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前言
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公司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与保险公司的生死存亡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当今社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实现对保险公司风险的严格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险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是当前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使其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用良好的行业形象和信誉给客户以安全感,让他们对保险公司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有效地促进保险行业持续发展。
2、什么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通过利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衡量、识别,从而使保险公司所存在的风险得到最大程度地降低,最终实现风险成本最小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衡量以及风险的分析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三个方面内容,要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风险的识别。准确地对保险公司当中的受损标的、风险源、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公司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避免对公司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首先,对受损标的的识别有助于保险公司迅速判断受损标的内容是人力资本还是金融资产,进而能够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从对风险源的识别,保险公司能够有效分析出当前面临的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组成的保险公司外部环境风险,也就是人们常听到的非保险风险。
再次,准确识别保险公司运营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能够让保险公司对其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等行为中存在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使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得到有效地管理与控制。
最后是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即对保险公司经营环节中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使保险公司对有可能导致承保风险、定价风险以及理赔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认,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承保、定价和理赔风险。
3、当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公司主要指的是经营保险业的经济组织,在我国主要分为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大类别,这两者的业务范围并不相同。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下面就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类别进行现状的分析。
3.1、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1.1、公司业务员缺乏风险意识
当前我国的许多财产保险公司过于注重公司规模的发展,而不注重对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且在对公司业务员的管理上不够严格,只注重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得业务员在工作过程中片面追求业绩以提高薪酬,严重缺乏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导致财产保险公司存在严重的风险。此外,当前社会道德风险问题突出,表现在投保人或被保险对象在投保过程中存在隐瞒、欺骗等情况,甚至是编造保险事故企图讹骗钱财,保险公司员工和管理者如果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意识,就会助长这种行为的滋生。
3.1.2、核保核赔制度不完善
财产保险公司核保核赔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其在承保理赔中面临严重风险。许多财产保险公司没有严格依照《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核保核赔,使得擅自承保定损理赔、违规支付手续费、盲目签单承保以及违法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等行为盛行,严重破坏了保险行业发展秩序[1]。
3.1.3、资产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机构不规范导致资产结构不合理,从表面上看,这些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高速增长,但是其中大量资产属于泡沫资产,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产结构风险。
3.2、人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2.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当前许多人寿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当前人寿保险公司中存在的违规资金运用现象的滋生,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日益严重[2]。
3.2.2、核保人员素质不高
核保人员素质偏低会影响人寿保险公司的核保队伍建设,进而会导致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存在业务核保问题和承保风险问题的突出,这就严重阻碍了人寿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3.2.3、恶性剥削现象严重
恶性剥削现象的严重存在会使人寿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的行业生存发展规则中被淘汰。因此,人寿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厘订费率,简化费率审批手续,同时,加强对费率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3.3、存在利差损风险
长期存在利差损风险是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人寿保险公司都会存在的问题,这主要归结于经营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导致在短时间内人寿保险公司无法避免盲目追求公司业务规模等问题的存在。
4、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主要措施
4.1、将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引进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软件,如: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一种风险价值模型,也称风险价值法,常常运用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将VaR风险模型有效进入到保险公司凤霞管理与控制工作中,能够实现保险公司对个别资产或者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
保险公司有效利用VaR风险模型进行风险控制,可以让保险公司的客户能够明确他们在进行的金融交易面临着多大的风险,还可以为所有保险公司客户设置VaR限额,防止出现过度的投机行为[3]。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严格执行VaR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部分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
4.2、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风险管理,积极培养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经常召开风险管理会议,使资产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建立宏观和微观的风险管理模式,形成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4.3、将责任细化到保险公司员工个人,完善核保承保制度
保险公司必须要在业务拓展同时加强对公司的管理,包括内部员工管理和内部风险管理等,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责任细化,使每位员工在权责督促下更好的展开工作。提高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明确员工职权范围,完善核保承保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有据可循,避免盲目签单承保、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等现象的滋生。
4.4、加强费率管理工作
强化费率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有效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和健全保险公司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对公司的费率管理办法要根据不同险种的风险程度、经营期限、业务规模以及技术要求分别制定实施报备费率、审批费率、标准费率和自由费率,并在费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行稽查制度,加大保险公司费率监管力度,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费率管理高度统一造成的恶性剥削现象[4]。
4.5、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的引进工作
人才是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懂得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懂得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让这些人才进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除了对内部员工能力的培养,保险公司还要积极做好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使保险公司整体员工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保险公司的持续性发展。
5、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利益团体对保险公司风险认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们对于风险在保险公司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重大影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在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是保险公司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只有更好地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使保险公司能够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哲宇.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2,15(19):133-134.
[2]崔娜.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J].财经界(学术版),2011,4(08):90-91.
篇2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保险理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行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以经营财产保险为主要业务,市场竞争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当前很多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弱,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风险管理和控制。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那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保险行业各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根据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行业特性。财产保险公司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是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地震、台风、火灾、天灾等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对已经营财产保险公司来说威胁巨大。比如2016年5月18日,云南大理云龙县发生地震后,诚泰财产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2800万元。又比如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财产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超过1兆2346亿日元,创下财产保险理赔之最。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加剧,灾害事故频繁,该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风调雨顺的年成,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相对比较好。
2.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经营管理风险之一,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企业经营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缺乏风险分析能力和控制能力,无法辨识存在的风险,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第二,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公司往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所以没有引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所以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无章可循,也无法对业务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第三,业务员不按照操作流程工作,这是保险公司最常见的问题。一些基层的业务人员,为了做好业绩,往往不按照公司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导致保单本身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从而无法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二、提高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
1.建立现代企业保险公司管理制度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各个领域正在进行改革,体制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企业也是如此。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和安全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风险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预防放在首位,建立风险防范制度。比如引进一些优秀的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对保险公司存在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
2.精细化管理,控制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确保财产保险公司稳定发展,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也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在风险控制方面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实施动态化管理,对财产保险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规律和特性,并调整险种,将少数无法获利的险种退出保险交易市场。对出现赔付率比较高的险种要仔细研究,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降低赔付比率,从而获取利润。第二,对赔付业务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核保。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同时,减少诈赔事件的发生。
3.提高财产保险公司全体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想要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将风险防范意识贯彻到各个工作环节,业务人员按照工作流程办理业务、降低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定期开展相关风险控制的培训课程,向员工介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防范策略,提高工作人员防范意识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或者结合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工作人员风险管理防范意识。
三、结语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虽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所以财产保险公司想要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那么就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建立财产保险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西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51-53.
