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固定资产的申请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购买固定资产的申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摘 要: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面对崭新的教学楼、气派的操场、整洁的食堂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如何才能够妥善管理这些固定资产成为了挑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国家对中小学固定资产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闲置的中小学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加强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
一、我国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仍然不健全,无法适应当前中小学固定资产数量的增长以及经费不断增多的形势。不仅如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关于监督固定资产的制度也相当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中小学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存储情况做定期合理的分析。同时,一些并不专业的人士来管理固定资产进一步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漏洞频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合理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造成的。
2.有关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一些中小学的校领导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一些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审查作用。有些学校甚至多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或者盘点清查之后没有及时入账。对于盘点缺失的固定资产也没有继续追查原因,往往草率了事。总而言之,由于校领导的忽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固定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我国的中小学中,特别是闲置的固定资产。在购置这种固定资产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计划,造成一些昂贵的设备在购置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造成这些设备逐渐闲置。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重购买轻使用的现象。一些固定资产的购置只是为了给学校充门面,并没有真正落到使用的实处。通常都是积极申请经费购买,一旦申请成功购买之后就闲置。
4.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
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般是由退休下来的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原来可能是数学、语文或者生物老师等,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知识并没有系统全面了解。由于他们缺乏专业性的管理知识,造成他们不能够清楚地进行资产申请、采购、监管和清查等工作。由于对一些基本流程不熟悉,造成固定资产的统计不准确、账物不符等现象。
二、改善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1.完善我国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过去中小学面临固定资产的管理总是具有随意性,或者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这种根本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建立起来,并且具有一定的执行效力。为此,必须制定让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各个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资产用途,由各个学科教学组或者实验室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学校统一审核,确定应该购置资产的种类,并由学校统一组织购买。购买完成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法、使用周期等根据具体的教学方案具体制定。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则必须邀请专业人士来指导购买使用。
2.从上到下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中小学应当自校长、党委书记到教职工一致树立起正确的管理观念,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提高重视程度,从而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才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由于中小学固定资产的覆盖范围较广,并且学校教职工和学生都会经常接触到固定资产,因而树立起从上而下的全局管理理念,有助于树立起人人关心、人人管理的良好氛围。
3.利用现代科技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为此,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应该与计算机技术挂钩,通过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地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例如,引进信息化流程管理方式。对于实物的管理要从项目立项开始,到工程完工、资产验收为止,要将申请、批复、付款情况、发票等资料完整地纳入信息化管理系。引进电子标签管理方式,要将实物资产的信息,如资产名称、种类、购置时间、购进价值、净值、存放地点、使用人等以条形码的形式标示,贴到相应的资产上。这些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更好更方便地帮助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全面规范和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提高erp系统操作应用,完善各项工作流程,中小学校相关部门的固定资产专责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培训。培训的目的关键是要让管理人员进一步学习根据分类标准、设备与固定资产对应目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账,保证账、卡、物相符,提高ERP系统的实际应用水平,保证管理系统中的资产信息的完整性。
三、结语
篇2
(一)资产管理部门未设置或名存实亡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事业单位根本就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其职责由单位办公室或财务部门兼任。这样的岗位设置极不合理,原因很简单:一、不专业;二、如由财务部门兼管,既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也易出现腐败。
(二)“二重、二轻”—重购买、轻管理、重使用、轻保养单位重购买是有原因的:一、单位年底突击花钱,有“洗钱”嫌疑;二、单位负责人的认为:单位固定资产购买的多,对外就能体现单位业务繁忙,提供的社会服务多,也就是说负责人的政绩就能体现出来;三、通过固定资产票据来处理“三公”经费,以规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虚假资产出现,资产管理处在无序状态,部分资产长期闲置,使用率低,资源浪费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盘亏、盘赢混乱假象时有发生没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必然导致固定资产总账与固定资产明细账不符,与固定资产卡卡片不符,与实际存在实物不符。单位不重视制度执行,在资产清查盘点时,发现盘亏原因是使用部门设备已报废,未办报废手续和进行账务处理;发现盘赢却是购入或受赠的固定资产未入账等等混乱假象。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原因
(一)外部联合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外部监督包括上级主管机关监督、同级财政部门监督、同级审计部门监督、政府采购部门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等等监督。单部门监督是远远不够,如何联合监督,怎样联合监督,联合监督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决定了,我国目前联合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了这种联合监督机制,就其本源,监督力度无法体现。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账务体系不合理大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编码、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盘存制度。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本文来自于《财会研究》杂志。《财会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针对管理混乱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决策方案
