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权力型无形资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权力型无形资产

篇1

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以京都议定书为依据,将排污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账,而以交易为目的的排污权则按金融商品会计基准处理。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基于为污染排放进行支付而持有的排污权作为的存货处理,基于投资持有的排污权作为其他投资产处理,而目前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倾向于将排污权认定为一项无形资产。欧洲各国对于排污权会计的研究也十分深入,欧盟各国对于排污权的归属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将排污权划分为存货的有德国和奥地利,将其划分为无形资产的有比利时、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我国理论界对排污权会计问题的研究,多数仍停留在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和一般性探讨层面。对于排污权属于何种资产,多数学者认为排污权更接近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有人认为可以把排污权作为衍生金融产品来看待。

在排污权的计量方面,2004年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正式《IFRIC3排污权》,试图规范总量――交易模式的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IFRIC3认定排污权是一项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作为初始入账价值,但如果初始分配的排污权成本低于公允价值应按公允价值入账,其差额作为政府补助,将其作为递延收益在进行排污权交易期内分配处理。在每期排放污染时,以其排污量按对应需提交的排污权数量的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相应的环境负债,并在交易期结束时相应地核销无形资产和环境负债。在对排污权的后继计量上可采用历史成本或重估价两种模式。但这一公告被认为在计量上存在着复合计量模式和报告模式,由此引起极大的争议,于2005年6月被撤销执行。尽管IFRIC3遭到如此的质疑,但国内很多文章中、学位论文中仍执着追随此种计量方法,更为深入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很少。

二、排污权的确认

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排放权(IFRIC3)对排污权的定义是:政府(或政府机构)确定一定时期内其控制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控制区内的排放者按比例分配排污权(可以以免费的方式来颁发许可证,也可以向排放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并允许排污权在市场上交易。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学者认可这一定义,倾向于将排污权划分为无形资产而非存货。

(一)以实物交易量确认的权利将排污权认定为无形资产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认为排污权是一种权利,其资产形态是无形的,而存货往往是有形资产。排污权是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和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权利,因此每项排污权背后对应的均是某类有形的污染物。如电力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等。企业购买排污权花费的资金额对应的是某类污染物的实物数量,其购买的越多,可实际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越多。排污权实质是将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分配给企业。因此,“排污权”也可以称之为“二氧化硫排量”、“污水排量”等。

我国首个排污权交易试点城市浙江省嘉兴市,实施排污权交易8个月的统计数据如表1:

上表显示的嘉兴市排污权交易情况,已经足以证明排污权是以实物交易量确认的权利。

(二)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权利

对排污权本质的认识应从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出发进行分析。从目前来看,我国尚不存在购买排污权不是为了排放污染物,而是为了获得增值收益的投资公司,企业购买排污权主要用于自用。企业的排污行为与其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排污量的大小与产品产量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单位产品产生的污染物是可计量的,并且有明确的单位价格。以江阴市为例,其排污权有偿使用的具体收费标准是: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排污单位,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收费标准为2600元/吨;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化学需氧量收费标准是4500元/吨;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收费标准为2240元/吨。

本文认为企业申购排污权等同于购买一种生产用原材料,随着产品生产被耗用,转入产品成本,如果不用或用不完,还可以将其自由转让。从这一点来看,排污权与一般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有本质区别。专利技术、商标权等典型的无形资产通常很难计量其价值,并且很难分割计量并转让,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具有一定使用年限的权利将排污权认定为无形资产的另一个主要理由是:排污权不一定为当期消耗而持有,而存货属于为当期消耗或变现而持有的流动资产。对于排污权的使用年限目前并没有统一规定,均由各试点地区自定,一般在1至5年之间。本文认为,排污权的使用年限与资产变现或耗用的年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总量一交易机制下,政府机构根据当地年度排放的总量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发放给参与企业排污指标,年度结束时,参与企业被要求交付与其在该期间排污量相当的排污权,如企业超量排放,则需要从市场中购买相当于超量的排污权交付或接受高额的罚款等处罚。企业多于排污量的排污权可转让。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均选用总量控制交易模式。也就是说,企业排污权指标一般将在一年内被耗用,企业每年都需要根据预计的排污量重新申购排污权。排污权的使用年限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实施减排措施节余的排污权的储存年限,为了维护企业削减污染的积极性,政府机构一般会允许企业储存该差额排放权2~5年以备将来使用。

由于环境资源稀缺,企业对排污权将产生惜售心理,企业在拥有排污权后,更倾向于为自身发展预留总量,从而产生市场上可出售的排污指标很少,会出现供给不足的不良局面。因此,政府机构将不允许企业申购远大于自身需要量的排污权,也就不会产生大量的节余排污权。这就意味着企业绝大部分排污权将在当期消耗,可视作流动资产,而占企业排污权总量的比重很少的节余的排污权不应影响这一属性。

(四)排污权尚不具备作为金融资产的条件环境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排污权代表使用一定环境资源的权利,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排污权的市场价值很容易增加。如江苏省规定每吨化学需氧量(COD)初始价格最高为4500元,年,在交易中心的价格目前已达8万元。在2007年就开始试点交易制度的浙江嘉兴市,最近则拍卖出了11万元的高价。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正表明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若企业或机构以投资为目的持有排污权,那么理应将其作为金融资产处理。

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需要有活跃的市场和公允的市场价格,我国的几个排污权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交易规则尚有待完善,交易活动不够活跃,存在政府机构介入排污权定价的情况,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因此,排污权作为金融资产确认存在操作性的问题。

三、排污权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企业应单独设置“排污权”会计科目,并依照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1号――存货准则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具体来说,应按实际成本作为初始入账价值,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排污权,企业应

当参照同类或类似排污权的市场价格估计其金额确定入账价值。在每期排放污染时,减少相应的排污权,将其计人产品成本,不需要确认环境负债。在排污权交易期结束时,若实际排污量等于应提交的排污权,则排污权将全部转入产品的成本,账面无余额;若实际排污量小于应提交的排污权,则账面产生排污权的借方余额,可转入下期继续使用或转让;若实际排污量大于应提交的排污权,则账面产生排污权的贷方余额,可以选择从市场上购买超出的排放额度或者支付规定的高额罚金。持有排污权期间,排污权的市场价格若高于其账面价值,无需确认升值收益;反之,则应确认减值损失。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的排污权有偿使用操作模式为背景,结合火电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设计案例,来介绍排污权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期末计量方法。

(一)排污权有偿使用模式2009年初,江阴市组织企业申购2009~2010年度排污指标,共有535家企业进行申购,总共申购化学需氧量达6000多吨。核定后,把企业申购量压减到5500吨之内,并在3月底前开始收取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具体收费标准是: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排污单位,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标准为2600元/年・吨;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化学需氧量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是4500元/年・吨;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标准为2240元/年・吨。江阴市筹建了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作为唯一的排污权交易平台,由该平台确定排污权的基本收购价和基本出让价。比如,每吨二氧化硫的首次基本收购价为1.5万元,而首次基本出让价为2万元;每吨化学需氧量的首次基本收购价为6万元,而首次基本出让价为8万元。

考虑到一些企业因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导致生产不景气,购买的年度排污指标用不完,还有些企业生产出现满负荷,订单做不完,所购买的年度排污指标不够用。江阴市尝试开展排污指标租赁工作。租金一般按月定价,租赁时间一般不超过六个月,租赁期不跨年度。

[例]江阴市某火力发电厂于2009年1月申购二氧化硫排放指标50吨,每吨2240元,于3月底支付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112000元。该厂购买本年度排污指标后,由环保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敲定了企业合法达标排污的总量指标为50吨。2009年1至12月,该电厂平均每月实际排放二氧化硫5吨。2009年12月末,该电厂全年总共排放了60吨的二氧化硫,超过合法总量指标10吨。因此,在年末,该电厂从排泻权储备交易中心购买了10吨的排放额度,以补偿超出的排放额度。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二氧化硫首次基本出让价为每吨2万元。(假设超额排放的罚金为每吨3万元)

若2009年下半年,该电厂通过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及改进原煤脱硫技术,大大降低了发电过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据此作出如下无相互关联假设:

假设一:2009年10月末,经过环保局的确认,该电厂将3吨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租给持有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其他企业,租期1个月,租金为0.3万元每吨。

假设二:2009年12月末,该电厂预计明年将扩大生产,将本年度未用完的5吨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储备待用。当时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基本收购价每吨1.5万元。

假设三:2009年12月末,该电厂预计明年将扩大生产,将本年度未用完的5吨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储备待用。当时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基本收购价每吨1500元。

假设四:2009年12月末,本年度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未用完,按照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基本收购价每吨1,5万元的价格,将富余的5吨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出售给交易中心。

会计处理如下:

2009年1月,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对排污权进行初的计量。

借:排污权――SO2 11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9040

贷:其他应付款 131040

2009年3月,实际支付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

借:其他应付款 131040

贷:银行存款 131040

2009年1至12月,将实际排放二氧化硫计入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 11200

