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产管理实务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资产管理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汽车贷款不良贷款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贷款买车已经比较多见,在贷款买车所涉及的一系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本律师事务所曾受某资产管理公司委托,对一批汽车贷款债权项目作法律风险分析。本文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角度对汽车贷款中的一些法律实务问题加以讨论。案情的基本情况如下:
购车人与汽车经销商签定了购车合同,然后凭购车合同到银行申请贷款,同时银行要求借款人(即购车人)提供一定担保,并向保险公司投保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此外,银行与经销商、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又签定了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合作协议。本案中,借款人后来没有按期还款,于是,银行把相关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约定与债权有关的担保权利一并发生转让。
焦点一: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转让协议从原借款合同中获得了哪些权利?
1.债权转让是否等于原来借款合同中全部权利的转让
实践中,有些法院可能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资产管理公司所取得的权利仅限于债权,而包括合同解除权在内的其他合同权利并不能因为债权转让而发生转让,除非有其他合同当事人的认可。也就是说,只有在合同权利义务转让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才可以依据借款合同的规定对借款人提出解除合同和提前还贷的诉讼请求,否则资产管理公司仅可对已届履行期的债权提讼。
但是本所认为,资产管理公司是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成立的,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经营和处置专门的金融机构。其与银行之间的债权转让协议应当被合理地解释为合同权利转让协议,这样更符合合同以及双方的本意。在借款合同中,银行的义务在于按时足额发放贷款,只有在银行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上述义务时,借款人才享有抗辩权。银行已经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因此,银行对合同权利的转让无须征得借款人的同意。通说认为,原债权人将其债权全部转移给第三人时,该第三人即取代原债权人而成为债的关系中新的债权人,原债权人脱离债的关系。1所以,资产管理公司也有权依据债权转让协议行使借款合同中的其他权利。
2.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原借款合同中的担保权利是否有瑕疵
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对房地产、车辆等物的抵押必须进行抵押登记才发生效力2,而本案中资产管理公司并未对取得的抵押权办理变更登记。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需要抵押人的协助,而资产管理公司取得抵押人同意和协助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分析,资产管理公司所取得的抵押权是存在瑕疵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与此有关的担保权利的转让无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不需要办理变更登记。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司法解释与法律的规定相违背,具有严重的行政干预色彩,很难预测其有效期的存续时间。1
此外,根据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担保期限应当是被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期限,如果没有证据表明银行曾向保证人主张过权利,那么就应该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这样,资产管理公司也将无法向保证人追究责任。2
即使银行主张过权利,但应注意两年诉讼时效的问题。在诉讼时效期满之后,保证人在银行货款到期通知单上的签章行为并不是保证人放弃时效期间届满抗辩权或愿意重新提供担保的明确意思表示。3
焦点二:原借款合同中的瑕疵可能对资产管理公司带来的影响
资产管理公司基本取得了原来借款合同中债权人的地位,但原来借款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瑕疵可能对借款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
可能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有:
1.借款人的身份虚假,系冒用他人名义或使用伪造的身份证明、购车证明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该借款合同一般认定为无效合同。该类案件因有贷款诈骗犯罪嫌疑,应当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裁定驳回或者中止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处理。驳回的裁定对于债权人而言,其实体权利并未丧失,权利人可以待刑事侦查工作结束后,对构成犯罪的通过附带民事诉讼主张权利,未构成犯罪的通过一般的民事诉讼、仲裁的程序主张权利。在这个意义上,驳回的裁定对债权没有根本性影响。
2.债务人出具虚假资信证明,骗取银行与其签订《借款合同》或一车多贷、套贷,用已经购买的车辆,作为新购车辆进行贷款。对于这种情况,有的法院认为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二款的规定:“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只要债权人——银行没有提出变更或撤销合同的诉讼请求,应当认定合同有效。但是,也有的法院认为此种情形也属于无效合同,涉嫌诈骗,裁定驳回或者中止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3.借款人以个人名义贷款,但所购车辆或贷款给法人单位使用,或者贷款未用于购买车辆,而是挪作它用。这些情况均属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债务人擅自改变贷款用途的情况。有的法院认为该违约行为并不影响《借款合同》的效力,亦应认定有效;也有的法院认为借款合同无效,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云浮市就曾发生出租车公司以员工个人名义签订一系列合同办理汽车消费贷款的案件。法院的意见很有代表性。法院认为,缔约各方订立的全部合同因为以合法形式掩盖其从债权银行取得汽车消费贷款的非法目的而无效;由于借款人和保险公司参与汽车消费贷款的行为,借款人与保险公司的行为对造成贷款合同的无效存在直接过错,所以保险公司与借款人订立的合同也无效,出租汽车公司应承担返贷款本息的责任;借款人及保险公司应当承担出租汽车公司不能清偿部分1/3范围内各自份额内的赔偿责任。
4.有的借款合同中约定合同经公证后生效。在合同没有进行公证的情况下,合同是否有效呢?有人认为,未经公证的借款合同未生效,借款人取得的借款属于不当得利,不具有合法性,借款人承担的是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本所认为尽管合同当事人没有办理合同的公证手续,但是当事人双方若已经实际履行了合同的部分义务,应当认定合同依法成立,确认合同无效不利于保护社会的经济运行,也违背当事人的本意。
焦点三:保证保险合同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
1.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的性质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保证保险合同具有担保合同的性质。法院审理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时,适用保险法,保险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担保法。由于上述司法解释稿尚在征求意见阶段,还没有被赋予法律效力,姑且可以看作是一种学术观点。2004年,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2004]7号),规定“严禁将车贷险业务办成担保业务”。因此,就保险、法律的理论学术界和保险实务界来说,意见分歧很大。
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法院和法官认为保证保险虽然有某些担保的属性,但还是应该归为保险。其主要的、核心的理由是:虽然保证保险某种程度上具有保障合同债权实现的功能,但是,界定民事法律行为法律性质的依据应当是该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的目的或者功能。无论银行是否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作协议,特定的保证保险关系的成立,还是必须以借款人就特定的汽车消费贷款向保险公司投保并签订保险合同为前提。保险关系更加符合合同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应该指出的是,保证保险作为未经保监会核定的业务,其经营是违法的,其违法利益不应当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因此在法律意义上有关保证保险的合同均应属于无效合同,对此保险公司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但这一观点若被采纳,其影响范围将会很大,实践中是否可行尚难预料。
2.保险单与业务合作协议之间的效力优先的问题
关于合作协议与保险条款的关系,鉴于实践中保险合同订立在合作协议之后,故银行接受与合作协议不一致的保险合同,则应视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特定保证保险关系中达成了以保险合同约定变更合作协议相应约定的默示协议。但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合作协议中已明确约定保险合同和合作协议约定相冲突时以合作协议约定为准的除外。
3.保证保险合同的效力
《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系两个相互独立的合同和法律关系,相互之间不应当理解为主从合同关系。因此,法院对借款合同和保险合同之间的效力问题产生了分歧。我们认为,保证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投保人(借款人)基于借款合同对银行应负的还款义务,如果借款合同无效,保险合同的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就失去了保险利益,根据《保险法》第12条的规定,保险合同也应当归于无效。
保证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是投保人的依据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应当履行的还款义务,即合法的债务。投保人可能因非法借款(骗贷)或不当得利(借款合同未生效,使其丧失取得贷款的法律依据)使其对保险标的丧失保险利益,因为保险利益是受法律承认或保护的非法骗贷和不当得利均不应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1
4.资产管理公司能否把借款人、担保人、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
对于将借款人与担保人作为共同被告的问题是不存在争议的,而能否将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则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实践中多数法院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和相关消费贷款合同是互相独立的,彼此并无主从关联。故除确有助于便利诉讼、解决纠纷的个案外,不宜将两类不同的法律关系合并处理。关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其保险法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
本所认为,对于债权人来说,仅就单笔贷款而言,贷款合同中约定了借款人的投保义务,而保险合同中保险事故的发生则是借款人未及时履行借款合同,两个合同相互依存,将借款人、担保人以及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并不违反一案一诉的原则,况且,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无所谓的“一案一诉”的诉讼原则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采取分别诉讼的途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若单独保险合同纠纷,由于保险合同一般会对违约金、罚息等内容约定免除赔偿责任,因此,即使银行胜诉,债权仍无法完全实现。
其次,若单独借款人,尽管可以保证在诉讼结果上的完全胜诉,但保证保险作为对债权的保障措施则失去其实际的意义,对债权的切实保障不足。