篇3
[关键词] 寿险风险 传统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
一、我国寿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是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业间价格竞争的不合理性。部分寿险公司为招揽客户,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协议承保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二是利用外来力量竞争的不公平性。借助行政权利、私人关系等外来力量,甚至通过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或帮企业担保、融资来争夺市场份额。三是外资寿险公司进入的迅速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寿险公司发展迅速,其保费增速远远高于中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上升很快。
(二)资金运用风险
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和保费收入的稳定性给寿险资金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寿险业已积聚了一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运用渠道与国外相比过窄。目前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这对防范风险、规范保险投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一的投资结构不利于保险资金的长期管理和运用。二是与国外相比,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低,波动性大。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无论哪一年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三是寿险产品创新提高了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加大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系统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在寿险业中,有三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市场风险形式:利率风险、基础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而增加了直接融资成本或间接机会成本,使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难以实现;后者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利率变动会使其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使其经营出现亏损,继而导致利差损,最终带来偿付能力危机。
(四)经营风险
从寿险业务经营流程来看,主要有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承保、理赔和财务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存在相应的风险。这里主要涉及流程中比较突出的精算风险、承保风险、理赔风险和营销风险四个方面。
营销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各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忽视业务质量而导致的风险。二是个人人素质低下的风险。保险人流失引发的诸如“孤儿保单”等一系列问题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分散可保风险,各种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数理基础,是一种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以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还未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数理基础。
(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投资风险管理、核保管理、理赔管理、产品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既包括硬件失误风险管理,又包括软件失误风险管理。而在我国,没有相关能力的人才来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管理。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标和模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仍比较陌生。
(三)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和内生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和外生风险管理
一是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量。二是在保险发展战略上还存在着保险决策上的短期行为,对公司发展的长远性研究不足。三是缺乏对保队欺诈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大。四是保险法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效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而且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还是财务控制型被动经营。保险公司发展总体决策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粗放型经营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保险公司在考核时,很少涉及与风险相关的指标,而过分强调保费收入和利润指标。另外,许多寿险从业人员或研究人员所抱定的仍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漠视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在保险监管方面,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和人们对风险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推动力是1998年制定的新巴塞尔协议和 2001年开始制定的名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新COSO报告。
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国际保险业也做了许多尝试,如美国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企业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和英国FSA监管当局提出的类似于巴赛尔协议的Integrated Prudential Sourcebook(PSB)框架。这种将保险经营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定价、核保、 理赔风险及资金运用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综合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积极探索。
四、利用全面风险管理解决当前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落后的局面。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我国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应由三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为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执行官。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系统最高的机构,对各种风险负最终承担责任; 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是董事会的一个次级委员会,肩负着为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提供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建议以及监督董事会风险管理战略实施的责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有首席风险执行官,是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高级领导层,他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平衡、协调,限制某些业务部门为单独追求利润造成承担过多的风险,同时他的设立也能保证风险管理工作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使风险管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地位。第二层级为风险管理部, 它独立于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主要根据寿险企业风险管理战略要求,落实和执行各项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向各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经理小组,行使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报告和风险预警职能。第三层级为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或风险管理小组,并指定风险管理经理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
(二)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从风险识别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而进一步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不断检查调整管理的战略和执行。它包括风险水准定位、全面风险识别、客观风险计量、有效风险控制和动态监查调整这五步流程。
(三)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数据信息,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汇总企业各项业务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企业风险做出客观判断并研究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寿险业应该加快建立一个包括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外部经济、金融及保险行业数据甚至客户的信息数据库,使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调取有关数据,根据风险计量工具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
篇4
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责任人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以及授权授信制度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债权管理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建立财务证制度和保险公司电子登记系统;为使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创建独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来实现。现阶段保险公司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管体制与下审一级的稽核监管体制,这两个体制由一级法人进行直接领导。除了要处理正常的稽核工作,还要定期检查一级法人的决算真实性稽核、任期责任性稽核以及大额财务风险稽核等,使保险公司的稽查工作的结果更具有公平性和独立性。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具体方法如下:加强保险公司内部体制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将经营业绩和客户经理的薪水联系起来,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保险公司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建设公司内部文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岗位制定的目标、能力、业绩以及素质等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任用、选拔、培养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吸纳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全员上岗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保险公司人员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保险公司部门的作用,对防范保险公司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安全可靠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如客户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如保险公司风险监控系统,其中包括不良财务的信息、保险公司违规性信息以及客户监管信息等。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及时地检查财务人或财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等;采用完善的风险管理检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既可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权威性,还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防止出现内部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防止风险的判定及管理水平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2)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可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出现不良财务的几率。近年来,地区的经济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保险公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防范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风险,政府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部门要减少行政干涉,在行政管理中注意约束自身的行为,防止因抵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维护债权和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完善的自律机制,强化全民的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保险公司集资风险的防范
3.1努力寻找不同的集资渠道
在制定集资策略时,保险公司应该开阔视野,努力寻找各种不同的集资渠道,为集资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一定的保证。集资结构主要包括2部分内容:①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②保险公司债务资本中的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确定保险公司的集资结构时需要始终坚持2个原则:①将保险公司资金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原则;②使保险公司的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2个原则下,再认真研究和分析保险公司债务资本的构成部分以及其期限结构,然后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现金流入和偿还债务的留出依据期限进行合理的组合,在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保险公司日后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的劣势,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调整保险公司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及数额结构。
3.2灵活运用不同的集资方式
当前,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值扩股等集资方式。我国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运行机制仍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现能力差、股权流动速度慢等问题,这就是造成中国其他公司不愿与之合作的原因。虽然外资企业发展实力较强,并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在外资入股方面受到了相关政策的制约,很难为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可见,通过国内外企业入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融资需求的问题。基于此,如果保险公司依然运用长期债券的方式进行集资,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高的负债压力,更有甚者对公司未来的集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利用财政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筹集一些资金,但是由于公司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次级债需要还本付息等原因,保险公司只能将其作为集资的一种辅助方式。因此,在选择集资方式时,保险公司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发行时机、经营状况、股东的满意度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灵活地运用多种集资方式筹措资金,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4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
投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统一性,才能对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投资活动是保险公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投资成功与否和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保险公司只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所有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环境十分恶劣复杂,在投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为了做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公司建立科学的资金集中统一体系和投资管理体系,从而将公司的财务风险降到合理的范围内。
