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太华(1963-),男,贵州仁怀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90)郑庆华(1964-),女,四川宜宾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9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A-2801-12-007、3-1-11、SYJG11-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0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1]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5]“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在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等主干课程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实践内容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设想,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9]本文将从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体系的组成入手,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综合实验组成

从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我们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技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相关教学软件,通过项目管理计算机操作平台开展实验教学设计。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招投标管理

项目招投标管理是通过招投标模拟系统将招标、投标过程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借鉴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思路,我们首先将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编排,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内容,主要是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实例,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业主、招标人、投标人、政府主管部门、评标委员会等),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能,真正体验招投标过程。

2.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的总目标是确保项目的既定工期目标的实现,或在保证项目质量和不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前提下,适当缩短项目工期。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实验中,规划主要指总进度控制目标规划和分进度控制目标规划。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比对,监控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协调是指协调与项目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3.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采购管理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更重要的是要将业务过程进行串联与管理,包括从系统外部获得货物和服务的整个采办过程。在实验中,项目采购管理实验包括:根据材料、设备、机具资源需求计划,结合相关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对材料、设备、机具的请购,对请购单审查、招投标、合同变更、合同支付、到货、到货检查,以及设备监造、检验、不合格项处理等过程。

4.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模块下展开,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贯彻执行,同时将各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数据汇总,以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项目部层面的质量管理由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质量策划、质量过程管理、统计分析和PDCA组成。

实验教学中的质量管理模块,配置了多个行业的验评规范,其中包括验评表格等,并且通过项目实例得到应用。

5.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

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有助于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交流系统,同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规避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隐患,节约项目资源。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交流贯彻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将各种管理职能关联起来,而且将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达成富有成效的领导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6.项目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是基于费用科目和费用类型构建的费用工作表进行项目费用跟踪、控制和管理的,如图1所示。

7.文档、竣工资料管理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档资料,这些信息的查找和保存非常困难,教学实验操作系统将企业及各个项目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将竣工资料的移交和档案管理模块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同时管理项目文档的新模式,把项目文档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实现电子档案移交。

8.项目HSE管理

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安健环管理活动台账管理、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作业危险源控制、安全检查及安全整改、违章处罚、安全事故处理、特种作业人员登记、特种设备统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报表等功能。

9.项目风险管理

试验中,项目风险管理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借助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一种度量和控制的有效机制,也就可以在绝大多数风险形成破坏之前,对项目提出警示。目前,大多数企业把这一内容归入安全环境管理内,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仍单列。

篇2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平平.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02,(28).

[2]朱文秀.高职教育中《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3]陈敬武,宗志荣.适应社会需要,探索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4]唐艳娟,江煜.浅谈工程经济学的八种教学技巧[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6)

[5]田红艳.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 教学评估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引言

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会使得中国的高校获得新一轮的全面发展。评估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这才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对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等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着力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势必会成为促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

(一)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程序

1.申请条件

⑴申请单位须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

⑵申请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或在国家教育部备案。

⑶申请学校从申请日起往前推算必须有连续五届或五届以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⑷符合评估委员会受理评估的基本要求。

⑸申请学校必须在提交申请报告的同时交纳申请与审核手续费。

2.申请时间

申请评估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申请学校应在当年7月10日前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一式五份。

3.申请报告

申请学校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对报告内所列内容应进行说明并提供资料。申请报告内容:

⑴学校概况和申请评估专业所在院系简史和现状;

⑵申请评估专业的创办和发展过程,办学实绩;

⑶师资状况及在册教师简表;

⑷教学条件和设施(教学用房、实验室,教学资料和设备器材等);

⑸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和教学管理状况;

⑹教学经费。

4.申请审核与受理

⑴评估委员会收到学校申请报告后,应在9月1日前完成审核工作,经审核认为报告情况切合实际、基本具备评估条件的,向申请学校发出受理通知,通知申请学校开展自评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递交自评报告;

