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经营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境外经营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境外经营风险

篇1

【关键词】境外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理;风险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境外工程承包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不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需要面对包括外部风险、合同风险、承包商内部风险等各种风险的挑战,从而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深入研究境外承包工程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不仅是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系统规避风险的内在需求。

一、境外承包企业面临风险

境外承包工程企业风险主要包括:外部风险、合同风险以及承包企业内部风险等,具体为:

1.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是指政治和社会治安风险、政策和法律风险、经济和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对工程项目实施产生影响,形成诸多不确定因素,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1)政治风险

项目从投标开始到完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致境外工程项目周期短则几月,多则若干年甚至更长。在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内,项目所在国的政权稳定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实施。项目所在国如受到国际制裁或者政权交替,那么项目被迫中止的风险随时都会发生。例如叙利亚内战,政府与反对派的对抗,时刻威胁着境外承包企业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政权的不稳定,会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

(2)政策和法律风险

由于政策和法律可以主导和调节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而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企业来说,所受到的制约是双向性的,给承包商带来的风险是来自两个国家的政策变动和法律调整,如税收政策变动、进出口政策调整、汇率变动等。还有承包项目所在国的宗教、劳工政策、环境保护法等等,都会给项目实施带来未知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充分了解和准备,这些风险将会影响企业的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经济和市场风险

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经济和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如汇率和利率的变化,物价上涨等。境外工程承包工程款一般以外币结算,汇率大幅波动无疑会使承包企业面临外汇风险,因此结算货币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大部分境外承包工程都在经济不发达的非洲地区,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汇率大幅波动及当地物价大幅上涨都会给工程成本控制带来风险。

(4)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人文环境风险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中是必然存在的。例如白俄罗斯冬季持续时间长,气温低,降雪量大,项目实施难度大。再如毛里求斯,时常受台风侵袭,危及企业财产安全和人员安全。上述这些都会增加企业成本,加大经营风险。另外,节假日、公休、民俗、等也会对项目实施产生或大或小影响。

2.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来自承包商和业主方之间的外部矛盾,如责任划分风险、合同价格和支付风险、罚款风险和保函风险等。合同是反映承包方和业主方权利和义务的制约性文件,也是反映双方风险程度责任的文件,其中的每一项条款都具有法律效力。例如FIDIC条款中规定,EPC模式下的合同,由承包商承担因文件缺陷造成的风险,如果由于合同条款的遗漏或错误等产生的矛盾,即使是业主方提供的数据和资料,而造成的承包方工程费用增加或延期,风险也由承包方承担。

(1)责任划分风险

合同一经签订,即明确双方应享有权利和应履行义务。合同变更修改即权利、义务变更,须经双方共同确认。境外承包企业应妥善保管相关合同资料,按照合同约定组织施工,避免因违反合同条款给企业带来不必要损失。

(2)合同价格和支付风险

从目前承包工程的业内整体情况来看,固定总价合同是多数业主比较倾向采用的合同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合同不仅结算简单方便,业主的投资额度可以在合同签约时就完全掌握,便于开展融资工作。但对于承包方来说,固定总价合同中存在的价格风险需要自身承担,因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风险都是不可预见的,由此产生的费用也是不固定的。而支付风险指的是业主方的支付能力,如业主批复结算单时间、确认结算金额及结算款支付时间等,都会给承包商带来一定的风险。

(3)罚款风险

罚款是指在承包商违反合同时,对业主的损失进行的补偿。如工程延期等。而罚款风险就是指罚款的规定是否具有合理性,包括罚款的基数、比例以及最高罚款限额。以工期延迟为例,如果合同规定,承包商工作范围内的任何部分的工期延误都要在合同总额的基础上对承包商进行罚款,这意味着承包商必须杜绝自身引起的工期延误,否则将承担巨额罚款。

(4)保函风险

银行的保函期限、担保的额度以及保函的生效条件都是产生风险的因素,无条件保函银行需无条件兑现,无需事先取得承包商的同意,承包商没有违约,银行业就无权拒绝付款。虽然事后可以提请仲裁,但这期间的损失还是要由承包方自身承担。转开保函是国际承包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担保形式,业主对异国的银行信任度不高,转开保函不仅费用高,承包商还要承担业主即索,当地银行即付的风险。

3.承包商内部风险

承包商内部风险就是融资风险、分包风险、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风险、采购和储运风险以及人员管理风险等。

(1)融资风险

按工程进度付款是境外工程承包中比较普遍的支付方式,承包方先施工,业主方按监理工程师确认工程量付款,或多或少给承包商带来资金压力,需要通过融Y来弥补。融资渠道不同也使承包商承担不确定的融资风险。

(2)分包风险

有些项目总承包商根据自身实际或根据业主要求将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分包单位是否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工程,以及分包款项如何支付、何时支付都是总承包方需要承担的风险。

(3)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风险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不仅会影响到工期、工程质量、更影响到企业信誉,同时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4)采购和储运风险

影响工程项目的因素还有采购、运输、储备,在这3个环节中同样会产生各种风险。例如承包商所需采购物资大幅度涨价、供应不及时、质量不合格及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损耗等因素造成的损失,都需要承包商承担。尤其是所在国高通胀情况下,对项目成本将有很大影响。

(5)人员管理风险

人员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和现场人员的管理。例如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职责权限、分工及施工人员管理、技能水平等都考验着承包商的综合管理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是承包企业不可回避的风险。

二、境外承包工程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企业来说,走出去就要直面风险,要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增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并采取相应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和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担等

1.风险回避

由于所在国政治动荡,在安全不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境外承包企业只能采取风险规避的方法,如利比亚、叙利亚、苏丹、伊拉克等国爆发战争,在局势未稳定之前,风险较大的情况下,短期放弃该市场或项目,并持续对该市场或项目保持关注或跟踪。

2.风险预防和降低

境外承包企业应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渠道关注所在国相关媒体报道,随时收集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实时动态管理;还要与我国驻当地使馆经商处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以了解所在国政治、经济、民生等官方信息;同时也要和其他中资机构沟通,全面提升企业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防范。承包企业还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合同评审签订工作,组织技术、财务、商务、法律、项目管理等专业人员参加合同评审。合同计价货币尽量选择能够自由兑换的、坚挺的国际货币,同时加入汇率约束条款,规避汇率风险。合同中还要与业主明确风险责任,特别是结算方式选择上应争取对自身有利的条件,例如采用工程进度结算与信用证结算相结合的方式,即工程配套设备采购通过信用证结算,这样可以减少承包企业资金占用,缓解流动资金压力。

(2)由于汇率远期波动无法准确预测,境外承包企业可在编标报价时加入不可预见费,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汇率损失;对于有多个驻外机构的境外承包企业来说,有条件的还可成立境外资金结算中心,对各驻外机构的剩余资金统一集中管理,利用结算中心合理调动资金,防范汇率风险。如国内某著名民企就在非洲毛里求斯成立了结算中心;恰当选择金融工具,结合国际汇率变动趋势,规避外汇风险,如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外币掉期业务、提前支付或延期支付等。

