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银行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银行市场现状

篇1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75-03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的波动因素的增加,市场风险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挑战越来越大,市场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风险来源之一了。同时,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增加了。2014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存款保险制度的草案,这一草案的颁发则意味着中国的商业银行允许破产,而这一消息也让许多中小的商业银行感到压力重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如果商业银行破产,顾客的银行存款赔偿最高额度为5万。这意味着如果客户在一家商业银行的存款金额大于5万,一旦该商业银行破产,顾客获得的赔偿额为5万。因此,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如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还颁布了央行降息的通告,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将大幅下降。虽然许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但是存款利率的下降已成定局,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又进一步的增加。日前,证券行业的良好涨势,上证指数的持续上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加不容忽视。

一、我国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属于杠杆率比较高的企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离不开利率。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和重要的业务,因此存在大量的存贷款期限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以及未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向市场提供大量的表外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都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风险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中最为主要的一种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或者称为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之间的币种的结构不平衡而产生的,由于汇率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外汇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随之变大。

我国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主要是由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决策层构成。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运用的方法有缺口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久期测试、压力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

二、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对待市场风险不够重视

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消极的。虽然,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比较多样,风险管理人员主要是运用VaR的方法,简单地将最终得到的结论向委员会上报。虽然,运用VaR的方法获得数据简单易懂,但是,这种过于简单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也将是过于简单,最终导致风险管理的不完善。因此,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员对待市场风险的不够重视从而导致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产生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较为落后

中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小型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有些甚至都没有专门的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系统,在数据积累的方面严重存在不足,缺乏数据的规范性,而且数据的质量也不高,有的甚至存在明显失真或无效的数据,因此运用这些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于防范和解决市场风险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即使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中小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等),虽然它们运用的方法是比较多样的,但是这些方法比较杂乱,没有系统性,因此在数据采集和信息收集等方面,中小银行面对复杂多样的数据和信息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同时也会因此拖延汇报分析的结果,从而导致市场风险管理的延迟。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的比较为例,从多个角度反映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在总体上较为落后。

(三)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因此中小银行在抗风险的能力上比较差,同时在银行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和缺陷。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主要是由董事会、高级的管理层以及决策执行层组成。然而,董事会等高管层对于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往往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高管层所制定的对市场风险进行的限额管理以及一些风险控制的政策也是存在问题的。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内部控制的安排上不够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分工不够明确,相关职能的分离也不够清晰,市场风险在管理和业务经营这两个职能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不明显,存在着冲突。

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

市场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熟悉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更加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来对市场风险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评估。由此可见,对于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来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它们的风险管理人员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这也导致了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缺漏。

(二)中小商业银行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相较于五大国有银行起步较晚,因此,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架构上不是非常完善。中小银行基本上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这虽然能够避免像国有银行只有董事会一家决策所产生的独断性,但是由三方共同决策也会由于达不到一致的观点而错过实施决策的最好时机。其次,中小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建立各个部门的专业委员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需要听取各个委员会的汇报,并且将汇报的情况综合起来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这也导致了制定正确策略的滞后性,同时也会延误最好的实施时机。

四、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和团队

1.加大对原有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首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组织市场风险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市场风险管理知识以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此来增强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其次,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积极加强与国有银行以及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银行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如何更加完善地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的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的制度以及定期考核制度,对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以此来促使管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知识以及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2.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在加大对原有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的基础上,中小银行也应该积极引进其他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例如一些有足够经验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或者是在海外从事一些市场风险管理的人才。只有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人才可以向银行提供一些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银行也可以从这些经营中获得新的市场风险管理的思路,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

(二)提升我国一些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1.选择正确且多样的计量方法。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己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市场风险的管理计量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有些方法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要深入了解每一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银行实际情况的方法。选择的方法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是应该注重是否适合银行自身。但是,也不能仅仅选择一种方法,如果只选择一种方法,就会有局限性,不利于对市场风险的分析,最终影响市场风险的管理。

2.建立正确且全面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中小银行为了实现市场风险管理计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同时也需要选择一个正确而全面的风险管理数据库。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银行都有属于自己的风险管理数据库,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都是由银行的历史数据构成的,而且这些数据都是真实可信赖的。但是,由于几乎所有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库都是保密的,因此,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具有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能够准确、完整体现出市场风险的数据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以此来提高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银行资金的统一管理

1.确立董事会的最高决策的职责。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像国有银行一样,首先应该明确银行董事会等高管层的职能,加深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能够有效地认识、分析、控制以及防范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然后向银行各部门下达防范市场风险的目标,对银行各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最后确定准确的防范市场风险的方法。

2.明确银行各部门的职责。银行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增强各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以便于建立完善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规程。在争取建立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监管董事会的组织架构的同时,银行其他的部门也应该各司其职,通过各部门的独立运作,以实现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体系。

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的资产规模较国有银行要小,资金实力也没有国有银行雄厚。面对如此恶劣的发展条件,中小银行既要严格控制风险,又要不断地发展,其中的挑战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办法。中小银行应该针对现在国内外的金融大环境,适当调整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积极地应对市场风险所带来的一些挑战,从这些挑战寻找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鹏.对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金融之窗,2011,(17).

[2] Bejis.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梁莉,李晨保.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

[4] 陈撼.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Korloy,Gallay,Mark.The Essentials of Risk Management[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6] 袁岗,罗良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5).

[7] 杨鹏.国内中小城商行市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Chris Marrsion.Fundamentals of risk measur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面临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民营银行允许设立等诸多挑战,广大个人客户对理财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中小银行如何进一步创新理财产品发展面临着新课题。

一、中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一)产品期限的创新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利率的变动速度也日趋加快,中小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的期限安排多集中在1-3个月、3-6个月,显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更加强化产品的流动性,迎合市场需求,中小银行推出了期限更短的产品,1个月以内、甚至是1周的理财产品,其同比收益都远远高于活期储蓄利率。

(二)产品体系设置创新

一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和核心,全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品牌竞争策略。二是围绕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产品设计,前瞻性地开展产品体系创新。

(三)产品营销创新

一是从市场定位和预测出发,引进微小企业贷款技术,迅速占领当地微小企业金融市场。二是学用结合,研究借鉴其他银行营销模式,并选择性地加以推广转化,为我所用。三是梳理自身流程,打造自身特色,推出拳头产品,占领城乡市场。四是注重研发和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客户选择内容。五是加大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同业商行先进经验,大胆嫁接国外中小金融机构的先进产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顾客需求,加大个性化产品的研发,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同时,加强与媒体沟通,学会构建立体营销模式,提升自身软实力。

(四)组织结构创新

一是建立总、分、支行的三级管理框架,以业务发展为核心,搭建着重业务发展的事业部模式。二是积极延伸业务经营触角,扩展业务领域,围绕业务经营设置驻外办事处,方便业务高效办理。三是充分发挥“一站式营销”和“金融超市”网点的优点,打造精品。四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主营业务,创建金融服务中心。五是确立首席执行官制度,聘用首席执行官,管理速度、效益和风险。

