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篇1

一、对先贤作品的临摹

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所有学画者必经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只有在掌握传统山水画特殊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学画者才有可能进入到山水画的创作领域。而对于山水画创作的造诣、将来成就的高低,都取决于在临摹阶段对这种特殊艺术语言的把握。历代大师都是通过临摹进入中国画的艺术殿堂,如国画大家黄宾虹一生都没有停止对历代大师绘画精品的研究。山水画的临摹要选择好的临本,作为认识、分析和深入临摹的实践范本。建立高品位的起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不仅少走弯路,还可以走得更远。历代千家百派的作品不能全部作为临摹的范本,可以选取一些历代大师,如范宽、龚贤、石涛等的代表性作品,也可以选择一些近代大师的代表作。通常建议选择大师的中期作品,因为晚期作品一般融入了太多艺术家的个性因素,不宜模仿,而中期作品是大师们画法、画风的转型期,画面布局和笔墨运用认真而精到。通过对历代山水画精品的临摹、研习,不仅可以全面掌握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笔墨意趣,还可以加强艺术鉴赏力及感受力。因此,必须要加强传统山水画的临摹、研习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进而探求、挖掘传统山水画的精髓,读懂山水画这门具有高度思想和个性的艺术。

二、山水画对景写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学习,习画者要将临摹所学到的技法应用到户外写生中。山水画对景写生是山水画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被现今的山水画教育机构普遍采用。写生,顾名思义就是描写大自然的生机、气象。自古以来,“气韵生动”是中国画乃至中国美学的最高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画的实践活动都是以“气韵生动”为衡量标准,将自然万物转化为艺术形象,并做到“得其形、得其韵、逸其气”。初尝风景写生的学画者很难做到“气韵生动”,把握住山水的现场感。首先,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写实性绘画,需要先掌握一定的山水画笔墨语言和绘画技巧,这也是学习中国山水画要先从临摹入手的原因。对景写生和山水创作都要建立在临摹的基础之上,只有熟练地掌握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才能获得山水写生的创作效果。学画者在临摹时学到的技巧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所创新,敢于突破,这才是写生的目的所在。其次,要表现山水的独特之处需要作画者认真地去观察、体会自然景物,从而找到适合的方法去创作、表现,而不是简单地画出所见之物,仅限于眼目所见的客观自然,被事物的自然状态所束缚,只取物象表面。最后,山水画者眼中的自然要融合作画者自身的性情、情感及思想,要全身心地融入山川,审视奇妙的自然万物,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要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表达出作画者的艺术理想和人生追求。因此,对于山水画学习者来说,对景写生是其感受自然、再现自然、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的必经过程。

三、山水画创作实践活动

今天的山水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的院校和教师侧重于传统山水画的研习,提倡山水画人文意义的回归,强调“古意”;有的院校和教师重视写生,回归自然,走出一条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道路,扩展和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还有的院校和教师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元素,在水墨山水的探索中融入现代人文意识,形成了类似抽象画的意象山水。这三种理念共同发展形成了当代山水画的新格局。可以说在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不注重传统的创作是一个误区,而一味强调传统不进行创新也同样是一个误区。当前山水画者要在传统的指引之下寻找发展方向,必须要掌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度,让山水画的创作适应当前大众的接受能力。

四、对绘画理论修养的提升

学习山水画,不能忽视对绘画理论的学习。对于山水画者来说,理论修养至关重要。中国历代绘画大师,如宗炳、郭熙、石涛等同时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文人和理论大家。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加工,学生往往很难加深对于风格气韵、人文、意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笔墨的理解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做到笔墨随心、在尺寸之间做到意趣盎然。文化广博宏大,不仅要对中外艺术史有所了解,还要做到诗、书、文并进,广泛吸收各种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中国画这一中国独有的画种继续大放异彩。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英语教师 教学能力 提升对策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稿中提出了五项建设内容,其中第五项即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前,我国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占英语教师总数的67.4%,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教学能力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应如何提升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关于教学能力涵盖的范围,学术界对其界定不尽相同。本文将从教学认知、教学组织操作、教学监控以及教学研究四个方面的能力来进行讨论。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它包括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力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教学监控能力指为了保证教学目标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岗前培训是教师入职以后走上讲台之前所进行的必要培训。目前国内各高校青年教师基本都要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多数培训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和考核,而且各学科青年教师培训内容相同。由于培训形式单一,时间短等原因,岗前培训并没有引起教师们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和考核外,还应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集中培训。