再次,若将借款关系和保险合同纠纷分别诉讼,人为地加大了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时间和成本。
5.保险公司的抗辩权可能对资产管理公司造成影响
虽然资产管理公司取代了银行的地位,但是保险公司相关的抗辩权是依然存在的。
(1)保险公司的先诉抗辩权问题
实践中,银行不债务人及经销商,仅保险公司的案件比较多。其的依据为银行、经销商、保险公司签订的关于合作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三方协议”以及保险公司向债务人出具的保险单。突出的问题是,为查清基础合同的履行情况,保险人能否主张先诉抗辩权,要求追加债务人及担保人参加诉讼。
现有案件中出现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条款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的约定:“被保险人索赔时应先行处分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以抵减欠款,抵减欠款后不足的部分,由保险人按本保险合同规定责任赔偿。”保险公司往往据此享有先诉抗辩权。如果银行未向其他担保人追偿前,单独保险公司,法院应当以银行尚不能就不保险合同行使债的请求权为由,裁定驳回银行的。如果银行将债权人、经销商、保险公司一并提讼时,法院可判决保险公司对处分物的担保或向担保人追偿后不足的部分承担保证保险责任。
有法院对以上问题持相反的意见,因为,保证保险合同并不从属于借款合同,也不是对借款合同的保证担保1,因此,不存在银行主张保险债权前,必须先借款人或先处分抵押物问题。这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个二审判决中得到了确认。
(2)保险人基于保险单的背面条款的抗辩权
保单背面条款属于有效的合同条款,对保险单上载明的当事人各方具有拘束力。但是,银行作为被保险人,并非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而只是关系人。因此,保险单的背面条款并不能当然地对被保险人产生效力。因此人民法院不能单纯依据保险单的背面条款而免除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而要结合其他相关的协议加以考察。
(3)保险人因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而产生的抗辩权
根据《保险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和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若保险公司有证据证明投保人存在故意的,将极有可能免除保险责任。这种风险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是存在的。
(4)关于贷款诈骗对保险的影响
目前,只要有证据证明借款人在贷款和投保时所提供的部分文件虚假,保险公司为达到免赔的目的就会采取刑事报案的形式要求公安机关介入。但是,根据目前个人贷款的程序规定,许多贷款和投保所需的文件形式过于格式化,对于许多具备还款能力的当事人来说是无法取得的,因此提供部分虚假文件不能等同于“具有诈骗的犯罪故意”。
在法律上,确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犯罪,应当考察当事人在办理贷款和投保时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不应仅依据公安机关是否立案、人民法院是否制作调查笔录进行判定。对此,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应当避免轻易介入经济纠纷,防止他人以此逃避法律责任的承担。
参考文献:
[1]王全弟主编,《债法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C],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陈贵民,《民商审判案例与实务》[M],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4]陆永隶主编,《金融贷款担保案例评析》[M],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吴志攀主编,《金融法律典型案例解析》[C]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韩良主编,《贷款担保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广东天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1参见王全弟主编的《债法概论》11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参见《合同法》第41、42、43条,学者对此的相关理解可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181页,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有抵押担保的债权后,可以依法取得对债权的抵押权,原抵押登记继续有效。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相关案例见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案[2001]1024号。转自陈贵民《民商审判案例与实务》308页,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3参见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案[2002]4110号。转自陈贵民《民商审判案例与实务》314页,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另一个相关案例可参见陆永隶主编《金融贷款担保案例评析》第4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篇2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强化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预算
虽然医院每年都制订财务预算,但却往往只重视经费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只是一个空数,实际无计划,失去了固定资产预算管理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对购入的固定资产应列入当年预算,确立采购小组及采购价格,签订购货合同。医院房屋、建筑物的自建需列入当年预算,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竣工交付使用时,施工单位必须及时编造决算、清册,逐项注明数量和价值,验收无误后来财务科办理入账手续。固定资产的调入、捐赠经主管部门批准,管理部门要认真核对、验收,并持相关手续来财务科办理入账手续。
(二)固定资产的申购
通常而言,医疗设备是由医院专门部门进行较为统一的管理。进行医疗设备的采购也是整个管理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这就要求做好申购管理工作。医疗设备的独特性,使得其申购工作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一是医疗设备的使用人员及负责人填写较为详尽的采购需求计划;二是医疗设备的管理人员在将需求进行统一汇总后,向管理部门进行申购。随着新型质量认证标准体系的应用,医疗设备的申购也应当向更为程序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有必要专门制订《医疗设备申购表格》,并要求设备使用人员及负责人根据的具体要求进行填写,进而交给材料部门进行统一的采购。这种标准化的作业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口头、便条等非正式的请求而导致的错误申购产生,确保其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二、强化固定资产的应用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对于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应用台账管理模式。由于所使用的医疗设备众多,如果缺乏较为详尽的记录将导致医疗设备管理达不到统一管理的目标,而且也使得每周检查通过率达不到指标要求。台账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必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效,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各类台账资料进行输入、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台账管理应当确保设备与账目进行有效的对应,而这也是现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体现所要求。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并且涉及到诸多医疗设备,这也使得涉及到的数据库规模也较大,因此做到“物”与“账”的一一对应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此,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细心与全面,而这就要求对于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于账目进行一一核对,并借助各类统计软件来协助做好这项工作。
(二)固定资产的维护程序
一是建立危害识别机制,包括实施定期走动核查,收集工作场所内的潜在危害物料的物质安全资料表与相关信息,定期追踪、记录各部门有害物质的储存与耗用。二是实施危害评估,包括实施潜在危害物料安全检查与监测,并评估实施危害控管的需要,包括进行医疗评估,建立合适的医疗监测方案。三是实施人员培训,避免危害,针对个别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施行培训方案,教导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如何避免潜在危害。四是导入危害控管方案,针对前述危害评估的发现,根据组织的特性与可用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控管指标,导入合适的医疗监测方案。五是记录详实与妥善保存,将所有调查、评估、监测、矫正行动与工作人员的医疗相关纪录妥善保存,作为持续性检讨与改善的依据,纪录保存必须符合相关法规。
(三)固定资产应用成本管理
在每年国家补助预算递减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之下,寻找出关键检修项目,进而控管检修基金的花费,更有效率的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医院的使用复杂,众多设备的耐用年限也有所不同,过往研究的预算判断方式以经验法则为导向,但建筑与各设备所受时间因子而造成损毁程度往往不一,人力预估方式难以准确判断未来的检修预算,因此有必要明确成本类别,进而建立起系统性的医院固定资产检修预算预测模型,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算需求。医院固定资产检修成本应包括如下类别:定期检修成本、损坏整修成本以及变更需求成本。然而,在实务上,定期检修成本因有规律性与周期性,且多采用合约型式外包给专业厂商进行检修,因而在实务操作上仅需用统计分析,即可得知其成本发展趋势。损坏整修成本与需求变更成本则属各项不定时的损坏整修,可能会衍生出其他成本,影响这两项成本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使用寿命各有周期差异之外,还有损坏机率或政策改变等随机因素。
三、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报废和损失的管理。医院的资产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全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核查。在经过科学的鉴定之后,如果认定一些固定资产已经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并且没有进行修复和维护的价值之后,就应当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有效的报废处理必须填写《固定资产报废清单》,清单中应详尽说明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报废原因等,并呈交管理部门进行审核。除此之外,如果是因为使用不当或者被盗窃,则分别需要向使用管理部门、安保部门等进行汇报,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应进行保险理赔,而涉及到人为过失的应进行责任追究。
四、结论
总之,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点,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将加大对医院房屋改造及大型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如何利用好国家有限的资金,使固定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是摆在每个医院管理者面前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胡绣雯.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监督和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
[2]何燕,范萍,庞燕玲,何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1).
