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资本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务资本价值

篇1

【摘要】本文通过期权理论中的等值理财理念,介绍了在期权理论下的公司资本价值的定位问题。分别将公司的所有权站在为债权人所有还是股权人所有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是如何确定的。并指出了基于期权理论下的公司资本价值的判断对比于传统理论对公司资本价值判断的不同和这种判断的优点。公司的资本价值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者组成。基于期权理论下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于通常我们在会计和财务理念下的认识,在这一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对资本价值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基本理论

在解释期权观念下的公司资本价值前,有必要对期权的相关理论做一个介绍分析。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是以合约或合同形式存在的权利,期权持有人,即合同买方,通过支付期权购买费(权利金)向合同卖方取得了一种权利,有权决定在未来某一时刻按约定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卖某种标的物商品。

对资本价值的分析主要利用了期权的理财思想。所谓期权理财,是指利用期权的风险控制思想,保留谋利的权利,分离清偿的义务,通过风险转移实现财务风险控制。期权的财务功能在于实现风险的转移、套期谋利和价值定位。使用不同的策略可以实现期权的这些财务功能。

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套期保值功能,是通过“相等且相反”的原则建立对冲组合来实现套期保值的。它的资产保值思路是无风险状态可以通过资产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来实现。套期谋利功能是将期权机制与期货机制相结合,在锁定风险的基础上,利用标的物未来价格有利变动的机会,谋取可能的风险报酬。价值定位功能是期权理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期权执行价格是供求双方对标的物商品未来价格的预计,是双方达成的市场均衡价格,给现货市场的商品价值定位提供了方向。而权利金的确定,为判断资产所附属权利的价值提供了衡量方式;也为如何把不确定性转换为经济价值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期权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就是等值理财。这一观念对本文中的公司资本价值解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期权理论下的资本价值等值理财中集合了规避风险和延迟投资的思路,用等值理财恒等式可以表示出二者最终实现了一致的结果。

看涨期权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风险资产价值

恒等式左方表示了延迟投资的思想,右方表示了规避风险的思想。这一恒等式在于说明持有现金(风险资产)与买权多头的组合,与持有风险资产与卖权多头的组合,具有等同的理财价值。二者既具有保险的功能,保持无风险状态,又具有投资的功能,把握投资的机会。将这一恒等式作变换后,即可获得等值理财下的几种典型理财思路。

1.避险理财。无风险资产价值=股票价值+(看跌期权价值—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持有风险资产与一个卖权多头和一个买权空头的组合,是一份无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2.套利理财。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负债投资与一个卖权多头的组合,是一份看涨期权的复制品。

3.价值定位理财。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风险资产价值由既定的无风险价值和风险行动的价值所组成,持有无风险资产与一个在买权多头和卖权空头上的风险行动的组合,是一份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二.期权理论下的资本价值

建立了对期权理财思想的基本认识后,就可以看看期权思想下的公司资本价值是如何建立的。对于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的定位,都可以分别从公司的全部资产归属于债权人还是股东所有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公司资产为债权人所有

1.权益资本价值

由无风险对冲机制:无风险资产价值=风险资产价值—看涨期权价值,得到负债=资产—看涨期权价值。到期执行价格E=债务到期偿付额B,资产到期价格为V,看涨期权为Vs。权益资本=资产—债务资本=V—B。

这说明,公司举债的结果,使股东无偿的获得了一个以债务到期偿付额B为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期权的到期日就债务的到期日。

即债权人拥有公司全部资产V,权益资本是一个执行价格为债务到期额B的对V的看涨期权。权益资本价值=Vs

2.债务资本价值

债权人无权分享公司资产价值超过债券账面价值的部分,而股权持有人也仅仅分享公司资产价值超过债券账面价值的部分。就是说,债务持有人拥有公司的全部资产V,又卖掉了一个看涨期权Vs给股东,获得了金额大小为债务利息的权利金,在期权到期日,即债务到期日,债务持有人将以债务到期偿付额B的执行价格将资产出售给股东。

这样,债务资本的价值就等于公司总价值与出售看涨期权的组合。

债务资本价值=V—Vs

(二)公司资产为股东所有

1.权益资本价值

根据套利理财的思路: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即认为负债投资与一个卖权多头的组合,是一份看涨期权的复制品。

将权益资本价值看作是看涨期权价值。权益资本=资产—债务资本+看跌期权价值(Vp)=V—B+Vp。因此,权益资本可以看作是股东通过借入无风险资产B拥有了公司的全部资产V,并从债权人手中获得了一个执行价格为债务到期偿付额B的对V的看跌期权。