篇5
关键词:保险;金融市场;融合;风险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保险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是,保险公司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已逐渐无法适应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保险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保险公司应当做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保险、金融融合发展的影响
保险业的兴起使保险资金急剧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对保险监管制度的放松有效促进了保险业的金融投资活动,进一步加快了保险业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了保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出了更多的新型金融工具,这使保险投资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期望获得的投资收益、对保险资金安全的需求以及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等进行适当选择,按照公司特点和业务需要合理的安排投资组合。二是证券化投资趋势增强。多样的保险投资方式给保险公司更大的投资选择空间,根据调查显示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抵押贷款等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正逐步缩小。因为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因此保险公司表现出对资本市场工具的投资偏好,投资的证券化趋势正逐步增强。三是深刻影响了保险经营活动。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是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但是该业务盈利能力有限,部分业务甚至呈现负增长,投资业务的较高回报率使其获得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融合发展产生的新风险
2.1投资国债风险
我国现行的利率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化利率,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利率差,这导致保险金投资获得的收益可能无法达到市场利率投资收益水平。国债收益率常常高于银行利率,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利率不断下调,这导致国债收益率的波动性也不断增强,投资国债已不再是高端安全的投资行为,其投资风险逐步显现,任然沿用传统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方式已无法抵御投资国债的风险。
2.2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
随着国家对保险监管政策的逐步放松,保险资金开始向证券市场流入。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许多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较大。此外,我国大多数的投资者投机心理比较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价格的波动。因此,保险资金不论是直接进入股票市场,还是投资基金,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若保险公司不能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预留充足的风险准备金,很可能因为投资失利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3投资银行存款的风险
投资银行存款的风险主要来自存款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是银行存款的重要担保,因此投资银行存款的信用风险是极小的。在利率风险方面,保险公司在投资银行存款时是通过与银行订立协议利率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有效抵御了一定的利率风险,当银行利率下调时保险公司不会因此导致收益的下降。但是协议利率不是由市场形成的,与市场实际利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因市场经济环境改变导致协议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会导致保险公司收益的下降。市场通胀的不确定性给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但是其风险程度要远小于投资证券市场。
3抵御新风险的对策
3.1完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制度
完善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制度是保障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因此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完善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管理制度,从投资决策、交易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制度约束,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投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应当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把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绳,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满足运营流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投资,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科学投资实现预期投资收益目标。
3.2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
随着保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投资选择,伴随而来的是投资风险的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这增加了投资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将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在选择投资方式时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将资金保值作为投资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适度的选择资本市场投资,合理配置投资结构,在确保实现稳定投资回报的基础上适度的追求高收益。
3.3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强了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这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从业者对多样的投资业务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求他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能够及时的掌控。然而,当前保险业在投资方面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含有量十分有限,在应对多样的投资风险问题时各保险公司则表现得较为被动。因此,保险公司应当着力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先进风险应对办法的总结和积累,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投资工具分散风险,进而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展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J].金融经济,2014(8).
篇6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一般是在其营运过程中因主动通过负债的途径融资,导致公司盈余资金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保险公司资产主要包括资本金、保证金、公积金等基金和一些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资产。财务风险是保险公司营运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客观风险,虽然无法完全规避,但是通过剖析财务风险潜在的表现形式,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谋划应对潜在财务风险的措施,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
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保险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依靠集中保户交付的保费承担保户未来不确定的风险,而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比如资本金、公积金和未分配盈余资金数额远远低于外来资金比如准备金、保障基金、再保险基金、未付负债数额,保险公司总资产中负债占比80%。保险公司资金价格转移的高低程度由保险公司负债和营运成本的变化程度决定,资金转移价格变化直接作用于公司资产盈利状况和资金风险状况。在保险公司筹资、投资过程都存在着客观的财务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营运过程中坏账准备金高
保险行业竞争激烈,保险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争取保额大的业务而采取保费延缓收取制度,导致保险公司应收保费增长。保户信用良好不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坏账损失,一旦保户信用不良,则会增加保险公司坏账损失。
(二)较低的投资收益回报
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保险公司出现一定资金亏损,递减对保户承保的利润,与一般公司相比,保险公司的特性是公众性,出现亏损不仅不利于保险公司吸收资金展开新业务,也会对公司形象建设产生副作用,使产品销售不畅通,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营运。
(三)资金偿付能力欠缺
资金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在对到期负债的资金支付和对未来责任承担的资金支付能力。资金偿付要求一般公司资金不低于负债,对保户而言,购买保单目的是希望保险公司能及时给予保险金支付,保险公司的负债远高于资产,所以保险公司应该按时履行保险合同,提高偿付能力,维持现有保户,提高声誉。
(四)提存责任准备金不足
保险公司承保业务流程的特点:公司和保户签约保单,收取保户保费,一旦保户出现事故,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规定及时给付受益人相应的保险金赔偿。在保险合同签订以后保险公司才会承担保险人的责任,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在收取保费时、保户风险发生之前计提责任准备金,在保险公司所有的负债项目中,责任准备金是最高的。如果责任准备金不足,导致无法赔付受益人的保险金,不能合理的显示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由于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不足导致公司财务上显示盈余增加进而产生不恰当分红。为维护保户利益,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部门一定要按照公司规定做好责任准备金计提工作。
(五)经营成本提高
保险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成本包括责任金赔款偿付、保户退保金、业务人佣金、经营管理费用等,任何一项经营成本都有合理的金额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亏损。
(六)资产负债匹配度低
短期匹配度低的资产负债导致公司经营受到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长期低匹配度的资产负债比会导致公司资产无形损失。保险公司负债主要来源于流动性高、期限不固定、有预定利率成本的保费,资产负债不匹配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变现能力下降,资金偿付能力变的不足,甚至引发保户大量退订保险业务,从而导致财务出现风险。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举措
(一)建设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在日常营运中对财务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提前做好应急方案,早一步发现风险,早一步控制风险,早一步解决风险。按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逐步构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指标预警机制。
1.确定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体的指标。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要突出资产变现能力,同时确定偿债能力指标作为基础指标,关注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可以作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体系的有现金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资金偿付能力、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保户续保率、退保比率等。
2.对现金流量进行实时监控,编制现金流量财务预算。保险金以及保险金流动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保险公司而言,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不是完全由盈利决定,而要看公司流动资金是否能够满足用于日常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支出的费用。只有当公司的净现金流量超过了净利润才能确保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基础是日常保险业务的收入与支出差额,收支差一方面体现保险金使用的方向以及范围,另一方面为日常现金流量管理提供了预警信号。
3.根据保险公司经营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策略。保险公司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指标体系以后,要对风险信号进行实时追踪检测,一旦出现了不良现象,比如应收保费增长、日常经营成本上升、保户退保率上升等,应该分析这些不良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潜在财务风险,提出风险防范可行性报告,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风险防范策略。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内部管控机制是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良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内控建设既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手段,也是有效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元素。
1.在公司内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内部控制的环境包括制度和人员两个层次:第一,保险公司管理层要树立内部管控的理念,改进经营管理理念、方式,在公司内自上而下引导建立内控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其次,保险公司要建立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包括公司组织结构、授权和责任分配方法、保险业务日常处理流程等。
2.针对保险公司日常经营业务展开全面风险评估工作。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比如风险因素分析法、内部控评价法、分析性复合法、风险率风险评价法等,找出保险业务流程的主要风险点,采用恰当方法分散风险。以风险预防为主,通过对风险控制环节进行增加、补充来降低潜在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机制。事前控制是公司在进行最终方案决策前运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成因分析以和变动过程分析,确保没有风险才开展业务。事中控制是在日常业务营运过程中不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还要用定性分析方法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实施监督控制,就是发现偏差并采取措施控制财务风险和目标的偏差。事后控制是在财务风险发生以后建立详细的档案,对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解决风险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三)加强保险公司财务预算
1.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成立预算管委会专门负责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制定财务预算总目标和预算政策,同时要制定财务预算详细具体的实施流程,并下达财务预算总体实施计划,平衡协调财务预算的执行步骤,监督完成财务预算制定的总目标。
2.建立规范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结合保险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在全员参与决策前提下制定公司财务预算的可行性目标,每一个执行部门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的目标和执行计划制定本部门详细可行的财务预算方案,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各个公司总目标和各部门财务预算的目标进行资源协调与分配,及时调整财务预算总目标和各部门财务预算的目标,目标确定以后再层层传达给下级部门执行财务预算计划。
3.加强保险公司风险文化建设。通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将风险控制的理念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中,在无形中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共同抵抗财务风险。只有以文化为指导,高层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完善风险监控制度,加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才能降低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高天天.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余依娜.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初探[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4:21-22.
