适合或最佳利用方向。土地功能区划是对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布局,也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南宁市区土地功能区划分为土地生态功能区、土地生产功能区、土地生活功能区等3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共43个功能区;同时对每类土地功能区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研究成果为南宁市区土地利用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 超.试论土地的结构与功能[J].中原地理研究,1984(2):12-21.

[2]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梁留科.土地生态利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摘要:介绍了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 可持续发展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面临着逐年退化、面积日益缩小的危机,其中主要原因有过牧 、开垦 及矿产开采。其中草原矿产开采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由于受利益驱动、牧民增收压力大、国家政策导向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草场也出现过度放牧和内蒙古部分旗县牧民将成片草场开垦种粮的现象,使得草场退化。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一、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

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2.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4.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5.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6.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篇6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也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人们对植物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在农业生产中,加强植物保护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植物损失,降低粮食损失,同时加强植物保护还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积极的发挥植物保护的作用,从而为农业生产安全和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农业生产中加强植物保护的措施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植物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增产,促进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2.1 坚持综合防治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植物病虫害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要对病虫害问题进行综合防治,并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植物保护。

2.2 加大植物保护宣传力度

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农作物产量,会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从而对生态环境和植物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足,农民没有正确认识到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植物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让每一个农民认识到只有做好植物保护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农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学习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农民对植物保护的认知,为植物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3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

植物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不同,只要防治措施得力,就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甚至能避免,例如一些说检疫性病虫害,通过严格的检测,能尽早根除,防止病虫害侵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准确的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多层次的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控,从而确保农业发展的良好推进。在建立病虫害预测体系时要注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预测水平,建设预测网络,加强预测信息管理,确保预测体系的准确性。

2.4 加强抗性育种过程

加强抗性育种的培育对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平抗病性育种和持久抗病性育种需要从育种的方法、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通过对育种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不同生态区域多种品种的最优配置,从而延长垂直抗性品种。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抗病虫害监测区,对害虫物种及病菌进行检测,从而为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5 加强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加强植物保护的重要方法,采用生物防治能有效地减少农药污染,降低植物保护成本。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到达植物保护的目的,生物防治的前提是创造出有利于害虫天敌生长的环境,确保害虫天敌资源的充足。生物防治能有效地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6 加强病虫抗药性检测及治理

建立病虫抗药性检测系统能分析出病虫对常用农药抗药性的发展趋势,从而对病虫抗药性进行跟踪治理,因此,要将病虫抗药性防治当做植物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措施。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病虫抗性治理体系,定期对病虫防治效果进行检验,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用药,从而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7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篇7

1.生态文明意识

1.1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1.2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

2.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现阶段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高中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而高中教育中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高中生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先导。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意愿逐步搁浅与透支,对于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是极为不利的。

2.2高中生生态保护参与度不高

参与生态文明构建少不了广大的学生。有的学生尽管认识到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却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而得不到知识、信息和理论方面的引导。教师作为教育的施行者,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

3.高中英语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途径

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3.1挖潜教材内容,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Unit2的主要话题是Theenvironment。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当前一些有关生态问题的时事,或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是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一大素材。现在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3.2更新教学理念,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真情实境之中

Module10Unit1Project的主题是Report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giftforthefuture)。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高中英语教材,打破常规,敢于在思想上创新,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英语教学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以拓宽思路。

3.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存在的waterpollution、sandstorms、wildlifeex-tinction等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environ-ment-friendly为题材的写作训练,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英语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介绍和阐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疏离的可悲,使其更直观的认识到正确生态观的重要性。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利用高中牛津英语教材资源,紧扣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并加强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7-10.