第二,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青年英语教师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就直接走上了讲台,他们往往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尽快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帮助新教师尽快了解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等。另外,可以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还可以建立导师制,采取“老带新”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与有资历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三,增加培训机会,建立终身学习制。科技进步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不仅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知识,也要有针对性的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层出不穷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例如慕课、微课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培训中心,定期聘请各界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式培训,促使青年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且还要适当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从政策上鼓励青年英语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以达到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

第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增强教改意识。受到“重科研轻学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英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因为前者能比后者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这就使得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因此,为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青年英语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明确教学研究属于学术研究范畴,而且它并不比语言、文学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低级。另外,青年英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把各种新型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然后进行研究。教学研究成果必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直接的实施者和推动者,而其教学能力提升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决定着教改能否顺利进行。所以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必要不断增加教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增强教改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逐步提升教学能力,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洁,刘孟欣,张凤华.大学英语教师KASIB 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8-135.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6):180

[3]李红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视野下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36+66.

篇3

“教学学术”正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引领高校教师重新认识教学、研究教学、完善教学、并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提供了思路。转型时期的地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离不开综合能力过硬的英语教师队伍。总结概括了现今地方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学术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专业发展措施和对策,使得教师能够准确定位自我发展模式,进而提高地方高校特色的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学学术;英语教师;地方高校

教学学术作为传播、拓展、改造知识的学术,既是一种学术类型,又是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是教学与学术的双重结合体,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的现代社会的学术理念。教学学术能力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反思教学、对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并改善教学的基本素质。高校英语教师应提高教学学术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及所授课程,才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在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高等院校应立足于应用技术型教育,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从本校实际出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地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学术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方高校的发展一直面临经费不足和临科研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科研经费,生源方面,地方院校的学生有很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欠费现象较普遍。这些情况均削减了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致使在高校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国内大学教师普遍具有教学知识结构偏斜,知识成分的学科指向明显。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远远低于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无意识研究占主导,教学理论成果生产率偏低

虽然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后的反思活动中水平较高,趋于习惯化。在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仔细研究下可以发现,这些反思与研究知识一种经验性反思、无意识研究。主要表现为:经验性反思而非批判性反思、无意识的随机性研究居主导。

无意识研究的知识显化程度不高,更强调个体隐形知识的生成,显性知识的生成率较低。

(二)教师教学趋于保守,相互交流频率不高

在国内地方高校里,许多教师已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职称评聘、科研上面,对于教学研究的投入较少,不论是教师教育专业还是基础专业知识都不重视,无法与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抗衡。教师间犹如舒尔曼所说的“教学孤岛”,没有对教学及科研相关问题进行共享沟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局限。教学是教师的公共财富,同其他学术类型一样,教学也需要交流。教师的教学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成长,公共的教学财富才能得到积累,教学学术才能得到发展。

(三)地方高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型趋势

许多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定位的不准确,课程设置中增设的非本专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大学生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主导专业优势逐渐缺失。此外,由于轻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地方高校培养的技术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与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比,既没有专业基础优势也没有专业理论优势,无法适应岗位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理工类大学及211省属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市属(区属)理工类高等学校及高职专科学校。国家重点理工类大学已经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后两个层次的高等院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趋势。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既结合自身实际发展走多样化发展战略,又突显自身的办学优势。

二、教学学术理念引领地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创造支持教师提升教学学术的氛围和条件

大学要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允许教师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自由发展、大胆创新,从而更有效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学术。大学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引领大学教师提升反思深度和超越性思考的高度,改变大学教育中人才培养功能的狭窄化、技术化倾向。高校管理者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形式、内容多样的学习、培训资源及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主动性,降低职业倦怠感。

(二)增强提升教学学术的意识

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意识与态度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重视程度;大学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对教学学术的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学术理论的概念、内涵,还要对如何发展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并结合所授课程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教师只有真正增强提升教学学术的意识,才能激发研究和发展教学学术的热情,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

大学教师在增强提升教学学术意识的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有益补充,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学科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扩大教师的思维视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小结

近年来,高校教师专业学习日益成为教师自身发展持久的动力和源泉。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重要环境。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是教师积累知识并进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所授课程的变化,教师的学习内容不断延伸,视野不断扩大。教师通过教学来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就是其教学学术水平形成的过程,最终才可以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以人为本;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9—02

