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运作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运作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运作方式

篇1

关键词:农业巨灾;再保险;系统动力学;动态模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61(2010)05-0053-05

农业巨灾保险是各国保险业正在拓展的新领域。在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过程中,“并不鲜见的农业巨灾损失经常考验该制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不少试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区没有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致使有的地方在发生较大农业灾害损失后,投保农户得不到保险合同约定的足额赔款”(庹国柱等,2010)。因此,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农业保险的运作方式,通过再保险业务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是当前亟待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国内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农业巨灾风险管理

国外主要的保险模式有,以美国和西班牙为代表的“私营、部分补贴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公共、部分补贴、自愿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公共、部分补贴、强制模式”。各种保险模式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制度也各有特色。在美国,主要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局)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私营保险公司还可就自留保险责任向私人再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西班牙政府成立了农业再保险公司,对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丁学东,2005)。加拿大联邦农业部设立“农作物再保险基金”,省农业保险公司都建立了准备金制度,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提供再保险支持,供农业保险公司选择;同时,还建立了农业巨灾融资制度。日本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由两层次的再保险体系构成,第一层次再保险由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分保,第二层次由联合会依法向中央政府分保。各国农业再保险制度的共同之处是:一是政府成立再保险公司直接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二是政府建立再保险基金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三是政府对农业再保险进行补贴(庹国柱等,2010)。

我国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中,也对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进行了探索。上海、江苏、四川、内蒙古、安徽、河南以及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等,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上海市开始了农险的再保险支持,一是由中再集团提供的对两业险的5%成数再保险;二是由AON・RE作为再保险经纪人和国际再保人签订的一个种植业的赔付率超赔合同(孟春,2006)。

2009年8月初,北京市政府与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合作协议。北京市农委代表市政府作为投保人,将全市农业保险业务作为统一整体,直接出资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在发生巨灾损失的情况下,任一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160%后,再保险公司将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赔付率160%至300%的风险赔款;赔付率超过300%以上部分由市政府赔付。

北京市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的模式引起了极大关注。这种模式,被认为“创新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的运作方式,对丰富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闰雪静,2009),“可以满足50年一遇的农业巨灾风险防范需求”,还能“实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用比最优”(孙轲,2009)。对于政府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的这种运作模式,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农业巨灾风险50年一遇的灾害风险程度较低的地区,为分散农业巨灾风险,应如何选择再保险运作方式?究竟是政府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或是由政府直接承担巨灾超赔部分的赔付业务,还是由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直接开展赔付率超赔分保的方式,才能做到既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实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用比最优”?对北京市农业再保险,还少见围绕上述这些问题开展的研究报道。农业生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农业巨灾的出现具有低概率和极强破坏性特征,需要在较长时段内才能判断政府以及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应对巨灾的能力。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及其资金运营过程具有动态和反馈特征。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一门动态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被称为“政策和策略的‘实验室’”。系统动力学通过对“系统内部运营机制的了解和模拟,模仿系统的行为,从而可以剖析系统,寻求解决系统问题的途径”,“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汪泓,2008),是研究农业保险运营问题的有效工具。国内外有关农业保险的研究方法,采用的主要工具是决策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精算模型,尚未见到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农业保险和再保险问题开展研究的成果报道。

为此,以北京市为背景,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在国内首次构建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动力学模型,设计了10种不同组合方案,通过动态模拟,展示了2000--2030年期间,在不同风险情景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中长期经营状况以及政府补贴和巨灾储备金的变化趋势,对比和分析了政府购买再保险与政府直接超赔再保险以及由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再保险公司实行赔付率超赔再保险的各种假设下,政府和原保险公司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以及三种再保险运作方式的优劣,以期为政府决策和保险公司经营提供参考。

二、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动力学模型及方案设计

(一)再保险动力学模型

根据研究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再保险动力学模型由保费收入和赔付、政府巨灾储备金、保险公司成灾赔付与利润和基金形成,以及再保险公司巨灾赔付四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构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再保险的复杂反馈系统,图1。这个系统,既存在正反馈回路又有负反馈回路,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农户参保正反馈回路。图1中这条正反馈回路是:财政保费补贴农民自己缴费保额保费收入财政保费补贴。即财政对参保农户的保费补贴越多,农户自身缴纳的保费就越少,农户参保积极性提高,投保额可能增加,使得农险保费收入增多,反过来又增加了财政补贴,而农户自缴保费相对减少。如此循环,使参保农户和保额不断增多。

2.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正反馈回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和政府的经营管理费补助越多,才有可能增加当年利润,使公司累计利润增多;公司经营的利润越多,公司就会通过扩大宣传、完善服务等方式,争取更多农户投保,从而增加保费收入和政府补助;如此循环,使得公司累计利润不断增多。

3.再保险公司再保险费收入正反馈回路=再保险公司巨灾

赔付后的再保险费净收入越多,再保险公司会愈加争取和分保农业巨灾风险再保险,如此循环,使其净收入的积累不断增多。

4.经营利润和基金与保费收入负反馈回路。模型中的“经营利润和基金”在此专指保险公司可用于成灾赔付的经营利润和各种基金的统称。保险公司累计经营利润和基金越多,就可能促使其降低费率而使当年保费收入和经管补贴减少,进而减少了下一年经营利润,最终使累计利润和基金减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

5.经营利润和基金与管理费用负反馈回路。保险公司累计利润和基金的减少,必然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减少经管费用,从而使当年利润增多,最终导致累计利润和基金增多。

6.公司利润和基金与政府注资负反馈回路。这条负反馈回路是为开展政策分析而增加的内容(用点划线连接)。在原保险公司直接购买再保险的假设下,如果由于巨灾赔付使保险公司的累计利润和基金余额出现亏损,则通过政策规定由政府巨灾储备金或筹集其他资金直接注资予以弥补。保险公司累计利润和基金越少,政府弥补资金越多,即保险公司当期赔付支出越少,使得次年公司利润会增加,年底累计利润和基金增多以致扭亏为盈,此时政府不再予以资金弥补。

7.再保险公司经营负反馈回路。如果再保险公司进行一次巨灾赔付后,使得其累计再保险费收入(其值等于净保费收入乘以6%的再保险费率)在长期出现严重赤字,此时再保险公司会通过调高再保险费率而增加再保险费收入,以此增强其应对巨灾赔付的能力。

(二)主要参数及假设

1.农业增加值及预测。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和2009年统计公报第一产业增加值资料,建立农业增加值1阶差分自回归平均移动模型ARMA(1,1)并用于农业增加值的预测,预计2015年为138亿元,与2009年相比,年平均递增2.6%;2020年为154亿元,5年间年平均递增2.2%;2030年为183亿元,10年间年平均递增1.74%。

2.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收入。2000--2006年北京市农业保险费收人数据来自《保险统计》历年资料。据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办公室公布,2007年、2008年、2009年保费收入分别为0.64亿元、2.48亿元和3.46亿元。2010--2030年保费收入,是根据该市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状况和参保比例的估算值,预计2020年保费收人为6亿元,2030年达到7亿元。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行为变化的趋势,对参数要求并不严格。模拟结果表明,即使在2020年以后,年保费收入保持6亿元,也不会影响本文研究的基本判断。

3.农业生产成灾赔付支出。2009年及以前数据来源同保费收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成灾赌付0.31亿元、1.66亿元和2。66亿元)。2010--2030年保险赔付支出,参考该市1983--2004年农业保险年度成灾概率有关文献(高涛,2009)和农业生产成灾文献(邢鹂,2008),为进行政策分析而设计的5组基本数据,其综合赔付率见图2。各赔付方案设计思路是,该市政府认为综合赔付率1l达到300%的巨灾大概为50年出现一次,再保险费率不低于6%,因此,在2007--2030年的20多年中,共假设了综合赔付率可能出现的3种情景lO种组合方案。

