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产业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产业调研

篇1

一、由来

四川省因为独具的地理、地质、气候、物产优势而号称“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中草药的主要产地,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据资料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多种,其中植物药4600多种,动物药320种,矿物药13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的75%。其中著名的原产地中药材和主产药材就达30多种,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川药”在中医中是不可替代的金字招牌,为医家和患者推崇备至。故我区应当传承历史优势,对接现代科技,顺应生态文明,将中药产业作为我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农业的换代升级。

二、区情

高坪区素以“鱼米之乡、柑桔之乡、蚕桑之乡”闻名,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黄色土为主,土层厚、土质肥沃。属亚热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水935.9毫米,无霜期达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为26%。嘉陵江流经区内76公里,区内河流密布,水网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2座,提灌站85处,全区农田的自流灌溉和提灌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5.8%以上。区内原生的木本植物达60余种,草本植物达150种以上,其中可入药的原生植物种类就有50余种。

三、设想

1、总体设计:以生态农业为载体,以发展木本、草本药材为主体,结合林业、水保、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区域性的特色品种基地,以嘉陵江沿岸乡镇为主,建设中药材“绿色走廓”,逐步将高坪建设成为四川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并争取半夏、大黄等成为全国的主产地之一。

2、主攻品种:木本药材以杜仲、桔皮、枳实、枇杷叶、花椒为主,草本药材以半夏、苡仁、麦冬、丹参、、黄连为主。

3、加工流通: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以加工中草药半成品、成品的企业,采用“农户+基地+公司”的模式,确保产品的销路与加工,并与成都中医大学建立联系,争取他们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联合开发柑桔、蚕桑的副产品,提升产值。

4、基地布局:以凌云山为中心,建设千亩杜仲基地;以永安、石圭为中心,建设万亩桔皮、枳实基地;以大山坡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建设千亩枇杷叶、花椒基地;以东观、长乐为中心,建设千亩半夏、麦冬基地等。

四、建议

目前,我区中药产业尚处于原生状态,农民的产业观念尚未形成,栽培技术、种子种苗、销售渠道均较为缺乏,因此,笔者建议:

1、区政府成立专门的产业推进机构,主抓此事。负责全区中药产业的规划、指导、督促及目标考核,每年将此项工作列入乡镇经济目标单独考评。

2、形成“一乡一品”。以乡镇为单位,根据本地的土壤、地质条件,确定一项主导品种,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种植科技含量,申报无公害、绿色原产地称号,逐步形成地域优势和传统优势,进而形成“一乡一品”。

3、培训技术骨干。每年组织乡镇和重点村选派人员参加中药材种植、开发、经营、管理的业务培训,参加专家的辅导和现场操作示范,从而保证每村均有技术骨干负责管理及教会农民科学种植。

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张江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28.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2.1 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 477.9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2.2 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3.1 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 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 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0.5%。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 2006年)。

参考文献: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刚,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琳,肖勤,曾刚. 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篇3

但现实并非像这些人一样冷酷,西药的副作用、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西医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束手无策,使人们对西医的局限性认识越来越清楚。人们转而重新开始关注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已历经数千年历史的考验,在对付现代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上,中医中药再次显示了神奇的功效,让世人刮目相看,从而响起了一片振兴中医中药的声音。

也有人认为中医中药要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对中医中药怀疑。但前不久在首届全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品牌战略论坛暨医药诚信签名活动中,记者遇到的韩国参会代表张一平先生,却对中国中医药充满信心。

《医药产业资讯》:张先生,你的中国话讲得很好,听说你是一个中国通?

张一平:谈不上是中国通,但我一直对中国的中医药发展很注意。

《医药产业资讯》: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论坛信息的?

张一平:实际上我是在一个中医药刊物上看到的。在此之前,我也看了中国卫生部部长在2005年中医药工作会上的讲话,自从看了“讲话”后就―直处在高兴状态。

《医药产业资讯》:是何原因使得你高兴?

张一平: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在华涉及一个中药产品方面的投资推广,所以很关心来自政府方面的声音。比如,中国卫生部长的讲话中有:中医药发展到今天,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这个棒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一个繁荣的、发展的、壮大的、提高的,还是一个淡化的、萎缩的。这说明中国政府有决心发展中医药,我们的生意也会因此而好做了。

《医药产业资讯》:看来,你对中医药的发展很有信心。

张一平:不错,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医药发展史,今天的中药就是战胜疾病后的经验结晶。

《医药产业资讯》:据介绍你是在为中国的―个药企推广产品,产品是哪一类的?

张一平:要说归哪一类,我认为应该归外用内治一类的中药,可是中国企业提供给我们的产品资料说明却是保健日用品类的东西。

《医药产业资讯》: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张一平:事情是这样的,药品是北京的一个民办中医药研究院历经十年研制成的,通过外用达到治疗体内疾病的效果,产品所含成份有艾叶、田七、透骨草、桔梗、牡丹皮、桂皮、白术、白芷等植物药。

《医药产业资讯》: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个新产品的?

