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 区别 应用 作用

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所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有一半之多,由于其单位价值高,所以通常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是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进行补偿的,企业的成本、费用中,计提折旧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何的进行核算,是目前许多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办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一)直线法计提折旧的方法

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它是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应计提折旧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固定资产的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所取得的残值收人和支付的各项清理费用的多少对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应计提折旧额的大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计提折旧时,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这两个基本因素,而且应该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和清理费用这两个因素。固定资产残值收入是指固定资产清理时剩下的残料或零件、器材等残余价值。这部分残值,应在计算折旧时预先估计,从固定资产原价中减去;固定资产清理费用是指固定资产清理时所需的拆卸、搬运等费用。由于这些费用是使用固定资产的一种必要的追加耗费,因此应预先估计并连同原价一起由使用期间的产品成本平均负担。固定资产残值扣除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后的净额为固定资产净残值。

(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方法

工作量法是指按固定资产所能工作的时数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工作量法下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1)按照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公式:

单位里程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2)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总工作小时

(3)按台班计算折旧的公式:

每台班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规定的工作总台班数

(三)快速折旧法

快速折旧法又称加速折旧法、递减折旧费用法,即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前期提得较多,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使用年限中尽早地得到补偿的一种计算折旧方法。常用的快速折旧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

(1)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按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它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固定资产账面上每期期初的折余价值乘以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确定各期的折旧额的

(2)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折旧年限积数法或级数递减法。它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n年,分母即为1 + 2 + 3 + ...... + n =(n十1) /2,其折旧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 /2 x 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残值)x年折旧率

二、企业所得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折旧

折旧仅仅是成本分析,折旧不是对资产进行计价,其本身既不是资金来源,也不是资金运用,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并不承担固定资产的更新。但是,由于折旧方法会影响企业的所得税,从而也会对现金流量产生一定影响。会计利润和税法规范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有区别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由于会计制度和纳税规范方法不同,需要进行调整。导致差异的原因有以下集中因素。

(一)折旧年限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是属于国家法律一级的规范,其规定只要该法律不废止,就一直按照这个执行,现在还没有废止,所以2011年继续按这个执行

(二)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在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也就是资金在投资和再投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资金时间价值是资金在周转使用中产生的,是资金所有者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形式。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有影响。因为虽然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它不随着折旧年限的长短、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而发生改变,所以说折旧摊销的金额也是固定的,这就导致了它在资产的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对企业整体利润水平和税金的影响很小。但是,资金时间价值的参与下,企业会因为估计的折旧年限,选择的折旧方法的不同,而获取不同的收益。

(三)折旧方法

1.“两则”中有关折旧的规定为折旧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折旧年限、折旧办法以及计提折旧的范围由财政部确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幅度。

《企业会计总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2.税法中有关折旧的规定为方法选择提供了税收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原则上采用平均年限法(直线法)和工作量法计算,纳税人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的,可以由企业申请,逐级报省、市、自治区税务局批准。

三、折旧政策选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采取不同的折旧方法,就会对企业的财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产生的影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哪些,我们都需要甄别,以求的更好的进步。

(一)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折旧费用随着货款的收回沉淀在企业,成为企业更新固定资产的重要来源。在一特定的会计期间内,不同的折旧政策决定着这一来源的规模。折旧费提的越多,意味着企业沉淀下的现金越多,或者说出于固定资产更新准备的现金越多,随着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增多,对外筹资后的企业综合资本成本都相对降低。可以说,折旧政策的选择应根据未来期间的资金需求和将要面临的筹资环境而定。

(二)影响企业的投资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可利用的资金规模,由于折旧政策影响着企业内部筹资量,因此它也就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活动。可利用的资本越多,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时,就会刺激企业的投资活动。折旧政策不仅从规模上影响投资活动,它还会影响固定资产更新投资的速度。如采用快速折旧,固定资产的更新也会加快。

(三)企业分配的影响

不同的折旧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和劳务成本中的折旧成本的多少。即使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折旧政策的改变都会使企业在同一期间的可分配利润金额有所差别,从而影响企业分配。为了更好的调节企业中各方的利益,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的办法,来对企业进行合理分配。

折旧制度是我国财务制度中的重要资产损耗补偿办法,作为一种核算方法,其本身严格的定义。但如何合理的应用其为企业发展服务,以符合国家规定是财务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高级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篇2

李云婷,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 要: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的关系,通过计算全局的Moran’s I指数和局部的Moran’s I散点图确定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10年到2015年空间相关性的全局Moran’s I指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计量模型验证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

