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学课件

篇1

“课件综合征”不容小觑

“课件(Courseware)”是通过计算机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制作而成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授课辅助手段,“课件”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毋庸置疑,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的局面,图像和声音效果的加入,令很多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然而,对“课件”的滥用和误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将课件引入课堂的初衷,反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样的情况在目前高校教学中并不鲜见。“课件综合征”正在侵袭某些高校教师,并有持续蔓延的趋势。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一:无所适从。

目前,一些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课件”教学,甚至规定教师不得再进行板书。这令“课件”成为教师的唯一授课手段。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或是由于一时还难以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或是受限于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或是由于“课件”实在无法全部涵盖所有授课内容而又不得不完全使用“课件”,使用“课件”授课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发挥。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无所适从甚至很无奈,导致原本流畅、精彩的授课反而变得磕磕绊绊,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课件综合征”虽然表现在教师身上,其实根源却在于教学管理者在使用“课件”问题上“一刀切”带来的负面效果。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二:“照屏宣科”。

由于有了“课件”,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期便不再准备教案,一盘在手(尽管这样的“课件”光盘并不一定是本人亲自制作的),学年无忧。在上课之前也不再用心备课,上课时同学生一道看屏幕,从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一旦播放设备出现了问题,教师便手足无措,甚至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件”的过度依赖,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沦为教师水准“退化”的温床。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三:心不在焉。

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虽然“课件”制作得非常精良,但教学却往往沦为“看片会”。整堂教学课只有“课件”在不停播放,教师在一边只是手里点着鼠标,很少另外加以讲解,教师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局外人”。由于把授课主导权完全交给“课件”承担,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显得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四:只求花哨。

有些教师对使用“课件”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把使用“课件”的首要目标定位为“好看就好”,因此,在“课件”制作中,有的过分追求“特技”效果,无形中将授课节奏放缓,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授课时间;有的“课件”同教师的授课几乎是“两层皮”,根本没有太多关联;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为此甚至不惜偏离授课内容,长时间播放所谓“电影大片”,一方面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令学生误把艺术加工当成历史真实,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上所举的“课件综合征”的症状,或许只是较为极端的例子,但是,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上述“症状”或轻或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课件综合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侵袭着学生:很多学生不再记笔记,课后只要把教师的“课件”拷贝一份就可以了;上课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缺乏教师的指导,上课“看片子”虽然过瘾,下课后却一无所获……“课件综合征”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消除“课件综合征”重在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课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部分高校课堂教学之所以受困于“课件综合征”,其原因不在“课件”本身,而在于在使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件”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使用“课件”教学带给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研究还不充分。

从教学理念上看,首先,“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却不应该被当成是唯一的手段;而使用“课件”教学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授课的科目不同,有些适合配合“课件”讲授,有些则未必;授课的教师各异,有些在“课件”的配合下能够锦上添花,有的则用传统授课方式更能讲出光彩。因此,在确保授课效果的前提下,在是否使用“课件”、如何使用“课件”的问题上,不应为了追求“时尚”而强求“整齐划一”。

其次,正确使用“课件”教学,确实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但前提是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但同时应该意识到,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课件”的主要责任不是娱乐学生,而是要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活跃他们的思想,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这个工程中,教师的作用或许是“课件”无法替代也不应替代的。

同时,尽管“课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但它给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比如,“课件”教学的长处是直观、生动,但往往信息量偏小、深度不够,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弥补?如何避免“课件”成为动画版的“第二板书”或是课本的“翻版”?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课件”演示如何才能配合得相得益彰?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件”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件”教学的研究者。“如今,走在教学楼里,仿佛置身电影院。”日前,笔者到某高校听课,各种各样“课件”的声音从各个教室里传出不绝于耳,引发了一位同行教授的感慨。此话虽然不无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目前高校课堂在使用“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件综合征”不容小觑

“课件(Courseware)”是通过计算机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制作而成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授课辅助手段,“课件”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毋庸置疑,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的局面,图像和声音效果的加入,令很多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然而,对“课件”的滥用和误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将课件引入课堂的初衷,反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样的情况在目前高校教学中并不鲜见。“课件综合征”正在侵袭某些高校教师,并有持续蔓延的趋势。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一:无所适从。

目前,一些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课件”教学,甚至规定教师不得再进行板书。这令“课件”成为教师的唯一授课手段。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或是由于一时还难以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或是受限于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或是由于“课件”实在无法全部涵盖所有授课内容而又不得不完全使用“课件”,使用“课件”授课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发挥。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无所适从甚至很无奈,导致原本流畅、精彩的授课反而变得磕磕绊绊,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课件综合征”虽然表现在教师身上,其实根源却在于教学管理者在使用“课件”问题上“一刀切”带来的负面效果。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二:“照屏宣科”。

由于有了“课件”,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期便不再准备教案,一盘在手(尽管这样的“课件”光盘并不一定是本人亲自制作的),学年无忧。在上课之前也不再用心备课,上课时同学生一道看屏幕,从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一旦播放设备出现了问题,教师便手足无措,甚至根本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件”的过度依赖,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沦为教师水准“退化”的温床。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三:心不在焉。

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虽然“课件”制作得非常精良,但教学却往往沦为“看片会”。整堂教学课只有“课件”在不停播放,教师在一边只是手里点着鼠标,很少另外加以讲解,教师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局外人”。由于把授课主导权完全交给“课件”承担,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显得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件综合征”表现症状之四:只求花哨。

有些教师对使用“课件”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把使用“课件”的首要目标定位为“好看就好”,因此,在“课件”制作中,有的过分追求“特技”效果,无形中将授课节奏放缓,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授课时间;有的“课件”同教师的授课几乎是“两层皮”,根本没有太多关联;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为此甚至不惜偏离授课内容,长时间播放所谓“电影大片”,一方面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令学生误把艺术加工当成历史真实,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上所举的“课件综合征”的症状,或许只是较为极端的例子,但是,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上述“症状”或轻或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课件综合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侵袭着学生:很多学生不再记笔记,课后只要把教师的“课件”拷贝一份就可以了;上课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只需要看,不需要思考;缺乏教师的指导,上课“看片子”虽然过瘾,下课后却一无所获……“课件综合征”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消除“课件综合征”重在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课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部分高校课堂教学之所以受困于“课件综合征”,其原因不在“课件”本身,而在于在使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件”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使用“课件”教学带给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研究还不充分。

