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翻译;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01-01

一、引言

翻译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涉及到以语言为内容的文本的处理,所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研究就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各样的哲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中,结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尤其巨大。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系统,此系统可以分析为几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由此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语言模型,该模型具有客观性,因为这是就语言这个客体本身所进行的分析,而不涉及到分析者的主观影响。既然强调语言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结构主义对语言的历史性是不屑一顾的,“结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寻找确定的结构,建立系统的可以把握的知识”,结构主义在文学分析和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如下特点:忽视对作品意义的分析,而重视对产生意义的作品、文本结构的分析。作者的主观意图也被忽略了,因为产生意义的是语言及其结构,而并非是作者的意图或者作者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因此,在文学创造中,结构主义认为,作品的内容受制于作品的结构。

三、翻译思想中的结构主义方法

(一)结构主义方法论

1、整体性: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此,对语言学的研究就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而不应当离开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研究孤立的词。所以,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2、共时性: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于是索绪尔提出一种与共时性的语言系统相适应的共时性研究方法,即对系统内同时存在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

3、任意性和差异性原则:索绪尔认为所有的语言符号都分为两个部分,即能指和所指。首先,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结方式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这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的任意性原则;其次,符号不仅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而且还有严格的区别意义与作用,这是两个基本原则之一的差异性原则。

4、二元对立原则:霍克斯在《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一书中指出:“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格局这个概念,或曰‘二元对立’概念显然是结构概念的基础。”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最基本的结构观念。索绪尔提到四个二项对立:历时与共时方法;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系统差异决定语义。与此同时他也反复指出二元对立原则是真正了解语言性质的必要方法。

(二)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曼·雅可布逊、尤金·奈达、卡特福特、彼得·纽马克等人,而其中奈达是结构主义翻译范式的典型代表。

1、语言结构分析方法:奈达将语言二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外在的表现形态,深层结构是内在的决定因素。翻译则是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为基本的核心部分,再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译语的深层结构,最后重新组织成译语表层结构的过程。

2、共时性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相信,共时分析是优于历时分析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现时”的关系。这种观点引申到翻译思想中,就造成了译者总是关注文字本身,探求文字背后的意义,而不去分析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等外界因素。在这种看似无误的翻译背后实际也会造成对原文的曲解。

3、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索绪尔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语言与言语、所指与能指、共时与历时等对立的概念,而所有这些对立都是不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以此为指导,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也始终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

四、结语

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对结构主义展开思考,从各个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说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加深对结构主义的理解;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希望建立科学的翻译观和翻译理论。

篇2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的涵义,通过对“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广义的结构转型”两种具体分析方法的分析,对发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做出评价。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cs或EconomicsofDevelopment)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兴起但都面临着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当时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落后、失业问题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共同对该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其中首树发展经济学理论大旗的是结构主义学派的彼德·T·鲍尔(LordBauer)、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刘易斯(A·Lewis)、缪尔达尔(G·Myrdal)、纳克斯(R·Nurkse)、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n-Rodan)、赫尔希曼(A·O·Hirschman)、普雷维什(P·Prebisch)、汉斯·辛格(H·W·Singer)、霍利斯·B·钱纳里(HollisBurleyChenery)、M·赛尔奎因(MosheSyrquin)等人。由于结构主义方法产生较早,这些学者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颇具影响。

一、何谓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经济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并不统一。本文采用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解释: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发展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发展经济学是指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学说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其理论可以溯源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中涉及到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展经济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本文所谈的发展经济学是指狭义的发展经济学。

(二)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基本理论要素包括其发展观、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描述、资本形成理论、伪装性失业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而指导这些理论的分析方法的对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经济结构构成的分析:经济结构的构成在结构主义者当中说法不一,根据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马颖和陈波的归纳分析,其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结构构成是指宏观意义上的整个经济各个部门的构成及相关变量,包括有关的经济活动部门和作为生产中主要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等变量;第二,结构构成是指按经济活动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结构或者按某种需要来划分的经济结构。”[1]其中大多数学者运用第二种含义进行分析。例如W.A.刘易斯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霍利斯·B·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式即是按经济活动的部门结构进行分析的。且霍利斯?B?钱纳里是按积累过程(包括投资、政府收入和教育三个类目)、资源配置过程(包括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三个类目)、人口与分配过程(由劳动力配置、城市化、人口转型、收入分配四个方面构成)这三个过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的。其认为,结构构成表现为“一个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关系。”[2]2.对经结构变迁或结构转型的分析:结构主义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型”(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的分析一直在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学派研究纲领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结构转型”亦称“结构变迁”(thestructuralchange)。它们被钱纳里定义为“需求、生产、贸易和就业构成的一组互相关联的变化,而“需求、生产、贸易、就业构成的各自的变化又反映了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格局转移的不同方面”[3];赛尔奎因则把“结构变迁”定义为“从生产和要素使用角度来考虑的各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工业化便成了结构变迁的中心过程”[4]从钱纳里和赛尔奎因两人对“结构转型”或“结构变迁”的定义中可看出两层含义:第一,“结构转型”本身就涵盖了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而赛尔奎因的定义中提到的“各部门”实际上也是指“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同“结构转型”过程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结构转型”的作用因素,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变”。3.对经济结构与经济现象之关系的分析:结构主义者还透过经济运行中的众多变量,强调经济结构作为“深层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他们看到了影响经济运行的诸多因素,指出,在一国经济中,劳动市场二元结构、农业、运输、动力、进出口等行业都被列举为结构刚性。如农业部门对价格激励做出的反映严重滞后于工业部门,往往会成为导致发展中断的瓶颈;运输和动力等基础设施部门中的刚性表现为生产缺乏伸缩性,对价格反映存在滞后性;这些部门还会因为投资不足而拉整个经济的后腿。

二、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工具例析

在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指导之下形成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B·钱纳里、M·赛尔奎因即在产业结构转型研究中倡导“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广义的结构转型”分析方法。以下通过对两种研究方法的概述,对这两种方法做出评价。

(一)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方法。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主要指统计方法与投入——产出法。最早对产业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是克拉克。他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三个部门就业人数的变动入手,研究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不断缩小,工业部门先增大后缩小,而服务业处于部门不断增大趋势;第二,效率和需求是促成产业结构转变的两个基本方面。库兹涅茨对克拉克的研究方法作了进一步发展,他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一书中,指出了有关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个部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关系式:

ri=ai(1+rT)—1

式中,ri和ai分别表示部门产出和国民总产出每10年的增长率,ai为部门某一时期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对10年前该部门占总产出比值的比例。通过分析一个世纪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各自占国民总产出比重的变化可以得出ai,再经过对国民总产出增长率进行估算得出各部门的产出增长率,进而描述各部门的变动趋势。该公式基本描述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的变动趋势,为结构主义研究的精确化作出了贡献。

