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决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决策的方法

篇1

对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来说,加入WTO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地方政府决策的行为方式必须作出大幅度调整。当前,我们不仅仅需要提高产业与()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必须注重国家整体的体制建设,提高国家竞争力,从而确保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一、地方政府决策的现状

地方政府决策是建立在中央基本政策下,为针对和解决地方而制订的,旨在改善地方经济活动、促进地方发展的政府干预行为。地方政府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职能双重性,即执行性职能和领导职能;二是地位隶属性,即实际上受双重领导和制约;三是权力有限性,即受管辖范围的限制和受、中央政府权力的限制;四是决策公众性,即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平衡和综合公众利益的结果;五是职能社会性,即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服务社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地方政府承担着既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又要符合中央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要求的双重压力。

点击查看全文

篇2

    行政人员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开阔视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行政人员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行政人员“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 ·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观念的更新。行政人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

    ·激励行政人员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对行政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节约了行政人员的精力与时间。前者成为行政人员不断学习与培训的直接动力,后者则提供了可能与机会。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更新(如网络学校)更为行政人员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信息技术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行政决策是行政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

    ·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为此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而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为决策的根本目标,决策过程的行政参与民主公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各地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 ·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在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i]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工作现场就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无须事事先向上司汇报,再执行上司的决策,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所描述的:“由于新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中央政府的集中决策愈来愈缺乏效率,谁是总统再也无关紧要,因为实际的政治力量,即把事情处理好的能力,已从国会和总统的手中转移到州、市、镇和邻里手里。”[ii]

    ·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管理决策的基石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而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网络化电子政府的实现,使得公共行政决策者可以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现象,从而提高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支持与强化行政决策过程。行政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完成程序化工作的效率与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计算机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时,美国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只能用制表机来处理普查数据,以至于在人口普查结束4年后,数据尚未处理完毕。第一台专门设计用于商业目的的计算机UNIVAC[iii],就因总共服役7万多个小时并成功处理了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普查数据而被载入电脑史册。这是计算机处理程序化决策的成功范例。而对于非程序化决策,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1952年下半年,美国朝野都忙于为次年大选作准备。候选人分别是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62岁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演说家阿德莱·史蒂文森,由于前者早已解甲归田,新闻界舆论对后者获胜的把握几乎一边倒。出于好奇,新闻界请出UNIVAC来做个预测。数据分析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电脑认为获胜者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而且票数与史蒂文森相差悬殊。人们对此不以为然,因为UNIVAC依据的不过是5%的选票,根本不足为据。然而,大选结果却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大获全胜,且选票超过对手五、六倍。[iv]UNIVAC又一次证明了信息技术在非程序化决策中的强大作用。

    三、信息技术对行政方法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行政方法密不可分。所有行政方法都要有相应的信息支持,而有些行政方法就是专门为保证信息流通而创立的。信息技术发展引起行政方法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例如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网络规划技术源于十九世纪末美国学者甘特发明的甘特图,后发展为横条图形计算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安排工序和时间的图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成为网络规划技术。着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就因为使用了网络规划技术而使原定14年的计划提前5年实现。网络规划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工作程序的模型化建立就得益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

    ·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目前,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就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民银行网上支付、海关总署报关单和外汇联网的外汇核销系统、工商局红盾信息网提供企业数据库、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和电子报税等。这些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四、信息技术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传统的行政组织形式是科层组织结构。它的创立与发展不仅与素质较低的人员和平稳的管理环境相对应,而且也是受信息技术不发达制约的无奈选择。科层组织结构的最大优点是效率很高,其弊端在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压抑组织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科层组织的革新不可避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间管理层的缩减以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这种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间层次为了争功诿过而导演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这也是信息传递不畅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将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的直接沟通,逐步缩减以致最终取消中间管理层。 ·管理幅度增宽。信息技术使管理者和其下属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一个管理者能够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增宽管理幅度。这一趋势对于行政机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篇3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本年度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1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尚未建立重大事项决策规则的要在年5月1日前建立;已经建立的要依照国家和省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制机构要对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

法制机构负责人应当列席会议。未经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作出决策。重大决策要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2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行政机关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进行深入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效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作出前,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还要公开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进行风险评估。决策事项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要组织听证;听证笔录要作为决策的依据。

3试行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重大决策的制定机关要跟踪了解决策的实施情况。制定和实施机关都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适时组织专家学者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决策进行评估,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重大决策的制定机关要根据收集到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是否予以调整的决定。

加快政府门户网站信息的维护和更新,4切实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化进程。认真贯彻《哈尔滨市信息公开方法》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健全网上政务信息公布平台。

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围绕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设立、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5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

通过精简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收费、再造审批流程等方式,改革创新。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进一步强化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工作,6继续抓好《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贯彻落实。切实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

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及上位规范性文件规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7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各级行政机关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

特别是含有地方维护、行业维护以及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内容的规范性文件,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清理后保留、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评议考核档案,8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并推行统一的行政执法和监督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网上动态管理。

指导各部门开展案卷评查,9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统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不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0积极探索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试点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

11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待条件幼稚试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四、加强执法监督。

加强对执法频率高、与群众关系密切12加强行政层级监督。继续落实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矛盾协调、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行政处罚统计等惯例监督制度的同时。

创新监督方式,有关重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强化监督效果。

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13加强行政审批监督。围绕省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结果的贯彻落实。对各部门落实清理决定和实施行政审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一批典型的行政审批违法违纪案件。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14强化责任追究。围绕项目建设中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和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并按照《省损害发展环境行政行为责任追究方法》追究责任。认真落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因违法行政等应当问责的严格依照权限和顺序实施问责。典型案件要进行公开曝光处置。

五、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高质量地审查好行政复议案件。着重加强行政复议案件的流程管理,15抓好《行政复议法》及《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贯彻落实。细化每个环节的办案期限,切实提高行政复没有正当理由,议办案效率。原则上不允许超审限结案。

积极做好试点准备工作。16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认真学习开展试点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

六、加强培训、调研和宣传。

确定培训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17市政府法制办要制定《年度政府法制培训要点》对全市政府法制培训工作做出规划和安排。明确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对政府法制培训工作做出统筹布置。也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计划。