二、中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对策

(一)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管理模式

中小银行应使各部门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做好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群策群力,发挥整体效益和团队精神。产品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客户经理,做好产品宣传,做好市场调研、产品管理,为客户经营部门提品支持与保障。客户经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在对开发出的产品进行营销,通过各种手段和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并将客户对产品的反应和回馈信息及时传递给研发部门,以促进产品的改进,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各业务部门在做好本属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多沟通和交流,以做到整体上的协调,发挥团队精神,信息共享,形成整体合力。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确保各业务部门之间衔接流畅。建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队伍,吸收各方面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员组成上应包括客户经理、营销人员、技术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和业务人员等。团队工作人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哪个部门(个人)负责客户需求分析,哪个部门(个人)负责投入产出分析,哪个部门(个人)负责风险控制,哪个部门(个人)负责技术实施,等等,这些关键环节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以确保开发工作高质高效地完成。同时,团队工作人员之间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以提升开发工作的效率。

(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

1、落实客户细分策略。细分客户策略是指根据客户自身不同的属性,把客户分为不同的组别,按照客户的组别,实施不同的营销措施。中小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的做法,综合考虑客户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素质高低、理财动向、风险承担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把客户划分不同的类别,根据划分的类别,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理财策略。中小银行在细分客户时,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并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理财策略。中小银行细分的三大类客户为:战略客户、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战略客户:战略客户是银行优质的核心客户群。这类客户资金量大,与银行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也在这类客户上投入的最多,关系维护花费的精力也最大。针对这类客户,银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常与其保持沟通和交流,了解这类客户的需求,对这类客户提出的要求和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另外,由于战略客户的要求一般会比较高,有时比较苛刻,对于这类客户,理财人员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意图,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迎合其心理。在理财人员的选择上,应选派银行的精英为其服务,一些业务熟练、综合素质强、处理事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可以满足这类客户的要求;同时,对于这类客户,银行应考虑积极主动安排专人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提供方便舒适的金融环境。

重要客户:该类型客户是银行的大客户,数量较多,是银行必须重视的客户群体,银行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在这类客户身上,这类客户是影响银行决策和制度制定的重要因素。对于重要客户,银行要理解其理财行为,这类客户的资金量一般,相对谨慎,对理财产品看重的是价格,要充分掌握这一心理,推出适合其心理要求的理财产品。普通客户:普通客户数量最多,但不固定,流动性强,银行也应重视这部分客户,通过为其提供周全的理财服务,感动这部分客户,使其成为银行忠实的客户来源,并争取使他们成为重要客户或战略客户。普通客户往往是银行大众金融产品的使用者,银行要采取一些营销手段,吸引这部分客户,使其乐意购买本机构的理财产品。因为这部分客户数量巨大,具有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客户的优质服务,可以提升银行的品牌和口碑,扩大银行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2、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是开展理财服务的基础,只有具备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才能提供周到的个性化的理财服务,赢得客户和市场。中小银行应尽快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模型、客户分析模型和理财方案模型等功能模块,通过客户信息系统获得可靠的客户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掌握客户的资金情况和理财态势,根据客户的具体信息,制定差异化的理财服务,以适合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

一是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根据银行自身实际,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工作,识别和评估要确保准确。二是做好风险度量。对各项风险要进行测试,掌握风险的量度;三是建立长效的内部监管审核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作合乎规定,业务行为与合同保持高度一致,且进行的交易在规定的限额内。同时,还应做好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四是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及时将信息披露给客户,做到透明化和公开化。中小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将发售产品的特征、收益、风险向投资者做详细介绍,并依据投资者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为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银行也应对发行产品的投资表现及收益状况等进行定期披露,让投资者了解自己投资产品的情况,做到投资有数、投资有道。

(四)加强产品创新的研发设计能力

1、加大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品种和服务力度。中小银行可以学习国外成熟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开发设计出复合型的理财产品,来扩展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个人理财服务过程中的个性化产品组合创新。落实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载体是理财服务人员,过硬的理财服务人员的服务过程已成为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有专项理财目标的客户,不同的理财组合的设计、不同组合的综合收益率的核算、不同理财方案的预期理财效果的展示、分析对比所在银行与其它银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赢得客户信任、扩大理财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提升理财产品形象的重要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理财服务人员如何根据客户的专项要求制定不同的理财产品组合,并将不同产品组合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细化核算供客户选择,是银行基层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也就是,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不能仅仅依靠银行的顶层设计,还必须依靠基层理财服务人员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2、加快差异性产品和服务的开发。(1)从区域角度进行市场细分。我国经济区域特征差异较大,中小银行应充分考虑这些区域因素,开发设计出具有经济区域特征的差异化产品。比如,对于经济十分发达的区域,中小银行应设计出起点高、科技含量高、收益高的个人理财品种;在家庭投资品种组合设计及咨询业务中,要综合考虑、认真分析、全面把握,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投资组合设计,如房产投资、经商方向、上市企业行业动态等,以迎合客户投资心理,满足客户投资需求,吸引更多客户投资。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中小银行应加强与证券、保险机构合作,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组合,以满足贵宾客户需求,而个性化、差异服务产品也应适当发行。(2)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不同阶层由于收入不同,其对理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银行应根据客户的收入高低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于高端客户可以提供如代客境外理财、证券投资、黄金期货、外汇储备、汽车保险等服务,而对于中低端客户可以提供如储蓄组合、基金买卖、信用卡、住房贷款等低费用、低保险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型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孟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167-168。

[2]杰克•R.卡普尔,李.R.德拉贝,罗们特•J.休斯.个人理财(第7版)[M].徐永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尚秀琳.银行理财产品火爆势将延续[J].大众理财顾问,2011,(8):26-26

[4]王晓莉.规范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58-60

篇3

[关键词] 市场定位 服务创新 融资

一、引言

尽管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不足,缺乏竞争优势和平等待遇,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金融开放进程和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立足前者,人们更多地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担心和忧虑,立足后者,政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可能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喜忧参半”正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处境。

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表明,对于提前转型成功的银行来说,总能独享丰硕的成果,即抢在竞争对手前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实现公司银行业务盈利的持续增长(李浩,2006)。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李辛培,2005)。

因此,应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上市和引进外资,通过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激励中小银行参与公平竞争,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促使中小银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化解不良资产,以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出现到今天已经第13个年头了,可以说当前城商行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城商行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明确,其中一个被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城商行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大而强”和“小而强”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我们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将来都成为工农中建这么大型的银行。

为此,银监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评级,对于好的银行,可以跨区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城商行确定怎样的发展战略,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城商行要考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以省级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模式:如徽商银行,采取这种模式要强调自主原则和市场原则;还有一些地区探讨在独立法人机构的前提下,联合起来成立一些IT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开发中心,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山东的城商行目前已经开始探索这种模式了。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要注重推进流程银行。在流程改造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制定的目标和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因此中小银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很好地考虑这个事,使得我们的业务流程能够适应城商行未来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城商行都着眼于未来的跨区域发展,但跨区域发展对我们的城商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公司治理;内控;IT系统。这都需要我们的城商行在流程上加以改进和变革。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市场差异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小商业银行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银行业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它虽然不像企业生产的商品那样具有明显的品牌,但是金融产品的期限、风险、流动性、最低投入、收益方式的差别却是相当显著的。

1.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和约60%的出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时间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在金融市场上,中小企业对银行的选择往往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筹措资金。受银行选择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银行有较高的忠诚度,这一点若能为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户源,而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率。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与经营状况等特点,决策迅速,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较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决定了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数量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才是其中的主力军。

2.开发社区金融服务

立足社区,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围绕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银行服务产品,同样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所在。

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社区内有限的经营网点为社区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服务。可以通过授信、承兑、贴现、信用证、保函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为中小企业提供宏观、企业改制、金融信贷、财政税收、市场营销、投融资运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资金融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项目评估、技术转让及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经济、金融、科技、项目、市场等信息服务。