霍利斯·B·钱纳里将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统计研究方法又作了进一步推进,在他与M·赛尔奎因1975年合著的《发展模式:1950——1970》一书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变动作出广泛的统计上的解释。在该书中其除了使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相关分析。他们为了创造一整套可以对更为广泛的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度量的方法,专门设计了对包括积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在内的10个基本过程进行描述的27个变量,以便分析与各国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转变。

钱纳里率先用投入——产出方法来分析产业结构转变,早在1959年,在他与克拉克合写的《产业关联经济学》一书中,就第一次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间的结构关联问题。这一分析方法共两个步骤:第一,用于投入产出方法来细化行业分类,建立起全面的产业结构转变分析框架,用以克服传统的统计方法在分析结构转变方面的缺陷。他们通过对中间产品使用比例wi和中间产品投入比例uj进行计算,将产业结构中的各行业细分为四种类型:中间产品使用和投入的比重均偏高的产业(钢铁、石油制品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高但中间产品投入比重低的产业(农林业、煤矿业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低但投入比重却偏高的产业(服装、造船、食品加工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和投入比重均偏低的产业(渔业、运输业等)。wi值和nj值的高低代表着产业关联程度的强弱。

(二)广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CGE模型于20世纪60——70年代问世,起初由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运用该模型讨论经济问题。由于CGE模型具有能够对经济全面地加以模拟的巨大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以结构主义的假设,使之能按照结构主义表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型问题。结构主义这一研究方法至今影响尚存,被新一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所继承。恰如新一代结构主义领军人物泰勒所言,结构主义思路的基本假设“在于一个经济的制度以及各生产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决定这个经济的宏观经济行为方面起主要作用”。[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学家改变传统方法一般地分析产业结构的转变,而是从某一具体角度来研究包括产业结构转变在内的广义的结构转型。例如,CGE模型被用来分析短期内在外汇短缺前提下调节政策的选择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说明宏观调节与结构转变之间的关联所在;CGE模型还被用来讨论包括货币、债券和分割的可贷资金市场在内的金融压抑问题,使其既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特征,又能解释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各种替代机制的宏观经济学本义;而且,工资水平、生活状况、金融资产收益、资本利得等方面也被纳入CGE模型,以便分析贸易条件变化对发展中经济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效应。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德尔曼——罗宾逊模型。其是1978年阿德尔曼和罗宾逊在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CGE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第一个结构主义CGE模型,讨论了韩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广义的结构转型相伴随的收入分配问题。

三、对发展经济学经济结构主义方法的评价

结构主义方法产生于早期新古典主义方法之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早期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缺陷,但由于其是二战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显现出许多不足。

(一)理论框架的粗糙。虽然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理论框架过于松散。同新古典思路相比,结构思路更接近现实,但不如新古典主义方法那样严密。结构主义的各主要假定前提只是以描述性陈述为特征,还远未达到公理化程度。其分析方法初衷显然是想建构能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非经济参数包纳进来的理论模型,但由于变量太多,致使理论框架显得过于松散和粗糙。造成结构主义框架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结构主义所依赖的逻辑基础主要是归纳法。而新古典思路所依据的逻辑基础主要是演绎法,故而这一方法从根本上很难达到精密化的程度。第二,结构主义方法的数学化形式表达难以包括所有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本身就受分析方法局限性的制约。

(二)微观基础的不足。结构主义方法从总体上是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理论。在建构上深受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方法的影响。虽然早期结构主义方法有着比新古典方法更为广阔的视野,但缺乏微观基础的不足酿就了结构主义方法的“阿基里斯之踵”。这方面从结构主义方法所使用的弹性这一术语上可以看出。而弹性概念是早期新古典方法的微观分析工具。结构主义方法将其借来应用于结构与制度分析工具的辅手段。而且严格地说,结构主义者所使用的“刚性”术语,实质上也是对弹性不足的另一种表述。从而显现出其微观基础的不足。

(三)方法过于理论化。无论是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方法,还是广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其理论都需要进行量化,而许多人文因素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的。故而,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因为过于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如他们在观察并分析了许多市场失灵的情况后,就草率地做出中央政府必须代替市场的结论。发展经济学经济结构主义方法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当前已被多重均衡分析法、发展微观分析法、现实主义制度分析法所取代,但其曾经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提供过指导作用,而且至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我国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形势下更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从而促进我国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陈波:发展经济学中结构方法:基本理念与分析工具[E/OL].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

[2]HollisB.Chenery.StructuralChangeandDevelopmentPolicy[M].OxfordUniversityPress.p.108,1979.

[3]H.B钱纳里.结构转换:经济发展的实质研究程序[A]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篇3

关键词:结构主义;白族;文化分析

国内对白族文化的研究领域较广,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文化、、服饰、建筑等方面,但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甚少。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众多的思潮和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以其独特的结构思想和方法论,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而持久的思想运动。无论是作为哲学层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结构主义实际上已经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白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或许能为民族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视界,这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地域文化内容以及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期望能唤起人们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本文正是这样一种尝试与努力的开始。

一、 结构主义阐述

结构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的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atomism)倾向感到不满,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systematology)和“结构论(structuralism)”的思想,强调从系统方面来研究结构和规律性。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一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揭开了结构主义的运动序幕,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米歇尔·福柯,文理学家雅克·德里达,者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以及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一大批学者的合力推动,结构主义思潮很快占据了法国学术舞台,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的“黄金时期”。

毋庸置疑,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结构”是最为重要的观念, 结构(structure)来源于拉丁文“structura”,从拉丁辞源上说,“结构”是指“部分构成整体的方式”[1]。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而主要是一种方法论,因为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运用于诸多学科领域,后来才逐渐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主义思潮。“结构主义之父”皮亚杰认为,“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方法或方法论”,他还指出“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2]。结构主义者所要探寻的“结构”是指深层结构,即“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诸具体事件与行为的基本规则整体”[3],在方法论上结构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结构”的探寻,达到对整个人类社会与世界的深层理解。