乡镇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年至少参与两次依法行政法律知识学习;并落实政府常务会议和各部门局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18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认真执行中心组学法制度。

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七、加强组织领导。

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19要把加强依法行政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认真扎实地加以推进。个方面、各个环节。

篇4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五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10号,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7号,以下简称《决定》继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照“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总体要求,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执法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为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发明良好的法制环境。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加强依法行政重要意义的学习宣传。

决定了依法治区进程,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也决定了全区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必需从战略的高度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和处置经济发展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管理与做好服务的关系,规范执法与提高效能的关系,行使权力与接受监督关系,自觉地把依法行政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和关键,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抓紧、抓好。

(一)组织全区街乡及各委办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认真学习国务院《纲要》和《决定》将《纲要》和《决定》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计划予以布置。努力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建立覆盖行政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和所有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制度。实行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或专题学法。并紧密结合实际确定内容,保证全年安排专题讲座不少于2次。各街乡、各部门都要制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计划,以公共法律、专业法律、依法行政知识为重点,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形成学法记录和资料,保证行政执法人员集中学法培训每年不少于15天。

(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所有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必需经过法律知识培训。凡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应当取消行政执法资格。严禁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对违法乱纪、严重失职或的要及时依法依章处理,坚决清理出执法队伍。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

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要把在决策源头上实行科学民主作为今年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政府法制部门要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逐步实行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除依法不得公开的外,应当向社会公布决策方案草案,并根据决策对公众影响的范围、水平等,采取听证会、座谈会、协商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法律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举行听证。不时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规定参与咨询论证专家的权利和义务、论证的顺序和方式。涉及重大财政收支的决策,必需通过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评估论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做出决策。

(二)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选取1-2件直接关系民生。结合规范性文件执行效果检查,进行重点检查评估。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逾越权限,违反法定顺序决策,造成决策失误和严重后果的应当决策而不做决策或、贻误工作的要依法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以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为重点。

必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确保权利正确行使。年将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规范、公开、透明、高效运行,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流程规范化、办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强化行政监督,提高行政效能。

(一)依法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对本单位所有的行政权力和权力依据进行全面清理。范围包括: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给付权、行政强制权以及其它行政执法权。二是编制职权目录和运行流程图,对自由裁量权规范进行细化、量化、固化。行政权力内容发生变卦时,应按规定顺序及时调整修订职权目录和运行流程图。三是认真审核职权目录和运行流程图。各部门清理后的行政权力和法律依据及运行流程图必需经区政府法制部门审核确认后上网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行政权力,不得行使。

(二)建立统一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实现行政权力信息全公开。网上适时显示。要实现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依法行政考核和绩效考核网上公示、行政权力运行情况网上适时监控监察、政府法制网上监督。

四、强化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简化审批顺序,提高行政效能,把区、街乡及各委办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作为从源头上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来抓。

(一)坚持“有必要、不抵触、有特色”原则制发区政府规范性文件。一要控制发文数量。依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要求严格审查。审查的重点内容放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法制统一、体现公平公正上,审查的方法重点是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进行充分调研和咨询论证,使决策更能体现民意、关注民生、实现法治惠民。

(二)加强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重点是要建立制度。切实改变随意发文、违法发文、不报备或报备不及时等问题,防止因发文、决策损坏人民利益。

(三)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每两年搞一次回头看.

(四)继续执行报备规定。及时向市政府、区人大报备区政府规范性文件。

五、以提高执法水平为目标。

(一)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一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行政权力的同时。特别是法律依据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完善修订职能、职责,没有法律依据的执法权限必须停止,不时解决行政执法缺位、越位、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二要着力提高执法水平。依照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以公开、公平、公正执法为重点,认真推行“三步式”执法模式,依照教育与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执法自由裁量权标准。三要切实落实评议考核制度。把考核与评议相结合,平时检查与年底考核相结合,合理修订年度考核评议细则,完善考核内容。四要落实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依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要求,对行政执法案件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被撤销、败诉或举报投诉后经查实确为违法的做到发生一起追究一起。

(二)认真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坚决执行细化量化和固化后的自由裁量标准。做到立案查处、判决与执行相分离,杜绝行政处罚的随意性。

(三)不时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进一步完善案卷评查标准。健全案卷评查制度,运用案卷评查结果,通过案卷评查促进各执法部门重视和规范案卷。开展案卷评选观摩交流活动,促进执法部门不时改变“重实体、轻程序”重执法过程、轻文书制作”现象,以彰显执法质量。

六、加大行政监督力度。

(一)进一步做好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工作。认真执行《市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方法》对所有符合备案条件的案件。争取备案率达100%要通过督查、催报、定期发文通报等形式,增强及时、主动报备案的自觉性,并将报备列入依法行政考核内容。

(二)围绕重点开展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认真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年度计划。改进监督检查的方式和方法,上下联动,横向联合,明查暗访,开展评议,增强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发挥法制职能部门作用,对突出问题,应及时制发行政复议、执法监督建议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对严重违法,侵犯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要及时曝光处置,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明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加大行政执法投诉查处力度。各行政执法部门都要在网上和公示栏公开、公示投诉举报电话和网址、电子邮箱。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调处矛盾纠纷,查处行政违法和不当执法行为,并一一回复,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区法制办、监察局、信息化办、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加强网上过程监督、检查监督、投诉查处监督,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四)认真履行复议职能。把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作为内部层级监督,努力实现法治惠民的有效途径。一是依照“方便申请”积极受理”原则,疏通行政复议渠道。要及时便当受理、料理复议案件,公平公正地进行协调和裁定,努力将行政纠纷化解在行政顺序中。二是不时创新复议方式和方法。一方面既要完善复议制度,严格复议顺序,依法料理复议案件。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审查方式,突出运用协调手段,注重引导、和解,消除争议,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三是加强与法院、和各执法部门的沟通。实行定期会商、交流,及时反馈通报行政复议案件的趋势、特点和执法中存在问题。要改进方法,以案论法,剖析办案存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增强社会和谐。

(五)大力推进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落实。要积极开展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出庭,回避矛盾和争议,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接受法律监督。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协商和交流,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形成应诉告知制度,指导、督促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全年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要达到100%

