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8 17: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职业高中的领导和教师都倾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导致了职业高中生在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短缺,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针对上述情况,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必须要重视对职业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行动上在教学工作严格落实德育工作。学校在大政策上要加大德育教育工作的投资,建设德育教学的工作队伍,创设德育教育的氛围;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注意渗透德育,对学生实施尊重师长、爱护机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建设德育教学的工作队伍
建设德育教学的工作队伍,是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人才保障。由于职业高中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在职业高中及其缺乏德育教育的专业人才。因此要保证职业高中生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引进专业的德育教育人才。在引进人才时,职业高中院校一定要严把“准入关”,切实招聘到专业知识过硬且爱岗敬业的德育教育人才。其次,要定期对于德育教育的任课教师定期培训,使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与时俱进。再次,要加大对德育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综合学生学习成绩、平时校内表现、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督促教师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督促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要实行奖惩制度,对于德育教学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酌情处理,情节严重者可辞退。
3.创设德育教育的氛围
提高职业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工作,还需要在整个校园内创设德育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创设德育教学的氛围,我们可以在学校内悬挂德育教育的横幅;以鼓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实施德育教育,如在布告栏里对品德高尚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公开批评;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组织主题活动,以竞赛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掌握提高思想道德的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德育方面的影片、纪录片。通过以上方式将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渗透进学生的思想里,切实引起全校师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进而提高职业高中的德育教学质量。
4.在实习过程中渗透德育
职业高中的职能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职业高中生参与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一段实习工作。这一段实习是学生即将跨出校园的第一步,也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一段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非但不能对德育工作有丝毫的放松,反而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的需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为学生指定导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等互动手段,实时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在学生遇到工作或人际交往的困惑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或者,与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地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让学生做出合理的调整。
5.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中;德育;个性;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事。[1]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静态的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静态的,而“知”是动态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到个性培养中,总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是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个性化教育,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一)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个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异性。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者表现。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个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经常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当代学生的个性包括:创造力、表现能力、主动性、敢于怀疑、向权威挑战并提出问题以及具备参与各种活动、交际能力。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综合、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个性以及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最终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个性化教育既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制约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学制,统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统一的教材,这无形当中使得教学目的过分的强调共性和社会性,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被一步一步生产出来。许多教师将教学目的简单的确定为学习好、就业好,而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为目的。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只学老师教的,学校考的,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绝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压制,甚至于被彻底扼杀。个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制约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共性而轻个体,重集成而轻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强调集体意识,追求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秩序和规矩,不能挑战权威,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时,墨守成规,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剥夺。
(三)传统价值观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现就是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学生被教育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过分张扬个性,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措施与策略
(一)改变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过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对个性强调不足,教育的教学目的在理念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前文已经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强调发展个体的个性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强调个性并不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放纵,而是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发展个体的个性。
(二)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但每个个体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也应相应多样化。因此,教育的评价机制的构成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式等。评价标准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校学习范围内,应该注重评价的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记忆和技巧类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扩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
(三)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上的多极化,经济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冲击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德育在环境、任务、内容、对象以及渠道都必须发生改变。[2]在当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国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表现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脱节问题严重。[3]因此,强化个性化德育课程体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这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最优化,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既要学习知识结构本身,更要使学生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的过程。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的封闭性,能够适应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增大个学科间的全面综合运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结合。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通过有效的途径与策略教育好高中生,从而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服务。
作者:景佳昕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卓嘎.浅析高中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198-198.