围绕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应着力发展代人理财等银行业务。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消费者越来越高、越来越新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一定会逐步拓宽。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早做准备,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目前可以介入的个人金融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创业扶持、支付、消费信贷、资金汇兑、银证转账、商业调查等等。

3.开通网络金融服务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在网上也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扬长避短,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6年,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迅速,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大幅增长,企业网上银行仍然占据市场主体,但个人网上银行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企业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占了总交易额的96.7%,达70.2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21.3万亿元。2005年中国个人网上银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个人用户增长率都超过50%。个人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很快,增长率已达到300%。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增长速度更快,截至到2005年底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已达3460万户,较2004年增长103.5%,占互联网用户的38.7%,交易额也从2004年6000亿元增长到2.4万亿,增长率在300%。未来四年内,企业网上银行市场将呈平稳增长态势,而个人网上银行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在2007年~2008年之间,市场交易额将接近成倍地增长,之后有所平缓,到2010年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预计有望超30万亿。

此外,各家网上银行还积极与电子商务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以“结盟”的形式开拓网上银行市场,如工行牵手搜狐、阿里巴巴,农业银行联姻盛大网络等。网上银行业务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变为一项能够带来实际利益的业务运作,甚至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形象品牌和市场竞争的利器。

4.采取联合金融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的联合并不一定是并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增强竞争实力。

(1)应该加强中小银行间的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了中小银行竞争力。中小银行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提高社会信誉度。此外,中小银行间通过区域性的互相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拓展业务空间,解决汇路不通的问题,开展原来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承担的业务,如共同贷款、联合承兑等。

(2)积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探索国有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入股中小银行的合理方式,使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法人资格的同时,以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为后盾,树立良好信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

(3)通过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如代为销售保单、基金的销售和赎回等。这样可以增加中小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便利。

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数量还不够多,所营业务也尚不丰富。如何发挥自身小而灵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提供人性化的产品,是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关系。一是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办银行一年好不算好,二年三年好也不算好,只有年年好才算好。二是决不以牺牲合规合法经营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和效益,发展要行之有道,效益要取之有道。依法合规经营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的需要。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不片面追求速度,不搞高指标,不盲目追风,脚踏实地干工作。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浩: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战略思考.金融时报,2006-06-19

[2]李辛培: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经济师,2005年第1期

[3]央行课题组: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中华网,2002-09-05

[4]当代金融家月刊,2005年第10期,第100页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可否认,中小商业银行从成立至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就成了银行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研究,对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

市场定位就是指中小商业银行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商业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挑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建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其业务定位于资金批发业务,以从事对公业务为主,区域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在经营中把开发大客户作为业务的发展重点,造成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交通、电信、电力、烟草等大系统和大行业。中小商业银行的这种定位现状,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的很多缺陷:对市场营销环境研究不够,未能完全认识到银行营销活动所处的环境;市场细分流于形式,难以发现补缺市场;对目标市场的评估不够深入,目标市场选择存在误区;定位缺乏差别,跟风现象严重;竞争战略定位雷同以及产品缺乏内涵式创新等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扭曲市场经营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应当按照市场定位的步骤,从环境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够抓住机会,消除威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竞争力的提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存在着以下这样一些机会: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市场繁荣,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个人消费市场的成熟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空间。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的威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原来具有的体制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资源规模上的劣势却逐渐凸现;同样,外资银行的进入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管理、规模、体制、产品结构以及国际网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条件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体制优势明显,产权结构清晰;与地方关系紧密;资本补充机制渠道广泛;具有科技运用的后发优势;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特征不明显。但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公众信誉度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络覆盖范围小,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操作缺乏经验、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等。在全面了解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以及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缺陷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强化优势,抓住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策略选择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营销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首先,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建立在对市场科学细分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个人市场划分的过程中,改变过去划分因素单一的状况,利用多重变量多次划分市场,以便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在对企业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新的划分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信用等级等等,使银行更加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以便实施产品的设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全面评价子市场,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应当设法获取自身资源情况、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全面评价已经细分过的市场。在评价的基础上,中小商业银行应采取集中性策略选取目标市场。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上,实行密集型经营,这样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

1、战略定位于市场补缺型,逐渐放弃跟随型战略。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看到了自身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跟随型的定位战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定位中的营销成本,但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是越来越微薄的市场利润空间。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客户分析能力,如果依然采取盲目的市场跟随战略,则将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压之下,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果采取补缺型战略,则是选择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成为小市场中的领导者,在该市场中建立并提高顾客忠诚度。出色的市场补缺战略抓住了新的利润成长点,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现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2、调整客户定位策略,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就是对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选择,是市场细分的延伸和体现。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客户定位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和外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小银行从现有的市场中“分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客户和银行将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地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中小商业银行被大的优质客户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将逐步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因为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难的境遇,至于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时间要求紧,便利性要求高的临时性周转资金,由于目前银行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与此不配套,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控制,严格把关,更要在业务中贯彻审慎原则,认真研究避险策略。在贴近地方企业的业务中,应该以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坚决杜绝指令性贷款、强制性贷款,防止加大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发现、培育和支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培养客户对中小银行品牌的忠诚度。

(2)重视为社区发展服务。根据银行社区相互作用的观点,中小银行较之于大银行更能够提供银行社区相互作用所需的“亲和性”。因为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解决贷款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潜在贷款申请者特征是由其所在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和特定资产决定的,特定资产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反应社区内各类经济主体的个人收入流量和财富水平。社区具有“溢出”效应,中小银行和所在社区天然的亲和性,必然会使这种“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信贷评估质量、降低评估成本。

(3)重视个人客户。自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一个富裕阶层正在我国逐步形成。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先富起来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渴望银行向他们提供全面周到、细致入微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个人财富的有效保值和增值,因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存在较大的现实市场需求。个人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全行整体经营风险。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将有利于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分散业务风险,提高盈利水平,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篇5

目前,地方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均未开办金融衍生产品和理财业务,涉及市场风险的主要是债券和外汇两类业务,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外汇类净资产在人民币升值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由于中小银行均未取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多数机构也未获准开办自营外汇买卖业务,缺乏对冲汇率风险的工具和手段,除了运用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尽量保持零头寸等有限手段控制即期的汇兑风险外,难以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营运资金汇率风险,法人机构的外汇净资产普遍出现缩水。另外,由于外汇市场主体对于美元贬值的预期,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减少以及企业和居民大量结汇造成的银行外汇头寸急剧增加,在外汇市场预期趋同及缺少衍生工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在市场上及时平掉这些巨额头寸,从而面临损失的可能。

(二)利率波动可能引发的债券投资价格风险

2007年央行已经连续加息。2008年以来,随着CPI指数上涨并高位徘徊,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根据经验测算,假定升息0.25个百分点,银行所持有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7年,如果事先不能准确预期,则理论上会有大约1.5%的跌幅。一些被调查中小银行的交易人员反映,他们所持有的部分债券将成为“垃圾债券”。

(三)流动性约束带来的收益风险

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参与同业市场交易的动机,是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从调查情况看,地方中小银行中长期债券占比较大,个别机构持债规模过大、债券结构不合理情况突出,一旦债市变盘或资金紧张时,这些机构不得不通过低价抛售债券来获得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将会变为损失。

二、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行交易账户划分工作滞后,给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带来困难

