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经营主体业态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经营主体业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连锁超市业态始终存在着旧有的故疾――业态及业态边缘不清
近年快速成长的零售业内,不少企业不明就里,目标顾客群定位盲目,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定得过于宽泛,跨度较大,弱化了超市经营定位、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的针对性以及专业性,店铺规模也是从百多平米到上万平米都有,形成业态交叉重叠之乱和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业态定位缺乏顾客群调查和顾客消费需求分析基础,因此很难推出基于消费细分化,定位清晰的业态模式,这类业态不清的连锁超市就尤如松软沙滩上的建筑物,风险会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而逐级递增。由此可以预见,作为行业基础的需求调查分析会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并在连锁超市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发展速度和管理基础素质间平衡关系的把握
如今中国零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大不同于初入世的时候。现在国内零售业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主体多以规模接近的中大型零售商为主,由于现有零售商之间激烈的竞争状况、替代服务项目的不断出现以及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国内零售业的竞争强度已达到“过度竞争”状态,整个零售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会继续呈下降态势。
现在企业的快速扩张虽然为市场形势所迫,但是企业必须发展企业自身的软实力,包括管理人才,员工素质等等。尤其是国内企业自身的实力都不及国外零售业巨头,那更应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提高自身的实力。
几年前,中国的连锁超市业态相对单一,外资大卖场登陆中国后显示出很强的杀伤力,也使得相当多的国内连锁企业跟风效仿,殊不知在这种业态背后需要完整的管理技术、成熟的商品经营结构和经营能力以及未来相关的后续发展实力(人员、资金和市场手段)作为支撑,而外资大卖场的杀伤力能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于一时,也正是由于中国超市业态结构上的不均衡性,试想如果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成熟的、规模化的标准食品超市、增强型食品超市和生鲜超市业态的存在,这类中型店铺在市场上的“消费拦截”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外资大卖场将难以取得攻城略地的效果,这样的市场效果在日本等商业环境成熟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连锁企业除了正面进入大卖场业态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市场发展选择和空间,事实上部分国内连锁企业并未从大卖场业态中取得理想回报,有些超市甚至在激烈竞争中被挤出这种业态的市场,部分连锁超市更向下寻求可依托的经济规模,单店规模定位于2000-3000平方米的社区型连锁超市(增强型食品超市),以生鲜经营为核心的生鲜超市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在社区消费中显现出“保持水土”的作用,业态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超市生鲜经营作为超市业态的核心业务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其发展也与上述超市业态现状休戚相关,如果超市业态边缘不清,生鲜经营在各种超市业态中的定位和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异,这为超市生鲜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生鲜经营范围和方式一定要与超市业态定位及其目标顾客群的消费需要相吻合,要从顾客消费需求角度来设计超市生鲜区经营定位。
一般来讲,大卖场的生鲜区以大规模经营生鲜“食材”(原料性生鲜初级三品:肉类、水产品和蔬果)、生鲜自制产品现场加工和联营加工为主,要求生鲜品品类齐全丰富,经营规模较大,以扩大大卖场的市场覆盖范围,它具有较强的独立经营能力;连锁便利店是以即食性生鲜制成品经营为主,商品少而精、方便快捷,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有很强的依赖性;标准食品超市和生鲜超市是以社区消费为对象,生鲜商品结构“宽而不深”,即完整的生鲜商品品类结构,精选的、相对丰富的生鲜品种相结合,满足社区居民就近消费的基本需要,以达到控制社区消费“水土流失”的目的,其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依赖和经营品种选择程度都要高许多。
篇2
【关键词】首都;零售业态;对策;措施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
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上表1所示,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每年都在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如表2所示,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到2008年,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658.7亿元上升到4589亿元,翻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13.10%以上。显示出首都零售企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首都各业态现状分析如下: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商店的主导地位动摇
其在零售业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但大型百货商仍将向大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发展,并从数量增长转向集约化增长
2.连锁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市的优质、廉价和便利等特点赢得了大批消费者,它的发展机遇在于其自选购物形式、经营大众化商品与低费用。
3.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日益完善
专业店以销售某类商品为主,专卖店以销售某一品牌系列商品为主。随着北京市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城市中发展的日益成熟。
4.仓储式商场迅猛发展
北京1995年就有仓储式商场四十多家,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
5.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商店面积小,营业时间长、顾客自我服务,可以随时满足顾客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市逐步兴盛起来。
6.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多便利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7.大型购物中心呈良好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分布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上,大型购物中心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在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首都乃至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
1.业态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
北京市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北京市零售业态布局紊乱、功能雷同、脱离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2.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
北京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运作很不规范,影响业态优势的发挥。由于运作不规范,我国城市的零售业态难以发挥在经营管理、价格、服务和消费者忠诚等层面上的优势。
4.业态变革不深入,仅仅是数量和形式上模仿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变革还很肤浅,主要是引进国外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我国城市零售业态仅仅在形式上紧跟国际流行趋势,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5.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以及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
北京市有很多零售企业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对于解决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方面无所适从。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习惯等文化差别大、人们的消费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在经营上,零售业态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和以高需求量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等多业态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各种业态全面发展,新兴业态不断细分市场,覆盖各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一直处在零售业主导地位的传统百货店开始让位于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连锁超市将逐步确立其领导地位,而连锁经营和业态的多样化则将成为北京市未来几年内零售业变革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同业态因不同需求而存在,中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百货业将会共同发展。
二、首都零售业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首都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科学制定零售业态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还需从城市布局、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等方面创造必要条件,以促进某种零售业态的生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业态的渗透和融合。在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应把发展连锁超级市场和连锁便利店放在优先地位。当前连锁商店的发展重点,应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食品为主体商品,以超级市场、便利店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餐业、服务业店铺的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
2.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有着很大的顾客群体,应积极发展便利店。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北京市市场状况恰当。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带动首都经济发展。
3.努力完善大型购物中心综合性、全面性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大型购物中心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迎合现今的消费习惯。
4.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
如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购物趋势,大众的消费观念也由走进商场逐渐转为在家便可购物的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优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使其成为一种便民利民的购物方式。
5.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便利居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与北京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等社区商业业态。目前重点应该是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顺势把农贸市场改造为现代生鲜超市或社区菜市场。
6.区别不同业态,确定适宜的规模和区位,使商业业态布局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
商业业态的选址布局及规模要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要结合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按照三级商业中心不同的规模、功能、市场定位和商圈范围,调整各种业态的布局。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重点向三环、四环路间及四环路以外的居住小区和郊区卫星城发展;地区级商业中心及居民密集区、新建小区大力发展食品超市;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在居民居住区和交通要道发展连锁便利店和24小时便民店;大型连锁集团、百货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在市级商业中心、繁华商业街区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向城市周边及卫星城拓展,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布局均衡、资源优化和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论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调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J].2002,05.
[2]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时代,2005,23.
[3]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J].数据,2006,09.
[4]多业态经营成趋势[J].现代商业,2006,02.
[5]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S1.
[6]浅谈零售业态新类型――时尚店[J].商场现代化,2008,09.
