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客源地构成 年龄结构 职业构成
一、客源市场基本特征调查统计
1.客源地构成调查统计
此次调查统计显示,来绵旅游的游客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占到了92.04%,省外的游客只有7.96%,主要来自重庆、上海、山东、海南、湖南、河南及广东地区。来绵旅游的省外游客大多是九环线过客,并非直接以绵阳市旅游景区为目的地。有少数省外游客以绵阳为唯一目的地多是以探亲和商务为由。在省内游客中,来绵的以绵阳本地区为主,占到56.93%,其次是成都及与绵阳交界的德阳、遂宁、广元、阿坝州五个地区,游客所占比例分别为15.93%、7.08%、2.06%、0.88%、0.29%。以成都为中心,按照四川5大经济区划分,川东游客离绵阳距离最近占到4.13%,川南和川西地区次之,分别为3.86%和0.88%。
2.游客性别构成调查统计
在回收的476份问卷调查中,女性占调查人数的44.8%,男性占55.2%,男性所占比例是女性的1.23倍。
3.游客年龄结构调查统计
调查显示,来绵游客年龄构成中14岁以下、15―24岁、25―44岁、45―64岁、65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6.30%,25.79%,55.30%,11.17%,1.44%。
4.游客文化程度调查统计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来绵游客具有大专或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占55.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7%,研究生占8.2%,初中以下的占13.6%。此外,初中以下文化的游客有60%是中小学生,1%是老年人,另有39%属于中青年人。
5.游客职业构成调查统计
按照职业来分,来绵游客主要包括了学生、教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其比例分别为22.70%、12.90%、11.50%、11.20%和9.70%。
6.游客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统计
从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收入调查发现游客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8.3%,其中20.1%为学生,一部分为离退休职工及农民。可支配收入在500―1000元的占16.5%,1001―2000元的占32.5%,2001―3000元的占12.6%,3000元以上高收入人群次之占10.10%,多属于豪华型游客或自驾车游客。
二、客源市场基本特征调查分析
1.客源地构成分析
统计分析,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绵阳以北,面临世界自然遗产九寨-黄龙景区的威胁与挑战,以东面临广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剑门关的威胁,以南有成都、乐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乐山-峨眉山景区和国家4A级名胜区蜀南竹海的威胁,以西有海螺沟及蜀山之王的贡嘎山景区。依赖于九环线只是一个策略,只有提高景区的等级及品位,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游客性别构成分析
统计中,男性比女性多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多为山地,体力消耗较大,因此男性游客居多;二是女性游客多喜欢以购物为主的旅游景区;三是问卷调查填写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一般女性不愿填写,让男性代填。该结果说明在绵阳市生态旅游市场上还需加强对女性客源市场的宣传,针对女性市场开发相应的产品。
3.游客年龄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调查表明青年人是最主要的人群,占92.26%,而中小学生市场以及65岁以下的中老年市场比例很小,只有7.74%。说明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市场上还需加强对老年客源市场和青少年客源市场的宣传,并开发相应的产品。
4.游客文化程度分析
从调查来看,绵阳生态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生态旅游产品要加强其文化内涵建设,以满足高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5.游客职业构成分析
由于调查时间在暑假,故游客多以学生、教师为主,因此在暑假和寒假期间,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市场可以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发专项产品。
6.游客家庭收入分析
游客可支配收入在500―3000元之间占61.6%,说明绵阳市生态旅游市场以一般工薪阶层为主,他们对价格可能比较敏感。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游客消费能力强,但眼光较高,喜欢到知名景区、景点旅游,因此绵阳市生态旅游要吸引这批高消费游客,还需增强景区吸引力,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产品。
三、总结
绵阳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客源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努力拓展省外客源市场、女性市场、老年市场、白领市场以及3000元以上游客市场,并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范旅游服务,提升景区档次和品味,加强景区文化内涵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绵阳市生态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正秀,周晓平.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4
[2] 刘明.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10):43-46
篇2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25%~3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左右,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就我国而言,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衡量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首先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代表着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有着尽可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旅游价值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理想地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50%以上的保护区从旅游中获取收入,保护区中的旅游收入已占所有创收总额的大多数。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与世界上通行的生态旅游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投入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3.产品同质性突出、精品少。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4.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1.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篇3
关键词: 生态协同产业; 生态文化;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业; 生态科技;生态服务业; 补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04-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这就对构建新型生态产业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必须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必须发展生态协同产业;发展生态协同产业,必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这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协同产业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化建设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二)农业产业形态的演变趋势
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来划分,农业发展史上,农业产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刀耕火种;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靠天吃饭,以人力、畜力为生产工具,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以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工业化农业时代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在消除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演变过程中的又一崭新形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协同产业的子系统,将真正实现“农业---环境---人类”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生态农业的主要功能。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对此,农业部要求采取六项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重点促进农产品供给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劳动者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加快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探索建立国家奖补与农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生态农业的多种功能和特殊性质
篇4
(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
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因素和问题,阐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20__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请记住我站域名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20__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础。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社会经济的“催化剂”。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贫困农村,如今借助其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也使其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比如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学、生态或人文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1.3.2产业间的整合
