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

篇1

VoWiFi VoLTE 切换

1 引言

VoLTE可以提升无线频谱利用率、降低网络覆盖成本、降低网络运维成本、提升用户基础通信体验等,同时基于IMS架构,可支持多种新型业务。这些优势成为全球运营商部署VoLTE的强大驱动力,使得VoLTE已经成为未来语音发展的必然趋势。VoWiFi可以使用户在没有LTE网络覆盖的区域通过Wi-Fi接入EPC网络,从而享受无差异的IMS业务。特别是VoLTE部署初期以及室内LTE信号质量较差的情况,VoWiFi能很好地弥补VoLTE覆盖的不足,提升用户体验。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已经部署并商用VoWiFi,终端和芯片厂商也积极推动VoWiFi的进程。作为VoLTE的补充,VoWiFi的商用使得VoWiFi+VoLTE的语音策略会带给用户更好的通话体验。这就要对二者的协同互操作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协同的关键技术,VoWiFi与VoLTE的切换策略等。

2 VoWiFi的产业链现状及部署策略

2.1 运营商商用VoWiFi现状及部署策略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已超过15个运营商部署了VoWiFi,具体商用情况如表1所示。

运营商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不同的VoWiFi策略。如Verizon LTE网络覆盖较好,最初仅利用Wi-Fi分流高数据量的视频业务。2015年11月在三星S6/S6e两款终端上商用Wi-Fi Calling,用户通过下载软件更新的方式,可在家中、办公室及旅行途中通过Wi-Fi接入EPC进行语音及视频的呼叫业务。呼叫US号码全部免费,呼叫美国以外的号码按国际长途收费。目前Verizon在高端机(三星S6/iPhone)上进行认证测试(包括VoWiFi与VoLTE的无缝切换),后续也会在更多的终端机型上进行测试。据悉Verizon在VoWiFi和VoLTE的切换策略上采取VoLTE优先的策略来保证用户的通话质量。

T-Mobile USA由于LTE覆盖相对较差,在2011年即商用Wi-Fi Calling,2014年9月在全球首先推出基于ePDG架构的VoWiFi业务,终端使用iPhone 6/iPhone 6 Plus,支持VoWiFi与VoLTE的双向无缝切换。而ePDG架构本身开放性较强,可以通过任何Wi-Fi AP接入T-Mobile的EPC核心网,弥补了VoLTE覆盖不足的问题。由于针对VoWiFi的标准没有完善,如Wi-Fi接入下的紧急呼叫、ePDG接入的用户位置上报、IP Can变化后用户位置上报、接入域选择、被叫域选择等,因此T-Mobile USA当时推出的VoWiFi功能对终端、IMS网络有大量的定制化要求,特别是对终端定制化要求较高。

Sprint在未部署VoLTE的情况下已经商用VoWiFi来实现过渡,其已经为美国多家机场提供了VoWiFi服务,同时也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VoWiFi通话,这也使其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EE、Vodafone等欧洲运营商也已经商用VoWiFi;AT&T 2015年10月商用VoWiFi,目前也在高端机上进行测试验证。和欧美相比,亚洲运营商VoWiFi工作开展相对迟缓,韩国、日本运营商暂未部署VoWiFi;香港和记电讯2015年6月推出了VoWiFi服务;中国电信处于测试阶段;中国移动RCS融合通信中的“新通话”中包含VoWiFi模块,其VoWiFi业务能否同步开展还有待观望;据了解,中国联通采用APP的方式实现了VoWiFi商用。

2.2 芯片厂商及终端厂商对VoWiFi的支持情况

芯片方面:高通8974/8926/8928/8916/8939/8994/8992/8909/8929/8952/8996/9x25等均支持ePDG架构,后续的芯片也都支持;海思计划2016年支持VoWiFi和VoLTE的切换;MTK有MT6735/MT6753来支持。

终端方面:终端侧有着不同的VoWiFi实现方式,三星基于自己的方案在AP层实现了VoWiFi功能,D2/Summit Tech/Taqua等软件商提供了APP或是native的VoWiFi功能,主流的仍是基于芯片BP层实现VoWiFi。三星、LG、摩托罗拉等在北美均支持VoWiFi。

目前,虽然芯片、终端硬件基本支持ePDG架构,但终端实现VoWiFi及与VoLTE的切换仍需满足多项技术标准。如三星、LG、摩托罗拉等在北美均支持VoWiFi,但国内仍需推动软件侧支持VoWiFi的终端版本。

3 VoWiFi与VoLTE协同关键技术分析及

策略建议

终端实现Wi-Fi上的语音通话有多种形式。终端通过已有接口接入存量的MSC完成业务处理。终端通过SBC的方式直接连入IMS核心网,这种方式易于部署,早期T-Mobile即采用此种方式商用Wi-Fi Calling,目前一些终端软件方案解决商仍采用此种形式。基于S2a接口的形式标准和产业链支持程度较低,不支持Wi-Fi和LTE的无缝切换。传统OTT的方式,如微信、Skype等,此种形式语音通话质量较差且不支持VoLTE和VoWiFi的无缝切换。由于标准成熟度、产业链成熟度、互通性、可扩展性等因素,目前国际上商用VoWiFi的运营商均采用基于S2b接口的ePDG方案。GSMA国际标准组织更是明确了基于S2b接口的ePDG方案作为VoWiFi的主流方案。终端通过S2b接口方式接入EPC核心网,此时EPC网络将WLAN接入视为不可信接入,则必须通过ePDG接入EPC,终端和ePDG之间采用IPSec隧道承载数据,使不可信网络的网元无法感知数据传输,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再通过P-CSCF接入IMS实现VoWiFi功能。

3.1 VoWiFi与VoLTE的切换流程

(1)VoLTE切换至VoWiFi

终端进行VoLTE呼叫,当终端检测到LTE信号强度与Wi-Fi信号强度达到切换门限时,IMS PDN切换至Wi-Fi,VoLTE呼叫切换至VoWiFi。具体如图1所示。

UE通过LTE网络接入EPC网络,S-GW与P-GW间建立GTP隧道,通过P-CSCF接入IMS核心网,终端进行VoLTE业务。UE检测到Wi-Fi信号,同时LTE信号和Wi-Fi信号达到切换门限,终端发起切换。UE对Wi-Fi网络进行鉴权以及Wi-Fi网络对终端进行授权。Wi-Fi网络鉴权和授权成功后,触发附着流程。UE向ePDG发送IKE_AUTH request消息,发起认证请求,ePDG向3GPP AAA Server请求UE切换前连接的PDN相关信息及用户签约信息。ePDG根据切换前的P-GW地址选择P-GW,向P-GW发送Create Session Request消息,建立PDN连接。P-GW将自身的标识和APN信息发送给AAA Server服务器,并从AAA Server服务器上获取鉴权信息,更新用户信息。P-GW向ePDG返回Create Session Response消息,ePDG将P-GW分配给UE的IP地址传给UE,完成附着流程。UE和ePDG之间的IPSec隧道建立成功,ePDG和P-GW间的GTP隧道建立成功,UE可以通过Wi-Fi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文。P-GW发起3GPP EPS Bearer Release流程,释放切换前LTE网络的EPS承载资源。当终端切换到Wi-Fi网络后,UE向P-CSCF发起重注册,刷新当前用户注册状态。终端在Wi-Fi上完成IMS注册,完成VoLTE至VoWiFi的切换。

(2)VoWiFi切换至VoLTE

UE通过ePDG接入EPC网络,P-GW通过S2b接口与ePDG建立GTP隧道,通过P-CSCF接入IMS核心网,终端进行VoWiFi业务。UE检测到LTE信号,同时LTE信号和Wi-Fi信号达到切换门限,终端发起切换。UE向MME发送PDN Connectivity Request消息,完成鉴权附着流程后,MME发送Modify Bearer Request消息给S-GW请求更新承载。P-GW向S-GW返回Modify Bearer Response。S-GW将Modify Bearer Response消息转发给MME,消息中携带EPS Bearer Identity,通知MME发生从Wi-Fi网络到LTE网络的切换。UE和S-GW之间的专有承载建立成功,S-GW和P-GW间的GTP隧道建立成功,UE通过LTE网络进行数据报文的接收和发送。P-GW通知3GPP AAA更新P-GW地址。P-GW发起Non-3GPP EPS Bearer Release流程,释放切换前Wi-Fi网络侧EPS承载资源。当终端切换到LTE网络后,UE向P-CSCF发起重注册,刷新当前用户注册状态。终端在LTE上完成IMS注册,完成VoWiFi至VoLTE的切换。

3.2 VoWiFi与VoLTE的切换策略

目前国际标准对VoWiFi和VoLTE切换的具体策略没有明确要求,运营商可根据自己的网络覆盖、用户量等定制符合自己需求的切换策略。

(1)基于用户选择的切换策略

VoLTE相对于VoWiFi有着更好的语音质量保障,而免费Wi-Fi已经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免费的VoWiFi同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终端上可设置Wi-Fi优先或LTE优先供用户选择,这就要求终端对应不同设置有不同的切换策略。当用户设置Wi-Fi优先时,用户应当在Wi-Fi和LTE覆盖均较好的网络下优先发起VoWiFi电话,在Wi-Fi信号强度较差或者丢失的情况下切换至VoLTE,在Wi-Fi信号强度较好时,切换至VoWiFi。当用户设置LTE优先时,用户应当在Wi-Fi和LTE覆盖均较好的网络下优先发起VoLTE电话,在LTE信号强度较差或者丢失的情况下切换至VoWiFi,在LTE信号强度较好时,切换至VoLTE。空闲态时的IMS PDN切换规则和通话中保持一致。基于用户的选择在终端实现上较为繁琐,同时不利于运营商对VoWiFi的战略部署。