(一)外部联合监督1、财政部门联合政府采购部门狠抓源头,严控固定资产采购第一关事业单位年初预算表中有一项政府采购预算表,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计量单位、数量、采购项目类型、采购目录、采购方式、采购资金来源等事项,单位预算经过“二上二下”程序,经过人大批准后,予确定。财政部门应根据审批预算下达直接支付指标,采购办加强审核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形式合法性。财政部门联合政府采购部门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防止固定资产购买随意性、变相性,预防腐败的发生。2、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应联合媒体、审计部门加大联合审计力度上级主管部门联合媒体、审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法定审计或专项审计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的,应及时提出整改建议,防止漏洞发生。如资产管理方面漏洞严重,其中相关负责人已触犯刑律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以资产审计作为一个突破点,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把审计反映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审计的震撼力。3、提高单位负责人认识,走出不以固定购买数量为政绩导向的误区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它的特性如不具有消费的竟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作为单位负责人应该认识到,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决定了事业单位活动宗旨是给人民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公共产品,当然也应遵循一个前提: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输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是财政资金不断投入,提供的产品不断输出。如出现投入大于输出时,谈何政绩?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供公益产品,单位固定资产数量之多,金额之大,不是主要,主要的是人们老百姓能够亲身感受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优越性,对此单位负责人应该走出这样认识误区。所以单位负责人加强正确的政绩观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内部管理1、成立资产管理部,明确管理职责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应加强同其他部门编制、下达和组织落实每年资产采购计划;做好资产登记、保管、盘存等日常性工作;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下,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程度很低,不能动态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信息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随着用友、IBM等资产管理系统都比较完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些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系统。随着单位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相应扩大,而目前很多单位仍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其运作机制已和单位的业务发展规模不相适应。3、坚持“谁用、谁管、谁负责”原则,制定固定资产编码、采购、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盘存制度资产采购与验收、库管等职责应予分立,避免集中一人。资产的保管与账簿的记载应当由不同人员分管,严禁责任混淆。同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有关规定,将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到责任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对此,笔者就编号到盘存的资产管理程序制度,谈谈我的个人经验与看法。(1)明确编码制度原国家标准(GB/T14885-2010)采用4层7位数字代码表示,第1位表示门类,第2、3位表示大类;第4、5位表示中类;第6、7位表示小类。其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固定资产分类代码的第1位表示的是固定资产定义6个门类。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通过增加数字代码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分类。编号公式如下:固定资产编码=【国家标准分类代码】+年份+月份+日数+购买序号举一例:某单位在2014年2月份通过政府采购购买了三项固定资产:2月6号购买彩色办公旗舰HPCP6015dn打印机二台、2月28日购买绿友牌22寸草坪修剪机一台.打印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标准属于【通用设备(2)-计算机设备及软件(01)-输入输出设备(06)-打印设备(01)】【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为2010601修剪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标准属于【专用设备(3)-农业和林业机械(11)-植物管理机械(04)-修剪机械(03)】【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为3110403按照上述编码公式:彩色办公旗舰HPCP6015dn打印机二台固定资产编码分别为【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06+001=201060120140206001【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06+002=201060120140206002绿友牌22寸草坪修剪机一台固定资产编码为【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28+003=311040320140226003(2)明确采购至盘点程序制度先有申请部门填写资产购置申请单一式三份,报请单位政府采购小组、单位负责人通过后,由申请部门送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各一份。
篇3
一、投资本金具有美国联邦政府85%担保及固定资产15%担保的双重保护。
“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是美国移民局(USCIS)指定的官方EB-5投资移民地区中心,接受全世界符合资格的EB-5投资。地区中心以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504贷款及其它商业贷款方式将投资组成贷款中50%部分借贷给加州的中小企业并创造符合EB-5要求的就业,为投资人提供申请美国长期居留权的机会。选择该项目的EB-5申请人投资的50万美金中,美国联邦政府担保投资额的85%,另外15%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获得担保。简单来讲,该项目获得担保的理论和实物佐证包括一项联邦法案、一则新闻通告、一份还款担保书及一份产权抵押文书。
首先,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法案》正式确立了联邦预算7870亿计划中30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504贷款中第一抵押借贷方的贷款群担保;2009年10月28日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了一则正式新闻通告,确定504贷款中第一抵押借贷方提供的资金通过504贷款群获得中小企业管理局担保承担80%贷款额风险及贷款群管理方担保承担5%贷款额风险,另外15%贷款额风险由第一抵押借贷方需自行承担。通过上述“经济复苏法案”的规定及SBA的新闻通告,我们能够清楚地确定这样一个事实,只要通过SBA的504贷款项目将一项贷款中的50%贷款额放贷给美国中小企业,放贷方就具有政府85%的无偿直接担保,无论放贷方是金融机构或是民间资本,因此,当EB-5的申请人和“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组成一个有限合伙企业,以一个民营借贷机构的身份将50%的贷款额(50万美金)借贷给一家或两家美国中小企业,并且将此贷款放入一个504贷款群,作为全额出资的EB-5申请人就具有政府85%的担保。在这个层面上的担保不是联邦政府对于EB-5项目的直接担保,而是联邦政府透过对504贷款的担保从而间接为504贷款的实际放贷方即EB-5投资人进行的第三方担保,因此这种担保并没有背离EB-5项目强调的一定要保留投资风险的要求,也没有违背移民法中联邦政府没有对EB-5移民项目做出担保的规定。
其次,美国中小企业504贷款是借贷给符合资格的中小企业用来购置商业经营所需固定资产的一种购物贷款。一般而言,贷款的总额是由所购买的固定资产的商业价值决定的,放贷方必须根据有执照的商业估值公司提供的估价报告确定放贷总额。贷款总额中的40%来源于政府安排的二级市场,由CDC发展公司)负责融资借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的参与。贷款中50%来自银行或贷款机构,“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正是这50%的出资方。贷款最后的10%是借贷企业所付的首批付款。贷款交割日,不同来源的所有贷款款额一次割给固定资产的卖方,企业得到固定资产并开始按照贷款协议逐步还贷,放贷的银行或贷款机构则得到企业签署的贷款协议和固定资产的抵押文书。这样,在贷款交割后,购买的固定资产便成为企业放在银行或贷款机构的借贷抵押。如果企业迟付或止付应还贷款,银行或贷款机构有权没收并拍卖企业已经购买下的固定资产并通过债务清偿找回贷款损失。贷款50%的出资方(“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在清偿顺序上拥有第一优先权,因此作为“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的实际出资者即EB-5投资人拥有第一优先权,当企业破产或无法如期如数还贷时,EB-5投资人可通过“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的委任律师对固定资产进行拍卖,从而获得50万本金中不被联邦政府担保的15%,即7,5万美金。上述对于EB-5投资人本金的15%即7,5万美金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理论最终由固定资产卖方提供抵押给EB-5投资人的固定资产产权证书为证。
二、504贷款对就业的要求和移民局就业指标的弹性要求易化了有条件绿卡向无条件绿卡的转换。
鉴于EB-5投资移民并不是一次性拿永久绿卡的特殊性,除了投资后本金能否全额收回的风险,2年后能否顺利转身份是投资人更加关注的要素。根据移民局对去除条件的要求,申请转身份时考核的两个重点是在EB-5投资人持有条件绿卡期间,投资人投资的50万美金是否没有从美国本土撤资,是否已经或在未来合理的时间内在美国创造“总共”10个全职就业机会。“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在这两点上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EB-5项目的特殊优势,有更多的确定性和安全性。
第一,“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中投资人贷出的50万美金因为直接购买了贷款企业所需的固定资产使得资金固化成为“购物贷款”,书面凭证和抵押文书在数,资金没有失控的问题,无论接待企业或项目管理方都无法作用资金。因此50万美金的持续投资非常容易达到考核要求。此外这样的设计不仅杜绝了资金不在规定位置从而被而具有无法被他人挪用它处的优势,也规避了万一资金被挪用后的投资失败,拿不回本金的风险。
第二,移民局要求的10个总共就业机会中“总共”意味着10个职位不仅包括获得贷款企业创造的直接就业,还可以包括通过经济计量模型计算并已被移民局认可的间接就业和衍生就业机会。在加利佛尼亚州,已经获得移民局许可的企业大多只需要创造3到7个直接就业就可以满足10个总共就业的要求。根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要求,获得504贷款的企业每接受6.5万美金贷款必须能够创造至少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因此对于放贷金额为总共90万美金(EB-5投资人的50万美金,美国政府的40万美金)的贷款来说,一个接受504贷款的企业至少能创造13.8个直接就业,若用移民局已经认可的行业就业参数计算,通过504贷款审核的企业能够创造的总共就业名额至少为20多人,这表明SBA对于申请504贷款企业的创造就业要求远远高于移民局对于EB-5项目的就业要求,因此从贷款企业的筛选阶段就更大程度的规避了企业将来无法满足就业的风险。
第三,美国移民局2009年6月17日的备忘录规定,外国投资人在解除有条件身份申请合法永久居民身份时,必须 证明“外国投资人的资金已经创造了或在未来的合理时间内创造移民局要求的就业人数”。此项规定明确表明移民局已经采用弹性标准界定就业要求达标与否,也即申请转身份时完成10个总共就业机会固然是最好,如若没有,移民局也不会一刀切否决申请,而是只要申请人提出未来合理时间内完成就业名额的计划,移民局也会予以批准。
三、严格的504贷款审批程序和规范透明的金融借贷操作规避了贷款的暗箱操作。