篇3
关键词:大中城市 “农改超” 模式比较 经验 启示
自2002年初开始,由福州市兴起的一场“农改超”的商业运动,在短短两年内席卷了深圳、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这场商业运动经过几年的潮起潮落后,目前正沿着市场规律稳步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农改超”即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将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农贸市场按超市的规范进行改造。
“农改超”模式及特点概述
(一)福州“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福州“农改超”模式,就是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商贸企业,扶持本土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改造农贸市场为农贸超市,以满足顾客生鲜食品的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商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福州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二)深圳“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深圳“农改超”模式,就是以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并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以批发和零售的方式销售,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将现存的农贸市场进行“街市+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主体,以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与提升农贸市场相结合,构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鲜超市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深圳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三)武汉“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武汉“农改超”模式,就是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食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鼓励本土商业大集团、大企业通过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以生鲜食品为主的综合超市,构成了以大型商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武汉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农改超”模式的运行特征比较
(一)“农改超”的投资主体比较
在福州,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引进外资和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商贸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上海联华”、“好又多”等实力雄厚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农改超”;二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本土“永辉”、“超大”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挑起重担,对全市城区100多家农贸市场循序渐进地进行超市化改造。
在深圳,以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勇于投资发展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凭借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宏大的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链优势,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进货价格和生鲜食品的运输、损耗成本,不仅使农贸超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而且确保了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武汉,政府引导和支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支持本地“中百”、“武商”等商业大集团、大企业积极投资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二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公开招标,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农产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三是加强工商、农商联手和城乡结合,引进城市圈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开办生鲜农产品连锁店和专卖店。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较
福州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着力构建农贸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使生鲜超市进入采购新时代。一是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生鲜食品标准化生产。二是直接向农户采购,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了大批量直接从原产地进货方式,提升了农贸超市的价格竞争力。
深圳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农贸超市取得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凭借全国最大的布吉批发市场的供货优势,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转环节,提升了生鲜超市的价格竞争力。二是打造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仅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规范化经营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使市内物流成本降低到农产品批发价的3%~5%,而且有效整合了全市分散的物流资源组建了专业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及时为深圳和其他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社区便利店提供运输和配送服务。
武汉依托两大农产品流通枢纽,构建了农贸超市快捷便利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渠道。一是依托中部地区最大的东西湖现代物流配送枢纽,及时为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大卖场以及社区便利店提供农产品及其他综合配送服务。二是以中部地区最大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外资超市以及本土的非连锁超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省内外其他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货源。
(三)“农改超”的社会经济效应比较
在福州,一是农贸超市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购物环境舒适,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商品面积约占70%~80%,辐射范围较宽。二是生鲜商品品种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较齐全,基本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以“卖商品+服务”赢得了市区50%以上消费者进入农贸超市购物。三是生鲜商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便宜10%~20%,价格竞争力强,质量卫生有保障,连锁超市门店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左右,普遍实现盈利,税收上升。
在深圳,一是农贸超市分布合理,功能齐全,卫生达标,购物方便,环境优越,经营面积一般为1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占30%以上,以服务社区为主,辐射范围较窄。二是生鲜食品种类较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齐全,基本可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市区60%以上的消费者常进农贸超市购物,居民普遍接受了“超市化”购物方式。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低10%~15%,价格较有竞争力,每个超市连锁店年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普遍实现盈利,税收大增。
在武汉,一是农贸超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比较先进,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约占60%~70%,辐射范围适中。二是农贸超市购物环境优美,货架生动化特色鲜明,生鲜食品品种多,熟食加工有特色,食品卫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具有质量竞争优势。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当,有一定竞争力,各家连锁超市门店年零售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盈亏基本持平,税收增加。
“农改超”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自建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农改超”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然而,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的经验说明,突破“农改超”价格瓶颈制约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大基地、打造龙头大企业。这样做可以延伸生鲜食品产业链,有利形成连锁超市规模化经营,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生鲜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生鲜超市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合约交易使基地农民由盲目种养变成有序生产,既减少了农民种田风险,又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均衡供应,最终使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获得多赢效应。
(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呈现高耗低效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难题,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此,要有效整合社会分散的物流配送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社会聚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城市农贸超市配送需要,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集采购、检测、加工、冷藏、配送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枢纽。还要发挥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除消化本企业内部的物流外,还可为其他农贸超市提供综合性的配送服务。
(三)减少“农改超”的风险
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说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是减少“农改超”风险的有效办法。为此,一是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群体分布状况和居民购买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农改超”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档次高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同时要根据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力戒盲目推行而重蹈覆辙。二是制定“农改超”标准,明确改造内容,力求实施规范。要科学制定“农改超”的标准和建设内容,使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生鲜农贸超市真正成为购物环境舒适、价廉物美、服务周到、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要求的大卖场。