(2)基于运营商要求的切换策略

运营商可根据自己商用VoWiFi以及VoLTE的战略部署定制符合自己的切换策略。此时需考虑终端是否开放给用户进行网络优先的选择,因为运营商定制的切换规则直接反映了网络优先的策略。如运营商保障用户的通话质量,将VoWiFi作为VoLTE的补充,弥补部分地区及室内覆盖的不足,可设定切换规则为:在Wi-Fi和LTE覆盖均较好的网络下发起VoLTE电话;在LTE信号强度较差或者丢失的情况下切换至VoWiFi;在LTE信号强度较好时,忽略Wi-Fi强度,直接切换至VoLTE。若终端无网络优先选择设置,则空闲态时的IMS PDN切换规则和通话中保持一致;若终端仍有网络优先选择设置,则空闲态和通话中的IMS PDN切换规则相对独立以避免冲突,用户选择的设置反映空闲态IMS PDN的优先策略,控制呼叫建立的网络,而运营商仍可控制通话中的切换策略,虽然此种策略能兼顾运营商及用户的需求,但会提升语音的切换率,影响用户体验而且会增加网络负荷。

综上所述,建议运营商基于自己的需求设定切换策略,同时避免用户进行网络选择。

3.3 VoWiFi与VoLTE的切换门限

终端发起VoWiFi与VoLTE的切换流程离不开切换门限的制定。切换门限可根据切换策略设定不同的值。如LTE高门限、LTE低门限、Wi-Fi高门限、Wi-Fi低门限等。高低门限的差值可根据运营商自己的配置及策略设定。建议通过语音质量、不同的切换场景等测试设定具体的门限值。

3.4 VoWiFi与VoLTE协同的其他问题

终端在数据连接态时VoLTE通话与VoWiFi通话的无缝切换(LTE数据业务连接态特指终端在无VoLTE通话时的LTE RRC_Connected状态),评估语音对数据的影响以及数据对切换的影响,在不同终端进行VoWiFi与VoLTE的兼容性,VoWiFi与VoLTE的切换时延及用户感知等,建议针对这些VoWiFi与VoLTE的协同问题进一步研究验证以提高用户体验。

4 结束语

随着国内外运营商VoLTE及VoWiFi的商用,运营商实现VoWiFi与VoLTE的协同互操作需定制符合战略需求的切换策略,二者的协同技术需进一步研究与测试。相信未来VoWiFi与VoLTE协同的语音策略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语音体验。

参考文献:

[1] GSMA IR.51. IMS Profile for Voice, Video and SMS over Wi-Fi[S]. 2015.

[2] 3GPP TS 23.402.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non-3GPP accesses[S]. 2014.

[3] 3GPP TS 33.40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3GPP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SAE); Security aspects of non-3GPP accesses[S]. 2014.

[4] GSMA IR.92. IMS Profile for Voice and SMS[S]. 2013.

[5] GSMA IR.94. IMS Profile for Conversational Video Service[S]. 2013.

[6] 3GPP TS 24.312. Access Network Discovery and Selection Function (ANDSF) Management Object (MO)[S]. 2014.

[7] 3GPP TS 29.198.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and Terminals; Access to the 3GPP Evolved Packet Core (EPC) via non-3GPP access networks; Stage 3[S]. 2014.

[8] 3GPP TS 23.261 V11.0.0. IP flow mobility and seamless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offload; Stage 2[S]. 2012.

篇2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4G手机正式获得入网许可意味着4G正式商用的一大“设备瓶颈”已经得到了解决,4G正式商用将越来越近。

更快的网络速度,更加灵活的计费机制,更令人激动的体验,这一切都那么令人向往。

设备瓶颈已解决

距离3G的已经过去了4年,在国人感叹3G网络带来的高速无线上网体验时,国外早已经实现了4G的普及。

在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测评报告中,2012年我国的固定宽带普及率虽然已经达到12.2%,但是网速仍明显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国外的调查统计中,中国的网速排名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不要说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差距。更何况目前3G网络的普及尚不完全,尤其是中国移动由于缺乏相应的终端,3G用户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在3G方面未能占据优势,发展4G较其他运营商更显迫切,寄望通过4G扭转现状。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的技术产品。4G可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要快2000倍;而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几乎能满足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自2009年有两家运营商率先推出LTE网络以来,到2011年年底达已达到47个。据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预测,到2012年年底, LTE商用网络将达144个,分布在59个国家和地区。这一事实表明,全球LTE商用网络的部署正在不断升温。

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介绍,过去终端一直是4G商用的瓶颈,不但没有智能手机,而且数据类的终端也不是很成熟。目前已有大量数据类的终端,比如在中国移动4G扩大规模实验上已经完成了10款数据类终端的测试;随着4G手机的正式推出,4G商用的步伐也将加速。曹淑敏还介绍,中国移动从去年至今已采购了27万部4G手机,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0万部,从终端角度看4G已经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

厂商蓄势待发

“4G牌照发放后,由于网络普及的问题,未来两年内将出现2G、3G、4G手机混合使用的局面,而两年后将会迎来一股‘换机潮’,对智能手机厂商而言是一大利好。”智能终端设备分析师徐维胜表示。事实上,国内外众多智能手机厂商已经瞄准了“换机潮”中的商机。目前,国内的酷派、华为、中兴等厂商都在积极研发和测试4G手机,小米刚刚推出的小米3手机同样支持我国自主的4G网络;而在国外厂商一边,除了索尼、三星外,苹果推出的iPhone 5C和iPhone 5S两款手机同样支持我国自主4G网络,并有望和中国移动达成合作。

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华为高管近日也表示,随着中国和欧洲等全球电信运营商扩大网络,公司预计今年4G设备销售收入将超过20亿美元。

华为LTE业务副总裁周跃峰指出,LTE智能手机价格仍高于不使用LTE技术的手机,这很正常。他介绍说,目前全球有1亿4G LTE用户,占移动用户总数的比例不大。到2016年,使用4G的用户数量将达到10亿,占移动用户总数的一半还多。

“我们预计到2015年左右,包括LTE的多模式智能手机的价格将和普通的智能手机差不多;到那时,LTE智能手机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加。”他说。

研究公司IHS iSuppli称,受益于中国、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市场的网络扩张,2013年4G LTE基础设施支出将达到243亿美元,接近2012年87亿美元支出的三倍。

华为无线网络营销副总裁蔡孟波表示,去年华为LTE营收无足轻重,但是今年上半年迅速增加至10亿美元。2013年全年,LTE营收有望超过20亿美元。

中国将拥有更多话语权

面对即将到来的4G时代,中国也将拥有更多话语权。

在3G时代,虽然由中国倡导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列为国际标准之一,但在海外接受程度并不高,一些国家和地区只是建设了试验网络,只有中国移动一家进行了大规模部署。

而在4G时代,中国倡导的TD-LTE将摆脱唱“独角戏”的尴尬。TD-LTE标准从提出以来,在国际标准和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产业阵营也聚集了系统、芯片、终端、仪表等领域的50多家国内外主流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无线技术与应用大会”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所长王志勤介绍,目前已有9家系统设备商获得了电信设备进网试用许可。此外,从今年8月份开始,TD-LTE启动了终端的进网检测,目前已有20多款终端正在进行测试。

此外,由中国移动参与的TD-LTE第一阶段扩大规模试验也进展顺利。王志勤表示,该试验历时4年,先后经历了从室内到室外、从单模到多模的阶段。TDLTE工作组认为,参与试验的系统设备功能已比较完善,达到了可运营、规模应用的水平。同时,在芯片和终端方面,也实现了多厂家供货的产业发展环境,而从产品本身来看,也已达到面向商用的条件。

接受度尚待提高

反观用户的角度,至少从目前来看,普通消费者对4G网络的热忱度并不太高。虽然运营商大肆宣传推广号称3G网络已经普及,但是事实上目前国内3G渗透率才将近三成,绝大多数的手机用户并没有享受到3G网络的便利性。

有业内人士称,一方面是3G网络的资费要更昂贵一些,用户不太轻易能够接受;另一方面限制于客观因素,比如市场中支持TD-SCDMA的终端较少,这就直接导致了现有移动用户使用3G网络可选的产品不多,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倘若大规模升级至4G网络之后,手机的价格能否降下去成为关键。

根据美、韩、英等国的经验,如果4G资费水平过高,即便是4G拥有速度上的优势,普通消费者也很难选择使用。目前,我国3G资费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市场担忧4G正式商用后,较高的资费水平可能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篇3

【关键词】TD-LTE 多模多频 芯片 终端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3-0056-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全球信息通信产业日益呈现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大量无线数据用户带来流量的爆炸式增长。而凭借高速的数据速率及灵活的无线资源管理能力,LTE技术赢得了全球越来越多运营商和制造企业的青睐。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共有70个国家完成175个LTE商用网络的部署,126个国家的424个运营商参与投资LTE产业,LTE用户数量超过7 000万。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248张LTE网络实现商用,用户规模超过1亿。而在LTE产业至关重要的终端环节,全球目前已有97家企业了821款LTE终端,其中包含智能手机261款[1]。

同时,因在频谱利用率方面的突出优势,TD-LTE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启动16个商用网络服务并开通63个试验网络。但相比于LTE FDD,TD-LTE产业链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TD-LTE核心芯片及终端环节,合理的终端发展策略将快速有效地推动TD-LTE产业的发展成熟。

2 LTE多模多频终端市场需求及技术复杂度

目前,全球2G移动通信系统仍然拥有众多用户存量,3G技术的产业化和商用化已取得初步成功,国际环境中2G/3G/LTE等多制式的通信网络将呈现的发展态势。针对未来全球漫游的需求,考虑到全球各国家和地区通信制式的多样化以及TDD/FDD融合组网的发展态势,支持GSM/GPRS/EDGE、TD-SCDMA、WCDMA、CDMA2000、TD-LTE和LTE FDD多模多频将成为核心芯片及终端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多模多频的产品需求无疑会提高LTE终端的技术复杂度,全球核心芯片及终端企业都将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各国家和地区规划使用的LTE频段不统一,TDD/FDD两种制式的兼容加剧频段的分散化,同时考虑到对2G/3G系统的支持,终端射频部分的技术难度大大提高[2];

(2)高达20MHz的频谱带宽以及多天线MIMO、载波聚合CA[3]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LTE设备的技术复杂度,同时双模双待、CSFB、SRVCC等语音方案的实现也将增加产品的开发难度;

(3)多模多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LTE终端的续航能力,因此核心芯片的功耗及终端的集成度都需进一步改善。