篇3
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教育
学习兴趣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入供给了极其丰硕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征,往往很轻易使我们较多地正视它严密的常识系统教授,而忽略其艰深的德育内容渗入。这就需要教师当真钻研教材,充实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身分,把德育贯串于日常平常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例如,通过高中阶段的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体的最基本组成不过是20多种化学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敷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等)分解,于是这个生前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高二学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
[2]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新编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学生人格
在高中阶段语文是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如果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学生的德育水平会更快速度的提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净化自身情感和人格修养。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语文课堂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保持着一颗爱国心,才能够保证我们这个大家庭和谐相处,繁荣稳定发展。只有人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指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无限忠诚,是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推动着我国的各项事业在高速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大好河山和和谐社会,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类型文章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草原景色的,体现了我国草原的广袤无垠,通过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的文章时介绍爱国者的英雄事迹的,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堂中对这些文章进行解析时,教师不仅要解析其中的语文的艺术之美,还要解析其中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发挥先进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来回踱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设想,激发学生对孝道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尤其是现代的高中生,他们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对孝道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加强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二、在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中语文学科同样如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学生成人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感性思维中学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断,懂得辨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发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所以,在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道德观念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指的骄傲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也可以有自身独特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能力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处处蕴含着鲜活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对进行有效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领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他们的道德文化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伟大的心灵和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目标,还能够将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2、树立学生强大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树立了强大的责任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担当,更有勇气,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集体生活中对每个人负责,工作以后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进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懂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积极主动的帮助别人,懂得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预定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要懂得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要将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集体交代的任务看得比自己的任务更重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集体任务的完成中。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活动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将语文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语文教学活动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完美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
[3]赵晓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5,No.32103:59-61.
篇5
关键词: 高中德育 人文素养 提高素养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学校的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思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水平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变化、认知能力的提高、独立意识的增强,从高中生的发展实际和成长需求来讲,老师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一、转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策略,用健康的思维引领学生成长。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道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以人格魅力和思想素质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为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与人格,形成自我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懈努力。作为临近成人“临界线”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应因势利导、因时而动、因人而异地进行“传、帮、带、扶”工作。教学实践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转变德育观念,在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德育策略,在高中阶段开设《传统美德鉴赏》、《中外道德比较》、《伦理道德分析》等课程,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构建道德教育网络,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德育情境,让学生的德育的大环境中接受熏陶。因此,教育者要注重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和提供有效载体,使高中生在德育工作中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学会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养成对己负责的行为习惯,在积极参与中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获得道德的认知,增强道德情感。