一、 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承担培养社会骨干的作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注重一定层次水平,除继续强化基本的思想品德要求外,重点应该培养作为有创造力的知识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理想信念的社会骨干高层次管理者。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是依据。服从于教育的整体目标,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思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党的教育方针作了高度概括,即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整体上应该由低到高四个层次构成:“健康的个性人格目标、完善的社会人目标、特定社会角色目标、社会生产目标。”我们从学生发展过程整体性出发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二、 以人为本,务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要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把自己则是当作一名向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贴近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除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育者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平时要多跟受教育者交往,进行交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要尊重并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并真心接受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三)创新教育方法,落实以人为本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还在于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输方法,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教育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采取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内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统筹兼顾,实现良性互动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统筹兼顾就是在正确领会、全面把握和总体布局时,要兼顾各方面发展要求,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统筹好、协调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统筹好德育、体育;要统筹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要统筹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要统筹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切实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社会大力支持的服务体制和工作机制,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方针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靠发展。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发展的指导方针:首先,要树立发展的理念,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第二,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破解发展的难题,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发展,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发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第三,坚持发展性原则。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要反映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成为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个体的现实出发,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充实的精神世界,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列为教育的重点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重主体互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用冷静、理智和现实的态度看待自身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形成健康和谐的发展心理,引导大学生不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的心理和谐对其自身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将为其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综述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承担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而被视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篇5

【关键词】高校 英语 文化教学 变量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便开始从传统领域中独立出来,发展到现在,各大高校对英语文化教学的研究都更加深入,其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使用与未来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很多国内外的相关专家与学者都对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英语文化教学的概述

1.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对于英语文化教学来说,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从教学者立场对知识的传授进行研究;从学习者立场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研究;从个体差异立场对知识的差异性进行研究;从教学特性立场对英语文化影响进行研究。而研究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其研究对象与内容来决定的,描述性与概念性是最传统的两种研究方法,但随着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概念性已经成为当前比较主流的研究方法。但两种研究方法都需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种研究方法,分别为定量、定性以及两者结合。

2.相关的理论与假说。在中国,汉语是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同为语言系统,对第一语言的教学进行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与交际能力的养成,从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英语文化教学中。主要的理论与假说有先天决定论、后天环境论、相互作用论。而针对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各国的语言学家也给出了一些理论与假说,主要有对比分析法、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偏误分析法等。

二、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

1.研究阶段。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其一,研究理论阶段,主要指的是运用观察、假设、经验以及总结等方式,以一定的规律为基础提出的一些理论与假说,其顺序是先研究,再总结。其二,理论证实阶段,随着理论基础的逐渐成熟,各种理论与假说的发展也更加丰富与可靠,很多专家与学者便开始对众多理论或假说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调查与系统分析,对这些理论与假说一一验证,从而得出哪些假说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

2.主要变量。在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主要的变量有以下几个:

(1)环境变量。主要包括自然与构建两种环境,前者指的是语言与文化环境,后者指的是环境教室,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环境变量主要为后者。现阶段的很多高校在构建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虚拟教室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教师变量。教师是英语课堂中的信息传播者,也是英语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与内容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很多教师更重视语言、习俗、观念等部分,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些教师的文化水平较低,这些都限制着英语文化教学的开展。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通过培训、定期学习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文化水平。

(3)学生变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效果也会有一定差异。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影响,我国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并不高,针对英语学习,中国学生没有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从而导致交际过程出现障碍。因此可以构建起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与教师将知识放到平台中,以实现共享,丰富信息来源。

3.方法革新。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在通过第一语言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冲破思维定式,充分尊重英语文化特征,以确保在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平等性,提升沟通效果。另外,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还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制定教学大纲、修正课程内容、补充教学项目,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交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被运用到了研究系统中,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被更多使用。如果还单纯的运用观察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是缺乏科学性的。所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运用更严谨的数据对相关理论与假说进行检验,并将传统的主观分析法逐渐取代。如今,实证分析法已经成为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领域中的主流方法。

三、结论

如今,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的研究都更加深入,相关专家与学者也已经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雏形,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的相关理论与假说被一一验证,保留下来的则更有权威性与科学性 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英语文化教学有着非常坚实的研究基础,其发展前途也非常光明。

参考文献:

篇6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教师的职业品质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根本,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保障。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对影响高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加以分析,有助于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强化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与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品质养成,有助于强化课程型团队建设、丰富教师专业素质,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助于促成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73-04

作者简介:廖建平(1978—),男,浙江衢州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失序与重建:我国社会第二次转型中的职业教育秩序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117)