第一种情景是,无论是政府购买再保险,还是在政府直接实行超赔再保险的运作方式下,如果综合赔付率接近300%的巨灾只出现1次,而且可以分为早出现(方案1,2011年出现巨灾)和晚出现(方案2,2025年出现)两种可能,同时还假定,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农业生产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率都可能较以前有所增大,2009年以后,综合赔付率在100%~160%的共有8个年份,其他年份综合赔付率均在90%左右,此时两个方案的平均综合赔付率分别为116.19%和116.78%。这两种方案设计目的,是为了观察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政府在一次巨灾出现早晚不一的情况下,各方应对巨灾的能力。对保险公司而言,判断其应灾能力的指标是公司累计利润和基金中长期趋势,对再保险公司用累计的再保险费收入表示。对政府而言,这两种方案主要对比两种决策的中长期后果:一是,如果政府仅仅用按农业增加值中计提的巨灾储备金来应对未来巨灾冲击;二是,如果政府将向保险公司缴纳的再保险费和按农业增加值中计提的巨灾储备金共同作为应对未来巨灾风险的基金。

第二种情景是,在第一种情景或早或晚出现一次综合赔付率接近300%的巨灾假设下,同时或早或晚再出现3次综合赔付率接近160%的高赔付率灾害,并称之为方案3和方案4,其平均综合赔付率分别为122.42%和124.48%。很明显,这两种方案主要是观察在20多年中,保险公司应对或早或晚出现1次巨灾和3次高赔付率一般灾害的能力。

第三种情景是,在早期和晚期先后共出现两次综合赔付率接近300%的巨灾,而在其他年份的综合赔付率与第一种情景一样,此时的平均综合赔付率为124.68%,并称之为方案5。这一方案设计目的在于观察20多年中,假如在综合赔付率接近300%的巨灾出现两次的极端情况下,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应对巨灾的能力。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种情景中,还同时设计了由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再保险公司实行赔付率超赔再保险的假设下,测试原保险公司应对巨灾风险能力的第6、第7和第8方案。第6和第7方案的赔付率与前述第1和第2方案相同,测试当早期或晚期出现一次巨灾赔付时原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设计了在早期出现1次巨灾以及早期和晚期各出现1次巨灾情景下,当原保险公司经营出现亏损时由政府注入资金弥补亏损的方案8和方案9。在方案9的基础上,假设从2020年以后保费收入逐年增加,2030年达到7亿元,并且保持综合赔付率不变,其目的在于测试保费收入变化对系统行为趋势的影响。

可以看出,利用上述3种情景10种组合方案,完全可以满足对北京市3种政策性农业再保险运作方式承受未来巨灾冲击的各种政策分析。

本项研究使用美国Pugh―Robe,s Associates(PRA)公司的DYNAMO专用软件Professional DYNAMO Plus(简称PD Plus)版本,进行动态模拟。

三、动态模拟研究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上述三种情景10种赔付方案动态模拟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未来20多年中,北京市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可能出现的一些基本趋势,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政府购买再保险的运行模式并不能“实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用比最优”

在未来20多年里,无论早期或晚期分别出现一次巨灾,由北京市政府向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的方式,尽管“可以满足50年一遇的农业巨灾风险防范需求”,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实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用比最优”。假设在购买再保险的第3年,即2011年出现了一次综合赔付率将近300%的巨灾,此时政府以7 008

万元的累计再保险费支出,获取了再保险公司对农户最高为5.7亿元的巨灾保障,政府三年累计缴纳的再保险费与再保险公司的一次巨灾最多赔付之比为0.12:1,此时政府资金的杠杆率为8.14,似乎“实现了财政资金支出效用比最优”;但是由于这种巨灾50年才发生一次,即使2030年发生了一次这样的农业巨灾,政.,,府缴纳的再保险费累计达到7.22亿元,与当时再保险公司最多承担7.55亿元巨灾赔付基本相当,说明如果到未来20年时才出现一次巨灾,相当于政府用同样多的财政资金为农户最多购买了大约相同金额的巨灾保障;假设在年保费收K6亿元不变的情况下,到2040年再保险费累计为10.73亿元,不考虑资金投资率的情况下,与再保险公司的一次巨灾赔付之比为1.42:1,即才经过31年的再保险,即使出现了一次巨灾,政府却花费了比再保险公司的最高赔付金额多出42%的财政资金为参保农户换取了巨灾保障,更不用说保险期限还不到四五十年。而且在再保险费率大于6%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资金运作的效率还会降低。可见,在农业巨灾风险发生概率较低的地区,由政府出资去购买再保险的运作方式,是否能实现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是值得怀疑的。

(二)政府直接承担巨灾超赔的再保险方式增大了政府应对早期出现巨灾的筹资难度

在这种运作方式下,设定政府巨灾储备金来源由农业增加值计提资金和原计划缴纳的再保险费构成。尽管从中长期看,政府巨灾风险资金会更加雄厚,应对巨灾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如果在晚期(2025年)才出现一次综合赔付率将近300%的农业巨灾,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8亿多元,完全可以满足最高巨灾赔付7.55亿元资金的需要,图3,(方案2)。但是,在未来20多年中,如果在2012年前出现一次巨灾时,政府需要动用4.46亿元其他资金(方案1)才能满足对当年巨灾超赔部分的赔款需要,这给政府当年资金筹措增加了难度。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未来20年中早期和晚期各出现1次巨灾,政府在2029年还需要另行筹集资金3.1亿元以应对巨灾赔付(方案5)。

(三)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再保险公司开展赔付率超赔再保险既可实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又提高了政府资金的效率

假设由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再保险公司开展赔付率超赔再保险,并且当原保险公司因巨灾赔付而出现亏损时,政府用巨灾储备金弥补其资金缺口。从政府角度看,这种再保险方式使政府为保险公司注入的财政资金产生了明显效果。假如仅在早期(2011年)出现一次综合赔付率将近300%的巨灾时,政府大约需要为保险公司注资1.29亿元资金以弥补亏损,扶持其持续经营,图4,(方案8)。即使早期和晚期各出现一次巨灾情景下,由于政府早期一次注资补助,提高了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2029年又一次出现巨灾赔付后,当年末保险公司仍可盈余1.64亿元(方案9)。原保险公司直接购买再保险运作方式的优势是,首先,这种运作方式与政府直接承担巨灾超赔方式中,为满足早期巨灾赔付政府需要再筹措其他4.5亿多元的资金相比较,相当于此时用1.29亿元的财政资金为参保农户换取了近5.7亿元的巨灾赔偿,财政资金运用效率高达4.4倍。即使在2020年以后收缴的保费收入逐年增多的情景下,也不会改变这种基本趋势(方案10)。其次,与政府购买再保险方式三年中累计缴纳再保险费7008万元相比较,尽管这种运作方式中财政注入的1.29亿元资金,略多于政府购买再保险方式缴纳的再保险费,但此后,甚至在晚期(2025年)再次出现农业巨灾的极端情况下,原保险公司不再需要政府注资而可以持续经营,相当于节省了财政资金多年向再保险公司缴纳5.,,5亿元再保险费的支出。因此,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再保险公司开展赔付率超赔再保险这种运作方式,一方面,它克服了政府直接超赔再保险方式中政府早期巨灾储备金严重不足的状况,提高了财政资金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它比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运作方式减少了用大量财政资金缴纳再保险费用的支出,为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财政对农户保费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给予了大量补贴。从动态模拟结果来看,按照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方式运作,在未来20多年里,预计有十多个年份,保险公司的累计盈利和基金存量可能达到3亿~10亿元。为此,应该建立对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既要让农业保险公司保持适度的盈利水平,又要在公司因遭受巨灾赔付而出现亏损时,给公司以贷款优惠或政府直接注入必要的运营资金,以保证农业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发展中一些重要指标的变化状况,及时对费率进行调整,以兼顾农户、政府和保险公司各方的利益。

(二)对不同运作方式的再保险业务进行试点比较

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北京市政府已签约试行的政府直接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的运作方式,还不能被认为是“实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用比最优”的方案。由政府直接承担农业巨灾再保险,在早期出现农业巨灾时,会增大政府筹措赔付资金的困难。而由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再保险公司开展赔付率超赔再保险业务,可以极大地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维护政府利益。为此建议,政府可在经营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原保险公司中,分别选定两家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开展赔付率超赔分保和由政府直接超赔再保险业务试点工作。通过几年实践,对不同再保险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制度建设提供经验。

