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小明同学观看奥运会比赛为情境,结合奥运比赛中的一些项目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力无处不在。分析: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力无处不在。通过学生回答将运动项目中的现象与本章所学三种力对应起来,突出主题。以此情境贯穿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主线。
2.建构知识体系。
本板块通过设计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活动一:展示射箭、撑杆跳高、蹦床等图片,并提出五个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复习弹力。(1)是什么物体对箭施加了力,使箭由静止变为向前运动?这个力属于什么力?(2)弓和弦为什么会产生力?(3)如果想让箭射得更远一些,你应该怎么做?弓能否无限制地被拉弯?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4)根据上面的原理制成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请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5)弹性形变的弓能把箭射出去,说明弓具有什么能量?图片中还有哪些运动项目利用了这种能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弹力产生的原因,强调弹簧测力计原理并巩固其使用方法。利用小组讨论生生互助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活动二:借助举重比赛,以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重力的相关知识。(1)举重运动员要把杠铃举起来,需要克服什么力?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杠铃所受的力吗?(2)杠铃受到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杠铃的质量越大,举起杠铃所需的力也越大,物重和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用简洁的数学公式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4)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请你画出在家看电视直播的同学和在伦敦看比赛的观众所受重力的方向。说明如何用重锤线判断举重场馆的墙面是否竖直。(5)举重台的地面不是一般的地面,你知道原因吗?被举高的杠铃具有什么能量?以举重比赛的情境作为背景,专门针对杠铃受的重力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重力部分的重点知识和重点实验。活动三:借助单杠比赛,以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知识。(1)单杠比赛中运动员的手和单杠之间有力存在吗?如果有,是什么力?(2)运动员上单杠之前为什么在手上抹一些镁粉?(3)运动员在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能不能太紧,为什么?(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以单杠比赛情境为背景,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抛出,让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四:结合跳马比赛视频和赛艇比赛的视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什么是力。(1)跳马的运动员明明给跳马向下施力,结果人却腾空而起,这是什么原因?(2)桨向后给水施力,是否也对桨施力?这个力的方向朝向哪里?(3)结合跳马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还有哪些项目中运用了这一原理?(4)跳马比赛中,力的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产生的效果?(5)桨和水之间相互产生力的作用,力是不是只能由人施加?到底什么是力?利用比赛实例来让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概念到底该如何表述,使学生对力的概念做到理解透彻。复习以实际运动项目为背景,实际事例为依托,体现物理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3.能力提升,提升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设计 技巧和艺术
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加涅
我国学者乌美娜教授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与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相比,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更容易掌握和控制各种教学要素,能够做到发现错误及时修改,从而使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课堂是一个学习的课堂,也是一个生命的课堂,需要教师激活。而激活的关键在于教师有全面严密的预设,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求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课堂教学设计,也要讲究技巧和艺术。下面,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经验谈谈看法。
一、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新课程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一要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完善自己,创造自己。所以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设计出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案,让物理学习充满乐趣。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节课中,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小实验,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设疑提问:将漏斗口朝下,用手将乒乓球托在漏斗口内,然后从漏斗颈部向下吹气,这是把手拿开,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会掉下来。”紧接着让学生做此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心中充满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这样导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去。
二、教学设计要多设计点拨,少设计讲解,多设计“情境”,少设计“平静”。
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不能“满堂灌”,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多地设计点拨。真正有效的点拨,能使学生将“已知”和“未知”建立联系,能让学生开启一个崭新的视角。教师通过各种情境,用启发性、刺激性的语言去点拨,力争通过简捷的信号刺激,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节中,对于噪声的来源我是这样设计的。
情境创设
活动1:听一段优美的音乐。
活动2:用泡沫塑料刮黑板,听听产生的声音。
活动3:大家来唱一首歌。
活动4:让学生一起听一名学生讲故事,同时让另一名学生在旁边大声唱歌。
