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医学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基础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基础医学

篇1

 

1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2.1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医疗技术专门人才。

 

2.2培养要求

 

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

 

2.3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3 各科课程的内容与学习要求

 

3.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108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通常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3.3 生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3.4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3.5 病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8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6 药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其总任务是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

 

4 基础医学课程在中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六门课程设置符合基础理论适度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了解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篇2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式讨论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锻炼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多向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整合已有零散的医学知识,不失为提高医学生临床素质的适宜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I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査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比较缺乏,仍然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然出现,学生需要了解、习惯和适应,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困惑茫然、甚至感觉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部分知识点的改革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后,摸索更好的融合方法。

篇3

1动物福利的含义

所谓动物福利,主要是指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繁衍、活动,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动物无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等,反对任何形式的屠杀和虐待。动物福利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生理福利,也就是让动物免受饥渴;二是环境福利,也就是让动物有生活舒适的住所;三是卫生福利,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动物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四是行为福利,也就是要确保动物表达出所有自然行为;五是心理福利,也就是让动物免受恐惧和不安。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障动物福利的实施,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和微生物学家Rex Burch于1959年提出了动物实验的3R原则,从而将动物福利进一步具体化。该原则包括替代、减少、优化三个方面。替代是指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来代替活体动物进行实验,如组织细胞培养、各种离体实验或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或者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某一研究方案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法时,则应把动物的使用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需的最小量。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时,尽量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减少或减轻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的损伤、疼痛和不安,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目前,3R原则已成为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

2基础医学动物实验教学现状

基础医学所属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均为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例,其中绝大多数实验课程要使用实验动物。由于以往忽视动物伦理学的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关注了解不够,常有多用滥用实验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给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恶性刺激等问题出现,而有些实验过程的设计亦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例如传统方法中小鼠的处死常用颈椎脱臼方式,这就给动物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有在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中,为了避免麻醉药物影响小肠平滑肌的生理活性,实验人员常采用木槌猛击家兔脑后枕部使其昏迷,然后实施手术取出小肠,这样也会给动物带来不应有的恶性刺激,以上这些实验方法都有待于完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生抱着朴素的动物保护意识,主张对实验动物进行无条件的保护,反对使用和接触实验动物,亦拒绝学习动物实验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实验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3动物福利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

    3.1在实验教学与准备中引入3R原则  近年来,3R原则因为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巳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这一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动物福利,还能使动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费用进一步降低,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每次动物实验之前,应对所需实验动物的数量进行精确计算,即在确保获得同样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减少动物数量,尽量避免动物滥用,提高每只动物的利用率。例如在实验准备时教师要根据实验人数和分组情况来订购实验动物,这样既能使每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又不至于浪费动物;对于实验过程相似的项目,应倡导合并到一起来完成,甚至可以打破传统上的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的综合实验项目,这样既减少了动物的使用数量,又使学生对综合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以重复性的验证实验为主是以往动物实验教学的一大特点,而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3R原则中替代原则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开发成功的离体蛙心灌流系统、离体小肠平滑肌系统均能很好地模拟观察各种体液环境及药物对离体心脏及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这些模拟系统通过图片、动画及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们在不用实验动物的前提下来熟悉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对于必须使用动物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笔者倡导尽量使用低等的小型动物来做实验,避免使用高等的大型动物。

优化实验程序也是减少动物痛苦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或观看教学录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就已充分熟悉动物麻醉、药物注射、动物解剖等实验步骤的要求,并在进行实验之前,向学生讲解实验动物为人类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动物福利的理念,尊重实验动物的基本权利,在实验课堂内形成一种强烈的关爱动物的氛围。在实验操作中,要正确、温和地对待动物,杜绝虐待行为。例如抓取、固定动物时要严格按照动物福利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进行;实施动物手术操作时,应术前麻醉,术后护理,尽量减少动物痛苦。此外,要充分利用无创血压、心电描记等无创伤手段来进行相关实验,在保证动物重复使用的同时减轻动物的痛苦。

3.2培养高素质实验教师  在动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念,教师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动物保护立法、动物饲养管理、动物保健救护、动物检疫防疫、动物行为学等。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任课教师可以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等理念贯穿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中,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执行3R原则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并充分理解保护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生态哲学的体现,也是实验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3.3生态哲学观点的普及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观测,可以获得真实、科学的结果来验证生物医学的假说,而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后得到肯定的假说就可以上升成理论,为破解生命密码,攻克科学难题奠定基础。从这一点上说,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而它的存在一定会伤害到用以实验研究的动物。动物实验是医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一些学生对使用实验动物存在抵触情绪,而动物福利的理解偏差往往是,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乃至家庭教育都会单纯地把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的原则”、辛格的“动物解放伦理原则”等生物中心主义世界观误认为是绝对的伦理原则,而忽视了把“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以及发展中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适度消费和再生利用的世界观传授给学生,以致学生出现片面理解动物福利理论的情况。