从教学理念上看,首先,“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却不应该被当成是唯一的手段;而使用“课件”教学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授课的科目不同,有些适合配合“课件”讲授,有些则未必;授课的教师各异,有些在“课件”的配合下能够锦上添花,有的则用传统授课方式更能讲出光彩。因此,在确保授课效果的前提下,在是否使用“课件”、如何使用“课件”的问题上,不应为了追求“时尚”而强求“整齐划一”。

篇2

论文摘要: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报意识、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阐述,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的内容及策略。

文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方法课,其教学内容是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的技能,运用各种手段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快速检索到所需文献。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的教学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学资源是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的重点。

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

1.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

按照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到各类网络媒休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图形图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

(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记录重大事件的文章、书籍等。

1.2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模型

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地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概念则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有卫星接收设备、宽带校园网、在线平台、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软件资源范围就更宽泛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VBI数据广播、IP课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类别。同时,还应包括上述资源应用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结构模型如图1;

2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创新意义及内容

2.1理论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丰富了文检课教学的内涵,使单一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过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是文检课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该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同时为我国文检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奠定理论基础。

2.2实践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开展研究,有利于使教学课件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传统教材的局限,更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对网络课堂的研究可以增进同行学术交流,扩大教学资源共享的规模。

2.3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改革内容

随着现代技术引人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己逐步实现,为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教学资源作为文检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由传统的印刷型教材逐渐向新型立体化发展,出现网络教材:另外,由于本门课的新颖性使得电子型教学资源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资源,己成为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广为使用的工具。

3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文献资源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己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报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方法课”,更适于引人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文献检索课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氛围、教学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认知潜力,突破传统教学单一模式,达到教学双方知识与信息“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指导者的角色更加突出;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研制促进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必将给现有的文检课教学注人新的活力。

(3)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而且要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的选择和编制教学软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文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的思考研究、选择和调整、补充和更新,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制作出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件,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4)有利于扩大文检课的教学范围。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based多媒体远程教学的结构特点,支持TCP/IP协议,可运用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用HTML语言建立一个Web界面的“文检课教学系统”,并将系统挂在本馆的主页上,学生或其他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上网查阅信息,而不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这无疑会扩大当前有限的文检课教学范围,有效实现文检课的远程教学,提高文检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流程:策划阶段、素材收集、整理阶段、制作阶段、调试应用阶段。流程结构图见图2。

4.1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1)文检课要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大多数课件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将图片、网页以及文字添加到幻灯片中,授课中只能前进,难以后退,更不能实现跳跃交互,极大的制约了教师授课的灵活性。由于这些课件不能逼真的连续演示整个检索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文检课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要尽量采用高级多媒体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制作的课件。Au-thorware是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用它制作的课件交互性好,画面精美。

(2)优质的文检课课件要做到通用共享。

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令广大文检课教师望而却步,掌握高难度多媒休制作技术的图书馆,应该研制通用型文检课多媒体课件,供广大文检课教师使用,既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便于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能增强课程的竞争力。

(3)常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目前,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非常丰富,如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Flash,Direetor,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e,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国内的方正奥思、易思等多媒体编著系统和一些高级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课件开发。

5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策略

5.1网络课堂的定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指出,网络课堂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5.2网络课堂的特征

(1)开放性。

网络课堂基于网络教学,其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更新,特别是多媒体素材库的更新,使教师能方便地调整和更换网络课堂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法实现的。

(2)交互性。

网络课堂的交互性不仅有传统的人、机交互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互性,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网上教学的交互,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如电子邮件、BBS、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3)共享性。

网络课堂已不是一种单机学习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共享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是串联多个教室或实验室的授课学习共享模式。网络课堂可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人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从而实行远程教育,使多个地区、多所学校之间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4)协作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具有单点和多点学习的特性。通过网络课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协作形式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异步性和自主性。这也是终身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6)评价的及时性。

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5.3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

5.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1)开发的文检课网站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交互性上加强,创建轻松的学习、交流环境,真正成为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既可以单独作为独立的模块使用,也可以作为系统使用。

(2)有经验的高校应编写网站的制作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其他高校起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可以将这些制作经验应用于其他学科,增进网络课堂的实际价值。

(3)将教师需要重复完成的工作通过网络的形式加以简化,如可以通过“作业平台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功能将提交作业和考试考核等工序通过网络完成,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除此之外,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网站还需要在艺术性、知识性等方面下工夫。

5.3.2制定网络课堂评价原则

教学网站的评价与教学不可分,同时也不能与计算机技术相脱离,所以其评价有一些特殊性,其原则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指网站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即使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也要给予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评述。

(2)教育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也就是说,一个网站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制作。

(3)教学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方法、方式上,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4)技术性原则:指网站在其制作和编辑技巧上要达到特定的标准,满足运行流畅、跳转灵活等计算机软件的标准。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应用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网络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环境日趋成熟,逐渐渗透进高校课程教学活动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教学工作发生了系列改变,在信息平台强大功能的支持下,高校课程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充分地意识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工作而言,高新技术的引进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提升高校课程教学水平,深入落实高校课程教学工作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从业者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网络平台的应用对高校课程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过去,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以黑板加粉笔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虽然各高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但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无法改变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为更好地培养新时期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网络平台的引进必不可少。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教师无需自备教具,只用借助各类多媒体工具,便能向学生展示综合图、文、声、像一体化的电子课件。这种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也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帮助下,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元化,彻底颠覆了内容乏味、模式单一的传统高校课程教学模式。

(二) 教学方法更为先进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高校课程教学,能使教学方法更为先进。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平台信息更新快、传播范围广、无时空限制。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高校课程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化。从前,高校课程教学多以“填鸭式”为主,学生在学习时显得十分被动,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利用网络中丰富的音视频资源,改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学内容会更加多元化,除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还有大量真实事例与习题等资源。教师有必要借助网络平台,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二、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高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不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对高校课程教育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峻考验。正确看待网络环境给高校课程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充分挖掘网络潜力,是目前各高校课程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从目前情况来看,现阶段学校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情况如下:

