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经营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络的普及推动了我国传媒数字化的发展,平面媒体要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够突破重围,获得发展,只能转变目前现有的经营模式和思维理念,向着数字化靠拢,继续保留传统传媒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和发展。
一、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传统媒体向着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此消亡,而是一种新旧媒介之间的共生,传统传媒可以以网络为基础,在出版纸质文件的同时,在配合网络上的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站,两者进行配合,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这样不仅使得传播媒介多样化了,也可以让他们完成互补,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可以完善传统传媒的实效性,而传统传媒又可以提高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的公信力。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趋势并不是单单将纸质媒体上所记载的信息内容直接搬到网站上,而是友开辟出了可以供受众发表自由言论的空间,为受众交流看法和思想提供了平台,这时候发挥的效果就是1+1>2。
二、完善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
传统传媒大都是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而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将这一收费模式应用到实际中去。有的人认为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并不适合于规模较小、信息较为普通的发行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取消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够使传统传媒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传统传媒向着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数字化内容与电子阅读器相结合,通过对电子阅读器的下载收费,来实现信息数字化内容收费的目的,还可以在信息数字化内容之间穿插着广告,利用广告收费来填补信息数字化造成的资金空缺,来充分发挥它们的商业价值。
三、积极发展新媒体传播的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需求是广告、信息存在的意义所在,有需求,才会有存在的意义。在传统传媒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众只是机械性的接受传统传媒所要传播的信息,没有可选择性。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改变,传统传媒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信息数字化内容充分反应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供求双方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传统传媒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内容的渴求度,又可以满足受众听觉上的需要。
四、对传统传媒中的制度进行创新
篇2
2013年最后一天,华为了一份名为《用数字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的行业趋势报告。报告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于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影响给予了充分支持,并毫不犹豫地提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我从报告中提炼出了一些有趣的新名词和观点,简要解读:
1)“Internet+”。中文翻译为“互联网+”,“+”后面是什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华为提出,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会像电力革命一样伟大。电力革命几乎奠定了整个现代工业和人类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互联网的革命呢?可能其影响真的不会次于电力革命。
2)互联网正在由改变价值传递环节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以往我们谈及互联网,就会狭隘的默认为,互联网就是社交、电子商务、游戏,尤其是电子商务,它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同了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正在直接进入价值创造(更为直接的是产品创造)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众包模式,以汽车制造为例,我曾经写过的《汽车制造颠覆者》中德国StreetScooter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让所有供应商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最后产品的设计流程中来,这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怎样的打击啊?以往都是这些汽车品牌商们说了算的,供应商只有按要求供货的份。
3)经营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发展无比重要。这是对大数据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获取信息变得无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获得的数据可能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企业来说,掌握足够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垄断”,也就是更高规格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数据当回事,或者还没有开始注重数据积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觉能帮你做出多少正确的判断?真的很难说。
4)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这与华为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思维要求更高——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要的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拥有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这个时代不相信“一个诸葛亮”,更相信“三个臭皮匠”。感觉跟不上节拍了吗?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5)未来,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观点很明确,未来必须全民“高科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天你可以不用电吗?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不言自明。但是以我个人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作用无须被过于放大——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设施,它该改变什么,让它改变好了。再给你一个选择,空气、面包和互联网,你选择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样简单: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还是一块农田?对于企业,敞开胸怀拥抱网络时代,但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该趋势报告的全文:
用趋势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彩纷呈的ICT技术,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会不可阻挡。
“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中,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基本上还是平行的,或者说耦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时代,对任何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Internet+”都会成为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
因此,企业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商业过程纷繁复杂,概括起来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两大环节。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当前,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汽车;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等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之后,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互联网正在引领工业4.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ICT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非常便捷,打破了传统企业垄断知识和信息的局面,靠垄断信息获得高价值的企业和产业,将难以为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新的垄断和不对称,互联网巨头通过汇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充分发掘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垄断,对其他的企业和服务商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比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数据的经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建设社区和论坛,而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重新定义市场,ICT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ICT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撑系统,更是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从“管理数字化、IT资产化”向“产品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方向发展。借助ICT系统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重新定义市场,ICT正在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车制造,小到路边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市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同今天用马车和高铁来竞争一样。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数字化重构,用趋势建立优势,赢得信息时代的未来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Internet+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且,这种重构是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使用。
思维重构:以互联网时代的全连接、零距离等为出发点,建立新的商业思维。
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以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基本特征为起点,重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当新时代来临时,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业务重构:没有云服务就没有未来,云服务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经营模式;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变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务的战略机遇,再造一个电信业。
云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同,云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销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务,有的提供在线的信息服务,有的提供在线游戏,有的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但是,云服务的根本是超越产品经营本身,在更高层面上经营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这是云服务的本质。没有云服务,就失去了经营用户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云服务都是未来的基础,耐克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趋势,给电信业带来了巨大战略机遇,因为企业云服务所需要的ICT基础设施,也自然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云服务。回顾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发电机、购买电厂的电力的30年,同时,企业开始建立打孔机和制表机等IT系统的前身。我们判断,未来的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数据中心、购买ICT云服务的30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借助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ICT走向公有云,给电信业带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战略机遇,是再造一个电信业的基础。
运营重构:互联网化运营,实现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内部管控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权力向用户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运营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互联网化的运营。首先是给用户以自由,让用户基于On-Demand的方式获得服务,自由是用户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撑用户On-Demand的基础是企业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仅仅只是客户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户的Online牵引企业内部运作的所有环节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础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因此,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在线客服和在线销售,而是面向用户On-Demand需求的整个流程再造,其根本的变革是从内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流程模式。
ICT基础设施重构: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ICT基础架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掘“数字石油”的价值。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企业,ICT基础设施都是支撑业务转型和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和数据的经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关键,为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户、精确的产品研发、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决策、节能环保等等。企业数据成为新时期的石油,即数字石油,而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能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将数字化,而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业务的处理和商业的交易等都是发生在数据中心内,因此,数据中心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成为“数字时代的电话交换机”。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和ICT基础架构,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技术重构:软件定义和Scale Out计算模式,重新定义IT和网络的架构,引领下一波技术变革的潮流。
风光无限的商业创新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默默奉献,商业和技术的双轮驱动成就了互联网。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提出新摩尔定理:网络环境下每18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等于有史以来数据量之和。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流量,并且流量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越来越强,更为敏捷和可扩展性是ICT基础的基本需求。传统以硬件为主导的产品架构、基于预先规划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新的技术理念来支撑新的业务模式。
篇3
未来,大多数中国传统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因为,人口红利消失,企业无法再依靠规模增长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同时,数字化时代到来,企业不能再依靠传统经营手法适应新的商业环境。两大核心挑战下,中国企业未来之路要怎么走?