二、创设德育情境,优化德育方法,用科学的方法指引发展方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高中德育工作中,中学德育途径主要是学校德育,学校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责无旁贷。而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师资力量,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要为创设德育情境而出力流汗。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只要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苗头倾向,都应该及时制止;对学生表现出的优良表现、高尚行为,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不良习气“难以藏身”,让优良风气“随处飘荡”。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德育模式,优化德育方法,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社会学者,为学生进行德育讲座,为学生“传经送宝”,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引导学生在确立道德责任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让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整合,进一步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也不尽相同,或守德、或公德、或积德。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全方位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镜子,让学生照亮自己,点亮别人,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设立心理咨询室,提高德育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实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0-2
一、网络带给农村高中生心理影响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与心理活动发生的变化,抽取了两所农村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网络的多方面内容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1.上网基本情况
最近一年经常上网的学生占15%,平均每周上网1次以上的学生占30%,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的学生占45%,经常通过旷课或夜不归宿上网吧的学生占2%,偶尔有此行为的学生占8%,经常一次性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学生占4%,一次上网最长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1%,上网主要场所在网吧的学生占38%,每个月上网费用(含有关消费)在30元以上的学生占10%。上述数据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不容忽视,要依据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预防学生出现网瘾。
2.上网与聊天交友
偶尔去聊天室的学生占19%,经常去的占11%。有网友的占66%,有固定网友的占36%,学生一般都有多个网友。结果表明学生很喜欢网络聊天与交友。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含内容。为什么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结交陌生的不熟悉的朋友,而且热衷与网友聊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或是家庭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因素。首先,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沉迷网络聊天。据我们调查,有20%的家长对子女放任或只关心行为的结果,不问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一旦结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训斥甚至打骂,致使子女对父母失去了信赖。学生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近40%以上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种隔代教养的学生,大多数不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结果是父母挣了一笔钱,坏了一代人。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代沟太大,隔阂太深。交流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学习兴趣淡薄,没有学习动力。所以其中一部分学生就选择沉迷网络交流聊天。
3.上网与游戏
玩过网络游戏的占50%,经常玩小型游戏的占17%,经常玩传奇等大型游戏的占10%,对网络游戏中的枪战打杀场景更倾向于刺激和宣泄情绪的占23%。这些结果说明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较大,是学校对学生上网加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上网与学习
上网以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为主的学生占63%,到网上查阅资料为主的仅占17%。喜欢在网络教室上课的学生占71%,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学生占30%,喜欢教师通过课件或查看网页辅助新课的学生占62%,喜欢通过网络交流展开讨论的学生占46%。对信息技术不了解的学生占33%,了解一般的学生占55%,将自己获得的重要知识保存在电脑中的学生占17%。这些结果表明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的能力。
5.上网与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网影响了正常学习的占19%,会促成说谎的占16%,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占27%,会诱发犯罪的占7%,认为网吧管理混乱或者缺乏管理的占31%,认为网络利大于弊的占37%,在上网时遇到过不健康网站的占67%。这些结果说明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网络使农村高中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展现自我的空间,汲取知识的源泉的同时,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世界逼真的摸拟手段缩小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一部分中学生远离现实世界,产生闭锁,孤僻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机式”人际交往,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减弱;过分依赖网络信息使中学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个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学校要多部门联手融教育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
(1)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开展的活动主题可以有:《守护青春,远离网吧》《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砺志,博学,做栋梁之材》《青春与使命》《与纪律同行》《塑文明形象,建和谐校园》《崇尚俭朴》等。内容包括网络影响、人生价值、奋斗志向、心理健康、交往礼仪、行为规范、情感教育等,活动富有要感召力,影响面要大,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网络影响教育活动。说其直接,是因为活动直接包括网络影响内容;说其间接,是因为相关活动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学生内在素养。
(2)通过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以及自己的专业技能,转化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掌握电脑技术,成为制作能手。利用学校兴趣小组,把喜欢上网的学生统一起来,利用学生在校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到网络教室上课培训。给学生开设的课程可包括:Word、Excel版面的设计与表格编排,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通过培训,能使绝大部分学生会使用系统软件(如WindowsXP)对系统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选择某一应用软件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同时每次活动结束后,可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小组同学欣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另外,每学期举行摄影展比赛,发动全校的学生去发现美,体会在校园的点点滴滴感动瞬间。利用电脑进行后期的剪辑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将电脑、网络运用于实际学习的热情,将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转化成电脑制作的高手。
(3)有效利用“心理咨询活动室”,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班级调查,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分阶段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聊天与交友易使学生受骗上当,而且使学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过分依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专门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促进师生交谈。当学生有心里话或是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时,可以用电子邮箱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回答,然后再用电子邮箱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聊天,谨慎交友。
2.网络政策法规宣传