⑵对申请报告中需要补充说明或进一步提供有关资料,或需要派员到校实地审核情况的,申请学校有义务予以密切配合;

⑶经评估委员会审议认为尚不具备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的申请报告,评估委员会将把不予受理通知申请院校(口头或书面)。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2-1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三、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

纵观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从教学条件到教育过程、教学质量,各评估指标的考核都涉及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观测。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日益增多,合同关系越来越复杂,工程管理的难度也渐渐变大。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环境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实际工程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拥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约200多所,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开设课时不到总课时的20%,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而我国目前大多院校只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而且实习环节有不少流于形式,造成了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需求脱节。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性不强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边缘性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突出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而传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一方面,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足,如项目管理、项目评估、工程造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等这类课程及课程设计学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只能在较短的课时内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无法进行大量的综合性的模拟训练,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日益重视对工程管理专业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全面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4.实验室和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分为技术类、管理类和综合类。技术类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等一些相关技术类基础课程实验构成。这些可以依托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完成。但工程技术集成展示、招投标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模拟等管理类和综合类实验教学,需要在专业实验室完成。目前,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少完善的实验室,实验教学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另外,多数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把学生分配到实际工程中去参与工作,学生每天去工地只是走马观花,动手的机会较少。

除了上述几方面问题以外,目前还存在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问题,这些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1.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在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时,应适当调整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重视工程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地方和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设立工程管理模拟训练、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3+1”培养方式试点研究(即: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对部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试点培养)。

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参照国家当前实行的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口的专业岗位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从实践应用及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中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清单计价软件、电子标书制作系统等。这些软件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可应用于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增设软件培训类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为了改善目前相对单一、落后的实践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动画教学、现场案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⑴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采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课件,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细致,并配以图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⑵建立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课件、工程案例、练习题以及其他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发到的网站上,为实践教学开辟另外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可以为校企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教学互动的交流平台。

⑶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系统观念。一些课程,如施工技术,若仅凭课堂上讲授施工工艺,学生很难有直观、深刻的印象,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将施工工艺制作成配有音乐、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一些管理类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应在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引入讨论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可以增设招投标模拟实训环节,在课程理论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体工程情景模拟,完全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从招标公告到最后中标通知书为止的完整过程。

4.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与企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切实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的感性认识,体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验课堂与一线现场教学等主要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知识的过程,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加快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程,建立以CAI中心为依托的工程管理实训中心,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5,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教师实践经验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缺少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往往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为改善目前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可以委派专门的教师到建筑业企业学习、实践,今后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软件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建筑行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参与人才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

另外,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也是促进实践教学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实,改革目标得以实现,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尤为重要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具体途径。为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求,以评促建,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质量,可以结合目前工程管理抓也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2-53)

[参考文献]

[1]孙虹,刘红,程S.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9~130

[2]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4):50~50.

[3]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46~148.

[4]王如心.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 2011,(4):43- 45.

篇4

作者简介:张彦春(1974-),女,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应急管理研究,(E-mail)。

摘要: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文章从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培养内容的合理设计、培养条件的设置、培养管理协调优化,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全方位地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使工程管理专业达到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F407.9;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13-04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复合性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决策与管理能力,具有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较为广泛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1-2]。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工程管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亟需深入研究。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利用系统理论分析人才培养涉及的要素和环节,明确培养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为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一)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涉及在一定培养目标下培养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从主体来看,不仅包括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还包括教学、学工、教管等多方主体。从培养过程涉及的要素来看,包括培养内容的设计、培养条件的配置、培养过程的管理等多方面;因此,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设计人才培养各环节和要素,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来认识和设计各截获子系统,深入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反馈机制,通过整体支配和控制各要素,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寻求系统最优[3]。

(二)培养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人才培养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

社会需求变化而进行及时修改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如:在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中,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就业趋向,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2采取系统措施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应以创新型、高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为根本目标,从科学设置培养内容,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辅以相应的教学管理,并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寻求整体最优,而不是仅考虑某子系统的最优或某一门课程的优化。