(四)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1.明确政府在“农改超”中的角色,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和信息等方面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流通,确保广大农村的农副产品畅通、高效地流向城市。二是完善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健全农产品交易规则,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秩序,鼓励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三是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城市“农改超”,更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改超”,而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鲜食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认定体系,确保农贸超市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明确企业在“农改超”中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生鲜商品和服务的保障。一是建立特色品牌生鲜食品和大宗果蔬食品基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生鲜食品价格。二是加强生鲜超市连锁门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生鲜商品的新鲜度。三是明确市场定位,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尽量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竭力在经营策略和服务上与其他零售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3.明确消费者在“农改超”中的角色,是理性消费的要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讲究购物环境,注重卫生质量,倡导生鲜食品消费超市化,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质量与安全水平。
篇4
关键词:上海 零售业 业态结构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并且正在酝酿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第四次零售业变革。引发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每次变革都对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内西方国家已出现的零售业态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模型。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迅猛的。本文在总结上海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上海零售业的业态结构
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1),2001年末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共计43237家,其中采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和连锁店这四种业态的企业有7698家,占总数的17.80%。
业态的行业特性
一种业态的形成在于这种业态有着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明显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主流商品上。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包括行业。由于各行业涉及产品的特性以及顾客对其的需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在业态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的特点。采用百货商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日用百货业和纺织品、服装鞋帽业,其中日用百货业的比例将近一半。超级市场具有开架式销售,价格低廉,选址面向居民区的特点。采用超级市场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业和食品、饮料、烟草业这两个行业。专业店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产品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采用专业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业和其他零售业。采用连锁店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以及日用百货业,两者分别占连锁店总数的一半和1/4。
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零售业态的布局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性。
黄浦区拥有162家百货商店,居各区县之首;浦东新区则以147家紧随其后;虹口、杨浦和普陀区也都在百家以上。这五个区的百货商店总数占全市的45.27%。除青浦区、崇明县和奉贤区特别少以外,其余各市区略比郊县多一些,分布基本较为平均。超级市场主要集中于闵行区、普陀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超级市场的34.74%。另外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也占到23.47%,其余各区县则相对较少。其中崇明县只有一家超级市场。专业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普陀区、黄浦区和长宁区,占全市专业店的34.59%。其余各区县的专业店数量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都不大,金山区和崇明县的数量相对较少。连锁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连锁店总数的47.14%。其余各区县的分布数量则相对比较平均。
业态的资本类型
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资本实力,目前上海市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本类型中,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较低,国有和其他内资的平均实收资本是前者的3至6倍,外资(包括港澳台)则更高,平均实收资本是国有企业近10倍。不同业态的资本类型同样呈现显著差异。
百货店和连锁店的各种资本的比例大致相同。集体和私营的比重较高,均在30%以上;国有和其他内资也都占到10%左右;外资(包括港澳台)的零售企业数比例很低,尤其是连锁店分别只有0.1%。专业店的资本类型则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数的58.46%,国有、集体和其他内资也都在10%左右,外资的比例也很低。超级市场的资本类型主要是其他内资和私营,两者共占73.24%;国有和集体也都在10%左右;虽然外资的比例同样很低,但是超级市场是四种业态中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
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特点
零售业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引起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质的变化,从而促使新业态的出现推进零售业态的变革。我国的零售业起步较晚,各种业态并不是按经济发展阶段依次进入的,大量新型业态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新型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史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西尔斯百货商店,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出现了折扣商店、便利店、连续店,特别是扩大了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 80年代流通领域的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通应用;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流通领域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化、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标志着新的零售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
业态定位空心化,内、外资经营状况差距显著
现代零售业态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指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然而近十年上海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是在形式上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针对新业态面向的特定客户群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
外资(包括港澳台)零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例很低,但是其平均经营规模和销售状况都明显优于内资零售企业。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管理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的战略转变,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定位,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限制的逐步减退,内资零售企业将遭受重大打击。
业态布局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全市各区县业态分布数据,综合人均零售企业数和单位面积零售企业数,并采用重心法、最短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19个区县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市中心区域商业发展成熟,商业网点聚集,是零售业最先发展的地区。而郊区各区县的零售业水平普遍较低,各种业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外延,新兴星火城在市郊的不断涌现,当地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现有业态的布局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适当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业态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态结构,使各种业态得以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在市场环境下承担起各自的功能,产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在同一母体企业领导下通过集中采购、分散经营,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目前,连锁经营方式涉及的行业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服务业,连锁经营活动趋于国际化。这一具有突出规模效益的业态将成为零售业态结构中的主体。
优化更新传统百货业,突出经营特色
在现代零售业态尚未形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的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百货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特色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竞争的压力下,重新确定差别化竞争战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以丰富时尚的商品、舒适优良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等竞争策略立足于市场。
实行专业化经营
专业店是目前各类业态中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专业商店为中小型私营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目的在于有效发挥自身潜力,实现高效化。同时,这部分零售企业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保证在灵活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取得规模效益。
