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工程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工程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程项目迅速发展的今天,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工程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工程,所以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成为工程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意识不强
工程项目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定要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但是,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注重的往往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技术提高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有了保证。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观念,随着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管理。
(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也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间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而言素质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水平,目前许多的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都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表面上学历层次提高了。但实际上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实际经验,并且很多都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的知识就很难进行科学高效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三)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1.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单一
建筑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且其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种技术手段以及多种材料,这样多样的因素如果想要合理的进行质量控制就需要多样的监督管理手段。但是我国质量监督管理多年来形成了单一的手段,以往的质量监督往往只是用手眼判断的方法。这种单一的监督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控制。近年来质量监督管理也增加了一些现场的机器勘测的监督手段,但相对而言,手段还是比较单一,还需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监督手段。
2.缺少工程质量监督的外部激励机制
质量的监督管理自从起始阶段起依靠的就是政府的行政文件,基本上没有竞争可言。这样缺少外部的竞争就会导致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的积极性,也不能够适应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低
随着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性的规范也的确起到了一些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都在降低,甚至有些只成为了空头文件,不能更好地规范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二、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一)增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意识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注重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管理,而对质量的监督管理重视不够,这样就会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的水平,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要想增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就要从管理员的意识上增强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视。让工程的管理者真正理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管理者重视了施工人员才会重视,进而形成整个项目工程队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视,才能做好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二)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人为因素是最大的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水平,所以一定要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在源头上控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在选拔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时除了要求较高的学历,还要注重经验,以及有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在平时也要不断地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设立一些奖励和惩罚的措施,以学习效果好的人带动不积极主动学习的员工的学习,形成企业内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整体人员的素质。
(三)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1.不断提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技水平,丰富管理手段
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科学技术水平是很重要的一项因素。为了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需要,要不断的添置先进的机械设备告别传统的依靠手眼来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时代。高水平的机械设备,能够提高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避免一些质量事故的发生,这样就能降低工程的成本。改变过去只对施工场地实物的监督而忽视施工技术方案监督的模式,重点加强对施工方案的质量监督。还要把监督的重点从施工器械的外在转向工程隐蔽部分的监督。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质量问题。根据不同的工程环节和部分采用不同的质量监督管理手段,做到各个阶段的有效监督,这样整个工程项目就能得到全面有效地质量监督。
2.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执法透明度
因为工程项目设计的方面比较多,所以要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督会和工程建筑设计的各方产生关系,如果监督过于私密,会产生一些矛盾影响质量监督工作的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工程建设的一开始就让工程建设的各方了解工程质量监督的方式,打造真正透明的监督。这样既能避免质量监督过程中与相关部门的矛盾,还能使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自觉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因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动都被各个部门看在眼里,不敢有任何的违规行为。
3.树立质量监督为工程服务的理念
工程建设的各种管理手段都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所以,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一定要是为工程服务而进行的。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一定要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执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工程建设服务,所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应该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的监督管理。事前就是在工程项目开展之前,综合分析各项因素确保工程建设中能够时刻保证质量。在事中的监督管理当然是最重要的,严格执法的同时如果发现有质量不合格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的指出并且积极地寻找补救的措施,及时的纠正以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制定可操作的法律法规
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管理活动要想有效的开展科学可行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我国目前许多的工程质量监管的法规都已不能适应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关法律部门应该对现代工程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然后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的法律法规。有了科学的并且可操作的法律规范,然后严格按照法律的规范进行就能够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更加有效地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工程建设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还存在一系列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研究分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并且积极地实施,才能缓解目前的困境。所以,有关的部门一定要继续努力,争取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能力,进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喻天波,崔丙浩,徐继强.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9).
