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篇1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改进; 思考

一、新《规则》的改进之处

(一)要求编制事业单位决算

新《规则》第四条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即要求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以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新《规则》新增了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第十一条解释了事业单位决算的涵义;第十二条规定了事业单位决算的编制、审核和审批的要求;第十三条强调加强事业单位决算的审核和分析,规范决算管理工作。新《规则》要求编制事业单位决算将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对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绩效、成本和风险的管理。

(二)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概念,统一了预算内外收支管理

新《规则》第十五条对事业收入的解释,不再对资金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即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事业单位取得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全部上缴财政,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推行原预算内外资金综合管理。新《规则》新增第二十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这将有利于更加清楚地反映事业单位的支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新《规则》新增了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其中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第二十六条规定要求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此举将有利于事业单位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加强各类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治理票据监管问题,防止国家税收和预算外资金流失。这三条新增的规定为加强统一预算内外收支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用基金管理的修订

新《规则》明确规定了专用基金管理的原则,即“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强调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从而严格控制专用基金的支出程序,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对专用基金内容的规定作了较大修改。新《规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从而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社会功能的事业单位在购置、修理和处置固定资产时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上,将其范围限定为“非财政拨款结余”,即只能从非财政拨款结余里边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此外,实行医疗保险改革后,事业单位按规定标准计提的医疗基金将上缴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管理,单位没必要再设医疗基金,故新《规则》取消了提取医疗基金的规定。对专用基金管理这一章的修订使新《规则》更加完善,更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

(四)资产管理的修订

1.固定资产的修订

众所周知,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固定资产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管理作了较大的修改。新《规则》第四十条规定重新划分了固定资产标准,提高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门槛: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适应了办公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的要求,同时明细了固定资产分类:“图书”一类增加了“档案”;其他固定资产具体规定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取消了“建筑物”概念,采用了“构筑物”概念;取消了“通用设备”概念,采用了“一般设备”概念。

新《规则》第三十三条新增规定,容许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意味着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时恰当地采取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提取折旧将有利于补偿固定资产价值,即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积累资金,从而促使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真实反映其资产情况和经营成果。

新《规则》第三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除了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外,也包括在建工程。新增第四十二条规定对在建工程进行了解释,并规定在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新增的“在建工程”科目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核算:一是用于核算基建全过程;二是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可先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安装费用,计算安装成本,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核算;三是涉及到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建、扩建等支出中的资本化支出,在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归集,完工时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四是用于核算在政府采购制度下未列入基本建设项目的房屋构筑物维修、装饰等项目。

新《规则》取消了旧《规则》第二十九条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的规定,新增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对资产处置、出租资产、出借资产和资产使用效率进行了规定,建立了资产的共享共用制度。

2.对外投资的修订

篇2

一、关于事业单位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同规范。在其准则和财务规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描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三个特征:(1)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2)能以货币计量的;(3)是一种经济资源。这与目前理论界对资产的定义是有差别的。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资产蕴涵着可能的未来利益;(2)特定个体能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其他方面之取得它加以控制;(3)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2.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问题。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1.重新定义资产概念。事业单位的资产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定义应突出资产的本质。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核算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是供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加。但目前在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处理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提高单位的效率,必须要对其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进行安排。

一、固定资产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固定资产概念不清晰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称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果设备的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但价值没有达标的设备也可以称作固定资产,这些都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辖范围。但是在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设备的基本价值进行计量,单纯地认为只要是大型的物件都属于固定资产,而且没有进行相关的固定资产计算,这就使得在固定资产清查中很可能会出现许多错误。

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购买人在购买时应当将购买的费用直接用作企业当期的支出,在会计处理中根据交易情况添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等科目。但是有一些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处理中,没有将交易中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没有计算发生的相关损耗,时间越长就会出现更多的账面偏差,不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2.固定资产处理不完整

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行政单位要根据相应的资产和基金来反映资产的整体价值,没有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来进行会计处理,这就使得有一些使用年限在几年以上的固定资产在会计账面上只反映了当初的原值,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这样无法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会出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的情况,而且还会有一些固定资产因为保管不当出现了损坏、闲置而无人问津,这又会给固定资产核算带来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一些是通过捐赠等其他渠道获取的,对于这些固定资产来说,会出现责任人不认账、不及时批注等问题,这就使得在固定资产清理中出现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无序状态。