2013年4月14日,原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到访深圳,与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进行巅峰对话。前者是传统企业世界级标杆,后者是数字时代新型企业的佼佼者,对话直面中国企业当下的两大核心挑战,论道未来商业的数字化变革。
商业环境数字化
人口红利消失后,企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下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杰克·韦尔奇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渗透,市场变化更快速,传统渠道面临改革。互联网是很好的工具,使用互联网数据让管理者秉持不一样的管理与发展眼光。
针对人口红利消失,腾讯如何应对?刘胜义介绍了腾讯的三大应对原则。
原则一,少即是多。腾讯要开始审视自身,并聚焦于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领域。
原则二,大胆创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腾讯开放平台的核心逻辑,不断激励精英人才携手创新,以最开放的方式寻求共赢。
原则三,创造愉悦的产品体验。持之以恒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高度,让每一款产品都具有最佳的客户体验。
对于企业为何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刘胜义认为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IT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找到很多用户交易的数据;
第二,由于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化媒体的兴起,互联网企业能够累积很多用户在网上的行为数据、关系数据、UGC(用户产生的内容);
第三,移动互的广泛应用,产生大量位置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挖掘,可以做到精准营销。
数据正在改变企业的商业环境,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势必革新。正如刘胜义所说:“互联网服务正在生活化,实体经济正在互联网化。”
从做规模到做精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面对变革,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
杰克·韦尔奇建议,传统企业应该从发展、技术与数据三个方面制定三合一的战略。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数据在运营、管理与营销等多个领域取得最快的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角度。
对于数字化给商业带来的冲击,刘胜义从企业三个最核心的经营环节给予解读:
在研发上,要更好地运用大数据的契机去做用户洞察。在大数据时代,获取和利用数据的能力,就是新的竞争力。
在生产上,社交媒体协作生产、3D打印机等用户主导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制造业带来很大挑战,所有的企业必须开始着手寻找应对方案。
在营销上,数字媒体全面颠覆了传统营销的规则,营销更多地从品牌导向转变成ROI导向。
可见,企业的产品策略革新,必须融合更多的数字化思维,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精品。
以腾讯为例,腾讯网、腾讯微博和腾讯视频在2012年进行跨平台产品的融会贯通,实现“内容精品化,形态简洁化”,带动网络广告业务从用户规模效应向用户个人体验发展。财报显示,2012年腾讯网络广告收入达33.8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9.8%,收入增长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从买广告到买用户
对传统企业而言,无论规模多大,生产精品还是大批量的大众化产品,它的产品业务都离不开购买媒介进行推广销售的模式。而数字化大浪潮涌来,倒逼企业转向数字化营销模式。
那么,企业如何做数字化营销?刘胜义的建议是:媒介采购个性化、广告表现富媒体化以及营销模式线下化。
媒介采购个性化,可以理解为媒介采购应从“买媒体”走向“买用户”。“营销思路需要从以媒体为中心向以ADX为代表的‘个人化营销’转变。”从美国对ADX的研究来看,这要比传统的广告CPM利润空间增加2倍左右。
广告表现富媒体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驱动广告的创意表现。例如,2012年的新款甲壳虫广告,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让受众可以在户外看到3D的new beetle形象,并且在数层楼高的户外广告牌上展示虚拟的new beetle特效车技。
篇4
停刊原因分析
《The Daily》于2011年1月由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它背靠苹果公司成熟的内容渠道,依托新闻集团强大的内容资源,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里程碑。默多克号称要让《The Daily》成为新闻被讲述和被消费的新模式。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份被视为新闻内容数字化收费转型楷模的报纸,变成了一个失败且代价昂贵的试验品,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1.守旧的传统媒体思维
《The Daily》的运营团队仍以传统媒体人为主,默多克花重金招来了《纽约客》、《福布斯》、《纽约邮报》和其他刊物的上百名员工。虽然他们在经营传统媒体上占据优势,但其运营思路在数字媒体行业行不通。
在采编模式上,《The Daily》采用的还是传统媒体的采编模式:每天晚上排版,第二天上午面市,每天更新3次。①这种操作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即时信息快速分享的需求。新媒体注重即时、互动、参与、共享,但传统媒体人依旧沿袭一成不变的传统媒体思维,让《The Daily》沦为一份专为iPad优化过的传统期刊。
2. 内容庞杂,定位不精
《The Daily》虽然在视觉吸引力上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它的内容太过庞杂,几乎无所不包。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洪流和碎片中,需要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庞杂内容,而是定位更为精准、内容更有特色的阅读产品。《The Daily》因为庞杂的内容迷失了定位,丧失了特色,导致它始终无法明确并抓住自己的目标受众。
在特色化方面,它做得不如《经济学人》。《经济学人》数字版付费订阅量超过10万,②它的成功在于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注重经济观察和研究。在提供综合新闻方面,它做得不如ZAKER等免费新闻阅读产品。ZAKER不仅免费提供多种新闻订阅,还注重开放便捷的内容分析、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多终端协同阅读。
3.糟糕的用户体验
《The Daily》的内容非常不适合分享,它需要注册才能获取新闻内容,导致用户无法有效地分享和转发。在这样一个讲究互动、共享的新媒体时代,这无疑是一大硬伤。《The Daily》的设计让它只能在拥有iPad的订阅者之间分享,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扩散传播。同时,《The Daily》每期的数据包都很大,一般是几百M,甚至有一期达到了1G。用户无法忍受太长时间的下载,尤其是它无法支持后台下载,在网速慢的情况下内容的下载让用户极为恼火。《The Daily》还存在网页打开和动画播放迟缓、页面导航不清等技术问题。种种因素归结起来,用户对《The Daily》的使用体验只能用“糟糕”二字来形容。
4.发行平台过于单一,成本过高,用户数量不足
《The Daily》的发行平台只定位于iPad平台。现实却是用户已经越来越习惯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以及纸质出版物之间无缝“转换”消费新闻。此举逼迫读者只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严重限制了用户的增长。同时,《The Daily》的成本过高:一年3000万美元的预算,每周50万美元的运营费用和一个120人的采编团队。高额的投入成本却没有足够的付费用户支撑。截至2011年10月,《The Daily》的付费用户仅有8万。2012年7月,《The Daily》裁员近三分之一,但依然无法改变巨额亏损的现状。12月初,新闻集团宣布《The Daily》亏损3000万美元,这份iTunes商店里订阅收入最高的新闻产品只能被迫停刊。
反思和启示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从博客、微博、SNS等获取信息。新媒体的用户扩张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9亿元,已经超越报纸广告453.6亿元的规模,并逐渐接近电视广告724.4亿元的规模。③近年学界一直在提纸媒数字化转型,业界尝试转型的动作不断,但是鲜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反思《The Daily》停刊的教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1.转变观念是关键
传统媒体根深蒂固的老观念是转型最大的障碍。不少纸媒在转型时没有认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甚至认为所谓数字化转型,只需要将传统纸媒的内容照搬到网上就万事大吉了,但惨淡的市场业绩宣告了这种模式走不通。事实上,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不是老旧观念所能驾驭和征服的。从传播方式上讲,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鲜有互动,更新周期也较长,而新媒体是用户参与、注重分享的多向传播,更新周期甚至可以达到实时。从经营上讲,传统纸媒一直坚守“内容为王”,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纸媒都控制着传播渠道和话语平台,因此这种经营理念无往不胜。而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轻松拥有海量信息并掌握一定的传播平台,话语权大大提升,“内容为王”的理念显得过于狭隘,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The Daily》的失败,根源就在于用陈旧的传统媒体思维去经营一款新媒体产品。只有先认清现实、转变观念,才能实现传统纸媒的顺利转型。
2.找准定位,做出特色
互联网时代充斥着繁杂多样的信息和信息产品,人们并不缺乏选择,而是无从选择。要在这样的大海中脱颖而出,唯一的选择就是找准自身的定位并持之以恒地做出特色。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只有做出特色才能成功。《The Daily》内容庞杂、缺乏特色,注定它只能被众多同类产品淹没直至消失。反观国外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在所擅长的领域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华尔街日报》遍布全球的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为网络版提供1000多篇稿件,严肃、独立、独家的内容保证了网络版用户的忠诚度。同时,它还利用自身超大容量的信息库与通过检索引擎进行精确搜索相结合的优势,帮助用户以最有效和便捷的方式获得最有用的金融信息和分析。④如今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精明,他们只会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付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纸媒要转型成功,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提供对手无法提供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成为用户的必需品而不是可替代品。
