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考核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立高位指挥协调的“大城管”运行机制
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2008至2011年连续四年,把数字化城管项目确定为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在2008年年初先后两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印发了《关于南通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相关领导参加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南通市城市综合管理案件接处工作规程》以及《关于建立南通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共三份数字化城管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担任管委会主任、常务副市长和相关副市长任副主任、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区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南通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城管委下设办公室,增挂南通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牌子。监督指挥中心为市政府监督、协调、指挥、考核城市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下设综合考评处、监督受理处、指挥协调处三个正科级处室,三个处室共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编制16名,还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2名信息受理员。同时以市区环卫职工“一岗双职”,选择86名环卫质检员和班组长兼职采集信息与案件核实、核查工作,形成了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的高效闭环运行。并依托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高位指挥、协调、监督、考核的“大城管”运行机制。
二、创新工作思路,高标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
(一)充分调研,优化和完善设计方案
为了高起点、高水准地编制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有效、可行,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杭州、扬州、常州等城市学习考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南通市数字化城管可利用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向社会公开征集《南通市数字化城管项目设计方案》,邀请省住建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对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评选,充分吸收各设计单位的成果,结合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听取各相关部门和三区的意见、建议,从节俭实用、适度超前、避免重复投资的原则出发,对设计方案作了多次修改完善和整合优化,并顺利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高效推进,建设市区两级数字化城管平台
按照“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建设模式,一期总投资1250万元。市区三区指挥中心和各部门二级平台及终端均由市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市城乡建设局和市城管局也建立了二级平台。所有系统接入单位均制定了完整的工作制度、操作流程,并公布上墙,同时将接受、下派、处置、反馈、考核等流程落实到每个处室、每名工作人员,保证了案件处置的及时有效。
(三)精益求精,完成城市资源普查与建库项目
南通市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一期数据普查覆盖范围约为50平方公里,包含市区3个区、66个系统接入部门(街道)。通过积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联系,配合测绘单位对涉及27个部门的7个大类、100个小类,共计25万个城市部件的属性和附加属性进行了普查和确认,掌握了城市部件的型号、材质、规格等要素,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该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城市数据信息最全、精确度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系统。
(四)拓展整合,形成南通数字城管的鲜明特色
南通市数字化城管项目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住建部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南通实际,项目建设形成了四大明显特色。一是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全面高效整合。整合利用了民防局大屏幕指挥系统、市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外网、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电信公司呼叫中心平台、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等资源,一期工程为政府节约投资800多万元;二是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和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拓展开发了广告管理、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指挥、无线视频监控采集等拓展子系统;三是遵循体制互补、资源整合、节约成本、运行有效、社会监督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区环卫职工“一岗双职”兼职采集信息与核查,以及城管执法队员上路督查、鼓励热心市民举报等办法,创新了南通市数字城管信息采集与核查工作新模式;四是促进资源共享,积极配合政府其他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和资源数据,加强市政设施管理、城市应急管理,努力实现数字城管平台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三、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
从2010年3月1日开通12319热线至今年9月底,南通市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共受理有效信息27085条,其中部件类4092条,占15.11%;事件类22993条,占84.89%。上报信息共涉及 13个大类,其中市容环境类8711条,街面秩序类6299条,宣传广告类7018条,这三类高发事件信息共22028条,占整个受理信息的81.33%。在所有案件中,市城管局、建设局、公安局、规划局4个重点部门共占37.8%,三区政府共占59.5%。共立案派遣案件23819条,其中结案23533条,处于核查阶段的案件68条,仍在处理期限内的案件240条,到期仍未结案的案件6条,结案率为98.8%。
(一)充分整合资源,创新信息采集与核查工作新模式
试运行初期,南通市信息采集任务是由市城管局、监督指挥中心机关处室以及市局执法大队的队员兼职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节省了行政成本,但明显的弊端是城管执法队员担任信息采集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管不分离的问题,导致考评、考核工作出现不公正性,而且所上报的信息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状况,也不能及时监督检查各部门每一个案件的处置落实情况,更无法实现数字化城管“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南通市从工作实际出发,于今年5月份开始,采取了以市区环卫职工“一岗双职”兼职采集信息与案件核实、核查的方法,具体由环卫质检员和班组长负责市区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的巡查采集工作,将发现的城市管理事件或部件问题及时上报,并对社会公众举报的问题进行现场核实、对处理结果进行现场核查确认。同时,以监督指挥中心与城管执法队员上路督查、鼓励热心市民举报等办法实现相互监督。为确保信息采集与核实、核查工作的质量,根据《南通市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与核查工作实施方案》,南通市专门研究制订了《信息采集与核实、核查工作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每月根据兼职监督员的考核结果人均发放补贴约200元,既节省了招聘专职监督员的高额成本,又提高了环卫职工的福利待遇。
(二)加强案件跟踪督办,不断提高案件处置效率
为提高派遣案件的按时结案率,南通市开通了派遣平台案件信息短信提醒通知系统,健全了派遣员对案件分块包干跟踪制度,完善了案件处置指挥组织体系,建立了全市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季度、年度工作例会制度,协助成员单位做好内部处置规程的制订,及时协调解决各类疑难问题,对超时案件和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案件进行跟踪督办。为规范申请延期案件的操作流程,还制订了《南通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延期操作规范》,严格申请标准,合理确定延期期限,对处置情况描述不清、申请理由不充分、审批程序不规范以及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件一律不予办理延期手续。
(三)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指令畅通执行有力
2009年南通市政府印发了《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办法》,每月对三区政府(管委会)、30个市级职能部门、5个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考核、通报。2010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城市管理工作纳入了市级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和三区1100万元的城建资金拨付与奖励的考核内容。对案件处置情况进行月度考核,并及时向城管委领导和三区政府、市级机关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为督促各相关单位进一步提高案件处置的工作效率,还联合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督查办以及市纪委、监察局对重点单位接处案件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并及时通报,有效推动了疑难案件的处置。从今年开始起动了群众满意度调查,对群众举报的每一起案件完成质量进行回访,并将结果纳入到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政府为民服务优质品牌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政发〔〕132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服务热线工作规则的通知》(政办发〔〕161号)等有关精神,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各类事件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长效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考评依据
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手册(试行)的通知》(政办发〔〕114号)中确定的事件、部件及其责任单位、立案条件、处置时限、结案条件等为标准,严格对照检查完成情况,系统软件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对于政府服务热线中数字化城管以外的内容,按事件处理,其责任单位、立案条件、结案条件视情而定,其处置时限为:急办事件的处置时间为3天,一般事件的处置时间为7天,特殊事件的处置时间视情况而定。
