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管理办法

篇1

1.1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电力企业财产保险的定义

电力企业财产保险,是指电力企业根据合同约定,向承保的保险公司即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

1.1.2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是指电力企业集团以“低成本、高保障”为宗旨,有效地转移企业资产风险,将所辖各单位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的手段。

1.1.3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的基本方式

电力企业集团通过所属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机构运作,采取统一选取保险人、统一保险合同条款、统一投保方式、统一协调理赔等方式对集团内所有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机构是电力企业集团为规范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工作所建立的专业化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监督、协调电力企业集团所辖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该机构通常简称为保险协调人。

1.2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发展历程

广东某电力企业集团为有效转移企业资产风险,于1993年开始率先探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当时,基于电力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的需求、国家政策上的配合以及电力企业资产运营自身特点,该电力集团企业开始实施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并建立、委托保险协调人负责管理、监督、协调辖内财产保险的统一管理工作,以点带面步步推进,由最初15个投保单位60多亿保险金额参与统一投保发展到现在的102个投保单位4300多亿元保险金额,并随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一套高效的保险管理体系。统一保险模式上,在探索、实践、示范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一家保险公司独家承保、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等统一保险模式。

1.3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的意义

1.3.1发挥资源集合规模优势

在财产保险统一管理中,集团下辖各单位各自作为财产保险投保人和受益人的性质保持不变,但在与保险人进行各项保险事项时,将各单位集合后的投保资产作为基本前提,形成巨大的统一保险标的,从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既让保险人获取合理利益,又促使其提高服务。资源集合规模优势,是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核心价值。

1.3.2整合利用保险管理资源,提升保险管理水平

通过保险协调人的运作,建立一支财产保险管理专业团队,集中统一应对关键保险事务,通过经验积累充分发挥团队专业水平,一方面部分节省了各单位在财产保险管理事务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带动提高了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水平,从保险协调人到基层单位培养了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风险管理的队伍。

1.3.3结合行业特点设计统一险种及合同条款

财产保险统一管理采取统一合同条款、各自投保受益的方式,即在保险协调人的主导下,与保险人共同设计了符合电力企业特点的险种及合同条款,充分发挥财产保险效果,高效规避资产风险,并全面惠及各单位。

1.3.4控制低成本保险费率

财产保险统一管理采取统一保险费率的方式,在与保险人厘定保险费率中,保险协调人运用资源优势及专业经验,在对外转移企业资产风险前,先在企业内部均衡整合风险,提供给保险人接受风险的空间,合理控制较低成本保险费率,使双方达到共赢的局面。

1.3.5优化索赔效果

财产保险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出险案件的索赔结果上,统一管理模式下,保险协调人通过介入理赔管理、监督、协调,带动各单位提高索赔水平,促使保险人提高理赔服务,协助解决保险双方的分歧,从而优化索赔效果。

1.3.6促进保险公估机构业务独立性

保险公估机构是接受保险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第三方单位,实际操作中基本上由保险人出资委托其提供业务服务,客观上存在偏向保险人利益的非独立性因素。统一管理模式下,由保险协调人帮助建立保险公估机构准入机制、业务规程等方式,监督公估业务,促进保险公估机构业务独立性。

1.3.7实施保险资金监控

统一管理模式下,各投保单位所有保险费、赔款资金均经由保险协调人复核、中转划付,保险协调人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保险资金实施监控,防止保险资金挪作他用。

1.3.8案例说明

以下通过广东某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的两个案例说明实施统一管理的意义:(1)县级单位财产保险纳入统一管理前后投保费率对比。2008年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前,该电力企业集团中的47个县级单位在当地自行投保,总投保金额134.85亿元,支出保费3,086.05万元,综合费率高达2.288‰。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后,其综合费率降为0.63‰,同等投保资产条件下节约投保成本2235.81万元。(2)统一管理与非统一管理单位在2008年冰灾赔案中获赔的情况对比。2008年冰灾出险后,粤北地区十个县级单位遭受严重损失。当时,仅有J单位纳入统一管理范围,缴纳了短期保费6.5万元,其余均在当地保险公司自行投保,表1为冰灾赔案各单位的最终获赔情况。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纳入统一管理范围的J单位享受到“低成本、高保障”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效益,通过保险协调人的统畴谈判、协调,与其他县级单位相比,最终获得较高的赔偿金额。

2投保统一管理工作

2.1统一拟定年度保险合同条款

2.1.1前期准备工作

保险协调人在与保险人商定年度保险合同之前,需要作以下前期准备工作:(1)分析上一年度保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总体情况。(2)走访调研投保单位,了解保险管理业务的情况和需求。(3)召集具有代表性的投保单位开展财产保险管理研讨会,认真听取需求和意见。

2.1.2调整保险合同条款

以上一年的保险合同为基础,根据投保资产结构、上一年出险情况及赔付、保险服务、存在问题等情况变化对相关条款进行调整。

2.1.3保险合同谈判、签订

保险协调人代表电力企业集团与保险人开展保险合同条款谈判,在双方达成意见一致的情况下签订财产保险合同,电力企业集团所辖各单位将一致依据合同内容的约定开展投保、出险报案、索赔等保险工作,形成在一个大财产保险合同下,执行统一投保费率、期限、方式及理赔原则等保障内容的管理模式。

2.2设计具有行业特点的投保险种

2.2.1电力财产一切险

电力财产一切险是指投保人所有账上固定资产(剔除运输设备、土地)、流动资产按双方协议要求投保财产一切险,在保险期限内,若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被保险财产因免除责任以外的其他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直接物质损坏或灭失(损失),由保险人按照协议规定负责赔偿。

2.2.2电力机器设备损坏险

电力机器设备损坏险是指投保人的变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及仪器仪表设备、配电设备、通信设备等按双方协议要求投保机器损坏险,在保险期间内,因免除责任以外的,属其保险责任范围内列明原因引起或构成突然的、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坏或灭失(损失),由保险人按照合同规定负责赔偿。其主要特点是对财产一切险的免除责任进行补充,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符合电力企业特点的专属险种。

2.2.3供电责任险

供电责任险是指按照协议规定投保人投保供电责任险,在保险有效期限内,被保险人在保险明细表中列明的供电区域内,由被保险人所有或管理的供电设备及供电线路,因所列的原因导致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依法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民事责任赔偿,保险人负责赔偿。供电责任险是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在公众责任险的基础上,为电力财产分担、转移民事责任风险而设立的专属条款,也属于电力行业中首创的险种。

2.3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保险条款

2.3.1合同条款根据电力行业特殊性量身定制,保障范围更符合实际情况电力企业财产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是基于电力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风险情况,进行保障性约定,具有电力行业特点。例如,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属性,要求电力中断后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后,除了应24h内通知保险人外,根据合同约定,可以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复电,并进行现场事故点拍照,再保留修复现场以供保险查勘。电力企业的财产保险合同经过多年来的修订,逐年完善,大部分条款已经形成常态化固定下来。但是,由于形势、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新的风险不断产生,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转移,促使保险合同条款的不断修订。

2.3.2保险金额的确定上具有超前意识,适时改变保险金额确定方式,提高赔付保障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确定通常有三种方式:①按账面原值投保,即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就是该固定资产的保险金额;②按重置重建价值投保,即按照投保时重新购建同样的财产所需支出确定保险金额;③按投保时实际价值协议投保,即根据投保时投保标的所具有的实际价值由保险双方协商确定保险金额。统一管理模式下的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合同多年来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方式对保险金额进行确定,保险金额一直采取用原值为基础,加乘根据十年工业物价综合指数折换成现值的复合加成系数的方式确定,同时约定赔付时按重置价值进行赔付,这样既可以达到足额投保的要求,同时也能提高赔付保障。

2.4保险费率控制

财产保险费率的制定,基本上是依据上一保险年度赔付率及近三年赔付率加上投保财产的增长趋势及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在财产统一投保、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基本保持“赔付少,费率低;赔付多,费率高”的浮动原则。在与保险人厘定投保费率时,保险协调人还充分把握统一保险管理的资源整合优势,先通过均衡整合转移内部风险,结合沿海单位和小单位出险多赔付大、内陆单位和大单位出险少赔付低的特点,综合厘定一个相对较低且令保险人能接受的投保费率。受政策规定限制,在投保费率不能持续下降的年度,主要通过增加保障性条款扩大保障范围,以保障换取费率。

2.5特别保障

扩展条款是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合同中由于一般条款范围的约定不足以或者无法涵盖全面,或者在一般条款中存在灰色的理赔地带,与保险人扩展约定一些有利于更多转移电力财产风险、提高电力财产保障范围的条款。例如财产一切险和机器损坏险的扩展条款中“保险财产维修条款”,就是扩展承保保险标的(特指设备、线路)在检修、维修过程中发生的本保险责任范围的直接损失;又如供电责任险方面的“扩展承保无过错赔偿责任”条款,就是扩展承保被保险人所有或管理的供电设备及供电线路,没有过错造成第三者触电导致的人身伤亡,由法院判定的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无过错民事赔偿责任,由保险人负责赔偿。扩展条款都是在保险人向保监会报备的格式条款里没有约定下来的保障范围,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促使扩展条款的保障与时俱进,符合实际;扩展条款保障的约定,使财产保障范围上更加全面和完善,让风险性质不一的地区基本得到较全面的保障和合理的风险转移,促进电力企业集团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得到提升。

3理赔统一管理工作

3.1理赔统一管理基本程序

3.1.1出险报告

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出险单位按照《财产保险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的约定应在24h内按要求以出险通知书通知保险人和保险协调人,同时在保险人的指导下配合做好查勘与定损工作。

3.1.2查勘定损

保险人在收到出险通知后,根据《合同》的保险服务承诺,若损失金额超过20万元的,保险人应到现场查勘核实损失,出险单位应协助其做好查勘工作;若损失金额低于20万元的,在保险人的指导下,则可以由出险单位按要求先行查勘核实损失。根据《合同》约定,可以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复产,进行现场事故点拍照,并保留修复现场以供保险人查勘。供电责任险因涉及到第三方财产安全或人身安全,其处理办法及步骤也相应灵活多变。通常通过第三方如市、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协调,协调不妥的情况下,通过法律诉讼进行法律裁决处理。

3.1.3收集索赔资料

在完成查勘定损工作后,出险单位应尽快统计财产损失数量,列出损失清单,统计损失金额,并准备好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以下按财产险(包括财产一切险、机器设备损坏险)、供电责任险分别列举出险单位主要应按需要收集的索赔资料:(1)财产险索赔资料:出险通知书;索赔申请书;损失清单;领料单;工程预算书或结算书;其它保险人要求的相关资料。(2)供电责任险索赔资料:出险通知书索赔申请书;第三者的身份证复印件;赔偿给第三者的赔偿协议、收据或发票;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伤残的,需提供第三者病历、用药清单、医生诊断证明、住院证明、发票;残疾的需提供伤残鉴定报告;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死亡的,需提供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或火葬证明、法院判决书或调解协议书;其它保险人要求的相关资料。