通过对比活动1和活动2,提问:你喜欢那一种声音?通过对比活动3和活动4,提问:唱歌对大家听故事有什么影响?根据学生说出的理由,非常自然地进入“噪声”的学习。
又如在研究“摩擦力与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时,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那当然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我用一很光滑木板在不太光滑的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然后将木板放在玻璃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并不比前者小。这样引导,学生一下子有了探究的欲望,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然后乘势问:如何测摩擦力?如何实验?如何改变压力?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刚才的实验如何解释?沿着这样的思路,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做既能创造性地完成本实验,又能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设计要容量饱满、适中。
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多种教育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通过物理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描述。在教学活动中,每堂课的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一节课的容量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多了教不完,势必“蜻蜓点水”;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我认为:在把握学生能否接受的前提下,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深度,即教学容量要根据全班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确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在设计时,教师要有效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有效突出智能因素发展,有效激发非智能因素,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设计时,教师要把握住本节课知识的最基本的结构框架,把握住显性和隐性的智能因素。当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终身受益的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还要减轻学生负担,不能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任何内容,给学生留作业的质量要高,总量要适中,节假日、双休日不留或少留作业等。
总之,在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仍是关键,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认真钻研教材,仔细设计教学环节,就一定会有精彩的课堂呈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94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我们大家都知道科学探究教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又不是只有这一种。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该带领学生怎样更好地完成探究内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找出一条道路。下面,笔者就探究过程的设计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我们看到或要讲解某一课题时所想到的相关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和教师所想的不一定相吻合,他们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可能和教师所想的完全不相干。所以,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教师想要讲什么,尽可能不要让学生瞎提问。比如在讲解“燃料的热值”时,学生一定知道燃料是用来干什么的,但可能只想到燃料有汽油、柴油。他们想的不完整,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燃料还有很多,比如,煤炭、酒精、木柴、煤气等。学生只有知道相对多了才能更好的提出问题。学生想到为什么有的汽车用汽油,有的用柴油,还有的用天然气?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家都用天然气来煮饭?相同的天然气和煤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相同吗?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下一个步骤的关键。学生只有把问题的答案猜对了才能形成思维定势,朝着问题的答案的方向去思考。胡乱的猜想与假设只会把问题搞的越来越复杂。所以,猜想与假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猜,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比热容”这一节时,学生猜想“为什么海水和沙子的温度变化的快慢不一样呢?”学生可能猜测很多,可能有质量、位置、状态等等。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猜测,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海水和沙子不同的有很多,但是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学生会联想到是种类,这样就达到了目的。再如,讲解“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动能的定义,是物理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教师引导学生物体本身那点不一样,运动和什么有关。学生很容易猜测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猜想做实验。这样学生很容易做好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是进行实验的先决条件。只有将实验计划设计制定好才能更好的进行试验。实验的计划尽可能的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形成方案自己制定。教师在学生讨论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参与到学生之中,给学生点拨指导,使学生避免走弯路。各组制定好计划以后教师要对各组的实验计划进行简单地评讲,最后形成统一的试验方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方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可以提出学生不注意的问题,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中,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烧杯底部为什么要放石棉网?为什么要向烧杯中加温水?烧杯上方为什么要加一个纸盖?酒精灯该如何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放到什么位置?数据如何记录等一些问题。