三、考评对象
纳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二级平台考评范围的单位共计25家。分别为: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区住建局、区农水局、区文体旅游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人防办、区安监局、区教育局、区商务局、一大队、市行政执法二大队、区环卫处。
四、评价指标
(一)发案率:考核处置责任单位案卷处置数量,采取基准值的标准。基准值的标准主要依据各处置责任单位前三个月案卷处置数量的平均值,以及管辖范围和问题发生概率等因素确定,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当案卷数量小于基准值时,该项按比例加分;等于基准值时,该项得满分;当案卷数量大于基准值时,根据超出基准值的数量按比例扣分,直至该项分值为零。即:发案率=发案数/基准值数
(二)处置率:问题处置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处置率进行评分。即:处置率=处置数/接收案卷数。
(三)及时处置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本项指标要求实效性。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及时处置率进行评分。即:及时处置率=及时处置数/接收案卷数。
(四)结案率:问题处置的结案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区二级平台,要求结案并得到结案批复。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结案率进行评分.即:结案率=结案数/应结案数。
(五)及时结案率:问题办结的及时结案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区二级平台,要求结案。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及时结案率进行评分。即:及时结案率=及时结案数/应结案数。
(六)完好率:问题处置的完好率(是否返工)。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的规定,一次性处置完成,保证处置质量。完好率是以返工率进行逆反映,返工率指处置责任单位在案卷处理完成后,经核查不合格返回重新派遣处理的案卷比例。即:完好率=1-返工案卷数/接收案卷数。
(七)群众满意率:对于来源于公众投诉(电话、网站、传真等案件,结案后区二级平台就案件处置情况向投诉人征求意见,就案件处置的群众满意度进行考评。群众满意(含基本满意)的案件与考核周期内公众投诉案件的比即为群众满意率。无群众举报案件时,群众满意率得分为满分。
(八)领导督办扣分:对被市、区领导督办过且未及时处理的案卷,进行扣分,督办后没有及时处理的扣1分。
(九)主动处理加分:对于责任难以界定的问题,相关责任单位主动对接或受派及时帮助解决的,实行加分奖励。加分视案件工作量及难易程度,每件加0.5-2分。
综合得分=(1-(发案率-1))×100×15%+处置率×l00×15%+及时处置率×100×15%+结案率×l00×15%+及时结案率×l00×15%+完好率×100×15%+群众满意率×100×10%-领导督办扣分+主动处理加分。
五、考评组织
(一)区政府成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战略与重大课题;研究决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重大事项;指挥、协调、监督、考评各成员部门、单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由分管区长任主任,区数字化城管及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任副主任,成员由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组织实施联席会议决定事项,区数字化城管及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二)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负责责任范围内的考评工作。
六、考评方式
(一)每天考评结果网上公布,同时将考评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形成点评材料,每月的考核结果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定期公布。
(二)每季度、每半年分别由分管区长、区长主持召开考评情况点评会,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通报考评情况,公布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考评成绩;分析点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落实整改措施。
(三)按照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月度得分、年度平均得分评定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平均分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89-80(含80)之间为良好,79-60之间(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七、奖惩措施
(一)推行保证金制度。区数字化城管三级平台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年初分别缴纳一定数额的个人保证金(具体数额由区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年终考评后,单位得分为优秀的,返还保证金,并给予一倍奖金奖励;得分为良好的返还保证金,并给予0.5倍奖金奖励;得分为合格的,原额返还保证金;得分为不合格的,保证金不予返还。区财政配套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对区数字化城管二级平台单位的考评奖励。以上保证金于年初缴纳到区财政的统一专户。
(二)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考评范围,各占年度总分的5%。
篇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政发〔〕132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服务热线工作规则的通知》(政办发〔〕161号)等有关精神,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各类事件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长效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考评依据
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手册(试行)的通知》(政办发〔〕114号)中确定的事件、部件及其责任单位、立案条件、处置时限、结案条件等为标准,严格对照检查完成情况,系统软件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对于政府服务热线中数字化城管以外的内容,按事件处理,其责任单位、立案条件、结案条件视情而定,其处置时限为:急办事件的处置时间为3天,一般事件的处置时间为7天,特殊事件的处置时间视情况而定。
三、考评对象
纳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二级平台考评范围的单位共计25家。分别为: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区住建局、区农水局、区文体旅游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人防办、区安监局、区教育局、区商务局市行政执法一大队、市行政执法二大队、区环卫处。
四、评价指标
(一)发案率:考核处置责任单位案卷处置数量,采取基准值的标准。基准值的标准主要依据各处置责任单位前三个月案卷处置数量的平均值,以及管辖范围和问题发生概率等因素确定,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当案卷数量小于基准值时,该项按比例加分;等于基准值时,该项得满分;当案卷数量大于基准值时,根据超出基准值的数量按比例扣分,直至该项分值为零。即:发案率=发案数/基准值数
(二)处置率:问题处置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处置率进行评分。即:处置率=处置数/接收案卷数。
(三)及时处置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本项指标要求实效性。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及时处置率进行评分。即:及时处置率=及时处置数/接收案卷数。
(四)结案率:问题处置的结案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区二级平台,要求结案并得到结案批复。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结案率进行评分.即:结案率=结案数/应结案数。
(五)及时结案率:问题办结的及时结案率。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规定的处置流程和标准进行处置,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区二级平台,要求结案。对该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以及时结案率进行评分。即:及时结案率=及时结案数/应结案数。
(六)完好率:问题处置的完好率(是否返工)。处置责任单位收到区二级平台派遣的有效案卷后,按照指挥手册的规定,一次性处置完成,保证处置质量。完好率是以返工率进行逆反映,返工率指处置责任单位在案卷处理完成后,经核查不合格返回重派遣处理的案卷比例。即:完好率=1-返工案卷数/接收案卷数。
(七)群众满意率:对于来源于公众投诉(电话、网站、传真等案件,结案后区二级平台就案件处置情况向投诉人征求意见,就案件处置的群众满意度进行考评。群众满意(含基本满意)的案件与考核周期内公众投诉案件的比即为群众满意率。无群众举报案件时,群众满意率得分为满分。
(八)领导督办扣分:对被市、区领导督办过且未及时处理的案卷,进行扣分,督办后没有及时处理的扣1分。
(九)主动处理加分:对于责任难以界定的问题,相关责任单位主动对接或受派及时帮助解决的,实行加分奖励。加分视案件工作量及难易程度,每件加0.5-2分。
综合得分=(1-(发案率-1))×100×15%+处置率×l00×15%+及时处置率×100×15%+结案率×l00×15%+及时结案率×l00×15%+完好率×100×15%+群众满意率×100×10%-领导督办扣分+主动处理加分。
五、考评组织
(一)区政府成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战略与重大课题;研究决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重大事项;指挥、协调、监督、考评各成员部门、单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及便民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由分管区长任主任,区数字化城管及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任副主任,成员由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组织实施联席会议决定事项,区数字化城管及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二)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负责责任范围内的考评工作。
六、考评方式
(一)每天考评结果网上公布,同时将考评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形成点评材料,每月的考核结果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定期公布。
(二)每季度、每半年分别由分管区长、区长主持召开考评情况点评会,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通报考评情况,公布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考评成绩;分析点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落实整改措施。
(三)按照各街道办事处、镇、开发区、场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月度得分、年度平均得分评定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平均分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89-80(含80)之间为良好,79-60之间(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七、奖惩措施