3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大学本科教育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适当给学生增加自我支配的时间,留下自学空间,提供自学指导。

二、培养体系的构建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确定的,缺乏“顾客定位”的培养目标(即考虑学生、家长、工程界等社会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机制。在内容设计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育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条件方面,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条件不足,多数高校未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管理方面,虽较重视对教师教学的管理,但在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做好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不到位等问题。在评价方面,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对教学效果缺乏严格的监控和科学有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缺乏评价,使得高校不仅对自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缺乏信心,更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

笔者在深入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完整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条件、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培养目标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文化与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手段等培养内容的设计。培养目标和内容又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水平作保障,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又需要通过评价来实现,并反馈于培养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闭环。

三、培养体系的实施要点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系统理念而构建,它强调人才培养各环节和要素的有机关联,强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及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体系整体框架下明确各子系统的内容并实施,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目标子系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国际化、市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

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应该瞄准市场需求。 

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及家长期望和学校自身定位,合理确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内容子系统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内容,内容子系统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包括所有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内容。具体来讲,包括大学文化及培养理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手段等。

大学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具体地说,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包括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方面的功能[4]。加强塑造和培育积极向上的、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

才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功能,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从课程性质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专业方向性课程体系方面,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了四大系列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及其相关的专业方向课程。抓好课程体系实施环节是关键,尤其是要促进四大系列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首先,合理设置四个专业平台的相关课程。如:针对技术类课程,可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设具有一定满足实践需要的、基本涵盖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深度的技术类课程;针对管理类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不同视角,通过课程细化,培养学生对管理核心、细节问题的理解。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相关的课程在保持内容衔接的前提下,逐步深入,构成渐进式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融合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知识融合。合理设计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把四个平台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除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外,不断改进教学实施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保证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如采用启发式、讲座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采取撰写专题报告、专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方式进行专业课考核;采用适当的实施及考核方法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5];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实际工程项目的教育培养理念,选用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的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等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改革毕业设计与实习。

(三)条件子系统

教学条件子系统作为教学体系的支撑和保证,一般包括理论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两体系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前者侧重向学生传授本专业所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后者重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基本技能。

理论教学条件一般包括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室(制图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等。实践教学条件一般包括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设施与设备等。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管理子系统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加强对二者的管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对教师的管理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稳定和壮大师资队伍。如: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立制度约束,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素质;吸引中青年教师参与教改活动;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学位,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其他知名大学进修;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项目为龙头,引导教师自发组织科研团队,系统地研究某些科研问题,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6]。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培养及选拔、教改课题立项等教学管理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教学督导听课、讲课比赛、教案比赛、课件比赛、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对学生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管理,

需要任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其根本任务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7]。如可以通过加强上课考勤提高到课率;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竞赛、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各类讲座、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学术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评价子系统

评价子系统既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也是下一阶段改进培养体系相关环节,提高培养质量的起点。评价子系统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两方面。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两方面来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来考核,同时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同行听课或学生评教的形式。例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满意;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是否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是否能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结合多方面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如学校的考核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社会的认可程度等。学校对毕业生的考核可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课程的平均成绩、获校内外各级奖励情况、综合素质等。

用人单位的评价包括实习接收单位和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学生毕业后的用人单位的评价为主。学校应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8]。

四、结语

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只有深刻把握建筑市场的发展脉搏,从系统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和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有较强发展能力的合格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宏,竹隰生,顾湘.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J].高等建筑教育,2001,39(2):33-35.

[2]王孟钧,李昌友,张飞涟,廖群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1,(9):42,28.

[3]赵世强,程亚鹏.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37-39.

[4]李丹萍.校园文化与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03(4):30-32.

[5]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6]佘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7,198.

[7]张飞涟,李昌友,王孟钧.试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2.