[2] .对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3] 张俊立,张轶坤,孙旭雅.关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4] 陈占元.浅谈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9(01).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good or bad, not only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puta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but also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To this, how well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work, is the key link of the whole proje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basic concept,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problem of th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o this regulation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逐渐使其规范化与制度化[1]。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要素,而工程质量的好坏将关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持续增多,备受广大群众的关注。对此,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是目前提高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建筑行业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概念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是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要素,是指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部门或者质量监管机构,为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对相关负责人的监督行为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有效维护了公众利益的执法行为,其是对工程项目中监督活动的策划、开展、协调以及监督等方面的总和。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分析
3.1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欠缺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工程质量的管理机制,对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缺乏重视,如监管力度不足、执法不严、发展观念落后以及管理意识薄弱等,造成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忽略国家法定的施工程序,有的未办理相关的手续,就盲目施工;有的工程单位施工图纸未经严格审核,就将其投入施工中。或者少数工程单位的资质不高,未经严格审查,就将工程转包出去[2] 。最终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3.2片面追求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施工速度,均应依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尽量做好力求平衡,但实际上许多工程项目是为了迎检或某大型活动而建设,工期短、任务重,为了早日完工,把施工进度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的业绩表现。未结合实际情况,片面追求施工进度,自行将项目工程的施工顺序进行颠倒,基础部分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设,隐蔽工程未及时验收或尚未验收已投入下一道工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给工程项目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施工质量问题。
3.3建筑施工单位自身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存的问题
某些施工单位只注重工程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管理,工程施工时不按程序操作或违反操作,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有的工程甚至多次转包,层层收费、资金严重流失,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往往会偷工减料,建筑材料以次充好。此外,施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大部分是农民工,几乎没有受过建筑技术的专业培训,再加上工程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质量体系不够完善或存在缺陷,既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更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3.4建筑市场存在较多不规范的行为
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起步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以及缺少有力的监督与管理约束机制,造成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具体表现主要有:首先,部门施工单位尚未取得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就自行开工,或者越级设计以及承建等。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转包出去或者以包代管[3]。第三,建设施工单位在招标的过程中任意压价,或者将整个项目工程分解后,承包给多个施工企业,导致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严重混乱,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4.建筑过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探讨
4.1不断增强工程监管人员的质量意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是经济、法律、技术以及行政的集合体。由于质量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以及执法力度不强等,导致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对此,为全面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减少及避免工程安全事件的发生,应不断增强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大力开展岗位质量培训,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使其全面发挥应有的职能。加强培养建筑监管人员的质量意识,切实抓好建筑工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工作,若发现相关的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避免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4.2加大政府监督管理的执法力度
依法监督工程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法律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进一步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和主体质量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同时也必须有公正、独立的相关监督机构依法进行强制性监督和执法。只有依法进行建筑质量监督,才能提高监督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应,更好地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4]。
4.3逐渐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体系
逐步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体系,构建健全的整体监督机制,确保执法监督的准确性、公正性。深化改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机构,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力度[5]。具体措施有: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督执法;构建整体的监督机制,并严格规范监管人员持证上岗;转变以往的监督方式,引进随机检查的监督方式,使其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监督方式;构建服务性、预见性的质量监管模式,尽量做到执法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加强建筑工程的随机抽查以及巡回检查的工作,确保检查的部位及内容,得以真正反映施工工程的质量情况;加强质量监督程序的规范化,确保质量监管工作的权威性,有效减少人为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体系。
4.4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工程质量监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往的监测与验收方法,已难以适应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需求。新形势下的质量监管形式,应加大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管的科技含量,合理配置相应的质量检测设备。在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中,钢筋位置的测定仪、混凝土的超声检测仪等设备,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中受到广泛应用。通过检测仪器的使用,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检验的精确度,以便监管人员能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判断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并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还有行业通用的ISO9000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其管理的核心,是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操作、记录、检查及修改等方式,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过程,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质量循环,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4.5建筑施工单位应加强自身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更是要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及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目标,施工前做好各种工序的准备工作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审核、落实人员配备情况,并规范各自的工作职责、工程材料的检查(如相关的合格证及材料出厂报告等证明文件的检验,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施工机械设备的检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分项工程或工序验收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隐蔽工程及时验收,如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坚决要求重新进行施工,以保证每一项工程的质量达标。工程完工后组织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4.6控制好建筑市场的门槛
我国相关建筑主管部门,应对建筑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控制建筑市场的进入情况。对于无资质或者资质不高的建筑单位,可不给于立项以及颁发许可证[6]。大力推行建筑施工的质量认证制度,我国的质量监督机构,应严格检查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以及监管等程序,为考核合格的施工企业颁发质量证书。对于未经认证考核合格的建筑企业或单位,严禁其从事其他的施工业务。重点检查的项目有:有无认证;是否超级承包施工业务;有无转包、挂包或者非法分包的行为等。定期检查建筑施工单位的资质,对于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施工单位,取消其从业资格或者降低其资质等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与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应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构建健全的质量监管及保障体系,以有效保障我国建筑市场的秩序。
参考文献:
[1]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2]周斌.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的分析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08).
[3]赵小煌.浅议房屋建筑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2).
[4]丁海栋.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几点思考.山西建筑2008(1)
[5]周胜,王煜.简议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问题处理过程的监督[J].中国建设信息. 2008(18).