(1)学校通过制作橱窗、黑板报,设立网站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网络政策法规、网络文明公约等进行宣传。特别对学生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给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2)开展主题班会,树立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如在农村高中开展关于《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主要活动内容:学生结合自己利用网络的体会纷纷发表对利用网络的意义和如何文明上网等方面问题的见解。通过班会上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认识到中学生要节制上网,有目的、有选择地浏览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吸收学习有益信息,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3.有效利用“家长学校”,督促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寻找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类孩子通常学习成绩属中等或比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得不到老师及家长的赞赏和肯定,便把这种心理需求变相转移到游戏的升级、奖赏中。②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此类孩子的父母一般对其要求高,他们在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上网是追求一种释放压力,网络便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③被家长忽略的孩子。被忽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如父母工作很忙,长期在外经商,或是由于夫妻不合、离异,让孩子过着单亲生活等。此类孩子上网是追求一种归属感,一种情感的寄托。除此以外,还有的孩子上网是因性方面的迷惑。一旦孩子染上网瘾,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会给家庭带来苦难。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关爱生命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7-01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崇有关于人类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追溯到生命的本源,让学生们透彻的了解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而也加深对自然世界中所存在的生物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了解。第二指的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希望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高中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结构、生物自身所具有的性能和生物自然发展规律等,开展该课程的主要意义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的生物教学成为校园关爱生命教育的阶梯。
一、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是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理念的国家。有很多的社会
问题也渐渐地表现出来,激起了整个社会的深思:
第一,目前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环境、能源、人口、粮食和资源五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表现出在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众多自然资源都被过度的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等,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02年的非典事件和2007年发生的手足口病等事件的发生,都在告诫着人类必须与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生物和谐发展,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不应该以牺牲其他生物为代价,人类应该把他们作为朋友,尊重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一些漠视生命的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事件能够表现出人们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不顾其他人和动物的生命,例如校园中存在学生自杀事件、社会上存在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和一些凶案件的发生等。还存在一些人由于错误的人生观和心理行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严重的结果可能导致死亡,这是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当中,应该利用生态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到任何生物的生命都应该和谐发展。生物老师所传授的生态学知识是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对大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感悟生命的存在,更加深层次地思考生命。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世界中,无论具有高等还是低等的生命形式,简单还是复杂,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他们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因此,高中生物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生存一定的适应性,并且能够透彻的领悟到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关爱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该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讲,只有一次生命,但在生活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上,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打击,这些困难可能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变得非常的脆弱。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一个人对生命的构造和发展不了解,那么他就不会清楚生命的来之不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的学科,所以,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因此更加热爱生命。
2.对于生命教育,最终应该落到教育上。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老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创造出高尚的精神领域和人格,唤醒他们的生命潜力和品质的升华,老师还应该教育学生从内心去尊重和敬畏生命。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坚持学习知识和文化,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一定要学会和社会环境和平共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幸福快乐。生物学里有很多的内容概括了生物生命与环境的联系,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的含义
1.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大自然中拥有千万种生物,生命形式多种多样。从微观层面来说,各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形态特性。以高中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本书为例,该书详细的讲述了进化过程中生物所进行的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特性,它们展示出了神奇的大自然。老师首先应该教育学生透彻地认识生物,并且掌握生物在各生命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然后在进行欣赏生命教育。欣赏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享受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2.正确对待生命。J识生命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生命,了解生命也是关爱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生物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以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这本书为例,该书详细的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发展进化的全过程。细胞是组成每一个生物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它的进化过程反映出人类生命的发展历程,例如细胞的生殖、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与人类所经历的生命过程是相类似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具体的某个个体生命身上入手来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教育,从个体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达到对整体生命认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领悟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去关心社会、关心其他生物和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存在逆反心理的高中生,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生命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热爱生命,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努力,学会奉献,给他人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平.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5):73-73.
篇8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但研究生教育不能大众化,还要根据教育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化模式。努力创造国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改革;完善;提高
