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分包 ;项目管理 ;工程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外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内外各种大型BT、BOT、总包项目的实施当中。而随着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采用简单劳动力输出作为企业创利点的项目在实施上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项目的成功。而且自行组建劳务队伍往往易出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企业在项目上也须投入较大的团队来管理劳务队伍,管理精力受到牵制;又需企业在项目上投入各种专业设备,这些设备往往重复利用率都比较低,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专业承包队伍越来越多,这些公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的种类逐渐趋于健全和细分化;二是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三是专业设备齐全;四是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对内易于管理,对外因其专业性,具有良好的质量、进度 、成本优势。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项目全专业分包主要指的在进行项目管理上,采用对项目进行专业划分,将各专业分包给一家或多家专业分包商,总包商主要重点放在运营管理上。
这种管理模式常见于跨国大企业,如服装业的ADIS,制造业的波音公司,都采用大量的专业分包,将自己的零配件、专项工作分散外包给专业公司,借助专业公司的优势达到减少企业人员、设备、管理力量的投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目前,这种专业分工细化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国内外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之中,这也是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采用规范、施工项目、施工工艺的不同对从事工程施工的企业提出了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专业管理划分的需求。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工程项目的类型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国内常见的项目领域划分有:房建工程项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公路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民航机场工程项目、港口与航道工程项目、矿业工程项目、机电工程项目、通信与广电工程项目、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等等。
(二)在各工程项目领域下根据作业的内容进行分项,一般的工程项目多含有以下作业内容:土石方作业、基础处理作业、沥青混凝土作业、给排水作业、模板作业、钢筋作业、混凝土作业、供配电、绿化作业等等。
(三)在作业内针对不同的施工项目特点,根据施工采用施工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土石方工程,又可分为料场开采、隧洞开挖、场地平整、基坑(槽)与管沟开挖、路基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以及基坑回填等等。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特点
(一)主承包商将集中力量进行项目的技术、质量、合同、物质、财务管理,在施工队伍建设上主要以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设备上主要投入大型通用设备,如塔机、门机等。
(二)专业分包商能作到专业专长,其主要由专业化的人员组成,能保持长期固定的专业作业施工人员、技术员,多采用专有设备,在专项工程上施工的进度、质量、成本能得到有较的保障。
(三)工程的分包项目由专业分包商进行实施完成,分包商往往多对分包项目成本控制较注重,质量、进度需要主承包商进行重点跟踪与管理,及时掌握与了解施工中的问题与相互间的矛盾,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与措施进行控制。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化分包工程师管理制度特点
专业化工程师管理指采取工程师负责制对项目各专业项目进行管理,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采用这种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有:
(一)工程师是专业管理的联系人,是专业项目实施的质量、进度控制人,在项目内部对本专业(或部位)的技术、施工质量承担责任。
(二)工程师对专业分包商进行现场管控,主要的管控工作为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并负责与相关联专业工程师进行相互沟通、协调工作中相关事谊。
(三)工程师采用报批审批制,承包商将已方认可的合格工程师资料上报监理,在获批后实施工程师职责。如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因项目所包涵的市政工程项目涵盖道路、房屋基础、供电、供水、电话、消防、灌溉、排水等多个不同类别。分别要向将向政府公共基础部、住房福利部、水电部、通讯部、消防部、灌溉部进行最终验收移交,所以在项目各个专业工程师的批准上,不仅要得到项目监理的认可,还要经过各政府部门的审核批准。这就保证了工程师的水平能满足施工需要。
(四)工程师面对监理部门完成日常的工作活动处理。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矩阵式管理模式图
如何作好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工作
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与传统项目作业队管理模式不同,如何作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协调好项目内部组织机构组织模式,是项目成功与否的重点。在工作中要作好如下几点:
(一)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职权要明确,分配好各专业分管工程师职责与权力,作到各工程师人员分工明确,相互关联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才能作好工程管理全面,避免管理漏洞。
(二)工程师与职能部门分工与管理重点不同,相互间沟通与协作很重要,必须作好相互沟通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地由生产经理组织召开的生产协调会议,对项目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沟通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项目上可采取月进度会、周生产会、日生产会等形式进行。
(三)根据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要求工程师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资职,还要求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一定的管理水平。需要根据专业和岗位的特点聘用合适的人员。
(四)各个项目具有的施工环境、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根据项目特点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工程师要利用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工程前期,掌握项目施工工法,并与技术部门一起积极推进施工工艺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推动项目的实施。
结束语
通过我公司在海外项目的实施,采用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一是有利于控制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便于加快施工进度;二是便于施工企业在国内外的规模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和其它企业的力量和资源;三是有利于项目的管控,减少企业投入,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在未来的项目管理体系中会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
[分类号]G356.8
1 引言
1987年,美国软件工程学会(SEI)推出了CMM/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软件开发实践的成熟度。20世纪90年代,国外掀起一股研究管理成熟度的热潮,常见的模型已发展到30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Berkeley(PM)2、Ca-PMMM、5级MF-PMMM、5级PMS-PMMM、4级KM-PMMM、5级K-PMMM以及PMI开发的OPM3、4级认证体系IPMA等。
我国学者在知识管理成熟度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如胡翠红从技术演进、技术发展以及主动性演变三个角度描述了知识管理技术成熟度模型;彭理莉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并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蔡韬构建了―个新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曹颖介绍了毕马威(KPMG)知识管理框架评估体系、微软的知识管理rr顾问和西门子的KMMM。
国防工业的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是通过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等形式聚集人才、资金、资源等力量推动的,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的转化模式。其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水平、描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程度具有现实意义,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了一个可测量、比较、提升的手段和工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虽然通过了cMM的3级认证,但它是关于系统工程项目的,而非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项目。国内关于国防军工行业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很少,最为深入的应属肖勇构建的国防系统工程实施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而关于国防军工行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成果发表。因此,笔者从一个更为深入的视角研究国防工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及影响因素
2.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是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开发、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组织的过程被明确定义、管理、测量和控制的有效程度,衡量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学习与共享、整合与对接的知识管理全过程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评价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结构的完备性与功能的有效性。即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包括结构成熟度、过程成熟度与功能成熟度三个部分:
2.1.1结构成熟度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完善性对于知识管理的支持力度。扁平化的组织通过压缩组织层级缩短组织知识流动通道,提升组织知识转移的效率;完善的组织结构能提供有力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促进机制及知识管理平台通道,实现知识的溢出价值。
2.1.2过程成熟度是对知识管理组织过程的综合有效性的考察。知识管理的推进过程是一个复杂交叉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等几个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的绩效体现为一种综合绩效和综合能力。
2.1.3功能成熟度指组织具有柔性、抗风险能力、修复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即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结构,能够自创生、自复制、自发展。功能成熟度的等级高低是组织发展的高级化体现,也是组织内部高度协同的综合发展结果。
2.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影响因素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化组织,其成熟度也因动态、复杂、网络化等组织特征的作用,具有一些独特的影响因素。
2.2.1政府主导性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于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因此,政府机构和事业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调控作用和环境建设作用。
2.2.2军民融合性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的过程,其知识管理也需要军民的共同参与,而军民主体也是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节点,军民联系是维系知识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关键。
2.2.3企业主体性企业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最主要参与者和知识价值的最终实现者。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联盟能力是影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动态适应性 因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由多主体、多联系构成的复杂模块化网络结构,故其具有动态适应的基础与前提。而国防安全和世界局势的剧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动态适应性需求。
3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三层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结构的复杂功能实现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由不同的功能Agent和结构Agent构成的模块化网络架构,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关系: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主体内联结,如图1所示:
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既是一种包含、领导关系,又是一种嵌入、穿插关系。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多种联结关系形成一个多节点、多维的立体网络结构,节点就是组织中的结构Agem,联结关系则由功能Agent维系。若干结构Agent和功能Agent以一定的组织结构综合体现,形成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网络模块,而模块之间又通过更强的功能联结形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完整体系。
3.1总体联结
总体联结是指网络模块通过功能Agent联结而成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完整体系的综合过程。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模块包括产学研联合模块、产中金联合模块、产金联合模块、多产联盟模块等各种模块联结方式,而总体联结就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指令调控,将各种不同的网络模块纳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并加以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总体联结虽包含自组织过程,但更主要的是利用政府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功能加以整合的他组织过程。总体联结强调的是政府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中的特殊作用。其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政府主导性影响。
3.2多主体联结
多主体联结是指多个主体以网络节点形式通过功能Agent联结从而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模块的过程。网络模块具有各种不同的
逻辑结构,而物理结构则更是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需求而动态变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拥有者自行转化、转让转化、合作转化和孵化器转化等几种形式,自行转化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的参与;转让转化与合作转化需要多个企业和中介、金融机构等的参与;孵化器转化则主要体现中介职能与政府职能。不同的转化形式也就是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模块,如自行转化形式的结构Agent包括企业A-gent、金融机构Agent,而功能Agent则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Agent、知识学习与共享Agent、知识整合与创新Agent、金融支持Agent、成果推介Agent等。多主体联结主要表现为自组织过程,强调的是在利益驱动和激励下,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之间自行知识对接、共享和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及经济运行的组织功能。在多主体联结层面上,军民融合是其主题,多主体联结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军民融合性影响。
3.3主体内联结
主体内联结是指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的联结,是各主体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Agent的前提条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主体包括官(政府机构与相关事业机构)、产(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学(高等学府)、研(研究机构)、金(银行、风险投资)、中(中介机构、孵化器)等几个主要部分,其中产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最重要参与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实施的行为主体,是组织知识实现价值转化的直接实现者。不同的主体内部知识联结方式不同,知识管理的重点与关键域也不一样。主体内联结强调的是企业主体内知识的有效管理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主体内联结层面上,其成熟度主要受企业主体地位的保证程度影响。
4 成熟度模型梅建
4.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笔者拟通过研究建立一个集全过程、多方位、多领域、多主体、多层级、多功能评价于一体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系统。其“综合性”表现在:①全过程:综合考察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全知识管理过程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中试、批量生产、商业化、产业化全过程的相融合程度;②多方位: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三种视角全方位评价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研究组织的结构科学性、过程合理性和功能自组织;③多领域:从国防工业的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和核工业六大领域的综合视角考虑,评价领域内部和领域间的知识管理组织水平;④多主体:从官、产、学、研、金、中6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主要参与主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效率,从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视角考虑具有国防特色的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水平;⑤多层级: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部的知识联结关系三层级,研究通过组织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不同层面实现有效知识管理的水平;⑥多功能:研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的目标不仅是作出等级界定,更重要的是寻找关键过程域和最佳实践,为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出理论与实践指导。
4.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见图2)包括:①定义组织成熟度水平。通常不同的成熟度模型由不同的成熟度水平等级组成,每个成熟度水平都是一个明确定义的进化平台,它构建并制度化了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等级。②定义组织过程域。每个成熟度水平都由若干个过程域组成。过程域识别了必须制度化才能实现的相应成熟度水平以及一个组织应该实施的提高其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知识管理实践。③定义组织过程域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包括了若干个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组织实施过程域的知识管理实践应该满足的要求,集中体现了过程域的范围边界和意图。因此,组织过程域目标就是实施一个过程域的最佳实践所应达到的组织状态,它概括了该过程域被实施和制度化所必须存在的状态。当包括在一个成熟度水平中的所有过程域目标都实现时,组织的知识管理组织能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成熟度水平。④提炼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每一个过程域都是由对满足其目标发挥作用的最佳实践来描述的,这些最佳实践共同发挥作用时,能够完成组织过程域的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的知识管理组织实践为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4.3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模型
4.3.1 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及其特点 综合考虑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的目标和知识管理组织的特点,可将组织成熟度分为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和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
・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组织一般没有采用任何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人员和专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来处理组织内外的知识,没有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被定义,不能实现军民的知识交流与官、产、学、研、金的知识沟通,无法贯穿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和主体内联结的知识维系,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完全依靠个人的习惯和努力。
・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组织对知识管理有所认识,认识到知识必须加以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日常所用知识已经文本化,但知识创新仍属于特殊行为;技术上存在基本的知识记录系统,但数据格式仍然不规范,数据集成层次比较低,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军民知识沟通和官、产、学、研、金知识交流仍处于被动、偶然状态,知识在主体内的联结能基本完成,但多主体间和总体联结上的知识转移仍旧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只在小范围内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组织内有专门的组织推进知识管理建设;有透明的知识管理和维护机制,存在逻辑化的知识内容结构,知识内容不断增长并得到有效的维护;在技术上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知识的单点访问能力,但知识仍没有得到有效集成。多主体间的知识沟通虽已通过有意识的知识管理组织活动加以解决,但总体上还不能使知识共享普遍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组织内主体和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和学习知识,知识应用和共享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并得到了定量评估;技术上建立了整合的知识基础结构,知识内容与业务过程得到了有效集成。多主体之间的知识沟通已能在一定程度上顺畅流通,总体上的知识联结也基本能够完成。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共建有一定基础。
・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共享文化已经制度化;组织在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个层次都和知识紧密结合,知识过程持续改善,知识内容不断创新;知识管理技术具备了知识表示、知识挖掘和商业智能的能力,知识管理技术成为组织的核心力量。知识在国防工业系统内部能广泛交流、系统共享,知识流动无任何障碍,知识管理组织联结达无隙状态,知识管理对提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起关键作用。
4.3.2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与过程域目标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根据上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的界定,以及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涵、目标、结构、特点及成熟度评价的总体思路的分析,可确定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各等级水平下的过程域,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上,通过不同的过程域实现不同的过程域目标,如表I所示:
4.3.3 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通过界定各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和明确组织过程域目标,进一步可以提炼出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所对应的过程域的最佳实践,以此指导管理者有效完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组织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如表2所示:
篇3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高职药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具体研究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51-04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QI Xiuling LI Peng YU Na WANG Lei CHEN Junrong LIN Zhongtao ZHANG Yuanyuan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eor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Careful study will be carried out o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urse-orientation, course-ober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curriculum resourc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reforms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o stud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ak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al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030004)。