七、创新依法行政工作机制。

(一)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各街乡、各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统一领导、协调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要将依法行政纳入政府及部门工作年度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和安排,列入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各部门法制机构人员要履行职责,学习和熟悉依法行政工作业务,当好领导的顾问和助手,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共同努力,为法治政府建设作贡献。

(二)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的评议考核工作。今年。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认真组织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工作,从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强化监督、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落实推进依法行政保证措施等七个方面,对街乡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三)创新推进依法行政的活动形式。

篇5

毋庸置疑,行政管理学概念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的,但这些概念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引起学界太多的关注与思考。一个表面现象就是:当前的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范式不够规范,没有严格地按照这些概念本来的逻辑关系标准进行研究,使得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相互交叉,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因而人为地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行政管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成为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值得探索的一个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干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的逻辑分析,厘清其内涵、外延,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更好地研究行政管理学夯实基础。

一、何谓经典行政管理学

在古代汉语中,“经典”的涵义主要有两个。一指经书。如《后汉书.孙宝传》中有“周公大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朱佑传》中“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中“自今以后,群臣皆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二指宗教典籍。如在《无量寿经.上》中的“菩萨经典,究畅要妙”。《法华经.序品》中的“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唐朝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中的“佛涅槃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在现代汉语中,其涵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书和宗教典籍这两种了,它的含义被进一步拓展,其包容面也越来越大,本文中的经典一词特指权威的、发展比较完整的、业已成型的意思。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被人们尊称为“经典”的著作和“经典”的概念,行政管理学也不例外。自从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发表标志着行政管理学诞生的《行政学之研究》以来,到今天为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拓宽,其主题也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逐步趋于完善,因此,学科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它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行政管理学产生了大量的概念,其中不乏对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概念,它们为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北大学者张国庆认为,行政管理学“从世界范围内学科研究的主体特征上初步分析,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发展,或许可以成为重建或革新行政研究时期。其具体的理论内容,则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总结。”以张国庆的论述为依据,我们把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界定为从1887年到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对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基本概念,这些比较完整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并且业已成型的概念便是行政管理学的“经典”概念。具体是指: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行政、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决策、行政实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等概念。

二、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有着一种最普遍的联系,即同异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就形成了概念之间在外延方面的关系。概念的外延是反映一个类,根据外延有无重合之处,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这种事物的固有的内在属性对行政管理学概念也不例外。

1.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在逻辑学中,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两个以上至少有一部分外延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重合可分为完全重合与部分重合,因此,概念的相容关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1)全同关系。所谓全同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就是两个以上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在行政管理学中,我们常说的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行政这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全同关系。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行政其实是一个外来词,和它相对应的英语是“Administration”,我们通常把这个词译成“行政”或“公共行政”。而行政管理一词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管理学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通常把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宽泛地称为行政管理,这种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前,随着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共行政学术界与国外有关学术界的接触也日趋增加,很多学者就把行政管理学改作公共行政,以还原这个概念的本来面目。但是,不管称为公共行政还是称为行政管理,它都表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活动”的涵义。因此,非常明显,这三个概念的逻辑关系是同一关系。

(2)属种关系。所谓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就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仅仅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大的叫属概念,或称上位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或称下位概念。属种关系又可分为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属概念包含种概念,称为真包含关系;种概念被属概念所包含,称为真包含于关系。在行政管理学的概念中,有很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属种关系。

一方面,行政环境真包含行政文化。关于行政环境和行政文化的界定,尽管国内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所谓行政环境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行政文化一般是指“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也就是说,行政环境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主体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而行政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信仰,它对行政管理的主体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因此,从以上概念不难看出,行政文化是行政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真包含关系。

另一方面,行政行为真包含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实施、机关管理、行政领导、人事行政。从逻辑学上看,行政行为真包含行政立法。一般认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修改、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4]行政决策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采取的行动或不行动的方案中做出的行为。”在逻辑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属加种差”的下定义的方法。从以上定义中不难发现,它们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真包含行政实施,因为行政实施一般是指“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这个概念是描述性概念,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行政实施就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它们之间具有真包含关系是勿庸置疑的。

而机关管理是指“机关本身,即办公地点的管理,这包括合理地安排机关的办公处所,配置合适的设备,保持优美的工作环境以及系统地处理公文和案卷。”定义中明确指出机关管理就是机关本身也就是办公地点的管理,机关本身属于行政机构,非常明显,机关管理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同理,行政领导一般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结构中依靠其综合影响力的运用和扩展,通过示范、说明、命令等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人事行政一般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处理。”在逻辑中,这些定义都是语词定义方法,确切地讲就是说明的语词定义。所谓说明的语词定义,就是解释、说明语词已确定的意义。从这些定义所描述的内容来看,这些定义所描述的就是一种行政行为。所以,笔者认为,从逻辑上讲,以上所分析的概念与行政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真包含的关系。

2.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在外延上没有任何重合的部分。例如,“历史学家”与“非历史学家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这种不相容关系,也叫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并且其中一个概念的内涵是以否定另一个概念的内涵所构成,那么,这种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做矛盾关系。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行政环境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活动。它们一个是外部的关系总和,一个是内部的关系总和,中间既没有交叉,又不是属种关系,它们是一种典型的全异关系。

(2)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就是如果两个概念之间外延完全不同,而且内涵方面各有不同的肯定,那么它们之间为反对关系。一般说来,具有反对关系的种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行政决策与行政实施之间是反对关系。如上所述,行政决策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采取的行动或不行动的方案中做出的行为;行政实施是指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行政决策是行政实施的前提。它们都属于行政行为,但是在内涵方面却有着确定的不同的肯定,因此,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明显的反对关系。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得出行政行为、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这几个概念两两之间是反对关系,行政实施、行政决策、行政责任几个概念两两之间是反对关系,行政立法、行政改革、人事行政和机关管理几个概念两两之间也是反对关系。

三、经典行政管理学概念的逻辑分析的应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行政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和行政尽管其外延不同,但是它们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使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更加规范,笔者建议,最好去掉其他的称呼,只保留一个,以避免造成无谓的混乱。

其次,公共行政和行政环境是矛盾关系。在建立公共行政学研究范式的时候,笔者建议,应该首先将其分为公共行政和行政环境两部分,然后把所有的其他的概念归入这两类中,然后在这两部分中分别论述各自包含的内容。