(3)在银行的协助下,对保函条款严格审核。同时合理利用预付款保函或质保金保函,提前取得项目预付款或质保金,降低资金回收风险。

(4)做好境外项目资金计划,确保资金安全。企业境外开户银行应选择国际性银行,有条件的可以选择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应急储备现金额度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资金的使用;做好资金管理,工程结算款应及时收取,如遇到业主拖欠工程款情况应及时和业主沟通,评估业主资金状况,争取获得询证函、律师函等证据,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向业主追讨;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尤其是大宗材料采购要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不能盲目采购,占用资金;分包款的支付也应该根据合同及工程进度制定支付计划;合理利用银行信贷,减少自有资金投入量,分散资金投入风险。

(5)材料采购要制定招标制度,对大宗物资采购实行招标,避免采购、使用质次价高材料,影响工程质量,增加工程成本。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尤其是非洲贫困落后地区,极易发生通货膨胀风险,承包企业要制定相应材料采购预案,避免不必要成本费用增加。

(6)境外承包企业应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管理者,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及完善的决策机制,尽量规避和降低决策风险;要重视工程项目的劳务人员的培训和选派,做好现场人员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劳资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快速妥善理。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可以使承包商自身承担的风险降低或避免。而风险转移的对象可以是业主、分包商、保险公司或银行等。

(1)境外承包企业应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加强对汇率走势的研究、分析、预测。在预判到汇率将有较大波动时,可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在合同中加入固定汇率条款或是汇率波动幅度条款,从而实现转移部分汇率风险目的。境外承包企业还可投保外汇风险保险,在发生汇率损失时,可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补偿,相应减少风险给自身造成的影响。

(2)境外承包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人员、技术、资金以及所在国法律的限制,自己独立实施某些分项目可能风险更高。因此企业可以采用分包方式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分包商,以实现降低施工风险目的。例如在白俄罗斯,电梯必须由当地具有资质的公司安装,否则不颁发验收合格证,电梯也就无法投入运营。

(3)境外承包企业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办理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和财产保险。在遇到人员工伤事故或财产损失时,可以获得保险赔付,达到转移部分风险目的。

(4)境外承包企业在所在国政局动荡时,为降低自身风险,可通过租用当地机械设备减少自身资金的投入,将风险转移给当地机械分包商。

4.风险承担

境外承包企业走出去,就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当对某些风险有了充分认识后,出于某些特殊考虑,企业也可采用风险承担策略。企业要在制定有效降低、转移风险策略的同时,权衡成本效益原则,确定一个风险承受度。即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可尽量多的雇用当地员工来回避中方人员人身安全风险;多租用当地大型机械设备来转移大额设备损失风险等。同时,承包企业还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应有有效应急措施。后期承包企业还可根据合同权利,向业主、保险公司等索赔应有权益。

三、总结

海外巨大的工程承包市场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国承包企业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中,要正视风险,分析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防范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

作者简介:

[1]陈红鹏.中国企业境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9):47.

篇2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20-02 神经外科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及其附属机构,因具有高、精、尖等专业学科特点,因此其手术具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高质量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规避治疗风险,提升治疗质量。本文以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特点为基础,对其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1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风险问题

神经外科作为外科学领域内的新型学科,近年来在医学行业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其护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护理、脊髓疾病护理、颅底疾病及颅脑外伤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护理等。由于此类神经外科手术难度、风险、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护理管理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目前神经外科围术期的护理工作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少针对性的护理经验,程度不同的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匮乏,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变化迅速,由于基层医疗单位设备条件有限,重要的监护条件及水平缺乏或不具备,导致护理观察难度加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判断力及执行速度有较高要求,若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存在缺陷,则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提升。第二,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沟通的条件或意识,一些神经功能损伤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严重,导致基础护理工作量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医患矛盾。第三,护理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护理记录缺乏规范性与完整性,护理器械、仪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提升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效果,现将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2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2.1 专业培训常规化,提升队伍业务技能: 神经外科类疾病病情变化迅速、复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疾病知识与娴熟的护理技巧[2]。各医疗单位可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定期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主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合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从而扩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在面对变化复杂、迅速的病情时能够进行准确、快速的判断与处理。(2)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设立考核制度,并从中挑选出优秀护理人员进行经验传授与细节说明,从而提升护理退伍的总体护理水平,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3)知识更新对于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如近年来关于围术期脑保护的研究进展、围术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容量治疗与管理、颅内压与脑电波的连续监测等新技术,已经进入临床并得到应用。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应有所了解并实施应用。

2.2 护理内容多样化,实现医患有效沟通: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中,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难度较高,易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障碍[3]。为增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力,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与手术的介绍,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与目的的认知程度,同时疏导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讲述手术成功案例,增加对医疗人员的信任感与认同感。(2)术中对患者进行爱心护理,包括为患者庆祝生日、节日,制作温馨提示卡片,叮嘱患者在康复期的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患者出院时可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康复训练事项,为患者提供完整的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

2.3 护理管理机制健全化,提高护理流程规范度:神经外科护理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护理工作记录的核查与对护理器械及仪器使用的管理。神经外科手术要求准确、敏捷,这将导致在护理前开展核查工作的困难度增加。基于此,护理人员应重视事后的护理记录工作,记录中应明确各药物的使用时间、剂量、方式及护理过程的各项操作、患者不良反应等,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从而强化护理事故问责制度的可执行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器械及仪器管理则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挑选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可从护理人员中进行选拔,从而保证管理者对器材的熟悉性;(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器材的使用需做好备案与记录,包括使用时间、科室、归还时间等;(3)定期对护理器械进行检修,保障器械能够正常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减少外部环境为护理工作带来的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护理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较重,因此强化其护理质量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开展多样化护理,同时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提升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水平,增进医患双方的沟通,规范护理流程,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文燕,等.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86-87.

篇3

作者简介:董丽峰,护师,副护士长,无锡四院神经外科。

【摘要】目的: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护理风险。方法:对以往工作中潜在的、容易疏忽的不安全因素加以分析,用护理风险管理连续识别,及时措施。结果:减少和降低了护理风险,保障了患者的安全,防止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结论: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对预防护理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神经外科;护理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即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因此,要有效的回避风险,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2006年1月1日始,我院护理部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1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制度、职责执行不到位引发的风险:护理服务有多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如有章不循,则造成责任风险。如交接班执行不到位,可导致皮肤压疮的发生;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到位可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如未按级别护理巡视,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处理不及时引起纠纷等。

1.2 专科业务技术不熟练造成的风险:各项新技术的开展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个别护理人员专科技术不熟练,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如颅内出血患者不宜多搬动,翻身时应保护头部,动作轻缓,如保护不当,可加重出血;急救操作不熟练,急救仪器设备不会使用或使用不熟练;对专科病情观察要点不知晓,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等。

1.3 护患沟通不到位造成的风险: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患者及家属有急躁情绪,他们没有心理准备,不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此时,护理人员只顾全身心投入抢救工作,而疏忽了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

1.4 环境管理不善引发的风险:神经外科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存在精神症状,如躁动不安等,保护性措施如床栏、约束带使用不当,或陪护者稍不留神就有坠床和管道滑脱的危险,恢复期需要下床活动等康复锻炼或借助拐杖行走,地面湿滑时易发生跌倒摔伤等;