产业间的整合,不仅包括旅游业同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而更强调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虽然建立产业链已是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乘数效应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关联带动作用,但在旅游规划中还往往是就旅游谈旅游,对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于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措施探讨较少,缺少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 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乐业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旅游强县”,将“旅游强县”、发展生态旅游列为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过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与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业间的整合是成功的。
1.3.3区域合作
发展旅游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既可以避免旅游业中“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发生,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避免同类竞争导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两败俱伤。虽然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具有资源特色的规划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区域协调加强优势互补已成旅游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在开发之初,就有意识的通过旅游组织社团和部门加强与田阳布洛陀壮族文化遗址、靖西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凌云纳灵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横向联系,20__年国家正式将百色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区之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1.3.4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到过大石围天坑景区观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那是因为只能在天坑上边俯视坑里,无法下到坑底探个究竟,揭开“神秘之旅”的面纱。曾有有关部分和人员曾积极提出在大石围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电梯,给游人提供方面之门,对此马上有专家学者给予了否定,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开发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该保持现状,维护平衡。
1.3.5自主与配套开发的关系
乐业的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各个景区子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因此,任何子系统的开发都只能作为整个风景区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其中布柳河、黄猄洞天坑等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地缘优势也不明显,总体旅游气候尚欠成熟。规划者也充分的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作为配套乐业旅游开发的一部分,摆正配套开发(发展)与自主开发(发展)的位置。
1.3.6客源市场
客源,是景区规划的价值所在,没有客源,也无所谓规划,规划再也没有意义。要从开拓各类客源市场、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范围出发,做好规划。
1.3.7规划组织部门的多元化
旅游涉及多区域、多产业,故在规划组织结构上也应多元化,由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多个规划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俗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从规划到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上至区党委、政府,下到百色、乐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决定开发大石围天坑群之初,自治区就决定由区副主席袁凤兰女士牵头主持规划。
1.3.8社会效益
规划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效益,理所当然,首先直接受益的当是经营者。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已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从大都市推广到小乡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经济目标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与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密切联系,使得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切实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1.4旅游景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4.1调查与评估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等前期工作,没有调查、评价,就谈不上规划。旅游业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气候、交通区位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力支撑。要认真调查地方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地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在规划的区域范围、促销市场等方面,尊重资源的完整性,深化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价,一直是整个风景区规划的首要工作。在正式规划前,以朱学稳为首的国内外老家和学者就多次对大石围天坑群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科考、论证,也陆续发现了很多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比如乐业天坑分布数量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综合欣赏价值居世界第一、布柳河仙人桥跨度世界第一、百朗地下河系统规模世界第一、罗妹莲花盆单盆面积世界第一……等等,给以后的规划开发与发展定位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充分的依据。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起到了“成败”攸关的作用。
1.4.2突破局限,统一引导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规划机构来看,隶属于各行各业,各有不同。不同的行业及专业背景使其旅游景区规划各有侧重。有侧重,就有偏重,有了偏生,就会产生不足。故在做规划时,必须统一引导,统一发展方向和目标。比如在做旅游景区规划时,加强引导专项规划研究,通过制定旅游景区规划对当地一、二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一定的特色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地区来说,通过旅游景区规划,整合地方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把旅游业与地方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自20__年以来,乐业县组织部就组织开展“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对举办“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旅游项目内容进行培训,统一规范与引导。目前,在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已开展有8处“农家乐”和1处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谭家山庄”。
1.4.3整合空间,同生共荣
在旅游开发中,在行政区基础上进行的旅游规划常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引起同类旅游区间的竞争。但如果相关地区和部门能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基础上实现协调与合作,则可以维护这种资源特色的完整性,互相促进,同生共荣。因此,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该加强空间整合,通过区域合作变旅游地竞争关系为互相促进的互补共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各相关旅游区的共同持续发展。
当然,对旅游规划进行空间整合,并不是只求共性,不求特性。相反,共性与特性必须共存。只有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才具备整合的基础;同样,只有各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各自具有一定区别于其他 地区的特性,才有可能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实现各相关旅游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共同发展。
2、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概念,它既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回归自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一个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资源是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满足生态旅游者生态体验的、具有生态化物质的总称。杨桂华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其内涵包括4个基本点: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
2.2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