关键词: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溢出作用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到2014年开始回落保持在7%左右,2015年可能还达不到7%,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了让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孔泾源给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其中促进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王小鲁、樊纲、刘鹏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中发现,资本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且贡献将进一步提高[2]。刘方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良性促进国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所以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来研究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多经济学家也发现了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但是由于空间问题很复杂没有专门的技术进行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只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时间效益,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对经济增长进行估计,导致了经济研究结果在很多方面解释力不强[3]。现在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来,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的确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确实存在。薛继亮利用1995~2012年的省级数据,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4]。吴玉鸣对2000年中国县域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知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8]。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应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关系。

二、文献综述

空间模型最早源于地理学,研究地理邻接之间的相关关系。后来应用于经济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即空间经济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空间经济学融合成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Paelinck在1979年首次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吸收了地理学的思想,并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知识来处理空间数据,研究区域之间经济行为在空间相关关系。这正是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即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空间依赖性来源于空间溢出和遗漏变量。现如今,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研究许多经济行为的空间依赖关系,李林、丁艺和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5];郑长德和刘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6];许爱文、魏梅、程文露和王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信息化和产业空间聚集的相关性等[7]。总之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相当完善的科学,可以研究现实中的很多空间相关关系。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一)基于全局莫然指数(Moran’s I)的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通过全局莫然指数来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如果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就不需要空间计量模型。全局莫然指数I在(-1,1)之间,大于0表示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或接近0表示各地区之间无关联。首先构建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其元素wij表示省份i与j的邻近关系。本文选择queen邻接方式,当i省份和j省份相邻时,wij等于1;当i省份和j省份不相邻时,wij等于0。

本文对中国2010年到2014年,5年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显著性检验可知: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为0.4488,P值为0.002;2011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470,P值为0.001;2012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337,P值为0.001;2013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231,P值为0.003;2014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075,P值为0.001。根据2010年到2014年5年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分析,其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基于局部莫然指数(LISA)的区域之空间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部莫然指数来检验各省份i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关联程度。Moran’s I散点图是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正的Ii表示正相关,负值则表示负相关。根据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发现:莫然散点图将中国31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四个象限的集聚模式:第一象限,高高集聚(HH)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高,包括福建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第二象限,低高集聚(LH),表示中心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而其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包括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江西省和海南省;第三象限,低低集聚(LL),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低,包括山西省、青海省、甘肃省、河南省、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四象限,高低集聚(HL),表示中心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而其邻近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包括广东省、山东省和。从散点图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在云贵川、新疆、、陕西、甘肃等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四、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份从2010年到2014年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度数据。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人均消费(X1)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为自变量,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回归模型。本文采用的2010年到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单位均为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均为万元。数据分析运用软件GeoDa。

(二)模型建立

1.最小二乘法模型回归

根据不考虑空间经济关系的传统经济增长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3512+1.6998X1+0.5145X2+e(1)R^2=0.7923,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1)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998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45元。

2.空间滞后模型(SLM)回归

空间滞后模型主要研究各个变量在一个地区间是否有溢出效应。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7930+0.1651WY+1.5346X1+0.5107X2+e(2)R^2=0.8026,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2)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46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07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651元。

3.空间误差模型(SEA)回归

空间误差模型是假设地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通过误差项来完成,因为各个地区所在相对地里空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考虑到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处于不同的地区,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2204+1.5643X1+0.5648X2+e,e=0.3868WY+ε(3)R^2=0.8127,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和ε表示随机误差。公式(3)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64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648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868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建立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三个模型中,空间误差模型的R^2最大,解释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1.27%,而且Lambda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6626,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是通过扰动误差项来影响的,所以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更合适。(2)2010年到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通过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Moran’sI散点图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是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

[2]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

[3] 方大春.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效应及分解[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

[4] 薛继亮.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验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4.