二、白族及研究区域简介

(一)白族简介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自称“白子”或“白尼”。居于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县的白族,汉语称之为“民家”,居于维西、兰坪一带的,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居于碧江泸水一带的,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而居于贵州威宁等县的,共有七县被当地人称为“七姓民”[4]。白族总人口为193.3万人,大多分布在云南省,有156.1万人(占全国白族人口80.7%),大理白族自治州又为云南省白族的主要聚居区,有111.2万人(占云南省白族人口的71.2%)。关于白族来源的问题众说纷纭,但最权威的观点认为:“白族是由汉代的昆明与滇僰、魏晋的昆与叟、唐宋的乌蛮与白蛮(包括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以及元明以后的爨与僰、罗罗与民家等不同的族流随着时代的递续不断发展与融合,有了渐趋一致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同体”[5]。1956年,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其族称为“白族”,白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亲仁善邻,广泛学习和吸取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因素,丰富和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白族有独具特色的节日、服饰、建筑风格、婚丧嫁娶仪式以及信仰。

(二) 研究区域简介

我国白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云南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人类文化遗址遍及全省。而云南白族的主要聚居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大理洱海地区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青铜以及碳化稻谷。宾川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地区文化面貌较完整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平地起建的木结构建筑、石器、骨器、稻谷、家畜等[6]。这些遗址均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块地上生息繁衍。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89—前263年)“庄蹻入滇”与当地居民婚配,成为滇王族。汉武帝(公元前109年)“发巴蜀兵击灭劳浸、糜莫,滇王降”,设郡县治理。晋、唐间,今云南东部地区为大姓爨氏所统治,分为东西二境。这段时期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洱海地区,此时滇池已是较发达的农业社会而洱海广大地区仍是“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军长”的原始游牧社会[7],这种情况到晋代时发生了变化,两爨(东爨、西爨)相争,致使滇池、滇东北地区烽火连天,而此时洱海地区安定和平,靠山面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众多人户为了逃避战乱到洱海地区安家。公元八世纪中叶,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继而征服了东西爨。在击破西爨后,一次用武力强迫迁徙“白蛮”20万户于永昌城(永昌指古洱海地区)。经过南诏500多年的统治,洱海地区成为了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洱海位于大理市区西北,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背靠苍山,苍洱间的坝子是白族主要居住地。

由上述可知,洱海地区是孕育白族文化摇篮,也是当今我国最大的白族聚居区,将洱海地区定为本文的研究区域来探讨白族文化,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三、结构主义在我国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概述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诸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西方文化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我国,将结构主义方法论应用于文化分析的研究较少。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因为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不论是在其萌发生成的最初阶段还是在以后漫长岁月演进中,都不是由单一民族创造的,而是由内部有众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复合的文化形态而存在的。刘鸿武认为“对中国国内各民族文化关系结构及其特征的探讨,应该是我们得以把握中国文化历史连续性这一问题的关键”[8]。秦涛从结构主义的视域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结构主义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审美提供了新的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审美思维层面的拓展和深入”[9]。地域文化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胡义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初探,他认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内容,使用‘解构’的方法也具有合理性”[10]。 虽然,结构主义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研究甚少,但可以看出结构主义或多或少已经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那么从方法论的视角看,结构主义与民族文化研究的关系到底如何? 结构主义应用于民族文化的研究是否能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以便于我们对民族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下文便以洱海地区的白族为例对此进行初探 。

四、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白族文化研究

白族文化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白族文化最主要的方面是语言,白族通过说白族话保持着自己不同于汉族的特色,白语包含着白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11]。也有学者提出“村落及村落中的人群、广场、本主庙、斋堂等是白族文化内涵保护的直接载体”[12]。众所周知,很难给“文化”一词下定义,白族文化不仅仅是它的语言、服饰、建筑、信仰和舞蹈,但又包含这些因素。找出推动白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深层结构”,可以增加我们对白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下文将白族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探讨。

(一) 白族文化萌芽阶段(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魏晋时期)

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择优而居的思想也自古有之,可以说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前提。洱海地区属高原季风气候,有着丰富的植物和矿产资源使人类在洱海地区生存和生产成为可能。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只能顺从自然、适应自然,苍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洱海为其提供了水源和鱼类,白族先民进行一些简单的种植、捕鱼、打猎等活动以维持生计。但是该地区又处于横断山脉和哀牢山脉的交汇区,位于滇西地震带上,地震频繁,频繁的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为了寻求心灵的寄托,渴望安定、宁静的生活,便有了众多关于观音降服妖魔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神话。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由民众自发组织讲经说法、祭祀观音。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日月星辰、血雨风霜都会使白族先民感到神秘莫测、威力无穷而加深了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这种对自然界处于完全屈服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便出现了自然本主,人们在祭祀本主的时候会有一些简单的仪式。要抵抗大自然的灾难,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合作,团结一致,白族先民在日常交流中便逐渐形成了渐趋一致的语言和穿着,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来往不是特别密切,就由各自首领和族长管理本部落和氏族。

可以看出白族文化在萌芽阶段其实是自然界与人类的一种对立,正是自然与人类对立的矛盾派生出其它的一系列矛盾,人类之所以使用“文化”的工具就是为了解决自己与自然的矛盾。结构主义就是要“从生活的一切表象中寻找生活的基本模式”。可见,这一时期,白族文化深层次的结构就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顺应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自然环境决定了白族各种文化的萌芽。

(二) 白族文化形成发展阶段(唐宋时期——改革开发)

唐宋时期对应着洱海地区的南诏大理国时期,这一时期是白族文化形成发展期。从新石器时代到魏晋时期白族文化已初具雏形,南诏统一六诏之后,公元738年,唐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增进了洱海地区与汉族人民的交流,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使洱海地区冶铁炼钢技术以及畜牧、种植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便不再听凭自然的摆布,而要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于是各种开拓疆土、降龙伏虎、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便应运而生,这样在白族本主中也出现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祭祀本主时要杀猪宰鸡,载歌载舞,于是便有了霸王鞭、耍龙、耍狮、上刀杆等民俗活动,祭祀不同的本主就有了不同的节日(火把节、绕三灵、三月街、甩海会),节日当天人们虔诚的祈祷,场面盛大。为了方便祭祀本主,白族先民又修建了本主庙、寺院。公元1368年,朱元璋了元皇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皇朝,俘获大理路总管段氏,之后在洱海地区实行“行省制”、“军屯”政策,清朝时承袭明的“改土归流”,这些政策都加深了白族人民与汉族的联系,大量汉族人民融合于白族之中,白族人民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因子(雕刻、绘画、建筑方式等)并为自己所用,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形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同时在白语的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白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建筑风格、、婚丧嫁娶仪式、饮食习惯、节日等等。