贷:排污权――SO2 11200

2009年12月,购买了10吨的排放额度。

借:排污权――SO2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

贷:银行存款 234000

假设一:2009年10月,将闲置排污指标出租。

借:银行存款 10530

贷:其他业务收入 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

借:其他业务成本 6720

贷:排污权――SO2 6720

假设二:2009年12月末,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市场价格上升。

不做会计处理。

假设三:2009年12月末,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发生减值(2240-1500)×5。

借:资产减值损失 3700

贷:排污权跌价准备 3700

假设四:2009年12月末,将富余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出售给交易中心(15000×5)。

借:银行存款 87750

贷:其他业务收入 7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275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1200

篇2

关键词:公务员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产权残缺 类型 表现形式 纠正方式

引言

自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90)将政府行政人员的“技艺”理解为一种创造价值的“要素”并力图为这种“有生命的资本”进行定价以来,有关于人是“资本”的观点便开始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后,亚当·斯密(Adman Smith,1776)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均具有资本的属性。因此,不仅要对人力资本给予合理的补偿以弥补其“成本”,而且要让人力资本如其他资本一样能赚取到合理的“利润”。

虽然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早已被世人所认知,但迄今为止,公务员个体的人力资本产权残缺仍然是一种常态。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核心是要克服产权主体的产权残缺现象,尤其是要尽可能实现理应由人力资本最为重要的投资主体(即公务员个体)所有的产权收益,从而形成强大激励力。

产权的内涵与产权主体构成

(一)产权的内涵

产权即所有权,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人们对某项财产所拥有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等在内的一系列权利,人们既可以拥有或使用某项具体权利,也可以是一组权利束,通过对这些权利的行使从而获取相应的利益。在实践中,产权权利是通过制度来予以确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权就是关于所有权的法权。而在经济学家张五常看来,在保证了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转让权等权利束之时,所有权并无实际意义。

(二)产权的主体构成

一般认为,产权具有收益性、排他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以及有限性五个基本属性。其中,产权收益性是指产权主体通过对产权权利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利益的特性。产权收益性是人们拥有产权权利的目的,它是其他属性的“统帅”。产权排他性是指产权的各项权利对于产权主体而言是被清楚界定的。产权排他性是产权收益性的基础,是对非产权主体侵占产权主体有关权利的排斥,它也是私有产权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产权可分解性是指同一资产上的不同产权权利可以由不同的产权主体所拥有。而对产权权利的分解,其本质上是对产权中的收益权进行分割,并通过对产权权利进行交易以实现收益,不能交易的产权很难给产权主体带来收益。产权的可分解性与产权的可交易性为产权收益的实现提供支持,而产权的有限性则为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权利顺利交易提供保障。

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内涵与主体构成

(一)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内涵

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又称公务员人力资本所有权,是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个体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由政府和公务员个体共同拥有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通过对这些权利的运用,可以给相关的产权主体带来特定的收益,它反映了公务员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公务员与政府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构成

由于人力资本与公务员个体即公务员人力资本承载者密不可分,因而,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即所有权)中的占有权天然地属于公务员个体所有。换言之,公务员个体是公务员人力资本天然且唯一的占有者,而这也是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正如洛克(John Locke,1690)曾在其《政府论》一书中所指出的,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身都享有某种财产权利,这种财产权利对于其他任何一个人而言均不能拥有,除了他本人。而且,公务员个体也拥有实际上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其他权利主体只拥有交换之后的名义上的使用权,其相关的产权收益只有通过公务员个体对人力资本的有效使用方能得以实现。

不过,虽然人力资本的占有权和实际的使用权只归属于公务员个体,但人力资本产权中的其他权利如收益权却可以归属多个产权主体。依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大致可以分属于两大类主体所有。即一部分是应该由公务员个体所拥有的产权,个体作为人力资本的天然投资者和占有者,理应享有部分产权,这部分产权可以称为“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另一方面,由于公务员人力资本的形成往往牵涉到多个投资者,即除了公务员个体之外,其他投资者(比如政府组织等)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者,因而也应享有部分的人力资本产权尤其是收益权。这是因为,产权的核心权利是收益权,如果其他投资者不能够拥有投资人力资本所带来的产权收益,那么就会减弱其对公务员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动力,从而影响公务员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与产权权利构成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公务员个体拥有人力资本产权中的天然的占有权、实际的使用权、部分的处置权以及部分的收益权,而政府组织则拥有部分的收益权、名义的使用权以及部分的处置权。事实上,由于现实中的公务员人力资本需要多方投资参与,而且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要受到人力资本承载者的控制,因而,无论是对人力资本承载者个人还是对政府组织而言,都难以拥有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在这其中,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是政府组织人力资本产权的基础,没有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政府组织人力资本产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政府组织的形成,不仅为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提供了交易平台,也为政府积累以团队公务员人力资本形式存在的属于政府组织所有的人力资本产权提供了前提。

事实上,物质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体人力资本得以形成协作的纽带,物质资本不仅使个体的人力资本能够得以使用,而且也由此形成了除个体人力资本之外的团队人力资本。因而,物质资本所有者应该享有以团队形式出现的这部分人力资本产权,即组织人力资本产权。

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对于产权主体而言,有保障地获取产权使用或交换所带来的收益,是其拥有并实施某种特定权利的根本原因。实现产权收益是产权运行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不能产生收益的产权,其运作效率是低效的,甚至对产权主体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德姆塞茨·哈罗德(Demsetz Harold,1982)曾指出,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收益权是产权的核心。产权主体对产权收益的追求,构成了产权主体行为的动力之源,而产权的收益性无疑为产权主体的行为起到良好的激励与控制作用。一项产权是否能为产权主体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大收益,也是衡量产权主体对于产权权利本身的实际拥有程度。不能为产权主体带来预期收益的产权只是“虚设”或“残缺”的产权而已(王金柱,2005)。产权虚设或产权残缺都可能导致限制或降低产权行为主体交易和使用的热情,从而降低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

(一)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类型

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残缺是指人力资本控制权与收益权出现相分离的现象。在控制权方面,公务员个体拥有人力资本的实质控制权,而名义控制权则由政府组织所有。而在收益权方面,由于公务员人力资本是由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两者共同投资形成,因而理应由两者共同分享人力资本的产权收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包含两类:一类是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即公务员个体的人力资本控制权与收益权出现偏离,或者说公务员个体所获取的产权收益不足。这类产权残缺有可能导致公务员个体降低对自身人力资本的使用,或使之“荡然无存”,从而影响人力资本潜在价值以及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实现。另一类则属于政府组织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即政府组织作为投资者,没有获取合理的产权收益,这类产权残缺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继而使政府失去其合法性基础。

(二)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表现形式

两类产权残缺表现形式如图2所示。图2显示,在A1状态下,公务员个体(假设垂线AF是某个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分配线)是唯一的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此时并不存在产权残缺的现象,即在A点处,公务员个体所实现的产权收益就是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所创造的收益(此处公务员个体能够发挥出其潜在的最大能力以获取最大收益即AF),而此时的政府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者之一,并没有获得应有的产权收益(即投资收益),因而,政府组织的产权残缺程度最大。而在A2即人力资本雇佣物质资本的情况下,一般认为,此时也不存在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情况(在B点处,政府组织的产权收益为AB)。这是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政府组织作为投资者之一,并没有侵占公务员个体所应享有的那部分产权收益。不过,由于政府组织所获取的产权收益是固定的,并不能随人力资本所创收益的提升而有所改善,即政府组织只是收回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投资利润(即足够的产权收益),因而,政府组织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产权残缺。而在A4的情况下,政府组织并不存在产权残缺的问题,但公务员个体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权残缺,尽管此时随着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不断增大,公务员个体所实现的产权收益也在提升,但公务员个体所获产权收益的提升速度要小于人力资本所创收益的提升速度(在D点处,政府组织的产权收益为AD,人力资本个体产权收益为DF)。尤其是在A5纯粹的工资契约条件下,公务员个体的产权收益一直处于一个固定值状态,并不会随着人力资本所创收益的提升而有所增长,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公务员个体产权残缺最为严重(在E点处,政府组织的产权收益为AE,公务员个体的产权收益为EF)。但在A3处,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共同分享了“利润”,使得两者对于公务员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政府组织的产权收益是AC,公务员个体的产权收益是CF)。因此,产权收益BD的分配情况,将决定两者的产权残缺程度,并由此决定两者的激励程度。

博弈论视角下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纠正

一旦公务员个体意识到自身的产权残缺,则公务员的可能选择有二:一是降低自己的付出,从而使AF垂线向左移动,以求自身的付出与收益取得平衡,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论公务员个体还是政府,两者所能获取的产权收益都将受到影响,甚至由于公务员的行政不作为,而导致出现价值的负效应。二是公务员有可能利用自己所控制的政府公共权力,以寻租等方式来填补自身产权收益上的不足,而这样无疑会导致政府组织腐败,并将影响到政府的执政基础与公信力。另一方面,如果出现政府组织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则意味着政府组织的“投资者”(即作为委托人的人民)并没有获取到合理的产权收益。由于政府人员的稳定性是确保政府工作连续性的基础,因而政府并不能如其他类型的投资者一样,减少对公务员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唯有通过改革或完善相关的产权制度来重新确立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分配方式。