四、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当实验方案确定好之后,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个别出现错误的小组进行指导,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避免让有些学生无事可做。如“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酒精灯的位置高度放的是否正确,试管中冰的多少是否适中,温度计的用法有无错误,试管距烧杯底部的距离是否适中,温度计读数方法的问题,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凹面相平,不能俯视、仰视。另外,在试验中也要注意是否存在不安全的隐患等问题。如“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方法,学生操作是否正确,酒精洒出点燃怎么办等。
五、分析与论证
试验做完之后并不能说明整个探究实验都结束了,我们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后得出结论。当然,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可以用图表的方法。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中,课本中给出了一个表格和一个坐标系,让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标出各个时刻的温度,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水的沸腾图像。通过实验数据和坐标系可以看出,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再如,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六、评估
评估在探究过程中不一定必须具有。但是评估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时间来回顾一下自己的实验探究,反思实验过程的优缺点。如“探究液体压强因素”时采用框架上蒙橡皮膜的装置,橡皮膜的凹陷程度是否能正确反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关系?某同学观察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发现温度仍在持续升高,原因是什么?在全班同时探究水沸腾的特征,各小组测的水的沸点却有差异,原因何在?在探究过程中,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通过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交流与合作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是探究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探究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交流与合作使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关系更为紧密,组与组之间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比如,在讲解“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出看看那一小组能够举出更多例子来说明蒸发快慢和三个因素有关。这一句话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团结,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篇4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着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了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心智品质。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 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境: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境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篇5
一个完整的陷阱设计,包括铺设陷阱、引入陷阱、陷入陷阱、跳出陷阱、陷阱反馈等环节,陷阱反馈是陷阱教学的延续,主要是追踪学生在今后遇到相同或相似问题,是否能自觉调整解题策略,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学生遇到相同或相似问题时能正确进行解答,则说明陷阱设计达到目的;如果学生遇相同或相似问题时不能正确解答,说明学生并没有产生有效的心理应激,这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陷阱设计策略,一个好的教学陷阱,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全面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审题的解题习惯;有利于学生摆脱错误的生活经验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如何设计教学陷阱呢?
1以“先例”作引子,用“相似性”作伪装,铺设解题陷阱,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老师先设计好引子,利用引子引导学生进入陷阱,这有一种“引君人瓮”的意思,所设计的引子要有较强的导向性,陷阱要有较强的伪装性,学生在引子中产生一定的思维模式,然后将这种思维模式运用到老师所设计的陷阱中,学生陷入陷阱,自以为获得成功,但经过老师的陷阱分析,成就感落空,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产生不可再上当的心理效应,学生“被骗”之后,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并纠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产生新的解题思想,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会自觉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之。
例1设计陷阱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引子的设计(1)某同学用18N的水平推力推着物决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使物块前进了8m远,则这同学对物块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正确解答W=P(s)=18N×8m=144J,
以“相似性”作伪装进行陷阱设计(2)某同学用力将一重28N的铅球推出水平距离8m远,平均推力为200N,则这同学对铅球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掉入陷阱,做出以下解答
w=f(s)=200N×8m=1600J,
陷阱收效分析从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陷入了老师设计的陷阱而浑然不知,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一题与第二题的异同点,相同点是,都是求力做功的大小;不同点是,第一题的8m是推力方向上的距离,而第二题的铅球从手中飞出去之后不再受手的推力作用,铅球运行8m,是因具有惯性,并不是推力产生的效果,通过这样一个陷阱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在解答类似问题时,只有认真分析出题目出现的力及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才能做出正确解答。
例2设计陷阱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理解,
引子的设计一支粉笔的密度为2.9×10(3)kg/m3,给老师用完一半后,剩余的密度为多少?
学生正确解答密度不变,仍为2.9×103kg/m(3),
老师设计陷阱某氧气瓶内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是多少?
