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篇1

不能再靠印票子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拉抬实体经济的道理,在2013年中“钱荒”出现时就已经被充分讨论,且形成了基本共识。现在碰到流动性紧张,部分市场人士转而希望货币供应闸门打开,一方面固然表明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之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被各方寄予厚望的盘活货币存量至今尚未见效。没有新的货币增量,又未能盘活存量,市场人士对流动性偏紧的抱怨也就不难理解。

但为今之计,货币当局和高层决策还是应从长远出发,顶住压力,慎开货币供应闸门,否则中国经济很容易重回量化宽松以及低效投资拉动老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前功尽弃,短痛虽缓,长痛更甚,绝非中国经济之福。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局看,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两项改革渐成加速之势,因此在2014年货币存量调整更须加快进行。日韩等国金融改革的教训表明,在有大量僵尸企业和僵尸贷款存在的情形下,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会大大增加市场风险: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债务缠身,无力应对市场竞争压力,渐成僵尸银行;此前尽享优惠利率的传统大型企业无力应对利率市场化前期必然出现的高利率压力,利润下滑,新债难举,旧债难还;此前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纷纷加大在国际市场的举债力度,短融长投。种种风险叠加之下,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便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

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初衷,是为了让市场发挥对金融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作用,从而汰弱留强,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足够的金融资源,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也让真正能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存活得更好,从而打造一个畅旺的金融市场、一批强健的金融机构。

然而,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中国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具备基本“生理条件”,才能闻鸡起舞,对市场信号进行正反馈。一个债务缠身、有隐患的经济体,不易应对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挑战,甚至可能产生负反馈。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价格闯关失败虽然有多重因素,但大量国企对市场价格信号根本“无动于衷”是最根本的原因。

虽然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能推进相关改革,但必须妥善权衡推进次序、速度和市场主体可承受能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使改革真正能够发挥“倒逼”作用,并进而通过市场主体行为的改进为下一步的改革增添助力,从而使改革与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如果不顾现实条件约束,动辄以闯关心态冀望“倒逼”,则可能适得其反,令改革与发展双双受损,反而令改革被污名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盘活货币存量,只要下定决心,总能找到办法。卡住货币闸门的初衷,是希望遏制住“借新还旧”资金空转的恶性循环,而要通过盘活存量将资金导入实体经济。然而存量不会因为增量的中断而自动盘活,需要通过一番痛苦的重组才能激活,换言之,想要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就走出债务困局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各方必须在厘定责任的基础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承受一定程度的违约风险。不如此不足以盘活存量,所谓去腐方能生肌,出清才能轻装上阵。中央、地方和银行如何分头消化相关不良资产,既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又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首创精神,同时还应以市场化手段为主,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公开公正处置,避免造成新一轮国资流失。

除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对于那些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优质基础设施资产,也应以多种金融工具加以展期和盘活,以期投资收益能够提早反哺实体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不妨对社会资本多让渡一些利益,既盘活存量资产,又激活民间投资,可谓一举两得。而金融产品的丰富化,又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篇2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多年来主要由于信用环境、行业政策、行政干预等原因形成的,对于农村信用社信贷存在的风险,不能简单的就化解论化解,必须把其置于发展和变革的环境中,在变革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发展中消化存在的风险,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 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理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对症下药。笔者建议:

一、综合运用多种清收手段

集中精力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是当前形势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既重视信贷资产总量的扩大,以增量稀释存量,又重视以前资产存量的清收与盘活,把优化增量与 盘活存量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着力点。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要继续实行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人制度。 对不良贷款要按形成原因分为:行政干预、党政干部、金融系统干部职工及家属、信用社人员发放的明责自清贷款等几种,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上报党委政府或请求有关部门协助、督促清收。

(二)运用各种手段清收不良贷款。 摸清情况,搞清信贷风险底数,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状况是清收不良贷款的前提。在对不良资产新老划段的基础上划分具体责任:对个人违规操作形成的不良贷款要追究经济或刑事责任;对其他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可仿照商业银行成立金融资产管理机构,专门组织收购管理。要运用多种手段清收欠贷欠息,尤其要注重各级政府的力量,提高清欠效果。

二、强化管理工作

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农信社增收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农信社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认真落实,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达到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的目的。

一是坚持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始终是信贷工作的生命线。要在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上下功夫,严格贷款的发放和使用,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二是加强信贷审贷分离制度,要健全严密的信贷手续,通过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严防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三是适当压缩信用放款,规范抵押合同,完善担保手续,全面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历史的经验表明,信用贷款风险最大,要想规避信贷风险,实行动产及不动产抵押可以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点,相对能较好地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因此,尽管发放抵押贷款,涉及到要到各种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协调,放贷手续要比信用贷款手续烦琐得多,可能会流失一部份怕麻烦的客户,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其发放效果比信用贷款效益要高得多。