篇3
【关键词】对价;资产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前言
作为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四大主营业务之一的资产管理业务起始于200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当年全国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所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近700亿元,而公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为1673亿元,仅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2.4倍。截止2011年末,在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9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沪深两市总市值从4.3万亿扩容到23.8万亿,增长4.5倍。但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规模仅为一千多亿,而公募基金规模早已超过2万亿,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近20倍。鉴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公募基金的现状,笔者从投资标的、产品业绩、营销渠道、同业竞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探索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创新,提出可行方案以供业内参考。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瓶颈
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植根于居民财富积累催生的理财需求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土壤之上,前者提供需求,后者创造供给。需求来自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民间财富,在高通胀和养老问题日益重要的经济背景下稳定且持续的存在,供给则从单一的银行储蓄逐步走向多元,基金、私募、信托等渠道之间开始出现竞争,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处于共同发展、雨露均沾的蓝海局面。目前,银行、基金、保险等管理机构已经获取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在整个市场中占比较小。究其原因,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以来在投资标的、产品业绩、营销渠道、同业竞争等方面均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
1.投资标的
目前国内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品种较为单一,产品投资范围仅限于股票、债券、基金和股指期货等,不允许参与回购、商品期货、信贷资产、信托计划以及未上市股权等多个投资品种,因此基础金融品种较为匮乏。券商资管尝试结构化分级运作又常遭遇审批障碍,使得产品可创新的空间较为狭窄,导致各家券商产品严重同质化,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层次投资理财需求。
2.产品业绩
券商资管投资范围主要集中于股票、债券和基金,产品业绩较大程度随相关市场走势变化,缺乏稳定性。2011年股市、债市双双走低的市场环境给投资带来很大难度。作为证券公司中并未创造多大利润的业务部门,券商资管的薪酬空间受到限制,而在人才引进和招募上却需面临行业内激烈的薪酬竞争。券商资管业务这一不明朗的职业前景和不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很难吸引或保留优质人才,部门人员流失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投资业绩表现难有起色。
3.营销渠道
券商资管理财产品的私募性质被禁止进行广告宣传,主要销售渠道为自有营业部及代销银行。自有营业部客户资源有限,并同时作为各大基金销售渠道,产品竞争激烈。银行作为中国最基础的金融机构,提供不可或缺的日常金融服务,从而具有吸引客户主动上门并全面掌握客户金融财产状况的能力,加之其密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奠定了在理财产品销售渠道上难以撼动的强势地位。银行渠道发行费用日益高涨,除却托管、认购、赎回、尾随佣金等相关费用,还要约定管理费及业绩报酬分成。低迷的市场环境造成已有产品大量赎回,管理规模日益缩水,想扩大产品规模又面临高昂的渠道成本,券商资产管理部陷入进退两难、入不敷出的困境。
4.同业竞争
在目前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上,银行、基金和保险在理财产品的规模上占有优势。其中银行以其自身的渠道优势及高于同期存款的保本产品迎得了庞大的投资者青睐,产品规模飞速扩张;基金受益于发展初期累积的大量客户和存量资金,目前增长较缓但规模得以维持;保险则通过规模庞大的营销员队伍进行深入渗透维持销售规模。信托机构以其独特的营运模式、产品设计和资金运用上的灵活和多样化,管理规模亦获得长足发展。而本应该是资产管理主力机构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由于政策限制,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长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更是已面临存亡之危。
二、基于产品对价的商业模式理论解析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近年来证券行业谈论非常频繁的热门话题,其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技术创新。要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虽然最初对商业模式的含义有争议,但到2000年前后,理论界与实务界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概念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是如何赚钱的(Linder等,2000)。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所组成(Afuah等,2005)。商业模式的各组成部分,即其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如核心能力和成本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果或体现,客户关系依赖所提品或服务的性质及提供渠道。每个要素还以更为具体的若干维度表现出来,如市场类的目标客户要素,从覆盖地理范围看,可以是当地、区域、全国或者国际;从主体类型看,可以是政府、企业组织或者一般个体消费者;或者是根据年龄、性别、收入、甚至生活方式划分的一般大众市场或细分市场等。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2.基于产品对价的券商资管商业模式
在公司组织构架中,委托关系不仅存在于公司股东与公司高管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公司总部管理者与部门管理者之间。正是由于双层关系的存在,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难免产生一定的(或者潜在的)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所导致的间隙恰好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在商业银行分行层面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切入点。在此情况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通过产品对价(consideration)的方式做出文章。
对价是普通法系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代价或得到该种承诺的承诺。对价从法律上看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允诺关系,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对价就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处于各自利益最优状况的要约而又互不被对方接受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主体之间的妥协关系来解决这一冲突。对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而言,为了在商业银行的个别重点分行取得理想的产品销售成绩,而需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商业服务作为代价。此时,银行分行与券商资管之间各自对应的得失如下表1所示。
表1 产品对价的业务损益
收 益 代 价
商业银行分行 自主掌控的业务支持服务 券商理财产品的销售任务
券商资管部门 自身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 重点分行的业务服务
三、基于产品对价的商业模式实战案例
(1)案例背景
在A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首发销售期间,B银行的杭州分行提出希望借助A券商资产管理部的业务平台,为其设计并运作一款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实现其两个目标:一是能够在特殊时点之前开放产品助其充存款;二是以Shibor为挂钩实现投资收益,满足客户理财需求。
根据以上两大目标,B银行杭州分行对该款产品的具体要求如下:第一、产品存续期限为期一年,规模两个亿;第二、产品的开放期不规则不固定,B银行杭州分行自行决定,但是会提前15个工作日通知A券商;第三、产品不公布净值。
如上述产品能够设计并且运作成功,那么该分行将承诺销售一定规模的A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作为回报。
(2)解决方案
为B银行杭州分行量身定制专户理财产品,此款产品的设计要点为期限分拆、资金错配,而设计思路则源自于金融学基本概念“流动性溢价”(Liquidity Premium)。流动性溢价是理财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流动性低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高,而流动性高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低。据此,在专户理财产品运作过程中,当理财期限临近之际,若存在产品实际收益低于预期的状况,则可通过加速产品的高频流动性平抑投资收益,以此实现B银行杭州分行的业务目标,满足其客户需求。
(3)模式点评
在传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商业银行之间属于弱势卖方与强势买方的关系。当券商资管在向商业银行支付了资产托管费用、销售激励费用、尾随佣金等各种费用之后,未必能取得满意的销售效果。而在基于产品对价的商业模式中,券商资管与银行分行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合作双方的关系,券商资管的议价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虽然需要以提供商业银行分行层面的业务支持服务作为代价,但是由此可以获得的资产管理规模作为回报,却是物有所值的。
参考文献
[1]Linder,Jane,Susan Cantrell,2000,“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Accenture,May 24.pp.1-15.
篇4
关键词:存款保险机构;银行;清算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5-0036-05
一、引言
本文所称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对于由于经营问题需要退出市场的银行,本文称为有问题银行。
多年来,我国对于救助无望的银行机构,主要采取由监管部门对其实施行政清算的方式来退出市场。长期实践证明,这种完全依靠行政方式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不利于降低风险处置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有问题银行机构尽快退出市场。存款保险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对有问题银行机构进行救助的制度性安排,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以法律形式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在有问题银行清算中作为组织者和监督者的地位,对于有问题银行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政主导的银行清算人模式分析
从过去我国银行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程序来看,一般是金融监管部门处置有问题银行机构后,再组建停业整顿工作组或清算组对被关闭机构进行停业整顿或实施清算。在解决机构的主要债权债务关系后,以行政撤销的方式使其退出市场,而以重组形式使银行机构获得存续的案例较少(见表1)。[1]在机构退出市场的过程中,由于法律因素、行政干预因素等原因,不少机构长期处于退而不出的状态。
(一)现行的银行清算人模式缺乏系统性的法律依据
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之中,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对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的主体、程序和财产分配等要素做出明确的规定。自然而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主导者是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在2003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2003年以后由银监会承担。由于有问题银行的清算缺乏法律依据,导致银行在清算过程中遭遇到很多问题,增大了行政部门主导的风险处置的随意性,加之透明度不高,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挫伤了问题银行资产的潜在购买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导致了风险处置和投资者损失补偿进程缓慢,甚至引发投资者等社会公众的猜疑。
(二)停业整顿工作组或行政清算组的定位不明确
对救助无望的银行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主要是监管部门负责,除部分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工作由地方政府承担外,清算机构也基本上由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当机构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监管部门通常会要求对有问题的银行机构实施停业整顿。顾名思义,停业整顿即是金融监管部门接管有问题银行机构后,通过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使面临退出市场的机构重新恢复经营,另对经过停业整顿不成功的机构再考虑其他处理方式。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停业整顿机构的职能,监管部门组成的停业整顿机构接管有问题银行机构所有的债权债务关系,便开始对其实施清理,整顿工作组转变为行政清算组,使部分有可能存续的机构被强制性退出市场。
风险处置涉及各种市场交易行为,要求清算机构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而清算机构基本上由监管部门人员组成,具有“双重”身份,反而使清算机构的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限制了清算机构正常职能的发挥。
(三)隐性存款保险隐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一直以来,对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处置,遵循固定的模式,即在行政清理阶段,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和国际声誉,不得不以中央银行再贷款资金全额兑付个人债权和外债。在个人债权隐性保险制度下,不管是中央政府“买单”还是地方政府“买单”,机构退出的风险都最终转嫁到了财政。这种“国家兜底”方式,容易诱发多重道德风险:一是导致投资者忽视自身风险意识的培育,难以做到积极识别风险和发挥“用脚投票”机制来约束银行机构的作用;二是激励银行机构偏好于能获取高利的投资领域而不顾风险,甚至还会诱发有问题银行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三是被处置银行机构的清算组只强调核实被处置机构的债务,而忽视对被处置机构的资产保全、保值、重组和分配,甚至导致被处置机构的资产无谓耗散或贬损;四是由于“国家兜底”资金来自中央银行再贷款,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等行政部门对风险补偿都有一种“免费买单”的幻觉,导致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放松监督管理;五是这种做法可能把法人之间的民事纠纷转化为法人与政府之间的政策纠纷,形成了政府与债权人对立的局面,激化了社会矛盾。
(四)机构退出市场困难
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实施行政清算后,仍然无法以合适的方式退出市场。大部分被清理的银行金融机构在被实施关闭后,即使基本完成了行政清理阶段的个人债权兑付、机构债权债务的登记确认、资产的清收及员工的遣散等大部分工作,但是最终的市场退出环节仍遭遇较多的困难。一些性质较为复杂的个人债权的处理、经济案件纠纷等较为棘手的问题,使机构的市场退出工作久拖不决。
三、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存款保险机构作为银行清算人角色的主要经验做法
