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篇1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音乐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扮演小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2、改变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首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和生活经验,充实和完善课堂教育内容,为音乐教学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诱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音乐教学中。为了创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学,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帮助小学生理解感知音乐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知识,然而由于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使得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开阔学生思维,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将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理念贯彻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音乐教学的课堂本身的实践性,通过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进行与小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教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所学音乐主题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小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的提出,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案。因此,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开展网络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随着现代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引进,小学音乐教学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尤其互联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首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教学素材,将这些素材引进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课堂音乐教学的质量。其次,目前很多学校建立音乐教学信息网站,并且在网站中上传各种优秀的音乐素材和音乐教程。这样就使得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家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加以学习。音乐教学网络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帮助音乐教师开发了潜在的学习资源,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不必进行大量的课堂板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环境,增加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活跃了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气氛。(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篇2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新课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前言:新课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小学音乐教学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唱,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唱。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注重学生爱好和个性特点。在音乐课堂上我们通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现象,就是有的小学生喜欢音乐但是讨厌上音乐课,这是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需要反思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音乐老师课堂的教学模式泯灭了他们课堂学习音乐的兴趣。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性的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障。音乐教育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健全他们的心智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音乐老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的音乐创造,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通过课堂上老师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讲解,让他们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音乐的学习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扩大了他们的视野。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古代的诗词都是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的。感受音乐的能力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是音乐课堂上教学的重点,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把这些精华的文化音乐传授给下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的理念

首先,新课标下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就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音乐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学习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小学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是非常死板的,老师上课就是一首一首的教小学生唱歌,音乐教材也是编了一首一首的歌曲。殊不知这些歌曲一般都是与学生的音乐品味相反的,他们并不愿意被动的去学这些歌曲,这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还有就是有的音乐老师过于严厉,学生本来都没兴趣学这些歌曲,他们还硬是让学生学,无形中让学生有了音乐课堂学习的压力,这与音乐课堂的陶冶情操和放松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对音乐敬而远之,音乐老师往往对这种音乐教学的现状束手无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新课标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以感受和鉴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门伟大的听觉艺术,是特别注重人的感受和鉴赏为基础的学科。因此音乐的新课标就特别重视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积极的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听”,以及怎么样去感受音乐的文化底蕴。音乐老师要在课堂上把音准以及声音表现出来,让学生主动的去听去感受,这样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音乐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是是审美的基础,也是音乐审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建立以感受和鉴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课堂上要注重学生音乐表现要素的培养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的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增强他们对人声以及乐器生的听辨力,声音是音乐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说自己对旋律、节奏以及声音的感受,然后对于正确的说法给以鼓励,对于不正确的说法给予纠正。

(三)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课堂上要注重音乐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增加一些互动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音乐的有用性。例如音乐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唱歌比赛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这样不仅亲密的师生的感情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华利.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探索[J].新校园(学习),2012,(2):102.

[2]高科名.新课标下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影评介,2010,(2):89.

篇3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篇4

【关键词】乐学 审美 自主 创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29-0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体现了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材的组合等教学思路,能将教学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唱歌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音乐课标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唱歌课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基本过程为:发声练习―复习旧歌(可省略)―导言―范唱―教唱曲谱―朗读歌词―依谱唱词―艺术处理―复习巩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材及信息技术得以运用,这样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课程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倡导“乐学、审美、自主、创造”,其核心是“审美”。该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及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加强学生对歌曲内容形式、情感意境的审美体验,对歌曲文化美的感受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力。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结构框架为:激趣―铺垫―掌握―巩固―创造―结课,具体如下:第一阶段,进入歌曲情境――激趣;第二阶段,审美感受歌曲――铺垫;第三阶段,尝试表现歌曲――掌握;第四阶段,审美表现歌曲――巩固;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展示――创造;第六阶段,进入教学尾声――结课。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综合运用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唱教学法等多种学科教学方法。