以生物平等主义为基础的生物中心论,推崇尊重生命,这种境界对人类的道德完善有所帮助,但这种世界观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正确而合理地适度利用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适度的、基本的物质需要,并且考虑“人-社会-自然”系统的整体性,使社会、经济、生态均得到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哲学的理论观点。由此可见,动物实验与生态哲学并不矛盾,生物医学实验中关注动物福利并不是拒绝使用实验动物。

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态哲学的上述观点,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重新反思动物福利问题,以逐渐消除学生朴素、片面的动物保护观念。任何“只考虑人的需求”或者“只考虑生物圈的整体性”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而科学的、少量的动物资源的利用并不损害生态潜力和生态完整性,关注动物福利也并不是完全、绝对地拒绝使用实验动物。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摆脱动物实验时的担忧与恐惧心理,在重视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实验动物。

4结语

篇4

关键词:网络教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应用探究

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网络教学是以《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为基本框架,结合国外教材进行整理和编写的教程,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教案库、图片、案例库、知识拓展和习题库等。其网络教学课程内容有课堂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总纲和介绍、在线学习和多媒体课件下载、素材资源系统和名词词典解释系统等多个板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课件的下载,方便学生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和观看。在素材库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为教师提供参考,帮助学生自学。免疫学学科有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名词解释,难以理解的内容较多,病原微生物学知识比较繁杂、琐碎,有很多的抽象的病原体形态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现代多媒体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病原微生物学内容复杂烦琐,免疫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有些内容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师依然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在网络教学中有很多的录像资源,通过录像把具体过程展示出来,能够避免教学中的抽象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网络教学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和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课件,将更多的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丰富网络资源。学生在参阅资源的同时巩固了课程知识,开阔视野。大量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关于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问题,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导致该疾病的免疫学方面的原理、疾病所呈现的症状或者疾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疾病发生过程中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和疾病防治重点等,通过整理设计成问题式教学资料编入网络教学资源中。教师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案例问题,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指定的网络等方式进行资料查阅和相关文献的阅读,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合作得到案例问题的答案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并且拟订出相应的方案及实践中重要环节的注意事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述。最后老师做出相应的教学总结,将小组的讨论课件整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资料。

三、课堂教学评价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浏览网络平台的访问率、浏览的版块内容和浏览的日期时间,了解学生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情况。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学习成绩的终点式评价转变为学习过程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在评价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在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后,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教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例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由原来的90个课时缩短到72个课时,教师可以将减少的课时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在网络教学内容完成后,再配以相应的自测题,最后将学生学习访问情况和自测题成绩相结合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部分。学生可以把课堂实验的结果图片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把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公布在教学平台,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四、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形式的约束。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去搜集相关知识热荩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护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疑问或者疑惑。教师单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的回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前版块”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有一个好的约束和指导;设置“疑问讨论”版块,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及时给予相应的解答;设置“常见问题”版块,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问题,对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培养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设置“留言”版块,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分享教学心得和一些学习小策略等。网络平台的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促进教学发展。

五、结语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网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网络教学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 萍,韩晓伟,侯殿东,等. 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127-128,130.

[2]周 宏,李 欣,王 芳,等. 中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2-34.

篇5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D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B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D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C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D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D)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B)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C.E)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D.E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B.C.E)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B.C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A.B.C.D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40.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答: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篇6

摘要: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初中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作为一门信息学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教学效果,需要初中计算机教师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 计算机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日益深入,计算机学科教育己成为初级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之一。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但是面对较多的教学内容,而学时又是相当少的情况下,如何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就要教师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初中计算机的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组成)、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的简单工作过程,为以后学习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感染等,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操作系统基本命令的用法(常用的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使学生快速准确地输入计算机的有关命令。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汉字输入法和中文处理方法(区位输入法、拼音输入法、联想输入法和认知码输入法)、WPS软件的基本编辑方法、文稿输出及编辑技巧等,提高学生的上机水平。

5.掌握BASI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简单的BASIC程序、转向语句、循环语句)等。学会编写一些简单的统计程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职业道德。

二、 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方法

1. 兴趣教学法

大家都知道,汉字输人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2.任务教学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 演练结合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在我校,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1、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2、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3、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4.表扬奖励法

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大多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结语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师要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时的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薛玉阔.浅析提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6(23).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趣教学;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了,才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初中数学在多数学生心目中是一门极为抽象和复杂的学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普遍存在着教学古板、内容枯燥、趣味性低等问题,这就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甚至谈数色变。下面,我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精彩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这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设置精彩、合理的导入语,这样不仅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的性格特点,如果我们的新课导语设计得不够精彩、不够具有趣味性,这节课就很难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导入语,以此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数学概念的知识要点,而是对学生说:“李明正在跟几个朋友在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的冰面上出现了裂痕,这时李明赶紧让自己的朋友分散趴在冰面上,然后离开了危险区。你们能不能思考一下李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学生都开始窃窃私语,并和周边同学小声议论着,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继续说道:“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你们想不想学?”学生齐声回答:“想!”这样,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立马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和强烈的探索欲,并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原本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开始出现在各学科的教学舞台上――多媒体技术。它具有集图形、文字、视频、动画、声音于一身的教学特点,能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可以充分唤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初中数学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的学科特点,这对于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过渡的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技术恰好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以其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和动听悦耳的听觉效果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既能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教学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如果我们利用传统教具粉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画出反比例的图象,既浪费时间,学生又不好理解,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给学生展示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而且多媒体技术还具有放大功能,这样学生能看得更透彻、更清晰,然后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并试着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一些性质特征,以提高学生对函数图象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

