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青春2电影范文
时间:2023-04-01 06:1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舞青春2电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是一部美国歌舞电影,电影主要由“青春”二字展开。讲述的是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女主角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叫盖碧瑞拉,最初她对唱歌并不是很有信心,曾在学习和唱歌的道路上徘徊不定。但是一个男孩告诉她她唱的非常棒。后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唱出了属于他们的青春。 其实,只要你竭尽所能去努力,拼搏,不论你失败与否,你将永远不后悔。因为回过头想想时、你将问心无愧。我们必须永远相信自己。这部影片,看似只是青春逼人再加上好听的音乐,其实却有让人蠢蠢欲动的超能力。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都有许许多多的面,只是,我们因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隐去了许多光芒。丢失了许多属于我们的光彩,而变得黯然无色。 简单、热闹、活力,不需要晦涩的语言和画面,有时候一切就可以那么纯粹,青春不会是灰暗的、无望的,只要我们愿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赞颂。 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间,为何不抓住她,做我们想做的事呢?不要有着不属于我们的悲伤。大胆的迈出一步,我们的青春将激情舞动。
迪斯尼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动画片,其实它在造星方面同样功绩卓越,不少极具天赋的孩子被专业星探发掘,经过数年打造,最终成为风靡世界的全民偶像,系列电影《歌舞青春》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从三部故事来看,主题都是成长中的感情烦恼、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竞争中的暂时迷惘。对于已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来说,这一切显得过于幼稚,但抛开生理和心理年龄来看,它就像一支涂着浓浓奶油的冰激凌甜筒,偶尔吃那么一次很可口,但吃多了就腻得发慌。 电影捧红了一帮青春偶像,最出名的就是扎克·埃夫隆和凡妮莎·哈金斯了,两人也通过三部电影的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走到了一起。不过令扎克·埃夫隆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他害怕自己被外界定型,成为歌舞与篮球的唯一代言人,所以上半年他脱离迪斯尼,出演了另一不同类型的青春片《重返17岁》,想用行动证明不跳舞时,他同样具有票房号召力。不过迪斯尼倒也不用担心他“红杏出墙”,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大把的后备“美国甜心”正跃跃欲试,等待着出位的机会。尽管电影故事乏善可陈,但片中的音乐的确十分精彩,难怪三部《歌舞青春》的电影原声在全世界有如此惊人的销量,尤其是配着电影看时十分过瘾。
二、魅力四色的歌舞表演
《歌舞青春》的感染力之所以很强,这大概是音乐的独特魅力吧,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一种活力,这是其他的电影所没有的。每个人都个性洋溢,电影主旨鲜明。新时代的新青年个性要张扬,他们做到了,于是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人发现,原来上学还可以这样啊,还能这样有意思啊,可以这么奔放啊。一种前所未有的憧憬感油然而生,仿佛昔日的那些悸动又回来了,不容易啊。再加上故事编的很棒,有紧凑性,又有节奏感,和音乐在融合到一起,真是相得益彰。
《歌舞青春》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原创的原声带音乐,这种美妙的歌声不得不说是一种震撼,久违了的音乐质感,久违了的原创魅力。不知道是不是长久以往的已经习惯了很老旧式的音乐,这次这个电影的音乐带点摇滚色彩,不得不说是很出彩的,确实是一种惊喜,听了电影里所以的歌曲觉得是种美好的记忆和享受。欣赏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比如电影这门艺术,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剧情总是牵动着观众的心。无论是悲、是喜、还是惊悚,观众都会跟着伤心、跟着欢笑、跟着尖叫。也许还会因为简单的一句话,一个感人的故事而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体会电影让人收获甚多,电影就是那样精彩!《歌舞青春》是一部一群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影片,他们为了梦想执著努力,他们最终冲破层层阻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的青春就应该这么“闪亮”!不是吗?我们也是年轻人,可有时因为不自信或是太注重别人的眼光而失去了光芒和活力,其实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就像鲁迅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去歌颂美好的青春,即使遇上挫折也不放弃,快乐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三、结论
电影中那种活力无穷的高中生活,我相信那是所有未曾经历过高中生活的人们所向往的。电影里的主角们,他们之间虽然也有小误会、小摩擦,但最终都被知心的友谊所化解。我们应该要和他们一样,笑对人生,这样的青春才无悔、才充实。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勇当主角、积极地参与,这有这样,我们才能书写一出精彩的人生来!歌舞青春,歌唱出我们的活力,舞出我们的热血青春。人生只有一次机会,道路是需要我们自己选择的,前方也许有着大风大浪,但是只要你足够勇敢,阳光总是会到来的。
参考文献:
[1]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
[2]陈犀禾,万传法.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年[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
[3]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
[4]杜思梦.中国版《歌舞青春》导演陈士争:我想让外国人看看现在的中国[N].中国电影报,2010.
[5]达德利,安德鲁,彬华.评价——对于类型和作者的评价[J].当代电影,1988,(03).
篇2
一、电影音乐的简介
电影音乐就是为电影而创造的音乐,它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片尾曲、片头曲等形式呈现给观众,是电影这个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的演奏一般与电影的对白合为一体,会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被观众熟知。无论是哪一种电影类型,都会有其相应的电影音乐。歌舞电影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电影,一般这类电影中会穿插很多音乐,甚至以音乐作为对白,推动电影的剧情向前发展。音乐电影与普通电影相比具有更明显的音乐性,也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音乐之所以能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主要是通过其音调结构来表现,在音乐当中,旋律的流动或休止、加速或抑制、冲突与解决都会带给听众完全不同的情绪。音乐正是通过这一点来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帮助观众更好地投入到影片当中。
二、歌舞电影的特点
歌舞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兴起于好莱坞,后在印度不断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情节中会插入很多不同类型的歌曲,以推动电影的发展而著称。歌舞电影的叙事、影像风格以及歌舞艺术手法都有很鲜明的特点。歌舞电影的叙事结构比一般电影更加分散,更有艺术性。很多歌舞电影的发展都是通过人物对白、戏剧冲突来实现,而歌舞电影的戏剧冲突在很多时候会通过歌舞或者音乐表现出来。在歌舞电影中,歌舞的节奏决定着电影的节奏,整部电影与音乐息息相关,通过音乐来表现电影的故事梗概。歌舞电影的影像风格与普通电影有区别,普通电影的影像风格通常通过电影拍摄的角度、电影总体的画面特点来呈现,但是歌舞电影的影像风格除了通过电影的视觉效果来呈现,还通过电影的音乐来呈现。[2]一般来说,歌舞电影中的音乐节奏明快,其影像风格就会相对鲜明;而音乐电影中的音乐节奏轻柔,其影像风格就会相对温暖。歌舞电影中的歌舞艺术手法与普通电影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普通电影中的音乐是辅助部分,为剧情的需要调节音乐来营造电影情绪。但是歌舞电影中的音乐占主要地位,无论是台词还是剧情的发展都离不开音乐,整个电影可能会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三、音乐对歌舞电影的影响