下面以湘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江南小曲》之《茉莉花》教学实录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学会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无穷魅力,进而爱上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看、唱、学、编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和感受音乐,体验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学会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并能用不同的风格演唱《茉莉花》,有一定的歌曲创编能力;(2)感受并唱好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并唱好歌曲中连音与非连音的乐句。

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江浙民间音乐《茉莉花》为主题,向学生展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独特、丰富多样的色彩与风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整个教学内容分三大块:1.演唱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细腻优美的风格;2.欣赏不同演唱风格、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充分感受不同的音繁硐中问酱给人们的不同艺术享受,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3.创造性地表现歌曲《茉莉花》,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迷人魅力。

教学设想:这是一堂集唱歌、欣赏、创编、演唱于一体的音乐课。本课以演唱歌曲《茉莉花》为主题内容,用观看宋祖英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唱《茉莉花》――学习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欣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创编演唱歌曲《茉莉花》四个情景将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让学生体会用不同情感饱含深情地演唱,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乐于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用婉转、纯真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1.能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有感情地处理歌曲;2.能模仿和创编不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游戏等。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师:同学们,有一首民歌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网上还把它誉为我国的“第二国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教师弹奏《茉莉花》的旋律。

3.学生回答歌曲名,哼唱歌曲。

4.板书课题:江苏民歌《茉莉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一阶段,进入歌曲情境――激趣。任何歌曲都有它的背景:有的是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背景,有的是创作背景,有的是内容的故事背景,还有的是情感、情绪的氛围背景……这些背景都可以构成歌曲教学的特定情境。这一阶段,教师以恰当的提问或导语,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教学

师:歌曲《茉莉花》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作为我们国家的民族歌曲,我们的歌唱家宋祖英把《茉莉花》带到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再现了我们美丽而神秘的中国,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1.听赏宋祖英维也纳音乐会歌曲《茉莉花》。

点拨:创设情境,铺垫情感。教师用视频播放宋祖英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场景,引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迫切唱好歌曲的欲望。

2.说说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情绪、速度。

3.听赏课本《茉莉花》歌曲示范演唱。

4.说说课本歌曲童声演唱与宋祖英演唱的区别。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二阶段,审美感受歌曲――铺垫。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对歌曲进行多遍的听赏、深入的审美,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歌曲的美感进行挖掘、品味。歌曲《茉莉花》最具魅力的是运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不同的风格美,富有韵味地唱出这种美,是教学的重点。在本阶段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歌曲情绪、速度的区别来触及这种美,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评、模仿等活动,深入品味这种美,为接下来的“自主学唱”“审美表现”做好了教学铺垫。

5.师生对比演唱《茉莉花》,师生互评。

6.引导学生找出“休止符”和“连音线”,解决难点乐句。

7.学生跟琴准确地演唱全曲。

8.学生跟琴唱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三阶段,尝试表现歌曲――掌握。本阶段亦可称为“歌曲学唱”,是学生在美感动力驱动下,尝试把握歌曲表现。在前一阶段,经过反复、多遍的欣赏,学生对歌曲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歌曲的学唱可以以一种更加自主的方式完成,总的来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视唱进行。本课歌曲学唱是采取学生先自己直接随琴跟唱,再根据对比教师的范唱,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纠正的方式。自主学唱的方式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术能力,使这些知识和能力在新歌学唱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得以巩固。