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蜕变升华、专业素质的成长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还需要院系、学校甚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资源分配、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科学评价及激励机制等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科学导向,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统筹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学监督与管理,形成科学实效的教学评价,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不断学习,逐步完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提升专业道德,提高自身从教专业素质的动态成长过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除强调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外,还必须体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应该包括专业教师职业向度和教育职业向度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师职业向度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备优良的师风师德、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提升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职业向度的教师专业发展,由于培养目标的职业性,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必须熟悉培养目标面向岗位的企业文化与职业素质,及时掌握工作过程的动态更新,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实时跟进技术前沿,推进技术应用创新。教师的职业品质、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及执行者,教师的职业品质、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品质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对于所从事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具体包括爱岗敬业精神、科学严谨的教风,饱满的教学热情,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内容,教师职业品质是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与从事专业教学及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职业技术工作领域内专门化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专业培养岗位的职业素质、生产实践经验及行业企业技术前沿等内容,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根本。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综合能力体现,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理解、转化和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能力;教学诸要素的整合、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交往沟通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等,教学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保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分析

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笔者针对浙西地区10所高职院校的600位专任教师,就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调研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挖掘制约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分析影响高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创新应用能力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职业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等问题。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脱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项目,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适时处理好不同学习个体发散性的思考、疑惑及感悟,积极发挥导向作用,使学生具备明确的学习动机、熟悉课程的内容架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有些教师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到位、没有典型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经历,依然惯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整体设计与工作过程脱节,教学单元设计缺乏情境性。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对开放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以大量的机械化操作步骤充斥实验、实训指导,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原则,忽视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传统“输灌式”、“填鸭式”教师讲解演示的课堂转变成学生按部就班的麻木机械操作性课堂,导致行动导向教学中导向性的缺失。

教师专业素质与生产实际脱轨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点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实时掌握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管理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迅速掌握行业前沿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通过案例化或项目化将其引入教学中。多数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有企业实践的要求,青年教师多数都是从注重理论研究的本科院校应聘到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即使容易学会新技能,但教学经验尚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偏弱,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没多大的直接效果。而教学经验丰富、具备高级职称的老教师,由于缺乏企业锻炼,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不够理想,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落后于生产实际。

教学督导与科学评价脱轨 教学督导是当前课堂教学监控管理的主要形式,其工作职责的核心是以督促导,导教导学。通过监督检查,规范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各方面形成科学评价,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监管、轻评价,评价目的未彰显,是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院校教学督导人员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高水平、权威性的督导队伍,由于缺乏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量化细化的评价标准,加之碍于同事情分,致使教学督导工作普遍停留在教学常规层面的检查上,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缺乏权威性的科学评价,更没有合理的整改建议,致使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服务质量未能达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期望。

激励机制与工作实际脱轨 首先,在高职院校职务职称定岗定级的工资分配体系中,教师岗位的职称评定覆盖了教学业绩、学术论文、课题项目、获奖荣誉及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每年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硬性指标又重复包括情况、教科研项目、获奖成果数、科研经费等内容,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偏低。由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项工作的契合度不高,教学促进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教师在职称材料准备上疲于奔命,很难保证有时间与精力潜心教学。其次,现行的个体奖励模式也存在忽视团队业绩的负面影响,不仅教学团队的整体合力未彰显,还会破坏团队协作的积极性,造成教师之间的封闭与孤立。再次,课堂教学具有周期性与重复性,由于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不强,面对职称晋升的压力,在各种自身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容易在教学态度上产生“教学疲劳”,整天忙于“报课题、写论文、应付课堂”,最终导致教师职业品质的缺失。

基于教师发展视角的高职

课堂教学实效策略研究与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服务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学生学习态度与效果,是制约教师发展、影响高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完善教学激励的保障制度、提高教学管理的服务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

完善教学激励保障制度,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 教师的个人发展面对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多重压力,要在周期性重复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创新课堂教学,需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让每位教师都意识到潜心教学是值得的,上好每一堂课是必须的,使教学工作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基石,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深化浙江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为契机,修订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方法,引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完善团队激励机制,进一步突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主要围绕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由学生评教、二级学院(部)评教、校级督导评教三部分按比例组成。教学研究与改革考核教学项目与教学成果,主要包括与教研改有关的项目、论文、成果及指导学生的业绩,为提升教育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审中的比重,科研项目及成果不纳入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教师获得的荣誉虽纳入考核但有最高分值限制。周期性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将教学能力测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学能力测评未达到优秀,则教学业绩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推先、推荐访问学者、项目申报及职称评聘、晋升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使教师教学工作业绩成为教师岗位所有工作的基石。