世界各国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目标虽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归结为:一是保护大多数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二是通过建立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规则,提供一种有序的处理破产机构的机制,避免危机的扩散和传播;三是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保证银行系统的稳定并进而增加储蓄,刺激经济增长。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是随着历次金融危机中对存款保险所发挥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扩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已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国家中,有31个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已经不断扩展、存款保险机构作用发挥较为成功的国家基本上都赋予存款保险机构作为银行清算人的职能,由其负责银行破产清算工作(见表2)。
下面以美国为例,逐一阐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以下简称FDIC)在银行清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法律保证存款保险公司银行清算人的地位
为了应对危机,重新树立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1934年1月1日,FDIC正式成立。为了保证存款保险公司处置活动的执行效率,国会赋予了FDIC清算人的法定地位。FDIC清算人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清算过程中,FDIC作为清算人,不受美国政府或州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的监督。国会的各种法律准许清算人在不受执行机构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并自主决定处置倒闭机构资产和负债的最有效方法,在行使这项权力时,FDIC希望从倒闭银行或储贷机构的资产中取得最大的资产收益,并使存款保险基金的损失最小化。(2)权利的广泛性。作为清算人,FDIC承接了倒闭机构及其股东、官员及董事的权利和特权。FDIC有权清收倒闭机构的全部债务和债权,接管并清算其资产和财产,并根据任命清算人时的要求,履行倒闭机构的其它职责。作为清算人,FDIC也要负责清算倒闭机构的资产,并以清算收益偿付已确认的债权人。一般情况下,在扣除清算费用和清算债务后,清算收益仍有剩余,FDIC将向债权人定期支付一定金额。为了加快对债权人(包括存款人和银行系统)的偿还速度,FDIC能够根据对纳入清算的资产的回收额的估价,宣布“提前”或“加速”进行支付。(3)风险处置方式的灵活性。作为清算人,FDIC还有权让另一家参保的存款机构兼并倒闭机构,转移资产和负债,而不必征求任何其他机构、法院或合同当事人的同意或批准。而且,FDIC可以成立一家新机构,称为搭桥银行,来接管倒闭机构的资产和负债,搭桥银行也可以法人身份向FDIC出售或抵押倒闭机构的资产。[2]
(二)清算组织程序规范化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是一种“最小成本”和“风险最小化”的混合模式,拥有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置权是FDIC成功运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出于控制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的目的,FDIC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处置程序。从得知一家存款机构即将倒闭,到制订出关闭该机构的行动计划,FDIC需履行一系列特殊职责,具体包括:(1)发出“处理银行濒临倒闭通知书”,制作问题机构的“信息资料”。(2)进行资产评估,以选择适当的处置计划,并从事现场分析。(3)最后才是关闭有问题机构。当一家存款机构倒闭时,FDIC通常会被任命为清算人,最大限度地替被清算机构的债权人收回债权。在债权清偿过程中,FDIC作为清算人发生的管理费用是享有优先清偿权的,这保证了清算过程的有序和高效。同时,FDIC的次级索偿权(即代位求偿权)包括在存款负债中,排在无担保的普通债权人的索偿权之前,使FDIC享有代位优先受偿权,这也促使FDIC处置资产较为积极、高效。
(三)存款保险公司清算人地位提高了美国金融运行效率
FDIC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共清算倒闭银行276家,而经救助得以复业的问题银行就有190多家,显然,FDIC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FDIC处置了1617家濒临倒闭或已经倒闭的银行,涉及的资产总额达3026亿美元,化解了FDIC自成立以来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银行危机。事实证明,FDIC能将资产快速返还私人,维持了公众信心,避免了危机蔓延到经济其他部门而引发全面衰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FDIC拥有资产处置权。[3]
四、存款保险机构作为我国银行清算人的制度安排
从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赋予我国存款保险机构银行清算人地位很有必要。存款保险机构作为银行清算人不仅有利于提高保险基金的回收,而且有利于提高问题银行处置的效率,并确保存款保险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成功运作的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由存款保险机构作为银行清算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督者的制度。这个安排既可以较好地解决以往清算机构的非专业化运作,又能较好地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利益。为保证存款保险机构银行清算人地位和作用的发挥,须从制度上确立其各项职能。
(一)从法律上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对有问题银行机构的行政清算权地位
存款保险机构将有权对有问题银行作出是否退出市场的决定并依法予以行政清算。作为清算人,我国存款保险公司应取得问题银行及其股东、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权利,对该银行行使管理权。可参照《联邦存款保险法》的做法赋予我国存款保险公司一定的权力,包括:(1)拒绝履行合同。为了尽快结束倒闭机构的有关事务,清算人可能会终止履行一些它们认为难以承受的倒闭银行签订的合同,这些合同在时间、成本或必要性方面对清算人而言是难以负担的。取消合同或拒绝履行合同的权力允许清算人终止合同,从而终止合同中规定的需将来履行的某些义务。清算人必须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决定拒绝履行合同,否则就会丧失这项权力。(2)暂停诉讼。在那些悬而未决的诉讼案中,我国存款保险公司以倒闭银行的代位人身份出现。我国存款保险公司需要时间来调查每桩诉讼案以决定是否应诉及如何应诉,因而法律应允许存款保险公司向法院请求暂停有关诉讼。这个权力同样适用于银行倒闭后提交的诉讼。对于存款保险公司提出的这种请求,法院不得拒绝。(3)撤销欺诈性的财产转移。存款保险公司有权撤销某些欺诈性的财产转移,包括为了逃避债务,恶意转移资产;恶意为某项资产设立担保权益,致使银行丧失偿付能力等等。(4)特殊抗辩权。法律及法院的判决给予存款保险公司某些特殊抗辩权,以使其对倒闭银行的处置更加高效。
(二)存款保险公司作为有问题银行清算人的资格和条件
建议参考FDIC的做法,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存款保险公司可被任命为有问题银行机构的清算人:(1)银行机构的资产小于它的存款和管理债务(即资不抵债);(2)银行机构的资产或收入由于违反法律法规或由于其他不安全、不稳健的操作已经大量流失;(3)银行机构在不安全、不稳健的情况下经营;(4)银行机构故意违反停业、关闭规定;(5)银行机构在正常营业中,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6)银行机构已经或将发生损失,其全部或大部分资本将被侵蚀,而且若没有援助,它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本;(7)银行机构违反了法律、法规或从事不安全、不稳健的操作,该操作可能引起资不抵债或大量资产、收入流失,削弱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严重侵害存款人的利益或存款保险基金;(8)银行机构董事会或股东决议,同意任命;(9)银行机构停保;(10)银行机构严重资本不足或资本很不充足等等。[4]
(三)规定存款保险机构的工作程序
赋予我国存款保险机构清算人的职能,使其在银行问题被发现时,有责任和义务去督促银行的监管机构在银行出现问题的早期就采取有力的纠正措施,必要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本身解决。当银行机构情况不断恶化时,存款保险机构需要迅速介入,对其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即时分析,着手准备并选择对机构的重组和关闭方案。这个过程会使得存款保险机构对问题机构的状况具有相对深入和具体的掌握。监管机构宣布关闭后,将问题机构的处置工作交由存款保险机构来完成,节约搜集信息的成本和时间,加快问题机构处置的速度,使问题机构能够迅速、有序、平稳地退出市场。[5]
(四)存款偿付的处理
当存款保险机构找不到收购者或收购与接管的成本较高时,则可以考虑采用存款偿付方式:一是确定有效赔付的条件。存款保险机构应让存款人知道何时和什么条件下存款保险机构开始存款赔付程序以及相应的赔付范围和限额。二是确定赔付范围。在投保金融机构关闭之时,存款保险公司必须对每个储蓄账户进行评估,并决定这些账户是否在投保范围之内以及是否属于存款保险体系的限额之内。同时,存款保险公司应告知被保险存款人其保险金额。存款保险公司向有问题银行的被保险存款人支付保险金额,可以直接向被保险存款人支付或指定一家投保银行为人代为支付。三是为了准确地进行存款赔付,存款保险机构有必要制定详细的存款赔付细则与程序。四是在存款账户记录、存款人权利诉求得到确认后,可以对存款人进行赔款支付。[6]
(五)银行清算具体工作可委托专业中介机构实施
在设计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时,可考虑将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清理、清算工作赋予存款保险机构,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机构应作为银行清算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具体的实施工作可交由存款保险机构聘请的专业中介机构完成,建立专业的市场退出程序,高效处置问题银行资产。
这里的专业中介机构,笔者建议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担。我国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由财政部出资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以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和减少损失。经过多年的实践,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摸索实践了诸如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企业重组、司法诉讼、资产拍卖等多种处置方式,拓展了不良资产处置运作的国内和国际空间。同时,在资产处置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内外机构投资者、行业战略投资者、地方政府以及会计、资产评估、法律、拍卖、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合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根据国务院最初的设计方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续期原则上不超过10年,而10年存续期日益临近,笔者建议在现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整合其精干力量,组建一家专门的资产处置机构使其继续存在,专门负责银行中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时接受存款保险机构的聘请,处置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不是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存款保险机构的内设部门存在或维持资产管理公司现有存在方式,以接受存款保险机构市场化委托的方式。理由之一,关于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存款保险机构的内设部门存在,与日本的债权整理回收机构模式较为相似,需吸取日本的教训,其整理回收机构在行政程序手续上以及在重大决策时,须经存款保险公司同意后方可实施;而且,在不良债权收购上,须经申请、核准等复杂程序,影响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时效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理由之二,关于维持资产管理公司现有存在方式,以接受存款保险机构市场化委托的方式,这一方案将存在多家资产处置组织,以追求规模经济为动机,它们会竞相扩大规模,但扩大的处置能力和金融系统相对稳定的不良资产数量不一致,会破坏供求平衡,使得整个行业面临生产过剩,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关于笔者上述提的方案虽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从长远看,这一方案可能更符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原则即风险最小化、成本最小化和市场化原则,可有效控制存款保险机构的规模,减少存款保险机构设立和运行的成本。总的来说,不仅解决了四家金融资产公司的永久出路问题,对还在筹建中的存款保险机构来讲,也是一个更有效率的抉择,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潘修平.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4]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杨家才.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5
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会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的规定,现将2015年度会员继续教育学分网上申报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员继续教育考核的人员
在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精算咨询机构等从事精算实务工作的个人正会员均应参加会员继续教育年检考核。
个人准会员、供职于院校和已退休的个人正会员可自愿参加。
二、会员继续教育考核的豁免
应当参加的考核人员,符合以下原因之一可申请2015年度继续教育学分豁免。
1. 在境外停留6个月以上;
2. 因生育休产假;
3. 因病无法正常工作的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
4. 在2015年7月1日后入会;
5. 本会认可的其他情形。
三、会员继续教育学分标准
2015年度继续教育学分标准为累计修满12学分,大于或等于12学分为通过,请根据2015年度中国精算师协会会员继续教育学分核算标准(详见附件),网上如实填报。
四、会员继续教育学分网上申报程序
(一)网上申报时限
2016年1月29日-2016年3月31日
(二)申报流程
请使用本人会员账号登录协会网站(e-caa.org.cn),进入“服务专区-继续教育”进行学分申报。
(三)2015年度会员继续教育学分结果公布
继续教育学分结果公布时间为4月中旬,可使用本人会员账号查询。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龚险锋 支海燕