3.固定资产监督弊端

就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缺乏对于固定资产监督机制,形成固定资产闲置和资源浪费的情况,让行政单位的资产和使用的资产出现较大的偏差、另一方面,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看重固定资产的购置,往往认为只有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固定资产才能说明企业的整体效益,而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缺乏考虑,出现了固定资产的占用权、处置权等与部门脱节的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出现部门之间为了争夺固定资产产生小集体利益思想的行为。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建议

1.提高固定资产核算的价值标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要实现固定资产的准确核算,应该根据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产品的实际价值和工作的需要,让单位的固定资产和会计税法保持一致。就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固定资产价值在2 0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物质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的有形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国固定资产价值没有达到固定标准的,不应该计入固定资产的使用范围之内,在物品购置的过程中给应该列入办公物品等科目方便管理。

2.完善固定资产的监督机制

我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包含了多种会计元素。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而言,有关管理部门应该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固定资产在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从第三方手中获得的固定资产,应该在当地的固定资产部门及时进行申报,使其对固定资产进行认定,简化固定资产处理的各个程序。

3.改革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出现的固定资产真实价值不能反映的情况,可以建议企业根据相关的会计制定进行修正,根据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方法调整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出现的各个问题。比如说对于一些有损耗的固定资产,应该派专人对于出现损耗的原因进行详细地审查,明确是否有费用补偿,最大限度的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此外,随着现在企业的交易越来越多,固定资产科目也更繁多和复杂,所以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细化固定资产的各个科目,让企业的固定资产实际核算中有理可依,不再单纯使用年限平均法等核算方式。

三、总结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出现的各个问题,企业应该根据每一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选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固定资产核算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行政事业单位不必要的费用,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雪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2] 战鹏程.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3(18)

[3] 李伊娜.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J].商,2013(15)

篇4

当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模糊,制度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以来管理主体模糊、职责不清,所以即便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由于具体负责的部门及人员不明确,管理没有落到实处,流于制度。另外,制度也不够细化,特别是基层管理单位缺乏相配套的细化制度,以至于相关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具体从配置到使用、处置各环节该如何实施,没有具体的制度可以遵循。

(二)家底不清、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在购置时入账,到了使用年限的也不及时报废,出租、外借、可用不可用的也没有明确记录,在新增固定资产时,就无法依据现有固定资产进行资源组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重复添置、重复建设。甚至有些出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随意购置固定资产,而没有严格的制度予以监管,成为国有资产的漏洞。

(三)使用管理不明确,资产使用率低。当前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是在入账时进行登记,明细账与总账核对相符,使用过程没有明确的管理登记,固定资产一旦购买入账,就造成无人管的状况。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谁对某件固定资产承担具体责任,一旦固定资产有遗失或损坏,不知道该找谁负责,固定资产缺乏正常的保养、维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机器设备,买来以后,放在室外日晒雨淋无人管理,造成损坏。还有一些进口的先进设备,购置以后,发现很多功能不会使用,坏了以后也不会维修,也不进一步请专家来教,而是闲置不用,造成了极大的国有资产浪费。

(四)固定资产处置随意、流失严重。固定资产处置不及时、不规范,没有一整套严格细化的处置制度,导致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到期的或是不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处置,时间长了,逐步流失。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购置的口杯、办公桌椅,作为固定资产挂在账上,没有处置,可是谁又会知道五六十年前购买的那些口杯和桌椅现在何处。固定资产该处置的不及时处置,一方面容易流失,另一方面占地方,而且会造成残余价值的进一步贬值。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有损国家利益。固定资产不用了就随意扔在仓库里,会形成资产的闲置浪费;资产不经过审批就予以处置,容易造成处置不合理,收益不及时入账;人动的时候,不清点固定资产,物随人走,最终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一些单位领导法纪观念淡薄,拿国家的财产送人情,随意捐赠、随意赞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国家财政部要借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盘清“家底”的契机,对各级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及负责人进行培训,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资产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1)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要先拟出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方可购买,金额较大的,要报财政部门批准,并列入部门预算。(2)资产使用监管制度。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建立资产调剂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通过互相调剂加以重新利用,也可以按照有偿转让的原则进行调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优化组合。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盘点到处置整个实物流转过程要进行登记,对外投资、出租要进行专项登记,实行专项核算。(3)资产处置监管制度。资产处置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交易公开总价。资产金额较大的,进入市政府政务公开中心,实行“阳光交易”,实现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资产处置由单位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财政部门预算内资金购买的由财政部门审批处置。