篇3
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现阶段,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涌现出了诸多的水利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分析,并制定了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1.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检查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每年都有所提高,有着明显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对问题进行一一指出。
1.1缺乏相关经费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之前所使用的工作经费大部分都依赖于质量监督方面的费用,基本上可以实现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而从2009年开始,我国将这一费用取消了,并且,还明确的要求质量监督工作所需经费应由同级财政预算提供支持。然而,各个地方财政部门并没有将这一要求全面贯彻落实,要么是职工的工资得不到保障,要么是支付了相应的工资却没有工作经费,要么是有工作经费,但微少,很难实现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
1.2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缺乏健全的法规制度
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水利系统方面的法规制度以及规范性的文件,但是,这些法规基本上都是为了完善大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而制定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不可能遵循大型水利工程的模式,所以,需要监管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但是,目前在水利系统中并没有中小型水利工程方面的统一规章制度,多数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制度缺乏明文规定,或者其工作制度与程序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由于这些不健全的法规制度存在,致使质量监督机构没有相关法规作为依据,降低了工作效率,对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1.3技术力量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编制与经费的限制,使得我们缺乏一批有力的技术力量,无论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在专业结构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性。没有定期的开展相关人员专业培训,知识更新、水平提升速度较慢,质量监督严重缺乏技术支撑。
1.4监督机构不完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质量监督站设有机构、但无编制、经费紧张,所使用的质量检查手段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并且,还体现在对质量监督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质量监督机构领导不到位方面。质量监督工作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占有重要比重,其涉及面较为广泛,工作量大,需要主管工程建设事项的领导者亲自负责。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质量监督站只有负责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技术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工作,主管领导未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没有遵循水利部门的要求担任站长一职或者只做挂名的站长,大大降低了质量监督的权威性,质量监督力度不足,制约了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实际中,我们不仅要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使用有效的办法,同时,还要加强创新力度,尤其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新形势等,制定一套新的有效措施,比如,在遇到经费不足、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应及时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与监督部门,必须加强组织并作一番深入的研究,颁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规程及管理办法,以确保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首先,要不断提升质量监督管理队伍素质,加快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步伐;由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有着较强的政策性与技术性特征,所以,要求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应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与良好的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另外,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监督执法能力,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实现管理的科学合理性,这不仅是增强工作水平的有效渠道,同时,还是提高自身建设水平的有利渠道,各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与廉政建设步伐,积极主动的接受社会的监督。
2.3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监督质量
监督机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制度;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涵盖了行政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监督制度等各项基本制度,其次,质量监督机构还应结合基本制度制定出适当的配套制度;充分利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做好水利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从而增强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不够完善,虽然颁布实施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但是,与其相匹配的法规还不够成熟,配套法规的出台十分落后;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工程参与各方的责任认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不仅要对工程质量管理法规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项目建设单位的责任、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全面贯彻落实。
2.4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
也就是说,不断强化监督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各项制度建设,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与规范相关规则流程,以确保实际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要对政府、人事、财政等各项部门加以全面的协调,有效处理好机构与工作经费问题,集中监督队伍,形成统一思想,提高工作积极性。
2.5增强科技监督手段
应充分使用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认真检测施工现场质量,增强质量监督科技手段,将质量监督具有的有效性、科学性、权威性作用全面发挥,并且,质量监督部门还要和参与建设的单位共同协作把好工程建设关,加强监督。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仅属于宏观控制工作,而且还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所以,要求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质量管理经验,熟知各种监督工作方法,不断强化队伍建设,严格规范自身监督行为,并且,还要在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支持与配合下,将质量与安全作为中心,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水利工程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赖亮.强化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J].民营科技,2009(12):186.
[2]黄彬.水利工程质量监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81.
[3]庞会媛,许维民,张凯铭.浅析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7(17):54-55.
[4]徐卫华,张振东.对水利工程中质量管理的几点浅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篇4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是由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因此,只有进行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工程质量隐患,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目前形势来说,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