四、处理歌曲

1.引导学生在情绪、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力度变化演唱处理。

2.学生展示个性演唱。

3.师生互评、鼓励。

4.有感情地齐唱全曲。(注意情绪、力度的变化,用高兴、赞美的情绪和p mp mf < >等不同力度演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四阶段,审美表现歌曲――巩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是集中体现本模式最终学习效果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审美性、声情并茂的演唱,是本阶段的任务。此前,学生已对歌曲获得了足够的审美感受,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表情、音色、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把这种美的音乐形象、情感和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完成一次富有美感的歌唱表现。这个环节容易被理解为传统模式中最后两个环节“艺术处理”和“复习巩固”的二合一,其实它与前者有本质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统模式中的“艺术处理”由于缺少之前教学环节对“审美感受”的充分垫,学生对歌曲的美感体验不足,进行“艺术处理”时,就可能显得很被动,表现为情感唤起缓慢、处理歌曲的思路与方法相对匮乏等,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教”学生怎么做。而在本模式中,由于之前对歌曲有了足够的审美感受,学生的表现欲望与表现能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学生乐于并且知道该怎么去表现,学习更加主动。其二,传统模式的“艺术处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本模式在“审美感受”和“自主学唱”阶段都进行了“审美表现”的启发。从以上课堂片段可以看出,关于如何进行“审美表现”的交流、讨论与尝试等活动,已成为前两个学习阶段的一个难以分割的部分,对“审美表现”的思考和实践贯穿了学习始终,也使得本模式呈现出鲜明的“审美性”特征。因此,本阶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表现,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建立在前面各阶段的学习成果之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个环节强调的是歌曲审美表现的完整性或多样化,是巩固、整合、拓展与升华。

五、歌曲拓展

1.“开心点歌台”。学生点歌欣赏不同地方特色的《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李虎演唱的《茉莉花》,马小倩、许岚岚演唱的《茉莉花》,伦巴《茉莉花》,阿里郎《茉莉花》。

2.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情绪、速度,学生互说听后感受。

3.学生开“演唱会”。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四组练习演唱。要求:选用“开心点歌台”中不同特色的《茉莉花》来练习演唱,再加上前面我们在情绪、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练习,看那一组的歌声最动听。

(2)学生演唱会。学生展示表演唱《茉莉花》(2―3组)。

(3)师生互评、鼓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展示――创造。此环节,教师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律动、表演等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本课中,教师以演唱为主线,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创造性地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六、小结下课

1.师生互相小结所学内容。

2.教师总结:同学们,歌曲《茉莉花》让我们意犹未尽,民族歌曲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在《茉莉花》婉转、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吧!(共同拍手演唱《茉莉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六阶段,进入教学尾声――完美结课。如果一堂课是一支动听的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本课中,教师先将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最后运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总结后,再次演唱歌曲,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篇5

“双主体”是指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传统的主导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变,与学生同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而“体验”是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别强调的部分。提倡师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让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要我体验”和“我要体验”效果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试着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浓郁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二、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简述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个基本实施程序。即:1.激发学习动机;2.复习旧课;3.讲授新知识;4.巩固运用5.检查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音乐课上用,而且在其他科目中也大量地应用。它的最大好处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它的缺点是:它仅是一种单向性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现实中教师直接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支配整个教学进度,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长期以来,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很少重视学生自身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是死读书,读死书,墨守成规,学生们不善于思考,害怕标新立异,更不敢向教师甚至专家挑战。

三、实施“双主体、体验”模式教学的四个阶段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我们结合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开展课题试验,提出了实施“双主体、体验”模式教学的四个阶段

1、 培养兴趣、唤起感知阶段

本阶段重点是如何唤起师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兴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十大理念之一,充分说明了音乐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而兴趣培养的前提是唤起师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中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他们并不一定指向教师们教的内容。这时期,对于中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性的体验,所以,首先教师观念应变传统的“教书匠”为设计师、合作的伙伴;变单向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教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甚至直觉等心灵参与体会到的。学生不需要老师挂在嘴巴上的艺术,而是自己动手、动口、动身体、动脑袋、动表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才会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在音乐课中,我们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音乐是富于情境性的,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为下一阶段的体验进行情感储备。如在教学《小白船》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观赏优美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闭着眼欣赏体会优美动听的旋律,宽广舒展的节奏,鲜明的三拍子旋律,最后让学生生动地描述一下月亮船儿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景象和美丽而神奇的意境,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感受了这首歌曲。又如在欣赏《我们的田野》一课时,我用自制的“小草”、“野花”、“大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丽田野,要求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伴随着优美舒缓的旋律认真地倾听,尽情地吮吸歌曲清新、透明的气息。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渐渐被天籁般的童声合唱吸引了,仿佛已经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之中,愉快地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2、创设情境、注重实践阶段

