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热电厂;经济指标;设计值
[DOI] 10.13939/ki.zgsc.2015.24.082
1 热电厂总热消耗量的分配
1.1 热量法
热量法是指按照热电厂产生热能和电能的数量比例来实现热消耗量分配的,主要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这种热消耗的分配方法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设计的,但是从热消耗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热消耗的分配方法将电能和热能两种能量画了等号,直接以发电系统的消耗计算方式计算了供热系统和发电系统联系整体的热消耗,没有注意到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在运行中的不同效率问题,并不能够精确地反应热电厂的热消耗实际,但是这一计算是存在一定现实依据的,计算结果虽然不精确但是没有方向性的错误,而且计算简单当前为绝大多数热电厂所应用。
1.2 实际焓降法
实际焓降法是以发电机组和供热机组的实际焓降水平为基础形成的热消耗计算方法,具体计算方式如下所示
这一分配方法第一次肯定了热能和电能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计算中重视效率差异的计算,同时还注意到热电厂运行中冷源影响造成的热效率损失,最终计算在热电厂的热消耗率分配计算当中,但是冷源的加入增加了供热系统效率在计算中的影响权重,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成为影响整个热消耗分配计算的决定因素。
1.3 做功能力法
在长期的热电厂热效率分配活动中,热量法和实际焓降法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依据这些方法计算得到的热消耗分配结果与实际热消耗之间始终存在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设置了一种从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做功能力角度出发的热消耗分配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这种从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做功角度对其热量分配的反推,以蒸汽做功的既成事实对其热量消耗进行分配,能够最大限度接近真实地将热量消耗指标分配给相应的消耗系统,是技术水平比较高、分配效果较好的分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总进蒸汽和供热蒸汽的计算较为困难,分配过程较为复杂。
2 热电厂标煤消耗
热电厂标准煤消耗率可以分为供热标准煤消耗和发电标准煤消耗,以当前通用的热量法计算热量分配为基础,可以对这两种标准煤消耗率进行推导计算。
2.1 供热标煤消耗率
这一计算结果显示,供热系统的标准煤消耗率只与供热过滤的热效率和管道效率有关,在热电厂的经济指标设计活动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指标应该与供热系统的供热功率效率和供热管道效率成反比。同时由于这一计算公式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只有锅炉效率、管道效率和标煤消耗,所以在使用其他方法计算得出标煤消耗的结果以后,可以依据这一公式实现对锅炉效率和管道效率的反推。
2.2 发电标煤消耗率
3 厂用电率
3.1 供热厂用电率
供热厂用电率是发电厂对外热量供应与总体供热量之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供热厂用电率=供热厂用电量/供热量
其中最为关键的计算因素是供热厂用电量,供热厂用电量=(供热量/发电、供热总消耗热量)×(全部厂用电量-纯发电厂用电量一纯供热厂用电量)+纯供热厂用电量。
其中发电、供热总消耗热量=汽机进汽的含热量-锅炉给水总含热量+自锅炉至减温减压器及直接对用户的供热量;
纯发电厂用电量主要是指发电厂循环水泵、凝结水泵等电力辅助设施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纯供热厂用电量是指供热系统的热网水泵、供热蒸发站等供热辅助设备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3.2 发电厂用电率
从用电消耗的角度来看,发电厂用电率是热电厂发电耗用的厂用电量与发电量之间的比值,因为发电厂自身辅助系统的耗电量和一定时间内、一定工况下的总发电量都是固定的,所以对其计算比较简单,计算公式为:
发电厂用电率=发电厂用电量/发电量×100%
其中发电厂用电量是指热电厂总体用电量刨除供热厂的用电量所剩余的部分。
篇2
论文关键词: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古典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混合经济;政府干预;效率与公平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总结了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既继承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论的优点,又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其缺点,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把私人经济与政府经济结合起来,既保留了市场机制调节的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是一种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理论。正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 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
凯恩斯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不仅有私有产权的私人经济,而且还有政府经济以及私人经济与政府经济相混合的经济。他在《劝说集》中说道:“事业的性质不一,有些在技术上是属于社会的,有些在技术上是宜于个人经营的,对两者必须加以区别。有些事业个人已经在进行,已经有了成就,而有些事业则在个人活动范围以外,关于后一类,政府如果不做出决定,就再没有人来过问;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与后者而不是与前者有关的。在政府方面,主要不是在于去做那些个人已经在那里做的事体,不是在于比个人去做得好些或坏些,而是在于去做那些现在还没有人在那里做的事体。”
在《通论》中,凯恩斯的混合经济思想更为明确。他说:“我们对于经典学派理论之批评,倒不在发现其分析有什么逻辑错误,而在指出该理论所根据的几个暗中假定很少或从未满足,故不能用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他主张“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
而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只能是国家的保卫者,公共事业的管理者,货币发行与法定利息率的决策者以及征税人,而不能是市场主体,不能是经济运行的调节者。
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有企业和居民,而且还有政府,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萨缪尔逊就指出,市场经济的“全部主体”是消费者、厂商和政府。这种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像企业和居民一样,也进行投资生产(政府主要投资生产公共产品),进行采购和消费,它是市场经济中一个主要的投资者和生产者,也是一个主要的商品采购者和消费者。
对于新自由主义者来说,混合经济体制是难以忍受的。他们认为,只要有政府存在,就有垄断存在,就有计划存在,就有权力存在,就有垄断和计划的弊端存在,就有权力寻租存在。如此,则“看不见的手”就是受限制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将继续存在,改革就是不彻底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上的老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把国家作为罪恶的渊源,其最彻底者甚至把欧美的福利国家也称为“通向奴役之路”。
事实上,任何务实的而不是极端的经济学家,都能认识到强政府干预的优缺点和纯自由市场的优缺点。当然,由于存在双重缺陷,混合经济体制既不像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那样能够得到市场神学的支持,也不像强政府干预那样,能够得到计划神学的支持。市场神学与计划神学都能够得到大多数头脑简单的人的支持。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不是以自由市场排斥政府干预,或以强政府干预排斥市场调节,而是如何尽量减少混合经济体制的缺陷,尽可能发挥混合经济体制的优点。这是心态平和的、不走极端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各种类型的社全经济制度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2 政府干预