1 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涵义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主体是由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筑工程监理、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主体在建筑行为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及作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建设单位及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着眼于建筑外在的质量监督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供应商等主体是着眼于建筑工程内在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2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和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因为建筑工程涉及范围广,受到较多的部门监督,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权责上不清楚,监督和管理制度含糊不清。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不仅要担负起监督管理的任务,还要开展质量控制方面的任务,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差强人意,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多头监督、多块管理导致机构重复,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资源。城建、铁路、交通、水等机构都在各自的权责区域内开展质量监管,操作制度不同,执行标准也不同,这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2.2 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项目施工队伍在专业技能方面、施工管理、现场经验方面有所欠缺,承包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程或者盲目转包。竣工验收不严格,不依照建筑工程规范验收。有些项目开发单位、承建单位故意回避符合资质的竣工验收单位对其进行验收,并以自己验收形式代替第三方验收,在这个验收过程中,施工企业和项目开发企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监督机制并没有对其起到制约的作用,竣工验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2.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中,有些监管人员仍然使用传统的监管制度进行管理,并没有适当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也有些企业是随便安排不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担任此职位,这些人明显是很难胜任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
3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优化对策措施
3.1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执法力度 在监督和管理工程质量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立。我国已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等,但却没有明确划分义务和责任,想从根本上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就一定要具备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监督技术准则且必须具备法律效力,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顺利展开。法律是保证工程施工及工程质量向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所以,建筑工程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条例、制度。工程监理符合目前工程质量需求的法律制度,将其中不科学、不合理及老套的规定予以摒除,根据目前新的需求和规范进行改革,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有法可循、违法必究。所以,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是依据,已经得到政府认可的监督管理机构是监管手段,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一定要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另外,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时要保证地方法规的规范性。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准和前提,地方政府要对当地工程质量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不断修改和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争取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以维护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展开。
3.2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力度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工作的展开要以施工主体为核心,设计、监理、建设、设备生产、材料和供应商以及审核检测部门要积极配合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具体实现方法就是要将建筑工程主体验收、地基基础验收和随机抽查验收等方面监督为重点,将所有工程施工中的主体所涉及的质量活动和行为等结果的检测都列入到监督范围中去。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所有主题进行监督,以确保质量行为和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也能实现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规范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得到高效控制,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现场监督和周期性监督三个部分。并且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对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等结构性部位的监督是重点环节。在工程施工现场,利用科学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实体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性,为政府工程质量检查及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提供保障。通过对工程质量的抽查,确保工程按照规范、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并贯彻强制性要求和标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及建筑伍的安全问题。上述是加强对工程施工流程中的管理,同时也要重视技术方面的管理,即技术控制,一般采取评价标准的方法对技术进行控制。评价标准方法主要包含五点:检测并评价施工现场材料质量;实际测量工程实体尺寸误差;检查并评价施工现场质量;检查评价工程竣工成果;工程竣工后检查并评价工程宏观观感。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象还包括业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所有行为主体。
3.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转变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需要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信息体系协助完成,这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有很大帮助。所以,一定要重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透明化和科学性。对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不断更新和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建筑发展速度,满足其需求,保证建筑质量监管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进而对整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
3.4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所以,目前培养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型人才是工作重心。加强人才的培养,争取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部门储备更多的人才,不断培养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确保日后建筑行业相关质量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对人才培养要更加重视,对质量监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升监管人员整体的素质水平。建设单位还可以建立科学的用人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队伍中去。
4 结语
建筑行业所有人都熟悉的一句话就是“百年大计、质量为先”,这句话直接反映了质量对于建筑行业的重要性。这就注定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工程质量监管人员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个人和团体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学之友,2013.
篇5
近年来,磐安县抓住“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契机,投资1.4亿元,完成12个集镇供水工程,及356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任务,受益人口达17.5万人,98%以上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被群众称赞为最满意的实事。
二、管理经验
随着工程的运行,工程管理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工程使用无人管、管理人员水平低、农户用水不收费、维修养护不及时,修理经费没保障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磐安县通过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管理制度、加大人员培训、严抓考核落实等措施,全面推行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于2011年9月,磐安县被列为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县。主要经验有:
1.抓政策保障,确保有钱办事
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磐安县先后出台了《磐安县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磐安县农村饮用水管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设立工程长效管理基金,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长效管理考核补助、水质监测、信息系统维护升级、管护人员培训、管理机构日常经费等。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较好地调动了乡镇、村干部的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2.抓队伍建设,确保有人管事
磐安县在2006年就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首先由县编委批准,专门设立了农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负责编制全县农村饮用水建设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工程建设管理,指导、监督饮用水设施的建后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其次,成立了乡镇分管领导、乡镇水管员二人工作小组,会同集镇水厂管理人员一起负责抓好本乡镇的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同时,磐安县高度重视村级水务员队伍建设,落实各村饮用水工程专职管理人员。根据2006年开始实施的“百村饮用水经营权改革工程”,对已实施经营权改革的村庄,明确规定水厂经营者为管理人员,并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未实施经营权改革的村庄,由村委会指定专人负责饮用水长效管理,村委会出具任命书。通过县、乡、村三级任务分解,确保级级有组织、层层抓落实,为长效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3.抓队伍培训,确保有能力办事