目前省内中小银行均没有实施银行、交易账户划分,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交易账户的概念和内容。由于普遍没有开展账户划分,各行在填报银监会监管信息系统的市场风险报表时,都将债券投资填报在银行账户,而交易账户均填报为零,掩盖了真实风险程度。账户划分工作滞后,为以后的风险分析和资本计提带来很大困难。

(二)董事会、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重视程度和监控能力不足

相对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地方法人机构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关注程度和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在高级管理层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要求其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要求其对市场风险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容易流于形式。

(三)缺乏市场风险定价能力

绝大多数银行反映风险定价是当前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难点,由于缺乏真实连贯的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和成熟的定价模型,各行对一些产品进行日损益计算有难度。调查问卷反映,全省28家法人机构尚无一家对市场敞口风险进行计量,也没有一家建立风险计量的内部模型,没有一家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日重估。

(四)缺乏管理和对冲市场风险的工具和技术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近70家银行法人机构取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而山东省尚无一家。同时,市场风险管理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各行普遍缺乏技术手段支撑。

(五)缺乏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

债券、外汇市场本身的创新层出不穷,业务对专业素质的要求甚高,必须配备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调查看,各行熟悉债券、外汇业务的操作人员比较稀缺,管理人员更为匮乏;另外,审计人员市场风险管理知识欠缺,不能有效发挥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作用。

(六)业务操作和管理层面存在较多风险隐患

根据典型调查,各行在办理债券、外汇业务时,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隐患,加大了市场风险管理难度。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少数银行前台、后台未实现严格分离。调查发现,个别行甚至出现后台人员离岗后,前台人员代替登录业务的现象,隐藏较大的道德风险。二是授权授信随意性较大。授权机制粗放,授权人对被授权人的授权未经充分讨论和研究,对交易权限、授信额度规定得过于简单,重大交易缺乏严密的审批流程。三是业务人员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执行不力。由于债券、外汇业务操作和管理层面的人员普遍缺乏,大部分银行难以执行三项制度,有的自开办债券业务以来该部门人员从未轮岗或交流过。四是审慎规则执行不严。部分银行没有对债券投资按风险大小实施分类管理,也没有按规定对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五是绩效考核导向错位。对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混同于资金交易人员,只是下达资金交易量和利润指标,没有把风险防控要素纳入考核

内容,放大了管理人员扩张规模的冲动。

三、加强市场风险管控的几点建议

(一)推动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

首先,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各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明确制定账户划分的标准和程序,并将账户划分结果报告监管部门。其次,要定期对各行的账户划分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是否遵守内部的账户划分政策、是否存在为减少监管资本要求而人为在两个账户之间调节头寸等。同时,建议银监会根据地方法人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能力,制定账户划分的具体意见。

(二)支持加快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法人机构申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并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督促地方法人机构逐步推行管理会计,引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建立内部核算和激励制度,加强防范市场风险。同时,要严把新业务市场准入关,对法人机构开办的新业务、新产品,严格审查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在风险可控下开展新业务。

(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改变目前风险管理分散的现状,设立独立的、综合性的风险管理部门,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纳入部门职责,在此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的信息传递路径。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岗位分离、三项制度等,加强授权授信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把市场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框架。

(四)提高市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

由监管部门牵头,研究中小法人机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标准化及其设计框架,在人才培训、模型研制、数据库建设、市场风险管理知识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较小的成本推出适应中小法人机构的标准化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应用于市场风险管理中。

篇6

关键词:银行理财;调查分析;政策建议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和创新,资本财富增值效应不断扩大,催生了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居民以及企业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也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增长点。然而伴随着理财业务迅速发展,其潜在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为深入了解银行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状况,促进理财市场有序健康发展,近期笔者对辖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开展了调查与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一)银行理财业务进入快车道。面对经济下行,存款压力增大,银行与银行、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竞争加据,促进了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理财产品创新力度前所未有。2014年1季度新余市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募集资金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倍、2倍以上。如面对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冲击,各家银行纷纷开发了“类余额宝”产品,按日开放、按周开放的理财产品向纵、横快速发展,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创新更是金融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以定向投资管理计划为主的银证合作和以通道业务为主的银信合作的跨市场理财业务也在蓬勃发展。 (二)理财产品趋于短期化。据调查统计,新余市银行理财产品1月以内和1-3个月期限的仍为主流,市场占比最高。2014年1季度末,理财产品结构为:1个月内、1-3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分别占比35.6 %、32.2 %、14.3 %、5.1 %、3.6 %、9.2 %。以上数据还不能完全反映理财市场偏好,由于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发行规模由银行设定,客户只能在此框架内选择产品。据调查,短期理财产品更受晴睐。

(三)国有银行理财业务优势明显。从发行能力看,2013年新余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488款,占全市发行总量的90.2%。2014年1季度,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排前三位的为农行、中行和建行,占全市总量的86.6%。从理财品种看,工行、建行、中行在产品多样化上处于领先地位,3家银行在产品期限、币种和收益类型方面均较为完善。从风险控制能力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为重视理财规模与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考量,而中小银行相对而言更为冲动。 (四)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提高。 从平均预期收益率来看,2014年第1季度,新余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2013年平均水平。地方性中小银行收益率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如一家中小银行一款半年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达6.8%,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为全国银行理财收益率最高的银行,知名金融网站银率网也于2月18日文章《某某银行节后理财产品收益率夺冠》。中小银行更多地通过向投资者让渡收益来争取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从收益类型来看,银行非保本浮动类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保本浮动类次之,保本类最低。2014年1季度末,非保本浮动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平均为5.1%,保本浮动类的预期收益率为4.3%,保本类的预期收益率为3.9%。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更高,如一年期7.5%,二年期8.5%/年,三年期9 %/年,均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2倍以上。 (五) 理财资金投向更为多元化。理财募集的资金最主要投向是债券和货币市场。据调查统计,2014年1季度末,新余市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券与货币类市场占比为46.49%,较2013年下降1.2%;组合投资类工具在理财资金投向中居第二位,占比为44.3%,较2013年上升5.8%;结构性产品居第三位,占比为4.2%,较2013年下降1.0%;票据资产和信贷类资产市场占比分别为3.7%和1.1%,较2013年微幅上涨0.9%和0.3%。2014年以来,由于信托产品受到严格限制,中小银行的理财资金也由主要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及民生工程延伸到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跨市场理财投资范围主要为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及风险可控度较高的企业项目。

二、银行理财业务引发的问题

(一)理财业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一是理财产品导致存款“冲时点”,统计监测难度加大。部分银行通过安排理财产品的发行期、到期日,成为其操控存款规模、应对存贷比监管的手段。二是理财产品导致资金从银行“脱媒”,扩大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商业银行发售的表外理财产品未计入广义货币M2,不受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一定影响,最终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2014年1季度末,新余市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占比超过50%。三是理财资金变身为“影子信贷”,削弱了信贷调控的效果。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将贷款转出资产负债表,规避信贷规模调控。1季度末,新余市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长31.5%,增速高于同期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四是理财资金通过银证合作、银信合作等跨市场理财“曲线放贷”,资金投入政策限制行业。

(二)理财业务能力不足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一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调查发现,新余市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策略、收益结构、期限等方面缺乏差异化。比如,产品目标客户群体基本相同,基本是定位于资产总额在5至10万的大众群体;多数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涵盖的基础资产范围和种类大致相同;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理财产品主要偏重满足客户收益性需要,而对客户资金的流动性需要考虑较少,客户选择余地较少。二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和兑付压力较大。商业银行争相提高产品预期收益,银行通常以其他利润贴补理财产品收益,加大了银行的兑付压力;同时过高的预期收益也导致资金向具有更高风险的领域和项目流动,增加风险隐患。此外,地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速度更快,形成流动性压力,给其经营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