凯恩斯革命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生活。《通论》一书,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凯恩斯指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背后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市场机制是完全的。即市场机制符合以下条件:(1)每个当事人都拥有完全的经济信息,每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市场的价格变化。在经济当事人之间经济信息是对称的;(2)存在着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可以控制或影响价格,没有任何企业或集团在生产和销售上具有垄断的地位,也不存在几个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垄断竞争;(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由于其他条件的约束,边际产品的增加量随投入增加而递减,增加产量不会减少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4)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不产生外部效应,不会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正的或负的影响;(5)交易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即每个生产者都可以合理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益最大化。完全的市场机制是“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凯恩斯通过分析,得出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由此导致“市场的失灵”(marketfailures)。他指出,由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总是受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纯粹依靠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导致社会供求的均衡,从而引发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经济危机也就由此产生。
按照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只要存在着一定量的总需求,社会就会产生相应数量的供给。既然“看不见的手”不能充分有效地对市场进行调节,那么就应当让政府担当起调节供求关系的部分责任。凯恩斯认为应当放弃古典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干预经济。应当扩大政府经济职能,用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率的办法来提高投资意愿;或者直接增加政府投资来弥补民间的消费和投资不足;抛弃传统的节约观念,鼓励消费,扩大社会需求;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政府应当通过宏观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鼓励消费,引导需求,以此克服市场缺陷所带来的种种经济困难;在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过程中,政府甚至可以执行“举债支出”的赤字政策。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的经济先后遇到了麻烦。先是通货膨胀加剧,随即出现了在物价总水平急剧上升的同时失业也大量增加的“滞胀”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对政府干预调节的功效失去了信心,特别是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基础。“政府失效”的概念开始出现。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继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官方经济学。他们针对“政府失效”,积极提倡自由企业制度。弗里德曼指出,西方国家干预的实践并不成功,它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正是国家的干预活动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了西方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各种福利措施造成极大的浪费,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干预的过程中还包含着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政府的干预必须减少而不是增多,它的主要职能在于“防御外来敌人的侵略,确保我们的每一个同胞不受其他人的强迫,调节我们内部的纠纷,以及使我们能一致同意我们应遵循的准则”。
20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格利茨提出了较为温和的国家干预理论:市场与政府都不是完美的,需要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等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另一方面,政府经济行为低效率,需要采取措施增强竞争、削弱垄断、适度分散政府功能,加强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
其实,各个历史阶段的理论纷争,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反映,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正确或错误。它们之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过程,表明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同样重要。争论的焦点和根本区别,只是市场与政府角色的主次、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范围程度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新自由主义学派还是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都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已经很少有哪个经济学家主张“纯粹”的自由经济或“纯粹的政府干预”。新自由主义者不可能完全否定政府干预的作用,他们主张的政府经济职能偏重于保护和完善市场的自由竞争,防止垄断的发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社会已悄然完成了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就是综合自由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优点,走向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
3 效率与公平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领域一对永恒的矛盾。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每个人都试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是它的本意。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要好”。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自动配置资源而无需国家的干预;主观追求自利的“经济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间接地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了。 因此,斯密的主张就是如果遵从市场对资源的自发配置作用,就是有效率的,进而也就是公平的。
新古典学派也反对政府干预分配,认为任何试图使“结果均等”的努力都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他们认为只有竞争的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而竞争和自由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政府干预,就等于没有了自由,市场竞争也无从谈起,效率也就随之消失。此外,他们认为效率本身就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与个人能力和努力相关,效率反映了个人的勤奋程度与技术水平,收入多少正是给予他的最公平的回报。
而事实上,市场本身的缺陷要求政府对公平问题实行某种干预。凯恩斯曾这样说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缺乏公平合理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在此他指出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两大弊端。因此,必须采取步骤进行改革,扩大政府的经济机能。在国家的管理控制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的作用。政府干预经济除了解决市场自发配置资源产生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外,还可以减少由于市场的缺陷所造成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财产占有、接受教育机会和能力等方面机会不均等,竞争中不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而造成的收入差别不是由于勤奋与懒惰造成的。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可以促进私人策动力得到适当的发挥;既可以医治有欠公平合理和不能充分就业的弊病,又可以保留效率与自由。