篇2

    随着新《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正式实施,很多投资者对由于“封转开”而可能带来的投资收益再度热情高涨。从投资角度出发,哪些基金可能成为首批“封转开”或哪些基金“封转开”的可能性更大,自然就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新《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应当有代表百分之五十以上基金份额的持有人参加,方可召开;其中转换基金运作方式、提前终止基金合同等预案,应当经参加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在这一制度前提下,考虑到目前持有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心态上的差异性 ,我们不妨从在“封转开”问题上最有动力的保险公司持仓比例上挖掘线索。原因很简单,如果保险公司对基金持仓量达到或接近百分之五十的份额,理论上就可以决定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运作。而相当一部分持有者证券公司,由于其多是相关基金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因此,其对“封转开”的态度可能趋向于消极。

    记者统计显示,截止去年底,有十家封闭式基金中保险公司的持仓量达到或接近40%,而基金天元更是达到53%.更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从今年一季度封闭式基金在二级市场上普遍有一波放量涨升行情看,不排除保险资金又有加仓动作。而保监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截止今年4月末,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总额达到643亿元,比去年底的463亿元增加近40%.

    这意味着,在上述十家封闭式基金中,保险公司的持仓比例可能又有提高。事实上,在未来,上述封闭式基金存在着两大投资机会,一是可能成为首批封转开,二是保险公司为获得绝对话语权可能会在二级市场继续增仓,从而推动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价格走高。

篇3

投连险和基金不是一回事

虽然投连险的收益可观,某些账户的收益率能超过基金,但投连险和基金所属的领域、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基金是一种单纯的投资工具,只具有投资理财功能;而投连险则属于保险保障与投资储蓄相结合的保险产品。

尽管从去年开始的基金热让不少基民的荷包鼓起来,但是业内专家经过测算发现,与众多股票基金年平均净值增长率均超过100%相比,基民们的投资收益率不超过59.35%。究其原因,一是极高收益基金只是200多只基金中的凤毛麟角,二是很多投资者盲目投资,追涨杀跌,不断赎回、再申购新基金,投资成本加大,实际收益降低。

专营投连险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率先引进“基金的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基金的基金“是以基金作为投资对象建立的投资组合,它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投资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最大程度上分散投资风险。”瑞泰人寿副总裁兼首席市场运营官段方晓介绍说,“瑞泰人寿投连险采用4P研究法,对基金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更新,并建立基金池,通过4P(投资理念Philisophy、投资流程Process、投资人员People、投资业绩Performance)研究法进行二次筛选,构建基金组合。整个投资过程由投资团队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同时段方晓先生强调,财富实际上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长期理性理财,才能确保保障与投资的收益,购买投连险要具有长期投资的理念。

选投连险要重视账户差异

一般来说,各保险公司的投连险都会提供多个不同风格的投资账户供投资者选择。这些账户根据目标风险,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收益自然不同。比如,瑞泰人寿投连险就有5个账户,其中避险型投资账户,资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和货币市场投资工具,风险较低;而成长型投资账户,主要投资于股票主导型和混合型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收益相对较高。

账户数量有别

各保险公司投连险的账户数量也有差别,比如有些公司有3个账户、有些有5个,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自身不同人生阶段的需要在账户问进行转换。段方晓先生介绍说,瑞泰人寿目前设有5个投资账户,分别为成长型投资账户、平衡型投资账户、稳定型投资账户、安益型投资账户和避险型投资账户,客户可以根据理财需求,通过在不同风险收益级别的投资账户问进行自由转换,及时调整原有理财方案,实现财富长期增值,而且客户资金在账户问的转换是免费的,

投资组合不同

各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也有不同,投资者在选择时应予以注意。比如同为积极进取型投资账户,平安基金投资账户的投资组合为“主要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同时兼顾对收益型投资品种的投资,投资于基金的比例不低于60%,最高可达100%”;而瑞泰人寿成长型账户的投资组合主要投资于股票主导型和混合型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运作模式相关

除了投资策略,各投连险的表现差异还与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模式有关。比如瑞泰人寿是利用4P研究法对各只基金进行筛选、评估和监测,并根据不同的账户风格配置不同的风险组合,有些公司是通过投资团队和投资市场完成。投资收益率还取决于保险公司投资团队的投资管理能力。

留意服务细节做放心投资

消费者在购买投连险时,要先考察销售人员是否专业,比如验证销售人员的保险营销资格,看其对于投资的风险是否充分告知,是否过分夸大收益率;还要看保险公司是否对客户进行100%电话回访等。为了避免像前几年大规模退保的情况发生,各保险公司都加大了对营销渠道的控制。比如,瑞泰人寿通过银行贵宾理财中心、保险经纪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专业渠道来销售投连险,从成立至今,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的纪录。

篇4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就是建国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国保险业是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国内市场中恢复和发展的。直到1992年,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机构在上海设立,揭开了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新篇章。到2002年,共有3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设立了54个营业机构。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由政府主导型转向政府调控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的数量、公司种类、国别和进入时间完全由政府监管部门掌控,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保险业规模小、竞争力低,属“幼稚产业”,还需要保护。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监管部门主导市场开放的空间变小。遵守世贸组织原则和履行保险市场开放承诺成为当前保险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

2.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市场份额稳步上升。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战略已由初期的宣传公司品牌、稳步经营转向依靠产品创新和优质服务,大力拓展业务和实现业务快速增长。2002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从1992年的29.5万元增长到46.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1%.在国内最大的保险开放城市上海,外资公司占当地市场份额已上升到目前的13%.

3.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参股中资保险公司成为外资金融保险公司的重要选择。继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等4家中资保险公司引入外资股东后,2002年美国ACE集团属下的3家保险公司以1.5亿美元拥有华泰保险公司22.13%的股份,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认购平安保险公司10%的股份,这是因为,直接参股可以绕开市场准入、经营区域和营业范围等方面的限制,节省公司筹建和前期运营的巨额支出,充分利用中资保险公司布局完善的机构网点和庞大的客户资源,直接进入国内保险市场。

4.保险市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去年成为保险市场开放以来步伐最快的一年,今年将会有新的突破。在市场准入上,2002年共有6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批准了16家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机构正式开业,这是外资公司市场准入最多的年份。在开放地域上,外资保险公司相继在天津、苏州、北京和大连落户,开放地域开始由南向北、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地区扩展。外资再保险公司第一次获准进入市场。首家合资寿险公司广州分公司的营业,使外资保险公司由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的扩展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今年年内外资非寿险公司将可以向中国境内外客户提供各种非寿险服务,其设立形式的限制将予以取消;成都、武汉等十个城市将首次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市场准入数量限制的取消、经营地域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放宽,预示着今年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法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依法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1992年9月,为适应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而制定的《上海外资保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现有法规进行了清理。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对外资保险公司申请资格、申请条件和审批程序及时限要求等作了较为规范和透明的规定,为外资保险公司依法经营、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外资保险的现代市场运作模式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影响

外资保险公司作为国际性商业机构,经营目标自然是业务拓展和利润最大化。从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实践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实现其商业运作目标的同时,所具有的强调盈利和风险控制原则、经营规范、管理严谨的现代市场运作模式,对推动国内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培训保险专业技术人员,推广大众保险风险意识,对传播现代保险知识起了先导作用。

二是引入了新的经营制度,使国内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对我国保险业建立现代市场运作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在上海采用的寿险个人营销模式,引起了国内寿险业销售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寿险业的发展。国内个人营销占寿险保费收人的比重从1993年前的5%提高到目前的90%.外资保险公司不仅与中资公司同台竞争,它们对承保、理赔、和投资等保险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外包和强调核心业务的现代市场运作方式,对中资保险公司改变长期以来“大而全、下而全”的经营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促进了中国保险业调整和重组的步伐。