篇7
【关键词】保险公司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一、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保险公司通常所称的风险,广义上讲,“任何会妨碍企业实现其目标的因素①”都归属于公司风险的范畴。风险有许多种分类方式,综合国内外对于风险的分类,结合保险行业的特点,本文按照风险的驱动因素,将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和战略风险五大类。其中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权益类资产价格和不动产价格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经验假设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错和信息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与实际状况相脱节、行业政策环境变动从而导致公司发展方向或既定目标出现偏误等,而对公司的经营收益造成损失或对可持续型价值增长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上述分类主要依据保监会的分类方法并界定风险的内涵。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实施,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潜在风险,并管理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以内,从而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为了进一步促进保险公司安全可靠地运营,以应对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包括有效的风险管理、合规、精算和内部审计制度。
保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应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的管理框架。第一道防线由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组成。在业务前端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报告风险。第二道防线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综合协调制定各类风险政策、标准和限额,提出应对建议。第三道防线由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针对公司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各项风险的控制程序和活动进行监督(邹斌,2012)。
三、内部审计全流程以风险为导向的探索
(一)立项阶段
依据重点风险进行项目立项。审计指引和项目计划的编制是立项阶段的两项主要工作。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需要改变原来依据审计偏好、审计经验进行简单判断的现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之前,应结合组织风险管理目标进行年度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关键风险领域,风险高的领域作为年度审计计划优先安排的项目。
一是在编制年度审计指引时,应根据监管重点和管理层的要求,结合以往审计评估的风险分布状况与重要内控风险、非现场核实项目、需跟踪整改事项等对专业条线、审计区域的风险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以便于全面、完整地编制审计指引。专业条线审计指引的编写应围绕审计目标,综合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工作量、创新性,以“监管重点、公司管理重点、系统性风险、高风险领域、重点机构、审计创新、审计整改跟踪”七个要素为审计项目立项依据,明确审计项目属性以及重点机构的范围,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二是在制定区域审计项目计划时,在进行区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条线风险分析和区域风险分析的交集作为各区域当期监督的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
三是在进行项目整体统筹时,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等级等特征确定审计项目的分类和重点项目的数量占比,明确各类项目的成果目标;同时,应根据各区域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不同风险等级水平项目的人力资质和数量的配备要求,逐步实现由“资源导向”向“风险导向”确定审计项目的转变。
(二)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审计方案的编制,也是实施风险的预判。该阶段应以系统性风险、高风险机构及风险性问题作为审计选择目标,并把被审计机构的高风险领域和环节作为审计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使立项的依据更具说服力,避免立项的随意性、主观性。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要根据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真实有效性、经营行为合规性、内部控制有效性”等特征来确定审计项目的重点和重点审计的程序,根据“系统性、重要性和高风险性”等风险特点来确定审计人力的分配,采取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突出对重大风险问题的预判。准备阶段的风险预判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心。
1.市场风险预判包括:(1)利率风险:是否具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资质;是否建立固定收益投资各项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投资的债券品种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债券内部信用评级基本流程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存款交易对手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协议存款投资是否符合公司资产配置计划及相关监管要求,等等。(2)权益资产价格风险:股票投资策略是否与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相匹配;股票投资是否建立股票池管理制度;单笔股票投资是否符合监管禁止规定;股票投资相关风险是否进行事前识别;股票投资风险是否得到监控,等等。(3)汇率风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大宗商品价格,等等。(4)不动产价格风险:不动产投资资质;投资范围、比例和方式是否符合监管规定/监管禁止规定;估值是否合理,等等。(5)其他金融资产价格风险: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是否匹配;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流动性是否匹配;投资指引是否有效;投资组合是否符合投资管理要求,等等。
2.信用风险预判包括:(1)投资信用风险: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资信状况;担保情况,等等。(2)应收保费风险:投保人或中介机构资信状况;应收保费的催收与跟踪措施是否有效,等等。(3)再保险公司资信风险:再保险接受人资信状况,等等。
3.保险风险预判包括:死亡率风险、发病率风险、退保率风险。以上三项的风险预判要点:保险产品分类是否正确;产品费率是否合规;保单现金价值确定是否规范;红利计息期间是否规范;条款费率适用是否合规;产品组合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违规承诺;是否支付合同以外利益,等等。
4.操作风险预判包括:(1)外部事件风险:应急预案制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熟知度,演练是否有效,等等。(2)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否有效;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否合理可行;信息系统开发申请及开发流程是否符合内控要求;信息系统运维是否有效,等等。(3)内部流程风险内控体系是否健全与合规;制度流程设计是否合规与合理;制度流程执行是否有效,等等。(4)人员风险: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奖惩机制是否持续和有效,等等。(5)合规风险:是否建立内控体系;是否对主要控制活动的风险进行识别;对关键风险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等等。