[5] 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

[6]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7] 许爱文,魏梅,程文露,王铮.中国信息化与产业空间聚集的关系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

篇3

关键词:新疆;投资效益;投资体制

一、 固定资产投资率

近两年来,国际经济发展严重受挫,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大规模扩大投资是最直接、最有力、最见效的措施,投资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不容忽视。

新疆固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明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从1988年的68.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 827.2亿元,增长了33倍,GDP从1988年的19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 277.05亿元,增长了22倍。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反映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它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部经济增长(通常用GDP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本投资率=固定资本投资额/GDP增加额=(报告期固定资本投资额-基期固定资本投资额)/(报告期GDP-基期GDP)。

1988年~2009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9.9%,GDP增长率为16.1%。固定资产投资与GDP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997。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图标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率在20年中一路上升,投资率的平均水平由1988年的35.2% 达到2008年的53.8%,投资率已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合理水平,在经济起飞阶段,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力利。

2000年~2008年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率稳步上升,投资率保持在45%~53%之间,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的投资率上升到603%,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进一步说明了投资在新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

二、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1. 经济效益。

(1)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系数。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同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Et=GDP/I,其中,GDP表示某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I表示相应时期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它表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越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越多,投资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但是应注意的是,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当年新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所起的作用,有可能由于投资项目种类、政策效应、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存在,会产生所谓的“滞后效应”。

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滞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考虑滞后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表示为:Et-i=GDP/It-i(i=1,2),式中:Et-i为滞后期为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当i=1时,It-1为滞后期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GDP仍为第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本文主要研究Et,Et-1,Et-2。

1995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一般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表明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高于全国水平(除了2009年外)。但是,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考虑“滞后效应”后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经济效益还是总体上还是下降,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和新疆投资经济效益系数都下降,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推动作用减弱。

从图2可以看出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滞后期越长投资效果越好,投资效果的波动随着滞后期的延长,波动幅度逐渐增大。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引导,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注意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投资的固定资产,避免重复和浪费投资现象,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系数。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系数指一定时期内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额同相应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反映的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系数f=f/I,其中,f为当年财政收入增加数,I为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系数越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获得的财政收入增加额就愈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效益就愈高。

从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系数2005年前下降,2005年后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5年0.029上升到2008年的0.049,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加。但是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拉动太小,金融危机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效益下降。

2. 社会效益。

(1)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指一定时期内就业人员增加数同相应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反映的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J=J/I,其中J为当年就业人员增加数,I为相应固定资产投资总数。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越高,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就业的效益就越高。

“民生”是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亮点,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国或一地区的就业水平关系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从图4可以看到,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系数明显下降,从2001年~2004年的就业系数基本上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 2005年的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的0.02到2005年上升到0.035,2005年后下滑速度较快,2005年的0.035到了2009年变为0.007,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新疆经济社会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可能跟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和使用结构有关系。2005年后,虽然投资总量增加但是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减少。

篇4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固定资产在其教学和科研等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确保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固定资产资金配置与运用在高校教育投资中占比较大,提高固定资产使率、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模式转型的关注重点。

一、高校固定资产特点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不能分割的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对教育不断大力投入,使得各地高校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得到了拓展,其不仅是国家财政下拔款项购置、自主知识产权购置、获取事业性收入购置,同时还可是在经营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购置,或是社会捐赠等,且不同来源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都为高校教学科学提供服务;其二,固定资产表现形态呈现多样化。高校所具备的固定资产形态各异且品种繁多、数量较大以及金额较高,比如实验室用各类仪器模型、校园网络设备、教学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其三,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化。高校固定资产除了用于日常的教学科研外,其还被用于非独立性核算和校办企业等经营活动中,从而形成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的现象,且共同成为高校办学的根本条件。