保护与开发,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兼容。在生态旅游规划经营中,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矛盾双方,稍微不注意,开发就成了破坏。20__年专家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考察,发现了数量巨大的海洋动物化石群,这些生物显露在头一年修建通往大石围天坑景区公路边的崖壁上,成为一条独特的“化石长廊”,他们还惊奇的发现,这条公路铺设路面所用的石头也全都是开凿出来的古生物化石,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化石路”,经中方科学家对此化石群进行进一步考察,证实这是古生代二纪时期的腔肠类动物化石群,2.5亿年前这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曾是一片大海。如何解决、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既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日趋完善,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景区规划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景区规划。本文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之一。任何对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进行规划的行为,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开发中必须有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它们所共有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不受破坏的自然能够保证资源永续,但却不能带来经济繁荣,故只有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与开发,才是实现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首先,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关键在于规划问题。规划不当,就会出现各种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在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原则,在深层次正确把握它,在具体操作中合适地应用它。这就必须做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许多生态旅游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意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和景点(区)的集中,人满为患的现象已在一些保护区出现。加之一些风景区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为一时的经济利益驱动,借生态旅游之名,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造景观,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修建公路,破坏了景区的环境。据报导,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注重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模式。学术界认为生态旅游者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为了享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生态旅游者必须负有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而目前不少人对此了解不够,在景区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乱踩滥踏。随着实践,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真正含义。目前,因为考虑到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和资源自身的容纳极限,已有一些景区九寨沟等明确提出控制游人数量,减少开放时间。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早在开放前期就提出“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什么都不要带走”,以此对游人进行宣传保护生态资源。
最后,注重导游的重要作用。导游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可以积极、直接地规范和引导游人的行为与活动。当前乐业旅游景区的导游素质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一些导游除了把自然现象杜撰成神奇古怪的传说外,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生态资源保护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加强对导游的素质培养,可以为保护乐业生态旅游资源提供较好的宣传窗口。
2.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2.3.1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
在一些地区目前实施的生态旅游开发,除了产品的推出,整体系统的生态旅游特征并不突出,给人感觉生态旅游只是一块招牌。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则是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正确的途径。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科教兴国,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突出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因此,要确保生态旅游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基本途径就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都与消耗能源和资源关系密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费,而是注重提倡生态保护的理念,提倡合理消费,自觉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低能耗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要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设施的开发、绿色饭店的标准实施、饭店与景区污水的处理、污水回用技术的采用、生态步道的修建、无水生态厕所的建设、天然河流的保护、景区空气污染的控制、旅游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程技术实施等。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结构与功能协调、系统优化、良性运转的生态旅游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利用生态工程设计资源的配套利用,促进旅游活动的和谐美,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2深入开发,创新产品
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系统,要坚持深入分析旅游资源特色,采用大规模问卷的科学方法研究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消费水平等,还要考虑开发区居民的意见和参与程度。从现在的具体情况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区已经非常有限,我们所面对的多数是旅游资源非优区,这就要充分发挥规划者的创造力,对旅游资源进行深 层次开发:一,挖掘非常规资源,对其环境中的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空气细菌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等各项有益因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二,文化挖掘,对区域内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三,项目翻新,以市面上流行的产品,合理扩展而成。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就别出心裁,把攀岩与速降运动“搬”到天坑里,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天坑攀岩和速降基地,开辟了三条国家级攀岩线路和四条180米高的速降线路。
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概念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空间有赖于环境的提供。19~20世纪,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盲目自豪的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正当人类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的时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发展。为了寻求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与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tfuture)一文。该研究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完整地定义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系统,使之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1990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会议,明确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引导所有资源管理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同时也能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旅游”。
3.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过去,在以景观美学思想、产业思想、经济学思想等主导下的旅游规划中,旅游规模和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均大大增加,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使人们一度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困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也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有效实施途径。
规划是为了发展,保护与开发也同样是为了发展。要使旅游长盛、资源永续,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在景区规划中的地位,保证保护与开发两者的平衡,把旅游规划目标由单纯追求美感和经济收益转为寻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结论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划在各地兴起。但规划热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规划本身缺乏特色,规划实施受地方条件限制、可行性较差,等等。本文认为,虽然旅游业由资源导向、产品导向发展为市场导向、消费导向,越来越重视旅游者利益,但不容忽视的是,旅游业已成为新时期许多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地区经济的突破口。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其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运用一种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系统地综合地方的各种要素,既要保证旅游资源永续,又要通过旅游规划的实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经济福利水平,而决不是单纯就旅游来谈旅游。
参考文献
[1]奚旦立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