1.5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引发的风险:病案是疾病诊断依据,是疾病治疗经过及其治疗效果的原始记录,也是判断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是非以及治疗措施实施情况的凭证。记录不及时不完善,一旦病人死亡,发生医疗纠纷时家属可指证护士观察不仔细、延误了抢救时机。

2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举措

2.1 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护理的各个环节尽量减少风险,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在科室学习中经常进行一些护理安全方面的实例分析,帮助树立积极、正确的护理风险意识。通过各种渠道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意识,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2.2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医院、科室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护士长在护理质量管理中重点督查制度落实情况。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制定专科护理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明确各类紧急状态时的处理程序,做到人人熟记并掌握,在工作中按要求执行。并不定期抽查护士知晓程度及操作熟练程度。

2.3 护理警示标识的应用:护理警示标识是指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由于生理、病理、心里、社会、环境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或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或风险事件发生,而制作各种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的警示标识所采取的护理安全措施,使全员皆知,达到广而告之,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3]。标识的种类有:①药物警示标识:包括药物过敏警示标识及特殊药物如化疗药、高危药等挂特殊警示标识。②预防意外标识:包括防跌倒、防坠床、防管道受压扭曲等标识。③提示标识:如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标识、温馨提示等。

2.4 提高专科业务技术水平:护理风险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操作、危重患者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时有发生。对年轻同志加强规范化培训,加强三基理论及操作培训,科内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努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更新护理方法,经常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专科知识的考核,病区制定专科护理常规、常见疾病观察要点以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及观察处理要点,要求人人熟记掌握。

2.5 规范护理记录:临床护理工作每一次护理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利或不利的证据。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病情危重、变化快,要求及时准确地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用药情况,如因抢救未能及时完成护理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六小时内补记,并注明抢救时间及补记时间;对死亡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护士长、科护士长把关检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

3.6 履行告知义务,加强护患沟通:神经外科急诊入院病人较多且病情起伏大,患者及家属大多没有思想准备,对突发意外有焦虑或恐惧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护理人员要保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语言和蔼、诚恳,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这样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冲突发生。尤其是行侵袭性操作前,充分体现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利,得到家属和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充分了解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高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能力,使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郝改琳. 风险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7(9)20

篇4

关键词 跨国经营 外汇风险 风险管理

一、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概述

(一)外汇风险的涵义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业务,进行全球性的战略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对于那些存在大量国际交易活动、频繁发生资本流动的跨国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必须考虑由于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所谓外汇风险,就是指由于汇率的波动,使跨国公司未来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外汇风险管理就是针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行为。

(二)外汇风险的主要内容

目前,研究普遍将外汇风险敞口分成三种类型:折算风险、交易风险与经济风险。

折算风险主要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考虑,折算成本位币合并报表时,由于期末的汇率与入账确认时的汇率存在差异或者两个期末之间汇率存在波动,因此已在账面体现的、以外币计量的交易结果会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即外汇风险敞口中的折算风险敞口。折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报表项目中,收入和成本、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以及汇率的波动程度。

交易风险,是指签约日和结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不同于折算风险属于账面盈余数据的变动,交易风险将直接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除了汇率的波动程度外,交易风险的大小主要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签约与结算日之间的时间差,二是收支的币种以及时间匹配程度。

经济风险,指的是非预期的外汇波动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进而对股权回报造成的长期影响。非预期的汇率变动,使得企业的营运现金流量发生改变,不论是否真正牵涉外汇交易,汇率变动都有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价格与成本,以致降低其贸易竞争地位,使企业实质获利能力减弱(林圣哲,2006)。外汇的经济风险可以归结为两国经济因素的相对变化而引起实质汇率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情势(范翔,2012)。相对于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所带来的相对短期、可对应到单个交易的影响,经济风险对跨国经营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三)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目标还是获取利润,跨国经营过程中外汇风险的管理不善,往往将侵蚀公司所积累的盈利和资金流,导致企业投资失利,偏离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倪庆东、倪克勤(2010)实证分析了18个行业,发现56%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2112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合计汇兑净损失369.94亿元。慧聪网对国内29家纸业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2015年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汇兑损失达到25.96亿元。而对于航空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则更加明显,从披露的年报中可以看到,仅南方航空2015年汇兑损失就达到57.02亿元,中国国航达到51.56亿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若不能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汇兑损失带来的盈利侵蚀是十分严重的。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随着流通范围的扩大,流动性的加强,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步伐也在不断推进,因此外汇风险管理是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现阶段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外汇管制环境的了解

企业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往往采取商务人士先行进入拓展市场,然后再跟进财务等支撑管理团队的模式,外汇风险管理未能及时纳入企业跨国经营的规划范畴,这往往会造成对外汇管制环境的忽略,待商务启动、项目执行过程中才发现各项风险敞口完全暴露,已经将企业置身于相当被动的位置。因此,外汇风险管理需要提前进行整体的布局,若交易已经实质确认,风险应对的措施就十分受限。尤其是在外汇政策比较特殊的地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更加需要考虑汇率因素的不利影响。例如,非洲地区的埃塞俄比亚,因受限于国家自身的外汇储备量,外汇管制十分严格,在埃塞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如果采取直接外币融资模式,即使出现经营收益,资金也会很难回收。而在某些特殊地区,如利比亚,目前属于美国制裁区域,美元的流通限制十分严格,结算严重受限。外汇管制的特殊性会导致经营风险的增加,然而目前由于相关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往往只关注投资业务的可行性,一旦运作项目过程中实际结算遇到问题时,相关风险引发潜在损失了才关注外汇风险带来的影响。

(二)缺乏对外汇现金流的管控

一般企业初出国门,带资建设的行为十分普遍,采用的融资标的主要以人民币或美元为主,相对而言这两类币种都较为强势。而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投资79%的资金都流向发展中经济体,而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很大。例如,非洲相对发达的南非的本地币兰特,2012年~2015年期间,相对美元期末汇率年平均波动22.84%,其中2015年末相对上年贬值34.59%。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将投出的资金回笼,并且没有采用良好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那就意味着国内资金借支产生的往来差额会加大,时间区间长,交易和折算风险都在提高,经济风险中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可能侵蚀公司的盈利,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缺乏本地化的经营方式

跨国经营早期,企业通常习惯派驻人员、携带资源去运作当地项目,本地化运作需要在一定的积累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未能进行充分的本地化意味着大部分的成本和开支还在国内消化,利润在当地沉淀,这样最直接的是引发外汇交易风险中的收支差额攀升,除潜在的税务风险之外,还导致海外公司的利润虚增、现金流滞留,除了在外汇不受管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他地区滞留的资金流越多,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

(四)缺乏多样化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从我国上市公司巨额的汇兑损失中可以看到,外汇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汇率的波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很难预测走势,而且初期的跨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操作经验,也缺乏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容易将企业直接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中。经济风险的管控需要对各个可能涉及的国家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判断,想降低交易风险要求对交易全程涉及的事项有着完整的设计,折算风险的管控要求对会计规则十分熟悉。因此,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的处理,只能缓解某个时点的盈亏,但是对最终的现金流量没有明显的助益;而仅仅停留在金融工具的运用上,只能降低交易过程中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不在关注范畴,也无法分散对于个别国家而言系统性的风险。