本阶段是导入音乐学习的重要阶段,即个体亲历感受体验阶段。当学生接触到大量音乐作品,他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活动也越趋向于自由、自觉,这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渗透。当学生个体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例如,在讲打击乐器木鱼和碰铃的演奏方法和节奏训练时,不仅是让学生们互相练习,而且也让他们同时用这两种乐器演奏几个小节,让老师听写下来,师生角色互换,使得学生们兴趣大增,热情高涨,老师们也随之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由此让学生学会操作、独立思考、不迷信专家、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每个同学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效果。又如在欣赏《鸭子拌嘴》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初听、复听及教师讲解已经对这首乐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有所感受时,我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来体验这首乐曲。我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乐曲的内容,如果你是小鸭,该怎么表演?”举手的学生可真不少,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使我特别感兴趣。那个学生说“我想请老师扮演鸭爸爸,同学们扮演拌嘴的小鸭。”顿时,课堂上哄堂大笑,但我却立刻肯定了他的提议,然后让学生以三人一组根据音乐情节设计动作。接着让小朋友们自己分配角色,戴上头饰,我也加入了其中一组,当起了鸭爸爸。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当清脆的钹和三角铁发出“才当、才当”的音乐时,学生们笑盈盈地把双手靠在两侧,撑起一对翅膀大摇大摆地按着打击乐的节奏走着,不快不慢,非常整齐,这显然是小鸭们出窝了。接着,悦耳的镲声又响起,随着声音的渐强而加快速度,同学们立刻两两相对,撅着屁股,表现得十分活泼,原来当作翅膀的手,在此时,又变为小鸭子宽而扁的嘴巴。当双方拌嘴时,镲也打得更激烈,“小鸭”的翅膀抖得十分厉害,还真有点不分胜负的意思呢!这时,粗犷的锣声出现了,扮演鸭爸爸的我和几个学生随着节奏“xx xxxx xx x”拍着翅膀,一摇一摆到鸭群中劝架。“鸭爸爸”各有各的办法:有的瞪瞪眼睛、有的拍拍“小鸭”的头,不一会儿,随着双响筒、三角铁与小钹一起发出的清脆而又有弹性的音乐,同学们动作的强度减弱,幅度也变小了,和着安静的音乐互相笑微微地招手。最后跟着自己的“鸭爸爸”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了。学生们按着音乐发展的情节表演着,无拘无束,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此情此景,我和学生都已深深地投入到音乐情节所设定的环境中,表现得特别真实。我们用动作表达了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彼此间通过表演达到了对这首乐曲的节奏、力度、速度及气氛的正确理解和较为全面的体验。同时通过表演也使彼此的体验得到了交流,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发挥,从中也表现出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及音乐的敏感性,挖掘了他们内在所具有的艺术潜能。这一切是枯燥的回答所不能达到的。

3、注重引导、感受体验阶段

本阶段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如创造问题情境,加大活动量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要领后,让学生通过思考、理解,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内化为自身观念的过程。当然,在一个班级上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及要求,都应给予鼓励。我们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的能力。教师应允许学生运用知识时发生错误;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学生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允许学生在老师讲授中随时质疑。教师的主体意识及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音乐教学的组织、设计、指导、促进、反馈、评价上,应是学生步入音乐殿堂之门的启蒙者。其实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实际情境中,学生通过悟解、想象、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使凝固和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活、催化起来,赋予新的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更深刻的生命活力。如在《龟兔赛跑》的欣赏中,在学生逐渐体验作品,酝酿情绪的基础上,我请他们把自己当成音乐剧中的小动物,表演“赛跑”那段音乐。这个由听众到演员的转变,使学生们的兴趣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饱满激昂,把小动物的角色塑造憨态可掬,惟妙惟肖,真可以说是在动中乐、在乐中动啊!又如在欣赏《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一课时,在完成了主要的教学任务后,我请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或见闻,给歌曲重新填词。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爱劳动等一段段新词诞生了,虽然词句中还透着稚嫩的生涩,但我们可喜地看到,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受到了更大的艺术感染与激励,他们的心灵与音乐更接近了。