(三)理财产品需求旺盛引发各类投资主体热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房地产调控和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大量的民间资金、社会闲置资金和各路“避险资金”从股市、民间借贷、楼市等退出,纷纷投向理财产品市场,理财产品成为各类投资主体的首选。

1.从居民行为看,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新余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同比增长均为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4.7%,在通货压力不断增大的负利率时代,更多的居民希望寻求一种投资途径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股市持续低迷,期货高风险,楼市调控政策趋紧使房价上涨动力不足,债券和存款则远不能满足闲置资本的增值需求。理财产品存期短、收益高、风险低的特点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工具受到居民的热捧。

2.从企业行为看,在信贷规模控制背景下,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给委托贷款等理财业务提供了迅速生长的肥沃土壤。同时,部分公司在主业低迷的情况下大额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等理财业务收入正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以委托贷款为例,最高利率达到15%,最低为5.9%;如某大型企业近年来主营业务一直不景气,一度连年亏损。2013年虽然实现了盈利,但其中投资收益仍然占了很大的比例,该企业在贷大、贷强、贷集中的利好融资形势下,大量融入资金,再以委托贷款的形式贷出,其委托贷款利率普遍在13%左右,该企业的理财收入对净利润的贡献达40%以上。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理财产品统计与监测,提高宏观调控效果。国家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理财产品统计制度,如完善表内表外理财业务统计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跨市场理财业务等新型理财业务的统计制度,准确测算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监测社会资金的流动情况、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变化以及宏观政策调控效果提供依据。

篇7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构建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组织系统应该是包括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营机制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

当前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东部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已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这种现状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国家也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力度,但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约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我国金融业要按照生产决定流通、经济决定金融的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现存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更快发展适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金融业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与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

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产业互补性优势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在比较优势分工原则下,与大银行在产业分工上形成协作与补充。大银行获得中小的信息成本高,缺乏灵活性。而民营银行分散在各地,对中小企业情况较熟悉,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运作灵活。这样民营银行的出现将弥补大银行服务的遗漏,为中小企业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3.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的问题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存在着角色转换滞后的问题。在原有机制下形成的信用机制,非公有制经济被排除在经济制度之外,无法获得国有经济得到的信用安排。截至目前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用关系,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很难向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优化现行金融体系下的信用机制,改变对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短缺的现状,促进三农的健康良性发展。

4.发展民营银行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的最优选择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出口锐减,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加之国内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低效率投入导致的低水平重复盲目建设,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以经济增长减缓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深层矛盾凸现。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近六年来国债建设投资项目累计达32800亿元人民币,GDP的增长分别为7.8%,7.1%,8%,7.3%,8%,7.4%,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1.7%,1.8%,2%和1.6%。由此可见,财政投资弥补了基础建设资金不足,引导部分社会资金投向,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如此之大,有悖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同时,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使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双重压力。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均在国家可控范围内,但都达到最高记录,长此以往,必然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使财政运行面临较大风险。通货膨胀潜在压力和债务风险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相机退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调整社会总收入的传导机制可以简单如下:

图一表示在当前政策下的社会总收入;图二表示在财政政策逐步紧缩、为了不影响总产出的情况下而配合的货币政策;图三是财政政策逐步紧缩,在实践中配合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底上调利率27个百分点,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本次调息的试探作用大于现实意义,预示货币政策将进入新一轮紧缩。在这种宏观政策指导下,社会总收入将减少。发展民营银行,以利润最大化引导投资,将弥补总收入的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发展民营银行,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民营银行的可行性

1.发展民营银行政策法规的可行性

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以下条款:

第十二条 设立商业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2)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中国人民银行审查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银行业竞争的状况。

第十三条 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2005年第6期(总第311期)人民币。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l亿元人民币,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可以调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款规定的限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其他条款中,没有不允许设守民营银行的规定,这说明设立民营银行不存在法律障碍。

2.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可行性

(1)产权结构理論和交易成本理沦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股份制产权结构形式,使其具有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它们的服务对象民营企业和居民群体也属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主体。这种产权清晰的供求双方形成的信用关系,属于硬约束信用,效益与风险是这种信用关系的主要特征,它大大优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软信用约束。同时民营银行机构精炼,管理成本较低,加之激励机制有效、办事效率较高等制度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多种金融服务,克服官僚主义弊端,减少客户寻租费用,提高客户消费金融产品的总体满意度。

(2)银行动态成长理论和银行分层理论

按规模可以将银行分为大、中、小三类银行,它们依据对等理论(大、中、小银行分别有自己的对应优势,适合对应的客户群体)为大、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静态上看,大、中、小银行是分层并列存在;从动态上看,通常银行发展的顺序是从小银行发展到中型银行,最后发展成大银行。我们将小银行、中银行、大银行分层并列存在的理论叫银行分层理论,将银行从小银行发展成中型银行,最后发展成大银行的理论称作银行动态成长理论。银行分层理论说明,在市场中,中小企业是客观存在的,与之对应的,可以为其提供信用服务的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在目前阶段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不论从资产规模、管理水平及服务群体来看,都只能看成中小银行)是大有市场空间的。而银行动态成长理论则说明,随着企业的发展,银行也将发展和壮大,由中小银行成长为大银行,可以为发展起来的大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民营银行的现实可行性

(1)巨额的民间资产

据2004年统计资料,我国民间资产达36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为12万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4万亿元,假设股市一半的流动市值和保证金为私人所有,为1万亿元,资本外逃保守估计5.5万亿元,房产总价值13.5万亿元,民间资产远多于国有资产: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210亿元激增到2004年的12万亿元,巨额的民间资产是发展民营银行的资金前提。

(2)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人浮于事,制约着商业银行效益的提高。为了适应银行业的全球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按效率原则撤并了一批成本高、管理难、业务不足和严重亏损的基层机构和重复设置的网点,并逐步把业务转移向大城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退出为民营银行市场进入提供了空间,它们的出现

与实践可以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撤退后出现的信贷供给空洞。

(三)发展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

1.设立形式的两难选择

发展民营银行,基本途径是新设和改组。新设优点在于没有遗留,有利于民营银行轻装上路;改组是通过对问题金融机构整合降低金融风险,并有效利用原金融机构的设备、客户等资源。理论界常用以下模型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成本效益:

(Y1+Y2-C1+e1)/(Y3-C2+e2)

其中:Y1=通过改组方式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收益;

Y2=利用被改组对象资源带来的收益;

Y3=银行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负担,轻装上阵带来的收益;

C1=处理被改组对象遗留问题产生的成本;

C2=开办费等新增成本;

ε1,ε2:其他的一些对成本及收益产生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若比值大于1,则选择改组方式设立;当比值等于1时,改组和新建方式没有区别;当比值小与1时,选择新建方式设立。但是Y1(与当地信用社发展状况相关性强)与C1(与当地政府态度相关性强)难以准确量化,使决策者在选择设立形式时陷入两难境地。

2.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

在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发展民营银行对本地的推动作用,江浙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纷纷要求发展区域性民营银行。但如果没有充分论证,盲目发展,将可能出现我国信托业过度发展的后果,危及金融体系安全。另一方面,发展民营银行将对原有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以致对地方政府利益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设置障碍,提高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