[2]闵成文,成升魁.发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的新纪元.中国生态学学会编,20__:104
[3]方怀龙《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Browse/ShowDoc.aspx?Code=3-10&Id=20__042809102657703
[4]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
[5]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__.
[6]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__.
[7]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_.
[8]乐业县网./bswz/leye/index.htm
篇5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家.--2005,(6)
篇6
陵园 旅游开发 可行性
1陵园旅游的研究范畴
陵园旅游的范畴相对宽泛,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陵园旅游没有明确且统一的界定。对于古代帝王陵寝的旅游,现今一般被认为属于古迹旅游;针对烈士陵园类资源的旅游活动,被归类于红色旅游;都不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范畴。本文所研究的陵园旅游主要针对近现代修建的城市或社区陵园,此类陵园埋葬人群既包括社会名人也包括普通人,能够给游人提供死亡感悟或生态园林体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看到陵园旅游应该属于这些年来逐渐被关注的“黑色旅游”。“黑色旅游”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于199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黑色旅游是“游客前往现实的或商业化的死亡与灾难遗址并消费的现象”
2陵园旅游的目标群体和旅游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逐渐开始延展,对于生命的思考超过了对于消亡本身的恐惧。并且随着国内殡葬制度的改革,陵园、墓园逐渐展现出园林化、生态化的景观设计,给人以生态园林的视觉感受。现代陵园改变了以往陵墓肃杀、使得旅游活动的展开成为可能。考虑到人群对于新概念旅游产品的接纳程度不同,我们认为在国内开展陵园旅游的目标群体定位应该以高学历、年轻化、对于精神需求追求较高的人群作为切入点。核心市场人群的统计学特征如下:学历本科以上、年龄在25—40岁之间、职业结构以公司职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这些人对于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体验需求,能够感悟陵园旅游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对于传统的守旧意识薄弱。陵园旅游作为黑色旅游的一种具体产品,它应该能够给游客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旅游体验:追思亡故亲友的悼念活动;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对于某些归葬于此的名人的探访、瞻仰行为;通过符号化的陵园建筑,感悟人生的价值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3西安陵园的基本特征
西安作为拥有600万人口的副省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周边现有陵园、公墓十余座,比较有代表性的陵园入下:九龙山公墓、白鹿原公墓、西安卧龙山福园、西安寿阳山墓园、长安慈恩园、霸陵墓园新区、西安高桥墓园、凤凰岭公墓、阎良汉皇书葬骨灰公墓、临潼骨灰堂、西安烈士陵园、神禾墓园、三兆公墓等。这些墓园中,除了目前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西安烈士陵园和承担西安城区殡葬服务的三兆公墓之外,其余墓园都地处市郊,自然环境良好、自然生态水平较高、适合开发成旅游接待地。
4西安陵园的旅游开发的策略前瞻分析
4.1陵园必需实施绿色安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土地的稀缺性使得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化的殡葬制度。随着我国在二十多年前开始实施的殡葬改革,土葬的传统被逐渐改变。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安葬模式开始逐步被人们接受。于是我们在借鉴西方的安葬方式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整合,在全国开始开发建设绿色墓园。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多万人实施火葬,骨灰的安葬基本上在陵园、墓园实施。由于骨灰安葬比传统的遗体安葬所需的面积和成本低,所以使得绿色安葬成为可能。我国的现代陵园、陵墓一般建设于城市周边的荒山、荒坡、河谷之上,以不占用耕地和具有一定得生态保护作用为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要真正实现陵园的旅游开发,必需重视陵园的绿色安葬理念的实现和延续。保证陵园的基本特征是绿色的、生态化的,而非传统坟地的幽暗、阴森的表象特征。目前,西安周边的陵园、公墓(如上文提到的),都或多或少体现了绿色、生态的理念。这些墓园松柏成行、绿树成荫、墓穴以石碑、石廊、石柱组成,肃穆清雅。这都使得陵园旅游的后期开发具有比较好的设施基础。
4.2陵园墓葬设施实现良好的符号化设计,充分展示文化价值。陵园旅游追求的是生态的体验和精神的思考,而这两点都需要具体的符号化的旅游设施来支撑。黄志远(2012)“在陵园旅游这一具体旅游类型中,本文分析指出,每一座陵园都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陵园中具有显著性的符号元素包括人物介绍、墓志铭、墓碑、遗物与塑像等,旅游者正是通过对这些陵园旅游元素的符号意义的解读来获得体验结果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陵园的文化旅游价值,就必需在设施的符号化上下足功夫,比如在陵墓的墓碑上展示不同归葬者的具有代表性的墓志铭,在陵园设计长明灯、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和景观阐释生命的价值等等。上海郊区的“福寿园”陵园,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的福寿园不仅成为本地殡葬业的知名品牌,而且成为上海市民重要的休闲、出游目的地。
4.3陵园建设讲求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旅游归根结底是需求美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陵园旅游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于是陵园的建设是否能符合游客的审美需求就成为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西方,一些知名的陵园公墓之所以能成为游客的必游景点,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陵墓具有非常优美的景观或者风景。美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俄罗斯的新处女公墓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所以西安的陵园要实现旅游开发的目标,就必须将陵园的建设溶于美学元素,实现陵墓的公园化或者园林化。
4.4陵园旅游要考虑归葬者亲属的容忍度问题殡葬活动和旅游活动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一定得文化不兼容性。旅游活动本身应该是欢乐、预约的,而殡葬活动则充满了悲情、离别、甚至伤痛的感彩。当这两种活动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展开的时候,极容易爆发不同人群的情感冲突,甚至有升级为行为冲突的可能。所以在陵园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归葬者的利益和归葬者亲属的感情,在可接受的情感容忍度范围内适度开展旅游体验活动,保证陵园职能的共赢。参考文献:
[1]黄志远.陵园旅游体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杨宝祥.城市园林公墓环境建设及其生态旅游价值[J].河北林业科技,2005,(08).
篇7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新经济概念的组成部分。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下人们不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追求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去发展经济,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清洁生产,减少资源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使资源达到高效循环利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生态效益。农业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1.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
①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特征及作用。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是在传统桑基鱼塘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引入现代化农业科技,结合农业信息网络的运用,建立农业化标准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基础上,在鱼塘周围种上花卉、蔬菜、水果等,是多种形式农业的结合。将果蔬渣养鱼,既节省成本,又给鱼塘增加肥料。使用现代化农业的作业方式,大大完善传统桑基鱼塘模式的不足,可以开发更加生态的农业,减少农业能耗。这种模式在保障农田、基塘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②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应用———中山市。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处于珠江出海口,地形为冲积平原为主。水资源丰富,属丰水地区,而且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富足,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对比较高。2013年中山市的农业总产值达到111.77亿元,增长2.2%。中山市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就是这一模式的集中体现,该示范区位于中山市古镇,总面积达47.8k㎡,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基塘标准化建设和村镇建设。在采取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后,中山市农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使其较少受到耕地面积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①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特征。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灵活地加上生态旅游观光功能交叉性产业。利用农业资源的优势来带动特色产业,使得更加多的农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而是向多方面发展,也可以让整天沉浸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人能走进大自然,了解与学习我们最基础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也可以称为“都市农业”。这种模式既为农民创收,又为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差异做出巨大贡献。②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应用———从化市大丘园农场。广州市内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占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难得的都市农业,具有其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对于广东省生态旅游发挥重要作用,也是都市人远离喧嚣的城市的一大好去处。广州从化市大丘园农场已经建立了十多年的有机休闲农庄,主要生产火龙果为主,是广州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农庄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保护原始生态环境,不使用农业化肥。在农场内随处可以见到大群鸡鸭在田垄上啄食青草,为火龙果园除草,而鸡、鸭、鹅等粪便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给火龙果生长提供养分,不用施用任何化肥。蜗牛是火龙果最大的天敌,鸭又是蜗牛的天敌,所以园中的鸭利用敏锐的嘴在泥土中寻找蜗牛作为大餐,既饱尝大餐又可以除去害虫。在火龙果生长期间,园中有不同大小批的饲养鸡、鸭、鹅来为火龙果除草除虫。如此吸引人的风光招了不少前来体验农家生活的都市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对生态农业的体验,也是对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学习与支持。