音乐对歌舞电影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体现在表现文化精神、抒发人物心情以及参与叙事三个方面。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与精神风貌,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电影象征着那个时代、地区的文化精神。而歌舞电影中的音乐自然也具有时代性,我们可以从音乐的特点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代表元素。例如《歌舞青春》就代表着21世纪青少年的活泼好动,也代表着欧美特有的文化底蕴。歌舞电影中的音乐能够很好的表达电影人物的心情,很多时候,电影中的音乐可以作为对白来呈现,通常各个时候都带有一定的戏剧冲突。将人物的心情用音乐表现出来可以增加电影感染力,强化电影的叙事特征。电影叙事学实际上是指电影通过哪些元素、手法来达到叙事目的。电影叙事系统通常是由画面、音响、语言、音乐、字幕五个部分构成。[3]在叙事元素中,语言、画面、字幕及音响的叙事能力是显性的,具有客观、具体、直接等特点。音乐在电影叙事中呈现出隐性特点,具有间接、主观、抽象等特点。电影音乐的应用是实现叙事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对电影情节、叙事时空、观众接受心理的构建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集中展示文化艺术成果,推动群众文化的深入开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群众参与原则。第五届长春文化艺术周从内容设计到形式的安排都要突出群众参与原则,扩大群众参与面和节庆活动的覆盖面,让更多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把本届文化艺术周办成全市人民的文化艺术盛会。
2、坚持创新原则。认真总结前四届长春文化艺术周的成功经验,立足现有基础,大胆创新,提高质量,特别要在设计便于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上有新的突破。
3、坚持引进与展示并举原则。要在立足展示我们自己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同时,适当引进精品剧节目,提高节庆质量。
三、举办时间
第五届长春文化艺术周定于8月31日至9月6日,历时7天。
四、活动内容
(一)举办开幕式及文艺演出
8月31日晚7:00时,在省文化活动中心东方大剧院举办“第五届长春文化艺术周”开幕式,并邀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演出大型歌舞晚会《天堂草原》。
(二)组织专业艺术演出6场
歌舞晚会《天堂草原》
话剧《九路汽车》
评剧经典唱段演唱会
儿童课本剧
杂技综艺晚会
二人转、戏剧小品获奖作品专场演出
(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1、在文化广场组织7场广场文艺演出:
“和谐长春,美好家园”--社区优秀文艺节目汇演
“跳出青春舞出美”长春图书馆女子修养学堂专场演出
“动感长春”--长春街舞比赛优秀节目展演
“和谐卫士赤子情”专场文艺演出
“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专场文艺演出
朝鲜族风情歌舞专场演出
第五届长春文化艺术周闭幕式专场文艺演出
2、举办民生文化论坛和城市文化建设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为主讲嘉宾,举办一场以“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报告会、一场以“民生与文化”为主题的论坛会。
3、举办露天电影晚会。在市区设立20个露天放映场所,放映280场数字电影;在3个试点县市乡镇放映868场数字电影。
4、各城区开发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场以上。
(四)组织第三届长春市小戏、小品征集评比
以发现创作新人和展示艺术创作成果为重点,组织创作一批小戏、小品,热情讴歌振兴长春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实践和全市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杰出创业者,宣传和弘扬创业文化。
(五)动员社会力量举办文化活动
举办“新天地”系列文化活动。在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有限公司举办以“新天地之光”、“艺展风采”、“炫耳金夏”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表演、音乐会及书法、剪纸、服饰艺术展等系列文化活动。
东北风、和平大戏院,万达国际电影城、新天地放电影院、新长江影都等也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艺术周内容。
(六)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
艺术周期间,开展以娱乐、网吧、音像等场所为重点的大排查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篇4
[摘要] 《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导演张猛用他惯有的黑色幽默描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老工业基地的人艰苦惨淡但充满热情的生活。一群大老爷们在造钢琴的过程中回味着年轻时候的快乐,看看他们在一起的那些狂欢,说明他们也有青春可爱的一面,逝去的已然逝去,剩下的是无尽的缅怀。他们在造钢琴过程中找寻着自己,多年以后又重新拿起当年的手艺,在现在悲苦的生活中或许他们能寻回些许自信。
[关键词] 《钢的琴》 黑色幽默 怀旧 身份认同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9
《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影片”,自然也不负众望地拿下了上海电影节众多奖项。要说将它归到哪个类别的电影中去,还真的很难归类。说它是商业片,但又文艺气息太重,而且票房不是像口碑那么的好;说它是歌舞片,可是灰色的调调让歌舞也有了别样的味道。
一、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
“钢的琴”,导演在“钢琴”中间,嵌进一个“的”字,并非仅仅指琴的材质是钢制成的,而且暗含着琴制造初衷的刚性和制造过程的艰难。“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说出来、画出来或表现出来,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也是一种艺术方法。幽默的根源是语言,是因社会文化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1]黑色幽默也是《钢的琴》语言的最大特点。它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情怀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还要继续。黑色幽默不同于传统的幽默,是“带泪的笑”,是对日常事物的清醒认识之后的自我解嘲,旨在体现出世界的荒诞感个人的压迫感。[2]
《钢的琴》的喜剧元素是渗透于人物的生活中。王千源和秦海璐并非是笑星,这给剧中角色本身表演更能使观众认同。《钢的琴》平稳而冷静但是又不失幽默的叙事风格与当时人们生活的困顿状态非常匹配,人们就是被时代抛离在这样的困境中。影片中,在他们偷琴之前,喝完酒在载着猪头的车厢里纵情欢歌,人与畜生共处的狂欢感象征了人类社会的屠场共象。再比如陈桂林去找汪工的时候关于烟囱的那段说辞,就是用黑色幽默的方法对烟囱的“戏谑”。陈桂林谈到,要放两个烟囱不被炸,就要让人看到那不只是烟囱,而是“金条”,或者改成“火箭”什么的。后来汪工根据这个说法,把烟囱设计成了“长颈鹿”、“火箭”、“蹦极”等等建筑,而且在群众面前那一段演讲,这些都是对现实的讽刺,烟囱代表着那些人的记忆和过往生活的见证,生活在变化着,但是记忆却永存心中。
二、怀旧的情绪表现
“怀旧”指的是对过去无可挽回的一切或是无可回归的家园的追忆或向往。“80后”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集体的时代记忆,他们感怀的是他们正在流失的青春和面对这个社会努力生活的奋斗情绪。“怀旧”是一种时常难以表述的情绪。在电脑屏幕上刮起怀旧风的时候,常常是与80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显然,怀旧不是80后的专享,当《钢的琴》开头的那句“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唱起的时候,或许父辈们的思绪更会被牵引,回到那个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代。这是一个怀旧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人们纷纷回头回望那时候物质贫乏但激情飞扬的年代。影片以陈桂林和他倾慕的淑娴,以及他们身边各具性格特点的七兄弟为中心,从对两根烟囱的谈论与挽留,到它最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轰然毁灭,影片处处展露着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鞍山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钢的琴》中怀旧元素很多:破败的工厂、陈旧的机器、废弃的钢铁、老式的生后习惯,最重要的是苏联的歌曲。这一背景处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过时,物质时代汹涌而来的变革期。[3]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的审查,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
“怀旧”这个词生来就是与“伤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钢的琴》整个故事都是明快向上的,但是色调却一直灰着,更增了一股伤感的情绪。影片中的“怀旧”分为两部分,一是影片的怀旧色彩,而且影片中的人也是在怀旧的。首先,影片本身是怀旧的,那一代人把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个年代,在对当下生活无奈进行的同时,做出了对青春最深情的告白。其次,影片中的人也是感怀以往生活的。在汪工说道关于烟囱的改造的时候“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在有的人眼里它就是两根烟囱,可是在我眼里,它就像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的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其妙的忧伤,还像觉得有话要说,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结语
《钢的琴》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生存的关系,缅怀过去成了他们人生的一个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生活。造一台“钢的琴”是他们多年以后又共同完成的又一件事,激起了他们的一腔热血,回忆过去,曾经的青春难以忘怀,但他们在只能在当下的生活中继续走下去。