3.规模经济及风险防范

银行业的突出特征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银行的单笔业务固定成本越低。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银行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与银行的规模成正比。结合民营资本的投资能力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已形成的垄断地位来看,新生民营银行不可能组建成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那样的超级大银行,其单位营业成本较高和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将制约其发展。

(四)发展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选择

1.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民营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不单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还包括农村飞:商。伴随着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组建农村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其人股的股东应该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主,重点吸收有资金实力的农产、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使其资本金全部由民间资本入股组成,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壮大。

2.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民间资本,通过股权结构改造,组建民营化的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由于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使其风险集中,经营问题复杂,规模一般较小,且经营能力不足,所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几乎未涉及到表外业务的经营。监管当局亦不允许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限制其扩张网点,这些均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壮大。民营资本所有者的自身实力使其不可能参与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但是在民间资本充足、商贸发达的部分地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优质的民营资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国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释,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邻近地区商业银行的并购和营业网点的扩张,逐步发展扩大。

3.民间资本拥有者申请新设社区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5000万元人民币。我国金融资产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资产,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这说明我国部分个人完全有能力申请新设民营银行。而社区银行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篇8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8)-0040-04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模型

关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衡量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结构性的衡量方法,另一类是非结构性衡量方法。

(一)结构性方法

这类方法基于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分析,提出结构―行为―绩效(SCP)的传导模式,认为银行高集中度会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提高银行的绩效。而有效结构假说(ESH)认为:市场上高效率企业由于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获得高回报,然后使其规模和集中度扩大。两种理论都认为银行业集中度和利润正相关。市场结构的结构性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市场份额以及基尼系数。本文采用市场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

集中度(CRn):本文所用的CR4是我国最大的四家银行的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率。

其中,N表示行业中的银行数量,n表示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数量。

赫芬达尔指数(HHI):每家银行的资产所占行业总资产的份额的平方和,本文所取样本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一家沪深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中,Si表示第i家银行的资产份额。

结构性的度量方法并不完美,首先银行市场势力和经济利润无法准确得到,其次不管是SCP理论还是ESH理论都认为银行集中度与银行业利润正相关,这与大量实证研究结论相去甚远。欧朝敏(2011)认为不管市场上银行数量多少,银行都可根据情况采取竞争或者合谋。杨天宇等(2013)认为高集中度未必意味着银行具有强大的市场势力,监管部门对银行的准入管制、价格控制以及经营范围的限制都会影响银行业的竞争程度。

(二)非结构性方法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可竞争性理论(CMT)认为市场的竞争度来自于潜在的压力而非一定来自于市场结构。其主张运用非结构性方法,即主要包括PR法、BL法以及Iwata法。其共同点是这三种方法都没有运用明显的市场信息。Panzar Rosse模型是Rosse 和Panzar提出的非结构化的衡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考察银行的收益与投入价格的变动弹性来度量银行所处的市场结构。这种方法要求每个银行的投入产出数据,更全面地引入微观基础。BL方法建立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通过衡量银行的价格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距来判断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BL方法相对于PR法准确率较低。Iwata指标通过比较银行业的总产量对单个银行产量的弹性大小来衡量银行市场的竞争程度。银行所处的市场垄断程度越高,单个银行的产量变化对行业总产量的影响越大。Iwata方法要求各个银行具有同质性。

因为PR法综合了行业和个体银行因素,理论基础更稳健,故本文采用PR法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PR的使用需在均衡的市场中进行,通过定义银行收入和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动弹性之和即H指数来反映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其理论逻辑如下:如果银行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当外生的投入要素价格上升一定的比例,由于其产量将保持不变,那么银行的收入会上升相同的比例,收入上升的比例除以投入要素价格上升的比例为1。H≤0,表示需求大于供给的共谋垄断市场;在0

其中,*代表均衡状态的值。

模型:InTAR=α+β1InLE+β2InKE+β3InFE+γ1InDT+γ2InST+ε

其中,TAR代表总收入与总资产比率;ROA代表总资产收益率;LE代表劳动成本即管理费用与员工数比率;KE代表资本成本即非利息支出与平均资产比率;FE代表资金成本即利息支出与总存款比率;DT代表净贷款与总资产比率;ST代表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比率。H=β1+β2+β3。

均衡性检验方程:InROA=α+β1InLE+β2InKE+β3InFE+γ1InDT+γ2InST+ε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建议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时间跨度自2009第四季度到2013第三季度;样本范围包括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银监会年报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新浪财经网站等。15家样本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90%以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由表4CR4指标可知,根据贝恩准则判断中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处于中下集中寡占型与低集中寡占型之间,趋势上银行市场集中度表现了明确的下降趋势。从表3HHI可知,最近四年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季下降,四大行所占份额趋势性下降。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仍颇高。尽管高垄断和高集中度并存,国有银行的效率却相对较低,这并不符合产业组织理论SCP(结构―行为―绩效)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ESH),说明我国银行业缺乏规模效率、经营低效。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9年第四季度到2013第三季度根据PR法测算的H指数反映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仍然处于垄断程度较高的垄断竞争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与银行数量正相关。根据银监会年报,2012年底,我国银行法人机构3747家,2013年底,银行法人机构增至3949家。市场集中度有明显的降低,但是H值并无明显增加,说明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并无显著增强。H指数和HHI指数缺乏有效的同步变动也说明集中度并不能单独准确刻画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还需要结合更多的指标综合衡量。

(三)政策建议

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同时对银行准入建立系统性的管理。通过增量改革降低市场集中度,防止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推进和完善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促进民间资本参股国有控股银行或者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法律和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加快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银行等分支机构。鼓励规模有限的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利用并购等市场手段扩大现有规模、跨区域经营达到规模效益。鼓励银行进行产品创新,以避免同质化,增强竞争力。制定有效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取代行政性的小规模退出(叶李伟,2010),没有有效地市场退出机制就不能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容易导致过度竞争的出现。建立和发展存款保险是为保证银行业的有序竞争,防范和分散风险的一条可能出路。

参考文献

[1]Panzar JC,Rosse JN.Structure,Conduct and Competitive Statstics[R].Bell Laboratories Discussion Papers.

[2]Pamar JC,Rosse JN.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J].Joumal of Industries Economics,1987,25:443―456.

[3]Resse J N,Panzar J C.Chamberlin vs.Robinson:An empirieal test for monopoly rents[R].Bell Laboratories Eoo-nomic,

Discussion Paper.1977,90.

[4]杨天宇,钟宇平.中国银行业的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J].金融研究,2013,(1):122-134。

[5]叶李伟.市场退出机制缺失下我国银行冒险行为的动态规划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6):18-24。

[6]叶李伟.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2010,(6):29-33。

[7]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J].金融研究,2001,(11):l2-l7。

The Analysis on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 Jia YE L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篇9

【关键词】社区银行;可行性;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为追求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做大”。这一点,在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尤甚。在这种大环境下,社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社区银行在中国是否有发展前景?其在中国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什么?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可行的发展模式有何独特性?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框架下,如何发展社区银行使得银行总体结构最优,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从已有文献看,目前业内对于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和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希望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我国的社区银行发展可行性以及发展模式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本文的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社区银行的起源和地位;第三部分阐述了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探讨了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第六部分得出研究结论,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思想;第七部分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出发,试给出政策建议。

二、社区银行的起源和地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s)一词最先起源于美国,现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所谓“社区”并非我们通常字面所理解的城市社区概念,而是泛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s of America)给社区银行作出如下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现在所说的“社区银行”主要指那些资产规模较小、区域集中度较高的、拥有关系型信贷优势、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

