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材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教材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教材分析

篇1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篇2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1-01

一、当前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

本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走访调查本人所在城镇及周边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轻视劳技教育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智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劳技教育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上不上无所谓。许多学校的劳技课虽然排进了日课表,却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七年级按规定才上,八、九年级则不上,改成了其他科目。许多学校领导的观点是劳技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最好是不要。

(二)片面劳技教育

由于社会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劳技课同劳动改造联系起来。许多教师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把学生视为劳动改造的对象,视劳动为“没出息”“低智商”,把老师视为“不会教书的”“教不好的才去上劳技课”,把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视为正常现象。学校虽然也有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方面教育,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没办法只有去做。甚至有的班主任将打扫卫生的简单劳动归为劳动实践,错误地、局限性地认为,劳技课就是让学生们多参加劳动。

(三)单一劳技教育

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也没有正常的教研和培训,许多学校劳技课的开设确实也存在困难。上面要求开设,教务处只有安排有一定专长和兴趣爱好的教师或者由从某个学科将近退休的老师来上,他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也是不在行的。同时也存在短期行为和浅薄意识。具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教材中能上的内容上一下,不能上的就不上,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因噎废食的做法。

二、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出几下几点策略:

(一)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多功能的劳技教学实践基地,置办各种型号的自行车及零配件、机械工具、缝纫机设备等,开展自行车简易维修操作、缝纫机的使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和实验操作室的建立,可以为实施劳技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提供较好的实物场景。

(三)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技教学师

资队伍学校劳技教育得以保证和顺利开展,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成果。本人认为针对劳技课的教学,可采取内挖和外聘的办法。一方面,在科学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实际教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就近聘请农业、工厂、企业等技术人员为本校授课教师来校讲课,还派教师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有了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劳技教育就有了师资保障、智力支持。教师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结论

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燕,加快普及农村初中基础教育势在必行[J].云南农业,2005(12).

篇3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小皇帝”或“小公主”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他们倍受家长呵护宠爱,自幼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极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问题也会愈来愈严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劳动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教给孩子劳动技能至关重要。然而纵观现今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因此,劳动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门必开的学科。学生可以从课堂上学到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用于劳动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劳动课常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挤占,劳动课形同虚设,再加上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不管孩子的劳动观念多么淡薄,劳动意识多么差,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若再不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那么孩子的全面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笔者需要到另外一所学校上一节公开课,课上需要孩子们折千纸鹤,孩子们兴致极高,做得很认真、投入,但作品却不怎么像样。因为好奇,笔者问他们“学过折千纸鹤吗?”他们告诉笔者,以前跟家长或伙伴学过,没怎么学好,于是又问“劳动课上老师教过吗?”孩子默默地摇了摇头,低声说“我们从来都不上劳动课”。听了孩子的话,笔者的心隐隐作痛,教材的编者煞费苦心,一套很好的教材,却被我们放置一旁,白白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剥夺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又怎能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呢?

2.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一家几代守着一个小宝贝,孩子成了家庭的重中之重,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全力以赴,有求必应,纵然力所不及,也要尽力为之。孩子自幼过着饭来张口,衣来顺手不劳而获的生活。有些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如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书包等一概由家长包办,更有甚者,连在校劳动、值日、写作业都由家长代劳。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被剥夺了,就很难有“粒粒皆辛苦”的体会。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自己的梦想没能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想孩子处处比别人强,出人头地,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活也不用干,也不该干,这些家长可谓用心良苦,但对孩子的成长必定会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方面的原因。虽然我们积极宣传“劳动光荣”,但孩子从小受到的却是不爱劳动的影响,尤其农村,本来有许多劳动的机会,家长却不让孩子参与。大人们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便千方百计的让孩子脱离农村。家长错误的价值观致使孩子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偏差。笔者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某小学对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及孩子的理想问题,有13人想当官,有14人想当经理、董事长之类,剩下的几个说不出想干什么,只是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少卖力气挣大钱。导致这种理想形成的原因,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二、改进措施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孩子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责任重大。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再把他们当成皇帝公主,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学会本领,养成习惯。作为重要教育基地的学校,更应更新理念,改革评价标准,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社会也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孩子热爱劳动。

2.理解爱的真正内涵。我们经常赞颂母爱、父爱,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母恨不能为孩子铺就严惩不怠的道路,这是真正的爱吗?真正的爱并不只是生活的关心,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要让他们在成长中接受锻炼,甚至吃些苦头。“百炼成钢”正是这个道理,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既然我们不能照顾他们一生,为什么不能交给他们生存的本领呢?