篇6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改;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51-01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

在我校开始实施新课改之际,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小学的音乐鉴赏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传授"变成"解惑",从老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我们根据新课改理念设计音乐鉴赏课的模式结构: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1.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1.1整体初步聆听。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低年级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1.2分段聆听。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

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1.3复听音乐 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2.借助联想创造,诱发心中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这就是联想法。它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物联想。如在欣赏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独唱《渴望春天》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渴望春天、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起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3.让学生多歌唱

欣赏教学是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凝聚着作曲家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是精美的精神食粮,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被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花儿和少年》,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两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拍号、节奏、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欣赏作品时,不仅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的旋律欢快活泼,二四拍,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B段与A段形成对比,旋律优美抒情,三四拍;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旋律。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置过程为重点,实践优化整合教学目标

关注过程方法,把它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观察、体验音乐,来获取答案与结论,让学生在获取结论的同时,理解了音乐。比如通过观看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们》的片段来导入课题,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放牧"主题时,结合比较已经学过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来体验蒙古风格,通过感受主题的不同演奏形式来体验音色对比来展现清新活泼,充满动力的音乐情绪。在欣赏抒情段落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讲述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而且答案并不一定限制在"对草原的热爱"之中。只有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都能够得到积极的评价。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模式 运用

作为全民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了新一轮的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借此又向前迈越了一大步。音乐教育的生命在于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则在于确定一套科学的模式。目前,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类别比较多样,笔者就小学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就合理运用情况作出分析。

一、对目前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现状调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影响深刻的一次改革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包括音乐新课程在内的各项内容的改革,使得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兴致很浓,为我国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这场力度较大的音乐课程改革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就其当前的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将有助于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音乐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合理的重视

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这种状况虽然给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但也造成了教育工作者无法合理重视。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就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师进行讨论,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涵义,在运用过程中常常与教学方法混淆,认为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方法,当然对教学模式的类型也是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错误的观点往往使教师不会甚至不敢运用音乐教学模式,以及在运用的过程中对具体模式类型的选择原因无从知晓。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音乐教学理论程度还需要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仍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笔者在听某老师上人教版四年级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听范唱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看这首歌的歌谱一句一句跟教师学唱。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音乐的课堂就应该采用一种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教师唱,学生学,而忘记了音乐不仅要靠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缄默知识的文化。其实这是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使用很普遍也是很糟糕的案例之一,教师可能理解了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理论依据,但是在逐渐运用的过程中扭曲了本意或是直白的运用而不加以任何的修饰和转化或是教师紧抓住模式的某一点而没有展开运用导致了僵化的局面,这其实是对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阻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要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如果不加以转变,原本热情高涨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跟着教师枯燥地一遍遍学唱。教师教唱是对的,但是学生是否认真学唱是需要老师在认真领会其涵义的基础上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因此有些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系统化

教学模式是在国外的不断发展中传入我国,而音乐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中分化出来的。笔者就此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曹理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根据教育的目标分类学原理,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每种模式又具体可分化为不同的子模式。戴定澄主编的《音乐教育展望》中根据音乐教学特点及教师与学生的现状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被动接受式和制动探索发现式。还有其他学者的一些分类。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内还没有完全统一的音乐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的课堂中,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此都持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虽然呈现了一派百家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但也造成了教师对于运用音乐教学模式的困惑,不知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反而会造成不利。因此关于音乐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用更加敏锐的视角来观察。