按照美国社会教育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这预示着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经过十年发展,到2013年,毛入学率已增长至34.5%。在校生规模达3460万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实现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也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尤其是在整体质量上与国际高水平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和提高。2013年,国家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研究生的学位授权体系日益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确立、培养模式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不同程度拓展。总的看,改革、深化和提高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主旋律。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人们很少再提到或看到“精英化教育”这个词。是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后,不再需要“精英化教育”了?还是从理论上就忌讳这个词?很难说清答案。但是,不管是忌讳也好、还是不需要也好,“精英化教育”这个词,在目前教育阶段、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还不能去掉,尤其是在研究生不断扩招,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不仅要提,而且必须提。要保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地位和性质,需要从三个宏观方面来体现。1.教育模式的精英化;2.学生群体的精英化;3.导师队伍的精英化。
一、教育模式的精英化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了,但研究生教育不能进入大众化,目的就是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式和基本规律,让好的人才能够在好的环境中锻炼成长。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塔型体系的话,它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最高端、是塔尖。说它在最高端是体现在知识层次的最高端,说它是塔尖是体现在人数上的少而精。这个塔型且处在塔尖位置的研究生教育,就是研究生教育要保持的基本定式;这种少而精的人员结构,决定了研究生的教育性质是一种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因材施教、精细化管理,就是这种精英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增强,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不会有今天国家的强盛。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也就不会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也影响了自身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大家公认的。这种影响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上,就是整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目前这种供小于求的失衡局面。为了维持对经济发展需求的供给,一个硕士生导师带好多个学生,一个博士生导师也不止带一两个。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精细化管理。应该说,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混淆了研究生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说是把塔尖的管理当成了塔的下层来经营了。这种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模式和方法,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精尖型人才?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实际情况,的确需要我们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以适应现实的需求。但是,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要而且必须不断地扩充教育资源(包括扩充导师队伍,以保持合适的师生比例;提高教学水平,以保持文化知识的高层次、高水平),以满足扩规模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塔型教育体系在不断扩规模的情况下,保持塔型的定式不变、保持研究生教育的性质不变。
二、学生群体的精英化
进一步改革招生模式、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以有效的制度,保证学生群体的精英化。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扎实的基础知识、开拓性的思想方法、富有的创新能力、积极的进取精神是每个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只有保持这种高质量的学生群体存在,才能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教育要保证和保持高质量的学生群体,就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招生模式和存量保障机制,需要从目前的“严进宽出”改为“宽进严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多采用宽进严出。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人才,还有助于发现人才。宽进,能使那些缺乏考试技巧却又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在适宜的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发展,通过继续学习而成才。严出,能使那些只具有考试技巧而缺乏研究生素质和才能的人在中途就被淘汰出局,使最终留下的人,都是具备研究生素质和才能且是值得培养的人才。我们目前实行的严进宽出模式,唯一的好处就是适应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不好的,就是培养了众多具有考试技巧而缺乏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普才,同时也使那些缺乏考试技巧而具有一定潜力的人失去了成才的机会。有人可能会说,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宽进带来的压力。这在目前体制机制不建全、不配套的情况下确实会形成压力。但是,当宽进严出成为一种长期的模式且淘汰机制也随之配套跟上后,这种人多的压力就会自然减轻。因为这种模式和机制会给人们一种明确的预期,那就是没有真才实学、缺乏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人即使考上了,也会在学习中途被淘汰出局、难以完成学业。这就会让那种只有考试技巧而缺乏真才实学的人自动退出,避免浪费时间和钱财,也避免中途被淘汰的尴尬结局。宽进严出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改变和扭转长期受诟病的应试教育,还能使那些考前用功、考上后就放松的人,变成考前要用功、考上后更用功的另一个人。使研究生教育这片沃土培育的都是能够成才的好苗。
三、导师队伍的精英化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人上岗任教,让导师队伍始终保持在精干高效的良好状态。1999年8月,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但是,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尽人意。目前看,导师年龄梯次结构不尽合理、知识体系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甚至还有部分南郭先生在这支队伍里充数。造成这支队伍整体不精的原因与相关的选聘制度不无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制度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1972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认为,“研究生教育是研究方法教育、专业实践教育以及第一学位教育的继续教育”[1]。所以,研究生导师的选聘要求应大大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选聘标准。硕士生导师应该是在本科教师的基础上,好中选优;博士生导师应该是在硕士生导师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种好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做法,能够有效保障导师队伍水平在现有情况下是最高的。这应该成为选聘研究生导师的基本做法。
研究生教育虽然是第一学位的继续教育,但它与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学习方法上不仅具有研究性、专业实践性,在学科内容上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交叉性和边缘性。这就需要导师具备更高、更强的学识和能力。所以,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职称、相应的跨学科背景和一定的学术经历和过硬的个人科研成果,应该是研究生导师选聘的基本条件;研究生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研究生的学习是研究性、创造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教育与学习上的这些特点,要求导师还要有一定的教授技能和教授艺术。通过这些技能和艺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这种技能和艺术大多来自长期的教授经验,是一种实践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各层次的教学经历和任教时间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做为硬性指标。这应该做为研究生导师选聘的必备条件。
有了高标准和严格的选聘条件还要具备良好的执行环境,在导师的选聘中要彻底杜绝“特殊情况”、坚决消除“人情世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有效保障导师队伍的精干高效。名师出高徒,只有有一批精干且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才能带出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模式精英化、学生群体精英化、导师队伍精英化,是保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性质和地位的基础,是培育高质量精英人才的可靠保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提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化,是必要的,保证和保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地位和性质也是必须和应该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 特殊生 教育