众所周知,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十分发达,主要包括跨国银行、全国性银行、超级区域性银行、区域性银行以及社区银行,其中社区银行的比例最高,占比超过90%,是美国商业银行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银行体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尽管近30年来由于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和破产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出现较大波动,加上大银行实行经营地理范围的扩张策略,导致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行业份额有所下降,但其持有的资产和存款总量仍在增加,总体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美国社区银行业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大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规模特点无法有效满足遍布全美的数量众多小企业的各种服务要求,而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美国市场,社区银行能够为广大小企业提供重要的信贷支持,因此能得以在激烈的银行激烈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金融机构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各国及日本等。这些国家和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大力支持发展社区银行的政策,由此说明社区银行的发展前景依旧十分乐观,其在未来的银行业发展中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民间并没有“社区银行”这种说法,我国学者根据国际社区银行的相关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社区银行赋予了新的含义。巴曙松(2002)认为,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康卫华(2005)认为,社区银行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

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社区银行”的定义可发现,我国的社区银行主要是指类似城市信用社或区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然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自身体制以及经营机制上的一些问题,这些中小银行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属于不规范的“准社区银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有一部分的城市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开始立足于转制和科学发展;而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则为这些银行的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促使这些银行在社区银行发展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地探索。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先期发展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制约痕迹明显,在转换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如社区银行市场定位不明确,并没有所谓的“区域”概念,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同时这一理念还迅速扩展到了整个行业,产生系统性偏差。这些银行并没有把为社区中小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最终陷入和大型银行的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其次,由于受限于资产规模和创新能力等因素,我国现有社区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功能缺乏,影响了这些银行为社区企业、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金融服务的能力,加上各项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不足,造成对客户投入成本的巨大浪费;最重要的是,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在资本构成、组织形式、市场定位、经营地域范围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对各种银行机构采取无差异化的统一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对社区银行的运营管理也无法有效监管。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只能说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异,面临问题和困难较多,总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碰到了很多问题,但不代表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相反,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值得更加积极的探索。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社区银行的出现,规范的社区银行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结构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展社区银行不仅可以满足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需求和个性化金融服务,还可以增强银行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一个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还能改善我国基层金融空洞化、金融服务出现真空的局面。因此,发展社区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分化整合愈加显著。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受到了市场经济区域划分的强烈冲击,不同区域由于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口构成不同,产业结构存在差别,对本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现状可发现,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具备条件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银行。

首先,中国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及其融资需求客观上为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扩张壮大,其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并不宽松。大型银行日益将融资的重点转向大型公司,中小企业面临发展机会虽多,但资金运转困难,无法顺利获得贷款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融资对象的社区银行则能够客观上促进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增加市场活力。研究表明,小型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较之大型银行更有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机会。

其次,社区银行由于规模小,资金量有限,所需资本不高,便于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我国之前对银行业发展制约较多,银行多是国家资产,民间资本不能顺利进入银行业,但社区银行进入壁垒较低,降低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本身活力,促使大小银行在竞争中各自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定位市场,保证银行所提供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在银行投资者获利和银行客户满意两方面达到双赢的结果。

最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于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更好,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型银行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了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合理,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需要充足的资金,当地却缺乏有力的金融机构保障其资金运用,这些企业苦于借款无门,加速向东南部移动,进一步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更有甚者,本来急需资金的不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被转移到资金已经比较充裕的发达地区,导致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隐患,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社区银行能够填补金融服务的缺口,其“吸当地,用当地”的资金运营模式,能够缓解之前这种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促进市场经济平稳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社区银行已成为当前金融业改变其二元结构,促进银行结构全面调整,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之一,我国现已具备培育社区银行的肥沃土壤和便利条件,因此应该加快步伐,为社区银行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环境。

五、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

社区银行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不代表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也要照搬美国。对此,学者针对中国当前的银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钱水土、李国文(2006)认为社区银行的设立途径有三种: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改造、由民间非正规金融引导为社区银行;彭路(2007)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在拉动不发达地区和不发达部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为解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应把社区银行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撑,以求社区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首先,在银行的规模和数量问题上,由于发达地区银行众多,目前分工不清,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可主要采取改造的方式,将原有的小规模区域银行进行调整和改制,使其逐步规范,成为符合要求的社区银行;而在不发达地区,当地银行数量有限,可新建与改造并举,将现存诸如信用社等经营管理不善的小银行进行统一整合和规划,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新建一批符合要求的社区银行,从头开始建立有利于其区别旧有银行,同时更容易吸纳新的人才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其次,通过总结我国前期银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对社区银行的产权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社区银行产权模式的核心是公司的产权组织形式,社区银行的产权归属决定其内部权力的分配和制衡,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国外社区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一般都是股份制,按照股份制公司“两权分离”的要求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实行商业化经营管理。我国由于地区间历史因索、文化差异及贫富差距较大,社区银行的设立可因地制宜地探索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的模式。一些全国中心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县、地级市的中小金融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可以组建成股份制模式的社区银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县、地级市的中小银行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可以组建成股份合作制模式的社区银行;在广大县域和金融不发达地区应把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合作制的乡村社区银行。

最后,社区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所有银行来说,导致其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有效控制风险:社区银行规模小,资金量有限,风险抵抗力弱,一旦发生风险,会迅速陷入破产危机。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社区银行由于行业集中度和贷款风险集中度较高,贷款金额较小,贷款客户比较分散,应制定规范的信贷管理政策、程序并严格执行;同时,应把企业的有限责任转变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以及大股东个人的无限责任;集中全力搜集客户信息,清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坏账损失,从而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同时,社区银行还要严格控制存贷款比率,保证资产负债的期限相匹配,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达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的。

六、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本文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虽处在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并存在一定不足,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2)我国在逐渐放开市场,促进银行业整合的过程中,孕育出适合发展社区银行的肥沃土壤,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3)在我国建立社区银行必须结合我国金融环境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经济区域应当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发达地区以整合为主,多采取股份制形式,不发达地区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同时采用整合与新建两种扩张方式,产权模式也应根据情况选择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4)社区银行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若想让其得到健康长期的稳态发展,必须注重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因此,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多层次金融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28-05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数量日益增长。根据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002年为231074个,2006年为299276个,增幅达29.5%。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中小企业在其快速发展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利润总额、利税总额连年增加。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中小企业就业贡献突出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日益增长,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矛盾。2001年,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0.9%,2006年这一数据接近80%。

(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趋强

不断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加强,中小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结构简单、对市场反应灵敏,所属行业广泛,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数量多、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据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数据显示,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都由中小企业完成,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实分析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但是融资困难也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现实中,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银行信用融资仍是中小企业主要外部资金来源

银行信用融资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所建立的信用关系。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例考察中小企业贷款情况,从2000年到2006年,这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所占比重较低,最高的年份2000年只占6.76%,最低年份2006年只占3.95%。可见,中小企业虽然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

正因为此,2005年银监会开始陆续出台系列措施试图破解这一难题。2005年7月出台的《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建立和完善小企业贷款的“六项机制”,包括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

近年来,许多商业银行在部门设置上特设中小企业融资部,同时,各商业银行也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比如,工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流动资金、打包贷款、账户透支等贷款类产品,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贸易融资产品,以及工程保函等信用支持工具。建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有“成长之路”和“速贷通”两个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品牌;并为此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加大了授权力度,贷款实行客户经理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的形式。农行也于2006年推出了主要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业务,只要在房地产抵押或质押担保的前提下,不需要评级和授信,根据提供的抵(质)押物即可办理贷款,贷款金额最高可以达到200万元。中国银行于2007年推出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融易达”,为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原料和配件供给的中小企业消除融资难题。这些举措,促进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