积极推进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借鉴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90年代中期无店铺销售方式的销售额仅占零售总额的10%,从1990年到1998年无店铺销售总额由456亿美元增长到794亿美元,增长了75%,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零售方式。从美国90年代以来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惊人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当网上购物这一消费概念被逐渐接受后,随着电子商务资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无店铺销售将引发又一次零售业的变革。
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就零售业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能力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零售业态必须首先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业态,也不能超前转换业态。
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
入世以后,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型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对不同的业态应该实施差异化策略。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一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节。
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
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
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多业态混合经营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通过各种业态的不同运作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顾客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必须在强化单业态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不同业态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在业态组合时,尽量选择目标顾客接近的业态,从而使各业态得以相互呼应充分展示出企业整体的目标顾客定位。
参考资料:
1.方虹,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第2期
2.王德章、王艳红,影响零售业态选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商业研究,2001,(7)
3.李怀政、仲向平、鲍观明,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10)
篇5
大商场走出“倒闭年”阴影
据统计,2001年中国前一百家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342.36亿元,同比增长32.5%,其零售总额1903.38亿元,同比增长28.9%。从这一百家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分析,前百家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2.3%,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8.9%,由此基本摆脱了连续笼罩数年的“倒闭年”阴影。百家零售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06%,其增长速度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18.8个百分点。百家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均超过7亿元,首位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140.63亿元,零售额为99.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26.6%。百家零售企业平均销售总额为23.42亿元,平均零售额为19.03亿元,分别比上年高出6.96、5.33亿元。
总结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大型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占主导地位。
百强零售企业前十位的商品销售总额合计为792.43亿元,占百家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33.83%,同比增长35.5%,增长速度高于百家零售企业增速的3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合计为650.05亿元,占百强零售总额的34.15%,同比增长37.8%,增长速度高于百家零售企业8.9个百分点,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27.7个百分点。
(二) 连锁企业发展强势不减
2001年,前百家零售企业中,以超市为代表的新型连锁企业有33家,其商品销售总额合计为1155.23亿元,占百强企业商品销售总额的49.32%,同比增长54.5%,增长速度高于传统百货业态的企业38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合计为944.63亿元,占百家零售企业零售额的49.63%,同比增长44.4%,增长速度高于传统百货业态的企业16.6个百分点。
(三)"大卖场"已呈现出城市商业发展的主流业态特征。
"大卖场"既大型或巨型超级市场,由于其市场定位以销售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既包括食品超市的内容,又包括一些百货商场中常见的商品,适合于大众集中购物,消费市场巨大,而且不容易受到其它零售业态的冲击,反而比较容易从其它零售业态中抢夺市场。与食品超市相比,具有商品种类多,购物环境宽敞,配套设施齐全等明显优势;在百货类商品中,虽然没有大型百货商场的商品齐全,由于他的成本较低。因此,引入中国市场不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家乐福最具代表性。国内商业企业在发展连锁商业时,许多人开始并没有看到这种发展趋势,而是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中小规模的食品超市和便民店中,其结果不仅丢失了"大卖场"这一业态的市场份额,而且自身的市场也受到了"大卖场"的冲击。近年来,随着一批原来发展势头比较好的食品超市连锁企业的倒下,引起了业界的反思并努力追赶。华联、联华等一批大型连锁企业都明确表示要进行战略的调整,将发展重点转向"大卖场"。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卖场"会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同时竞争也将呈现出空前的白热化。
(四)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的时机日渐成熟
农村是拥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品市场,也是连锁企业大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随着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他们对零售市场和商品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连锁超市正是适应一些较富裕地区农民的要求,根据农村的特点,开办了中小规模的超市连锁企业,它们不仅给农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提高了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入,同时还刺激了农民的消费热情.有的连锁企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下订单,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改进品质和包装,塑造和提高农民生产农副产品品牌形象;通过连锁经营,将一些传统农副产品推销出去,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五)专业连锁企业茁壮成长
从2001年的前百家零售企业经营业绩中不难看出,专业化零售企业发展迅猛,进入百强前十名企业中有三家是专业化零售连锁企业,一个家居店连锁企业和两个家电连锁企业。由于消费者对家电、家居用品的消费行为具有明确的意向、目标性,随意性消费的因素少,使得以价格低、品种全、质量有保障、服务好为特点的家电、家居用品专业店有利地吸引了以前在其它零售业态消费的消费者。它们的经营历史虽然不长,但经营业绩增长非常快,不仅迅速从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发展到能与一些传统零售业态争夺市场,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与壮大。如北京国美,2001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15%,零售额同比增长165%,是2001年零售企业百强中无论是销售额还是零售额增长速度都是最高的,其名次也从上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九位。以家居连锁经营的深圳金海马集团以80亿元的销售额高居2001年零售企业百强第三位。
(六) 零售市场发展中东强西弱的特点明显。
2001年前百家零售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按企业所在省市统计:
上海13家,销售总额582.53亿元,占24.87%(上年占25.9%);
北京15家,销售总额382.24亿元,占16.32%(上年占13.78%);
江苏13家,销售总额257.89亿元,占11.01%(上年占9.9%);
广东12家,销售总额257.39亿元,占10.99%(上年占6.6%);
山东6家,销售总额147.13亿元,占6.28%(上年占6.5%);
辽宁6家,销售总额129.34亿元,占5.52%(上年占6.1%);
天津4家,销售总额117.56亿元,占5.02%(上年占6.9%);
湖北3家,销售总额87.88亿元,占3.75%(上年占4.22%);
浙江6家,销售总额70.23亿元,占3%(上年占3.54%);
整个西部地区9家,销售总额146.86亿元,占6.27%(上年占7.63%)。
餐饮业充当拉动GDP的领头羊
据统计,2001年度中国餐饮业前100名企业的营业额为270.76亿元,比上年前百名企业营业额增长47。5个百分点,占2001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的6.2%,比去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显示出前100名行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正逐步增强。其中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有三家企业: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54.9亿元,内蒙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15.1亿元,上海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亿元。前60名企业年营业额都在亿元以上。年营业额超十亿元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家,超亿元企业增加了14家。
从2001全国餐饮业前百名企业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餐饮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增强
随着餐饮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体制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资本投资和所有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从前百名企业经济类型分析看,国有独资企业15家,其营业额占百名企业总营业额的8.7%,比去年下降8.7个百分点;私营经济企业19家,营业额比例占10.7%,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外商与合资企业8家,股份合作和有限责任企业58家,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势头,表明企业资本投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二)餐饮连锁经营发展更加迅猛
我国餐饮连锁经营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餐饮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的更为普遍,拥有几十家、上百家和数百家连锁店的餐饮企业逐渐涌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的优势日趋显现,连锁经营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途径。本次进入餐饮百强的企业,79家企业采用了连锁经营方式,其营业额占前100名企业营业额的85.6%,比去年大大增多。其中发展连锁店最多的是以经营西式快餐肯德基为主的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到2001年底已拥有660家连锁店。中餐和中式快餐连锁店超过100家以上的企业也有6家,多以特许连锁为主,在规范管理和体系建立等方面急需加强。
(三)特色餐馆和快餐占据经营业态的主体
从2001年度前100名餐饮企业经营业态方面看,以经营中高档酒楼、便餐酒家为主的特色餐馆企业有63家,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2.8%,成为主要经营业态。经营快餐为主的企业有10家,企业数所占比例虽小,营业额却占到30.1%。经营宾馆餐饮为主的企业有22家,营业额占15.6%,企业多以单店经营为主。其它以经营休闲餐饮、小吃等为主的企业营业额占1.5%,相对较少。