张一平:我们公司一位经理的家人因病用了此药,效果很好,后来传到了我们韩国。

《医药产业资讯》:明明是药,为什么非要说它是保健日用品?

张一平:因为中国国内按药品报批是很难的,按保健日用品对待就很好办,所以就出现了本身是药,但没有药品批号而不能按药品去宣传的情况。

《医药产业资讯》:你们现在这个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如何?

张一平:现在主要销往我们韩国,而且药效很神奇。

《医药产业资讯》:你参加本次论坛有什么打算?

张一平:我就是来听一听政府的声音,特别是听了国务院调研室原副主任姬业成先生的报告,证明了中国政府官员讲话不怕揭丑,实事求是。

篇4

生物医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具有五大行业特征:一是高技术,主要体现在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例如基因工程药物,上游技术(即工程菌的构建)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基因的克隆、导入;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等。二是高投入,主要体现在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的建造和设备仪器的配置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目前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的生物医药的平均费用在1亿~3亿美元左右,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三是周期长,主要体现在生物药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国内最快需3~5年,欧美约8~10年)。四是高风险,通常新药的投资从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实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实验、生物利用度测试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实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败都将前功尽弃,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五是高收益,通常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美国Amgen公司1989年推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1991年推出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1997年的销售额已分别超过和接近20亿美元。因此,创新生物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 2004年世界药品市场约为5060亿美元,其中70%左右的制药工业市场为传统化学药物,生物制药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加快,规模迅速扩张。据全球权威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IMSHealth最新统计表明,2004年基因重组生物技术药物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00亿美元。从1998年至2003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的增长率为15%~33%,远高于年增长率为7%~10%的传统制药工业。2004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收入为450亿美元,到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美元。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新型药物的第一个国家。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

欧洲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英、法、德、俄罗斯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也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

亚洲在生命科学领域亦有一定建树,日本目前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日本麒麟公司生物医药方面的实践亦列世界前列,新加坡政府最近宣布划出一块科技园区并耗巨资建设用于吸引世界几家大的生物医药公司落户其中,韩国、中国台湾在该方面也雄心勃勃。

我国生物制药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89年我国批准了第一个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占整个医药产业比率已经达到6%左右,产业整体仍处于成长期的前期阶段,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生物制药产值将以不低于15%的速度蓬勃发展。

“十五”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扶持,出台鼓励新药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孵化器、生物医药园区、增大关键性医药基础技术研究的投资和产业化配套支持等对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医药行业的多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扩大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生产集中度。从而使我国医药产业在生物药研发、原料药、中药、仿制药领域、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显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使价值链彰显出众多新亮点。

篇5

【关键词】岗位需求调研;高职类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关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培养制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资料调研、走访生物制药企业了解企业产品结构、人员需求、岗位设置及发展规划等,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我院生化制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通过尝试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明晰办学思路,确立培养目标

我院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南生物医药园,毗邻武汉庙山医药产业园,紧邻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对实施职业教育来说医药行业的区位优势明显。

200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140家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产值41亿元,利润2.76亿元,近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开始筹划在开发区佛祖岭建设一个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共有生物医药项目26个,工业产值9.2亿元。200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6.01亿元,同比增长10.65%,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23.87亿元,同比增长21.73%;实现利税总额13.47亿元,同比增长18.31%;完成利润总额7.54亿元,同比增长23.66%。2006年前三季度武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为15.4%。2004年湖北省经济普查中发现全省医药制造业共有496家企业,只有从业人员5.66万。生物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在未来五年制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湖北省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我省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医药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达到30亿元,医药工业在全国地位争取进入前十名。

二、开展市场调研,找准市场需求

通过采取实地调研、座谈调研与信息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关南生物医药园、庙山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及省内部分生物医药企业,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真实情况,改进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先后深入武汉马应龙药业公司、湖北科益药业公司、湖北制药有限公司、武汉远大药业公司、宜昌人福药业公司、天惠生物等一大批生物制药企业,通过交谈走访了解生物医药企业的年度工业产值、产品种类、岗位设置、生产设备、员工状况、年度产品销售等实际情况后,我们发现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如下特点:

1.中药、原料药及制剂企业产值所占比例较大,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大。

2.生物医药发展形势好,产业规模小。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在研和待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成果超过200项,但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共26个,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5个,

三、四类新药20个。据武汉市人大调研结果显示:在85家受访企业中只有4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只占调研企业的3.88%;实现利税占4.94%,规模比较小。2006年1~11月全国生物生化药物完成销售产值361.2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生物医药多数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但发展速度快。目前岗位人员需求量少。多数生物技术类科研项目离产业化市场化还有一个过程,少数已投产的生产流水线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多数都要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关键岗位甚至需要硕士。而在传统医药生产工艺中发酵技术和分离纯化制药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大多数制药企业。