如此看来白族文化的形成似乎杂乱无章,毫无规律,既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也有来自汉族的文化因子;既受到自然的限制,又不断超越自然、利用自然。白族文化包括了祭祀本主、修建房屋、寺庙、纺织工艺、统治形式、舞蹈、语言等等因素。正是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部分通过不断的调整、改变构成了白族文化,通过各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隐形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其中的每一部分的发展都受到了生产力水平的推动,这些构成白族文化的各部分变迁和发展都取决于经济的诱因。该时期白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就是“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 白族文化传承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新奇异”的异域文化,白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本主祭祀中的繁文缛节,其中招魂、问先灵等封建迷信,让外出求学、工作、务工的年轻人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而丧失信仰的基础,主持祭祀的传承人也日渐凋零,也很难清楚尊奉的本主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普及,使得白族学生从小就讲普通话,慢慢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为了留住游客民族歌舞也逐渐舞台化,失去了原真性。白族民居被改造成客栈,使用新型材料和现代造型与传统建筑显得格格不入。白族文化是白族的根,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若干历史时期白族先民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的情况,是白族人民宝贵的不可在生产的遗产。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白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当代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全球化威胁着白族文化延续和传承时,保护我们的“根”保护白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一对矛盾,对白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五、 结构主义方法论应用于白族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首先:整体性是结构的首要的特性,我们在研究白族文化的时候应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整体性也是白族文化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种整体性的逻辑思维框架内,白族文化才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化含义。其次:结构的转换性表明,结构不仅规定了整体,联络整体各组成部分,同时结构还构成了整体,具有自组织性;结构的自身调整性表明结构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稳定之中,结构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结构自身成为了一个“发展”的框架,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 结构主义的概念显得抽象和隐晦,然而这个概念呈现出的特性与白族文化的基本属性却极其相似。白族文化的结构经过历史的演化具有更稳定的生命力,同时白族文化也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无论民族文化的表层是多么的复杂多变,内部的深层结构也是不变的。

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法应用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也就是从这种文化自身出发,研究构成该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整体性。总之,把结构主义引入民族文化研究,对我国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可能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在运用结构主义进行民族文化研究的时候,应当注意条件和局限性,结构主义既不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它是众多方法流派中的一支,应该保持其自身的开放性以并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结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序言.7.

[2]皮亚杰著.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7.2—11.102.102.

[3]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人文科学跨学科认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0.

[4][5][6]白族简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2—3,24—31,35—37.

[7]林超民.试论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历史条件[J]思想战线,1984:49—56.

[8]刘鸿武.民族文化关系结构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发展[J]思想战线,1996,2:57—62.

[9]秦涛.结构主义视域下民俗体育的文化意蕴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38):34—37.

[10]胡义程.结构主义和中国地域文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70—72

篇4

[关键词] 电影;叙事学;文学理论

一、西方叙事学研究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这和古希腊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是分不开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巨著《诗学》里最早出现了关于叙事学的古典研究。其书中观点认为诗歌的目的是模拟而非再现人类的行为,但这种模拟不是一种单纯的模拟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拟。这也是创造性理论的提出。在这里,模拟虽不是切实发生但却是对现实的再现。而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的提出,到本世纪以来,在文学领域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一)俄国的形式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和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旧的艺术已经死亡,新的艺术尚未诞生,只有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才可以使人恢复对世界的感知。他强调艺术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生活的变形,他认为艺术应独立于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这样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特别关注人的注意力,他认为那是人保持新鲜生活的生命所在,艺术只有进入一种“新”的形式,才能召唤出另一种独特的生命,这种独特的生命足够能引起人们去追随、去感觉、去认知。要避免艺术形式中的“自动化”,这是不可取的。总的看来,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他过于片面地强调文学的自足性,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化了。

普洛普于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是他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这部书被誉为结构主义奠基之作,被看作是叙事研究中一个旗帜上的创新。在此书中讲叙了叙事研究意义的生成。就像美食家对待菜肴一样,对俄国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调配,以故事为元素,将叙事进行不同组合。在他的整个研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准线,那就是试图提炼民间故事中的共性。在对俄国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普洛普从人类学中引进了一个概念——“功能”。他认为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将其称为“功能”,并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在他的分析里把角色的功能细分为31种,他将这些功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通过这些排列,他发现了我们现在称谓的“角色”。在他的研究中,角色共有7个:反面角色、救援者、协助者、英雄、假英雄、公主(被找对象)和她的父亲、送信人。现代叙事学不是单纯地只有“角色”就能形成故事,形成叙事学的框架。而另外一个元素就是功能。同时拥有了这两个基本元素才能形成现代叙事学的框架。后来普洛普的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被许多的批评者用于对小说特别是神话的分析,此方法后来经由电影学者被运用到了电影分析中,比如对电影《蝎子王》的分析。

(二)结构主义

如果我们将俄国形式主义作为现代叙事学研究开端的话,那么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将是现代叙事学的别样的一页,对于这一领域开辟,致使结构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产生。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名著《结构人类学》一书,是直接影响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的作品。在书中运用此种方法分析社会结构,与普洛普的元素量化分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施特劳斯研究神框架,并提炼出神话素,他认为“神话素”是神话故事研究的基本单位。此后,西方学者激情高涨,在学术研究领域纷纷崭露头角,发表专著、论文,使叙事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结构主义的风靡下,于是有了一系列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作品。随即现代文学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了。如托多洛夫的《〈十日谈〉的语法》(1969年),他是从叙事的语法角度来研究叙事作品的第一人,在语句排列基础上探讨叙述结构,又把句法分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并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学”这个术语。还有格雷玛斯的《叙事语法》,提出了“动素模型”的概念。在布雷蒙的《叙事逻辑》一书中恢复了叙事作品逻辑单位的多变性及丰富性,并成功地勾勒这些构成要素,是叙事艺术将这些要素组合、打乱和梳理。还有罗兰?巴特,也是一位叙事理论家,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1966年)中认为当时的西方叙事学研究一旦面对现代主义的作品时,结构主义叙事学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只能针对古典或是民间作品进行研究。在巴特的观点中,叙事作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功能,作为最基本单位,它是统领故事的主要方面,被称为功能。第二行为,情节层次,包括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分类及动作。第三叙事,在现代作品中,叙事者与作者的关系性。而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笔者认为是这些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叙事话语》(1972年)及以后的《新叙事话语》,提出了时序、时距、频率、语式、语态等叙事学的研究范畴。