3.1.4提出索赔

出险单位应按《合同》约定,认真整理索赔资料,计算保险赔偿金额,如实填写《索赔申请书》,正式向保险人提出索赔并递交索赔资料。

3.1.5理赔结案

保险人根据出险单位递交的索赔资料,经核实、理算后,计算出赔付金额,与被保险人进行协商确认,双方签署《赔款确认书》后即可划款结案。

3.2统一协调理赔

现实理赔工作中,出险单位与保险人经常在赔偿结果上发生分歧,导致赔案悬而不决,拖延结案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损失资产修复资金的及时到位和利益补偿、财务决算等事项。作为统一管理机构的保险协调人应在当中起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其专业管理职能,客观公正履行职责,化解矛盾,提高结案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完善理赔工作流程。制定、推行财产保险各险种理赔工作指引以及出险理赔各环节的标准单证,规范各出险单位的理赔工作方法和步骤,在出险单位索赔环节加强索赔技术和质量,从而提高保险人对索赔要求的认可及信任度,化解出险单位与保险人的分歧。(2)做好索赔咨询工作。协调人利用其对保险合同条款的充分掌握、多年保险管理积累的经验,随时为各单位提供索赔咨询,帮助其及时、合理争取索赔权益,实现资产风险转移。(3)组织召开理赔协调会。为及时掌握保险人受理报案和结案情况,定期召开理赔协调例会,解决保险人与投保单位对赔案处理过程中的分歧,分析未结案件的原因,协调解决由赔案产生的问题,提高结案率,以及时地为出险单位提供修复资金。(4)参与重大案件查勘定损。保险责任事故发生后,协助保险人进行理赔处理,凡涉及金额大、受损范围广的案件,专门成立协调小组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服务工作,参与资产的查勘、定损和索赔工作,主导制定理赔定损原则,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有争议的问题。

3.3统一监督理赔

3.3.1对出险单位的监督

(1)监督、核查出险单位在被保财产出险后是否及时向保险人报案;(2)督促、协助出险单位开展查勘定损及按照要求收集证据和索赔资料;(3)督促出险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加强协调和沟通;(4)监控保险赔款资金流向,防止挪作他用。

3.3.2对保险人的监督

监督保险人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做好查勘、定损等理赔工作,提高结案率,及时划拨赔款资金,提升服务质量。

3.3.3对保险公估机构的监督

制定财产保险勘察、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的管理办法,监督和指导保险公估机构的工作,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对保险案件的事故原因、损失、相关保险责任进行分析、估算、认定,并提出中肯的赔偿公估报告和改进意见,科学、合理、有效地处理相关保险赔案,保障保险双方的合法权益。

4保险统一管理机构的管理

4.1机构组织要求

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机构即保险协调人应为电力企业集团所属单位,以保障其运作始终符合电力企业利益要求。机构人员结构上,应配备保险、电力、财务等相关专业人员,当中着力培养具备谈判、协调、研究、培训能力的人才。

4.2机构主要职责

(1)与保险人商定年度统一保险合同条款;(2)组织各单位开展财产保险投保工作;(3)监督、协调财产保险工作;(4)中转核付保险资金;(5)建立、完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制度、流程;(6)组织开展财产保险宣传、研究、培训工作;(7)协助、促进各单位建立财产保险管理团队及管理规程。

4.3团队建设及培训

篇2

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现状

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以下简称房贷保险)是指在运用住房资金过程中为消除抵押贷款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呆坏账的发生,保障抵押权益实现而建立的一种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相配套的补充制度。其风险转移和损失赔偿机制缓解了住房抵押贷款授信业务中银行与客户之间因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风险,有力地推进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繁荣。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自1992年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获得迅速的发展。1997年6月1日施行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与1998年5月9日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其有了初步的法律规定。但是我国至今仍无一部法规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适当的安排。在实践中,作为住房抵押贷款下的强制要求,购房者对住房抵押贷款保险颇多怨言,如保险责任的实际承担期限短于合同规定的保险期限;保险公司不是按年,而是一次性收取全部保费;购房者花钱买房买保险,在贷款保险合同中却不是受益人等。

近几年,房贷保险有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并逐步趋于合理化。从2001年6月开始,杭州各大保险公司先后调整了房贷保险的保险费率和责任范围,保费平均下降了20%。同年8月,太保北京分公司实行新的房贷保险,不仅保险费率有所下调,而且在财产损失险之外增加了还贷保证险。随后武汉的人保、平安和太保三家公司调整房贷保险,投保人既可以按抵押房屋的总房价来投保,也可以按照贷款金额来投保。2001年底,上海推出“个人抵押住房综合保险,”有不少改进之处:其一,拓展了保险公司对购房者(被保险人)的保证责任;其二,保费虽然一次性收取,但在不增加保费的情况下,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还贷保证保险责任;其三,投保金额由过去按全部房价计算改为按贷款余额计算;其四,改变了以往保费自贷款之日前支付而保险责任从滞后多日的交房之日起承担的不合理做法,保险期限自借款抵押合同生效之日零时起至全部还清贷款24时止;其五,在理赔方式上,改变了以前基于不足额保险的比例赔偿,在借款范围内按实际损失全额赔偿。2002年底,杭州市商业银行与平安杭州分公司推出新的房贷保险,明确保险费以“贷款余额”计算,并在财产损失险之外增加入寿险内容——如果贷款人因意外死亡或伤残,其家庭成员无力还贷,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或全部支付剩余房款的责任。总的看来,我国房贷保险各地做法不一,观念上与实践上均有不少误区,亟待规范。

二、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法律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房贷保险是建立在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基础上的无奈选择,是以商业银行的贷款安全及其利益为基点的,对购房者与保险公司都有不公之处。实际上,在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中,在对贷款人进行正确的资信评估和还贷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与收益权衡的角度合理进行风险管理,是基本上能够规避风险的。以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量最大的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01年底,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仅为1.35%,这充分说明了房贷的安全性。再加上住房抵押与登记制度的设立,可见我国房贷保险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凭借其自身优势地位不仅要求借款人作所购住房抵押担保,还要求借款人进行保险,从而造成了借款人的双重负担,而商业银行则享受着“XX重保险”,以期充分实现贷款安全。

对保险公司来说,房贷保险也有障碍与陷阱。商业银行在办理住房抵押贷款时往往为保险公司代为办理抵押房屋的保险业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而这种行为有不少负面影响。首先,贷款行为、抵押行为、房贷保险行为集中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往往忽视对购房者资信状况的严格审查,因为其通过“抵押+保险”方式已几乎无风险而言。其次,按照现行我国保险兼业管理要求,一家兼业人只能为一家产险公司和一家寿险公司作,目的是为了防止兼业人炒作保险公司。但是实践中商业银行多为数家,按照各保险公司所支付手续费的高低和商业银行合作关系的亲疏来决定业务分配比例,而保险公司出于保费考虑,往往提高手续费或进行所谓“公关”,从而加大了经营成本。商业银行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保监会规定的8%的手续费,竟能达到保费收入的40%—50%。再次,过高的手续费又导致过高的保险费率,从而影响购房者利益;而且由于逆向选择作用,可能进一步加大保险公司的风险。

我国房贷保险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观念与实践上有相当大的差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房贷保险一般由政府提供的房贷保险和私人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提供的房贷保险构成,并以政府的房贷保险为主,带有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其投保人多为低薪阶层。如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退伍军人事务部提供的房贷保险就具有国家干预性与政策导向。而私人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提供的房贷保险也建立在购房者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与保险业务市场化运作机制良好的基础上,并具有费率低、险种多、灵活简便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房贷保险以银行信贷安全为中心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偏差,而且房贷保险各险种法律关系混淆不清。

我国目前的房贷保险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财产保险、信用人寿保险和保证保险,虽然各险种已有初步发展,但是其法律关系仍不甚明晰。

财产保险是指为防止由于意外灾祸而造成较重的房屋损失而以房屋或其相关利益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作为抵押物的房产的保全是商业银行实现抵押权的基础,当房地产价值减少时,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保险单和抵押协议,凭第一请求权人的身份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房屋损失和合理施救费用。该险种在赔付过程中,第一受益人应明确为银行,但以收回贷款未清偿余额为限,其余部分还是要支付给投保人的。目前我国房贷保险以这种财产保险为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25条的规定:“以房屋作为抵押的,借款人需在合同签订前办理房屋保险或委托贷款人代办有关保险手续。抵押期内保险单由贷款人保管。”在实践中该险种保险责任范围一般限于火灾、爆炸以及暴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保险金额按照实际购房金额计算。这就存在两个极不合理之处:一是上述第25条中并没有要求购房者以全部房价投保,而且消费者自己首付的那部分价值并不需要保险,实践中的做法实是商业银行滥用其优势地位的垄断行为。二是现行房价有近30%是土地使用价格,而土地受损风险几乎为零,因此以没有除去土地使用价格的房价投保,显失公允。

信用人寿保险是维持借款人还贷能力为信用保险,借款人因意外事故或疾病等影响家庭收入,失去部分或全部还贷能力时,以保险金抵付贷款余额,使抵押房地产不致被收回或拍卖。该险种保额每年递减,以与借款者的贷款本金余额相称,故又称“住房抵押贷款减额寿险”。相应地,该险种的保费也是按年缴纳,逐年递减。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于1997年就推出了抵押贷款寿险,但实际运作效果不佳,投保者寥寥。

保证保险是还贷的履约保证,由保险公司对购房者提供违约保险。当借款者不能还清本息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融通,或当房地产作为抵押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对抵押物进行保险。1995年中保苏州分公司曾开展房贷保证保险业务,后因总公司认为风险太大而停办。中保总公司于1998年曾推出《个人购置住房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条例》,但颇多保留,并要求购房者在办理保证保险的同时必须购买财产保险,两保险进行“捆绑”销售。我国目前的房贷保证险尚属萌芽,而且与信用人寿险有颇多混淆之处。

以信用人寿险为主的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是有严格区别的。凡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担保债务或买方信用的保险,属于信用保险;凡被保证人根据权利人的要求投保自己信用保险,属于保证保险。在西方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以购房者的信用为保险标的,以自己为受益人与保险人签定由于购房者死亡或残疾不能如期还款时由其赔付相应损失的保险合同,即为信用保险合同,保险费由商业银行缴纳,因为受益人是银行;银行可以在出售抵押房产(如在房市低迷、房价大跌时)仍不能收回全部贷款时,从保险人那里获得不足部分的赔偿。而当购房者以自己的信用为保险标的,以自己为受益人与保险人签订由于自己收入流中断而未能如期还贷时由保险人代为偿付的保险合同,即为房地产保证保险合同。该合同保险费由购房者缴纳,因为受益人是购房者及其家庭成员,从而保证购房者在其收入无着时仍然拥有所购房屋,不至于流离失所,但当购房者收人流恢复后有向保险公司偿还所垫付资金的义务。