联系电话:010-50959162 5095915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篇6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精心设计课程开发程序。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能力观、应用性、整体性、过程观等特征基础上,精心设计工作步骤。包括:1、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2、进行社会调研;3、进行第一次论证;4、进行教学分析;5、进行第二次论证;6、进行方案修订。(二)仔细进行教学分析。首先,可以按照能力逐步减弱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提取会计专业核心岗位群和相关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工作过程;其次,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所需的知识,并进行提取;最后,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由强到弱安排课程内容,将与学习型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前,将与行动型任务对应知识排后,形成串行结构。(三)合理设计课程类型。在课程类型的设计中,既要强调符合学科逻辑顺序的纵向直线式排列,又要强调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横向式排列,还要贴合职业工作过程。这种课程类型主要包括职业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一)通过专业市场调研确定就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调研内容包括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可采用实地调研法和小组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对象是企业财会人员、部门领导和本专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我们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河北地方经济特色及人才需求,确定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和能力要求。出纳岗位,要求能进行现金收付的核算、银行存款的收付核算、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的保管、有关印章的保管、往来结算业务的办理、企业备用金的管理等;财务会计岗位,要求能进行资金业务的会计处理、材料物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核算、工资薪酬的核算、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处理、往来款项结算业务的处理等;税务会计岗位,要求能进行公司涉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公司各种发票的领取、使用和保管工作;财务审计岗位,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控,以促使其有效运行;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进行审查和评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日常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出具审计报告;财务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公司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的相关工作。(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将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为出纳业务操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方面。与出纳业务操作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现金的管理、银行存款的管理等;与财务会计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应收和预付款项管理、存货管理、投资管理、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流动负债的核算、长期负责的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与成本会计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具体要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基本素质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重要思想概论,体育,英语,经济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讲座,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选修课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创新能力拓展等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统计基础、市场营销实务等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经济法、财政与金融、纳税实务、成本会计、审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包括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手工记账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包括管理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国际贸易,小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投资实务,保险实务等课程。
作者:刘毅 干冀春 王翠敏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篇7
关键词:金融生态;法制建设;信用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23-03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拟结合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从法制环境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着手,论述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未来法制环境的改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法制环境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
法制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规范金融主体市场的行为,构建金融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和公平竞争机制,使金融组织优胜劣汰,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动态平衡。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个金融主体,起着最大化回收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但是,我国却没有一部资产管理公司的专门立法,使得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及运行没有规章可循,也导致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和管理资产的过程中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与现行法律矛盾的地方,直接影响了资产的回收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专门立法,例如美国1989年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强化法》,为重组信托公司(RTC)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框架。另外,我国目前缺乏有关金融机构的破产法规。如果对金融机构缺乏一个清晰的关闭破产和清算的法律框架,那么就会影响金融稳定,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因为法律事先未明确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使得市场参与者并未预期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明确的选择。由于缺乏有关这方面的法规,还会导致实践中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造成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金融生态严重恶化。因此,法律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退出及行为的规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法律确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为金融主体创造良好的司法及执法环境,通过监管、自律等方面的规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增强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的过程中,司法及执法环境的好坏就至关重要,是决定资产回收率的关键。我国资产处置涉及的法律主要包括《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法律保障。这些法律中,最重要的是《破产法》,因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破产舞弊的原因造成的坏账比例非常大,一些企业利用假破产钻法律的空子。破产还是资产管理公司回收债权的最后的武器,破产法的质量直接影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的回收率。另外,针对资产处置的一些法律制度也很重要。例如,在波兰,法律赋予银行在企业重组和债务人谈判中的准司法权,以银行为主导的“庭外调解”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在瑞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在法律上保证债权人,在重组和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先的地位。这些做法对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很重要的。此外,法律是否应当准许设立资产重组方面的专业法庭?是否准许取消抵押品的赎回权,以便简单快捷地实现抵押权?这些问题都是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法制环境。
再次,法律通过规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金融法制建设也为金融生态环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善提供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将金融政策规范下来,不仅能够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并减少执行成本,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不利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政策出台。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其作为债权人的控制能力究竟有多大?政府、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控制及调整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实质上都和法律的调整有关。拿资产管理公司来说,目前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由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派出的监事会和审计署监管,由于法律没有对监管部门之问的分工做出很好的调整,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可能形成多重监管,造成监管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了整个金融环境的建设。
最后,法律通过对违法案件的惩处,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还可以优化金融生态的经济运行环境,创造各种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发展空间,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资产管理公司在回收资产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这与我们国家信用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淡薄是密切相关的。法律可以通过对信用制度的确立,让守信者比失信者获得的机会和利益更多,从而构建一个守信的社会。法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促进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突出表现在构建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文化和金融活动行为模式等方面。
二、目前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未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加以解决,金融生态环境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与个别金融领域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仍然存在。当前,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少规范的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规范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是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国规范的金融机构市场化破产机制尚未建立。现行《企业破产法》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就破产原则而言,仍以劳动债权作为第一受偿人,明确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的破产原则并没有确立,导致金融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就其中的制度构建而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破产管理人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清算组往往漠视债权人的利益;就破产程序而言,在破产案件的管辖与受理、债权人会议、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很健全。规范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欠缺,导致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负担沉重,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发展。在实践中,破产制度往往成为债务人逃废债务的手段,影响了资产管理公司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是缺少完善的金融信用法律环境。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它要求在金融市场上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个交易主体,都能够本着诚实守信的理念进行交易。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不仅是文化建设、更是法制建设的结果。但是,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缺乏外在监督和道德约束时,就会导致失信行为。我国目前信用方面的法制建设滞后,征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完善,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就遇到了大量的企业逃废债行为。据报道,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户中,有逃废债倾向的企业占40%,而实际操作中可能达到的比例为50%~60%,这些行为
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裁,也得不到舆论的谴责,可见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和信用观念的淡薄有多么严重。因此,构建一个健康合理的金融信用体系既是金融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极为紧迫。
三是缺少有利的金融法制环境。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核心因素,完善的法律可以有效保护债权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打击金融违法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规范。在这方面,我国的有关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管理实践中就时常遇到大量的法律障碍,具体如执行缴费问题,建设工程承包款优先受偿与约定抵押权的关系问题,执行法院裁定以法人股抵债中存在的问题等。根据实务操作经验和相关研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资产的管理处置运行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证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借款合同条例》等诸多法律法规相矛盾的地方。另外,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是金融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自我净化机制的基础。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尚不能满足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的要求。《刑法》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仅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而不适用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如国债)的行为;对操纵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的单位和个人,也很难根据《刑法》加以制裁。