(二)建立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库,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纳入网络化管理。各单位要对固定资产统一编码,固定资产购置时按编码排序录入数据库,固定资产的数量、单价、使用期限、型号等相关信息录入齐全。整个实物存储过程中,有停用、出租、投资、责任人变更、处置等及时录入。资产信息库纳入政务公开网络系统,这样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就能及时、全面地掌握资产状况,从而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提供了信息支持,为实现资产共享和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三)建立卡片管理系统,明确使用职责。固定资产购置后要记入固定资产明细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卡片不仅是要记录固定资产的单价,购买时间,品牌等相关信息,还要确定责任人,由责任人在卡片上签字,责任人变更,卡片上要签字变更。固定资产维修,由责任人申请。固定资产到期报废,或中途进行处置,要由责任人出具申请报告。大型设备要与责任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内容。固定资产实现了卡片登记、专人管理,就能充分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篇5

论文关键词:会计制度;问题;改进;措施; 

 

1 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科目的设置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等内容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作的特殊规律,结果造成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白,结果也会导致部门资金评价效果的缺失,不利于真实地反映单位本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 

1.2 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的失真 

我国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仍然不够全面。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只是按照实际成本价值入账,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但固定资产在后续使用时则没有核算磨损价值和计提折旧,由于在单位实际业务成本核算时没有考虑折旧费用,就会使得成本核算不到位,进而出现会计核算失真的现象。这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式就直接虚增了单位的资产总额,所以单位的资产核算状况也不能得到真实准确地反映。 

1.3 会计报表信息不够准确 

企业的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组成。此种负债表的财务平衡公式是: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将财务状况信息和业务信息合在一起,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再者,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单位现金收支情况无法得以准确反映,不利于单位领导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管理,也容易使外部使用者对单位财务状况和信息做出错误判断。 

1.4 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会计监督职能缺乏有效保障的问题日益突显。在监督过程中一些有关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概念的模糊,都造成了会计监督的削弱。另外,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严密,也导致会计监督过于形式化,甚至可以说是形同虚设。这样一来,单位的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也就处于监督无力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违纪现象。另外,部门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2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完善的措施 

2.1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从而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已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事业单位核算,还包括各项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填置、会计账簿登记、成本计算到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 

2.2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核算不配比的情况,应该建立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照资金来源列支,应该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总之,要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成熟方法来客观准确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更科学的方式合理反映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2.3 完善财务报表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要知道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所以,随着今后单位的快速发展,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2.4 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单位必须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明确会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单位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另外,在单位部门内部,要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问题;对策

前言:长期以来,财务管理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人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尤其是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在制作会计报表,填写会计信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会计核算制度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完善。

1.1 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存在误区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中充分考虑了其资金运作中的一些规律,也对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忽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作的特殊规律,最终导致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区域,严重的情况下导致部门资金的评价效果缺失,不利于单位资金实际使用效益的发挥。

1.2 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失真现象严重

从我国的会计制度组成来看,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全面具体,在取得固定资产的时候单纯的依赖实际成本价值入账,增加固定资产与固定资金,但是固定资产的后期使用是会出现磨损的,计算中却忽略了这一部分,由于单位在对实际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折旧的费用,导致成本核算不到位,常常会出现会计核算信息失真的现象,这一核算方式直接导致单位的资产总额出现虚增,无法准确反应出单位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无法发挥其功效。

