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

篇1

银监会于2006年底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初衷,是为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自成立伊始,银监会就要求村镇银行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下沉服务重心,下伸机构网点,缩短与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距离。然而,村镇银行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银行网点少、人手不足、结算不通,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并在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夹击之下,市场空间较为狭小。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基于对股东投资报酬的考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

为此,如何协调“草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双手互博”困境是当前摆在村镇银行面前普遍的难题。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承担着既要“支小惠农”的社会责任,又要面临求生存、求发展的双重压力。

村镇银行发展困境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是,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进行的。村镇银行既然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不能不顾基本的商业逻辑而一味要求其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和农村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着很大的操作难度。

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此外,村镇银行普遍面临资金来源不足、存款结构不够均衡的问题。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对其缺乏了解和信任,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短期内吸储难成为无法回避问题。与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相比,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将其误视为“山寨银行”。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普遍较少,加之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制约其市场的开拓。

政策支持不给力

毫无疑问,尽管国家在政策上给了村镇银行一定空间,但若想其作为金融产业的一个分支发展壮大,还远远不够。首先是支付结算体系不畅的问题。当前,国内在营业村镇银行绝大多数尚未直接加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其支付结算业务往往通过已经接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的主发起人或其他金融机构。这使得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成本上升,结算时效性和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且不能直接为客户提供通存通兑等跨行、异地结算服务。支付结算体系不畅已经成为村镇银行拓展业务的瓶颈。其次,村镇银行无法开办银行卡业务。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当前银联的准入门槛偏高,仅入会费就高达300万元,且对村镇银行缺乏差别化的支持政策,致使绝大部分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迟迟无法开办。当前,在村镇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还需要存折,与人民银行构建现代支付体系要求格格不入,长期来看也不利于留住客户。最后,国家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长效机制。如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远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的多项优惠政策,如支农再贷款、扶贫贴息等,而村镇银行则缺少相关的支持政策。

如何摆脱困境

关于村镇银行如何摆脱目前困境,笔者有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走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是扩大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这要求村镇银行首先做好大力宣传,其次勇于创新,真正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此外,还应增加营业网点,扩大服务半径。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尽管经过六年的努力,村镇银行的培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方大力支持。考虑到与城市银行业务相比,农村金融基础弱、风险大、成本高,比较优势小,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内在积极性,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从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大局出发,给村镇银行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允许其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放开“支农支小”贷款规模控制,给予更多支农再贷款支持,给予长期的财政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为村镇银行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篇2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与当地各集团成员企业密切开展产融协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金融,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稳定产业链上各类原料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

2012年3月21日上午,武夷山首家村镇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开业。据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由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61%。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 非农化 融资难 产品差异化

村镇银行是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解决我国“三农”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而设立的银行性金融机构。自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后,2007年银监会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为18家,2012年达到了514家,2013年2月7日为止达到了1502家。本文梳理了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定位“非农化”、融资渠道窄、缺乏差异化创新产品,这三大问题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的文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市场定位“非农化”

和其他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相比,现有村镇银行基本符合其服务于“三农”的宗旨,其市场定位的“非农化”是指其贷款主要面向涉农中小企业,农户贷款所占比例较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表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扎根县域、服务“三农”,“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嵇正龙在比较我国的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差别时,发现孟加拉的乡村银行具有社会服务性质,具有更多的公益色彩,而我国村镇银行是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

贺骏飞指出定位偏离主要体现为竞争地域的选择以县城为主;产品定位以存贷款为主,金融产品开发上以高端客户为主;客户定位中存款客户以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为主,贷款客户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市场定位“非农化”的原因:一是村镇银行的宏观管理制度违反了市场定位应当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基本原理,二是村镇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的性质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三是我国当前缺乏对村镇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的专项利率和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使得农村信贷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的工商业信贷。村镇银行因不能盈利而减少涉农贷款导致了“非农化”。

解决市场定位偏离的对策。首先要明确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指导思想。绵阳市金融学会课题组认为村镇银行既要体现国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要求,又必须遵循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市场法则要求。其次经营策略应该在坚持支农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错位经营,将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于农村地区的有一定经济基础、很强致富愿望和一定偿还能力中等农户群体。监管方面,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应联合建立村镇银行贷款评价考核体系、定期考评防止其偏离定位。

二、融资渠道窄

内部融资难是指对主发起人资格的限制和融资途径的单一。目前上市融资和自有资金积累的内部融资的方式均不可行。外部融资难是指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较少,同业拆借有限,服务体系滞后。