而目前我国含还贷保证责任的房贷保险是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的混合物,缴费义务和受益权利严重扭曲。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往往要求购房者到其认可的保险公司办理房贷信用保险,并明确商业银行为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在购房者因意外事故死亡或残疾而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出险后尚需偿还的购房贷款本息。商业银行不交纳保费也不作为投保人,但却得到了信用保险才有的保险赔付;而购房者虽然缴纳了属于保证保险范畴的保险费,而其自身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完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的相关法规

针对我国房贷保险理念与实践上的种种偏差,实有必要由人民银行与保监会联合制定《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管理办法》,以对其进行制度重构。而在这部法规中应当合理设定三方面的内容。

(一)导入国家信用,完善险种安排

应当改变我国房贷保险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安全为中心的理念,将房贷保险看成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基本一环,更多的将其作为购房者信用的延伸与补充,以合理安排购房者、贷款银行、保险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房贷保险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应当导入国家信用,构建类似西方国家政府保险与商业保险并重的保险机制。适应我国国情,政府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可主要定位于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优惠的保险服务,而商业性保险公司则可主要定位于为中高收入者提供系列个性保险。笔者认为,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由政府财政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其集中管理来实现房贷保险发放的标准化,提高房贷保险的规模效益。同时保监会应加强对其业务活动的监管。

而商业性房贷保险的险种安排应当有一个大体的设计。财产险、信用寿险、保证险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特别是对其责任范围),以体现《保险法》诚实信用、权责对应的基本原则。保证险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而尚不能大规模开展,信用人寿险应当是主攻方向之一,而且应当进行险种创新,推出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综合险,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设立保险准备基金,规范房贷保险业

美国房贷保险行业实力雄厚、经营稳健,这得益于制度上要求保险公司保持设立三个相互独立的准备基金用于偿付保险金:一是意外风险筹备基金,存期不能少于10年,用于随时可能的灾难性损失理赔,保费收入的一半应投入此基金,从而保证了在由于如经济衰退引起的高风险发生时有足够的基金偿付保险金。二是亏损储备基金,以防止个人房贷出现拖欠和无力偿还债务。该基金的比率因每个人的资信情况、抵押贷款的首期、贷款种类和对房产变化的预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三是无收益保险储备,是保险合同期和扣除意外风险储备之外的保险费收入,用于支付一般的保险赔偿。我国应当要求保险公司设立保险准备基金以规范房贷保险业。

(三)完善房贷保险的基本制度

应当改变目前房贷保险中的不合理做法,完善房贷保险基本制度。

1.房贷保险的选择权。对于购房者来说,应当享有是否购买房贷保险的选择权,而不应设立如目前我国对财产险的强制要求,以体现保险自愿的原则,同时要保证购房者对保险公司的选择权,以实现房贷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秩序。对贷款银行来说,其应有一定的选择优质保险公司的优质保险的权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其也应有根据购房者资信状况与贷款银行的贷款质量来决定是否承保的权利,并且还有选择机构的权利,以避免商业银行的不当行为。

2.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应当改变目前以房屋总购价来确定保险金额的做法,而以抵押房屋建筑价格(除去总购置价格中30%以上的土地价格)或购房者贷款余额来确定保险金额,真正做到“有险才保”,维持购房者权益。由于住房贷款的低风险性,我国目前房贷保险的费率为5%。左右,30万元15年期的贷款应缴保费超过1万元,显然过高。对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不到0.5‰的费率,我国实有必要抽样测算普查数据,用精确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厘订出合乎实际情况的较低的费率。

3.保险期限。在财产险中保险期限应当根据现房抵押贷款与期房抵押贷款区别对待。如果是现房,房贷保险期限应自借款抵押合同生效之日零时起至全部还清贷款24时为止;如果是期房,由于贷款合同订立与房屋实际交付之间有一两年的建筑期,因此房贷保险期限应自房屋交付之日零时起至全部还清贷款24时为止。在信用人寿险与保证险中,则应自借款抵押合同生效之日零时起至全部还清贷款24时为止。

4.缴费方式与退保规定。应当改变目前财产保险中一次缴清保费的有悖保险原理的做法,各险种缴费均应切实做到“按年收取,每年结算”,以维护投保人利益。这也有利于投保人退保目的的实现。因为如果一次性缴费,购房者提前还贷则有一定的心理损失,从而影响房贷保险业务发展;而且一旦在保险期限内房屋毁损或被保险人死亡,保险公司理赔后,保险责任终止,投保人实际多缴了其后的保费。因而保险合同应当有提前还贷、房屋毁损,被保险人死亡等退保条款。

篇3

保险监管是政府对保险市场的一种干预行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学中一个重要的、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经济生活中,大多数国家都属于混合经济,市场和政府共同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和。本文拟就对保险监管的一些基本问题谈点个人想法。

一、保险监管必要性

对保险业实施监管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关于保险监管的必要性一般可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第一个层面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市场垄断(具体表现为价格垄断、产品垄断、市场份额垄断、进出障碍),信息不完全(表现为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匮乏、信息成本过高),外部负效应(表现为交易双方的行为可能会给第三方造成损失),免费搭车(某些产品,如国防、安全、消防、环保、水利等产品难以限制某个人享用)等经济现象。而一旦市场失灵,政府就应当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以确保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保险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出现种种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政府应当对保险市场进行干预。

第二个层面可以从保险行业的特点来进行分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保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具有许多独有的特性,如保险是一种无形产品,保险是对未来财务支付的一种承诺,保险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产品(涉及、工程、精算、医学等许多专门知识),保险是一个性很强的行业,保险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稳定等等。正是由于保险业的这些特性,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因此,一般国家政府都对保险业实施比较严格的监管措施。

二、监管对保险业的影响

通过、制定和执行保险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战略和行业规划,保险监管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1.影响保险业的承保能力和供求关系。保险业的承保能力和供求关系决定于保险业资本总量的大小。而保险监管的准人政策直接关系到各类资本能否直接进入保险市场。例如,当前我国对民营资本、国际保险资本进入我国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市场的资本结构、承保能力和供求关系。

2,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经过监管机关的特许。例如,我国原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公司不得经营意外险和健康险,而修改后的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公司可以经营意外险和健康险,这是保险立法监管影响保险公司经营范围的最好例证。

3.影响保险产品的可得性。保险产品的可得性是指投保人能够买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及其购买该产品的方便程度。通过对保险产品及其销售渠道的控制,监管者对保险公司销售什么(如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型产品),以什么样的价格销售(如是统一价格还是市场价格),通过怎么渠道销售 (如是直接销售还是通过商销售)等进行管制和施加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保险产品的可得性。

4.影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对于现代保险业来说,资金运用的成功与否往往成为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同时资金运用的成败也成为影响保险业偿付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保险法和保险监管者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结构比例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监管政策的取舍对保险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5.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队伍结构。保险监管者通过制定和执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制度,对整个行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进行整体的调控。由于任何经营管理活动都要经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监管目标能否实现其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挑选出一批合格的经营管理者。

总之,保险监管通过对保险业市场准入、经营范围、保险产品和保险经营者等诸多因素的控制,最终控制着保险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管理、偿付能力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方式,从而影响保险市场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效率。

三、保险监管的目标

保险监管的目标是保险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监管理念的不同,各国监管者对监管目标的表述也不近相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三个方面的,一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维护保险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把监管机关看成是保险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监管和发展出现矛盾时,我们往往是监管屈从于发展。当前一些比较普遍的违法违规问题,如假保费、假赔案、假批单、假数据屡禁不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监管机关容易出现偏袒保险公司的倾向。例如对于费率的管理,信息披露的管理,我们都有屈从保险公司而忽视投保人(被保险人)权益的嫌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保险监管的定位不清,保险监管的职责不明确,监管部门仍然处于一种既要当裁判员,又要当领队、教练和运动员的状态之中。因此,我们应当尽快明确监管目标,既要避免监管目标的重制,更要避免不同监管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保险监管回到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四、保险监管体系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保险监管体系对于健全保险监管制度,提高保险监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把保险监管理解为保险行政监管。实际上,除了保险行政监管之外,立法、司法和中介组织也是构成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立法监管。立法监管是指立法机关通过制定保险法规来对保险活动进行规范和制约。立法活动具有不连续性的特点,例如保险法的制定和修改对立法机关来说都是阶段性和非连续性的。但是,保险立法监管对保险业的是制度性、方向性和根本性的,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例如,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资金运用的渠道都有明确规定,这对保险市场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2.司法监管。司法监管是指司法审判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负责协调解决保险市场参与者之间产生的各种保险争议,并通过司法建议书影响保险的行政监管和保险立法的进程。司法监管的特点是被动监管,即一般来说是应保险当事人的要求,被动地介入保险纠纷调处的,但司法监管对规范市场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3.行政监管。保险行政监管是指保险行政监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检查处理违反保险管理规定的行为,根据保险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违反保险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进行行政处罚的行为。保险行政监管的特点是日常性的、连续性的和主动性的。行政监管与保险市场最为接近,是保险市场监管能否成功有效的关键。

4.社会中介机构监管。社会中介机构监管是指师事务所、各种信用评级机构和新闻舆论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公开发表独立意见,对保险行业的有关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信息披露等。社会中介机构监管是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社会诚信意识的不断增强,其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五、当前我国保险监管中存在的

1.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并存。所谓过度监管就是管了不该管的事。正如前面所说,政府干预的领域应当仅限于市场失灵,而且政府能够提高市场公平程度和运行效率的部分。但是受计划习惯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的监管明显过多过细。当然,经过取消两批行政审批事项,这方面的问题有所减轻,但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谓监管不足是指该管的没有管好。我们的偿付能力监管已经讲了好多年,但至今进展不大。

2.法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并存。当前我们一方面是保险监管法规不全,一些急需的保险法规,如《保险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办法》以及《个人人管理办法》迟迟未能出台,以至于日常监管中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现有的法规在日常监管中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保险法中有关资本金和自留保费的比例的规定,保险人应当持证上岗的规定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保险经营中假保费、假赔案、假数据、假报表屡禁不止。

3.监管人员匮乏和监管人员流失并存。我国保险监管起步晚,发展快。从监管人员的角度看,一方面是监管人才短缺。在数量上,我国全国的保险监管人数还不及美国纽约一个州的监管人数:在专业上,我国监管人员中既懂保险又懂法律、工程、精算等专业知识的监管人才更是匮乏。另一方面,我国的保险监管人才流失严重。自98年保监会成立以来,一批相对熟悉保险监管业务的人才陆续离开了保险监管岗位。

六、我国保险监管展望

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实际出发,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不相对不成熟,特别全国各地保险市场成熟程度的不平衡,近期内保险监管难以完全摆脱裁判加教练的现状。但是着眼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长远发展,为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总体趋势,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应该坚持市场化、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

1.市场化。就是牢固树立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保险市场调节之中的作用。对于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的,坚决不要进行行政干预。

2.法制化。就是要不断健全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不断提高保险立法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执法水平,坚决做到公正、严明、高效。