四是缺少良好的司法与执法环境。司法判决的顺利执行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涵和体现。包括金融案件在内的案件“执行难”问题,已连续数年引起最高权力机关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金融执法环境的缺陷主要是执行时间长、程序复杂、成本高昂、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比较严重。“赢了官司输了钱,倒贴一笔诉讼费”就是资产管理公司执行难的真实写照。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本地区的特殊性,过分看重政策倾斜而忽视金融生态等软环境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而所采取的不适当的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影响到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对债务人所采取的地方保护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债务人的逃废债行为。据有关调查分析,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所形成的银行业不良资产就占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另外,这些行政干预也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银行不良资产造成了障碍。
三、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现状分析
就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为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的状况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一问题更是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对金融系统降低不良资产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也在加紧进行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提高社会信用的制度建设。当前这种全社会关注不良资产问题的氛围有利于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改善。
二是国务院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标志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等作出了规定。《条例》的颁布标志着资产管理公司这一金融改革的新生事物初步得到了法律(实际上还只是行政法规)的认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因其富有成效的工作而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得到了政策法律的关注,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金融不良资产管理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实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各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探索,创造了很多具有金融创新色彩的处置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客观上往往与现行政策尤其是法律相冲突,因而得到政策和法律的关注并由此获得了政策和法律的一定程度的支持。例如,《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不受本公司净资产额或者注册资本的比例限制”,该规定在当时突破了《公司法》关于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的规定。再如,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明确了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在省级以上报纸公告的方式履行债权转让通知义务以及中断诉讼时效。这在法律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需要指出的是,有关不良资产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上的突破和创新是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下而上的立法推动行为密不可分的。
四是不良资产处置有关税费获得较大幅度减免,降低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成本。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金以及处置费用均系由财政部拨付,其处置不良资产形成的最终损失,也是由财政部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批准执行。因此,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伊始就获得了税费减免政策。《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免交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中的税收;免交工商登记注册费等行政性收费;最高法院发文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减半交纳为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提讼的案件受理费、申请执行费和申请保全费,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法院并未予以执行。国家计委计价格[2001]391号文件要求评估、审计、公证、律师等中介机构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涉及的中介服务,给予适当优惠。
四、完善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们应当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入手,完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合理高效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有关金融立法,完善金融法律制度环境。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破产法》,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破产机制。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债权人会议、破产重整、破产申请和受理以及债务人财产清算等制度。给予有物的担保的债权绝对优先的清偿顺位。其次,要完善《合同法》、《担保法》及有关金融机构的专门立法。如前所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资产的管理处置运行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证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借款合同条例》等诸多法律法规相矛盾的地方。另外,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资产管理公司的专门立法,严重制约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再次,作为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的补充,应当建立有关存款保险机制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法律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破产的社会成本,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应修改《刑法》,强化对金融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严厉惩治挪用金融机构客户资金、资产的违法犯罪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稳定,发挥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功能。应进一步扩大金融欺诈犯罪主体的范围,建立健全修改有关委托理财、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结构性产品和金融控股公司等的法律规范。
资产管理公司在多年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在主张债权人利益的同时,通过积极向监管部门汇报和运用诉讼、破产等法律手段,有效促成了有关部门关于不良资产处置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对金融法律环境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说由于市场外资交易的增加,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完善、出台了相关法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事金融资产处置业务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转让不良债权有关外债管理问题的通知》等。
二是加快信用法制建设,规范征信业的发展,为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打好基础。目前我们的金融市场信用风险较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有些制度约束的缺乏和无效。事实上,一些金融工具和制度本身的创新也为信用风险的规避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征信法律制度。征信法律制度的建设应当明确征信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能和监管法律责任,明确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规范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从业管理,规范征信业务的管理,包括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披露和使用,确定中央基础数据库的法律地位及其与征信机构之间的关系。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第三方信用担保机制等制度的建设也很重要。除了要建设好信用法律制度外,还应当全社会弘扬信用观念,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认识到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把“讲信用,守合同”作为金融市场交易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交易文化,这样才能为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文化基础。
篇8
[关键词]总账户,单独账户,投资限制,保险法
近几年我国寿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地位呈快速上升之势,一方面是因为其投资规模扩大和投资渠道拓宽,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业务种类不断增加。除传统业务外,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业务不断拓展,年金管理更是各公司今后的业务开拓重点。但这些新型业务一般都是需要设立单独账户的,如何处理保险公司总账户(general account)和单独账户(separate account)的关系就成为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自从1959年arkansas州率先通过法律允许寿险公司设立单独账户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在这方面做些探讨,以供参考。
一、基本原则:没有特别说明就互不相干
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在1996年制定、2001年修订的《保险公司投资示范法(确定限额版)》(以下简称示范法)第1条第1节b款中规定:除非州保险法相应条款就本法的适用性做出规定,否则本法不适用于保险公司的单独账户。该示范法适用于单独账户的做法有二:一是把单独账户的资产与保险公司总账户的资产加在一起;二是把单独账户中的资产作为基数来适用该法做出的比例限制。
该示范法特别强调,除非在一个州的保险法相应条款中做出了具体规定,该法不适用于单独账户的投资:except to the extent specifically provided in that section,this act has noapplication to the investments of separate accounts。可见,naic的意见是,如果在关于单独账户投资的条款中没有明确规定其适用性,那么,关于总账户投资的比例限制规定就不适用于单独账户。
美国各州的具体规定不同,以下是三个有代表性主要州的规定:纽约州主要依据2004年2月修订的《纽约州统一法律》第28章、保险法第42条第40节“单独账户;固定和变额的寿险、年金和融资协议”的规定;加州主要根据从2003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加州保险法第2篇“不同险种”第2部分“人寿和伤残保险”的规定,第5章“对寿险公司的一般监管规则”第5条“养老金与单独账户”的规定;新泽西州主要根据永久性成文法(2004年版)第17b篇保险法第28章第9节“单独账户的投资”的规定。
二、单独账户的职能趋于多样化
单独账户的职能决定了其资金来源,从而也就决定了其投资要求和与总账户的关系。为此,我们先来看单独账户的具体职能。
纽约州在这方面规定得比较具体,该州保险法第4240节规定:“(a)根据本章第1113节(a)子节第1、2、3段和第3222节的规定,本州的寿险公司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单独账户,并且按照这些单独账户协议,将公司所收的保费转入这些账户中以便:(i)进行年金给付,金额可以是保险公司保证的固定金额,也可以是变额,还可以是固定和变额结合,还包括含有年金期权的资金;(ii)以变额方式对寿险提供给付、交纳保费或二者兼备,而寿险准备金根据单独账户的投资结果变化;(iii)在单独账户中积累资金,用于投保传统寿险、变额寿险或二者兼备;(iv)在单独账户中积累资金,用于提供健康保险;(v)用于积累结算或红利期权的收入;(vi)用于积累按照第3222节规定签署的缴费协议中积累的资金。”
加州10506节(a)和(c)、新泽西州17b:28—7节也有类似规定,只是不如上面具体。归纳起来,美国单独账户的职能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仅包括变额给付资金,也包括含有各种给付保证的资金;二是主要针对寿险和年金业务,但也包括健康保险和投资协议。其中第一个特点使得单独账户的投资与总账户的关系复杂化。
三、无投资保证的单独账户:与总账户最多可能有两种联系
管理无投资保证的资金是美国寿险公司20世纪60年代普遍设立单独账户的动因,因此,这部分单独账户与总账户的区别最为明显。纽约州保险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最为明白、完整,它在第4240节中指出,对于没有投资保证的资金:“保险公司可以在每个单独账户契约许可的投资范围内任意投资,本章就投资问题做出的约束、限制及其他规定不适用于单独账户的投资。在按照本章规定对非单独账户的投资进行定量限制时,不牵涉单独账户的投资,单独账户的资产也不计人认可资产。”而我们知道,美国对总账户进行投资比例限制的计算基数就是一家寿险公司的“认可资产”。
与纽约州相比,其他两个州的表述要简略和模糊一些,但实质相同。新泽西州保险法在第28—9节“单独账户的投资”中规定:除了本子节另有规定外,在确定本州保险公司的其他投资是否符合本篇的限制性规定时,单独账户中的资产不计算在内。加州保险法在第10506节中规定:在确定保险公司其他投资的恰当性(propriety)时,无投资保证的单独账户投资不能被包括在内。
可见,无投资保证的单独账户与保险公司总账户是基本隔离的。但在有的州也不是毫不相干。可能的联系之一是变额寿险的死亡或伤害给付保证,纽约州规定:不管关于变额寿险的其他规定如何,变额寿险的最低死亡给付保证和固定的伤害保险给付资金都必须留在保险公司的总账户中管理*。可能之二是启动资金,纽约州规定:为了启动一个单独账户的运作,保险公司可以向一个单独账户注入资产,但对于非寿险公司,这笔资金应该被视为是按照非寿险资金的限制性规定投资的,对寿险公司投资应符合对寿险资金投资的限制性规定;也就是说,对这笔资金的具体投资要分别服从相应的法律规定,而不是单独账户契约。因此,从总账户注入了启动资金的变额单独账户就必然出现投资规则上的“一户两制”:启动资金受法律限制、变额资金受合同限制。加州规定:寿险公司可以把总账户中属于“剩余资金投资(excess funds investments)”的资产划人单独账户,但划人的总额不能超过该公司上一年末以下两个数据中的较小者:认可资产的1%,和认可资产减去负债、再减去必要准备金所得余额的5%。
四、有投资保证的单独账户:规则延伸并提供资金保证
首先是单独账户中投资保证的含义,加州和纽约州保险法列举的投资保证都是4种而且前3种用语相同:资产价值、投资结果和孳息收入,第4种用语不同但含义相同,加州用的是约定给付、纽约用的是约定利益。加州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更为详尽。
(一)加州保险法的规定
加州保险法第10506节规定,对于单独账户中保险公司已经按10506.4节规定做出了投资保证的资金,应该分别按寿险公司总账户中关于法定最低实缴资本的投资限制、剩余资金投资的限制性规定以及认可资产和资本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进行对冲保值交易的规定进行投资。换言之,对这部分资金是按naic所述的第二种情况对待:把单独账户中的资产作为基数来适用该州保险法对总账户做出的投资限制。