(一) 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据了解,超过九成以上的教师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PPT、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活动,该现象充分表明教师课程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得以普及。不过,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安排,教师对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需求并不是很高,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化、信息化水平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与老师主要通过各类网络技术工具获取知识与信息。如此一来,教师需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类技术软件,并懂得正确利用网络教学平成备课工作。

(二) 网络交流技术需求量大

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平台除了能够帮助老师传授知识,还能用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类资源数量庞大且丰富多元化,传统课堂教学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在课外教学环节中,超过六成以上的教师表示需要借助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作业或提问,也有近三成教师表示,会通过论坛、QQ等社交软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该现象提示,教师对网络交流手段需求量大,特别是电子邮件一类的技术。不过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强大,具备各类交流工具,完全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

(三) 学校推广使用力度不足

事实上,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齐全,支持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的上传,课程的与提醒,作业的布置与提交以及组织网络讨论交流等,这些功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另外,超过七成以上的教师表示,愿意将网络教学平台打造成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中心。但是由于学校推广使用力度不足,网络教学平台的普及依然受到一定制约,学校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方面明显缺乏积极性。

(四) 对教师的引导作用缺乏重视

虽然网络平台中课程教学讲究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需老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但这并不代表教师的角色可有可无。在教学初期,学生尚未完全掌握正确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要领,另外在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查找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所吸引。根据调研结果来看,促进网络教学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得以普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对于学校方面来说,推广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激励政策以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多数教师最为看重的。有鉴于此,为更好地实现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学校务必要重视教师的应道作用,以便积累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为高校课程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为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满足教学需求,高校应紧跟时展步伐,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引用先进教学理念,对高校课程的教学观念、形式与方法进行革新,拓展教育空间,为高校课程教育开辟新途径,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价值。(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红霞,李竹林,段玉玺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3,25(11):147-149.

[2] 王海洪.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会计,2012,28(04):119-120.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跨桥梁结构》;双语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57-02

我国地貌复杂,河谷密布,对大跨度桥梁有大量需求。近30年来我国大跨桥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悬索桥和斜拉桥中,我国目前分别占据了5座和6座,因此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1]。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实施的大背景下,众多中国桥梁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承接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国际化”的大形势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有必要开展桥梁工程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以满足学习国外桥梁工程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需要、向国外宣传中国桥梁技术成就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从而促进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3]。

《大跨桥梁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其前置课程有《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和《基础工程》等,一般在大四开展。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具备了梁式桥、拱桥和斜拉桥等多种桥型的结构构造、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该课程是东南大学开展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之一。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方式完善《大跨桥梁结构》课程的教学体系,将该科目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下目标:(1)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环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籍和文献的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思考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成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很强的有用人才。(2)构建多维教学资源,制定适合土木工程专业情况的《大跨桥梁结构》课程双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创建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开放式的教学环境。(3)探索出适合《大跨桥梁结构》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推进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二、教材和课件

《大跨桥梁结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大跨度混凝土梁桥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分析理论、大跨度拱桥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分析理论、斜拉桥的结构设计特点和悬索桥的设计特点。

在教材建设方面,在原有校内自编中文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国内外桥梁案例的介绍,同时为了适应英语讲课的需要,适当减少理论内容。利用英文论文和原版教材相关内容讲解基本理论和国外案例;利用作者发表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期刊上的英文论文介绍国内大型桥梁工程案例。在选取英文论文和原版教材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1)要适合国内教学的需要;(2)难度要适中,不但英语文字的难度适中,专业知识的难度也要适中。

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双语,编写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中图片较少,以文字为主;而教学课件中以图片为主,配上少量的关键文字。教材与教学课件各有所侧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PPT中,部分内容直接采用国外教授提供的英语PPT。

三、教学方式

现阶段在双语教学方式方面,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4]:(1)教学中以中文为主、以英语为辅的初级形式,学生用中文形式学习专业知识。该双语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最低。(2)教学中以英语为主,仅用汉语作辅助说明。这是双语教学的高级形式,学生以英语形式接受知识,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要求都很高。(3)教学中中英文教学并重。教师中英文相结合授课,而且尽量使用原版教材中精练又准确的英语,使学生理解和学习正确的英语表达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把关键部分展示在大屏幕上,并由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便于学生视听、学习和掌握。

我们选取第二种模式进行《大跨桥梁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生词和稍难的技术词语用汉语做注释,对于技术难点也辅以汉语说明。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两者课时比例约为2∶1。通过课堂研讨,使学生能够利用PPT讲述表达对桥梁结构的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学生在准备研讨内容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专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和文献、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自W能力。

在研讨题目的选择方面,结合教师讲解内容并适当延伸和扩展,使得研讨题目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关但不重复,两者互补并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示例,下面给出“斜拉桥”部分的5个研讨题目:(1)Discussion o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able-stayed bridges.①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single pylon;②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double pylons;③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triple or more pylons.(2)How to optimize and adjust cable tensions.①Optimization objectives;②Adjustment ways i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3)How to elongate the span of cable-stayed bridges.①Limiting factors;②Solution and methods.(4)Discussion on cable vibration.①Vibration forms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②Measures of vibration mitigation.(5)FEM-based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 considering erection process.①Forward process calculation;②Backward process calculation.

研讨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组建时以优势互补、自愿结合为原则,明确分工。组长负责领导、策划,主持人负责主持讨论等,必要时还可以轮流执政。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丰富知识。学生们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明白自己的差距并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通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电子教案,使学生掌握大跨度桥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大跨度桥梁的理论和科技英语相结合,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在《大跨桥梁结构》双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以下内容:(1)与原版教材配套的讲义。在讲义中对原版的教材进行注释,可以保持英文的“原汁原味”。为了兼容中英文教材的优点,每章结尾增加中文概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专业术语和词汇增加中文注释,书后添加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为了便于学生学,将这些讲义放在教学网络平台上。(2)收集音像资料和制作授课视频。收集大跨桥梁工程案例的音像资料,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英语的听力能力。将课题组成员上课的过程进行录像,这样方便学生课后的自学。(3)加强网络交流。在双语教学过程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与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上形成互动,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果有必要就在下次课堂上加以引导解决。

六、结语

高校《大跨桥梁结构》课程有必要并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以下教学模式:(1)中英文教材的结合使用,推行新的《大跨桥梁结构》教学知识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英文工程案例教学。(2)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两者课时比例约为2∶1。研讨题目结合教师讲解内容并适当延伸和扩展,使得研讨题目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关但不重复,两者互补并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3)鼓励学生以分组和合作的形式就大跨度桥梁工程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特别是用英文表达出来。(4)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参考文献:

[1]项海帆.21世纪中国桥梁的发展之路[J].科技导报,2015,(5).