内部融资难的原因是股本结构不合理。李敏指出村镇银行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限制了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单个自然人、单一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向村镇银行投入资本,因此要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

外部融资难中,个人存款“吸储难”的原因在于村镇银行缺乏信誉,网点少,缺少与潜在储户有效沟通、缺乏合适的存款产品。而企业存款“吸储难”的原因是村镇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硬件不完善,结算系统不通畅。解决外部融资难的措施——创新的吸储方式。

解决内部融资难的措施——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对此学者们的意见分歧很大。王静等认为“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成立”的规定不一定是村镇银行的最优经营模式,提出作为民间资本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李俊龙认为民间资本控股的村镇银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具有天然的草根优势:一是克服了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财务不透明风险不确定等难题;二是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三是可以有效地引导民间资本走入合法化、正规化途径。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袁国材认为小贷公司的市场定位更贴近满足“三农”、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设立初衷,且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后风险最终责任主体将转换为国家。同时小贷公司自身对转型存在诸多顾虑,如害怕失去控股地位、担心会提高经营成本、不愿接受太多管制等。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优化应在主营业务产品的传统优势基础上创新、合理引入中间业务产品,在增强村镇银行吸储能力的同时开发创新的贷款产品和引入创新的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建设。

三、缺乏差异化创新产品

村镇银行的“三农”贷款扶农贷款力度有限。傅蔷等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它更多的是投放给农民开办的中小型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对普通农民的小额贷款却较少,且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较高。一是受农户贷款意愿和缺乏抵押品的影响,二是受农村征信体系滞后以及村镇银行放贷取向的影响。罗剑朝等对影响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负担比等一系列变量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刘津慧指出农村地区征信制度的建设滞后使得村镇银行无法获取农户信用信息开发对应的产品。微型金融组织在放贷取向上应满足被传统商业银行拒绝的、具有较大风险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

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收入来源途径之一,能够补充银行的资本金,扩大贷款规模。部分村镇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代收水电费,但目前只能现金收付所以并不十分便利高效。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诸多限制如业务范围限制、基础设施落后等,但中间业务取代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的首要利润来源,因此村镇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要更贴近“三农”。贺素文认为村镇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处于发展初期,产品开发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首先要激发理财需求,培育理财市场;其次要优化理财业务人力资源和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但是在农村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困难重重。

四、结论

村镇银行是为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而设立的银行性金融机构,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以市场定位“非农化”、融资渠道窄和缺乏差异化创新产品最为突出。为解决市场定位“非农化”学者们从指导思想、经营策略和监管三方面提出了措施;为解决融资渠道窄,创新吸储方式和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村镇银行的两种措施都还处于理论探讨的阶段;解决差异化产品创新问题的措施由于受到农户贷款风险和结算平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制约难以取得突破。

五、展望

村镇银行是以政策扶农为目的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模式存在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内在冲突。因此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兼顾的可行性的方案。关于融资渠道窄的问题,除了探讨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的可行性外,村镇银行如何借鉴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上市扩大融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解决差异化产品创新的问题,要创新传统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如何处理好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如何引入投行业务、理财业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嵇正龙.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09):69-71.

[2]贺骏飞.浅析我国村镇银行的未来定位[J].现代营销,2013(02):32-33.

[3]绵阳市金融学会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初探[J].西南金融,2008(03):34-36.

[4]傅皓辉.借鉴国际经验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开发研究,2009(06):92-95.

[5]李伟.关注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五大难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207.

[6]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01):83-85;

[7]王静,张文倩.村镇银行发起人问题探究[J].科技向导,2012(20):83.

[8]李俊龙.刍议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的积极效应与风险应对[J].财会研究,2013(02):76-80;

[9]袁国材.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村镇银行刍议[J].时代金融,2012(10):123-126.

[10]傅蔷,万思杝,李欣.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现状研究——以江西省某村镇银行为例[J].知识经济,2011(13):36.

[11]罗剑朝,赵雯.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估计[J].西部金融,2012(02):18-24.

[12]刘津慧.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1.

[13]贺素文.村镇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J].会计之友,2012(10):72-73.