3.缺少核心龙头企业,企业内部产业链基本没有形成。全国按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排序的前10名企业中,湖北省没有企业入选。国内大型医药集团的年销售额均高达上百亿元,国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美元。

4.生产设备先进,日常维护困难。2004年以后,全国所有的医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其生产流水线均为新建或改扩建的,生产设备较先进,科技含量高,其设备原理涉及光、声、电、磁、机械、计算机等领域,生产设备若出故障往往求援于设备生产厂家,这样既费时又费钱。制药企业急需大批既懂药品生产工艺又会设备养护维修的岗位人员。

三、针对岗位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制订教学计划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下转第33页)(上接第28页)原则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生化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修订。

1.突出专业特征,增减相应课程门数。我院生化制药专业是在原来化工类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师资及实验设备条件的限制,原教学计划中化学化工类课程较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带有较多的历史痕迹。

2.针对岗位特点,调整课程学时比例。原来生化制药专业教学计划中化学化工类课程学时数所占比例较大,但生物类课程的学时数较少。根据制药行业的特点,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学时减少,增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课程的学时数。为了能与生物药学类课程内容更好地衔接,调整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新增光学异构体、杂环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糖,氨基酸相关的内容调至生物化学中予以讲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在调整课程理论学时比例的同时,着重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间的比例,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生产车间实习、校内综合实验等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切实让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专业技能,并且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结合起来。

3.根据企业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在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使教学内容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相一致,改进原来的出题方式,课程考试的考题采用标准化试题,题型与题目分值等均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相似,让学生在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

根据企业需求,针对岗位特点,通过教学改革,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删除繁杂的理论讲述,实现与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相对接,经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生化制药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罗晓清.对药学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6.

篇6

关键词:药品专利保护;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65-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以药品专利制度为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的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创造、占有、运用和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和医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亦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肯定了药品专利保护对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其内在逻辑是专利制度能够赋予专利权人对其专利药品的垄断权,使得产权主体地位得以明晰,专利权人不仅能收回药品研发的巨额投资,还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从而维护了药物后续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的药品专利保护对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度,从而量化评价药品专利保护的积极作用,为我国药品专利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建议。

一、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国外学界对于药品专利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保持着密切的关注,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Taylor[1]从药品专利特殊性的视角出发,认为药品是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特殊商品,新药的研制具有投资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因而,没有任何一个技术领域比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专利的保护。Epstein和Kuhlik[2]认为,药品专利制度加速了生物医药公司和科研部门的专利许可、建立衍生企业、使用公共数据库和试验工具等行为,从而维护并强化了药品研发的热情,加快了药品研发速度,为随后的技术改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得更多的专利技术进入公有领域。Reuters[3]以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为切入点,认为在原创性研发的缺乏和仿制药大量出现的背景之下对药品的专利保护显得愈加重要。

在实证分析方面,国外学界对药品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从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剖析,Mansfield等[4]对48种产品的专利保护研究后认为,90%的药品只有在专利保护的情况下才会被研发。在此基础上,Cohen等[5]通过对1994年美国医药制造业、化学、半导体、通讯设备领域1 478个研发实验室专利申请情况与技术秘密情况的调研,认为大型企业更依赖于专利保护,其主要原因在于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获得经济利益,将专利作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筹码,而非单纯地防止他人假冒和仿造。Bain[6]通过对医药制造业在内的42个不同产业,以集中度CR8是否超过70%为分类依据,发现需要专利保护程度较高的产业可以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的10%以上,高和中等偏低的分别高于竞争水平的7%和4%。Arundel[7]研究了EPO的2 849个企业样本数据,发现对每一个医药企业规模等级而言,专利比商业秘密更重要。Bloom等[8]认为,药品专利对于公司的生产力和股价都有正面影响,该正面效应能立即反映在股价上。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公司拥有专利的数目越多,越有利于公司新产品的发展。Mcmillan等[9]实证分析了药品专利作用于R&D投入,从而使得新分子实体激增,对公司业绩起到了“正向”作用。Rickne和Jacobsson[10]的研究表明,自从1975年瑞典制定药品专利制度后,知识密集型公司的绩效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医药R&D的投入,实现了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上述研究成果阐述了药品专利保护与医药产业发展之间是否具有积极影响以及何处何时具有积极影响。但局限于以发达国家为背景,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视角来评估药品专利保护效应的分析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偏重定性的分析,实证研究很少。仅有的少量实证研究也主要散见于从某一角度或侧面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以中国为具体案例展开实证分析。

二、药品专利保护对医药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一)建立模型

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知识特别是技术进步对产业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1957年,Solow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文首次给出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的规范方法,提出了以增长速度模型和“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

笔者以“Solow余值法”为基础探讨在一定制度约束下药品专利制度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将药品专利制度导致技术进步内生化,引入药品专利制度变量,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建立包含药品专利制度的经济增长函数:

Y=At(N)KαL?茁Iγ(1)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由此,获得线性计量模型:

LnY=LnAt+αLnK+βLnL+γLnI(2)

在(2)式中,LnY为产出增长速度,Ln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n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LnI为药品专利制度导致的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LnA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以及药品专利制度的产出弹性。因而,只要估算出参数α、β、γ再分别乘上它们的增长速度,就可以求出它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

笔者利用1995-2007年我国时间序列数据,对药品专利保护强度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借鉴前述计量模型(2),建立如下线性计量模型:

LnVAi=α+β1×LnSTi+β2×LnFACIi+β3×LnNEi+ε(3)

其中i为样本时间序列数据,LnVA为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LnST为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自然对数,LnFACI为医药产业固定资产和建设总规模投资额的自然对数,LnNE为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自然对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二)相关数据

对于药品专利保护强度,Ginarte和Park[11]提出的衡量方法被大量的研究所采用。他们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司法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但对于司法体系正在完善的转型期国家,由于立法和司法尚不完全同步,采用立法指标所度量出的保护强度与实际保护度可能并不一致。拙作[12]在Ginarte-Park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指标应是对药品专利“立法强度”与“执法强度”两方面的综合考察,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T(t)=Le(t)×Ex(t)

ST(t)表示样本在t时刻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Le(t)表示样本在t时刻的药品专利保护立法强度,其由6个二级指标组成(分别为保护期限、保护范围、国际条约成员、权利限制、司法适用原则和执行机制),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1分,总分6分,立法强度值介于0~6分,0表示完全没有药品专利法律法规,6表示有相当完善的药品专利法律法规。Ex(t)表示样本在t时刻的药品专利保护执法强度,是影响药品专利保护执行效果的变量,表示药品专利保护立法强度被实际执行的比例,其由5个二级指标组成(分别为专利基本成本、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监督制衡和公众意识),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1分,总分5分,执法强度的值等于以上5个二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执法强度值介于0~1,0表示法律规定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完全没有执行,1表示法律规定被完全执行。药品专利保护强度ST越高,表明对药品专利权人的保护越强;反之,则越弱。

1995-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药品专利保护强度、医药产业固定资产和建设总规模投资额、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相关数据参见表1。

(三)显著性检验

以各自变量的当期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列于表2第Ⅰ组,结果显示,LnST、LnFACI和LnNE均与LnVA呈正相关关系,但LnST的回归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t统计值仅为0.233,需要进一步改进。考虑到药品专利制度对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滞后性,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数据滞后六年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第Ⅱ组。结果显示,LnST、LnFACI和LnNE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0%、1%、5%水平上显著(t统计值分别为2.117、4.880和2.317),回归系数分别为0.115、0.033和0.572。F统计值为173.475,P值为0.000,说明总体回归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为0.977,模型模拟度很高。

回归模型为:

LnVA=-1.132+0.115LnSTt-6+0.033LnFACI+0.572LnNE(4)

(四)模型相关检验

关于异方差性检验。利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其中,F值是辅助回归模型的F统计量值。选取显著性水平?琢=0.05,由于nR2=3.231

关于自相关性检验。选择D.W.检验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因为n=13,k=3,查D.W.检验上下界表,得dU=1.79,dL=0.74,计算得到统计量D.W.2.089,而dU

关于多重共线性检验。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法,用SPSS软件包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VIFLnSTt-6=3.260,VIFLnFACI=8.722和VIFLnNE=5.733,三者均小于10,所以模型(4)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五)模型经济意义

1. 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滞后计算使得总体回归模型显著,这反映出我国医药发明产业化进程缓慢,药品专利交易市场的不健全以及保护强度尚待强化的窘境。

2. 回归结果表明,药品专利制度对医药产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115,即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1%的增强将会导致医药产业经济增长0.115%。按照1995-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计算,药品专利制度的贡献率为29.2%,资本的贡献率为13.0%,科技活动人员的贡献率为57.8%。这说明在医药产业经济增长中,药品专利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药品专利保护环境,提升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鉴于药品专利在保护科学智力成果、促进医药技术传播、激励药品研发创新以及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其无以伦比的巨大作用,《巴黎条约》、《TRIPS协议》等一系列国际条约都纷纷明确了药品专利保护重要性原则。主要国家也纷纷建立健全药品专利保护的相关立法。美国在1984年通过《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恢复法》、1994年通过《乌拉圭回合协议法》、1995年修订了《专利法》,这些立法的完善使得美国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跑者地位。日本在2002年通过了《知识产权基本法》,通过法律形式将药品专利保护从部门主管的事务上升至国家性事务。印度在经过数年宽限期之后,在2005年开始履行TRIPS协议,意味着印度从药品专利的逆向行驶者换位成为自主知识产权推动者。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药品专利法律和管理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进步,2008年6月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于提升我国药品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笔者的实证分析可知,药品专利制度对于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品专利制度设计应该在务实灵活和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保护功能和信息功能,推进国内医药企业及时、安全,有保障地研发新药,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药品专利保护意识。目前,国外制药业在我国市场不断渗透,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却未积极应对,仍然持观望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内部分医药公司对药品专利保护的意识淡薄,对专利的误解以及对规则的不了解,致使医药公司不愿申请药品专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药品专利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不能忽视、行业不能忽视、企业更不能忽视。第二,增强药品专利的开发能力。药品专利制度只是提供给权利人权利和利益,只有具备药品专利的开发能力,才能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为此,应增强药品开发能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药品研发的国际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三,完善医药市场竞争政策。药品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开放、有序、健全的医药市场是药品专利制度充分发挥增进医药产业发展作用的基础。为此,应建立公平竞争的医药市场环境,加快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医药资本市场建设,制定落实财税、外汇、金融等优惠政策,增加药品专利的研发投入,支持医药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市场竞争政策。