3.多鼓励、表扬,给孩子增强劳动的信心。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无论孩子做得如何,都应先给予表扬,然后再给予建议,这样孩子劳动的兴趣就会大增,持之以恒,慢慢也就会养成劳动的习惯。

其实有许多的孩子已经在家养成了坏习惯,总是不愿意自己动手,变得很懒,有时还会吆喝着别人来为自己做事,目中无人;而有的孩子则因为在家从来没有自己亲手尝试过,所以想做却又不会,显得很不情愿,也有点无奈甚至是一丝恐惧、害怕。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孩子,家长都要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法来进行指导、帮助。当看到或是突然间发现孩子有进步了,家长就要及时表扬;而对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鼓励才是他们最有效的奖励。因此,家长的一句简短的话语:你真厉害!真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你很勇敢,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小手真棒!……这些细节都会增强孩子对劳动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他们才会乐意和有兴趣去做更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篇4

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题,开展基于岗位、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专业能力。

2.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构建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全员参与。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是我市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要求教师人人参加,人人练兵,通过岗位练兵,深化校本研修的内涵,拓展校本研修的外延。

2.注重过程,强化实效。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必须在过程上下功夫,注重过程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立足教师岗位确定练兵的内容,真正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练兵的成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

四、途径与内容

我校依据《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内容与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练兵的内容,采取分步实施,分模块达标的原则。大练兵的主战场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学年组与学科组,我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研修方式开展练兵活动。

1.同伴互助。

开展有效的听课、说课、评课和反思活动,建立团队型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研究。以教学课例为载体,以课标研读、教材分析为重点,加强同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青蓝互助。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领,强弱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校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备课,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参加区级竞赛课。

3.实践反思。

教师要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通过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开展反思性教学,将岗位练兵活动贯穿与课前系统,课中系统,课后系统,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与自我超越。

五、搭建平台,培养能力。

1.解读课标与分析教材的能力。

本学期区开展了首届教师素养大赛,我校抓住这个契机,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熟悉“新课程标准”,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月末进行学科知识测试。

2.学情分析能力。

能对本学科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份学情分析报告。

3.教学设计能力。

熟练进行学科课程的构思和设计,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问题的发生过程、知识探究过程、知识应用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能撰写一份教学设计。

4.教学管理能力。

能熟练地掌握课堂的管理技术,注重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实现有效教学。每学期每人参与一堂公开课,担任说、讲、评的角色,让老师们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5.教学反思能力。

能够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整体行为及教学评估进行反思。

6.教研、科研能力。

积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并能与同伴合作探索研究,建立学习型团队,开展中、青、骨干、科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基于问题的研修,开展课题研究,并撰写一份教学论文。

7.教学机智。

能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解决。撰写一份教育叙事。

8.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能力。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加强专题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师全员育人、服务学生的意识。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相应档案,进行问卷调查。

9.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能力。

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建设良好班级文化,创新班级教育活动,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力,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的能力。

10、组织教师参与三笔字练习。

要求教师每周保质保量地练习一叶毛笔字,两板粉笔字,每日一页钢笔字。并对书写认真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六、活动安排

1.准备和启动阶段:制定、下发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

篇5

关键词:劳动实践;综合能力

我校占地面积约10亩,校园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大桥相伴,古樟辉映,校园面积宽阔,环境舒适优雅。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为依托,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及时总结经验。

(二)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于是又另想他法,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有的说必须翻秧,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在这种情况下,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形成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篇6

美术教学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科与学科的整合,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成为现今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在教学中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更好的结合,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每个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自2005年担任中学美术教师关注这一问题至今,9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其他教师深入的交流探讨,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常常认为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属于智育,而政治等学科属于德育,音乐、美术属于美育,体育课属于体育,劳动课属于劳动教育。这样分科,虽然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但却割裂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限制了学生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育”并不是互不相关的教育内容,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作为“五育”之一的美术教育来说,只有与其他几种要素相互联系,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中学美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外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雕塑、素描、色彩、设计等,这其中,既有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内容,也有与自然学科相联系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课堂,不就美术而讲美术,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二、超越教材融会贯通实现优化教学