二、推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重要作用

其一,有利于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固定资产随使用时间的延长,其真实价值和账面价值差明显增大,从而使得高校固定资产估值出现偏差,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明显。而新模式实施后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提升了固定资产价值真实性和高校整体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损耗情况,提高了高校的决策能力。其二,有利于提升高校绩效管理质量。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教学情况,也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会计信息准确,客观的反映出高校绩效管理情况,而通过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实施,提升高校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其三,有利于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以往高校固定资产直接计入支出,并不计提折旧,这种模式使得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重复采购或超标配置情况频繁发生,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而新模式实施后,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不但能够准确核算各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同时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和持有状况,有效规避了高校固定资产重复采购的现象,弱化了固定资产闲置和低效情况存在。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当前一些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经费的分配与应用,而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较为忽视,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与管理状况关注不够,缺乏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由于高校一直以来“重采购、轻管理”的意识,致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漠、管理机制滞后。每年虽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固定资产,但对资产管理不重视,过了几年或者人员更换后不知拥有多少资产或者不知它们都分布在何处,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的发生。(二)责任不清,管理机构分散。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未能实现和设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且采用以账物分管为基本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的管理模式。而在此种管理机构与管理模式都存在不足的前提条件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统一分配的监督协调部门加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分配彼此之间相脱节,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运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多头管理、口径不一和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所以高等院校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的存在,问责也难以落实到个人或部门,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进行更正处理。(三)管理滞后,内控制度不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目前仍然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管理手段明显滞后等问题,比如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以及使用等过程中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制度,未能对其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具体规范。并且一些高校固定资产应用情况并未进行详细记录,卡片信息不够完善,从而扰乱了后期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此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未构建全面、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职权不够明确,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普遍各行其是,难以实现全面管控,甚至还使得一些高校固定资产存在账、卡、物不相符问题。(四)资金浪费,缺乏统筹管理。高校各部门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只注重资产经费的预算安排,而对购置回的固定资产管理、分配以及运用等环节重视度不够。从而容易造成高校固定资产难以物尽其用和无法实现彼此之间共享,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效率性和实用性,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高校资金。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与沟通缺失,存在各部门都进行固定资产采购的现象,但利用率却又很低,比如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等,普遍存在重复购置的情况,这些重购资产、闲置资产等都造成了高校资金浪费问题。(五)资产流失,综合利用率低。高校由于对固定资产采购和应用缺失管理,致使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缺乏科学经济可行性分析和合理的采购计划,使得一些固定资产至购置后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的自身价值和作用,降低并弱化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清产核资工作不到位,使得其资产产权较为模糊,从而导致大量资产被无偿占有和转移等现象发生。

四、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实施办法

(一)观念创新,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感。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增强校内领导、各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并通过开展资产管理宣传活动,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效益观念,加强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结合国家制定并出台的新会计制度,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措施,全面规划固定资产采购、运用与核销流程,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固定资产保护意识,自觉维护和确保固定资产的价值与权益。(二)机制创新,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以校领导为核心,设立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使用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并根据各部门工作实情来明确其具体的职权职责。对学校资产申购、管理、分配、运用、维护和处置等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形成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模式创新,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应对其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切合所需和实情构建以管理目标为核心、职能职权为根本、财务预算为主线、绩效评价为辅助的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同时,高校还应构建合理化固定资产预算体系,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彼此相结合,如在做下年预算前各部门进行当年资产盘点,资产管理部门针对高校现有资产再结合各部门人员或实际业务进行资产核定,判断可否进行新增和更换资产,从源头上统筹管理全校资产。从而增强预算管理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实效性,避免不必要的资产闲置和经费浪费。让日常管理同监督机制能够更好的相得益彰,完善和对应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任何问题。(四)手段创新,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平台。结合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高校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设立专门卡片,详细记录其规格、型号、产地、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所在部门等信息,为高校各部门、各人员查询、使用固定资产相关信息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在固定资产新模式下,通过网络平台形成采购、投入、调配、报销、核算和处置等环节的监控管理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从需求、购置、运用直至报废都能够处于监督与管理之下。(五)监管创新,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监督措施。增强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性和有效性,应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和高校自身管理情况来制定并完善固定资产监管制度,并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其控制和监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对高校所持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确保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维护、报废等进行监督与检查,一旦在固定资产监管核查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资产流失以及违规处置等行为,应及时进行合理化处理与处置,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增强其监管力度。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高校管理机制等的不断推进,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要求逐渐升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进行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全面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进而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吕容,王珍,苗雨蓝.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6-18.

[2]卜荣芳.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4):12-13.

[3]王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101-103.

篇5

摘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医疗条件需求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医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医院购置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其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为利用这些固定资产为医院服务,而采用条形码的方式来管理固定资产能有效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本文从分析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使用条形码的必要性出发,提出医院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如何发挥条形码管理系统在医院固定资产中的功能和作用,保证医院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医院 条形码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 作用

一、对条形码管理系统的认识

条形码技术的定义:是指把电脑运行所需要的数据用一种条形码的形势来展现,进而把条形码数据转换成电脑运行时能自动识别的数据,它包括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并且已经在商业、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条形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第一、固定资产的操作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资产的新增、修改、退出、计算折旧率及残值率等工作。第二、打印条形码功能。条形码能根据选定的固定资产自动粘贴在其上面。第三、盘点功能。根据条形码阅读器的数据也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其对比的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第四、资产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折旧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折旧进行调整。第五、固定资产综合查询。对固定资产的保管情况、统计情况、使用情况等进行查询。第六、系统维护功能。系统管理员对固定资产分类代码表,部门资产统计等进行新增、修改等操作。第七、安全管理功能。能提供多种安全管理手段,例如:口令管理功能、权限控制功能、数据加密功能。