2.债务资本价值

根据避险理财的思路:无风险资产价值=股票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又由无风险的对冲机制:无风险资产价值=证券价值—看涨期权价值。可以获得债务资本价值=债务账面价值+看跌期权价值。这里,股东拥有公司全部资产,债权人拥有了一项到期可以按履约价格B向债权人出售公司总资产。即债务资本价值=B—Vp。

债务到期时,当资产价值V>履约价格B时,股东会放弃行使卖权,债权人获得了金额大小为利息的权利金。债务资本价值此时为B—Vp(Vp=0);当资产价值V<履约价格B时,股东会行使卖权,债权人将以执行价格B的金额购买公司资产,承受了B—利息大小的损失。此时,债务资本价值=B—Vp(Vp>0)。

因此可以说,公司举债的结果,使股东最坏的结果是没有获得任何超过无风险价值的风险价值部分,而不会承受公司资产低于无风险价值部分的损失,这种损失全部由债务持有人承担了。这一状况正好解释了现代公司理论中,股东所承担的有限责任问题。

(三)公司总价值

公司的资产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因此公司资本就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

由等值理财恒等式:看涨期权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风险资产价值。

以及在将公司资产看作为股东所有的情况,权益资本=资产—债务资本+看跌期权价值。债务资本的价值=公司总价值—看涨期权的组合

Vs表示看涨期权价值,Vp表示看跌期权价值,B表示无风险资产价值。V表示公司的总价值。可以得到Vs+B=Vp+V。即V=(B—Vp)+Vs。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理论,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定公司价值目前为8000万元,债券面值3000万元,无风险利率10%,债券到期额3300万元,债券到期时,公司价值可能为10000万元(超过债券执行价格),也可能为2000万元(低于债券执行价格),未来结果状态如下分布:

现在价值未来预期情况一未来预期情况二

公司价值8000100002000

债券资本价值Vb33002000

权益资本价值Vs67000

利用无风险套利技术,根据对冲关系式:

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

可以用A比例的公司资产和B比例的无风险证券来复制公司股票:

公司股票的复制:10000A-1.1B=6700

2000A-1.1B=0

A=0.8375B=1523(万元)

公司现在价值为8000万元,则:

权益资本现在价值Vs=8000×0.8375-1523=5177(万元)

债务资本现在价值Vb=8000-5177=2823(万元)

这个计算结果说明:

第一,由于未来公司价值可能为2000万元,低于债券执行价格即债券到期值,该债券存在违约风险,造成现在市场给债券较低的价值定位。(2823<3000万元)

第二,股东借入了1523万元,连同自己的资本5177万元,共计6700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8375倍,其余的1300万元由债权人投入,最终的结果是,股东投入5177万元,债权人投入了2823万元(1523万元+1300万元)。

再利用无风险套利为公司资本定价时,前提条件是必须知道它们的期末价值,也就是未来的结果分布,这也正是期权定价的特点。公司价值、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三个关联对象中,只要知道任意一个对象的现值,利用对冲关系式的复制,就可以推断其它对象的现在价值了。

三.意义

在以往的证券资产价值确定时,基于传统的理论,都是采用了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后的现值来进行估价。对债券而言,这种价值的确定,既要考虑必要的报酬率和利息率,还要考虑计息期的长短和到期时间问题。这些纯客观的因素完全没有考虑到处于市场主体地位的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就不能很好的说明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以及供求双方对标的商品的未来价格是如何相互博弈而获得的。在股票的定价上也是类似的道理。定价的模型中,将必要的收益率和公司的股利作为定价的主要因素,而且,定价模型中潜在的是认为将来公司必然是盈利和发展的。对于不利的情况分析就不足了。同样,它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在投资者的主观感受下,供求的双方是如何达到一致的。

而期权定价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基于期权理论对公司资本价值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在资本市场上为股票和债券定价时获得一个很好的价值定位依据。这种理论用于证券资产的定价可以使我们不再只是单纯的去看待资产本身的获利能力,更要从对资本的要求权来考虑证券资产的价值内涵。

期权理论下资本定价只需要知道资本未来的结果分布,而不需要详细的概率分布等就可以定价,这是期权定价的一个特点。只要知道了公司价值、权益价值和债券价值三者中任一个的现在价值,就可以利用对冲关系式的复制技术去推断其他对象的现在价值了。

传统的证券定价中,债券价值与股权价值是相分离的。而基于期权理论的资本定价模型考虑了估价资本资产与其他资本资产的相关性,把估价对象资本置于公司总资本的整体中考察,认为一类资本的价值变动必然会引起另一类相关资本的价值变动。这是期权理论下资本价值的一个显著特点。

期权理论中避险理财等使资产价值不会下降,能够套期保值的同时还具有保险和投资的功能。这并不是说没有风险的存在了。事实上,通过高于或低于执行价格的状况,已经充分考虑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了。

参考文献:

1、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华夏出版社,2000

2、《财务成本管理—200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序言

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一句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这里,钱和力,成了办事不可缺少的要素。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钱,是货币资本;力,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就是把人力资源作为投资对象,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促进科技革命和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是古往今来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一、定位(Position)

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都认为增值是资本的本性。也就是说,资本的存在要求其不断处于增值状态。马克思说,资本的“活动只在于此,它只有不断增值自己,才能保持自己成为不同于使用价值的自身的交换价值”,它对自己表现为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则是资本增值。资本的增值性观点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认同。麦克鲁德说:“资本是用于利润目的的经济量,任何经济量均可为资本。凡可以获得利润之物都是资本。”萨缪尔森认为,资本是“产生租金或者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取得收益。”凯尔指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资本是这些未来劳务的物质体现。”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时,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凡是投资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不管它是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资料,都会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并不创造新的价值,也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它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也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劳动力在产品价值形成中不同于生产资料,其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再生产新的价值。这个新价值大于资本家用在购买劳动力上的资本的价值,其中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用M来表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基础。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把生产要素划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部分,则相应地把资本市场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如果把不变资本理解为物质资本,而把可变资本理解为人力资本,即不仅从资本的功能上,而且从资本的实体上加以考察,那么不难发现,真正创造新价值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换句话说,能够形成“蛋糕”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但是,迄今为止的收益分配制度恰恰是物质资本,即不变资本的所有者在参与收益分配,而创造新价值、生产“蛋糕”的人力资本即可变资本的所有者却无权参与收益分配。这种传统难道不应该打破吗?

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20年前和几位兄弟创业时投资只有1000元,到2000年底已经拥有83亿净资产,在美国《福布斯》杂志举办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私营企业资产排行榜上名列第一。1984年联想集团创业时,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到2004年,在20年中,净资产增加了4万倍!1984年海尔集团成立前,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是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工厂。到2004年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全球营业额1016亿,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复星集团1992年创业时注册资本为10万元,现有净资产高达198亿。

这些资本的奇迹是怎么创造的?这些企业价值增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货币资本带来的,还是人力资本带来的?按照传统的观点和现行的制度,显然是货币资本带来的。不然的话,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凭什么只分配给货币资本所有者呢?迄今为止,只有货币资本的出资者才有资格参与收益的分配,而人力资本的出资者还没有被确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因而从来没有资格参与收益的分配。应该承认,货币资本也是生产的要素。但是,货币本身不会生“金蛋”。 货币资本的作用充其量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说是资本成本。换句话说,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可以将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库券,从而获得利息。这是货币资本的无风险报酬。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也可以通过投资而获得风险报酬。

价值增值的真正原因还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加以说明。马克思指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他还说:“一切依某种方法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体力劳动者,到经理、工程师(各种和资本家有别的人),当然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第147页,郭大力译,人民出版社,1975)

货币是资本,生产资料是资本,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拥有货币资本的是所有者,拥有人力资本的也是所有者。他们都是产权的主体,都有分配权。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的知识、技巧和才能,它能促进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现在,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知识是土地、资本(严格地说是货币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第四要素。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价值有50%以上来自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有80%是依靠管理,只有20%依靠工艺。

据统计,国际上的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并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拥有企业产权的平均水平接近38%,打破了长期以来谁出资(货币资本)谁拥有产权的传统观念。

我们正在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人力资本时代。所谓“人力资本时代”是指迄今为止,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资本形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就依赖于人们如何广泛而有效地投资于他们自身。

研究显示,对社会上男男女女的投资在美国社会总资本构成中超过了70%。对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信息和研究开发的投资超过了美国GDP的20%。如果说技术是现代经济特别是高科技部门发展的发动机,那么人力资本一定就是这台机器得以运转的“燃料”。

类似于美国的经济形式曾经被叫做资本主义经济,但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人力资本经济”或“知识资本经济”。尽管所有资本包括机器、工厂和金融资本都是重要的,但人力资本却是最重要的。(加里・贝克尔)

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卢卡斯等人的新增长理论都说明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问题,通常会被忽视。在这些国家,总是将非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放在重要位置,没有认识到能够有效地利用优越的生产技术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国家最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在劳动者既缺乏知识又缺乏技能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本,重视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从而促进资本结构的变化。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知识和才能在不断升值,他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出,必须创造“知识价值理论”,以突出知识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引入人力资本概念后,就可以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即人力资本两大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资本结构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总资本存量中,人力资本存量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而非人力资本存量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是资本结构的量的变化。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新经济出现、新世纪到来的时候,由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土地资本组成的世界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已占到60%以上;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上升,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他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有所下降,人力资本已成为比其他物质资本更重要的资本,是首要的生产要素,这是资本结构的质的变化。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平均增长率的两倍,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平均增长率的3倍。这使美国白领阶层在劳动力总量中所占的比率在1956年第一次超过蓝领阶层后继续上升,这一切促进了人力资本存量在美国社会总资本存量中所占比率的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资本存量为15.6万亿美元,其中人力资本存量为8万亿美元,占总资本存量的52%,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达到3万美元;美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以前是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3倍增加到4倍,并且这一作用还在继续增大。