[8]宇德明.英国建筑业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最新要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2.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NG Yanchun, GUO Naizheng, WANG Mengjun, CAI Haiji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Abstract:

篇5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本门课程与众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使得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费用管理一章内容,与《工程经济学》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时间管理一章内容,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因此,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才能既有效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又能够涵盖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进行一定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的设计。

另外,由于本门课程属于管理类课程,文字性内容较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枯燥乏味,授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再者,随着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必须紧扣时代特点,响应国家政策,了解行业需求,掌握科技发展。沿用固有的知识、照本宣科,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步入工作后也会感到迷茫。为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将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以及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工程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用实践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2.1 课程内容设计问题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与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交叉问题,必须站在专业建设的较多,召集各门课程授课教师,进行集体讨论。从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到授课计划,进行统一制定和科学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详细规划每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以及先导课程及后续课程设置问题,科学划各门课程的授课先后顺序,保证各门课程讲授过程中所需要的合理铺垫,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使整个专业建设具有连续性,保证知识的融会贯通。

2.2 教学设计问题

授课中的枯燥乏味,是很多教师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难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如何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研究已经提出了众多的授课手段及方法,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众多,应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这些经典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第二,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作用。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对具体知识点的应用案例。因此,科学合理的引入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必将使学生清晰了解所学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以及应用后能够得到的结论。

2.3 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

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是以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习题库建设研究与实践。在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应注意收集经典的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并用最新的科研理论提高课程授课效果。随着国家对执业资格的重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每年都在进行,这为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考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行业实践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具体知识的应用方法。因此,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习题库建设,能够更好的贴近工程管理专业实际需求,并且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产生更深的理解,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反转课堂”等众多新的理念,为相关课程习题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本文总结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与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交叉问题,提出了系统科学的设计各门课程授课各环节的解决方案;针对授课中的枯燥乏味问题,强调了案例教学及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作用;针对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提出了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以及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习题库建设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科学实施,必将有效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建坤,成虎.对工程管理专业地位和学科体系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7:5-7.

篇6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等专业整合而形成的。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2.学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

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篇7

一、招聘原则

招聘工作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招聘岗位、职数及编制性质

涟源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计划招聘工作人员8名,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具体岗位如下:

1、涟源市乡镇财政管理局财务岗位3名(其中入围对象综合成绩排名第二、三名安排到古塘乡财政所工作);

2、涟源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计算机岗位1名;

3、涟源市乡镇财政管理局土建水利工程管理岗位2名;

4、涟源市非税收入管理局文秘岗位1名、法律岗位1名。

三、报考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无违法违纪行为;

2、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备所报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及其他资格条件;

4、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83年3月21日以后出生);

5、报考财务岗位人员,需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报考计算机岗位人员,需电子、通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报考土建水利工程管理岗位人员,需土建类、水利类、水利工程类相关专业。报考文秘岗位人员,需中国语言文学类相关专业;报考法律岗位人员,需法学类、法律实务类专业。

四、招聘程序

招聘工作采取公告、报名和资格初审、考试、体检、考察和资格复审、公示、聘用等程序。

(一)公告

招聘公告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至报名开始日止不少于7个工作日。

(二)报名和资格初审

1、报名时间:2018年3月21日至3月23日(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2、报名地点:涟源市财政局人教股(财政局办公楼3楼)

3、报名程序和要求:

(1)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必须由本人到报名地点报名,不能委托他人代报名。报名时需持本人第二代有效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及其他所需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携带1寸近期免冠半身照片3张,提供带二维验证码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1份,供网上查询审验。在职人员报名时要提交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2)本次报名每名报考人员只能报考一个岗位,同一岗位招聘计划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不得少于1︰3。对达不到该比例的岗位则相应核减招聘计划数,核减后仍没有达到1︰3比例的岗位计划数予以取消。

(3)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初审。报考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资格审查视为放弃报考,资格审查合格后,报考人员不能更改个人信息和报考岗位。