除了适用同样的投资限制规则外,这类单独账户还与总账户有实质性的资金联系。第10506.4节规定,只要满足所有条件,就可以按规定向单独账户中划拨现金,以维持这些保证需要的准备金。但保险公司的总账户应该从相应单独账户得到与由此承担的风险及产生的费用对应的、合理和足够的补偿,补偿支付周期一般不能长于一个季度。这种从总账户到单独账户的资金划拨承担风险一般是单向的,因为单独账户中的资金不能用于支付该保险公司其他业务所产生的负债。
加州有哪些资金的单独账户能做出上述投资保证呢?第10506.4节给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规定。首先,有投资保证的保单、合同或协议的发售对象不能是自然人,而只能是在由美国sec颁布的“规则d——关于免于按照《1933年证券法》登记而进行有限募集和销售的证券所适用的规则”中所定义的“认可投资者(accredited investor)”;与该投资者签订的包含投资保证的保单、合同或协议(不含根据团体或主保单签发的保险凭证)的保费或储金的一次性总额不得低于100万美元。可见,有投资保证的单独账户只是针对养老金等机构客户。其次,面向机构的这类保单要想真正发售还必须在形式上经过保险监督官批准并满足一系列实质条件,比如该寿险公司至少认可资产达到10亿美元或资本金加盈余之和达到1亿美元,等等。
(二)纽约州保险法的规定
纽约州单独账户在三种情况下可以提供投资保证:(i)把划入单独账户中的资产视为该保险公司总资产的一部分,并且投资符合对寿险公司总账户投资的质量标准和数量限制;(ii)如果单独账户协议规定,该单独账户中的资产不能用于支付该保险公司任何其他业务产生的负债,那么,在假定单独账户中的全部资产就是保险公司的总认可资产的情况下,单独账户中的投资满足本章第13条和第14条(第1402节除外)的要求和限制;(iii)该保险公司每年向保险监督官提交一份由合格精算师撰写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让监督官满意的精算意见,该精算意见证明,在考虑到上述保证可能给单独账户资产造成的风险费用(risk charge)后,该单独账户中的资产还有足够的金额来履行保险公司对单独账户的负债;精算意见还应附上由同一合格精算师撰写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让监督官满意的备忘录,说明支持该精算意见的计算过程及所使用的假定。
五、经验分析与借鉴
综上所述,美国寿险公司总账户和单独账户从初衷来讲是没有关系的,总账户负责传统险准备金和保险公司自有资金的投资,单独账户负责没有投资保证的变额险的投资,目前的主流也是这样;但是,随着单独账户的多样化发展,目前也出现了一些联系,一是对于没有投资保证的单独账户也可能因为注入启动资金或把最低给付保障资金收回总账户而“一户两制”,二是对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额资金提供投资保证,从而出现了把总账户规则延伸到单独账户并提供单向资金划拨的现象。这些保持相互隔离和合理建立联系的经验都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在积极开拓的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管理业务而言,加州和纽约州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借鉴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该单独账户的资产为基数,借用寿险公司对总账户的投资限制性规定,因为这些规则代表了保险业对有长期收益率要求的资金必须遵守的投资约束的总结。虽然可以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微调,但基本原理应该坚持,尤其是不能冒险做出承诺。
篇9
关键词: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贷款处置;金融风险;债务重组;盘活存量资产
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及形成原因
(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的态势,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年初增加3437亿元,同比增加4194亿元,连续16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1.59%,较年初提高0.3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4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加快(如图1所示);从不良贷款余额构成情况来看,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及比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如图2所示)。商业银行当前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延长贷款期限、允许借款人借新还旧等手段推迟不良贷款在账面上的反映,寄希望于通过未来经济的好转来解决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贷款大多会在关注类贷款中反映,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未来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及部分正常贷款会迁移为不良贷款。截至9月末,反映商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达到28130亿元,占比3.77%,同比大幅上升9771亿元和0.98个百分点,表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很多,既有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原因;既有增量的原因,也有存量消化不足的原因。1.前期信贷疯狂增长的风险开始暴露。前期信贷扩张过快,降低了放贷的标准,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贷款的增长和不良贷款的形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贷款在发放的当年并不会出现违约,通常在贷款发放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才会出现违约,我国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在2009年末同比大幅增长31.74%,而银行的不良贷款从2012年开始逐渐走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前期贷款快速增长的最终影响必然是后期不良贷款的上升。2.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恶性循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信用风险增大,信贷市场上违约率明显增加,同时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贷款抵押品价值下降,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多,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下降。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银行可以选择增加资本金或者减少贷款发放来改善监管指标,但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内部资产负债表恶化的背景下,银行通过增加资本金改善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变得较为困难,减少贷款发放成为银行首选的方式,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其放贷能力,因此,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往往呈现出“惜贷”的行为。银行收紧信贷将导致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利率上升,实体经济资金紧张,借贷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造成实体经济进一步下滑,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呈现出“恶性循环”(如图3所示),因此,只要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没有根本改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根本性好转,并且金融系统风险也将在这一循环中不断加大。3.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影响消化进程。银行的不良贷款除了自身核销外,主要通过转让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省区内设立或授权的少数资产管理公司的手段来处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争议较大,过低的价格使得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意愿较低,同时过高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也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意愿不高。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影响了不良贷款的消化进程。
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
经验及其发挥的作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是央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当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聚集到影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时候,央行有必要对不良贷款进行逆周期调节。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央行在金融危机时期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持有和运营至下一个经济周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再将这些资产出售,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减少资产损失,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成本。处置不良贷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机构来完成,各国普遍将不良贷款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RTC)、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KAMCO)、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等都是为处理不良贷款而成立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种专业的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逆周期管理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1999年设立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自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历多次大规模的接收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为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并且每次收购和处置不良贷款的资金来源、剥离对象、收购价格及性质等各不相同。
(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
1999年成立之初,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对口收购原则,以账面价值收购对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收购的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向原剥离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由于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主要由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造成,这次不良贷款剥离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剥离,财政部通过债权处置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两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并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部债权资产在2006年年末处置完毕。2006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超额完成了考核目标。2004~2005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第二次收购银行的不良贷款(见表1)。2004年,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剥离中行和建行可疑类不良贷款2787亿元,信达资产公司最终中标,后经协商将中标的全部建行可疑资产包整体转让给东方资产公司;2005年6月,在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组织下,采取分包竞价转让的方式剥离工商银行可疑类不良贷款4590亿元。此次收购的资金来源为人民银行再贷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在性质上属于商业化收购,按国家有关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和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收购过程中实行分账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不良贷款成本中包括收购成本、资金成本和管理处置成本等,面临着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成本收益的盈亏考量。在此期间,中行、建行和工商银行除了商业化剥离可疑类不良贷款外,还合计剥离了数千亿的损失类和呆账类贷款,财政部按照对口原则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部分业务在性质上属于政策性范畴,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圆满完成委托处置考核责任目标。2007年以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始收购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机构投放的不良贷款包,涉及金额千亿元,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发行金融债等市场化方式筹集。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中发挥的作用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投资投行等技术,基于广泛的机构网络和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等优势,在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中对银行、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发挥重大作用。首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可以改善银行流动性、资本充足等经营状况,并提高强不良贷款的流动性。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和剥离数以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有力地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在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发挥了托管、救助、并购重组商业银行等积极作用,例如长城公司收购德阳银行等。其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在金融体系中的发挥着显著重要的“金融稳定器”功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专门的逆周期管理工具和金融救助机构,其在成立之初的核心功能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器”、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和金融危机的“救火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逆周期金融技术,在经济下行即逆周期阶段,通过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并进行重组、整理,帮助银行恢复流动性,缓释金融风险;在经济上行即顺周期、资产价格上升阶段,通过出售资产实现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资产价值、减少资产损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完成了商业化转型,设立或收购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附属机构,增强了不良贷款综合处置能力,有力地提高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最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盘活存量资产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存量入手,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运用重组、并购、投资等处置技术,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及问题企业。商业化改革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具有资产经营管理、银行、证券、信托、租赁、投资、基金、期货、置业、PE等综合金融业务的现代金融控股集团,具有强大的存量资产盘活能力。借助综合金融技术及盘活存量资产能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能力打破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之间的“恶性循环”,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调整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增强其放贷的意愿和能力,释放流动性,助推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综合金融优势,结合不良贷款处置的专业技能,对问题企业或危机项目进行关闭清算或并购重组,对于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通过开展财务顾问、投融资服务,助其调整经营方向和策略、加强改革和内部管理,摆脱困境、提高其盈利能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有效恢复经济信心,将“恶性循环”引向“良性循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三、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困境