世界银行的专家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计算,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比为64:20:16,而人力资本则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

据世界银行估计,1950-1970年,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0%;进入80年代,贡献率上升为60%;进入90年代其贡献率已经超过80%。这充分说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物质资本或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在历史上曾经是指股权结构,如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比例,而在现代西方,更多地用来指融资结构或财务结构,如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adigliani and Miller)的无关性定理分析的是股票和债券的比率。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用理论分析了外部股权、内部股权和债权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在他们看来,资本结构就是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反映的是内部股权、外部股权、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的所谓所有者,只包括股东和债权人,而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排除在模型之外。实际上,企业是一个通过一系列契约而把各种要素(资源) 联结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这些要素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企业是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 与人力资本组成的特别契约。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导致的一个治理上的缺陷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能作为剩余索取,而从内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衡,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问题。

二、定价(Price)

著名会计学家、三式簿记创始人YuriIriji 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Theory ofAccounting Measurement,1979,p19)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唯一能使自身增值和通过自身进行增值的经济学元素,是最难以评估的,这就是人力因素――显然,这是资源管理中最令人伤脑筋的东西。人类几乎无穷的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使评价人力因素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一个按详细说明书操作生产出的机电部件。”(雅克・菲兹-恩兹 2003)“然而,人是唯一拥有与生俱来的力量在生产价值的因素,其他所有可变量――现金和信用、原料、厂房和设备以及能源――除了潜质呆滞以外,无法提供任何东西,由于其自然属性,这些因素不增加任何价值,它们也无法增加任何价值,直到一些人――且让我们把这些人假设为最低级别的劳工,最灵巧的职业专家,或是最高级别的经理好了――使这些可变因素投入运转,调节其潜力为止。”(雅克・菲兹-恩兹 2003)

多少世纪以来,从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从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再到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都提出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问题。

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原序中表示,要“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谈的问题。”“英国的土地耕种者每周劳动所得不过四先令,而海员通过工资食品以及房屋等其他各种供应所得到的收益多到十二先令,所以,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

“一个好消息是:对人力资本增加的价值进行衡量是有可能的。实际上,这种做法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已在十多个国家中开始实施。”(雅克・菲兹恩兹 《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 2003)

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可以采用成本计量和价值计量两种模式。

人力资本的成本计量可以从对人力资本价值投入的角度来确认和计量,也就是人力资本价值的成本计量模式。人力资本成本由原始成本(OriginalCost)、重置成本(ReplacementCost)、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和边际成本(MarginalCost)组成。

在人力资本会计发展的30多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采用货币计价和非货币计价相结合的方式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利用模糊集合论计量非货币计量内容,人力资本价值可以按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进行计价。

按人力资本价值的外在表现,可以将人力资本价值分为补偿价值(或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补偿价值体现为支付给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等,下同),它是对劳动者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脑力和体力的补偿。如马克思所说,这部分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它是人力资本的必要劳动的价值,也即人力资本的交换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力家属和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一定的教育或培训费用。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人力资本的补偿价值和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

人力资本价值会计应当反映人力资本的完全价值,即要反映包括补偿价值和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内的整个人力资本价值。如果只反映补偿价值或只反映剩余价值,就会造成人力资本价值的低估,也使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还会影响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使用者决策活动的有效进行。

人力资本价值还可分为基本价值部分和变动价值部分。任何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即自然人力都具有基本价值,纯粹的自然人力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很低下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很小的。因此,在劳动力素质很低的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的增长。通过货币的和非货币的投入,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增长,从而劳动者的价值也得到增值,这个增值部分就构成人力资本的变动价值。变动价值的大小与投资的数量多少有关。实质上,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本的变动价值部分就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价值会计应当反映人力资本的整体价值,即包括基本价值部分和变动价值部分,而不是只反映变动价值部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反映。应该认识到,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而不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决定人力资本的价值。既然任何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都具有其基本价值,那么作为提供组织人力资本价值信息的人力资本价值会计就应该尽力,如实地给予评价和反映,而不能漠视这部分人所具有的基本价值。经过培训的劳动者从事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理论是人力资本定价的基础。