三、加强外汇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

改变财务和风险管理人员事后介入的考察模式,在市场人员判断初具市场潜力时,其他专业人员介入,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必须优先考虑外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案后,再进行投资可行性的判断。前期的充分调研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各类外汇风险,从而能够跟进相关的应对措施,在合作过程中,注重相关结算条款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提前做好准入的条件设置以及敏感性的测试,尽量减少引发短期交易风险的条款;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集团整体的业务和资金布局,通过不同地区比较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匹配,降低经济风险的影响程度。

(二)加快现金流转

现金快速周转、迅速回流是防范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现金流的快速周转意味着资产负债外汇风险暴露的时间区间缩短,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性风险。项目的良性运作是管理外汇风险的内在动力,资金的良性周转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若属于一次性的项目,时间区间的缩短也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从而适当地消除经济风险的影响,也降低触发折算风险的概率。

(三)加强本地化运作减少外汇风险

本地化运营是跨国经营长期成功、深入渗透必经的路由,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外汇波动产生的影响。若将一个国家作为根市场拓展,规模上一旦取得突破,无论从监管层的角度,还是从合作方的角度,企业基本上无法避免地会被要求用本地币进行签约。在这样的前提下,本地化运作解决的是收支匹配的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性风险,进而减少折算风险中的外汇头寸。本地化运作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收支币种的匹配优化外,还需重点关注盈利资金的回流。这与前期对该国的外汇管制环境的调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地化运作之后,投资回报回收的难易程度,应当作为投资可行性一个重要的模块进行考虑。

(四)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方式

外汇风险管理方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如注意外汇币种的选择、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加强国际间借贷的运用、优化合同条款、创新金融工具运用等。而当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引进具备外汇风险管控能力的人才,或者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控。

从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外汇风险的三类风险进行分析,折算风险主要是会计上的风险,影响当期损益,并不影响实质的现金流,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管理来降低风险敞口;交易风险是过程中的风险,影响现金流量,应当注重收支的匹配、现金的流转以及金融工具的运用;而经济风险相对于单个国家而言基本上属于系统性的风险,应当在具备相应的条件时通过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和运作来分散风险。

(作者单位为中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月永,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8(3):77-81.

[2] 陈学胜,周爱民.新汇率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研究[J].经济管理,2008(8):31-35.

[3] 陈晓莉,张妍,高璐.企业外汇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2):134-140.

篇5

关键词:企业海外经营;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大批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贸易等方式走向海外,在全球参与竞争。截至2015年,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456.7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a。我国企业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来自外国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也陡然增加。如前些年我国一万只茶杯在汉堡海关由于被举报侵犯商标权,被德国海关直接销毁b;联想集团商标在海外被他人抢注,被迫以新的商标重新进入海外市场;海信集团“HiSense”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注后,需缴纳4000万欧元的商标转让费,才能在德国使用本属于自己的商标;还有,著名的“五星”“王致和”“大宝”等品牌也纷纷在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被抢注。专利技术方面,美国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纠纷,使华为暂停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被指侵权的产品;北汽耗费巨资收购萨博资产,却得到大部分快过期的专利;21世纪初期,我国出口到欧盟的DVD播放机,因核心技术由“6C”专利联盟掌控,不得不向联盟支付不合理的高额专利许可费;此外,我国的钢铁、橡胶、电器和稀土等产业都曾经历过美国的“337”调查。面对极高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广大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应对无序,防控不强等严重缺陷,使得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悬在众多“走出去”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c。2015年1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规划,不断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提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d。综上,加强对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控能力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特点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内涵

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也称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指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行为的发生,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事故,并带来侵权损失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涉及海外相关业务的整个生产经营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从企业的设立、兼并、重组到破产清算;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到采购、物资运输、制造加工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从劳动法律关系到人才培养,等等e。由于面临的外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往往难于或疏于对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和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与风险评估,或对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重视不够、评估不准、行动不当,导致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地实施了某些不符合、甚至违反目标市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行为,或者受到了来自目标市场的侵权行为,从而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知识产权损失f。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特点

1.风险因素的复杂性第一,法律制度方面,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既需要遵循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必须遵守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需考量国际条约对成员国的知识产权限定;第二,执法环境方面,不同国家在执法体系流程、法律文化、语言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知识产权维权与应诉的难度和复杂性;第三,政策方面,由于目标国政局交替、政策变更,或者基于维护其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等方面的考虑,而启用技术壁垒、关税、反垄断与反倾销等手段来限制我国企业在其本土的发展等。2.风险发生的高频性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全球国际分工、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节节攀升,引起了众多国家和企业的防范,近年针对我国产品和技术的调查与阻碍也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我国连续14年因知识产权侵权成为美国“337”调查数量最多、涉案金额最高的国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侵权而被查扣的数量在全球也一直居于首位;每年在海外遭商标抢注的案件超过100起,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约10亿元g。3.风险后果的严重性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往往异常严重,轻则被执法部门进行查抄、扣押、没收产品,重则被要求接受“337”调查和贸易制裁、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丧失自主知识产权。一旦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定为“知识产权的侵权者”,则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国际市场。h除了高额的经济赔偿,还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及对后续市场的开拓,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直至破产i。4.风险影响的国际性若干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地域性扩散,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被保护范围由已申请保护的本国境内,扩散到签有国际公约或多边协议的域外。如1994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j(TRIPS),一旦企业违反了协议的相关条款,那么其影响会涉及到加入这一公约的所有成员国。同时,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乃至治理机制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运作的全球性风险k。

三、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构成

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至少应该包含: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见图1)。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

指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决策前,或者海外业务运营过程中,对潜在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风险因素可能导致风险事故的概率及损失做出评估与预判,并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选择恰当的应对预案等的一类能力。具体包括对海外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能力、对海外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能力、对目标市场国的语言能力、对风险的感知与判断等能力。主要作用于事前发现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阻断风险的传递链条,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风险意识,敏感的风险感知,准确的风险判断,持续的风险信息收集,完备的风险应对预案和及时的风险防范措施等。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

企业在全面了解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其传导路径的基础上,能够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地预警状态,触发相应预案,快速做出响应,赢得先机,从而减少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动态监控是一个复杂、繁琐和持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对目标市场国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更新,还需要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检索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甚至需要展开专家打分、集体决策等方法来获得相对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这类能力具体包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判断能力、监控能力、预警能力与预控能力等。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

指企业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尽快控制风险事故,切断风险传导路径,或者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来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在风险事故处理后,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风险应对预案,从而持续提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包括风险的快速响应、及时处理和灵活应对能力,以及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自我学习与持续改进能力。准确的动态监控和及时的预警信息,能够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启动风险的应对预案,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变风险的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御l。

四、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不仅指企业管理层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战略意识,而且还包括涉及海外业务的每一位员工的普遍意识。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广泛性、风险发生的高频性和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才会在进行海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事故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前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做好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才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不断提升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及快速响应与持续提升能力。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行为与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一套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流程,来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与员工的行动。只有企业建立起了科学可行、统一规范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才能从容面对风险,建立长效机制来控制和不断提升风险的防控能力,保持企业海外业务的安全、持续运营。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还会受到企业对相关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的影响。如企业对于海外知识产权(专利与商标)的检索与分析方法,基于语义分析的信息自动获取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对竞争对手的情报跟踪技术,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转移与风险分散等方法等等。