学生陷入陷阱学生答案为5×10(3) kg/m(3),
老师分析,帮学生跳出陷阱同种物质密度相同,粉笔用完一半后,质量减少了一半,体积也减少了一半,粉笔的密度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氧气并没有固定的体积,对于瓶装的氧气来说,瓶的容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当氧气用去一半质量后,氧气瓶的体积不变,剩余氧气的密度为2.5×103kg/m3,老师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分析题设条件,正确解答问题。
2一题多问。变换条件。铺设思维陷阱。打破思维定势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在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时,必然会受到来自于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产生思维上定势,思维定势其实就是旧思维的延续,采用一题多问,变换条件的陷阱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这种陷阱设计方法就是在同一道题中设计多个问题,设计好每个问题不同的解题条件,给出其中一个问题的明显解题条件(设计“明条件”),故意隐藏其他问题的解题条件(设计“暗条件”),学生会习惯性地将“明条件”用到每个问题的解答中,掉入老师设计的陷阱,用错了解题条件而自认为解题正确,老师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跳出陷阱,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产生新的思维方法。
现以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例,具体说明如何用这种方
陷阱收效分析学生陷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当物重为9N时,拉力为5N,并且利用这一条件准确求出第一问,但是当物重为12N时,学生延续着拉力为5N的思维去求第二问,学生忽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当物重为12N时,拉力已经不再是5N了,第二问应该先求出动滑轮的重,再求出提12N物重时的拉力,再用滑轮组机械效率公式求解,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
3利用实验设计陷阱,暴露学生思维,通过实验结果学生的错误观念
这种陷阱设计多用于针对学生错误的感性经验,学生在生活中对物理世界产生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有些是错误的,利用实验设计陷阱,对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或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有很好的突破作用,这种陷阱设计方法,先是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学生就会运用错误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落入老师设计的陷阱中,老师再运用实验手段,学生的错误观念
例设计陷阱更正“扇扇子凉爽是因为扇扇子能降低气温”的错误观点。
利用实验创设情景用扇子扇学生,让学生陈述感觉,老师表述,当气温降低的时候,人会觉得冷,扇扇子觉得凉是不是因为扇扇子降低了气温呢?
学生掉入陷阱,暴露思维过程气温降低,人会觉得冷,因此扇扇子觉得凉是因为扇扇子降低了气温。
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跳出陷阱步骤一,选择一支测气温的温度计,用手拿着上端,让学生读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对着温度计的玻璃泡用力扇扇子,持续10s之后,再读取温度计示数,两次读数进行比较,步骤二,用纱布在酒精中浸湿之后,裹在玻璃泡上,用扇子扇10s,读取温度计示数从实验中可以发现,扇扇子并不能降低气温,人之所以觉得凉爽是因为扇扇子能加快人体汗液蒸发,人体汗液在蒸发过程要从人体吸热。
4设计语言表述陷阱,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物理语言在表述上出现一点偏差,反映的物理意义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容易对物理概念或物理公式表达出纯粹的数学量变关系,忽略了公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造成表述上的错误,设计语言陷阱,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或规律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表述,这种陷阱设计方法,是先利用引子或其他手段引导学生陈述出自己的错误表达,老师再对其错误的表述进行指正。
如设计陷阱更正学生“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的错误表述。
老师设计引子对于欧姆定律,如何用文字表述?
学生正确表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老师设计陷阱对于公式,如何用文字表述?
学生陷入陷阱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篇6
1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基于意义建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得到充分思考和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经验成为新授认知构建活动的先行者,成为新思维、新知识的固着点.压强的概念教学以激起学生对记忆的提取作为第一步,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表述,进而提出问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和哪些因素相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从举例的角度来探索问题解决的相关思路.对可能出现的讨论结果进行预设:(1)压力越大,则形变效果越明显.举例:用力压迫海绵,压力越大,海绵下陷的程度越严重.(2)压力越大,形变效果越明显.也存在反例:用力压迫墙壁,看不到墙壁下陷的效果.(3)作用于相同的对象,压力相同时,形变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举例:同样一个人,站在海绵上和躺在海绵上,压力的大小都等于人的重力,但是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
2围绕探究目标,引导学生以科学化的思维进行猜想
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序化和方向性都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条理,更为深入.因此,对学生通过讨论而提出的观点,教师要在总结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方向逐渐调整至下一步所要探索的方向上.就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讨论而言,限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他们的举例还较为狭隘.为了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感性信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他们常见但却未曾深入思考的有关实例.最后在引导学生对大量的实例进行对比之后,让他们提出猜想: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压力的大小,还可能包括作用面积、接触面的软硬程度.教师要让学生将思维聚焦到压力的相关因素上,缩小研究的着眼点:如果是针对同一受力物体,如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大小和作用面积的关系呢?