条形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特征:首先、该系统是采用C/S结构,分布式的数据库,以实物管理为基础、以电脑为操作平台;其次、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从购入开始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结合资产的统计情况实现账实相一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情况,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使用条形码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管理在医院资产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而医院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法存在着各种缺陷,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高,严重阻碍医院的正常发展。条形码技术具有方便快速准确、实现信息流和资产流的对应的特点,因此,把条形码技术引入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来,实现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有效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为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对医疗条件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较好的适应其现展的需要了,其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管理部门间缺乏业务联系和业务沟通的技术平台,从而导致账面信息无法反映资产实物的现实状况;第二、资产盘点清查费时、费力、效果有限,且“前清后乱”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第三、帐、卡、实不符,没有资产的历史记录,如安装、移动、调拨、维修、报废等,没有资产实物状态一一对应的状态信息日志;第四、拥有大量的昂贵资产,但没有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对资产实物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如各种专业医疗检验设备、办公设备及办公设施的调拨、变更、维修等;第五、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重复购置、闲置及资产流失;第六、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分析数据缺乏及时性和真实性,无法为成本管理及预算管理等提供有效支持,严重影响相关管理决策。

四、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的各项资产管理功能和作用

1.以条形码作为资产的“身份证”,实现对固定资产安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管理。条形码作为识别固定资产的“武器”,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增、减少及使用状态等情况,及时跟踪更新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数据。因为一个条形码对应一项固定资产,就可以尽可能的保证资产账实相符,使医院领导者“不用出门”,就可以医院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条形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具有打印条形码功能和固定资产综合查询功能,从而可以全面、精确细致的达到管理固定资产的目的,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购进―使用―调拨―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2.及时打印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取消传统的手写或者质量较差的打印机打印的标签,采用专业的打印机,选取放水、防撕裂的PET标签纸打印,确保固定资产的标签能够长久、清晰的保存。

3.系统数据上传和信息同步更新。把工作人员现场收集的固定资产条形码及时上传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去,让系统自动更新相关数据,同时,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下载下来,放在手持终端中,为工作人员在现场盘点固定资产的时候进行查询和调用相关数据提供方便。

4.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

采用条形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管理,现场利用手持终端的数据与采集有关固定资产的数据相对比,可以有效防止人工舞弊的行为,通过规范条形码系统操作,增强相关责任人的意识,从而可以有效防范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条形码在石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财经界.2010(3).

篇6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为三种对经济增长作重要贡献中的一种,投资对GDP的增加有基础作用。尤其是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阻碍,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但增长速度也有不小的降低。相对于出口和消费,投资可以说是为经济增长提供能量的最好方式。

根据以往的理论经验,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1981-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6.65%;199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64.85%,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经济实力亟待增强。所以,本文拟对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Dharmendra Dhakal、Saif Rahman和Kamal P.Upadhyaya在《外商直接投资和亚洲经济增长》一文中说明9个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中的九个国家中的六个,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两个国家是双向因果关系;Orazio以1965―1995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欧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能够强力的刺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二)国内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国内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采取实证分析方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协整分析,例如:胡珀通过对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双向因果关系,只存在经济增长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Granger单向因果关系;王悦然对上海市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768个百分点。

本文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拟对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向相同

根据西藏1978-2010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数据,利用Eviews作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速度和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和方向高度吻合。

(二)相关性分析

做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联合散点图,根据图形进行初步了解,结果为:西藏自治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极可能是线性关系,而且具有截距项,在下文模型设定中可以考虑采用带有截距项的线性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趋势分析,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考虑到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时滞效应,故设定模型为:

(二)模型的估计

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出现虚假回归现象,先对lnY、lnX及lnY2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结果为原变量均不是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平稳。

2.协整分析。我们采用E―G检验法,对残差项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项是平稳的,则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lnY、lnX和lnY2之间有协整关系。表明西藏自治区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实证结果与分析。lnY、lnX、lnY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不会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所以下面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模型参数。得估计模型结果为:

结果分析:根据可决系数,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能很合理的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0.159443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当年GDP将增长0.159443个百分点,系数0.787901表示当年GDP受上一年GDP影响,上一年GDP的78.8%对下一年GDP做出贡献。此结果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如与上海和山东的数据相对比,可知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较低。分析主要原因是:

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过大,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容易形成资源浪费;3.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投资的扩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Granger检验结果,发现:(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原因;(2)经济增长与上一年经济增长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上一年经济增长对下一年经济增长有明显作用;(3)经济增长与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上一年经济增长会引起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五、结论