事实上,从图2可以看出,产权残缺主要是指产权主体所获取的产权收益出现不足。如果说在D点以下,意味着公务员个体的产权残缺,那么在B点以上,则意味着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而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作为“委托人”的政府与作为“人”的公务员对产权收益(BD区间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博弈。可以通过设立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博弈模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最佳策略选择,如图3所示。

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具体博弈过程及各自的产权收益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基于对政府相关制度(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期望以及自身所获取的产权收益的期望,公务员采取行动努力工作;紧接其后,政府组织对努力工作的公务员可以给予合理的产权收益,也可以置若罔闻。对于不努力工作的情况,政府组织可以采取惩罚,也可以采取不惩罚的放任方式。

如果公务员努力工作,而政府给予其合理的产权收益,那么公务员就能够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可以用1来表示;而政府也因为公务员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产权收益,因而,政府的收益也可以用1来表示,这是一种双赢的博弈。如果公务员努力工作,但是政府选择置若罔闻,不给予公务员合理的产权收益(相关产权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完善但执行打折扣),此时的公务员产权收益为0,而政府因为公务员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也减少了相应支出,因而,对于政府而言,其产权收益可以用2来表示。

如果公务员不努力工作,政府选择对公务员进行惩罚,这时候对于公务员而言,因为惩罚的存在,使其产权收益减少,可以用-1来表示;而如果政府没有对公务员进行惩罚,则公务员的产权收益可以用1来表示(因为偷懒而没有受到处罚也是一种收益)。由于公务员没有创造出超过其成本的收益,因而对于政府而言,其产权收益为-1。如果公务员不努力工作,政府对其进行惩罚,则政府的产权收益为0。由于无论是对公务员还是对政府而言,其博弈建立在对手的行为上,同时由于双方可以依据对方的行为,对自己的下一次行为进行相关调整,因而,从长远来看,上述的模型属于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多次博弈。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上述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的博弈模型。首先,从博弈的最后阶段开始倒推,假定公务员努力工作,那么政府的理性选择则是给予合理的产权收益,因为如果政府不这样做,那政府就不能指望今后公务员会努力工作了(公务员个体可以做到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贬值)。同样,如果公务员不努力工作,政府的理性选择是惩罚,因为如果政府不惩罚懒惰或违法的公务员,那么同样不能指望公务员今后会努力工作。其次,退回到博弈的第二阶段进行分析则可以看出,既然政府的选择要么给予合理的产权收益、要么惩罚,面对如此的选择,理性的公务员所做的选择必然是努力工作。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纳什均衡:即政府各项管理活动可预期(制度严明且执行有力)公务员努力工作给予公务员个体合理的产权收益。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的资本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确立,导致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分配状况处于A4甚至更低的水平,公务员个体人力资本产权残缺情况较为严重。而在BD之间的区域寻找两者产权收益的平衡点,是实现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共享利润”的关键。因此,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公务员偷懒或违规的惩罚性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其能够努力工作。与此同时,有必要改革现有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善属于公务员个体所有的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状态。要从法律上确保公务员个体的产权权利以增强公务员对其自身产权收益的预期,从而促进公务员个体努力实现自身的潜在人力资本价值,藉此实现公务员个体与政府组织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叶正茂.组织人力资本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M].商务印书馆,2005

3.丁栋虹.企业的起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魏杰.产权与企业制度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蒋自强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7.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8.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9.诺斯·道格拉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10.李和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及其运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篇3

【关键词】动漫企业;无形资产;无形资产评估;指标

动漫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既是我国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也是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但是一直以来动漫企业的融资问题都是阻碍其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所依赖的无形资产价值不能可靠评估。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我国动漫企业无形资产为研究对象,从动漫企业无形资产的界定,动漫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指标体系,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总体思路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指标的不同评估方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评估思路。

一、动漫企业的认定及其无形资产的界定

在我国,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以动漫产品为主营业务,并且有50%以上产品由自主开发生产的漫画、动画、网络动漫的创作和制作企业,动漫软件开发企业以及动漫衍生产品的研发、设计企业等。国家对动漫企业的职工还做了特别规定,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并且其中的研发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动漫企业无形资产是指动漫企业所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可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非货币非金融性资产。动漫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以知识形态存在,包括创意、产权、人才、品牌等。创意是动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意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制作出产品是否得到受众欢迎。产权是动漫企业的核心盈利模式,也是动漫企业的生命线。动漫企业的产权主要包括产品的版权和产品相关形象的形象权。人力资产在当今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尤其是对于以创意为生的动漫企业,但是动漫企业人力资产的计量却仍是一个难题。针对动漫企业所指的品牌既包括企业品牌也包括其所生产产品的品牌,这二者对于动漫企业在受众人群的影响力都有着重要作用。除这些之外,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还应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二、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标的主要类项

以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广东奥迪玩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公司不仅成为我国玩具行业的领导品牌,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摸索出玩具与动漫相结合的创新盈利模式,在2009年以“国内动漫第一股”的特殊身份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布局动漫全产业链。目前,奥飞动漫主营业务为动漫影视片制作、发行、授权以及动漫玩具和非动漫玩具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分为动漫玩具、非动漫玩具、动漫影视作品和动漫图文作品四类。无形资产在奥飞动漫中的地位已经取代其有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这些无形资产包括:

(一)“奥飞动漫”是我国同时做到自主原创动漫影片和动漫形象推广的代表品牌

奥飞动漫发展至今已经是产业内创意的代表,在产业内称得上是创意的代名词,在产业内起到领导作用,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作为生产玩具起家的奥飞动漫,以此为基点逐步开创出动漫与玩具相结合的模式,从动漫到玩具到传播平台,构筑动漫的全产业链,在业内更是其他企业所不能及。

(二)“奥飞动漫”拥有众多知名动漫品牌以及动漫形象品牌

从2004年注册“奥飞动漫公司”开始,奥飞动漫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个知名动漫品牌以及动漫形象品牌。例如:从2006年开始制作的《火力少年王》系列动漫影视剧,至2011年该产品已经为公司带来过4亿元的收入,悠悠球产品销量达到2000万个,触达群体人数达600万。《铠甲勇士》系列自2009年诞生以来,3500万的投资到2011年为公司带来过6亿元的收入。作为英雄类动漫产品,在短短时间内就征服了青少年观众的眼睛。作为2008年久开始培养的“吧啦啦小魔仙”品牌,通过卡通片、电视片、舞台剧等方式,5年里在全国各级少儿频道播出及超过50个城市演出。2013年寒假期间真人动画片更是获得了5100万票房,同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该影片的衍生产品销售亦近5000万元,开创了国产电影动画新模式。

(三)“奥飞动漫”公司的的人力资源活力

奥飞动漫由玩具制造出身,到成为国内首个动漫上市公司,再到触角延伸到大动漫娱乐业,最终带动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完整产业链。奥飞动漫取得这样的成功与其从上至下,从组织到员工的能力分不开。奥飞动漫通过内部培养和人才的引进,已建立起一支包括玩具创意开发,工程技术,产业运营管理和动漫内容创作、策划、制作的高素质人才团队。另一方面,公司建立起了多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机制。公司实施充分授权的权责管理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体制。同时奥飞动漫也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充分利用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在国内和国外的专项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师和运营管理水平。

上述三个方面的无形资产,是奥飞动漫最大的竞争优势,在其产品推广中,这些无形资产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有形资产。因此,如能对我国动漫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评估,对包括奥飞动漫在内的动漫企业发展将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总体思路和指标体系构建

(一)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总体思路

考虑到动漫企业无形资产的复杂性,本文根据动漫企业无形资产的性质和特征将动漫企业无形资产分为传统型无形资产、现代型无形资产A和现代型无形资产B三类,如图1所示。其中后两者虽然同属于现代型无形资产,但不同的是,当前存在的评估方法只能对现代型无形资产A进行评估,而对于现代型无形资产B目前还没有可行的评估方法。因此现代型无形资产B的价值需要在计算动漫企业资产价值的基础上,除去有形资产的价值,再减去前两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而后将其个别资产分别乘以适当的权重,则可以得出现代型无形资产B中每一项资产的价值。

以上则是对于我国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整体思路与框架,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具体的动漫企业还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在构建合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模型进行评估。

(二)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初探

本文在考虑动漫企业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初步研究提出评估每项资产的方法:

1.对于动漫企业传统类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

对于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先采用成本逼近法进行测算,再利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进行再次核算以确定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最后采用平均数确定土地使用权的估计结果。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则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

2.对于动漫企业现代型无形资产A的评估方法

(1)人力资本的评估。可采用收益与成本综合配比的方法进行估算。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A.力资本基础成本=招聘费用+培训费用+调配调整费(因为人力资本的不熟练或者疏忽等带来的机会损失花费)+其他费用(包括退休养老金折现值等)

B.资本基础价值=人力资本基础成本×(1+人力资本利润率)

人力资本利润率可通过查阅不同类人力资源行业平均利润率来进行估计,并进一步将各项加总得到总的人力资本基础价值。

C.人力资本有效周期的计算。可通过AHP方法来进行计算,综合考虑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与变化程度、所创造出来作品及其创新周期,以及人力资本的学历与知识更新程度、人力资本的训练周期与表演时间和表演强度等因素进行评估。