篇4

关键词:农业;保险;有效供求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9-0056-03

我国农业保险在二十多年的探索中,断断续续地开办了多项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近年来,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调动广大农户的种植养殖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多项农业保险扶持政策,并在部分区域进行了农业保险业务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为了解和掌握目前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我们选取烟台辖区涉农保险公司、五个农业县(市)的200个农户(包括农业经济组织)进行了调查,以探索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区域农业保险业务开展情况回顾

烟台农业保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2―1993年)

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1982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国有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全国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保险业务,烟台辖区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有小麦火灾、蔬菜大棚、果树、林木火灾、海水养殖、奶牛、生猪、养鸡保险等,这些保险险种均属商业性保险业务。业务开办初期,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加之当时农业均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后随着国家对农业保险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业保费收入由1987年的114.4万元提高到1993年的636.4万元。

(二)调整萎缩阶段(1994―2005年)

1995年,中央发文禁止政府参与商业保险运作,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模式。1996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成立,根据商业保险业务经营和发展的需要,逐步淡出农业保险市场,先后停办了所有农业保险业务。到2005年末,烟台辖区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规范阶段(2006年至今)

2008年,国家出台了《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等,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了多项鼓励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有效推广农业保险提供了保障。

1. 种植业保险稳步推进。 一是苹果保险全面有效开展。2006年,按照山东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栖霞参加了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首先在六个乡镇开展了农业主导产业――苹果保险的试点工作。2006年,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市分公司在栖霞市承保果树4222亩,收取保费44.9万元,2007年承保果树55299亩,收取保费555万元。两年共发生赔案152笔,共支付赔款48.1万元。2008年,为有效扶持苹果保险试点工作,烟台市政府与保险公司协商降低了苹果保险费率,将苹果保险保费由120元/亩,调整为100元/亩,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苹果保险保费的财政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栖霞市苹果保险规模随之扩大,覆盖面由6个乡镇拓展到全部17个乡镇。二是种植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2007年,烟台市在苹果保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小麦、玉米保险,试点单位又增加了小麦和玉米主产区莱山区。2007年,共承保小麦7.4万亩,收取保费37万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财政补贴资金做到及时足额到位,累计补贴资金8.16万元。

2. 养殖业保险逐步推广。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业务,有效降低生猪养殖风险,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保障人民生活,2007年,烟台市政府制定了《烟台市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并积极协调各级财险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能繁母猪饲养个人和经济组织进行了能繁母猪保险。截至2008年6月底,烟台市共承保能繁母猪18802头,累计收取保费22.6万元,共发生报案273起,累计赔付7.8万元。

二、农业保险供求状况分析

(一)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情况

通过对烟台辖区200户从事种养殖业农户及经济组织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农户非常愿意参加农业保险,但却只有9%的农户实际投保,农业保险需求涉及牛、羊、鸡、水产养殖、大棚蔬菜、樱桃等种养殖业,特别是针对有烟台特色的农业和规模性海水养殖保险需求旺盛。

(二)保险机构和保险产品对农业保险的满足情况

据调查,自2006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至今,全市16家财险公司只有3家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分别为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安华农险等。开办的农业保险品种主要有苹果、小麦、玉米等种植业和能繁母猪养殖业政策性保险业务,而中华联合、安华农险仅开办了能繁母猪保险业务。据调查,三家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专职人员较少,全辖不足10人,由于农业保险业务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如此少的机构、人员配备,很难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保险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已经制约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一)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

1. 农户对农业保险了解程度低。通过对烟台辖区5个县(市)200户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在被调查的200户农户中只有8%的农民非常了解农业保险业务,21%的农民比较了解,43%的农民知道有此项业务,但具体内容不清楚,另外28%的农民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保险。由此说明,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动和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同程度有差异。在被调查农户中,家庭年收入为15000-20000元的农户占38%,其中仅有26%的农户认为办理农业保险非常必要,有33%的农户认为有必要,41%的农户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家庭年收入为25000-30000元的农户占21%,其中有37%的农户认为办理农业保险非常有必要,47%的农户认为有必要, 26%的农户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3. 农民对农业保险费率分担机制的设计不认同。农户普遍认为目前政府财政补贴率依然过低。通过对200户农户问卷调查,有88%的农户认为目前开办的农业保险由农户承担的保费金额较高,应提高政府补贴比例。如栖霞市2006年开办的苹果政策性农业保险,每亩120元保费,农户承担100元,政府财政部门仅承担20元,入保农户中有94%的认为政府财政应承担50%以上,6%的农户希望财政承担80%以上。如栖霞市开办的苹果政策性农业保险,按每亩苹果付120元保费,如果发生冰雹、霜冻等灾害造成损失的,按照3000元/亩给予理赔。在被调查的100户苹果种植户中有93%的农户认为保费支出偏高,据调查,农民一亩苹果投入的化肥、农药、套袋等各项费用为2000元/亩――3000元/亩,而理赔的金额与每亩苹果的最高费用基本相当,根本谈不上收益补偿。

(二)影响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

1. 保险公司内部因素。一是赔付率高是保险经营主体不愿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主要原因。农业保险属高风险、高赔付的险种,具有普遍性、区域性、伴发性等特点,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从保险损失的角度看,有巨大性和不可预见性,一场大灾就可能将几年的保费收入赔付殆尽。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得农业保险业务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背离,因此,农业保险商业化运作难以开展。二是保险金额难以确定。保险金额应根据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确定,由于农业保险标的一般为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在保险期间一直处于生长期,其形态不断变化,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只有成熟或收获时才能最终确定,同时农业保险的标的具有商品性,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因此投保时的保险价值难以确定,这给保险金额确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是保险费率难以厘定。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灾害发生的不规律性,对保险费率精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损失认定难、成本高,成为保险公司不愿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业保险涉及面广,地域宽,承保对象复杂,并且潜藏着道德风险,特别是部分保险对象出险后标的物变化性强,取证难度大,保险公司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理赔难、成本高。五是保险公司在农村代办网点萎缩,专业农业保险人才缺乏,理赔力量严重不足。

2. 外部因素。一是政府扶持政策一度缺失。农业保险的高风险直接导致了高赔付,加之成本较高,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扶持,必然导致亏损。农业保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组织发动。2008年,国家出台了《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为推广农业保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没有政府支持和相关政策保障,农业保险就难以办好。二是农业生产分散,保险经营成本高。农业灾害发生通常是大面积、区域性的,根据保险大数法则,要达到分散农业风险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承保面。而地域统保方式既可保证一定规模的投保数量,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展业成本。由于农民自身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投保面狭窄,使保险公司“投保越多、费用越低、保障越足”的大数法则无法发挥作用。

(三)农业保险中介机构缺失,制约着农业保险业务的长期、有效开展

有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保险市场,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但目前烟台农村保险市场还没有一家规范的保险中介机构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咨询、等业务,这也是制约农业保险业务长期、有效开展的一个因素。

(四)再保险机制缺失,制约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难以分散,而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等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问题也都非常谨慎。因此,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商业再保险的成本非常高,这也是各地在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益和积极性。在国家还没有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各农业保险机构实力又不足以独自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再保险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四、增加农业保险有效供给的模式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为降低和分散农业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补偿制度。我们认为,应以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以商业保险为补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新模式。

(一)适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模式设计

1. 建立管理机构。由保监会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对全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具体负责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条款的制定、费率厘定;接受、审核和审批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申请,并对其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进行监督和管理;配合政府做好农业保险相关政策的落实;对农业保险原有险种条款的修改完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

2. 完善经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省、市、县设立逐级管理和经营的分支机构,注册资本由中央财政统一出资,主营全国的农业保险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重点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产品和落后地区的农业保险业务。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前的商业保险体系,通过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对保险公司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巨灾再保险等支持。通过政策支持,最大程度地发挥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市场中的作用。

3. 健全法律制度。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农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把农业保险制度纳入我国保险法律体系,完善农业保险的各项优惠和补贴政策,实现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农业保险制度贯彻实施,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应遵循的三项原则

1.“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玉米、油料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通过农业保险对大宗农产品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补偿,增强农户的抗灾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对经营规模小,种养殖业多样化,经营分散的农产品,由于其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灾害损失的影响,应鼓励此类农户自愿保险。

2.“先试点,后推广”原则。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目前仍不成熟。因此,应先在某些区域、针对某几类农业产品开展部分险种的试点,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推广。

3.“农业保险保本”原则。针对目前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程度低和农业的弱质性特点,保险公司应根据所保标的物,科学测算保费费率和保额,合理降低农业保险的费率,使其低于其他商业保险的费率。

(三)相关配套措施

1. 政府要积极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推广农业保险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经营主体的协调配合。财政支持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启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关键,因此,一是要拓宽农业保险保费的资金来源,增加保费补贴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还可以发行专门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的特种债券。二是选择合理的补贴方式,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可以采取直补方式,减少投保农户的保费支出。三是对农业险商业化运作良好的保险公司在税收、展业方面给予优惠,以提高其积极性。四是气象部门应加大对地方气候的预测、预报,警示农民提前预防各种自然灾害,降低损失;动植物防疫部门应加大对种养殖户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力度,防止大规模的疾病蔓延,提高农民预防病虫害的水平。

篇5

2019年是公司的转折之年,也是创新业务管理部的成立之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加强创新业务开展,建立创新工作机制,规划管理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规划和推动政府、股东及重大客户业务合作,整体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巩固成绩,弥补不足,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新的挑战。

下面我主要汇报以下三个方面。

一、2019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上半年直销事业部经营指标良好。

在2019年上半年,创新业务管理部仍以事业部的模式经营,并在经营结果、专业化建设、大项目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边际成本率89.92%,基本达成经营目标要求;二是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加强费用管控;三是大项目及重点客户签单超额完成任务;四是在创新方向探索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直销事业部前期在市场上的探索为创新业务管理部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二)创新机制初见雏形,开启创新工作新局面。

2019年下半年创新业务管理部正式成立,伴随着公司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作为业务管理部门,我部也在积极探索和践行公司未来业务创新的方向。在创新机制建设方面,下半年共完成五项创新制度的编写,并实施《珠峰保险创新业务管理办法》、《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型商业风险保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创新管理办法,意在通过基础规则的对机构业务发展进行引导,为今后公司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夯实基础。另外,为持续推进公司改革创新,在全司营造创新氛围,内外部兼顾建立创新交流机制,进一步增强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创新业务管理部从总公司到机构组织了多场培训及活动,包括“车联网及大数据在货车风控方面应用”讲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全员微客活动”等,同时在公司内网多期创新月刊,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发掘公司在产品及科技、制度流程、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方案及建议举措,激发了创新潜能。活动中各部门、各机构积极参与,勇于发声,为公司挖掘和培养创新人才做好储备,而这些创新举措也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发挥作用,为公司和客户带来更高价值。