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运行;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我国在农村中建立了很多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农村的一大金融机构,在当前形势下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要仔细分析和探讨村镇银行在当前时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当前时期我国的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中建立村镇银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村的金融发展提供便利的服务。但是村镇银行作为新时期的事物在其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镇银行存在的吸存难问题

一般而言,我国农村中的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都比较晚,而且在规模上也比较小,再加上很多农村中的人们对村镇银行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并不是很高。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农村中的居民对村镇银行并不是很认同,反而会倾向于实力和知名度都比较高的农村信用社,而且只有很少的居民才会把钱存入村镇银行来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有部分居民选择把钱存入村镇银行也只是为了能够获得贷款优惠。尽管有些地方对村镇银行加强了宣传力度,但是仍然难以有大量居民将钱存入村镇银行。

此外,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以及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也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并且农业生产的收益也相对较少且不稳定,因此农村中的存款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村镇银行难以吸收大量的居民存款。另一方面,农村中的村镇银行并没有很多的营业网点,而且大部分村镇银行都没有加入银联,这就使得村民在取款以及存款的时候都比较麻烦,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二)与村镇银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不是很完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农村中逐步建立了很多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就当前来看,我国对农村村镇银行的发展缺少相关的政策支持,而且政府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在市场运作以及多方参与等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财政支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村镇银行依然没有有效的配套政策。

(三)村镇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在农村当中设立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三农问题服务,村镇银行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贷款难问题,由于农村居民的特殊状况因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要比一般的商业银行程序简单,特别是一些村镇银行还推出了低于两万元贷款无需担保的相关优惠政策。尤其是近几年来,村镇银行的相关贷款程序不断得到简化,而且相关的优惠政策也随之出台,这就为农村居民的贷款提供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村镇银行的相关信用风险不断加大。假如农民的贷款出现了问题,那么农民的相关抵押品比如厂房设备或农产品等是很难折现的。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主要经营者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才对村镇银行进行投资的,并且每个村镇银行为了能够吸引银行股东都制定了短期的分红计划。他们认为村镇银行要想取得较大的发展必须要首先解决村镇银行的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考虑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他们认为只有村镇银行真正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的三农问题提供服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村镇银行的经营者为了能够不断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以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逐渐把村镇银行的相关贷款转向了城市企业中的那些风险低、利润高的客户。如此做法就必然违背了村镇银行当初设置的初衷以及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三农。

二、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政府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村中的村镇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它的各项工作都尚且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为了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运行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呵护。为了更好地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第一,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及时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有关村镇银行的相关内容和知识,能够促进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到建设和投资村镇银行的队伍中来,从而为村镇银行的迅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第二,政府要在税收上给予村镇银行优惠政策,对村镇银行实行降低营业税以及免除所得税等政策,积极增加村镇银行的相关资本积累。第三,人民银行要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支付结算、金融统计、应对异常情况的预案以及现金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促进村镇银行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人民银行要视具体情况给一些村镇银行提供一部分贷款,从而不断充实村镇银行发展的资金来源。第四,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努力发挥出自身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在更大程度上面向农村的广大居民,要牢牢抓住村镇银行发展的各种机遇,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银行的相关监管部门要及时做好监督和检查

银行的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村镇银行实施全面监管,对于村镇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要予以及时的提示,对于村镇银行运行中的违规行为要及时地予以依法处理,并要求相关银行做好整改工作。要在村镇银行中逐步完善内控制度、治理结构以及风险管理体制,对村镇银行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进行控制和处理,避免其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要不断健全监管体制,对于经营相当困难的村镇银行及时实施退出处理。

(三)村镇银行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

村镇银行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要积极在银行中引入管理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端管理人才,要逐步在企业中消除因为人为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其次要不断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使村镇银行的员工在职业道德以及思想素养上都能获得极大的提高和改善。第三,要在村镇银行内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逐渐在村镇银行中形成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对村镇银行中的员工进行良好地约束和管理。第四是要加强银行的诚信建设,这样才能够为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村镇银行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分析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采取全方位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使村镇银行真正推动三农问题的优化解决。

参考文献:

[1] 陶劲.新农村建设期待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05)

[2] 彭晓晴,陈宏,赵品华.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2)

篇5

组建村镇银行,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村镇银行试点范围的逐渐扩展,其所隐含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何最优的利用资源以保证村镇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内外条件

一是内部条件的优势分析。第一,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要求低。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要小得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第二,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对于稍大额度的贷款,村镇银行有自主决定权,有助于农户、中小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第三,政银分开,独立性强。村镇银行是在银监局注册并直接受银监局监管的正规银行业,得到了中央银行的经营许可。它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融资的工具,而是独立核算的一级金融法人。实行政银分开,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已成功地摆脱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操控和地方政府的垄断。