但总体来说凯恩斯也是一个效率优先的主张者,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市场的无效率前提,1929-1933年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最好的证明。当然缩小不公平程度也是政府干预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但重中之重还是效率。
萨缪尔逊也明确地把不公平看作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缺陷。他说:“我们不要忘记,看不见的手有时会引导经济走上错误的道路”,“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虽然竞争具有一种理想的效率”,但它“对平等问题却是不闻不问。”“在市场经济下财富的分配是非常不平等的”。他认为,为了克服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政府必须进入市场,把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实行混合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把效率同公平、稳定结合起来。
综上,我们不难总结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及萨缪尔逊,对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他们主张的还是把效率放在第一位的,其中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如何实现效率优先这一目标的手段上:
篇3
关键词:SAP系统;矿山企业应用;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F8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22-01
一、SAP系统
SAP系统既是公司的名称,又是其产品管理方案的软件名称。SAP系统具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优秀的软件设计。世界五百强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公司使用SAP系统,中国的大型国营、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在使用SAP系统。可见,此系统对各企业的管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SAP系统之所以被各大企业所应用是因他本身有着良好的数据管理功能,从发展到目前情况来看,其性能相当成熟,功能范围覆盖广,集成性高。其主要作用是对各企业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从而提高各企业的生产效益,增加各项经济收入。但其功能庞大,系统复杂,需要有专门的咨询实施公司来帮助企业上线及运行,如Accenture、IBM此类咨询公司。SAP系统运用在企业中,从物资采购、生产销售、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再到财务管理给各企业节省着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SAP系统已经得到各大企业的认可,目前,很多矿山企业准备或正在运用此系统,将更加提高矿山企业各项管理机能。
二、矿山企业应用
(一)物资采购
矿山物资的采购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资源、以保证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企业经营性活动。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矿山物资主要是指在采矿中所需要的工具、劳动防护用品、以及安全措施所需用品。在矿山物资采购中运用SAP系统能更好地协调物料企业整体需求分布、采购历史记录、合约等交易咨询的功能、有效拟定矿山企业资源采购策略,以此来增加合作交易金额,降低策略性采购矿山资源维护成本等效益。
矿山资源主要包括:煤矿资源、各种金属矿资源等。开展矿山工作,首先是对使用工具的采购。矿山开采的资源是一次性的,是不可再生的,要求开采企业在选择开采方法、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对矿山企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资源,降低损失贫化,使国家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对此项要求,SAP系统在矿山企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工程管理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SAP系统的作用主要在项目启动和计划阶段,通过工程项目的个数明确每项工作的工作量,这不仅定义了工程的结果,也定义了工程的整个过程,将所有的工作与合同的项目范围一一对应。在工程管理中主要包括项目部、承包单位、发包单位等。工程外包,是指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签订相关协议,由承包单位承揽的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勘探、开拓、采准、回采、深加工、排土场、尾矿库等工程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矿山企业运用SAP系统大大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三)产品销售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服务要好,即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竞争规律经营企业。SAP系统具有出色的定价、订单快速处理、按时交货,交互式多层次可变配置功能,并直接与盈利分析和生产计划模组连接。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技术业务、道德素质以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等。
(四)财务管理
矿山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实施有计划、协调运作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通过有明确职责、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来贯彻落实的价值化管理体系;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财务管理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实现自身设定的财务表现水平,并不断地改进财务行为,不断达到更新更佳的境界,从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SAP财务管理系统中的资产会计用来管理矿山企业的固定资产。在SAP财务管理系统财务会计模块中,资产会计模块对总帐模块来说起一种子分类帐的作用,提供同资产有关事项处理的详细信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建立信息化科学性的财务管理体系,努力解决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的任何细微问题,不断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人员和良好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矿山企业的发展。
三、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
SAP是目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具有强大功能的解决方案平台,提供全面的功能,帮助企业实现成功管理。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如智能数据导航,强大的分析工具,在线预警,开放的标准。该系统作为被众多企业所运用的软件,其最大的优点是系统的集成化、灵活性、开放性、模块化、国际性,能够方便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梳理各项事务。财富500强80%以上的企业都正在从SAP的管理方案中获益。
(二)缺点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利好的影响下,方便快捷的SAP系统也有弊端,它的缺点在于项目成本十分昂贵和实施过程非常繁琐,加上软件的复杂性和封闭式集成,一旦实施后很难改变。这一缺点可能会给矿山企业造成不理想的工作结果。所以,在运用此系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由传统的价格、质量、品牌等领域扩展到企业管理领域,SAP经过近30年与全球大企业用户的合作,SAP系统积累了大量先进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可见SAP系统将成为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也是矿山企业发展管理的新开始。
作者单位: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ERP项目组
参考文献:
[1]张益新.基于J2EE平台的面向煤矿企业的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4.