建设跨院校共享型教学督导队伍,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共同愿景,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与精品课程,在教学成果与经验上都有深厚的积淀。院校之间要有比较、借鉴、吸收,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应联合省内外兄弟院校,围绕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各自选取教学专家或优秀教师,聘请企业专家,组建共享型专职督查队伍。要制定周期性互访制度,实现跨院校的互评互学第三方教学督查,按期开展评课教学例会,及时做好教学反馈。这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又可以相互吸收优秀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从宏观上看,优秀的课堂教学具有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起点的适切性、教学重点的突出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师生沟通的流畅性。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授课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应有所不同。不同性质与类型的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着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应本着以评促优的激励原则,推行分类分层教学评价模式。要以优秀课堂教学宏观标准为参考依据,联合专业设置或课程群相近的兄弟院校,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类型,共同拟定不同层次的通用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建设专兼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课程教学团队是以课程为纽带,由执教相同课程或某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师组成,主要开展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应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基础上,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或技术骨干,组建校企共赢的专兼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依托高职院校创设的研究所、工作室、校企教研室等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的融合。一方面,专业理论深厚、教学能力强、有学术研究基础的职业院校教师与实践技能突出、创新应用能力强的行业企业专家相互协同工作,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理念与技术前沿的完美融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优势互补,突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效提高专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合作研发科研项目,承接企业员工培训,在强化教师专业实践锻炼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行业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到2013年底,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先后成立了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养生养老护理研究所、茶叶机械研究所等9个校级科研院所和1个校企共建助产专业教研室。以此为平台,吸收优秀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才,组建了专兼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建设、项目研发及教育培训三大基本任务,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结构优化、分工协作的教学共同体,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校企共赢态势的同时,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岗位工作的融合。

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是指通过教学文件评定与现场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及教学资料准备,重点考核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运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开发、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现场测评主要有说课和讲课两种形式,重点考核行动导向教学实施、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及学习效果反馈等情况。教学能力测评的目的不在于定级,而在于发现教师在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或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是一个理念不断深化、质量持续提升的动态过程。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三阶五步”教学能力测评计划。“三阶”指“观念转变、全员课改、质量提升”三个阶段,“五步”指“听、看、做、改、推”五个实施步骤。在观念转变阶段,通过听讲座、报告,接受、吸收先进高职教育理念;通过考察、观摩优秀课堂教学,感受课改成果体验。在全员课改阶段,全体教师至少选取一门任教课程,完成测评教学文件的设计及现场测评。在质量提升阶段,就测评成果进一步聘请国内外知名职教专家提出整改优化建议,以学年为单位,开展周期性测评工作;对于测评优秀的课堂教学成果,在全院范围内推广。通过4年来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的开展,无论是从专家评价、教学督导反映还是从学生信息反馈看,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持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2]李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3]张忠华,李婷婷.论大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篇7

一、有效性教学的理解

有效性教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其注重的是结果;表现是教师输入的知识与学生掌握的技能多少的关系;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有效性就是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系统地解决教什么、教的方式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要借鉴发展性任务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来实施有效性教学。

二、有效性教学的影响因素

1.教学理念对有效性教学的影响。教学理念转型是起点,普通本科院校实现转型,作为教学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实现转型。教师教学理念转型是隐形工程,而作为意识形态是较难改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代代传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传递式教学理念。这种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只考虑到知识输入的多少,未考虑到学生知识转化的效率。

2.教师能力对有效性教学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大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构成多为学院派,使得即使教师责任意识强烈,但由于职业实践能力不强,造成纸上谈兵、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或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无法得到实施,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对于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有效性教学的影响。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方向的错误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课前准备(教案、讲义)和教学过程都做得很好,课也讲得很精彩,学生也喜欢听,但由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课本为纲,脱离行业实际,不能紧密结合且有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没有学会多少知识和技能,这样即使课堂教学效果再好,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教师只是强调了学生的学以致用,并未体现教师的教以致用。