三、进一步加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篇3

1.结算资金回笼男的状况依然存在

当前,石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石油企业中,应收账款过高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很多的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巨大且账龄长,影响了该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该企业财务问题恶化。例如许多企业在对因信用政策、客户信用、结算因素、管理因素、金融工具因素等方面产生的应收账款金额没有很好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不去查找怎样避免账款存在的方法,则很难让这些方面的应收账款金额减少甚至消失。

2.资金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的石油企业就资金控制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已经下达,但很多的企业还只是停留在对书本的学习和理解阶段,并没有根据新规范的内容来对照检查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生产员工只是一门心思的生产操作,对原材料的来源和剩余皆不过问;销售员工只负责推销,对销售款项的取回无责任;财务人员只负责记账与结算,对各项款项是否符合财经制度不予监督。种种行为都导致了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混乱,也加速了企业的资金紧缺。此外,由于石油企业本身对资金风险防范的不重视,当国内石油企业对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资金投资风险和结算风险的增加,导致石油企业在资金管理和控制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加强石油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管理的措施

1.明确投资目标责任制,强化决策管理

石油企业往往都是高投资高回报,这就使得企业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所以,企业要形成科学的决策制度,明确企业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决策者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坚决避免垄断决策或无人决策的局面。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对需要大量资金投资,成本较高,收益较慢的项目进行适当削减,关掉无效井,切实有效地降低低效无效油的产量,将空出资金投放到高效井的开发中,从而形成最大的投资效益。

2.挖掘内部潜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石油企业内部的资产存量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所以企业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处理“挤压、报废”的物资,盘活资产存量;同时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财产清查,对众多的应收款项进行分类处理,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回收,对员工或管理者的差旅费做到以物抵账、以货抵账的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资金储备量,杜绝库存过大和储量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减少资金的使用。

3.加强资金预算制度,抓好资金控制

对于该措施,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大资金预算的覆盖面,将企业所需要用的全部资金全都纳入资金预算管理中,不允许有任何资金游离与预算管理之外,将计划外投资扼杀在摇篮里。

②拒绝先项目后资金的方式,禁止搞资金赤字预算。

③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将银行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统一资金支付方式,有效地防止计划外工程和资金外流,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④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大程度减少资金流出。

4.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目前石油企业普遍存在高消耗、高浪费的现象,这主要源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将目标成本与各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让员工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工作,解决了员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从根本上减轻了资金的压力。

三、总结

篇4

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一)市场供求相对固定,经营模式粗放

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存贷款为主的粗放经营,盈利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处于结构单一、需求旺盛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下,形成了固有的“卖方市场”理念,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相对较为死板,加上信贷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于支农再贷款、利率、长期占据农村市场等政策及现状的优势,稳定的获得超额利润。

(二)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衡

一是信贷投放额度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多样化、大额化、长期化的信贷需求,以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贷款品种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明显乏力,从张掖是情况来看,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高于75%,而目前我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3家,家庭农场1308家,专业合作社4048户,种养殖大户1000多户,这部分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平均在200万元以上,农村金融机构很显然在支持能力上较为欠缺。二是信贷供需期限存在矛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形势的多样化使其对信贷的需求在期限上存在多样化,我市设施农业的平均生产周期为3~5年,但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大多为期限在1~2年的短期贷款,很显然贷款期限与集约化、专业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三)资产负债规模不匹配,风险隐患较大

为追求利润目标,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投放上的态度较为明确,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存贷款在存量上的严重不匹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基本上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虽然盈利空间相当客观,但信贷风险也相对较大,就2015年底来看,全市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610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1.39%较年初增加了14832万元,增幅高达131.52%,而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安全。

二、目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产业转型期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当下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户金融需求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就是挡在农村金融改革面前的一座座大山,突出表现为:

(一)客户需求面临多样化选择

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以产能规模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逐步被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等新型产业结构所取代,从农业发展来看,以往粗放的、零星的经营方式将会逐步被集约化农业、专业化农业、设施化农业取缔,从金融角度来讲,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将会由现在的农户小额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逐步向符合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发展的大额化、长期化、灵活化转变。

(二)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

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同业机构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仍坚守着小额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较为低层次的信贷产品,虽然在信贷创新的过程中也在尝试新产品与服务的推出和推广,但对于产品创新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基本上没有变化。产品与服务体系明显落后于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普惠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等方面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除基层网点,便民服务点等固定终端,移动服务终端的推广和使用也相对落后。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模糊,科学性差

我市法人金融机构目前是使用的利率定价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由省联社开发,但并不存在专门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系统,只是依附于信贷管理系统设定的上下限控制各法人机构利率执行。另外就现行做法是存款利率保持基准利率1.3倍以上,贷款利率基本上采用利率浮动幅度=∑(浮动系数×权重)×100%的计算方法,浮动系数和权重仅分为企业贷款、自然人贷款和其他贷款三部分,具体执行时基本上采取“一刀切”。并未采取以SHIBOR或者LPR为定价基础进行科学合理定价,在这种模糊定价模式下,由于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没有建立对贷款对象进行细分贷款定价机制,缺乏信用评定标准等划分指标,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基本无定价策略,甚至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形成与成本、风险等指标完全脱节。