(二)完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缩短制度的滞后性

在笔者的实证分析中,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数据滞后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对医药产业发展存在非正常性滞后。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制度安排会呈现出一种滞后调整,即现期的制度供给不能满足人们当期的需要。制度滞后不仅是指制度出台相对于制度需求的滞后,而且包括制度出台后新制度无法发挥作用而出现的制度供给滞后。如果这种滞后超出了所能容忍的限度,不能克服对风险的厌恶或不能将外部潜在的收益及时内部化,那么这种滞后就不正常了。对于我国目前的药品专利制度而言,这种不正常表现在时滞过长。尽管影响制度供给时滞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现存药品专利法律制度的问题。因为不管什么时候,现存法律限制着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制度供给的时滞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度变迁的速度,使得一些有效的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建立起来,这意味着一些潜在利润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药品专利法律保护,缩短制度变迁的时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完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体系:第一,改进新药审评办法。由于专利保护有规定期限,而药品必须经过严格评审,为了加快新药评审工作,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申请药物予以评审,简化申请者与专家的答辩手续,并规定最长的评审时间,避免专利持有人丧失权利时间过长。第二,建立中药专利保护的标准。鉴于中药专利(特别是复方)在“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评判方面存在自身特点,对此,TRIPS协定中也没有确定的国际标准。而我国既是中药专利申请大国,又是受理中药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TRIPS的有关弹性条款,控制中药的专利标准,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必去追随发达国家的药品专利审查标准。第三,制定药品专利申请的高标准信息披露制度。技术信息的披露可以反映技术革新的新颖程度。对此,TRIPS协议没有作任何详细的说明,建议一项药品发明除了需要披露它的名称和结构外,由于其有效成分的缘故,还需要披露该药品不同成分的比例以及使用方法;第四,明确药品的实用性标准。TRIPS协议中使用的是“可供工业使用”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对此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我国对药品的实用性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为了避免那些可能会不当地破坏医药领域创新的发明,我国专利法应该尽可能地对实用性制定一个准确的标准。

参考文献:

[1]Taylor,C.Z.Silberston.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Patent System:A Study of British Exper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3.

[2]Richard A. Epstein,Bruce N.Kuhlik.Navigating the Anticommons for Pharmaceutical Patent:Steady the Course on Hatch-Waxman.John M.Olin Law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209.Chicago.2004.Richard A. Epstein,Bruce N. Kuhlik.Is there a Biomedical Anticommons?Health & Medicine,2004,(157):54-58.

[3]Reuters.The Blockbuster Drug Outlook to 2007:Identifying,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s Growth Drivers.Reuters Business Insight,Healthcare.2003.

[4]E.Mansfield,M.Schwarz,S.Wagner. Imitation Costs and Oatents. An Empirical Study. Economic Journal,1981,(91):907-918.

[5]Wesley M.Cohen, Richard R. Nelson,John P.Walsh. Protecting their Intellectual Assets:Appropriability Condition and Why U.S.Manufacturing Firms Patent (or not). Conference on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for the Knowledge-Bases Economy.OECD.1996.

[6]J.S. Bain.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7]Arundel, A.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s and Secrecy for Appropriation. Research Policy,2001,30 (4):611-624.

[8]Bloom, Nicholas and Van Reenen, John Michael.Patents, Real Op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Economic Journal,2000,Vol.112:97-116.

[9]G. Steven Mcmillan,Alfredo Mauri,Robert D. Halmilton,III.The impact of publishing and patenting activities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Vol.7(2):119~135.

[10]Annika Rickne,Staffan Jacobsson.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Sweden-A Study Of Their Direct Impact On Industrial Renewal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Vol.8(3):197-223.

[11]Juan C.Ginarte,Walter G.Park.Determinats of patent right:A cross-national study.Research Policy,1997,Vol.26:283-301.Walter G. Park.International patent protection:1960-2005.Research Policy,2008,Vol.37:761-766.