第三,行政文化真包含于行政环境。在一些关于公共行政的著作中,往往把行政文化和行政环境作为不同的两部分分开论述,这在逻辑上不尽合理,建议把它们放在同一部分中论述,以便使它们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第四,在行政管理中可以发现,行政行为、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方法和行政效率是反对关系,建议把行政管理的论述分为五部分。

第五,行政行为包含行政决策、行政实施和行政责任三部分。其中,行政实施又包含行政立法(;关于行政立法这个范畴,在传统行政国家,它是与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并列的,这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即行政立法的不完善和行政立法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在现代行政国家,行政立法已经归属于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行为范畴,在本文中,我们把它归于行政行为的范畴)、机关管理、行政改革和人事行政四个方面。其中人事行政还包含行政领导。

篇6

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因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多因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很少集中在单一职能领域,既有日常管理,又有安全防事故等管理;既有中队事务管理,又有大队事务管理。因此,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常涉及决策、组织、监督和执行等职能。二是行政管理的对象不仅有物,而且有人,而人在现实中不是服从较简单的理性规律,而是大量掺杂了感情性、人际性等非理性因素。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多因性导致了它的综合性。行政管理工作包罗有众多因素,使它很难有惟一最佳解释,对此时期、此单位、此决策有效的措施,对彼时期、彼单位、彼决策不一定有效,因而必须因地、因时、因情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因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得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工作既要使用定量手段,也要进行定性分析。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案例学习在减少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失误中的特殊意义。

二、案例在减少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失误中的功能分析

案例是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客观描述,是解释和说明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可操作的实际形态,是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理论融于现实的浓缩典范。通过对案例的仔细考察和对比研究,有助于基层行政管理干部把握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失误的关键因素和成功的关键因素,提升管理水平,在进行令人迷惑和具有挑战性的行政管理决策时,减少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失误。

(一)案例学习有助于未来的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干部减少管理失误

1.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

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在经过为期六个月的部队条令条例、军人基本素养等内容的集训后,就被充实到基层消防部队担任基层管理者。他们没有部队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很难有作出基层部队管理决策的机会和经验,一旦走上实际的部队基层工作岗位,这将是他们的一大薄弱环节。案例的学习与分析,正好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干部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特定案例,把他们置身于管理的现实情境中,要求他们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通过对诸多方面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这种案例的学习,能较好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加深对理论知识、管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于未来的基层部队管理者(消防院校学员、入警大学生)来说,他们呆在学校,相对缺少实际知识。虽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到了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却不了解实际基层干部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是怎样想、怎样干的,不知道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方法如何运用于实践。理论来自实践,案例虽不能说等同于实践,但是,它与教材相比,更接近实际。它将现实的行政管理问题及其具体的运作过程如实地再现出来,要求案例分析者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剖、总结其经验,发现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往往能较好地使基层管理干部举一反三,加深对理论知识、管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如果消防院校教学、入警培训教学过程中只讲理论,不结合实际,那么消防院校学员、入警大学生不仅学起来感觉乏味,而且其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引入案例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教学而言,案例方法是经验学习的工具和方法。案例方法能将学员置身于复杂的现实工作环境中,使其体验到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复杂性;提高学员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分析复杂问题时的能力;使学员通过对行政管理现实素材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已有的行政管理理论;使学员积极介入或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的互动中开发了学员多方面的潜能。总之,借助于案例的教学,能全面提高未来的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干部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案例学习有助于现任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干部减少管理失误

1.加强警示作用,增强全局意识

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案例就像一面镜子,它通过重现和反映已经发生过的行政管理现象和事实,为基层干部提供一个参照物,对成功的、正面的人和事可以借鉴学习,对失败的、负面的人和事要从中吸取教训,时刻警醒。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通过严格自律,就能做到减少失误尤其是类似的失误。如将“警示教育”的素材编写成案例,让基层管理干部对其进行学习,可以发挥重要的警示作用。通过案例的学习,还有助于基层行政干部了解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全貌。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分工的缘故,基层干部的管理范围和眼光往往局限在本部门或本业务范围内,容易造成部门利益观念和眼光狭小的局限性。而通过行政管理案例的学习,基层干部可了解其他业务或部门的开展运行情况,增强对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整体感和全局意识。与此同时,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自觉运用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法还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进行政管理工作。

2.拓宽交流,更新实践知识

对于现任消防部队基层干部来说,虽然他们已有相当的实践经验,但往往局限于已有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需要进行全国消防部队之间的交流与切磋。通过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案例能为基层干部提供一个共同的关注点,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启发的机会。尤其对于干部培训来说,不同总队的基层干部聚集在一起,就同一问题进行交流辩论,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提供一个失败型消防部队基层行政管理案例,再现整个失败的管理实践过程,要求基层干部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总结其深刻的教训,这类案例不仅可以使基层干部可以从中得到许多警示和启发,而且可以扩大和更新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开拓视野,有利于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减少管理的失误。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职行政管理;创新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必要性及目标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创新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整体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不断创新高职行政管理模式与方法,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保障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如何有效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减少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中的摩擦与矛盾,实现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高职行政管理目标制定时,还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具体方向,考虑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创新计划。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求应始终围绕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的引导、梳理作用,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服务工作更加高效、顺畅。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都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这种情况下的行政机构具有行政权力集中、学校决策自上而下、管理过程过于行政化等特点。且由于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性,其行政管理处于领导地位,是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服务、辅助和保障性的。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了部分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平稳快速发展。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原有的普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必定要随之而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建立一个良性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运转机制。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1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院校改革而建成的,这导致其原有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机构臃肿等问题非常普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办事程序复杂、效率低下、职能交叉等问题,整体上呈现出管理组织执行力低、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状态。

3.2行政权力泛滥

行政权力泛滥也是常见的高职行政管理问题。行政权力的泛滥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减缩,学术权力甚至处于服务行政权力的位置上。其中,官本位在科研、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一线教师业务诉求得不到满足,学术专家意见无法及时采纳和落实,极大地阻碍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3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

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组织机构专业化,需要各阶级高校重视起来,并认真落实相关改革工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行政人员教学、管理双肩挑,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频繁转化,进入门槛较低,导致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优秀的行政服务意识。