三是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激发了市场需求,引导保险业进入高层次的竞争,促进了开放地区保险业的发展。以上海为例,1992年率先开放后,上海的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增加到2002年的15家,位居保险开放城市之首。同期,上海地区整个市场的保费收入,从1992年的18.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39亿元。外资保险公司管理严谨、经营规范和重视产品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对中资保险公司转变以费率价格和高投入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经营策略,起到了有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四是加快了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对政府监管转向市场取向和采取国际通行原则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外资保险公司的母公司大都在较为先进的监管方式下经营。它们要求改变与国际通行做法不相一致的监管方式,这无形中加快了我国保险监管改革的步伐。如监管部门在确立监管市场取向原则、注重依法监管、强调偿付能力监管和增强监管政策法规透明一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实践证明,保险市场开放对提升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促进现代保险市场的初步建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资保险公司并没有被挤垮,相反,保险市场出现了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局面。

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对中资公司产生了影响

1.在经营上,借鉴外资保险公司着眼于公司长远发展,坚持规范经营的战略。1997年银行存贷款利率降低,引发了中资保险公司销售高预定利率保单的狂潮,某外资公司在其业务受到冲击的严峻形势下依旧坚持不调高预定利率。中资公司虽多收了上百亿元保费,也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利差损包袱。再如,在航意险共保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一些中资公司支付的手续费远高于法定水平,但外资公司宁愿放弃业务也不去违反法规。

2.在产品创新上,借鉴外资保险公司以产品创新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策略。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产品创新成了公司发展的生命线。外资保险公司通常把产品开发作为经营的核心环节,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它们不盲目跟风,稳扎稳打,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常常引领潮流。

3.在客户服务上,借鉴外资保险公司提供全程和高附加值服务的经营理念。现代经营理念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提供全程和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同时增加公司的利润。与中资公司的某些做法如单纯依靠人增员、拼保费规模的粗放式经营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4.在公司信誉上,借鉴外资保险公司注重品牌经营和企业形象的管理原则。公司信誉构成了公司品牌的核心内容,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信誉的竞争。外资保险公司十分注重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一个强势的金融品牌,以提高服务的品质和层次,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保险服务需求。政府监管要通过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扩大保险市场的开放

当前,在保险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把保险市场的开放与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抓紧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开放政策和具体措施。通盘考虑世贸组织对我国过渡期长达九年审议的应对措施。

二是抓紧制定各种法律规章,为外资保险公司依法经营、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注意保持中资公司监管法规与外资公司的一致性,尤其是对外资保险公司在单独立法时,要注意法规的可操作性,处理好“国民待遇”问题。

三是鼓励外国金融保险资本参股中资保险机构。对全资子公司、合伙制法律形式和股权转让、公司并购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上对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应对准备。

四是采用国际保险监管做法,加强和改善对外资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监管,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目前,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只侧重于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缺乏对外资保险公司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和监控等风险防范措施,国际通行的注册地监管机构与经营地监管机构进行协同监管的制度尚未建立。要对不同组织形式的外资保险公司,实行侧重点不同的监管。对外资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重点监控。建立与外资公司母国监管机构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工作的实效。

篇5

[关键词]巨灾;保险机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76-02

1 当前我国巨灾形势越来越严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所生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如1991年的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2006年多个沿海地区遭受了多次台风袭击;2008年又遇到了特大冰雪和地震两次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巨灾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已形成了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因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维持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2008年的冰雪灾害为例,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500亿元之巨,而这次汶川地震波及全国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年度灾害经济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小于2%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少;而大于5%时,对市场物价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大。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灾损率处于较高水平,如美国的灾损率为0.27%,日本为0.5%。我国灾损额与国家财政支出的比值,低时维持在10%左右,高时达到30%以上,而美国的这一指标还不到1%。因此,我国巨灾损失严重。

2 我国应对巨灾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还不完善。早在1951年,国家就制定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财产强制保险及旅客强制保险的决定》。至1952年年底,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的财产绝大多数都办理了保险,而这些保险的责任范围中已包括了地震等巨灾风险。后来,在一些省份相继开办了以大牲畜和农作物为对象的农业保险,直至1959年国内保险业务全面停办。这一时期,可以算是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初始阶段。

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船舶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的责任范围均包含了洪水、地震等巨灾风险。同时,居民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障范围中也包括了各类巨灾风险。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保险公司受偿付能力的限制,分别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的政策,以规避经营风险。2001年9月,中国保监会有条件放开商业财产地震保险的承保,保险公司逐步扩大了地震保险业务,但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项目。从近年来巨灾波及范围极广、破坏力度极大、造成损失极多的现象看,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普及巨灾保险业务十分必要和紧迫。

第二,保险业在巨灾救助体系中的作用还不突出。目前,我国保险业在巨灾救助体系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无论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相比,还是与其他救助力量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在美国,保险通常可以覆盖巨灾损失的40%~50%,欧洲的比例为20%~25%,全球的平均水平超过30%。而在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我国保险业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2%。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中,保险业的赔款额度占比暂时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保险的覆盖面还很低,保险业所应承担的保险保障和稳定社会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相结合的方式仍是巨灾后损失补偿的主要手段。

第三,巨灾保险供需之间矛盾十分明显。由于巨灾风险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损失巨大等特点,导致巨灾保险需求十分巨大。从保险产品的供应上,洪水、台风等一直是各类保险产品的承保风险,在工程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各类人身保险也包括了地震等巨灾风险。但是,针对企业各类财产的保险和针对居民家庭财产的保险缺乏与地震相关的保障,针对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另外,在技术与服务能力等方面,保险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巨灾风险处理的需要,这就使得巨灾保险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3 国外巨灾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国际上巨灾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完全由国家政府筹集资金并进行管理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二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洪灾保险制度是从立法着手、由政府运作、依靠私营保险公司、通过商业手段逐步实施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保险公司被强制要求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费率提供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土耳其通过立法要求所有登记的城市住宅必须投保强制性地震保险,通过强制保险建立国家巨灾准备金。

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巨灾保险制度的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概括起来基本相似: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国家财政提供适当的财政资助,保险公司广泛参与,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再保险风险转移手段,形成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保障体系。

4 尽快建立并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目前,全球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充分利用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减轻政府在巨灾减损中的责任,维持政府财政的稳定和安全。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尽快建立完善巨灾风险保险制度。

首先,确立巨灾保险的政策性地位。国家应制定法规明确巨灾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地位和巨灾保险的强制性,规定各商业性保险公司必须把地震、洪水、冰雪、台风等巨灾保险责任从其他保险条款中剔除,列为综合性保险的承保责任。各商业性保险公司必须接受政府委托经办巨灾保险业务。同时,国家应对巨灾保险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其次,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由政策性保费收入部分、财政预算按一定比例计提部分和国家向商业性保险公司征收的一部分营业税组成。商业性保险公司出于保证偿付能力的考虑,同样需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主要由每年总保费收入中提取的部分、巨灾保费及其专项资金的运用收益组成,以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再次,建立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间的合理分担机制。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巨灾保险应采取限额承保方式,如将家庭财产的巨灾风险责任与企业财产的巨灾风险责任明确为分别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家庭财产巨灾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由政府承担大部分,未承担部分由家庭自己投保或自我承担;企业财产巨灾保险则属于商业性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

最后,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再保险发展的经验,积极培育发展国内再保险公司,大力培育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活跃再保险市场。同时,应进一步开放我国保险市场,引进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技术精湛、经营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和组织,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英国劳合社等公司和组织,增强国内保险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

篇6

1.高风险

外界条件的变化、气候的突变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等因素都会对农业保险的标产生影响,因此,自然灾害发生的高频率和不稳定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以及社会经济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农业保险与其他保险类型相比,是一个高风险性的行业。

2.高成本

农业自然灾害的类型多样,并且构成因素十分复杂,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很多种风险事故的发生构成的综合结果,农业灾害的定性难度大,并且定量分析十分困难,因此在具体执行定损时出现因素分析复杂、定损难度大等问题,保险理赔的成本较高。