(三)多个重点项目取得进展与突破,通过实践为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不懈努力。

创新业务管理部坚持以创新谋求突破,伴随着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同时充分关注及拓展重点项目,包括全国僧伽住院健康险、WWF生态保险项目等多个项目在今年相继取得了进展与突破。生态保险项目方面:公司内部方面,经过前期完成生态保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董事会、股东会审议,今年公司正式成立生态保险项目组,随后项目组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与各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与WWF合作备忘录签订,拟定了与WWF联席项目组项目管理章程,注册上报了《生态保护区巡护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及其附加险种。对外方面,项目组组织参加了地球一小时、99公益日、洞庭湖观鸟节等三次全国性重要活动,并与合作公关公司蓝色光标进行项目联动宣传策划。生态保险项目组全年共组织召开7次项目组工作会议、两次WWF联席会议、两次公关公司宣传会议。12月底我司还将与WWF、保险行业协会、林业草原局共同参与协办“融益绿色金融公益论坛”,这更将充分展示我公司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勇于担当的形象,通过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在与政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国际公益组织、公关媒体的接洽中,该项目获得各界的充分赞许与支持,项目组也将更加坚定信念,为公司有朝一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继续努力。 

全国僧伽大病项目方面:自2017年中标以来,在各部门和分公司的支持下,项目组积极推进,相继拜访了西藏自治区民宗委、西藏自治区佛教协会,对拉萨市内布达拉宫、大昭寺、堆龙乃琼镇达扎寺等多家寺庙进行了拜访和项目推广,并与僧伽基金会共同对西藏分公司员工进行了项目培训。目前项目已完成首批人员保单出单,产生保费收入10284.84元。西藏佛协和民宗委相关领导对珠峰保险“公益+保险”的创新探索表示赞许,同时也肯定了珠峰保险作为西藏人民自己的保险公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举动。

其他创新项目方面,创新业务管理部与商涌科技、众安科技、大象保险大数据研究中心三家企业进行了应用于健康险智能核保模型、风控、大数据反欺诈理赔应用的合作。与大象保险、天眼互联、贝壳金控、康旅集团、丁香园线上诊疗平台五家企业进行了业务接洽,同时完成与西藏旅游产业网和优保科技的三方协议签订。以上合作与洽谈将作为未来我司在其他创新领域进行探索的前提和基础。

(四)完成互联网业务发展规划,为科技赋能创新指明方向。

随着互联网业务处的建立,我部在进一步实施互联网+战略方面也取得进展。基础建设方面撰写完成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规划,形成珠峰互联网保险平台建设方案(初稿),牵头进行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合规性梳理自查并完成自查报告;产品方面提出“救援保”创新保险产品建议方案并协同相关产品部门进行产品研发;业务拓展方面与贝壳找房租客、小米金融、人保金服规模类、阿尔法顺风车等四家平台在意外险、老年人意外险、乘客意外险等多个险种和项目方面达成合作意,部分已确定产品方案。在构建基础制度与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创新业务管理部不断寻找和调整我司互联网业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在考虑成本和实际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对科技赋能创新业务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五)微客渠道工作持续推进,结合现有微客系统进行开发。

2019年微客项目组归属创新业务部管理,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微客产品开发方面,截至2019年6月,微客平台已上线保险产品7大类,15小类,满足2019年上半年用户需求。微客系统建设方面,负责移动端业务流程优化、用户体验优化等,2019年实现部分计划开发并得到用户认可。按照领导指示,按季度制定会员、机构营销方案,其中二季度拉动同期保费增长20%。三季度修订基本法,向总裁室汇报微客“一套系统,两个主体”转型方案。营销活动方面2019年举办年度精英会员大会,会议期间主要负责会议文件撰写、会议日程安排等,与地接分公司做好对接工作,确保了会议的顺利召开。制定“四季度全员微客活动”奖励方案,组织培训、落地实施,全司注册率60%以上。完成本年度微客公众号运营内容撰写,培养用户黏度,提高用户活跃度;文章获得平台10%粉丝的关注及转发。2019年成功举办六期微客线上小课堂专栏,负责文章内容撰写及解答,受到广大会员的认可。系统切换方面:完成微客切换第三方系统,所涉及条线人员变动、新系统切换开发、处理原系统遗留业务及费用、新人内部培训等工作皆顺利完成。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创新业务管理部经过半年的运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运营机制和项目拓展方面仍面临很艰巨的任务与挑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传统思维难以摒除,机构创新仍需理顺。缺少与机构沟通交流的机会,难以从当前市场中挖掘机遇和人才。缺少对机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在项目拓展中应提炼市场需求,利用创新产品和渠道上下游关系的整合进一步挖掘市场创新潜力,围绕客户打造以产品为中心的保险服务。

(三)重客保费任务较艰巨,发展模式仍需建立。

(四)互联网业务、微客业务的发展定位仍待理顺。

三、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将是创新业务管理部成立的第一个完整年度,我们将在公司大力支持下,在借助科技力量的基础上,提升运营能力,以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市场的探索努力挖掘国内财产保险市场潜力,发挥创新潜能,实现经营目标。

(一)统一思想,总分合力推动创新

一是在当前创新机制的基础下,加强机构参与度,机构层面加强对创新项目的宣导,上下统一思想,增加与机构在创新项目方面的沟通,理顺与机构的关系,由下自上推动基层自发创新,培养机构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思维和习惯。

(二)重点项目积极推动

二是积极推动重点项目,以生态保险项目为例,与公司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在公司品宣建设方面凸显创新职能,提升公司凝聚力和员工荣誉感,提升公司内涵价值,建设良性的具有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吸引一批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优秀人才,建设珠峰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度。按进度执行推动巡护员技能大赛、野生动物日、地球一小时、巡护员日等多项活动,并利用团队建设活动、微信群活动、公众号定期专题活动、生态保护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司参与度,在行业及社会中寻找创造公司发声机会,通过组织及参与最美巡护员评比、客户互动推广活动、生态产品论坛、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等活动宣传推广公司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在产品研发与推广上,深入保护地进行数据采集调研工作,与目标群体进行当面沟通交流,确定目标群体的真实保险需求,收集第一手数据并形成数据报告,与试点区域政府机关沟通保险需求、预算类型等,完成野生动物肇事险的条款编写及产品设计,根据前期采集数据、保险需求、政府预算等方面内容对产品进行精算定价,在政府申请预算前完成产品的报备,邀请环境保护专家、保险业内专家进行论证,与WWF合力建设生态保险数据库,结合科技手段,进行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化管理应用工作,计划在2019年建立5个试点区域,承保15万巡护员。

(三)结合市场需求,发力产品创新

深入拓展健康险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针对目前健康险突出的赔付状况(尤其是经营一年期健康险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打造风险管控系统的科技公司。创新业务管理部将在前期的基础上,与多家科技公司进行了接触,尝试建立风控数据模型,通过校验法院失信执行名单、银行信贷数据、手机号注册数据、车辆租赁数据等多方面数据,结合特定的模型和规则,进行投保前的欺诈风险识别筛选。针对健康险上下游行业进行业务拓展,健康险上游行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养老等;下游行业包括医院、诊所、美容等;利用在线医疗或科技平台拥有的医疗资源,通过健康险作为纽带,将药厂和医院的上下游资源有效整合,利用部分制药企业存在对特殊保险产品的需求,如糖尿病药物的疗效险种、发烧险或其他产品责任相关的险种,此类业务制药厂家往往愿意兜底赔付;同时对下游医疗系统信息的整合,也可以为保险公司在健康险理赔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与防欺诈,对过度医疗、违规用药、挂床等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调查,同时也便于保险公司对责任免除外的既往症的进行调查处理。

(四)重客及股东业务砥砺前进,勿忘初心

业务层面力争完成公司下达的重客保费任务。团队建设层面同时尝试建立重客团队,逐步配套重客基本法等公司文件。与500强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战略关系,积极促进总对总协议的签署,着力发展大型客户。探索股东、政府创新业务模式,利用职域营销等手段与客户建立紧密关系,切实服务政府及股东。

(五)启动互联网业务,构建定制化互联网平台

初步搭建公司互联网业务体系:启动互联网业务,to B和to C两手抓,并在考虑成本和实际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充分结合现有微客系统进行开发,着力打造公司整体的新型直销渠道。

  把推进与第三方网络平台业务合作以及搭建线上全流程的保险服务平台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启动与第三方业务的拓展和互联网保险平台需求梳理、设计开发的相关工作。完成基础平台搭建后,将互联网平台发展为工具和媒介,根据客户的选择和实际业务需求,在平台层面引入保险科技手段提高产品体验,结合不同场景增加高频增值服务,着力将互联网平台打造为可定制化、灵活多用的平台,提高自营平台粘性促进转化。在线咨询、投保、核保、理赔等基础功能上,与科技公司合作形成逐步形成智能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违章查询、加油、洗车、保养、代办等专属增值服务,客户必须登录官方平台方可享受,从而打造公司品牌影响力,建立用户认知和良好的体验,提高客户粘性,通过相对高频的配套服务促进低频的保险产品销售。产品层面以非车险为主,走精品与共创路线。

自营产品打造爆款走精品路线,提供给客户的不仅仅是一个保险产品而是一整套风险解决方案。可以从本身资源较为丰富的西藏地区进行挖掘和深耕,打造进藏旅游保险产品领先品牌;场景创新产品可以探索风险共创或者股权层面合作,从而实现流量获取数据回流,从而利用大数据实现动态精算定价,打造真正的互联网保险。渠道层面业务前期以对外合作为主,自营平台以优化服务为主。对于中小财险公司而言,刚刚开展互联网保险自营业务会面临流量低且获客成本较高的困境,故建议前期利用自身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优先选择与大型互联网平台或保险中介网站等流量平台合作,从而获取流量业务,积累互联网保险经验。自营平台的应当同步做好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服务功能的建设先练好内功,实现客户留存。通过逐步递进构建自营平台、循序渐进发展积累用户、通过优质服务留住用户、通过利益刺激二次转化、通过良好体验和激励机制促进推荐五个阶段完成互联网业务发展,在微信+小程序官方平台搭建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功能,协同客服部探索增值服务的实现方式,建立在线会员权益体系。自营业务在微信官方平台搭建好的基础上,定期更新微信平台内容,提高用户留存,利用营销活动和消息推送提高二次转化提高自营业务。

对外合作上力争上线2-4家互联网大流量平台业务,不断积累公司相关团队和部门对互联网保险的运营经验。力争上线2-4家场景保险共创业务,实现公司互联网保险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应用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保险科技应用落地,例如定损保、智能客服等,通过科技赋能的手段降低公司运营成本。通过协同相关部门力争上线违章查询、道路救援、代驾、洗车等服务完成整体整合。

(六)微客与互联网业务融合发展

一是微客纳入互联网自营业务,拟负责自营移动平台系统搭建,提出符合低成本、高性能的系统架构方案,与开发方高效配合,共同完成开发需求文档、推进开发工作。严控业务品质,保证服务质量,追求边际效益。严格按照互联网保险监管办法推进互联网业务,保证业务的发展要在监管道路上发展,任何违规作业都是不可取的,这是日后工作中要更加努力的方向,加强对机构的检查和自查,使得我们的业务规范合规。