3引导学生构建多变量问题的处理思路,并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
初中学生在科学探究上的经验积累还相当单薄,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对问题处理思路的设计要兼顾到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教师也要提醒学生科研有不同层次,物理研究固然追求定量式的研究,但是任何研究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解决问题时,先给出一个初步的、定性的研究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猜想时,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1)你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来充当受力物体?(2)你准备怎样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3)你准备由什么物体来提供压力?(4)如果我们的研究目的只是定性研究,那么压力大小和作用面积是否需要具体测量?受初中生接受能力所限,本节有关探究内容,笔者认为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因此,学生对压力效果的比较从受力物体的下陷程度来进行描述,教师应该肯定这一说法.学生在讨论过程集思广益,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同压力作用的前提下,比较不同作用面积对应的压力作用效果,就能研究出作用面积是否会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相应的,在相同作用面积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压力所对应的作用效果,则可研究压力大小对效果的影响.这些思路就已经包含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教师应对此类方案予以肯定,并加以强调.学生还会在讨论中提出若干实验过程的具体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总结时,也要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这就属于定量研究,而现在我们的目的只是对相关因素进行定性的探究.因此实验还可以更加简便地进行,类比之前所举例子中,人躺着或站着两种不同方式的压力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例如长方体的砖头,通过横放或竖放来改变受力面积;可以叠放多块砖头的方式来保持作用面积相同,改变压力大小,以此观察相关结果.
4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并总结规律
初中物理课堂上所安排的实验次数是有限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对应的实验资源,发掘其隐含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有关能力训练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实验的认识能由此及彼地拓展开来,让学生能联想到类似的问题以及相近的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通过归纳和推理来认识结论的普遍性.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也能获得较为直观的认识,而关键性的步骤是结论的归纳.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对应选定的材料,当压力相同时,作用面积越小,作用效果则越明显;当作用面积一致时,压力越大,相应效果越明显.教师进一步提供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构建定量的认识:对大多数材料而言,在压力大小一致时,压力的效果会因为作用面积的减小而变大,他们之间为反比的关系;当作用面积相同时,压力的效果会因为其大小增大而增强,即二者间存在正比的关系.教师更进一步将压力的作用效果定义为压强,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虽然真正的物理探究过程不会如此简单,但是这样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他们体会其中的严谨性.
5引导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推动新知识的同化
篇7
在日常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以下五个步骤:教学分析、学习目标阐明、环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其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环境与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对教学资源的设计
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可以分为对白板软件内置资源的设计和对本机中或网络上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白板软件内置资源库为物理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其开放式的框架也为我们自主开发或校本开发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课前,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在内置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素材或资源。对于一般素材,要进一步考虑其加工利用方式;对于直接可利用的资源,要设计其呈现方式。
例如,在“透镜”一课中,我课前把绘制的各种透镜添加到图片库中,课上让学生进行分类拖动;在归纳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时,各种方法可以随意拖出,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随意性和针对性。
另外,白板在其配套软件的支持下,为我们提供了计算机界面工作模式、tracebook等模式。这些模式可以使我们方便地调用白板内置资源和计算机本机资源,并且可以随意切换,为我们在课堂上展示资源、组织活动提供了更多便利。
二、对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教学具有如下特征,比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练习所学内容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重视学习过程中社会交流的作用等。其中的许多特征都是在充分交互的前提下才能有所体现。白板的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为增强课堂上的各种交互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白板环境中,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人―机活动设计与人―人活动设计。人―机活动指教师或学生利用感应笔对白板和计算机进行一系列操作,人―人活动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例如,在简单电路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感应笔对仿真物理实验室中的器材进行操作,边进行仿真实验边讲解;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学习电路的连接、进行电路的设计;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对电路进行修改。这样的交互活动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对话协作,展示、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等,从而让课堂教学“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互动教学中学习。
三、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交互式白板可以对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所有操作信息进行记录,这些记录是开展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的依据之一。