(四)全国大中城市和西部地区餐饮发展较快。这次中国餐饮业百强企业共分布在国内36个大中城市,比去年增加12个城市,分布更加广泛。其中上海占20家(比去年多出6家),企业营业额占百名企业的35.2%,列在第一位;北京13家(比去年减少6家),营业额占百名企业的13.1%,列为第二。重庆8家、广东7家,分列第三、四名。同时,从东西部对比来看,东部地区企业虽仍占较大比例,但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和昆明等城市共有20家企业,比去年增加9家,增幅较大。
2002年,我国餐饮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市场需求稳步增强,预计年营业额增幅在16%左右,有望达到5000亿元大关。
国内知名品牌开始新一轮扩张
2001年,消费品市场以较快的速度健康、稳定地增长,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在商品的选择上进一步向知名品牌集中。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中,国产知名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外品牌、合资产品保持一定市场份额,并随着中国的入世,将开始新一轮的市场扩张。
(一) 国产知名品牌占据国内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品牌消费意识的增强,居民品牌消费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加快品牌化发展进程中,国产品牌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在国内消费品市场中,国产知名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在监测的67类商品中,市场综合占有率位于前十位的85%以上为国产品牌。
19类大小家电商品中,市场综合占有率前三位品牌都为国产知名品牌的有13类,前三位品牌基本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市场。长虹、海尔、春兰、小天鹅、小鸭、澳柯玛、美的、帅康、格兰仕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较高。
服装、鞋类商品市场综合占有率前十位品牌也大多为国产品牌,男衬衫、牛仔服、针织内衣、防寒服、旅游鞋等商品的前十位品牌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雅戈尔、三枪、鄂尔多斯、波司登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一些品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成为行业中的优势品牌,如波司登品牌已连续七年在市场销售中荣居榜首。新的名优品牌不断出现,2001年安踏、雪驰、雅鹿等品牌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篇6
关键词:零售业态;消费合作社;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38-02
1 零售业态及其分类
零售涉及这样的一切活动:将商品和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的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的用途。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按照商务部新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现代零售业总体上可分为有店铺和无店铺业态两大类。其中有店铺业态共十二种,包括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无店铺业态共五种,包括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
2 消费合作社的特点
消费合作社的经营目标就是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使其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实现企业的盈利。消费合作社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消费合作社与顾客的“合作”关系
消费合作社与顾客的关系不同与其他零售业态,可以形容为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么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消费合作社的建设初期,是通过吸收外部的股份来奠定经营的基础。只要满足成为社员条件的人都可以通过购买消费合作社的股份加入消费合作社。但是在人股时候,对于每个人所购的股份的多少要加以限定。不能过买的过少,这样不利于消费合作社的管理,同时个人购买的也不能过多,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保持一种社员间的相对平衡。消费合作社的股金可随时进行购买,不受经营阶段的限制。对于人股的社员,每年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分红。由于购买的社员要么是消费合作社的员工,要么是其消费者,消费合作社的经营影响到这些人每年的分红多少,因此,分红也有利于消费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消费合作社是以劳动联合为核心,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决策体现了劳动者的意志。虽然也采取了资本合作的形式,但资本合作只是为劳动合作创造工作条件。职工既是所有者也是劳动者,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不想购买股金加入消费合作社的人,可以通过缴纳一定会费,或者在消费合作杜购买一定额度的商品后,加入合作社。但是对于这部分会员。并不能享受到每年的分红。多吸纳会员加入可以扩大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经营面,对于消费合作社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美国北达科塔州和明尼苏达州出现的被称为“新一代合作社”的消费合作社模式就采用了上述的入股形式。其首先根据合作社的加工业务量确定合作社的投资规模,然后算出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通常要求每个社员承购在10000-12000美元之间的股金。同时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不能自由退股,只能将股份转让。
其次,消费合作社是主动的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主动的了解顾客的要求。在消费合作社中,会有一个信息系统,其很大的作用是收集顾客的购物信息和购物要求等。这些内容会及时反映到管理层,作为管理层做决策的重要参考。另外,在消费合作社设立的实体店、网站也是收集顾客信息的重要渠道。每个顾客的购买习惯、购买历史等,都会被进行记录,为今后的营销决策做准备。这些顾客的信息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信息化解决方案。这是一套端到端的需求链解决方案,包括总部系统、门店系统、物流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接口等几大系统。在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下,每天收到的大量信息帮助对进货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决策,这些信息都会对某些商品的销售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信息系统也会帮助门店将周围商圈的信息反馈给总部。这样使得消费合作社脱离传统的供应链,而是上升到“需求链”的高度。
因此,消费合作社和顾客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两者互相了解、互相促进,达到各自的目标。
2.2 商品结构为一般商品和需求商品相结合
消费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包括日常生活用品,以满足社员的日常购物需求。在价格方面,力图做到尽量降低产品价格,让社员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使消费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由于所经营商品是根据顾客的需求购进,所以商品的周转率会很快,不用担心库存积压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允许社员提出自己的商品需求。在此商品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消费合作社组织以团购的形式进行购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方便顾客的购物。
2.3 采用无门店与店铺经营相结合的方式
消费合作社在网上建立网站进行无门店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于建设初期的消费合作社有很大的好处:节省了建立门店的成本,而经营的效果却扩大。网络经营可以实现合作社一天24小时的不间断营业,同时也有利于合作社的信息传播,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消费合作社。
日本的消费合作社“生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无门店经营确定为消费合作社的基本业态形式。这样的销售方式让社员可以在对商品的品质、价格方面放心的同时,享受到了网上转账的便利。另外,生协可以把消费合作社的信息传达给社员,同时获得消费者的信息,增加买卖双方的互动和了解,提高营销效率。对于公司经营,无门店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摊薄了商品的销售成本,从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相对低廉的价格。
在经营初期,只进行无门店经营。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实行无门店和店铺经营相结合的形式。店铺的出现可以消除依赖于传统交易方法的顾客的顾虑,使得线上和线下交易都成为可能。另外,店铺还可以承担商品展示、提货、销售等多种功能。对于消费合作社的形象建设也有推动作用。店铺的经营以开架自选为主,结算在进口(或出口)处的收银机处统一进行,另外采取连锁经营方式。
2005年北欧联合合作社成功发展了店铺经营,销售额达1340亿瑞典克朗,市场份额占北欧的29%,社员总数达5200万人,员工达6500名,一举成为北欧最大的零售企业。 Coop Konsum(高级超市)、Coop Forum(大型仓储式超市)、 Coop Extra(低价超市)和Coop Nara(便利店)等都成为瑞典知名连锁商店。
2.4 门店选址和物流计划考虑的社员的购物习惯和特点
对于店铺的选址,充分考虑到社员的分布特点。同时兼顾其他影响销售和物流的因素。一方面,在消费合作社社员分布集中的住宅区,街道两侧设立门店,门店的规模不大,布置也尽量简单,商品陈列也简单华,能满足社员提货的需求即可。可以租用地下室或是门脸房。另外,门店里除了完成社员提货店的功能,也有简单的商品展示功能。可以在不影响社员需求的情况下,完成陈列商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可以不设立单独的门店,而是在其他超市或是店铺中租用地方,完成社员的提货。
对于物流计划,由于有一套信息化的解决方案,所以消费合作社能够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配送需求。因此,物流计划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及时做出调整,按时准确的配送到顾客需要的提货点。
以瑞典的MIGRO为例,每个会员社都分别拥有1个自己的配送中心,除非食品类外,向商店配送货物都由12个会员社各自拥有的配送中心来完成。配送中心所在位置都是经勘测瑞士的地理条件后选择的最佳位置,每个中心可以负责20-50个店的配送任务。中心到各店的平均距离为30公里,到最远的店铺最多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非食品经营则由联合会直接负责实施,设在瑞士中部的罗塞恩的配送中心负责向全国各地的MIGRO商店配送非食品类货物。
2.5 目标顾客以加入消费合作社的社员为主
篇7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零售业得到飞速发展,其投资主体、零售业态、销售规模、网点布局等方面变化巨大。第一,多业态经营不断发展。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促使不同的零售业态应运而生,超市、百货店、便利店等现代业态常常在一个大型零售集团中出现,通过这种混业经营获得更大程度的竞争优势。第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以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以网络为平台的商业自动化,能够准确快速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分析商业市场的走向,逐渐成为零售业的主流运行方式。第三,连锁化经营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在我国,连锁经营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已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几乎所有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均为连锁经营企业,范围涉及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所有现代零售业态,重庆的大型超市全部都是连锁经营企业。第四,商业创新层出不穷。从一站式购物到定制化商品,从超市便利店的快捷、省时购物到无店铺零售的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这些商业创新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作出的积极调整。第五,国际化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众多国际著名零售巨头纷纷来到重庆,如沃尔玛、家乐福、卜蜂莲花等,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与我国的低地价、低人工成本相结合,竞争优势明显。