篇8

关键词: 蛄河;湿地;保护;生态;经济

1 通化 蛄河湿地公园概况

通化 蛄河湿地公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乡和英额布镇境内,即北起四棚乡头棚村,南至英额布水库, 蛄河从北至南贯穿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3′24″~125°37′02″,北纬41°43′44″~ 41°55′50″,公园总面积2055公顷。该湿地公园原始森林沼泽湿地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其地貌风管、高山森林景观以及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蛄河属于鸭绿江水系、浑江流域,为浑江一级支流、鸭绿江二级支流,是通化县的母亲河,是全县人民主要的水源地。

2 通化县湿地公园特征分析

2.1 气候特征

该湿地地处温带,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风且干燥;夏季降水多,气温较高;秋季凉爽温和;冬季干燥且气温寒冷。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6.5℃,年极端最高气温35.7℃,年极端最低气温-42.5℃。全年降水相对较为平均,平均日照时数2514.2小时,无霜期115~160天。

2.2 地貌特征

湿地公园最低海拔430m,最高海拔1040m,地形受龙岗山脉控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山地较多,山上森林茂密,并可见原始森林;西南部为河谷平原, 蛄河流域地势低洼,较为开阔。

2.3 自然资源

当地土壤主要为暗棕土壤,其形成依赖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形条件。据调查,该湿地范围中存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物种丰富,主要的鱼类有四十种,爬行类动物八种,两栖类动物十种,其湿地范围中鸟类多达一百四十七种,兽类二十五种。湿地范围中94%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为生物繁殖栖息提供了有利环境。由于该森林湿地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因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门27科50种,占7.5%:蕨类植物门13科22种,占3.3%:裸子植物门2科9种,占1.4%:被子植物80科584种。占87.8%。湿地公园有野生植物共计4门122科665种。

3 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

3.1 有效保护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

从物种方面分析,湿地中生存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化 蛄河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良,有众多的生物资源。

3.2 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需要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会将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如湖泊河流内,湿地中的微生物以及植物会通过自身的降解、转化处理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将有害物质转为有益物质,因此湿地又被称作地球之肾。所以,通过有效措施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确保湿地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净化水源的作用,从而保证水域下游人民的正常用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3.3 开发第三产业的需要

湿地不但能够为各类动物、植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还能够为水产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人们捕捞、养殖以及发展水植产业的重要的基地。通化 蛄河湿地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泡水源充足,植物种类多样,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 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

(1)从吉林省层面来看,通过湿地、湿地公园建设,开展省内重要湿地补水工程,出台实施《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充分体现了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切实加强和实质性推进。尤其是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保护好湿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从通化县层面来看,为了有效保护通化县的母亲河―― 蛄河,通化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4月下发了“关于通化县 蛄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通政发〔2010〕11号),同年编制完成《通化县 蛄河生活饮用水水源湿地公园划分技术报告》。按照“生态恢复、污染治理、环境提升、水质达标”的总要求,2012年4月,通化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 蛄河流域生态恢复主体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特别是《通化县旅游总体规划》(2009-2020年)对以 蛄河流域为主线湿地生态游进行详细规划,为 蛄河湿地公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3)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湿地公园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因此,湿地公园强调在满足湿地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前提下,重视“游憩”功能的需求,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强调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实现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优美的景观资源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良好的经济经济效益可以反映湿地保护与修复,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4)厚重历史文化和自然湿地景观是通化县旅游最大优势。巨大旅游客源和区域交通环境改变是通化县旅游最大机遇。

4.2 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湿地公园发展最大挑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环境,百姓环保意识还很差。(2)一些湿地为增加生物多样性,随意进行外来动植物物种的引入,威胁了湿地生态的健康、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3)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为湿地公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争夺旅游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区域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蛄河湿地公园周边有多处旅游景区,特别是通化市景区景点多,知名度大,如开发和营销策略不当,很难发挥其独特优势。如何寻找突破点,发挥特色优势是 蛄河湿地公园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公园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与挑战。

5 结束语

根据 蛄河湿地的特征及现状,阐述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分析出湿地公园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通化 蛄河湿地公园将通过工程建设,保护设施、监测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湿地资源将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功能将明显提高,鸟类的栖息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水禽种群数量将逐年增加,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抗干扰性、自我修复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监测体系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通过有效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提高保护与利用相互协调的湿地经济效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现代城市的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黄界水.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生态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1(2).

[2]王立龙,陆林.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构建[J].生态报,2011(17).