例如,在有关光现象的作图复习中,我们可合理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评价:(1)自我评价。学生把自己的作图与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要求进行对比,看哪里已达到要求,哪里还有不规范的地方,从而改进自己的作图。(2)过程评价。让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现场作图,老师就学生在白板上作图过程中的小细节进行评价,针对共性问题,以点带面地加以引导。(3)交互评价。其他学生对白板上的作图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篇8
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不符
我国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诸多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不符等。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的开展,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存在局限性,没有与教学目标进行结合,导致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不符,降低了物理课堂的实效性[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内容设计并未与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导致教学效率下降,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缺乏实效性,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情境创设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情境创设教学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的开展,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情境内容创设会存在与教学内容不符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材内容,降低了物理课堂的实效性[2]。此外,物理教师对于情境创设教学的理解不到位,情境创设的内容与方法存在局限性,导致情境创设设置不合理,降低了物理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三)情境创设缺乏实效性
情境创设缺乏实效性,是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现阶段,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较功利化,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学质量,使得物理课堂缺乏实效性,降低了物理教学效率。此外,相关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素材缺乏,导致情境创设内容与方法具有局限性,使得情境创设教学无法在物理课堂中充分发挥效用,降低了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二、基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情境创设有效策略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融合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效率,对于情境创设内容设置需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进而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开展,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提高情境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情境创设教学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进行呈现,降低了物理教学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境创设教学属于新的教学模式,其能够降低初中物理教学的难度,使得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提高了物理教学效率。
(二)丰富情境创设的形式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在不断改革,不仅注重学生物理知识教学,同时重视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注重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需要丰富情境创设教学形式,使得情境设计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进而提高情境创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方法创新情境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物理课堂的顺利开展。丰富情境创设教学形式,能够构建民主、和谐的初中物理课堂,有助于物理教学的开展。
(三)提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篇9
工作。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只是其中知识排列与组合的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这种观点启示我们,在学校中不存在学困生,学生彼此之间只有兴趣爱好的不同、发展潜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异。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讲,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计划设计中,始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以他们为中心,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规划。具体来讲,第一,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学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他们自己对于知识的探求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第二,不能够应用教条化的统一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种方式最终的结果就是践踏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击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压制,非常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解放自身与学生的思想,应用贴近实践化与生活化的方式,全面开发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与探索物理知识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二、主动建构原则