篇7

【关键词】VAR Granger因果检验 建成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包括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三个维度,不同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已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过程与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方面进行了多尺度、多地域的综合性与典型性研究,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对耕地的占用,并提出了一些致力于城市用地增长调控的对策和方法。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因素与驱动力机制研究方面,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例如徐小钦等通过熵值法赋权对1986-2011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度量,利用VAR模型及相关检验对我国城市化动态进行了实证分析;谈明洪等通过单因子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研究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张,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苏帮荣等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的动力;张占录通过分析得出1986-2006年期间,北京市城市扩张主要驱动力为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及常住人口的增加;郭瑞敏等基于广州市1987年―2010年的建成区面积和第二、三产业GDP的统计数据,应用协整分析、库兹涅茨曲线和“脱钩”理论对建成区面积扩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构造VAR模型,分析城市发展中建成区扩张、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可靠性,本文中部六省地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3年―2013年),包括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km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万元)、年末市辖区人口(万人)。

(二)模型设定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本文采用unrestricted 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Yt=AtYt-1+A2Yt-2+…+ApYt-p+HXt+εt t=1,2,・・・・,T (1)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Xt是d维外生变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A1,・・・,Ap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系数矩阵。是k维扰动列向量,它们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且不与不等式右边变量相关。

三、分析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在估计模型之前,首先对建成区面积、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三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并记为lna、lnp、lni,然后对其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三个变量中lnp和lni为平稳时间序列,lna通过对变量取一阶差分,发现在1%水平下表现为平稳序列,为一阶单整。因此,变量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动态计量经济研究。

(二)Granger因果检验

分别研究建成区面积与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如果设置显著水平10%,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非农业人口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成区面积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非农业人口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非农人口与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随着人口城市化,带动了城市部门的发展,用地需求增加,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非农业人口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随着人口城市化,城市拥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为企业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却不一定会引起城市人口的集聚。固定资产投资于建成区面积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成区扩张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城市发展空间;城市空间的扩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而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

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均能引发建成区扩张,这与当前部分研究结论不一致――财政分权下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强的政治动机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而盲目、过度投资带来了财政缺口往往依靠土地进行维系,导致了城市的空间扩张主要依赖于政府推动,而与人口、经济城市化相脱离。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文对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衡量指标选取的差异所导致。现有文献多对从多个角度综合衡量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指标,并非如本文采用单一指标。因此本文所得结论仅反映了该指标所代表的方面。

(三)VAR模型的估计和分析

在滞后一期上:建成区扩张对自身和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口城市化对自身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明显的反向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建成区扩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人口城市化影响较小。在滞后两期上:建成区扩张对自身和其他子系统都具有负向作用,尤其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作用;人口城市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对自身和建成区扩张作用相反,影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对建成区扩张和自身具有较弱的负向作用,对人口城市化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

(四)脉冲分析

本文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衡量“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动态相关性,通过反复比较,我们将函数追踪期定为10期。

(1)建成区扩张对城市化系统的冲击。脉冲分析第一列显示了城市化子系统分别遭受建成区扩张1个单位标准差后的冲击反应。建成区扩张对自身有着循环累计的作用,其期初的0.047到第10期的0.011,虽然有所减弱,但正向作用从未改变,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将加速扩大;建成区扩张对人口城市化具有阻碍作用,由期初的-0.005到期末的-0.001,虽然阻碍作用有所减弱,但负向作用从未改变,表明随着武汉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倾向于向外迁移,城市吸引力下降;建成区扩张对固定资产投资由期初的负向作用(-0.05)增加到期末的正向作用(0.01),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将增加。

(2)人口城市化对城市化系统的冲击。脉冲分析第二列显示了城市化子系统分别遭受到人口城市化冲击后的反应。人口城市化对建成区扩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增长到期末的0.021;人口城市化对人口城市化具有正向作用,但逐渐减弱,由0.032降低到期末的0.012;人口城市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05先降低到0.04,然后再升高到0.07。这说明随着人口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的集聚,城市规模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将增加,其将对空间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都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3)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系统的冲击。脉冲分析第三列显示了城市化子系统分别遭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冲击后的反应。固定资产投资对建成区扩张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从期初的0增加到第3期的0.012,并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口城市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从期初的0增加到第3期的0.011,并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从期初的0.08减弱到期末的0.05。这说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加,促进了人口的城市化,同时促进了建成区的扩张。