二是内部条件的劣势分析。第一,人力资源欠缺。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缺乏既懂金融又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支农效应与营利性之间存在矛盾。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包含了国内外的银行资本、国内的产业资本以及民间资金,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因此村镇银行也属于商业性银行机构的范畴。而“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资金量小、季节性强、点多面广的分散性、经营成本高和风险的外在性强、不可人为控制等特点。这表明农村金融改革仅仅为“三农”服务的目标不符合金融业本身存在与发展规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首先做到商业上的盈利,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三农”服务。而且令人担忧的是村镇银行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市场狭小,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一举措的地域性很强,商业化的道路更适合于较先进的农村。如何保证村镇银行长期留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长期的探索。第三,业务经营风险大。所谓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系统风险即银行业的一般性放贷风险,这种风险任何一家银行都会面临;另一种风险则是村镇银行的特殊性风险,因为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当地的农户或企业,他们手中的贷款抵押物品很少,再加上贷款零星、分散,放贷成本太高等特点,即使政策允许将利率提高,但面对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其可行度也大打折扣。

三是外部条件的机会。第一,市场需求较大。2006年5月,银监会对全国1946个县(市)、近3万个乡镇和48万个行政村银行业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取了近10万个农民和2万家农村中小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与竞争充分性情况。

调查显示,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2005年末,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平均每50个行政村只有1个网点,且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第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2007年1月29日,银监会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六个文件,支持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金融运行。因此,村镇银行的建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在对村镇银行自身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要正确定位村镇银行还必须要认识到其发展的阶段性。村镇银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第一阶段即现阶段。我们可以把农民大致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从事规模化的经营活动;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从事简单的个体经营活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还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文化水平落后、无一技之长、生产要素欠缺、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第一阶段村镇银行要扶持的主要对象,是第三类和第二类农民,特别是要扶助第三类农民逐步进入第二类、第一类。村镇银行的根本义务,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相应地位列于支农顺序第一位的应该是第三类农民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这部分农民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被现有的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所遗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与农民之间形成长期的互助合作关系,农村信贷市场的诚信问题得到改善,并使农民的经济状况逐渐得到提高,有利于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情况。在这一阶段,村镇银行资金少,人员少,这样的状况要体现村镇银行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困难的。其意义在于探索经营管理模式,传导政策,与广大农民建立鱼水关系。村镇银行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经过与投资方的协商,划定服务范围,多与农民打交道,融通部分村镇资金,基本满足部分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这有点象希望工程,但村镇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履行的是投资方的战略义务,盈亏并不是最主要的管理目标。

篇6

最近读到关于农行创新的报道。创新领域主要布局农行信用卡的国际化。包括打造农行国际化优质品牌,抓住欧洲奢侈品尾巴,微博营销等等,所有创新都是在城市里转悠。农行不“农”或不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其他商业银行看来更不会有兴趣。有种解释说,农村贷款规模太小,只占信贷总量的10%,所以商业银行不愿把重点放在那里。笔者不想从商业道德、垄断行业社会责任、国家金融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等角度来评论这个观点,只希望在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金融改革中,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能引起各方关注,由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不要延续发起行的思路,使村镇银行变成不“村镇”。如果村镇银行沿着大银行的发展思路扩张,去办成全国性银行,除了扰乱正常发展秩序破坏竞争环境外,别无任何积极意义。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已有了显著改善。最近山西永济调研报告显示,尽管那里的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农信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机构的业务均已深入到了乡村,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需要融资的农民,至少是农业大户, 已经有一定的融资选择的机会。而在同一个地区,三年前农户在这些机构中几乎贷不到款。

从宏观层面上看,农村金融的改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有报告显示,广西农信社联合社的不良贷款率在改革前的2006年高达33%。而今天降到了4%,且存款余额从不到500亿一跃到了2800亿,甚至超过了工、农、中、建、交,成了全自治区吸收存款最多,利润最大的金融机构。最近,各地农信社在加速筹建农商行。 广西恭城、四川攀枝花、辽宁沈阳、广东南海等多家农商行相继被批准挂牌。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此外,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条件。随着重庆农商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京、穗、沪、津以及江苏等多家农商行均提出了上市计划。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出现的可喜进步。

但从整体上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仍十分落后,与需要改变的落后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未来不论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都需要一个能养活13亿人口的大农业。农村金融跟不上,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不能与城市化同步,中国经济发展就可能遭遇农业空心化、农村空心化的危机。