[作者简介] 祁秀玲(1966.12-),女,汉族,河北东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方向[2]。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3]。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药学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逐条解释法律条文的枯燥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课程定位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药学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经营、调剂等工作[4]。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药事组织体制、药品法制管理、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及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和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326。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本课程属于药学人员从事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支撑了从事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工作的规范从业能力培养,同时也是药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以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同步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鉴定技术、临床疾病概要等,共同为后续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5]326~327
2.1技能目标
①运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事药品注册申报等工作。②能运用药品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等工作。③能运用药品经营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处理药品进、存、销、运中的质量管理。④能运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调剂及管理等工作。⑤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药学实践中的问题。
2.2 知识目标
①掌握药事管理的基础知识。②掌握药品监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③掌握药学实践中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及规定。④熟悉我国药品监管组织体系及内容。⑤熟悉药品标识物、广告、价格的管理规定。⑥熟悉中药材(饮片)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管理规定。⑦了解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专利(商标)保护知识。
2.3 素质目标
①明确依法从业的观念。②树立保障用药安全为首要任务的理念,养成踏实勤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③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④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校企合作。
3.2 设计思路
为了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归纳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了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按照药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将学习情境进行序化(表1)。根据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6],包括药品注册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处方调配等内容,力求与医药行业药事管理各方面实现一致性。本课程依据药学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以药学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升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34个学习任务(54学时):认识药事管理;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药学、药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特殊药品管理;分类管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用药管理;中药管理;药品标识物与价格、广告管理;新药注册;仿药、进口药、补充申请与再注册;药品生产企业开办申请;GMP认证;原辅料、包材采购、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管理;药品入库、储存、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批发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储存、养护与出库、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零售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检验;药品储存、养护、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房处方调配;仓库验收、养护与药品发放;临床药学工作;医疗机构制剂配置申请;原辅料采购、验收与检验;制剂生产;制剂入库、保管、使用。
3.3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以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对药事法规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序化教学内容,即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内容,例如药品经营过程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见表2。
4 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4.1 课程特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表现为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很快。
4.2 学情分析
正确的学情分析是增加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本专业面对的是高中起点的专科学生,智能类型多属于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情绪化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但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乐于实践。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学生习惯了启发式教学;通过先导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但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后续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服务于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培养。
5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品调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项目,以学生为主体驱动课程教学过程,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校内的企业资源和校外实习企业的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如在药品注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报批资料。在教学习药品调剂过程的监督管理时,在学生完成必备理论和处方调配技能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沧州市人民医院药房为平台,在药房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顶岗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感悟企业的职业道德,该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2 教学方法
5.2.1 案例教学[8]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如在讲述药品管理法时,首先介绍一个相关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经某省级药检所抽检后,鉴别项目不合格,启发学生回答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批药品如果检验结论无误应该属于假药还是劣药的范畴?从而引出假、劣药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质量部门负责人,在接到该不合格报告单后应如何处理该质量事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示学生应该首先对留样产品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可以申请复验。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公司应该在自收到药品检验报告单后多长时间内提出复验申请?向何部门提出复验申请?复验时尚需提供哪些资料?对复验样品的来源是如何规定的?一系列问题均涵盖在一个案例内,紧扣学生思路,逐步导入本次新课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
5.2.2 PBL教学[9]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特殊药品时,首先给出几个问题:①品与麻醉剂的区别是什么?②品、与的区别是什么?③品和流失有哪些危害?④如何加强对品和的监管?使学习一直以问题为中心,为解决药学实践问题而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2.3 情景模拟[10] 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职业情景,能更快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药品注册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注册人员,教师模拟注册管理人员;在药品生产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生产操作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模拟GMP跟踪检查人员;在药品经营管理中,学生模拟销售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教师模拟GSP跟踪检查人员。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再线,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5.2.4 学法指导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网址告诉学生,介绍在网站上下载法律法规文件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生时时关注两个网站新的法律法规文件。
5.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见习、知识竞赛。我们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到药品的使用单位见习,边参观边讲解,非常直观,不仅易懂,而且记忆也深刻。通过知识竞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药事法规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活动举办两届,学生均踊跃参与。
6 课程资源
6.1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从事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工作的专兼职老师12名,接受由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在7名专职教师中,有6名教师有行业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药剂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药事管理与法规》建设任务。
6.2 教材资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药事管理与法规》,该教材优点是与行业紧密接轨,但是与资格考试联系不够。因此,我们将题量丰富的执业药师考试用书推荐给学生参考使用。
6.3 案例资源
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资源建设中注重搜集和整理各种药事管理与法规的案例,包括文本案例库、视频案例库。案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在以往的药学实践中实际遇到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兼职教师每年也提供了大量新的案例,案例库得以逐年更新。
7 教学评价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学生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90%)和实训成绩(10%)构成,均包括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过程性评价成绩包括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实践表现、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等。期末理论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是通过听课反馈的方式,给任课教师给与评价,而行业专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各岗位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就业学生的表现给予课程的评价。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建设,即以药事管理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本课程建设实施几年来,效果良好,2012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药手段[J].黑龙江教育:高教教育与评估,2009,(1-2):112-114.
[2] 宫晓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J].大学教育,2012,12(1):83-86.
[3] 周巧英.“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2):136-137.
[4] 邓红华,黄秋霞.《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42-143.
[5] 杨世民.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2.
[6] 张丽娟,黄志艳,李建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152-153.
[7]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60-63.
[8]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50-151.