D.人力资本调整价值=人力资本基础价值×人力资本有效周期

(2)动漫版权的评估。可采用乔治·赫希提出的“h指数”法。具体涉及到的指标如下:

A.动漫总数:进行价值评估时,市场上存在的动漫总量。

B.动漫播放次数:就电视台这种播放模式而言,对于动漫企业的动漫来说,它在电视台上被播出的次数越多,说明该企业动漫有着较高的版权价值。

C.动漫h指数:在进行价值评估时,对于市场上该公司的动漫而言,如果有h个动漫每天在电视台平均被播放h次,而剩下的公司的动漫被播放的次数都少于h次,则称该动漫公司的h指数为h。

由此,我们可以把h指数作为测度动漫的受欢迎度或者动漫公司版权价值的指标。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选取国内最权威性的几家动漫播出频道作为样本,采集连续一周的数据,即播放的动漫及其播放的次数,然后进行分类,把同一家动漫公司的动漫汇总,然后除以天数,进行排序,查出各家公司的h指数进行比较,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其具有的版权价值。

(3)动漫品牌价值的评估。可采用国内学者提出的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在演化经济学的复杂系统的演化分析框架下,国内学者分析了动漫品牌价值的来源,认为动漫品牌价值不仅来源于企业与消费者,更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紧密相关。然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揭示动漫品牌价值深层内涵,认为动漫品牌价值主要包括动漫品牌文化价值、动漫品牌艺术价值、动漫品牌社会价值、动漫品牌权力价值、动漫品牌市场价值等五个组成部分,并构建了动漫品牌价值概念模型。因而,基于动漫品牌价值概念模型,考量动漫品牌文化价值、动漫品牌艺术价值、动漫品牌社会价值、动漫品牌权力价值、动漫品牌市场价值对动漫品牌价值的贡献程度,釆用加权求和的方式构建动漫品牌价值评价模型为:

A.动漫品牌价值=动漫品牌文化价值+动漫品牌艺术价值+动漫品牌社会价值+动漫品牌权力价值+动漫品牌市场价值

B.动漫品牌价值=动漫品牌基础价值+动漫品牌权力价值+动漫品牌市场价值

C.动漫品牌基础价值=动漫品牌文化价值+动漫品牌艺术价值+动漫品牌社会价值

3.对于动漫企业现代型无形资产B中各项的评估方法

可以综合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DCF)和层次分析法(AHP)对这部分无形资产进行整体性评估,并通过计算权重获得各项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通过运用折现现金流评估模型,预测自由现金流,适当选取折现率,评估出演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在整体资产价值中扣减掉演艺企业的有形资产(包括货币资产)价值,即可得到演艺企业的整体无形资产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得到的整体无形资产中,还要进一步扣除前两类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估算出该类无形资产中各项具体无形资产的权重,进而得出其各项具体无形资产的价值。

四、结语

基于对我国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本文力求在理清我国动漫企业、动漫企业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我国动漫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总体思路,并根据其特性和评估方法,将其分类,进而构建出我国演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

本文希望通过构建我国动漫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分析需要用到的评估方法,为我国动漫企业各类无形资产的市场评估寻找一条科学、客观、行之有效的道路,以部分解决困扰我国动漫企业多年的无形资产评估问题。

参考文献:

[1]蔡红艳.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12):69-69.

[2]成文.无形资产评估的难题及化解之策[J].现代商业,2010(20):226-226.

[3]程光柱,汪晓玲.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新视角:泛化管理[J].皖西学院学报,2010(4):73-75.

[4]冯婉卿.企业无形资产信息自愿披露现状及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83-84.

[5]梁利红.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5-17.

[6]刘德运.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7]刘芳,高建来.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活力,2009(7):8-10.

[8]薛丽.我国无形资产定义及范围的细节性讨论[J].会计之友,2012(12):38-39.

[9]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10]吴泷.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1):64-70.

[11]屈波.动漫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硕士论文.2010.

[12]郑雯.中国音像业标准化版权价值评估的构建[J].中国出版,2009(9):26-30.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

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增减变化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篇5

关键词:资源约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投资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1.资源与创新的关系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自然资源在经济学上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必要对“资源”加以界定。笔者研究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煤、石油、天然气等。早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命题上,以19世纪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为代表,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然资源最终会制约经济增长;而以马歇尔和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外生技术进步使得自然资源“不再那么重要”;随着《超越极限》的出现,自然资源又重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被人类关注。在20世纪中期以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对于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直到“资源诅咒”学说的提出。近些年,Borge等和Biorvatn等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了验证。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到自然资源同创新之间的关系。

sachs和Warner最早提出丰裕的自然资源伴随的高资源租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有挤出效应,如对技术创新行为等和资源富足地区缺乏对人力资本投入的额外补偿,使人们受教育的意愿缺失,难以形成创新能力;Glaeser等指出,资源富足易形成资源依赖,大量的开采活动会降低创新的边际效益,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家精神的丧失。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当政府对资源富足地区缺乏长期性战略眼光时,资源过度开采会对区域技术进步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在我国的制度背景下。自然资源受政府控制使企业产生了寻租行为。从而降低企业内部经营和创新活动的精力;同时丰裕的自然资源会影响产业结构,对资源产业的过度发展会抑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活动。不难发现。当前研究大多集中于资源对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效用,宏观层面成果相对成熟,而以企业为对象的研究尚有不足,这为自然资源与企业创新决策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2.创新同无形资产的关系

企业创新与无形资产的关系密不可分。连接二者的关键价值链条是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汪海粟和方中秀认为,无形资产中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的质量直接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企业研发通过形成相应无形资产才能实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专利作为资源与技术的有效产出,能更好地体现创新效率,且专利大多用于商业化,体现了创新活动的价值,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企业倾向于以专利形式稳固其创新成果;研究与开发是企业创新活动的起点,从国内外当前实证研究中对创新指标的度量可以发现,R&D支出出现的频次最高。然而,无论专利盗炕故R&D支出仅反映了创新活动的一部分,人力资本开发、新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难以完全展现,包含专利和R&D支出的无形资产则能反映创新方面更为全面的信息。我国当前会计制度将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非技术类使用权纳人无形资产核算范畴,使得无形资产整体“含金量”偏低,马德林等通过数据证实了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中的比重确实过高。基于此,相关学者提出将无形资产按照技术型和非技术型进行划分,其中技术型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和著作权等。非技术型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看出技术型无形资产能更好地诠释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自然资源对企业的创新决策产生作用时,企业内部资产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因而资源丰裕度可能对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资源约束与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

由Heckscher和Ohlin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H-O模型),认为要素丰裕度使各国生产相同产品时会存在成本差异。工业生产以资源消耗为条件,自然资源对生产过程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产品的原材料,如森林、石油、煤炭等;二是为生产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如土地、水、燃烧热能以及工业发电等,这些作用表明自然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层面不同自然资源禀赋会带来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差别,而生产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本源关系。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作为企业优势源泉的劳动生产率必然受到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影响,因而丰裕的自然资源本身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效应。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否受到自然资源约束,其创新行为会有不同表现。

当企业自然资源充裕时。其对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资源产品所具有的短期高收益性会引导资源部门迅速发展,其初级产品特性会降低企业创新活力;二是富足的资源会使创新活动机会成本过高,削弱企业创新动力;三是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易发生腐败和寻租行为。进而分散企业的创新精力;四是资源型区域的创新平台与氛围相对匮乏,使得人才培养不足,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不难发现,自然资源过于丰裕时会抑制企业的创新。

当自然资源较为匮乏时,企业对原材料的开采、运输、仓储等成本将会提升;不同地区的资源储备量差异会使企业在生产用水、工业用电等条件要素使用价格上有所不同,同时企业可能受到要素使用量的约束(如限电),停产和间断性生产所引起的生产便利度下降最终也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当企业面临在追求当期利润和未来发展投入间做出权衡时,资源约束引起的成本差异会使企业被迫放弃部分当期利润而选择着眼于未来发展,即受到资源约束的企业会被迫进行创新活动。由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受到资源约束的企业会被迫进行技术创新投资,表现为资源丰裕度与企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负相关。

2.资源约束与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投资

土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济学家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也曾指出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生产产品的重要要素;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土地是生产力,且土地和劳动是两种原始的生产要素。对于企业而言,土地在提供场地等生产条件的同时,也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原始要素,企业获取土地的难易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价格影响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土地还扮演着重要的再融资角色,即企业可以通过抵押土地来获取更多贷款。因而企业对于土地有着天然的需求和好感。在我国,土地对应的一级市场由政府掌控,其买卖只集中于二级市场中的土地使用权,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的途径包括出让、划拨和转让。对地方政府而言,土地出让金是极为重要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因而各地方政府具有控制土地供给价格的动机。此时,土地使用权作为二级市场的“商品”,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其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土地的价格主要受到位置、空间以及稀缺性的影响。其中稀缺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当某地区的自然资源充裕时,其土地供给量会相对充足,此时土地的转让价格则会相对偏低;与之相反,对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地区,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则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也会相对高昂。当企业所处地区的自然资源丰裕时,其获取土地转让的价格会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企业受到的资源约束程度会影响其土地资源投资决策。由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资源约束较弱的企业具有圈地倾向,表现为资源丰裕度与企业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正相关。