(4)领取准考证时间:2018年4月12日-13日。报考人员凭有效身份证到涟源市财政局人教股领取准考证,逾期未领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三)考试

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和面试总分均采用百分制,综合成绩为笔试、面试成绩折算后的成绩之和,笔试、面试成绩分别按笔试占60%和面试占40%折算综合成绩。笔试、面试及综合成绩折算按四舍五入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

1、笔试

笔试试卷按岗位分财务管理、计算机、土建水利工程管理、文秘、法律等五套试卷。

(1)笔试内容:

①财务岗位:专业基础知识(占70分左右)、相关政策法规(占30分左右);

②计算机岗位:专业基础知识(占60分左右)、操作技能知识(占40分左右)。

③土建水利工程管理岗位:专业基础知识(占70分左右)、公共基础知识(占30分左右)

④文秘岗位:命题作文(占60分)、公共基础知识(占40分);

⑤法律岗位:专业基础知识(占70分左右)、公共基础知识(占30分左右)

(2)笔试时间和地点详见准考证。(初定2018年4月15日,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3)笔试成绩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2、面试

(1)根据笔试成绩分岗位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聘计划与参加面试人员1︰2的比例确定面试对象,在比例范围内笔试成绩相同的,并列进入面试。如果出现1︰1比例确定面试对象的,须经涟源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并报娄底市人社局批准,但其面试成绩低于60分的(不含60分)不得确定为体检对象。

面试入围名单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予以公布。

(2)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

(3)面试评委全部外请,面试成绩当场公布。

(4)面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3、综合成绩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予以公布。

(四)体检

1、根据考生的综合成绩,按招聘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体检对象(综合成绩相同的,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如果笔试成绩仍相同,学历层次高者优先)。

2、体检名单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予以公布。

3、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国人厅发〔2007〕25号)和《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有关修订内容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58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4、体检费用考生自理,体检时间另行通知。

5、如出现体检不合格或体检入围对象放弃体检而出现空缺的,可以从该岗位参加了面试的考生中按综合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递补不超过壹次。

(五)考察和资格复审

体检合格人员确定为考察对象。考察时,考生必须提供本人档案资料、有关证件原件、县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和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并对考察对象的报考资格条件进行复审。被考察对象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聘用资格:①受党纪政纪处分在处分期内的;②受刑事处罚的;③因犯错误曾被工作单位开除的;④违反计划生育的;⑤有弄虚作假行为的;⑥因违纪违法被政法机关或纪检监察部门立案审查尚未结论的;⑦相关资料和证件不齐全、资格复审不合格和其他不符合聘用条件的。

如考察不合格或自动放弃考察资格出现岗位空缺时,按上述体检递补办法确定体检对象,体检合格后递补为考察对象,每个岗位递补总次数不得超过壹次。

(六)公示

考生考察合格后确定为拟聘对象,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内对有实名举报且经查实,不符合招聘条件的,取消其拟聘资格,该岗位不递补。

(七)聘用

拟聘对象公示期满无异议者报涟源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将拟聘对象的相关资格证明材料报娄底市人社局审核备案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手续。新聘用人员试用期一年,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聘用为正式工作人员,如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该岗位不递补。

五、其他事项

1、公开招聘过程中相关通知、调整、补充等事项,在涟源市政府门户网、涟源新闻网、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涟源市财政局网公告,请报考人员及时查看网站。因报考者不按要求查阅相关信息,导致本人未按要求及时参加招聘工作相关程序的,视为自动放弃,责任自负。

2、拟聘人员在收到通知后15天内未到招聘单位报到上班的,取消聘用资格,该岗位不再递补。

3、涟源市财政局、涟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

六、纪律与要求

1、报考者要严格遵守招聘纪律,提供的相关证件和资料等要真实准确齐全,符合报考规定。凡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发生违纪违规的,依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35号)处理。

2、回避制度按照《湖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试行办法》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执行。