3.高赔付

农业保险的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会造成数村数县甚至是数省市的损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以及新型流行病疫等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造成多个县区和省市的农业损失,相应的,农业保险的赔付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4.强制和自愿相结合

在我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作物实行强制保险的方式,对于其他的农作物则采取自然购买保险的形式,自愿购买是指将农业保险的选择权留给农民,让其根据自身的种植状况和农业生产经验选择投保,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几种保险模式

(一)安信农业保险模式

上海的安信公司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由于上海的农业比重较小,并且上海的经济实力雄厚,因此安信模式的运作是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推动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用“以险养险”的方式方法将农业保险授权给人保公司的农业保险部们负责,并且上海政府还将农业保险补贴列入到市政公共财政,起到很好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这种有政府主办的模式有利于农业保险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运用行政政府的力量,将农业保险基金和保险公司的相关资源进行科学的集中和合理的配置利用,但是相关的运行成本较高,并且保险补贴和公司经验管理成本较高,对政府财政能力有着高水平的要求,因此经济落后的地区不适合采用这种农业保险模式。

(二)安华农业保险模式

安华公司是吉林的一家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这个公司的特点的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用专业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综合性经营。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到农村保险、城市保险以及涉农保险等三个大类,并且为政府代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相关业务,采取“银保合作”的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安华保险模式的运营特点是它是有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严格的说起来,安华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农业保险,公司只是作为一个收取保费的机构存在,并且由于政府主导,因此一旦出现问题,除了农业保险应该赔付的金额以外,保险公司的全部经营风险也由政府负担,从而造成了政企不分的现象,容易造成不正之风的出现。

(三)阳光农业保险模式

阳光公司是黑龙江省的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相互制的内涵是指将公司会员缴纳的保费做为保险基金,当发生灾害造成损失进行赔付时,实施风险共担的方式。在这种保险模式下,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角色融为一体,从而降低了公司农业保险的运行成本和道德风险,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农业保险模式。它的互助共济特点、法人管理结构以及公司运行方式都是比较成熟的,但是由于基金是由会员缴费产生的,资金量较小并且规模有限,对于高赔付案例难以承受。

(四)安盟农业保险模式

法国安盟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农业保险市场上的外资保险公司,安盟公司进驻中国以后,以其雄厚的资本、有利的政府支持、强大的网络资源以及丰富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经验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公司保险业务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将保险人的财产、健康和人身结合起来,形成综合险种。这种模式对于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方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但是外商公司注重追求商业利润的本质与农业保险高赔付性不相容,公司农业保险产品的低赔付率使得农民对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需求不大。

三、新时期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能力所决定的。在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在不同区域,地方财政能力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理性的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农业保险模式。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合选择采用由政府组织经营的农业保险模式。目前在上海、江浙地区的农业保险试点模式都属于这种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的财政能力比较雄厚,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统筹具有较高的能力和财力,并且农业的发展水平高,农民的收入良好,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农业保险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导,由当地政府出面设立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或者是地方政府单独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亦或者是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相结合,共同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农保范围,将来还可以扩大到农民的人寿保险和农民财产保险业务,以此来获取用以补贴农业保险的利润。

公司的基本运营方式是由保险公司在一定的限额根据订立的保险合同进行相关的保险责任赔偿,承担经营风险,当赔付金额超过限额的时候,由政府财政出面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模式下,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职责有所不同并且相对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组织和构建农业保险公司,并且对保险公司的运营给与大力的支持,当赔付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时候,政府出面进行补贴。而保险公司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农业保险发展思路,将强制保险险种和自愿保险险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获得政府的资助。对政府来说,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能够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对保险公司来说,能够节约成本,获取稳定利益。

(二)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

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实施政府主导的商业公司运营模式。当地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农业的生产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低,当地商业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产品。供和求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给与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基本发展模式是由省市政府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性经营方略,由各个商业保险公司自愿申请经营农业保险。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政府的职责是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别的险种,并且给与商业保险公司更多的优惠,但是不论赔付率的高低,政府都不给予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的职责主要是通过以险养险的方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销售经营其他险种,自负盈亏。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巨灾风险, 再保险, 巨灾风险证券化.

    一、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产生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问题,希望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或者保险衍生品将保险业的巨灾风险转移至具有庞大融资能力的资本市场,解决保险市场的融资瓶颈从而进一步解决保险市场的供给短缺问题。然而,在当时的风险背景下他们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大约经历了20年的时间之后,随着保险意识的增加以及巨灾的频发,人们对巨灾风险证券化这一观点开始有了新的研究。

    二、巨灾风险证券化与再保险

    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将所承保的危险责任的部分或全部向其他保险人再投保的行为。再保险业务是国际保险市场上通行的业务。它可以使保险人避免危险过于集中,不致因一次巨大事故的发生而无法履行支付赔款的义务,对经营保险业务起到了稳定作用。

    三、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介绍

    1、巨灾债券

    (1). 巨灾债券的概念

    巨灾债券是指发行人对所承担的巨灾风险的保险保单进行设计与信用升级等证券化处理后,以债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出售,为预防飓风、地震等巨灾的发生筹集资金。是目前资本市场上交易量最大,最为活跃的一种保险债券,是一种类似于公司债券或政府债券的高收益债券。

    (2). 巨灾债券的运作方式

    同样是风险的转移操作,但是巨灾债券的发行不像保险产品那样由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来设计完成,其发行过程更为复杂,涉及的主体更多。通常情况下巨灾债券的发行不是由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自行独立完成的,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一般不直接向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而是由保险公司设立一个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一般称之为“特殊目的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并透过该机构来发行债券。该机构类似于一家自保公司,然后由它向母公司出具传统的再保险合同。

    (3). 巨灾债券的缺点

    这种巨灾债券的证券化结构具有一定的缺点:

    1) 交易成本较高。由于债券交易涉及投行、信托机构、精算与定价等容易造成交易成本偏高。

    2) 保险人的道德风险。由于巨灾风险透过资本市场转嫁到投资人,保险人可能会夸大损失情况以减少本金和利息的支付,造成投资者的负担。

    3) 套利空间小,流动性不高。巨灾风险与金融市场的变量无关,投资者对损失分担无法完全控制或者施加重大影响,便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套利空间小。

    2. 巨灾期货

    1992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CBOT)开始交易巨灾期货合同。这种巨灾期货是以季度为周期进行交易的,合同月份有3月、6月、9月、12月。某一季度的合同是基于在指定季度内发生的且到下一季度末为止已向有关保险公司报告的损失,同时在合同中已指明承保的地区以及对哪类巨灾提供保障。

    3. 巨灾期权

    期权是指一方授予另一方在某个确定的时期内以某一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种给定资产的权利。获得这种权利的人,也就是是期权的购买者,他必须为获得这种权利付出代价——即向出售这种权利的人缴纳期权费;出售这种权利的人,是期权的立权人。

篇8

[关键词] 巨灾风险 证券化 铁路工程 战略 政府主导型

一、前言

狭义上巨灾(Catastrophe)通常是指地震、洪水、台风、咫风、冰雹等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大型自然灾害。

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发生频率低,且几乎无法准确预测;造成的经济损失大,风险高;低发生频率导致高变异性,使得历史资料参考价值低。我们通常所说的巨灾指的是突发的、无法预料的、无法避免的、而且严重的灾害事故。保险界通常把地震、洪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视为巨灾风险,美国保险服务局(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财产理赔部按照1998年价格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铁路工程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发生巨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存在。然而,铁路工程巨灾的发生严重影响铁路工程的建设,必然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对已经损失进行补偿。而传统意义上的保险经营方式难以有效地应付日益严重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因此,通过风险证券化等风险触资方式联结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可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投资者以分散铁路工程建设风险。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工程风险管理领域的重要创新之一,为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保障需求与传统保险业自身承保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指明了出路。我国应切实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扩大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我国实施巨灾风险证券化可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现行条件下,可先采取发行政府主导型巨灾债券的方式;然后,当相关法律制度约束被消除、市场条件逐渐具备的时候,可引入公司主导型巨灾债券;当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商品市场逐渐发展并成熟的时候,再推出巨灾期货、巨灾期权等多种形式,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构成我国应对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的有效保障体系。