(一)推行保证金制度。区数字化城管三级平台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年初分别缴纳一定数额的个人保证金(具体数额由区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年终考评后,单位得分为优秀的,返还保证金,并给予一倍奖金奖励;得分为良好的返还保证金,并给予0.5倍奖金奖励;得分为合格的,原额返还保证金;得分为不合格的,保证金不予返还。区财政配套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对区数字化城管二级平台单位的考评奖励。以上保证金于年初缴纳到区财政的统一专户。
篇4
第一条为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规范城市管理行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杭州市市区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均应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范围。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量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细化管理行为,形成发现、处置和监督城市管理问题的完整闭合系统的方法。
第四条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以及统一标准、统一监督、分级指挥、按责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规划建设、组织实施、指挥协调和监督考核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含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本辖区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信息化、建设、规划、公安、城管执法、民防、财政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负责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
(二)负责统一受理、确认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等信息,并分类移交;
(三)负责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的信息采集和处置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四)负责对责任主体问题的处置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五)负责城建城管问题的群众投诉、举报的受理、协调、跟踪和督办。
第七条由相关市级部门和区人民政府派员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市协同平台),负责对分类交办的问题,依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进行派遣、协调和督办。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人民政府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设立二级协同指挥机构(以下简称区协同平台),负责本辖区内的派遣、协调和督办工作。
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人民政府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履行辖区范围内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的受理派遣、处置核查及协同指挥等职责。
第八条对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负有处置责任的市级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施产权人或管理维护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做好处置工作。
数字化城市管理相关单位的信息系统应当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业务等方面的对接。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发展要求、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管理实际,编制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并纳入本市信息化建设和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
第十条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范围、分类、立结案、处置期限等标准,向社会公布,并按统一的标准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一条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应当体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发挥功能、提高效率的原则,并注重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与城市管理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对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应当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划、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换共享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及地下管网数据库;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工作网络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与相关信息系统的交互平台;城市管理热线投诉受理平台等。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的要求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规定,及时建成投入使用,并逐步扩大范围、更新功能。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符合信息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并按规定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本市在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施统一的信息采集、受理、派遣和核查工作。
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可建立区域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独立实施信息采集、受理、派遣和核查等工作,但应当与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并统一纳入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分析、评价范围。
第三章信息采集
第十四条本办法所称信息采集,是指按划定的网格区域,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通过日常巡查或其他方法发现城市管理中的部件、事件问题,并将信息传输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第十五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专业单位(以下简称信息采集单位)组织专门人员(以下简称信息采集员)实时发现问题、采集信息。
信息采集单位的确定,应当符合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信息采集单位采集信息,应当严格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及信息采集规范要求,及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减少漏报,不得虚报、瞒报、假报。
对轻微的事件,可由信息采集员现场处理。
信息采集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信息采集工作。
第十七条信息采集员采集信息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支持,不得采取威胁、恐吓等方式阻扰信息采集,不得侮辱信息采集员。发生上述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处理,制止违法行为。
第十八条信息采集单位采集的信息,对照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经受理、核查后,可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公布公众投诉电话、网上投诉地址等,及时受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举报、投诉,并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有关单位、个人的举报、投诉经查实的,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奖励。
第四章受理派遣和处置核查
第二十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依据本办法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确认,符合条件的应当移交协同平台派遣。
第二十一条协同平台对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移交的信息,应当根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直接向对应的责任单位派遣。
第二十二条责任单位在接到协同平台处置派遣信息后,应当组织相应人员按规定时限进行处置,并将处置结果反馈至协同平台。
第二十三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应当根据协同平台督办反馈情况,指令信息采集单位组织人员及时核查。经核查通过的,予以结案;经核查未通过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应当再次交协同平台派遣。
第二十四条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责任不清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进行协调,明确相应的处置责任主体。对跨区域、属于市级相关部门责任以及经所在区人民政府协调后确实无法处理的问题,可由市协同平台牵头组织协调。
对经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十五条经协调仍无法确定处置责任主体的,可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实施代整改;专业性强的处置问题,可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指定专业单位实施代整改。
第二十六条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在履行辖区范围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受理派遣、处置核查及协同指挥职能时,应当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五章监督和考核
第二十七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市民举报、投诉的相关问题,应当及时将处置结果告知举报人、投诉人。
第二十八条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应当按照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分类及处置期限的规定,对责任单位问题处置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各责任单位问题处置情况的分析、评价结果应当纳入各类责任考核范围,包括:
(一)市人民政府对各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单位)的考核;
(二)区人民政府对乡镇、街道以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考核;
(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对所属单位的考核。