一、重庆大型超市现状
大型超市的产生是继百货店、连锁店之后,出现的第二次零售业革命,大型超市最初出现于30年代的美国,而后迅速风靡全球。大型超市又称综合超市,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并将超市和折扣店的经营优势结合为一体的,品种齐全,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根据商品结构,可以分为以经营食品为主的大型超市和以经营日用品为主的大型超市。大型超市的基本特点是能够包含整个零售业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营业面积的大小和目标顾客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第一,大型超市的营业面积的伸缩性大,从2500平米到上万平米不等,这意味着开店的选址条件要宽。第二,大型超市的商品线宽度和深度要大于大卖场和仓储式商场,使得顾客的商品选择性增强。第三,大型超市的价格带宽,价格线深,能够满足多种消费层次的顾客需求。第四,吸收了传统百货店经营的合理内核,如供应商促销人员的统一管理使用等,使经营成本大大降低。第五,大型超市中商品品种齐全,具有发展配销业务的更好条件,因为商品的综合度更高,配销的市场覆盖面更大。
1.重庆大型超市基本情况。重庆主要的大型超市包括新世纪超市、重百超市、家乐福、沃尔玛、中百仓储超市、永辉超市、人人乐超市、好又多超市、麦德龙超市、卜蜂莲花超市、北京华联超市、华润万家、百盛超市等。遍布重庆19个市辖区和19个市辖县,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渝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北碚区主城九区的步行街商圈中含盖以上全部大型超市。因此主城九区对大型超市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在旧城改造及新建居民区还存在一些增量空间,另外,随着城镇化人口的逐年增加,在郊区、县城及乡镇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
2011年6月,由于近几年业绩不断下滑,中百仓储超市重庆万寿路店关门。这是2005年武汉中百正式进入重庆的第一家门店,营业面积近8000平米,那时是重庆南坪商圈大型超市之一,重庆超市的竞争激烈水平在全国都少见,仅在南坪商圈,在万寿路中百仓储超市方圆一千米之内,有9家大型超市,包括沃尔玛、家乐福、新世纪、永辉、重百、人人乐、百盛、麦德龙以及好又多。截止2012年底,在全市规模内,新世纪超市门店已经达到了103家,而永辉超市已经跨越了40家,家乐福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7家,有央企背景的华润万家日前也提出5年开20家门店的扩张计划。永辉超市、人人乐、卜蜂莲花等相继公布了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与去年相比,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业绩下滑。根据永辉超市公布的2012年业绩预告,2012年上半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45%左右,不过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或将比去年同期下降近30%。人人乐的2012年度上半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5500万元~6500万元。卜蜂莲花首发半年预亏警示,称2012年上半年业绩或将出现亏损。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也在7月宣布,第二季度公司同比销售额下降了1.3%。
2.重庆大型超市存在的问题。①产品质量。重庆大型超市物品越来越齐全,种类繁多。外国货为国产货做标签,名牌为杂牌做铺垫,销售过期产品、不合格产品,虚假宣传等问题,时有发生。2011年3月,沃尔玛超市将过期的“樟茶板鸭”进行油炸加工后,再以熟食卖出,市工商局前往调查,发现情况属实,有的板鸭已过期37天,该行为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最高可处以5万元罚款。同年9月,沃尔玛超市销售假冒“绿色猪肉”,造成恶劣影响。
②盲目扩张。关于造成利润预减的原因,永辉、人人乐、卜蜂莲花均表示,一方面由于租金、人力、财务等费用提升,老店经营业绩下降;而另一方面大量新开门店尚处培育期,对2012年上半年利润影响较大。为了应对外资巨头,国内超市采取了圈地运动。比如联华超市计划5年内将其门店从1000家拓展到6000家。
③服务水平。大多数大型超市无论是否高峰时段,人多扎推现象时常可见,卖场各个环节提供的服务不顺畅,服务效率底下,区域规划不科学,物品堆放杂乱,标签混乱,客流通道设置不合理,服务设备不合适,空气浑浊等等。前台服务人员态度恶劣,每天与顾客争吵不断。
二、重庆大型超市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1.合理进行地域布局,实施重点培育。大型超市主要是进入重庆主城和个别县市,重庆主城步行街商业中心竞争已经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逐步减少,而主城郊区和县城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由一级市场向郊区和县城二、三级市场转移,合理的布网设点,实行大、中、小规模的科学配置。
2.加大并购联合力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流通产业国际化趋势背景下,规模化、国际化是大型超市零售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一方面,通过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培育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工商一体化经营形式,可以积极创建自由品牌,利用市场优势,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加快集团化发展,增加竞争实力。
3.保障产品质量,树立企业形象。目前,大型超市的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生鲜食品经营的比重亦呈逐步上升势头。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大城市,这种趋势已日渐明显。生鲜品经营成为超市利润的主要来源,生鲜品的毛利大约在30%左右。控制产品源头,保障物流环节,强化生产规范与监督,严格保证产品质量是树立企业形象,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
篇8
中国饭店协会日前《2016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餐饮已经成为国务院消费升级的十大行业之一。
2015年餐饮业在宏观环境影响下,变化明显且快速。从统计结果来看,2015年度餐饮企业经营指标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
1.高档消费不断缩减,大众消费增长迅猛
在报告分析的企业数据中,除快餐和团餐这两个本身就是大众化餐饮的业态外,其他三个业态-特色餐饮也就是正餐、火锅和西餐及休闲餐饮的高档消费在人次上均保持下降的态势,而大众餐饮在人均消费和消费人次上在所有业态中都增速明显;
从人均消费看,正餐、火锅、快餐、团餐、西餐及休闲餐饮的人均消费增长分别为10.76%、4.85%、8.29%、2.13%、13.33%。
这种增长所反映的消费升级中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商机。
2.小门店趋势进一步明显
从门店增长比率和营业面积增长比率的对比来看,各个业态的营业面积增长均低于门店增长的速度,可见新开业门店营业面积均小于原有门店,小门店的趋势可见一斑。
3.大众餐饮、创新业态盈利能力较强
从典型调查企业回收的数据分析来看,2015年度重点企业中营业额增长最为显著的业态是火锅,平均毛利率最高的业态是快餐,而平均净利率最高的业态依然是火锅。每平米营收、每餐位营收最高的业态是快餐,人均劳效最高的业态则是西餐及休闲餐饮。
4.成本增长压力持续走强
从2015年数据可见,在各个业态成本中,人力成本、房租、原材料成本仍然是持续增加的态势,粮食、肉类等原辅材料价格一直上涨,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物业租金持续走高,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扩大营业额、增加利润是行业2015年的重要课题,也正在倒逼中国餐饮业内部经营管理及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
2016年度中国餐饮集团百强榜(2015财年)
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餐饮收入第一次破3万亿。中国餐饮业在政府政策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强、行业创新转型驱动下,呈现了大众转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
从中国餐饮集团百强情况来看,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下,大众餐饮成为市场新的主体。特色餐饮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500亿元,杭州饮食服务集团以其近55亿的营收继续蝉联百强榜首,上海杏花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凯瑞餐饮集团位居其后;
火锅餐饮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450亿元,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领军企业,北京黄记煌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小尾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进入前三甲;
快餐1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20亿元,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位居首位,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庆丰包子铺紧随其后;
团餐1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80亿元,河北千喜鹤饮食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鸿骏膳食管理有限公司、快客利(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强;
西餐及休闲餐饮1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浙江两岸食品连锁有限公司、厦门豪客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王品集团进入该业态前三位。
2015年度餐饮市场经营分析
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达67.67万亿,是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餐饮业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影响下,变化明显且快速。
国家政策改变促使消费模式的转变,高档消费不断缩减,大众消费增长迅猛。传统正餐主导的局面变为多样化的模式,企业纷纷转型多品牌布局。
休闲餐饮的普及化同样为行业带来不少的挑战。互联网对餐饮服务行业的不断渗透以及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断改造,使得这一传统服务行业在运营和营销方面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
2015年,餐饮行业迎来了外卖的全面爆发,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首的移动支付,正改变着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同时也对餐饮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断改变及对新鲜事物的追求,特别是90后人群,加上各种特色餐饮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抓住消费者成了餐饮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看好餐饮市场的长期发展,不断有新的资本和跨界竞争者进入餐饮市场。
根据大众点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074,852家餐厅,其中广州及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餐厅数量平均增加超过50,000家,增幅超过50%,竞争日益加剧。
篇9
关键词:零售业 价格 租
一般意义上的租是指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经济租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经济权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承担风险、自然垄断、加强经营管理等。经济租在量上表现为经济权力行为主体依据经济权力获取的超过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词典中,经济租的定义为:“在经济理论中,如果一种可供使用的资源量长久的不受为使用这种资源所做的支付额的多寡的影响,这种支付被称作经济租。由于垄断或对潜在竞争的人为限制而产生的较高租金,即被保护资源的垄断租金”。那么,零售商如果拥有了垄断地位,它将获得垄断租金。如果零售商由于某种原因获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那么零售商的利润就是一种垄断租,而零售商获取利润的方式即收取垄断租金,垄断租金的大小与其垄断地位息息相关,二者成正比。
零售商的“租”来源