[3]陈计伟,王聪,张饮江.湿地生态水净化系统研究―以后滩公园湿地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4]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2009(6):17-18.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生态理念;重要性;应用措施

要想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初期――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面中加入生态理念,使得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并且得到可持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在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水的利用,所以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要不断的强化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兼顾当代和后代的共同利益,以此来保证社会长期的有效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生态理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谓的“生态理念”就是要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这要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特点以及人文理念等等各种因素来定位如何来治理这里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根据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敏感区域的分布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些主导生态的功能,比如土壤、水源、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调蓄洪防风固沙,这此都属于是自然环境保护。要以自然资源的自我恢复为底线。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必然要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当中融入生态意识。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控制在自然生态可以自行恢复的范围内。如果在水利水电工程上设计不合理,就很有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出现生态失衡的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加强教育,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客观地利用环境,并把握住尺度,才能够使我们人类从环境中受益。当生态理念形成并深人人心之后,就会被有效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当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解决了人类破在眉捷的难题,这是非常现实的建设方式。那么,这就意味着,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应实际需求以及自然环境的约束,标准就相应地有所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对实用性要求较高,一般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以及经济使用价值方面,而对于具体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阶段中的有关生态环境问题考量比较少,这也使得许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性有所欠缺。但是我们知道,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相关的工程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当前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建设中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理念和必要前提。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效果影响非常大。

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问题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人员生态理念意识不足。水利水电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尽可能地提供较为便捷的供给。现今,多数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人员一般都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作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过大,不得不采取后续补救环境的措施,不仅对企业形象有影响,还有可能因为环境的破坏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阻碍。

2、水文资料不足.目前大多数水利部门的水文资料都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等方面的信息,都是单纯的数据知识等,根本没有利用到生态理念,这也是当下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一个原因,即缺乏生态理念意识,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

三、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提高设计人员的生态理念意识。大多数水利设计人员都具有高学历高水平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对环境保护意识匾乏,不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这就可能导致他们设计出来的工程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和破坏。作为相关的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质量和设计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理念不仅是可以带来环境的保护,要保证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的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要让这种有益的生态理念深入每个设计人员心中,让他们时刻谨记生态建设立足于经济建设之上,只有好的环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2、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综合功能的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要重视城市防洪、发电、调水、航运、交通、旅游、生态等等多种功能的研究。城市河流具有维持城市生命系统,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起到枢纽作用,因此对河湖生态功能的开发和保护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态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河湖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完善其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河道设计方面要强调“储泄兼顾”,要力求自然,人水和谐。

3、建立完善生态化的水文资料。水文资料是水利项目发展的基础,也是工作人员对水利水电工程监测的标准,因此,水文资料的重要性非常高。随着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以来,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列入经济建设规划中。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也不例外,作为水利部门。首先应该让设计员工对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进行系统的学习,充分了解生态理念的重要性,之后将生态理念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相结合,对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都要严格控制,将生态理念充分的考虑其中,在合理设计工程的时候,确保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沿用过去的模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水利技术,这是不可取的。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理念水文资料,将这种环保的水文资料继续发展,为后续工程提供强而有效的资料证据。

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好的生态环境更是人们生活发展所必需的因素,所以,将生态理念引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必然会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环境带来非常好的效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必然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很复杂的生态保护规划,而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引进生态化理念,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与合理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等.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环节中生态化理念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2]赵学安.浅谈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4

篇10

关键词:环境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准创业者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企业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国家提出了生态创业,但未得到企业的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泛滥。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李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双创”口号,并实施了诸多的创业政策。高校大学生抓住这一机遇,纷纷开始创业,逐渐成为了创业大潮中的主力军。然而,如果不从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准创业者入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会变得面目全非。那么如何从大学生准创业者角度出发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呢?纵观文献研究,相关学者提出了准创业者,即有创业想法、准备创业的人或在学校或国家的支持下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相关大学生,这一概念。但却未有从准创业者的角度出发,探索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相关学者引入了教育这一工具,阐述了教育对于引导创业者环境价值取向的作用。[1]Emily认为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人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会更明显。[2]Edgerton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受过更高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参与支持环保工作的推进,并通过推理得出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它会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结论。[3]Dunlap研究表明,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且政治自由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是持有环保支持者。然而,在国内,鲜有关于生态创业教育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生态创业教育角度出发,探析我国当前生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教育,提升准创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1生态创业教育的作用