(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风险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能够承受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大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技术创新水平,体现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其次,经济实力与市场地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市场占有额等方面;最后,风险的管理能力,体现在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能力、预警与预控能力、危机处理和持续提升能力等。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也强;对于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在遭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面临巨额赔偿时,往往可能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五、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一)牢固树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窗口,全面唤醒并及时提醒企业,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广大企业,尤其是已经涉足或准备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首先应该广泛开展企业内训与宣贯工作,针对全体员工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如对公司高层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战略意识层面的培训课程与讲座;对技术研发人员,需强化他们在技术开发前做好专利检索分析,规避侵犯他人专利,同时通过专利布局,保护好自主产权。其次,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内部刊物和宣传栏等媒介,为员工推送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与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等信息,在公司内部营造风险防控氛围与文化。

(二)切实推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全面防控制度与流程

针对广大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建立并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制度与流程(见图2),来统一和规范企业风险防控的行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为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与流程保障。制定和推行这一套制度与流程时,要以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业务特点等来进行系统设计。至少包含:第一,风险的全面分析与防范制度(或流程),要求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情报的收集、推进知识产权检索与分析,绘制风险地图,列出风险清单,认清风险传导路径,做好风险的分析工作与布局,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第二,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制度(或流程),包括保持对风险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及时预警信息,做好风险的预警预控工作,建立风险的分级响应机制m。第三,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制度(或流程),如通过建立风险危机处理预案库,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通过建立并不断丰富典型案例库和经验库来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本;根据风险处理的实践情况,做好总结与调整,保持持续改进。

(三)全面加强员工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的灵活运用

企业的员工要娴熟掌握并灵活运用好风险防控的各种方法与技术,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术,予以灵活有效的应对。第一,开展专题培训与讲座,全面传授风险防控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第二,针对不同岗位要求,制定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与案例讨论。第三,针对关键岗位,实施脱岗实训,竞争上岗和导师制。第四,选取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常用方法与技术,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讨论与交流。第五,成立公司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委员会,针对具体风险防控需求,进行集体决策。第六,积极参加由政府、高校或同行企业等组织的,有关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的国际会议、研讨会和交流会,开拓思维,借鉴经验。

(四)持续增强企业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承受能力

篇6

[关键词] 医疗风险;风险预警;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5-012-03

[Abstract] Accurate screening the patients at high risk, and comprehensive display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high-risk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medical risk, prevent medical accide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ideas, basic framework and function modules of our own hospital developed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 the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automatically and the data is extracted from the based system in hospital, which can realize the automatic, real-time, dynamic warning of medical risk in patients. The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ly on-line for nearly 2 years, and achieved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medical risk; risk early warning;information system

目前,医疗风险预警临床实践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1-2],提出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且可早期便捷普遍应用的研究较少[3]。医疗风险预警的目的在于减少医疗事故,降低医疗风险为患者、医院、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4-5]。

2014年,我院自主研发、编制了一套住院患者医疗意外医疗事故风险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住院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具有实时性、自动性),病情风险趋势分析等功能。系统可为医院多个部门提供使用服务,如医务科利用此软件实时关注医院中病情复杂、危重的住院患者,可以通过软件的趋势图了解全院高危风险患者总体情况,及时启动医疗应急预案。科主任、住院医师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对于本科室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做到一目了然。

至今,该系统已上线运行2年,经考察系统对患者评估分数与患者实际危重程度具有一致性;系统可反映出潜在高危患者,这些患者在临床表现中病情稳定,但是系统中评分较高;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示对高危患者高度关注,提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意外医疗事件发生,在保证正确处置高风险患者,规范医疗行为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此住院患者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临床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现对其开发应用过程进行总结。

1 系统设计思路

1.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拥有易用性、可伸缩性、可与其他服务器软件紧密关联的集成性、适用于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功能等优点[6-7]。

1.2 风险因素设定及评分规则定义

采用德尔菲专家论证法和回归分析法[8],确定11大类病情预警规则:病人一般情况、不良事件、各类评估单、病情信息、易发事件、药品情况、材料情况、危机值、特殊菌株、院感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预警规则明细以及相对应的条件分值。病人病情基础分值为0,各项预警规则加权总分为病人病情预警风险值,分值越高风险越大。预警规则下设22项规则项目,共计1000多条规则明细和条件分值。

1.3 软件编程实现

运行架构采用传统C/S 结构,即广泛应用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通过该结构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采用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应用构架,设计了用户账号及密码存储体系,各局域网用户需通过账号授权获得使用权限,并通过身份认证进入系统获取相关资源。为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及服务器运行环境进行备份。

2 系统架构

2.1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利用SQL SERVER的SSIS工具对医院现有各大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抽取,将清洗过的数据存入中间表。对照系统内置的风险评估规则,由计算机后台即时计算出全院患者的风险指数并排序。再依据预警标准,筛选出高风险患者并自动预警提示。

系统运行流程图示如图1所示。

2.2 系统模块

日常业务模块对应医生填报、病情预警显示、病情信息明细显示、风险趋势图示等功能;系统规则设置模块主要用于维护风险规则的名称、分类、权重、明细归类等功能;系统维护模块主要用于维护数据库、人员账号权限、参数设置等功能。具体模块设置如图2所示。

3 系统特点

3.1 自动挖掘

系统设计时,采取自动的数据抽取过程,保证数据同步和实时性。从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移动护理系统中的数据、电子病历系统(EMR)中抽取的数据是异构的,通过SQL SERVER的SSIS进行数据抽取,并且通过SQL SERVER的任务来定时抽取,每天从基础系统中同步抽取数据三次,保证了数据实时性的要求。

3.2 动态预警

系统运行时,将抽取出来的数据,进入病情评估模型运算,按照得出的总分数,由高到低显示患者信息。预警标准为预警各指标都达到风险临界值,即患者加权平均分在50分以上。干预措施分为调整治疗方案、请求会诊、死亡风险预案(告知家属)[9]。医生可参考风险指标明细确定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医务处管理者可根据全院高危患者的数量和发展趋势启动院内预警预案,如床位数量、应急专家、感染防控、医疗器械和耗材储备等[10]。

3.3 快速响应

系统运算时,将数据加工与数据显示相分离,确保快速响应的用户体验。在根据住院患者病情情况打分排序的时候,每一个患者病情分值计算要考虑到种种影响病情的因素和权重[11],计算颇为费时,系统在数据抽取之后,就把所有在院患者的病情分值计算出来,这个过程是通过SQL SERVER的作业任务触发的。用户需要的时候,直接将病情分值排序显示即可。这种数据加工与数据显示相分离的设计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取结果很快速。

4 系统功能

4.1 预警功能

根据预警规则,系统将住院患者的医疗风险值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分值计算,并按照分值高低进行排序。用户登录后,主界面即显示当前高风险患者住院号、姓名、年龄、科室、床号和风险评估分数。

4.2 查询功能

用户登录后,可对单个高风险患者对应指标进行查询,风险因素类别、风险因素明细,都有对应的详细数据指标对照(图3)。

4.3 风险趋势分析

系统可以进行历史信息检索,对全院一段时期或者跨多个年度进行风险趋势分析,也可以对单个科室进行一段时期或者跨多个年度进行风险趋势分析,风险趋势主要综合高危风险患者数量、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运算。