4.教学方法对有效性教学的影响。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其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技术保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的不同,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三、提高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提高有效性教学的航标。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目标,就必须强化和坚持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创新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和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这些都需要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转变理念。特别是任课教师,要从单独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会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服务社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只有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才能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促进有效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否则,即使责任心再强,也会由于教学理念的错误,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学生培养理念上,要把学生培养当作一条大生产线对待,每一环节又可以看作是小生产线,小生产线又可以细分为更小的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要按照流程、技术标准生产(培养),做到每一条小的生产线都合格,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毕业生)。

2.课程体系。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设计满足人才市场对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这是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前提。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和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相结合,和技术进步相结合,使学生学到实用的、有用的、管用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职业人才。课程体系中也不能只考虑技术课程,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情商的培养、身心健康等也是课程体系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设计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是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程体系设计要多主体参与,采用倒推法路线,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能力与岗位的对接。

3.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决定了教师教的内容。目前,教材编写质量不乐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适应性不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教师采取自编讲义然后建设电子教材方式更为科学。其他出版社优秀纸质教材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课程电子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请企业资深岗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以使知识更适应实际岗位的需要。

4.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要因材施教,注重差异教学。刚开始,教师可以安排讨论或者情境模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呈现新的教学信息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然后,安排实践及反馈活动,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最后,利用作品展示及讲解,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他们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改革学习评价形式,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学位论文由注重研究向注重应用创新转变,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引导完成学生由初手到生手再到熟手的职业技能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阶段性。比如课程初期一般采用案例或任务性驱动法,中期以后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引入项目驱动法,同时部署课程设计任务,达到综合性训练的目的。比如: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开发小型MIS管理系统。根据用户需求,要求成品为Windows桌面程序、功能实用、操作简单、界面整齐美观、具有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具体可以分解为如下工作任务:写功能设计说明书设计数据库编写界面程序编写操作数据库的代码程序程序联调软件测试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实施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与工作情境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态度和关键业务能力,达到从事职业的基本要求,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使学生学会了调查分析,又让他们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逐步求精的思想,对所学课程的地位、作用、知识体系以及实际的技能要求有了更为深入地理解,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引言: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建立以人文本的教育观为主要思想,以实现教育个性化和教育人性化并促进个性化和人性化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将使以往只注重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方向的教学模式得以全面纠正,让适应社会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教学改革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完善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若想保证社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人才就是最关键的因素。在新时代中,人才素质包括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包括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毅力、独特的创造思维、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完善的人格等。然而,在长期以来主要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变化不够重视,而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依赖,虽然在教育过程中也进行了相关的系列改革,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主学生微博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发以实践性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大学生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是开展拓展训练的重要前提

从总体方面看,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对新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与希望,特别偏爱挑战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爱好和心理需求,这些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拓展训练之星的特点是其在高校开展的基础

具体说来,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更是一种全新的训练方法和学习方法,它不仅具有自我教育和综合活动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培养团体意识与个性、挑战极限和高空体验的显著特点,因此它的内容非常充实主要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预先设计的活动。此外,拓展训练所需要的设施要求、器械设备以及场地并不高,甚至很多项目根本用不上器材,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设计相关的训练项目,从而达到一个目标可以有多种选择设计的方案。

3、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它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并依据人的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以全体学生为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如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特征包括在优化完善人的个性的同时强调因势诱导开发人的智能。因此,拓展训练不仅能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体育资源能满足拓展训练的需求

拓展训练课程的必备条件包括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高校拥有富于充足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而且结构非常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所以能满足拓展训练的需求。高校教师队伍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在不断扩大,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以快速适应社会变革发展为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高校具有相对广阔的校园空间和完备的体育设施,拓展训练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学校开展的有利条件比较充足。比如,相关的篮球训练只需要一个篮球场就可以,如果遇上比较恶劣的天气可以把训练场地改在体育馆内部进行,非常灵活;拓展训练所需的教学设备、模具、锁具等非常容易买得到而且价位比较便宜,有些根本不需要买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有些项目,诸如增强大家互相性的卧式传递项目、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项目等,这些培训目标可以有多个项目进行选择,选择方式也非常灵活。与其她体育器械相比,拓展训练所用的器械功能非常强大,而且简洁,在场地设施中适应性比较强,因此可以节省购买体育器械费用的大部开支。

三、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内容、程序与学习方法

1、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大类,并且可以同时进行一些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赛。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分配时间主要由老师进行安排,但是这样安排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而作为体育课程的补充,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主要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考为辅,再加上户外运动为基础而进行相关的课外比赛活动,在项目选择上应选择设施比较简单的室内项目为主,并以学生的学习专业和个性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况进行具体设置。