第二十九条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相关责任人对交办的问题推诿、扯皮、拖延处置或因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应当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移交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调查处理。
第三十一条信息采集单位未按合同约定采集信息的,由委托单位按合同约定处理。对违反规定的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单位应当停止其信息采集活动。
第三十二条威胁、恐吓、侮辱信息采集员,或抢夺、盗窃、毁损采集员的信息采集器,或采取暴力手段致使信息采集员的人身受到伤害、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含地下管网),是指城市中具有明确产权人或管理维护单位的市政公用、道路交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设施。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含公用事业服务事项),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管理部件发生改变或者破坏而引起的城市管理现象。
第三十四条市区实行城市化管理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5
关键词: 评标 决策 层次分析法AHP
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评标决策因素包含:产品价格、技术方案、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服务指标等因素构成,因此,使得供应商评选成为一项多准则决策,供应商的评估标准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高校数字化项目建设方,需要对每个供应商的各个评估因素进行比较来确定最优的供应商。
层次分析法AHP法非常适用于高校数字化校园项目供应商选择问题的解决,可用来决定准则权重的重要性与相关替代供应商(预中标)排序,且可达到下列功效:
(1)使建设方更容易将主观性评估量化。
(2)由于按步循序的方法量化,使供应商评选问题得以简化。
(3)虽然主观性不能避免,但可由评选替代方案降低主观性。
(4)供应商准则权重与排序的系统实现可由计算机运算得到。
1 AHP法的步骤
1973年,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 针对现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复杂、模糊不清的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缩写为AHP。这种方法,是针对系统的特征,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招标结果,我们希望得出最优的投标商,需要对几个投标商的评标因素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HP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有关因素按照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
同一层各因素从属于上一层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影响。
最上层为目标层(一般只有一个因素),最下层为方案层或对象层/决策层,中间可以有1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层或指标层。
当准则层元素过多(例如多于9个)时,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以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及)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
(3)计算(每个成对比较矩阵的)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和法、根法、幂法等)
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
若通过检验(即,或)则将上层出权向量归一化之后作为(到)的权向量(即单排序权向量)
若不成立,则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即层次总排序
利用单层权向量的权值构组合权向量表:并计算出特征根,组合特征向量,一致性。
若通过一致性检验,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的表示结果进行决策(中中最大者的最优)。
若未能通过检验,则需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2 评标系统层次分析法的建立
2.1 选择投标商的常规方法
问题的提出是以投标商: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的设计方案为实现目标方案,以产品价格、技术方案、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服务指标、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为评价准则,建立层次分析的数学模型,实现最优化选择。解决这样问题的方法很多,传统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投标商评选方法计有线性规划法、考核项目比较法、成本比率法、矩阵点数法、决策树法、蒙他卡罗模拟法等。
线性规划法:在一定成本水之下,寻找品质分数最大的供应商;
项目比较法:列出所有项目,根据各供应商在各项目的表现,给予定性的评价;
矩阵点数法:不同绩因素,给予不同权数,寻找分数和最大的供应商。
蒙地卡罗模拟法:作法矩阵点数法相同,只是所有绩因素的权数,须观察变化后的结果,再决定适当的供应商。
2.2 AHP法选择投标商的分析
层次分析法实现多目标的决策(即决定最后采取的哪一家投标商),该模型结构由3层组成(见图2.1)。一般说来,此决策问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将决策解分解为三个层次,即:
目标层:求取最优化选择的中标商;
准则层:产品价格、技术方案、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服务指标、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等准则;
方案层: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的设计方案三个选择种类;并用直线连接各层次。
(2)互相比较各准则对目标的权重,各方案对每一个准则的权重,而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常常是定性的。这种定性分析并不困难,对于投标方的经营业绩好,适应面宽,对于数字化校园项目来说,参与的投标方均有非常多的经营业绩,也就是说经营业绩不是问题。在看技术方案,如果设计的技术方案有先进性:会将产品性价比(即产品价格)好作为第一选择;如果产品性价比(即产品价格)好,则会考虑各项服务指标。
如果投标方的经营业绩一般或者在高校行业占有的比例不是最高,如果技术方案非常先进的话则优先考虑财务状况良好的投标方,也就是说技术方案准则是重要的。
(3)将方案后对准则层的权重,投标商的选择必影响准则层各项指标的权重,而准则层的权重又会决定目标层的选择,将各层权重进行综合,将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最终得出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即投标商的选择对最优化选择的中标商的影响力,从而作出决策。
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如果只是定性的结果,则常常不容易被别人接受,因而Santy等人提出一致矩阵法[15]即:
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比较。
对此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提高准确度。
3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思路,方法比较可靠,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并且工作量不大。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评标决策的方法,为数字化校园各个建设方案选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6
1 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控制
所谓的质量控制就是为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档案工作的质量所采用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缺陷进行消除。在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1.1 质量控制的内容
第一,选择数字化方案。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档案的特点以及保存的形式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所以,进行档案数字化也是如此,数字化方案的制定要尽量符合标准,其中包括档案数字化的原则,技术水平以及操作方式等等。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数字化软件。在实际的工作中,数字化的软件种类繁多,特色各异。在选择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做好调研工作。选择符合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同时能够做到效果最大化的数字化软件,进而提升档案数字化的效率。
第三,人员选拔和培训。提升档案数字化质量的主体是人,因此,做好人员的选拔工作和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的操作能力是选拔的关键,同时其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也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定期进行人员的培训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形式,不仅要将专业的知识进行灌输,同时还要对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等进行明确,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档案管理的相关软件进行熟练掌握,这样才能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率。事实上,人员选拔和培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充足的计划。
第四,检查、监督、验收和评估。这可以说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主要依靠这一环节来决定。需要注意的是,检查的对象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除了一些设备之外,人员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的流程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所谓的监督就是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状态找到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果监督工作中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向上级部门报告。另外,验收工作就是要对画幅的完整性以及清晰度等机型检测,对档案的质量进行扫描,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成果要充分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做好综合的评价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1.2 质量控制的手段
第一,明确分工和责任。对档案数字化的集成进行质量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多样,其工作方案,档案的总量以及数字化的程度不同,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对质量进行严密地控制,需要将分工进行明确,同时明晰工作的思路。
第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于档案数字化的流程来说,做好档案信息的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指导,同时,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来对档案信息的质量进行规定。