5 小结及完善方向

5.1 能够挖掘海量数据信息重要的决策分析价值

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系统,将原有不同软件系统中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把病情复杂、有潜在医疗风险的患者筛选出来,使数据得到了充分的二次利用,发挥数据信息重要的决策分析价值,医疗管理者及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活动中对这些患者给予重点关注,从实际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医疗安全、减轻经济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 能够构建相关的资料库进行风险趋势化分析

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抽取的数据,可以通过全文检索技术进行有价值的文本提取。有了每个个体患者的风险值和指标后,可以进行风险的趋势化分析,为研究医疗风险的早期征兆、成因规律、发生背景、过程和后果影响等提供重要信息[12],使管理者能够及时进行风险转移,更好地化解、分散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5.3 系统进一步完善方向

建立健全可靠、有效的实时监控系统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工作。提高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管理水平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医疗风险量化模型建立[13],

实现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量化,确立风险因素的计算机表示及参数,规则参数及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定义。各个信息系统中涉及到风险因素的相关基础数据的提取、转化,并存储到医疗风险预警的数据库中,特别是文字记录(包含电子病历)的提取、分析及处理,以及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蔡燕颜,姜仁仁.早期预警评价系统用于基层医院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2):76-78.

[2] 王东红.我国医疗风险预警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28-30.

[3] 李男君.关于对医疗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122-123.

[4] 肖艳.强化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989-2990.

[5] 毕桂泉,王再岭.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2):144-145.

[6] 闫平.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仓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14.

[7] 王龙雪.基于SSH2应用系统的SSIS整合方案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8] 吴国松,李洋,柳丽影,等.基于Delphi法的医疗风险识别技术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4):25-27.

[9] 吴茜,龚美芳,田梅梅,等.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81-584.

[10] 魏玉梅.关于医疗质量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1):197-197.

[11] 任静.医疗风险识别与防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26-28.

篇7

资料与方法

126例均为输液或肌注后患者,静脉炎84例,硬结42例;男58例,女68例;年龄1~75岁,平均43.5岁;轻度26例;中度66例,重度34例。

自拟诊断标准:①轻度:局部有触痛,微红、热,轻度肿胀,硬结直径1~3cm,②中度:局部及沿静脉自觉疼痛,红、肿、热、胀明显,硬结直径3~5cm,③重度:局部呈持续性疼痛并向周围放射,有跳痛,灼热、红、肿、胀较甚,硬结直经>5cm。

治疗方剂组成;凤仙草500g,公英500g,大黄250g,黄柏250g,白芷250g,生乳香1OOg,生没药1OOg,生甘草60g。诸药精选干燥后粉碎过240目筛,药粉以有色玻璃瓶密闭贮存,勿令漏气。根据病变部位轻、中、重程度不同,取风仙散适量,用醋调成软膏状外敷,覆盖病灶周围1cm,盖凡士林纱条以防药液外渗,外加无菌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疗效标准 ①治愈:局部症状和硬结完全消失;②显效,局部症状明显好转,硬结消散>60%;③有效:局部症状有好转,硬结消散

结果 本组126例中治愈116例(79.6%),显效7例(14.3%),有效3例(6.1%),总有效率100%。

典型瘸例

患者,女,36岁.因头部外伤于2005年2月“日住院,在当地曾肌注止痛药(药名剂量不详)。入院后给予林可霉素1.2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胞二磷胆碱0.58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滴.2月18日查房时,患者自诉左侧手背及臀部注射区疼痛,检查见左手背静脉穿刺处肿胀,微热、红,沿静脉向上约有3cm×1cm条索状物,质较硬,压痛阳性;臀部注射区有4cm×2cm硬结,有压痛,无发热,皮肤颜色正常.诊断:静脉炎及硬结。采用凤仙散外敷24小时后患者自诉疼痛减轻,48小时红肿消失,继敷48小时条索状物及硬结完全消散。

篇8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57-01

医疗护理安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护理风险管理就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因而处理更全面、更科学[2]。神经外科由于专科疾病的特点,存在很多危险因素,须实施护理风险的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才能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神经外科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通过实施护理风险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

神经外科共有床位58张,其中NICU病床7张,执业护士20名,年龄20―40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14名;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住院病人2376人。

2、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识别和分析

2、1病情观察不及时的风险:神经外科是一个急、危、重病人多的科室。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护理工作要求高,如病情观察不及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丧失。

2、2用药中的护理风险:神经外科抢救病人多,执行口头医嘱的机会就特别多,在抢救病人时,医生口述或护士复述不清,执行容易出错;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取药和用药核对过程中也有发生错误的可能。

2、3护理操作中的风险:因病情需要,需进行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快速输液等护理操作。在紧急的情况下,病人病情重,操作难度大,也有可能操作失误或不准确,引起病人的创伤。

2、4使用抢救仪器存在的风险:在使用抢救仪器的过程中,因患者烦躁、翻身等导致计划外拔管或连接处脱落,也可因抢救仪器性能不良或出现故障而影响抢救。

2、5护士健康宣教不力的风险:护士对专科疾病知识指导宣教不力,患者及家属理解不到位,遵医行为差,导致很多意外事件发生。

2、6病人家属方面的风险:神经外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工作预见性差,容易造成工作忙乱,患者家属心情急躁,当疾病发展到不可逆程度导致患者死亡时,如果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或医患沟通不足,病人家属往往会迁怒于医务人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7住院病人存在的风险因素:、神经外科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及长期卧床等因素,很容易发生坠床、跌倒、走失、皮肤损伤、肺栓塞等风险。

3、实施护理风险的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的策略

3、1提高管理艺术,调控负性情绪:采用分享权利的管理模式,将科室的护理质控项目细化、标准化并根据护士的工作资历和业务能力进行分工,让每位护士都参与科室的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因为护士都希望完成与自已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已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为护士长应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材,材尽其用,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关心每位护士的思想和家庭生活情况,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解决好她们的后顾之忧。工作之余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既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又增进护士之间的交流与感情,共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3、2成立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实行护士长---科护理安全质控员----值班护士的三级护理安全质控体系。采取护士长不定期抽查,质控员每天检查,值班护士每班自查的方式,实行层层把关、质控,防患于未然。

3、2、1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养:把护理安全教育做为每周一护士晨会的主题,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并制定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讨论借鉴,使每位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护理差错的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其次科内每月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查摆和讨论会,使每位护士都融入到这项工作之中,从而增强她们的责任感,提高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科内还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知识,做到依法施护和做好自我保护。

3、2、2规范药品的管理:科内药品专人管理,每周检查、整理,防止药品积压和过期使用;急救药品则定位、定基数、班班交接、随用随补,保证急救所需;护士长每周五检查考评。其次是提高用药安全:高危药品单独存放,并用红色标签进行警示;口服药与外用药分类放置;特殊用药则严格按病情、年龄控制滴速和浓度,所有用药严格执行2人查对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3、2、3规范急救仪器的管理:急救仪器定点放置、专人管理,做到有检查、使用和维修保养记录;而且每台急救仪器挂操作流程卡,要求每位护士都会正确使用;急救仪器完好备用率为100%