到了8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由于其本身缺点,使它在欧美文学批评中渐成颓势。因为它太强调诗学的科学性,使小说研究呈现出一种数量化的公式,并使批评文章变得生硬和无趣,成了一种曲高和寡的东西,那么其败落是必然的,结构主义只是这样的一次尝试罢了。

篇5

【关键词】布隆菲尔德;《语言论》;结构主义

一、布隆菲尔德其人

列昂纳德・布隆菲尔德(Leinard Bloomfield 1887-1949),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布隆菲尔德不仅熟知历史比较语言学,而且也是共时描写语言学的巨匠。布隆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开创了一个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如哈里斯,布洛克等,他们都在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描写方面取得过出色的成就。这个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语言学界占有主导地位,有“布隆菲尔德时代”之称。

二、理论简述

(一)、语法形式:布隆菲尔德把语法形式归纳为句子。替代和结构,还使用了一系列的术语来描述语言的形式, 如词素、词根、自由形式、粘着形式、复合、屈折、派生、成分、一致等。所有这些后来都成为普通语言学中句法学与形态学的主要内容。

布隆菲尔德首先区分了自由形式和粘附形式。不能独立使用的叫粘附形式,如英语的前后缀:Johnny和Billy中的-y等;能够单独使用的叫自由形式,如词、短语、句子:John,Bill等。有些语言形式与另一些语言形式在语音和语义上部分相同,这叫做复合形式。凡是与其他形式没有语音或语义上的相同之处的形式都叫词素。复合形式皆由词素构成。

(二)、语法形类:布隆菲尔德认为语法形式可以归为词类、句类、短语类、词缀、格位几个大类。被认为是同一范畴内的成分的一组形式类别叫做语法形类。如:“树、人、房”……类义“事物”类义名词。

(三)、语法配列:布隆菲尔德认为,话语的有些特征不能因词典来解释,而是用排列顺序解释。把一些有意义的形式组合起来,就叫做配列。配列有四种方式:

a、次序,即组成成分出现的先后。是语言,尤其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形式。例如:“项羽杀人”≠“人杀项羽”。

b、变调,即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跟“语调”有接近,又称“次音位”,即该音位不出现在任何语素中,如汉语的声调。一个语言中有多少次音位还有待研究,次音位有时候要表达意义。

c、变音,形式中主音位的变化。主音位有一个具体的音位形式,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主音位的变化,例如:不用 bú yóng 甭 béng; do notdon’t。 这样的变化可使发音更省力,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d、形式选择,即在语法配列上都相同而在选择上不同,这种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类属意义)。有些带感叹收尾音位的语素,是呼唤人或引起注意的,如: John!boy!(名词类),但换一些词则意义可能不同, 如:Jump!Run!(动词类),作用就是表达命令。 前一种形式布隆菲尔德称之为“指人名称表达词语”形类,后一种称之为“不定式词语”形类。

(四)、语法结构:由词组成的短语所构成的语言片段叫做语法结构。语法结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两种:

a、向心结构:合成短语可能和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分一样,属于同一形类。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分相同。其中一个成分可以代替整个成分的功能,该成分叫做中心词。如:Poor John是名词结构,John为名词,整个结构为向心结构,从整体看具有统一的功能。

b、离心结构。合成短语与短语中的任何成分的形类都不相同。其中任何成分都不能在功能上代替整个成分。如:John run ,John为名词,run 为动词,整个结构为主谓结构,故其是离心结构。介宾结构、分句从属结构、短语从属结构等都属于离心结构。

此种方法将短语结构一分为二,从其语法关系分析其语法特点,是布隆菲尔德的一个创新。

(五)、语言分析方法

a、直接成分分析:布隆菲尔德揭示了语言结构的层级关系,首次提出了“直接成分”的概念,用于分析音位和语素。布隆菲尔德认为语言结构是由若干个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 每一个较低层级的成分是较高层级的成分的一部分。在一个复合形式中划出两个组成成分的分析方法,即是切分法。

b、替换法:用一个语言片段去替换另一个较大语言单位中的语言片段,从而观察被替换的语言片段是否是语言事实,从而找到区别性成分,包括语音区别性成分和语素区别性成分。

例如:pin-fin-sin-tin这四个音,其意义不相同,则前四个音具有区别意义。

四川话:ying、yin都读作yin相同则合并,不同则独立。

区别音位时可以用此方法看是否区别意义。

c、分布分析法:分布指一个语言成分所能出现的位置和环境的总和。位置分布理论确定一个语言成分要看它和其它成分的种种语言关系。

三、实用应用

(一)、教学法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一个符号系统。这套形式系统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进行分析与描写。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连串刺激和反应的行为。这样语言学习就是要获得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 即训练对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套语言习惯。布隆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将这两种观点相结合,形成了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

因此,此种教学法重视听说,轻视读写;主张大量的机械操练,加快习惯形成的过程;坚持多教实际话语,少讲语法知识;进行句型和替换词训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这种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有明显的优点。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和传播。但是听说法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不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二是教学脱离语言使用环境,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听说法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逐步被功能法、情景法、交际法所替代。

(二)、语言测试:结构主义教学法认为, 语言形式结构可以一项一项地学, 技能可以一项一项地练, 语言学习不过是习惯的形成而已。因此考试常用的试题都与形式结构有关, 如:语法填空、句子辨错等。常用的考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型(M C 题型)。M C 题型与语法填空等试题的结合是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的主要特征它着重测试对语言形式的反应及操作技能。考试的范围严格限于语言的形式结构。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强调分离处理:四会(听、说、读、写) 技能分开测试, 语言点分开测试, 即理论上一道题只考一个语言点。这就是离散项目测试( discrete一pint test)。由于完全忽略了语言使用的语境和情境, 因而也完全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在测试方法上, 结构主义测试从心理学领域吸取了心理计量学的科学方法, 形成了心理计量结构主义测试。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辜向东.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2).

[4] 梁如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26).