[9] 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6-167.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本文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课程范围广泛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缺乏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餐饮、客房、前厅等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显,而与旅行社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其他课程均属于理论为主的课程,且大部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展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1.2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不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能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①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作为旅行社方向的主干课程,此课程涉及旅行社组织机构、旅行社产品设计、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以及旅行社接待与导游业务等内容,这其中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相重复,而且整个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内容,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旅行社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学校欠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很少利用行业资源,所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只有虚名,很少能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
1.4 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酒店方向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而旅行社方向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实践教学,同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旅游模拟实训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现,仅仅依靠几次校外参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文以《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②
2.1 通过对旅行社典型工作任务研究,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沈阳各大旅行社和我校以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旅行社主要在导游、计调、外联三大业务部门工作,而旅行社人才缺口最大的也正是这三个业务岗位,由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这旅游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如将原有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拆分为,《旅行社业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三门课,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突出旅行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旅行社业务》由“导游业务”、“计调业务”、“外联与营销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安排在第2、3、4学期授课。
2.2 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学习情境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根据此工作过程科学、正确地设计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③以《旅行社业务——计调业务》为例,根据完成计调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贯穿其中,在组团社计调、地接社计调、出境游计调3个学习情境及7个子情境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掌握线路设计、计划统计、订票业务、订房业务、订车业务、订餐业务、关联社联系、调度变更、危机处理等主要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旅行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应达到毕业后不仅能完成职业的某一岗位的工作,而且可以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不仅能适应某一企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不仅能完成当前的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具有完成未来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
2.3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灵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引导作用。如:教师能够根据组团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接社的联系方式,协助学生完成与地接社的联系沟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使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精品课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注释
①刘艳.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9.6.11(3).
篇5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实践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Hydro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LIN Tingshuang, LIU Haiyan, CUI Yanhua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pushing forwar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our country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rend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olleges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factors: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ideas,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高职高专教育应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学院通过对水电行业社会背景的调研及行业分析,对水电站动力设备及管理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旨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进一步加大了工学结合的力度。
1 依据区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水利水电事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之一,而湖北省又是我国的水电大省,我省水电大开发目前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发黄金期,现在建的长江三峡工程和清江水布垭水电站,加上已建成的丹江口、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等大型水电站和近四百座中、小型水电站,将使鄂西拥有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三千五百万千瓦。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重要堤防工程、鄂西小水电开发等一系列位于湖北省境内水利水电工程正式启动,尤其是金沙江(向家坝、西洛渡)、大渡河、乌江等西部水电项目的开发,使水电建设在国家、我省以及区域内得到高速发展,都亟需我们培养一大批的水电建设人才。
加强学校与水电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以水电行业的发展为引领,以主动服务国内外和地方水电工程建设的需求为宗旨,培养水电建设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确定为我院水电站动力设备及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
2.1 构建“工学结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由水电行业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水利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合理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按照水电站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安装、检修、水电站运行管理实际工作过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2.2 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核心技能要求规划出核心课程,根据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显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核心课程分析,根据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要求定出核心课程知识和能力要素标准和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和反映能力要求,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编写相对应的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再请专家对此核心课程进行评价。
建设“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仿真和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课程保障”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教学课件等课程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
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核心课程中的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与检修,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核心课程中的水轮机、水轮机调节等,按照校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中的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水电站辅助设备、可编程控制器等。在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为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
3 实施“大修顶岗,双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大修顶岗”: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一次顶岗实习,根据实际水电站机组大修时间,灵活调整校内学习计划,安排学生到水电站进行顶岗实习,顶岗过程突出以生产为主导,学生跟班上岗。
我院实行“2+1”学制,水电站动力设备及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采用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安排到某施工单位,结合安装单位的生产任务开展实践教学。在实习过程中,把学生分配到生产班组,随安装人员一起顶岗上班。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由学校和安装单位共同承担。学生除了结合生产任务向工人师傅学习操作技能以外,还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和完善专业理论课知识,以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有的学生是从事水轮机检修工、水轮发电机检修工等工种的实习,有的学生是随安装管理人员学习安装组织管理技能。在适当时候,通过与安装单位沟通,还对学生进行轮岗,交换工作岗位,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实践技能锻炼。
“双元教学”:双元指学校和企业,是指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训,即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除在学校开展专业学习外,又到企业一线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双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的指导、评价和考核。校内教学和实训主要利用校内教师和实训条件;企业资源主要参与顶岗实习、实训环节的指导和评价。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帮助安装单位完成部分生产任务,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和安装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此外,通过顶岗实习,能使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4 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走产学结合道路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建有与本课程实践教学配套的水电站仿真实验室、水轮机安装与检修实训室、水电站辅助设备实训室。
为了培养“成品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实现教学和生产的“零距离”,使毕业生快速适应“生产一线”环境,毕业后能直接顶岗, 学院与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合作,学院投资20多万元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工程现场、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我院还分别在葛洲坝水电厂、松滋西斋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等水电工程所在地建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生的电厂认识实习和电厂生产实习与毕业的顶岗实习。并邀请工程技术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给学生讲课,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参观,真正地体会现场的学习氛围与真实的工作场景。
5 完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
改革水电站动力设备及管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打破以书面考试评价方式、书面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水平为主的传统评价,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在工作现场的考核比重。课程质量的评价应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大作业、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指向性和实效性。
注:本文为省级专项基金,湖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编号G2012B022)
参考文献
[1] 程云燕.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大学教育,2009(3).