注释
[1]方成.《幽默定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6期2003
[2]浅析黑色幽默电影岁我国电影创作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1.10
[3] 阳雯.《钢的琴》:后现代献给传统的挽歌[J].电影评介.2011(22)第41-42
参考文献
[1]陈鸿秀.“黑色幽默”与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兼论“黑色幽默”片与“黑色喜剧”片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
[2]苏勇.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邓晶,谭玉龙.怀旧的心理学解构[J].金融博览.2009(04)
[4]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5]周平.解读怀旧文化[J].理论月刊.2007(08)
[7]郭秀珍.灰色节奏的淡然绽放——浅析电影《钢的琴》的叙事策略双维扭合[J].电影评介.2011(18)
[8]阳雯.《钢的琴》:后现代献给传统的挽歌[J].电影评介.2011(22)
[9]马庆云.《钢的琴》:浪漫的现实主义遗风[J].中国工人.2011(11)
[10]孟庆姗.《钢的琴》:小故事大意义[N].中国电影报.2011-07-28(014)
篇5
关键词:《钢的琴》;中小成本电影;人文关怀;歌舞片
后《英雄》时代的中国式大片,在票房和关注度等方面吸引了绝对的目光的同时,也饱受着各种批评,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一道独特的景观。2006 年,宁浩的一部《疯狂的石头》,让中小成本电影又重新开始回归人们的视野。“中小成本电影”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术语,这一概念的使用,更多的是为了同以“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为标识的大片区别开来。一般而言,投资额在1000 万元人民币以下,基本没有或只有很少明星加入的影片,基本上可以被称为“小成本影片”[1]。近年来,中小成本电影在培育电影新人、推动中国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已经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其中《钢的琴》就是一部积极探索中小成本电影道路的电影。与大制作类电影不同的是,《钢的琴》所选择的是直面社会现实,显示了贴近当下社会现实、关怀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艺术追求。在表现手法上也区别于主流商业电影,其中的歌舞形式,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1 不失幽默却又关怀现实的人文气息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下岗职工陈桂林,因为女儿“小元”的监护权要为自己的女儿造一架钢琴,在为了实现女儿的愿望保住女儿的抚养权努力的过程中,在他昔日的工友们也一一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随着情节的不断演进,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了起来,我们看到了丧偶独身的曾是油工的小学门卫王抗美,敢爱敢恨的乐队歌手淑娴,终日混迹于麻将桌与舞厅的胖头,曾是焊工的“妻管严”屠夫大刘,谨小慎微的木工二姐夫,改邪归正后靠配钥匙的手艺活为生的快手,曾是砂工的季哥,汪工等人。这些人虽然有的在陈桂林开口借钱时,推脱、躲避,在醉酒后偷琴被抓产生矛盾与不悦,但在陈桂林为留住小元而造琴的感召下,还是都聚到了一起。造琴这件事就落在了这么一群人身上,当制作木琴的构想被现实后,制造一架钢制的钢琴一群钢厂下岗工人面前就变得理所当然且无可厚非。虽然其中有很多波折但是最后还是造了出来,可是最后小元的抚养权和陈桂林以及上一代的记忆——两个大烟囱一样还是没有保住。
该片延续了导演在其处女作《耳朵大有福》中对东北底层工人题材的深入挖掘,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一群自谋生路的下岗工人,用黑色幽默的风格,现实而又不失幽默讲述了对一个时代进行了一番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追忆,向我们展示出的是对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和失落。《钢的琴》从主人公生活的背景,破落的工厂,狭小的房间,还有他们赖以生活的工作——小乐队,从电影里可以看出,陈桂林和淑娴都是热爱着音乐的,但是当爱好成为了一种职业,而且是最为卑微下等的职业的时候,曾经的梦想或许早已破灭成一片片了。不仅仅是主人公,落魄的王抗美,整天无所事事甚至连女儿都被男孩子搞的怀孕的胖头,貌似爷们实则是妻管严的屠夫大刘,还有曾经的快手如今也是配钥匙度日,唯一发迹的也只有陈桂林的老婆,只不过是傍上了一个卖假药的大款。在电影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故事以筑梦——追梦——圆梦为叙事逻辑,陈桂林一群人表面是行是为了留住“小元”其实就如同对陈桂林为了实现曾经的音乐梦想一样,他们在一起更像是为了自己生活而救赎,救赎自己现在迷茫的生活,生活的意义的缺失让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就像被炸掉的两个大烟囱一样,“那它没有用了就只能炸掉”被时代淘汰的产物不能找到自己新的价值就只能被无情地抛弃。钢琴,对于陈桂林来说,既是挽留女儿的工具,也同样是圆自己梦的途径,影片之中陈桂林为了造钢琴忙里忙外,四处奔波,所有人也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着,看似很充实,实则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是一场梦一样,只不过有时候人不愿意醒来,宁愿做着一场美梦,在热火朝天的背后,是无尽的空虚,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放弃,而是完成之后的空洞和茫然,在众人完成钢琴之后镜头先利用中景展示淑娴的无奈,然后切中景到前妻的木然,最后切中景陈桂林满脸的沮丧、茫然和无措。就像是一场梦醒之后的众人相。
时代车轮的滚动,总有一些事物要被淘汰掉,旧的老的事物难免会经历这样的厄运,陈桂林一行人,在从其他途径无法获得钢琴的情况下着手去造一架钢琴,其实也还是抱有原来那种工人阶级无所不能的旧思想,结果琴造出来了,只不过结果依然无法改变,众人的造钢琴其实只是一次无奈的挣扎,正像最终不能留住陈桂林的女儿一样,它并不能改变造钢琴的那个“背景”,不能改变工人集体失败的命运,留下的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实体而已。
2 中国式歌舞片的探索
中国近些年几乎没有人拍摄歌舞片,不是因为歌舞片在中国没有市场,而是因为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怕拍摄不出好作品来。《钢的琴》中音乐的使用有很多。影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在突出张力的同时也很恰到好处地接应了某些沉重的情感”,烘托出了强烈的怀旧情绪。“从开头悲伤凄凉的《三套车》,到后来欢快激昂的俄罗斯现代舞曲。配乐总是和人物的情感发展配合得丝丝入扣。”不仅如此,“中国80 年代初流行的如《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等曲目更以点题加诙谐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各个段落,令观众看片的同时更过足了耳瘾。最令人意外的是就连《超级玛丽》这样的游戏歌曲也作为插曲出现在了影片中,并且该曲目还十分巧妙地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剧情的作用。”[2]
美国和印度歌舞片类型的稳定与成熟,既和批量化的生产规模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得益于其长期以来对受众的研究和培育。歌剧在西方是高雅的艺术,而能到百老汇欣赏歌剧则成为美国观众的一次精神盛宴。因此,百老汇和百老汇歌剧在美国享有崇高声望,其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更为人们所熟悉。美国歌舞片中,有多部都是改编自百老汇歌剧。与美国的《歌舞青春》、《音乐之声》、《雨中曲》不同,《钢的琴》之中并没有大段的音乐来代替台词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音乐除了类似于交代背景之外的音乐,例如陈桂林一行人聚餐结束后在大刘的松肉车上的歌唱,还有陈桂林和淑娴的婚礼的音乐,虽然只是有很简单的舞步,音乐也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可是不能忽视掉这些音乐的作用。歌舞和表演相合一,两者并不是一个来衬托另外一个,而是仅仅的结合,中国的歌舞片的发展一直缺少高素质的导演和演员,这与已经发展的很成熟的外国歌舞剧来说是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歌舞片并不需要一味的将外国歌舞片的形式全部搬进来,虽然事实证明,中国观众对于外国歌舞片的反应也很热烈,但是一切应该以国情为准,对于我国目前的水平来说,找到会唱歌会跳舞又会表演的演员很难,找到有经验有好的思路并且敢于去尝试拍摄歌舞片的导演也并不容易,所以《钢的琴》的出现其实也为中国电影在歌舞片的发展方向上指明了一条道路,对于观众来说,《钢的琴》的之中的音乐元素不仅仅只是音乐源或者音响,更多的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一种感官享受,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既然无法成功的打到国际歌舞片的水平,为了避免发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窘迫局面,倒不如另辟蹊径,找寻一条真正的适合中国歌舞片发展的方向。让那些“中国制造”的美国歌舞片、欧洲歌舞片少一点,多一点适合中国本地特色的歌舞片。
从《钢的琴》让我们看到了中小成本电影创作方面的探索,在资金方面的局限导致了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必须要有所创新,但是风险规模的缩小也同样给了中国导演探索的空间,因此中国中小成本创作的前途和钱途都很广阔。
参考文献