(五)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能解释各个变量对特定冲击的响应符号和响应幅度,但是不能比较不同冲击对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而预测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将系统的均方差(Mean Square Error)分解成各个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更加正式和准确的信息。为了得到人口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建成区扩张贡献程度的大小,附表6显示了VAR模型的方差分解的模拟结果。

短期来看,城市建成区的扩张主要受到自身模变动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减弱,人口和固定资产变动对建成区扩张的促进作用加强。这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由于空间集聚效应等原因,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对城市规模的扩大的驱动作用开始凸显,并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构造VAR模型,研究了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业人口等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发现,建成区面积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与武汉市正处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吻合。通过脉冲分析发现,建成区变动对建成区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不断增强的促进作用,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一致,对非农业人口具有微弱的负向作用;非农业人口变动,对自身、建成区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自身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建成区扩张和非农业人口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最后,本文通过不同冲击对对建成区变动的影响,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影响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业人口影响增加。

参考文献:

[1]王婧,方创琳.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1,(11).

[2]徐小钦, 袁凯华. 《我国人口、经济、空间的城市化及其互动》[J].城市问题, 2014,(3).

[3]谈明洪,李秀彬, 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 2003,(05).

篇8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9-02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在高校的资产存量中,固定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2009年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6号)颁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1],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范围、管理要求和监督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这个办法的颁布,显示了国家对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高校固定资产是国家所有、学校占有和使用的一种国有公共财产[2],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必须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建设,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是学校加强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开展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审计,发挥审计监督、评价、建设性的作用,是学校审计部门必须思考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对固定资产投资、购置、使用、处置、保管等环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综合管理过程,使用管理是整个固定资产管理链条中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学校自用、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内容[1]。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具有来源渠道多,管理不集中,使用分散,存量价值大,使用时间长,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并存等特点[3],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高校使用固定资产具有无偿性的特点,使得学校和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重视;2、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机制,职能不清,责权不明;3、监督乏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是属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各类固定资产(图书、仪器、房产等)分别由不同的校领导主管、不同的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由于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不统一、不集中,客观上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增加了对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全部放在“两头”即购置阶段和报废处置阶段,而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很少受到重视,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4、固定资产使用中的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环节缺乏控制,形成谁使用固定资产,谁就有任意对其占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出租出借的权利,缺乏科学论证和健全合规的审批手续;5、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比较低,个别固定资产存在长期闲置状态或丢失、转移等现象。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实际上,高校固定资产审计已经开展很多年了,但主要都是针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环节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环节进行审计开展的不多。

(一)一些管理者认为,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他们分别从固定资产的价值量和实物量角度对其配置、使用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那么再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不是多余哪?答案当然不是的。因为,学校内部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监督。1、审计监督是在其他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再监督;2、审计监督的对象比较多,不仅包括资产的使用单位,还包括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单位;3、审计监督内容比较全面,即包括固定资产的价值量和实物量的监督,也包括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性的监督。所以审计监督是学校其他监督职能不能替代的,它是法律赋予的,是学校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通过审计监督来促进和规范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进一步摸清学校家底,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各部门加强管理;2、通过对资产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各部门的资产存量、使用状态以及资产的闲置和更新情况,为学校在盘活存量资产、合理优化和科学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可靠依据;3、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加强和促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监督和检查制度执行情况,提高学校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4、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规范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管理流程,防止固定资产在出租出借过程中“小金库”现象的产生,规避固定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管理的风险,避免资产的浪费。

四、开展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监督缺位。多年来高校只重视资产投入方面的审计工作,比如: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情况的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竣工结算审计以及主要仪器设备的招投标审计等等,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缺乏审计监督力度,或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资产的核心部分。企业必需要掌握固定资产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在管理方面要由具有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士来保管。固定资产由于单位价值较高,而且存在专属性,必需由对固定资产较为了解的、并负有责任心的人来管理。要落实责任制,对由于工作疏忽,出现问题的要追究其责任并予以处罚。第二,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固定资产的应用范围很广,所以说固定资产管理不单纯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

目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财务工作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固定资产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财务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需要。企业必须一点一滴积累经验,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提高管理意识的需要

以往的“重购置、轻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在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而且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需要改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增强管理意识、完善相关制度,使得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化,要利用固定资产的流动价值,让其发挥固定资产共享。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规范管理制度的需要