作为504贷款的第二放贷方,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代表联邦政府对申请504贷款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只有具备企业扩张要求,盈利稳定并保证未来几年内持续增长,有增加雇员需要,信用良好,有足够还贷能力的企业才符合获得贷款的资格。申请贷款企业必须填好504贷款申请表(1244表),并按照要求提供所有公司财务,税务,信用等方面的证明,有时还必须提供企业主个人的资产和信用证明,由代表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非营利认证发展公司(“CDC”)来根据中小企业管理局规定的504贷款审批要求审理申请,最后由SBA审批确定CDC审核的企业是否获准获批504贷款。因此,通俗来讲,就是EB-5投资人用多余美国政府10%的资金而无偿享受美国政府严格审核贷款企业的成果,从而从贷款初期就将资金还本和就业要求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此外,“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具有美国金融借贷执照,接受金融管理局的监管,全程严格按照美国金融管理局的借贷程序。因此,“美国就业发展借贷中心”项目不仅接受移民局的审核、由中小企业管理局直接负责贷款企业审批,还接受金融管理局的监管,既符合EB-5项目要求,同时也严格遵循金融借贷规则,是一项巧妙利用美国联邦法案和金融贷款方案规避投资风险的EB-5项目。
篇4
1.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制度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大多数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制度。第一,固定资金的使用与支出没有详细规定,申请审批程序过于随意,支出与预算极度不符;第二,财务部对预算计划只是敷衍了事,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致使资金去向不明,资金使用效率无法保障。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相互孤立,沟通协调不畅,信息不对称,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混乱。
2.单位职员固定资产管理于核算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阶层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申请审批程序敷衍了事,没有进行深入核实,造成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预算人员抱着不得罪人的心态,只是根据申请人填报的资料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简单的罗列,却没有对开展工作的实际固定资产需求做详尽的了解,容易造成资金支出超出计划;财务人员仅按领导批复进行资金支出,而不管支出是否真正合理,造成固定资产专项资金的浪费;会计从业人员只是对资金流转过程进行简单的试算平衡,只是简单的完成自己会计核算的工作,并没有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果进行详细的了解;基层人员滥用单位固定资产,抱着“不用白不用”“没花自己钱”的心态,随心所欲的做出资金使用申请,公款私用情况时有发生。上述因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容易滋生资金的浪费与流失、等问题。
3.缺乏功能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监督部门
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根本就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监督部门,或者只是表面上成立了一些监督机构,但却未开展实际工作,这就容易造成资金去向不明和资金乱用等现象,降低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如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监督不到位,不仅会产生实际开支超出预算的现象,容易滋生等问题。
4.单位职员综合素质较差
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单位职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较低,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单位职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推脱,出现问题时相互脱责;其次,核算人员填写原始凭证未严格遵守会计法规的要求、填写不规范、填写信息不真实、审批手续不全,未能详细记录单位的账目明细,造成单位固定资产难以真实的衡量与流失;第三,多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未接受专业的财会核算培训,不能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相关规定,职业道德较低,私自修改单位账目,造成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无法顺利开展。
5.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统计信息不实
“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是对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最基础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与管理过程中,记账人员疏忽大意,很多统计信息不实或不详细明确。第一,对于公用设备或不常使用的设备,无法明确记录固定资产的数目与所属部门,造成重复记录或漏记;第二,未能准确衡量固定资产的价格与折旧。这就要考虑到市场的动态性,展开定期的资产审查,掌握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与市场价值,准确的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衡量评估;第三,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部门脱节,对于资产的管理通常由资产所属部分分管,而核算统一由财务部门进行专门开展,这就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核算发生偏离与信息不真实,造成管理与核算信息出现多记或漏记。第四,忽略了捐赠或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6.购买、报废固定资产不合理
第一,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只知道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向上级申报固定资产的购买,造成固定资产出于闲置或半限制状态,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了对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未能严格按照国有资产处理程序操作,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批准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擅自买卖国有资产,私自定价,造成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也容易滋生行为。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水平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相关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流入、支出与实际使用及效果整个过程的监督。构建以购买、使用、分配、处置、管理与核算为主要内容的固定资产有效地管理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权责发生制、管理机制、预算机制,全方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项科学合理地管理与核算。第一,严格固定资产使用资金的审批;第二,明晰固定资产使用资金的预算明细,建立严格的报批制度,确保审批的资金能够严格按照资金申请进行支出,并对资金实际使用效果做出评价,以确保“钱花在刀刃上”;第三,加强资产管理与核算部门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各单位的工作效率。
2.提高单位职员的意识水平
单位职员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的载体。第一,大力宣传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重要性,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领导对资金申请的审核批复,提高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支出的标准,要求预算部门做出详细的预算,使单位员工对资产管理有着更清晰明确的认识;第二,建立奖惩机制,对公款私用、支出超出预算等现象进行严格惩罚,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对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取得良好实际效果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如晋升、加薪等。
3.加强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监督力度
选择原则性强、专业水平高的职员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监督机构,坚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合理使用”两手抓,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监督部门授权,保证监督人员能够按照要求切实执行监督任务,监督资金的申请、支出、去向、实际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定期对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使资产清查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固定资产审批标准,确保固定资产得到合理利用。此外,要建立离任审查制。当单位领导或资产实际管理者离开工作岗位时,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查,严格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和进一步工作的顺利安排,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4.提高管理与核算人员综合素质
单位职员是保证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关键,可以从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方面入手,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明确管理和核算人员的职责,防止出现问题时,单位职员相会推责;二是规范从业人员考核机制,通过对职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提升其专业水平;三是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对谎报财务信息等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5.建立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庞大,需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实施电算化管理,不仅可以保证资产管理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还能够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核算成本。利用计算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和账簿管理,不仅及时、高效、清晰明确,而且还可以降低错误率。