3.创新驱动战略与企业技术投资及圈地效应

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由熊比特提出。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是波特,他系统地阐述了创新驱动的阶段性产业特征。创新驱动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要素驱动和出口拉动增长的方式日趋艰难,以创新作为全新动力能有效缓解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的问题。我国“十”正式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要求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创新驱动战略是经济转型背景下涵盖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和实施力度最大的全国性政策,自实施以来对于产业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模式均起到重要作用。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投资决策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随着创新引д策的出台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会主动进行研发投入并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二是为缓解产能而对传统要素进行制约,迫使企业进行转型和创新。创新驱动战略是否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活动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由于资源约束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有潜在的“逼迫性”,那么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能否使资源匮乏的企业主动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弱化这一“受迫性”影响;另一方面,创新驱动战略能否使资源丰裕的企业逐渐放弃资源攫取带来的短期利润转向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降低资源对企业圈地行为的诱惑性。由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资源对企业技术投人的“逼迫性”以及圈地的诱惑性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前更为显著,在实施后减弱了上述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7-2014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数据残缺、极端异常值和ST企业后,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包括985家公司,4 124个观测值。各地区资源生产与消费的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2008-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科学地描述企业自然资源禀赋,通过登录上市公司门户网站对各企业在全国的生产基地分布地区情况进行了手工搜集,其他上市公司数据取自WIND、CSMAR和RESSET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资源约束:资源丰裕度(RESOURCE、RESOURCE)

笔者研究的资源约束程度通过资源丰裕度表示,二者是反向关系,即资源丰裕度越高,资源约束程度越低。资源丰裕度是主要考察的解释变量,其测度方法往往出现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由于矿产资源对土地、环境等具有很高的依赖性,矿产资源充足的地区其他相关自然资源通常也较为丰富,因此,笔者选择矿产资源作为资源丰裕度的测算依据。借鉴徐康宁和韩剑构建的资源充裕度指数(RAI),以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矿产资源基础存量占全国比重来反映各地区资源禀赋,并依据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比对三种资源设置权重。笔者研究周期为2007--2014年,通过对各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进行加权,得到的三种资源权重为:煤炭73%、石油13%、天然气4.20%。各地区资源丰裕度测度为: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模型中相关变量的描述陛统计。在制造业企业中技术类约占无形资产比重的12%,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创新能力偏弱,技术型资产账面价值与战略意义存在严重的非均衡性,表明由于会计制度环境、知识产权评估等问题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带来的困难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缺失的问题,且极值显示具有严重的两极分化。从0-99%意味着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存有巨大差异:土地平均占到无形资产的82%,表明制造业的无形资产含金量偏低,当前的无形资产整体难以体现出创新水平;资源丰裕度均值为0.25,最优达到3.72,最为匮乏则为O,反映出企业受到的资源约束程度和生产环境参差不齐。均值为17%的销售增长率、46%的资产负债水平和6%的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表明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处于正常状态,但从极值来看企业之间有较大差异。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笔者分别以模型(2)中的RESOURCE和RESOURCE、作为解释变量,当被解释变量为TECH时,对全样本考察资源约束对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的影响,a1显著为负时H1得以验证;被解释变量为LAND时,考察资源约束对土地使用权投资的影响,a2显著为正时H2得以验证;创新驱动战略于“十”正式提出并实施,因此,将样本按照2007-2012年和2013-2014年划分为两个时间组,分别进行对比检验以验证H3。下文所有实证过程均对行业、年份和区域进行控制,并采用Robust调整标准误差。

1.资源约束与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

表3中的(1)和(2)分别显示企业本期享有的资源禀赋同技术型无形资产比重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且系数为0.01,而上期资源丰裕度同技术投入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04。表明资源丰裕和生产环境良好的企业技术投入相对薄弱,受到资源约束则会迫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并增加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H1得到验证。控制变量上,企业债务水平和技术投入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大量的债务融资并没有流向技术投资,过高的杠杆会对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市场价值与技术投入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企业所具有的品牌效应和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利于其进入更多的领域和获得更大的开发项目,从而对技术投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相对较小的企业可能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而影响到投资决策;股权集中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权力过于集中对企业发展和技术投入会产生不利影响。

2.资源约束与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投资

表3中的(3)和(4)分别为本期和上期资源丰裕度对企业土地使用权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均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经过小数保留后系数均为0.02,一方面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中技术占比和影响依然有限:另一方面反映出资源富足的企业对圈地情有独钟。H2得到验证。控制变量债务水平、股权集中度和资产流动性均对土地使用权资产的投资起到正向作用。表明权力集中以及流动性较好会促使企业对土地使用权的追逐;而市场价值、企业规模以及获得的政府补助同土地无形资产投资有负相关关系,表明大企业进行创新的条件和渠道更为成熟从而弱化了对土地的索取。且政府补助更利于研发活动,能有效缓解企业圈地的热情。

3.创新驱动战略与企业技术投资及圈地效应

为了更好地探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时间上是否会引起企业内部的实质性差异。先对企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土地无形资产投资以及资源约束程度三个主要变量进行了组间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变量的均值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前后均表现出5%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其中,技术型无形资产比重由11%增长到13%,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比重由84%下降到82%,资源丰裕度则由0.26下降到0.23。

表4是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实施时间的分组检验。从表4中的(1)和(2)可以看出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之前资源丰裕度同企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且系数为0.01,而在政策实施后二者不再显著且相关系数有所减小,表明创新驱动战略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自发性”有所提升,战略实施后大量创新引导政策的出台使资源约束对企业技术投入的“逼迫性”有所缓解。表4中的(3)和(4)列示了战略实施前资源禀赋对企业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具有5%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且系数为0.02,而在政策实施后这一影响不再存在。体现出企业在宏观战略的作用下正逐渐放弃资源带来的短期利益,圈地行为有了明显的减缓。

(三)内生性问题

由于资源约束与企业投Y决策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笔者做如下两点解释:一方面,通过各企业生产基地所在地的资源禀赋来计算企业享有的资源丰裕度。该方法利用的是省份宏观层面的数据,其对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和投资决策等微观行为的冲击更具外生性,此外,地区层面的资源禀赋主要受历史、环境、制度等因素影响,可以有效避免与企业行为之间产生逆向性;另一方面,笔者借鉴Lewbel的做法,以资源丰裕度离差的三次方作为工具变量。其特点是无须借助外部变量就可以构建出有效的Ⅳ。通过运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实证结果报告如表5所示。在第一阶段回归中,工具变量同本期和上期资源丰裕度之间高度正相关,F值分别达到227.15和135.11,远高于Stock和Staiger提出的10,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通过列示第二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源丰裕度与技术型无形资产比重依然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地无形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定。

四、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一)产权性质的影响

上述分析显示资源约束对企业技术投入的影响暗含“逼迫性”,即大多数资源匮乏的企业在现有经营模式下难以获取竞争优势而被迫进行创新: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获取成本在不同区域企业中相差甚远。从产权性质来看,国企和民营企业在资源约束对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作用路径上会存在三点差异:首先,转型时期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基础尚未健全,政府和各级官员在资源配置上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国企由于存在政治关联在资源获取上具有天然优势,民营企业则需通过寻租行为获得这一政治资本,致使二者在缓解资源约束上并非平等。其次,一些国企特别是央企主导着我国部分垄断性资源,其企业规模和掌控的资本远非民营企业所及,加之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区经济发展和保证自身业绩,也会设法保证区域内国企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国企在面临资源性生产条件功能影响时,比民营企业更易产生应对措施。最后,国企在我国承担着地方就业、稳定物价等社会责任,其产品售价往往低于市场价格难以弥补生产成本,因此,政府会为其提供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性贷款,即国企面临着预算软约束。另外,在我国当前制度背景下,政府往往要为国企的经营失败承担相关的责任。政府官员为了避免自身政治业绩的负面影响,会给予相关救济帮助企业扭亏为盈,从而使得国企在面临资源约束时无须承担同民营企业相同的经营压力。由此,笔者认为资源约束对技术型无形资产投资的“逼迫性”作用在民营企业更强;而资源对企业圈地的诱惑性则在国企更强。

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源丰裕度与企业技术投入在民营企业中呈5%水平负相关,而在国企中并不显著,说明国企在受到资源约束时的创新动力不强;资源禀赋同土地使用权的投资只在国企中较为显著,即国企在获取土地等自然资源上相对民营企业的确具有优势,民营企业即使身处富足的环境中也难以较低的代价获取相应资源,其圈地行为受到限制。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稳定可靠,笔者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

第一,资源约束是笔者主要考察的解释变量,且现有研究对企业层面资源禀赋进行界定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见,而该变量度量的准确与否对实证结果存在重要影响,因此,以更换资源丰裕度度量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考虑到工业供电大多源自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因此,选取各省份年度工业供电量数据对上文的地区资源丰裕度指数进行替换,同样以各企业生产基地所在地进行加权,从而得到企业享有的资源禀赋。通过多元回归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结论与前文保持一致。