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研讨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2-07
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要求
中国2001年加入WTO,成为经济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契机。2001年之后,中国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营业额连续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践行了“走出去”战略,如图1所示。
近年来,国际工程市场出现了诸多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处理国际化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外语能力、专业技能、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二、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路径
(一)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由老一辈工程管理专家钱昆润和杜训等教授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创设立,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目前,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国际工程管理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着力打造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以合同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经济(东南大学校级双语实验课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三大核心课程为依托,以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为辅助,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的国际工程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工程市场分析能力、掌握国际工程法律和合同体系、熟悉国际工程法律法规、熟悉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了解国际工程惯例和文化、了解国际工程研究最新动向为宗旨。
(二)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的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启明教授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工程招投标体系、FIDIC合同体系和关键合同条款。这一时期,对外工程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未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承包商承接的国际工程以劳务分包、分包和少量的总承包为主,市场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因而,课程教学偏重合同拟定和管理过程,对市场分析、承发包模式、风险管理等问题关注较少。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WTO,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国内承包商实力不断壮大,但是国际市场的承发包模式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市场争夺激烈。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邓小鹏博士讲授,课程内容逐步扩展到国际工程市场分析、风险管理、承发包模式、现场管理、文化管理等。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一些国际工程内容被转移到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课程中,如FIDIC合同、国际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国际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由注重知识讲解转向注重能力培养。
2010年之后,中国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良好,进入ENR225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国际工程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地区。同时受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非洲多国发生与战乱、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国际工程市场风云变化,业主对工程的需求趋向总承包、EPC、PPP等模式,金融和政治风险加大,市场波动较大。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袁竞峰博士讲授,课程教学在继承以往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并开始实施双语教学。为加强学生对国际工程的实际感受,增设了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由毕业于台湾大学的林艺馨博士主讲,主要介绍国际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并采用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三、双语教学模式在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实施
为顺应国际工程市场变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中,不仅应强调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让学生具备国际环境下的市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2011年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开始探索双语教学环境下的开放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校双语教学定位于“学科教学”,旨在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相结合,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因此,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通过中英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搜集和获取相关国际工程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材选用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在选用教材时应关注4个问题:(1)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既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又不缺乏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2)教材必须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符合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3)教材应充分考虑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4)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调。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高校原版教材,另一种是学校或地方自己编写教材。原版教材用语地道,但与国内的教学体系相符度较低,而学校或地方自编教材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往往与地道的英语表达脱节,不利于师生交流。因而,应尽量选择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兼容中西方特点的教材,并能在条件具备时自编讲义或教材。
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直接可用的双语教材,也缺乏符合东南大学教学大纲的原版教材。鉴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教学难度、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中采用了国外、国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最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由李启明教授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为中文教材,Murphy O. J.主编、THOMSON出版的“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为英文教材。选用的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十多年来在国际工程教学中的积累,并体现了国内外国际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选用的英文教材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出版,能够反映国际工程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惯例、方法和理论。这两本教材的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反映了国际工程管理的国际化,又坚持了本土化原则,并能体现最新研究进展,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编写了适用的双语教学讲义和幻灯片,编写了词汇手册、注释手册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外文参考书目、文献,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以补充性资料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了国内外教材结合的最佳途径。
(三) 混合型教学模式的采用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过渡型、保持型、沉浸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缺乏外语环境,语言能力以母语为主的群体;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目标是使学生同时运用两种语言交流;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为主,对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针对国际工程管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进行了混合型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对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共计72名)进行了英语能力调查,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通过了CET-4,超过60%的学生通过了CET-6,英语能力较好;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较高,因此,采用了以保持型为主,沉浸型和过渡型为辅的教学模式。
(1)教学的初始阶段和一些教学的难点(如国际工程市场的准入制度、国际工程投标和标价计算、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等),主要使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讲解以中文为主,仅对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查阅专业外文词典,积累和整理有关词义的信息,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和培养学生专业术语语感为主,强化英语的渗透力度,英语使用比例为15%~20%。
(2)教学的中间阶段和教学内容中的易理解部分(如国际工程市场分析、国际工程惯例/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际工程承发包模式、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等),主要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了一定专业词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为主,对教学中简单的内容以英语讲解并采用全英文幻灯片,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在教学中融入国际最新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堂英语使用比例达到40%~50%。
(3)教学讨论环节和一些与国际接轨较多的教学内容(如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招标),主要采用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发言,并指导学生就选定的课题(2011—2012学年的课题有中国承包商在特定地区的市场拓展分析、国际工程EPC或PPP项目的分析等)准备课堂研讨和汇报,在课堂上主要使用英语报告和交流。在授课环节,由于特定的授课内容(如合同和招标),学生的专业储备较好,能够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术语词汇量也有了提高,接近全英语的授课水平,英语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在32个课时内很难全部完成,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库搜索、教师咨询等途径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应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工具,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库中搜索资料、整理资料,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课程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1.互动式双语教学法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主要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横向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传统课堂教学变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包括:(1)课堂互动,如英文提问(让学生英文回答问题)、英文讨论等;(2)课下互动,学生在预习、完成作业、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法。
2.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向学生命题,学生根据命题分组拟定方向进行资料搜索、分析,形成英文报告、课堂英文汇报,通过双语研讨完成对特定选题的分析和论证。2010—2011学年中,第三次研讨的内容是“国际工程中的文化沟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了教材中不曾提及的一些文化分层现象,并结合国际工程环境对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中雇佣外国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011—2012学年中,第二次研讨内容是“新兴国家国际工程市场准入机制的分析”,学生通过自学、分析数据库等不仅研究了南非、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通过研讨和团队合作,完成了“金砖国家”建筑市场的分析报告,效果良好。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与讨论的方式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介绍案例、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撰写书面报告完成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导出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案例讲解能够降低内容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之后,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规律、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介绍利比亚战乱和中铁的沙特麦加铁路项目,解释国际工程的风险问题,向学生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在投标和项目决策时如何预测和降低这些风险”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后分析,提出融资、设计、合同拟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地考察,尽快实现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世界银行或中非基金政治风险担保降低风险等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努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双语教学环境中增加了较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并不全面,因此,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考试形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考核等都计入成绩总评中,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设置包括:
(1)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2)课堂研讨30%,以小组成绩作为组员成绩(主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包括课堂英文汇报、书面英文汇报、汇报改进情况;(3)个人论文30%,考核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严谨程度、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国际工程知识的应用等)和创新性(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4)期末考核30%,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由案例题、论述题和分析题构成,中英文各占50%,学生需要阅读英文资料分析问题,也需要用英文论述观点。
四、 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
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国际工程管理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2010—2011学年35名学生,2011—2012学年37名学生),结果如表1所示。
(一)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反映了学生整体上对课程的认可度,涵盖了双语课堂教学、研讨、作业、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稳中有升,说明课程获得了学生的认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发现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个人的语言能力、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过程中有较大提高。
(二)双语教学的满意度
双语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满意度直接说明了教学的成败。两年的数据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支持,超过90%的学生欢迎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给予了较大的肯定。通过课堂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完成、课堂研讨、个人论文等多种方式构建的课程英文小环境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研讨环节的满意度
研讨环节是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其满意度说明了学生对研讨环节的认可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研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项得分直接说明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研讨环节连续两年得到高分,充分说明研讨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学生提交的论文质量均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五、 问题与建议
通过2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使双语教学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也制约了未来由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转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一)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尽管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已经充分分析过教材问题,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发现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立足点是中国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而国外原版教材均没有类似的内容;因此,目前急需既能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工程惯例,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将这样的教材列入议事日程,并准备联合海外的华裔教授和熟悉国际工程的外国教授共同编写,希望保证语言的纯正。
(二)学生接受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近年来国内英语教育的加强,学生英语能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展开双语教学有较大帮助,但是,学生的差异仍然存在,对英语部分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供专业词汇手册等工具书,也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提出了挑战。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就是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还有待加强。
(三)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难度不一,对专业相关性较低(如国际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性较强(如国际工程标价计算)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存在困难,在双语环境中更加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查阅资料等工作。
(四)语言学习可能影响到专业学习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以外语为工具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个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进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交互。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外语的工具作用,而不是一味学习外语,否则将会对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六、 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适应能力的一种有益实践。随着中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的应用和英文环境中的沟通能力在未来国际工程实践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步骤,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双语教学的同时,尝试结合开放型和研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学习、研讨与报告、互动学习、案例学习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建设一本适用性较好的双语教材;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外语和专业知识。
开展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国际化展开工程教育的新尝试,由于教师能力和经验有限,教学模式、方法和考核仍在不断摸索中,教学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需要继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强调工程管理专业双语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闭应洲, 陶一凤.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5(1): 109-112.