第三,落实适当的奖惩制度。为了激励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相应的奖惩措施,由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系统性和基础性较强,因此,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优点和缺点来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2 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
2.1 安全保密控制的内容
安全保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要保障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避免出现泄密问题。安全保密控制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2.2 安全保密控制的手段
安全保密控制是指对档案数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并依据数字化工作中人、物、环境等因素的运动规律,有效控制泄密事故的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方案的确立,场所的选择和安防系统的建设,档案实体的使用和保管,数据库的维护、整理和数据备份。
2.2.1 加强教育,提高人员思想素质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保密控制的重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理智的行为。为此,可通过加强教育来控制人的不理智行为。首先,应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档案安全保密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科学地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安全保密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从而提高参与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第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参与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2.2.2 强化人员管理
人是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主体,强化人员管理,能为安全保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严把人员政审关。第二,明确参与人员的岗位和职责。第三,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此外,对于退出此项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收回其证件、门禁卡等,并在门禁系统中删除他们的认证权限。
2.2.3 落实制度建设和安全系统建设
安全保密制度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之初都已建立,但其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一些原因引起的,如错误地认为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中麻痹大意等。为此,我们要克服错误认识,严查细究,对人为造成的泄密问题,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使安全保密工作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还应落实安全系统建设,强化技术防范手段,配备安全防护设备,配置信息安全设备和软件,确保档案实体、数字化加工设备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系统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篇7
(一)制度和管理
1.人员思想懈怠,各类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深度大打折扣由于人员的思想懈怠,对制度的执行逐渐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特别是各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懈怠,由于其所在位置专业技术性强,使得安全人员或者一般的安全检查很难发现相关制度执行的漏洞。2.制度的响应周期长,安全管理难以实现快速及时完成一般制度的执行,都会是从上级单位或者领导命令基层执行者具体执行执行的结果上报专门的人员分析整理决策者实现决策。然而这个过程最短的一般都需要两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在这个制度执行的周期内,安全隐患会不断发酵,甚至直接酿成安全事故。3.制度结果相互孤立,难以被高度有机综合应用由于安全管理制度涉及煤矿各系统各专业,而各个专业领域的制度执行也都会由其系统内具体人员完成,得到的结果也仅能被独立执行完成,即使汇总到安全部、技术部或者是调度室,由于分析人员个人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缺失,也导致很难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层次的事故隐患不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
(二)设备管理
现代化煤矿生产,特别的依赖于各类机电设备,许多事故的产生也是由于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和操作使用不当引起。1.机电设备的档案管理煤矿生产过程中每一台大小机电设备从购入到报废各个使用阶段都应当有详细的档案台账跟踪管理,通过长期的对于机电设备使用各个阶段的具体跟踪记录,在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寿命时或者设备达到维修极限时,及时更新淘汰更换。但煤矿实际情况是,各类设备只有简单的档案台账记录,即使有相关的维护维修也很少会有人及时的查阅跟踪,一般的设备只有到了使用极限,自动损坏时,才是更换,但是每次损坏都给设备本身,以及该设备所在的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2.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现行煤矿井下机电设备日常运行管理主要依赖每天专门的检修班进行的,外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损坏或者导致设备某些及全部功能停用这些指标进行简单的维修,特别是大型采掘设备的内在磨损情况一般难以发现,而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内部的油压油温,各个主要受力部件受力情况,各种链条齿轮异常情况,都难以发现,这都给事故的发生,埋下巨大隐患。而我国现在大型的现代化煤矿使用的设备,大多都是进口或者国产的最先进设备,这些设备上有很多已经留设了设备内部运行各种参数的监测传感器和数据导出端口,但是由于煤矿管理系统的落后这些功能一般都很难用上。3.机电设备系统的匹配性安全系数评估井下的机电设备事故,许多并不是某台设备出现问题,而是由于整个机电系统内,某一台活几台设备与整个系统匹配性差造成的,特别是当进行系统进行高强度满负荷的采掘活动时,由于系统匹配性差,产生的机电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现在的安全管理手段,很难进行这类的安全管理和监控,更难以实现安全预警。
(三)生产环境管理
生产环境主要是指煤矿井下采掘活动发生场所风流、瓦斯、煤尘、温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顶帮岩石应力变化、顶帮岩体赋水情况等指标。现在矿井虽然都安装了相关的监测监控系统,但是这些监测系统大多依赖固定次数的人员周期性观测和记录,没有实现将整个生产环境各类监控数据整合到一个实时监测和预警的平台上。这对于相关灾害的预警和防治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四)人员行为管理
人员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就是安全规范操作的管理考核和培训问题,现在矿井组织的安全管理考核和培训大多是粗放型的,考核和培训结合程度不高,并且很少有矿井建立了动态的煤矿所有生产人员的个人培训档案。而不加区分的安全培训,使得安全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如何建立针对员工个人的动态跟踪考核和培训方案,是煤矿安全培训的一大难题。(五)煤矿生产系统性安全管理煤矿日常安全管理,面临的都是琐碎和凌乱的具体事务,但是这些具体事务在长期的发生过程中,又会产生一些具有规律性和系统的相互影响,而这些系统性的宏观规律与微观的安全事件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针对煤矿系统性安全的评估手段和评估工具却十分匮乏,即使有一些方法和理论的提出,也都因为其能够兼容的基础性数据有限,得出的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所以煤矿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统计评估手段和工具是制约煤矿安全管理提升的一大难题。由上述各方面原因可见,制约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满足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实时性和系统性两个问题。而数字化矿山技术的出现,给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二、数字化矿山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化矿山技术是以地质、测量、采矿、机电、通风、运输、安全、信息、系统和决策等为基础,以远程监测和控制、地理信息系统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在统一的时空框架中,对矿山地上下整体、采矿过程及其引起的相关现象进行全面监控和统一的描述,并采用精细仿真建模,数字智能表达分析,可视化的决策,保障矿山的安全高效集成联合自动智能化的采矿技术。数字化矿山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应用中主要进行过程:第一步,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建立统一的地上下时空参考框架,并将矿山各个阶段进行的化学物理和钻探等各类地质勘探数据和已知的发生采掘活动后对地层环境变化影响的规律参数,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完成仿真的矿床建模和环境地层建模和巷道实体建模,对于煤矿安全管理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环境地层建模,因为它将是辅助完成采动影响分析和矿山各类安全评价的数字化基础环境;第二步,建立覆盖井上下所有机电设备和生产环境的监测监控体系,并将这些监测传感控制系统整合集成到统一的GIS管理平台上;第三步,将概率危险性评价法、模糊安全评价法、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应用性好专业性强的方法,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建立针对各项单独安全指标和系统安全指标的控制评价和预警评价系统,并将其编制能自动化程序,插入到统一的数字化监测平台上,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的集成化处理和自动化预警。第四步,针对生产实际情况建立各类专项的安全管理功能,包括各类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理仿真模拟,机电设备系统性匹配评估等。第五步,将各类安全实时和集成处理的结果,以友好直观的三维影像和统计图表等数据表达方式,输出呈现给安全管理决策人员。第六步,建立安全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在发生紧急事故的情况下,借助于数字化平台的强大功能,快速准确的确定应急方案控制调配各种应急物资,将数字化系统的安全调度指挥功能开发出来。
三、实现数字化主要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虽然数字化矿山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现这项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的问题要克服。
(一)人观念问题