3.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
当下互联网市场是用户为王、体验为王的时代。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自由性以及伴随自媒体的发展,用户的话语权日益提升。由用户体验产生的口碑几乎决定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生死存亡。而多数纸媒在数字化转型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The Daily》也不例外,糟糕的用户体验注定其失败结局。纸媒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同时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去感受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从中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纽约时报》网站通过一项名为Beta620的试验性项目,来不断提升网站的阅读体验以及对内容的挖掘,包括基于HTML5的Times Skimmer、能在谷歌地图上标出新闻事件提及地点的Longitude等。⑤Beta620带来的就是一次真正的数字化改造,用户在享用新闻产品时能体会到截然不同的独特体验,由此带来的用户增长也就在意料之中。
注释:
①樊婧:《默多克:The Daily将重新定义新闻》[EB/OL], ,2011-04-08
②《〈经济学人〉数字版付费订阅量首超10万》[EB/OL],,2011-11-29
③《2011年网络广告超越报纸广告 市场呈新竞争态势》[EB/OL],http:///20120113/118459.shtml,2012-01-13
④《国外报纸数字化发展情况及其启示》[EB/OL],http:///2011-03/01/c_121135816_4.htm,2011-03-01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数字化营销;网络营销
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生存是关键因素。各种数字化技术将融入企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的整个业务过程。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Internet使用进程的加速,电子商务的不断繁荣,企业营销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营销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如不能适应客户“个性化营销”、“深度营销”、“微营销”等需求,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响应市场的变化、不能持续改善客户满意度,便不能生存与发展。
一、数字化营销
(一)什么是数字化营销
数字化营销(Digital Marketing,DM)是指企业为了促进产品销售而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营销对象和营销行为展开的一系列如调查、宣传、策划、包装、企业经营理念传播、公众消费趋势的引导、推销和促销等活动。它要求企业以营销活动为对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建设。它将企业各部门、各区域、甚至商务伙伴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标准化、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利用各类信息源,构成一个完整的营销信息模型,以便于彼此间通过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相互查询、协作、共建共享,并避免信息源、知识源的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带动企业的全面、高速度、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化营销的深度理解
1、数字化营销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
人们对数字化营销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数字化营销应该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来考虑,而不是作为一个营销管理问题来看待。造成有的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了营销信息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S(客户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把各种营销信息电子化、数字化就实现了数字化营销。而实际上数字化营销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企业对数字化认识不足以及营销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定位不准确将造成数字化营销的失败。
2、数字化营销不仅仅是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Network Marketing,NM)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更强调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在线咨询、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等营销工作。而数字化营销更强调能够把营销数据变成营销信息,把营销信息变成营销知识的一个很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网络营销只是数字化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存在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最终将成为一个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它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框架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能够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的成长数字化方案。
3、数字化营销是数字化时代的营销哲学
数字化已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所有社会领域的“主概念”,它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甚至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但数字化营销的实施并不仅仅是将企业营销业务与数字化技术相匹配的过程,而是要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为目的,真正解决“企业的生续力”为目标,通过重组营销管理模式,改造营销管理手段,优化营销业务流程,从而实现营销管理创新。因此数字化营销必然是一个以营销管理创新为导向的变革,是企业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营销指导思想。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营销管理模式,把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数字化营销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交易方式的电子化,可以将电子商务简单地理解为电子交易,电子商务强调的是交易行为和方式。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发展
随着国际互联网商业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入,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重心已逐渐由若干年以前的企业内部的内联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外联网转移到无所不能的国际互联网上来。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而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体现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差别和优势的是信息流、资金流的电子化。可以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包括与外部客户的、内部运作的和与后端供应链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而数字化营销的核心目标就在于营造良好的网上经营环境,使企业和其目标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达顺畅。
无论传统企业还是网络企业都需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营销拉近了企业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距离,拓展了企业的电子商务视野,加深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企业的电子商务目标变得更为清晰、具体,并且唾手可及。
虽然全程性的电子商务必须解决与电子支付相关的技术、经济和法律等问题,同时也要有高效、低成本的配送系统的支撑。但对于各类企业而言,在具备这些条件之前,数字化营销可以率先开展,并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企业介入数字化营销,则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企业即使还没有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也依然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国际互联网黄页、电子邮件、网络广告、网络信息等手段来开展数字化营销活动,而且成本也在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效果也是不错的。由此可见,数字化营销要解决的是电子商务信息流中与客户之间信息双向沟通的问题,是企业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先行环节,因而它不仅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数字化营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国际互联网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网络经济时代的超时空发展扩大了企业经营的空间,贸易双方可随时通过国际互联网洽谈商务。数字化营销就是利用互联网的超时空特征来展现出这种营销方式的极大魅力,使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并已成为市场主流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它所具备的竞争优势:
1、人性化优势
当今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提倡“以人为本”。国际互联网络上的营销活动是一对一的、理性的、客户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营销活动。它可以避免强势推销的尴尬和干扰,并通过信息提供与交互,与客户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客户将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选择自由,其购物更显人性。而企业也可以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因此,数字化营销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更加人性化的营销方式。
2、经济优势