三、结束语
篇5
“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西方一位学者曾这样戏说国际税收政策。然而,我国正在改革试点的增值税,却给试点区域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被企业界称赞为“增值之税”。
2004年7月1日,东北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税收政策(以下简称“试点”)。此项税收政策改革适用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大连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2007年1月,“试点”范围扩展到中部6省。
笔者所在的海拉精密模具(长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拉模具”),正是我国第一批享受到增值税试点改革益处的企业。海拉模具成立于2003年10月,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德国海拉集团在中国投资兴建的专门从事模具研制、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独资公司,属于技术密集的现代化模具设计、制造企业,属于汽车制造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符合“试点”的条件。
办理详解
自2004年7月1日起,海拉模具开始适用“试点”相关政策,第一批享受到该项政策优惠。根据“试点”规定,海拉模具发生的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一、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固定资产;
二、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三、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
四、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但,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不属于扣除范围。
在优惠政策后,海拉模具按条例规定提供相关申请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正本、企业申请书等)在税务局征税科进行申请。初始备案和审批过程比较顺利。
在对固定资产申报退税时需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固定资产退税调查报告(一份)、固定资产退税申请(一份)、固定资产原始发票、税政科提供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比对结果表、固定资产抵扣当月发生的所有进项额抵扣明细、固定资产退税审批表,交由税务专管员审核。如当期涉及税额较大,税务局会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实地审核。审核通过,方可正式申报。
“试点”具体的抵退税实行按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退税的办法,实行按季退税。其中,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上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海拉模具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是在2003年企业开办初期以投资形式购入,即是在“试点”实施前投入的属存量资产,无法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自适用“试点”优惠政策以来,海拉模具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抵退税50余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成本。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投资规模的扩大,新旧设备的更替以及技术的升级需求也在加速,在未来几年海拉模具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此税收政策将为海拉模具带来更多的好处。
增值之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试点”对海拉模具的经营业绩会带来很多好处,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对海拉模具的现金流有正面影响。
实施“试点”前,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只能随多年的折旧逐步收回;实施“试点”后,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额可以申请抵退税,当年即能收回此金额,无疑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有益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海拉模具购买xxx机器设备,采购价100万,增值税(17%)17万,价税合计117万,折旧年限5年。
“试点”前,该机器设备以117万的成本入账,其中增值税17万每年折旧为3.4万,需5年才能收回17万(不考虑时间价值);而“试点”后,该机器设备以100万的成本入账,增值税17万可以申请退税,当年即能收回17万。可以看出,“试点”实施显然帮助公司提高了现金流质量。
2.可降低公司的综合成本,尤其对海拉模具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有明显作用。
例如海拉模具购买的DMS125P五轴数控铣床,不含税采购价500万,增值税(17%)85万,价税合计585万。
“试点”前,该机器设备需以585万为成本入账;“试点”后,该机器设备只需以500万的成本入账即可,增值税85万可以退税。
海拉模具产品报价是以某产品所占用的机器设备的成本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试点”的实施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降低,间接降低了产品报价。在假设其他条件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无疑在价格方面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试点”政策的实施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3.“试点”的实施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企业财务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固定资产投资等统筹规划,以充分享受国家对企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各个企业的成果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也间接作用到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经验分享
根据这几年海拉模具“试点”的实施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将要实施“试点”的企业负责人借鉴:
1.“试点”采用“增量法”计算退税,这一点需要充分理解。
所谓“增量法”,即是按“试点”规定,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应留待下年抵扣。
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上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首先,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业绩不佳,新增增值税就会少,甚至无新增,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控制好投资规模,以免当年发生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无法全额抵扣。
而当企业业绩较好时,意味着企业的新增增值税税额可能大幅增加,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在计划内加大投资力度,以充分享受“试点”政策带来的好处。
其次,企业应控制好物资采购节奏。如果物资采购计划不合理,出现采购量明显大于需求量情况,物资采购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相应增加,在增值税销项税不变的前提下,必然减少了当期新增增值税税额,若当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就很可能无法全额抵扣。
2.要考虑到“试点”实施后,由于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少(增值税进项税不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使得折旧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企业所得税会有相应的增加,部分冲减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带来的好处。企业如果不能实现增值税增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无法抵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但没有享受到“试点”优惠政策的实惠,反而增加了所得税负担。
3.按规定,“纳税人可放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权,选择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放弃的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声明,并自提出声明的所属月份起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不得再计入进项税额抵扣。”
要注意,“对纳税人已放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又改变放弃做法,提出享受抵扣权请求的,须自放弃抵扣权执行月份起满12个月后,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方可恢复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所以,企业要全方位考虑利弊,来选择或放弃抵扣权。
4.由于海拉模具是2003年成立的,没有什么历史负担,易于实现增值税增量,可以较充分的享受到“试点”优惠政策。但对于许多老企业,历史负担较重,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期内产生飞跃,难以很快实现增值税的增量,就很难充分享受到“试点”政策。不过,2006年年底国家出台政策对历史欠税进行了豁免,规定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截至2006年12月6日尚未清缴入库且符合规定的欠税予以豁免。帮助企业卸掉部分历史包袱。但1998年以后形成的企业欠税,只能按照先欠先抵的原则进行抵顶欠税。
5.尽管受“试点”政策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便宜”了,但不能因此盲目扩大投资。应该在适应企业发展的合理投资需求基础上进行投资计划,以配合企业的纳税筹划。
6.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纳入“试点”实施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再适用在投资总额内购买国产设备的增值税退税政策。