一、要深入的了解学生,抓住他们的心理
所谓的“特殊生”也就是他们的心理或家庭环境或学习成绩与班级的其他学生相差甚至远,而导至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变化,从而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上课听讲走神、学习没有信心,看问题容易走极端……,这就要求我们做班主任的,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而在没有弄清产生这种情况之前,是不能随便教育的,否则会适得其反。而了解学生这是我们做为班主任最难做到的。这样我们就要想一办法,比如通过了解学生,或家访,做到真的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再借助心理老师的帮助,给他们出一些心理上的测试题,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对症下药,想办法来帮助他们。如我们班的张**,他在班级里从来都是我行我素,性格特别孤僻,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遇到问题也不爱和同学交流。通过我细致的了解,原来他的家庭环境就是这样的,没有温暖而言,都是各干各的,想做什么就自己去做,没有人商量,也就没有人帮助,这就形成了他独来独往的“特殊”性格,了解到这一点,我就在班级集体活时,我特意安排了几个学生和他一起活动,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也安排了两个学生和他一起吃饭,睡觉,这样过一段时间,他也就和同学们有说有笑了,性格变的开朗起来。可见在了解的基础上去做学生的工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由于高中的教学手段、方法是不同与初中的,很多学生从初中来到高中由于感到不适应,所以成绩一落千丈,从而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我就借助我的学科特点,给学生从图书室借阅一些他们爱读的小说、或是一些科学书籍,使他们感觉自己驰骋在书一海洋之中,他们会利课余时间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也会学到别人优异的学习方法,可以说是获益匪浅,慢慢的他们的作文写的更好了,词语也越来越丰富了。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自信心也就恢复过来了。
三、用“心”交流,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
1.要交心,以“心”换“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通过谈心达到交心的目的,才能让学生和你说真心话,才能把你当成朋友。
2.要方法得当,和学生交流必必须要一个合理的方式,不能上来就是为了图个痛快,这样还不如不谈,更不能随便的说而没有目的性。
3.谈心要及时,班主任平时要做到有心人,只要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来解决,来找学生谈,这样才能起到效果。在我班里有一个学生,来高中时还是个不错的学生,可是最近一直走下坡路,上课也不积极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了,通过了解和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他有了心理障碍,原来起因是这样的,就是在一次考试中,由于题目的偏难,他考的不好,认为自己学习无望,所幸就不在学习了。人生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挫折就象一门学科,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也曾失败过好多次,而且踏入社会的人们面临着更多的竟争――岗位的竞争、就业的竞争、升职的竞争等,而且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通过几次谈心,他慢慢的从失利的阴影里面走出来,重新恢复了以往的生气,成绩也一跃而上。
四、倾注“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特殊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关爱、赞美和宽容。做为班主任,我们的眼睛应当是过滤的,能容纳别人的优点,也能容纳别人的过失和缺点,用爱的办量去感化他们。如我们班的王**在班里学习较差,爱好广泛,常想在某一方面展示一下自己,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但在实际中又没有什么值得拿的出手的。由此,导致了借上课大喊大叫或在课堂上耍几个小动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责备他,而是给他一定的表现机会。于是每到我的课我都针对他设计几个他能完成很好事情让他来做,并在下课后及时的找他谈心,并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交流,给他多方面的肯定,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让他感觉到自己大有潜力可挖,但又水平有限,并且指出他能明显能做好的但又没有做好的事情,指出他几个比别的同学做的好的地方,从而激起他的求胜心理,培养他做事要有踏实的学习习惯。并利用上课的时机,让他到前面给全班讲解,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他,让他有成功的体验,让知道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只要努务刻苦总会有好成绩。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
生物是一门充满自然美、和谐美的科学。教师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美学教育,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课例参考。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每个阶段是下个阶段发生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是体现了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将人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到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素养,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量变到质变是相符合的。
2.设计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本节内容建立在种群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落内部的结构,明白了群落的结构,才能继续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为生态系统各组分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但对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种群的相互关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阶段,不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明显加强,自学和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4]。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群落概念,识别群落类型,简述垂直结构的分层,阐明垂直结构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尝试沙盘设计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群落结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参与小组活动设计沙盘,培养和发展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修养,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5. 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大自然本质结构”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沙盘的课堂活动的开展[5];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穿插渗透着美学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设计构建概念的逻辑体系。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依次经历对本质结构的粗略了解、形成对本质结构的具象概念、实践制作出本质结构的具体模型、归纳总结出垂直结构最终概念这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思维框架。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缺乏兴趣,且很难体会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分组设计沙盘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材料物品,通过自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终的模型给大家直观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构思。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实践问题的时候,不断发展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与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6]。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7]。
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审美标准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大自然的本质结构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也使得后来做出的模型形态各异。学生的审美标准短时间内不容易调整,教师只有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来体现生物学美,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凯.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广宇,闵洋,陈亮,谢咏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31-33.
[6]蒋莉莉.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济滨.生物美学初探[J].九江师专学报,1995(5):88-91.
基金项目: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JF13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346,403327)
- 上一篇:工程管理特点
- 下一篇:刑事诉讼法热点案例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