《中国供应商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在零供关系判断上,80%的供应商认为零售商处于垄断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合同博弈中,有将近一半的供应商认为,在合同的修改、变通、取消上,零售商占据主要地位。对于零售商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有如下几种解释:一是消费的外部性效应。包括成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前者影响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预期,后者降低了联手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零售商的买方垄断势力和谈判势力。二是零售商完全专业化于“交易的生产”,拥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专用的交易技术和成熟的渠道网络。以专业化嵌入交换经济体系,从而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庄尚文、韩耀,2008)。因此,在分工深化和流通地位不断强化的条件下,零售商可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三是消费者在商店中选择商品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对于零售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供应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存在着双边市场的特征。双边市场就是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Armstrong,2004)。对于零售企业,供应商选择它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光顾此零售企业的消费者数量;而消费者为了在购物时能有更多的比较与选择的机会,对零售企业的要求也会体现在进驻零售企业的供应商数量上。前者是销售平台的租存在的原因之一。
零售业还具有商品组合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零售商总是以各种业态而存在的,业态之间存在着即竞争又互补的特点。竞争性体现在商品组合的相似性,而互补则体现在经常处于同一商圈内,共同聚集客人。即商圈是一个双边交易的平台,而处于同一商圈的业态则以不同的商品组合来相互补充,是一种共生共聚的状态。而每一种业态在平台中的地位则形成了经济学称之为租的收入,在均衡状态下,租金是没有超额利润的收入。租金收入的方式受到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双边影响,体现在赢利模式的选择上,因此解析零售商的盈利模式,能看出零售业租金的实质。
国内零售业垄断租的分析—以超市为例
中外超市的商品构成差别不大,主要表现为均以食品销售为主,但毛利却相差较大。中外超市的毛利比较。从中外超市的毛利比较可以看出(见表1),中国的商品毛利均低于国外同类商品的毛利,同时食品的毛利率相差更多,而百货及其他商品的平均毛利差距相对较小。中外超市经营费用和经营利润比较。从中外经营的费用、毛利与利润的比较来看,平均利润率相差不大,但是平均毛利率却具有较大的差距(见表2)。超市的利润率源自于具有相应的垄断地位而收取的垄断租金,而在零售企业垄断地位获得的原因上中外超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平均利润率差距不大。中外超市在平均费用率和利润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平均毛利却差距很大,这种情况与国内超市直接收取的各种费用是相关的,即国内外超市的赢利模式有很大差异。国内超市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商品销售的毛利,而是源自垄断租,即零售商向供应商或厂商收取的实质为“租金”的各种费用。
不同业态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超市的盈利模式
总体而言,中外超市均以销售食品为主。食品类的定价倍数为1.7,销售毛利不超过20%。超市的食品毛利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食品的业态较多,另一个方面是超市本身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从各种盈利模式看,直营模式的超市具有一定的定价权,毛利最高,而联营的方式定价权部分取决于生产商,代销及专柜的定价权几乎完全取决于生产商。因此超市的毛利高低取决于各种盈利模式商品的比例。而超市中统一采购和直接采购的比例,反映了超市的渠道效率和规模效应。
(二)百货的盈利模式
一般而言,百货业存在自营、联营、出租柜台、代销等四种经营方式。目前,中国百货业都采用扣点联营的模式经营,百货主动品牌的现象还不多见。联营方式的好处在于零售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小,且拥有对供应商较强的控制能力。在自营、联营、出租和代销四种条件下,都可能产生一些通道费用,这是商家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通道费用,是指零售商在商品定价之外,向供应商直接收取或从应付货款中扣除其他方式要求供应商额外负担的各种费用。一般归纳为三类:一是与进场有关的费用:进店费、开户费、新品上架费、条码费等;二是与促销有关的费用:广告费、堆头费、海报费等;三是摊派费用:新店开张费、老店翻修费、店庆费、节庆费和物流费等。
除通道费用之外,零售企业还普遍通过返利、应付款、预收款的控制来增加自身的收益。年终销售返点是指零售商年末向供应商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的费用,也被称为返利。应付款是指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采购商品、购买设备、接受劳务以及收银,应付未付供货单位的款项。零售商通过对应付款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减少资金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利息收入。预收款是指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预售顾客的购物款,延迟供货的行为,例如各种形式的购物卡。
(三)电商的盈利模式
本文暂以相对成熟的淘宝盈利模式来说明电商的利润(垄断租)来源:
店铺费用。第一是商家的竞价排名费用。商家的店铺想要出现在首页,需要通过拍卖的手段获得。由于电子商务巨大的交易量以及店铺数量,商户出于竞争的需要而对竞价排名投入很大。竞价排名费用形成了电商重要的一笔收入。第二是旺铺租金,即开设网店的常规费用。以淘宝为例,目前网店租金为:标准版30元/月,扩展版约100元/月。考虑到庞大的商家基数,淘宝的店铺租金收入相当可观。第三是店铺相关的服务性插件收费。比如会员关系管理,货到付款功能等小插件,这些软件能增加商家交易的便利性。若大量商家都购买了这类服务,那么其收益也不容忽视。
广告及展位租售收入。有资料显示,单凭广告费一项,淘宝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软件制作。这指的是电商开发的买家和卖家需要的各种软件,一般是基于电商的平台进行开发和出售,该平台是向第三方开放的,类似于职能手机上的应用商店。电商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抽成。
支付宝现金流带来的隐性收益。相比于其他收入,淘宝的支付宝体系带来的收益可能较少被关注,但却十分可观。目前,淘宝的年交易额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由于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货款并非实时划拨,这笔钱一般要在支付宝上待上一段时间,其直观的利息收益已到达年均亿元级别。另外,支付宝是个信用体系,即使资金在买家和卖家间即时划转了,也不是所有参与者都会将资金从支付宝中提取出来。理论上来说,只要控制好资金的漏失率,拿出一定的漏失准备金以应对买家和卖家支取资金的需要,那么剩下的资金淘宝可以自由支配。参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体系,即使按照25%的准备金率来算,每年淘宝可支配的现金可能超过7500亿元。这些钱即使简单存银行,其利息收益就可能远超其他项目的收益。如果其进入金融信贷或投资领域,获得的收益则会更高。
盈利模式与垄断租构成
(一)市场竞争程度决定零售商的盈利模式选择
零售商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与其竞争模式有关。零售业的竞争模式从极端上看,可以分为商业平台和自营两大类。商业平台式的经营模式的代表很多,如淘宝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种商业模式主要通过构筑交易平台,聚集大量商家和买家,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追求规模和辐射范围的最大化,这是商业平台最主要的目标。其竞争模式主要是构建“低价竞争-聚集人气-平台扩大-商家增多-买家增多-平台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另一种模式则是完全自营的模式,如沃尔玛的“直接采购+低价竞争”策略模式。这种模式追求通过规模效应压低采购价格,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效率,实现竞争优势。
平台和自营两种模式虽都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但其运营思路区别很大。从宏观上看,平台类的竞争模式存在着合成谬误的效应—如果所有商家都追求都做平台,那么可能造成资源分散,大家都难做好;如果某个交易平台占据了行业的垄断地位,那么“马太效益”就会发挥作用,存在着“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效应。从整个行业看,大量同类交易平台并存的状态是难以出现的,综合性平台和专业性平台并存可能是未来电商平台的发展趋势。
完全直营模式的竞争情况则不同,竞争只是导致商家直接的利润收益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商家控制成本费用的能力),但是不存在合成谬误的问题,较多的商家长期并存、长期竞争的状态是一种常态。除此之外,超市和百货的业态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状态,商家具体的竞争状态取决于商品组合所决定的自营与联营的比例。
(二)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
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了租值。即垄断租金的构成是由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决定的。平台类的商家是理想的交易平台,这是因为平台能够聚集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众多的消费者形成了平台的消费需求,大量消费需求的集聚使交易平台形成一定程度上对需求的垄断,从而可以收取垄断租金,而租金则由平台方向众多的商家来收取,租金的多少是通过自由的价格竞争决定。
零售商的利润是一种垄断租金,是由其垄断势力所决定的。如果零售商所有经营的产品采用自营的模式,那么其垄断租金即利润等于经营商品的批零差价与销售规模的乘积减去运营成本。如果采取联营的方式,其垄断租金除了上述部分还要加上一定的通道费用。由于目前的零售商大多采用混合的经营模式,且普遍是自营模式占比较低而联营模式占比较高,所以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说明垄断租的构成:
这里假设垄断租为R,则:R=(P1- P0)Q0+(P1-P0)Q1+G-C(Q0,Q1) (1)
其中(P1-P0)为主营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P1-P0)为其他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而G为各种通道费用,C为企业的经营成本,它是企业销售商品数量的函数。这里区分主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原因在于商品销售一般是符合二八定律的,即20%的商品占零售商总销量的80%。另外,业态的区别和零售商的差异化即垄断势力的差异也跟零售商主营商品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
不同业态的租值耗散对价格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收取租金的方式是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来收取,就会形成租金最大化,不存在租值的损失即租值的耗散。巴泽尔在《按等候分配的理论》中分析了类似的租值消散。他指出,当价格机制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时,其他机制就会取而代之。排队等候就是其中的一种替代机制。排队虽然花费了时间,但不创造任何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租值消散。如果价格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排队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在现实的零售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成本、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成本、产品信息的传递成本以及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包括价格搜寻成本等),因此价格信号反应的市场广度可能会被区隔在一个个狭小的区域或某个零售店内,那么此时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就是不完全的。
由于通道费的确定不是完全的市场机制,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信号。一般厂商的产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流通费用才能进入市场,而通道费用最终则会反映到厂家对于商品的定价上。因此,跟采用直营模式的商品比较,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产品的真实供求,而是包含产品供求和通道资源供求两方面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信息形成中,参与者众多,信息是相对公开,而通道资源价格(通道费用)的参与者则要少很多,是少数人谈判的结果,而且通道资源价格信息往往不透明,这会引起更多的幕后交易,非价格因素会隐匿其中,这些都会引起租值的耗散。从整个市场链条来看,包含了通道费用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市场的供求情况。
(一)超市的租值耗散