1.3 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情况频繁

企业的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则主要由资产负债表与收入的支出表组成。这一负债表的情况可以用: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的财务平衡公式来表示;导致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信息混为一谈,混淆时期与时点会计信息。另外,单位没有编制现金的流量表,导致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单位的现金收支情况,无法发挥其对单位决策的指导作用,而且会让外部的应用人员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与信息做出错误的评判。

1.4 会计监督职能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经济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发挥的问题。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会计监督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模糊概念的现象,尤其是对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概念认识不清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同时,会计内部监督的体制不健全,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缺乏严密性,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甚至是形同虚设。如此一来,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功能无法发挥,导致单位经济活动处于无监督的状态,导致违规违纪现象严重。另外,部门的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的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足,自我管制能力较差,常常出现惟命是从,权大于法的观念严重,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抑制这些现象的发展,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其功能的发挥,提高我国会计功能服务的质量。

2.1 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模式走进各行各业,会计核算也不例外,结合自身的特点,实现管理信息化,采取计算机处理其各项信息,其中包括事业单位的核算,同时也包括各项专项资金的核算,从核算方式上也在逐渐实现计算机管理,实现信息化,提高工作的效率。

2.2 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核算

针对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配比的情况,必须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制度,购置固定资产可以不用按照资金的来源罗列开支,可以根据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在计提折旧的时候,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总之,就是要采用相对较为成熟的固定资产核算的办法真实、客观的核算出单位的固定资产,便于采取科学的方式反映规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

2.3 建立健全财务报表管理制度

相对而言,企业的会计制度比事业单位的更加先进,从负债表的编制依据来看,可以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的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作为编制的重要依据,体现出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的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同时,也要高度的重视到现金流量表的重要功能,其是以现金流量表作为基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表,其反映的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的使用人员可以从其中直接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对单位的现金流量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随着未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2.4 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缩短了与国际经济的距离,加入世贸更是对我国的会计体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不断地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明确监管的执法职责与权限,采取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增强法律法规职能的发挥,加强赔偿与执行的管理力度,一旦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对其单位及其负责人进行曝光,同时要强化配套设施的实施。另外,在单位内部,要强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管,使内部监督管理体制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其理论的研究,结合当前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管理模式,与实际工作项结合,解决问题,完善管理体制,推动管理效果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1(06)

[2]王文山.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0(01)

篇7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实物;会计制度;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09- 02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就是规范和监督事业单位各类资金运作及其运作结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财政体制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事业单位也进行了相应的财政改革,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环境中,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需要进行新的理念,新的会计制度需要结合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调整。

1 事业单位内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是1998年1月份开始实行的,该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确立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适应了各级财政部门与各级事业单位强化会计核算以及预算管理的需要,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会计管理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各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这套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业单位的现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制度与预算管理的改革不相符。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革已经使得预算资金流转发生了变化,单位收支确认这方面的内容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却没有随之改变。比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以后,各级事业单位发放工资、购买资产、材料以及其他服务所需要的资金都不再是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直接拨入需要用款的单位,而是财政部门按照相应的程序,采取直接支付方式通过国库直接将款项付给商品供应商或者相关收款人,这样事业单位只能看到预算指标但是无法直接接触现金。而事业单位能够收到的资金要不就是单位收入有所增加,要不就是相关的支付费用有增加,或者固定的投资、单位承建的工程需要的资金增多。那么事业单位在只能看到预算指标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反映出此类业务,而属于事业单位却存放在国库的预算资金如何支配和使用,资金的所有权与支配权如何去界定也是一个棘手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都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才能得以解决。另外,在支付方面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比如单位在采购物资或者材料时有可能出现物资已到可发账单却没到的现象,还可能出现物资没到可发账单已到的问题,这时应该收货和支付就不同步。这些都涉及到应该如何去改变收支确认的基础这个大问题。