篇6
关键词:矿山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中图分类号:F 4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33-02
在企业总资产内,固定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购置投入使用报废处置”全过程中,“管理与核算”贯穿始终。伴随矿山企业不断发展状大及固定资产投入的持续增长,其管理及核算工作亦向复杂化发展。故此,务必加强矿山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
一、固定资产管理特征
1.定义。固定资产意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经营管理”并且使用时间>1年以上的如“房屋、机器、建筑物、运输工具、机械或其他和生产经营相关的器具、设备、工具”等非货币性资产。
2.核算。矿山的固定资产在单位价值上普遍较大,增、减变化模式复杂多变,比如固定资产提升即有“自行建造、购置、投资者投入、更新改造、融资租人、接受捐赠、用非货币易换入”等多种模式。自然相对而言会计科目亦较多、核算繁杂。而“折旧”即是体现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独特手段。固定资产“原值、已提减值准备、已提累计折旧、预计净残值”四个方面是影响固定资产需“提折旧额”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折旧手段一经选取不得随意转变。
3.特点。固定资产管理务必由“工程部门、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等一同管理,为一项极其繁杂的组织工作。此外,固定资产管理的技术性极强,对其务必配有“极强责任心、会计算机操作、懂业务、工作能力强、会讲肯干的专职管理者。固定资产管理若发生错漏,其损失将超出普遍商品。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固定资产管理为矿山精益化管理的关键。经规范招标、设计方案优化,可压缩“投资与工程”的成本,有效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与折旧费,提升固定资产利用效益;投资问题上抓好投资规划,能有效规避资产闲置,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等;于生产经营上,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能合理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亦能延长固定资产应用寿命,压缩固定资产运转维护成本,进而最大化的提升企业经济效能,杜绝资产流失,促进资产值增值。因此,矿山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及正确核算,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程序
(一)固定资产分类
依作用固定资产可分为三类:其一,通用设备。包含“传导设备、机械设备、运输设备、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施工机械、工具、非生产器具及设备。其二,专用设备。包含选矿厂专用设备、采矿场专用设备、电力专用设备等。其三,房屋、建筑。包含“生产与非生产”用房、危险物品仓库、简易房以及别的建筑物。
(二)固定资产的建账与日常管理
1.依据固定资产管理单位所出具的“使用部门、月折旧额、类别、累计折旧额、存放地点、原值、购买日期以及固定资产验收单”等创设《固定资产台账》。
2.固定资产岗位的会计应复核的卡片内容,依《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与矿山自身相关规定以平均年限法固定资产依月计提折旧,平均年限法的“折旧率与折旧额”的计算公式为:(1-预计净残值率) /折旧年限×100%=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月折旧率。
3.各部门务必详细记录下每次对流动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
4.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务必对部门间调整使用的“固定资产”及时开出“调拨单”且即时上报财务部办理一切相关手续,给日后资产核对打下基础,保障固定资产“账卡物”三方相符。
5.需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丢失及报废的固定资产组织有关人员调查出“原因”并且给予处理意见,上报审皆后去财务部门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
6.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暂停使用与闲置”固定资产展开统一的库存管理;在库存的资产重新利用前务必由专门人员展开“保养检查”之后,才能再一次投入利用。
(三)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
每年年末务必清查、盘点各部门管辖的“固定资产”,主要内容有:固定资产的“流向、数量、使用状况与现状”;对清查和盘点后的固定资产结果需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报表》的编制。
(四)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处置
对无法维修及失去利用价值的资产,记录到报废申请表内,并且经技术部门进行核查鉴定审批以后,到财务部门进行报废除账手续的办理;若是所报废资产其零配件拆除以后作其他维修配件利用的以及出售的,经审批后报财务部录入账内;需维修的,则使用者依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进行盘盈与盘亏的,依《会计核算标准作业程序》的相关程序展开账务处理。
四、基建剥离工程的折旧
1.露天矿山工程包含“基建剥离、防洪沟渠、运输线路、排土场地”等。煤炭业于1954年提出维简费概念,后在国家许可下于矿山企业构设此费用。此费用为矿山展开开采生产所需再投入的“工程费及维护费”矿山业维简费,标准为每吨原矿提取15-18元,提取的“维简费”皆纳进生产成本。
2.依“露天与地下”矿投资结构及生产特征,依基建剥离工程特点依矿石量来分摊基石折旧费,设备与安装工程及工器具的投资则依利用年限进行分类来计算提折旧费。
五、矿山固定资产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
(一)人员组织机构精简,易带来管理精细化不足
精简、高效原则,符合现代企业组织机构的创设,只是极易给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带来阻碍,对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上也许会发生部门间权责不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为极其复杂活动,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只有明确权责、共同参与,方可抓好与落实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并且,务必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问题上,务必安置具责任心强、工作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人员。
(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问题
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或是出现“重财力与人力管理、轻物力管理的问题。矿山完成固定资产购建工作后,需对设备展开及时的清点与检测,且认真贴上标识牌。若出现不合格现象,结算手续不予办理,不可交付使用,且依合同内所规定的条款及时向此事责任人传达索赔及退货信息。对设备企业需按期展开盘点,核对“账卡物”三方符合。务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抓好落实,做到行之有效规避形式主义,真正做到环环紧相扣、物物有人管,管理工作不走过场,依章办事、按法理财。
(三)固定资产完工后“验收审批入账时间过长”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里,极易发生固定资产购建完工以后,出现竣工结算所用时间过长问题,令固定资产早已经投入使用很长时间或是几年后账面上还置于工程在建状态。企业需对工程“验收审批及管理体制”进行改进与完善,明确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于施工单位递交完工报告起于规定时间里进行组织验收,亦于规定时间里做好竣工决算的所有工作。
(四)内部调拨手续缺失,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上内部单位间“账卡物”彼此不符
依相关规定,资产内部转移在资产卡片其信息变更的问题上需凭借审批以后的资产转移申请单来作凭证,由资产责任人对资产转移申请单进行确认且签字;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专业管理部门,于其权限里进行审核申请单;资产会计若想对资产卡片信息进行变更,变更内容以时间务必和资产转移申请单相符。可于实际工作过程中,常常于上述一个以及多个环节呈现出和规定不相符的问题。
(五)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程序缺失
对于固定资产需要报废的,务必通过资产专业管理机构进行技术鉴定之后,务必具备完整的“报废申请与审批手续”,等报废申请审批结果下来以后方可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故此,务必健全报废处置手续。其一,防范未经上报审批即自行处置与报废的问题发生,对固定资产在报废处置问题的程序上进行规范化管理。其二,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其处置上手续务必齐全,比如一些固定资产其残值价值不高的、已经拆除的建筑物等,于善后处置手续问题上则非常容易忽视。矿山须依自身政策条例,管理层与授权部门于其权限里对资产的处置问题上展开确认与批准。
(六)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缺失
利用计算机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对固定资产展开核算及管理,对企业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展开细化核算、规范化处理,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与使用状况,实现资源共享,增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电算化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使用,增进了工作效益,降低了劳动强度,信息化发展亦对操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相关人员不仅需对资产“变动、增加及减少”等日常操作手段进行熟练掌握,还需对卡片录入正确性进行复核,利用固定资产的账薄、分配与折旧计提,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对固定资进行规范化产管理。
当下,很多矿山使用ERP管理软件,其系统内主要有“物资供应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状况”与ERP软件内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两者相结合,对合理员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普及,让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活动中更加科学化及有效化。 强化组织领导力度、创设完善的管理机构,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权责问题,创设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充分采取现代化手段,展开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11).