篇4
【关键词】财会 市场经济 管理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核心是财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一些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意义所在。伴随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财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是实践表明,有很多企业仍然应用原有的财会管理模式,虽然有以下企业做出了一点改变,但是,其改动并不大,这给企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财会管理工作中问题存在分析
实践表明,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财会管理工作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缺少改革观念意识。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之下,财会管理工作属于财务部的管理工作,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管理逐渐的落实到每位员工的肩上,可在实际的财会管理工作中,这种观念没有真正的改变,仍然由财会管理部门主管进行管理,并没有充分的改革观念意识,改革意识不强,导致无法真正的落实财务管理工作。
财会管理工作还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在当前,我国还有很多财会管理工作没有深入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技术以及管理方面上的很多问题,同时,在网络化水平方面也比较低,配置内部资源方面的工作比较欠缺,在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更是无法做到提前安排,这给财会管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极大的消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重视对有形财产的管理,忽视了无形财产的管理,这就导致无形资产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之下,给企业未来长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不足。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财政人员的工作比较凌乱琐碎,同时,也很难将财政人员的作用成分的发挥出来,在很多时候,无法及时的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而做出准确的实施措施,导致出现了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绝大部分的财会人员没有掌握新的知识,为此,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就会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缺少创新因素的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也严重的缺少稳定性工作的能力,企业无法给予工作人员的工作高度重视,并且,缺少相应的管理形式,给企业经营状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分析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主体为市场,它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里,很多时候都严重的缺少自主经营权,市场环境也没有什么变化,为此,企业自身不会受到较大的风险威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接受市场发展的挑战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市场的破洞会给企业的商品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程度也会非常大,如果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面对市场上的竞争。
首先,需要将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转变。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并随之建立起一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会管理模式,将以往的管理观念有效的转变,并且,不断的制定出能够将财务管理模式有效改善的计划。企业要更加好的发展,出了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也需要将管理模式理念有效的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学习本土化的文化,不断的收集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并从中提取出更多的精华,接受新的知识,建立更具创新的、科学元素充足的财会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其次,在判断中要应用更加合理的、科学的方式进行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在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发展,在不断改进管理模式的背景之下,管理人员需要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有效的依据进行判断,并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需要将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对其优点以及缺点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实施判断,确保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最后,要将财会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要将相应的法律法规最为依据,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将会计核算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制定出来,确保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建立起一定的检查制度,通过检查工作的实施,确保会计方面的报表以及凭证等数据都具备一定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另外,企业发展中,还需要拥有一个较为积极的财会管理体系,创新财会管理权集中存在的制度,并建立起更为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将其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本文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财会管理工作中问题存在以及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进行了分析,对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并且明确,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以往的财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更加不适应如今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在当前发展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那么必将给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一定的隐患,影响企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倩.刍议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J].中国商贸,2014,(17).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经济;发展;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利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经济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使得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3.市场经济的特征。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二、水利经济的改革探索
1.水利产业的概述。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有关水方面的公共设施与产品,例如防洪除涝、减灾抗旱、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建设等。水利产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具有公益性的,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水利产业发展的较好,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据统计,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大约占据65%,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约50%以上,是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18%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到了“十二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与“十一五”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7000亿元,到了“十二五”投资是1.8万亿元,也是增长的。2013年我国在水利产业上的投资为4397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了4881亿元。在水利投资上也是逐年增长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产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3.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结语
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改革意味着创新与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通过目前水利产业的现状,找到正确的水利产业改革方式,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水利产业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振兴壮大水利产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事业,努力提高水利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珍.探究市场经济下的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控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06):187-188.