[12]姚颉靖.药品专利保护指标体系构建及强度测定[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4).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Patent Protection for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Yao Jiejing,Peng Hui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篇7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篇8

关键词:西高新一二期;自组织;KIBS

1.相关发展动态解析

斯坦福研究园作为最早的科技园区,在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和自由市场导向下,迅速成为了世界高技术产业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就了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我国的中关村则经历了“电子一条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个阶段。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格局,主要功能涉及研发、辐射、孵化、商贸、商务等。区内各类孵化器39家,高校39所,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通过上述园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 城市视角下的高新区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高新区都是依附城市而发展起来的,筑波科学城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2.功能视角下的高新区层次化构建。相较于其它用地,产业用地更为重要。由于涉及高新产业,因此就会出现大量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辅助产业发展。

3.政府主导下的高新区定位。西高新在政府主导下正经历“二次创业”期,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建设条件,可以加快园区发展。

2.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发展现状及评价

经过二十年发展,园区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布局,主要产业有新材料、生物制药和信息技术三类,共计156家,用地223公顷,占总面积的22%。其中信息技术业多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型行业较少。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由于在其它地区有各自专属的发展基地,因此将会逐步淡出一二期范围。园区KIBS种类和数量较少,只有科研较多,但也只有有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西工大科研区、西安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和电子科大研究院四家。

园区企业已有部分停产或破产,或自行改变土地性质为办公、居住和商业。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分为良、中、差和最差四类:①等级为良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共计15家,占地约514.5亩,占总面积的15.6%。其中二期10家,主要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两侧。在符合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基础上予以保留。②等级为中的企业经营状况尚佳,共计49家,占地约1153亩,占总面积的35%。其中二期44家,分布在科技一路至科技六路等地,分布较散。此类企业需要关注其发展。③等级为差的企业用地不符,共计43家,占地约833.8亩,占总面积的25.4%。其中二期31家,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唐延路等地。此类企业建议用地调整或置换。④等级最差的企业用地闲置,共计49家,占地约781.6亩,占总面积的24%。其中二期19家,分布较为分散。此类企业强制搬迁。

2. 2基于现状发展的思考

一二期的产业发展受西安市和西高新双重产业措施的影响。一方面它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充分解释园区自组织合理性的问题,如对区内企业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等问题。因此论文引入自组织理论,从一二期产业发展诉求入手,寻求优化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自组织基础源于在产业类型确定基础上,寻求合理的组织方式。而产业类型的确定是基于他组织的因素,即一二期是作为西安市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城市副中心的含义,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人流聚集,对于一二期,它更是需要带动全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服务基地。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除了刺激产业链上相关产业节点发展,打造全面合理的产业集群,更重要是完善KIBS结构,而这也正是一二期产业发展的软肋。

3.一二期产业发展模式

3.1产业组织模式

根据硅谷的网络生态结构来看,企业间的网络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万江平,王芸凤,邹伟.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企业生态网络发展――以广东软件产业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07,(7):44]:

专业服务型公司间的横向联系、价值链整合下的纵向网络联系和个体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联系。其中纵向整合具有区域视野,超出一二期研究范围;个体间交流则具有政府管理的身影。因此横向联系是产业优化的核心,这也正符合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的偏失。

针对一二期的发展要求,KIBS不仅只是服务区内的信息产业,更有服务其他高新产业的需求。因此KIBS分类参考经合组织和芬兰的分类方式,可大致分为8类: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市场服务、管理咨询业、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

依据国外先进地区的统计,高新区企业和KIBS数量比例达到1:1,此时高新区进入到复杂的网络化发展结构中, KIBS会成为园区核心。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模式包含KIBS核心、企业基质,连接路径三个层面建立而成。

1. KIBS核心

如上所述,KIBS分为8大类。其中园区科研机构(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应当给予更高的重视。它是西安市信息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应当成为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为各信息企业提供免费的基础技术,建造技术共享平台。从西高新的整体定位而言,一二期是最具有实力和潜力完成这种高端配置的地区。并且KIBS的引入不仅是对一二期产业发展的帮助,它也是对西高新,甚至是西安市同类企业的帮助。

2.运行基质

园区的基质是大量从事信息业的企业,他们是一二期产业维持活力的基础。园区以信息业发展为核心,可以引入大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对于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再是主要目标,培养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将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促进园区的和谐发展。

3.连接路径

链接路径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部分。实体空间包括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等,虚拟空间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快速获取市场信息,促进各方积极交流,提升企业存活几率。

3.2空间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布局以KIBS为核心,但并不一定追求地理中心的布局。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会选择与企业靠近,远离商业区,位于商业与产业之间,从而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但对于一二期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过渡空间,科技一路成为明确的分割线。因此产业园中需要置换、迁出的破产企业就是容纳KIBS最理想的地方。

根据KIBS的发展特性,它多是小型企业,在地域上会高度集中,具体可容纳于办公高层、软件园和企业内。它没有固定位置,但是却有应当遵守的原则:①空间上应当接近接受服务的企业,②空间存在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兼容的,③数量上大致与接受服务企业平分秋色。