5.战略风险预判包括:(1)治理结构风险:公司章程的执行、修改、报批是否依法合规;股东及其出资是否合法;股东(大)会是否依法合规运作;董事、独立董事、监事是否尽职;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监事会运作和关联交易管理、识别、披露等以及董、监、高任免薪酬管理是否规范,等等。(2)战略及决策风险:是否制定了发展战略的管理流程;发展战略实施、达成情况是否被恰当地监控和分析,等等。(3)政策风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等等。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关注内部风险下列因素:(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对于属于外部风险的,应当同时关注下列因素:(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乔奕,2009;冯宽,2012)。
(三)实施阶段
主要解决风险定性与定量判断。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模式下,风险评估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估应当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确保评估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因此,本文引入了“审计风险评级”的设计概念。审计风险评级的设计思路是以控制为基础,实现控制缺陷定位准确、评价内容完整、评价方法合理,为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提供指导。因此审计风险评级应包括:控制矩阵、评估矩阵、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审计风险评级实施方法和内部控制风险地图等五部分组成的审计风险评级框架。
1.按控制矩阵解决风险的定位问题。要根据各机构的业务特性对公司所有的控制进行了梳理,按照其操作模式划分出具体的控制活动,并将控制活动中的每一个控制节点细化至具体的控制措施,形成以控制为基础的控制矩阵,使公司的所有控制与控制矩阵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风险的位置是唯一确定的。当公司业务发生变化时,围绕该业务所实施的控制必然随之产生变动,相应的风险也会随着控制的变动而转移。此时只需要将控制矩阵按照控制的变化进行调整,时刻保证控制矩阵与控制之间的对应关系,就能够保证风险的定位不会产生偏差。
2.按风险评估标准解决单项风险的计量问题。不同原因所产生的内控风险,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为此引入风险评估标准,全面评估风险的影响,并综合风险发生的原因对风险的等级进行评估,以解决风险评价完整性的问题。首先,将风险的影响分为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两大类:财务影响中包含“已发生或潜在损失”和“财务数据失真”两项;非财务影响包含“声誉损失”、“监管风险”、“员工队伍/权利/生命/健康的伤害”、“信息泄露”、“对信息系统的破坏或威胁”和“对流程的影响范围”等六项,并根据影响的程度划分影响等级。其次,根据风险发生的动因,将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制度设计”、“制度”、“制度执行”、“人员”和“控制固有频率”等五项,并根据严重程度划分风险发生原因等级。在评估风险等级时,先甄别所有的影响类别,按照每个影响因素的程度大小分别评价相应的影响程度等级,取所有影响程度中的最高级别作为该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影响程度等级;再分析发生该风险的原因,按照其严重程度评价风险发生原因等级;分别得到影响程度和发生原因的等级后,综合评估得出该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风险等级。
3.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解决风险汇总计量的问题。通过审计检查,可以得到具体风险的等级,但风险所处的位置、风险等级各不相同,如何将各个明细控制点的风险等级汇总转换成机构、专业条线的风险等级,也是内控审计评级的重要内容。
(1)以重要性水平解决风险评价适当的问题。不同业务规模的机构,其风险承受能力也有所差异。相同损失的风险对于业务规模较大机构的风险等级,较业务规模较小机构的风险等级也有所不同。为保证风险衡量的适当性,对不同机构设置了差异性的重要性水平,通过将风险的损失与重要性水平进行对比,得到适合该机构的风险等级。对于总部级别公司,按照其上一年度内涵价值的5%作为其最高级别重要性水平,分支机构的重要性水平按照其上一年度保费规模占到上级机构保费规模的比例进行分配,所有下级机构的重要性水平相加等于其上级机构重要性水平。按照总量控制、比例分摊的原则来确定具体机构的重要性水平,一方面考虑了不同机构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了机构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同的机构在不同年度中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差异较大。
(2)以统计抽样技术解决评估误差问题。采取统计抽样技术能够实现审计成本的经济性、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和误差大小的可接受性:一是对于因审计资源的制约不能全面检查的内容,采取抽样审计的方式;二是在开展“以风险导向”的审计中,通过风险分层确定检查方式,对风险分层较低,没有必要全面调查的内容,采取统计抽样技术解决;三是通过统计抽样技术检验审计样本的准确性,修正审计样本的误差。利用检查阶段的抽样,对风险损失大小、风险水平等要素进行统计估计,从而对机构、专业条线、区域的整体指标状况的统计推算,实现对总体风险的把握和判断,同时分析抽样误差,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以汇总规则解决风险评价充分的问题。对于风险的计量,采用从小到大逐级汇总的方式来实现。首先,根据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具体情况,按照内部控制风险等级评估标准,评估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的风险等级,并在内部控制评估矩阵中确定其所属的控制事项,进而评估该控制事项风险等级;其次,根据该控制事项的风险等级,评估控制事项所属控制活动的风险等级;最后,根据控制活动风险等级,评估业务条线的风险等级,将机构的所有业务条线风险等级进行综合评估,得到机构的风险等级。为了对多个控制事项的风险等级综合得出控制活动风险等级,以及多个控制活动的风险等级综合得出专业条线的风险等级等风险综合汇总问题,可通过设置如下规则实现风险的综合汇总:风险等级由其等级最高的风险决定;控制活动的风险等级要综合考虑各控制事项风险的等级和权重;专业条线的风险等级要综合考虑各控制活动风险的等级和权重;机构的风险等级要综合考虑其下属各专业条线风险等级和权重。
(四)报告阶段
揭示重大风险可以通过分析公司业务流程,绘制控制矩阵,根据评估需求将相关控制矩阵进行组合形成评估矩阵,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风险评估标准进行风险评级,按照评估需求将风险逐级累计,并最终形成风险地图。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根据风险地图中风险的等级、分布等情况,有效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高风险机构、高风险领域以及风险频发机构、区域、专业条线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审计,以提高审计效能。我们可以通过风险地图,直观展示风险等级。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只注重表象,简单罗列问题的模式,强调对系统性、重要性和风险性等问题的梳理和归纳,找出其根源和趋势,并提出可操作的合理化建议,发挥审计咨询的功能。为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收集各类报告和信息(行业信息和其他条线信息),撰写业务条线和区域的综合分析报告,突出对系统性风险、重要性机构、高风险问题的分析;对新产品、新领域的新生风险、突发性合规风险、财务风险、声誉风险等,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报告,提高对重大风险的揭示率。
(作者周仲平为高级会计师;张凭为审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陈文辉.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5-01(第1版).
[2] IAIS. Insurance Core Principles Standards Guidance and Assessment Methodology[S].October,2011.
[3]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2号,财务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4]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3号,公司层面内部控制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5]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4号,人身保险业务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6]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稽查审计指引:2012第5号,资金运用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第1版).