七、 本实施方案由涟源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

篇8

关键词:经管类;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37-02

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核心问题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培养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因此,高校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提出的挑战,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能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这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密切相关,我国高校设置经济管理专业的50多年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积累了很多的办学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办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我国人才总体水平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做了相关说明,而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匮乏。近十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实务基本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也就是经济管理日常工作和决策所依赖的信息获取、加工和分析,都能借助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也就给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要有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有在复杂环境下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经济管理问题的环境认知、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1]也就是对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现行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继承以前老的方法,创新不足。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一般都是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注重教学上的“是什么,为什么”,却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做”;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少采用能引导学生更多提问,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教师与学生同步思考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条件所限,不能采取一些高投入的外出实践教学,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综合性实验更是难以实现。

3.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了一些改革创新,但是目前高校的组织结构模式、运行机制方式等方面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过度行政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对陈旧、单一化,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改革相关的办学及管理机制也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得以有效实现的必要途径。

二、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几点探索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在进行促进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合理衔接和贯通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根据市场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设计,在办学宗旨、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和途径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培养目标要具体并且具有指导性,注重个性化教育

教育要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教育过程要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现在的“大一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学生就业困难,继续深造也没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并不一定需要统一的格式,但一定要比较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即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科和专业特色制定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个性化教育实施方案。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形成自尊、自信、自立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还注重提出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好引导作用的相应要求。

2.重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2]它们三者不是并行的关系,根据素质的内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成分,同时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未来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1)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积极向上、勇于开拓、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增加对学生素质学分的要求。

(2)能力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更加注重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

(3)知识方面。除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面的培养,还要在相关知识层面和广泛知识层面上对学生加以更多的引导。由于经济管理类工作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和各种相关部门协调,因此,相关知识层面的培养能使他们更好地胜任其工作,广泛知识层面的培养能将一名普通的经济管理类工作者提升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除了必要的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在课内实践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实践方面要注重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专业实习是通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专业能运用到实际当中。在实践中努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的品牌课程之一,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此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整个实验,共同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在竞争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极为重要。

学院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电力工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综合性的,同时又具有特定的行业特色,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多地考虑这一特殊的要求,使相关专业知识更多地融合、贯通,能更紧密符合电力工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尽快地结合到电力工业的实际中去。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注意选拔一批具有优秀潜质的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其科研能力,为其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4.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学校要做好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但是培养的效果如何还是要学生到社会上才能检验出来,目前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相对薄弱,因此就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教,学生没有明确目标去学,工作后因为很多知识跟社会脱离,用人单位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这也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应该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要把政府、高校、社会统筹考虑。

三、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采取的具体措施

经济管理类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富于开拓能力,具有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潜力,具有企业管理、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的精英人才;培养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良好的工程素养、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有远大抱负,立志报国、勇于奉献、敢于创新、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和团队精神,善演讲、有较强英语会话能力的尖子学生。针对学校的行业特色,学院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很快适应电力及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并具有高级管理人员的潜质,能较好地从事政策研究、经济分析、预测与规划工作,有希望成为高级的经济管理专家。学生中的多数或大多数,通过本科阶段严格的专门培养,可通过免试推荐或考试攻读硕士学位,其中有条件的可由硕士连续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入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资格考试

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接轨的培养模式。针对学院电力经济管理及工程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相关资格的需求,学院也引进了“电力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使学生在就业环节具有优势,并且把该资格考试推广到了学院的所有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改革原培养方案,按照市场和社会的要求,分别制定了大学和企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实习、上岗的时间等,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培养目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调整,根据学校“大电力”特色,在培养方案方面选取了一些有电力特色的课程。同时,在课程的整合上根据大学“433”核心课程的相关要求,各专业都对课程做了严格的教学要求。“433”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课程建设为更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3.加强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真正做好实践环节,依托北京市电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培养体系,并形成规范、严谨、系统的培养流程,建立与之相应的岗位责任分配矩阵,研发了学院的培养综合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学生、教师、培养管理者网上沟通交流,并实现了网上实验模拟、现场实践观摩、现场科学技术试验观摩,实现了培养全过程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本科学生及早参加老师的课题,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1,(8).