2、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分类

随着近些年在国内发展的拓展训练,在分类和名称上更加细致、更加具体。通常根据团队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个人挑战类项目,这种项目往往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有极大的考验,在设计中本着体能冒险最小且心理挑战最大的原则进行;分组挑战类项目,这种项目可以更好地促进小组内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他们的相互配合和交流;集体挑战类项目,这种项目主要以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主要特点,团队各成员之间要遵循相互支持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它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非常好的作用与帮助。

3、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项目的筛选原则

具体说来,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筛选原则如下:针对性原则,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筛选、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筛选、针对高校的特点进行筛选、针对现有场地器械设备并坚持始终贯穿安全第一的原则进行筛选;全面性原则,包括拓展训练项目要适合每个参训学生、拓展训练项目应该是对每个参训学生团队能力和个人组织能力的综合训练、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应该遵循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原则;适应性原则,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应适应高校自身设施和师资情况、拓展训练课时应适应社会时事的发展、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应适合大学生的价值观等。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在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过程中体育学理论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来说,拓展训练不仅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尝试,更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体育课程的开发。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拓展训练课程开发是非常可行的,它将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况,也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因此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夏勇.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52-53.

篇9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招生人数在高等学校招生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提高。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出现了生源质量下降,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社会的认同程度偏低等问题。如何处理好“规模”同“质量”之间的矛盾,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需要,也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一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出发,整合其自身的各种教学资源,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院是一所以汽车和机械为特色,文理经管协调发展,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我院自办学伊始就明确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学院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重视教学质量监控,自2000年7月建校时就设立了教学督导组。随着学院的发展,为了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的文件要求,我院于2006年9月将原教学督导组扩建为教学督导室,负责全院教学督导工作,并建立了学院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针对我院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并结合一些兄弟院校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评价标准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二是监控过程过于偏重形式,而忽视了其内涵,各个监控点之间彼此孤立脱节,缺乏整体观念;三是片面强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评价作用,忽视了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四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无法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的、符合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并且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所必须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方法的研究,有效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时代对各高校提出的要求。

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解各不相同。结合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高职院校为确保教学质量,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院系各级相关组织结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建立一整套严谨、务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各种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这个体系中,各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形成一个科学而严密的良性循环系统。其中,理顺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监控教学过程和紧扣用人单位需求是这一体系在实践中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和关键。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存在着诸多弊端。

1.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其教学评价在内容上主要是注重学生的认知领域的评价,而缺乏对学习兴趣、态度、学习策略与动手操作的评价。

2.评价对象只针对学生,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也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或者存在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消极心理状态。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心。

3.评价主体只是老师,容易出现一手遮天的现象,不能达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评价应该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高校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要强调质量的观念,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一个理念。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心是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构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三、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落实培养方案,明确监控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划。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流动性大,同时还有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因此制定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再将培养学生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使课程教学进一步规范,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不受教师变动的影响。同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监督和检查教学计划中的各个环节,一旦发现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便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依托“三纵”“四横”,建立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做到全员参与。这里的“三纵”是指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纵向的三个层次,即学院、系、专业(教研室)。“四横”是指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横向的四个主体,即学生、督导、教师、辅导员。以此来构建一个立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院、系、专业(教研室)的负责人都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常规的监控信息主要是“评教”,为了使“评教”信息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准确,除学生评教外,可结合督导听课、教师互评和辅导员评教,并对各方面的评教信息进行加权综合。

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将评教信息及时反馈,以利于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督导在“督”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其“导”的作用,要善于引导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辅导员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更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特殊作用,他既可以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转达给任课老师,又可以将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转告学生,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另外,有关的监控信息还可在定期召开的教学例会、学工例会上,并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管联动的执行机制。这样既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推动学校的校风建设。

3.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监控措施。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保障。各校实际上都会有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工作条例”、“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师考核办法”,以及领导听课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等等,关键是要做到有章必循,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教学质量监控应体现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从前期的备课到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操作直到课程结束考试后的试卷分析、课程小结和教学文档的整理,对于每个阶段都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要对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质量标准,通过标准的执行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教学质量监控落到实处。

4.改进教学管理,加强监控力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必须有一个与之配套的新型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基础上,要明确教务处与各系教学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职责和管理职能,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到各系,充分发挥各系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务处要积极发挥宏观监控和综合协调作用,与各系联手抓好教学质量监控。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遵照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充分利用学院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院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分工协作,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共同履行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责,使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羽,方耀楣,张希胜.中美高校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2]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王晓江,祝西莹,赵居礼.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唐永吉.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5]杨林,卢崇高.建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6]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认识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7]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8]运怀英,牛一蒙.试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问题[J].辽宁高职报,2005,(6).