(二)证券信用融资尚在起步阶段

证券信用融资是指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信用融资迅速发展,企业利用证券信用融资额从1992年的777.80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399亿元。上市公司总数2007年底达到1554家,市值为327100亿元。对于中小企业,2004年5月,深圳交易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块,当年有37家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该板块上市,截至2007年底,共有202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市值为10646.84亿元。中小企业无论是上市数量,还是上市公司市值都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股票融资需要。

从债券市场融资情况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中小企业几乎难以跨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我国《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中小企业不能发行债券,但是中小企业一般难以达到上述法规中的一些规定要求。如《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发行债券的股份公司的资产净额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净额不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众多中小企业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债券融资规模非常有限。

(三)商业信用融资潜在功能被充分挖掘

商业信用融资是指企业之间彼此提供的以商品为对象、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融资。限制商业信用运用的禁令取消后,商业信用在我国得到了一定运行,企业认识到商业信用有助于解决企业产品“卖不出和买不进”两难的矛盾,充分利用商业信用这种灵活便利的方式来推销产品和进行资金融通。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有赊销与赊购,对应就形成了应收账款与预付货款。

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部分甚至全部以信用形式进行交易,形成了较高比例的应收账款。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市的1105户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样本企业支付一笔采购货款的平均时间为37天,而收回一笔销售货款的平均时间却为55天,收回比支付货款的时间多出近20天。通过企业与大客户和大供应商之间交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情况可以发现,企业平均应收账款比平均应付账款多243万元,应收账款的平均时间比应付账款的平均时间多51天,收回一笔销售款比支付一笔采购款平均多用12天,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过去五年中,有58.6%的样本企业出现过货款被拖欠的情况,其中46%的企业被拖欠的货款收不回来;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货款的首要原因是本企业的销售收入没有如期到账。另据央行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有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应收账款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相互间建立了商业信用关系,利

用了商业信用融资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又使许多中小企业陷入新的资金困难中。如果能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为充分发挥商业信用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作用,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2007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宣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这套在上海落地的系统,将为各银行日后大举拓展应收账款等动产质押业务提供关键的支撑平台。做大应收账款质押业务,而允许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将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登记系统自运行以来,已平稳运行一年,登记量和查询量稳步上升。截至2008年9月,登记系统累计接受登记超过3万笔。从登记业务类型来看,登记系统累计接受的初始登记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占比约为80%,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占比约为20%。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的可以抵押担保资产十分有限,以应收账款出资,扩大了企业可以担保的财产范围,降低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从登记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在覆盖面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还很大。截至2008年9月,出资人为中小企业的初始登记有1.3万余笔,占总初始登记量的一半有余;依据初始登记中选填的主合同金额,可估算出资人为中小企业的初始登记的主合同金额累计约为8110亿元人民币,约占所有初始登记主合同累计金额的35%。

根据登记系统数据的抽样分析,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呈现以下特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比较集中的是制造业、经营基础设施和水、电、气、暖供应的中小企业;用于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型主要有销售款、公路、桥梁等不动产收费权、医院、学校、景区的门票收入和工程服务收益权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的授信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四)国家信用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信用融资是以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包括国家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财政资金和供应财政资金两个方面。当国家以信用方式投放资金,企业可以接受国家信用来进行融资,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3年,财政部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2004年又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且财政资金安排额度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安排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超过了15亿元。共确定170个项目作为2004年财政专项发展资金项目,占各地区申报项目的46,6%。170个项目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9400个。对中小企业重点支持项目分为四类:“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37个,占项目数的21.7%“地区产业优势”项目60个,占项目数的35.3%;“农业产业化”项目34个,占项目总数的20%;“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项目39个,占项目总数的22.94%。在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中,许多项目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国务院于1999年5月批准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目前国内唯一面向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基金是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2003年底,创新基金累计受理申请项目20267项,申请资金总额298.8亿元;共批准立项项目4946项,实际资助金额为34.6亿元,平均资助强度为70万元。2004年,创新基金收到申请项目4925项,立项项目1464项,安排资助资金总额82719万元。

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外、中央财政近年来还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这六项专项资金近170亿元。

(五)国际信用融资门槛较高

国际信用融资是指各国的金融机构、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信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国际信用融资的方式越来越多,包括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补偿贸易、外商投资、境外发行有价证券等,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逐年增加。相对而言,只有极少数中小企业能够利用国际信用融资。

以中小企业海外上市为例,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目标市场比较多,最初选择的主要有:美国纽约NASDAQ、新加坡SES-DAQ、香港创业板等;近些年来,英国伦敦AIM、日本东京创业板和韩国创业板也渐渐受到中小企业的关注。海外市场在发审机关、发审制度、发审时间上都比内地简化,发审便利。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也可以在海外资本市场严格监管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但是,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成本高于内地上市。比如,美国纳斯达克筹资成本一般在筹资总额的13%~18%;香港创业板上市包括保荐人费、法律顾问费、会计师费等,三大费用约250万-450万港元,上市后还需要更高的成本维持上市公司地位。

根据李岩、冯德连(2007)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经历了三个阶段――启蒙阶段、成长阶段、较快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是启蒙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刚刚起步,平均每年只有两三家企业上市。1998-2002年是成长阶段,这时借助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逐渐增加。2003年以后为较快发展阶段,甚至在2004年第一次超过了大型、超大型企业的上市数量,达到了35家。从海外上市中小企业的区位分布看,到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等16个地区,其中北京、广东和江苏名列前三甲,占据了近三成的上市公司,许多地区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纪录为零。

(六)租赁信用融资未能充分利用

租赁信用融资是企业作为承租人在租赁期内租用设备,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目的。我国租赁业从无到有,在缓解企业资金不足、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租赁由于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在办理租赁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相对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设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更新设备、改造技术。从现实看,尽管银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发行有价证券融资门槛更高。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小企业可以将租赁信用融资作为补充资金来源渠道。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对租赁信用融资认识不足,没有利用好这一融资渠道。

三、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要逐步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需要从完

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角度,寻求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

(一)增设中小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多种性质银行为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体系,现有的银行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资金供应者。但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中还缺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要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有必要增设中小银行金融机构。

一是增设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应明确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以金融零售业为业务经营方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增设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由财政出资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基本职能定位是:制定有关中小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方针政策,督察有关中小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方针政策执行;对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提出建议;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

(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

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需求面广、资金需求额度较小。为此,金融机构应该在已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工具基础上,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

一是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四大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融资部分,设计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打包贷款、速贷通、融易达等金融工具。这些还满足不了需求,应进一步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开发推广收费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金融工具。二是发展有价证券类金融工具。中小企业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能够以直接融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弥补间接融资的不足。截至2007年底,虽然我国有202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机会利用股票这一融资工具,能够利用债券融资工具的中小企业只是凤毛麟角。所以,需要进一步发展股票融资工具,创新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工具,设计适合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基金。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发展,产生合理回报,再回馈基金投资者。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

现有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仅有中小企业板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还需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

一是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需要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发行上市条件,简化发行审核程序。二是建立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定位不同于中小企业板,以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对象,选择成长型中小企业标准比中小企业板略低。三是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包括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和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两个层次。在促进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要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为两翼,推动两个层次的市场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岚,银行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解难[N],金融时报,200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