[2]刘秋华.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刘秋华,等.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4]易荣华,等.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2,(7).

篇9

独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原则

在全面市场化原则下,特别要处理好就业市场需求与生源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但生源市场看冷的专业,如数控技术、化工类专业等,应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探索定向培养等方面着力,逐渐增强其吸引力;对生源市场需求旺盛但就业市场已呈饱和状态或本校就业市场尚不明晰的专业,如财会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等,应通过对学生的职业性向测试、就业市场容量分析等帮助学生理性认识专业,同时通过细分专业方向增强人才的专指性。与主办高校有限共生、错位发展原则[7]独立学院是在主办高校的全面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成立初期,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专业结构与主办高校雷同,专业内涵也基本相似。随着独立学院改制进程的加快,这种局面不得不改变。虽然已经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做大幅度的删减,但与主办高校相同的专业至少应该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培养模式上进行特色化探索,力争与主办高校的同一专业错位发展,避免完全共生。只有这样,才能既使主办高校的专业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又避免“同槽争食”。与社会资源联合、共建原则独立学院严重缺乏自主资源,主办高校富余资源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甚至趋零,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在自身和主办高校之外寻求可以替代的资源,以补充经费、专业师资、实验实习实训场所之不足。目前,可替代资源的最大来源主要是本地其他高等院校和本地的大中型企业。独立学院可以联合其他高校特别是生源减少但应用性更强、职业教育资源也更为丰富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享其应用型教育资源,也可以推动某些专业与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签订共建协议。独立学院还可以通过“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产学联合体”、“校企战略合作”等途径与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共建专业,共享企业的培训、实验、生产资源,从而联合培养出适合某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整合原则高校专业需要投入,但成效显现往往滞后。如前所述,独立学院专业稳定性差,不利于学校对专业进行投入。为了既保证投入,又能灵活应对市场,独立学院应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以整合专业资源,寻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在此原则下,独立学院应根据已有的专业优势,做好专业群规划和专业整合工作,在每个专业群下各设置1~3个核心专业,并根据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专业资源的可共享程度,围绕核心灵活增删相关专业,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动态的专业群。灵活对待专业目录原则我国公办高校的本、专科专业设置几乎完全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限制,这是典型的“计划供给”式专业管理模式。[8]虽然专业目录几经修订,2011年和2012年分别了新版的高职高专和本科专业目录,但这些目录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9]对于必须循区域市场需求而动且任何专业都不享受政府财政拨款的独立学院,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使其不仅可以自主设置目录内的所有本、专科专业,还能较大范围地突破专业目录的约束。这些探索将不仅有利于独立学院的全面市场化,也可以为公办高校进行“市场匹配”式专业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独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案例

篇10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有利于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就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这样很难与新形势接轨,存在很多弊端。所谓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规范而言,就是自建式管理模式,其类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管理类型,所谓临时管理,即成立建筑工程项目临时领导中心——项目部,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业主,自身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管;另一种是项目法人管理类型,所谓项目法人管理,即是在工程项目筹划阶段按照工程项目计划,由国有企业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法人,其不仅参与整个工程建设,而且在工程竣工后的营运阶段,也参加管理。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日益发展,传统的项目管理机制种种弊端也日益显现。

(一)人员浪费

由于临时监理项目部,大量的所谓领导云集,使得项目管理机构重复设置,导致人员浪费严重。在建筑工程竣工后,临时的项目部撤除,上一工程所积累的经验随着项目部的撤除而消失;随着人员的流失,导致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无法变成能指导实际工程的技术资源,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在技术上进行更新,无法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使得工程中人才大量浪费。