第二,由于技术型无形资产比重和土地无形资产比重可能存在累积效应受到惯性影响,笔者在模型中分别加人了两个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发现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均显著为正,同时资源丰裕度与技术型无形资产比重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土地无形资产比重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AR(2)的p值分别为0.81和0.81,表示不能拒绝“扰动项无自相关”假设。此外SAR-GAN结果分别为0.43和0.16均通过检验。表明在考虑到技术投入和资产结构惯性因素后,本文结果依然稳健。

篇6

关键词:会计制度 无形资产 医院会计 制度化

医院是科技密集型行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容忽视,它是现代医院生存不可或缺的医疗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卫生事业的改革,逐步使医疗机构会计的核算工作做到规范合理,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医院会计制度》,特别增加了有关无形资产的部分内容。当前医院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合理地加强医院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它对于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疗机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日集月累起来的宝贵财富,这里不仅包括医院品牌的建立和技术的创新,还特别有医院特色科室,特色手术,专家的威望等医疗团队的建立,都是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无形资产之所以成为市场竞争的强有力武器,是在其为医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故如何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无形资产是所有医疗机构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医院会计无形资产的概述

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医院为管理为目的或以开展医疗服务等活动而持有的,且没

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

1.1医院无形资产核算范围需满足的条件

一是与该资产相关的服务或社会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单位;二是该资产具有可辨认性并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三是该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四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可靠计量。

1.2医院无形资产有以下特征

第一,不具有实物形态。以知识形态存在,看不到,摸不着,比如商标权,专利权等,是一种非实物的医院经济资源。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或技术等优势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第二,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它能够长期使用。它是指医疗机构所持有的货币性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金以外的资产。无形资产在医院持有的过程当中对于所能提供的未来的经济效益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第三,产权的独占性。医院的无形资产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由所在医院独自占有,不允许他人冒用和肆意侵犯。第四,无形资产能为医疗机构带来部分权利。医院持有的无形资产在一定情况下是以开展医疗管理和服务为目的的,它为单位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固定资产有一定的区别。固定资产是通过物品的转移和实物的损耗来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但无形资产却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或某种权力为医院带来经济利益。

2.确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和内容

2.1专利权、著作权、版权和商标权等相关权利形成的无形资产,须是医院通过申请依法取得后,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拥有了法定所有权,方能确认为医院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例如专利权,不仅包括医院独自发明的专利还有医院与职工个人共同享有的发明专利,确这些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或品牌等优势给医院带来经济利益。

2.2特许、标识类无形资产。这部分包括有政府的特殊命名、专科技术部门、正式获批的医药品牌等。还有部分专有技术,涉及医技、药剂等各个领域,它不仅可以成为医院所特有的医疗服务体系,还是医院和长期投入和医疗人员技术智慧共同的结晶。另外,还包括医院临床长期运用的自主研制的配方,优势科室等,都是几代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因其极高的知名度,能为医院创造更高的收益。医院自已使用无形资产,一定区域或时间里会逐渐形成对市场的掌控权,从而获取收益,所有以说无形资产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2.3医院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还有医院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长年积累的各种案例,其包含量着大量的科研价值和潜在的医疗信息,能为开发医疗市场作出巨大贡献。其次,医院长期形成的社会医疗关系网络,科研教学网络,科技情报网络等,都属于无形资产的核算的内容。

3.医院无形资产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新改革的医疗机构会计增加了无形资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医院资产的基本情况,使会计资料能够更加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需求,但其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

3.1医院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比较注重有形资产的增长,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投入和核算管理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医院这边不断提升有形资产的配置,增大有形投入,那边却又因故导致无形资产流失现象普遍一些。

3.2医院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难度稍大。因为无形资产属于精神与知识性的产品,看不见摸不着,涉及范围较广,所以易在日常的人员流动中、科技协作中流失。对于医院而言,特别是高等级的医疗机构,聚集了许多科学技术人员,并且创造了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部分医疗机构普遍缺少对科研成果的保护意识,故无意中就导致了无形资产的意外流失。

3.3医院冠名等是医院高信誉的象征,它们应当受到合理的保护,但是长时间以来,医疗机构管理使用的是各级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对法律的意识相对没有重视,对卫生事业涉及的法律法规,诸如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更是知之甚少。只有无形资产受到最大限度保护,医院才能确保竞争优势。

3.4无形资产的管理并没有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许多医院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资产,其中含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单独计量的,需法定机构进行评估,或注册会计师进行确认,才能在无形资产账户中记录,增加了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的因难程度。

4.几点建议

4.1加强医院无形资产理论和意识的宣传,改变医院各级人员对单位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品牌概念,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注重医院的品牌效应。同时,在医院内外大力宣传本院无形资产的优势,扩大医院和专家的知名度。不仅要实现医务人员的服务承诺,还要宣传先进的医疗设备,重点学科和知名专家,为以后医院无形资产的彻底贯彻管理建立良好的基石。

4.2对内医院应重视研发工作和研发人员。因许多无形资产是医院的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经验的总结积累而成的。对外应树立医院的品牌形象,应不断增加医学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理念及管理方法,注重医院自身形象及信誉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医院要鼓励医务人员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加大科学技术资本的不断投入,使医院拥有自身的优势技术和医疗特色,这样才能为医院的无形资产注入活力。

4.3注重对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核算。无形资产显然是医院拥有的资产,那么它就和房屋,医疗设备,电脑,仪器等资产一样,需要经常的投入和维护,而这里医院无形资金的投入和维护就是对品牌的评佑。同时,由于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所以成本不易准确的识别和计量,评价难度相对比较大,故也常常被忽视。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有利于品牌的意识,加强维护,这样可以使无形资产有市场价值定位,使其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和发掘,还有利于在单位并购中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总的来说,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建立出一套客观的医院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制,才能正确及时地反映无形资产的自身价值,确保医院不断地向前发展。

4.4增强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对可以享受法律保护的正常拥有的无形资产应当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而对不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如技术机密等,医院管理层必须要提高意识,加强保密措施,以防他人恶意窃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医院内部更要普及无形资产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作到教育和影响医院职工,建立无形资产观念。

4.5制度化管理。建立恰当的部门,有针对性地管理无形资产,包括科学的统计管理,无形资产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促进医院无形资产的持续性投入,为医院的长期发展做好铺垫。财务部门应当单独建立无形资产的明细分类账,相应的管理科室建立台账。每个期未,财务部门和相关科室都要对明细账和台账进行账账核对,用以检查账实是否相符,无形资产的使用和保管是否合理,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错误,制定相应的措施,用以保证无形资产的合理管理。

当今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渐成为决定医院未来命运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用产业经济的想法,对医疗机构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开发经营,千方百计使医院无形资产发挥巨大的财富作用,是对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现代医院管理层已经逐步意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和价植,故各个医院就必须要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水平,挖掘技术潜力,充分利用产业经济的科学手段,对医院现有的无形资产进行最大化的科学管理和开发经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现代化医院提升整体综合竞争力和实力,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总之,无形资金产不仅是现代医院实力的彰显,还是医院难能可贵的财富,需要管理者合理地运用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系统 无形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管理

一、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在于创新

(一)无形资产创新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

无形资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无形资产的相应发展。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无形资产面临的新环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智力资源资本化、产业高技术化、信息社会化、信息网络化、投资无形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终身化等。发展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提出了国际化、系统化、集中化、层次化、信息化、规范化、效益化和知识化等新的要求。

2.无形资产改革需要创新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都将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课题。与此相适应需要对无形资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深化改革就需要无形资产创新。

3.发展无形资产学需要创新

自然科学在发展,其他社会科学在发展,无形资产科学也需要相应地得到发展。发展无形资产学的关键在创新。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和无形资产改革都需要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学。

无形资产创新是有关人员在无形资产实践过程和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无形资产创新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和与原来不同的有利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是扬弃与发展的过程。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新的事物。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发展是创新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事业的发展。

(二)无形资产创新的分类

无形资产创新按组织性质划分有:

1.原始创新,是首先或最早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

2.集成创新,是整合多种因素而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如有效地组织相关院校结合、相关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的无形资产集成创新;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对引进理论、技术或方法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性活动。

无形资产创新要提倡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者独立地根据需要并能拥有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属于导向性政策,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敢于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靠自己来完成。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新的科学理论,其最闪光的部分是新的被检验是正确的研究成果,但也包括了原有理论中被检验是正确的内容。科学理论的嬗变,是在继承原有理论中有用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同时,在创新理论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借鉴的关系。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为创新理论提供参考;但不能搞照抄照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一切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理论。

无形资产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当前,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比较,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确认,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等。

二、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

(一)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对无形资产运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还存在两种认识误区:第1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无形资产核算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所规定的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几种无形资产所构成。第2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知识产权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知识产权各要素构成的,即知识产权构成的要素也就是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知识产权一般包括:专利、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号权(厂商名称权)、著作权(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保护(商业秘密)等。

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既不等于无形资产核算要素,也不等于知识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系统是以无形资产核算要素或知识产权要素为主体的还包括其它要素的系统。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开拓创新,全面、正确地认识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基本上是横向开拓和纵向开拓,横向开拓是发现和识别新的无形资产要素,如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无形资产;纵向开拓是丰富无形资产要素的内容,如属于著作权的发掘民间文艺的作品和后续创作人的民间文艺作品。