三、农村金融如何更好的加大侧供给改革

(一)优化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紧紧围绕地方产业调整,逐步降低“两高一剩”等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对信贷资源的无效占用,加大“僵尸企业”信贷投放的清收力度,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将信贷投放领域向“双创”基地、众创空间转变,针对新办企业、新市场、新模式开发信贷产品,着力提升信贷资金在传统产品将本增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产业培育、新业务孵化等重点领域的合理投放。进一步盘活全市企业的技术资产、知识资产,形成“金融+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成果”为主要模式的融资理念。

(二)盘活存量

就农村市场来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是农村最大的存量资产,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力气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充分激活存量资产,环节农村融资困境,并及时总结经验,将更多的存量资产列入可盘活范围,比如对于种养殖大户来说,蔬菜订单、存栏牲畜等均是可抵押的存量资产。

(三)优化增量

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紧紧围绕中央对于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和杠杆率,加大对新兴产业、农民生活服务、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扶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信贷资源配置与国家战略、产业转型等方向一致,进一步实现信贷资源在高效领域、惠农领域以及绿色领域的有效投放。

篇5

关键词:烟草行业 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 对策

一、新体制改革下我国烟草行业的特点

(一)实行多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2005年,烟草行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构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省级公司、市级公司三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理顺了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总公司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省级烟草公司退出生产经营领域,代表总公司对所属市级公司进行管理、行使出资人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市级公司作为省级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突出其市场经营主体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理顺产权关系后,烟草行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烟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对总公司、省级公司和市级公司在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作了详细划分,逐级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对行业资产经营管理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此外,还制订了投资收益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规定和办法,使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形成配套、系统、完善的体系。

(三)股权高度集中但经营管理权相对分散

烟草行业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形成层层控股并且股权高度集中的体系,总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包括卷烟生产企业以及商业企业等)进行全额控股,极大地规避了股权分散所带来的资金安全上的风险。虽然股权高度集中,但烟草行业的管理体制依旧采取分权管理模式,各级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自,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融资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活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四)资产总量较大但资产营运效率不高

近年来,烟草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总体来看,烟草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行业平均资产负责率仅有20%左右,远低于其他行业水平,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都在两位数以上。但随着行业生产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加大,行业的国有资产总量快速增长,从资产运营效率来看,还存在资产利用率不高、低效能资产和闲置资产占一定比例、资产流动性下降、资金收益率低等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仍然较大。

二、关于烟草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建议对策

(一)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树立正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

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观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提升全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尤为重要,这是进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基础,在实践方面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牡ノ观念向多维观念转变

在进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评价工作时,不应该按照原先的标准,仅仅从国有资产的数量以及金额单一指标来看,而应该关注更多的层面,更多关注资产的结构和质量,建立多维度体系,将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变化比率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使得评价更为客观。

2、从静态观念向动态观念转变

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仅仅是看结果的增减,更应该关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关注企业是如何通过改善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静态观念转向动态观念,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多地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产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益等方面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从企业治理角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度

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良性运营的必要保障。改革之后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自上而上从总公司到基层企业,分别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烟草行业应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制度化建设,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制度,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干部职工。健全企业内外部监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资产的功能以及资产的质量等定期进行监督评价,促进企业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科学合理投入,减少因投资不当造成的资产闲置、利用率低的不良现象,以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从内外部保证企业有效治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惩治不法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三)从内部风险管控角度,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预估的风险,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往往伴随着经济的损失,烟草行业在风险管控上应该更加提高重视程度。为了确保实现整个烟草行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十分必要,子公司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己的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对可能影响资产保值增值的各种因素和事项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和评价管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此外,建立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确保烟草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决策机关负责制定战略目标,对风险的管控负总责,管理层负责对风险的经营,执行部门负责计划的实施,对风险执行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风险的评价负责。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保证烟草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

(四)从营运效率提升角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经济资源,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是提升资产营运效率的根本措施。烟草行业应不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促进行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不断提升行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本收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发挥资金优势,提升资金收益率

根据烟草行业货币资金量大面广的特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盘活存量资金,挖掘货币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增强企业资金“造血”功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存量资金优势,拓展投资新渠道,调整资金结构,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存量资金收益率,提高资本运作水平。

2、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烟草行业除货币资金外的存量资产总量也很大,盘活使用好这部分资产,降低资产占用规模,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不仅能够带来新增效益,还能减少可能的损失浪费。对闲置存量资产,可采取出租、调剂使用等方式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企业收益,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对确属闲置、利用率较低的国有资产,可采取评估后公开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合理处置,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同时还要坚持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不断提高资产配置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能力。