二、 新课程音乐教学模式合理运用

教育改革赋予了音乐教育理念新的内涵和意义,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诸要素的革新,当然它也需要音乐教学模式去贯彻和实施教育理念。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为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所以要体现课程理念的更新,就必须改变单一僵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将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下面就几个教学模式为例来说明。

(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去进行引导,去发现音乐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为引导——发现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引导——发现模式是在结合了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所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在选择和确立所要研究的主题后,在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和处理有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合作交流探究等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的力度》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一系列的基本练习后,笔者认为课堂上可以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引导上。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藏蜻蜓”的游戏。一个学生藏,一个学生在同学们拍手或是敲击乐器的声音力度变化提示来寻找。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力度有一个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动探索和表现音乐的热情。其次在发现上。教师弹奏《红蜻蜓》,弹出p、f、mf等力度的变化,然后一人一句试着带力度的变化跟琴唱曲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因这些细微的强弱变化所引起的乐曲流动性以及体会到的乐曲的情感。再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积极发现乐曲中如开头“p”比“mf”要弱等,鼓励学生大胆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最后教师总结强、弱等力度记号的概念等。运用此种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及听唱学过的歌曲《红蜻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旋律中力度的变化,初步掌握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及概念。在教学收尾处笔者认为可以加入延伸。教师示范加入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学习创编,教师选择一两组学生上台展示作品请大家一起评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语言、听觉、对比等一系列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新的知识。情境——陶冶模式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以音乐以媒介对学生陶冶与培养。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根据教育目的,教师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鲜明具体的场景,学生参与到各种游戏、歌唱、欣赏中,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下学习,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和性情的陶冶,并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例如五年级欣赏艺术歌曲《春晓》教学过程中在联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创设情境,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唐诗《春晓》彩图,感受音乐与诗句图画结合的完美贴切,珠联璧合,推动了学生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挖掘作品的深度,将音乐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认识情景”丰富 “体验”,通过“体验”主动“陶冶”。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内容板块里,不仅感受与鉴赏可以采用情景——陶冶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运用于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根据创设不同情境所表现的不同形式的美的感受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涵养心灵,学生在情境中的兴趣被激发,开拓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的这两种音乐教学模式实例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教学模式,如合作——交流模式,自学——指导模式等,都在音乐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学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音乐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模式理论知识的遵从,结合实际的情况灵活运用,切不可“拿来主义”。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经常需要多种模式的综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M].广东:花城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小学高段;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音乐向着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发展。然而,就小学高年段的音乐课来讲,还有很大的进步余地,其课堂理念及课堂形式需要更多大段的创新,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艺术素养和综合才能。

一、不拘一格,贴近实际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是实践性的,所以他们更能接受的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或者直接源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小学音乐课只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是不合理的,应该从学生能够理解的,乐于接受的生活实例中出发,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强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以结合当地的民建音乐特色开展校本课程,也可以结合节日或者季节的变换开展活动,还可以适当加入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只要引导合理,就都可以为我所用。甚至,笔者以为,在这一方面上,教师的思路应该更加开阔一些,胆子应该更大一些,不必拘泥于教室这个固定的上课场所。只要条件允许,校园里、公园里、乡间田野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音乐教学的课堂。要知道,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最真实、最贴近人类情感的,小学音乐课如果可以走出教室,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必然会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主动的寻找和体会,更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注重习惯,形成音乐品格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专业素养,音乐课程作为艺术气息浓厚的学科自然也不例外。音乐课要求学生应该在逐渐地学习中,能够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具有一定程度的音乐鉴赏力和相对专业的音乐素养。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层面的追求,只把音乐课当作一种娱乐和放松,这大大减少了音乐课的作用。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正是该及时塑造他们音乐良好品格的时候。所以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小孩子不懂事”的观念,有意地引导他们形成音乐思维。提高节奏感、旋律感,主动体会和欣赏音乐中的艺术之美;并且在合理的区间内培养学生正确的发生方式,正确的演奏姿势,以及规范的演出礼仪等;还可以在一些欣赏性作品前后加入话题讨论或者情景表演,使学生将愉快的听觉享受内化为自身的音乐素养。不要觉得这些训练没有实际用处,虽然意识到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时间一长,必然会在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中体现出来,这正是新课标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分组合作,注重有效参与