篇7
关键词:报社 固定资产核算 体制改革
一、报社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地方党报大都为事业法人,在执行目前事业单位大部分使用的会计制度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界定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被目前大部分地方党报采用,在对固定资产入账界定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界定实际成本所包括的范围,相比较《企业会计准则》来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界定的还是比较笼统和宽泛的,而《企业会计准则》对实际成本的范围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包括买入价格、运费及杂费、相关税费以及安装费等。这样导致地方党报在执行会计制度时,将应该算为实际成本的支付的买价、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相关税费记在了“事业支出”的内容里,而在资产价值入账时只按发票的价值入账。这样就会使固定资产入账不真实,造成固定资产的不可比。还有地方党报可能在进行基建工程的净增价值只在“事业支出”的科目中现实,而没有同时在“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中显示,导致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漏掉了大宗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尤其是在企业多次进行扩改建工程时,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严重不真实。
(二)固定资产的账务核算科目过多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核算,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涉及到“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科目或“建施工程”等科目时,就会有不同项资金的相应增加,减少另一项资产的比重,这样能够保证净资产不发生变化,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当期损益的结果。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核算,事业单位在购进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贷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是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到进行操作的。这样,
就可能影响当期损益的结果(使用支出类科目)。
(三)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的弊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这样就造成了诸多问题:
1、不能对固定资产前后使用情况做准确的对比
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制度中,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折旧情况的反映。地方党报等单位在操作时,难免会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对固定资产造成损耗或因为技术变革等造成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浪费,而在账面上现实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没有很好的现实固定资产的整个流程,无法很真实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变化和新旧程度的对比。
2、不能反映报社资产的真实情况
在报社对固定资产的整个操作流程中,在购置时,只将购进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这样就无形的扩大了当期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使用时,报社不对固定资产就行提折旧,又人为的降低了使用损耗的成本,这样就无法实现相应的配比原则,间接地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及时购置和更换,造成固定资产的更新情况严重的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现行报社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而且由于固定资产没有加入“计提折旧”的科目,报社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无法计算真实的成本,使得报社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报社的各部门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合作,各部门在购进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注重固定资产合理使用效率,导致固定资产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3、不利于报社的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度下,由于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会无形地增大报社的净资产。而和净资产又是报社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将不利于对报社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纵观目前许多的报社,其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事业活动)业务通常是很混乱的,其费用也难以合理进行单独的核算,这样就导致经营性业务的成本核算不明确,不能真实的展现经营性业务的情况。同时,由于非经营性(事业活动)业务没有有效地进行成本的预算和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对固定资产购置所投入的资金情况,也就不能反映出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在报社的财务报告中不能清晰地显示其中的国有资产部分运作的过程,这样公众亦没有依据可循,就不能直接从财务报告了解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仅不利于公众对政府的受托责任的监督,也不利于报社的业绩考核效率的提高。
二、针对以上情况的相关建议
(一)报社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进行计提折旧,做法如下:
1、计提折旧时依据固定资产分类。报社的固定资产主要有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可以采用不同类别的不同计提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进行提折旧。还要定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管理,将折旧费用分摊到固定资产成本科目中,其中文物和陈列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性能、价值等的 稳定,一般其不会发生损耗或流失,所以不对这类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
2、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方法有: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和加速折旧法。其中交通运输这类固定资产使用工作量法;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可采用年限平均法;对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采用加速折旧法;而图书类因为折旧年限比较难确定,一般就直接计入成本。
3、科目设置及核算。应该相应的设置有关折旧方面的科目,而取消“固定基金”科目,折旧类的科目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可以相应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和原值。另外相应设置“资产折耗”科目,核算当期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费用,同时预算科目也是会计核算中重要的一项,应该设置相应的预算科目,来反映预算中收支平衡情况。
(二)关于计提减值问题
报社的部分固定资产由于科技不断地进步,淘汰更新很快,即使采用了计提折旧的方法也不能及时的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损耗情况,这时就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计提减值,需要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将固定资产金额的减值归为资产损失,计入当期“资产折耗”的科目中,同时设置相应的借贷减值科目,比如借记“资产折耗”,贷记“固定资产减值”等。
(三)固定资产报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目前报社会计报表披露信息不完整,无法反映报社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议采用“报社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表”,编报该表能反映报社的固定资产的原值、净值、累计折旧等信息,有利于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三、报社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1、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填写《固定资产增加审批表》,交财务科。财务科长初审后,报主管社长审批或报党组会研究审批。审批后由办公室购买。办公室购置固定资产后,由经办人员持有关单据和《固定资产增加审批表》到办公室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填制《固定资产验收单》,纳入管理,登记台账,经办人员持相关单据和《固定资产验收单》到财务科办理报销结算手续。报社各部门领用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填制《固定资产领用单》,报办公室主任批准后,双方签字领取。
2、固定资产的维修
固定资产维修前,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固定资产维修预算申请审批表》报主任初审。办公室主任初审后,报主管社长审批。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按照主管社长的审批意见负责维修。维修结束后,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凭《固定资产维修预算申请审批表》、发票和维修单等有效凭证按规定程序审批报销。
3、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包括出售、无偿、盘亏、报销报废,其他。固定资产处置程序。固定资产出售前,由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人员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报办公室主任审核;报废、报损、盘亏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由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报办公室主任审核,办公室主任审核后,报主管社长。主管社长复审后,提交党组会议定。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根据党组意见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并附送有关文件及资料报财务科办理财务手续。