(二)安全隐患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项目负责人往往是行政级别的领导,然而行政领导往往缺乏建筑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对于工程成本管理以及人员配置相关专业知识严重匮乏。这样直接导致领导者管理困难,实行决策时犹豫不决,更改技术手段频繁。种种管理行为,不仅大大延长建筑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工作效率,增大投资成本,而且给建筑工程带来隐患,对整个工程直接或间接的损失。

(三)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

关于建筑工程“三超”问题,其原因首先是在于项目管理不够专业,然而,更深层次地讲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承建单位、监理以及使用单位都是“三超”的受益方。当然,传统模式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远不止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直接阐述出一个结论:随着技术的更新,传统项目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优化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措施

(一)招投标管理措施

1 建立信息化招投标机制。所谓信息化,就是全面分析特定工程招投标信息,对建筑工程进行市场定位,市场分析,并核实各项审批文件的真假,建立诚信化招投标档案。

2 规避招投标风险。建筑企业必须根据企业本身的经验和经历,结合同行招投标报价,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企业自身的造价最低方案。造价最低方案的确定,能规避建筑企业风险,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起到预警作用。

3 绩效考核。在招投标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效率、职责等相关因素,对于具体工程进行具体考核,充分对比以往数据,基于投标结果以及中项目利润,对于投标人员实施强有力的奖惩制度。

(二)代建制控制措施

代建制是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所谓代建制,是使用单位以招标为前提,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委托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机构;二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代建单位。在代建制项目管理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必然是相当复杂,投资应用也趋于多元化,必须对于业主的委托负责,无论从项目管理公司,还是从建筑设计、施工以及材料厂方,各方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这样有利于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把横向的职能部门和纵向的子项目管理组建立起项目管理部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从而保证每一个子项目的费用、质量、时间、信息和沟通、采购、风险得到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项目分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最后,把按横向要求配备的专业工程师与项目的各实施阶段结合起来,建立专业工程师责任制。这样他们既相互合作和促进又相互约束,从而保证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控制水平,高效地实现项目管理效果。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繁琐,客观而言,每个工程的项目管理都具备一定的生命周期,无论从项目招投标阶段、决策阶段、施工阶段,还是项目竣工阶段,其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所控制的侧重点也完全不同。可以这么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以不同的方法来控制不同的工程,以不同的重点控制手段来把握同一工程不同阶段的项目管理。因此,传统的行政管理采用一般的通用的行政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要求,以专业化的、社会化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或工程公司(称为代建方)接受业主的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的模式呼之欲出。

(三)加强合同管理,优化成本措施

为了避免不必要地麻烦,对于项目以外的项目单价在签订合同时,中标人与投标人两者就应该做出详细规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如计算项目与清单项目类似,则可通过调整该项目的主材费用进行计算;若与清单项目并不相近,则需套用定额。在套用定额进行实际计算时,中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合同中对于项目的临时设施费、文明施工措施费、工程保修费、工程保险费、预算包干费等的具体计算方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造成的。为了避免矛盾的产生,在合同签订时就应该做出明确规定。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包括签证的管理,毕竟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与设计图纸以及合同相左的情况,这样,签证管理必须加强。签证管理要求无论是施工方还是业主方,必须对所产生的签证达成一致。对于施工方而言,可以在决算中对业主提出合同之外的补偿额;对于业主而言,必须对施工方的签证,严格审查,在施工中通过监理审核相关工程签证内容并办理相关手续,在决算过程中,再度复核,杜绝不合理的签证。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建筑企业耐以生存之本。成本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的成本往往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直接挂钩,应用合理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技术手段,会明显缩短工程周期,使得工程建设成本最低,产生经济效益最大化;(2)实施强有力的劳务分包制度。劳务分包必须以劳务分包准入机制为前提,加强准人机制的监督管理,控制各个合作施工队伍的协调,同时对各分包机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专业培训以及技术交底,实施绩效考评机制,使得劳务分包发挥最大效率,缩短工期;(3)监管项目经费。以项目部为直接领导,明确项目各项经费来源、用途,控制各项费用的标准,并设置监督人员来监督和落实经费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