人力资本价值还可分为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人力资本个体价值的体现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管理水平,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组织的环境等。要提高人力资本的个体价值,必须注重对其进行投资,并创造能使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环境。要提高群体价值,不但需要提高每一个体的价值,还要注意人力资本群体价值的整体优化,注意发挥组织整体的协同效应,因为人力资本群体价值不是其中每个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个体价值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力资本价值会计既要反映人力资本的群体价值,也要反映人力资本的个体价值。许多人的个体价值是相当高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就是因为他具有很高的价值,美国军方的评价是钱学森一个人能顶美国的五个师。浙江有一家资产评估机构对杭州中泰合资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根生进行评估,认为他的“身价”为2.8亿元人民币;1999年,一家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评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无形资产价值高达1 000多亿元。

人力资本价值信息的使用者需要的是比较完整而客观的信息,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对价值的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说明应该全面反映组织的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工作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

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其实都是人力资本的表现。为了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正在探索通过价值变动因素分析,分清贡献和责任,采用关键事件法来记录关键人员实际贡献的“贡献明细账”,以事实为依据,以结果为导向,以记录为手段,以货币为单位,以评估为基准,以公平为原则的人力资本定价方法,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说会计指标在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可以利用会计这种以事实为依据,以记录为手段,以货币计量为单位的方法来模糊评价企业家贡献的大小。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很多著名公司每年都有年报,年报的开头都有董事长或总经理致词,说“我们公司的全体员工是我们公司最宝贵的财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第二页翻到最后一页,财务报告中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但“最宝贵的财富”却没有看到,说明我们现在的会计体系是见物不见人,把众多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那部分忽略了,只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而真正宝贵的人力资产没有计入到报表中去。因此,可以采用管理贡献明细账的方法将企业家的主要贡献记录下来。

人力资本的价值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作为劳动者消耗的价值,这是用于补偿人力资本消耗的“补偿价值”;第二部分是人力资本投资资本化的价值,通过分摊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这两部分价值,都可以通过成本核算的方法,从账面上取得资料;第三部分是人力资本的使用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劳动成果中物化的那一部分价值,其中包括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科技人员的科技贡献以及所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这种贡献的量化显然是一个难题,需要采用专门技术进行评估。

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人在劳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人力资本所具有的这种内在能力是无法进行准确计量的,只能进行推测、判断。但是,人力资本的这种潜在创造能力能够创造出可以计量的外在的价值。因此,可以通过对这种已经实现的或可能实现的外在价值的计量来测算其内在价值。

三、定性(Property)

世界上关于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契约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统治劳动型”(资本雇用劳动),企业治理结构中只有股东及其代表有决策权,职工只能通过工会进行抗衡,形成外部制约;二是以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劳动统治资本”(劳动雇用资本),实行工人自治;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策制”:大企业监事会里,股东和职工的代表人相等,职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基本上仿照美国,产权结构模式属于“资本统治劳动”型,其指导思想是“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而这个“资”是指物质资本。

传统的产权理论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把产权局限于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而把真正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可变资本即人力资本置之度外;二是把产权停留在定性的层面,只是笼统地把产权定义为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和财产关系。其实,产权有定量的问题和动态变化的问题。创业时的初始投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因为长袖善舞经营有方能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决策失误而亏损破产。在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鉴定和界定产权呢?离开了人力资本产权,所谓“产权清晰”永远是个“谜”。这个传统的产权理论如果没有突破,在指导思想上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就有可能发生误导。企业的经营者也就可能一直处于“保姆”的地位。我们的劳动者更谈不上当家作主和分享劳动成果的问题。

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其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决定了他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和成果分配的地位;劳动者群体的地位,也取决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整体上的相对地位。

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其中人力资本市场是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人力资本天然地属于个人的产权特性,个人是人力资本不可替代而又难以考察的所有者和控制者,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源只可“激励”,不可“压榨”。因此,人力资本的管理,关键在激励。以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定义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则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可以分为社会对特殊人力资本的激励,这是激励的社会层面和体制层面;特殊人力资本(智能)对普通人力资本(劳动)的激励,这是激励的企业层面和机制层面。企业所有权归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化为智能资本是这一企业权利安排的产权基础。因此,知识(技术、企业家的智能)劳动对价值的累积贡献都要通过转化为资本的形式获得回报,使企业的价值积累不单纯归属与最初的(货币资本)出资者。智能雇佣资本的权利安排中,企业契约的各个参与方可以与不同的价值分配形成相对应:财务资本所有者得到红利和股息或债息、利息;劳动资本所有者得到工资、奖金和福利,智能资本拥有者获得股权等。

产权激励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说,是一种内在的、长期的激励形式和手段,它通过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定的产权,使其享有了人力资本所创造价值的剩余,一方面,激发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能;另一方面,激发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其人力资本对企业供给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保障了企业绩效的实现和不断提高。此外,产权不仅在制度层面保证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实现,还通过将人力资本的收益与企业的绩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内在统一的有效机制。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实现路径,即从人力资本产权到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人力资本产权逐渐显性化的过程。反映在人力资本的收益结构中,即从传统的以工资等劳动收益为主的保健型薪酬结构逐步转为以股权等资本收益为主的激励型薪酬结构。

张文贤教授简介

篇3

Abstract: People gradually understand the enterprise value in continuous knowledge process of enterprise operating evalu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how to carry on enterprise value eval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added theory in enterprise value evalu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nomic value added.