(二)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确认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需要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的确认鉴定机制。

1.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确认的标准

(1)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记录并将其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②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并经营无形资产。

(2)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系统包括法定要素和其他要素,法定要素是由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其他无形资产要素也需要进行确认。社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社会各单位的无形资产加以核算和管理。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是: ①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从社会视角,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源。②满足3个条件。这3个条件是:第一,该资产是一种资源,对社会是有用的;第二,该资产是预期会带来效益,对社会是有利益的;第三,该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为社会的无形资产,以便纳入社会各单位的核算与管理,发挥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无形资产系统要素鉴定机制

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纳入规范,不同于学术界的探讨,每个人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应该有一定的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要素纳入会计准则范围的鉴定机制,应该是由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的相应组织,对社会经济实践中有关无形资产的现象、活动和研究等进行调查,按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确定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会计准则作为法定的无形资产要素。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要素的鉴定机制,分别由相关的部门、行业和地区等有关单位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无形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依据社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对其进行研究,如确定为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该部门有关规范,作为相关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如植物新品种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拥有植物新品种的单位应享有的植物新品种权。相应由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对一个企业来说,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又要按其他部门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真正发挥无形资产是一种持续发展资源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无形资产一般可以包括专利权、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共15种。无形资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管理的发展,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将会不断丰富与发展。

三、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和《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无形资产指南),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做了全面的规定。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处置和报废、披露等做了规定;无形资产指南又对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无形资产的摊销,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等做了规定,无疑这对无形资产的核算是重要的。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了无形资产通过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从无形资产系统的层面分析,现行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即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正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其原因是:①不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范围内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反映,如属于无形资产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得不到反映;②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已没有账面的现有无形资产的结存记录得不到反映。

为了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需要对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进行改革,采用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它要求:

(一)采用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上采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办法,但对规定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只限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6项应进行改革,不规定无形资产包括的具体内容,而只规定凡符合无形资产标准(条件)的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除现行规定的6项无形资产以外,凡企业按规定的无形资产标准确认的无形资产要素,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二)采用业务核算办法

对于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采用业务核算办法,设无形资产备查登记簿,只核算其数量,反映数量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以便监督管理。当对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评估价值后,应转入按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

对无形资产实施多元核算模式,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以便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更充分地发挥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四、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管理,是分部门专项直接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的体制,全国没有统一管理无形资产的部门。为适应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形势,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对现有无形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管理无形资产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组织制度重要内容是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和职权划分等,组织机构是管理体制的载体,是管理人员活动的场所。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及其他各种制度。管理方法包括基本管理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所谓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集中统一是由全国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无形资产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分级管理是分国家、部门和企业的分别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宏观指导,部门分管,法规调控,相互协调”。

集中统一,是实施全国的无形资产宏观管理,在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无形资产系统的条件下,可以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或其他司)组织全国无形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其成员由相关部委选派;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与方法,制定无形资产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部门专项直接管理,由不同部门的相关机构分别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无形资产要素。例如: ①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②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负责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系统的新闻出版、著作权等管理工作。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其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工作,保护商标专用权,组织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加强驰名商标的认证和保护等。④ 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⑤财政部,主要负责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工作。

企业综合管理,企业一般拥有多种无形资产,要接受来自各个国家管理部门对该部门所管理无形资产的指导或管理,实施对无形资产的综合管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相应建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企业建立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集中统一;岗位职责明确,责权利相结合;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产权清晰,集中统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其要求:无形资产产权必须划分清楚;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形式;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与权利相结合;建立管理制度与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机构一般采用集中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①集中统一。企业设无形资产管理部(处或科)或知识产权部(处或科),设置职能岗位,明确职责与权益。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应由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分管,并由精通技术、法律、财务、经营各方面的人员组成。按照无形资产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岗位,配备无形资产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可以一人一岗、一人数岗或一岗数人,做到人尽其才;明确各工作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工作流程,加强相互间的协作。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无形资产,如对专利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进行管理。管理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转让、权益和保护等。要求按照规定从价值和事项两个方面,依据凭证和设置账簿,进行分类和明细管理。全部无形资产要有事项(数量)管理,同时,按规定要有会计价值核算和价值管理。②分级管理。在规模较大、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可以分级次进行两级管理,如在企业集团总部之下分各子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或在企业总部之下各车间(商品部)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对无形资产机构各管理级次的职责、权力和利益,管理范围和要求,要有明确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总部负责无形资产事项(数量)和价值管理,总部之下各管理层只负责对无形资产的事项(数量)管理。在我国,除了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以外,一般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组织,没有专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组织的建设。在国外,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企业内都设有知识产权部,每一个分公司还有知识产权科,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拔入的经费和投资及国有资产运营累积形成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但归高校占有和使用的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从形态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如土地、房屋、图书、仪器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如研究成果、技术、信息等),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性质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可分为用于教学、科研的非经营性资产和用于创收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近年无论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是高校利用现有国有资产运营取得收益而形成的国有资产,都使得高校国有资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在政府的要求和高校发展面临的压力下,高校纷纷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也逐渐增强。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较过去得到了提升,继续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年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之后,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得到提升,但最为关键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并没有配套。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明、职能界定不清、资产的控制权力混乱、利益分配不合理、执行不力等影响高校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现象。而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导致高校无法利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一方面,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另一方面,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管理不到位。高校的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高校通过与市场横向联合及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发明成果及专利。高校在不断创造无形资产的同时总是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对其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优势认识不足,缺乏权益和效益观念。学校往往只重视对有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核查登记,而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或评估不当,导致学校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界限不清晰;或者是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在转让时利益必然遭受一定损失,学校的无形资产得不到根本的保护。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资产自制和自创过程中、无形资产在自创过程中及随意处置资产的过程中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高校历来重现金资产管理而轻实物资产管理,重有形资产管理而轻无形资产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无疑是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加上管理体制缺失、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资产购置手续不全、使用率低、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应该说,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是所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最终体现。三、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规范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手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经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同意并落实经费开支渠道后方能购买,并且要尽可能采用严格的公开招标形式。条件许可的高校要实行政府采购,将高校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政府采购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政府采购成本低、资产性价比高、资产到位时限短,避免利用采购的寻租行为;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都必须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票据和实物进行核实。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建立的资源共享机制不仅存在于高校的各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而且要延伸到高校以外的经济体。高校要改革传统的资产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产在校内各部门的分割和封闭状态,要有一种开放的国有资产配置视野,使闲置或积压的资源流通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如此,既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又不造成闲置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先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和产权登记,使高校与校办企业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之间有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完成转移程序和手续后才能转入经营。另外,学校代表国家以各种形式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部门的投资收益所形成的财产所有权均属国有资产,对投入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达到合理有效、节约使用的目标,在坚持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高校应切实保障经营者和使用者依法享有自主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综合效益。

、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

  

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著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尝试管理新方法,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具有应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能性。顾彦()提出了管理国有资产的两点新方法,刘敢()也对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进出建议,他们的观点具有现实可行性,值得在现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尝试。 ()尝试资产分级或委托管理,建立新管理机制。针对近年高等院校合并和由于扩招而建立其管辖的分校,可以借鉴国有企业资产的分级或委托管理方式,将高校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这不但有利于实现责、权、利关系的对等和协调,提高资产运营和管理效益,也有利于调动分管部门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暗箱操作,杜绝侵吞或占有国有教育资源。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资本化运营;增值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引言

无形资产本身并不具有实体性,它的存在主要通过知识形态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经济资源。由于企业资产的组成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一样,企业可以通过对其所拥有的多种无形资产进行谋划与运营,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的增值。结合电科院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对科研成果资本化运营、科研成果增值交易等可以使电科院的科研成果得到增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电科院可以通过使用其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独资创办企业,合办企业,科研成果入股,利用无形资产资本扩张等方式进行资本的运营,使电科院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增值。

其次,电科院可以灵活对其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市场化交易,使无形资产得到增值。其方式包括通过对其科研成果的转让以及科研成果的许可使用,为电科院带了收益,完成无形资产的增值。

二、科研成果的资本化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1.利用科研成果自办企业。科研单位自办企业,是科研单位使用自身已有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并且出资办企业,将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技术产品的生产,并将生产的产品通过一定的渠道出售从而获得收益。

电科院有着坚实的科研基础,经过多年积累,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电科院的研发队伍,具有学历、水平较高、科研思路先进这一特点,并且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技术。经过长时间累积,使科研设施和科研手段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了改进与提高。目前科研单位通过自办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用取得的效益来补充科研经费的不足,这一方式得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电科院具有国企的背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不大,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速度相对较快难度相对较低,企业的资金链便得到了保障,保证了企业日常的良好运转。因此电科院应充分利用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转化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为目的,创建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面向市场,为电科院获得盈利。

由于电科院创立的公司系国有独资企业,不设股东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行使职权[1]。股东会职权的行使以及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均由董事会操作,董事会成员由电科院派出;监事会进行监督与控制,其成员来自公司委派的成员和职工代表;战略的进行和日常事务管理有总经理负责,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电科院改变过去由院长管处长,处长管经理的模式,通过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代表、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自办公司的监管。