3.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组织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式模式,由高层到底层呈现,行政权力也主要集中在高层中。这种行政组织结构引发的弊端非常多,最常见的就是权力崇拜不良思想滋生,结构不合理,单一、组织成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

4高职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原因分析

4.1行政管理目标定位模糊

一般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借鉴了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或者沿用了以前中专管理模式,其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办学理念及行政管理目标没有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和发展现状,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专业设置、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管理等都没有高职院校的特色,甚至没有达到职业教育水准。在各类教学、教育和科研服务目标模糊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必然得不到提高。

4.2行政管理过度依赖政府政策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可知,高职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了教务管理、教学辅助等内容,基本上也是依据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决策,一些地方高职院校还直接受到当地地级市政府的管理,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行政、科研、学术服务均受到了政府的干预与制约,影响学校未来发展。尤其是高职学校人事任免权事项上,过度依赖政府管理,使得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越来越低下,长久以往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懈怠,行政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4.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落后

高职院校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极大影响着行政人员积极性。而目前我国很多高职行政管理采取的绩效考核方法都相对落后,基本上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无异,但并不适用于学校行政人员的考核指标,例如“德、能、勤、绩、廉”等,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考核指标比较笼统。

5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行政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5.1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行政管理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与探索。首先,结合高职行政管理特点,构建契合且科学的服务管理系统,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动态服务平台。在动态服务平台上,将高职院校具体行政管理情况及人才培养全面展示给社会,积极受到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对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高职行政文化建设、教育建设项目中,促进行政管理服务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次,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全面、详细的统筹并分析高职行政管理工作数据信息,包括历史数据资料等,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库资源,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为高职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充足的信息保障。最后,在互联网时代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还可以构建起集中化的院校信息系统,加强各院校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协同性,促进高职行政管理协同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

5.2积极培养高职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求高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必须与时俱进,以此应对不断提高的行政管理目标,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创新。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不断强化管理人员信息服务意识,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处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以此进一步提高高职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实效性。

5.3缩减行政机构,实现简政放权

地方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发展特点、产业特点、学校教学目标等内容,积极重构行政机构,实现简政放权,以此提高高职行政管理的办事效率。高职要改革原有落后的部门制度,重新分流行政管理人员,依据就近原则进行调整。建立起科学的奖惩制度、竞争条款等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政管理人员办事行为,提高其办事效率。提高高职行政管理人员在院校内的服务地位,摆正角色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与院校部门和机构沟通交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学生教育为目标,从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利益出发,行政管理始终要遵循大局为重的原则。

5.4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

高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要重视起考核体系的创新与优化,这也是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综合水平的关键。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应该更加精细、公正、公平,这就需要科学设置考核标准和有区别的激励制度,提高行政管理人员考核的公正性、合理性,以此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造价值。

5.5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高职行政管理工作在创新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民主化决策机制。新时代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尝试理事会制办学体制,把重大决策交付给了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构成多元化,包括企业、行业、学校、政府等人员,这对保障高职院校发展决策合理性非常重要。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起决策问责制度,明确每一位行政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到底。在各项教育科研工作的决策过程中,还可以采取高层次专家咨询或听证方法,不得任意增加决策主体,确保决策科学性,使得高职行政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师生。

篇8

【关键字】社会管理创新 行政决策程序 建设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因

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在当前社会管理下,能够依据经验和资源,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和管理理念来进行规范,通过新的理念、知识等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改革,从而构建一套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实现当前社会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也明显增多,我国的GDP虽然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收入差距严重、腐败现象严重,导致社会稳定和谐受到冲击,特别是“仇官”、“仇富”、“官压民”、“富压贫”、“强凌弱”等各种行为及心理的出现,导致了我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偷盗抢劫、拐卖妇女、行贿腐败、欺骗绑架、食品安全、等,这些社会问题很多事由于社会管理不当引起的,也是今后必须要解决问问题,如果不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广大民众无法保证安居乐业,也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的社会问题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利益分配不均匀造成的,是因为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时候,国家调节机制的重新定位于社会调节机制的扩张,让社会与国家原有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改变,这也导致社会问题急剧凸显。

社会管理创新其实就是挖掘社会潜力,解决社会问题,弥补国家不足。社会管理的长信要坚持以民生为先导,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理念,要确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政权边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错位结构矫正过来,才能建立公平、科学的资源分配模式。要想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去推动自己的只能,并且肩负起科学、公正的处理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性,维护社会利益的管理职能。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方法与理念,肩负着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而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更多的是从行政手段往经济、法律手段转变,逐渐退出企业行政管理,这样一来,过去由政府承担的协调性、服务性职能直接转给了社会组织,有效节约了国家资源,也促进了行业发展。

不过政府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政府还在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一些政府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做等这种现象。当下政府职能应该在政府与社会、市场、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中进行审视,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倾向,最基本功能应该是保证社会稳定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维护社会利益,是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落实。

二、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要想科学的发挥政府职能就要及时、准确的做出行政决策,只有通过完善的行政决策制度,才能通过决策内容与目标的调整让政府职能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转变。目前来说,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决策制度是有制度可依据的、平等无差别性的、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大多数人不理解行政决策的好坏,所以要保证行政决策程序是公正的、公平、公开和理性的,并且能够让公民都能够看得到,即使那些受到不利决策结果的人也能够因为程序处理公正、公平、公开和理性而认可、接受决策结果,让政治决策具有公正性,被广大公民所尊重。行政决策程序能够将国家权威运行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都有检验标准,根据规则办事,防止权力运行随意性,让权力行使过程可以预见。在进行行政决策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各种力量的冲突,决策程序的建设让这些冲突只要按照程序来进行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也防止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减少了权力过大的现象。

加强了行政决策程序的建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项行政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错误一旦发生就能够被迅速修正。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更加开放、活跃,这对社会管理的创新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与挑战,一些盲目的决策会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损害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所以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强行政决策程序的建立,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解决根本问题。