3、强化投资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规范烟草行业的投资行为,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烟草企业要牢固树立资本成本观念,合理控制资产规模,高度重视投资收益,加大企业资本规模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关联度研究,推动企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化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化集约增长转变。严格规范烟草企业股权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全过程管理,健全重大投资报告核准及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资风险防控机制,保证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切实提高投资回报率,提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

4、加强监督管理,整合多元化投资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是烟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目前,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多,产业结构分散,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整合多元化投资。加强多元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多元化企业整合优化,提高多元企业投资收益水平。

(五)墓娣豆芾斫嵌龋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夯实国有资产工作基础,是保证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烟草行业要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提高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强化产权管理

产权管理是国有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产权管理,能掌握国有资产的总量及分布状况,监测产权变动情况,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要严格执行烟草行业产权登记和年检制度,加强权证管理工作,健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机制,确保国有产权清晰、资产安全完整。

2、加强资产处置管理

坚持烟草行业资产处置预案管理制度,在对存量资产运营状况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资产处置管理,严格审批、处置、评估程序,加大资产处置后续环节跟踪管理工作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确保资产处置行为合法、合规。

3、推进信息化管理

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监管是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行业要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步伐,依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逐步构建国有资产动态控制、多元应用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小平.EV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概念[J].经济学家,2005,01:68-73

[2]张登高.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钢贸类贷款;风险;思考

近年来,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全国钢贸行业整体处于疲软状态,市场信心明显不足,钢材价格不断下跌,交易清淡,需求不足,钢贸业务经营受到严重影响,钢贸行业告别利润丰厚的黄金时期,行业发展步入了薄利的“新常态”。作为对市场预期相对较弱的农村商业银行,在本次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同样在钢贸行业贷款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尽快处置化解钢贸贷款风险,盘活存量信贷资产,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是农村商业银行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钢贸类贷款存在的的问题

1.钢贸行业贷款风险集中

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条件限制,对市场预期不足,已形成的存量不良的款中,相当一部分是钢贸类贷款。并且,部分目前在正常类科目反映的钢贸贷款已存在逾期或欠息情况,钢贸类贷款风险较为集中。

2.联保贷款存在较大风险

目前农商行的钢贸行业贷款,除个别采用钢材质押担保形式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以企业联保形式出现。联保贷款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有效解决部分市场商户虽有旺盛的融资需求,却没有合适的担保抵押条件而研发的信贷产品,其基本要求是要在市场方提供兜底担保的基础上,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市场商户的现金流水进行审查,通过后由3-5户商户自发组成联保小组,给予授信,帮助其实现经营周转的信贷业务。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机构片面追求业务亮点,重视经济效益忽视风险管控,不但去除掉了市场兜底担保这个最重要的控险基础,而且简单地将联保贷款扩大,由商户联保衍生出企业联保,授信金额也迅速加大(有的单个企业已到了300―400万元,3家企业可以达到1000万元以上)。这种企业联保的贷款方式从出现之初就存在较大的缺陷。即会发生一家企业因各种原因无法归还贷款本息,处在联保业务中的其余2-3家企业会因为担心替其代偿,导致能归还本息企业也不主动归还,进而使整个联保企业贷款全部形成不良。

3.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现象

伴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制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农村信用联社建制将会被新的、更合理的、更适应市场发展的农村商业银行所替换或取代,这其中就包括机构领导的变化。改制过程中,个别新机构领导存在趋利避害的心里,形成了“新官不理旧账”的事实,导致一味扩大风险外延,将有过欠息记录,或者暂时经营存在一些问题的钢贸贷款,甚至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钢贸贷款,不管风险大小,都划为不良贷款,人为加大了风险贷款数字。

4.清降思路及措施仍不到位

由于受市场环境、联保方式以及借款人地域特点等因素影响,存量钢贸类贷款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在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涉及钢贸类贷款的机构能够积极开拓思路,查找当事人或担保企业,主动联系商会,千方百计地开展盘活化解工作。但仍有部分机构思路不够开拓,措施仍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观望情绪,需要在后期共工作中迎头赶上,下茬开展钢贸类贷款盘活化解风险工作。

二、明确责任,一户一策地开展盘活化解钢贸类贷款风险工作

农村商业银行应坚持“锁定台账、明确责任、分类处置、逐步化解”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钢贸类贷款风险的盘活化解工作。

1.全面排查,摸清风险底数

相关支行要对辖内钢贸类贷款风险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客观全面地掌握资产风险实际状况,按照贷款形态、担保方式、到期情况、欠息情况、户籍状况等建立风险贷款台账,夯实风险底数,为进一步化解资产风险奠定基础。