人的观念问题是实现我国煤矿数字化的最大障碍,现在煤矿的主要决策者和骨干技术人员大多是二十世纪90年代毕业的人,其中许多人已经习惯采用熟悉和固有的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而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在近些年才兴起的,虽然新技术新工艺对于生产的有着莫大好处,但是由于人们本能的畏难和排斥新事物的情绪,使得对于数字化矿山技术的应用推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煤矿数字化行业内的先行者和研究者们做出更多的宣传,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同时需要国家相关的管理不能进行一定的政策指向引导。
(二)专业人员的培养问题
由于数字化矿山技术是一项多学科高度交叉综合产生的技术,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不仅具有煤矿相关的专业背景,而且需要掌握高等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机编程等有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需要国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前做出计划对口培养大学毕业生,煤矿企业对于学习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多方面深入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各类设备和数据统一标准的问题
(1)现在矿山各系统产生的数据是多格式多标准的数据,其兼容性极差,很难在同一的平台上进行分析处理。(2)现在煤矿使用的各类设备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没有全部专门考虑到数字化应用的问题,导致许多设备并入数字化监测控制系统难。这两个问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格式,能让这种数据在统一平台上相互兼容。并且矿山的各类设备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实现强制性的统一数字化兼容标准。
(四)数字化矿山技术的实现过程
数字化矿山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各家煤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系统性考虑,逐步推广引进,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不仅打乱了原有矿井的安全管理平衡,造成新的安全隐患,数字化系统的建设也不能与矿井的实际情况完美结合,造成数字化矿井技术不能发挥其优势所在。国家和行业应有整体的指导思想,但是当引导而不强迫,让各家煤矿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推广更新计划,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各家煤矿也要在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准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矿井的数字化管理和生产。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 医院;数字化病案;数据分析;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0-02
医院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为其各个部门提供患者诊断与治疗信息的处理、存储、提取、收集以及数据交换不可或缺的平台[1]。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融合,医院信息化管理通过宽带网络逐渐的由HIS网络化系统应用将数字化医学信息系统、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设备系统等临床作业过程逐渐的纳入网络中,基本上将作业的无胶片化及无纸化实现。住院患者病案不管是纸质病案还是电子病案,均是医院管理信息数据及医疗护理信息数据,同时还是其它有关信息数据不容忽视的一大来源[2],而数字化病案目前已经在医院管理、健康体检、社区医疗保障、心理咨询、保险、医疗等方面得以普及,充分的彰显了其优势及实际效果,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1 数字化病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病案是患者在医院就诊中十分重要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的是病程记录、病案首页、护理记录、检验及检查结果、手术记录以及医嘱等。病案是综合体现医疗质量与医院管理的一个途径,其服务于医疗、保险、法律、咨询、科研和教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随着一系列相关条例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作为医疗案件诉讼的法律文书,病案在原则上需要保存三十年。医院必须提供病例复印服务向就诊者、公检法机关和保险公司,病案管理由此被提升至特有的一个高度,而数字化病案因极大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医院中,而且其时代特色得以显现。
数字化病案将有效的解决了医院病案管理中所存在的纸质病案丢失不可挽回、容易破损以及存放占用空间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病案资料异地调阅困难和资料功效性差的缺憾,大幅度的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查找病案的速度[3]。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病案管理中普及,病案管理的中心已经开始逐步从医疗统计、病案编目转变为病案利用与服务功能的提高上。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是医院病案资料在利用与保存、数据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有效且实用的管理,对于医院为社会服务以及医院自身的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数字化病案数据分析的作用
2.1 有助于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医院具备吸引力与否,不仅需要具备相对较大的规模以及知名的医疗专家,而且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病案[4],数字化病案数据分析则能够充分的展现出医疗人员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因数据信息的信息化程度高,可以在同一时期将医院教授和医院医师的主要工作量客观的予以反映,可以大大的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质量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够切实的反映出同一时期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数字化病案数据分析与传统的病案数据分析相比,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和系统的反映医师在劳力、精力、知识和技术等诸多软指标方面的业绩。
2.2 有助于各科室的排名及考核分析 数字化病案信息资料可以提供所需的依据为医院科室考核的一系列指标,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5]:①基础护理:危重患者级别的护理质量;②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的诊疗方案、控制院内感染、三级医生查房、术前讨论、手术工作量以及控制死亡、危重、疑难等;③各类资源利用情况: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医疗科室工作量、病室工作日以及床位使用率等;④病案等级,病案书写质量;⑤医疗质量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七日确诊率、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等信息均来自于数字化病案数据分析,并且均是通过数据化病案分析直接得出,能够将医院医疗质量的目标反映出来[6]。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病案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各级医院应当提起应有的重视,并且尽快的应用到医院管理工作中,以便于提高医院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可信度及信息化程度,为医院科学管理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杨.病案数字化的管理与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3(3):45-46.
[2] 高萌.数字化病案管理措施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7):12-13.
[3] DAVE GARETS,MIKE DAVIS.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vs.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Yes,There Is a Difference.A HIMSS Analytics White Paper,2006.
[4] 张爱真.数字化病案资源的信息利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6):24-25.
篇9
20xx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范文1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构造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应用框架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学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可平滑过渡到新一代技术,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四个数字化”:
1、校园环境数字化
完善软硬件支撑平台,健全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为我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提供坚固的基石,为整个数字化校园项目保驾护航。实现信息管理标准体系(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硬件网络环境平台中的网络环境和上网行为管理等;基础软件平台中的个人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公共通讯集成平台和数据报送流程管理等方面建设。实现校园的学习环境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及校园的生活环境数字化。
2、教学资源数字化
在我校数字化校园统一的规划下,重点收(搜)集、整合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库。将大量的电子备课资源、课件资源、题目资源、案例资源、科研成果资源、学生学习社区资源、教师学习资源、电子图书资料等收(搜)集、筛选、整理、优化,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的优化与整合,完善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其高效、安全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加强辅助教学力度。
3、教学数字化
以“数字化管理,无纸化办公”为核心思想,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完善学校办公OA、一卡通、教师发展档案管理等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校日常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我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智能化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
4、教学应用数字化
进一步提高教学数字化应用水平,发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效益,构建智能先进实用的教学应用软件平台,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使用,践行教育部 “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信息化要求,将信息化技术真正地服务教育,服务老师,服务学生!