3.山区立体生态模式
①山区立体生态模式特征及作用。广东省的地形主要是低山丘陵,为了更加好地发展当地的农业,并且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少山区地区农民因地制宜,根据山区的水热光情况,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和养殖不同的牲畜。山区立体生态模式因此而产生,主要是在山体比较高的地方种树木,山腰种果树和草,并放羊和牛等,牲畜的粪便又成为果树的肥料。在山脚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结合养鱼,形成一个简单生物圈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仅仅更好地发展当地的农业多样化,也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②山区立体生态模式应用———罗定市。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土地大部分都是盆地、丘陵地,降水与日照时间充足。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罗定市山区发展立体生态经营模式,而且罗定有多个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旅游环境发展山区立体生态经营农业。罗定市在山区农业发展方面,根据当地的山区的地理环境来发展经济林、果园,还有与农、牧、渔业相结合,形成以“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竹种果、山脚养禽放牧、山坑筑塘养鱼”的立体生态经营模式,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循环系统。良好的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得2012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96元,增长12.2%。同时给当地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促使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加快,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66亿元,增长27.3%,完成年计划104.3%。
4.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模式———广东省农科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农业技术研发、引进与示范的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广东农业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创新的模式示范,带动广东省农业的发展,与本省的农村建设密切相连。省农科院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特别是在水稻、蔬菜、家禽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成功为省内农民的解决了不少的农业问题,推广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率,提高收入。例如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了水稻“关键技术成果群”、畜牧“关键技术成果群”、蔬菜“关键技术成果群”、果树“关键技术成果群”、经作“关键技术成果群”、加工“关键技术成果群”六大关键技术集成群。在省内建设多个现代化农业科技试点和技术研发区,以科技基地示范实验点的方式来进行推广新品种、新科技、新产品等,来增加农业效率和产量,达到一个较高的农业效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0%,在省内农业科研单位名列前茅;另一方面,研制高效、无公害的农药、肥料以及推广无公害果蔬种植,使得农业生产的污染较以前大大减少,在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确保了生态效益。
三、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1.建立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推广体制
对基层群众进行各种全面而细致的技术讲解,实行多层次的技术推广,对效益好的循环经济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进行调研来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高水平科技平台,加强学科团队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发展。
2.大力推动农业相关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广东省要重点组织研发新的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清洁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各种适合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发明与创造。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空中楼阁”,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鼓励技术创新。
3.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
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以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清洁、更高效等条件为原则。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得今后农业循环经济观念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和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正常开展;完善市场管理,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对食品的质量监督,明确责任追溯;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高循环农业效益;开发更多有效的流通渠道,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克服流通不畅对农业循环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风险。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民族建筑文化 旅游开发 贵州
建筑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斗争的纪录。也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是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文化,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因此,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有利资源。但贵州目前的旅游开发侧重于自然景观和民族节日文化,对民族建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贵州旅游开发应全面发挥资源的民族属性,系统研究民族建筑文化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充分认识并挖掘其旅游价值,这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贵州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民族建筑文化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全省共有49个民族的同胞在这里栖居。其中,苗、侗、布依、仡佬、水、彝、土家、瑶、回、壮等18个民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贵州各族人民,依山傍水,造就了风格迥异多彩多姿的民族建筑。“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别是与物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且通过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同精神文化发生联系”。特殊的地理环境参与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进程和传承,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环境中世代居民生产、生活的创造、传承及其延伸的结果。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民族生态环境,就有什么样的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的民族建筑。建筑受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的选材,民居建筑由于受才力、物力、人力及交通可进入性的限制,大多选择就地取材,民族地区的石头遍布,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首选建筑用材;其次,必须考虑地形、采光和空气湿度的影响。贵州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房屋的建筑风格就出现了“干栏式”的建筑结构。河网密布,阻碍人们的交流,所以风格各异的桥梁建筑就是贵州民族地区居民生活和生产上具有代表性的实用建筑。
二、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民族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完整的、丰富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宗教建筑,反映了建造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状况,政治和经济制度,同是也贵州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1.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国家标准分类体系,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有古城镇、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传统与乡土建筑、古桥等基本类型(表1)。