[2] 沈学东, 王淮亭, 吉顺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33(A1): 45-48.
[3] 宣永梅. 暖通空调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6): 81-84.
[4] 白雪莲, 刘猛, 罗庆. 建筑节能导论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105-108.
[5] 向小林, 罗云明.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外语能力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2): 25-28.
[6] 吴凤平, 王辉, 王文萱,等. 国际工程承包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3): 72-74.
[7] 李启明, 邓小鹏, 吴伟巍, 袁竞峰. 国际工程管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Capability-based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YUAN Jing-feng, LI Qi-ming, DENG Xiao-peng, LIN Yi-xin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1-0164-02
作者简介:庞净(1982-),女,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现代化的不断加深,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并提升了现代化。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找出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使建筑行业更加健康的向前运行。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效益目标,实现所期望的质量目标。建筑工程管理是按照客观的经济学规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其他因素,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组织、控制和协调相关的管理工作。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工程管理也成为建筑企业用于竞争的重要力量。建筑工程管理不仅仅能为企业对工程的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将管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可以应用到建筑工程的多个环节中,更好地协调和控制管理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来保障企业的效益。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管理模式不合理,受到了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同,现有的管理方法受到了更多硬性的、行政的制约。对人才的管理也不科学,相关的从业人员存在着行业知识了解不全面的现象。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与国际上的现有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就要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接下来,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1.1缺乏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我国还在加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实现城乡现代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就变得更为重要。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并没有被建筑行业重视,大多数的建筑公司都是重技术、轻思想,管理意识十分的薄弱。对于一些工程项目来讲,管理人员仅仅依靠行政监管,并没有运行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这种状况加大了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困难。
1.2缺乏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
我国现有的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大部分的建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升净利率,达到效益最大化,减少了人员方面的资金投入,削减了工程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导致很多的管理人员要做多人份的工作,降低了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导致工作效率差,相应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完成,无法对项目的实施采取有力的管理和协调。因此,应完善相应的工程管理体制。
1.3缺乏工程管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建筑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专业知识匮乏,行业内缺乏技术型人才。同时,也缺乏既有建筑从业经验和建筑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并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国际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我国也缺乏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了解国际相应法律法规,熟悉国际相应项目管理模式和标准的相应的高复合型人才。由此可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质量不能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阻碍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国际化,减缓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
1.4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现有的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由于建筑业发展的较快,很多标准规范并不适用于当下,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施的相关准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相关的管理规范也不够完善,无法与国际上的管理规范相适应。不能与国际的管理规则进行接轨。英国、美国、日本都有着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的完善的法规和管理体系。其中英国的BS88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指南》是当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化最佳的标准,ISO9000和ISO14000标准都采用了它的模式。与其他国家较为完善的法规相比,我国虽然已经有一些法律和法规来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管,但是中国安全生产的基本大法《劳动保护条例》或《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条例》至今尚未出台,致使相关配套的安全法规和规范也难以出台,使得整体的体系难以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法规上与国际相差甚远。而且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较为落后,不能跟上现有的发展速度,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障碍。因此,对法律法规的完善迫在眉睫。
2解决问题的对应措施
2.1加强人才的培养
要想解决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存的问题,就要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进行强化培训,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工程管理理论知识、法规知识和个人素养。还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工程管理意识,意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摒弃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加强思想的先进性。并加强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让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构建出符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的先进的管理模式。还要加强对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对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实施公平的考核制度,通过奖惩机制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干劲,增强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人才不仅限于从业人员和公司内部人员,还要重视储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如今,为了更好的进行工程管理,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管理工程项目的储备人才。通过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所需的人才素质进行定向培养,来培养管理、技术知识、法律知识都有所涉猎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2.2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符合时代特征,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建筑业也应大量引入信息化。想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信息化。用计算机来辅助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项目的进程实施现代化管理,用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和监管,更好地对工程造价、工期、材料来源等进行计算和控制,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实现建筑资料的共享,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料的内部共享并提升建筑资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用信息化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建设,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3完善法律法规
还要完善与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较快,对市场的管理并不是十分的严格,因此现存的监护市场较为混乱,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程度低、不完善,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不利于我国建筑业与世界接轨,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要加强对我国建筑工程的规范,建立合理的法律体系,完善现有的管理办法。在完善我国对建筑业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注重建筑业与国际的接轨。始终把握“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办法和国际的标准规范,分析国际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对比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取其精华来补不足,完善我国监管的法律法规,实现监管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来减少我国建筑业走出国门的障碍。同时,要加对建筑业人员的培训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还要指导相关从业人员对国际法进行学习,加强他们的涉外知识。防止因为缺乏涉外知识和法律而导致相应的涉外工程项目的投资失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充分的发挥监管的作用,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市场和管理进行规范化的控制和监管。来确保我国的建筑项目从招标、策划、施工和竣工的所有程序都符合法律规定,实现显著行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3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存的问题,加强管理的质量,就要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为了我国建筑业与国际进行接轨,应引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对建筑工程使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建筑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永明,张鑫良.浅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门窗,2014,06:82+84.
[2]刘加冬,练兰英,徐中秋,涂多见.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J].山西建筑,2014,24:254~256.
[3]刘占锋.试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与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5,09:12+14.