篇6
摘 要:自主合作教学方式中的“问题导学”,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创设合理恰当的相关问题情境,把教和学放置在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中,让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合作 问题导学 知识 能力 情感
谭松柏,男,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在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学主线的问题是遁隐的,有别于此,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中,问题是居于基础、核心、关键的位置,是教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即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合作教学方式中的“问题导学”,是要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有赖于问题的合理设置和解决。在问题导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将问题导学串联教学知识内容,契合教材内在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在此,以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为例,略谈问题导学的设计、实施和反思。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情境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境界已经不局限于“饱”了,吃得放心、健康、营养显得更为重要。前几年崭露头角的高端土猪肉受到市民的追捧。现在广州的年消费生猪达到650万头,而包括品牌、杂牌在内的合在一起土猪每天供应约1800头。
提问:1.假设广州市民中有40%人愿意持续消费土猪肉?与如今土猪供应是否有差距?
2.以上计算结果反映了经济生活中存在怎样的矛盾?
3.请你针对土猪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制定牛奶分配方案并说明理由。
小结:通过计算发现,资源的相对有限,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所以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可以选择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设计意图:情境一既是导入新课,又是学习新课,利用贴近广州学生实际的土猪一号作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意识)
情境二:中国每年的猪肉年销售额达上万亿元人民币,仅广州市至少有80亿元。可以说品牌猪肉市场“广阔无边”,品牌土猪供给不足,价格提升空间很大。
提问:1.作为一位有眼光、敏锐的投资者,你捕抓到哪些市场信息?你会如何做?
2.如果你是“一号土猪”的老总,面对其他土猪供应商的竞争,有何制胜妙招?
小结: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市场竞争,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技和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设计意图:主题一致不偏离,承接情境一的分析问题,情境二侧重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市场调节的优点”的认识。)
情境三:有一段时间,猪肉的价格很高,于是一些猪农为了使自己的猪提早上市、降低成本、卖上好价钱,使用不该用的“瘦肉精”。这些猪虽然肥肉少、瘦肉多,但食用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不少地方的养殖户改养生猪。没过几年,猪肉大量积压,价格直线下降,不少猪农都亏本了。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违规行为?
2.这对我国生猪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3.如何解决生猪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调不了和不让调的地方,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所以要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市场秩序。
(设计意图:承接情境一、二,通过市场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让学生懂得市场调节也有缺点,树立辩证思维的逻辑,同时加强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的教育和认同。)
【课堂总结】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优点,同时又要克服其缺点,综合法律、道德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市场的缺点能否完全克服呢?如果不能的话那又该怎么办?这和我们的下一框题知识点相关。
以上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阐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围绕市场这一主线展开,了解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基本形式;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知道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懂得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握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树立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养成诚信为本的良好个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就是我们进行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的依据,契合本框题教学内容,设置了三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设置两到三个问题不等,问题设置力争一脉相承,环环相扣,让学生体验和思考,力求避免材料的堆积,使其与教材知识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基础。
第一,情境与问题的合理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的,当然也看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波莉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问题。”特别是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要达成相关课程目标,情境与问题的合理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逻辑,二是学生的逻辑。从新教材的模块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生活化,这种注重生活化的逻辑可能导致前后知识的孤立,因此需要教师依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合理整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整合、情境与问题的设置根本标准在于学生,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现实认知特点,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在这一个框题的教学设计中,并未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而是将第三目提前,在学生充分认识市场调节的优点、缺点之后,再做出解决的对策。资源有限一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一基本手段:计划、市场一市场调节有优点、缺点一规范市场秩序。在三个情境的创设中,只选用了一个为广东学生所熟知的“土猪一号”主题,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一例到底,保持意义的完整和教学的流畅。
第二,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课堂教学从来都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学习不是教师在一般意义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此过程的有效达成,需要师生良好互动。通过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体验动机,互动体验包括“角色内”体验和“角色外”体验。“角色内”体验是学生融人情境的角色进行直接体验,“角色外”体验是学生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情境进行间接体验。①“角色内”的体验主要集中在情景一和二,在情境一中,通过大家的简单计算发现资源不足,需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情境二中,在发现商机、捕捉商机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市场调节的优点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三中,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情境进行间接体验是一种“角色外”体验。
由于学情差异很大,为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可以将互动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显性互动的学生主体主要是那些有一定基础又愿意公开表达、展现能力的学生。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准备不太充分的学生虽有表达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直接参与公开表达的,则适合隐性互动。比如情境一的第一、二个问题,大家都可以动手算,也不用得出太精确的答案,用隐性互动这一种形式,既倾听了这些学生的意见,又可以保护他们直接参与课堂体验和践行政治生活的热情。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师生互动,这与人的身体自然生长过程不同,正如R-M.加涅所言“学习是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常常是能力的提高,也可能被称为态度或兴趣或价值倾向的变化。”②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 水利经济 发展 改革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三、市场经济的特征
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
(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
(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四、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
(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
(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
(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五、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
(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
(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
(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篇8