[1]黄治.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现状综述[J].艺术评论,2008(3)
[2]吴鑫丰. 2011 年度中小成本电影创作态势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5)
篇6
一与第六代导演的现实题材作品相比,当下青年导演们的现实题材影片没有第六代早期作品中的青春叛逆与先锋气质,没有他们对现实“原生态”式客观记录的美学追求,也没有他们转入“地上”之后所延续的客观、冷峻风格。当下青年导演的现实题材影片,一开始便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的普通人,以或荒诞、或戏剧化、或超现实的情节叙述,展现他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讲述他们的青想与现实际遇。虽然,同样关注的是当下现实社会底层的人,但与第六代导演作品客观记录社会“边缘”人物相比,青年导演现实题材影片的情节所体现出的后现代式的独特氛围,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特别是《钢的琴》、《Hello!树先生》等影片,能够赢得更多80后、90后观众的共鸣。没有经历第五代少年时期插队的人生磨难,没有遭遇第六代改革开放初期内心的躁动不安,成长在新时期较为优越物质条件下的青年导演,他们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培养出了他们不同于前辈的玩世不恭的“痞气”与天真浪漫的“傻气”。这种“痞气”与“傻气”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为一种当梦想遭遇现实时而“不择手段的”一种荒诞性。这种荒诞因源于对梦想的执著而令人折服,因忠实于对现实的复原而让人感到沉重,从而产生了“笑中含泪”的喜剧效果,这是这些影片赢得当下年轻观众喜欢的主要原因,如标志着张猛个人风格形成的影片《钢的琴》。
影片《钢的琴》讲述了一个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的父亲,为了争得对女儿的抚养权,在买钢琴无望、偷钢琴无果的无奈之下,选择发动亲戚朋友造钢琴的故事。影片以大段的灰暗色彩与老胶片式的泛黄色彩,整体营造出了现实的黯淡氛围,却又在时而忧伤,时而怀旧,时而欢快的音乐中调侃着这种黯淡。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像陈桂林和他的朋友这样的一群人,时代已经将他们抛向了社会的边缘,他们就像影片中贯穿始终出现的那两根烟囱,属于已经逝去的那个年代。就如同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中所讲述的那样,对于420厂的员工而言,昔日的青春年华,昔日的成就与荣耀,早已被裹挟在社会变迁的滚滚潮流中,一去不复返。然而,该片与《二十四城记》的不同之处,也是该片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影片并未像《二十四城记》那样,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复原上,而是以积极的态度,用具有荒诞气息的故事情节调侃着这种现实。影片中像陈桂林这样的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面对残酷的现状,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份的边缘化而悲观绝望、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与生活、与命运抗争。如片中“汪工”在职工的动员会上所说的,烟囱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因而,片中出现了在缺工少料的情况下,陈桂林依旧发动亲戚朋友造一架钢琴这样富有荒诞意味与戏剧性的情节。尽管影片的结尾父亲陈桂林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造出了一架钢的琴,却还是以失去女儿的抚养权而告终,就像众人的联名请愿也未能阻止烟囱被爆破拆除一样。影片结尾处这种让理想最终回归现实,让梦想破碎在现实面前的处理手法,意味深长。可以看出,青年导演们的现实题材电影中所追求的现实,已不再是完全客观再现的现实,而是揭开现实外表之后的更深层面的真实。侧重于展现当下社会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的《钢的琴》如此,探寻当下社会底层人精神困境的《Hel-lo!树先生》同样如此。
影片《Hello!树先生》中的“树”是东北小县城里的一个汽车修理工,因为一次工作意外烧伤了眼睛而被辞退,从此,无所适从的“树”走上了非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失业后的“树”开始在村里晃荡,他时而上了村里的面包车,时而上了朋友的摩托车,时而上了同学的小车,企图寻找点事做来打发无聊的时间。这种看似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生活,折射出的是在现实压抑下的“树”难以走出的精神困境。影片中的“树”多次出现幻觉,看到夜幕中父亲围着火堆徘徊,看到父亲失手杀死哥哥,看到哥哥带着女友回来参加自己的婚礼,种种幻觉的出现正是“树”精神孤独的一种心理呈现。他在不断地从朋友那里寻找工作的机会,从女朋友那里寻求一种情感的寄托,希望通过生活的忙碌来摆脱精神的压抑与孤独。片中的“树”精神世界的压抑,一部分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困境,另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则源自于生存压迫所形成的无形压力。片中的“二猪”通过自己与姐夫村长的关系开矿办厂,通过侵吞公有矿产资源而中饱私囊。盛气凌人的他横行霸道,甚至在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以掠夺的方式占有了“树”家里的田地。在母亲的责难下,弱小的“树”在朋友的婚礼上,企图借酒后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不满,却不料惹来更多的欺辱,以至于跪倒在“二猪”面前,尊严尽失。对于“树”而言,潜意识当中这种因生存压迫而产生的无形的精神压力,对其构成了不小的打击。现实生活的压抑与黯淡,使得他倍感孤独与绝望,就如同他无意中所说出的那样:“活着没意思”。
承受着精神孤独与压抑的“树”,在自认为比自己略低一头的兄弟“三儿”面前因婚车的事发泄不满,却遭到“三儿”更为猛烈的反抗,在这样的身心双重打击下,“树”变成了半疯癫的状态。影片以此为界点,由前半段现实与幻想的呈现,转向了后半段现实与超现实的交叉叙述。影片《Hello!树先生》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少有的探寻当下人真实精神状态的影片,正如德国电影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曾指出的那样:“与其说电影反映显见的信条,不如说它反映的是心理习性(psychologicaldispositions)———那些多少会向意识维度延伸的处于集体心理深层次的东西。”[1]从该片中的“树”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影片中的“树”是时代的缩影,是当下中国社会底层人的缩影。在当下社会日益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现实面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又何尝没有面对像“树”一样的精神困境呢?尽管该片存在着叙事层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影片后半段超现实叙事的部分,让很多人开始感到迷惑,不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这无碍于它在探寻当下人们真实精神状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二在当下青年导演的现实题材影片中,对于作品表现形式的革新,是这些影片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这些作品大都舍弃了现实题材影片所惯用的以客观视点客观记录现实的手法,也舍弃了用固定长镜头与景深镜头来营造真实感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主、客观视点的自由切换,以及大量的运动镜头与歌舞片段所形成的愉悦视听感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变迁,处于当下消费型社会语境中的电影观众,在进口大片与国产大片的视听刺激中,早已习惯了视听奇观与视听所带来的观影体验,形成了既定的一种审美期待。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的,“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2]。因此,坚守长镜头理论来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方法,对于当下票房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是不明智的,尽管它是最能体现着电影本性的方式。2006年赢得“金熊奖”的《三峡好人》,在票房上却输给《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最好的例证。青年导演们显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一开始他们便将自己的现实题材作品呈现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视听氛围中,用简洁的电影语言来讲述略显沉重的主题,并将大段的歌舞穿插其中,如影片《钢的琴》。
影片《钢的琴》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当归属于其形式上的成功。影片在镜头语言上与声音语言上的大胆革新,使得这一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幽默而不失深刻、轻松而不失庄重的风格特点。具体而言,首先,影片在镜头语言上将大量运动长镜头穿插在固定镜头之间,从而有效地形成了视觉上的流畅与动感,避免了固定长镜头可能造成的视觉疲劳。其次,在声音语言上,影片将富有动感的摇滚音乐,具有忧伤、怀旧气息的前苏联歌曲,上世纪80~90年代红极一时的通俗歌曲,以及经典游戏音乐等等贯穿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并且将这些音乐各自不同的情绪特点与片中不同情节片段里人物不同的情绪特点,或结合、或对立起来,从而形成了影片时而怀旧、忧伤,时而幽默、搞笑的特点。这是影片《钢的琴》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能够赢得众多市场观众认可与好评的重要原因。