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培训工作是基础。乡镇、村级管理人员不能过培训,基本上不具备工程管理水平,无法开展日常维修与管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净化设备使用、消毒设备的操作、长效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面的知识,确保长效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抓机制完善,确保有章理事
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既要建得起,更要管得好。磐安县在前几年通过调研,创新了“竞标建设、产权拍卖、长期承包”三种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磐安县按浙江省农村饮用水管理有关规定,重点抓好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的管理:
4.1明确运行维护管理责任主体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明晰农民饮用水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主体,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检查、检修与维护。目前,全县12个集镇供水工程和356个行政村饮用水工程中,有10%采用公司化进行管理,有40%采用承包的方式进行管理,有50%由村集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4.2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供水
为了有效解决工程运行管理费用,促进农民节约用水,我们在农村推行有偿供水的管理机制。按照不同的投资主体,合理确定水价。集镇供水的水价制定及调整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水厂向县发改(物价)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县发改(物价)局负责核准和监督;单村自建自用的供水水价由村委会自行确定,报县发改(物价)局备案。目前,全县有90%以上的行政村都已实行有偿供水。
4.3扎实做好水质检测工作
为了保证水质安全,我县突出抓好源头和龙头两个重点环节的水质监测工作。水源源头的检测从2008年初开始,委托金华市水文站检测,成为全市最先开展所有集镇供水水源检测的县市。目前检测频率为每月一次,一年共12次,每月编制水资源质量通报。2011年开始,县水务局委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县12个集镇(受益99个行政村)和56个行政村,进行出厂水、管网末稍水的水质检测,每村每年二次,枯水期与丰水期各一次,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为农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
4.4建立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
为了做好农村饮用水突发事故处置,编制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落实了小型泵站、管材和配件、常用应急消毒药剂等应急物质储备,确保及时有效处置水质污染等突况。
篇6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作用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资产量占包括村级文教、卫生、电力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比例也近一半,防洪、排涝、灌溉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的小型水库、小水池、小山塘等小型水源工程用于发展农村饮水,切实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半山区等,通过发展农村渠系改造、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效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为人水和谐、水与环境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依然沿用过去的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在农民没能把水利设施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而积极地参与工程的管理。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没有发挥农民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存在工程产权不清晰、工程维修费用难以落实与水费收缴困难,管理人员能力薄弱、部门职责不明和管理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偷窃现象增多,打击不力。基层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文化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和服务职能不到位。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构想
1.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村重要基础设施
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论其数量、规模、投资,还是其所增加的作用,已形成为农村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2.供水能力稳步提高,但用水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全省水利工程的供水总量持续增长,大大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随着全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进一步增加,如何协调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结构性矛盾,将成为未来政府水利部门工作重心之一。
3.有效灌溉面积控制
随着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好灌溉面积是至关重要的。
三、针对现状、发展规划,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贵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发展方向应确定为加强农民自主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管,强化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充分体现持续的、系统的和动态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民主参与为主体,以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自主管理体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应向下面几个方向努力:
1.明确分级管理责任机制
按工程建设的资金渠道和管理阶段对小型水利工程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可将小型水利工程的建管划分为工程管理、乡镇管理和村级管理以及农民用水户管理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责任,明确分级管理责任机制。
2.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
除政府持续稳步加大投资以外,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投资管理方式。如“土地规模化示范区”的管理模式、“村集体承包土地+转包小型水利”管理模式、“村委会+用水小组”管理模式、“用水者协会+物业化”管理模式和民营化管理模式。这些模式既减轻了国家经济负担,又可以发展民营化水利解决水利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并且能够落实责任主体,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提高农民素质,在法律上保障各种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合法地位
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用水合作组织或水利会,是目前实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模式,它既是一种农民水利合作组织,同时也是村级集体民主自治方式的一种延伸,因此应该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承认和保护。要明确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制定和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注册登记的有关法规,以此对这项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组织的合法性和基本权力、义务。
4.在充分考虑供水成本和用水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的水费计收、使用和管理监督体系
长期以来水价偏低,水费实收率较低,无法补偿供水成本,导致水利工程管、养经费不足、工程老化、病险加剧,一大批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对现行水价进行改革,建立灵活的水价调节机制。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合理确定水价,加强水费征收力度,是促进水管单位转轨变型和实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费收缴率。加强计收监督,避免水费征收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拖欠等,真正体现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明确供水双方的主体地位。
5.搞好工程发展规划,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充分把握当地的农业发展趋势,与政府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引导当地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合理地制定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期建设规划,调整灌溉布局,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该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中。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问题