二、我国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战略途径

目前全球己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再保险体系,再保险市场已经发展到参与主体健全、运作机制完善的程度,经验丰富的再保险人为直接保险人提供着一系列专业而有效的服务。在许多保险风险的处理过程中,再保险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分散风险、稳定经营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的特殊性,保险业的总体资金实力显得相对有限,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不足,被保险人面临的信用风险比较高,因此,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弥补传统再保险方式的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各地铁路工程巨灾造成破记录的损失,巨灾再保险市场就面临着相当大的问题。虽然再保险市场的资本总量不断增加,但保险业对再保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而这些增加的资本相对于潜在的巨灾损失来说仍然远远不够。再保险人提供的保障规模通常只够用来保障小型保险人,而对规模较大的保险人来说,一般的再保险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保障要求了;另一方面,投保个体也逐渐认识到管理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的必要性,因此投保个体对巨灾保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如果发生巨灾,再保险人可能无力承担其赔付义务,这将可能导致一些原保险人无偿付能力而使保单持有人面临困境。再保险供给减少及需求增加两股力量同时作用,造成巨灾保险的费率节节高升。

巨灾风险证券化(Catastrophe Risk Securitization)是指创新性地运用各种金融手段,实现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分散巨灾风险的过程。保险风险证券化以未来保险期间或再保险期间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标的,进行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借以转移风险,融通资金。可以说,这是一种保险负债证券化的形式。巨灾风险证券化并不从根本上改变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性质与功能,它是两者之间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链接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保险业,利用其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与专业的承保和理赔技术开展巨灾承保业务,资本市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提供支持,从而共同应对巨灾风险。目前,保险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面对近几十年来日益加剧的工程项目巨灾风险,保险业要么无力承保,要么在承保后因巨灾损失的发生而严重削弱自身的资金实力。可以说,整体上保险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铁路工程巨灾风险保障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迫切需要将大量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转嫁给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市场。由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容量大、资金实力雄厚、风险承担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向资本市场转嫁铁路工程的巨灾风险。

根据现资组合理论,巨灾证券是一种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理想投资工具,投资这些产品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如果在充分分散的投资组合中加入巨灾风险投资,那么整个组合的收益水平下降,同时组合的波动性有更大幅度的减小(即风险减小)。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巨灾风险有助于进一步分散投资组合,因此这些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出现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国外有些投资专家甚至建议客户在每种投资组合中都包括一定比例的该类证券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瑞士通过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股票和债券指数的投资组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要高于不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也就是说,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能够达到更高的收益水平:在收益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能够达到风险更小。

巨灾风险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风险处理手段,与再保险有一定的区别。在此,以巨灾债券和巨灾期权为例,将巨灾风险证券化与巨灾再保险作简单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巨灾再保险是分出保险公司与分入保险公司之间通过再保险合同进行的风险转嫁,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被保险人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大;而巨灾期货与巨灾债券是证券买卖双方之间通过金融工具进行的风险转嫁,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被保险人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

尽管与再保险相比,巨灾风险证券化具有很多优越性,但它也有不少局限性。第一、铁路工程巨灾的低发生频率和高变异性导致巨灾证券的定价存在难度。一方面,目前对铁路工程巨灾发生规律的掌握程度不够,历史数据积累有限,另一方面,铁路工程巨灾损失本身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铁路工程巨灾证券的科学定价存在较大难度。第二、大多数巨灾证券存在基差风险问题。目前大多数巨灾证券的损失指标通常依据全国、某个地区或者整个行业的巨灾损失情况,而往往与某个特定保险公司的承保标的的实际赔付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投资于与自身保险损失情况有关联的巨灾证券,保险公司也往往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达到风险转嫁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是对传统铁路工程保险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保险业扩大自身承保能力的一种手段。从实践角度来讲,保险公司可以把风险自留、再保险和巨灾风险证券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各自的特点与功能,综合运用三者,共同构筑巨灾风险防范体系。总的来讲,面对巨灾风险,再保险与巨灾风险证券化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三、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选择

1.主要产品分析

巨灾风险证券化主要产品包括巨灾期货(Catastrophe Future)、巨灾期权(Catastrophe Option)、巨灾互换(Catastrophe Swaps)、或有资本票据(Contingent Surplus Notes)、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s) 又称保险连接型债券(Insurance-linked bonds)。在上述五种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中,应用最广的是巨灾债券,其次是交易所交易的巨灾期权,而其他三种工具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巨灾债券和巨灾期权属于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交易,交易对象是不特定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寻找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应地交易规模可以比较大,降低了流动性风险。而其他三种产品属于非标准化的产品,应用条件要求较高。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必须自己寻找交易伙伴,然后跟交易对手一起磋商设计产品,这使得寻找成本和交易成本都远远高于标准产品,由于特定交易对手自身偿付能力及资信状况的限制,交易规模不可能安排得很大,这使得融资的单位成本进一步提高,流动性风险也较大。

就巨灾债券和巨灾期权而言,巨灾期权的发展目前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还面临着很多技术问题,因此,巨灾期权的交易量远远小于巨灾债券。目前国际市场上在交易所交易的巨灾期权产品仅有针对美国地区的巨灾期权产品。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规范程度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对普通期货和期权等常见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都比较陌生,更不用说巨灾衍生金融工具了。因此,我认为,巨灾债券应该是目前较为适合我国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尝试的工具,其他四种巨灾衍生金融工具至少在目前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并不具备应用的条件。

当然,如果不局限于国内的金融市场,理论上我国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也可以去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合适的巨灾衍生金融工具。但巨灾衍生金融工具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风险而设计的,需要确定大量的统计参数,但是我国的巨灾历史信息数据极其缺乏,因此很难设计这些产品,也很难找到交易伙伴。目前国际市场上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巨灾衍生产品都很难找到,我国的保险和再保险人去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巨灾衍生金融工具以化解风险是不现实的。

巨灾债券属于基本金融工具的范畴,而非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巨灾债券所要求具备的条件相对巨灾期权要低得多,它只需要:一定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较好的监管制度;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有关服务机构,如债券评级机构、巨灾风险评估机构等。这些条件在短期内是可以具备的侧。因此对我国来说,选择巨灾债券作为证券化尝试的工具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2.巨灾债券的运作方式

如果原保险公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再保险的话,那么从分出公司的角度看,它的操作就与购买一份传统的再保险合同没有什么区别。一般由希望发行巨灾债券的保险人注册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此项业务的独立运作的公司,即SPV,该机构负责建立一个信托账户并且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巨灾债券;同时,该SPV与原保险人(分出人)签订传统意义上的巨灾再保险合同。原保险人有义务按时向SPV支付再保险费,而SPV有义务在发生巨灾损失时向原保险人提供再保险保障,如图1所示。

该SPV将把从分出公司收取的再保险保费和发行债券所筹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信托账户中去,由投资专家进行操作来达到该账户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因为该账户是为保障的目的设立的,因此安全性比收益性显得更加突出,所以投资的方向原则上应为低风险的资产,如国债。投资所得和一部分再保险保费将作为债券的利息按期向投资者支付,如果还有剩余,则留在账户内继续积累,直到该巨灾债券合约期满向投资者返还本金,该账户被清算终结。如果这时该账户向投资者支付完所有利息和本金后还有剩余,则剩余的所有权应该属于SPV。如果SPV的母公司,即原来设立该SPV的保险公司认为该SPV没有必要再存在下去,那么它可以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对该SPV实行清算,从而把该SPV的资产划入母公司。