[2]陈宝春,杨艳.大跨度桥梁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高等建筑教育,2008,(2).

篇5

关键词:微课 财会教学 高职

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店),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在革新教育模式中,从中小学到高校,“微课”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教育阶段已经流行开来,具有十分广阔的教学应用前景。

2012年秋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根据粤教高函[2014]66号,2014年5―8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2014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比赛。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多次举办了“高等院校幕课、微课教学开发与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中国高等教育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于2014年10月底在广州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微课程开发、制作与应用实操演练经验交流会”等,这些活动说明,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制作开发和运用微课才能有效提高高职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继而有效帮助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值得探讨。本文针对微课在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如何应用进行实践与探讨。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新颖的教学资源。微课具有制作简单、时间短、内容精简突出、运用灵活等特点,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体现的知识点针对性强,内容非常具体,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专业实操要点。

二、微课在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前景调查

针对“微课在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应用情况调查”,笔者随机抽取了我院2012―2014级5个班100多名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过半数以上听说过微课,但仍有4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微课;在学生的学习期间上过微课的占比为36%;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上过微课的比例不高,仅占29%。调查表明,微课是近几年在高职教育兴起并流行,而在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普遍;在对“微课能否提高学习兴趣”一项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微课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见表1。因此,在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适当制作微课并有效运用于教学,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值得我们探究。

三、微课在高职财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点钞训练在微课中的应用实践

2013年9月,开学第二周,笔者指导了2013级会计电算化(2)班的《点钞和计算器快打实训》,在点钞训练中,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师手工现场演示方法1和方法2,即传统的台面支撑式单指单张和三指三张点钞法,并辅演示了微课中的方法3和方法4,即悬空式单指单张、四指四张点钞法,训练过程通过巡查指导和多次不同范围演示,考核要求学生展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点钞,结果考核时发现过半数以上学生选择方法1和方法3,即台面支撑单指单张与悬空单指单张法,两种考核优良率均为83%,而选择方法2和方法4,即台面支撑三指三张法和悬空四指四张的只有少数学生,优良率相对较低,平均四种方法优良率为75%(见表2)。

2014年11月,第13周的2014级会计电算化(2)班的《点钞与计算器速打实训》训练中,我们通过网络下载了微课,该微课录制了两种点钞方法,分别为方法3和方法4,即悬空式多指多张(四指四张)和悬空式单指单张点钞法,时长5分钟。而另外两种方法1和方法2,即台面单指单张点钞法和台面支撑式多指多张(三指三张)则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在四种或四种点钞法中任选适合自己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训练考核,同时在训练时循环播放微课多次,结果在考核过程中发现,全班近80%以上的学生展示微课中的两种点钞方法,即方法3和方法4。少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教师现场演示指导的方法1和方法2,都能达到考核优良或合格要求。

从表2可以看出,在点钞实训中,对于2014级学生,教师使用微课和手工现场演示及巡查指导结合的实训教学方法,与2013级学生未使用微课的考核结果相比较,显然2014级的优良率比2013级从总体上提高了6%。

(二)基础会计实训中支票开启与会计凭证装订实训在微课中的应用实践

2012年5月,笔者制作了《支票开启》和《基础会计实训――会计凭证装订实训》微课。在《支票的开启》中录制了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的开启,时长10分钟;在会计凭证装订实训中录制了在凭证左上角斜打两孔装订方法1,时长15分钟。笔者在2013年9月所教的2013级会计电算化(2)班(简称会电132)的《基础会计实训》中播放了《支票的开启》微课3次以上,经巡查发现学生开支票的差错人数比以前减少;而对于会计凭证装订实训,笔者在实训现场手工演示了会计凭证装订方法2,即在凭证左上侧垂直打两孔装订法,并拍制了该微课,在课上播放了1次《会计凭证装订方法1》微课,并告知学生将在以后的专业实训项目当中学到微课视频中的会计凭证装订方法1,考核发现,全班近90%的学生选择笔者在现场演示中的凭证左上侧重直打两孔装订方法,少数几人选择微课中演示的方法,而且在选择会计凭证装订方法1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人数未达到装订优良要求,需指导教师手把手再装订(见表3)。

2014 年9―10月,笔者教了2012级会计电算化(1)班(简称会电121)和2012级国际会计(1)班(简称国会121)两个班的《会计综合模拟做账》实训,两个班过半数以上学生不懂如何装订会计凭证,因此,笔者在会电121班的实训课上现场分别演示了两种会计装订方法,并要求任选一种装订方法装订会计凭证,考核时发现全班59位学生中,两种方法均采用,只是近半数以上学生对装订要点掌握不到位,要么打孔位置与凭证边线距离太近,要么孔打歪了,要么装订线拉不到位,或凭证封面粘贴填写不规范等。然而,在国会121班的课上,笔者播放了2012年5月制作的《基础会计实训――会计凭证装订实训》微课数次,并结合现场演示了凭证左上侧垂直打两孔装订法,同样要求学生任选一种凭证装订方法进行考核,结果发现,近90%的学生能达到考核要求,仅有少数几位学生未能达到优良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在会计凭证装订实训中,从会电132班到会电121班,再到国会121班,两种会计凭证装订方法平均考核结果的优良率分别为71%、75%、87%。会电132班和会电121班为较少使用和未使用微课,而会电121的两种会计凭证装订方法平均优良率比会电132增长了4%,这是因为会电121班比会电132班高一年级,他们已经修完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课程;而国会121班的两种会计凭证装订方法平均优良率比会电121班增长了12%,这足以证明国会121班使用了微课及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确实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