(2)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结构不严谨,缺乏合理性。一般来说,每个单位都会有内部会计报告,将各项收支明细标明。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收支明细存在重复以及交叉的现象[1]。比如资产负债表都采用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种平衡原理,但是这会导致会计报表的内容不符合其名称,而且会与收支表产生重复,这样信息使用者对报表进行分析时会出现问题。而单位资产负债表一般也应该反映出事业单位在特定时期内所控制的经济资源、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以及其对净资产的所有权,而目前制度下的资产负债表则只提供某一日期单位的资产总数,揭示的则是在特定时期内资金来源以及运用的情况,但是收入支出表却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运营的会计报表,应该说其反映的是一个时期概念。而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却将这种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通过一张表将单位内部的经营情况、运作情况以及财务状况都反映出来。这样就会混淆了会计核算的时期和时间点的概念,使得具体的信息变得模糊。

2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1)根据实际问题重新定位会计制度,增加需要的科目。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应该在一定时期内分期进行平均摊销,可是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却没有照顾到。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首先得加以改进,可以取消一些科目,比如固定基金、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然后创建累计折旧这个新的科目,以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以便将之列入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单位在购置新的资产时,可直接地借记在固定资产这个科目,然后贷记在银行存款这个资产类科目下。此外,还应该在会计报表中增加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这两个科目。一旦单位有工程建设,需要购置大量新的资产时便可在此类目下登记成本以及支出,等工程完毕可以投入使用后,便可从在建工程科目中转到固定资产账户。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计量标准也有规定,价值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或者价值未达标却能使用一年以上的资产才可以当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物价普遍升高,CPI也不断上扬,500、800元这样的标准很显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情况了,应该给予相应的调整。

(2)改革会计报表结构,统一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上文已经提到,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尤其是单位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总表有所重叠,因此首先就需要对报表的编制基础进行改革,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与支出”这些内容删除,将资产=负债+净资产作为最后的编制依据。此外,反映单位在会计工作期间的事业活动、投资行为、经营行为或者资本筹措活动等对单位资产流入与流出产生影响的现金流量表也应该进行改革。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是企业的三大报表之一,并且是企业管理部门进行现金预算的主要依据之一,而现行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规定要编制这个报表。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从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也应该得到重视。编制的表格应该能够使相关的报表使用者获得直观且准确的信息并能够对单位的现金流量事先进行预测,以便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反映出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附注,此表应该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原则、方法以及具体依据等进行解释,以便使用者可以对报表内容一目了然。

3 结束语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予以正视,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让制度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篇8

[关键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改进建议

引言

谈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时,首先我们了解两个概念: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能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尽管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资产所占比重很大,但由于其特殊的体制与管理方式,使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不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事业的发展的需要。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赢利组织形式之一,在核算上纳入预算会计进行管理,与企业相比其核算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问题

在资产购置环节,一些单位或片面追逐消费浪潮,盲目购置资产,或购建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工程,国有资产大量浪费流失。

(二)固定资产使用问题

这种全额拨款隶属关系要求事业单位要接受上级部门的任务委派。当其在接受任务时,往往也伴随着(比如科研项目)调拨引起的资产的大量增加,但是在任务结束后,这些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

(三)固定资产闲置问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靠国家预算拨款,企业往往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论证。而国家财政预算部门往往只注重经费的预算安排,而对已形成的实物性资产如何做到管理和调剂,使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等方面考虑得不充分,导致某些部门随意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

(四)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

在资产处置环节,国有资产或被无偿占用和出借,或被低价出售,或所有权发生转移,流失渠道更为复杂。

(五)固定资产失真问题

少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资产核算制度和固定资产台账,也没有建立保管和使用责任制度;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对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不调账,会计信息失真,资产价值名不符实,资产家底不清。

(六)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财政部门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效益评估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造成单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突出,资产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二、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由于享有财政拨款待遇,对于专项拨款没有足够的计划和预算,或者不准确,形成较大的虚报形为,从而导致专项资金到位后,产生一定的结余,同时在这种没有计划预算情况下购置的固定资产也必然出现闲置,利用效率也同时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全额拨款基本无盈利要求,内外审计压力相对较小,也基本上没有对固定资产现值考核的压力,使得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成为必然。此外,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同时兼管资产管理部门,除管理固定资产的购置外,还要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的管理,且不谈此类机构设置已严重违反了不相容职务必须适当分离的规定,仅仅因为一人多岗,疏忽和遗漏就难以规避。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方式和管理原则的问题,导致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顺。