目前,LTE终端产品架构主要分为双芯片及单芯片两类,以LTE手机为例,两种解决方案分别如图1、2所示。双芯片方案能够有效利用2G/3G已有芯片产品,但会导致终端功耗的提升,影响用户体验;单芯片方案能够弥补双芯片方案中功耗大的缺陷,但2G/3G/4G的集成芯片需进一步投入研发及生产资源。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案,多模多频都将提高产品的复杂度,导致研发周期的延长及成本的提高。

3 国际LTE多模多频终端发展策略

纵观全球市场,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LTE网络发展迅速,用户集中度较高。伴随着国内TD-LTE扩大规模试验的不断深入,中国LTE市场将逐渐步入商用阶段,因此积极借鉴国际LTE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美国Verizon Wireless

全球LTE商用部署首先从美国拉开序幕。作为全球最大的CDMA网络运营商,Verizon选择LTE FDD作为4G演进技术,并于2010年12月宣布正式启动LTE服务。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目前其LTE网络可覆盖486个城市,接近全美面积的90%,覆盖人口达2.6亿。同时,Verizon的合约用户月平均消费额达145.42美元,ARPU值得以迅速提升。Verizon的LTE大规模商用计划,引发了美国市场的“鲶鱼效应”,也促成了全球LTE商用的星火燎原之势。

Verizon在LTE运营方面的成功与其灵活有效的终端策略密不可分。为兼容3G阶段所采用的CDMA EV-DO网络,Verizon选择CDMA/LTE双模双待技术方案,联合主流芯片和终端合作伙伴,积极推动各类数据终端及智能手机的研发及产业化。双模双待方案在多模互操作、LTE语音方案等方面降低了终端产品的技术难度和复杂度,使得Verizon能够快速推出商用化终端产品,从而带动了LTE用户的快速增长。

(2)日本软银

2012年2月,日本第三大电信运营商软银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正式推出TD-LTE商用服务。截至2013年4月,软银TD-LTE用户数已突破100万,网络规模增长迅速,用户体验良好。

软银在TD-LTE各发展阶段采用了不同的终端策略。在TD-LTE商用初期,考虑到日本国内密集的人口分布及庞大的数据流量需求,软银将单模MiFi作为主打终端,成功实现了3G网络流量的分流。随着商用进程的推进,软银积极拓展终端销售渠道,引入多样化终端以完善TD-LTE产业链。2012年10月,软银在秋季会上宣布联合华为、摩托罗拉、夏普、富士通和京瓷等,推出6款GSM/WCDMA/TD-LTE 3模智能手机,多模智能终端的推出显著驱动了用户的高速增长。

(3)韩国SK电信

LTE技术在韩国的用户接受程度很高,目前用户数已突破2 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0%。其中,发展最快的SK电信于2011年7月正式商用LTE FDD,截至2012年4月其LTE用户数已经超过1 000万。依靠国内三星、LG等终端企业的支持,SK推出了多款LTE终端,以支持GSM/WCDMA/LTE 3模为主,包括25款智能手机、5款平板电脑、2款USB Modem和1款支持LTE功能的相机。同时,SK积极拓展LTE高清电影下载、视频通话等业务应用,并联合手机游戏公司上市网络游戏,吸引了众多年轻用户。

通过Verizon、软银和SK电信的例子可以看出,国际领先的LTE运营商在发展LTE网络时均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产业的发展情况,选择双模、3模作为过渡阶段LTE终端多模多频的技术要求,通过平衡技术难度与市场需求两方面因素,促进LTE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

4 TD-LTE多模多频终端发展策略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共TD-LTE终端166款,仅占全部LTE终端的20.2%,并且主要仍以CPE、MiFi、数据卡等数据类终端为主,手机类终端发展缓慢。而目前国内产业链多以5模13频作为LTE终端的唯一发展目标,过高的多模多频要求并不利于TD-LTE终端的发展。

(1)芯片及终端环节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

LTE多模多频对芯片的工艺、功耗和终端的集成度提出了巨大考验。相比国际企业,国内核心芯片企业开发技术及经验积累仍有不足,在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国内企业的优势主要在TDD领域,在WCDMA/LTE FDD等方面基本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劣势。

另一方面,5模13频的产品需求也相应地提高了终端开发的技术复杂度,增加了终端整机相关设计及生产环节的压力和负担,导致产品开发周期的延长和市场参与门槛的提高,因而打压终端企业投入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并影响TD-LTE终端快速进入市场。

(2)多模多频导致芯片及终端成本剧增

一方面,考虑到技术复杂度及客户需求的紧迫性,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多模芯片及终端的开发,特别是WCDMA等制式的开发工作量较大,大量的成本开销无可避免。

另一方面,若需支持WCDMA等制式,国内芯片及终端企业需要向高通等公司缴纳高额的专利费用。这无疑将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产品成本,最终削弱芯片及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短期内用户规模及需求有限

尽管近年来TD-LTE发展迅速,但目前全球范围内LTE网络仍以热点或区域覆盖为主,产业仍处于不断发展上升的过渡阶段。从长远来看,支持5模甚至6模制式十分必要;但考虑到目前的国际漫游大都以语音业务为主,数据业务漫游的需求比例较低,因此在短期内,支持5模以上产品的用户需求和规模十分有限。

参考国际LTE发展的前期经验,考虑到5模13频芯片与终端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度、成本开销等压力,以及TD-LTE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议国内产业链优先引入双模、3模等手机终端作为国内TD-LTE市场多模终端发展的过渡产品,而将5模、6模手机作为长期的产品发展目标。

这样建议的原因是:第一,过渡产品可减轻芯片及终端企业的研发压力,缩短TD-LTE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企业的资金滚动效率,带动企业投入的积极性;第二,过渡产品技术指标的相对降低将促进产品价格的适度调整,进而有利于TD-LTE终端的快速上量;第三,过渡产品可在TD-LTE市场启动初期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降低专利风险,从而为TD-LTE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GSA. Evolution to LTE Report[R]. 2013.

[2] GTI. Multi-Mode Multi-Band Device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s[R]. 2012.

[3] 王映民,孙韶辉. TD-LTE技术原理及系统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2-24.

篇4

【关键词】移动终端“伙伴式”模式 “家长式模式 “导师式”模式

1 国内运营商针对移动终端的现有策略分析

在1999~2001年这段时期内,电信运营商基本不介入移动终端环节,国内移动终端市场主要以终端厂商自行研发/生产终端并组织销售的开放模式为主。当2001年中国移动开通了GPRS网络并持续加大新业务开展力度时,发现终端厂商对运营商新业务发展的支持滞后严重,特别在MMS业务上问题尤为突出,MMS业务甚至在同一厂商的不同型号终端上都无法互通,而且在MMS商用大半年后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过去单纯的开放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需求,中国移动也在此背景下决定通过定制方式有重点地介入移动终端环节。中国联通经营CDMA网络初期也曾尝试依靠开放模式解决CDMA终端的供应问题,但运营两年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开放终端模式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通过建立终端公司的方式介入终端的商业化运作。

目前,新一轮电信重组后形成的三家运营商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了终端环节,但由于不同制式终端的产业特点、运营商实力等因素差异,不同运营商的移动终端策略各有侧重。

(1)中国移动:GSM终端采取“伙伴式”合作策略,TD-SCDMA终端则采取“家长式”模式牵引产业链发展

中国移动GSM终端策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终端定制程度及定制终端运营模式两方面。中国移动一般选择市场上较热销的GSM终端型号进行较浅层面的定制,定制内容主要包括运营商Logo、菜单和快捷键等方面,终端厂商往往只需要修改模具、终端软件而不需要大幅度改动硬件平台。由于定制终端型号与非定制的相同型号差异有限,这两类终端往往在市场上同时销售,并通过跟运营商套餐捆绑等提供给不同用户选择从而实现区隔。而中国移动也出于减轻资金压力并提升终端运营效率等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后目前主要通过商完成定制手机的采购、铺货、组织销售等。在这种合作模式中,运营商与终端厂商之间体现出“伙伴式”的合作关系,终端厂商通过跟中国移动的合作增加了终端销售并提升了市场影响,而中国移动通过终端定制加大了对终端产业链的影响而有利于自身新业务的发展,据赛诺咨询的数据,2008年市场上销售的中国移动定制手机已占全部手机市场的21%,中国移动定制终端已成为国内移动终端市场的重要力量。

与自身的GSM终端发展策略相比,现阶段中国移动对TD-SCDMA终端采取的是“家长式”的发展策略,这是中国移动面对TD-SCDMA终端产业化较弱现实的选择。中国移动在TD-SCDMA终端产业链中扮演“家长”角色,这可以体现在运营商直接进行资金扶持以及介入采购等方面。2008年中国移动对TD-SCDMA终端进行了数次集采,稳定了TD-SCDMA试商用阶段的终端供应。2009年5月,为了吸引产业资源加入从而加速TD-SCDMA终端发展,中国移动向3家芯片厂商和9家终端厂商合作的11个产品项目方案合计发放了6亿元人民币的TD-SCDMA终端专项激励基金。在中国移动加大力度介入的情况下,TD-SCDMA终端的发展有所提速,在TD-SCDMA终端商用成熟度整体落后于WCDMA和CDMA2000的情况下,中国移动能够领先竞争对手推出支持自有手机平台OMS的TD-SCDMA手机就可以体现出这点。

(2)中国电信:利用“导师式”模式持续推进终端社会化

中国电信面临的终端发展形势与中国移动有所差异:一方面,CDMA终端商用成熟度较高,即使最新商用的EV-DO Rev.A版本终端也不存在技术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国内CDMA用户市场份额较少影响了终端市场的规模,CDMA终端产业链较封闭并且产业上游处于垄断状态增加了终端成本,过去几年CDMA发展较停滞也影响了产业链的信心,厂商追求中短期利益的心态较明显。因此,CDMA终端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目前缺乏的是产业链的信心、现实的市场规模与利益。在这种产业环境下,如果单纯采取“伙伴式”策略容易使终端供应出现波动,而“家长式”策略也并非必要,因此中国电信最终选择了扮演“导师”的角色来介入终端环节。