(三)微课是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有效的补充

从点钞实训和会计凭证装订等专业实训中,微课经实践和调查,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肯定。“2012―2014级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实施效果调查”显示(见表4),所有受调查学生均表示微课能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90%以上的学生认为微课能提高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并有效帮助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要点。

根据多年来笔者所教过的基础会计实训和财务会计实训以及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专业实训,学生在会计凭证粘贴与折叠中,虽然笔者在现场分别演示了横向和竖向小张原始凭证的粘贴与大张凭证的粘贴与折叠方法,然而在巡查指导时,发现还有部分学生粘贴与折叠不整齐、不规范。尤其在一笔会计业务涉及多张记账凭证或账页之间、科目汇总表等之间的过渡衔接操作中,笔者在集中讲授时都会反复强调提醒如何从第一页“过次页”,再正确过渡到“承前页”的第二页,结果还是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在2014学年第1学期第18―19周进行的财务会计实训中,当会计电算化2013级1班的学生观看“原始凭证粘贴与折叠”微课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正确方法折叠原始凭证。如果能够制作相应的“记账凭证、账页的衔接”微课,再结合集中讲授和巡查指导,学生对该项技能的掌握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单一通过教师集中讲授或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不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采用集中理论讲授、现场演示、微课补充及巡查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适当运用微课是前两者教学方法必要的而且非常有效的补充。

四、财会实践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和制作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微课用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只有适当运用微课才可以有效提高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将微课运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这就必须注重微课的制作形态、题材、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专业微课制作形态的确定

微课可以制作成多种类型,如讲授类、演示类、实验类、表演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等,在财会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制作讲授类、演示类的微课较为适用。在讲授类的微课制作中,通常可选取对于某一会计术语或概念知识点(如凭证账页或支票等银行结算票据)为讲解题材;在演示类的微课选取题材中,可以将会计核算程序中的某一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步骤或关键要点作为制作演示的内容。

(二)专业微课制作的环境质量要求

在微课的制作质量要求方面,对于讲授类的微课,语言要简洁,切入关键知识点,可以适当注重背景,且能起到提神醒脑或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对于演示类的微课制作,关键是语言配合动作示范,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要精准,二是动作要规范,否则就会起到误导的反作用。无论是讲授类还是示范类的微课制作环境都不能杂乱。

(三)专业微课制作的时间控制

在微课制作时间方面应该有所控制,所谓微则体现其短小精悍,因此微课的制作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为宜,最少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并失去新鲜感而直接影响微课的教学效果。

(四)专业微课制作和运用的数量要求

在财会专业教学中,微课制作的专业知识点和技能实操点有很多,应该善于适当挖掘,此外,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数量不应太多,1课时宜运用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两个,否则,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掌握要点,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在网络时代及电子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微课可以自己制作并灵活应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非常方便灵活,因此,微课创新了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实践证明,在财会专业教学中,尤其在财会专业实训教学中,微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兴趣;尤其采用集中理论讲授、现场演示、微课补充及巡查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微课是财会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必要的补充。可见,善于挖掘制作专业微课,并将微课适当运用于财会专业理实一体教学、专业实训教学课程,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课堂教学的兴趣以及解决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对抽象概念理解的困惑,最终提升学生对财会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能力。X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10中):17-18.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学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1,(10):61-65.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互动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JGB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6日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理论性部分比例偏高,实践性环节薄弱,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且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常以“满堂灌”为主,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和做笔记”为主,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业务技能得不到加强。本文基于“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实践教学互动视角,探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希望能够丰富教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发展。

二、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设计与实践等,具体表现为较低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从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四个方面考虑,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学生实践意识欠缺,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不强。旅游行业的服务性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论理知识的同时,利用周末、寒暑假、课程见习与实习、专业和毕业实习等时间,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增强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及其他操作性、适应性能力。但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较强、实践意识欠缺导致他们不愿意去旅行社、酒店或景区等旅游企业实习、实践,不愿意从基层服务员做起,不愿意在企业基层岗位轮岗,不屑于掌握诸如带团技能、客房或餐饮服务等技能。他们认为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至少应从事旅游企业中基层管理,鄙视跟专科生、职高生一起“当服务员”,认为是白读了几年本科。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众所周知,旅游行业的操作性、实践性很强。与理论知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业务技能要求之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要求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师,除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娴熟业务技能,了解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等有一定的前瞻和预判能力,以指导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与十多年前相比有所增强,但仍达不到满足实践教学所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教学一样,教师实践技能的发展跟不上学历与职称的增速,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旅游企业支持实践教学不够到位。我国旅游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要求企业扮演着主导者角色。在指导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制定教学大纲与计划、承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完成学生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方面,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校企合作是双赢的,但企业考虑到降成本、求效益,往往不能按学校要求支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表现在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参观、见习、实习,不愿意派出业务骨干培训学校专业课教师或担任专业课客座教授,不支持校企行业活动与交流等。

(四)学校实践教学执行力度有所欠缺。学校虽然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但总体上实践教学执行力度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的职场规划与计划、没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训与考核、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酒店、旅行社或景区等企业,但部分院校常常走捷径或流于形式,只安排酒店实践教学,省略旅行社或景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学校应安排专职教师全程指导,但除了中途安排指导教师协调企业处理重大问题外,基本上只负责学生的接送,实践教学似乎只是学生与企业的事而与学校无关。

三、互动教学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外开始探讨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通过营造多变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从而激发双方的主动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上、在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与管理上、在校企合作上,若能很好地开展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必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与企业共同进步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一)师生互动——“师教”与“学生”相互促进。和其他大多数专业教学一样,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长期存在,这会导致教师上课“满堂灌”、“一言堂”、“唾沫横飞”,学生听课则“昏昏欲睡”,极难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相反,如果教师互动教学法运用得当,则教学相长,既能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加深师生感情。