对于如何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新美术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做出方向性的指导,并且在中学美术教材中设置了“综合与探究”部分,安排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但具体教学效果如何关键还在教师,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基础内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则要认真研究怎样利用、处理教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其他内容,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敦煌莫高窟》一课。我们在引领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讲解它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的同时,可以扩展到佛教故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讲到“飞天”壁画原本色彩绚丽,但现在画中的人物已变成黑色,可以让学们来探讨一下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黑色物质是硫和铅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有颜料中含+2价铅元素的化合物与空气中微量的硫化氢(H2S)缓慢作用形成的。这样就把化学知识深入进了美术课堂。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舞蹈《千手观音》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进而介绍一下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将其他知识元素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拓展性引导,不但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地理解美术作品,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在色彩课及其他绘画课上,我们可以根据绘画和音乐本身都讲求节奏与律感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依据不同的绘画内容,不同的作品去播放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去绘画,实现音美、视听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在讲解绘画同时为学生介绍相联系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充分的去体验、学习艺术创作。比如康定斯基的《构图5号》,这幅作品在总旋律中有着丰富的层次变化,忽明忽暗的暖色调被一根粗壮的黑色曲线统一着,构成了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产生了交响乐式的视觉图画。我们在为学生讲解时就可以配上一曲交响乐,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样让学生对这幅作品乃至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再如,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这其中蕴含的就是美术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一样都是表现美、创造美,让我们体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就完全可以将诗歌等语文学科内容与一些美术作品相结合,依画诵诗,用诗讲画。比如,讲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一课,我们将其与曹植的《洛神赋》结合起来,让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学习诗歌,让学生真正的寓情于景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欣赏绘画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欣赏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描述所看到的作品,或者让学生课前去查阅资料,课上为同学们介绍作品或作家以及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词造句的语言文字水平,将美术课与语文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又如,在14、15册的欣赏课中都有关于凡・高的作品,我们在讲授分析凡・高作品和介绍作家的同时,更应为学生讲解凡・高在历经挫折、失败、困境时为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特别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和信仰,从而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美术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这一单元在美术知识学习中涉及了信息技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要将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好要求美术教师要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实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针对新的课程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勇于付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要注意积累广博的知识,精通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要求社会、学校、家长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要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美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为之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兴趣得到培养,视野得到开拓,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活动;创新;开放式教学

一、开展活动化课程的意义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因此,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到的能力。开展活动化课程,正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展活动化课程还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形成基本的做人处事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下是我结合活动化课程对三年级上册《家庭的亲情》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总结(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知道应该尊敬、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知道感激父母和长辈,懂得怎样去关爱家人。

(2)能力目标。能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对父母和长辈表示感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父母和长辈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

(4)教学重难点分析。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以及一些家长 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孩子不能很好的体会家人对他们的爱,总认为家人所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更不用说去主动表达对长辈的爱了,因此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家庭成员之 间的亲情,懂得尊敬、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引导学生能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对父母和长辈表示感谢,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

学习准备组织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电视节目中或身边的一些家长教育子女成才的生动事例、照片、录像等,组织学生开故事会,举办母亲事迹展览等。

二、家人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1)引导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一是自己的成长过程,自从出生以来,在父母精心的照顾下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都体验得到 的,父母和长辈给予了我们深厚的爱。二是就一件具体的事情说明母亲的伟大,对自己的关爱。教材展示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我还列举了更多的事例来 说明母爱的伟大(让同学们欣赏音频“母爱”;讲的故事“一件没有织完的毛衣”等。)

(2)父母和长辈对子女的关爱,使子女有感激之情,我引导学生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要体谅家人和长辈,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我爱爸爸妈妈”、“妈妈洗脚”;图片“帮妈妈扇扇子”、“照顾妈妈”、“递上一杯茶”;给同学们讲故事“黄香为父扇 席温被”等。)。

三、孝亲敬长

(1)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在学生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给每一个同学一张小纸条,让他们迅速将父母的生日写出来。根据写出的实际 情况,分析为什么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请他们回去问问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生日,父母一般都能够很准确、迅速地回答出来,这又是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生日记得很清楚,给孩子过生日已经习以为常;而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那就更谈不上为父母过生日了。在此基础 上,再进行教学活动。

(2)教材安排了为爸爸过生日的活动。我引导学生不要简单地模仿。对教材中的几幅图,进行分析和思考。首先是要知道父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其次 是自己如何主动做好准备;最后是祝爸爸生日快乐,给父亲过生日。对教材中的几幅画都要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给妈妈捶背?为什么自己做起了家务劳动?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爸爸买生日蛋糕?为什么爸爸把爷爷、奶奶请过来一起吃蛋糕?答案是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选择答案, 自己做出判断,自己去亲身体验。

篇8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活动

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历代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力的、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只有对青少年进行开宗明义的直接教育,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青少年所认识、理解、接受,才能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使传统美德这一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和谐统一的

1.奉公守法

悠悠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奉公守法。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奉公守法,树立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形象,一直令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则有相关内容:遵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遵守交通法规,遵守公共秩序。

2.勤学成才

勤学,就是多学苦练,勤学是成功的途径和条件。勤学要刻苦,要有一股韧劲。水滴石穿,要做好学问,就得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有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以及苏秦“悬梁刺股”等勤奋读书的佳话。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内容:按时到校,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预习、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3.勤劳节俭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代的家长都注重对子女的勤劳节俭教育。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注重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和节俭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成长。中小学行为规范的有关内容: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穿戴整洁,朴素大方。