现阶段中国电信移动终端发展举措主要体现在撮合产业需求以及组织商进行终端集采等方面。为了撮合产业需求并向业界自身的终端需求(包括终端需求规模、终端产品线设想、主推终端产品以及业务产品对终端的要求等),中国电信不定期跟产业链进行沟通以及较定期召开产业终端大会,以促使终端产业链进一步明确方向并增强信心。另外,中国电信还不定期组织商集中招标和采购移动终端,并通过跟产业链各方合作不断推进CDMA终端的社会化进程,2009年8月中国电信组织商集中采购了近400万部3G手机,由于需求规模得到一定保证,最低采购价的3G手机已经不足600元,3G手机进入入门价位所产生的鲶鱼效应将有利于3G业务在国内的加速普及。

(3)中国联通:无论GSM终端还是WCDMA终端都采取“伙伴式”发展策略

在2007年以前,中国联通对GSM终端采取完全开放的策略并主要依靠开放市场满足手机终端发展需求。随着2007年GPRS网络开通以及新业务发展提速,中国联通开始准备介入GSM终端的定制,但由于中国移动对GSM终端产业链的强大影响,中国联通的GSM终端定制遇到较大阻力。例如,一旦某款手机型号被中国移动选择作为定制手机后,厂商往往迫于中国移动的影响力而不愿意将该款手机作为中国联通的定制型号。2008年,出于加强新业务终端支持以及应对电信重组等考虑,中国联通正式介入GSM终端定制,并采取跟中国移动定制手机型号相区隔的方式降低合作阻力。

在3G手机发展策略方面,由于中国联通是国内唯一的WCDMA运营商,而全球累计上市的WCDMA/HSPA手机已超过500款,这些手机型号中相当部分经过汉化等适配后就可以较好地支持联通的3G网络及业务产品;另外国外部分WCDMA手机本身就能够直接支持联通的基本3G业务,水货也成为了联通3G手机产品线的重要补充。概括来看,中国联通面临的3G终端发展形势是最为乐观的,因此中国联通在3G手机发展策略上也选择了“伙伴式”模式,在iPhone引入问题上,联通没有接受Apple公司提出的分成模式就可以体现出这样的策略思路。在定制终端商业运作方面,目前中国联通通过华盛公司采购并组织销售部分入围的定制WCDMA手机,这跟当年联通CDMA终端运作模式比较类似。

2 电信运营商未来移动终端策略走向展望

由于终端运营并非电信运营商的主营业务,介入终端环节只是运营商加强终端对业务支持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面对终端产业环境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运营商需要在不同阶段对终端发展策略作出必要的调整。以日本为例,过去为了降低终端的购买价格来吸引用户入网,日本移动运营商普遍对终端实行高额度的补贴,但这种策略在实现加速发展用户的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因此在进入2008年后,针对移动电话市场进入饱和期的现实,用户市场份额领先的运营商DoCoMo率先调整了终端策略,其把过去的终端补贴改为以业务资费补贴为主,虽然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终端的销售,但却改善了运营商的利润水平,DoCoMo的策略也得到了市场挑战者KDDI的跟进。目前,国内3G正处于商用起步阶段,但随着网络的逐渐完善,3G业务必定会提速发展并对原有的用户市场格局与终端产业发展产生影响,这也将促使运营商对原有的终端策略作出相应调整。

(1)中国移动:未来相当时期内基本维持现有的终端发展策略,但介入会更聚焦于重点领域

在2G市场保持绝对优势但3G业务需要追赶竞争对手,这将是中国移动未来相当时期内面临的竞争场景。在2G市场已初步成熟但新业务仍需要持续推出的情况下,通过“伙伴式”模式保持对终端产业的影响应是中国移动针对2G终端的优先选择。TD-SCDMA短期内要在产业成熟度、市场规模等方面赶上WCDMA和CDMA2000难度较大,这决定了中国移动仍需要以“家长”的角色去牵引产业链的发展,但随着TD-SCDMA终端发展逐步改善,中国移动的介入力度有可能逐渐减弱并最终争取向“导师式”模式转变。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兴起,未来中国移动介入终端的方向将更加聚焦到信息化及互联网领域,例如支持OMS的终端等。

(2)中国电信:持续推进终端社会化并争取向“伙伴式”模式转变

严格来说,目前CDMA终端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这是多年来CDMA终端产业链封闭、用户市场规模有限、原CDMA运营商策略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在短期内完全打破这种僵局并不现实。由于运营商大规模介入终端存在着成本和效率问题,因此切实提升社会化程度并促进终端产业的自我良性发展能力就理应成为CDMA终端的长远发展目标。在推进终端社会化的过程中,运营商需要以中立、开放的态度加强跟终端产业链的合作。例如,针对现阶段CDMA终端由于价格高、品种少从而难以在开放市场跟GSM终端竞争的问题,运营商应主动出台政策扶持CDMA终端在开放市场的发展,如通过代金券等方式使开放市场的CDMA终端也能享受运营商的优惠与补贴。另外,针对CDMA终端产业上游较集中的特点,运营商可以加强跟芯片厂商的合作来把运营商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对终端芯片支持上,然后通过从产业链上游向终端厂商和软件厂商传递,以降低终端社会化过程中终端对运营商新业务支持能力被明显削减的风险。

(3)中国联通:维持现有终端发展策略模式,但可能有重点地实施紧密合作以加强3G优势

鉴于在2G市场上中国移动已取得的绝对性优势,中国联通要在GSM终端领域取得优势性影响力的难度较大。但在3G市场上,中国联通所具备的WCDMA终端国际产业链优势则有望保持甚至进一步强化,因此中国联通没有必要全面深入介入3G终端,而在未来整体上维持现有“伙伴式”终端发展模式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在话音业务持续低值化而数据业务日益成为主要竞争领域的背景下,如果能够依靠3G有效提升市场地位,中国联通将顺势建立起更远大的企业战略决心,出于强化自身在数据应用与新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中国联通将可能尝试在重点领域跟终端产业的优质资源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如行业终端和支持未来网络升级/演进的HSPA+终端研发等。

【作者简介】

李俭伟: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无线通信研究部,从事移动通信市场的跟踪与研究,曾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移动通信市场的学术文章。

篇5

国内的3G牌照发放仍在万众瞩目中。2007年4月,我们的近邻俄罗斯终于迈出了3G部署的第一步。俄罗斯的3G规划是怎样的?它们的运营商在思考和遇到了哪些问题?

2007年4月,俄罗斯宣布颁发三张3G牌照,分别给MTS、VimpelCom和MegaFon三大移动运营商。这三家运营商在俄罗斯的通信市场占据着领先地位,总共占有俄罗斯移动通信85%的市场份额。3G牌照争夺大战落定之后,人们的关注目光开始转向胜利者们的3G实际部署策略。

3G部署规划

根据规定,MTS、VimpelCom和MegaFon三家运营商分别获得了1.935~1.980GHz、2.010~2.025GHz、2.125~2.170GHz的频段,需要在两年内推出商用服务。俄罗斯的电信监管部门还要求三家运营商在未来三年内必需要部署至少2000个3G基站。

VimpelCom公司CEO Alexander Izosimov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运营商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作为俄罗斯第二大运营商,VimpelCom公司的2G基站部署速度大概是每年4000个基站。也就是说,俄罗斯的3G运营商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潜力的判断来规划自己的3G部署速度。

Izosimov透露,VimpelCom公司的3G投资计划是到2008年年底前共投入3亿~3.5亿美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Novosibirsk建成3G网络并投入运行。

MegaFon公司则宣布,将在3G上投资10亿美元,不过要到2008年才开始建设3G网络。

作为俄罗斯最大的移动运营商,MTS的3G部署策略似乎最为积极。MTS公司CEO Leonid Melamed宣布,将在三年内投资10亿美元建设3G网络,到2010年以前在俄罗斯境内全部86个地区开通3G服务。第一步,MTS将在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在内的15个大城市率先推出3G服务;接下来,再增加20个城市。最值得注意的是,MTS公司计划在2007年年底就推出商用3G服务,这比排名第二的VimpelCom公司计划推出3G商用服务的时间要早出整整一年。

3G带来的几大难题

清理频段

在思考用户对于3G服务的接受度之前,MTS公司首先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清理频段。虽然俄罗斯运营商们获得的3G许可频段和全球许多国家使用的3G频段一致,但是这个频段曾经被颁发给俄罗斯军方。要把这个频段清理出来用于民用,需要牵涉到很多方面、很多机构,所以要用多长时间也很难说清。对于计划率先推出3G服务的MTS来说,第一批15个城市的部署就将受到影响。

频段清理工作还将增加3G部署的成本。据VimpelCom公司预计,用于频段清理的费用将达到1000万~5000万美元。电信咨询公司Analysys的分析师预计,全俄罗斯境内的频段清理工作将耗费2亿美元,和各运营商的3G计划投资金额相比,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政府没有采取西欧国家高价竞拍的形式,而是收取了比较低的牌照费用,每张3G牌照仅收取了10万美元,也没有要求运营商上缴3G运营利润。

发展用户

MTS公司预计,到2010年俄罗斯的3G网络上将拥有4700万用户,占俄罗斯人口的三分之一。

行业分析师们的看法相对保守些:莫斯科的J’Son&Partners公司预计,2010年俄罗斯的3G用户将达到850万户,2012年将达到1450万户;MForum的分析师认为,即便业界大肆推广3G新业务,到2009年俄罗斯的3G用户仅能达到500万户。

不过要注意的是,“3G用户”和“3G网上用户”不是一个概念。MTS可以向用户提供2G/3G双模手机,如果一个用户只使用3G网络的基本话音业务和低速数据服务,而不使用能为运营商带来更高收入的3G数据服务,那么他只能叫做“3G网上用户”,而不是真正的“3G用户”。

对于MTS这样的老牌运营商来说,已经拥有2G移动网络,需要利用3G上马的契机改进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并且提高话音容量,在一些城市,高峰时段蜂窝网络的容量已经接近饱和。当前通过3G UMTS技术提供话音服务的成本已经低于2G网络了。

鉴于运营商推出业务的需要,双模手机的市场正在启动。据MForum公司统计,2006年下半年俄罗斯市场上有160万部2G/3G双模手机,并且最终有127万部手机售出。当然,这个数字对于俄罗斯目前的1.5亿手机用户来说,并不是太多。