2.一户一策,制订化解方案

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摸排的风险底数,对已形成不良或存在风险隐患的钢贸类贷款企业,加强贷款管理,在做好存量不良贷款清降工作的同时,重点从“有效压降到期贷款”、“合理拆分担保圈”、“办理转贷展期”、“审慎办理新增授信”以及“通过商会化解等其他方式”5个方面出发,积极开展钢贸类贷款风险盘活化解工作。

(1)有效压降到期贷款。加大对存量钢贸贷款管理和信贷资金回笼力度,对经营正常的钢贸类贷款企业,到期必须全额收回。对有欠息记录的隐性不良贷款,加大催收力度,加强清收措施确保到期收回。

(2)合理拆分担保圈。在拆分担保圈过程中,必须重视原授信条件,只能增减不能削弱,且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具体业务办理过程中,要针对因1户经营不正常(另2户经营正常)导致出现风险的担保圈贷款,可通过由2户经营正常的借款人承担1户经营不正常借款人存量贷款的方式对原担保圈进行拆分重组。针对因2户经营不正常(另1户经营正常)导致出现风险的担保圈贷款,在要求其出具对原担保圈债务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承诺书的基础上,可将经营正常的1户借款人从原担保圈中进行分离,并重新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为其办理拆分贷款手续。

(3)办理转贷展期手续。对于暂时经营困难,但仍有还款意愿的钢贸类贷款,在全额归还欠息的基础上,尽可能追加有效的抵押担保,通过办理转贷或展期等方式,以时间换空间,逐步盘活化解风险。

(4)审慎办理新增授信业务。对于经营正常、信誉良好,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钢贸类贷款客户,可在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的条件下,在落实有效担保手续的基础上,通过办理新增授信业务,消除目前钢贸市场等待观望的消极情绪,推动盘活化解风险工作的有效开展。

(5)其他方式。要积极加强与借款人相关商会的沟通联系,通过商会或老乡的力量,协调解决异地客户不良贷款问题。另外,对于信用极差,有能力却不履行还款付息义务的借款人,可综合运用社会、行政以及司法手段,维护本行合法权益。

对于通过拆分、重组、转贷、展期等形式处置化解存量钢贸类贷款风险业务,具体方案上报总行业务主管部门审议通过后办理。对于新增授信业务,按照总行下发的信贷业务权限办理。

3.建立台账,明确贷款责任

农村商业银行要对全部钢贸类存量贷款逐笔建立责任人台账,分清发放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的基础上,开展盘活化解工作。同时,对因盘活化解重新办理信贷手续的钢贸贷款,包括拆分、重组、转贷、展期以及新增授信,全部并入责任人台账管理,在限定时间内压缩化解。对本次盘活化解后,再出现新增不良或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比照台账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盘活化解后,再出现新增不良或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按照台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积极主动,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工作

1.分类处置,逐步化解联保贷款风险

鉴于企业联保贷款的特殊性,故可以采用分类处置的办法:一是联保贷款参与方不允许全部成为借款人,即至少有一户参与方只担保,不贷款;二是联保贷款只能用于市场商户,不能用于经营企业。要在以现有企业联保贷款总额为上限的基础上,一方面对经营正常的联保企业,采用到期收回,调整担保方式的办法消化;另一方面对已经存在经营风险,可能最终引发损失的企业联保贷款,可通过追加融资性担保公司兜底担保,或引进新的不贷款企业进行担保的形式,以达到分散风险集中度,逐步消化解决的目的。

2.源头控制,防止新增不良

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做好存量贷款管理工作,防止不良贷款余额及占比出现反弹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新增贷款管理,将风险控制在源头。对于形成新增不良贷款大量反弹的支行,由总行严格执行问责机制,严肃追究支行领导班子责任。

3.落实制度,切实加强执行力

农村商业银行一是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要求全辖信贷从业人员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产生。二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对信贷风险的早察觉、早预防和早处置。三是要加强培训工作,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总行制度文件的基础上,加强对辖内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合规意识,提高信贷人员合规办贷的自觉性和执行力,确保信贷业务办理流程规范合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78-01

一、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衍生物。1987年9月,深圳市政府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第一块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先河,成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革命性标志。随着改革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深入推进,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一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土地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再开发和再利用;出让后的土地升值,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增值。

二、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界定不清。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一般都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明确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土地发展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既要代表政府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并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等工作;又要参与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开发商共同经营土地,便产生了政府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

2 土地出让倾向于高端住宅。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出让作为这一行业的起始点正在起到关键性环节作用。同前,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却飞速上扬,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土地高收益的倾向,居民房价收入比例超过国际标准3至5倍,引起中国大部分低收入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3 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及征用补偿机制不健全。

土地储备中心在征购、回收土地时,需要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等进行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导致很多郊区农村的农民出现了耕作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路的“困境”,拉大了城乡之问的差距和矛盾。

三、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等方面。

1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保障政府对城市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篇8