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实质是一种无空间、时间限制的信息的交换,代替了以往的交换形势,由查询商品信息、商品订购至交易完成以及售后服务在合法的条件下不受任何限制的一气呵成,是一种全程的营销渠道。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国际互联网将营销活动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和协调实施。因此,企业可节约大量的生产销售成本。而客户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同生产者进行商务活动,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交易,使企业与客户实现双赢。
3、服务优势
数字化营销依托于国际互联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可以展示商品目录,提供有关商品信息的查询,可以通过网络和顾客做互动双向沟通,收集市场情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是产品设计、商品信息提供以及服务的最佳工具,为厂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网络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快捷、准确,能够及时反映客户的意见,及时与客户沟通,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努力改善与客户的关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展营销活动,使整个市场充满了活力,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使客户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因而企业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可持续发展优势
国际互联网的使用者数量快速成长并遍及全球,使用者多属年轻、中产阶级、高教育水准的群体,由于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因此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主体。国际互联网还是一种功能最强大的营销工具,它同时兼具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客户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分析与提供等多种功能。它所具备的一对一营销能力,正符合了直接营销与关系营销的未来趋势。此外,数字化营销是建立在以高技术作为支撑的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上的,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功能,引进复合型人才,使企业才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由此看来,数字化营销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的优势是其它以往任何营销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这种营销方式也是网络经济时代的趋势。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应用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就应该掌握营销策略,深入的开展数字化营销。在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时代,导致了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如何借助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范围的大竞争,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数字化营销的理论基础是从财务管理中杜邦分析法中延伸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资产净利率的高低。而资产净利率又受两个指标的影响,一是销售净利率,二是资产周转率。要想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方面要扩大销售收入,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费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产占用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影响资产周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产总额,由杜邦分解式和杜邦结构图均可见:销售净利率越大,资产净利率越大;资产周转率越大,资产净利率越大;而资产净利率越大,则净资产收益率越大。数字化营销的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加快资金周转率,提高企业财务投资中心的效益,降低库存损耗,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降低利息损耗,降低成本中心的成本。对利润中心来讲主要是扩大产品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来提高利润中心的效益。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企业营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企业盲目地生产,是企业由于对市场销售的情况无法及时统计和做出反应,从而造成产品库存加大,资金周转时间加长,货款回收不及时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而且也影响企业的形象,降低了企业品牌的价值。
2、解决促销的局限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各商家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外加礼品赠送等满天飞。但是,纵观大多数商家的这些行为,都只是为促销而促销,并没有将市场营销的其他元素通过促销行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造成市场在促销过后人走茶凉的局面。促销一方面使企业利润下滑。
3、解决广告效率不高的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的快节奏和娱乐节目的繁盛导致消费群体对广告接受效率的大大降低,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受到500次广告的骚扰,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5000次。一方面企业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广告宣传,而另一方面广告的有效率却在大大降低,曾有人用短信互发了200万条信息,回信者只有50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广告没有针对性,就是对消费群体没有根据消费情况进行细分,也就是没有探明鱼群的所在,漫天撒网而所得甚少。
从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出发点可以看出,数字化营销不仅是对经销的产品信息化处理,而且更是企业管理一个重要延伸,数字化营销就是将经销实际运作中所涉及到的资源数据,各类下线经销商、分销商、终端的基础数据,销售及服务所产生的数据,终端及消费者所反馈的数据和产品真伪所给定的防伪数据等等,进行收集整理,集中分析处理并用于企业生产的指导和管理。
四、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服务是给企业营销一个快速精确的营销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企业和客户,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交互,目的使企业管理更容易把握管理的火候,数字化营销服务可以做到智能化,不简单是一套软件,一个系统,一个模型,也不是像财务管家婆一样是一套财务分析软件,人的智能和营销系统准确的信息反馈加起来要远远胜过一套软件在企业的实施,因此数字化营销的服务比EPR或软件管理更适合中国的管理现状,是营销理论的一个革命性突破,对企业的管理效益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事实上,尽管数字化营销具有诸多优势,但就此说中数字化和传统渠道、整合线上和线下营销,更大程度扩大和目标顾客的信息接触点,根据传播渠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传播内容,从而更有效的实现销售信息和品牌信息的消费者认知,这才是成功营销的哲学。
参考文献:
1、王霆,卢爽主.数字化营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梁宏秀.浅议数字化营销[N].经营有道,2005(212).
3、赵淑琴.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数字化营销[N].甘肃农业,2005(228).
4、比尔・毕晓普著,刘大鹏等译.数字时代的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杨占生,杨颜憧.模式交易――数字经济运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布雷德・艾伦・克兰多著,劳帼龄译.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6
2006年底,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成为全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首批成员之一,集团旗下的主力子报――《辽沈晚报》在2007年成为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实施“数字化战略转移”的核心单位。
从2007年6月15日全面升级改版的辽沈北国网开始,《辽沈晚报》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迅速确立了数字化战略大纲――充分发挥《辽沈晚报》作为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中心的功能,确立并巩固《辽沈晚报》作为信息权威者的主导地位,以报纸品牌影响力和搭建数字技术平台为核心,研究和开发多媒体信息及产品,构建以信息营销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价值链的全新的报业经营发展模式,实现从区域主流平面媒体向区域权威公共资讯运营商转变,打造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的传播方式。
这个战略的核心理念,《辽沈晚报》将之定义为“数字化服务”,我们认为:“‘服务’是一切形态的传媒产品的成长途径与工作外衣,只有为受众(包括读者群体与广告客户群体)提供高端优质的服务,报业媒体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上游地位,从而达成收获效益的目标。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端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服务至上”
为了突出“服务至上”这一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辽沈晚报》制定了一项名为“ES工程”的诠释框架。“ES工程”的精髓是指“媒体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这其中“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
媒体同其他行业一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效益”二字,“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所有媒体都不可能回避的责任与目标。
收获“效益”的过程(或者说是手段),看起来有千种万种,但归纳起来,这千万种手段、千万条道路的本质都可以概括为“服务”。“ES”的偕音是“-S”,这样的解读是想进一步强调,《辽沈晚报》在探索数字报业的路途中,将始终把“S”(服务)置于第一位――如果不能提供令受众满意的“服务”,那么再精彩的多元形式、再高明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实现“收获效益”的结果。