关键词: 企业价值;价值评估;经济增加值

Key words: enterprise value;value evaluation;economic value added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80-03

1 企业价值

在人们对企业经营评价的不断认识过程中,逐步明确并发展起了企业价值这个概念。从19世纪以来,大概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1 利润最大化阶段 企业在19世纪发展还不成熟,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私营企业成为主流企业,企业经营的最大动力就是获取利润。因此,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成为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评价指标。

1.2 效益最大化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多数的企业所有者开始追求资产回报率。此时,人们发现在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时仅仅采用利润指标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并且此指标也不能反映企业规模对盈利水平的影响,因此,更难以衡量股东对企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以及判断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人们引入了投资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以解决利润指标的缺陷,此时就能很好的反映股东投入产出的情况。由此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评价进入了效益最大化评价阶段。

1.3 股东价值最大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随着企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也深刻的认识到,效益最大化在评价企业时,没有考虑股东股权成本,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过渡投资、过度生产以及忽视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率等决策短期行为,从而忽视创造企业的长期价值。此时,人们在评价企业业绩时迫切希望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中心指标,并以此指导经营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以经济增加值为代表的众多以股东价值为核心评价企业业绩考核的方法。

2 企业价值评估基本理论

量化计量企业价值理论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2.1 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 费雪认为,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在确定性的情况下,就是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风险利率折现后的现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企业资本结构在此理论下无关,与股东权益和债权收益的机会成本无关。

2.2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解决了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关系问题,说明了企业价值与债务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关系,不仅改变了费雪资本价值评估理论中合为一项投资的缺陷,还纠正了股东权益和债权权益不分离的错误,这说明所得税政策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价值,更定了企业资本的平均成本。这样,就使得费雪的资本价值评估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起来。

2.3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 虽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从财务角度,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型,但没有揭示出影响企业价值及其增长的具体因素,没有能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所以,在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之后,产生了诸如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智力资本理论和企业委托理论等诸多理论,显示了人们对企业价值的持续探索。

3 经济增加值理论(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理论是人们在对企业价值不断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以股东价值为核心的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的方法。其在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衡量股东价值的方法,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最早美国的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这个概念。其认为股东投入都是有成本的,但是在计算会计利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此项机会成本。因此,采用会计利润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具有明显的缺陷,同时也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

3.1 经济增加值的起源 过去,人们评价一家公司的实力时,总喜欢采用股票市值这一指标。但有时会发现,股票市值相近的两家公司,其会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经营情况:一家在市场上的表现不佳,不断裁员,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这里暂定为公司A;而另一家则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一路高歌,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利润率也在不断攀升,这里暂定为公司B。

在这种情况下,思腾思特公司认为对公司价值的衡量应以股东本身为出发点,而股东最关注的就是自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增长,这可以用市场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来衡量。市场增加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增加值=市值-股东投入资本

通过市场增加值的检验,发现公司A的市场增加值为负数,公司B的市场增加值为一个非常大的正整数,这就真实地反映了公司B强于公司A的实力。

市场增加值的明确,使得公司开始考虑避免盲目追求增长和企业规模,把经营的重点放到股东价值的增长上来。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其总市值和利润的变化,还会关注利润与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回报率等指标的平衡。

3.2 经济增加值的形成 对上市公司来说,市场增加值指标可以从企业外部进行整体评价,但对非上市公司来说,市值是无法估算的,这就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和再计算,思腾思特公司正是这样创造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其强调股东投入是有成本的,只有企业的盈利高于其本身资本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

3.3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 由于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净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因此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创造或者损失的价值量,因此,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能够让企业管理层感受到运行资本是具有成本的。企业要想为股东创造价值,成为真正优质的企业,必须利润高于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通过综合考量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引入资本成本率,除了涉及债务成本和股东投入的资本成本外,还充分考量了资本的使用效率。此外,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经营现实以促进企业更加关注自身长期价值和创造能力,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调整经济增加值外,还应当对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就可以对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风险以及不同资本结构的企业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对经营者的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因为经济增加值所倡导的就是:企业不能单纯以规模作为经营的目标,要关注于自身的价值创造,以经济增加值为导向形成资本纪律,从而更加能够有效利用资本。

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在综合考虑企业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计算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计算经济附加值涉及税后经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三个变量。衡量企业盈利状况的是税后经营业利润,资本占用是一家企业持续投入的各种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则反映了企业各种资本的平均成本。