如果在合约期限内发生规定的巨灾事故,则SPV将按约定从信托账户中抽取资金对原保险人进行补偿,信托账户中剩下的部分用来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和本金。所以,如果巨灾事件发生,投资者的利息和本金都会大打折扣。根据巨灾损失是否会影响债券本金的偿还来区分,可分为本金保护型债券(principal protected)与本金没收型债券(principal at risk)两类。对于本金没收型债券来说,如果SPV从信托账户中抽取资金对原保险人进行补偿后没有资金剩余,则投资者得不到任何利息和本金返还。由于这种类型的巨灾债券风险过大,所以尽管票面利率很高,不少投资者还是不愿意购买。为了更好地适应投资者的心理,尽可能在市场上筹集资金,专家们又开发出一种本金保护型巨灾债券。购买这种债券的投资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本金的返还,但当巨灾发生时本金的返还可能会有一段延期,比如说延期到债券发行之日算起10年后那个时点进行偿还。由于这种债券的风险相对较小,它的票面利率也要比本金没收型的巨灾债券低。

本金保护型巨灾债券操作起来比本金没收型较为复杂。因为发行本金保护型巨灾债券需要设立两个独立的信托账户:一个是与本金没收型一样的风险信托账户,当巨灾事件发生时,将从该账户中抽取资金对原保险人进行补偿;另一个是安全账户,该账户不受巨灾事件影响,其作用相当于一笔定期储蓄,目的是在任何情况下保证本金的返还。发行本金保护型巨灾债券所得到的现金流将被分成两股,其中一股金额大致相当于巨灾所造成的最大再保险赔偿责任,将被存入风险信托账户,用来作为再保险赔款准备金,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也从该账户的运作收益中提取;另一股被存入安全账户,用来保证投资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本金的返还。风险信托账户的运作方式与本金没收型巨灾债券基本相同,都是投资于低风险的证券品种。安全账户的资金被用来在债券市场上购买高度贴现发行(Deep-Discounted)的长期国债。本金保护型债券的本金返还将有一个比较大的延期,这个延期的目的就是使安全账户有时间积累到与本金相同的数额。

3.政府主导型巨灾债券

我国铁路工程的巨灾风险管理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例如投资主体以国家为主,建设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政府性质,所以,实施巨灾风险证券化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现行条件下,采取政府主导型巨灾债券方式;然后,当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市场条件具备的时候,引入公司主导型巨灾债券;当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商品市场逐渐发展并成熟的时候,再推出巨灾期货、巨灾期权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我国目前的巨灾损失补偿基本上由国家财政负担,采取发行政府主导型巨灾债券符合实际情况,即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巨灾债券,通过证券化运作,将潜在巨灾损失转嫁到资本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财政部门、特殊目的机构、投资者、受灾主体等。政府主导型巨灾债券在风险期内触发条件未发生时的运作过程如图2所示。

巨灾债券作为连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为了使这种在国外运用得很好的保险工具更好地为我国的保险业所利用,要结合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特点,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铁路工程巨灾债券的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监管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在运用巨灾债券进行铁路建设风险转移的同时,一些新的风险也就出现了,所以,我国在引入巨灾债券有效分散铁路工程保险市场的风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自身所带来的风险,积极利用国际的有效分散风险的经验,强化对此类风险的监管。

4.巨灾债券的风险分析

对于传统的再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说,其主要的风险为信用风险(Default Risk或Credit Risk)和基差风险(Basic Risk);对于再保险公司来说,主要是道德风险问题(Moral Hazard)。但是对于巨灾债券来说,其资金在发行债券开始转入特殊目的公司(SPV),特殊目的公司将这笔资金进行投资,一般来说是将其委托给一个信托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发生巨灾债券事先所约定的巨灾事件,特殊目的公司将这笔资金用于补偿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的巨灾损失;或者巨灾并没有发生或发生了但未达到触发条件,那么在债券到期之日,特殊目的公司需要将这笔资金如数返还给投资者。因此,特殊目的公司的资金来源具有相当的保障,在实际中相当消除了再保险公司巨灾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即再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那么对于巨灾债券来说,从债券发行者来说主要是基差风险问题;从投资者角度来说主要是道德风险问题。

对于巨灾债券来说,一方面,由于保险人和SPV相互独立的破产隔离,所以在保险人破产的情况下,SPV仍然有义务偿还它出售给投资者的巨灾债券,保障了投资者面临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发行了巨灾债券,可能导致一些保险人放松承保标准或理赔标准,所以一些巨灾债券沿用了标准再保险合约中的某些方法以减小这些风险。第一,一些巨灾债券的触发要求较高,这相当于规定较高的免赔额。较高的免赔额能防止来自于原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由于原保险人需要首先承担比较高的赔偿责任,其风险控制,防灾减灾和损失评估工作就会有较强的动力。免赔额越低,原保险人对风险控制,防灾减灾和损失评估的重视程度就越低,这就可能对再保险人造成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同样的道理,巨灾债券也可以设立较高的触发要求以激励原保险人认真进行风险控制工作。第二,一些巨灾债券要求原保险人分担超过触发条件的损失,这类似于比例再保险中要求原保险人分担损失。超额损失的比例分担也能促使原保险人谨慎承保、进行风险控制,认真管理他们面临的巨灾风险,而且不会放松理赔标准。

四、结论

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业与工程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它弥补了传统铁路工程保险制度的功能缺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阐述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涵义和基本架构,提出在我国发展铁路工程巨灾债券的建议,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铁路建设状况的政府主导型债券方式,并对巨灾证券化本身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虽然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及证券化工具市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但铁路工程巨灾债券可以作为解决铁路工程巨灾风险保险缺口的有效途径,同时作为一种重要资产类型,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推动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ohannes Skylstad Tynes. Catastrophe Risk Securitization[J].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2000, 19(1):3 27

[2]冯占军:保险连接证券的发展及对保险业的影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No.2: 36-40

[3]Swiss Re: “Seasonality and the pricing of CAT bonds”, Special Report, August 2003

[4]George B Jones IV. Alternative reinsurance: Using catastrophe bonds and insurance derivatives as a mechanism for increasing capacity in the insurance markets[J]. Society of Chartered CPCU Journal, 52(1):50 54, 1999

[5]Jaffee, D. M., & Russell, T. Catastrophe insurance, capital markets and uninsurable risks.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64, 205-230, 1997

[6]Samuel H. Cox, Hal W. Pedersen. Catastrophe risk bonds,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000, 4(4):56-82

[7]Shaun S. Wang: “A universal framework for pricing financial and insurance risks”, ASTIN Bulletin, 2002, 32(2)

篇9

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兴起,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逐步凸显,带动着整个农业生产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对稳定农业生产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灾害风险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缺乏新型的管理灾害风险工具

目前,我国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市场主要以农业保险为主,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农业期权产品和天气衍生品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探讨层面,更难以说实践。另外,就我国主要的农业灾害管理工具――农业保险,其地位较低,虽然运作方式是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但是运作形式却是政策性的,且其运作效果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

(二)相关利益为主的风险意识薄弱

从农民角度来看,参与保险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农业灾害的预测意识不足,减灾能力较低,且对部分保险条款理解能力欠缺,同时,农民经济压力大,大多数农民无法承担巨灾保险费用;从保险公司来说,承担的巨灾保险有其风险,而其对经营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意进行再保险;最后,政府过于以往的风险应对做法,则反映的对农业巨灾保险风险分散的认知不够全面。

(三)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同时承担较大的保费补贴。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大范围补贴势必会造成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紧张,这直接导致当地政府在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时力不从心,使得农业保险的试办无法开展。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顺利开展农业保险,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这个角色,提供政策和立法的保障,通过立法才能让农业保险经营在法律约束下做出制度性安排使其良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恢复商业化经营,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专门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制仍不完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有效手段。

二、国外农业灾害风险保障体系构建

(一)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参与型

1.政府主导型的含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美国地广人稀,农业灾害种类多,如干旱、洪涝、龙卷风以及有害物种入侵等等,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多次的研究试点和探索发展,美国建立了在全球首屈一指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了农业的稳健生产。