笔者认为,发展以涉农服务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成为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村镇银行应成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我们相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机遇。

由于成本上升部分加工贸易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趋势,农民进城打工的形式也随之而变,从大规模千里迢迢的候鸟方式转为更多就近打工。围绕转移的企业形成离农村更近、离欠发达地区更近的小城镇,或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模式。这些转移的企业以及小城镇的形成,都会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现在有个较为偏颇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城镇化和农村农业发展不可偏废。城镇化提速,劳动力大量进城,的农业生产模式就可能面对劳动力不足或者不可持续的问题。集约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职业农民,可能成为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未来农村土地的集约和土地的改良,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职业农民的培养,都会产生大量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力金融服务机构。

离农村较近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农林牧渔业就地加工生产的发展是互动的。农产品加工的本地化,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一定会促进围绕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的小城镇的形成。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一定会与之同步。

篇7

正如社会资本的定义一样,我们并不能很完整的定义出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涵义,目前能做的只是从案例中理解银行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如何从社会资本中获益。通俗的说,社会资本就是银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银行可以通过利用这种资源来改善经营。因此,以往只强调企业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而较少关注社会资本的投入,在村镇银行所处的农村这样的一个“关系型社会”中,很容易形成社会资本,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利用好社会资本也许是一个实际性性的突破口。

一、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特殊性

村镇银行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而设立的新的金融机构,因此,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在农村地区,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1985)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社会,他把这种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定义为“乡土社会”,而这种“乡土社会”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村镇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社会网络。

农村社会网络关系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成员间联系的广泛性

由于地域的关系,网络间的成员联系很频繁,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娱乐、信息传播等等。这种联系的广泛性促进了成员间的交流,加深了解。

(二)成员的普遍性

所谓的成员普遍性是指一个网络,比如一个村庄,独门独户的人员占的比重极少。农村这种非正式团体的成员大多以家族的形式存在,无亲无故的外来人员较少,极少数的外来人员很难融入当地的这个非正式团体中。由于村民的排外性较强,对外来人员缺乏信任,因此联系较少。

(三)社会规范的无形强制性

即网络关系中的成员受到了非正规约束,所谓的非正规约束指道德、舆论、传统观念、价值观等。网络中的成员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且受到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统一的“行事规则”。在一个非正式团体中,成员的行为受非正规制度的约束的作用往往大于法律法规等正规约束。

(四)成员间价值观趋同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状态等原因,同一个地区很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非正式团体的成员往往有相同的奋斗目标,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仰,形成了较强的组织凝聚力,一荣俱荣的思想深入人心。村落之间的竞争约束着成员的行动,任何人做出不利于组织的行为都将受到谴责甚至处罚。

(五)农村社会网络关系的重复性

相对来说,农村是一个相对较小较封闭的组织,这种组织由几个家族组成,纽带性非常强,活动的重复性也非常大。成员的活动一般在血缘、亲缘的基础上展开,重复性则由几代几十代共同积累下来。

在农村,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还是从事第二产业的小微企业,道德、伦理等非正规的约束力量甚至比正规约束的作用更大。一个地区人们用相互之间的直接联系来传递信息和规范小市场,他们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他们普遍认为良好的信誉有利于自身的长期的发展。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他们进行着无限次的博弈,即重复博弈。由于一个长期利益的存在,利益各方不会想离开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了避免遭受报复和恶性竞争,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合作,坚守信誉,一起做大做强。中国传统核心文化之一的“关系”被充分的体现和利用,被赋予理性色彩的应用于现代化的生产中。

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即社会资本,通俗的说,把社会关系网络运用起来就变成了可形成价值增值的社会资本。根据以上村镇银行所处的农村社会网络的特征,可以总结出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特征,具体来说,村镇银行就是将农村社会网络关系资本化,从而创造利益。

村镇银行这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信息不足、经营成本高、收益差的问题。而村镇银行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能够部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