在以KIBS为核心发展园区产业时,还应当注意生产型企业间的组织,因为发展KIBS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在这一点上,除了依靠他们各自与市场的互动,还需要政府出面,建设合理的信息网络。两者共同构成园区的“中间性组织”,承担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4.一二期产业优化策略

一二期产业发展的短板就是KIBS的缺乏,因此其优化的主要策略就是完善其结构,发展其规模,真正建设成为西安市高新产业的服务中心。园区内的软件园发展中心作为园区孵化器,应当致力于提供基础共享技术,减少企业发展成本,借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从企业发展的路径和产业链整合角度关注高新产业的发展状况。另外,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表明,在技术共用的平台下,信息企业往往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发展[ 根据郎咸平研究,以中兴通讯为例,2004年其主营业务有移动终端,数据及光通讯产品,交换及接入产品,以东通讯产品和其他。研究通过抽取中兴各项主营业务并计算市净率为3.53,与市场上抽取的各专项企业计算的市净率平均值2.29作对比,结果发现中兴通讯的经营业绩高于专业发展的企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同时还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信息业发展基于技术共享,它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同时也整合了资源,与传统行业完全不一样。因此,注重KIBS发展,鼓励企业综合性发展,将会大大提升园区产业的发展速度及水平。

(1)医药产品的差异程度大

与其它产业相比较,医药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非常大,而且这些差异并非是由于医药企业追求某种战略而人为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产品的作用对象――人体、疾病等个体存在的差异造成的。一般而言,产品的差异越大,进行产品创新的空间及其可能性就越大,且其主体从中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越大。

(2)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已人所共知,而对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是超过其它大部分产业的。就我国而言,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涉外药品的行政保护、新药保护, 还有商标、版权保护等,可以说几乎覆盖了与医药产品有关的方方面面。这同样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为创新能获取巨大利润提供了必要条件。

(3)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现实的发展速度与市场容量增长也很迅速。创新需要有经济实力为后盾,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与利润回报。显而易见,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另外的必要条件。

(4)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

医药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存在着比较高的进入壁垒。高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进入壁垒,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创新等手段获得较高回报,另一方面也为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

所以, 世界各国的制药厂商,几乎无不把创新作为其发展战略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并且不断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美):《经济发展现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2、 于源、刘忠荣:《基因工程药物研制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 (10): 93。

3、 《康普顿百科全书(技术与经济卷)》,商务印书馆,2001,第1版。

4、 《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科技日报》1999年3月6日。

7、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73-74。

8、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17。

9、 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齐鲁豫事》 2005, 1(24): 17-22。

10、 舒燕.:《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 88-90。

篇9

关键词 生物制药技术 职业能力 企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武汉市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1.2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1.3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研结果分析

2.1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200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湖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创业6年,光谷生物城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三,2014年上半年,武汉、宜昌等十市实现生物产业产值69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全省生物产业产值。全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2.2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湖北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2.3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生物制药行业需要掌握传统微生物发酵 、制剂,生产管理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是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制药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

生物制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带研发性质的技术类岗位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决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内容。

2.4.1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最需具备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具有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认为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2.4.2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但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待加强,尤其PCR操作、SDS-PAGE、Western blotting、ELISA等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亟待加强。

企业用人观点归纳: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经营方向不同,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而学生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从事生产、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从事销售工作对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专业背景、社会实践相对不重要。

3建议

(1)“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优先;

(2)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3)改善实训条件,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类实训项目。

篇10

但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仅占我国外贸出口的2%,与我国外贸出口水平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弱、国际化导向差、出口经营方式粗放、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越来越制约着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20年医药尤其是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培植我国医药出口新的增长点,优化医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发挥出口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互认,建设适合医药产品特点的国际营销渠道,扩大我国医药产品出口。

二发展目标。在2010年之前,基本建立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药产品研发体系,逐步提高医药产品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全面增长,争取医药产品出口年增长率保持12%。到2010年,力争医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230亿美元,创立20个医药自主品牌。2010年到2020年期间。医药产品出口年增长率争取达到16%。到2020年,医药产品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知名自主品牌达到100个,力争有5-10个重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建成15-20个年出口额达20亿美元以上的医药出口基地,50家年出口额在l亿美元以上的医药出口骨干企业,一批年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重点医药企业,国际营销体系初步建成。

三工作原则。一是把长远规划与近期发展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制定医药产品出口中长期规划,结合不同医药产品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二是企业自主和政府支持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协调和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扩大医药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把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巩固现有出口市场,采取针对性举措,力争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把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与鼓励发展国有、民营企业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效率,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产品技术水平。

二、培育出口主体,优化产品结构

四建设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加强对医药出口基地的管理和指导,推动有关城市成立医药出口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医药出口发展件。鼓励出口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适应国际市场的医药品种,优化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结构调整,培育地区性的规模竞争优势,并发挥其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确定和培育重点企业。以国家医药出口基地为主体,确定一批分别具有技术研发优势或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市场营销优势的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加快国际化进程,谋求拓展全球市场。