以笔者《旅游解说系统》专业课教学为例,在讲授教材第三章《旅游解说系统展示》之前,对其下辖六节(六大解说系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查阅知网等文献资料,以寝室成员为主分六组制作各节教学内容PPT。授课时先让第一组学生讲解所制作的PPT,第二组学生点评(注: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组结对互评),之后由笔者讲授教学课件(若内容重复则略讲)。实践证明,这种互动教学效果较佳:一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既查阅资料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PPT制作能力,对教师课件内容的不同之处,学生也更注意吸收和消化;二是笔者通过对学生制作PPT点评,肯定其亮点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又能吸收学生PPT制作和内容的亮点,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讲授。

(二)校企互动——参与对方经营与管理,相互促进。校企互动与合作,利用对方优势资源为己服务的同时,又促进了对方的发展。一方面企业提供学校课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于是提供了学生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平台,并提供专业主干课教师技能学习与进修的平台(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解决了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等培训力量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依托实习基地,学校能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提供人力资源则解决了旺季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的季节性问题,并能在学生毕业后,为企业补充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修、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

在校企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通力合作,可为对方解决经营或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制定和执行,企业应充分参与,出现分歧时,应服从企业意见。因为脱离行业发展规律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教学大纲与计划,是行不通的,是培养不出企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东北财经大学抓住大连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渤海饭店集团联办渤海酒店管理学院,学院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渤海集团的检验,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尽显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同样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企业需要学校高素质人才,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人力资源。学校为企业所作的培训、调研,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建设企业文化、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与学生互动——获得专业实践机会,培养和吸收所需人才。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进入第三个学年后,常常抱怨专业学习纯理论化,缺乏专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员工频频跳槽、人才流失严重、人力成本偏高已成为旅游业普遍现象。这一旅游教育与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可通过企业与学生互动得到较好解决。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两年,以理论学习为主、专业实践为辅。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争取企业见习、实习机会,逐步了解行业发展特点与要求,为返校后理论与实践学习、职场规划与计划做准备。从三年级开始则以专业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此时,学生或考取了行业从业证如导游证,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是社会实践经验、业务操作能力。节假日期间,学生可为旅行社带团,为旅游企业做策划、跑营销、下订单,为旅游景区或城市修改和完善旅游解说词等,培养自身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带团能力和解说能力。企业则为学生积极从事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同时可从中培养和吸收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

(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多方循环互动。学生、企业与学校(含教师)多方的循环互动,是企业提供平台、学校提供条件、教师引导实践、学生主体行为的结合。在专业实践多方循环互动中,教师是引导、主导或参与者,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及多方能否共赢。第一,在学校与企业互动中,教师代表学校参与校企互动,与企业一起主导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大纲与计划、专业和毕业实习计划的制定,协助学校处理专业实践中的系列问题;第二,在企业与学生互动中,首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在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同时,应积极挂职企业业务部门提升业务技能,为课堂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奠定扎实基础;其次,作为学校派出的实践教学指导与监督者,教师要兼顾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服务并服从校企互动与管理,保证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学生专业实践、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的正常进行;最后,知名经理人、知名导游进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了解行业发展、提升服务技能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则是其互动交流的中介、引导和参与者;第三,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丰富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和座谈式等教学手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活起来,从而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最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适应企业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慧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2]邢慧斌,王玉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8.22.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式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以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系,努力回答现实问题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新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它能极大地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本化的教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提炼后且“理论化”了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回归到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的实际运用,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把社会新闻引入课堂,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新闻分析、评论、辩论、讨论、电视节目模拟、讲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实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不仅契合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促使思政课教育实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思政课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把思政理论课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密码“破译”为生动的新闻材料,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磁性”,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正向导性”;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做到“明辨是非”。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框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需要基于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运作框架。总体来说,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应包括如下六个环节。(1)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新闻教学首先需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新闻的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紧密相联系,教师可以有效捕捉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2)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思政课教师在对新闻材料选取、加工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需要编写新闻教学案例,并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新闻教学案例包括新闻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问题设计与点评三个部分。(3)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根据新闻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采取教师引导讲授、新闻评论、新闻辩论、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4)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每学期安排5-6次学生新闻播报活动,具体做法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新闻话题,并撰写新闻评论,在课堂中进行新闻播报。(5)教学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的考核方式应加大平时考评成绩的比例,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及其表现进行量分。卷面考查也应当把考查基础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卷面考查的导向。(6)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反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定期和相对正式的方式,即在学期中期或终结时对学生进行关于“新闻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二是非定期、非正式的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之外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获取关于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效果的真实信息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和运用如下四个基本策略:以情乐学,通过新闻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培养兴趣,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主动参与,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学法指导,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运用的课例解说

本文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选取三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突显新闻教学的实施要点,以此框架性地展示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策略。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 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该文结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兴趣、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定点实习基地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宋爱平.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9~20

2 刘自团、杨旭辉.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1):19~21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 数字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开发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生活中电子、网络、智能产品的日常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数字教学课件也在各个院校中被广泛利用起来。多媒体课件如今已经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角的位置,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授过程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多面地感受所学内容,赋予课程更多的画面感和立体感,并且还可以在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非常实用、高效。这种新颖的现代教学方式,为高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种新时代、新思想的灵动体验,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与学生所认可。

一、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显著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类不同的信息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这是一种将图形、图像、文字、数据、影像、音像等不同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再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整合和处理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系统操作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多媒体课件的科技性便决定了其明显不同于以往传统课堂的机械性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和立体,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神经,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创意。对于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多信息的全方位展示有利于综合设计思维的培养与养成。这种教学模式看似以教授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为目的,实则是通过渲染气氛来调剂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不会使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忽略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循序渐进地消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二)突出教学重点

在现今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无疑已经占据主流,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对视觉感受的需求也较高。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结合具体案例给学生观看参考图片时就会遇到信息量不够、书本过于陈旧等问题。而多媒体课件这种结合了画面、文字、色彩和音效的教学形式摒弃了传统的各色粉笔,避免教师繁重的实物展示工作,更加便利、直接的在课堂中演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案例分析更加直观、立体,教学难点一目了然,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教师对课件内容可以随时添加与修改,丰富课件信息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缔结师生互动的桥梁