根据西欧3G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有的2G用户一般不会在3G上马后立刻赶着去购买价格相对高昂的3G手机,淘汰原有的手机。为了刺激3G市场的发展,西欧运营商一直大力采取手机补贴的方式来促进用户使用3G手机。不过在俄罗斯,运营商们恐怕不大会这样做。

J’Son & Partners的分析师认为,俄罗斯的运营商们没有进行手机补贴的传统,2G时代它们就没有采用这样的市场推广方式,3G恐怕也不会。对于俄罗斯运营商来说,低ARPU值、用户拿到3G手机后违约离网的风险,使手机补贴的方式成本大大增加。

观察家们还质疑更高的话音容量、更低的呼叫成本是否就是进行3G大规模投资的充分理由。事实上,迫切需要提高网络话音容量只是人口密集地区存在的问题,对于MTS计划建设3G网络的很多地区来说,这个问题目前并不突出。3G更高的频谱效率所能带来的成本降低,也不能与建设一张全新的3G网络所需花费的成本相抵。分析师们认为,把话音业务从原有的2G网络迁移到新的3G网络上,可以帮助运营商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但是运营商在3G上的投资不可能太快收回。

推广数据业务

俄罗斯用户对于3G数据业务的接受能力究竟如何?不同运营商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决定了它们3G早期部署策略的不同。

MTS的看法比较乐观,因此其3G策略比较积极,已经开始讨论3G的增强技术HSDPA,讨论视频会议、手机电视这类新业务;VimpelCom则相对保守一些。

在一些移动市场已经饱和的国家,3G上马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近年来连续下滑的ARPU值。2006年年底,俄罗斯手机用户的ARPU值平均为7欧元,其中94%的用户为预付费用户。专业人士质疑: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平均购买力低下的国度,昂贵的3G数据业务是否能够被市场大范围接受?

据统计,移动增值业务目前对MTS公司ARPU值的贡献仅为13%,占VimpelCom公司ARPU值的16%,占MegaFon 公司ARPU值的13%。从2G、2.5G的发展来看,很难说俄罗斯手机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移动email有多浓厚的兴趣。

篇6

2014年中国移动4G基站数达到70万个

LTE-A系统渐成主流路径 ; 做好网络优化保障用户体验

继续推动LTE-A演进工作

关键词 1网络建设优化100万站

本报记者高超

一年70万个基站,比原定目标多了20万个,中国移动在2014年达到了近似于“恐怖”的4G网络建设速度,但是当时光来到2015年,情况将发生改变,中移动也顺势做出了调整。

据了解,中移动2015年的工作从全力建设4G网络过渡到重点保证4G建设投入,全力做好4G网络优化,积极引领4G演进发展。中国移动很早就表示,2015年将是大规模投资4G的最后一年,而其今年的工作计划也印证了这一点,即全年建设约30万个基站,今年的工作以网络优化为主。

事实上,经过了2014年的超速建设,中国移动拥有一张全球最大的TD-LTE网络,但网络覆盖广并不意味着网络质量高,在完成规模浩大的网络建设后,中国移动还有很多网优工作待完成。

相比基站建设,网络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业内专家表示,在日常4G网络优化过程中,工程师可以通过OMC网管、信令跟踪、优化工具等发现问题。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优化的前提是做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数据采集包括路测数据和话务统计数据采集等。显然100万个基站的建设和维护量并不是简单的任务。

网络优化工作可以保证用户获得较好的上网体验,然而这仅仅是基础工作。对于中移动而言,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推进4G技术的演进。

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GSA)日前的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运营商推出了速率高达300Mbps的6类LTE-A服务,另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49家运营商推出了下载速度较低(介于110Mbps和300Mbps之间)的商用LTE-A载波聚合服务。该协会指出,目前澳大利亚、日本、阿联酋等国家正在进行9类技术系统的部署、测试。根据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的规范规定,9类技术是指理论下行和上行峰值速度分别达450Mbps和50Mbps的系统。LTE-A系统渐成主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尽管目前大规模商用的TD-LTE网络速率仍然停留在lOOMbps,但一直在推动LTE-A演进工作。据了解,中国移动于2014年与华为合作在杭州、深圳、北京等多个城市现网中部署了小规模的双载波聚合网络,并在同年的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验证了应用F频段+D频段95MHz帝宽进行的五载波聚合,最高下行速率超过1Gops。

尽管系统端和芯片终端厂商基本都已经做好TD-LTE载波聚合商用部署的充分准备,但是中国移动真正实现商用部署还需时日

L关键词2产品创新融合通信商用

本报记者田园

2014年年底,中国移动终于将融合通信从概念落到实地,在其合作伙伴大会上了主打“新通话、新联系、新消息”的“三新”手机,揭开了盖在融合通信业务头上的神秘面纱。在2015年中国移动工作会上,中国移动更是提出了全面实现融合通信商用的目标,将一大发展重点直指融合通信。

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加速推动融合通信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微信等互联网OTT借免费通话功能抢食运营商语音业务的趋势下,电信运营商必须让通信管道更加智能化,以期在通信市场继续唱主角。

而资深电信分析师马继华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指出,中国移动推融合通信商用,有应对互联网OTT冲击的成分,但主要原因还是通信技术的迭代下,以求更好发展的自我革新。

关键词3互联网转型推进数字化服务

本报记者田园

在2015年工作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传统话音进入加速衰退期,流量经营迎来黄金期,数字化服务发展面临窗口期,改革创新处于攻坚期,这是中国移动发展的新常态。

中短期内,流量经营仍然是运营商最实质性的增长领域。从长远发展看,培育第三条增长曲线――数字化服务成为中国移动201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奚国华更是表示,“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开始转向数字化服务,拓展数字化服务关乎中移动的未来。”

国际上很多运营商都提出了所谓的三波增长。大量的创新型产品和解决方案都被归为所谓的数字服务。有业内专家表示,运营商在从话音向移动宽带转型的过程中网络效应正在减弱。网络效应的来源是“用户网络”,通常与“业务网络”相伴随而非“物理网络”,这也正是运营商受到OTT剧烈冲击的根源所在。

背景 ; 互联网OTT的冲击

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

路径:

逐步下调流量资费

以用户补贴带动其使用积极性

以终端补贴推动终端成熟和多样化

在全球运营商营收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流量经营成为运营商的业务重点,移动增值业务更成为运营商撬动市场的另一个支点。

张毅表示,融合通信能帮助中国移动将自有的基础通信管道与移动增值业务入口打通,将用户以往通过互联网OTT上获取的内容通过“三新”功能实现,比如阅读新闻、查询位置等,从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避免被单纯地管道化,仅为他人做嫁衣。

毋庸置疑,在庞大的用户基数下,中国移动推动融合通信有着先天的优势。但不能忽视的是,实现融合通信商用凭借中国移动一家的力量是不够的,马继华表示。如果只有一家运营商推出融合通信业务,对用户使用习惯上的影响和改变很有限。此外,三大运营商一同推动融合通信,能够尽早催生新的通信标准的诞生,运营商整体都将从中受益。

对于中国移动如何更好地推动融合通信的发展,张毅表示,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第一是对用户进行补贴。融合通信将传统的语音按分钟收费、短信按条数收费变为按流量计费,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用户使用习惯上的改变,按流量计费在价格上是否能够被用户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使用与否的决策。因此,在逐步降低流量资费的同时,考虑通过适度的补贴,带动用户使用融合通信业务的积极性是有必要的。

第二是通过对终端厂商进行补贴。在发展初期,“三新”手机在合作品牌和数量上都有限,不仅技术方面有待加强,而且留给用户选择的余地小。对终端厂商进行补贴,可以推动“三新”终端的成熟和多样化,为全面实现融合通信商用奠定基础。

背景 ; 流量经营仍是营收主力

数字化服务被视为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路径 ; 清晰的业务发展规划

从内容和服务上打好基础

以开放的姿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该网络的用户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用户加入网络,该用户和运营商不需要做任何额外的动作,但在网的潜在用户看来,这张网络对它的吸引力和价值都提升了。这种没有伴随着任何成本发生而价值得到提升的现象,就被称为网络效应。

2G时代,中国移动就是凭借语音业务的网络效应瞬间成长为国内移动通信的巨无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是为了使用相关的互联网服务,在某种程度上,OTT业务正如运营商在话音时代一样受益于梅特卡夫定律。

在野村综研(上海)电信行业研究副总监陶旭骏看来,在过去的黄金发展期,中国移动错过了投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从业务运营商向投资集团转型的宝贵时间窗口――如今,这一话语权,正陆续转移到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手中。

独立分析师付亮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表示,数字化服务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容,二是服务。在数字化服务拓展过程中要清醒认识自己能力,进行良好的规划。有些业务不需要第三方介入,中国移动可以自己来做,而有些需要第三方介入的业务则需要中国移动能真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入优质的第三方资源。在数字化服务的推动上,运营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移动需要带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陶旭骏表示,未来数字化服务必然是一个产业链各方分食的市场,不会如10年前一般像个完全由运营商主导的“带有围墙的花园”。是否要将数字化服务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全部做遍?又能否将这些都做到极致?中国移动的出发点必须明确,这将决定投入何等的资源规模以及采取何种做法。

在全球电信运营商转型探索中,中国移动能否通过数字化服务的积极拓展迅速培育第三条增长曲线,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呢?