通过建立网络资源与其他学习资源相互沟通的体制,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益,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数字化,科研管理数字化等教学应用数字化,教学应用数字化覆盖学校科研、教学管理和师生与家长生活的各项需要,依托学校基础数据库与综合信息平台所建立的辅助决策系统为学校提高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建设总体宽架
学校信息化校园信息平台的框架包括如下方面:
1、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化校园软硬件支撑系统,包括网络资源、硬件服务器、存储、支撑软件等。
2、信息化校园应用系统基础平台: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公共数据平台、公共通讯平台、数据填报流程管理平台等。
3、应用系统层:是面向学校各部处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师生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
4、信息服务层:为各级领导、相关管理员、教师、学生提供各种个人业务操作服务、查询、报表、统计分析、决策等。
5、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
6、信息标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三、数字化建设内容
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容将包括如下内容:
1、建立数字化校园配套的体系建设,包括信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保障体系等建设;
2、建立起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集成解决方案,以“创新、融合、开放、体验”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Ucenter)、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公共通讯集成平台,数据流程管理等基础平台;
3、新建和升级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协同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科研管理平台、人事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一卡通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等应用系统;
4、完善软硬件支撑平台;
5、同时建立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建立规范化应用建设的技术模式,建立配套应用的安全和运行保障体系。
四、信息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
建设一套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XX学校信息化管理标准》,包括信息标准、代码编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为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条件,保证信息在采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规范有序。
20xx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范文2一、建设基础
(1)基础与优势
学院已在20XX年完成了校园网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技术相对先进、高速且稳定的校园网络。网络核心采用千兆路由核心交换机,现有9台专业服务器,安装了办公管理软件、教务管理软件、图书管理、财务管理等软件,实现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等功能。互联网接入也升级到办公网100M电信接入加2M教育网接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50M电信接入,校园网用户已达500多户(由于一个机房为一个用户,但通过该用户可以实现机房的所有电脑上网,因此实际上通过校园网上网的用户已超过500个)。学生宿舍已全部接入校园网(由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接入),是校园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了高速访问校园网。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网上的互联网应用系统有待增加。除学院门户网站、各部门二级网站、自行设计开发的一些小型互联网应用系统如“院长信箱”、“网上报修”、“等级考试网上报名”、“工资查询”、“学生收费”外,目前校园网上运行的大型商品化的互联网应用系统只有办公系统(武汉开思源公司产品)、正方现代教育管理信息系统-WEB服务管理子系统(杭州正方公司产品)、邮件系统(北京安宁公司产品)。当今校园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逐步实现学院各项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因此我们要逐步建设一批互联网应用系统,一是购买一批大型商品化互联网应用系统,二是自主开发一些小型的校园网应用系统。
2.网络监控管理缺乏。目前还没有实施对校园网进行网络监控、流量监控,不能有效地对校园网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主要表现在不能按公安网监部门的要求提供校园网用户上网情况的日志备份,一些用户滥用迅雷下载、PPS网络电视等软件占用大量的带宽拖慢其他校园网用户网页浏览的速度。将要实施的校园网监控项目可解决这些问题。
3.校园网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目前学院院内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有线全覆盖,全院网络无线覆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功能开发,构建一个融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提高学院的科学管理水平,营造学生的优良学习环境,创建职工工作生活的便利条件。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
(2)具体目标
一是加快推进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建立多层次可控出口网络体系,全面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实现全方位高速互联;二是实施校园网安全监控项目,保证校园网安全高速稳定的运行;三是建设一批应用广泛的互联网应用系统,全面地提升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四是高标准的进行新校区网络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工作,包括楼宇有线、无线、专网系统规划建设。五是拓展校园一卡通功能,深入推进校园一卡通工程。
三、建设内容
(1)构建网络平台
1.网络基础建设
将所有学生公寓接入校园网,根据需要适时扩充校园网网络终端,将第二期校园建设工程中的全部楼宇接入校园网,实现学院校园网有线网络全覆盖。
建设无线网络,补充有线网络,满足用户在校园广场、会议中心等地点,实现任意时间、任意方式联机上网获取信息的需要,为用户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网络服务。
改善校园网与外网的互联互通,在现有校园网出口带宽150兆的基础上,增加200兆出口带宽,实现校园网多出口、多链路的负载均衡机制,建成稳定可靠的校园网。
2.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学院网络运行的实际情况,增购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校园网络安全屏障,实现用户分级管理、网络监控、上网行为控制、网络异常报警等功能,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关键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3.服务器集群和存储系统建设
补充校园网络服务器及存储设备,配置服务器、磁盘阵列,为数据存储中心提供存储空间,保证存储容量达到15TB。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与多媒体应用系统建设、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开放的虚拟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校园智能卡系统建设,根据学校的财力,分批投入,逐步建设。
20xx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范文3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需求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四网合一”的全数字校园网(即通过光纤与Internet连接的校园局域网、VOD校园视频点播网、全数字多媒体互动教学网、通过地面接受站与远程教育网连接的远程教育资源网)。最终拥有多媒体互动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演播厅、电子备课室、信息中心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并把校园网连接到所有校舍,将多个信息点分布在办公室、教室、多功能厅以及师生宿舍,实现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全方位信息化。
校园网应具备的功能有:
1.电子邮件服务通过E-mail与同行交往。
2.文件传输FTP服务利用FTP服务实现校内各组室、班级或个人主页的上传以及从网上下载资料。
3.WWW浏览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利用外部网页向社会宣传学校,提供各类咨询信息等;利用内部网页进行管理,例如通知、收集学生意见等。
4.资源共享建立电子图书馆形式的教育资源库,供师生检索、查询、利用。
5.网上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或VOD视频点播实现实时或非实时方式的远程多媒体教学。
“一卡通”应用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有: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2、图书管理系统
3、售餐系统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5、自助消费管理系统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之“硬件建设”
校园网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采取购买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教务管理平台基础上,引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学数据统一管理,实现教学动态管理,教学管理信息数字化。建立完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期中期未及平时成绩考核,出勤考核都采取自动化办公模式,并对学生的档案进行电子永久保存。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成校园电子图书文化。
3、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公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功能,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学院实施提供技术保证。对FTP服务器进行硬件升级改造,增大教学资源库容量,以便学生能更方便全面进行网上学习。形成了影视资源库;通过地面卫星接受站接受、收存储中国远程教育网、中国广播远程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等远教资源信息,形成了卫星教育资源库;通过光纤与Internet相连,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地面教育资源网;
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
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建立一个校园网外能够访问并配置详实的信息资料介绍校园文化的网站,网站添加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将电子图书馆融合进去。
5、公共实训平台数字化建设
按照“认知实习技能仿真实践操作”的流程,规划建设符合校园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实训设备设施和现代化信息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认知实习和模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用水平。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持