行政决策程序建立要想得到有效运用就要建立正当性程序规则。第一,要信息公开。政府如果信息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广大社会群众就无法获得信息,无法保证公民应有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要求政府除了保密外的信息及时、高效的进行反馈,当有重要决策时能够提前公布,通过收集广大群众的意见再做出决策,减少滥用权力的现象,也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其中。第二,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到行政决策中能够彰显民主性,获得公众对决策的支持,减少行政决策中的矛盾产生,弥补决策中的信息不足问题,提高决策质量。第三,要专家咨询。目前社会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个行政决策可能会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领域,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发挥专家的力量,依靠专家对行政决策有效咨询,提高决策质量。第四,要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论证。对行政决策对象进行可行性论证是行政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大多数可行性论证都是先立项后论证,这样一来可能会变成意向性的支持性分析,所以在进行决策内容论证的时候不能只做趋同思维,还要通过逆向思维,进行不可行性论证。第五,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合法性审查能够减少行政决策的主观性,保证行政决策的质量。第六,要进行风险评估。要明确风险评估范围,只要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措施、公共利益或者民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应该进行风险评估。要明确行政决策中风险评估事项,比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公平公正公开被群众接受,要有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并且以风险评估结论作为行政决策依据。第七,要进行事后评估,分析行政决策成败原因,为之后的行政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J].中

国法学,2012,(02).

[2]李乐平、刘崇娜.我国社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的困境及其

法律对策――一个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

学,2012,(05).

[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

[4]王英津.论程序政治――对我国民主道路的新探索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3).

篇9

今天召开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任务是听取全市三年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今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刚才,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廖南萍对我市三年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会议讨论通过了《*市*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和《*市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办法》。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今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切实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只有严格依法行政,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才能促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摆正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使政府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经济社会的水平,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切实把握今年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工作

贯彻落实《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常抓不懈。市政府制定并了《*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洪府发[*]9号),对*年至2008年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今年,我市推进依法行政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加大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力度,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收费,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加强对实施行政许可的管理和监督。

(二)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操作水平、执行水平。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正确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抓好行政决策相关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制定、完善政府和部门的决策规则,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决策责任。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后的跟踪落实、督办检查、信息反馈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高效快捷、迅速果断的执行机制,增强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确保作出的决策及时、全面得到贯彻执行。

(三)健全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机制。要做好行政争议的预防工作,在重大决策实施前,要对可能出现的行政争议作出分析评估,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要完善综合处理问题的工作机制,引导群众走依法办理事项的程序。

(四)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公布,明年5月1日起施行。要认真组织好对条例的学习培训,做好条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加快本单位政府信息的清理,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健全政府信息机制,加快政府网站信息的更新,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场所,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五)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市政府各部门今年务必按要求完成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工作。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强行政责任追究。

(六)认真开展规章清理工作。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市政府规章进行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七)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强行政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法、提高监督实效。

(八)积极做好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工作。省政府对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工作高度重视,专门下发了文件,我们要认真按照文件要求,在全市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开创我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三、要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篇10

关键词:公民参与机制行政民主参与权知情权救济权

传统行政法理论是以国家与社会、行政机关与公民个人之间的二元对抗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其关注的重心是对行政权力的消极控制,即如何防止行政机关对公民自由权和财产权的侵犯,法律关系主要体现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两极对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现代社会,由于利益的多元化,行政行为不仅对行政相对人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对相对人以外的第三人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三极甚至多极的行政法律关系,因此,现代行政法的研究从立法对行政的控制以及司法对行政的控制的关注,开始转向对行政过程本身的关注,试图通过对行政过程的调控,形成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及其他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合作关系,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福祉。不论是在英美“法治”(ruleoflaw)传统之下还是在德国“法治国”(Rechtsstaat)传统之下,公民参与作为实现行政民主化、正当化的意义不断凸显,公民参与从对行政处分过程的参与扩展到对行政立法、行政计划、行政指导、行政评价、行政救济等行政过程的参与。本文以我国转型期出现的典型事件——电动自行车事件为例,通过分析该事件中公民参与缺失的问题,分析我国行政机关在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应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回应不同的利益需求,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1],确保行政决策的民主性与正当性。

一、在禁与不禁之间——电动自行车事件的简单回顾与反思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出台的前前后后,全国各地在电动自行车的禁与不禁的公共政策问题上,各行其是。2002年8月1日北京市率先以通告的形式限制电动自行车上牌[2];2003年6月福州市政府以通告的形式禁止销售电动自行车并粗暴执法,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并最终诉诸法院[3];2005年5月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成为首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立法例。电动自行车在这些地方以“污染”、“不安全”、“妨碍交通”等理由频遭封杀,而在另一些地方,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市允许电动自行车依法登记后上路;哈尔滨、南宁则允许生产销售而不许上路;广州、长沙则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4]

这是一个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公共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代,这是一个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利益相互冲突与纠结的时代。在电动自行车禁与不禁之间,暴露出我国行政法治进程中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其一,行政决策过程没有充分的公民参与,缺少民主性与正当性,主要表现为:复杂利益关系中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没有得到充分考虑,广大居民作为道路资源共同使用者的利益及其选择出行方式的自由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专业知识作为行政决策的技术支持缺少充分的论证,等等。其二,司法权软弱无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非常有限,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力度有限,公民利益受到损害后缺乏获得法律救济的制度保证,从而也抑制了公民事后参与的积极性。在电动自行车事件中,因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千千万万,我们没有看到因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而提起行政诉讼的相关报道。其三,在我国现有的规则审查机制之下,对规范性文件具有审查权的机关不作为,导致了对制定规则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以后全国仍有不少地方无视该法的规定,自行其是,以地方性法规或行政决定、命令、通知等形式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再次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问题摆到我们面前。限于篇幅,本文选取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角度来反思我国行政决策的民主性与正当性,以及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如何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过程。