关键词 ; 4运营管理降本增效

本报记者高超

背景 ; 央企改革等政策要求

国资委要求大幅削减营销费用

利润下滑路径 ; 削减营销费用、下调终端补贴

创新机制、优化流程等

“降本增效”成为央企近一年来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更是成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移动在2015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工作任务之一。

据了解,中国移动要全面推进运营管理方式转型。具体内容是,要顺应变化,从网络发展方式、营销模式、服务方式、渠道管理、支撑体系等方面全力推进转型,着力构建面向客户的低成本高效运营体系。

2014年,国资委要求三大运营商营销费用削减20%。据估算,三大运营商一年削减的营销费约400亿元。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和应用向电信运营商施加压力,使得后者传统通信业务受到严重威胁,利润进一步下滑,加之去年6月实施的营改增又令运营商利润降低三成左右,削减营销费用、下调终端补贴额度成为三大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但是仅仅削减营销费用、下调终端补贴并不够,运营商需要从多方面降低运营成本。对此,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央企在生产领域,要从创新机制、优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建设方式等方面人手,而在非生产领域要抓销售成本、财务成本等几个环节,进行降本节支工作。

对于运营商而言,降本节支仅仅是一个方面,如何增加效益也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国资委对国企2015年工作的要求,除了进一步做好降本节支工作之外,就是全力以赴保增长。

篇7

【关键词】3G WLAN LTE 业务分布规律 演进策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以及财政部于2008年5月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移动市场跨入3G时代。3G牌照分别为中国移动获得基于TD-SCDMA演进的3G牌照,中国电信为基于CDMA2000 1x的3G牌照,中国联通为基于WCDMA演进的3G牌照。由于各种3G演进技术、产业链成熟性以及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差异,因此各运营商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提高网络容量,疏导热点数据流量,改善用户体验,其3G无线网络在向LTE演进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吞吐量更高、产业链更成熟的无线宽带技术。

1 移动业务发展趋势及分布规律

从移动业务开展最早的美国三大运营商(SPRINT、Verizon和AT&T)近年移动业务收入结构来看,移动数据业务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移动语音业务已经饱和。欧洲移动数据业务从2007年初占比不足50%上升到2008年7月的80%以上,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迅猛。对于国内电信市场,三大电信运营商2008年的年报透露出,我国移动业务市场也呈现出语音业务逐步饱和,移动数据业务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非话业务对收入贡献逐年增大的局面。据CNNIC报告,在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55亿,占网民总数的45.9%,半年内增长32.1%,手机网民快速增长。上述数据均表明,移动数据业务是3G业务竞争的关键。

根据日本NTT DoCoMo统计,2G网络的室内话务量占比超过70%,香港SUNDAY统计的3G网络的室内话务量占比高于50%。由于移动数据业务主要发生在室内,3G数据业务在室内的占比将会更高。因此,3G网络将面临热点高数据业务流量的压力。

通过对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3G网络及WLAN网络数据业务流量的分析表明,3G网络数据业务流量的分布具备以下规律:一是移动数据业务在时间分布上与语音业务的不同,其忙时一般在22:00;二是移动数据业务流量分布在地域、基站、扇区以及用户之间极不均衡。移动数据业务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密集市区、发达市区等区域,尤其是密集市区的CBD、商业中心、办公区域以及年轻人集中的校园等;移动数据业务主要分布于热点区域的部分基站和部分扇区,20%基站承担了70%以上的数据业务流量,少数基站的负荷超过60%;一个基站的某个扇区忙时数据流量可超过几百兆,而在另一个扇区的数据流量却为0;激活用户和连接的忙时平均数据流量都在100MB~500MB之间,高话务基站的流量大多来自少数几个用户。由于我国3G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都还处于初期,3G用户规模较小,统计的数据无法确切反映用户群的行为,3G业务规模发展之后,对热点网络容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包括吞吐量、并发用户处理能力以及网络对干扰的抑制能力等。

WLAN网络数据业务的分布规律与3G数据业务的分布规律相同。80%以上的数据业务集中在1%热点上;在地域上则分布于密集城区、城区,市郊流量少;高价值的热点以政企楼宇、连锁餐饮、宾馆酒店、校园以及高档楼盘为主,热点功能区域主要集中在会议室、校园宿舍、候机厅等客户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

23G、WLAN及其演进技术的性能比较

目前,无线宽带技术包括3G及其演进技术、WiMAX以及802.11g/n等。WiMAX包括固定WiMAX和移动WiMAX,我国仅开展了少量固定WiMAX应用,移动WiMAX未分配频率,因此,移动WiMAX在国内未得到应用。在3G及其演进技术中,TD-SCDMA演进路径与HSPA基本一致,即HSDPAHSPAHSPA+,CDMA2000 1X的演进路径则为EV-DO Rev.A(以下简称DOA)EV-DO Rev.B(以下简称DOB),国内运营商都已宣布3G网络将向LTE演进。WLAN演进路径为802.11g802.11n。3G、WLAN及其演进技术的性能如图1所示。

全球已大规模商用的3G技术包括TD-HSDPA、DOA、HSPA均为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在研发阶段就对移动性(如切换、寻呼、漫游、注册等)、覆盖能力、接入安全性以及组网能力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因此,在移动性、覆盖能力、安全性、组网能力以及服务质量(QoS)等方面,3G显然优于WLAN,如在密集市区、市区,3G覆盖范围为500~1000米,WLAN仅为50~100米,一般不超过50米。WLAN使用频段为2.4GHz和5.8GHz,其中,2.4GHz频段为开放频段,划分为13个信道,为避免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一般仅使用CH1、CH6和CH11等三个信道;5.8GHz频段有5个可用信道(20MHz)。单信道的吞吐量在20Mbps(802.11g),因此,每个AP忙时吞吐量约为70Gb。在实际商用环境中,忙时吞吐量约为30Gb~40Gb,仍然远高于3G吞吐量(例如,一个S111的DOA基站忙时吞吐量约为13Gb~20Gb,每载波平均吞吐量取1.2Mbps~1.8Mbps)。在基站中心区域范围内(

3G演进技术的性能与系统所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高阶调制、MIMO、多载波捆绑、干扰抑制等)密切相关。多码传送的HSPA峰值速率为14.4Mbps,使用高阶调制和2×2 MIMO技术的HSPA+峰值速率分别为21Mbps和28Mbps,若同时采用高阶调制和2×2 MIMO技术,则峰值速率可达42Mbps。Phase I 3xDOB的峰值速率是DOA的3倍即9.3Mbps,Phase II 3xDOB(高阶调制)的峰值速率则为14.7Mbps,最多支持捆绑15个DOA载波,而采用2×2 MIMO和高阶调制技术的4xDO的峰值速率可达32Mbps。从频谱效率来看,DOB的频谱效率与DOA相比并无质的提高,其单载波性能与DOA相同,但是3xDOB能带来较大的多用户增益,从而改善用户对高速数据业务的体验。采用OFDM、2×2 MIMO以及20MHz带宽的LTE峰值速率可达300Mbps。802.11n采用了多载波绑定、OFDM、MIMO、短保护间隔、帧聚合等技术,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如采用MIMO技术20MHz带宽的802.11n峰值速率超过100Mbps,采用40MHz带宽、2×2 MIMO和保护间隔为400ns的802.11n吞吐量可到600Mbps。因此,虽然WLAN在大规模组网能力、无线资源控制、安全性以及QoS控制等方面有待改善,但是从吞吐量及用户对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来看,802.11g/n是解决热点区域3G网络容量不足的重要手段。

3 3G、WLAN及其演进技术的成熟性

虽然各种3G及演进技术的性能相近,但是各种技术的研发进程和商用部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从终端供应商、网络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的数量和实力以及用户在市场所占份额等等来考察各种无线宽带技术的成熟性。

3G、WLAN及其演进技术的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GSA和CDG的数据,WCDMA/HSPA在全球120个国家中有近300个运营商,200多家制造商,用户2.84亿,占3G市场72%;DOA在全球有65个商用网络,37个在建网络,共计102个网络,由于DOA专利技术都掌握在高通公司,业者进入门槛极高,使得DOA产业链的发展步履维艰,含EV/DO Rev.0的市场占有率低于30%,并且主要集中在亚太和北美地区;TD-HSPA则得到了中国最有实力运营商中国移动的支持,由于起步较晚,中移动公布的2009年中报显示,3G用户不足100万。WLAN进入门槛低,产业链最为成熟。近几年,WLAN不仅成为中小企业、家庭等作为有线宽带解决最后50米接入的重要手段,被各大运营商广泛应用于解决热点区域网络容量瓶颈,而且还广泛应用于电子消费产品,包括数字电视、机顶盒、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上网设备、游戏机以及移动手机等,WLAN已成为中高端手机的标准配置,在2008年带WLAN的移动手机数量达到5600万部,增长52%;笔记本、移动上网设备等达到1.44亿部,增长23%;相机、音乐播放器等便携消费电子产品达到7100万部,增长33%。据ABI公司预测,配置WiFi的移动终端在2009年将达1.41亿部,2014年可达5.2亿部。

在3G演进技术中,性能相近的DOB版本的研发及商用进度都远落后于HSPA,这与CDMA专利仅掌握在一家公司中并据此收取高额专利费提高业者进入门槛不无关系。支持DOB的芯片CSM6800和CSM6850则未量产,其中CSM6800仅支持2载波捆绑,CSM6850支持4载波捆绑。DOB制造商(主要是终端厂家)更少,商用终端款式更是凤毛麟角,全球CDMA运营商中仅中国电信计划开展DOB试验,KDDI仅表达了意向;意大利TIM宣布于2009年下半年部署峰值速率达28Mbps的HSDPA+;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运营商的力量无法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何况3G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WLAN从802.11g演进到802.11n,虽然802.11n规范还处于草案阶段(预计2009年下半年完成规范制定),并且正式版本兼容草案规范。市场有大量款式的终端支持(629款),英特尔芯片也已支持802.11n,商用部署远快于DOB,产业链也更为成熟。

LTE则在未来演进中受到了主流运营商、制造商的热烈追捧,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并且进展迅速,Verizon宣布于2009年8月14日在LTE试验网上成功进行了基于分组的语音呼叫。因此,虽然LTE达到商用水平还需要完成大量工作,但是如果各大运营商、设备及终端提供商能够潜心研发,LTE大规模商用部署时间仍可能于2012年进行大规模商用部署。

4 3G网络的演进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移动数据业务在时间、地域、不同用途建筑以及在建筑物内的功能区上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时间上主要分布于晚上,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密集市区、市区等地域的校园、办公楼宇、宾馆酒店以及连锁餐饮等建筑内,并且业务流量大多集中在会议室、候机厅和学生宿舍等范围较小的区域。高吞吐量、小覆盖范围的WLAN技术非常适合解决这些热点网络容量不足的问题。