一、我县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目的

我县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几年来,对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强化政府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土地的市场配置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我县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纵观我县的城镇建设,不仅与发达地区的城镇建设无法相比,而且与周边市县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加快我县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依靠财政支付十分困难,导致城镇建设、项目建设与资金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但从深层次看,是我县没有把县域土地资源进一步引入到市场机制,没有把县域土地资源变成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良性经营,以此来促进城镇建设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正是基于这种经营城市创新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因此,我县应该进一步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改变以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旧的土地管理模式下多头管地与多头供地的格局,收紧地根,变多头管地和多头供地为“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政府统一管地和统一供地的新模式。

二、我县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现状

我县土地收购储备工作起步于20**年7月,成立之初,是在县政府的组织牵头下,由相关部门的领导参与组成**县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下设**县土地储备中心,挂靠县国土局办公,中心主任由县国土局副局长兼任。其工作职责是:受县政府委托在县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管下,代表政府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土地收购储备的任务是将需盘活的土地收回、收购、征用及置换后予以储存,并通过土地一级开发利用和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形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并根据《张家口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的规定,设定了可以实施收购储备的土地范围,即1、城镇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无主地;2、县政府统征的土地;3、土地使用期限已满,依法收回的土地;4、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5、依法没收的土地;6、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其它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7、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8、因实施城镇规划和土地整理,县政府指令收购、收回的土地;9、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县土地储备中心收购的土地;10、其它需要储备的国有土地。储备中心资金运作受县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具体到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的资本全由银行贷款解决。

基于这种机制的实施,我县土地储备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从我县经济建设大局出发,以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和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地,努力实现“以地生财”,充分彰显土地资产效益。运作几年来,共收购收回土地5宗,面积40.06亩,总计土地出让金258.39万元,实现政府纯收益67.37万元。尤其是在20**年8月27日,首次敲响了**县国有土地拍卖第一槌,单亩成交价达16.50万元,是当时同等区位地价的两倍有余。但纵观我县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总体态势而言,在其运作过程中,取得一定发展和成绩的同时,又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我县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土地收购储备的资金运营上,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

2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通称15号文件)明确提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可划拨部分土地收益用于收购土地,金融机构要依法提供信贷支持。这是中央以文件形式第一次对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明确收购储备资金的主要来源提出明确要求,是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政策依据。但我县在土地收购储备资金运营上,虽然有15号文件规定可由县财政拨款或向银行贷款解决,但在实际运作上却是步履艰难。县财政部门无力拨款,资金只能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这样不仅加大了土地储备成本,增加了储备风险,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升值潜力,但运作周期长的地块不敢储备,也无力储备。基于以上情况,在进行土地收购的时候,土地储备中心就只能采取其唯一的一种收购方式----协议收购来运作。但这种收购方式在运作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先协议收购,后出让补偿”的方式,所以在对土地进行收购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存在两方面的不利:一是不利于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成功收购。由于这种收购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赊帐式”收购,所以在收购有些土地特别是所谓的“黄金”、“抢手”地块时,由于用地意向者较多,原有土地使用(所有)权属单位人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就往往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将本应该纳入土地储备库或应该经过收购储备推向市场的土地,擅自转让或买卖于他人,从而导致收购储备工作陷于一种尴尬被动的局面;二是不利于政府获取更多的收益。因为协议收购或多或少地会存在土地使用(所有)权属单位人向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讨价还价的可能,从“利息”和“付款周期”等角度考虑,“赊帐式”的收购往往是“让利式”的结果。

2、存量储备土地较少,土地储备库空虚

在土地收购储备的实际操作中,规避土地收购储备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一些本应纳入收购储备的土地被纷纷转手,政府收益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工矿企事业单位等,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其它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以及应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根据相关规定,本应纳入土地收购储备,但土地使用权人却拒绝收购,私自买卖或者以房屋租赁、联营联建等名义擅自转让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等方式进行着私下里的交易,导致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致使我县存量储备土地较少,土地储备库空虚。

3、集体土地的大量非法入市,严重影响土地的收购储备及储备土地的处置工作

收购储备土地的最终目的是要经营土地,而经营土地的目的是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在这个前提下,使土地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资产价值。但我县的集体土地特别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及周边基础设施较好的集体土地大量非法入市,严重影响我县土地的收购储备及储备土地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集体土地以“非法批地入市、非法占地入市、非法出租入市、非法转让入市”等形式进入土地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和无序的用地行为,土地价格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在与国有土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对国有土地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我县土地的收购储备及储备土地的处置工作,也严重影响我县经营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思路

1、以新思路解决存在的问题

我县土地储备中心储备资金缺少,财政拔付仍有困难,只能依靠协议储备,但协议收购又不被土地使用者所认可,推行起来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县必须要有新思路。