[4]左林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CDIO;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6-02
经济全球化带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同时行业内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加大。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专业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所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现代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现代工程对人才的需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具备一定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CDIO工程理念及内容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在2000年获得了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提供的近2000万美元研究经费,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于2004年提出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基本理念在完成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提供一个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的全过程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式的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学习和工程三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包含了1个愿景(Vision),1条能力大纲(Syllabus)和12项标准(Standards),如表1、2、3所示。[1-2]
表1 CDIO工程教育理念愿景
从CDIO模式包含的教育理念可知,结合工程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完成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作后需具备的技术和职业道德能力不断提高,这与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并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这些学校不仅有世界顶尖的理工大学,也有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的技术学院,而我国也有 39所高校成为采用CDIO模式进行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试点高校,此种模式将成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特点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修业年限为五年的,还应掌握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如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条件、外贸、金融、法律及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3]目前大多数开设此专业高校的做法是,对这四个平台的课程采用链式教育,构成工程管理全过程专业知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不同于土木工程人才要求掌握专和精的工程技术,也不同于管理人才对工程技术知识要求不高,其要求毕业生同时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类知识、管理、经济、法律多学科交叉知识等。
三、基于CDIO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CDIO模式在工程管理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毕业生大军中工程技术人才约占60万,但这些人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它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受传统工程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和方法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未受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4]目前建设行业内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混用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自1998年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要求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内涵较宽泛,且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多采用链式教育,很多学校重书本轻实践,偏重对概念、原理的学术性知识的讲授,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实际工程设计、实习,但大多是侧重于培养行动技能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信息、社会、创新、应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因此,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是工程管理专业,甚至是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培养“理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将CDIO理念融入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CDIO能力培养大纲,把工程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学年中,通过完整的项目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基于项目过程带动学生去做、去学,在项目式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此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团队合作、交流、系统掌控、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都有所提高。这些能力也正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因此,CDIO模式非常适合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2.CDIO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工作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要求、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等构成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要求、条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需要通过评价来反映。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根据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CDIO理念要求课程设置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时体现关联性,保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时,各课程之间需有一定的联系,便于解决综合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也不能太窄,过窄的课程会弱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不利。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构成。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可将专业课程体系按如下图示安排: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层级式结构,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主干课+方向选修课”构成。1级项目主要为初级的工程导论和高级的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在大一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领略工程精华,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 引导学生工程实践入门。2级项目主要涉及工程管理专业四大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进入二年级以后进行2级项目的学习,开设常规课程,建立课程群,使四个平台课程有机联系,辅以必要的实际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或认识实习,让学生亲手设计或计算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在项目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3级项目为2级项目的延伸,包含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相匹配的课程设计等。以我院分设的专业方向为例,分为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两个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工程估价电算化、建设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与计价控制、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建设项目评估、建筑企业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合同等。相匹配的课程设计及实训项目有: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工程算量软件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上机)、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
(2)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关键因素之二: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教学效果。从标准9“教师的CDIO能力”可以看出,CDIO理念不仅对学生做要求,也要求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它要求提升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系统构建能力。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需具备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比如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缺少这些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人员,更不可能进行项目式、工程化的教学。[5]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熟悉工程项目各个环节,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技能,丰富自身工程经验,使自己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标准10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在具备完善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下,将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理念,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方式,利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
(3)完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关键之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保证,其中学习环境的改进是重点。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利用课程群的交叉性,对实际工程涉及的不同理论知识,进行由简至深的实训演练,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根据项目需要主动学习其他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延伸和拓展专业技能。为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对教师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还可邀请业界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任教。
(4)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在大一下期安排认识实习,以此增强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大四下期安排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或行业相关工作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感,但校企合作仍然比较欠缺。目前我国的工程类人才培养任务全部由学校独自完成,企业很少参与教育,导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身份过渡期较长,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完成从学校基础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过渡,他们就无法具备实际动手能力,无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CDIO要求开展工程教育应有一个稳定的供学生现场实习和综合实训的工程实践场所,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建设实习基地为契机,共同开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共建共享实习基地,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高校都致力于如何培养出与行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新理念,如何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要求我们不仅加深对其的理论理解,也要重视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相结合。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同时,总结经验,在改革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44-48.
[2]刘荣佩,史庆南,陈扬建,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9-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百度百科.CDIO在中国.http:///content/11/0216/10/2060623_93435114.shtml.
[5]董小刚.CDIO模式下教师工程化教学能力的需求及培养途径[C].
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2-29.
篇9
关键词 工程管理 专业人才 培养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而且工程施工企业也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现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在逐渐的增大。因此,针对我国社会存在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专业化培养的现状
(一)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目前,虽然人们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已然存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由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很容易导致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出现信息遗漏甚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由于我国工程施工单位雇佣的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经验不足和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同时,工程管理工作对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现状就很容易导致工程管理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特点。总体来说,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企业的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刻意为之,而是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出现的失误造成的。由于工程管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不解决工程管理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将会给工程施工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截至目前,我国很多工程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这些年纪较大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虽然具有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但是,其思想意识和专业能力与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脱节,甚至无法完成现代化工程管理中要求的软件操作。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地进入工程管理的各个领域。因此,现阶段加强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缺乏高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的工程管理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是,我国工程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高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即使很多工程管理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但是其知识结构体系并不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难满足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的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培养一批高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才是工程管理企业需要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人员不仅仅要求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还涉及对工程信息的处理和对企业人员的管理等。与此同时,现代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更加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手段,还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战略性思想,从而保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能够针对企业的各种情况提供有效的工程管理策略,以满足工程施工企业实际的需要。
三、提高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重视执业资格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化水平与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实现了接轨。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考核,因而不同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认证标准,从而保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我国实行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认证制度的起步比较晚,从而导致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重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资格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呈动态性
在现代化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由于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设置的培养内容随意性和及时性都比较强,因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呈现动态性变化。同时,由于工程管理工作受到我国宏观经济政治调控的影响很大,并且工程管理情况还会受到市场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我国工程管理制定了很多有关的新规范和新标准。因此,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时候,这些影响因素都应该能够在培养内容中充分反映出来。当然,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置培养内容时,应该充分结合现实中存在的和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反映出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变化。由于不断实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内容的更新,还需要切实做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与实际工程管理的内容接轨,从而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工程管理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注重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培养
目前,我国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与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脱轨的现象,由于很多工程管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工程管理社会实践经验,因而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培养一般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当然,现代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型的学科,并且工程管理也是一门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一门动态性学科。因此,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能够使得工程管理人才学到很多与工程管理实践有关的知识,从而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未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工程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工程管理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当然,现在人们也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促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认识到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而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位,并且不断改进和更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满足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因此,现阶段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为武昌工学院。易新(1993―),男,湖北巴东人,本科,武昌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
参考文献
[1] 郭树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13,18(5):43-46.