此外,肖央导演的短片《老男孩》也具有相似的特点。该片流畅的镜头语言与大段的背景音乐、歌舞场面的呈现,也很好地克服了现实题材影片本身在形式上缺乏吸引力的不足。作为一部只有43分钟的短片,《老男孩》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爆红网络,确实不容忽视。反观影片内容,其实,讲述的是一个略显平淡的青春故事。但是,影片之所以能够赢得网友如潮的好评,除了片中着重渲染的、能引起青年观众共鸣的“80’后记忆”,与感情充沛、倾述性强的主题歌曲之外,影片灵活多变的镜头语言与多次出现的歌舞场面,也是影片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对于身处于当下狂欢时代的电影观众而言,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长期浸染,养成了人们碎片化的思维习惯,微电影、微博等“微”现象的盛行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这也是人们浮躁心态的根源所在。因此,人们不再愿意花钱去影院观看一部形式上呆板、凝滞,情节上枯燥、乏味的影片,而《老男孩》中简洁的镜头、灵活的拍摄角度与近乎恶搞式的歌舞场面,就很好地解决了现实题材作品所经常遇到的这一问题。虽然,片中通过出租车内的广播来标志时代特征、渲染时代环境,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不断穿插来叙述不同时空故事的方法,还略显生硬与稚嫩,但作为时下颇受好评的青年导演,其不断走向成熟的个人风格也是让人充满期待。
篇7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出生在台北的周杰伦,父母都是教师,从小便在严厉的家教下成长,3岁开始的古典钢琴熏陶以及后来淡江中学的古典音乐专修给他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从2000年同名专辑《杰伦》出道到2001年专辑《范特西》名声大噪,周杰伦的音乐横空出世,华语乐坛似乎因为他掀起了一场对于音乐的革命,一批对于曲风完全没有概念的年轻歌迷开始狂热地喜欢上了他创作的各种耳目一新、天马行空的音乐题材。自此之后——Rap、R&B、中国风在华语乐坛正式成为主流。如果没有周杰伦,华语乐坛会成为另外一番景象。周杰伦的曲风足以承前启后,他酷劲十足,言简意赅的处世态度一度成为当时青少年追捧的风潮。他影响激励着层出不穷、出类拔萃的一批数量很多、素质很高、实力很强的模仿者、追随者、竞争者。因此,能够真正作为新时代符号的流行文化指标而被人们所铭记的恐怕唯有周杰伦,他用个性填词,才华谱曲,十指灵活如盘中走珠,创作出的曲调时而炫彩飞扬,时而古意缱绻,汩汩涌泉,才情不减。
当问及周杰伦音乐和电影的存在于心中的定义时,他说,“音乐就像是树干一样,我也会持续创作,每年一张专辑是我对歌迷的承诺,除了拍《青蜂侠》那年没有办法之外。拍电影是我的兴趣,我认为音乐和电影之间,是可以互相激发灵感的。”六年前,《不能说的秘密》正式全国公映,仅三天时间全国总票房已经超过千万,这是2007年夏天以来第一部三天突破千万的国产影片,周杰伦的第一部电影导演作品,也真正成为2007年暑期档的一匹票房黑马。片中薄暮般青涩的初恋,淡江艺术高中的斑驳墙壁,四手联弹的跌宕节奏,这些唯美场景的设置,无一不凸显出周杰伦骨子里恬淡的文艺气质。周杰伦几近本色的出演把羞赧且才华横溢的音乐少年叶湘伦的形象演绎得自然传神。这部片子自始至终所弥漫的一股淡淡的忧郁气息如他多年的谱曲那样,怅音悠扬,挥之不去。
“如果是我想坚持的,就一定会坚持。”言出必行,周杰伦自己执导并演出的第二部电影《天台爱情》在7月11日上映。这是一部歌舞动作片,当然也不乏爱情元素,亲自创作了十余首全新音乐的周杰伦向媒体澄清《天台爱情》并非传言中的《不能说的秘密2》,而是一部全新类型的歌舞动作片。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时空,其影像风格近于周杰伦偏爱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复古的装束在今天看来又怀旧又潮流。正像他所说:“我喜欢七八十年代那个复古怀旧的时代,有花衬衫、古董车……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东西。”这部投资超过两亿新台币,电影元素精彩丰富的影片融合动作、歌舞、特效等多种风格。已经曝光的预告片中,动感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热情洋溢的群舞片段以及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展现了歌舞动作片的独特氛围。他还表示影片的歌舞段落不会像宝莱坞电影那么突兀,而是将歌舞、音乐、打斗融合在一块,既感动又好笑。
参演了多部影片,从勇敢尝试到挑战自我,鼓励和嘉许声中总会有“演技远不如音乐才华”的质疑。曾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有过合作的张艺谋却对周杰伦称赞有加:“杰伦有把《发如雪》的MV给我看过,里面黑、白、红三色,杰伦很有导演潜质,他的未来应该会超越我。”
《头文字D》中合作过的导演麦兆辉也说:“他就像用唱歌的方法去演戏。同时他也看过很多电影,对电影表达有自己的概念。”树干的壮硕,才成就树叶的茂密,如《兰亭序》歌词所唱,周杰伦的电影坚持,潇潇洒洒“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
我的电影100分
《不能说的秘密》为周杰伦彻底打开了通往电影导演的道路,六年后,《天台爱情》来了。与初当导演诚惶诚恐不同的是,第二次执掌导筒的周董显得相当自信,给自己的电影打了满分。“我就是要得奖。导演就像是音乐制作人一样,希望被肯定。”虽然在今年的台湾金曲奖上失意而归,但周董直言并不在意,“音乐上我早就过了得失心很重的年纪,但对电影我还是很有得失心的,这次新片我是想拿个导演奖的。”
记者:《不能说的秘密》很成功,为什么没有立即趁热打铁拍摄第二部而是等了六年?
周杰伦:其实我已经有很多想要拍的项目,投资也不是问题。但是因为拍电影不像写歌是单打独斗,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世界。拍电影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在和各个部门、各个人的协调配合上,所以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磨。《天台爱情》付诸了我很多的心血,差不多是出三张专辑的功夫。所以我拍电影是带着诚意来的,比如音效上,虫鸣鸟叫,是不是符合那个环境。因为天台旁边是港口,有海,那个海浪声的层次大小我特别去斟酌过,海鸥飞过的声音这些东西观众坐在电影院可能看不出来,但这是我的坚持。
记者:《不能说的秘密》是自导自演的,这部《天台爱情》也是自导自演的。是不是你以后拍摄的电影都会选择自己演出?
周杰伦:不一定,这是完全出于商业的考虑。因为我之前也只导过一部片子,那么周杰伦导演这样的品牌并没有出来,所以刘畊宏监制希望我的第二部电影还是能自导自演,并且还是爱情片。我有很多想要拍的项目,都不需要我自己演,我只是单纯地去导。这也是为什么在众多项目中,会先拍有我出演的爱情片《天台爱情》。
记者:这样看来,你是比较注重市场的一个导演,不仅仅关注电影的品质,也希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周杰伦:对,我会注意拿捏这个问题。仅仅有市场也不行,就像这段时间很多高票房的电影,口碑不是很好。但只有好口碑不赚钱也不行,就像听说《悲惨世界》大家都觉得很赞,但国内票房就很一般。所以我会平衡好。这部片子本来是两个半小时,考虑到市场我就压缩到了两个小时,这样也不会影响电影的质量。也有人建议说一个半小时会更好,电影时间短电影院可以排得更多。我就说不要。不要因为商业去影响艺术,这就是要拿捏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能有三好:票房好、口碑好、获奖好,我希望能证明艺术价值高的电影也可以票房高。
记者:你以前说过做导演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有控制欲的人。没有什么比做导演更需要在现场运筹帷幄一切了。你的控制欲在这部电影里有没有体现?
周杰伦:有很多啊。因为很多事情,我都希望能亲力亲为自己来,音乐这块不用说了,我会想还有什么我没挑战过的。造型,我会自己去设计。至于武术上,那没办法我自己不会打,所以我会跟韩国请来的武术指导交流,给他听我的歌,告诉他那个点我的音乐是怎么样的,什么风格,什么节奏,所以动作也要符合音乐的效果,什么地方该出拳,什么地方要出脚。我也觉得蛮为难武术指导的,不仅要懂打,还得懂音乐。包括影子舞,也是临时加进去,给舞蹈老师的时间也不多,我甚至中间演一只狗,演给他们看,来告诉他们我想要到的效果。所以说,我会比较喜欢控制人,控制他们无论如何要把我脑子里想要的画面表达出来。还好一起合作的都是相处十几年的哥们,会很包容我。
记者:我们知道《天台爱情》获选为本届纽约亚洲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也得到了国际上一定的认可。你是怎么会想到去参展的?
周杰伦:《天台爱情》是一个风格特别的电影,所以我的野心不仅仅是亚洲,希望走出国门,让外国人也觉得很牛。其次,我之前也说过我已经有好几个比较成熟的剧本想拍,一个讲外星人的,一个是讲父子之间的亲情,一个是好莱坞版的《不能说的秘密》,我想象的主角是李奥纳多,剧本早已经写好,就在等待好莱坞的资金。这部《天台爱情》必须很成功才能吸引到国外片商,因此我积极参展,让国外导演、演员片商都能注意到这是当初的青蜂侠拍的。
周杰伦的时代不会过去
这个曾经颠覆乐坛的怪咖,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励志偶像——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能在演唱会上穿盔甲“哼哼哈兮”,也能穿着笔挺西装在春晚上咬字清晰,甚至在北大百年讲堂正儿八经地做演讲。
面对台下的北大学生,周杰伦说:“如果有一天你们累了,听到简单爱会觉得温暖,那我就没有白白在你们的青春里经过。其实我已经想好了自己的退路,我是唱片公司的老板,所以我会签你们喜欢的小朋友,让他们唱我写的歌——周杰伦的时代永远不会过去。”
记者:如果跟十年后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周杰伦:还是一样的屌。音乐的自信不会改变,电影就很难说了。因为电影我觉得能够拍出好的作品,有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就足够了。所以十年后,电影对我很难说,成功了就去运作,如果不成功就好好做音乐。
记者:作为一个人气偶像红了十多年,之前《时代周刊》也提出过疑问,说你不吸毒不反叛不惹是生非,但这么受欢迎,在西方来讲是很奇怪的事情。
周杰伦:我觉得要带给大家正能量。像在国外一般RAP、重金属的歌曲,词都会涉及什么嗑药啊、暴力啊。但中西方文化不一样,我就是要唱中国风,唱听妈妈的话。
记者:你怎么看待你今天取得的成就?