4、固定资产的检查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定期要对各部门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核对,看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看各部门固定资产是否有损毁,丢失等。检查后填写《固定资产清查表》报办公室主任,主管社长批准后,及时调整;大定资产账目,落实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利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7)
篇8
[关键词]预算 资产管理 财务 资产配置
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预算、财务和资产的有机结合,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规范财务运行、强化财政职能的内在体现,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外在要求。但纵观现状,现行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粗放、监管不力、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方式滞后等诸多问题,已制约和削弱了资产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总体思路
对预算、财务、资产、投资等相关体制进行提升整合,寻求预算、财务和资产的内在关联,探索建立融预算、财务、资产三者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一)在预算编审上
着力将资产的要素在预算的编审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以细化部门预算为契机,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对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分别建立与人、财、物匹配的,能够对应和量化的模型,为预算编审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撑,并在预算的执行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使资产的效能在使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在财务核算上
规范、统一资产的划分和分类标准,细化资产的核算内容,并将资产的内容按会计核算的相关口径移植到财务核算中,实现资产与财务的无缝对接。同时,强化财务核算和会计软件的连接与平台建设,使之在操作上更具适用性、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
(三)在预算、财务、资产三者的结合上
资产的信息为财务核算提供来源支持,财务核算以咨产的信息为初始依据。预算是存量资产的表现,是增量资产的起源。财务是对存量资产的总结与概括,是对增量资产的诠释与证明。预算、财务资产的运行更具支持力,资产是对预算、财务的拓展、细化和深化。
二、对策及建议
(一)资产的处置要以预算编审为依据
资产处置要通过预算编审才能实施,在预算编审阶段,应通过分析现有资产存量的构成及配置状况,提出资产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因素,为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支持信息。对需要临时配置资产的特殊情况,应通过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并对预算编审结果进行修正来实现。
(二)资产的配置要履行法定程序
必须通过规范程序流程,确保资产配置的规范化。各部门提供上级财政部门审核的部门预算,必须具有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的数据信息。上级财政部门结合财力等客观因素,提出配置增量资产的预算指标,各部门按照该预算指标修改、调整资产增量的配置方案,经上级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后,予以执行。
(三)资产的运行要与预算的执行相对称
资产在运行中,对资产配置、报废处置等增减变动,必须与预算的财力供给相对称,必须反映到预算的执行层面,并最终触碰到预算的调整,形成资产与预算的联动机制。坚决杜绝就资产论资产、资产与预算分离的现象,切实纠正重增量配置、轻存量管理;重收支管理、轻资产管理的倾向,增强对资产运行的预见性,力求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预算编审阶段或在预算执行的初始、萌芽状态,使资产的运行与预算的执行在质量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深化财务管理,规范资产运作
1、财务与资产的系统要同步信息化
利用现有的乡财县管和国库集中支付平台,积极研发资产管理的软件资源,做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县乡共享、县与部门共享,实现县对乡镇和对部门资产的远程监控。从技术的层面构建对资产使用、配置、处分等运行的监管机制,使资产管理由随意性、松散型向强制性、规范型转变。从会计和信息化管理的角度上看,资产管理的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应整合于一体并能相互链接,从而使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一笔经济业务,最关注的是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结束后,该业务的相关信息往往无人间津,导致资产信息难以查询核实,资产管理缺位。基于此种现实,对该软件的初步设想是: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操作,对符合资产核算要求的,脱离会计核算自动转入资产管理系统,完成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后,再从会计核算上反映,即资产核算前置化,资产核算领先于会计核算的操作。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宜按资产分类的最低标准设置下限,属于下限范围的、没达到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只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不在固定资产中登记和反映;超过下限范围的,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在会计核算时自动链接到资产管理系统,使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先于财务核算操作,从而使资产信息得到准确反映。如办公设备购置和专用设备购置,由于办公设备购置和专用设备购置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因此,在软件设计上要体现这一特点,当所购买的固定资产超过规模时,只要点击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等相关科目输入数据进行保存时,软件将进行提示:“请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只有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保存后,才能对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科目输入的金额进行保存,进而完成该项会计业务;否则,软件提示:“保存失败,请重新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不能对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科目进行保存,该项会计业务所涉及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不能进行财务核算,该项会计业务就无法操作,以此实现对资产的强制性管理。
2、财务与资产的要素要同步精细化
应统一资产的分类口径,使其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更具操作性和连续性,做到内容详细完备,归类定性准确,并将资产的要素按会计核算的要求移植到财务上来,即财务核算的资产要素,就是按资产的分类标准所设置的,两者完全一致,而对资产的其他要素,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详细反映。如形成时间、地点、内容摘要、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等要素,其形成时间应具体到年、月、日,金额保留两位小数,使财务与资产的信息两者能进行比对分析。鉴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复杂且口径不统一,必须细化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固定资产由现在的二级科目核算细化为三级科目预算。固定资产为一级科目,下设的子目为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二级科目下设子目为三级明细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又可分为办公用房、经营用房、职工宿舍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应细化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具体地点,是个人使用、几人共用还是集体公用;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姓名及该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都应力求反映;对大宗固定资产分类编号,拍照存档,按乡镇、资产类别、资产名称、形成时间编号,进行重点管理。
3、资产与财务的运行要同步规范化
资产来源、运行及最终报废、消失,都能从财务核算上找到信息予以证明。资产运行的规范程度,从财务上得到直接体现。通过核查该单位的账务,即可了解其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在规范财务核算体制的前提下,应着力强化对资产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对资产购置、报损、遗失等资产处置的单位,应填写固定资产增减申请表,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国资部门根据申请,分别做出如下处置:对资产购置,应首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申请,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其现有的人员及资产配置结构,分析有无在内部进行调剂的可能,确需购置的,应及时做出同意购置的批复,如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还应按政府采购的程序办理。根据国资管理部门的批复,再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指标。对资产报损,国资部门必须深入现场,查看核定;对资产遗失,必须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如在单位遗失的,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由当天值班的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价计算,如在出差的外地遗失的,应由公安关证明或三人以上他人证明,使用人承担不低于40%的赔偿责任。如擅自外借或公物私用,使用人全额承担赔偿责任;对资产的变价处置,必须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出售,坚持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其收入全额上缴财政预算,严禁坐支挪用;对人员调进调出,必须有资产移交清单,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对资产在部门之间相互调剂的,必须经国资管理部门批准。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一式四联,第一联是存根联,由本单位存档备查;第二联是财务核算联,由本单位财务部门作为调账依据;第三联是国资管理联,由国资局存档备查;第四联是调剂对方入账联,资产调剂后,对方接受单位将此联作为附件,填写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按前述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的有关规定,作相应的业务办理,其第四联再反馈给对方资产调剂单位,以表明该资产已收到入账。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一般只需三联即可,第四联只在资产调剂时使用。