二、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必要性

以人民为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为基础建立的传统行政法律制度,是以立法机关的事前授权为前提、以司法机关的事后合法性审查为核心架构起来了行政法律制度,其重心在于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即运用具有控制功能的规则和程序,使原本在形式上不向选民负责的行政官员对私人利益行使权力的行为得以合法化”。[1]但这样一个制度模式仅适用于消极行政,即将行政行为限定在立法机关设定的合法性框架之内,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法定权限行事。在立法机关的授权日益广泛、行政职权不断扩张、公民对行政权的依赖与期盼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为了使行政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各国皆呈现出逐步扩大行政的裁量范围,赋予行政以不直接基于法律的具体规定而积极能动地作出政策判断之权能的倾向”[2],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法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功能被不断弱化。这当然并不是说传统的行政法的制约功能变得不重要了,而是说在此基础之上,必须寻求新的更有效的制约与激励机制,以适应不断扩张的行政领域,更好地实现公共福祉。公民参与作为实现行政民主的程序性机制,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得以广泛采用。公民以提供信息、表达意见、诉求利益等方式参与行政决策过程,为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正当化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民主制的重心由议会民主转向行政民主,由民主下的行政转向行政中的民主。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法治的进程势不可挡,合法化、正当化的诉求日益强烈,行政机关自身也在为其行为的合法化、正当化而努力,以寻求民意的支持,从而更好地推进各项行政管理活动。以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代表的依法行政理念的宣示即表明了政府在使其行为合法化、正当化方面所作的努力。(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传统行政法意义上的对行政权力的消极制约功能有待完善,现有制度的运作不能有效制约行政权的滥用,形式正义(合法化的诉求)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现代行政法意义上的对行政权力的积极引导功能尚未建立健全,保证行政权的行使符合实质正义的机制也没有形成,实质正义(正当化的诉求)也难以实现。)在民主制度下,民主为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了制度手段,民主立法为行政权力的合法性提供了制度保证,民主行政又为行政权力的正当性提供了制度保证。电动自行车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公民参与机制的缺失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行政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的制度性保障。

电动自行车事件中,在电动自行车的禁与不禁之间,不仅涉及到行政决定直接指向的电动自行车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包括潜在的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利益,而且涉及到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竞业者的利益;不仅关系到交通发展战略,而且关系到广大居民选择出行方式的自由;不仅涉及到本行政区域内相关主体的利益,而且其影响扩展到其他行政区域;不仅涉及到电动自行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样也涉及到一般民众对该政策的认知及态度,因此行政机关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利益关系,作出禁与不禁的行政决策时,除了要尊重法律的优先性之外,还必须通过民主行政程序,充分考虑民意及相关因素,重新审视其拟定的行政目的及实现目的所需要的手段,以作出最终决策,而不能简单地以“污染”、“不安全”、“妨碍交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由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

多元主体参与行政决策可以促使行政机关考虑相关利益,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正当性,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将纠纷解决机制前置,促成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妥协与让步,化解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可能导致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使得行政机关难以决择;利益主体的参与也不可能避免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时偏向某种利益,如组织化的利益;民主参与机制也必然会造成行政成本的扩大与效率低下,等等。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行政机关可能会尽可能采用非正式的决策程序或者采用私法方式达成行政管理目的,造成利益代表机制的虚置。如在法律规定“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时,行政机关可能会选择采取座谈会、论证会、书面提交意见等形式而避免采用正式的听证程序。即使在法律规定采用正式听证制度的领域,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行政机关仍有很大的裁量空间选择决策方式。[5]尽管利益代表模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利益代表模式的合理性及其在行政决策中的意义。在民主制度下,行政民主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公民参与行政过程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三、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基础

一项行政公共决策的出台,需要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而信息的充分性有赖于公民的广泛参与及信息输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基础。笔者根据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基础不同,将公民参与分为基于主观利益的公民参与、基于客观利益的公民参与和基于专家知识的公民参与。

(一)基于主观利益的公民参与

基于主观利益的公民参与是指参与者基于其主观利益可能会受到行政决策影响而参与行政决策过程,其功能意义在于防御行政权的滥用,以防对其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如在电动自行车事件中,广大的消费者、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竞业者等主体的利益即属于主观利益,电动自行车的禁与不禁与他们的财产性利益息息相关。基于主观利益进行的公民参与,因参与主体不同,可进一步分为未经组织化的利益主体参与和组织化的利益主体参与。二者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占有方面差异悬殊以及利益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从而在参与动机与能力以及对行政机关决策的影响方面明显的不同。

大量分散的、未经组织化的利益主体由于高额的组织成本和搭便车效应,缺乏足够的动机参与决策程序。即使参与行政过程,也会因为在人、财、物以及信息等资源方面的限制而显得“人微言轻”,因此,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个体的利益往往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相对而言,组织化的利益由于其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利益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人力、物力及信息等资源占有方面都有更强的优势,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参与行政决策过程,表达其利益诉求,进而影响行政决策,规制捕获理论也由此产生。

(二)基于客观利益的公民参与

基于客观利益的公民参与是指参与者以公民身份,作为政治生活共同体的成员而对行政决策过程的参与。该种参与与参与者的主观利益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基于公民责任,基于对公共生活的关切而进行的参与。因为行政决策对一些主体而言,其产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这些主体有足够的利益动机去参与行政决策过程;而对其他主体只产生间接而细微的影响,从利益的角度看,没有足够的动机去参与行政决策。但在一个公民社会中,公民责任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公共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如圆明园防渗工程由于公民参与而被扭转,孙志刚案由于公民参与而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以及在此次电动自行车事件中,许多学者纷纷质疑《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合法性,等等,这些事件都彰显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基于客观利益的公民参与,除了以公民个人的身份参与行政决策过程之外,非政府组织在行政民主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也开始不断凸显,并促进了行政民主化进程。在国外,NGO组织在行政民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演进,NGO在我国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并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如在贡嘎山下的木格措水坝建设、与都江堰相邻的杨柳湖水库建设、怒江水坝建设、北京市动物园拆迁等事件中,由于NGO的积极参与而对公共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基于专业知识的参与

基于专业知识的参与主要指的是专家参与。因为现代行政事务日益专业化、技术化,行政机关的决策必须经过对专业问题的科学论证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因此有赖于专家为其提供决策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如在电动自行车事件中,对涉及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如污染问题、安全技术标准问题、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问题,等等,都需要专家的广泛参与和论证。(专家参与与其说是一种权利,倒不如说是一种义务更为恰当,因为如果没有专家参与的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技术性无法得到保证。)但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涉及专业技术问题,而且会涉及更广泛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问题,即使是同一领域的专家,也可能在专业方面不能达成共识,或者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因此专家知识也并不能构成行政决策的惟一依据。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过程,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左右行政主体的最后决策。决策权是行政权的核心,行政决策的最终出台,取决于信息的充足性、事务的专业性、利益的权重性以及相关的政策判断及价值取舍等多重要素,取决于行政机关的最终判断。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使得在缺少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通过程序的正当性来获致结果的可接受性,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四、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权利体系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民主的必然要求,参与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权利相互配合,其中最重要的权利是参与权、知情权和救济权。