小学音乐课,总体上来说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课程,受到学生年龄和课程特性的限制,教师总喜欢在小学音乐课中加入许多游戏、表演之类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本来,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却把这种教学方式用的太过分了。我们上音乐课,还是要以学习知识技能,提升素养品味为主要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应该求“精”而不是求“多”。只有学生的参与活动符合了教学目标、适应了学生个性,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参与活动。而只有“有效”的参与,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笔者常常见到一些音乐教师,带着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看上去课堂形式丰富多彩,事实上只是学生们玩得很愉快,而并没有学到实际的东西,这就是“无效教学”了。在这里,笔者提供一种比较高效且能提升学生参与度的音乐教学方法———分组合作法。通过分小组,使每个学生的特点都能得到组内的发挥,并且通过竞争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笔者使用过一段时间,效果非常好。

篇9

关键词:多元化模式;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学生学习的课程也更加多元化。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中,多元化模式能够将学唱、练习与视频、图片以及一些小游戏相互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丰富音乐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发挥,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本来就很适合学习音乐,从小培育他们的音乐细胞,不断挖掘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潜能,有利于拓展音乐学习的空间与范围。下面阐述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不断提升他们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师的音乐才能,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引导,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学习《我有一只小羔羊》时先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歌曲的节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学习用亲切、愉快的歌声,表达喜爱小羊羔的心情。然后创设情境,在学动物说话活动中练习节奏,从而利用小羊羔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提升课堂效率。

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音乐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它主要依靠的是人们对它的美的欣赏和感受,它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大多反应的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新东西,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样的做法能够大大改善音乐教学现状。教师应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新的审美观,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逐渐教会他们积极地对待生活,从而掌握更多的有关音乐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学会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徜徉在音乐的天地里尽情地驰骋,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采用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比较乏味、枯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缺乏,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猜歌游戏,调动课堂气氛,然后再补充这首歌的创作手法以及它所隐藏的故事背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例如,学习《小青蛙找家》时,先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会到小动物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和自觉性,然后再编唱歌词,让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愉快地学习,最后让学生表演《小青蛙找家》,根据学生的自由发挥把这个小故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不断促进音乐的升华。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在音乐课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接触范围比较狭隘,可能对许多东西产生好奇感。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的音乐引导,不断指导小学生学习到更多优秀音乐的精髓,这时教师要利用小视频和一些有关音乐教学的小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生动形象地再现音乐情景,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与众不同,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结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完善音乐课的教学。例如《闪烁的小星星》中先用视频播放一些与小星星有关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小星星的璀璨与神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展示小图片,让学生分别猜出哪些是什么星星?巩固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然后再和小学生一起拍手把握节奏学唱这首歌,最后准备一张画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直接在画布上展示出来。

总之,学习音乐课能够让学生在纷繁的专业课的压力下以另一种方式得到稍微的放松,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孩子放松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从而减轻学习的压力,锻炼学生的耐力和信心,提升自身的艺术气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变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利用视频和图片的双重影响刺激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改善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促进其智力的开发,增进大脑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内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90-02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音乐教育。”

一、目前高校音乐选修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我国教育部建议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各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陆续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2003年11月11日,辽宁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对全省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连大学在1998年首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交响音乐欣赏》课程,此后又陆续开设了《音乐入门》、《中外名曲欣赏》、《古典音乐欣赏》等音乐选修课,据粗略统计,十年来约有三千人次参加了交响音乐欣赏的学习。