[2] 赵陆岳.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探索,2013(24):129-130.
[3] 刘静,沈杰.入世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与对[J].江苏建筑,2012(4):
58-60.
[4] 王彩雪.薛婷.浅谈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J].山西建筑,2012,35(3):
篇10
关键词:国内外对比;工程管理咨询;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在工程管理咨询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跟国外的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制度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取费、市场环境以及人才素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往传统的管理以及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长远发展,在新时代激烈的竞争中难以取得一席之地。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针对问题,对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完善,同时,企业方面更应该拓宽视野,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技术体系进行研发,促进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业主提供优质、系统化、多元化以及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促进我国在工程管理咨询领域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完善。
1国内外工程管理咨询比较分析
1.1制度规范
跟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良好的自律规范方面,国内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是缺少了有效、系统以及完整的制度和规范。国内外在工程管理咨询的制度和规范方面在特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一,在法律体系上,国外偏向制度化和系统化,而国内的体制有约束性,分为多头来进行管理;第二,在专业规范上,国外走标准化和程序化的道路,而国内尚未形成比较专业统一的规范;第三,在行业协定上,国外主张规范化和以强制力的态度去处理,国内的局限性很大且没有约束力。在国内,法律制度和相关的规范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国内的相关咨询行业的水平不高以及其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完善。而且,我国在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以假乱真以及出借资质的现象,甚至还有很多企业之间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1.2市场环境
就国外而言,一般没有进行工程管理咨询相关的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比较完善的手段来对市场的法制和经济来进行行业的约束,对整个市场行为进行控制。与此同时,还未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提供了比较优良的生存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比较专业的工程管理咨询服务体系。并且,其社会化的程度较高,使广大的业主有了高度的任课,促进了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长远发展,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以及良性发展的循环之中。国内外在市场环境方面有一定的对比。第一,在市场准入方面,国外一般只对有执业资格证的执业人员进行准入,国内主要把企业资质作为中心,个人的执业资格证为辅;第二,在市场主体方面,国外主要主张完整的经营独立,国内则具有一定的经营自由权;第三,在市场开放方面,国外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内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第四,在市场秩序方面,国外的法制化程度较高,国内则还没有形成较公平的竞争,缺乏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公平竞争的形成。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迅速,市场的容量也很大,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的管理能力不强,就算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也很难跟国际接轨。对新服务领域进行开发,会对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及公平竞争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管理和推广的顺利进行。
1.3管理体制
国外在工程管理咨询常用的管理方式是基尼系那个项目管理制,通常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来进行。为了促进效率的提高,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度,这种制度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有利,并且,有助于企业人才在专业水平上的提高。在进行工程管理咨询的过程中,可以促成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促进全过程服务质量的提高。国内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对各个阶段的项目由各大专业单位进行负责,促使各不同阶段的非连续性,没有系统性的去认识项目的意识。
1.4服务内容
国外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有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可以进行全过程的项目服务管理,可以为建设工程提供各个阶段的管理服务。但是,国内在工程管理咨询方面主要进行的工作是针对单项的咨询工作,建设全过程的服务并还没有进行开展,缺乏全面发展的技术和专业能力,其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主要有不同性质的管理咨询企业来进行。国内外在工程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外企业有其先进的服务体系和强大技术,所进行服务的范围也很大。国内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上面缺乏综合性,在项目咨询上缺乏整体性,是服务质量大幅下降,不利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发展。
1.5取费制度
在国外,其所具有的工程管理咨询已经趋向成熟,在服务取费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就目前来看,国际工程管理的咨询市场在计价规模上主要分为7种:成本加手续费、按时计算、固定价格合同、长期聘用方式、按建设比例来进行计算、工资制以及工资按一定比例的其他费用。中间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管理中,主要按照投资的比例来进行计算,这种取费模式在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费率在国际水平中占到1%~5%。在取费标准方面,国内外的工程管理咨询存在的特征对比具体情况主要如下:第一,在管理规范方面,国外主要运用法律、行业规范以及自律协会来跟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进行结合,国内主要是把企业内部的制度作为重点,在法律以及规范方面的设置不完善;第二,在管理方法上,国外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国内主要是用行政手段来对工程管理进行管理;第三,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外主要是以矩阵式的结构作为主导,国内则以矩阵式和直线职能式这两种结构来进行组织;第四,在管理内容上,国外主要对建设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国内主要是以建设工程的某阶段来进行管理。在我国,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取费标准,主要是由于明文规定的法律和法规的缺乏,工程管理行业没有法律的支持,同时,项目建设全过程被分割在不同的职能机构和企业,很大程度的阻碍了取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完善国内工程管理资讯类的建议
2.1健全行业制度规范
想要加快促进我国在工程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的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完善,从法律体系、行业自律协会以及专业规范这3个方面来进行。为其发展提供合适的竞争成长环境,与此同时,在政府方面,政府需要对其职能进行改变,使政企分开,给工程管理咨询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开辟出一条广阔的、新的市场道路。
2.2开发专业技术服务体系
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对企业而言,在工程管理咨询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入新的项目管理理念、方法以及技术,使项目管理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渐渐将造价咨询、招标、工程建立以及局部的单一投资等业务来进行整合,建立其健全的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使工程管理咨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向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对国家而言,在工程管理咨询领域内促进共享信息网络的建立,积极的开发网络体系、集成化的管理软件以及管理数据库,促成信息化技术与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高度结合。
2.3制定行业取费标准
由于我国在工程管理服务取费方面缺乏法律依据,在行业取费标准方面,需要迫切的建立其良好的取费市场,促进服务取费标准在法律上的明确落实,建咨询取费可以以利润、税费、间接费以及直接费来进行基本要素的构成,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到该行业中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采用菜单式的收费标准,制定促进项目全面发展的管理服务取费标准,促进健康稳定市场的建立。
2.4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在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做起,国家方面,要不断地推动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对于传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适当的安排专业时间活动,促进人才在专业技能上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要重视对于人才的聘用和培训,在员工素质以及要求方面实行严格的把关,对员工所负责的工作进行重视,把人才的发展和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3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咨询是一项较复杂的行业,在进行国内外的分析和对比之后,在对比以及数据现实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问题,法律制度不完善、高素质人才的缺失、服务取费没有确切的标准以及专业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使该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可以对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刘昳晗 方健 单位: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金德民,郑丕谔.工程咨询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7-51.
[2]宋俊焘,丁曦宇.论企业如何与管理咨询公司实现信息共享[J].商场现代化,2015(14):78-80.
- 上一篇: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 下一篇:消费者资产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