从文献中总结,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信任、规范及网络。从信任方面,社会信任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此来降低交易成本。信任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剂的作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它将是村镇银行立足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信任也是金融的核心,没有信任就没有金融,而建立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村镇银行所处的特殊环境,只要与客户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将是一劳永逸的举措。况且,在农村这个特殊的网络关系下,建立信任成本比较低廉,这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十分有利;从规范方面,依靠非正规约束来促进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益。规范是社会资本中又一大重要因素。信息透明,及时还款都是有益于村镇银行经营的行为,在农村网络关系中,成员之间碍于“面子”,碍于“关系”,不会随意违约,否则会受到同网络成员的谴责和排挤。村镇银行社会资本这个特点也可形成其竞争优势,利用特定圈子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贷款者及时还款,一方面可以降低催款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稳定长期的借贷关系,增加贷款业务。从网络方面,村镇银行所处的农村网络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这就造成了成员间违约成本高,违约概率小,因此村镇银行追缴成本大大的降低,我们不能否认社会惩罚机制比经济惩罚机制更为有效。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化趋势,农村中的社会资本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资本影响力下降,亲属间借贷现象在减少,信任的力量在减弱。同时,随着农村外来人口的增加,以及年轻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不断普遍,农村曾经非常稳固的社会关系在慢慢的改变。伴随着这些现象的出现,农村信贷由“道义借贷”转向“契约借贷”也是大势所趋,这对于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的村镇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因此要想好好利用社会资本来发展该农村正规金融,必须做出系统的完善的举措。

二、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测量

社会资本很难直接观察和测量,根据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社会资本的测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乏统一的测量方法,难以系统的分析社会资本的构成;地区间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因此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的分析目的下,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的构建方式和研究模型差异很大,社会资本测量的操作也不同。以上问题都不利于社会资本的系统性研究和精确分析。

由于社会资本是多维度的,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测量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针对村镇银行的社会资本测量,因此只根据需要对某些视角进行界定。我们将从村镇银行社会资本以下三部分来了解其测量问题,即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基本成分、社会资本的分类和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层次分析。

(一)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基本成分

根据文献,社会资本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信任、规范和网络,这是得到学者普遍认可的一种对社会资本内涵的认知。信任、规范和网络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并且相互加强。信任是组织中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组织凝聚力的关键所在。Fukuyama指出“当一个社团像从规范、诚实行为中获取期望值那样共同分享一套道德价值观时,信任便产生了”。村镇银行所处的环境很容易产生信任,只需加以巩固和利用。规范是人们参与活动的行为准则,这种规范可以是以法律法规等正式形式存在的,也可以是以道德、习俗和舆论形式存在的非正式形式。社会资本使用的规范就是非正式形式,这种非正式形式的规范对行动者的控制在特定环境下效果更好。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某种特定的联系下组成一个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可能是为了实现某些既定目标,也可能是在同一种价值观的作用下,被联系在了一起。

(二)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分类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将社会资本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Norman 对两种社会资本都进行了系统的定义。结构性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制定规则和程序建立起一个社会网络,网络中的成员可以分享信息,采取集体行动;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网络下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彼此间的信任促使成员更倾向于采取互惠互助的行为。

结构型社会资本对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每个村镇银行所处的网络环境下,以社会网络为平台的交流鼓励成员间的信息交换,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银行的长期绩效,这是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立足的基础。村镇银行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建立起紧固的网络关系,有利于长期合作;村镇银行内部的网络联系即员工之间的交流,则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内部的和谐,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认知型社会资本对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使村镇银行在市场和农村金融环境中得到认可,这种认可来源于客户和整个社会。这种认知型社会资本为村镇银行的行为提供支持,是银行未来的声誉,有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和不断的壮大。共同的信仰和彼此的信任可以把一个松散的系统凝聚起来,村镇银行只要合理的利用这种稀缺资源,就可以在一个有强大信念的组织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层次分析

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研究有两个视角:个人层次的社会资本和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个人层次的社会资本指个人如何利用周围可得到的“关系资源”来使自己获得好处;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指集体和集体之间,这里指村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科研机构及各类协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组织之间形成互利的集体行动有利于村镇银行的长期发展。

社会资本这个新概念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测量问题的出现,由于该资本不能得到直接的数据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可以替代的指标来测量。但是,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的研究很多,对资本测量的研究却极少,特别是在国内。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信任、网络、规范这三个基本成分来寻找替代指标来测量社会资本。学者们普遍认为对社会资本的衡量存在多个维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或者侧重点的不同来选择这些维度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来测量。

在实证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单从一个维度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一方面是测量的成本低,可行性较高;另一方面利用某些维度来衡量社会资本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

篇8

1村镇银行的积极作用

1.1成立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弥补现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空缺”