(二)缺乏外部监督机制

首先,没有形成足够透明、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预算没有真正起到制约事业单位按预算采购的作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已经在事业单位中实施,但实际采购中事业单位提出购买申请,只要零余额账户存有额度,就可以购买该资产。其次,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往往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考核标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也不规范,无法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也无法验证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此外盲目攀比性的扩大资产规模也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通病,而财政部门在预算拨付后未能继续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情况,导致原本最为有力的外部监督力量效果难称显著。

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建议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全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调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在日常采购工作中,固定资产使用者提出需求,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内部调配,以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本单位内部无法提供的资产,再考虑通过外部采购、购建的方式取得。采购过程中对单位价值较高的一般设备及专用设备应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购置价格较低的产品,以节约资金。对于财政资金购置资产,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条款,确保公开、公正、公平交易,杜绝违法行为。

(二)提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对于采购结束后采购的原始资料,包括合同、验收单、发票必须保存完整,财务部门及时入账,制作固定资产卡片、标签,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资产的盘点工作。资产使用人员要爱惜资产,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造成资产的毁损,资产领用必须做好过程监控、资产的使用人变更、存放地点发生转移,要尽快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变更登记。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是无法实现科学管理的。要管好用好这些资产,在单位内部需要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的共同努力,对资产配置、处置等实行网上申请、审核、审批,而且环环相扣,形成链接,如资产处置网上批复前,必须先据实录入资产评估、公开等信息,才能按程序进行操作。这样,就使资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统一化得到有力保障,使资产管理工作的大集权、数据的大集中、运用的大集成得以实现。

(四)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加强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需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同时,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适应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水平。此外,因科技进步导致原先固定资产界定范围内的相应产品价值降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固定资产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核算特点,但是由于它价值高使用年限长的特征,它的管理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三元基本构成元素之一。这三个元素在事业的运营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三个元素都获得重视,齐头并进,才会给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才会稳固的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baike.省略/view/65492.htm

[2] 中国会计视野htt://省略/

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记录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录。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3年底的固定资产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这并不能反映笔者单位当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仅仅反映的是单位自成立至今,尚未处置的、至今仍在单位财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的固定资产原值总和。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工作量的增加而损耗的,如此的核算方式,只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另外,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等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则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固定资产减值的经济业务并不涉及到现金的变化,不需要反映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应固定资产减值的科目,不对固定资产减值进行任何会计处理,这同样也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由于缺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无法做到真实、准确。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隐性负债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现金发生增减时才进行会计确认,因此,已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只要未进行现金结算,就无法反映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以笔者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项目支出为例,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来划分,有些属于设备购置项目,有些属于大型工程。如果一项工程,其工程量、已完成可使用进度是在1至6月这6个月间均匀分布,但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在3月底、6月底分两次支付。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3月、6月两次付现的时候,才进行会计处理,确认经费支出。这就导致1至2月、4至5月的月度会计报表,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因这项工程而形成的、预期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没有得到有效的区分。笔者单位作为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无论使用的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的经费,也不论付款方式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在账务处理上,一律在资金流出的当期计入经费支出。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使本应通过计提折旧从而分摊到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的成本费用被一次性地计入了购置固定资产的当期,造成了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当期的支出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各期的支出金额小于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核算中部分存在着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的相关概念,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单位资本性支出在付现的当期直接全额计入财政拨款支出,实际上是把资本性支出当做收益性支出来处理。这在导致衡量资产价值失真的同时,财政拨款支出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社会资源的耗用量也发生了背离,导致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得不到准确的反映

净资产反映了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指标。净资产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基金与结余。固定基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固定基金科目的会计核算总是与固定资产科目成对出现,账面金额也始终保持相等。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因此,固定基金也无法被准确反映。结余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用公式表达,即为收入-支出=结余。在支出不能被准确描述的前提下,账面结余金额自然也不能作为实际情况的精确反映。作为净资产的两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结余,都不能被准确计量,即单位的净资产无法得到准确的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设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下产生的多种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成本核算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笔者简要论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有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今后具体改革中,建议将“支出”要素调整为“支出与费用”要素,以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要求。“支出与费用”要素分为“经费支出”和“摊销费用”两方面。其中“经费支出”与原有“支出”要素的区别在于其将支出又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两方面;“摊销费用”用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折旧和领用摊销。改革后的“支出与费用”要素既有利于进行传统的收支预算管理,又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调整