因此,《辽沈晚报》从提纯的角度重新定位了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轴心,将“服务”锁定为第一位的价值标准。这一价值标准的具体指导意义在于,《辽沈晚报》将在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传播、多元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时时处处奉守受众立场,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终极方向。
服务第一将始终是ES(-S)工程的精华所在,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在对ES工程进行第一次细分时,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种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
“3E法则”
《辽沈晚报》制定的“3E法则”是指Every Media(全媒体)、EveryPlatform(全平台)、Every Time(全天候)这3种传播方式,全力打造3E正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个阶段里要实现的目标。
一个报业实体的本质内涵是“内容提供商”,《辽沈晚报》的“3E”法则,嵌入在内容的采集、生成、、售后这一整套流程中,并对其中的所有环节产生指导意义。
Every 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Media”;
Every 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样介质,简称“E-Platform”;
Every 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Time”。
3E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里全力打造的传播方式,代表着《辽沈晚报》这一阶段的战略格局。
全媒体:打造多元化阅读体验《辽沈晚报》为了打造内容采集与生成环节中的全媒体效果,进行了社内资源链条的积极调整,目前报社已为所有一线记者配备了高规格的数码相机和DV拍摄机、为大批后台编辑安装了可以处理音视频文件的软件。
大量“双栖型”采编人员的出现,使得《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拥有了一支精锐的先锋队伍,也推动《辽沈晚报》在“内容采集及内容生成”两大环节的多元化特征,令受众获得的新闻与资讯开始带有越来越强的“多元化阅读体验”。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与静态图表等形态以外,音频、视频、flash、流媒体图表等新式报道形态纷纷强势加入。全媒体所带来的多位一体的模式,使《辽沈晚报》的内容供应商角色更加突出,成为牢固扼守产业链上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平台:实现密级覆盖的途径“全平台”是《辽沈晚报》目前布局比较完整的一个层面。内容的呈现介质实现多样性,成为《辽沈晚报》在数字化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面旗帜。纸质报、官方网站、手机报、电子E报、户外公共新闻视屏是《辽沈晚报》全平台的五大载体。
《辽沈晚报》的官方网站辽沈北国网正在朝着区域性、服务性、娱乐性、快捷性这几大主流方向进发,目前已成为对纸质主报最具补充力的一个延伸平台,与纸质主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
辽宁手机报收费用户突破20万,成为即时信息的一个巨大窗口;
《辽沈晚报》E报成为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互动功能于一身的数字报纸。不同于以往的报纸“PDF网络版”,《辽沈晚报》E报在完全再现报纸原样的同时,不但能随时点击版面上的新闻进行详细阅读,还可以根据读者自己的阅读习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目录”自行选择。
2007年8月20日,《辽沈晚报》在东北地区首家推出户外公共新闻视屏,这种显示平台以巨型LED屏的方式呈现,在传统的户外视频广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植入了新闻资讯,使其升级为户外传媒。《辽沈晚报》新闻视屏的开播,成为业界影响广泛的大动作。它进一步贴近民计民生,不仅能把最有价值的本地服务资讯在第一时间送达至广大市民手中、更突破了报业及网站的一些先天瓶颈,具备了优质动态影像的功能。下一步,《辽沈晚报》准备筹建东北地区最大的户外新闻视屏联播网,覆盖本地主要商业、金融等核心地段,形成新闻联播效应。
全平台搭建到位后,《辽沈晚报》在数字化道路上便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次、多元”。而电子E报、网站、手机报和新闻视屏也通过细分受众群体与广布地理点位,在宏观和微观两大物理层面同步实现了密级覆盖的效果。
全天候:信息及资讯的24小时无间断采集与《辽沈晚报》数字报业战略下的各个项目,已在“内容采集”、“内容生成”、“内容”三大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辽沈晚报》的一线记者,通过最优配置方案,正在实现对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的24小时无断点采集、。
MOJO团队(MOBIL JOURNALIST动态记者)是《辽沈晚报》重点打造的一支新闻特种部队,首批MOJO团队精选了24名一线记者,通过培训建立了“现场采集、现场播报、滚动发稿”的新式媒体工作思维。24名MOJO平均每人每天发稿5条,发稿时间段完整覆盖每一个24小时周期。
《辽沈晚报》传统编辑部、《辽沈晚报》数字新闻部、辽沈北国网这三大编辑团队,组成了24小时持续工作链,三大编辑团队分别在一定的工作时间段内负责对各条战线记者发回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并到相应的平台上去。
辽沈北国网上开设五个24小时即时更新的专区、辽宁手机报每天至少向20万订户发送3轮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辽沈晚报》LEDN示屏每日15小时不间断滚动资讯,三大终端平台的互补弥合,使得《辽沈晚报》的“内容”具备了全天候特征。
“增值链条”
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传播方式的逐步建成,标志着《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在这些“巨内容”指引出了宏观发展方向之后,大量“微内容”紧随其上,数字报业将因此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辽沈晚报》以锻造“增值链条”作为“微内容”发展阶段的主要竞争手段,将一切围绕信息与资讯所产生的增值价值,都放置在越来越微观、越来越具像的工作中去实现。
延伸3E法则,成就增值链条主体部位 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第4E”和“第5E”。第4E是指Every 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辽沈晚报》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第5E则是指Every Demand(全搜索),具体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潺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
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辽沈晚报》制作发送不同的内容套餐,其中辽沈北国网上的不同社区、辽宁手机报的不同产品包以及户外新闻视屏的不同时段,都因为“细分人群”而达到了“覆盖人群”的效果。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看,《辽沈晚报》主报的撒网式发行、辽沈北国网的社区化网络辐射、辽宁手机报的针对性细分用户以及户外新闻视屏正在建成的全城联播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毫无缝隙的笼罩力场。这个力场将《辽沈晚报》的目标区域悉数覆盖。在地理层面实现区域无死角,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细分经营,两者相互结合之后,一举实现了《辽沈晚报》的产品“无所不在”的效果,这些从细微关怀的角度体现了“追加服务”的意义。
全搜索所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将此前通过各种平台给受众的所有碎片式信息,重新归类编组、集纳成辑,加工成可以多次使用的专业信息,然后遵循受众提出的“搜索”请求,完成第二个轮次的精准发送。这不但是对内容产品的二次营销,更直观展现了“售后服务”的魅力。
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巩固增值成果 2007年8月,《辽沈晚报》从广告经营中心内部精选出一批骨干,正式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该部门职能专一,主要负责数字化战略下的各项新媒体的广告经营,同时配合数字新闻部展开各条战线的电子商务开发。
数字化新媒体的形态与市场都与传统媒体有显著的不同,《辽沈晚报》数字媒介广告部的成立,可以为《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的销售环节提供强有力保障,更能凭借“点对点”式的专业服务实现可观的销售增值体系,从而塑造出《辽沈晚报》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生命力。
“奥运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既是一次百年难逢的契机,更是巨大的挑战。《辽沈晚报》在制定数字化战略时,把“奥运契机”作为巩固既得成果的第一大本营,力求在本土奥运会的东风下,夯实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全部成果,并实现拔高。
2007年7月4日,《辽沈晚报》在沈阳的奥体首秀中推出了15小时全媒体直播,引起业界强烈反响。这次直播为《辽沈晚报》提供了经营E时代下的大型体育盛会的经验,也奠定了《辽沈晚报》在整个东北传媒界的奥运战略龙头地位。
篇7
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市场将保持124%的年复合增长率,并将在2013年底突破25亿美元规模。另据诺达咨询的《数字内容产业及商业模式评估与设计报告2011》显示,到2012年电子书与数字期刊规模将预计达到77.5亿元。2010 年圣诞期间,亚马逊网站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纸质书籍,更是让业界惊呼电子书产业化经营已经来临,但在笔者看来,以目前的行业现状,国内电子书产业化的道路仍旧任重道远。
应该说电子书并不是新鲜事物,十多年来伴随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一直都在不温不火的进行中,但是在近两三年,两个驱动力直接促使国内电子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一个驱动力来自于亚马逊Kindle所引爆的电子书阅读终端的流行,在国内以汉王、盛大、文房、翰林、纽曼、易博士、爱国者、OPPO、华为、联想等为代表,纷纷布局电子书阅读器市场,“终端+内容”模式直接驱动了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第二个驱动力则来自于传统电商企业的产业扩张与布局。2011年12月12日,当当网“数字书刊”(电子书平台)开始公测,首批上线的图书多达五万册,如今京东商城也推出了电子书刊业务,有效促进了传统电子书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电子书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根源于用户阅读习惯的迁徙: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经超过5亿,80后、90后数字一代在线阅读的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另一方面,伴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终端的普及与流行,传统纸质阅读正在被各式各样的移动化电子阅读终端模式所瓦解。但按照常规思维,传统书刊内容的数字化应该由出版社来推动,但为何传统出版社一贯缺乏在内容数字化方面的力度和动力呢?