(一)参与权

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权是人民原则的体现。在传统行政法中,公民参与是通过选举民意代表机关的代表来实现的。公民通过定期选举的形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由代议机关以立法的形式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从而实现公民对行政机关的间接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行政疆域不断拓展,立法机关通过大量的授权性法律授予行政机关广泛的裁量空间,民主的重心随之由通过立法实现的民主转向通过行政实现的民主,因此必须赋予公民广泛的参与权,包括行政决策过程的参与权、行政政策实施过程的参与权以及行政政策评价的参与权,其权利形态可以表现为投票权、参与听证权、陈述权、申辩权、表明意见权,等等。

(二)知情权

“对于行政过程的参与机制来说,关键在于实现行政机关和公众对目标、过程和成果的共有,而其基础就是信息共享。”[3]信息共享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公民的知情权;其二是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义务。公民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基本前提条件。公民只有在了解行政决策的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积极表达意见,献言立策,参与行政过程,否则不能有效参与行政决策过程。与公民的知情权相对应的则是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义务。行政机关在作出公共决策时,除法定保密事项之外,有义务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布行政决策的基本目标、手段、事实根据、政策的形成过程、成本效益分析、替代方案等信息。为此有必要建立经常性的、规范化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公民及时获得真实、有效的政府信息。[6]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形成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互动机制,使公民能够更有效地参与行政管理活动,使行政机关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决策信息。

(三)救济权

参与权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资格,知情权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前提,而救济权则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制度保证。参与权作为一项程序性权利而非实体性权利,对该项权利的保障,应当在坚持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的基础上保证司法最终救济原则。

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是指“当事人没有利用一切可能的行政救济以前,不能申请法院裁决对他不利的行政决定。”之所以要坚持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其理由在于,行政机关在立法机关授权范围内作出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结果,当事人先利用行政救济手段可以为行政机关自我改正错误提供机会,促使其反思行政决策过程,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4]

在此基础之上,必须确保司法的最终救济。为此,必须通过扩大行政诉讼主体资格范围,以此来促成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策时,为相关主体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并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司法审查的最后手段来保证受到损害的利益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这样的利益不必一定是“具体行政行为”所侵害的“合法权益”[7],“任何一类利益主体,只要制定法(隐含地或明确地)要求行政官员在制定行政政策时必须予以考虑,就享有资格。”“大范围存在的、未经组织的分散利益主体——诸如消费者或环境保护主义者,都可以获得司法审查,即便这些个别主体在行政政策中的实质利益相对而言是非常微弱的。”[5]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司法权力的界限问题。司法权的界入并不是要代替行政机关作出政策选择,而是通过司法审查,促使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适当地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行政机关如何决策是行政机关政策判断的结果,司法机关无权界入。民主作为手段的意义及其限度也正在于此。

五、结语——我国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中并不缺少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制度性规定。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该规定为公民参与行政决策提供了宪法依据。除此之外的一系列法律、政策也对此作了相应规定,如《价格法》(1998.5.1)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领域,《立法法》(2000.7.1)规定了公民有权参与行政立法过程,《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3.22)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行政许可法》(2004.7.1)规定了公民参与行政评价制度,等等。但是在这些法律的原则性规定或者政策性规定之下,缺少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精细的制度设计,包括决策信息公开制度、参与者的申请与审批制度、利益代表的遴选制度、专家制度、对话、协商制度,公布结果并说明理由制度等,以致我国现实中的公民参与行政决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8]

在救济制度方面,我国现行《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以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实体性权利保障为目的的,参与权作为一种程序性权利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的保障有其困难性,尽管如此,却并非不存在法律救济的制度空间。对参与权的救济在我国也应遵循“穷尽行政救济”的原则,首先通过正式的行政复议程序或非正式的行政申诉程序,由行政机关对其行政决策的民主性与正当性进行审视,由行政系统内部进行自律性救济,并改进和完善其行政决策程序。在经由行政程序而救济不得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9]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以行政程序违法侵害其人身权或财产权为由提起行政诉讼;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主观诉讼的形式,由人民法院根据正当行政程序的基本要求对行政决策过程进行审查,如果违背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的,则应确定行政程序违法。在此,人民法院有必要超越形式法治意义上的制定法准据主义,通过法解释学,从体系及行政法目的出发,综合衡量各种要素,对公民是否享有参与权作出实质法治主义的判断。这并不违背我国基本的制度,相反,通过此类司法实践,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法治主义进程。(在现代社会,法院是“法治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限制国家权力的形式”,其意义不限于“简单的权力划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参与形成和执行国家决定的——各方力量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与均衡”[6],共同促进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

[1]见2004年《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2]2002年8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以《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告》的形式,决定“对目前本市范围内已有的电动自行车(本通告之前所购买的)实行核发临时号牌和行驶证管理。”“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所有电动自行车在本市道路中行驶。”(2005年12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又《北京市关于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的公告》,决定“自2006年1月4日起,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办理车辆登记。”)

[3]参见中国能源网:“电动自行车冲突要求变革公共决策机制”,/news/jichu/200505/200505310401.html;中国网:“电动自行车:一个政府不喜欢的产业”,/chinese/news/925807.htm.

[4]参见中国网:“一路尴尬,电动自行车驶向何处”,/chinese/2005/Aug/940579.htm

[5]如我国《价格法》第23条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而国家计委的《关于公布价格听证目录的通知》(计价格[2001]2086号)明确列举了国家计委举行价格听证的目录。由法律的概括性规定到行政机关的明确列举,行政机关在执行《价格法》规定的听证制度时,对价格目录之外的公益产品的定价,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之下,成功地避开了正式听证程序。

[6]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如福建、广州、上海、深圳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国务院也于2002年启动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工作。由此,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

[7]《行政诉讼法》第2条。

[8]相关分析可参见王万华:“中国行政决策听证的现状及问题”,《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8日第九版。

[9]“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并不是要否认行政相对人的救济程序选择权。

--------------------------------------------------------------------------------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2]杨建顺。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辩析——《宪法修正案》与行政法政策学的方法论[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论文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44-460.

[3]同上。

[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