2.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贵州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黔西北、黔北,这些地区都有不同建筑结构的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民族建筑。其中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山就势修建的“干栏式”建筑,比如,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吊脚楼。以及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建筑形式主要有石板房。在黔西南的清镇、安顺、平坝一带,这一地区的民族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呈平面布局,楼层多为4至5层。由于地形开阔也分布了一些防御性建筑和宗教建筑,如屯堡建筑和安顺文庙等。这些民族建筑形式都是其他省份所不多见的。
(2)资源内容丰富性。独特的民族环境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原料,是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所。因此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如民居建筑、特色村落、古桥、古城镇、水工建筑等十多个基本类型。
(3)资源组合好。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在贵州民族地区,有黄平、镇远的舞阳河与古城镇、宗教建筑和苗族文化的组合;安顺屯堡建筑与中原文化相结合。
三、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民族建筑文化缺乏认识
正确认识和定位建筑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位置,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建筑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凝聚了人类对环境利用、适应的科学认识。从古人类的石器加工,到夜郎时期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以及今天的民族聚落、村寨的布局等,都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因地制宜”的意识或原则。各种各样的民族建筑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建筑的选材和选址上,民族地区的居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尽量运用当地的资源,就地取材,使建筑和聚落布局、逐渐适应民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点。具有相当丰富的科学内涵。但是,在很多地方却仅仅热衷于交通、宾馆、餐厅、茶楼、游乐场所的修建,现代旅游设施的建设重于对古民居和景观聚落的保护,对于大量急需维护的古建筑的价值缺乏认识,对周边生态环境也缺乏资金投入。黔东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古镇和苗王城、黔中六枝特区月亮河布依族民族生态园和紫云县格凸河景区、黔西威宁草海旅游区等许多地方,传统的民居建筑都已破败不堪,当地老百姓鉴于经济实力,只能用一些木柱暂时支撑行将倒塌的旧房,一些古老的寨门、城门、城墙、廊亭、祠堂、碉楼等公共建筑也大都缺乏修缮。
2.对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缺乏保护
对民族古建筑的保护一直都是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因为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而贵州的民族古建筑大部分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即使侥幸免于虫蛀鼠啮,也难以经受气候和时间的考验,不少画栋雕梁都在无名火灾中灰飞湮灭。而在旅游开发中经常出现违规搭建或者移为他用的现象,这就势必加速了古建筑的毁灭。其次,在旅游开发中为了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旅游开发者对待民族古建筑的态度是追求“修旧如新”而不是“修旧如旧”,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这也造成了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不少古老建筑不论其始建朝代如何迥异,最后往往都变成明清建筑式样,甚至是上个世纪的面目。最后保护民族古建筑的一个关键是资金问题,在各地方政府近来纷纷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将该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作为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为数不多的民族古建筑又面临着过度旅游开发带来的伤害。
3. 对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管理
目前,贵州各地相继建立大批以旅游为目的的民族村寨(镇)和旅游景区,在很大程度上对民族文化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凡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命名的民族文化村寨或古城镇内的历史遗迹和古民居建筑都保存得较好,而非命名的民族村寨及遗迹和古建筑都面临着破败、荒芜和消失的境况。黔中安顺市七眼桥共有八个屯堡文化村,唯有国家和省政府命名的本寨与云山屯得到较好的保护,而其他六个则是断垣残壁或被改建。位于贵州六枝特区新窑乡牛场坝苗族石头寨是一处以苗族石头房而闻名的村寨,老寨因其挂牌保护而被完整地留了下来,新寨则被现代新房所取代。另外,据调查很多村寨和景区的管理部门对传统民族建筑保护意识不到位,很多具有特色的古民居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有的已破损不堪,甚至废弃;有的被撤毁新建;有的古镇街巷原有的遗迹与新修的现代建筑相互混杂,完整的聚落格局和周边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四、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 开发原则
(1)确立各区域的民族建筑文化开发主题。贵州民族地区的高原峡谷地形与人文活动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类型。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区域实际,寻求鲜明的建筑文化主题,如兴义的峰林谷地聚落与田园耕作文化,黔中高原的石板房建筑等。
(2)自然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突显文化的多样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认识和了解民族自然环境,增加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自然环境观。这样产生的旅游行为,是文化旅游行为。民族建筑文化是人类在适宜民族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人地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物态、心理等特殊独有的现象。旅游资源的开发将自然与人文的整合是任何地区所追求的目标。贵州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将与之和谐的建筑文化进行有机的叠加,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原则。由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的差异和认同产生旅游,贵州民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有雷同也存在差异。在开发时在挖掘自身优点的同时,要防止其文化内涵的退化和丧失,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
2.开发模式与对策
由于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的东部,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300 mm,全省湿度在70%~80%左右。在此条件下,修建的房屋必须具备防潮的功能,木架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采取上层住人的方式就避免了湿气,也避免了暖湿地区的虫蛇侵袭。贵州广泛分布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提供了丰富的石料。由于在贵州地区,水系的二元结构特征,大部分地区缺水。因此,民居多布局在河谷和有泉水出现的地方。依山傍水的布局,不仅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也达到了“木方水圆”的理想效果。因此,在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走生态旅游的道路,发展以民族建筑文化为主的生态旅游,突显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多样化的旅游生态系统。
(1)大力普及民族建筑文化知识,加强建筑文化旅游的生态意义。主要包括民族建筑的形成原因、建筑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基本知识。通过对这些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广大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民族建筑文化的欣赏能力,引起旅游者对民族建筑旅游的兴趣。从而促进以贵州民族建筑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例如在介绍民族建筑的美学特征时,可以说明贵州民族民居一般为三间正房,以中间堂屋为中轴,两侧对称,圆直的木柱展现出挺拔有力的线条美和对称美,象征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若为两间,右边一间则为堂屋,堂屋用于祭祀祖先,一般不住人,体现了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美;房屋构架的檩、梁、柱皆用圆木,保持了木柱生长的自然形态,堂屋的围壁木板不能倒立,蕴涵着“回归于自然”的象征意义。
(2)着力塑造生态旅游形象,确立各景区的民族建筑文化主题。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根据景区的实际,确立鲜明的生态建筑文化主题,如安顺屯堡建筑文化,通过对屯堡建筑的了解和认识体验600年前中原地区的民风民俗、花溪镇山村石板房建筑文化、西江千户苗寨建筑文化等。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造就了不同的地貌条件。总体上说,全省地势起伏大,山地多,平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此条件下,各民族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尽量利用原始地貌环境中的坡、沟、坎、台等为地貌形态,随高就低修建住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旅游景观,因此可以在深入发掘地方文化的同时,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区域实际,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
(3)加强对现有建筑物的保护,对已破坏的建筑物进行生态恢复。首先,体会“修旧如旧”的新含义。“修旧如旧”自老一代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以来,一直被作为古建维修的重要纲领。“修旧如旧”的原则关键在“旧”字上。“旧”实际上就是古老历史的代名词。“旧”并非狭义的旧,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表面上的陈旧破败,而应理解为过去。“旧”还应有更加深层的理解,它代表了古代建筑过去所具有的各方面的历史价值,《雅典》指出:“保护文物就是要保护那些饱含着千百年历史信息的历史见证”。维修古代建筑就是要让这些历史见证不致损毁,“修旧如旧”,应理解为:在对古代建筑的维修过程中,尽量保存那些含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成分,并使它们在维修前后没有任何改变。