近年来,由于流通环节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出现大范围的“谷贱伤农”事件,买卖双方都未享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其原因就是一部分价格转化为了流通商、零售商的经济租。
以超市中的生鲜为例,在生鲜品类供需平衡的背景下,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生鲜品终端价格自2005年以来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其中芹菜、青椒、苹果、瘦肉等生鲜品价的格过去7年间分别上涨110%、125%、127%和92%。在生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却频发“菜贱伤农”事件。城镇生鲜终端价格快速上涨和菜贱伤农两种现象分别演绎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同走向,这实际上是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所引起的结果,是租值耗散的具体表现。从生鲜的供应渠道看,商品从产地运到了销售地的一级批发市场后,要进入终端市场,还要经过二级批发市场、社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路边摊等多重环节。经过种种流通环节,价格信号受到了的各环节交易成本的影响。其中,生鲜产品的终端零售是整个供应链中加价率最高的一环,特别是超市的通道费用是推高生鲜产品零售价的主要原因。
(二)百货店的租值耗散
对于百货业态或者购物中心而言,品牌服饰类商品是最主要的经营品类。而一般这类商品的大品牌、好品牌大多来自国外,国外厂家拥有一定的价格决定权,百货业只能接受国外品牌的联营要求,同时对国内小品牌而言,如果百货店采用买断经营的话,将会造成成本激增,因此,百货店和购物中心采取联营制为主的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从这点看,百货店及其相近业态类似于品牌平台类的经营方式,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越多的品牌聚集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更多的消费者则会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驻。由上文分析知道,平台类的零售商具有合成谬误的特点,即从总体市场看,除非消费者的价格搜寻成本等交易成本过高,存在一个个分割的交易平台,否则不可能有大量的交易平台存在,因为大量的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这是百货店租值耗散的最明显体现,即千店一面。而品牌的重复引入及雷同的经营模式所造成的无差异竞争只能使商家依靠以进场费为主的通道费用来维持收益,这也最终推高了零售价格。
(三)电商的租值耗散
相比于传统零售业态,电子商务销售的租值耗散最小或者说是最透明的。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从而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人们愿意进入或退出市场交易,就可以无成本或者低成本的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理论上来说,在电商系统进行交易的买家和卖家数量几乎都是无限的。
从商品的定价机制来看,电商由于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同时进行交易,因此市场特征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状态,便利的比价机制使得同样商品出现巨大价格差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由于竞争充分,价格信息得到完整传递,因此电商平台上达成的价格是最接近真实均衡价格的状态。
摆脱对租的依赖并改善商业模式
收取进场费等寻租行为曾经在零售企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不重视商业经营,对零售商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经营能力下降,商品趋同化,零供关系紧张,内部腐败等,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若要谋求国内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对租的依赖,以商业模式的完善实现内涵式增长,即:通过经营、业态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销售和经营能力。未来商业模式的变化必将遵循商品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范围会越来越广的发展趋势,较高的交易成本形成的区隔市场将逐步消失,价格机制将具有更强的资源配置功能。考虑到各零售商的经营商品不同,盈利模式的差异,我们认为商业零售商长期表现将分化:百货联营模式将面临重大的转型风险,盈利能力将持续承压;超市生鲜商品的价格机制效应有望快速提升,商品的直采比例将从生鲜商品开始逐步增加,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将呈现业态分化:大卖场、社区超市、便利店等各种子业态进入差异化阶段;电商则必须依靠供应链的整合,脱离价格战。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
4.汤云,龙伟.电子商务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08.6
5.2010年零售百货市场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预测[R],2010.1
篇10
关键词:便利店;连锁经营;核心竞争力
一、连锁便利店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一)便利店的起源
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由于当时超市商品品种繁多,占地面积大,且大多位于远离繁华区域的郊区,对于只想购买少量特定商品或者满足当下需求的购物者来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利店的出现填补了这一购买需求的空白。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诞生。虽然便利店起源于美国,但在日本的发展蓬勃使连锁便利店真正成为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
(二)便利店的分类
便利店通常被划分为传统型和加油站型两种。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城市繁华地段,覆盖面广,以便民性、及时性为营业宗旨,经营日杂用品、洗涤化妆、食品、饮品等为主并提供食品加热、手机充值、代缴水电费等多项人性化服务项目。加油站型便利店通常指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随着网络与便利店的进一步融合,网络便利店成为创新的便利店种类,通过电子商务与传统便利店形式的结合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和服务。网络便利店具有即买即送,送货上门,满足顾客紧急便利需求的要求。
(三)便利店的特征
连锁便利店是由连锁公司全资或控股开设的,在总部的控制下开展统一的经营方式。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统一的门店设计,订货、配送、结算,由总部、各个门店和配送中心构成。便利店有着距离、时间、服务和购物的便利性。便利店在选址上更贴近顾客,门店多,覆盖范围广,经营面积多为50至150平方米,营业时间长,一般在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突出及时性、服务便民性,为顾客提供免费微波加热,代缴水电费、银用卡还款、手机充值、代收快递、票务等便民服务。
(四)我国便利店的现状
自1992年10月,日本7-ELEVEN便利店进入深圳,中国诞生了第一家便利店。相对于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但连锁经营便利店在我国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我国开设便利店门店总数16832个,年末从业人数7.81万人,年度商品销售额345.97亿元,较2013年增涨了11%。
二、我国连锁便利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便利店定位不明确
便利店是由超市演化而来的,其购物功能在本质上就有所重叠。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便利店与超市缺乏区分,只存在规模大小差异,商品与超市供应商品相似,没有做到产品差别化,日用品的销售价格竞争处于弱势。同时不能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商品和服务缺乏特色,普遍缺乏由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都是以包装食品和杂货为主,只能购买到大众化的商品,鲜有自主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的特色商品,导致便利店和超市这两种业态难以展开差别化竞争,没有凸显出便利店服务性、便利性的特色优势,把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作为便利店的第一宗旨。
(二)选址问题
我国便利店在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似,多聚集于居民区附近,而便利店的辐射区域范围为300至500米,便利店门店选址过密导致竞争加剧,利润不高甚至导致亏损。
(三)忽略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早已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便利店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深刻,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分析数据,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信息化程度较低。只当作确认、计量、记录的工具,缺乏利用调查、分析等手段进行配送规划,造成决策失误,经营管理策略不正确,从而导致便利店行业发展缓慢。
三、建议及对策
(一)打造差异性品牌战略
便利店应重视与超市的差异性战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信息及要求,找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并选择合适的制造商进行生产或自行设厂生产制造,最终以便利店自己开发的品牌进行销售。与供应商开展合作研发自主品牌商品能增强商品的独创性,增强顾客的满足感和忠诚度,是连锁便利店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正确选择商品类型,便利店应主打食品、饮料、急需品、必需品,突出便利店独特优势,把重点放在即食生鲜食品的打造与开发上。便利店还应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务,从源头打造与超市的差异性竞争策略,增加代缴水电费、手机充值、公交卡充值、票务服务、快递、代收,发传真、复印服务的同时创新服务类型,开发干洗、家政、宅急便等相关便民领域,凸显经营优势,持续给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还能避免同质商品导致的价格战,为企业开辟更多的盈利模式。另外,由于便利店职员流失率较高,企业需完善激励机制,定期进行销售人员便利服务培训,增强销售人员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技巧,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
(二)多元化选址
选址是重要长期性投资,具有长期性、难调整的特点。好的选址要考虑到人口分布、开店成本、城市建设规划、物流供应和竞争便利店选址等,实行多元化的选址策略开拓地铁站、新建高等教育院校校区、大型娱乐场所等新兴市场。现阶段大城市便利店竞争日益加剧,现阶段连锁便利店应发挥本身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点聚焦二、三线城市,调整合适的战略规划,走小城镇发展道路,以避开开辟新的销售途径,减少竞争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扩大便利店品牌知名度,节省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满足其购物需求,获得消费者的依赖感。
(三)重视信息化对便利店的影响
便利店从自身特点来说门面面积小,储存空间资源稀缺,对库存量要求严格,采购方式多为小批量频繁采购,集中配送,因此要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便利店应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客户反馈,利用大数据掌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根据数据库中的销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商品组合,合理陈列商品,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在内部管理方面,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为便利店员工提供网络岗位培训服务,同时也是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另外,便利店应重视网络的重要性,与电商合作实现共赢,通过线上购物线下配送的方式,在网上购买的商品短时间内便可送货上门,满足消费者的即使需求。
作者:李傲然单位:开封大学
参考文献:
[1]方智勇,我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趋势[J],当代经济,2010(1).
[2]徐印州,相晓伟,本土连锁便利店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零售研究,2010(3).
[3]郑玉杰,连锁便利店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雷婷婷,信息化对连锁便利店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