学校将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网络核心采用万兆路由核心交换机,设置多台专业服务器,并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电子实验室建设
“一卡通”系统建设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在两个校门处安装门禁控制器和读卡器,学生刷卡进入,自动记录考勤信息。如遇未授权的非法卡发出报警音。可在后台软件中规定多种考勤规则,对 IC 卡进行不同权限设置,多种条件的查询等等。
2、图书管理系统
配备激光扫描器识别条形码,具有完善的采编、流通、典藏、期刊管理、公共查询、资产清查、压缩备份等功能。
3、售餐系统
学生和教职员工只需预先充值在其IC卡中,就餐买菜时,在售饭机感应区的有效距离内出示其卡,由售货员在售饭机上预设或输入消费额,确认后便可完成本此交易。有详细的消费记录 , 并可设定消费限额。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依靠软件实现对学生机的监控和管理,学生持卡上机,学习上网,客户端上的读卡器按预先设定的卡型、费率、时段自动扣钱。
篇10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 教学现状 数字化教学
[作者简介]丁红霞(1980- ),女,江西宁都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李红(1979- ),女,山东莱芜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江西 南昌 33002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52-02
“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该课程理论知识宽厚,实践性强,其教学与实践活动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现代测绘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化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当今道路设计的主流。然而,传统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勘测和设计脱节、定线方法单一局限、线形评价滞后,已使得教学模式落后于工程实际的需要。因此,将代表时代特征的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十分必要。但考虑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毕业去向的差异,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化教学改革宜兼顾各院校的特点逐步推进。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材体系的固有缺陷。目前国内“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流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汽车行驶理论,介绍汽车的动力特性及其对道路的要求;第二部分为路线几何线形设计理论和方法,包括道路平、纵、横设计、选线和定线;第三部分为道路平、立面交叉设计;第四部分为附属设施及环保景观设计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本身的一些弊病随之突显。其一,在普遍课时减少的大趋势下,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庞杂,很难在较少的课时内把全部内容讲清、讲透。其二,道路路线本是一有机的空间实体,历来为编写与教学方便,人为地把路线实体分成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三部分,这种分割式的教学无形中割裂了路线平、纵、横的有机联系。由于传统教学又缺乏有效的整合措施,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往往过于零散,有如盲人摸象,很难建立空间整体概念,更无法对路线设计成果的优劣作出评判。此外,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都在不断更新,而教材的修订与此相比存在着滞后现象,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予以调整。
2.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脱节。现代道路设计已实现计算机化,使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计算、绘图及修改,方便快捷高效,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重复劳动的强度,已是设计人员的必备能力之一,诸多院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应用教学这一块。然而,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理论课程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相隔一年之久,在理论教学时主要以设计基本原理、方法的讲解为主,因无以即时表现设计效果,略显枯燥,学生听而无趣,及至学习道路设计软件时,之前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又忘得差不多了,这种教学安排上的不连贯导致理论与应用成了脱节的两大块,很多学生学习设计软件只学会了使用命令,对于设计的规范性毫无概念,设计出来的成果质量可想而知。
3.考核方式的单一。大多数院校都是将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实习等分开考核,理论课程考试要求有统一的试题、标准划一的答案,手算依然占主导地位。而工程设计本无标准答案可言,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理念,这种机械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付考试中,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实例设计反倒很茫然,不敢放手做,这对于应用类的设计课程来说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二、数字化教学改革思路
1.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划。实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不仅要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实现数字化,而且在课程规划、教学理念上都应有整体性的变革。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系列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调整。如有意识地缩短理论课程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时间间隔,做到理论与应用齐头并进,融会贯通。
2.整合教学内容。为适应数字化教学目标需求,针对现存问题,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大纲内教时,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本课程而言,道路的平、纵、横设计计算及选、定线是全书的重点和精髓所在,对于其中关键性的概念和原理应交代清楚,而对于一些与课程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理论或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如汽车行驶理论、交通概论等可略去不讲。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将新标准、新规范及设计理念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有条件还应多参与一些道路工程现场工作,把工程实例纳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3.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实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除了要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外,更要有功能强大的集路线设计系统、三维线形评价系统和成果输出系统于一体的设计软件,如在国内一些大型公路规划设计院、科研院所应用较为成熟的德国CARD/1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但考虑到该一体化系统在大多数中、小设计院及普通院校较难普及,笔者以目前使用较多的纬地道路设计软件为例进行该课程数字化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课程讲授时穿插介绍设计软件应用,把原在普通地图进行的手工路线设计转换到计算机数字地面模型上进行,可展示设计三维效果,使成果可视化,方便学生评价。如感受平面设计中同、反向曲线间夹短直线及小于7°转角的平曲线长度过小时引起的视觉误差,是否设置缓和曲线的视觉效果异同;在纵断面设计时直观地感觉平不包竖的路面扭曲、小半径凸型竖曲线的视距不良、暗凹跳跃等不良路况;设计全部完成后还可利用实时漫游系统实现模拟行车,在设计阶段就可模拟建成后的全路线实况,切身感受平面线形连接变化、纵坡起伏以及超高过渡等的合理性。这种课堂即时设计、即时展示和即时评价的直观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比口头的说教与强调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4.积极推进数字化实践教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下,应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阶段,课外习题及小作业强调手算与机算并重,要求先用手工设计计算,再用设计软件进行计算、验证。只有经过手算的环节,学生才能较好地熟悉规范,掌握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合理选用各个设计参数,加深对线形设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用软件进行计算验证,才能使设计软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帮手,而不至于让学生成为只会操作命令的机械手。而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则以综合性较强的面向实际设计的案例为主,以数字地形图为载体,生成数字地面模型,要求学生完成从路线方案反复的比选修改、定线到路线设计完成的全部工作,并进行三维动态模拟,尽可能地优化设计,超越传统手工选线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5.改革考试与考核方式。为配合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重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除闭卷考试外,还可尝试半开卷、小型设计、案例答辩等多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把包括课堂讨论、课内外设计小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周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作为评价该课程总体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合理确定各部分成果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使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效果有更全面的把握,也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三、结语
通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的分析,从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划、整合教学内容、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推进数字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课程教学、设计由传统的理论讲授、手工设计分离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数字化设计模式转变。以数字化教学贯穿于“道路勘测设计”、道路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并在实践和设计环节中加以应用,使学生掌握数字化道路设计的方法,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兴元.《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王龙,解晓光.《道路勘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