课堂中,往往学生最怕的是教师提问,教师最怕的是学生“冷场”。而对于艺术设计这一类注重实践教学的专业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课堂问题,学生在直观感受的驱使下可以产生更多的疑问,同时可以展示学生自己的课堂作品,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这种积极思考、积极发问、积极解决问题的轻松课堂气氛,替代了传统课堂沉闷的说教模式。可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一)设计思路

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严格以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的理解思维为切入角度,在课件的设计上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图片的时效性及与知识点的呼应性。注意表现形式的新颖、别致,充分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学习记忆以及参考的教学目的。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建议设计者堆砌过于庞杂的文字,主体应以大量实际图片案例为主,且字体的风格与字体的大小更应该根据图片需要进行调整。在课件中不便直接赘述的内容可以附加相应网络连接以便于查阅。当然,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丰富的短片、可爱的动画以及震撼的音效都是增强学生兴趣的必须内容,这也有效适应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行为记忆等不同记忆类型的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图文设计

由于一般多媒体课件都需要被投影到大屏幕上,因此若想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字体的类型与字体大小的选取方面至关重要。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字体选择不仅需要清晰,更要美观,与整个课件设计风格相统一。但是字体的类型并不需要使用过多,这样并不利于学生记忆,并且更加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觉。此外,图片的展示需要相对独立,图片可以单幅展示,不需要过多文字的添加,主要以教师口述介绍与解释为主,这样学生不受其他元素的视觉干扰,思想自然更加集中。

(三)色彩设计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色彩的搭配设计尤为重要。视觉的第一感知就是色彩,色彩可以影响整个课件的风格与最终展示效果,所以多媒体课件想要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恰如其分的配色方案必不可缺少。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极高,对于教育者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已不仅仅是对知识教授的形式改革,更要通过课堂感受,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感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颜色搭配,学生在学习中就对教师精心的色彩设计有所体会,并慢慢消化和吸收,达到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编排设计

以完美的艺术感官形式表达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实现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如果说此时的课件是一件经过设计师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那么不同形式的编版就是其艺术框架。这里所谓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平面排版或幻灯片制作,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结合内容的逻辑关系,相应融入图像、动画、音效、字幕等特殊效果,是更加灵活生动的表现手段。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形象、具象的趣味呈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开展设计工作。

三、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与应用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中讲授与操作的统一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时需要注意课件展示的速度,在课件展示中注意授课进度,以便达到教学目的。并且要充分将课程的讲授与课件的操作相结合,及时调整、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随时关注学生对课件的反应反馈,把握课堂的节奏。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媒体教学为媒介,在由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平等、和谐的启发式互动的教学行为。这种以多媒体课件为课堂主要角色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和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走上了主动的求学。通过对课件的充分开发与设计,并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多方面内容整合的前提下,教师不仅可以亲自操作,更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完善课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把丰富的思维创造力和激荡于心的创作激情变幻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堂越来越受到师生欢迎,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在衡量着院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方面的即时水平,所以多媒体课件自然而然成为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绝不是教育者单方面设计的课堂硬性流程,而是真正可以体现课堂教学重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得在其中的教学过程。优质的艺术设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该更加注重课件的设计感,将教学者对设计的理解融入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以挖掘设计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实际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为重心,在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妍,刘超.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思考[J].大众科技,2004(8).

[2]黄满忠.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构建“两课”教学新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

[3]李熙明.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探索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4).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5]徐江.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篇10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29-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08

1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

人类步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用聊天室和论坛等工具结交朋友、讨论问题、组成社区、网上互动已成为时尚。这为虚拟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使虚拟学习社区有可能成为人们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理想环境。

所谓“虚拟学习社区”,源于“社区”“虚拟社区”“学习社区”等概念。“社区”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Howard, 1993)。“虚拟社区”则是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彼此拥有足够的情感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学习社区”又称“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经常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Hof, 1997)。“虚拟学习社区”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之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Wenger, 1997)。其交流工具主要有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Chat Room)、讨论组(Discussion Group)、博客(Blog)、维客(Wiki)等(韩小强,2008)。

虚拟学习社区颠覆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远程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被广泛用于课堂辅助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概念源自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为班级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班级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方案、特定的学习方式、特定的教学材料、特定的教学场所、特定的教学时间等等一系列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教学对象,扩大了教育面,提高了教育效率,规范了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不过,在网络时代,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虚拟学习社区在很多方面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从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虚拟学习社区突破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这个学习媒介,教师与学生只要有一网电脑,就可以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随时参与到学习社区中,使学习者享有巨大的学习自由。

其次,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特定关系,转变了师生的角色。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寻觅者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也从教导者逐渐转换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的地位趋于平等化。

第三,虚拟学习社区转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定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生不再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在知识获取的渠道上和老师处于平等地位,同时社区中的虚拟教师能够二十四小时面对每一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2011)。

第四,虚拟学习社区改进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创造出逼真的英语学习情境,达到“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教育部,2011)的要求,让学生与虚拟社区中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教育部,2011)。

第五,虚拟学习社区扩大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的概念,涵盖“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人的资源,如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家长资源等”(教育部,2011)。事实上,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社会,使教材的概念拓展到了数字化教材(王进军,2010)。

总之,虚拟学习社区使“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育部,2011)。

2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就目前而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优势,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目前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而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人类教育技术史上又一次突破性革命,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了一种选择。事实上,作为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提出和现代教育技术息息相关,它要求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教学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当然,教学效率不是简单地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来看,几乎都是现代学习论中的最新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虚拟学习社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甘永成,2004)。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很好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虚拟学习社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得以产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获得(Bandura, 1977)。虚拟学习社区正是这样提供了一个成员间交互学习、协同合作的场所,有利于学习的发生。

虚拟学习社区第三个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情境认知论,认为学习离不开活动,有意义的学习能够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或者说“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强调“实践共同体(社区)”在情境认知与学习中的作用。虚拟学习社区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创设认知情境,利用学习社区中的交互工具创设合作学习情境,通过问答创设问题情境(Brown, 1989)。

虚拟学习社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分布式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的发生不是孤立的,知识的传递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到学生,而是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认知对象之间以及认知工具之间的意义协商而主动构建的。该理论同样强调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社会交互作用(Cole, 1991)。