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竟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具有低门槛、多元化资金来源、灵活多样的股权与治理结构的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但为农村金融市场引人增量因素,而且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始,就对其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内控机制及监管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股东在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形成了机构经营者的优胜劣汰,这必将推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1.2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级解农村金融的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农村信用社这一存量机构展开,可是从结果看,无论是规范合作制,还是提供多种模式的改革尝试,效果都不甚理想。深究其原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造成一方面农信社本身缺乏改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下决心彻底清除绩效差的信用社。而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将会与农信社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促进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促成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1.3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除了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

2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村镇银行没有具体规章制度保障

银行的业务开展缺少细则性规定,目前仅有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运作监控的基本原则,缺少细则性规定。按照银监会有关人士的说法“银监会正在起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细则,具体下发日期和受理村镇银行申请日期待定。”这使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缺乏操作依据。

2.2村镇银行的设置受到地域局限

目前仅针对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实施试点,其它地方暂时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2.3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等存在问题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如何将其纳入支付结算体系,结算渠道是直接纳入当地人民银行还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加以明确规定。而且,按照目前的发行库管理制度规定,多数“村镇银行”明显不符合要求,需要对“村镇银行”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做出明确规定。同时,需要解决“村镇银行”金融稳定的问题。

2.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狭小

“为穷人提供服务会导致银行经营亏损”这是前几年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股改过程中,纷纷将分支机构撤出贫困地区的理由之一。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保守,农民的储蓄观念非常传统,缺乏理财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按经营区域原则上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市场狭小,要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村信用社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3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建议

3.1加强监管

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村镇银行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3.2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环境

发展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使其向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3.3吸引金融人才,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意识教育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既可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从业人员。

篇9

农民融资难,是困扰我国农村和农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农民融资难,不是难在农村金融机构少,而是难在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少。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除农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等,一些地方还建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的金融机构可谓不少。关键是这些金融机构很少在农村发放贷款,却将农村的大部分资金抽调转移到城市,成为抽走农村资金的“吸管”。据业内专家估算,近几年各类金融机构从县、乡、村抽走的资金,平均每年约有3000亿元。

为打破这一困境,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特点,为农民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开设银行,并提出要在农村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举除了意在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所有权不清、治理不善、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加强监管外,还要在农村和农业中形成一个资金借贷流动的内循环机制,以防止农村自己积累和在外务工流入的资金不通过银行而被城市抽调转移;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以解决农业和在农村的产业资金利润率较低的问题;要利用当地农村的土地和企业等资源,形成抵押体和融资体;建立起真正产权清晰的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因而,这一举措被金融业界视作新一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破冰之举。

村镇银行的建立正是肩负着这一特殊使命,虽然其性质也是商业银行,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它明确了民间资金可以入股,这是继“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试点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再次对民间资金打开大门,它将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村镇银行的定义与发展

我国村镇银行是指经银监会批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它不发放异地贷款,而且入行门槛低,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只要高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只要不低于100万元,即可注册。

2007年3月,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成为我国首家村镇银行,由此拉开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至5月底,全国已成立村镇银行300余家,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银监会2009年至2011年发展总体计划的1/4。据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提供的数据看,目前,新建村镇银行的规模呈逐渐增大趋势,注册资本远远超过最低限额,大都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达2.5亿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下的只有9家,且大都是首批试点时建立。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正在通过增资扩大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银行对建立村镇银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仅从去年底统计的数据看,如汇丰银行已发起组建了5家村镇银行,并计划在未来三年,每年增加4家;同时,该行还在村镇银行之下开拓网点,建立分支机构,如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已开设了三里岗等3家支行。另外,渣打银行、澳新银行也于去年挂牌成立村镇银行;而其他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的村镇银行亦在筹建之中。

与此同时,国有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并着手推进村镇银行的筹建工作。以去年底已营业的120家村镇银行中,除国开行发起设立7家、农行2家、建行2家、工行1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行、光大、民生和浦发银行发起设立9家村镇银行。从数量上看,虽然占比仅为18%,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银行自身盈利结构的调整,未来国内外大中型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投资力度还会加大。

影响和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村镇银行的设立顺应了三农发展的需求,在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总理也多次视察村镇银行,并提出具体的发展要求,这都给民营资本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梦寐以求的投资机会。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政策扶持力度小,政策扶持兑现度低”“支付结算难,影响业务发展”“社会认知度差,经营成本高”“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发展难”“征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放贷容易吸储难,村镇银行闹钱荒。这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对于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不高,居民不敢将钱存入村镇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担心存款的安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唯一能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除了储蓄外,村镇银行还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获得可贷资金。然而,相对于低廉的储蓄存款利息,拆借利息确实太高。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制约村镇银行发展。譬如,行业歧视政策依然存在,政府财政性资金仅能在部分国有大银行开户,极大地限制了村镇银行吸储资金的能力;新机构开办费较高,如工商注册登记费、注册资本印花税等偏高,造成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压力较大,实现盈亏平衡难;营业税和所得税都没有减免政策等。