[7]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S].保监发〔2007〕23号,2007-04-06.
[8]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S].保监发〔2010〕89号,2007-04-09.
[9]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S].保监发〔2007〕26号,2010-10-24.
[10] 董玉玲.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北京: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2).
[11] 庄飞鹏.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运作流程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2(1).
[12] 马建敏.浅谈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践模式[J].昆明:时代金融,2012(2).
[13] 邹斌.XHRS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框架优化[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2-11-30.
篇8
关键词: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保险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加强对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保险业的风险种类
可以影响保险业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本文着重介绍美国精算师协会和Babbel等对保险业风险的分类。
(一)精算角度的保险业风险分类
美国精算师协会将保险公司的风险种类分为:
1.资产风险。因保险公司的债务人无法或不愿偿付保险公司的债务,或者因保险公司的资产发生贬值而引发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它包括了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货币风险等。
2.定价风险。因被保险人索赔频率和数额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投资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保险公司运营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不足引起的风险。
3.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由于市场利率及通货膨胀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二者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导致保险公司负债价值超过资产价值的风险。
4.其他风险。税收和法律方面的变动以及公司员工工作失误等引起的保险公司风险。
(二)金融角度的保险业风险分类
Babbel等从金融风险的观点将保险业风险种类分为:
1.精算风险。保险公司出售保单和承担其他负债所筹集的资金不足以保证其履行保险债务责任的风险。精算风险一个主要的反映就是定价风险,即由于死亡率、发病率、利率、投资收益率和损失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影响价格的因素在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定价过低的风险。
2.系统风险。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价值由于受到系统风险因素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风险,所谓系统风险因素包括了利率风险、基差风险和通胀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率风险,并且系统风险不能通过分散化来完全消除。
3.信用风险。保险公司的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意偿付债务而导致的保险公司风险,以及由于投保人的不诚实行为而引起的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4.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在需要资金周转时所面临的资产无法及时变现的风险,它可能是由新业务大量减少和保单大量退保,或者由短时间内的大量索赔而引起。
5.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处理理赔不当、经营管理混乱和违章操作等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
6.法律风险。由于对法规的不同理解,法规和管理规定的变化以及法院的判决等引起索赔变化从而导致的保险公司风险。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区别
为准确定义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必须首先明晰两个基本概念:“系统风险”对应于“非系统风险”,主要是指特定基础资产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无法通过与其他投资的组合来规避的风险,它是由整个经济中存在的影响所有投资的因素造成,如金融角度划分的“系统风险”;而“系统性风险”对应于“局部性风险”,是指与系统的整体健康或结构相联系的风险,它往往是由于系统中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因素以致无法处理而造成的。两种风险定义之间最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前者的风险载体是个别的、特定的资产或资产组合,而后者针对的是整个系统或结构;承担系统风险可能会带来相应的收益率上的补偿(即风险溢价),而系统性风险则一般只意味着损失。
(二)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风险因素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是指对保险市场产生普遍不良影响、足以引起多个保险公司发生连锁反应陷入经营困境、并使投保人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因此系统性风险是破坏性极强、对保险业威胁极大的一类风险,一旦爆发不但会引起保险业的全行业危机,甚至可能会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如前所述,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保险系统内部在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积聚了大量无法处理的风险因素而引起的,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有:
1.经济周期和保险周期。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是与其收入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将遭受保费收入增长率下降甚至负增长和退保率上升的双重打击,同时还要面对投资收入减少等困难,这些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很容易形成保险业的现金流风险。此外,保险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周期循环,它是指在竞争性保险市场上由于保险供给的收缩与扩大导致保险收益的上升与下降的重复出现,因此在保险周期下降波段由于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很容易导致的大量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2.经济政策变化。经济政策的较大调整导致系统性风险主要指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导致保险公司经营存在的风险。利率风险归根结底有两种:一是产品预定利率与投资收益率背离造成的利差风险;二是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它是指在利率波动情况下由于资产与负债以及风险与收益结构不匹配所引发的经营风险,包括由于资产流动性不足引发的现金流匹配风险、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引发的期限匹配风险和投资收益率无法达到负债产品预定利率要求引致的收益率匹配风险等。汇率风险则主要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导致的资产/负债不匹配导致的风险。
3.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的变动。保险业是对外部政策敏感性比较强的行业,其中尤其受国家司法建设和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由于法制建设的外部性,通常保险公司对其风险环境变化的反应是滞后和被动的。
4.金融市场形势恶化。金融市场的恶化会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环境,使保险公司资产缩水,也会使保险公司面临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如银行危机会导致保险公司的存款出现风险,进而导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问题。
5.巨灾风险。近年来由于世界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同时社会财富的价值更高、集中度也更高,因此每次巨灾所造成的损失对整个保险业来说都是沉重打击,巨灾风险已经成为保险业,尤其是非寿险业非常需要重视的系统性风险之一。
6.公众信心。由于保险业的承诺性原则,“诚信”对保险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公众对保险业丧失信心,引发退保潮,导致保险经营的现金流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类似银行业的“挤兑”,那么保险业过去累积的所有风险将可能严重爆发,并最终转化为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7.保险公司治理风险。公司治理是影响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发展的核心内因,如果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公司的内部纠错机制失效,再加上保险业风险天然具有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那么风险就会在保险业内部长期逐渐累积,并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猛烈爆发。
8.承保风险。在保险业开始时期或激烈竞争时期,很容易出现保险定价不足和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的情况,这会导致保费收人难以覆盖风险,长期累积下来必定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
此外,还有再保险风险。在再保险风险是否会导致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再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或出现危机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但Swiss Re在其出版物Sigma(2003)上也发表文章认为再保险不会导致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
(三)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策略
虽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基于上面的分析保险公司仍然可以采取一些降低风险的防范策略:
加强对经济周期、保险周期的分析研究,提前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制定投资的指导方针或策略,全面考虑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对资产/负债匹配的影响,灵活运用风险规避或风险分散策略,发挥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产品的作用。
密切跟踪关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调整投资策略,减少对高风险金融产品和信贷的投资比例,增加对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降低资产风险。
发展先进的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推动诚信经营和行业自律,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核算制度,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市场竞争活动的监控和引导,坚持规范经营,创新竞争手段,努力提高保费充足率;用再保险、保险证券化等多种手段相配合将系统性风险外部化。
我国保险业的主要系统性风险
我国保险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高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很多问题,如监管制度不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保费收入和资本扩张很快但资产质量和投资水平不高、防范风险尤其是巨灾风险的能力还没有经受考验等等。这些风险在我国保险业内部正逐渐累积,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外资保险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竞争加剧,我国保险业必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根据我国非寿险市场和寿险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分析其主要的系统性风险:
(一)非寿险市场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司法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政策法规上存在着一定的变数,这可能会对我国的非寿险业产生一定的系统性影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也正在开始探索阶段,汇率变化也越来越和国际接轨,虽然我国非寿险业以前在资产/负债匹配上不存在很大问题,但随着更多投资连接类产品的投入市场,我国非寿险业也将面临更多的这方面的市场风险;我国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责任不大,但随着国内对巨灾保险需求的日渐增强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只是时间问题,而我国又没有完善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一旦发生巨灾会让我国保险业遭受重创,因此它应该是非寿险公司重视的一种系统性风险。此外,非寿险公司需要重视的另一种系统性风险是承保风险,由于我国非寿险业存在严重的费率过低、经营管理粗放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很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和偿付能力不足。
(二)寿险市场系统性风险
法律法规的变化同样会对寿险公司产生一定的系统性冲击;由于我国的利率和汇率体制还不完善,因此寿险产品的长期性特征使得这些潜在存在的变化对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构成很大威胁;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可以提供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有限,并且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较大,因此不利于寿险公司的长期投资和投资风险的分散化,投资风险较大;以前寿险业高速发展时期推行的大量趸缴的投资型产品不容易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并往往会掩盖保险业的潜在风险,最终可能导致现金流出现风险而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总之,我国保险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的保险业者一定要重视保险业风险的控制问题,尤其是那些会对整个保险业产生影响的系统性风险的控制问题,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防范策略,保证我国保险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我国保险业系统风险分析.金融研究所,2005
篇9
[关键词] 巨灾风险,巨灾产品,风险防范
一、对巨灾风险的认识
“巨灾”一词最初是oedc(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害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控制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进行处置。例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规定保险公司应当识别和评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财产保险是产险的传统业务, 企业 财产险承保的主要是两类风险, 自然 灾害和意外事故,其中自然灾害中的巨灾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对财产和人的生命构成很大威胁。2007年全球人为和自然重大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276亿美元,其中自然灾害233亿美元。2005年8月24日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380亿美元。2008年1月10日至2月6日发生的冰雪灾害是 中国 自195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冰雪灾害天气,中国西部及整个长江流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遭遇了50年难遇的严重冰雪之灾。此次受灾面积之大、受 影响 人数之多、损失之巨,出乎意料,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1516.5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截至5月27日,汶川地震已造成6.8万人遇难,36.5万人受伤,累计失踪2万多人,损失巨大。自上世纪开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6度,自8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我国的巨灾频率和损失程度正在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上半年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巨灾的发生,使个人、家庭、企业和 社会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社会对巨灾风险的意识势必会有明显的提高,对承保巨灾的保险产品需求也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一共摧毁了10万栋房屋,之后日本各地多次发生地震。由于房屋倒塌不仅要负担房屋贷款,还要承担新建房屋的费用,因此引发了居民购买地震险的浪潮,使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上升到了20%。保险业应立足于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被灾害激发的保险消费需求,实现多赢。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因其破坏力巨大,导致的直接损失极大,远远超出了商业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1992年美国东南部发生的andrew飓风造成的承保损失高达164亿美元,就导致了至少10家保险公司破产。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对于巨灾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地震险作为主要险种列入法定保险的国家,新西兰地震委员会设立地震基金,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商业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美国加州的地震保险主要是由州地震局提供,墨西哥的地震保险附加于火险保单上,有全额投保、保户负担25%共保、以火险金额的75%投保等可供选择的投保方式。
日本的地震保险体制是以1964年新泻地震灾害为契机,于1966年国会审议通过而建立的。与此同时,日本还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规和地震再保险特别 会计 法案,以确保地震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该制度规定以各保险公司出资成立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专门负责地震再保险业务。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最终由政府对地震再保险公司进行“再再保险”,以分担保险公司地震保险的风险。投保人可以到属于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成员的任何一家普通的保险公司购买地震保险,各保险公司再将本公司卖出的地震保险到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购买地震再保险(称为“a特别签约”),而地震再保险公司则将所有保险公司购买的地震保险再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向各普通保险公司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b特别签约”);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c特别签约”),最后一部分作为自己承担的份额保留。地震风险由政府、地震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三方来分担。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35条规定:“国家 发展 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再保险为补充的多层级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在财政支持下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并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地震保险业务。
三、商业巨灾保险产品的设计及风险管控策略
(一)开发地震附加险产品
面对被巨灾唤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 研究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这对于扩大承保面,分散风险,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以及行业可持续的 发展 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对于涉及面很广的家财险,可通过在主险基础之上以扩展地震责任的附加险方式予以承保,且地震附加险保险金额按主险财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附加险的承保责任和厘定的费率是基于主险的基础之上,其内部存在风险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在定价设计过程中应特别予以注意。
(二)制定行业产品标准
目前 车险、家财险一般是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 企业 财产险需要扩展地震附加条款,而人意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包含地震责任在内。有关地震风险的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中的规则各不相同,需要行业根据惯例,制订不同类别产品的行业规范。哪类产品是含地震责任,哪类是可以通过附加险形式扩展承保,哪类是地震免责等等,建议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就财产保险的16类产品制定各自的产品规则,包括条款中与巨灾相关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释义,尤其是责任免除中的重要款项应统一制定行业规范,以避免理赔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产生纠纷,损害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保险关系。与此同时,应加大产品差异性的 社会 宣传力度,以免使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产品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便于在投保时作出合适的选择,在出险时就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初步甄别,有利于提高保险交易的效率。此外,需要对巨灾风险制订行业纯损失费率。保险产品定价最重要的是纯损失率的厘定,由于地震保险至今尚无 科学 的精算基础,加之地震发生频率低、烈度高,并且损失还取决于建筑物抗震强度,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段以及消防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 ,损失的预测难度很高。这种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难以用常规统计 方法 确定保险费率,对合理厘定地震风险的损失率带来了很大困难。常规险种的核心 问题 是费率客观合理,地震保险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积累的程度。墨西哥依照地质结构在全国划分7个保险区,每个保险区内又把投保建筑划分为6个等级,这样共有42个基本保费率,范围自0.02%至0.533%,各种修正系数的修正范围则在0.75~1.30之间。再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每年至少提供两次相关地震资讯,以随时修正再保险费率。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对日本的地震发生 规律 和震害特征 分析 研究,对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作了评价,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大小,将日本划分为4个等级,并按此等级确定基本费率。地震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等数值不同于普通灾害或意外事故容易获得并作出有效的统计分析和假设。因此,对灾害损失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开发和 应用 是地震保险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保险行业应加强与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台等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对于各类 自然 灾害的 历史 数据、近阶段灾害活动趋势分析、巨灾及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损失开展评估,尽可能地了解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烈度,为厘定保险费率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考虑巨灾产品服务的特殊性