1.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其次,设立“应收款”科目,用于核算采取权责发制带来的应收事项。原“暂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出的挂账事项。

2.负债类科目调整

应在负债类科目中设“应付款”科目,用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应付事项。原“暂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入的挂账事项。

3.净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设立“存货基余”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存货所形成的净资产。其次,设立“固定基金”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相对应,下设三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和“损失”,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净资产。第三,设立“当年可用经费”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当年可用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年末结转至结余,属于过渡科目。

4.收入类科目调整

在“拨入经费”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的下级科目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下级科目相同。

5.支出与费用类科目调整

首先,在一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存货购买”和“固定资产购置”。“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子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权益性支出—基本支出”和“权益性支出—项目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即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子科目大体相同。其次,另设一级科目“摊销费用”。“摊销费用”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类科目,最终结转至结余科目;摊销费用类科目,最终结转至基金类科目。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调整

1.经济业务与实际付款分属

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以支出业务为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借记“经费支出”,贷记“应付款”,具体明细科目省略。当支付对应款项时:借记“应付款”,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

2.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无偿拨入或盘盈等情况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计提折旧,将购置费用平均摊销到各期间内,不留残值。借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期末,结转费用至净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贷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正常到期处置时:固定资产处置所得计入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当期收支结转后,期末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操作。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原值”,表示资产的注销;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原值”,贷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表示行政事业单位对该资产的占有权同时消灭。

3.存货的会计核算

存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存货购买”,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存货基金”。存货领用时借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贷记“存货”;领用期间期末结转收支时结转至“存货基金”,借记“存货基金”,贷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

4.月末和年末结转

月末结转时,应将“摊销费用”结转至基金类科目;“经费支出”结转至“当年可用资金”科目。例如:“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转入“存货基金”科目;“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转入“固定基金—累计折旧”科目。“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经费支出—权益性支出”转入“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年末结转时,应将“当年可用资金”结转至“结余”科目。例如:“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转入“结余—资本性支出”、“结余—权益性支出”。

(四)会计报表的变化

篇10

【关键词】贯彻新《事业财务规则》 划清 界限

九五规划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等,相应地对1997实行的《事业财务规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4月1日施行,为贯彻好新的《事业财务规则》,应划清以下几个界限:

一、划清本规则的适应对象

新《事业财务规则》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本次修订后适应对象是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区分于97年规则的只适用国有事业单位,把所有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都纳入本规则的适用范围内,对于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促进财务管理、推动事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划清“预算外资金”与“预算资金”的界限

新《事业财务规则》在对事业收入的规定中,不再采用“预算外资金”字眼,而是把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按照是否应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作为计入事业收入的标准,从而体现本次规定确立的“大收入”的概念,同时明确规定对应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三、划清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

与旧规则相比,新规则对事业单位的支出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明确规定: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新规则对基本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采取定员定额方法编制,对项目支出预算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定;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细化到具体项目上。

四、划清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财政性拨款结转结余的界限

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新规则根据用途明确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新规则明确规定了可以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效性。

五、划清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发生制的界限

新规则明确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规定,是顺应财政系列改革的必然趋势。按照原来的规定,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为固定资产发生的全部支出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种核算基础,不通过每月计提折旧把固定资产的损毁分摊到每月的费用中去,因此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面金额基本相等。固定资产从使用到清理处置期间,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损耗可能会造成许多资产的使用价值已经相当于零,可账面价值却一点也未减少,由此造成固定资产虚增和不实情况。权责发生制亦称为应收应付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由本期负担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下,可以选择加速折旧法或者直线折旧法,从购置的次月起开始计提累计折旧,合理将损耗计算分摊到整个使用期内并计入费用,客观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系统的反映出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原值、净值,避免虚增资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