3、2、4合理排班: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护士的排班按新老搭配,性格互补,能力互补的原则,各班次的工作量不同时实行弹性排班,确保在治疗和护理高峰及抢救病人时有足够的人力。

3、2、5重视急救护理细节管理:(1)制定各种疾病的抢救流程 ,(2)明确抢救过程中各位护士的分工,(3)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次,医生回答对方可执行,(4)规范抢救结束后的医嘱补录和医护记录的书写。

3、2、6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归类成册,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完善签字记录。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要依照程序,把护士需要做的护理内容和目的告知患者和家属,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共同承担医疗风险。

4、结果: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p均<0.05),病人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大为下降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5、讨论

5、1护理风险的前瞻性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根本保障

神经外科是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工作预见性差。因此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抢救工作流程及风险应急预案,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药品、抢救仪器、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

5、2护理风险的全程动态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医疗护理活动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高风险因素,而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加强风险制度贯彻落实的检查督导,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时化解护理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9

中外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结论

中资银行BII(Bank Internationlization Index,银行国际化指数)总体量升速降,五大行股份制差距缩小。2015年五大行合并BII为8.9,低于2014年增幅水平(12.0%)。其中,中国银行依然代表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最高水平,BII为21.57,此后依次为中国工商银行(8.94)、交通银行(7.15)、中国建设银行(4.33)、中国农业银行(3.41)。5家股份制银行合并BII为2.7,2015年增幅达10.1%,高于五大行BII增速,但仍低于其2014年增速(20.7%),中信银行与浦发银行分别以4.36和3.66的BII数值位列总排名第20与22位,与中国建设银行(总排名21位)及中国农业银行(总排名23位)旗鼓相当,国际化发展进步喜人。

中资银行境外布局覆盖全球,“一带一路”颇受重视。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依然延续“先近、后远,先发达、后发展”的布局特点,五大行全球布局共57个国家(地区),亚洲境外分支机构数量占44.4%。“一带一路”沿线成为投资热点,2015年,中国银行在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地区新设5家分行,并发行“一带一路”债券约40亿美元;同时,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金融活动亦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建设银行2015年在欧洲地区新设分支机构5家,分别位于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与荷兰。

中资银行影响力获得认可,但BII仍与外资银行差距明显。2015年,工、农、中、建四家中资银行均上榜G-SIBs名单,占名单总数的13.3%,与法国、英国上榜银行数量相同,但仍低于美国(8家银行上榜)。在BII评分体系中,16家外资银行平均BII达53.65,为五大行合并水平的6倍,股份制银行合并水平的19.9倍。中资银行BII最高的中国银行仅在26家中外资银行中排名第16位,BII数值是排名第一的渣打银行(88.84)的四分之一。中资银行境外市场拓展相比外资银行有较大欠缺。2015年,汇丰银行机构所在国家数占比仅为五大行这一合并指标的2.4倍,但境外机构占比却达到五大行合并指标的43.7倍。此外,中资银行境外贷款占比与外资银行差距相对其余经营指标而言最小,中资银行境外经营仍侧重于存贷款业务,当前过分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亟须改变。

中资银行境外规模总体增长,外资银行已处于成熟阶段

截至2015年底,五大行境外资产总规模达98727.7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14.2%,占五大行资产总规模的11.8%,增长明显,但境外占比基本与2014年持平。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国际化成熟期的特征更为明显,尽管16家外资银行的境外资产、存贷款及雇员平均增速在近10年基本围绕零增长率小幅波动并有所收缩,但境内外规模基本平分秋色,各指标排名前5的外资银行境外数据占比均在60%以上。

中资银行境外经营成果丰硕,对比外资国际化仍然路漫漫。2015年,五大行境外营业收入总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境外利润首次突破1000亿元,相比2014年分别增长17.0%和6.7%,境外盈利能力值得肯定。但除中行外,中资银行境外营收及利润占比普遍低于10%,与外资银行差距明显。2015年五大行境外营收占比平均水平(8.0%)仅为外资银行境外营收占比平均值(59.4%)的七分之一,境外利润占比(8.3%)则仅为外资银行平均水平(68.7%)的八分之一,未来境外发展仍然路途漫漫。

传统国际化模式是银行国际化主流模式。报告通过分析典型银行国际化案例发现,一国国家越小、经济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经济国际化程度越高、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均有利于该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全能银行或批发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亦高于零售银行。此外,在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中,天生国际化模式要求银行具备诸多特性,可复制性较差,因此目前国际上银行更多地采用传统国际化模式实现海外发展。

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因为各类风险而遭受惩罚与损失的案件屡见不鲜。据统计,2008~2014年,摩根大通、花旗集团、高盛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5家美国金融巨头所遭受的罚款案件在150次左右,金额超过950亿美元。而中资银行境外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与能力的欠缺使其在国际化扩张时更易面临多种风险。从2000年至今,因盲目扩张、风控薄弱、法律知识欠缺等因素引起的中资银行各类风险案件已不下十起。因而,中资银行在积极学习外资银行经验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对国际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战略建议

篇10

公司在建立海外经营实体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一些公司专门成立国际业务部,负责境外经营实体的建立,其职员往往通晓国际经营环境并精于谈判。另一些公司未必有专门的国际业务部,境外实体的建立往往是根据个案,成立特别的执行小组。无论采用何种模式,CFO均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或者直接参与项目的推进,或者在更高层面对境外项目进行评审。

在国际经营的风险管理方面,CFO则承担着全责。尤其是近年来汇率波动加剧,许多公司将跨境经营的风险管理视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CFO在该领域的专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他们不仅进行事前的分析,而且负责境外投资自始至终的风险监控。但全球经营环境瞬息万变,CFO不仅要谙熟建立境外实体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对各个风险因素了如指掌。他们需要对风险作出前瞻性判断,以在经营中持续不断地跟踪风险、分析风险、计量风险并采用恰当的工具管理风险。

一、合理选择跨境经营的方式

跨国公司可能出于分散经营风险、选择低成本劳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扩展境外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取得当地经营许可等种种原因,寻找跨境经营的机会。国际经营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要求公司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并对国际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选择跨境经营的公司往往有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并有相应的实施步骤和配套的人才队伍。

进出口业务是比较初级的跨境经营方式,但它可以为进一步的跨境经营奠定基础,如稳定的市场、精通国际业务的人才、对国际市场的感觉、对各国法律环境及文化习俗的了解等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就可以考虑向纵深拓展,即在境外建立实体。一般建立境外实体可在以下几种方式中选择:分支机构(办事处)或销售、特许经营实体、合资企业、独资子公司。

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或成立独资的子公司,母公司(或总部)可以享受100%的收益,并能完全控制技术和产品,也更有利于商誉的形成。设立分支机构是风险最小的一种方式,因为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借助分支机构可以搜集当地信息、建立销售网络或进行业务拓展。但在一些国家不允许分支机构从事销售业务。同时关税壁垒或进口许可证管理使成品销售成本很高(如中国对整车进口的限制),有时客户还需承担高昂的运费。当这些不利条件影响到市场的扩张时,在当地建厂不失为一种选择。