巨灾保险产品有别于常规的商业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巨灾发生时的特殊情形,对理赔阶段的被保险人义务等作出具有特殊情形下可操作的条款规定,以便与保险公司的巨灾理赔特殊作业流程相匹配。例如,对于索赔时保险合同无法提供的问题,预付赔款的规定,是否可以不在保险公司认定的 医院 救治等等,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巨灾发生能够得到快速救治和快速理赔服务的合同规定。家财险中最好能设计房屋被毁坏后,安置居所的每日补贴经费,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
(四)加强巨灾产品的销售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四章第99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法》第四章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在既定产品保障范围和费率浮动范围内操作,将使前期的产品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过低的费率将使分保受影响,积聚过高的巨灾风险,对承保公司乃至行业造成威胁。同时,关于巨灾风险在《保险法》第四章第101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 计算 办法和巨灾风险安排计划,应当报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相关法规,从自身的偿付能力出发,在优化业务结构的过程中,调整产品结构和风险结构,确定年度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对包括巨灾在内的各类风险的容忍度,进而落实在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核保政策之中。同时,应当与专业的巨灾风险咨询公司合作,引入地震巨灾模型,模拟测算不同风险等级所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科学地应用再保技术来锁定自身的巨灾损失,保证整体经营的稳定性,形成连续的风险管控链,确保总体经营风险处于可控制状态。
(五)加强巨灾的防灾防损
在地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和强化“防重于赔”的防灾防损理念,通过改善社会基础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财产和人身的出险率及损失程度。例如,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市内超过80%的死者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地震后,日本政府先后3次对《建筑基准法》加以修订,大大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级别,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抵御巨灾的能力。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17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社会应重视防灾救灾规划,减轻灾害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抗灾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生命线规划(水、电、气、 交通 、通讯)以及医院和学校等重点工程。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对于承保的重点单位、企业的房屋、厂房、库房等定期进行防灾安全检查,向客户提示风险,防患于未然,降低出险率。
(六)完善保险单证的信息要素
篇10
关键词:合规经营,保险公司,风险防范
Abstract: since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urance company complia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backward, not only increase the enterprise compliance risk, also become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bottleneck". So in order to make the insurance industry better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any operation compliance mechanism, improve enterprise compliance awareness, the enhancement enterprise's ability to adapt to supervi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compliance management, the insurance company,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规”是指企业与其员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自律规则、监管规定和公司内部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并对不合规行为进行防范,避免引发法律责任、财务损失、声誉损失或是行政处罚。合规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保险行业所遵循的普遍准则,与独特风险管理技术,受到业界的一直认可。而我国尚未认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对该方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问题。而保险行业是一个时刻与风险相伴的行业,树立企业“规矩”十分必要。建立合规经营机制是保险机构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前提,是对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的关键之一。
1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合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较为迅速,合规经营问题也越加突出,因此,行业中众多资深保险公司频频引入国际金融保险业成功经验,纷纷设立公司合规部门,保险公司对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越发重视。2007年我国保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以此作为各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的指导。即使较多的中国保险公司作出了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各种有益尝试,却仍未避免合规经营中问题的产生:
1.1 其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保险公司中各种违规事件屡见不鲜,合规风险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保险行政处罚、保险投诉和保险诉讼案件持续上涨,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迫在眉睫。例如: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因违法违规而被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就高达1166家,有346名公司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而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受处罚的保险机构相对增加了30.89%;受处罚的高管人员相对增加了25.93%;罚没金额相比增加了144.56%;被吊销行业许可证和资格证的人员是有增无减。此后,各保监局又于2007年对813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的830家实施了行政处罚,其比例相对增长了93.47%。并责令保险公司撤换了102名高管人员,共罚没3055.35万元,公司吊销许可证12项,56项新业务被责令停止,对246家机构、360人予以警告处理。仅2008年上半年接到的保险投诉就达5448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4.7%。以上这些受处罚和保险投诉案件均是由不规范操作和违规经营引起的,保险公司中合规经营问题越发突出。
1.2 最后,我国仍处于合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划分。保险公司上下均以保费为先,并经常以业务为主线设置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这是造成保险公司合规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少数公司甚至错误的将合规建设与公司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部分保险公司已有合规管理职能多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体系,公司的合规建设缺乏协调与合力。公司合规管理资源匮乏,公司内从事合规风险的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远不能支持体系、合规风险管理实际建设运转需要。
2保险公司构建合规经营机制的重要性
建设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可有效改善企业合规管理合规管理滞后和合规意识薄弱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险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较为滞后,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频频发生,它不仅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且也有损保险行业形象,造成保险行业公信力低,这显然阻碍了保险公司长远发展。为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合规经营机制方面的建设,化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新形象,推动保险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可将保险监管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实行监督检查,并逐渐提高监管的标准、内容以及要求。落实监管政策,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三是,促进员工合规意识的培养。依法构建合规经营机制,并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员工了解监管规定和内控要求,增强员工合规自觉性,使其自觉承担公司的合规责任,尽量减少过失违规与主动违规发生概率,为公司培养合格从业人员队伍。
四是,促进公司高层的管理人员开展监督工作。实施公司从上之下的合规机制建设。由公司合规部门将违规事项上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其不具有直接否决权,避免出现相应管理责任逃避的现象。
3保险公司构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措施
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的建立以其实施风险管理为基础及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构建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
3.1设置公司独立合规部门
公司合规部门是公司进行合规管理职能部门,也可将其称做法律合规部以及内控合规部等,它是重要的合规经营机制组成部分。该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公司合规制度、进行检查监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加强公司监管部门与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等。由于其特殊的职能、职责,保证合规部门作用的有效发挥,公司已经将合规部门与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财务等部门分离出来,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
3.2加强保险公司合规人才队伍建设
提拔职业道德高尚,拥有较高技术认定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个人素质较高、具有直言不讳的勇气的人员为合规人员,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及时的应对方案。
3.3建立健全合规体系,培养公司合规文化
利用公司现有的学识较高的讲师队伍,从外部聘请监管专家、法律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公司内部人员的合规意识,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形成企业健全额合规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合规制度转化为公司全员自觉,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企业合规文化培育。
结束语:
合规经营是降低保险行业风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规范,它有利于保险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我国保险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迪:《保险企业的人文建设》,经济视角,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