篇6

关键词: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产生发展贡献

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产生

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一个分支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完全抛开意义,其结果把语言学引进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这就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的五个模型。

20世纪50年代的SS(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Standard Theory)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0年代的GB(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 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二)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流程图如下:

语法转换部分表层结构语音部分句子的语音表现

基础部分深层结构(指向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句子的语义表现

简单地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和如何了解新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只需要制定上图中突出显示的四个部分的规则,上图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内容的示意图: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三)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又叫做第一语言模式时期)(1957―1965),《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2.标准理论时期(1965―1972)。在这一阶段理论包括语法规则系统、语义规则系统和语音规则系统。语法规则系统分为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基础部分的规则生成深层结构,转换部分的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予以规则和语音规则分别对深层结构和表层做出解释,是解释性规则。

3.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2―1978)。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防止大量不合法的句子的产生,转换规则中增加了一些限制规则;格确定原则也是标准理论时期所没有的;乔姆斯基现在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中,因此,表层结构变得比原来复杂多了。

4.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1978―1987)。在这一阶段,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核心语法和虚范畴的概念。他认为普遍语法是一种知识系统和现实的言语之间的中介,根据普遍语法最终会得出具体的自然语言的性质。核心语法就是具体的自然语言的语法,是普遍语法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参数构成的。虚范畴是指只具有某些特征但没有实际语音形式的范畴。乔姆斯基认为,虚范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结构中语法和语义的表达及其规则,而且有助于人们研究人类语言的机制,而这正是支配和约束理论的宗旨。

5.经济核查理论(1986―),代表作是《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在这一阶段提出了语言使用系统中的经济原则,增加了用以检验词库中的所有形态在句子中的功能的核查理论。

三、转换生成语法的贡献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猛烈地冲击了盛行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一)乔姆斯基反对布龙菲尔德把语言堪称是一种刺激――反映的理论。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采用了行为主义的观点,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把语言称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映的行为,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S―r……s―R。其中S表示说话人收到的实际刺激,R表示听话人的实际反映;r……s表示的是语言。R是说话人在收到刺激后的语言替代反映,s是听话人接受的语言替代刺激;……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公式表示,一个人在收到外部的实际刺激(S)后,可以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让另一个人去做出实际反映(R)。他认为语言学家的认为是研究语言符号(r……s),他们没有能力去研究生理学的问题,即他反对用人的意志或心理来解释言语行为。

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例如:幼儿在五六岁时即可熟练地掌握母语,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数学、物理等其他知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很容易。乔姆斯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语言能力,具有一种识别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且语言的发展是和儿童的其他生物功能的发展一样都是天赋的。乔姆斯基把这种天生的能力称为语言习得机制(也称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所没有能认识到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儿童因为天生具有UG(universal Grammar),就能自己发现构成语言系统的规则的基础。

(二)乔姆斯基的理论与美国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研究对比

1.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又称描写语言学派。它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言语事实,不必用历史知识来影响语言的公式描写。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不应满足于对言语行为这种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而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语义上的歧义性。

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认为只研究有限的语言行为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他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认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有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

2.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材料是随机搜集起来的大量句子。乔姆斯基认为,随机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数量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语言研究的不应是人们的言语行为,而应是人们内在的语言能力,因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产生并理解新的句子。

3.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主要采用归纳法,即先搜集语言素材,然后通过一套发现程序对素材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则,最后用所得出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现象。

转换生成语言学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规定概念、表达规则,通过演绎是规则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全部合乎语法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既然语言材料是无法搜集完全的,那么,从零星的语言素材中发现的规则必定是不完整的,无法说明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语言研究的方法应当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观察做出假设,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假设,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地进行反复,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句子结构为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乔姆斯基对语言学作出的杰出贡献。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行为主义无法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他的人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语言的心理现实性的一系列观点发人深省,促进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结合,使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但是,他的学说的建立与演化的主要逻辑方法是类比,由于其类比所依据的是与语言极不相同的事物,因此,造成许多扭曲语言本质的后果。它的形式化手段只是一种科学的表象,而并不符合普通科学对理论形式化的要求;乔氏形式主义从始至终置根于语言本身法则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语言驱动的主体)对于语言的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表现,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缺陷;从转换生成语法到标准化语法再到扩充式语法,一味地追求严密的演绎过程,谋求转换法则的系统性,而轻视了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社会性,致使语言社会性的理解机制淡化,使语言的社会功能减弱,不利于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u Zhuanglin& Jiang Wangqi.Linguistics:An Advanced Course Bok[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2]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Holt,1933.

[3]Lyons,John.Chomsky[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1.

[4]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邢公畹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7]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何桂金.论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J].外国语,1997,(3).

[9]姚善友.英语虚拟语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叶蜚声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汪大昌等.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论文摘 要: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形成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论主要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学习,提倡用发现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他的部分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现实意义。布鲁纳将教育“作为训练民主社会里平衡发展的公民的手段”,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自身经验背景下,通过“同化”、“顺应”自主建构知识。

结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种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结构主义之父的布鲁纳,他以心理学为基础倡导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在教育学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前言

结构主义最早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论证,创立了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理论,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对教与学作了细致的阐述与归纳。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以下观点:

1、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

2、对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在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下,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意义,也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旧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来与环境进行交互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简单的把外部知识搬到记忆中进行翻版,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部心理表征。

4、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不仅包括大量的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在大量情景下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

本文就是通过对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分析,来阐述它对我过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

(一)课程的基本思想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知识,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从而促进今后的学习。为此,教材就应该把反映该学科发展水平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主体。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它们对于解决新问题,掌握新内容的适用性也就越大。如果学生掌握了作为该学科知识结构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其它知识内容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进一步认为,学习的早期教学就应该使用这相差悬殊的教材。

同时,布鲁纳指出,这样的教材组织呈现只有与儿童的智慧发展相匹配,才能使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顺利进行。年龄不同的儿童,其智慧发展阶段也不同,对他们就应使用不同教材。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具体直观程度逐渐降低,而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体现了教材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使学生一步步地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掌握教学的内容。 

(二)再现表象与螺旋型课程

布鲁纳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形成一个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的技能相互关联的越来越复杂和抽象的模式体系,即 “再现表象”。人们借助于这种体系贮藏、转换、再现所遇的信息,内插、外推、预言更多的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再现表象”表现为一种从动作式到图像式到符号式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再现模式都依赖于前一种再现模式。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分成不同的阶段,注意知识的“阶梯性”,适应于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再经过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为他们所接受。 

(三)强化内部动机 

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坚持不懈、孜孜不求的持续行为。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力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要使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并尽量促使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转变;学生自己也应从教师的表扬这一外部报偿过渡到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内部报偿。同时,布鲁纳还指也,激发内部动机的方法有多种,利用惊奇、激发疑惑、设计困境、提示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思维。” 

(四)采取发现学习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

布鲁纳认为,仅仅单纯地传递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布纳主张,“在发现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那就是“首先建立与旁观者的被动性恰好相反的那种注意的自主。”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最佳的动机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

三、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风格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来有效选择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或用动作表征,或用形象表征,或用符号表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二)对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正在探讨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其实就是来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认知——发现”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多给学生思考、提问和发言的机会。我们当前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就需要这些来作具体的指导。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等等,真正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基础课程的改革要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成、发展,成为认知结构而进行的。人类学习的实质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的“顺应”与“同化”的过程。人的认知活动掌握了最基本的定义触类旁通,成为应付复杂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将这种观点推广到其它学科中,他提出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可以引出基本结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的爆炸,教材的编印速度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教师也不可能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启发我们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要及时改变教材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事实证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的智力活动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保留一些令人兴奋地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对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去发现它。他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发现法是一种最佳的结构教学方法。

在基础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对知识的组织上注重的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组织,在教学上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充分合理地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四、对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反思

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基础教育改革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它对教材的要求太高,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也难以把握,因此在美国的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这就需要我们对结构主义学习观进行反思,以一种更合理更容易实施的并且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面貌呈现出来。

在实际的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帮助、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建合理的情景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去引导、启发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处于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王雯,胡雯洁.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思想新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

[2]曹艳.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外国教育研究,1992(3).