2.特点。??q??政府管理和政府支持。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展历史悠久,在罗斯福期间,政府就开始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农业补贴政策逐渐形成,如今,美国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只增不减。??r??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通过检测风险管理工具的运作和评估当地农业风险,对农业保险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断修正,与此同时还向农场主、私营保险公司宣传其设计的农险险种,并且FCIC负责对农业灾害风险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统一规划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整思路和调整方向。??s??第三方管理。指利益相关第三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的情况,第三方主要有公司、公估公司等,负责农业保险合同的沟通协调,防灾防损工作安排以及查勘核损定损等工作。第三方管理运作能够节约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同时还能有效的维护农民、政府以及和私营保险公司的公平利益,更加有效地进行农业风险保障。

3.成就。美国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风险管理,对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手段细分到位,将农业补贴政策效用最大化。对于农业保险来说,FCIC负责统一管理全局,对险种的创新开发、规则制定以及制度指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美国还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第三方管理模式,以及开发了天气衍生品、农业期权等市场管理工具,使得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总的来说,美国规范化、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多种多样、高效率的管理工具是其他??家不能企及的。

(二)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

1.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含义。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农业经常遭受灾害的袭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是日本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二战过后,日本农业从零起步,用短短25年的时间发展,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当今日本的农业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2.特点。??q??健全的法律保障。日本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业法律、法规,如《重点农业区域建设》、《农业灾害补偿法》等等,在二战过后半个多世纪期间,日本政府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法律、法规,获得健全的法律保障。??r??农业保险。日本政府支持下互助会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日本的农业灾害风险主要有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以及政府四方分担,合理将农业灾害风险分散。第二,日本农户“自愿+强制”两种入险方式整合融入农业保险体系中。第三,巨灾发生时,日本的再保险制度将会发挥优势,巨灾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联合会、共济联合三者共同承担。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合理地分担、分散风险,减轻了农民的损失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负担。??s??农业政策。从21世纪初,日本就积极开展本国的农业政策,并一直不断修正完善各种农业政策。具体做法有:第一,实行产品补助计划,当流通的农产品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价格时,低于的部分资金政府将会补贴给农民。第二,实行价格保护制度,避免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农产品价格跌落到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第三,实行价格稳定制度,农产品价格过高过低时,政府都会有所作为以期稳定价格。

3.成就。通过多年的实践,日本形成了由“政府+市场”双手段组成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细分的农业保险市场。基本上是每一种保险险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作为支柱。总的来说,日本独特、成熟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一流地位。

(三)法国模式――政府和社会联办的互助保险模式

1.政府和社会联办的互助保险模式含义。19世纪中期,农业互助保险社成立;20世纪初,互助保险协会普遍化发展;有关保险行业组织的法律法规紧随其后出台,农业保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20世纪60年代,法国再保险机构应运而生,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公司成立,并针对农业保险市场和农民多层次的需求,创新设计一系列新险种。

2.特点。??q??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确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法国政府先后出台商法典,《农业互助保险法》、《农业指导法》等多部法律。近百年的发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r??制定审慎的经营策略。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经营模式独居特色,主要有:第一,根据险种类型、风险损失的程度大小进行合理细分,政府、社会、保险社分别承担不同的险种,分散风险,保证农业互助保险社的稳健经营。第二,险种开发慎重,对于新型开发的农业险种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再试点,试点成功后才大范围进行推广。??s??政府进行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法国政府对其的认知十分到位,给予的财政支持十分可观。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中央再保险公司为农业巨灾风险“买单”,成为巨灾风险的承担者。第二,保费费率低,补贴力度大,以此鼓励和调动农民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3.成就。安盟集团是法国互助保险公司发展最好的,是其主力军,以安盟公司为例,其组织结构和治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这种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使得安盟保险公司发展迅速,安盟保险集团已经涉足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公司资产总额为906亿欧元,保费收入为174亿欧元。这也表示法国的农业互助保险模式运营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互助保险模式最初来源来自于农民,一直为农业的稳健发展所服务,保证了农民的稳定收入。

三、国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农业保险相关法律

从上述国外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来看,各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只有制定完善的保险法律法规,才能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如美国颁布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先后多次修改,使得该保险法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政府实行保费补贴区别化

政府是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属性,为农民提供保费补贴是其职责所在,更是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各国保费补贴都有其固定的标准,像美国,保费补贴力度与风险水平相挂钩。日本农户补贴与保险费率相挂钩。法国政府实施低费率高补贴原则。因此,我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保费补贴政策。

(三)优化农业保险的经营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的农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策略上存在问题;一方面,险种与险种之间划分不明确,承保范围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保费资产缺乏专门的管理,投资增值渠道单一。因此,要向法国学习,保险公司应当将各个农业险种界限划分明晰,积极优化农业保险经营策略,为建立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保障。

篇10

一、深化改革、健全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革人事制度。首先,建立“能者上、平者让、不适应者下”的有效机制,制订一整套领导干部考核任用方案,并公之于众;通过竞聘,把事业心强、有知识、有胆识、有见识、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干部放在重要岗位;对无开拓进取精神、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的领导干部予以解聘。其次,必须建立健全淘汰机制,制定人均最低业务收入标准,低于人均保费收入的按差额比例淘汰末位者。用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只有这种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才能促使全体从业人员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能者多得、多劳多得、按绩效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把每个人的绩效与其收入挂钩。各公司领导的工资薪金由其上级部门制定统一的考核分配标准,根据其公司制定标准,经理据其绩效、工作情况负责发放,这样可改变劳动与报酬不等、责权利不均的现象。

建立核保核赔体系,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实行承保和理赔相分离。尽快培育专门的、高素质的承保、理赔队伍,通过建立核保核赔制度、设立业务处理中心、理赔中心和财务处理中心,加快服务速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业务质量、资产质量、偿付能力;通过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提高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的水平。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经营方式

注重产品开发的多元化。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在险种的设计开发上与国家政策、改革措施和日益健全的法规相配套。拓展律师、医师、师、设计师、美容师、证券交易等各种职业责任保险,各种动产和不动产按揭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产品质量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等化的险种,使保险险种更贴近生活、能满足各行业、各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宣传推广险种要有所创新。国资公司应将宣传调研与市场开发融为一体,改变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宣传方法、改变“闭门造车”开发新险种造成供需矛盾、供需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和“只种不养”跟踪推广不到位的现象。应采取集中使用宣传费方法,通过报纸专栏、信息电话、电视短剧、小品、漫画等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让广大群众迅速明了保险险种的,激发人们的投保欲望。

技术不但是手段还是核心资源。不断提高承保技术,为客户量体裁衣,设计一单多险的一揽子保险将成为今后推广保险险种、销售保单的主要方式。

重视保单的包装。产品的包装是公司实力和品牌的象征。保险业务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契约行为,保险公司售出的保险单既代表保险人经营管理水平又代表公司形象。因此,要避免使用不规范的保险单,保险公司出具的保险单不但内容要完整无误,而且外观要精美大方。让保户有一种信任感、温馨感、新鲜感,让他觉得保费交得值得。

发挥机构优势,提供品牌服务。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与国资公司不可比拟的则是国资公司的机构优势。国资公司应充分利用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交流、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在全省境内开设的“96555”24小时服务热线,集业务咨询、出险报案、现场查勘、投诉、监督等多功能为一体,充分利用优势以最快速度为广大客户解决其所想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和百姓提供便利。

国资公司应借鉴国际品牌公司的成功经验,推行全系统CI计划,按照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如统一着装、限时到场、规范服务用语、不使用客户工具及物品、不吃客户提供的食物和饮料等,在时间、纪律、语言、环境、着装等方面有统一规范的管理规定,在国内市场创出一流的品牌,提高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任何的思想和技术都会被对方效仿。因此,国资公司应在如何发挥人才、技术、机构等优势上不断更新理念、推陈出新,形成独特的经营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才能在的保险市场保持主导地位。

三、融通银保关系,推进业务

21世纪把看作是运行的轴心。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商业银行、投资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程度会越来越高。银行通过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种保险保障转嫁其贷款投资风险。各种的消费按揭贷款、抵押贷款的信用保证保险、财产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程保险将伴随着投资的加大、法规的健全而增加需求。国资公司应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业务处理系统,保险公司的与银行的结算网络融通;与各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在险种、技术、资金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