六加快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中药产品出口。选择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药品种进行重点开发推广。在建立完善种植养殖措施的基础上,鼓励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种植药材的出口。

七稳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合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的出口。借助跨国公司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时机,引进国外资金与先进技术,加强对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产品符合我国和进口国标准,努力创造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出口名牌。提倡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支持企业发展非专利药品出口。

力鼓励生物药的出口。加强对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菌和生物诊断试剂的开发与研究,努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疫苗菌苗等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积极开展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工业化提取中草药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大力开发疫苗与诊断试剂。

九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与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医疗设备的出口。继续扩大一次性医疗器械出口。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拥有核心技术如超声聚焦刀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适当引进先进大型医疗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技术。

三、提升技术水平,鼓励境外注册认证

十合理调配医药科技资源,加强与医药产品出口相关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化研究,选择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做好科技攻关。支持建立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风险基金进入医药研发领域。

十一加强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国际标准的调研,争取中医药国际标准主动权。加强国际标准的调研,加大科技投入,做好对(二垩英、多环芳烃等)外源性环境毒物的去除和控制及制皮方法的研究推广。

十二加强医药产品知识产权的研究与保护。要提高创新层次,促进基础性专利的产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力度,支持在境外申请专利,逐步增加我国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数量。

十三加强医药产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鼓励有关机构有步骤地开展对中药毒性、毒理的研究,支持有关国际组织建立相关的咨询中心,加强对国际市场安全使用中药产品的指导,建立国际市场中药不良反应快速应对机制。

十四推动医药产品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工作。建立国际医药市场法规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支持相关行业中介组织建立国际医药注册指导中心,力争2010年达到20家,覆盖主要出口地区。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资金,对符合件的医药产品出口企业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进口国要求的认证等给予支持。

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拓市场

十五加强对重点市场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驻外经商参处(室)优势,加强对国际市场医药产品需求的调研。继续巩固传统的亚洲市场,努力开发东欧、非洲、南美新兴市场,重点突破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促进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加强对国外市场营销渠道的研究,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营销方式。争取2010年之前。行业中介机构分别在医药产品出口重点市场建立10个医药产品销售指导中心,提供医药产品的市场需求、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深入研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采购政策,力争一批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医药产品进入采购清单,大力扶持青蒿素等优势产品的出口。

十七加快实施医药产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鼓励医药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业务,享受国家“走出去”优惠政策。

十八充分发挥多双边机制和国际组织等多方面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争取与部分重点国家在相关认证(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检测等方面达成互认协议。

十九建立政府合作机制。结合不同市场特点,与件成熟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联(混)委会机制下成立医药工作组,推动我国医药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优先推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项下中医药领域合作。运用WTO的协调机制,协助发展中国家解决重点疾病防治的药物和器械供应。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二十积极推进“以医带药”市场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多双边渠道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提高各国对我国中医药的认知度。强化和规范对国外中医药留学人员的培养,利用援外资金支持在具备件的发展中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办学、合作办医院,带动中药产品出口。

二十一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加强对易于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的监控,及时收集整理出口产品的有关信息,指导行业和企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应对。要指导行业加强对国外产品的倾销、垄断、补贴的调查,按照WTO的规则建立我国医药产业的保障措施。

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部门协调

二十二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商务部、科技部、财政部、卫生部、税务总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促进医药产品出口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制定医药产品出口发展规划与战略举措,协调解决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医药产品出口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在开展工作时要充分听取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意见,地方参照设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三简化行政审批。适当调整医药产品进出口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出口服务与审批的快速通道。适时调整医药产品进出口海关编码,增列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重点产品的编码,为有关统计分析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二十四加强生态和濒危物种保护。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战略,促进中药材以利用野生资源为主转向人工繁育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努力研究中药濒危、珍稀物种的人工替代品种。有关部门要为企业办理进出口手续提供必要的方便,逐步推进含野生动物成分中成药的标记管理制度。

二十五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扶持医药产业。继续执行《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意见》([*]92号)中相关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对医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利用现有高新技术产品技改贴息和研发资助等资金渠道对符合件的医药企业予以资助。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出口银行提高授信额度,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供保险支持;帮助重点企业以抵押、质押和定金等多种担保方式获得出口信贷。

二十七继续鼓励外商投资医药领域。逐步放宽医药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并根据《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外商投资鼓励类目录中医药产品范围。

二十八鼓励组建医药经济联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的产业价值链;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鼓励有件的地区建立重点品种或特色品种的供应链体系;引导有件的地区发挥资源或区位优势,构建医药经济圈。

六、完善中介机构,加强信息服务

二十九加强现代物流、展览等服务。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医药产品国际会展服务和物流中心。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在国外联合建立地区性的产品分流中心,积极支持举办国际医药产品专业展览金,鼓励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览会。

三十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医药出口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支持行业组织在医药领域开展企业信用评级试点。企业的信用情况将作为享受鼓励政策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