针对上述问题,村镇银行都表示,希望尽快解决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问题,落实更多的扶持政策,并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他们摆脱“双手互搏”的困境注入更多动力。

篇10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7年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启动的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以来,村镇银行已经过七年的发展壮大,到如今已经达一千多家,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县市,应该说村镇银行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农村金融明显落后于城市金融的状况,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始终遵循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要始终以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经营服务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并无区别,也是“完全牌照”的银行,同其他城商行和农商行一样,按照监管要求在所辖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按金融许可证规定范围开展各项商业银行业务。相对于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如它的管理结构是扁平化的,管理半径短,手续简便,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信息反馈决策速度快等。

如今,村镇银行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渐有自身特色的小微银行、社区银行、“草根”银行,成为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新生力量,并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4年8月末,全国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70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457亿元,负债总额达6022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为5067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了1886亿元和2213亿元,两项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到了92%,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是比较高的。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向133万农户和24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4万亿元,其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作用日渐明显。

在肯定上述成绩的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者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村镇银行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宏观上来讲,经济形势总体还是向好的,但仍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经济下行的压力,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利率市场化都给村镇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组织存款难度大、存贷比比较高、服务手段单一、支付结算渠道不够畅通等,这都限制了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和服务能力。

二、村镇银行创新发展策略

村镇银行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自身的困难,如何确保其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当前村镇银行领导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农村金融问题本就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创新的一员,对于国有银行、信用社多年以来都能没解决的问题,村镇银行肯定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但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笔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分别参加了城商行、村镇银行的筹建和经营,针对村镇银行在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1.提升支农支小水平,明确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

国家对村镇银行定位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支持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县域经济,村镇银行本身要树立立足县域、支农支小的经营服务理念,将农户和小微企业作为金融信贷支持的核心。村镇银行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决策链短、管理灵活、手续便捷、审批高效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形成村镇银行特有的服务特色和竞争力。村镇银行要努力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基层,要延伸到乡镇街道、田间地头,提高服务的覆盖面。村镇银行要建立具备自身战略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要构建侧重风险防控的“三农”与小微企业业务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村镇银行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培养一批熟悉农村经济环境、小微企业情况的信贷从业人员,同时还要不断培育一批属于自己的忠实客户群体。

2.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村镇银行安全稳健运营

今年以来,由于受经济下滑、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资金链趋紧、货款回笼周期增长等困难,甚至出现了个别企业主出逃的现象,信用违约风险在逐步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村镇银行要强化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一是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要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动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时刻关注信贷资产质量的大幅波动,提高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将出现的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二是要防范出现操作风险问题,村镇银行在简化流程的过程中,不能把风险也简化掉,要建立与自身业务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对案件的防控。三是要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出现,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很容易引发挤兑事件。因此,村镇银行银行要合理规划资金使用,切实防范错配,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对流动性管理要做到主动性和前瞻性。四是要做好舆情监测,加强信息公开。村镇银行要实时关注及时研判舆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和不完整信息,特别要对重大风险事件和炒作热点,要防止负面舆情扩大化,要积极做好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增强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

村镇银行要把创新产品服务和管理方式作为经营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在业务品种上实现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贷款担保方式,推出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二是要在吸储和支付上实现创新,要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加大服务力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当地闲散资金,要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电子银行等多渠道支付方式,方便农户和小微企业进行结算往来。三是要在政策宣传和落实上实现创新,在要辖区内树立村镇银行品牌形象,要借助普惠金融、金融知识进万家、三大工程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影响力。

4.加强合规经营,规范开展经营活动

村镇银行服务范围主要是所在县域内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办理的业务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村镇银行绝不能为了发展急功近利,超出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超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来开展业务,要做到不突破自身业务范围,不跨区经营,不发放大额贷款,确保主要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标准,实现稳健发展。村镇银行做为新型农村机构,要从一开始就将银行业“三铁”纪律(即: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贯彻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要坚持做合规经营的典范。

5.加强政策扶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壮大

村镇银行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新生力量,村镇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相关部门要继续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在金融监管方面可适当调低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适当调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央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的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利用税收和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