篇8
在如何实现报业数字化转型上,业界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考虑的是,在“如何做”之前,首先弄清“我是谁”,即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塑造一个什么形象。“我是谁”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因此,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这种定位包括整体定位、思维定位、运营定位和竞争定位。
整体定位:从内容生产者转向信息服务者
一直以来,传统报业秉承“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注重新闻品质,追求独家新闻和重大新闻,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同时,好的内容也是报纸扩大发行量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利器。这就要求报业将内容生产作为核心业务,自身则是一个内容生产者。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报业的这种运营方式产生了冲击,其根本性的影响在于对受众的分流。在这之前,传统报业进行内容生产,并将内容传递给受众,再通过受众的“二次销售”获得广告收入,报业与受众之间是直接接触。而新媒体兴起之后,受众获取内容的渠道变得丰富起来,不一定要阅读报纸。在这一过程,报业生产内容,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转载内容,受众再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这样,报业与受众之间就变成了间接接触,广告投入也相应转向了与受众直接接触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因此,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质就是要重建与受众之间的接触通道,重新获得受众。而要想重新获得受众,就必须关注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信息服务是用户需求驱动的,而不是内容驱动的,内容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整个过程以用户需求和问题作为出发点,以需求的满足和问题解决为终点。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是报业重新获得受众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将打破传统报业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方式,使报业重新定位自己。
思维定位:以用户为中心
传统报业在日常运行中也会进行常规的市场研究,比如受众满意度调查,但这种与受众有限的互动并不能表现出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只是一种“后瞻性”的评估方式,其中心还是围绕内容的好坏而展开,而没有真正研究受众的需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应当以树立新思维为第一步,就是要破除“以内容为王”的思维方式,树立基于信息服务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首要的是由“受众”变为“用户”。在传统报业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受众”这个概念表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在传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报业数字化转型依托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大平台上,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丰富多元,用户不仅是积极的信息选择者也是信息的创作者。从传统报业到数字化信息平台,是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适应这一转变的是提升用户地位,满足用户需求。
其次就是要从“内容”转向“产品和服务”。传统报纸是多类型信息的聚合体,在有限版面中安排尽可能多的多样化信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这是与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相适应的,报纸发行量越大,广告效应就越好。但这种满足多需求的信息聚合形态与当前的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不相容。比如当我们只需要某一个信息时,却需要将整张报纸的信息买下来,同时这种多而全的横向信息也不能够满足垂直的专业化需求。而产品作为向市场提供满足用户某种需求的东西是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相适应的。个性化的需求有个性化的产品,专业化的需求有垂直化产品。因此,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适应当前需求的特点,将“巨内容”分割为包含“微内容”的产品。
最后,从整个思维过程来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与以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是相反的。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中,需要思考的是:1.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什么?2.何种方式可以满足这种需求?3.最适合这种方式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4.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需要哪些投入?5.提供这些投入需要哪些关键资产和核心能力?
以内容为中心的思维过程是从资产和核心能力开始,根据自身的资产和能力来决定投入和内容生产,再通过媒介将内容传递给受众。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过程是从用户的需求开始,围绕用户的需求来组织自身的资产和核心能力。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报业的重心在于关注用户需求,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是一种开放型的组织系统,更加适合于当前整个社会经济环境。
运行定位:用户问题解决模式
传统报业以内容为王来获取广告收入的运行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挑战。受众的分流和广告投入的分流预示着依赖广告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走到了尽头,必须实现利润来源的多元化。如何开发用户市场,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开发用户市场意味着需要向用户收取费用,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要付费?什么能让他们付费?这就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只有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为此而付费。以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报业的运营方式不能做到这点,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才能提供用户想要的东西。
因此,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要采取一种新的运营方式,那就是用户问题解决模式。
在营销学上,需求是一种有支付能力购买具体的商品来得到满足的欲望。用户的问题就来自于用具体商品来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选择何种商品、从何处获得、如何使用以及有何种服务等,这是从商品中延伸和扩展出来的一个综合系统。用户问题解决模式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解决其从选择产品到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关联到报业的特殊情况上来看,就是解决用户使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信息需求时产生的问题,具体包括选择何种产品和服务、何时可以得到、以什么方式得到以及使用是否方便等。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和大卫·莫里森等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认为一个公司如何确定自己的运营方式,即企业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战略要素:1.客户选择,指确定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客户群;2.价值获取,指公司为客户创造价值时如何得到回报;3.战略控制,指公司保护自己的利润流的能力;4.业务范围,指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以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这一理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用户问题解决模式的具体运营方式包括:
1.用户选择。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拓展传统报业的目标用户群。除了个人用户和广告商之外,也需要将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纳入进来,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和优势来满足多元主体的多元需求。
2.价值获取。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打破传统报业利润来源单一的状况,实现利润来源的多元化。除了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之外,还应包括在线付费、手机付费、增值服务、面向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咨询服务费和信息管理费、以及交易费用等。
3.战略控制。传统报业通过不断追求独家新闻和头版头条等重大事件的报道来吸引受众,并利用区域优势来保证自己的利润来源。用户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要增强与用户的关系,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来保证盈利能力。除了用户关系之外,网络经济中的用户锁定也是保证盈利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网络经济中,会有一种正反馈,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状况,当一个企业处于强者地位时,用户的转移成本就很大,就会产生用户锁定。以即时通讯QQ为例,使用QQ的人越多,使用它的人获得价值就越大,因为使用的人越多就表示每个人能联系到的他人数量也越多。这样越是用户多的即时通讯就越有更多的人加入,最后是强者越强。当一个用户所有的好友在使用QQ时,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转移成本太高,就产了用户锁定。
4.业务范围。利润的多元化就需要业务范围的多元化。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业务范围可以包括数字报纸、垂直化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营销、数字内容社区、企业市场咨询以及舆情和宣传服务等各种与信息相关的业务。