农村水利工程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由于现有的农村水利工程分散零乱、效率低、渗漏严重、产权不明、管理机制不顺等状况与新世纪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于是,分析农村水利工程现状,明晰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特色,提出与时俱进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建议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资产量占包括村级文教、卫生、电力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比例也近一半,防洪、排涝、灌溉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的小型水库、小水池、小山塘等小型水源工程用于发展农村饮水,切实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通过发展农村渠系改造、河道整治、中小河流治理、水库加固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效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为人水和谐、水与环境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工程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㈠管理不善,群众集体观念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
㈡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工程分布散乱,管理困难。最初的农村水利工程修建,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涝的需求,从而进行小区域建设,而未统筹考虑流域或行政单位的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或远景布置,使工程呈现点多、面广、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了不少麻烦。
㈢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以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㈣工程权限不够明晰,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群众仍然是农村水利的建设主体、投入主体,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依然沿用过去的集体组织建设、集体所有、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含糊不清,使工程产权不明晰,农民没能把水利设施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而积极地参与工程的管理。现有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没有发挥农民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村级工程几乎处于失管状态,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渠道渗漏、泵站老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㈤重建轻管体制欠妥,运营不畅体制堪忧。重建轻管一直是传统农村水利的顽疾。由于管理制度的限制,跨村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受行政区域影响,常带有垄断色彩的模式,缺少水务财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农户参与管理机制,工程养护管理经费短缺,向农户筹措难度又大,构成工程运行入不敷出,设施老化成就不能维护更新,服务质量下降,效益衰减,继而出现农民不满意不愿意交水费,工程运行难以维继的恶性循环。
㈥自力更生精神不强,伸手向上要思想严重。有些地方无论是建水库、电站、渠道,还是堤防加固甚至管理都依靠上级拨款,无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按照中央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只能在器材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现在群众存在着一种偏向,国家不投资,水利没人搞,纯粹依赖国家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及管理。
三、相应措施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发展方向应确定为加强农民自主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管,强化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充分体现持续的、系统的和动态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民主参与为主体,以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自主管理体系。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应向下面几个方向努力:
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谁先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谁就能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成熟时期,如果我们还抱着那些落后陈腐观念不放,势必错失发展良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换活脑筋,大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早脱贫,水利职工早致富。
㈡强化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认真管好水利工程是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㈢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㈣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㈤加强工程管理措施,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工程设施的管理制度和落实看管责任人。开展以打击偷盗、毁坏水利设施的专项斗争,公开审判,严厉打击,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弘扬正气、威慑罪犯,以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
㈥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农村水利工程的根本问题是管理问题,要确保农村水利工程优质服务于农村事业,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使其能够充分长效的发挥其效益,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饮水安全;安全工程;运行管理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概况分析
新时期下,农村饮水安全一直受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合理化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饮水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农村饮水安全性不断提升。但由于农村生活习惯普遍粗放化,污染排放与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周围的河流与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加剧了浅表水和地下水源水质的污染程度,氟含量严重超标,给整个农村日常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2制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制运行的几个方面
第一,用水理念的制约。农村开展饮水安全工程的开展,受限于农村人口用水理念的制约,部分农村地区在进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对于饮水工程的安全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管理机制依旧存在较大漏洞,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我国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上任重道远。第二,从工程管理方面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监督体系不健全是影响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村饮水工程一般都在农村地区开展,这需要当地居民的协作,而受限于整体受教育程度与饮水安全理念、地域性的差异等问题的存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开展困难重重,会遇到专业性欠缺、管理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除了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工程建设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这是因为一个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发挥作用,应符合工程的建设标准,但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缺乏,无法达到饮水安全的建设标准化,大大限制了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发展。第三,从工程水资源利用率方面分析。农村相比于城市总体的发展较为落后,以往,在没有使用自来水时一直都是依靠于井水或者是地下水来保证农业生产和自家的生活用水,而这种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大大影响了饮水工程建设完成后的使用量。此外,由于重建轻管和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饮水工程的建设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在收缴费用时,若责任主体不明确,宣传工作不到位,水费收缴困难,工程后续运行无法保障,水质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得不到保障,农村饮用水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其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受到影响。
3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策略
3.1规范管理制度、强化监督体系
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上级政府、单位的管理准则,充分意识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体系建设,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可行性,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好管理制度的完善,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维修和安全操作规程,保留生产全过程的计划系统、原始记录和统计分析数据,确保管理工作的安全、高效,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各级管理人员、管理站、管理档案、安全工程应急预案做好制度上的管控,遇到问题做好排查整改,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规范管理,实现农村安全饮水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3.2加强工程单位人才培训、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