“西化适应走向”,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市场体制内在的推动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设计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培养市场体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经济人”。认为西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确立市场体制所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必须以“西化”为具体方向,设计和建设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教育体系。把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做为培养目标,把“合理的功利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念,把平等、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把多元价值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做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西化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必然趋势,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被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注定要为发展与变革服务;看到了市场体制不仅将解放生产力,而且也解放和提升人,总体上趋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表现在市场参与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率、公平与守规则等观念的确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国市场经济对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国政治依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对个人自由的过份约束和对生命激情的压抑,以及其对于市场伦理要求的抵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了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适应走向”对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为社会经济规定并为经济服务,要不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终极目的上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道德影响给予适当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养追求合理利益的“经济人”基础之上,将他提升为高尚情操的“道德人”呢?或者说,道德教育有没有超越市场经济要求的其他终极性追求呢?“西化适应走向”似乎忽视这些。不同国家,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及儒家思想传统的影响这些事实,主张道德教育的全盘西化,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适应走向”,同样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服务,并应成为其精神支撑点。但认为道德教育不是通过培养市场所需的“经济人”直接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而是通过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来提升“经济人”,为他们寻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批判和抵御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道德滑坡等负面效应,从而反向的、间接地完善市场经济;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市场化没有根本的冲突,象东南亚那样,只要将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转换,同样可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张在传统的视野里重建当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等。
“传统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肯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是我们今日重建道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们无法割断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育中非常严重的问题,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然而,“传统适应走向”只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市场经济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进性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是用间接地、纠偏、完善、补充的形式为市场经济服务,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似乎不愿意承认,由于小农经济的眼光和封建专制政治的限定,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精神同市场化、现代化是相抵触的。过分渲染和夸大了市场化、现代化的负面,以致不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与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张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要一味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充当社会的工具,培养社会需要的“政治人”、“经济人”,应该有其本位的价值,即培养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对人格进行提升。主张从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构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类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以人类共同性终极性的道德追求作为道德教育对个人激情和欲望的压抑,倡导传统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对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
“融合超越走向”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单纯作为政治附庸、经济工具的时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优缺点;看到了道德教育中的终极价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与规范在当今中国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的重要意义。然而,“融合超越走向”似乎回避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场经济对道德伦理带来的负效应,看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内涵和对人的提升与解放的重要意义,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与解放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种超然于现实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态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实质上是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和政治要求的,也无法回避现实。即使如此,它对于现实的态度仍是消极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道德教育走向的选择都只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重点性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看成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以上三种选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们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逻辑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存在和演变、归根到底要由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然而道德教育又决非市场体制的简单附属物,相反它经常落后于或走在经济制度变革的前面,对市场体制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阻碍或推动作用,同时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对独立的追求,即对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换言之,面对市场经济、道德教育既要适应,又要超越,这是它的主体性的表现。而这种适应与超越的主体性表现在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之中。
篇9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仍是发展,重点在协调和可持续。
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发展观是单纯追求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单纯追求财富的增多、追求GNP的提高,是建立在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与利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毫无理性地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因此,传统发展观视野中发展的内涵是很窄的,突出的是数量概念。可以说工业革命以来,就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其结果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工业社会,但却带来了种种危机。尤其是伴随对资源掠夺性开采和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生态问题,如温室效应、噪音污染、酸雨、赤潮、臭氧层损耗、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海洋生物减少、动植物种灭绝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之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恶化,并将影响子孙后代。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仍因袭粗放型增长方式,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良好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新发展观是建立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多因素、多结构综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人类对其自身发展认识的突破性进展。新发展观既符合时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新发展观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循环使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点,发展生态市场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当今的市场经济所日益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更迫切要求我们建立一套与新发展观相适应与配套的新的市场经济模式――生态市场经济。