4.1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税后净营业利润与会计净利润在计算经济增加值中是不同的,它等于会计税后净利润加上支出的利息。因此,税后经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计算税后经营业利润通常会对以下几项项目进行调整:

①由于补贴收入不能够反映主营业务业绩,应当扣除。在利润表中提取补贴收入后,扣除所得税影响后减掉。

②由于递延税金项不能够反映实际的税务支出,不扣除。从资产负债表中提取递延税金借项、贷项的期末和期初值,在税前营业利润中加上递延税金贷项本期增加值并减去贷项本期减少值;从税后净利润中则减去递延税金借项本期增加值,加上其借项本期减少值。

③资本化处理一次性支出但受益期较长的费用。即从税后净利润将其剔除后做资本化处理,同时按一定受益期限进行逐渐摊销。

④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由于其不反映主营业务业绩,应当被扣除。需要在税后净利润中剔除当期发生的营业外收支扣除所得税影响,资本化处理与前年度累计发生的营业外收支。

⑤反映债务成本的财务费用,不应该被扣除。应将其从当期利润表中提取出来,将其税后值加入到税后净利润中去。

⑥由于会计准备不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损失,因此不扣除。应当从资产负债表中提取当期准本金加回税前营业利润,在相应会计期间计入实际的各项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加回税后净利润。

⑦商誉摊销,由于不符合实际情况,应不作摊销。要将本期发生的商誉摊销值扣除所得税后加回。

4.2 资本占用 资本占用包括债务资本和股东资本,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经营全部资金的账面价值。我们可以将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商业信息用负债后的净值作为资本占用。在计算资本占用的经济增加值时也会涉及调整一些项目,如:

①在建工程,由于其收益在未完工前不能反映,所以不能作为资本占用。要将其在资产总额中减去。

②由于商誉摊销不符合实际而不做摊销。此时,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摊销价值、以前年度和当期累计商誉摊销累加后作为商誉原始值加入资本占用。

③由于无息流动负债不涉及资本占用,所以予以扣除。在资产总额中减去期初期末平均流动辐照综合减去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④由于递延税项不能够反映实际的税务负债和资产,因此不予以扣除。此时将递延税项贷项余额加入资本占用,如果是借方余额就需要在资本占用中扣除。

⑤会计准备,与在税后净营业利润中的计算考虑一致,不予以扣除。此时当期的资本占有应将会计准备按其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价值加回。

⑥由于非正常营业收支属于股东资本占用,因此予以加回。汇总企业当期和以前年度的同类支出,计算税后书之后加入资本占用。如果汇总后的数值为净收入则要在资本占用中减掉。

4.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将项目风险程度和预期投资汇报对应起来是资本成本率的实质,资本成本率能够体现投资者的风险程度,风险较高的要求较高的预期回报予以补偿,这里的预期回报即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即为企业的整体资本成本率,计算公式如下: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

4.4 债务资本成本率 通常,债务资本成本率应该使用加权平均值,因一般情况下,企业有多种债务融资途径,这会使得各类债务利率有所不同。此外,由于支付的利息是免税的,因此在计算时还要考虑所得税率。但是在实际计算时,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大幅波动,应当选择一个比较稳定的目标税率。一般将企业债务利息率与扣除企业所得税影响后的乘积作为债务成本。

4.5 股权资本成本率 债务利率是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就由借贷双方约定好了的,因此债务资本成本能够很容易就确定下来。不像债务资本,股权资本成本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其隐藏的含义是,在不同的风险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对其投资所要求的最低回报。这个最低回报没有现成的资料或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在推断投资者回报要求时需要建立一个风险资产模型观测资本市场行为,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下:

■■=r■+?茁■(■■-■■)

其中:■■为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这里就可以被看作为股权资本成本率;rf为无风险回报率,通常认为国债收益率为零风险回报率;?茁■也称为Beta值,为企业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指数;■■为市场预期回报率;■■-■■为市场风险溢价,也可看作为资本市场整体预期回报率溢值。

4.6 Beta值的计算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是系统性风险情况下的期望回报,模型中的Beta值体现的是企业单体运营风险相对于整体市场风险的系数。通常情况下,整体市场上的Beta值被定义为1。Beta值大于1,说明企业股价相对股市整体波动大,因此风险会更大;反过来,Beta值小于1说明相对于股市整体波动而言,企业股价波动较小,那么风险也相应的变小。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Beta值,第一,根据市场交易数据时序回归分析公司股价汇报和股票市场整体回报,测算出Beta值;第二,从各大投资银行、财务信息提供机构或证券机构获得。

对非上市公司来说,因为没有直接的市场数据,所以无法直接测算Beta值,在选择模拟方法的时候应当根据获得的数据和相应管理成本进行。对于非上市公司,选择一些对标公司计算平均无杠杆Beta值模拟其业务风险,然后根据非上市公司自身的资本结构,计算出相应的Beta值。