不难看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运行方式除了继续保留广告收入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开拓用户市场,为用户提供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多元化的利润来源。竞争定位:提供附加价值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与传统报业的完全割裂,而是要在传统报业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报业的信息服务以内容为基础,产品与服务是对内容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认为产品存在五个层次,这无个产品层次也代表了顾客价值层级(见图1)。
篇9
一、数字产品运营存在四大“痛点”
痛点一:思维模式僵化
当前,出版业已处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型媒介环境下,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不可逆的。然而,相较于互联网企业,传统出版单位与新媒体接触时间较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需求日益多元且可能随时都在变化。而传统出版单位因不具备互联网的先天基因,在很多时候,未能很好地适应以及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的各种变化,由此不能很好地把握新媒介环境下市场的新型需求,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市场需求尚存在一定的脱节,致使在产品开发、经营思路等方面仍然存在僵化的现象。正是因为对新环境缺乏敏感度与认知度,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自身定位不明确,导致缺乏转型的目标,由此部分传统出版单位仍无法摆脱在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观望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到行动上,就表现为转型的思维和方法上都较为保守,倾向于遵循某种特定的套路,往往是等市场上某种产品形态已经较为成熟以后,或看到其他企业较为成功的转型案例后,才开始付诸实施,存在一定的盲从与惰性心理,希望最好能够通过复制别人的路径,由此也能复制别人的成功,并希望这种成功是持久的。当市场发生变化,又会出现不适应与不习惯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一些传统出版单位较为浮躁,未能沉下心来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或者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市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能够满足哪些需求。如当看到其他企业做平台,也都开始搭建平台,看到某一领域大热,就都一窝蜂地涌入。这种看似保险的做法,却往往收效甚微。一方面不明确自身特点优势,没有清晰的市龆ㄎ唬就无法推出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反而容易因为盲目而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错失先机,落后于人。
痛点二:产品存在感薄弱
不可否认,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然而随着数字出版阵营的日益壮大,竞争也更加激烈。虽然经过几年探索,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业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与互联网企业相比,特别是相较在各领域布局广泛、发展如日中天的BAT,传统出版单位的存在感仍然普遍偏低。很多探索成果,仅仅为行业范围内所知晓,市场化程度普遍偏低,在用户层面的产品认知度、影响力仍然较弱。如在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网络游戏等热门领域,人们率先想到的还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的产品。而即便是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出版实力较强的出版单位,大多数仍然寂寂无闻。一方面,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对用户需求把握尚不到位,导致很多数字出版产品徒有其形,或者仅能满足基本的功能,在细节的处理上就变得大而化之。相较之下,互联网企业在把握用户需求方面做的较为到位和细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并不缺少选择,自然会更加青睐那些贴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尚存在脱节现象,与用户之间的联接仍存在一定壁垒,致使很多产品或许投入市场,却未能顺利地打开市场,抵达用户面前,因此难以形成足够地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痛点三:“烧钱”容易,挣钱难
无论是出于政策支持还是业务转型的切实需求,不可否认,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普遍加大了在数字出版业务上的投入力度,无论是在资源和技术方面,还是在资金与人力方面。然而,投入与产出并不完全合乎比例,可以说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仍然停留在“烧钱”阶段,更多的是在努力打开市场,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些起步较早、路径明确、特色突出的出版单位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部分专业出版社在特色资源数据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可以说逐步探索出一条相对稳定可持续的数字出版经营道路。而很多传统出版单位仍然在数字出版业务的探索中,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大多数情况下,所得收益能够收回成本已属不易,尚无法谈及利润。此外,当前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在转型升级进程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因此投入上的相当一部分仍然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很多单位为避免风险,降低经营压力,自己投入较少。而事实上,过于依靠项目的资金支持会致使一些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流于表面形式,获得项目资金后,购买一些设备、搭建平台,开发一两个产品,就算完成任务,并不指望其能盈利。相较之下,互联网企业大都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残酷竞争,每天都要面对市场优胜劣汰。而传统出版单位一方面还有传统出版业务为支撑,另一方面有各种政策、资金的扶持,在数字出版业务上的压力要小很多,缺乏一定的忧患危机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这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由于没有足够的生存压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同时也难以形成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
痛点四:新技术手段尚未“玩转”
近年来,出版业加大了对互联网先进技术的关注与研究,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语义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成为出版业的主攻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也步入出版业的视野。传统出版单位也意识到了应用技术手段提升出版实力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新技术的应用。但当前传统出版单位的技术应用尚停留在较浅层面上,尚未实现深度融合,或者说出版单位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技巧仍较为欠缺,未能达到融会贯通,很多时候未能找到内容、产品与技术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一些出版社打出了“VR图书”的概念,读者用手机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可在手机上观看到基于图书内容的虚拟场景,丰富了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仍然是停留在对VR技术的浅层次应用上,需要用户进行一些相关步骤的操作,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再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在前两年“大数据”概念的火热,让出版业认识到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而言,或者说对于出版业而言,大数据技术更多的指导意义在于形成一种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思维与手段,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实现出版流程的智能化,以及出版服务的精准化、定制化。近年来,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实现了存量资源的数字化,然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面普遍尚不到位,同时所收集到的数据较为分散,而整个行业的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因此数据处理的结果对传统出版单位在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并未充分实现足够的指引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以互联网思维破解数字产品运营难题
1.找自身定位,立转型目标