周杰伦:我其实没有什么天赋,熟练了什么都会,经验累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如果我不是从小被妈迫练琴,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练琴,那我也不会写歌。我的好胜心从学生时代就有了。上学时,有人觉得我考不了这个分数,我就被同学激发出了高分。我就是要证明没有我做不到的,只是我想不想做的问题。如果我没有好胜心,在这个圈子里很难混下去。
篇8
为期三天的VIDEOCON IIFA电影周轰轰烈烈地结束。在首晚举行的第十届印度国际电影学会(IIFA)电影颁奖典礼上,云集了众多印度顶级巨星,夺目星辉照亮了澳门威尼斯人金光综艺馆。其中,“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Aishwarya Rai Bachchan和摘得本届最佳女主角桂冠的印度首席女星Priyanka Chopra争奇斗艳,令之前“口角”风波的版本继续升级,格外吸引传媒注意。
今年3月,Priyanka Chopra同样凭借《时尚》获得堪称印度奥斯卡的Filmfare Awards最佳女主角奖。她在领奖词中宣称,很荣幸能与美丽的Aishwarya一起被提名。她对前辈使用“美丽”一词而绝口不提“演技”,可算是犯了演艺圈大忌,也彻底惹恼了Aishwarya。传媒报道,一向颇有涵养的Aishwarya“明显地面露不悦”。
明星们的烦恼都一样。两位印度影后的矛盾俨然是国内巩俐与章子怡故事的翻版――同为谋女郎,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个把月前,两美女频频出席京城商业活动,在美丽和吸金力上暗暗较劲,彻底把著名的电影明星“十年法则”摆上台面――媒体和大众一边倒地挺章――再美的美人,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再红的明星,也有过气的一刹那。
Aishwarya Rai Bachchan 在1994年赢得了世界小姐的桂冠之后,被Angelina Jolie盛赞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同时迅速被宝莱坞制片导演追逐。她于2002年出演了《宝莱坞生死恋》(devdas),这部宝莱坞电影史上最大手笔的印度歌舞片荣获了戛纳电影节大奖。这给Aishwarya带来了不菲的国际声誉,她甚至被邀请出任下一届电影节的评审。2007年,Aishwarya与Abhishek Bachchan喜结连理,嫁入印度宝莱坞豪门,她的公公是贵为印度殿堂级巨星的Amitabh Bachchan。一切都很完美,如果没有后起之秀Priyanka Chopra,她将仍然坐在“片酬最高”的宝座之上――一如当年之巩俐,《艺妓》之后才赫然发现自己的时代已去,不得不将权杖交出。
尽管IIFA电影周上Aishwarya获得了“黄金十载女星大奖”,但这种总结性的奖项更为彰显了她的“美人迟暮”。在绿地毯上拼形象,与同为2000年世界小姐得主、风华正茂的Priyanka相比,她又实在是“端庄有余而活力不足”:低挽发髻,身穿黑色交叉带晚礼服,搭配低调的钻石耳钉,整套装扮中规中矩毫无可圈可点之处。而Priyanka金色打底的玫瑰红色系沙丽,和耀眼的红宝石耳环一起,衬托得伊人“娇艳欲滴”。
1.印度女星Priyanka Chopra一身金色装扮艳绝全场,一出现立即成为焦点。美丽的脸蛋和丰满的身材让不少摄影师拍完都大喊“青春无敌”,她唯一的小缺点,也许就是她的小肚腩。
2.“世上最美的女人”Aishwarya Rai Bachchan。
3.IIFA电影周的活动在威尼斯人酒店举行,现场当然少不了威尼斯人酒店里各式各样的表演者。
4.2002年印度小姐Neha Dhupia在IIFA的时装秀上客串走台。
5.宝莱坞殿堂级演员Amitach Bachchan,和身后的巨型保镖。面对现场众多摄影师的镜头,Amitach大叔毫不示弱,拿起佳能G10与摄影师对拍。
6.宝莱坞著名演员兼制作人Anil Kapoor出席IIFA电影周颁奖礼。
7.女星Mugdha Godse同样一身金色出席绿地毯。
8.Diya Mirza第三晚的打扮和前两晚完全不同,一眼看过去还让人以为是来自欧美的女星。
9.Hrithik Raakesh Roshan被疯狂粉丝包围。IIFA电影周期间不少印度影迷专程来到澳门为偶像捧场。
10.来自《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的三个小演员,已经开始拥有大明星的风范了。
11.歌星Peter Andre在时装秀上演唱。
12. Raveena Tandon一身红装与自己的肤色配合得天衣无缝。
篇9
[关键词] 张彻武侠电影;民间文化;审美意蕴
武侠电影是我国独有的电影类型,最具民族特色,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文化。张彻首倡并一直坚守“阳刚武侠”是武侠电影的灵魂,把武侠电影带入了辉煌期。因此成为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张彻武侠电影所独具的阳刚之美、侠客柔情、古典意蕴给香港电影注入了全新的审美文化视野,启发和哺育了一代代香港电影人,并使香港功夫片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型电影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
一、阳刚美
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由于其独特的殖民文化困境,香港电影人在电影中极力避免宣扬华人力量或权力符号,与此相反的是早期香港电影中无处不在的阴柔美学大行其道,其目的旨在迎合英国殖民者的弱化华权意图。
导演张彻一反潮流,极力坚守自己的美学原则,提倡“阳刚”之风。张彻影片所有的主角都是男性,强调男儿情谊、男性豪气,女性角色可有可无,“阳刚风格”显著标识。[1]张彻武侠电影的武打动作着重彰显男性的粗犷和雄健甚至血肉暴力。1967年上演的电影《独臂刀》,其镜头处处洋溢着阳刚之美,侧重刻画英雄的悲剧命运,制作精良,票房收入首次过百万,为张彻赢得“百万导演”的称号。1970年,影片《报仇》充分展示了张彻的阳刚极致和暴力美学,在第16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1972年影片《马永贞》以一招一式的真功夫打斗、血腥惨烈的视觉风格使观者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蜕变。张彻对“阳刚”美学原则的偏爱几乎到了极致,甚至拍出完全没有女性出现的《双侠》和《少林五祖》。
张彻坚守的以男性为主的阳刚武侠的审美情趣主要体现为以赤膊上阵、以寡敌众、悲剧收场为特征的暴力美学。[1]张彻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展示中国男性胴体的导演。[2]电影中绝大部分的英雄主角在与敌人决斗时都是上身,充分显示男性的雄健和力量。尤为惨烈的是几乎每片必有的盘肠大战,英雄已到穷途末路,被打得腹破肠流也要袒胸露肌。在打斗的过程中导演往往喜欢营造这么一个场面:一个人经常被三五个甚至十几个人围攻着,但他的神情是凛然不可侵犯,即使被打得血肉模糊,甚至倒在地上也是豪气冲天。如《十三太保》(1970)里有一个场面:十一太保(狄龙饰)为保护父王同蜂拥而上的敌兵们决一死战,当他们踏过满地的尸体和兵器杀出重围时,在桥中央又遇上埋伏。十一太保腹部中镖,肠子冒出,他用衣服扎住腹部,用尽全力把十几名伏兵全部杀死。
张彻电影的英雄往往是孤独的、愤世的、甚至是落魄的,因而结局常常是悲剧的,但导演却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其独特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获得坚韧、刚强、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伴随阳刚、壮烈的是激情、悲壮。张彻善于运用慢镜、局部放大的手法来展示英雄“死亡”时的艺术化场面。因此血淋淋的盘肠大战就不仅仅是对生命力的礼赞更是一种孤独、无助情绪的极致宣泄。长时间的挣扎、翻滚直至呼吸停止也成了死亡之舞。
张彻的电影多以阳刚气十足的男侠为主角,但这些大侠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血气方刚,青春无限而且成为定格。如:王羽的冷傲凶狠、姜大卫的放荡不羁、狄龙的正直侠义、陈观泰的鲁直暴躁、傅声的幽默随性、王钟的沉默寡言等。这些英雄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信仰,即使生命如昙花一现,但也令人扼腕。如:聂政《大刺客》、关小楼《报仇》、谭四《马永贞》、王五《大刀王五》等,导演张彻让他们全都在生命最旺盛的青春期死去。