(一)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必要性
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在可控范围内,但已经影响到银行业的发展,尽管其贷款规模和净利润在不断扩大,但增速已经随着经济的放缓而下滑(如图4、图5所示)。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越及时、越主动,不良贷款重组的难度也就越小,成本也越低,反之其难度会加大、成本也会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就越深。美国储贷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全面暴露,但美国政府却没有及时处理,而是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措施,问题暴露初期储贷机构的亏损只有100亿美元,到1995年美国重组信托公司花费了7年的时间,以875亿美元的成本处理了4025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这种拖延措施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反而加大了后期解决的难度和成本。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寄希望于银行通过自身的盈利来消化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的性质和严重性估计不足,在实体经济与不良贷款陷入恶性循环后,才开始重视不良贷款的处置,但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不仅加剧了纳税人的负担,也推迟了经济的复苏。欧洲银行管理局执行董事亚当•法卡斯曾指出,处理不良贷款的关键,是要尽快采取行动,杜绝拖延。在经济新常态下,及时处理银行不断出现的不良贷款,可以有效缓释金融系统中聚集的风险,降低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二)金融资产管理大规模收购银行不良贷款面临的困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有着专业的不良贷款处置技能和优势,并且其不良贷款收购、管理、处置行为对于防止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商业的背景下,面临当前银行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其收购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其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金融债等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的价格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并且负债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面对市场和股东压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市场化资金进行商业化收购的不良贷款需要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否则将会面临亏损和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而以提升价值为目的的不良贷款收购、管理和处置需要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完成,在经济不景气中收购的不良贷款,其价格会在经济景气周期中得到提升,待经济周期好转后再逐渐处置不良贷款,才能实现盈利,有效减少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成本。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概需要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之间的错配限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大规模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为,以市场化方式筹集的资金开展的不良贷款收购和处置起不到逆周期调节和降低社会成本的作用,大规模的银行不良贷款收购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参与,更需要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方式探析
为克服以往交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商业化交易原则,不良贷款的收购和处置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一次性买断收购模式
这种交易模式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不良贷款收购价格,依靠央行再贷款或长期专项金融债提供的资金支持,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买断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处置的收益或亏损风险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部承担。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买断收购的优点体现为交易方式简单,交易双方权责明确,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种纠纷。其缺点在于交易双方对不良贷款的收购价格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了盈利,必然对不良贷款进行较大的打折收购,而过低的收购价格对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优化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有限,此外大规模的开展不良贷款收购势必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评估定价能力提出挑战,交易双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增加了交易实现的难度。
(二)组建合作经营公司的收购模式
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一家新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从商业银行以市场价格购买的不良贷款转售给该合作经营公司,公司的资金来源由商业银行提供,新成立的公司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特别服务商进行资产处置,处置回收的现金在支付费用和偿还负债后,剩余回收额以出资人的股权比例为基础,按照协议规定,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间进行分配。在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价格认定出现较大差异,以现金买断式的收购谈判难度较大时,利用这种合作处置、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可以促成收购交易。此外,在风险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降低一次性买断风险和出资额,商业银行可减少一次性卖断资产被大幅压价的损失。该种收购模式下新组建的合作经营公司能否获得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是关键,商业银行可以将对新公司的贷款做抵押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或定向金融工具,但需要央行在政策上支持这种收购模式。
(三)保底条款加盈利分成收购模式
该种交易模式首先以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评估测算作为交易定价基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订立收购合同,明确界定相应的保底条款和盈利分成条款,然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靠央行再贷款或长期专项金融债提供的资金按照认可的商业银行定价支付相应的价款,最后通过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处置完成后,若回收的现金高于交易双方的协议价格,则高出的部分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间按比例分成,若最终处置回收额低于双方的协议价格,则商业银行按保底条款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补偿。该种交易模式由于保底条款的存在,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了其参与银行不良贷款收购的积极性,同时盈利分成条款将正向激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大化的提升不良贷款处置价值;对于银行而言,由于交易价格以其评估测算为主,可以有效提高不良贷款的出售价格,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该种模式规避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障碍,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当然,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该种交易模式中承担的风险较小,其业务的盈利空间也比较小,并且这种交易方式的成立需要建立在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任基础上,相信后者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实施不良贷款最大化处置方案。上述三种商业化不良资产收购模式在收购主体、收购对价、收购资金来源和处置后的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从而派生出不同的交易结构。从理论上讲这些交易结构符合市场化的原则,均可采用,但由于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优缺点,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根据具体的情况协商选择。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交易模式,从制度安排上讲,当前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大规模剥离应当由政府提供支持,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收购、管理和处置,在业务性质上属于商业性,在收购方式上应当采取招标竞价或价格协商等市场化方式,在资金来源上可以由央行以再贷款形式或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长期专项金融债、政府予以一定的利息补贴,降低资金成本。
作者:高炜 单位: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2).
[2]周小川.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J].金融研究,2012(5).
[3]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J].金融研究,2011(1).
[4]孙国峰.中央银行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宏观审慎管理角色[J].新金融评论,2014(6).
[5]沈晓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6]王瑨,乔瑛.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交易方式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2).
篇10
刘先生现年45岁,是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部门经理;刘太太32岁,银行职员,他们有一个4岁的儿子。刘先生年收入20万元,刘太太年收入5万元。家庭月消费支出3200元,另赡养刘先生父母每月赡养费之支出800元,儿子幼儿园费用每月900元,其它支出每月约500元。家庭现有住房90平米,市值60万元,无贷款。另有存款20万元,股票型基金10万元,股票市值5万元。刘先生夫妇到目前为止,除社会保险外,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夫妻合计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5万元,养老金账户余额12万元。
理财目标:
1 住房:刘先生要参与其任职公司提供的以八折的优惠价购房活动,新房价值150万元,2年后交房,可转让。
2 子女教育:准备儿子15年后出国留学的费用现值共30万元。
3 退休养老:刘先生10年后退休,希望家庭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且仍然支付父母的赡养费。
4 旅游:退休后希望和妻子在国内旅游,预计旅游总开销10万元现值。
财务分析:
通过对刘先生家庭生命周期情况进行了解得知,其家庭处于财务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属于财富的积累阶段,同时也是各项家庭支出较高的时期。还可以知道,刘先生是家庭支柱:家庭理财组合中大部分为储蓄类资产,而且没有负债,其风险类型属于稳健保守型。
1 刘先生家庭现收入、支出状况稳定,自由储蓄率较高,且没有任何负债。
2 刘先生家庭的主要收入过于依赖工资性收入,投资性资产比重过低,导致储蓄率过高,财务自由度偏低,影响其家庭理财目标的实现。
3 刘先生是家庭支柱,而目前只拥有社会保障,且保障过低,一旦刘先生本人出现人身意外,或者工作出现重大变故,其家庭则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理财方案。
通过计算,以目前刘先生的财务状况要想实现所有理财目标,有近70万元的缺口,所以建议刘先生应优先去实现如下几项理财目标:
住房 教育
1 刘先生要参与其任职公司提供的以八折的优惠价购房活动,新房价值50万元,2年后交房,可转让。
2 准备儿子15年后出国留学的费用现值共30万元。
保险规划
通过对刘先生的家庭财务状况分析,刘先生及其夫人的保障过低,所以在做理财规划之前,先为刘先生及其夫人做一份保险规划,以保障其家庭能够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上的商业保险产品,建议刘先生及其夫人主要投保重疾类险种以及附加定期寿险,具体方案如下:
房产规划
刘先生的理财支出中,占其现金流最多的,也是需要投资收益予以补充的要数房产的规划,所以在设计理财方案时,重点放在了房产规划中。在房产规划中,从不同的侧重点,为刘先生考虑了四个不同的方案:提高生活质量的住新房卖旧房;增加家庭现金流的住旧房卖新房:既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又有足够现金流的住新房出租旧房;住旧房出租新房。通过综合计算各种方案所需要的投资回报率得出,方案三及方案四需要高达14.5%和1 2.9%的投资回报率,如果选择,需要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对于刘先生这种稳健型投资者来说可行性较低。如果选择方案二,也就是住旧房,把新房在两年后卖出,虽然可以得到一笔投资收入,但是没有起到改善刘先生家庭生活质量的效果。所以我们最终建议刘先生选择方案一――住新房卖出旧房。采用这一理财方案,要想全都实现,这需要至少8.2%的投资回报率,通过不同的投资理财组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投资规划
考虑到刘先生家庭属于稳健型投资者,在投资理财上偏保守,适合低风险投资产品的投资,所以在做刘先生家庭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规划中,涉及的投资目标是追求资产的长期稳定回报。资产回报以利息收入为主,辅以一定的资本利得。具体投资品种请见下表:
- 上一篇: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
- 下一篇:学校的精细化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