篇6

关键词:健康保险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52-02

一、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健康保险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全面复苏的时点,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保障力度在不断加强,总的来说社会保障是“低水平、广覆盖”。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费用的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弼补。在人们的多种医疗需求中,一些费用是社会保障所无法给予的,而商业健康保险对其的很好补充就是最大的竞争点,同时也是其存在必要性的很好例证。

1.社会健康保险

从资金来源来看,新的社会健康保险强调单位与个人的责任,一改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风格,要求加入社会健康保险体系的单位和个人承担一定的费用。从管理机构来看,全国由新组建的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健康保险工作,但各地做法尚不统一,如深圳、成都、九江、镇江等地由社保局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管理机构;上海则由健康保险局管理社会健康保险。在待遇享受方面,新的社会健康保险将资金划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两部分,医疗费用先从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支付,并提高了被保险人的自付比例,体现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社会保障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

2.商业健康保险

根据新的保险法,财产保险公司也允许开展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从产品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定额给付型、费用报销型以及住院津贴型三大类,主要的医疗险种有中国人寿的生命绿荫疾病保险、关爱生命女性疾病保险(A、B款);中国太平洋的长健健康保险(A、B款)、团体重大疾病保险;中国平安的99住院安心保险、99住院费用保险、平安康泰保险等。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对于健康保险业务性质和特征的认识逐渐加深,业务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呈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幅高达30%,而同期寿险保费增幅仅为14%;业务结构逐步从以团险业务为主转变为以个人业务为主,到2003年个人业务占比达到62.19%:商业健康保险覆盖人群也逐步扩大。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承保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2002年达到1.36亿人次,2003年接近1.5亿人次,医疗健康保险产品种类超过300种。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能源、烟草、铁路、航空、邮政、通讯等支柱行业,社会影响正逐步扩大。

二、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很不规范,导致现实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供求矛盾”和“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

供求矛盾:

一方面市场空间大得惊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踌躇不前;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市场供给乏力。(1)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的巨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和我国逐步进人人口老龄化阶段,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需求日益高涨,健康保险前景十分广阔。但从各寿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看,其范围和责任雷同,缺乏特色,缺少市场细分,各公司在市场竞争和经营过程中多以“价格战”和“手续费”为主展开竞争。而很少在服务和技术上比拼,尚未形成竞争优势。(2]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业务中的比重较小。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5年的8.4%,2006年的8.81%;该比例自2003年起相对稳定,无显著增加。国际经验显示: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一般要在30%左右。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比重较小,与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风险控制薄弱制约健康保险的发展规模。健康保险一直面临着市场潜力巨大和风险控制薄弱的矛盾。健康保险发展的风险环境非常复杂,除了国外经营健康保险都会面临的医疗费用上涨风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等风险因素外,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还面临特有的体制性风险,如卫生体制、医疗体制以及药品流通体制带来的风险等。风险控制成为制约健康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瓶颈。所有寿险公司都看到了健康保险市场蕴含的无限商机,但出于对医疗费用失控风险的忧虑,谁也不敢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中盲目冒进,两者遂产生了矛盾。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保险公司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尽管市场上时常有新的健康保险险种推出,但销售规模未有质的突破。因此,如何理顺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的关系有效避免道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保险参与者三方和谐“共赢”,也是健康保险企业经营绕不过去的坎儿。

2.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介入较深,降低了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越位”与“缺位”。

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地区在基本健康保险的层面上又举办形式不同的补充健康保险,这种由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强制参保、以基本健康保险的方式来经营的补充健康保险,从体制上很难判定其盈利性与否。如果说补充健康保险举办的目的在于盈利,则有悖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如果说补充健康保险举办目的是非盈利性,则无异于基本健康保险在量上的扩张,导致资金管理上的困难和政府部门人力成本的加大。其次是财政负担和企业负担的加大。未来健康保险费用的增长趋势与政府收费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现行收费的比例可能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支付。一旦出现补充健康保险账户资金不足,难免出现向其他账户透支而导致资金管理混乱、或由财政垫付而增加财政的负担、或给付不及时而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的信誉。

三、促进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

1.健康保险应专业化经营

健康保险与其他险种相比,其在理赔、核算方面有独特之处,这就需要专业化的经营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迅捷的发展。这样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化的人才:保险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金融产品,其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针对健康保险,这种专业性会体现得更明显,对于医学、法律人才的需求缺口,一直是困扰我国健康保险行业发展的阻碍。由于健康保险的特殊性、不确定性会给承保理赔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不确定性对于一个特定的人群来说,某种疾病的发病概率或许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预测;但对于个人来说,是否会发病却很难估计,疾病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医疗服务消费的不确定性。因此,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应是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条件。

专业化的管理:根据健康保险的经营特点,专业销售既是市场拓展的重要手段,又是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在专业销售队伍尚未建立以前,健康保险专业销售部门可依托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销售风险控制,操作上可借助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

2.加强社会健康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与整合

篇7

一、保险公司对资本的需求与筹资方式的选择

保险公司同其它企业一样,为了保证经营的安全性而需要一定量的资本。保险公司与其它企业所不同的是,它所经营的是风险。因此,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金额越大,其所需的资本金也就越多。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7条也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五亿元:在特定区域内经营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13条还规定:“保险公司每申请增设一家分公司或省级以上分支机构,应当增加资本金至少人民币五千万元。”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保持匹配,并应随着保险公司的发展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追加其资本。由于一个完整的保险市场中存在着直接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因此,往往可以通过再保险市场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直接保险公司的资本不足。然而,再保险公司同样也要受到政府的监管,也必须符合政府的最低资本要求。因此,保险公司虽然通过再保险安排可以扩大其业务规模,弥补其资本的不足,但必须以再保险市场的资本要求下的承保能力为限。

对于保险公司经营所需资本以及追加资本的筹集渠道,我国《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第7条规定:“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采取国家投资、各方集资或者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而追加资本则可以通过自我积累、增资扩股、引进外资和发行上市等各种途径。自我积累方式虽然具有成本最小的优势,但是通过自我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取大量的发展所需的资本金;而增资扩股、引进外资也只是权宜之计。相比之下,上市融资虽然具有较高的筹资费用以及支付红利或股息的压力,而且还必须考虑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较高交易成本和双重纳税的税收成本,但是,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和市场条件下,保险公司的上市融资不仅可以使保险公司永久性地占有这一部分资金,无须还本,而且还具有其它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保险公司上市是最佳选择

在开放的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上市具有较大的制度优势。表现在:

1、可以提高上市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上市保险公司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机制,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社会资本,改变资本短缺的被动局面,又可以将保险市场的经营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及至整个市场体系中去,为保险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准备基础性的制度条件。

2、可以提高上市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民族保险业的资本总额只有200亿人民币,而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国际集团,其股东权益是271亿美元,至于在中国设立合资保险公司的德国安联和法国安盛公司,其股东权益分别是261亿美元和150亿美元,实力悬殊可见一斑。面临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股份制保险公司必须知难而上,利用上市方式筹资,可以使上市保险公司迅速增强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主动迎接“入世”所带来的挑战。

3、可以提高上市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管。保险公司上市后,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如各种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分析员的监督,审计、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证券交易所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等。在广泛的监督下,任何一个重大失误都会立即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减少公司价值,任何一次违规操作,都会随时有可能被发现和公开,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被驱逐出证券市场。公司必须加强管理,以减少各种浪费和成本,通过科学决策认真分析产品市场,评估投资风险,公司还必须注重财务结构,保持利润稳定增长,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同时,理性的保险公司也将会更加关注保险监管机构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调控干预,这将大大提高保险监管机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上市还有利于保险公司本身商誉的提高,使客户对保险公司的知名度有所认可,有利于上市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展业务范围,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4、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企业财产形式,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保险企业上市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清楚,使企业在市场中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上市保险公司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独立行使各种企业管理权限,排除政府部门不当干预造成的战略失败和滞后效应。大型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交叉持股结构,有利于抵消经营环境急剧变化而造成的冲击效应;通过兼并、收购、退出等股本变更行为进行金融企业的有效整合,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和资本运作效率。

三、保险公司上市的现实条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险公司上市将成为我国保险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且就目前的情况看,也已初步具备了上市的条件。

1、宏观环境条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特别是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低通胀高发展的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势态良好,2000年的GDP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GDP的稳定增长无疑为保险公司上市融资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国家并没有明确表示允许保险公司上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保险公司上市是与我国的战略转变方向一致的。

2、资本市场条件。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存在着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差和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但是,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国内证券交易市场自创立运作以来,按照“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出台了《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建设日趋规范。到2001年底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5%.保险公司的上市,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从而实现保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双赢。

3、保险公司自身条件。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而企业自身条件的好坏是公司能否顺利上市的关键。我国产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一直较好,寿险公司受到降息的影响,盈利状况不甚理想,但是随着保险基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开,市场占有份额潜力的挖掘,将使拥有大量资金的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前景看好。

综上所述,我国保险公司不仅具有上市的需求,而且已基本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但是,决不能因此而“一哄而上”,保险公司上市必须满足国家《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同时,根据上市程序,国有保险公司应该先进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为上市创造条件;而依据现代公司模式组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可以先行申请上市。因此,保险公司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目前,保险公司上市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所有者缺位问题。目前,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的选派多为行政任命,与股东几乎没有资本联系。从制度安排上看,由行政安排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对行政负责和对投资者负责两者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

要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必须按市场规则依法办事,彻底消除官本位思想,消除对企业行政控制的习惯作法,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企业,使企业按《公司法》规范人事任免行为,使公司法人真正受到法律、市场、资本、绩效以及股东大会的约束,从制度上形成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董事长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向董事长负责的机制。同时,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充实和不断增强资本实力,改善公司权力结构。权力主体的增加必然产生权力的制约,其他非国有股东可以依法行使权力抵制国有股东的行政干预,从根本上保证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

2、组织设计问题。组织设计即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策划、设置和实施。其内在实质是明确权责,表现形式则是组织机构的设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5月的大会上通过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成为目前世界上先进管理原则的集中代表,获得一致公认。该原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治理结构框架应保护股东的利益;(2)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所有股东的平等待遇:(3)治理结构框架应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动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在各方面密切合作:(4)应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的消息;(5)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股东负责。我国的《公司法》与这些原则的要求大致相同。公司的所有权和重大事宜的决定权在股东会,经营权则由董事会和经理实施。董事会的经营活动直接对股东会负责,并受监事会的监督。但是,我国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我国的公司经理虽然有了一定的权利制约,但人治色彩仍然很重,管理者经常凌驾于公司章程之上,甚至有些公司出现了公司经理架空董事会的局面,严重损害了公司的权力平衡,影响了公司的管理效率。要使保险公司顺利上市,就必须依法制司,在公司章程的制约下,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聪明才智。此外,在组织设计上,我国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是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多按险种划分部门,同时设有部分职能部门,但是职能部门的设立缺乏计划性和完整性,且与业务部门的关系也不协调。职能部门应为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业务部门应接受和配合职能部门的决定和计划安排。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应分别服从各自主管经理的管理,由经理去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