对已破坏的建筑物要进行生态恢复,主要可以从加固地基,增强结构,更换材料入手。但是这些措施都会对古建筑本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木结构能不落架的就不落架,能局部落架的就不全体落架。由于木结构建筑决定了它在自然条件下是会风化朽蚀的,所以建筑材料的更换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保存原始构件,能加固的不更换,能墩接的不更换,能替代的则尽量保持它原来的位置和形象。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旅游行业第一线的相关人员和建筑维护和保护的相关人员。我国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古建筑相当丰富,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研究调查,需要大量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以及有关文物、考古、历史、民俗、美术、建筑、规划、结构等各学科的专家。同时工作在第一线的导游人员也必须具备基本的建筑知识,这样才能指导游客欣赏和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
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不妨向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发达国家如日本、欧美等国学习,在一些高等院校中专门设立民族建筑保存学科、出国培训一批民族古建筑保护专业的专家学者、专门培养专业人才。在对导游人员的培训时也可以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学习。在学习国外先进的保护措施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传统民族建筑。
五、结论与讨论
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完整的、丰富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宗教建筑,反映了建造它的时代和地区的各个方面的生活状况,政治和经济制度,同是也贵州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丰富性及组合好的特点,与民族自然风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定增强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在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走生态旅游的道路,发展以民族建筑文化为主的生态旅游,突显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多样化的旅游生态系统。但是,它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类型上,又有一定的单一和局限之处;民族建筑的生态开发,在贵州尚无完善和规范的先例,因此如何对其开发利用和布局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著 林洙编.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 王恩涌编著,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3] 熊康宁 杜芳娟 廖婧琳: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艺术[M].省略ta.省略/22-zcfg/lvbz/zyfl/zyfl.htm
[5] 王正贤著,奇异的石头世界――贵州岩石载体文化[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6] 朱健,董恒信. 浅谈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保护[J]. 山西建筑,2005
[7] 杜芳娟,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应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0(2)
[8] 杨明德等著,贵州喀斯特环境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9] 杨晓辉著,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0] 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08
篇9
无棱镜全站仪测量树高及树冠的方法研究
长叶刺槐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森林火灾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
柚木幼树侧芽萌发特性调查与分析
秦岭冷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本体集成研究与实现
贮藏对琴叶风吹楠脂肪酸含量及成分的影响
团花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
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季节动态特征
常绿杨苗期光合效率变化动态研
高速公路边坡植草护坡的根固效应研究
湖南大围山香果树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EDTA与苗木生根灵对栾树吸收Mn、Pb的交互影响
湖南紫金山马尾松的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基于GIS和RS的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
赤霉素+2,4-D及赤霉素+丁酰肼对马缨杜鹃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1-甲基环丙烯对货架期中秋酥脆枣鲜果质构特性的影响
超声波辅助萃取聚氨酯涂料甲组分中游离TDI
山茱萸果核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南方高杆芦苇收割装备的适应性设计与探讨
桥隧邻接工程多源损伤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沥青路面预养护方案的区间关联模糊优化决策
基于深度图的相邻花朵图像分割方法
基于关联度和最小方差的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无线网络分布式部署及抗干扰研究
远程无线灯光智能控制开关的设计
基于时态描述逻辑的UML活动图形式化规约
基于迭代算法和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参数的优化与应用
基于DCT的数字水印加密与解密技术
复杂网络多层次聚类抽象可视化方法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介
洞庭湖西岸区防护林土壤与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湖南会同次生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种内种间竞争研究
长沙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贮量特征
运营期高速公路沿线湿地水环境的时空变化
不同自然光环境下土庄绣线菊的生理生态响
南岳衡山甜槠林群落分析
湖北省杨树优良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
林分密度及施肥对马尾松林产脂量的影响
4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花器特征及花粉萌发率
湖南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基于PCA和BP神经网络的O—糖基化位点的预测和模式分析
油茶FatB基因全长cDNA的分离克隆及序列分析
臭氧与高氧处理对采后草莓品质的影响
生态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格局及其角色的定位分析
我国南方道路除冰机振动滚筒的研究
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
月塘公跨铁立交桥高位落梁设计与施工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尾巨桉/金属板复合材料层间正应力分布特征的有限元解析
里氏木霉Rut—30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光皮树不同无性系实生苗与嫁接苗的形态比较
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产脂肪酶发酵条件
天竺桂叶精油成分分析及其对蚊虫的毒杀作用
三七花总皂苷的微波辅助提取
N~+注入诱变黑曲霉选育单宁酶生产菌株
2种松科植物精油对蚊虫的毒杀作用
产甲壳素脱乙酰酶霉菌A4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长沙市立体绿化降温节能效益分析
蛇根木根部生物碱积累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山楂中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一种分离自皱边石杉茎尖共生藻类的鉴定及培养
灵芝多糖提取条件优化的快速方法
土壤铅污染对小白菜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壳聚糖添加纳米碳酸钙助剂涂膜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笋用竹正常植株和病害植株根际微生物的分析
木质层孔菌对不同染料脱色降解的研究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发酵转化虎杖提高白藜芦醇收率的研究
枸骨叶总皂甙提取工艺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濒危;生境特征;群落特征;西湖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381-03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t
West Lake in Hangzhou
DONG Yuan-hu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 Habit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dangered aquatic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t West Lake in Hangzhou, China were surveyed using methods of sample and α-divers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pteridoides at West Lake was found in ditch. The population area of C. pteridoides was 25~30 m2, and the frequency and coverage was 53% and 1%, respectively. It was small population, as the population size was about 15 individuals. It was found that in 2009, there were 7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5 families and 6 genera in the community, among which Leptochloa chinensis,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Cyperus microiria, and Rorippa indica were dominant species. The vegetation was called Leptochloa chinensis-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Ass. α-diversity index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D), Simpson index (H′), and Evenness index (J) was 0.7330, 1.4650, and 0.910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low levels of species diversity at the C. thalictroides commun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 thalictroides and Cyperus microiria(r=-0.5297,P=0.0471