主动构建原则的应用,有利于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使得他们在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中全面提高学习的成绩与能力。具体来讲,包括分组讨论,交流,生活化实验教学,学生积极对生活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进行调查与研究,物理知识生活化应用的小游戏等等。在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可以融入生活,通过观察、动手实验操作等,把具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的物理知识变为生活中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实物来加以学习和研究。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内容是关于电学的,如果不把生活化的内容融合进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其中的一些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不易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物理教师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国家电网建设与日常的电网线路维修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课堂物理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增强自身对于电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这种理解中形成对于物理知识的研究能力和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注重个体评价的原则
注重个体评价,指的是高中物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
篇10
【关键词】教学反思;引领学习
引言
坊间流传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知是哪位专家说的,伤了千万一线教师的心。现在的社会,说话的人多,做实事的人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调查,哪来的发言权。很多的废话都有跟风,溜须拍马之嫌。当权者权力无所不用其极,开会开会,学习,学习…任时间流逝,弑激情才华与无形,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反过来,我们教师应有所做为,有所反思,有所进步,有所改变。就个人观点来说,好教师一定有大量的教学反思,有大量的教育反思,有对反思的总结,有对反思的改变。抓住教学教育的点点滴滴,最终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是我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反思,希望对千万同行们有丁点的帮助。
在日常教学中,物理难的声音一直不绝于我的耳中。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多注意引领,学生对物理的感受定会好一些。
一、引领学生学会读题
物理和数学不同,物理字多,不能像数学一样设未知数X。物理中的物理量都赋予特定的含义,考察时也得放在特定的物理场景中。物理场景的描述必然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描述,但很多场景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现在很多的中学生娇生惯养,五谷不分,生活经历少的可怜,这直接导致他们对物理情景想象非常困难。再加上电和磁块本身非常抽象,可以预见的物理学习困境――题读不懂。题都读不懂,再简单的物理问题也就不会了。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引领他们去读题,去感悟物理情景,学生做题会感觉容易很多,物理学习兴趣会增加很多。可是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怎样才能有效的引领同学们去读题,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见。
(一)注意空间关键词
力和能是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主线,不同的空间可能受到的力不同。在读题中,尤其要弄清物体是在水平面,还是在斜面,或者在立体空间。若是物体与面有接触,可能要考虑接触面是否有弹力,有弹力还要分析是否有摩擦力。力弄清楚才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才可能弄清楚过程中功能转化关系。
(二)注意力学信号
物体的重力是否不计可能关乎整个物体的解决,尤其是题目本身不计重力,但粗心没注意,这就导致题目变得非常复杂,解决不了,最终劳而无功,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电磁场中,质子,电子,离子是不计重力,其他带电体一般都要计重力。同时也要注意是重力不计,不是质量不计。
(三)明确已知量
高中物理很多题目用字母表示已知量,而求解时我们设的已知量也是字母。这给我们同学们造成的感觉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求呢?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只有稍微点拨就可以了,告诉同学们用已知量把未知量表示出来就是求解过程。
二、概念要清晰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概念清晰,概念不清晰是不会做题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应该多注意概念这一块的教学。例如平均速度,其意义是粗略描述物置变化,换句话说它不能精确描述物置变化快慢。有一题目是这样说的:某一物体沿直线由A运动到B,直线距离是三十米,过程平均速度是三十米每秒,我们可以求出A到B的时间是一秒。然而A到B中点时间是多少,物体在中点的速度一定是三十米每秒吗?很多学生都疑惑上两个问题。若我们从平均速度的意义来找,我们只知道零时刻在A点,一秒末在B点,其他的我们不清楚。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记住对应位移对应平均速度。还有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的意义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既然是变化,就有变大和变小,包含汽车启动和刹车过程。物体有加速度只是说明物体速度变化,但速度不一定增加。我们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注意概念清晰,注意细节的差别,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学生物理成绩还怕上不来吗?
三、要与数学结合
数学是工具型学科,物理应用数学最多。数学中的公式,结论在物理中会应用到,甚至数学中的方法思路在物理中也有应用。例如在判断接触弹力有无的问题上,我们采用的是假设加状态判定,先假设接触面无弹力,再把相接触的物体撤去,若原物体状态不变,则假设成立,若原物体状态改变,则假设不成立。这和数学中的反证法不一样的吗。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还常用到函数图像,方程思想,归纳法,不仅仅是一些公式定理。物理和数学,五百年前本一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强化物理与数学的联系,应强化运用数学公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应强化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物理问题。
小结
从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同学们如何学习物理,如何学好物理,减少同学们认识物理的误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差别很大,不能像学习初中物理那样学习高中物理。合理的思想上和学习方法上的引领,让我们的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并且能在考试中有好的分数反馈,这才是他们学习学好物理的最强大动力。俗话说:付出终有回报。实际上,很多时候付出是没有回报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丝毫进步,时间久了,对物理就麻木了。所以物理老师定要做好领路人,让更多人从进入高中时就注意高中物理怎么学,让更多的学生学好物理。这也是所有物理老师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乌没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况晨光.教师应强化问题教学意识[J].中国教师,2006
[3]杨西强.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现代应用
[4]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