2、把县上谷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储备库

根据我县企业改制情况,县上谷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已完成改制任务,有大量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目前尚保留划拔用地性质,可由政府协调将其拥有的各乡镇中的部分粮库用地纳入土地储备库,使土地储备中心真正做到库中有地。这样,一可向银行融资,二可通过土地一级开发,改变土地用途、增大容积率及公开出让等措施,提高地价,做到储备土地的保值增值,为政府创造更大的收益,也为土地储备积累起宝贵的资金,使土地储备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土地储备资金得到保障后,中心将对区域位置优势明显地段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储备,通过征收环节,使其成为国有建设用地,并进行土地的一级开发,使其具备供地条件,适时推向市场进行变现,使土地储备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样,“雪球”滚大了,就有能力和精力优先储备政府支持的项目用地,充分满足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引进项目对土地的需求,真正发挥出土地储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篇9

关键字:固定资产 建议 问题

作为医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固定资产是一个医院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综合反映医院的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目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到来,医院固定资产的比例不断增大,医院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管理制度不健全, 职工管理意识淡薄, 设备购置盲目, 核销处置不及时, 等等,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确保其安全、完整,使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目前医院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试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及建议。

一、 医院固定资产和核算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存在盲目性,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 由于缺乏责任心或某些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管理者比较热衷于买设备、搞基建,在事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忙地购置,结果导致购进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责任不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部门、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总账、管金额;总务管房屋、家具;设备科管设备,各部门无明细账或明细账不健全。各领用科室无责任人管理财产,无收、发、维修记录。 固定资产经常几年也不盘存一次,已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核销,造成账实不符

(3)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许多医院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都在不断地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和添置、更新仪器设备,但往往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对其实用性、重复性关注不够,在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相互攀比、盲目购置,使高投入无回报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医院在没有充分了解大型和贵重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在培训人员还难以达到操作技术规范的要求时,就购入仪器,结果造成仪器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随着技术损耗和自然损耗,很快被淘汰报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改进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建议

(一)摸清家底,建账立册,定期清查,盘活存量

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清查,清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还要对资产的盈亏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效率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改造时,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淘汰做到心中有数。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和闲置。

(二)健全制度

管理的混乱,需要制度上的规范,这就需要医院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按制度管理资产,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等问题。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另外,对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调拨、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建立起相应的核算体系,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进行管理。医院的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账建制,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时,医院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

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按照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相关税费以及运输费等应归属该项资产的成本,借“固定资产”,二级科目可以设置“房屋建筑物”、“医疗设备”、“一般设备”、“家具”等子科目,贷“银行存款”科目等。这样可以避免漏记固定资产的现象。

(四)、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10

消防资金集中支付制度是以支队级单位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资金管理制度,是消防部队顺应国院务及财政部关于深化资金管理改革,强化部队财务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和主要内容,是部队财务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探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资金集中收付制度在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一)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未取得正面效益。

2004年5月,全国消防部队全面推开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历时12年,但效果却与“加强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管、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1.受人员编制制约,《消防部队财务核算管理暂行办法》文件抽离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重要形式,是在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会计主体法律责任、单位预算体制等五个不变的前提下,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各核算单位具体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对各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直接收付、单一账户、分户核算一种会计委派形式。要求各核算单位取消会计和出纳,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各核算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其运作模式看,就是“三分离一公开”,即会计业务决策与执行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会计凭证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而部消防局于2004年下发的《消防部队财务核算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核算单位仍设出纳,只不过在每月初将上月经费收支及资金来往的原始凭证上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核算罢了,而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核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至今,全国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的依据仍是这份试行文件。这份试行文件的精神显然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含义南辕北辙。

2.无集中收付制度支撑的会计集中核算弊端日趋明显。一是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九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记录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单位负责人须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账簿放在核算中心,核算职能和责任全部归到核算中心,造成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相互分离及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另外集中核算制度规定各核算单位仍是会计主体,要承担会计法律责任。如此,会计信息质量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却难于界定,现实中,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总是相互扯皮推诿,徒增检查监督人员的尴尬。二是会计核算职能越俎代庖会计职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实现强化基层核算单位财务监管进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标。显然,这里的核算包含了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而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另外会计原理告诉我们,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经营业绩评价、经济前景预测等,其中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是会计基本职能。可见,消防部队的会计集中核算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怪象横生。最为常见的就是基层出纳到核算中心报账时,核算中心会计一旦发现疑点原始凭证便不予入账并退回。须知,出纳报的原始凭证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结算手续,只差入账后的一张记账凭证了。退回凭证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会计账、出纳账及银行对账单相互严重不符。退回的原始凭证,未必就不符合形式、内容、技术、程序及法规要求,更多的可能是在结算过程中存在失误,这样的原始凭证是最难整改的。整改不了的原始凭证只能长期变异成“账中账”了,首先,出票方毫无过错不会退款,其次,整改后再入账,真账便会附有假账的嫌疑。这种怪状在消防部队财务管理中较为普遍严重。三是不利于实物资产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但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分离的结果就是导致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如接受外单位捐赠的固定资产,如核算单位不及时报核算中心作相应的账务处理,会计信息便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情况,从而造成账实不符,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这样,国有资产就很容易流失。