实践证明,高校的音乐教育在于通过音乐选修课程的开设,达成对学生音乐之美的陶冶。毋庸讳言,我们的实践与这一理念的统一尚需时日,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所面临的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仍然难以索解。

1.课程设置。除一部分高校,如清华、同济、山大等设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

2.教材建设。高校音乐选修课与中小学相比,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存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内容过于陈旧单一和专业化。

3.教学内容。教师大多从音乐院校毕业,是科班出身,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音乐教育之中”。

4.教学方法。由于大多音乐选修课是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化、单一化、公式化、平面化,已不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很多学生说:“大学音乐课与中小学音乐课没有差别,识谱、乐理、欣赏……结果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还是不识谱、不懂乐理、不会欣赏、甚至不会唱歌”。

5.机构与师资队伍。多数高校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音乐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6.教学投入。大多高校处于弱势,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必备的音乐教学设备。有的音乐教师甚至还是提着录音机上音乐课。

7.师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在就业压力年甚一年的情势中,大多数学生仍然以实用的态度看待音乐教育,以为音乐虽美奈何其无实际用处,既然无用就可学可不学,或有兴趣则学无兴趣则不学,这一态度问题、认识问题最难讲清也最难解决。

8.学生的音乐素质。大多数学生没有音乐基础,不懂乐理、不会识谱、不会唱歌、不了解中外乐器、许多同学对音乐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误区,特别对“高雅音乐”更是“望而却步”,不知如何欣赏。

二、高校音乐选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实施音乐教育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高校的音乐选修课程必须改革,必须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方法、多视角、多媒介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层级化。

1.教材建设立体化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选取要符合音乐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建设既概括全面、有深度,又方便实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多方法的音乐“立体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来参与学习音乐,让学生把音乐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多元化

目前,我国音乐理论界的发展处于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并逐渐形成理论多元、方法多元、内容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一切反过来对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于是用多元化、多层面、多方法、多角度的多种思维方式取代过去那种简单化、公式化、平面化的单向思维方式已是现在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高校大学生音乐基础差,但对音乐课的要求往往很高,因此,我们开设了偏重于不同内容,体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多元化内容的音乐选修课程。如,《音乐入门》重点是音乐基础知识穿插趣味识谱教学;《中外名曲欣赏》偏重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又贯穿中外音乐风格的比较;《日本歌曲赏析》在欣赏日本歌曲的同时介绍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通俗歌曲演唱与欣赏》在介绍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及表演风格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古典音乐欣赏》在介绍西方艺术歌曲时请我校人文学院教授为学生讲授歌词的艺术特征;《交响音乐欣赏》介绍交响音乐欣赏知识,欣赏著名的交响音乐,介绍著名的交响乐团及著名指挥家的不同指挥风格,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音乐背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浩瀚的文化内涵。如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法国大革命对作曲家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作曲家的英雄情怀、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境界。

3.教学模式层级化

层级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爱好和兴趣,采用分组形式,对某些问题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不同层面地展开学习、讨论、思考、阅读、写作,使学生在原来的起始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讨论课上,我们把学生分成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艺术、音乐与医学、音乐与自然四个小组,提前布置有关的阅读书目及相关的思考、写作、分析、讨论课题,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及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自愿参加任何小组的讨论学习,充分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才能,激发自身潜力及创造能力。如,在音乐与医学讨论组中引导学生从音乐与治疗、音乐与睡眠、音乐与镇痛等方面去认识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关系;在音乐与艺术组中引导学生把感兴趣的音乐旋律配上歌词,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音乐与文学诗歌的关系。鼓励懂美术的学生为音乐配幅画,学体操的学生为音乐编一段舞蹈,学理工的学生去研究揣摩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课堂的主角正逐步由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立体化、多元化、层级化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初级的、探索性的音乐教育改革实践,它需要不断添入新的内容,融入新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使音乐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发挥其真正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家骅著.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