对于电科院来说,出资创办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技术优势,将与电力相关的技术产品作为其未来重点研发方向。同时可以利用所拥有的科研成果通过取得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办理相关注资手续,并向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提交相关的材料进行注册,完成相应的程序。

电科院自办企业,其益处体现在:(1)电科院自行实施产业化,不存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模式,所以其新的科研成果转化生产的速度较快,并且有效的减少了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障碍。(2)因为电科院有着强大的科研团队,在企业的对技术支持和后续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通过快速的对科研成果进行优化升级,更好地迎合市场。

电科院自办企业这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有:(1)如果电科院自办企业,那么电科院必须解决如建立销售渠道、良好的生产管理、资金的筹措和运作等实际问题。(2)电科院自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多来自于科研战线,许多人缺乏企业管理的必要知识与经验,即使具备良好的态度与热情,但大多数都无法成为合格的管理者。(3)电科院自办企业在发展初期,其自身资源,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与电科院的特殊关系却束缚了经营者的胆略,使企业和管理者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气势。

2.利用科研成果合作创业。科研院所可以将评估后的科研成果作为资本投入进行企业创业,即合作创业。电科院可以通过合伙制合资企业这种方式进行科研成果的合作创业。合伙制合资企业这种合作形式是通过合同形式而不是股权安排来明确合作中的责任和关系,例如技术研发、管理合同和特许专营权等,其实施共同控制的程度依其合同条款,取得利润也依据合同条款分配[2]。

电科院合作创业的益处体现在:(1)通过签订契约进行合作,其合作方式灵活,能够促使科研成技术快速的产业化。(2)电科院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电科院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他人拥有资金、渠道和经营企业经验等优势形成良好的结合,从而有效避免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中技术障碍、市场销售障碍的出现。

电科院合作创业这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有:(1)公司分裂。当电科院与其他投资者合作设立企业,当企业效益下滑时,其内部双方就会产生矛盾,某一方很可能去做有损害企业利益的事。甚至个别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利用非常规手段而侵害公司的利益。(2)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如何确定以及升级优化后的技术成果权属分配,这些问题容易引起电科院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纠纷。

3.利用科研成果入股。科研成果入股是指电科院将其所拥有的科研成果,经过专业评估之后,以股份的形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利益共享,承担共同的风险,形成一个联合体,同时其利益和责任根据股权结构来明确。

电科院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等科研成果,可以将科研成果作为非货币资产对一些需要电科院技术的企业进行作价出资,去获得一定的股份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按股权获得收益

电科院利用科研成果入股这一模式的益处包括:(1)电科院拥有企业股份,全程参与企业的经营,能按期得到分红;(2)对合作企业来说,面临的风险较小,合作企业所支付的股权知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如果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不好,企业收益情况不好,技术股权虽然什么收益,但企业几乎等于没有支出[3]。

电科院采用科研成果入股这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有:(1)只有当科研成果的价值足够大,在企业中所占股份才能达到一定比例,电科院位才能获得公司决策管理的权力;(2)技术价值评估困难,公允的技术评估价值难以获得,因此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直接效益无法准确预测。

三、科研成果的交易增值模式研究

1.电科院科技成果的转让。科研成果的交易可以通过出让、许可使用权等方式,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增值。权利人在技术型知识产权研发成功后可能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权利人可以通过出售、租赁等方式实现技术型知识产权的价值。

电科院也在长期的工作中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此电科院可以在对科技成果的运营时通过借助签订、合同进行有偿转让,这是电科院将其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资本通过许可证协议或合同转让等方式允许受让方使用该种无形资本的一种商业交易方式。在这一种模式下,电科院既获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又得到了继续科研的资金支持,并且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和困境得到了解决,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率。而企业借助高校的科技成果改进技术,优化结构,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实现最大投资回报率和获取高额利润[4]。

电科院科技成果转让的优势体现在:(1)这种模式实现了技术成果创造与实施转化的分离,有利于研究创造者与实施产业化者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2)交易程序较为简单,电科院与合作的企业只需就价格等相关事宜进行谈判,签署合同就完成了合作。(3)对电科院说,迅速获得现金收入,可以解决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5]。

电科院科技成果转让的问题主要是:(1)该技术成果往往只能有一个买主,这使得买家要支付较多的费用,但电科院所得价款却并不多。(2)科研机构的科研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对口,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可能十分的复杂,其超出了电科院的科研能力。

2.电科院科技成果的许可使用。因为电科院掌握了大量科研成果,因此电科院可以继续对其所有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进行使用,同时授权许可其他企业在使用该专利技术。这种方式下科研成果所有权不转移,企业通过支付使用费获得科研成果使用权,高校通过收取使用费获得收益。

电科院科研成果租赁的优势在于:(1)实现了技术成果创造者与技术成果使用者的分离,更好地发挥创造者与使用者彼此的优势。(2)电科院可以向多人多次转移科研成果使用权,同时被许可人交付的科研成果使用费相对较低,而电科院的收费总量却较高,大大提高了双方合作的满意程度。

电科院科研成果租赁的所面临问题是:(1)如果过度许可他人使用技术成果,会造成高技术使用泛滥、被许可人生产的产品滞销。(2)另外,购买方在购买一些保密的科研成果时,必须要对该项技术有全免的了解以及详细的认识,才能够有效地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消化。

四、结论与建议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电科院可以通过使用其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独资创办企业,合办企业,科研成果入股,利用无形资产资本扩张等方式进行资本的运营,使电科院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增值。

参考文献

[1]左猛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28.

[2]朱双庆.技术入股型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6-50.

[3]林东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14.

篇10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 问题 策略

一定的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其能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现代企业来讲,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产管理,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其经营过程中资产管理相关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这一现实情况下,对企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来寻求其进一步强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现代企业的稳定经营与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资产管理概述

企业资产管理主要面对的是资产密集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特征的主要表现,其内容包括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适当的存货投资,适当的现金投资。进行企业资产管理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促进企业资产有效利用率的提高上,通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限度维持。

二、当前企业资产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

归结当前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度缺乏。在实际存在资产管理脱节的情况,造成物资管理使用部门同财务部门间的模糊衔接与制约;第二,处置企业固定资产的随意性大。资产处置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管理混乱,加大了资产流失的风险,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第三,不明确的预算管理目的。预算管理的开展未有相应的企业战略环境,就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与长期目标的冲突,难以保障预算效果。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企业主管业务较差,其通过出售股份或优质资产的形式来获得目标利润,就往往会造成其资产运作与长期战略的脱节;第四,对无形的核算与披露不足。就当前来看,在核算企业无形资产过程中,范围较为狭窄,且企业自身在对所拥有无形资产的揭示上过少,非上市企业的披露则更少,这与会计报告的使用要求存在冲突;第五,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缺失,其应有的管理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企业资产管理的强化策略分析

(一)做好企业的内部监督

首先,企业法人代表方面,应针对重大决策进行审批制度的建立,以避免独断专行、盲目投资等情况的发生;其次,企业部门管理方面,应通过相应制度的建立,来使各部门间形成彼此的牵制,以避免集体或部门权力过大情况的发生;关键岗位人员方面,应建立定期稽查制度和岗位轮岗制度,以避免等类似情况的发生。

(二)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在风险与回报间加以权衡,一个回报较好的投资项目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当的投资方向、适当的投资环境及适当的环境变化。待项目建成后,良好的经营与科学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任一因素出现问题均会造成支出的增加,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使企业陷入到困境当中。因此,对于投资决策,企业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与慎重,应做好风险的识别、判断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实施战略化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石,在预算管理实施之前,企业应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与市场调研,从而对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各期预算的编制,使各期预算合理地衔接在一起,规避盲目预算情况的发生。编制预算时,应当长短结合,并始终围绕企业战略这一核心进行。在有了既定的企业战略时,企业年度预算应当以年度战略目标为依据,并需对下年度市场因素和企业资源进行考虑,来对下年度预算的指标作出调整,这样,预算指标的盲目性和所以性减少了,促进了资产效率的提高。

(四)做好对无形资产的披露工作

以会计报告为基础,来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方式进行改进,采取多样、丰富的披露形式,来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信息进行定性、定量的披露,以及时、充分的满足用户需求。其中,资产负债表当中,除对投资成本、摊销价值等进行披露外,还需要对具有可计量性的、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的无形资产进行定量、分类的披露。此外,建议增加能够对无形资产变化作出动态反应的明细表,其类目包含了无形资产的种类、来源、增减金额、摊销金额、结余金额、转让所有权收入、让渡所有权收入等,且在无形资产的投资数额较大时,可进行单独的罗列。

(五)完善企业内控绩效考核机制

为确保企业内控与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应通过制定专门人员或设立专门机构来对企业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通过动态监控机制的建立,来将考核评价结果向奖惩执行部分作出及时的反馈,以此来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依靠该项举措来鼓励人员不断学习,使人才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最终促成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日趋复杂,只有将资产管理做好,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借鉴上述策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实施开展,从而使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开展,使企业资产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红照.浅议企业资产管理[J].经管视线.2011

[2]崔南方,范体军.企业资产管理的思想与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