人才是工程开展的核心,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中,确保长效机制的运行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参加工程单位人才多元化培训,加强其专业知识、实用技术、规章制度的学习,注重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做好工程管理人才管理技能的培训,保证工程管理与工程运行的科学性,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提高业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维护管理服务物专业化队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支撑。
3.3明确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权责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工程中,若相关权利、职责、利益因素没有落实到个人,没有做好权责的归属问题,会为后期管理、运行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只有做好工程的部署工作,明确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权责问题,才能确保工程长效机制的构建。为了让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必须明晰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的相关说明。
3.4强化饮水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从源头保障水质安全
从源头改善,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污染。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保护和监管工作,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期的对饮水源头进行水质普查,针对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不同特点,对取水口、泵站、调蓄水池、水厂、输配水管网等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全面防治水源污染。当发现源头水资源出现污染时,就需要及时的进行问题的查找和解决。饮水安全工程的负责人员也可以加强水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认识到水源水质的重要性,进而使得农民在生活中积极举报那些污染水资源的现象。通过净化水资源来提升水质。对地下井50米以内的水质不定期抽查,及时的发现安全饮水范围内畜牧养殖与建设工厂的水源净化率。饮水负责人员可以对地下井进行水质检测,引导农民将生活中的垃圾按照规定进行统一归置,这样也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保证供水稳定和水质达标情况
3.5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强化饮水安全的工程理念
水质监测是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步骤,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强化饮水安全的工程理念,建立标准化的水质监测中心。化验各个环节的水源以及配备高级的水质监测器材,着力改造管网和水质交货消毒设施,优化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新技术与新工艺,完善农村水源和水质监控监测体系,严格要求水质监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相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对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实施严格检测,保证生活饮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确保水质监测的频率以及保证水质监测的数据的准确与安全性。
3.6各职能部门做好配合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做好配合,才可以完成,以水质安全为例,饮用水的安全需要环境、公共卫生、公安、土壤等多个部门共同监督、审查才能真正保障水质的安全,各职能部门缺一不可,环境保护部门能够防止垃圾污染水源、公共卫生部门可以优化农村的整体卫生面貌,减少对水源的二次污染、公安部门可以对危害工程建设的人员进行处罚。总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部门要强化与各职能部门的协作,为长效运行管理工作夯实基础。
篇9
关键词:河道工程建设管理程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河道建设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河道建设的防洪能力,而且还体现着一个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充分认识河道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执行落实河道建设管理考核标准,加强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河道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各级河道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河道建设管理的主要程序
1、在河道建设的项目未实施时,主管单位应办理完质量监督的手续,使政府职能部门能有效地进行质量监督。
2、尽快完成河道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报送主管单位进行严格审批。河道建设专项设计由水管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并完成河道建设专项设计报告。
3、在河道建设项目实施前,水管单位要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与河道建设单位签订河道建设合同。
4、在河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水管单位履行建设单位职责,进行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及验收结算等工作;河道建设单位按照合同要求的工程量和工作量、进度和质量完成河道建设任务,及时申请验收和结算;监理单位负责对河道建设项目实施质量、进度、投资及安全控制,加强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关系。
5、项目验收是检验工程河道建设作业是否达到标准的衡量手段,是全面考核工程河道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包括月度验收、专项工程验收和年度验收。
二、河道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河道建设管理不够重视
首先是防洪意识淡薄,一些主要河道多年都没有出现过险情,使人们误认为不会有大的危险,从而放松了警惕,麻痹大意,直接的后果就是长年河道淤积,不疏导加固,在河道内弃碴设障、任意取土挖坑、开垦种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其次,一些部门和单位,在进行涉河建设中,不论证、不报批,任意侵占河道,随意修建违章建筑物,屡禁不止,造成了河道行洪能力下降。第三,任意向河道内排污,破坏了河道生态,由于河道长期无径流,一些河道基本上就是排污渠道,远远超过了河道的排污承载能力,不仅使河道两岸生态破坏,而且导致一些水库与灌溉工程受到侵害,使粮食和鱼类受到污染,给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
2、河道工程本身存在隐患
大部分堤防都是采取财政补贴、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河滩就地取材由砂性土堆筑而成,堤身渗漏大、边坡陡、稳定性差,堤防不均匀下沉、塌陷现象时有发生。河段在施工中挖取堤防两侧滩涂筑堤,形成造堤沟槽,极易导致滩岸失守和洪水直接冲刷堤防。堤防年久失修,堤顶、堤坡面冲沟和堤脚坍塌、根石走失等水毁现象比较普遍。
3、河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河道治理绝大部分都是采取引导性的财政补贴,由于资金有限,使整治工程不能按照项目程序实施,大部分要靠受益范围内的农民投工投劳来完成。建设资金不足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固定的维护管理资金更少,致使堤防、护堤、护岸、坝垛、护坡、排退水涵闸等河道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部分险工无力加固,导致部分河段不能安全运行。为保证河道工程正常维修养护而专门开设的河道工程维护费实际征收水平远远达不到工程管理与整治所需。
三、加强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
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起沟通顺畅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2009 年10 月按照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的要求,经省局批准,望江长江河道管理局组织实施了新一轮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技术、工勤人员结构。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注重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和教育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现有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尽快掌握管理新知识和应用新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每年举办工程技术、财务管理、水法规知识等专业培训班,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自学、函授学习和各类培训。
3、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完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规范和修订了各类工作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工作运行规则、目标管理考核等48 项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部门管理职能、岗位职责,实现了制度配套联动。
4、建立考核激励办法
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一是年初局对各单位堤防管理、综合经营、规费征收、绿化等工作制定单项指标,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对工作人员实行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考核,重点对工作业绩进行评估,根据管理成效、完成经营指标奖惩兑现,并作为年度评先争优的依据。三是对管理人员、养护人员和经营人员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分类制定奖励办法,以先进促后进,缩小管理差距,激发工作热情。
四、实例
某区的河道共有1648 条,河道总长1146.7km,水域面积31km2。因为以来没有整治河道,导致农村水环境不断恶化,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近郊城镇河道水质受到污染,黑臭严重;镇村级中小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平均淤深在0.5m~1.5m;河道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相当部分的村民生活污水、垃圾入河,部分养殖场、作坊、工厂等的污水未达标直接排入河道;中小河道整治和养护的专项经费不足;镇村级中小河道长效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从2006 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区844km 里尚未疏浚的镇村级河道实施全面整治,按照“面清、岸洁、有绿、流畅”的目标,从河道建设规划、草皮与林木生态、景观建设、河道建设施工以及日常管理几个方面入手,改善了中小河道面貌,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浩然.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水利. 2003(14)