二是在公司扩展规模的方式选择上。目前我国公司都是按照行政区域以分公司的形式扩展业务规模。这虽然符合国内保险业务发展的现状和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束缚了保险业务发展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可以按照地区经济、人口、社会的统计特征设置分支机构,这也体现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可建立网络式、扁平式公司结构以适应混业经营的需要。网络式公司结构通过保险公司与其它大型企业(集团)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渗透,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耗费、更佳的效果传递信息。扁平式公司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一司两制”,即总分公司式和母子公司式同时并行。改革现行的总分公司式管理体制,成立一定数量的全资、合资的子公司,强化总公司的管理职能,弱化省市级分公司的职能,总公司直接管理地市级分公司,地市分公司以下只设展业、办事机构,以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新型的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可以突破任何形式的行业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综合经营。可以肯定,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保险公司将发展成以保险业为主、跨行业经营、综合性、大型的跨国公司。

3、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保险公司上市从某种角度讲,不仅意味着机会,还面临着挑战。保险公司既然成为上市公司,在其企业化的动作中,就存在破产的可能。我国《公司法》、《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虽然对保险公司破产问题有规定,但所做的规定比较笼统,在保险合同转移方面只谈到寿险,并且含有强制意味,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首先应健全保险企业被接管、整顿、终止、兼并、破产及债务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其次,政府部门应转变对市场退出的观念,减轻自身对保险企业破产所负的责任,改变目前对保险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采取保密的做法,实行某种程度的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使投保人和社会各界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市场监督成为可能,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再次,建立危机处理机构及其配套机制,准备若干种可选择的操作模式,以便在危机发生时,监管者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挽救和治理:此外,还应建立市场退出后的保障机制。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后最大的后顾之忧是对广大客户的负债,这也是目前监管部门不敢对保险企业轻言退出的一个原因。因此,对于保险企业的市场退出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还需要借助官方监管者的力量,做好市场退出后的保障工作,使个别公司因倒闭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在具体操作上,可由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管理人,各保险公司按规定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作为援助资金,实行公开兑标的方式,使多家公司参与竞争并找到最优转移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瑞峰《金融企业上市箭在弦上》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8期

2.江生忠、祝向军《保险公司上市问题的理论分析》保险研究2001年第3期

3.余洋《关于股份制保险公司上市的思考》金融时报2000年6月22日

4.鲁蔚《尽快建立保险公司企业市场退出机制》金融时报2000年6月8日

篇8

一、认真执行政策,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文秘站网-]㈠、新发放贷款与新增库存值保持一致。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发放粮油收购贷款XX万元,累计收购粮食价值万元,用于收购的存款和现金XX万元,当年新发放粮油贷款与新收购增加库存值比率达到__。

㈡、粮油贷款收回率XX。

截止本月,我行累计收回贷款__万元,其中收回销售回笼款__万元,其它来源收回__万元,退耕还林收回__万元,实际收回专项补贴应收贷款__万元,粮油销售收入中应收回贷款__万元,粮油贷款收回率__,高于省行核定指标__个百分点,同比去年提高__个百分点。

㈢、贷款利息收回率__

截止本月,我行应计贷款利息__万元,实际收回贷款利息__万元,收息率为__,比去年同期上升__个百分点。

㈣、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及挤占挪用贷款下降__万元。

截止本月,我行其它不合理占用贷款__万元,较年初下降__万元;挤占挪用占用贷款__万元,较年初下降__万元。

㈤、财会资金运用率__。

1-11月份,按旬平均余额统计计算,我行财会资金运用率为__,高出上级行核定指标__个百分点。

㈥、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未发生变化。

截止本月未,我行企业消化本息挂账贷款__万元。较年初未发生变化。

㈦、全面完成保险业务。

截止本月我部已完成保险任务,实现保费__万元,其中车险__万元,财产险__万元。

二、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财会基础工作

一年来,我部人员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狠抓业务规范化管理,井井有条地把规范化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财会管理水平。

㈠、按“控制风险,择优扶持,全程监管,按期收回”基本原则,并考虑到流转贷款的新特点、新要求,狠抓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首先,在贷款投放上,我部狠抓贷款投放风险管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⑴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在收购初期制定了《当前收购指导意见》和《收购资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对财会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特别是对企业风险准备金来源调查进行详细规定,确保财会调查材料真实有效。⑵及时按上级行要求成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及贷审办,实现了审贷分离的管理机制。(3)为增进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意识,实行“公贷私抵”---企业法人代表住宅抵押手续,截止本月共办理抵押贷款__笔,抵押贷款金额为__万元。(4)实行了流转粮收购最高限价管理办法。根据省行不同时期下发的财会支持参考价格,我行及时调整贷款投放标准。四季度,我部先后两次调整财会支持价格,水稻由原来坚持__元/斤调整到__元/斤;玉米由原来__---__元/斤;大豆由__下调到__元/斤;超出支持价格的资金由企业自行解决。⑹坚持贷款申请报账制。财会员按日核打企业收购码单,序时登记银行台账,确保收购贷款投放与粮食收购进度相一致。

其次,在库存监管上,在继续坚持出库报告制度和定期查库制度及仓单管理基础上,采取了如下作法:⑴明确了今年投放的不同种类贷款形成的库存粮食要分品种分仓垛单独保管、单独核算,不得与“老粮”及其他粮食混放。⑵实行了每日巡查库存制度。财会员对新收购粮食每日必须巡查一次,熟悉新粮存放地点,切实做到心中有数。⑶及时设置临时仓单,对新收购粮食进行仓单管理。⑷健全了库存核查记录单及工作底稿的实用性,按期核查库存,杜绝企业私自销售及挪用农发行贷款行为发生。

第三,在收贷收息环节上,财会员及时跟踪企业销售活动,确保销售货款及时足额归行。同时按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分解相应的贷款本金、利息和费用,跟踪管理企业销售账、商品账及应收账款,保证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做到应收尽收。

㈡、明确了各岗位人员职责,制定了本部考核方案、加强了内部管理,规范化验收取得喜人成绩。

按照省市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我部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8个岗位,分别为:主任岗、副主任岗、资金计划岗、财会综合岗、保险管理岗、财政补贴管理岗、驻库财会员岗、档案管理岗。同时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量化考核方案,明确到人、责任到岗。财会部副主任主抓本部人员考核,坚持按月打分,按季兑现,采取奖励制约机制,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针对财会外勤人员工作特点,制定了《财会员下乡考核办法》,有效地加强了

劳动纪律管理。按照今年上级行对实施流转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时有序地出台了收购旺季工作要求(1-4),同时根据流转贷款特点修改了财会规范化文本,轧实了财会业务的规范化业务操作。20__年3月份,在省行组织财会规范化验收中,我部以较优秀成绩名列全省前茅。今年鸡西市行财会科先后四次对我部的规范化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我部均取得较优秀的成绩名列__地区各行之首,受到了__行高度评价和表彰。

㈢、强化基础管理,发挥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报表、数据在全行业务经营中“晴雨表”的作用。

首先,按时准确上报各类固定统计财会报表,并根据上级行要求及时完成了20__多份临时报表的上报工作。大家都知道,临时报表的特点是要把动态的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上报。由于我行业务量较大,业务数据反馈参差不齐,经常给审核、汇总带来困难。为了不延误上报,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老粮、老账”,“三查一落实”的认定及审计需要的报表是今年临时报表的工作重点,进入秋粮收购时期,临时报表更是与日俱增,平均一天就上报数份临时报表,而且每个临时报表都要有说明。据初步统计我部今年形成较有价值的临时套表200多套,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各类临时报表的说明材料。同时按照财会部提出的临时性报表要“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管理要求,加强和完善财会计划临时报表档案化管理,将临时报表全部装订成册,档案化管理,真正做到“让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的思想,建立健全了财会计划、现金计划、财政补贴等统计台账,及时、真实、全面记录资金财会计划管理活动情况,即为今后财会资金计划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全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报务。其次做好财会人员台账、月报等统计分析工作。使其按规定分职责及时准确登记电脑台账并汇总形成月报表,并就每个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企业财务状况,商品销售等情况,写出较有质量的购销企业财会运营分析报告。

㈣、认真测算财会资金需求情况,力求准确、及时编制资金计划。

严格资金规模管理,专项贷款规模按笔申请,确保无超规模、无计划发放贷款现象发生,实时监控资金规模使用情况;加强资金调度,确保资金运用率保持较高水平;严格资金头寸限额管理,坚持提前上报资金需求计划,小额勤调财会资金,确保财会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减少闲置资金占用,确保财会资金运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以业务经营分析要做到“分析致用”为目标,提高分析质量,不断完善业务经营分析手段。

首先采取专项分析与全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业务经营分析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根据今年粮食体制改革及农发行业务调整的新情况,我部适时提出的业务分析要做到分析致用的原则,今年以来,除按月对全行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以外,着重对各月按照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了专项分析。如1-2月份是粮食收购的季节,针对今年非保护价收购的新特点,就非保护价贷款风险进行了分析,对风险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与意见;3-6月份是粮食销售回笼季节,着重就粮食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粮食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粮食销售出库核查办法。并针对今年非保护价玉米销售行情不好的情况。适时提出了加强非保护价玉米促销,努力实现今年非保护价贷款结零的工作意见。并根据当前影响粮棉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经营管理的策略与建议;7-8月份着重对我行“三查一落实”整改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亏损原因,提出下一步商品粮食库存监管的重点;10月份结合企业陈化粮认定,对全行粮食购销资产质量状况进行了专题分析,提出了加强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其次加强调查研究,为业务分析提供确凿资料,使业务分析更切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对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__年,我部组织财会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①针对当前粮食改革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提交专项调研材料“农发行面对当前粮改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如何开展工作”。②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研究流转贷款业务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财会计划管理,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防范和化解财会风险。③就当前储备粮轮换出现的新问题,要求财会员调查了解储备粮油的库存结构、贷款结构及正常经营管理情况,探讨储备粮油贷款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化条件下,如何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改进现有的储备贷款管理方法,进一步防范财会风险。通过调研,有利于分析业务经营活动的新变化,解决封闭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以推动现金、利率管理迈上规范化轨道为目标,加强检查监督,严格账户管理,认真纠错改偏。