在境外建立自己的工厂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并节约海运成本。在发展中国家还可享受税收优惠,并能降低劳工成本。但在享受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担了最大的风险。一方面,需要一大笔投资;另一方面,成功所依赖的因素更多,包括市场、成本、管理团队、劳工素质、供应商水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均要充分估计风险,除了政治、经济、市场等风险外,外汇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没有充分把握时,通过出售经营许可或设立合资公司可以降低风险。

经营许可协议允许当地公司使用本公司技术,生产本公司产品,并在指定的市场销售。让渡经营权的公司可以获得无风险的回报,并不需要任何增量投资。但经营许可协议的不足之处在于,往往收取的费用相对于产品销售利润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在重要的市场,很少有公司愿意放弃深度参与。让当地公司进行市场拓展也存在问题,当地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拓展市场,可能受到资本或能力的限制;当地公司也有可能只拓展自己的产品,而将许可经营的产品凉在一边;更有甚者,可能剽窃被许可的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再好的许可协议也防不胜防。在重要的市场上或者技术很关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合资公司。

海外经营的成败最终决定于市场,而设立合资公司往往出于市场的考虑。尽管你的产品质优价廉,要击败当地产品也并非易事。当地产品具有一定的忠诚度,且营销网络系长期积累,加上当地的人脉和政府关系,以及供应商的休憩与共,正面竞争并非上策。建立合资企业能将上述劣势转化为优势。此外,当地的合资方可能具备成熟的经营团队,或许还有互补的产品。但合资企业涉及两个以上的股东委派管理人员,因而存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效率。

上述种种经营方式并不互相排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组合使用,甚至可以有所创新。如可以建立合资企业负责产品的销售,同时授权给当地一家企业生产许可,然后由合资企业向当地企业采购产品,这样可以节省资本投入同时也避免许可经营的弱点。还可以合资建立经营设施,然后通过售后回租协议售给当地的合营者,每年支付租金回租经营,这样可以减少资本支出的风险。

二、建立境外实体的事前风险计量

建立境外实体必须慎而又慎,事前需仔细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财务上最常用的是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对外汇风险的计量不是孤立的,应结合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因素,综合调整折现现金流。也可具体分析每个因素对现金流或折现率的独立影响,而对折现现金流进行敏感性分析。调整折现现金流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缩短目标投资回收期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不适于终值很大,或者在后期有较高现金流的项目。另外,由于汇率的波动往往与经济周期有关,因而时间越长,波谷(或波峰)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越大。同时,汇率的长远趋势往往比短期更容易预测。投资回收期只反映近期的现金流,其适用范围因此受到限制。

2.调整折现率

调整折现率具有理论基础,因为折现率(资本成本)本身需要反映风险的溢价。调整折现率同样操作简便。对于熟悉跨国经营的公司尤其如此。如在马来西亚有建立子公司历史的母公司,可以将在马来西亚适用的资本成本作些微调,适用于泰国。但调整折现率时需注意,不同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是不一致的。比如在某些国家子公司利润汇回的外汇管制要比货品采购的外币支付严格得多,因而风险是不一样的。虽然在项目分析时,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现金流(如离岸的或在岸的现金流,资本项下的或贸易项下的现金流),但总是较为繁琐。调整折现率的另一弱点在于,越远期的现金流所受影响越大(复利因素)。

3.调整现金流

调整现金流的方法常用于对汇率风险的估计。因汇率有其形成机制,可以根据对影响汇率因素的预测,调整外币折算为本币所适用的汇率。比如一些美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大陆,在进行投资分析时,需将当地销售收入折算为美元。所用的方法是购买力平价法,即根据当初以及未来预期的中国通货膨胀率与美国通货膨胀率,来预测汇率走势。该方法原理完美但可靠性不高,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复杂,比如,根据通货膨胀率预测,一些美资企业估计到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将超过1:15,实际情况是人民币还有升值压力。

上述方法也可结合使用,灵活变通。比如,在调整现金流时,可以分不同类型的现金流进行调整,也可同时调整这些现金流的折现率。在风险因素很复杂时,还可采用蒙地卡罗模拟(Monte Caro simulation)。在事件发生的概率可大致确定时,也可结合采用决策树的方法。

三、境外实体的外汇风险

无论境外实体采用何种表面形式,我们均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另一类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低。前者所从事的业务被认为是母公司业务的延伸,后者被认为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下表所示)。

两种不同类型的境外实体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对母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假定某美国母公司在英国设立了一个子公司,公司设立于2001年1月1日,即期汇率为£1=$1.5。子公司从母公司购入货品150000美元(以美元标价),按当时汇率折算的货值为100000英镑。子公司以110000英镑销售,货款于6月30日收取并偿还母公司,即期汇率为£1=$1。很显然子公司的业务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子公司在经营上略有盈余,但将因汇率波动而损失50000英镑,该部分损失将直接传导至母公司(在按权益法反映或合并子公司报表时,直接形成损失),这与母公司按110000英镑售出货品并以英镑标价的结果一致。如果该子公司在当地采购100000英镑的货物,则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低,英镑汇率的涨跌不会形成亏损,对母公司的短期影响不大。

可见,作为母公司的延伸,子公司所暴露的汇率风险随时传导给了母公司,而作为独立经营的实体,汇率变动只是到子公司清算时才对母公司有影响。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境外实体,可以有不同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但往往境外实体并非两个极端,可能对母公司有一定依赖,又能独立经营,这对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四、境外实体的风险管理

如果境外实体纯粹只是母公司境外业务的延伸,即境外的商,其外币交易就好像母公司自身发生的交易一样,一般外币交易的风险管理技巧同样适用。如果母公司在境外实体拥有长期投资,或者有长期占用的资金或借款,就需要对这些净头寸的外汇风险进行对冲。否则,即使子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到清算时,由于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可能难以回收原始的投资额。

假定某日本母公司在美国设立了一个子公司,公司设立于1985年1月1日,即期汇率为$1=JP¥200。母公司以资本投入2000万日元,并借款4000万日元给美国子公司长期使用。子公司以母公司的投资款及借款换入30万美元,并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物业。不考虑税费因素,假定子公司每年获得2万美元租金,但未汇回母公司。1990年1月1日,母公司决定终止子公司的经营,即期汇率为$1=JP¥100。美国子公司将物业以40万美元出售,加上累计租金收入10万美元,获得现金50万美元。尽管子公司年年盈利,清算时母公司亏损了1000万日元。

对外币净头寸风险的对冲,可采用期权、远期合约或外汇期货等方式,但由于子公司清算日期难以确定,采用上述方式在期限上难以选择。若采用滚动的外汇期货来对冲风险,在外汇期货交割日,可能出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背离,这样反而产生了新的风险。所以最常见的方式,还是使用等量的外币借款,在借款到期时继续滚动即可。

上例中,假如该日本公司感觉到日元升值的压力,向银行借入30万美元,兑换为日元使用(假如汇率为$1=JP¥110),便可部分对冲外汇波动的风险。到期清算时,在子公司投资净头寸上的汇兑损失,部分地被美元借款的汇兑收益所对冲。母公司到期获得了1700万日元的收益(子公司经营收益20万美元按期末汇率折算为2000万日元,由于在采用美元贷款对投资净头寸对冲时,已损失300万日元,故盈利只有1700万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