目前,已商用的3G及其演进技术无法满足热点的业务发展需求。3G及其演进技术通过多载波捆绑、高阶调制以及MIMO等技术提高吞吐量,性能的提升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但是3G频率资源非常有限,如CDMA网络可用于EV-DO网络的载波不超过3个。从多年移动网络运营情况来看,通常高语音业务的区域也是数据业务热点,因此,在热点区域,频率资源更为紧张。若启用多个频段,则影响终端的研发(多频、多模),网络部署更加困难(不同频段覆盖能力不同、异频切换等),从而影响业务的发展和推广。3G基站吞吐量不足以应对移动数据业务需求,如一个S111基站(DOA)的忙时吞吐量仅为13Gb~20Gb,目前商用网络中某些基站忙时负荷已经超过60%。3G演进技术由于研发进度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满足热点容量需求。如DOB无论在性能上还是研发进度上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3x DoB基站(S111)吞吐量和覆盖能力与9x DOA基站(S333)相当,虽然其多用户增益可以改善用户体验,但是DOB并未提高每个载波的频谱效率,物理吞吐量没有提升,更加致命的是DOB在市场上应用者寥寥,高门槛使得终端研发者望而却步。因此,从DOA到DOB的演进既分散了运营商有限的可以投入DOA运营的资源,也缩窄了产业空间,把运营商从产业链的“一级公路”引向了“乡间小路”,非常不利于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综上,引入DOB缺乏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驱动力。

TD-SCDMA虽然演进路线与HSPA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目前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产业链还在培育之中,研发进程也落后于HSPA。所以,对于获得基于TD-SCDMA和CDMA2000技术的3G牌照的运营商,如果不引入其他技术手段,仅仅依靠DOA、TD-HSPA显然无法与WCDMA/HSPA竞争,而DOB、HSPA+等3G演进技术提升性能的主要手段是高阶调制、多载波捆绑和MIMO,其成熟性还有待检验,商用网络部署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我国3G网络建设处于刚刚起步,覆盖广度、深度以及网络质量都有待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完善和优化,3G业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短期内引入3G演进技术(DOB、TD-HSPA+、HSPA+)缺乏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力,低成本的成熟的WLAN技术成为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中国移动宣布在2010年开展TD-LTE试验,Verizon宣布于2009年8月14日在LTE试验网上成功进行了基于分组的语音呼叫等,无不预示着LTE商用部署进程的不断加速,因此,无论是性能、技术成熟性、市场需求、产业链开放性以及保护投资等方面看,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3G精品网络的建设及业务发展上,引入高吞吐量、小覆盖范围、低成本和产业链成熟的WLAN网络作为3G网络补充,实施跨越式发展,跳过3G演进技术(如DOB、TD-HSPA+和HSPA+)阶段,全力推动LTE商用进程,尽快向产业链更为开放的LTE演进,是运营商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对于HSPA网络,引入高阶调制的峰值速率达21Mbps的HSPA+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此时则不一定引入WLAN网络。国内运营商3G网络演进策略建议如图2所示,其中,3G网络用于支持广泛而连续的中高速数据业务的广覆盖,WLAN网络作为3G网络的补充,重点解决热点的网络容量瓶颈,以提供热点高速数据业务的深度覆盖。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虽然技术处于不断演进发展之中,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无线宽带技术处于共存状态,多种接入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接入方式,终端则以多模方式接入的网络。如CDMA2000 1X、DOA、WLAN(802.11g/n)将同时存在,在未来向LTE演进时,2G/3G技术将与LTE共存。4G是否能在无线宽带技术方面一统天下,取决于4G商用时市场需求和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博弈,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4G技术成熟,多种接入方式仍将共存相当长的时间。

5 结论

移动数据业务的分布在时间、地域、基站以及用户之间的分布都是极不均衡的。由于技术成熟性、产业空间等原因,TD-HSPA、DOB无论在研发进程、商用化进程、性能等方面都远落后HSPA,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且由于3G频率有限,每载波的吞吐量有限,使得3G网络无法满足在密集市区、发达市区、校园以及大型公共场所等数据热点区域的容量需求,因此,运营商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优化3G网络(DOA、TD-HSPA和HSPA),在向LTE演进过程中引入WLAN网络作为3G网络的补充,以3G+WLAN混合组网解决热点3G网络容量不足和高速数据业务体验的问题,从而促进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运营商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完善3G网络和发展3G业务上,实施3G网络的跨越式发展,跳过TD-HSPA+、DOB和HSPA+等3G演进技术阶段,以WLAN网络作为补充,直接向产业链更为开放的LTE/TD-LTE演进,并合力推动LTE商用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09.

[2]CDG. CDMA2000 Market Statistics[R]. 2009.

[3]GSA. GSM/3G Market Statistics[R]. 2009.

[4]Wi-Fi Alliance and In-Stat. WiFi Market Statistics[R]. 2009.

[5]Qualcomm. HSPA+ R8 and R9[S]. 2009.

[6]Qualcomm. LTE Release 8 and beyond[R]. 2009.

[7]Qualcomm. EV-DO Rev. B[R]. 2009.

篇8

尽管市场对电信行业重组的预期持续了多年,但这个在证券市场和通信行业的“大动作”在2008年中期才终于“尘埃落定”。这正好印证了刘军在去年年末的行业策略报告一《2008通信行业孕育重大变革》中的预测。

回首过去的一年,“重组”和“竞争”两个词成为通信行业投资中两个最重要的主题词,前者主导了上半年通信行业明显强于大盘的行情,后者则推动了下半年通信行业的集体大幅下跌。那么2009年通信行业投资的主题词是什么呢?

对此刘军认为,在运营商重组已经基本完成的背景下,2009年通信设备行业的投资将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重组的喧嚣将被理性投资的平静所代替,个股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实质性业绩增长的推动。换句话说,2009年通信设备行业将缺乏轰轰烈烈的整体性、行业性机会,毕竟重组之后运营商大规模投资的预期已经深入人心,而3G商用及其效果也尚待观察,暂时也不存在3G之外的其他技术热点,更不用说新的投资热点。刘军表示,在重组之后3G商用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其间将会存在1年左右的相对平静期,因此我们投资者很难挖掘到2009年通信设备行业新的主题词,或者说新的主题词就是“平静”。

当然,由于2009仍是3G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年度,总体上大多数通信设备类上市公司都将或多或少受益。所以刘军预期,部分基本面较好的主要公司都将取得业绩增长,在不考虑估值变化的情况下仍然会有一些公司由于业绩增长而存有一定的表现机会,因此我们投资者还是应该重点关注其间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

市场预期已被透支 个股机会并不多

尽管刘军相信明年投资会继续快速增长,但他同时表示,市场对此已有充分预期,行业整体不会有惊喜。正如他在去年的年度策略报告中所讨论的那样,由于3G以及重组进程持续落后于预期,造成了05年以后3个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放缓,实际上07年全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仅仅与03年持平,而在这个期间电信收入增长了接近60%。受此影响,电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收入之间的比例持续下降,从03年的48.1%下降到07年的31.3%。而今年中期电信行业重组启动,运营商格局和3G路线的明朗推动了运营商开始恢复投资,TD―SCDMA和CDMA建设也事实上启动。截至今年lO月,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1850.5亿元,同比增长9.9%,这是近年来最高的增速。按照以往四季度投资加速完成的惯例,刘军预测,今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527.7亿元的规模,全年实际同比增长将达到10.9%的水平。

我们知道,今年下半年仅仅是3G投资的开始,而明年3G建设将以更大规模进行。假设明年电信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从今年的12%下降到10%,但投资收入比将从今年的31%上升到32%,那么明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上升到2870.1亿元的规模,比今年市场预测的2527.7亿元提升342.4亿元。不过,虽然乐观看待明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将有13.5%的增长,明显高于2004――2007年度的增长幅度,但刘军提醒,我们应该知道这种预期在电信行业重组之后已经深入人心,或者说证券市场对此已有充分的预期,因此他并不认为这种投资增长将对通信设备行业的个股股价产生重大影响。

通信行业主要业务发展趋势不会出现重大变化

通信行业主要用户数量情况显示,今年移动、固话、小灵通和宽带的发展趋势继续延续过去几年的状况。因此刘军预计,明年也不会出现新的重大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移动用户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增速与过去几年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在18%的水平,截止10月末,全国移动用户已经达到6.27亿户的规模,是普通固网用户的2.3倍。但剔除了小灵通用户的普通固话用户首次出现净减少,很显然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已经放弃使用普通固话。

通信行业主要业务总量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各主要业务总量的发展趋势继续延续过去几年的趋势,固话本地和长途仍在衰退,而移动本地和长途则继续保持增长,移动短信也在增长。与过去的年份有些不同的是,所有的业务总量的增速都明显低于过去的年份,其中固话长途在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对此刘军认为这很显然与今年初以来实施的移动漫游资费下调有直接联系,移动替代现象愈演愈烈。

运营商格局演变及3G商用前景有待观察

重组之后,通信行业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将是运营商竞争格局的演变,而在这个演变过程中,3G商用吸引力到底有多大是决定竞争格局的最关键因素。不过刘军认为,运营商格局的演变以及3G商用吸引力的情况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有初步的结论,短期也不太可能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2G时代,中国移动以移动市场70%的市场份额雄踞运营商之首,其业绩远好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是2G时代的既成事实,短期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而重组之后,中国电信开始运营CDMA,凭借中国电信的实力,CDMA在中国移动市场上的份额有望提升,但提升的幅度能有多大需要观察。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明年中国3G将开始正式商用,其中TD―SCDMA已经事实上开始商用,但放号效果并不理想,全国目前放号量应该仍在十万量级以内;中国电信CDMA凭借升级的便利,有望成为最早的大规模商用3G网络;而中国联通WCDMA的正式商用需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有希望,预期三季度开始商用的可能性较大。

3G正式商用将在何种程度上改变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3G开始商用之后,有多大比例的2G用户会选择使用3G,其中多大比例的用户会选择TD-SCDMA、WCDMA抑或是CDMA2000将是决定运营商长期竞争格局的最关键问题。但刘军表示,以现在的数据还无法准确地来回答这个问题,其效果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3G之外不会出现其他新的技术热点和投资热点