二、侠客情
20世纪60年代,当香港电影中的阴盛阳衰的文艺片渐缺吸引力时,张彻大量创作武侠电影并且主要通过塑造一大批男性英雄形象,不仅成功地弘扬了自己提出的“阳刚电影”美学主张,同时将香港武侠电影推向一个更具个性化魅力的叙事层面和更具个体写作特征的精神领域,对后来香港电影的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彻武侠电影的人物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即“侠客精神”。这一侠客精神的基本特征包括担当精神、悲剧意识、激进情绪、反抗与破坏欲以及剑气、豪气、江湖气与流氓气等。正是这种侠客精神使张彻武侠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张彻武侠电影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根源。侠客精神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侠客精神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在民间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儒、仙、侠”鼎立的局面,历代文人儒生也常以“游侠”自比。“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情结。及至明清及近代,侠客精神更是随着市民文学的兴起广为大众所接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侠文化已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并且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分。[3]在侠文化基础上产生的香港武侠片是具有民族性的类型片,它是以影像的方式来阐释中华文化中的儒家精神,它将仁义、侠义、正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至善至美,主要通过对男性英雄行为的塑造来获得对它的赞美和完成载道的言说。[4]
张彻的武侠电影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摆脱了以往武侠电影中的神仙鬼怪、特异功能等虚幻的东西,把侠客现实化、人情化、大众化,他们的结局尽管大多是以杀死别人或被别人杀死,但张彻更多的是把他们为民族、为正义、为朋友、血战到底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侠骨柔肠展示给观众。如《大刺客》(1967)中的魏国刺客聂政(王羽饰)本已圆满完成了刺杀任务,但自知难以逃脱,就把剑刺向自己的腹部,为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使亲属遭受牵连,自己挖去双眼自毁面目后才放心死去。如《新独臂刀》(1971)故事情节简单,作品中的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英雄侠客不仅懂得人情世故而且会深藏不露,作品着重在于展现封俊杰(狄龙饰)和雷力(姜大卫饰)之间生死相许的情谊,赞颂了男性间的浓烈豪情。张彻武侠电影中的侠客走出了身着古装、手拿刀剑的固定造型。让侠客的衣着打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用拳脚的一招一式来打斗,十分重视桩步的稳扎和肘臂桥手的坚硬,不仅展现了真正的中国功夫,而且大大拓展了武侠电影的表现领域。
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武侠电影所彰显的正义感、民族感、豪迈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品格。这种“侠文化”来源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仁义”,又反映出以后各代所推崇的“抑强扶弱”“轻诺好义”等哲学思想内涵,这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形成定势。
三、古典韵
武侠电影作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片,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到六七十年展到张彻等人的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其审美意境极具东方神韵。
张彻出生于杭州、在上海长大,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工作在文化战线的最前沿。张彻酷爱古典文学,武侠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里有许许多多“刺客”“游侠”“勇士”的英雄故事,这为张彻拍摄武侠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泉源。同时张彻自己还创作武侠小说。中国最早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就改编自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光是《射雕英雄传》张彻就拍了三部;《独臂刀》(1967)又借鉴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刺马》是根据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改编的。
还有一种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张彻的电影,那就是我们的国粹——京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和连台本戏。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在民国初期,京剧是全国最普通的通俗娱乐。张彻电影中的主角一般都穿白衣,这些“白衣大侠”是受京戏武生造型和传奇小说中的“白袍小将”的影响。另外,张彻电影中英雄的死亡的处理,几乎都是以张彻特有的影像风格,如:手提摄影、跟镜头、变焦、慢镜等手法来完成的,极具京戏武戏中的舞蹈动作的慢镜头,所以白衣鲜血不仅仅是一种视觉震撼,更是一种解读生命的死亡之舞。
中国传统京戏《界牌关》对张彻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仅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甚至有时他还会直接把这出戏搬上电影荧幕。《界牌关》又名《盘肠战》或者《罗通扫北》。故事是:唐太宗征西,秦怀玉挂帅,兵至界牌关,守将苏宝童用火龙金镖打伤秦怀玉。罗通出战,击败苏宝童。苏部西燎大将王伯超出战,罗通被挑出一节肚肠,杀出重围,死在军营中。其子罗章为父报仇,临阵刺死王伯超。这里也许能找出张彻“盘肠大战”情结的渊源。《报仇》(1970)是张彻的名作之一,电影开头就是京剧《界牌关》的罗通盘肠大战,以戏中戏的形式暗示了关玉楼(狄龙)最后被人害死的结局。不仅如此,《界牌关》这出戏还出现在《八道楼子》《过江龙》等影片中。1966年张彻甚至直接把京剧连台本戏(共六本)《文素臣》改编成电影。
由于香港电影商业文化的限制,张彻武侠电影在创作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制作粗糙,血腥场面的铺排与滥用等多被文化评论界所诟病。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张彻武侠电影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伦理道德的奉持者兼代言人,他在电影中极力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表达传统文化意蕴,建构中国民间文化的特殊审美意蕴,为港台和东南亚华人社会营建了中国民间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 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J].电影新作,2003(05).
[2] 迈克.张彻电影中的断袖疑云[J].万象,2003(06).
[3] 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55.