Key words: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endanger;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West Lake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认识群落的组织水平和功能状态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1]。研究群落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为一年生水生或湿生的同型孢子蕨类植物,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在基础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遍布于世界亚热带和热带各地[3,4]。在20世纪60年代前曾广布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中国的邻国如越南和印度等地也将水蕨列为濒危植物[4]。
目前,水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学、形态学、孢粉学、生态学、生殖发育和保护遗传学上[3,4,6,7]。试验对2009年位于杭州西湖的水蕨种群的生境特征及其群落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水蕨种群和群落基本特征野外调查方法
根据水蕨标本的记录,2009年8月对在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水蕨分布进行了广泛调查。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现存水蕨所在地的经纬度。测量水蕨的种群面积、个体数量等主要参数。记录所在地的生境特征,采集和鉴定水蕨及其主要伴生种,并记录了各物种的相对数量。相对数量采用布朗-布朗喀(Braun-Blanquet)的多度等级划分标准,即5(非常多),4(多),3(较多),2(较少),1(少),“+”为极少。以Cook[8]的水生植物概念划定水生植物的范畴。采用目视法测定和记录每种植物的投影盖度、个体数量、频度等。由于水蕨种群比较小,分布在浅水沟中,因此采用沿水沟延伸方向每隔1 m按1 m × 1 m的样方共取15个样方,研究群落的基本特征。采用优势种原则对群丛进行命名,即以群丛优势种的名称作为该群丛的名称。
1.2 物种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
采用重要值和α-多样性指数来分析群落的组成特征及物种多样性。采用SAS 8.0分析软件分析水蕨群落中主要物种的相关性。物种多样性测度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香农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等进行评价。各指标的计算如下述有关公式,其中下列各式中Pi指样方中第i个种的相对重要值,Pi=第i个种的重要值/所有种的重要值之和,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
重要值(IV)的计算公式为: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其中相对密度=某个种的株数/所有种的总株数,相对频度=某个种在样方中出现的次数/所有种出现的总次数,相对盖度=某个种的盖度/所有种的总盖度。
物种丰富度指数(R):R=S
辛普森指数(D)=1-ΣPi2[1]
香农威纳指数(H′)=-Σ(Pi ×lnPi)[1]。
Pielou均匀度指数(J)=H′/lnS=-Σ(Pi×lnPi)/lnS[1]
2 结果与分析
2.1 杭州西湖水蕨生境及种群基本特征
水蕨种群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园的一人行道旁的浅水沟中,位于西湖风景区的核心区。沟深70~80 cm,微流水,水清澈,红壤土。地理坐标为30°14′N,120°06′E。水蕨零星分布在水沟中,长势较差,平均株高20 cm,最高25 cm,与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杂草相伴而生。这些杂草长势也一般。水蕨种群面积25~30 m2,植株数15株左右,多度为极少(+),频度约为53%,盖度仅为1%左右,为小种群。
2.2 水蕨所在群落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特点
水蕨群落面积为70~100 m2,水蕨群落的群丛名为千金子-空心莲子草,其群丛类型为湿生类。与水蕨相伴生的物种主要有5科6属7种。主要伴生种分别为千金子、空心莲子草、莎草(Cyperus microiria)和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等。盖度最大的为千金子,最小的是水蕨;频度最大的为千金子,最小的为莎草和水蕨。重要值和相对重要值最大的为千金子,最小的为水蕨,具体见表1。
2.3 群落物种多样性特点和相关性分析
α-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水蕨群落丰富度指数(R)、辛普森指数(D)、香农威纳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5、0.733 0、1.465 0和0.910 3。利用SAS 8.0统计分析软件,以15个样方中每种植株的数目对水蕨群落主要物种之间的Person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蕨与莎草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529 7,P =0.047 1
3 小结与讨论
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主要因素。人类在湿地或水生环境中的各种活动都会使湿地或水生环境发生变化,进而破坏原生群落,同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中,以生境或景观的破碎最引人注目[9]。大量事实证明,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和丧失[9]。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主要源自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工业和商业活动以及城市化扩张等[4,9]。
此次研究的水蕨群落分布在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区龙井茶园的浅水沟中,是西湖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水蕨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R)、辛普森指数(D)、香农威纳指数(H′)分别是5、0.733 0、1.465 0,低于先前研究的一些沟渠植物群落,如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R、D、H′分别是39、0.954、3.560)[10],也低于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区自然生态景观的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D、H′分别是0.896、2.897)[11]。这可能与茶农在茶园管理中定期清除杂草等生产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该水蕨种群面积为25~30 m2,约有15株,多度为极少,盖度最小,表明该种群是小种群。小种群的种群数量少,更容易受到环境波动、灾害和遗传多样性等随机因素的影响,灭绝率较高。人类活动造成的小种群可能比自然形成的小种群更容易濒危[4,9]。由于该种群受耕作和旅游双重的影响,制约了种群的更新和恢复,加剧了该水蕨种群的濒危。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时,一个明智的做法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最易灭绝的小种群的物种上,首先防止它们的灭绝[12]。保护生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办法[4,6,7,9]。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杭州西湖的水蕨种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就地保护,将此地点设为保护点,作为生态旅游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并树立保护标识牌,提高公众对水蕨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二是迁地保护,将部分水蕨个体迁入到杭州植物园(30°15′N,120°16′E)进行保护。近50年来,杭州植物园引种成活了66种珍稀濒危植物,包括一级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但没有水蕨的保护记录[13]。由于该水蕨种群所在地与杭州植物园位于同城同区不同地点,气候和地理条件包括土壤等生境极为相似[13],因此杭州西湖水蕨迁入该园应该容易成活,并可以得到更有利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等.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Ⅱ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J].生态学报,1995, 15(3):268-277.
[2] 尚辛亥,阎玉凝,王文全.甘草(Glycyrrhize uralensis)不同分布区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生长特征比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3(2):13-16,20.
[3] HICKOK L G, WARNE T R, FRIBOURG R S. The biology of the fern Ceratopteris and its use as a model system[J]. Int J Plant Sci,1995,156(3):332-345.
[4] DONG Y H, CHEN J M, GITTURU W R,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dangered aquatic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Parkeriaceae) in China: implications from RAPD and ISSR data[J]. Bot J Linn Soc,2008,157(4):657-671.
[5] 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里程碑[J].植物杂志,1999(5):3-11.
[6] 董元火,王青锋.中国濒危水生蕨类植物研究进展[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57(4):335-342.
[7] LIAO Y Y, YANG X Y, MOTLEY T J, et 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wo cryptic species of the endangered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 (Parkeriaceae) in China[J]. Conserv Genet,2011,12(5):1357-1365.
[8] COOK C D K. Aquatic plant book[M]. Netherlands: SPB Academic Publishing,1990.
[9] PRIMACK R B. 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M].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Inc.,1993.
[10] 费永俊,刘志雄,叶玉娥.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5, 2(2):10-13,35.
[11] 李 琦,夏宜平,吴彩芸,等.水湿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效果关系研究——以杭州茅家埠景区为例[J]. 陕西林业科技,2008(2):1-6,14.
- 上一篇:保险公司考核管理办法
- 下一篇:信息产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