技术是推动通信运营向前发展的原动力,3G相对于2G而言是革命性的进步,很显然未来至少2~3年的时间内中国通信行业都将围绕着3G发展来进行。相应的除了3G之外,也不会出现其他新的技术热点,也不太可能出现其他的有如此大规模的投资热点。

篇9

全球的3G发展正在提速,截至2008年5月,全球3G用户已经超过6.7亿户,3G商用网络的数量也高达470个。3G不仅为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更为运营商创造着巨大的价值。

美国AT&T:

积极向3G网络演进

AT&T是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拥有7140万移动用户。

2005年,AT&T率先在全球实现了HSDPA大规模商用。HSDPA的最高理论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4.4 Mbps,不仅能提供出色的移动宽带体验,还可降低数据传输成本。AT&T最初推出的服务主要针对大城市,以后逐步向郊区扩展。目前,其3G服务已覆盖美国大多数城市地区。该公司计划到2008年年底将3G服务范围扩展到全美350个主要城市。

AT&T采用1900 MHz和850 MHz混合频段,其中850 MHz频段的3G是卓越性能与出色覆盖的完美结合,随着AT&T的3G网络向人口稀少、ARPU值较低的乡村地区推进,这种频段组合在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将逐渐显现。为了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和无缝覆盖的服务,AT&T一直努力确保其3G网络和终端同时支持上述两个频段。

与其他美国的运营商一样,AT&T最初是通过数据卡和USB调制解调器来开拓3G企业市场的,随后该公司迅速扩大产品范围,开始提供PDA、手机和内置3G模块的笔记本电脑。

AT&T提供广泛的3G应用和服务,包括全时长视频和音频下载、游戏以及增强型2G/2.5G服务,如文本和图片信息的传送等。据美国媒体报道,移动视频下载业务尤其受到美国用户的欢迎,其中HBO、MTV、ESPN和CNN等电视内容的下载为用户带来了卓越的观赏体验。HSDPA网络将极具吸引力的内容、合适的价格与增强的用户体验相结合,帮助AT&T成为最成功的移动视频提供商之一。AT&T的旗舰业务MEdia Net提供不限流量的数据业务套餐,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移动互联网,同时使用语音、信息、流媒体播放和其他服务。

2006年7月,AT&T在美国率先推出视频分享服务。这种基于HSDPA网络的服务使3G用户能够在进行语音呼叫的同时发送现场视频流。此类服务只有通过HSDPA等高速无线网以及分组核心网才能实现。

目前,AT&T仍在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服务,其中最受瞩目的是近期基于高通MediaFLO技术推出的移动电视服务,该服务已经在2008年5月4日正式商用。

3G促进了AT&T数据业务ARPU值的快速增长,并提高了AT&T的用户忠诚度。2007年第四季度,AT&T的数据业务ARPU值同比增长了57.5%。AT&T目前的数据业务收入达到20亿美元,约占AT&T移动业务总收入的20%;用户流失率则持续下降,从2006年第四季度的1.5%降低到了2007年第四季度的1.2%。

在3G网络演进方面态度积极的AT&T近日又宣布,将在2008年中期完成网络向HSUPA的升级。作为3G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下一步,HSUPA可以显著提升上行的数据传输速率,并支持VoIP和互动游戏等对时延敏感的应用。此外,AT&T还透露,计划在未来将其3G网络进一步升级到HSPA+和LTE技术,这将再次印证该公司对3G未来演进的承诺。

日本KDDI:

创新与差异化

日本不仅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无线市场,也是世界上最领先的移动数据业务市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运营商更需要为市场引入创新,并提供差异化服务。可以说,KDDI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CDMA2000和EV-DO帮助KDDI不断推出创新服务,为其迅速崛起提供了极大支持。

2003年,KDDI以“WIN”的品牌推出了EV-DO版本0服务。由于日本的笔记本电脑渗透率比其他成熟市场要低,KDDI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来发展3G――将重点放在手机,而不是笔记本电脑上。KDDI不但要使手机具备宽带接入功能,还必须对移动应用和服务进行开拓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细分自然成为KDDI的首要目标。

KDDI通过种类丰富的3G业务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EZ Movie业务,用户能够使用各种视频内容,包括电影、音乐、动画和体育节目;通过EZ Chaku-uta业务,用户可以使用手机铃声;通过EZ Chaku-uta Full业务,用户可以进行整首歌曲下载;通过EZ FM和EZ TV业务,用户可以观看广播和电视节目;EZ Navi则是一种实时的位置服务,为车辆和行人提供导航服务。

此外,KDDI的游戏门户网站提供大量在线游戏,满足各种玩家的需要。KDDI还提供宽带上网服务,其互联网接入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1 Mbps。

KDDI在应用3G推出BCMCS(广播组播业务)方面也是业界领先者。BCMCS不仅可以使运营商利用3G既有设备推出组播多媒体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高速缓存广播将网络闲置时间转化为价值。KDDI的EZ News Flash和EZ Channel Plus业务采用的就是BCMCS技术:EZ News Flash全天按小时提供新闻和天气预报,而EZ Channel Plus则是一项独特而经济的广播内容服务,提供包括音乐、音频和视频短片等流行内容预览及排行榜信息。用户可以免费预览这些内容,但下载完整的节目则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

BCMCS技术充分利用3G网络,帮助KDDI降低了成本。对用户来说,EZ Channel Plus服务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因为该服务的收费低于通过单播访问相同内容所需的费用。

KDDI还成功运用了多级的资费策略。目前,该公司针对不同数据流量有多种资费,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篇10

2008年年初,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出台,其中关于三网融合的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包括IPTV在内的相关产业;与此同时,广电部门也开始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会推动IPTV的发展。CCBN2008展会期间,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重点强调要积极主动的推动三网融合,并将广电网建设成为数字化全业务网络,使之“与通信网没有任何区别。”显然,政策上的松动迹象表明,IPTV乃至三网融合即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走向融合

三网融合过程中,电信、广电之争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个现象,只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政策性的壁垒逐渐被打破,为电信与广电相互间的业务渗透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21世纪之后,全球通信业整体上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视频、电视业务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与此同时,有线电视市场也趋于饱和,运营商们开始积极涉足通信业务。整体环境的变化为三网融合和IPTV的发展创造了现实的驱动力。

目前,IPTV正受到全球众多电信运营商的追捧。美国大多本地运营商已经在提供基于DSL网络和光纤网络的IPTV业务,Verizon、AT&T等世界电信巨头则在近期透露了涉及IPTV的大规模投资策略。AT&T将从2008年开始展开大规模网络升级,使数据传送速度达到现在的4倍,希望到2010年拥有3000万的IPTV用户;Verizon也计划到2010年投资230亿美元建设IPTV光网。欧洲的法国电信、英国电信、意大利FastWeb等已实现IPTV商用,还有几家运营商在进行IPTV商用实验。亚洲的新加坡电信、日本软银、香港PCCW等也在提供IPTV商用服务。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计,到2011年全球IPTV用户数将会达到5500万。尽管这与全球12亿电视用户相比相差很远,但考虑到IPTV短短几年的商用历史和巨大的拓展空间,其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和长远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面对三网融合趋势,诸如爱立信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厂商正在积极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爱立信已将三网融合提升到公司重要战略层面,并树立了更远大的目标:提供个性化的互动电视解决方案,即不将眼光局限于IPTV,而是更强调提供涵盖手机电视、IPTV以及互动数字电视等全面的、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爱立信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广电和电信行业之间搭建一座自由、互通的桥梁,从而实现三网融合之下的共赢局面。

连串并购打造拳头产品

几年前,爱立信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家移动通信制造商,可是在过去3年中,爱立信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完成了11次收购,将马可尼、Redback、Entrisphere、TANDBERG、西班牙HyC等陆续收入旗下,成功扩展、优化了自身的产品线,可以为全网络运营商提供完整的顶级设备和服务解决,爱立信正成为宽带、多媒体和固定通信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Redback是一家美国路由器制造商,多年来在提供有线网络多媒体数据业务领域一直处于领导者的地位。2007年1月加入爱立信以后,通过与爱立信全业务宽带产品系列的整合,已经与十几家移动运营商签署了新的合同,其中包括巴西、中国、匈牙利、黎巴嫩、罗马尼亚、西班牙、土耳其及英国的多家移动运营商。Entrisphere也是一家美国公司,主要提供光纤接入产品和服务。并入爱立信之后,Entrisphere的GPON技术被应用于爱立信与AT&T签署的一项光纤到节点项目。业界的评论认为,并购Marconi、Redback和Entrisphere,使得爱立信在固网宽带接入市场占据了稳固的地位。

TANDBERG和HyC都专注于视频与电视技术。其中HyC是西班牙领先的电视咨询服务和系统集成商,TANDBERG的名气更大,在视频头端、编码和压缩技术以及MPEG-4领域都具有雄厚实力,在高级视频压缩技术领域更是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主要面向有线和卫星电视市场,以及不断增长的电信业务。

将上述收购串起来――固网核心设备、固网多媒体业务平台、高速光纤接入技术、电视系统集成商、视频与电视技术,加上原有的移动通信整体解决方案――很明显,爱立信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向客户提供最佳组合的一揽子融合通信拳头产品,并强化相关服务能力。

凝聚差异化竞争优势

爱立信的系列收购增强了整体竞争力,目前在全球有超过180个IPTV商用案例都能看到爱立信的身影,这使得爱立信成为IPTV领域,在市场运营、架构建设和系统实施方面经验最丰富的厂商之一。

在瑞士,Swisscom是一家移动和固网电信运营商,身处市场高度开放、大型运营商林立的西欧,其生存和发展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应对艰苦的竞争,Swisscom坚持投资IPTV,短短一年间就发展了6万多IPTV用户。而面对欧洲大型运营商步步紧逼的IPTV策略,Swisscom不久前再一次升级了IPTV前端系统,为用户提供图像质量更高的IPTV服务。这套系统由爱立信旗下的TANDBERG提供。为了让图像更加流畅,Swisscom还一直在升级其宽带网络,希望将最高下载速度提升至30Mbps,并增加新的频道,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目前Swisscom的IPTV产品BluewinTV拥有120多个电视频道、80多个广播频道和500多部视频点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