[4]王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2007(3).

[5]张明礼.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2).

[6]杨丹.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再认识.现代教育科学,2008(6).

篇8

>> 好莱坞黑叙事模式的嬗变 黑色影像与叙事的荒诞 《无间道》中的黑色叙事 例谈《创编童话》中的合作学习 基于儿童视角的童话教学例谈 谈电影蒙太奇叙事中的结构主义 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视角浅析 例谈川端康成小说的男性中心叙事 《烈日灼心》:现代都市里的黑色童话 黑色童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以《甄传》为例谈小说叙事与电视剧叙事的比较 美国黑的叙事策略与欲望主题 一个黑色童话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蒂姆?波顿的童话叙事模式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童话电影叙事 含蓄深沉的叙事结构 《活着》的叙事结构研究 浅析《杀生》的叙事结构 浅谈《迷失》的叙事结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注 释:

[1]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18页。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19页。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19页。

[4]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32页。

[5]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58页。

[6]参见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第160页。

[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3页。

[8]参见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9]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6页。

[10]林华宁:《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及有效性指导》,《文学教育》,2011年第3期。

[11]托罗多夫:《叙述的结构分析》,《最新西方文选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12]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4页。

[13]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4]侯虹斌:《安徒生童话中的新母题》,http:///nfsq/ywhc/ls/

篇9

【关键词】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内容与形式

一、结构主义

谈及形式主义有必要简要评述结构主义的美术史理论,从本质上说,结构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发展。在其初始阶段,结构主义就是作为形式主义的一种延伸而出现的。将结构主义作为工具用以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的做法首先在20年代的德语国家中发展起来。其别重要的人物是吉多·冯·卡施尼茨·魏因贝格(1890~1958)。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虽然在强调单纯描述及其整体论观点方面,他的结构主义美术史研究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是颇有意思的是,这几乎与法国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非历史性方法的、功能主义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同时出现。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最早是对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进行研究,他强调史前艺术是所有的意大利晚期艺术的关键,并将自己关于结构的概念与意大利艺术的区域连续性结合起来。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所谓的“结构”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再现的表面形式之的全部设计原则,特别是在雕塑中更是如此。他试图分析出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本质,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细节。他将形式从内容、意图、或者功能中挑选出来。这样他仅从形式的角度对古埃及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作了比较。WWW.133229.coM对在不同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作品之设计本质的传递过程作出描述时。

二、形式主义

在西方美术史学研究中包含着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就造型艺术作品本身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形式因素进行检查;一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等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西方的一些学者一般将这两种方向简要地概括为“内在的”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内在的”美术史非军事化主要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则倾向于对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与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关系进行考察。通过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由“内在”到“外在”,而后内在与外在相融合这样几个阶段。形式主义在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是一股强大和持久的潮流,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渊源。形式主义是一种观点,它将线条、团块、形状、光、影这些因素,而且仅仅是这些因素视为内在于一件作品的,而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限制在这些因素,而且仅仅是这些因素之中。

三、形式与风格

形式分析是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别倾向于讨论一件作品、以及艺术群体、艺术流派、或者艺术时期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说,什么是风格,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定义风格就成为艺术研究的中心问题。迈耶·夏皮罗说:“首先风格是包括着一个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的一个形式系统,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可见的艺术家的个性和群体的广泛看法来实现的。风格还是在一个群体之内的表达工具,通过形式的暗示交流和确定着一定宗教的、社会的和道德生活的价值。”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形式主义范围,因而它是综合的,它为我们理解风格概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基础。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形式与风格是形式主义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在绘画承担着宗教和文学的义务时,形式的结构关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环境道具显现出来,形式结构体现出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内在要求,而内容则是体现内在要求的媒介。在描述性绘画中,形式结构的因素隐藏在具体形象的内部,这是因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不可能采用别的手法。但对形式感受极强的画家,他的个性就一定会通过结构从隐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因此弗莱所推崇的那些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结构谨严,边线明确,在构图上别具一格,个性特征十分明显。到了印象派之后,描述性绘画在欧洲艺术的舞台上不再占据重要位置的时候,形式结构才成为直接表达画家感受和个性的语言。弗莱认为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大师是塞尚。弗莱作为后印象主义理论家的声誉也是直接建立在塞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而且弗莱关于后印象主义的论战也导致了新的艺术观念在英国的形成。如果说弗莱的形式主义观念源出于对意大利艺术的研究,那么对塞尚绘画的辩护和分析最后完善了他的理论。塞尚的名言:“用圆柱体、球体、锥体处理自然,要使一切都处于适当的透视之中,从而使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边都引向一个中心点。”也直接为弗莱的理论作了注释。

五、形式主义理解

在美术批评中,不论哪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其基点都是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于形式的欣赏,或者是通过形式的直观来领悟作品内在的含义。模仿的艺术只具有形式的潜在因素,因为它表现的只是事物的原型,不构成形式的直观。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形式结构不是画家的随意选择,而是画家的心理结构在感情上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画家对视觉材料的吸收和改造都是由他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而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画家特有的个性、感情强度和视觉敏感性,最重要的是社会、历史意识和审美心理上的层积。正因为画家对形(下转第94页)(上接第113页)式的表现是一种直觉判断,因此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不仅是使形式显现出来的物象,同时也感受到了画家在形式上显现的个性和感情。这样,形式才成为画家向观众传递感情信息的载体。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形式作为个体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形式的直觉把握,同样,观众对形式的接受也主要依赖于直觉的通感。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意味界定为感情,即艺术家通过形态、线条和色彩来传达感情,而观众又从艺术品的形式中感受到感情。感情来自艺术家对自然界美的事物的凝思,这种感情是无法言传的,只有用形式来表达,而形式感又是艺术家的直觉本能。形式的意味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背景、个性的审美心理服从于一个更大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要确立形式主义理论,首先必须划清形式创造和描述性绘画的界限。描述性绘画包括一切宗教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方式,与文学性、情节性内容和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密不可分,审美的题材不是自然中美的现象,而是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目的不仅是以令人悦目的造型和漂亮的颜色来装饰画面,而是要表现感觉的结果,视觉中最有力量的感受。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把审美感情界定为不依赖于理性的直觉判断,也就意味着把形式创造的过程也建立在直觉判断的基础上,尽管在这种直觉判断中沉积着理性的历史因素,但是,不论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有某种直接反应,孤立的线条或色块并不构成复杂的感情层次和心理结构,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四大民间故事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母题