4.仁爱助人

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有兄弟之间互相谦让;有朋友之间患难与共;有为朋友赴汤蹈火;有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还有急人之难,解人之困,成人之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内容: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关心照顾兄弟姐妹,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5.尊师礼貌

老师承担着把历史积累的知识传授于后代、把美好的道德品质传承给学生的重任,是青年一代走向文明的带路人。因此,我国历史上一贯重视尊师,我国是礼仪之邦,我国人民历来有礼貌、讲礼仪,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谦逊忍让。为了向老师学习知识,康熙帝曾拜洋师,钟隐为拜师不惜卖身为奴,陆佃千里寻师(王安石)。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内容:尊重教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谦虚礼让,使用礼貌用语;不叫同学绰号,待客热情,起立迎送;做文明观众。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齐抓共振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美”教育

在职业学校的不同学科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美”教育内容。对此,教者必须通过深刻理解教材,利用多种教育途径,点拨学生的心弦。我们要求各课教师都要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备课时,挖掘学科教材中“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等教育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美”教育在学科渗透中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教学中教者做到“有意、有度,有序”,使渗透的内容与教材本身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各学科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传统美德的认识。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把“传美”教育寓于主题班会活动之中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起着强烈的感化作用。为此,我们抓住有利时机,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如“中华文明的起源”“我的祖国我的家”“感恩亲情”“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等等,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2)把“传美”教育寓于校园活动之中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巩固和深化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电子白板设备,进行影视系列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影片蕴藏的丰富思想内容以及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容易接受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还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外部条件,同时更依赖于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本实验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仅仅是常规性的外载途径方法之一,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自省、体验与觉悟,需要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去思考。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75-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不是独立的自然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从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来看,数学教学中有其它学科无法达到的优势。单独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教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适当的法制知识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

要想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我在上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类”时,教科书P64中有一个图形是交通标志“慢”的指示牌,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它属于等边三角形,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它的标识含义,从而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知识教育。

二、在认识单位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中的单位,如,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本质上它与法制教育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渗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渗透点”,灵活机智地使之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学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时,我一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天平称出100克的质量,一边告诉学生:天平是非常公平的,我们要学习它这种公平交易,诚实做人品德,100克虽然很轻,但意义无穷。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在教会学生使用测量工具之后,教育学生:这个小小的尺子,不只能量出物体的长短,还可以量出一个人的品行,我们要学会用“尺”来量一量自己,随时改变个人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情境图中渗透法制教育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无论是章节情境图,还是练习中的情境图等,其中不只包含数学信息,还含有法制教育思想于其中,正确利用这些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法制思想进行法制教育,可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P50中“8和9”的认识时,课文首先安排了一幅教师带领学生修剪树木、浇花的情境图,情境图的顶端正中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醒目标题。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图的信息和含义之后,对他们进行了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法制教育。

四、利用例题或练习中含有的法制思想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不少的例题或练习中,都包含一定的法制思想内容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这样的例题或练习时,要细心留意这些细节,并充分利用处理例题或练习的过程,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83的例6中,教材设置了一幅学生分组捡垃圾的情境图,例题内容为“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我便利用这一例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法制教育。再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47“做一做”中,课文设置了一幅青蛙在湖中玩耍的情境图,问题是“图里有什么?”。我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后,对他们进行保护动物的法制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讲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

篇10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对帮助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认识,光靠考试是看不出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说、如何做。

作为一名小学思品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充分把握这门课的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做人的道理,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公民奠定基础。本文将与大家探讨如何进行小学思品课的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极为广泛,包罗万象,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它犹如一个生活万花筒,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健康、快乐地有意义地生活。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和亲身体验为主,以传授学法为重点,立足于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这门课程仅依靠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想增强思品课堂教学的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适应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点,构建开放的思品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突破以往那种仅局限在课堂、教材以及固有教学模式的品德教学的束缚,拓宽教学渠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搜集、角色扮演、游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指导下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体验知识学习和形成的整个过程。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全身心地感受,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本领,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然形成。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内容十分丰富,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该课程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要讲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在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线,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自身实践能力灵活选择和调整。同时,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发现,去聆听和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工厂访问,去农村参观,到社会上调查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班级例会、少先队活动、节日庆祝宣传活动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健康、快乐地生活,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感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四、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成长的历程都不尽相同,加之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由不同学生组成的不同学校和班级便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学也要因材施教,不仅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可能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拉近教材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信息等都引入课程中,巧妙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协作,互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学生与道德标准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