1.传统市场经济:调节生态问题的失灵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中就指出:“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有限,地球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能力的有限,地球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的有限。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突破地球的有限性制约,否则,人类将失去生存的载体。”其“零增长”理论也是对于人类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环境经济学家根据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1955)(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呈倒U形关系)提出了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该曲线表示,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发展阶段,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生态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因此环境状况也开始改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倒U形曲线。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腾飞的时期,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资源的破坏与耗费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有些资源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与组合。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它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即经济人的行为对环境作用产生的效果,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成本--效益)反映出来,在这方面市场失灵了。
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失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市场调节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却难以顾及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市场调节不仅激励不到和解决不了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而随着自身的发展,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市场这个神秘的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所引起后果的严重性,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及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生态市场经济及其现实思考
生态市场经济并非是一种局部的、暂时的经济现象,也不是狭义的生态和环保产业,它是一种既利于生态环保,同时又注重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态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和生态调节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使这两种调节机制达到平衡。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来看,生态市场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
生态市场经济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经济,它以市场调节和生态调节机制为有机结合,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顾社会成本、环境代价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缺点,使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优化生态辩证统一起来并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生态市场经济是节能降耗经济,是节约资源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的有机过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如果提高能源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国家耗能降低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提高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能效就是效益。所以,生态市场经济是内在要求有效率、有效益,它能有效地避免以前经济发展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并能够提高资源生产率;另外,我国加入WTO,而国际贸易的一条准则是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物品不准买卖,如果不及早实施生态市场经济,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绿色关税”、“绿色检疫”、“绿色技术标准”等将使我国的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这将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与影响,同时,只有符合生态市场经济发展的产品,其附加值才会更高,才越有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建立和发展生态市场经济是对传统市场经济的质的提升与发展,它从更高的层次和角度来探索我们应该如何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问题。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是一个高度关联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国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要融入21世纪经济主流,切实落实新发展观,我们就必须发展生态市场经济。过去人们因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陷入了生态危机;而现在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漠视和虐待生态环境就是漠视和虐待生命。显而易见,只有切实发展生态市场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社会与经济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使我国展真正走向新发展观的正途。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市场经济的途径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因此,抓住发展的机遇,以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快生态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落实并实现科学发展观,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对此,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1.生态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
应尽快建立界定生态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我国生态资源资产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甚至无产权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生态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能对经济活动主体产生足够刺激以诱导其投资、保存和管理资源,使环境和资源能永续利用的产权制度。而且,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还必须是在经济上可以实现的,不能在经济上实现的环境资源产权,对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仍然毫无作用。此外,产权在法律上还必须可以转移,这样其所有者就可以进行长期投资。
2.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从单纯重视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转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还在加剧。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本身就潜藏着危机,这就急需我们结合我国的发展特色,彻底转变从前单纯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们环境保护的传统思维模式,依托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同时,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把经济发展的积累一部分用来治理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3.在政府的角色定位上,要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干预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提供。
鉴于市场在生态资源问题上存在着某种失灵,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建立激励机制等来纠正市场失灵,让公共问题回到政府解决的轨道上来。生态环境治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而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常常是唱“独角戏”。而发展生态市场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全体大众的积极参与。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充分利用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动员包括新闻媒介、产业界、科研文化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补充和支持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
4.建立、加强生态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由于市场经济中许多经济主体的法制观念薄弱,对于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淡漠,而违法者和执法者常常以为不是刑事案件,最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不了了之。面对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我国的生态市场经济中的环境与资源的立法应坚持自然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加大对于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增强执法者的生态保护观念,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沙飞: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05,(6)
[2]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N]:济南:山东出版社,2003,24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法经历了从最初为企业争取作为平等经济主体所应有的权利到转向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把握住一个合理的结合度,实现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到合理的平衡。
论文关键词:背景;国家干预;市场调节;适度干预;平衡
中国的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特殊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法律现象,经济法及其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创立不过二十余年时间,却“是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法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因此,笔者欲以此目标为线来谈谈经济法在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经济法的产生背景