效果。

三、利用激励性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人人都喜欢表扬,尤其是学生,一句鼓励和肯定的语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并产生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并且使用赞美性质的语言,以鞭策学生继续奋勇向前。比如,我们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一些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如,让学生回答我们提问的课堂问题和做后面的课堂练习,然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如,“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想到。”“答案很标准,你的进步越来越大了,继续加油啊!”“不要着急,慢慢来,虽然回答的不够完整,但是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可以向学生传递出我们对他们的肯定和欣赏之意,这时学生就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途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以创新总结出真正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激趣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8

一、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

1、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持久性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强初中物理的教学研究,改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学习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其中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概念是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建立的,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艰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枯燥的讲解会使学生乏味,缺少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有利于化解教学难度,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对于磁场、大气压等抽象的概念,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来引入,使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形象化,既化解了教学难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

二、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同时,初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渴望新知识、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家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从而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大胆猜想,把原来由教师设计实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总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主动状态和好奇心,彻底走出灌输与被灌输的填鸭式教育。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13-15岁的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的认知水平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语言信息进行分类或图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方法上多从具体形象实例入手,尽量做到语言形象、实验直观,通过比较、类比、分析、综合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如在进行光学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等。这些言语在知识结构中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研究教材和提供高质量的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把握关键。精心设计的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高质量的练习。同时,课堂练习是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对教学结果的反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学必须注重课堂练习,精心选择、设计练习题,将知识渗透到习题之中。做高质量的习题,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类难题。

4、合理利用多媒体

篇9

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基础医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率不可能多(约占20%~30%),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本科课程的“压缩版”用于医学高职教育,存在学科分类过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分离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展示,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到乏味而难于理解和记忆,临床课基础医学知识点的重复,消耗了本已很紧张的学时。医学高职教育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掉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的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2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2.1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现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即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提出“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围绕临床问题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到本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整合主要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保留学科系统,但在课程实施时相关学科同步或穿插。如在组织学学到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时,会在前后1~2周之内在解剖课上学到前腹壁的大体结构,在生理学课上学到胃肠道运动、分泌和吸收的机理。同时聘请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安排临床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述与骨、血液、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及循环、淋巴、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相关的临床内容。另一种融合是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计划,以病例为驱动,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如“肌肉骨骼医学”包括解剖、影像、组织病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Ⅰ”包括神经解剖、组织病理、神经生物、影像、药理和病理生理学等。两者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国内高职课程整合的探索开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把“结构与机能”整合,按器官系统“正常与异常”分类,如“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另一类是对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点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根据临床所需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如“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等学科,以达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作者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经过大量临床需求调研,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从病原生物、免疫、遗传等不同角度,从分子、细胞、组织、系统不同层次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逐渐能够整体地、多因子地、辩证地认识疾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的机理,并能使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易于接受。

2.2课程整合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比较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提示课程整合即应考虑到基础医学课与临床课的有机结合,也应考虑到“结构与机能的适应性,群体与个体的变异性,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还应适应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条件。将“结构与机能”整合,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多视角理解生命过程及结构基础,此点值得借鉴,但从正常到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正常与异常”截然分开易于产生误导,此种整合存在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借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OBL模式。将疾病发生的病因、发展与转归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可以使学生整体系统的初步认识疾病,适合于医学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但究竟应该精简哪些内容,由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网络性,需要不断探讨研究。建议成立由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师组成的课程整合课题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完成工作过程需求的知识点,剖析各知识点并将其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整合不是各课程的叠加,而是被整合的各学科逐渐合理融合。课程整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及其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授课或讲座使学生建立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一般规律概括的整体认知。随后再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即课程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结合进行。

3结语

篇10

1.1美国护理教育,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已有100年的历史。它认为护理教育应开设在高等学府里,从事专业护理工作的最低学历就是学士学位。在课程设置上,早在60年代,护理教育中就引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1.2日本、加拿大等国护理教育,其一开始与我国相似也从中等教育开始,但在1985年,日本取消了护理中等教育,2000年,加拿大、德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已全面实行护理高等教育。日本、美国等国的护理教育都已进入高等教育,其对解剖教学是非常注重的,日本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时数为320学时。除了传统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方法外,以问题为中心(PBL)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正在广泛的应用。美国解剖学总共45个教学单元,PBL教学开展非常广泛,并有临床教师参与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多而新,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需课后进行网络辅助自学。日本、美国、巴西、瑞典等国非常注重实验课的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开展局部解剖课,平均6~8人一具尸体。在注重能力的同时,对人文社会科学也很注重。

2国内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