国内外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才开始不久,1997年Wenger才提出“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国内研究紧跟着于1998年开始,之后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该方面的研究都呈现出蓬勃之势,然而总体来看,该方面研究还很不充足,尤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研究的就更少了。

3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包含诸多要素,比如网络平台、成员组织、管理方式、学习资源等等。根据这些要素,莞城英文实验学校逐步建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

首先搭建了网络平台。按照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教学设计的要求,学校斥资购建了一流的网络及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起了千兆网,装备了综合电教室、视频演播室、语音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主控中心、软件制作室等功能室,拉通DDN专线,建成了学校网站,接入东莞教育城域网,同时并入因特网。该虚拟网络平台配置了教学传播功能模块,可支撑网络课件和教师公告的、教学资源的下载、学生作业的上传、教师批改点评作业、成绩统计、作业共享浏览、答疑讨论等各个环节,能够在网络上展开教学活动。

其次是以学校英语学科为中心成立了社区成员组织,所有英语老师担任社区组长并作为社区核心成员,各班英语课代表及英语成绩较好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组成各小组核心成员,随着社区学习活动的开展,普通学生作为社区成员加入到社区中,根据角色划分、权限划分、评价措施等对成员进行管理,各成员采用多重互动方式进行交互活动。

第三是配置了大量英语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各成员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的现成资源,比如网络上直接下载的英语教学课件、视频、flash等资源,其中大量该类资源来自于VCM新课改主题资源平台和东莞市英语教研网;二是通过对获取的资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形成的改编资源,比如收集整理“三学苑”“一百亿”以及其他学校或教育资源网的优秀英语学习资源,根据学校英语教学需求进行适当增添删减,然后进入学校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三是自行开发的英语教学资源,主要是根据英语课堂教学需要而录制、拍摄、制作的动画、歌曲、flash等教学辅助资源。比如为了模拟“restaurant”的真实场景,学校英语教师专门赴莞城区“红色庄园西餐厅”拍摄了西方用餐的礼仪及用语。此外,该类资源还包括英语教师们制作的PPT和flash课件以及编写的优秀教案、英语习题和试卷等。到目前为止,学校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具有的资源统计如下:

第四是交互工具的选择。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互,学校虚拟英语学习社区提供了两种类型的交互工具。第一种是异步类交互工具,主要是电子邮件和BBS,前者主要用于社区成员间发送、接收资料作业等,后者内嵌在社区网络平台中作为其中一个功能模块,用于社区成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第二种是同步类交互工具,也就是即时信息工具比如MSN和QQ,学校主要采用QQ工具,有时候也采用NetMeeting用于小组即时学习和交流。

4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运作

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搭建完毕之后,对师生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于英语教师,首先进行了校本培训,包括虚拟社区环境下信息的摄取、查询、组织处理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有动画制作、视频剪制、图像处理、声音及音乐的录制等教学课件的前期素材制作技能和利用校园网资料库上传及下载资源等技术能力。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外出听课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实际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查询、基础文档制作、电子文稿、幻灯片制作等技术,使他们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虚拟社区环境下自主进行个人与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网络资源上各种平台的操作方式,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

培训完毕之后,英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每个学期,英语教师都要根据各年级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制订详尽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作业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指标等,具体到词汇、语法、句型、交际功能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之中,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制订英语教学目标的时候,顺应当代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英语为主,融入了大量自然、音乐、科学、品德、社会、劳动、体育、美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接下来就是虚拟学习社区上的互动学习。学校采用多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综合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包括虚拟课堂授课、虚拟答疑、网络公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组、网络讨论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不仅教师可以提供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向大家推荐资料并提供下载。

学校虚拟学习社区下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会话课和阅读课中。以会话课为例,由于英语课文多以对话形式呈现,这些对话贴近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课堂教学模拟成一个真实场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虚拟学习社区正好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且极具交互性的英语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输入,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具体而言,在英语会话课教学中依托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形象直观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物体和动作,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供学生学习使用。(2)趣味游戏法: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的虚拟情境,开展趣味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扮演相关角色或完成一定的任务来体验和习得语言。(3)试误学习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练习对话交流,尝试学习,通过尝试、纠正、再尝试再纠正,在同伴咨询和教师咨询中获得完美的表现。(4)暗示学习法: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创设的各种情境,在活动中融入大量的语言对话,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规模接触英语,做到无意识英语学习,产生想用英语对话的冲动。

就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小学英语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以会话课为例,可以分为四大步骤。(1)预设目标,形成主题。在进行教学之前,英语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特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确保大容量、高频率的语言输入。这些资源都是按照连续和相关的原则进行整合,形成系列性的主题,围绕某个主题将语言交际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热身活动,如歌曲、游戏、猜谜、头脑风暴等活动,激活大脑、开启思维、调动学习热情,且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降低新知难度,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2)活动引领,创设情境。会话教学离不开情境,而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语言活动。在会话课教学中,英语教师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体验、感知、交流与实践,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知识深化,展示提升。在会话课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资源,播放游戏、歌曲、chant等让学生在玩中巩固句型,不仅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放松。教师还会根据教材中的对话示例,创设适当的新语境,设计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4)监测过程,反馈效果。在会话课教学中,网络为教师有效实现学习过程的检测以及学习效果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中介条件。通过运用虚拟学习社区,英语教师可以随意调出所需课件、录像、歌曲、flash、练习题等,及时、客观、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邮件、论坛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批改作业、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5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近几年来,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下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英语教师与学生在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虚拟社区进行交流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得以加强。

教师们不再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英语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由于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祝智庭,2002),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指导的重要工具。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家校远距离、长时间间隔的关系变为随时随地沟通的关系。网络信息技术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丰富了传统的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方式,使师生、家校之间增加了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建构了一个真正自主互动的学习社区,学生互动的对象主要是学习软件和学习社区中的其他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对互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研究上。学习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校园的限制。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领域,如何以英语学科为中心建构多重交互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M].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7.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32-42.

Cole, M.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C]. In L. Resnick, J. Levine & S. Behrend (Eds.),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Hof, R. D., Browder, S., Elstrom, P. Internet Communities[J]. Business Week, 1997(5).

Howard R.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 London: MIT Press, 1993.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韩小强.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分析[J].科技广场,2008(6).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