1.1提高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

生态创业是一种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创业方式,它的重要性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证实。[4]Murphy根据生态现代化理论指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它是未来工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阻力”。[5]Klimova和Zltek认为生态创业很重要,生态创新将会是未来公司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生态创业的新技术来保护环境,并确保有足够的资源,以填补当前人口和后代的需求。虽然,生态创业的重要性得到了论证,许多国家提出了“生态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态污染问题。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创业者们仍会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其生态创业意识不够强烈。生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育人工具,它可以通过不断地给创业者传授生态创业知识,使创业者逐渐提高自身的生态创业意识。

1.2引导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环境价值取向

生态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创业者或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准创业者实行生态创业教育有利于加强他们的生态创业意识,同时也利于引导他们的环境价值取向,即在面对或处理保护环境与保护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2生态创业教育研究

上文,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发现,我国有关生态创业教育的研究几乎为零。针对此现状,我们该如何去加强我国的生态创业教育呢?因此,本文对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进行分析,进而为加强我国生态创业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2.1高校环境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的第一次全国保护会议开启了我国环境教育事业,之后相关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保护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教育体系。但在环境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型环境教育与普及型环境教育失衡的问题。[6]此外,我国高校普及型环境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社团活动、环境宣传和专题讲座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高校中环境类选修课数量偏少;环境类选修课以自然科学类课程占大多数等。从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普及型环境教育仍然存在体制不完善、教育模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应当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促进生态创业教育,从而加强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

2.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为了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李总理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从此我国迎来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在创业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必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存在学科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内容创新度低等众多问题。此外,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且存在对创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的问题。[7]在这样的创业教育体系下推行生态创业教育无疑是会受到阻碍的。因此,应当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生态教育的推行。

2.3广大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的生态创业意识低

上文中,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教育有提高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的作用。然而,生态创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是广大创业者,其实施与推行需要得到广大创业者的支持。如果社会中广大的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领悟不了政府或高校推行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那么生态创业教育的推行也将务必受阻。因此,当前广大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也是影响生态创业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3建议与对策

在前文,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以及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存在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广大的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以及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角度出发,并基于政府、高校、准创业者自身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生态创业教育实施问题的相关建议。

3.1完善高校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

①从政府层面。1)政府应制定完善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政策,为促进生态创业教育做铺垫。2)政府也应加快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高校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与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政策,提高高校完善两个体系的积极性。②从高校层面。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政策,及时调整学校教学方针,并做到真正落实。③从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个人层面。创业者应积极配合政府,并参与生态创业课程培训。大学生准创业者作为高校的一员也应认真学习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环境保护课程和生态创业课程。

3.2提高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

3.2.1从政府层面①政府应在提高创业者与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方面起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生态创业优惠政策以及生态创业奖励政策来提高创业者与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②政府也应加强发挥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在宣传生态创业上的作用,通过广泛宣传生态创业的知识,加强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准创业者对生态创业的了解,从而重视生态创业。3.2.2从高校层面①高校应增设生态创业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创业教育,通过深入介绍和宣传生态创业知识,加强大学生生态创业意识的提高,并助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②开设有关生态创业楷模的讲座或交流会,发挥榜样对大学生准创业者的引领作用。3.2.3从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个人层面①主动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创业类活动和讲座,培养自己的生态创业意识和生态创业精神,拓展社交圈子,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建立和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及时抓住机遇。②时时关注国家热点新闻时事、生态创业支持政策,分析创业导向的发展趋势,洞察宏观环境和市场现状的变化,将自己个人的创业与当前吸引全球性眼球的生态环境的现况联系起来,树立生态创业的理念。③组建创业团队时,应该寻找有相同生态创业目标和理念的人,同时相互之间专业知识或者创业技能上具有互补性,既可以使团队内部默契团结,又能够满足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