结构主义在西方首先是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后借以对文学作品作分析评价。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衍生出来的研究作品的一种方法,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四大民间故事,来认识此类故事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深刻意蕴。

一、四大民间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变结构

在结构主义学者看来,同类型叙事性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其内在的结构是不变的,而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同一类属的故事,尽管发生许多细枝末叶的变化,但是其基本的结构是不变的。普洛普认为:“我们将功能理解为一个人物的行为,该行为是根据其在情节展开之中的意旨来决定的。”[1]像四大民间故事所讲述的都是“大故事”,至于你在不同时代,因为不同的需要,可以添加不同的人物,甚至故事情节,使其变成一个个内容有所不同的故事,但其内在结构是不变的.这一现象普洛普在研究俄国民间故事时就发现了,他通过对100个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的民间故事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但他的叙述结构却往往相似甚至相同。正如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中指出的,不需寻找“可靠讲法”或“较早的讲法”,也不需要寻找“唯一讲法”。

由此我们来看一下,四大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梁祝故事里,祝英台路遇梁山伯,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一起读书,情意相投并暗许终身,马文才逼祝英台嫁给他,祝英台投墓殉情。在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里,白娘子遇许仙,共舟而行后来结为夫妻,法海阻止白娘子和许仙在一起,白娘子寻夫水漫金山寺,白娘子被压雷锋塔。在孟姜女和万喜良的爱情传说里,孟姜女后园遇万喜良,两人相爱成为夫妻,官吏抓走万喜良,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在牛郎和织的传说中,女牛郎遇织女,两人结成夫妻,但是王母抓回织女,牛郎追赶,最后银河相隔。我认为四大民间故事情节发展有固定结构:即男女主角相遇+情投意合+情感受到阻碍+为情感而反抗+结局失败。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四大民间故事都是一种类型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变的只是每一个故事的内容。

二、二元对立的建构与消解

列维·斯特劳斯引入了语言学家的“二元对立”研究模式,他把内在“功能”不变的“大故事”分成一个个结构的成分,从而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彼此对立与联系的一些因素,从“二元对立”结构的发展、变化、消解中,发现故事深层意义,达到对故事“现实价值”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分析《梁祝》故事中人物的二元对立:一边是梁、祝要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一方是以祝父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对立双方已很明显。在《白蛇传》中的人物关系对立:一面是白娘子要和许仙生活在一起,另一面是以法海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在《孟姜女》里,孟姜女与万喜良结为夫妻,幸福的生活刚开始,但是对立面又出来了,官吏为代表的反对者把万喜良抓走了。在《牛郎织女》里,织女来到凡间和牛郎织布耕地,但是反对者王母娘娘出现了,抓走了织女,两人从此隔着一道银河。对立决不停留于此,必须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故事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这一结构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造成这些爱情悲剧的并不仅仅是反对者这么一个人,反对者只是某个观念的代名词而已,他是维护某种制度或秩序的一个工具。所以这并不是两个人与一个人的对立,而是两个人与一群人,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社会观念或社会制度了。而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私自许婚,白娘子和许仙是人与妖相恋,孟姜女与万喜良是与逃犯结婚,而织女和牛郎人与神想爱。些在正统的观念里面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阻止“异类”的行动出现了:马文才逼婚、法海来降妖、万喜良官吏被抓走、织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上。这一深层结构中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异类与正统”、“自由与限制”的矛盾冲突。

二元对立结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会从最先的对立走向最后以一种圆满的方式得以消解,从中可以揭示故事价值的所在。祝英台和梁山伯化作一双蝴蝶飞走,以这样浪漫方式化解二元的对立,寄予着人们的理想。白娘子出塔,与许仙再续前缘,让孟姜女哭倒长城,报复暴君,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一解相思之苦。

三、主要母题的分析

列维·施特劳斯说:“神话的实质并不在于它的文体,它的叙述方式,或许它的句法,而在于它所讲叙的故事。” [2]对四大传说作结构主义分析,要真正展示这一类故事结构的演变,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母题进行分析。母题是民间文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其具体内涵就是指贯穿在同一类型题材故事中统一不变的某些因素,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可以表现为某些思想观念、形象或者意象。这些母题总是不自觉地在同类故事中以程式化的情节体现出来,并以某种序列组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架构。

祝英台路遇梁山伯,白蛇断桥遇许仙,孟姜女后园遇万喜良,牛郎织女河边相遇,故事由此进入一个美妙的开局,男女主人公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但是反角出场,马文才要娶祝英台,法海藏许仙,官差抓走万喜良,王母抓走织女,有情人被迫分离。故事到这里泛起波澜,不过主人公为了爱情奋起反抗,梁祝楼台相会,白蛇的水漫金山,孟姜女千里寻夫,牛郎追赶织女,故事进入了。人们期待着主人公的抗争的胜利,然而最后,祝英台悲愤的投墓了,白蛇被压雷峰塔下,孟姜女不停地哭泣,牛郎与织女两人银河相隔,我们看到爱情最终还是在悲伤中落幕了。但是织女与牛郎虽终年分离但矢志不渝,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化蝶双飞。白蛇废弃千年修炼的正果,被压于雷峰塔下仍痴情不改。孟姜女历尽艰难,千里寻夫。在悲情的结局中我们还能寻找到一些希望,得以慰藉。

以上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四大民间传说进行粗略的分析,旨在发现这类故事内在深层结构中某种相同的语法,通过二元对立结构的分析,发现隐藏在故事背后深层次的意义。用这种“二元对立”模式分析作品,可以启发人们从更深的层面上去追索故事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原理,进一步探索其文化价值,这是有深远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可能从多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发现隐藏于作品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