现行固定资产管理在制度上存在一些漏洞,第一,制度陈旧,不能根据时代的进步予以更新。眼下一些制度还是多年前制定的,而始终没有对其进行更新,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管理模式。第二,制度不够规范。尚未设立对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差错的相关制度,使得对责任人的处罚没有相关依据。所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细致化、责任化。

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一般注重的是固定资产购置时的前期工作,对供应商的选择、项目考核都能采取较为严谨的计划,但购置后的设备管理却容易被忽略,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不能优化配置,关键资源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出效率比较低。固定资产应用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中,要求企业员工提高意识、全员参与到固定资产的维护与管理中去。但目前仍然只是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参与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其它部门员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意识还是很淡漠的。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第一,多数企业的财务部门只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账,尚未同时登记其明细分类账,造成账账无法核对;由于日常盘点工作做的不到位,未能对已购置或已报废变卖的固定资产及时入帐,造成固定资产帐物不符的现象。第二,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损耗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计提,未充分考虑不同资产的损耗特点,或者将折旧不合理地加速,或忽略无形损耗造成折旧计提不足,资产的现实状态无法体现。

(三)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控制不到位

在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停留在萌牙阶段,而对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控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较有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不明确。对固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责任人缺位、责任无法追究的状况时有发生,需要一套较为全面的权责管理制度。第二,相互牵制,互相监督的体制未完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攀比,将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重新购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提高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识

提高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规范会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提高全体员工对固定资产维护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运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财务数据实现了共享,整个单位的财务人员都可以在一套账套中做账,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得到很大的体现。企业应将计算机运用到固定资产管理中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应借鉴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固定资产各个环节统一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在统一的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操作,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共享,数据的统计汇总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中自动生成。并辅助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测,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三)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在科学的组织结构框架下相关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明确自己的职责,合理地处理好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常规问题。财务部应根据企业发展目标以及其实际资产使用情况和管理方面的要求,综合以上因素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考察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运行现状的指标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可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节约了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会计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有着特殊的作用和要求,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机结合,可以迅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促进其内部管理模式调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入手,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指以行政事业单位以其管理活动为基础,针对行政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的资产核算活动、资产运营和资产管理关系进行的综合管理行为,通过固定资产管理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固定资产审计、资产管理分配、资产流转关系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位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资产的审计、核算、日常维护、资产运营、市场流通和资产增值等具体环节,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其管理的核心因素主要是与固定资产的数量、管理时间、资产性质以及保管条件等方面有关,主要的管理费用包括资产储存的设施费用、成本费用、人工费用、折旧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税费和保险费用等等;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重点较为模糊

行政单位往往着眼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审计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的价格控制,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的其他要素并不关心,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模式也比较落后。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期管理计划、流通时期、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等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

在进行资金核算以及综合研究单位长期管理目标、资产管理决策分析以及资产成本利润核算时,仅仅关注行政单位内部的发展和成本节约等短期问题,对于长远的固定资产管理战略缺乏明确的考察和研究。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而言,需要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东塔化管理。在购进固定资产时,需要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编号设定,利用条形码、信息跟踪系统等进行存档编号,保留固定资产的原价值、价格、购进时间、基本类型等信息,通过编号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并且明确的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内,与刺痛格式,同时在报废环节,固定资产处置的残值收入应当与固定资产编码对应。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审计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当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体系,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的跟踪管理,通过条形码、政府信息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手段,跟踪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实现资产管理中的账、卡、物相符合,避免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和虚增虚报问题。通过会计管理手段,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审核,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真实的管理数据和管理依据。

(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系统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固定资产管理额种类众多、管理体系复杂,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规范都有较高要求。同时,利用政府信息平台了解市场的固定资产信息,在适当的时候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流通,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的综合成本。借助政府管理平台进行及时的整合和流转,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管理开支,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总体成本。

(四)加强固定资产维护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资产的维护和综合运作,在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做好资产管理的审计控制体系,对固定资产的审计、维护以及资产的产期运行等都要详细进行规划和记录,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人员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管理计划和资产维护情况。

(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运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要充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利用政府采购平台进行资产总和运行,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战略目标,在政府采购平台上进行安全高效的资产运行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利用政府采购平台,对固定资产可以进行整合和配置、企业和相关的机构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初步的投资审核,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市场投资活动的参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也使得自身可以获得市场投资的收益成果。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关键途径。我们要追求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效益最大化,就要不断降低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关键是要革新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采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追求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武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绩效[D].兰州大学,2012

[2]贾海,李万茂,王宝滨,许春伟.谈思路 找出路――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纵横谈[J].中国统计,2013

[3]施永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