数字出版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与外延得以不断拓展。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个用户都有自身的需求,这些需求中既有共性,也包含个性。对于大多数出版单位而言,并非每个领域、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适合,也并非要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出版单位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找准目标市场,从而明确自身在数字出版中的定位与角色,进而确立转型目标与方向。别人的成功路径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一味跟风复制,一切都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深刻审视,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根据自身定位,进行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产品开发、业务布局。但并不代表转型思维的局限,仍需要开阔的视野。例如作为儿童类大众出版单位,并不意味着只能拘泥于儿童读物数字产品的开发,同样可以依托自身儿童出版资源,进行二次策划与制作,或与教育机构合作,涉足数字教育学前和K12领域。而专业出版社也不仅只有特色数据库这一条路,也可以搭建专业的知识服务或教育平台。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在运营商的强势地位下,出版单位在电子书领域非常式微。然而中信出版集团却将电子书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成立了中信联合云科技公司,专注于电子书策划出版,数字阅读产品整合、分销与传播,以及由此衍生的阅读和文化服务,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深度合作,已陆续推出“大布阅读”“咪咕中信书店”等多项自有数字阅读产品与数字出版平台。据了解,其在2013年时就已在数字图书方面实现盈利。总之,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不仅只有一条,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而其他人所不擅长的,你未必走不通,这就需要出版单位对自身、对市场、对产业都有深刻的认知与把握,需要加深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与特性的了解,洞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2.增强互联网基因,融入互联网环境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已取得一些经验与成绩,但与完成全面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会有所掣肘,也会时常面临困惑。转型并非朝夕之事,而任何企I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数字出版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推动其转动的齿轮向前发展。传统出版的最大优势无疑是内容资源,而在技术和经营上面则稍显弱势。因此,传统出版需要进一步加强共赢意识,一方面将内容优势发挥至最大,另一方面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借力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和经营优势,提升自身的融合发展水平,同时向互联网企业借鉴其技术应用和数字出版经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数字出版业务水平。此外,有实力的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的并购、投资,以增强自身的互联网基因,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的环境中。
3.加大推广,提升传播力
正如前文所说,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型媒介环境下,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同时选择也不断增多。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业务开展过程中,就需要树立起基本的市场竞争意识,而不能把数字出版仅仅当成在应付一项任务。出版单位转型的路径与产品本身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传统出版要充分借助各种传统与新兴渠道资源,开拓经营思路,加强推广力度,加强与市场和用户的接轨,加快市场化进程,让自身的内容、产品、品牌更充分的展现在用户面前。传统出版单位要充分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媒介,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将产品的品牌形象更充分、更直观地传递给观众,同时更精准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完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在实现盈利目标之前,首先要让用户加深对自身产品的认识与了解,提升产品的品牌认知度与辨识度,增加存在感,有了一定的传播力、影响力才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4.善打组合拳,推进品牌化
纵观BAT的业务布局,都具有鲜明的品牌特色,例如提起腾讯,首先想到的是QQ、微信等社交应用,提起阿里巴巴就会想起其电商业务,提及百度则会首先想到搜索引擎。而这些企业的业务布局基本上都是围绕他们的独有特点和优势,在不同领域形成产品矩阵,满足着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强化其品牌形象。因此,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也需要树立品牌化思维,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单一产品难以形成强大且持久的市场影响力。要善于打“组合拳”,针对不同用户需求、不同细分市场,进行不同形态、不同品类的产品开发和业务布局,建立有层次的产品体系,不同产品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在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辨识度的同时,也避免了企业的单一产品在单一领域、单一市场的风险。此外,要进一步强化版权思维,面向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同一内容资源,不同产品形态的多元开发,以实现品牌价值和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篇10
世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的是发展和创新,更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业务转型,业务转型的基础保障就是数字。数字转换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业务。当前卷烟企业的业务框架设置过于冗杂,采集数据不能客观反映消费市场的情况。因此,卷烟企业就是要把握数字化转型,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精准把脉中,实现标准化终端数据采集。
当前,终端数据采集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面对零散庞杂的信息,缺乏具体政策性文件指导,系统设计不够完备、操作复杂、客户使用率低、数据信息上传不准确。导致市场研判不及时、不精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市场数据信息采集我们大多数地区仍然以人工数据采集为主,耗时、费力且不够精细。只有少数地区引入了双屏机、云POS系统,零售终端系统的使用面不足5%,可以说是在信息采集方式较为传统、系统设置仍在试行改进完善中且数据不够精准。其次,终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较为滞后,不能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作出处理,导致公司销售对社会销售判断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多数地区信息采集人员工作内容单一,经常会出现未经实地核查调研,就进行数据的编造,在人员制度考核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深入应用到卷烟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将终端数据采集工作标准化,实现对市场的精准预测,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
卷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标准化终端数据采集过程中,检查缺失的空缺,整合自身的资源,使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业务创新和优化业务模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其一以大数据为依托,进一步推进采集项目工作的扎实推进,从模糊判断“估”出来到精准数据“算”出来,把“用数据说话”的理念逐步融入精益营销工作中。其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数据动态监测,为把握卷烟市场态势、提升市场调控能力、保持良好市场状态提供了经营决策依据。其三加强制度完善机制,“建立大平台,实现大流通”要求一线人员有效运用掌上服务平台,进行服务跟踪,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精益营销。”以数字转型为要,深度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打造出用数据摆事实,为科学研判市场需求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合理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精准市场预测,扎实推进终端数据采集,实现市场化改革。
三选取,扎实推进卷烟零售终端数据采集项目。开发零售终端数据采集、汇总、分析、查询系统平台,通过智能采集模式,对采集点接收实时数据,包括量(购进量、零售量、库存量)、价(包价、条价)、笔(包笔数、条笔数)数据。选取品牌规格订足率、社会存销比为核心的指标库数据,构建品牌规格需求预测模型。由点到面、逐步规范,由采到用、逐步做实,由易到难、科学应用的工作过程,追踪、分析、应用好现有的零售终端数据,为决策“购、销、调、存”等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选取进货面、重复进货率、同价位市场份额、库存可销天数以及市场价格指数五个指标的品牌运行状态指标库数据,构建品牌市场状态预测模型。选取卷烟销售笔数、时间段等结构化指标库数据,构建客户服务需求预测模型。这样一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清楚地查到某一个样本客户在某一天某一时间点的某个品牌卷烟的零售数量、笔数、价格以及剩余库存;通过抽样还原,及时掌握零售市场动态,让终端数据在经营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维度,紧紧围绕终端数据采集人员信息监测。通过数据监测在对不同类别客户真实需求研判识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一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组合和服务选项,实现对零售客户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诺。实时监测,力求稳序,一是围绕市场维度,分析各个品牌规格的销量变化、价格走势、终端布局等情况,及时把控市场动态;一线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系统监管功能,对异常情况力求早发现、早解决,做到稳中有序不失时机。二是围绕服务维度,探索消费信息与终端赢利水平的关联度,为零售客户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案;针对零售终端系统存在的“无法传递”、“扫描失灵”、“无法接受”等问题,做到及时交流沟通,相互对照分析,认真研究探讨,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困难出现一个克服一个。三是围绕货源维度,细分零售客户,梳理各类商圈的经营特点,锁定目标客户和消费群体,做到精准投放。结合实际,相关人员利用营销系统中的“零售终端”模块对数据采集客户扫描情况进行每日查看监测,确保扫描数据及时、准确到位。在终端数据采集工作推进过程中做到“更好只为最好”。
- 上一篇:保险财务管理制度
- 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