篇9
【关键词】支出 控制 成本管理
医院作为有收入的事业单位,面临着市场、生存、机遇的挑战。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会计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相关制度,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记录、核算、反映、监督医院的经济活动,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医院的生存、发展积累资金。在医院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医院成本的管理,保证医院支出的合理性,尽量避免一些不合理、不必要的支出,这样才能增加医院的效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具体医院控制成本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控制支出。医院要将各科室的预算编制权交给各科室,由各科室上报本科室的支出预算,由财务科对支出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各物资管理部门如:药剂科、器械科、总务科和医技科室,上述科室购买药品、器械、低耗卫生材料等消耗物资时要编制采购计划,经科主任签字,主管院长审核同意后交财务科。发票单据经院长签字后,财务科根据资金情况安排款项支付。严禁无预算、无计划、超标准和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药品可根据医院销售药品情况变更采购计划,合理使用资金。
(2)购买医疗专业设备、一般设备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测分析。器械科、全质科、财务科会同有关科室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邀请相关厂家、商家进行公开谈判,定出购买设备分期付款的协议或合同。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设备采购要报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由院长签字后,财务科执行。
(3)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的固定资产要计提累计折旧,
因此按照医院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凡购买固定资产中的医疗设备必须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价值比较低的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中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医院固定资产成本的收回,贷款购买的设备折旧加利息支出作为核算的依据,控制医疗成本,使资金早日收回,用于固定资产的再更新。
(4)基建零星维修由基建科编制临时预算,万元以上房屋修缮或基建项目支出要进行公开招标,保证质量,择优选择。基建预算、决算经审计科审计后报经主管院长审批,院长签字后,财务科方可结算。无预算、决算的基建开支财务科不予付款。
(5)医院的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是医院管理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控制差旅费支出才能减少医院的管理费用。医院应该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关于差旅费的报销规定报销医院的各种差旅费,出差住宿费在规定的限额标准内凭据报销,实际住宿费超过规定限额的部分自理,不予报销。只报销市内交通费,原则上不报销出租车费用。以上如有特殊情况,经个人提出申请,科主任同意,报主管院长审查签字,院长批准后方可凭据报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的差旅费支出。同时医院要严格控制招待费标准,对外招待从严,标准从严,确需招待的,经主管领导批准、院办室负责安排。
(6)医院各种医疗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需要有日常的维修和维护。医院应该严格控制修理费支出,维修单位开据的发票必须附有内部结算的原始单据,如汽车修理工时耗用单、及所换零部件表维修费用等,经办公室主任审核,院长签字后财务科方可结算。避免在维修时公私不分,增加医院的支出。
(7)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各医疗科室一律不准向病人出售物品或做治疗自行收取现金,只要是医疗行为就必须由财务科收取存款或现金,使该收的钱收上来,增加医院收入,防止小金库现象。医院财务科和审计科要定期对医院的小金库情况进行检查,避免医院各科室的个人行为给医院成本造成损失。
(8)固定资产报废时的有关使用科室提交要求处置资产的报告,填报《资产处置审批表》,经器械科、总务科做出资产报废技术鉴定,按照处置权限报主管院长审核经院长办公会研究,院长签字后,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后进行帐务处理,以保证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固定资产变卖或残值收入,由器械科、总务科、药房等主管部门按所分管业务负责,变卖资金各科室不准截留,须交财务科进行帐务处理,冲减固定资产原值。
总之,医院成本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加强成本管理,促进医院发展,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小玲.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05).
[2]周成红,汤质如.医院成本决策与控制需要解决的几个实际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06).
[3]王忠琴,薛运友.搞好医疗成本核算 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J].前卫医药杂志.1999,(03).
[4]王建伟.浅析医院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1.
篇10
1.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很多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部门,在每个科室固定资产属于公共财产,也并没有派专人进行管理。在医院的物品设备领用科室,通常是对物品设备的出库进行一个简单的登记,包括领用时间、领用科室和领用数量等,领用之后物品设备是否在科室之间进行转移、是否进行过维修等详细情况,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而物品设备的使用部门在领到之后,通常是先建立一份固定资产卡片,但是由于并不是每个科室都有专人负责,所以经常发生卡片丢失的情况,以及丢失之后也无人发现、无人补写的情况,这给医院后期清理核查固定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而且由于医院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医院经常一连几年也不清查固定资产,即便清查,也只是登记一下数量,没有详细写明设备的是否闲置、使用的具体效率等都没有明确分析,导致已经报废不能使用的资产依然登记在册,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应用严重不符的后果。
2.医疗设备重复购买的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近几年国家一直在致力于保障老百姓可以用得起药,因此一直对医院的多种药品价格进行一定的控制,药品加成率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医院的药品盈利,降低医院的总收入。医院为了扭转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只好将仪器检查作为增加收入的途径。这也是最近几年各个医院都竞相购买进口设备、精准设备,有的科室明明已经有使用效率较高的设备,但是依然购买新设备。医院这种为了眼前短暂利益,盲目重复购买医疗设备的现象缺乏可行性论证,由于之前并没有及时对新设备的购入进行效益评估及分析,很可能导致购买的设备利用率低,不仅不能扭转收支不平衡现象,还会直接给医院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3.固定资产处置管理薄弱
通常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报损报废、转让出售、直接捐赠,以及调拨到下级单位等等多种方式。很多人觉得固定资产已经对医院没有什么贡献了,不用再进行过多的管理,其实恰恰是在最后的处置阶段,才是最容易导致资产流失的步骤。通常每个医院都有规定好的处置固定资产的制度,但是仍不能阻止部分人利用职务之便,擅自随意处理部分医疗设备或仪器,通过变卖、调拨、低价转让等非法手段,将处置固定资产所得资金变为个人所得,致使国家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处置环节管理比较薄弱,所以,有时候还会造成报废的资产长时间无人处置,不仅占用空间,还虚增了医院的固定资产。最后就是部分设备空放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丢失,无形之中浪费了医院的财产。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当,极易引起资产流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处置固定资产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增强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层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具备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可以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就是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建立从高至低的分层管理模式,每一层级都有专人负责,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从固定资产的购进、领用、盘点、使用、维修和报废处置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有专人负责,确保做到账卡、账实相符。最后就是医院要尽快制定固定资产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进、维修以及处置,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避免因为管理不善而给医院带来巨额经济损失。
2.遵守购买原则,严格把关,杜绝盲目购入新设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医疗常识也在不断进步,医院永不购买医疗器械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度,如何在不浪费经费的前提下,合理购入适当的医疗器械。首先,任何部门要购入大型的医疗设备都要提前申请,提出使用该设备的优势、国内外使用情况、投入之后的市场分析和收益分析等等,请购通过之后,交由采购部门进行询价,之后严格按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原则,严格检查设备的质量,争取用较小的资金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杜绝部门或者个人私自采购大型设备。
3.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