3.独立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难以适应国家现行经济制度的要求。首先,2003年财政部在充分肯定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用的同时,就指出要进一步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工作。其次,2013年7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在部署审计过后整改工作时,总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2014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014〕70号)。由此可以看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使资金注入实体经济,更好地在调结构上用活存量资金,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目前国家一项经济政策。为此,部消防局于2016年6月14日下发了《关于做好消化存量资金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武消【2016】174号)。而消防部队自2004年以来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各级部队仍是通过各核算单位设立相关账户分散进行、来往和拨付。这种传统模式的运作,既不利于部队资金的安全、足额、及时下达,也不利于资金宏观调控、经费重点调配、存量盘活优化,同时难以保障重点支出、提高资金效益。显然与我国目前经济政策要求不相适宜。

(二)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集中收付制度,可以深化会计职能,彰显管理成效。

资金集中支付制度作为预算执行环节的改革方向,是根据国情并鉴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而实施的一项财务改革,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也有其优越性。财政部提到的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并不是要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彻底地摒弃,而是要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发挥作用,这样能够对核算单位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规范的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

1.资金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实行财务监督和财务决策。实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就可相对分开,预算单位、集中采购机构、集中支付中心可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首先资金的拨付为按项目分笔直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增强了使用透明度,实现了对部队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从机制上防止了营私舞弊;其次,部队资金不再预拨到各预算单位账户,可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再次,实施资金集中支付,所有经费开支在预算申请时,就已审核,而且所有结余都以指标体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遏制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还可解决截留部队资金问题,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作用。最后,部队资金支付制度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而且资金集中在单一账户上,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准确判断部队经费收支状况和提供财务决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资金集中支付制度的操作程序更科学。部队资金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是一级预算单位对集中支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集中支付中心收到所属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向银行下达支付令,从所属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人及用款单位,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上实际是没有存款的,有的只是集中支付中心授权的额度,存款在银行与集中支付中心结算前,始终保留在集中支付中心单一账户。从中可以看出,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以往的现金流变为指标流,使未支出的大量部队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而是统一集中在一级预算单位的单一账户内,既可治理和预防预算单位多头开户,又可灵活调度部队资金,保证各单位在正常需要的前提下,一级预算单位可根据需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部队资金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包括资金集中支付中心的设置、部门职责的调整、人员编制的增加、支付信息系统的建设等一系列需要进行的配套改革。因此,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一)扎实开展试点工作,创建适应部队财务工作的模式。

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正面意义不大,就是因为仓促上马,没有经过试点,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运作模式。所以,工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便没有对症的药。试点工作应侧重以下方面。

一是将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账户全部撤销,由一级预算单位“资金集中支付中心”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成为部队资金单一账户体系内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授权额度支付。二是,规范预算单位的部队资金支付方式。部队资金支出按不同的支付主体和支出类型,分别实行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对工资支出、转移支出、纳入部队集中统一采购的支出适用部队直接支付;对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和未纳入部队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适用部队授权支付程序。三是把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线性”管理,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预算单位财务状况,对预算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和控制,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四是完善业务流程,并根据流程编制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实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后,应对原来建设在分散收支制度基础上的相关法律进行相应修订或重新制定,以适应改革要求。新修订的管理制度要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五是试点成功后,将运作模式制订成册发放,便于大家学习领悟。

(二)解决财务人员编制问题。

目前,消防部队财务人员编制紧缺的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且多年来一直得不到解决。多年来,财务岗位人员疲于奔命,仍难以被动应付日常管理工作。推行资金集中支付工作后,会计职能将进一步拓展、深化,需要成立“部队资金集中支付中心”这一机构,并增设审核部门、支付部门、会计部门等内部职能部门。如果人员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一个集会计核算与监督、支付与结算、数据分析和预算执行为一体的“部队资金集中支付中心”就会成为一个人仰马翻、让人望而止步的“怨声载道中心”了,自然就难以体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资金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

(三)加快资金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开发,确保支付信息系统可靠实用。

资金集中支付作为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如今部队资金量多、预算管理单位多、业务烦杂的情况下,必须建设一套适应资金管理工作任务需要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为支撑。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预算编制、资金集中支付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的功能,必须具有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与分析及相关应用模块,必须满足部队上下级之间资源和信息共享需要,必须成为全国消防部队、集中支付中心、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稽核检查的工作平台。只有这样,部队财务管理才能快速步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

(四)做好宣传,抓好培训。实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不改变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只是将出纳职能转至“资金集中支付中心”,所以,预算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因此,必须加强对预算单位的业务培训。宣传培训工作应把重点放在解疑释惑上,要让预算单位的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较好地掌握了改革的制度规定和管理办法的情况下,了解各项工作流程及系统使用及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刘德兴,侯祖贵.浅谈会计集中核算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财会,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