篇10

【P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诊改

2015年关于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的两个重要文件。教职成厅[2015]2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正式印发,拉开了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序幕,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诊改工作将成为推动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查阅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梳理相关文献数据,可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学诊改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1 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理论研究现状[1-2]

国人对“诊断”一词,并不陌生,最初是个医学用语,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和手段收集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处方、制剂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该词语被首次应用于教育问题,始于1905年的“比纳-西蒙量表”的诞生。[1-2]它是由法国学者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用于测试异常儿童智力的一种新方法,是以教育中出现的“病理现象”作为诊断对象,符合诊断的医学本意。此后诊断广泛出现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1949年,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出版,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1971年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评价的新概念“诊断性评价”,丰富和发展了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创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国内学者开展教学诊断研究始于20世纪,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在当时率先吹响了“教学诊断”研究的号角的是杨惠贤,1989年“体育学院学生理论课考试试题分析”一文的发表,拉开了国内教学诊断研究的序幕。[3]1998年《教育诊断学》一书的出版,是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之一,该书详细介绍了教育诊断学的相关知识。此时研究的重心在于整体教育的诊断。2006年李如奇教授《教育诊断学概论》的出版,初步确立了我国教育诊断学的学科体系,此后研究的重心逐步放在了课堂教学的诊断。

2 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的分水岭在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之前“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 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之后开始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进入21世纪,越来越集中在研究那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的关键行为”上。日本60年代后的课例研究,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认为教学诊断的目的在于找出学生学习不良的原因。并针对教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4]苏联教育界也注重教学会诊,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关注要减少学习困难生的数量,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等力量,并提出了具体措施。2003年奥拉马斯指出,教学诊断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对课程实施状态与过程加以调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1]这应该是最接近当前课堂教学诊断本意的表述。国外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之后,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以科学的教学评价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学生、师生互动”为诊断对象,以现代化的量化课堂观察与诊断工具为保障,大大提高了教师课程教学诊断能力,促进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国内当前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周俊指出中职教育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六个方面:办学思路与组织、资源条件、专业与课程、过程管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等。[5]徐岩指出,从教育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教育教学策划与设计质量保障系统、教育教学过程运行质量保障系统、教育教学诊断评估系统、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改进保障系统等六个方面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模式包含以下六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策略进行建构。通过该模式,强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增强社会竞争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6]李晓燕列举了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意义,指出了诊改工作的五大任务: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规划、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管理和质量年度报告、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树立现代质量文化。[7]杨志超认为认真观测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状态,有利于构建良性教学生态,提高学习有效性。对高职教学过程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转变,同时也是教学诊改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丰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理论体系。认为由于生源劣势以及教学监控与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当前高职教学存在随意性大、要求标准低、评价形式化等问题。据此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及其表征数据进行归纳,提倡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陈述教学过程观测与评价模式,从初始条件、过程维系、目标分析三个维度对教学行为与状态数据进行分析,有利于学校掌握教师教学情况和学习者学习情况,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诊断和改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学相长。[8]

分析已有的文献,发现有关教学诊改工作的研究集中于小学、中学阶段,在高校相对较少;诊改主要集中于课程、课堂教学,而在其他方面,如软硬件资源、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职业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对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关注度相对课程与专业的研究而言不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师资整改、教学管理队伍与学生发展诊改的研究基本未涉及,未能够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研究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这在医学诊断上,就好比看病只观察到了一个症状,未能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原因,因而对疾病的治疗是片面的和局部的,会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化,是不符合诊改工作的初衷与期望的。因此,在研究教学诊改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又要把握局部与片面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刻领会教职成厅[2015]2号文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的精神,适应时代与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然趋势,准确把握教学诊改工作的内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主体、主角的主导作用,在学院、二级院系、教研室等不同层面建设涉及教师、专业、课程、学生等方面的完整的质量目标与诊改保障运行机制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要素落实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经费层面等健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在做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尹达.国外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5(12):45-51.

[2]张开洲.“课堂教学诊断”概念的文献综述[J].课程教学研究,2014(7):81-84.

[3]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6):54-61.

[4]胡庆芳.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9(4):41-47.

[5]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3-7.

[6]徐岩.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1(5):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