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挑战;机遇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一)农田水利的特殊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国际上称灌溉与排水,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各项水利技术措施,改造对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充分利用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调节农田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条件,保证作物稳产高产;调整区域水情,防治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全面丰收。本文所提农田水利特指与农业生产最直接相关的灌溉排水事业,主要是大、中、小型灌区的建设与管理。
农田水利的特殊地位是由中国特殊的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等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国家之一。由于降雨集中,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中国历来水旱灾害频繁。为了减轻干旱的侵袭,中国农业高度依赖引水灌溉,发展的灌溉工程远远多于西方国家。灌溉排水的发展在中国具有大规模和经常的性质。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1/3的情况下,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灌溉面积与世界人均水平基本持平。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和占世界9%可耕地的条件,中国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措施是发展灌溉、改善农田排水条件。
第二,灌溉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灌区建设支撑了农业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
第三,灌区改造是农民增收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条件,是抵御自然灾害、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西部山丘区和牧区的农牧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灌溉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手段。此外,改善灌排条件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灌溉排水成本(水费、用工)是提高单产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四,灌区改造是中国农业节水的潜力所在。全国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2004年总供水量达1865亿m3,灌溉用水量达1373亿m3;全国5万亩-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现状用水量达997亿m3。两者相加,用水量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因此,大中型灌区是当前中国节水的主战场,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
第五,灌区改造费用省,效果明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期评估结果显示,1998-2005年,项目区节水、增产、减灾效益显著。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9提高到0.54,灌溉水利用率由43%提高到50%;亩次灌水量由118.5m3下降到95.6m3;新增年节水能力74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69万亩,项目区粮食作物单产、总产、农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已经不是灌溉排水本身的问题,不是农业本身发展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战略问题。
二、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工程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要求相去甚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老化失修现象普遍,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中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农业用水面临水量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双重约束,以及用水浪费现状难以根本改变的压力,不适应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根据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成果,全国现状缺水240亿m3,其中农田灌溉缺水约200亿m3。另外,全国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用水约350亿m3。目前中国各类水利设施年供水能力约5600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500-36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63%左右,是用水大户,但用水浪费十分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水紧缺的矛盾。目前全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只有0.46,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此外,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第三,农田水利管理制度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没有建立适应未来农业发展要求、与农田水利公共品性质及其地位作用相匹配的投资体制,直接制约农田水利发展;没有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产权制度,造成产权模糊、管理主体缺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水权制度,造成农业用水被挤占、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机制,加之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经费来源没有保障,造成工程老化失修加快;没有建立适应的水价形成和水费计收管理机制,加之节约用水奖励机制的缺失,制约农业节水的进一步推进;没有建立有效的相关利益者参与机制,制约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没有建立严格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机制,造成农田水利发展的阶段性和短期性明显,而长期性和持续性较弱。
三、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迎来新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背景,经济、社会和城乡关系的转变,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历史任务的提出,给农村水利建设模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新的背景、新的思路、新的制度环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对农田水利的功能性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需要加以重新的认识和定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
此外,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是战略选择。一方面,国内外贸萎缩、城市消费萎缩、城镇投资减缓(房产等),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农田水利投入的受益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增收就增加消费支出,启动农村市场,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水法》,具体来讲就是在现行《水法》关于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关规定及对水资源行政管理包括供水、用水、节水和对第三方保护等方面的行政管理邮关规定的基础上,补充关于水权、水权交易等方面的内容。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及《水价办法》等政策、法规,增加有关水权交易、农业水权交易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
(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
其核心是提高农地产权的明晰度、强化农地产权的流动性。一是促使农地产权的明晰化。二是强化农地产权的流动性,建立可交易的农地产权制度,即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农地产权流转机制,促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取得农地规模经济效益。
(三)完善农村基层管理组织机构
一是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个精简、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二是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充分履行其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村民大会作为农村社区最高权力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以此建立一个村务政务分开、管理形式民主办通过“乡规民约”等村级正式制度对农村社区进行管理)的村级管理组织机构。
(四)完善政府职能
在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完善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实现政府功能以下两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微观的直接管理职能向宏观的间接调控职能转变。即微观管理职能主要由大中型灌区农水企业和用水户协会(WUA)这一中介组织来行使,政府主体主要行使对大中型灌区农水企业的监督、对WUA规范化管理的引导、对WUA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监控、对同一区域的各WUA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等间接的宏观调控职能。二是从行政管理手段向规范的经济手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谭徐明.中国灌溉与防洪史[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灌区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体制改革研究工作报告[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