我部按照年初制度规范化管理要求,按季对辖区内购销企业的现金使用、利率、商品库存、销售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财会员自查的基础上,全年共分四次组织财会人员开展财会基础工作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支行作了专题汇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部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错、改偏,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其次做好现金、利率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20__年我行会计科目及存贷款利率均作了重大调整,引起贷款利率政策的相应变化。为了使行财会人员准确执行贷款利率政策,我部结合(农发银发[20__]238号文件精神,对每个贷款会计科目的利率执行标准进行了明确,制成表格下发给每个财会员参照执行,受到财会人员的普遍欢迎。同时做好利率政策的上传下达工作,及时与营业部沟通,将利率管理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部认真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上级行下达的现金投放计划,自觉做好现金投放工作。严格掌握支取现金范围,按照人民银行和上级要求认真建好现金分析日报表,分清来源,用途逐日登记;坚持加强大额现金管理,完善内部审批制度,杜绝不合理大额提现;同时,认真执行了账户管理规定,加强对开户企业库存现金的管理,对收储企业库存现金按规定核定了限额。始终把正确贯彻执行各项利率政策作为促进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保证农发行经营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执行各项利率政策,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较好地发挥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立足当前,抓好各项阶段性工作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农发行财会工作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工作重点随之变化,阶段性任务较多较重。我部严格按照上级行各文件、会议精神和行务会决议精神,及时召开专题业务研究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详细布置,经过紧张而高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阶段性任务。

㈠、结旧转新,做好资料归档和各项结转工作

对20__年所有文件、报表、台账、单据、有关资料等逐一整理分类、装订归档,达到整齐有序、便于查找的现实效果,为去年的工作打上圆满的句号;根据上级行的有关规定,认真细致地对财会月报和项目电报进行结转,确保数据衔接一致和利于操作,为全年的计划财会报表等系列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

㈡、集中开展商品粮油结算资金贷款清理工作,完善财会监管,堵塞管理漏洞

为了防范和化解财会风险,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水平,按

照省市分行的统一布置,我部于3月份集中精力、扎实彻底地开展了商品粮油结算资金贷款清理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我部集中力量逐企业逐笔认真核查企业账务,不仅包括已反映在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科目中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还全力清查了是否存在隐含在库存占用贷款、各类专项补贴占用贷款等各个环节中的结算资金占用贷款,将贷款科目余额与企业贷款占用的实际情况逐一核对,真正做到全面、彻底。通过清理未发现与台账和报表不符及结算资金占用贷款反映不准确的项目。

通过本次结算资金占用贷款清理工作,我部加大了对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日常管理力度,根据企业货款占用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登记台账,反映结算资金占用贷款的真实情况,加强我行的相关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销售和货款回笼情况的监管,将从粮食出库到货款回笼归行的全过程严格置于我行财会监管之中,严防企业利用货款结算套取、挪用收购资金,确保我行货款回笼收贷工作顺利完成。

㈢、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财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粮油企业实施统一授信管理,是为了适应粮油购销市场化,加强粮油贷款管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会风险,提高我行财会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我部根据上级行文件精神要求,认真调查核实企业情况,规范操作程序,精确测算企业授信额度,为财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信用意识,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贷款条件,按照省市行的统一布置,我部于5月份集中力量开展了粮油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

⑴、加强领导,周密组织部署

市分行文件下发后,行长非常重视,召开行务会及时部署此项工作,将其摆上主要工作日程,要求财会部集中力量按期按质搞好此项工作。分管行长督促指导计划财会部全体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集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切实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形成了行长亲自抓,财会人员具体抓,集中力量搞好工作的积极局面。

⑵、及时宣传,密切银企协作

我部将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有关精神,迅速向相关企业传达,强调我行严格搞好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慎重态度。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促使企业强化风险承受能力,增强诚信观念,改善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取得了粮食企业的理解和配合,督促企业积极申请信用等级评定,促进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按期顺利开展。

⑶、精心部署,圆满完成任务

我部严格按照上级行的具体要求,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作为目前阶段性的主要工作,集中力量扎实开展。

①是确定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范围。通过学习文件,请示上级行核准,我行将现有十六个粮食购销企业全部作为授信评定企业,同时增加对密山市冰灯米业有限公司和绿华米业有限公司的信用等级评定。

②是集中力量逐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们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和总行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总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计算办法逐企业、逐项目评定打分,并且创造性地设置了复核程序,确保客观、公正、准确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信誉程度,为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财会准入机制建立基本依据。我们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将报表数据提取、带入公式计算、电脑录入数据、按评定标准打分、评分审核、撰写评估报告、整理资料装订成册等环节工作分阶段逐一落实到人,提高效率,形成合力,有效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的客观困难,保证了按期按质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评定,__和__信用等级为A级企业,__为B级企业,__等级为C级企业。

⑷、总结经验,切实加强管理

通过本次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们认识到必须认真落实信用等级评定的有关精神,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等级管理。要根据此次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按照因企制宜、因企施策的原则,对开户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择优扶持,实施精品客户管理。同时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财会倾斜力度,支持其做大做强。

㈣、做好“三查一落实”的阶段性检查工作,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提高财会资产质量。

今年3-8月份,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根据省、市行要求,我们继续开展了“查企业库存、查企业财务、查贷款风险和落实贷款管理制度办法”的活动,在行长和分管行长的组织带领下,我部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许多困难,严格按照上级行规定的检查内容和程序,多次深入企业,集中检查,核实企业库存,清查企业账务,掌握了企业的第一手资料,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首先逐笔核查企业会计账,重点放在现金账、银行账、往来账以及三项费用、库存粮油、销售收入上。二是本着“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核实企业实际库存,并结合企业的保管账、实物账和仓单,搞清库存的数量、性质、品种、成本和权属。三是结合账务和企业实物,综合分析我行贷款风险。四是现查现纠,根据__省粮食局和__省分行联合文件《关于转发国粮调[20__]89号文件的通知》(黑粮计字[20__]30号)文件精神,我行及时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购销企业沟通,使银企双方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粮食销售发生的损失损耗,要随发生,随处理,随记账。截止到20__年8月未银企双方共处理商品挤占挪用及损失损耗__万公斤,金额为__万元。其中:小麦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水稻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玉米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大豆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其它商品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通过多次库存核查,有效地化解我行财会风险,为提高收购资金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㈤、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摸清底数,确保全面真实地掌握和反映企业情况

今年8月份,根据《__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__]55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摸清企业家底,查实亏库原因,进而搞好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工作。由__审计部门牵头,财政局、粮食局、农发行参加,成立了密山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挂账清理审计工作小组。我行副行长__任审计副组长,直接参与企业审计认定工作。从8月16日至9月25日分两个阶段对__市__个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1日至20__年6月30日新发生的财务挂账进行了清查审计。我部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并帮助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编制了库存清

查抽样登记表,下发到密山各库。在工作上主动出击,积极配合各部门从企业库存盘点入手,对企业的库存粮油按仓容形态进行了全面清点,对亏库的仓囤按形态分年度逐个进行统计分析,查亏库的原因,确保审计认定数据真实可靠。

通过此次协同审计、财政、粮食局等部门对企业商品库存进行清查,共清查出新增商品粮损耗__万公斤,金额为__万元。其中:小麦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水稻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玉米损耗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大豆__万公斤。我部认为此次审计认定,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真实面貌,为下一步新老粮划段奠定了基础。现审计结果已报送省审计厅,等待批复后,再由银企双方进行账务处理。

㈥、结合企业陈化粮认定,及时进行银行台账业务调整,使台账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商品性质。

20__年10月份,我部抓住企业新认定一批陈化粮时机,组织财会人员,集中精力对企业的陈化粮鉴定报告单进行审核,及时进行银行贷款科目调整。将调整结果及时与企业统计、财务报表核对,查找差额原因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超期库存调整到陈化库存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其中:小麦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水稻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玉米__万公斤,金额__万元。通过此次调整,解决了以往台账与企业陈化粮报表数据不相衔接的问题。至此本月银行台账与企业商品账及实物库存中陈化粮数据保持一致,使银行台账真实反映企业商品性质。[文秘站网-]

四、今后工作打算

㈠、继续加强对财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我部认为要提高财会业务质量,关键是提高财会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学习教育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财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可借鉴“三讲”教育经验开展类似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加强考核,把学习效果与工资、资金挂钩,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㈡、从制度入手,不断提高财会监管水平。

①是延伸“三个监管链条”即从对贷款物质的监管延到企业整个资产的监管,从对仓单库存的管理延伸到库存物质变化的动态管理,从对回笼货款数量的监管延伸到企业资产构成及来源的管理。②是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企业参加财产保险,并按照“多方筹集,权属不变、银企共管,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贷款风险金补偿机制,用于弥补企业经营性亏损。③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发行内部岗位风险责任制。加大对财会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力度,通过制度约束来增强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㈢、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切实防范企业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当前粮食购销企业进入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财会资产保全压力。我部所管粮食企业正在不同程度的进行改革改制运作,我们对企业的各项变化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改制,认真把握企业改革改制的进程,切实做好财会风险防范工作。⑴是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介入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引导企业规范操作,杜绝企业借改革之机悬空和逃废债务。⑵是强化对改制企业的债权管理。对实施重组、兼并、出售等改革措施的企业,要坚持“债随物走、资产和债务相统一”的原则,及时变更或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和借据,落实好农发行债权,并对改制后的企业要及时进行贷款资格认定,其结果作为财会支持的依据。⑶是加强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开展企业有效资产的抵押担保,做到操作规范、内容完整、要素齐全,确保抵押担保的合法有效。⑷是加强对企业人员分流资金来源的监督,严密监控企业变卖有账外资产的合理合法性,防范企业将设有农发行抵押债权的资产私自变卖,用于支付企业人员分流费用,督促企业改革成本的落实,严防企业套取和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用于改革改制,确保我行资产安全。

㈣、积极化解存量风险。

①是加大促销力度,化解“老粮”风险。对高价位库存,凡有省政府促销政策,同意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价差亏损补贴的,可实行先销后补。②是加大督促和协调力度,积极消化财务挂账,大力清收不合理占用贷款。③是扎实开展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④是要切实加强已停贷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库存监管,严防企业私自卖粮。⑤是认真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管,督促风险基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发行收贷收息目标和粮食企业业务经营的正常运转。

㈤、完善财会计划管理方式。

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财会计划管理要求,研究实施区域财会政策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计划的调控作用,提高财会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计划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加强财会计划的指导作用,做好财会资金需求预测,指导收购资金的供应。

㈥、进一步完善审、贷、查三权分离体制,突出风险控制,保全财会资产。

①是规范贷款审批程序。贷款的审批程序应该坚持前后台分离的原则,强化审、贷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上下级报告制度。②是严格落实贷款责任。贷款调查评估人员,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款审查、决策人员承担审查、决策失误的责任;贷款发放人员负责贷款的监管和收回,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③是改进财会风险管理手段。要根据上级行财会政策、贷款管理办法的调整情况,及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在风险管理中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科技手段的使用,提高财会管理的技术含量。④是落实岗位制约、专业检查、会计监督、稽核监察再监督的“四位一体”监控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控机制框架。⑤在继续做好贷款资格认定、信用等级评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等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贷款上限与贷款支持的价格上限,尝试授信管理,推广风险保证金,探索信用等级管理等做法,有效控制了增量贷款风险。积极与财政配合,促进有关补贴政策的落实,盘活了库存占用贷款。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并督促企业在改革中落实银行债权,有效保全了存量财会资产;加强对贷款风险预警、监测与反映,促使财会资金运营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