我国的经济法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法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我国经济法在最初产生之时,其思维出发点在于企业,在于把企业从高度行政管制下松绑出来,在于为企业争取到作为平等经济主体所应有的权利等。所谓把经济管理自主权还给企业,以便使企业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往来,利改税等上交利润制度的改革,以及理论上开始承认企业作为私有主体应当享有自己的权益,应当具有属于自己的利润等等,无一不体现放权让利给企业的思想。因未能摆脱旧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同时也由于我国关于改革思想的摇摆于“以市场为导向”与“坚持计划经济”之间的不断摸索前进:“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十二大为标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十三大为标志)、“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治理整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十四大为标志)。与此同时,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心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以1993年为标志,开始由原来的企业“支点”转向国家干预。当然,在这之前的各种经济法学论点并没有否认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因素,因为经济法其本身不可能摆脱国家干预,只不过是究竟应把国家干预作为构筑整个经济法学大厦的基础,还是只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手段之一,意义不同罢了。
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
“经济法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行为为根本特征的发生在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和,其调整对象具有社会整体性的特征。”这个观点把建设市场经济的共性真谛一语道破,为我们把握和处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度”和“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前,无论是在当今经济实践还是在经济理论中,市场经济是混合经济的思想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很少有人还主张绝对自由放任的经济而反对任何的国家干预。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的焦点不再是国家干预不干预,而是干预多少,即干预的程度的问题。过犹不及,干预过度和干预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干预不足(一般来讲,国家经济状况比较宽松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以克服市场失灵,干预过度(通常表现为国家经济状况较紧张时期)则会矫枉过正,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比如过多过细的不合理限制性规章制度、比重过大的公共产品生产、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其结果不仅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如果不能克服政府的过度干预,只会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雪上加霜,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
萨缪尔森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具有传达信息功能的机器,把千百万不同的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但市场经济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萨缪尔森将其归纳为如:会产生外在不经济的效应;无力向社会公共产品部门和领域配置资源;无法避免经济危机、失业和通货膨胀,从而无法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会造成贫富悬殊、收入分配不均,无法实现社会公平;由于存在有上述缺陷,也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予以削弱。由是,萨氏得出结论——只有实行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如果政府干预是适当的、科学的,那么就可以缓解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促进效率、稳定和公正三大目标的实现,收到预期效果;如果干预不当、举措失调,就会出现“政府失灵”的局面,不仅不会医治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经济弊端,反而会加剧病症。这实际上已经向我们道出了国家干预的两大特性:必要性和适度性。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由于经济状况之不同,各个时期两者的结合又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国家干预因素与市场调节之间也存在有一个结合度的问题,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干预所具有的宏观性和间接性就更多地表现为市场行为,政府与企业之间除正常的税收关系以外,很少发生直接联系;反之,国家干预则具有较大的微观性和直接性,则更多地表现为行政行为以及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行为,我国目前就是这样的状况---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市场经济因素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国家干预过剩,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健康地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必须以发达市场经济的各要素为目标外,还必须注重国家干预的适度性,必须注意市场自身的发展现状会直接影响国家干预的实有效果。从理论上来说,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没有国家干预,从实践上看,我国目前不可能一下子摆脱国家干预(无论是正常的还是非适度的)的影响,经济法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这个具体的实际状况。这并不是理论屈从于实际,而是在尊重客观情况下的实事求是。
三、公平与效率
传统法理认为公平与正义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价值目标,一些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的论著,又将效益视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视作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解决效益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等,但公平、正义与效益二者在经济法中如何体现及在现实中如何操作,也是经济法难以解决同时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转贴于 法律效益一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投资与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之间的比例;二是指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与立法所确定的预期目标的差别。具体到经济法中又体现为两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公平指的是最大化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在经济法中主要表现为竞争环境、经济收益和社会分配的公平,因而属社会效益的范畴。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社会,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只能是市场主体自己,他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便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排斥外力的干涉,正如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国家干预“或多或少地侵害了个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的自由,或减少了这种努力的安全,从而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增加”。只是由于市场主体的自身条件不同,其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的结果也必有差异,要达到或体现公平,又需外力(主要是国家权力)干涉,从这一意义上即国家权力对竞争环境及竞争结果的干预,同时,公共管理职能又要求国家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顾及其他社会效益,因而又出现了对市场主体的自由经济活动也进行干预等,即出现了干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等问题。这似乎又追索到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又表现为经济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益与公平的矛盾。
虽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着互补性,效益与公平也具有统一性,但在经济法的具体规范中却难以体现,如针对某一特定的地区、部门或某一特定的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其效益及与其它地区、部门或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即经济法“如何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即既实现公平又促进效益,却是很难确定的。
四、运用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平衡
至今为止的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运作都不可能离开国家干预的作用,即使是在号称“经济自由主义堡垒”的美国,其经济现实也和理想的“自由市场”有很大出入,国家干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概括而言有以下四类:一是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对市场运行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予以调节、完善。因为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不仅将导致垄断的形成,阻碍和削弱竞争、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脱离产品价值的垄断价格、产生垄断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还将因垄断技术而阻碍技术进步,从而损害垄断企业与消费者的权益,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就是通过经济立法,通过市场竞争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即改变或创造经济运行条件,对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优先地位进行重新分配。国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计划、投资等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总量与结构平衡。三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市场主体都是在最大化的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经济规律的左右,任何产品或服务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资源配置的变化,大量的生产者和社会资源总是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其结果往往又造成利润较低的基础行业衰退,尤其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更是如此。这也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因。四是国家干预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实施社会保障。“‘看不见的手’可能惊人地有效率,但它同时也带来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为在市场机制的分配基础上尽量做到社会公正,保证社会安定,减少人们的生命、生活风险负担,国家必须干预市场调节的社会产品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