篇10
[关键词] 时光倒流;中年危机;自我救赎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遗憾,特别是因为当初的一个关键决定致使人生道路的不如意时,会有种特别强烈的愿望希望时光能够倒流,人生可以重来。美国电影《重返十七岁》能够满足人们希望人生能有第二次机会的愿望。片中的主人公迈克•奥唐纳在他17岁时是校园篮球队的风云人物。在一次关键性的篮球冠军赛上,他放弃申请上大学奖学金的辉煌前途,选择向怀有身孕的女友斯佳丽(Scarlet)求婚。很多年以后,步入中年的迈克一事无成,妻子要求分居,与孩子们之间很少有共同语言,工作上也没有很大起色,所以他经常只会追忆自己本来可有的锦绣前程。有一天,一位神秘清洁工的出现让迈克重新拥有了17岁的身体,并以马克的名字重回到他的两个孩子也正在就读的母校。转换身份过后的迈克立志要改变这一切,而在这个重新接近家人和感受青春的过程中,让他对家庭,对自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终他还是做了当初的抉择。
这部由伯尔•史缇尔(Burr Steers)执导,扎克•埃夫隆(Zac Efron)首部主演非歌舞片的电影在北美地区于2009年4月17日首映,首周开出2 410万美元票房,创下全美当周票房冠军。[1]该片的成功除了归功于人气歌舞片小天王扎克(饰年轻的迈克)和在《六人行》中被观众熟知的马修•派瑞(饰中年的迈克)的联袂,更是因为那充满着幽默和温暖的剧情。影片主题本身建构在中年失意男性寻找生活生命之真谛,其亮点在于用一种中年人的心态去重返年少轻狂的岁月,这种扭转生命轨迹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之后不禁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这种足以改变一生命运的时刻,并由一个决定将我们引向了某条生命之路。或许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曾经选择了一条永远不知道方向的道路,但若有机会重新再来你还会选择这样的道路吗?年轻时的决定才是最初的梦想,即使有一天从零开始,或许我们只会改变其中的过程,但最终还是会发现之前的选择是最适合自己的。
《重返十七岁》是一部由男人“成长”为男孩的“反成长”“青春”电影。它提供了一个男人回溯过去,改变现状,认知自我的范例。这种遭受中年危机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探寻是否震撼心灵?电影交给了观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迈克的中年危机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对人在中年期可能碰到的困顿这样分析:在中年期,人的个性由外向至内向转变。虽然有些人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理想和欲望,成就难创高峰,必定有一部分人会因为理想缺失感到失望。因此,中年期的个体经常会回忆过去风华正茂且美好的时光,开始更多的反思和追忆,而不是继续打拼。[2]
中年的迈克符合了荣格对中年危机分析的两个表现。首先妻子闹着要和他离婚;儿女和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不想和他有任何瓜葛;在事业上,自己在公司待了16年,到头来有升职的机会却竞争不过才刚来两个月的年轻女孩。迈克对现状十分不满,就连高中时期弱不禁风的好友耐德(Nerd)现在也比他过得富有、自由、惬意,所以他不止一次在妻子面前抱怨:“我对自己的生活失望透顶了……要是我能上大学,就可以……”同时他喜欢独自回到自己的高中母校,站在那里望着照片里过去辉煌的日子,好奇一切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电影开端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迈克的青年时空:那时17岁的他是高中闪亮的篮球明星,英俊潇洒,球技一流,即将得到全额奖学金上大学,还有个校花级的女友。在一次大学球探来选拔人才的关键比赛中,女友告知他自己已怀有身孕。他竟然放弃比赛,追上走出通道的女友,两人幸福地抱在一起。接着影片切入了现实时空,首先展示熟睡中的中年迈克,他由于被妻子踢出门只能流落朋友家里,接着是两个大男人共进早餐的落寞。影片两个时空镜头的转场形成鲜明的情绪对比:前者是欢快的,以抒情的长镜头为主;后者是颓废的,以快速剪切的短镜头为主。[3]这仿佛是迈克的一场梦,梦中是他所向往的17岁的美好光阴,而现实却沦陷于家庭破裂以及事业危机的漩涡中无法抽身。所以生活事业两失意的迈克更多时候是缅怀昔日的荣耀,希望一切从头来过。正如电影人亚当•山克曼(Adam Shankman)所说:“无论是从个人生活上还是工作体验上,我们的主角迈克走进的是人生的交叉路口,而他对现实的生活状况又非常地失望……显然,当一个成年的男人身处在一种他没办法掌握的挫败之中的时候,他更愿意回想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
二、一个中年男人的自我救赎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觅之,自有所获”,意思是“寻找,你将发现”[4]。发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一开始所欲求的东西,但是终究不会空手而归。迈克一直所追求的是自己昔日的风光,但是在这心灵探索之路中却获得了自己的救赎。这种救赎并非是一个基督教意义上的救赎。在这里,他的救赎靠的不是恩典,而是自我认知,从而改变现状。
重新变到十七的迈克并没有回到时空上的过去,而是以年轻的面貌生活在当下。生命的轨迹还是继续往前,只是他以少年的模样重新回到高中时代,和他的子女成为同学,妻子成为同学的妈妈。青春洋溢的外表下有着一个中年人心智的迈克知道如何去迎合老师,在学生的小派系中如鱼得水,运动天赋也异于常人。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等同于梦想变成了现实。以这种非常的方式接近自己的孩子以后,他很快发现儿子在学校的最后一年都在当别人的练习沙包;女儿是个疯子混账专属的舌吻包厢。他顿时感觉到自己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原本还以为自己很关心孩子,而事实却连子女最简单的烦恼都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却发现妻子其实还是那么可爱迷人,而且是个美化设计的天才,可是以前自己却从未肯定过她,甚至经常抱怨是她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迈克发现自己似乎对这次心灵探索旅程有所误解。重返过去,挽回自己所逝去的一切,其实这样反而看得更清,体会得更深。自己梦想回到高中本身没错,但其实和他的辉煌的篮球生涯没有关系,而是他该如何去帮助他的儿子和女儿,挽救他的婚姻,拯救他自己。于是,他和自己的儿子成为好友,鼓励他增强信心,协助他进入篮球校队,并教会他如何追求心仪的女孩;安慰并忠告自己的女儿,帮助她摆脱不良之徒的纠缠,从青涩的失恋中恢复。迈克并没有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弥补并修复自己犯下的错误。最终,当命运之钟重奏时,他毫不犹疑地重复了当年的选择,变回了现实的中年面貌,打动了妻子,挽回了婚姻,结局可谓完美。
影片将一系列好莱坞家庭电影的经典元素都融合在一起。无论是迈克年龄与生理的不符合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的无限喜感,还是自我认知过程中一些零碎而温馨的美式家庭的细腻情感和结局中意味深长的破镜重圆里浪漫的对白设置都能将观众带入角色,完成找寻自我、拯救自我的心灵之旅。
首先是在健康课堂上,迈克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但却是一个父亲的亲身经历引导他女儿有正确的观:“就是要和你所爱的人一起发生,最好是在结婚之后,当你决定将爱情化为宝贝结晶的那一刻,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就如同你第一次抱着的宝贝女儿,你根本没想到她竟会如此宝贝可爱,而当你感受到那小小心脏的脉动,你会觉得世上没有比她更让你挚爱和感动……”他生动地表述迎接新的小生命时的那种激动和美好打动包括他女儿在内现场每一位女同学。接着表现父女关系令人感动的一个细节还在体育场的台阶上,他对女儿麦姬(Maggie)因为失恋哭得稀里哗啦而安慰道:“在你年轻的时候,任何伤心事都感觉像是世界末日。其实那不是末日,一切才刚刚开始……我的意思是,你可能会再遇到几个这样的混蛋。但是,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男孩,一个认真对待你的男孩,就像日出日落陪伴着你一样。”这动情的语言不仅是用于抚慰和帮助他女儿认识真正的爱情,同时也是他一直想对妻子说的真心话。最后影片最深情的一幕是在离婚法庭上,年轻的迈克恳请法官让他宣读一封来自斯佳丽丈夫的信笺。他拿着空白的纸张深情并茂地向妻子述说着:“1998年9月7日,那是我第一次见你。你当时正在……在那个返校节舞会上,你轻声说你爱我。我觉得如此的宁静和安全,因为我知道从那天起,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糟的,因为有你在身边。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却失去了方向,竟然把自己的失败怪罪于你。我知道你会觉得离婚在今日是无可避免的宿命,但我不想你这么做。但我猜,要是我爱你,我得让你继续你的生活。”那些淡淡的字词,就像是在最初时轻柔的微风,唤起当时的温暖记忆。这深情告白的一幕让妻子感觉出了他可能就是她丈夫。紧接着年轻的迈克又有一次打篮球赛申请大学的机会。在热身运动时,他朝妻子比画了当年的动作,她彻底相信他就是“他”。她不愿再因她的到来而影响了比赛,又一次向场外走。历史性的一幕又重现了,他做出了十七年前同样的选择:扔下了篮球,追出跑道,选择了妻子,而后又变回了现实的中年人和妻子幸福地抱在一起。
在故事结尾巧妙而耐人寻味,能体验出编剧的良苦用心。这部片子不像其他穿越类的小说和影视,都是让主人公回到另一个时空,去开展新的生命历险。主人公不是以逃遁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挣脱,现实的危机在时光倒流的时候还是存在,而且让他看得更加清楚。迈克穿越时空的旅程中并没有获得任何物质上或者说空间上的馈赠,所有的变化全都在他的心中完成。只是在这自我解救的路上他体谅了家人并且做出了努力,所以最终拯救了家庭拯救了自己。
三、结 语
《重返十七岁》,一个中年男人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人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第二次人生。这部穿越喜剧在看似轻松幽默的风格背后是现实而巧妙的寓意。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与危机时,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我们总想逃避现实,钻进时间的隧道中,重返过去,挽回自己所逝去的一切。当让你重返过去,反而是一次冷静的思考以及对自身一种深刻的审视。其实改变生命轨迹的机遇永远寄存在每个人心灵之中,在触及的时候稍加体味和思考,结果有可能会截然不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积极地面对中年危机,强调的是珍惜当下,因为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我们只能珍惜眼前。
[参考文献]
[1] 重返17岁[OL].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773927.htm.
[2]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93.
[3] 罗薇薇.如果时光能够倒回――电影《重返十七岁》赏析[J].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版,2010(03).
- 上一篇:教师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下一篇:清理办公用房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