参考文献:

[1]刘劲.基于EVA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杨博琼.EVA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篇4

自R.H蒙哥马利20世纪初提出“内部牵制”理论、美国AICPA协会首次提出“会计控制”的概念、Crossman和Hart等人开创了控制权理论研究以来,内部控制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很大关注。1992年9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委员会(COSO)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内部控制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安然事件后,随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404条款的陆续出台,会计学者掀起了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潮。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6月印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8年5月28日,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分阶段、分步骤在上市公司施行。可以预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必将得到健全与完善。尽管我国近年来所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各节点,包括:物流控制、资金流控制、信息流控制、人力资源流控制等。然而,现有内部控制规范并未涉及股票期权控制这一特殊的衍生金融工具控制,这并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当今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价值,而股票期权则不失为有效的制度选择。事实上,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显见于7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的股票期权,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励人力资本的服务潜能、使企业价值增值。因此,对该类企业股票期权实施有效控制理应成为其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从人力资本角度探讨股票期权的内部控制方法。

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

(一)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目标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目标体现了会计控制目标与管理控制目标的融合。就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目标而言,股票期权内部控制能保证公允价值核算模式下,股票期权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能发挥股票期权制度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设计路径尽管2004年COSO委员会在原有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即ERM框架),并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等,但内部控制所函括的大部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依然存在。会计控制将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矛盾,并能降低信息搜索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控制将通过各种管理方法提高经济主体的组织效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发挥股票期权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效率,其内部控制不妨从股票期权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方面展开。本文主张在完善股票期权会计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控制来实现控制效率。

(三)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创新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是为了激发人力资本的效率潜能。从人力资本角度研究股票期权的内部控制,其核心在于反映期权价值以及赋予对象的价值,并能体现控制效率。这就要求企业不仅提供股票期权价值信息,而且也要提供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以及与企业业绩的比值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会计与管理方法对股票期权价值流实施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控制效率。

1.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授予对象的选择股票期权控制是对股票期权计划与执行的控制,包括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股份来源、授予股票的数量、授予时机的选择及行权价格、行权期限、财务资助等的控制。上市公司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及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等的规定的基础上,对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授予数量、授予股份的来源、行权价格的确定、行权期的选择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股票期权合法、合规。上述控制的核心之一在于授予对象的选择。授予对象选择不当,必将引发期权计划无效,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发挥激励效率。从人力资本角度看,要正确地选择授予对象,则必须考虑授予对象———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本要素,纳入企业融资计划以及资本结构中。对企业而言,则必然涉及两方面问题。其一,必须对这部分资本进行正确的融资决策;其二,要对这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正确地激励———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合理的期权数量、行权价格等。因此,企业应根据这部分人力资本筹资目标和规划,结合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拟订这部分人力资本筹资方案,明确其筹资规模、结构,对这部分人力资本的筹资成本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和潜在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2.现有涉及股票期权会计核算相关准则的不足及完善就股票期权的会计核算而言,尽管股票期权的核算依据有内在价值法、最小价值法以及公允价值法,且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也存在费用化、资产化以及收益分配化之争(股票期权费用化,即将股权激励支出直接计入费用;若企业将股票期权激励支出计入资产即为资产化观点;而将股票期权激励支出视同企业对激励对象的收益分配即为收益分配观)。但美国SFAS123(以股票为基础报酬的会计处理)、英国FRS20(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FRS2(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以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都倾向于在股票期权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的前提下,将股权激励费用化。我国现行准则有关股票期权费用化致使上市公司业绩降低,影响了行权条件,从而挫伤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此结果也影响了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热情并导致2008年以及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宣布放弃股票期权计划。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与股票期权相关的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为此,我国实施此准则的上市公司是“原路返回”还是“就地治疗”?显然,“原路返回”不可取,否则会降低准则的权威性,并将影响整个准则体系的实施。因此,“就地治疗”就是现实的选择。“就地治疗”不仅需要股票期权计划的完善,也需要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就股票期权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而言,为了激发人力资本效率潜能以及实现人力资本价值,避免挫伤人力资本的积极性,股票期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可沿以下两种路径进行。一方面,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在按照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的规定进行股票期权会计核算的同时,公司在设置股票期权业绩考核指标时可考虑剔除现行准则核算方法对上市公司业绩及行权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真实体现人力资本的服务效能。为此,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可提示投资者关注因股票期权费用化对收益的影响,甚至列示股票期权不同会计处理的比较信息。另一方面,应重点关注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并对核算依据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体现股票期权授予对象的价值。至于如何确定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本文将结合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来探讨。

3.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控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过程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的FASB157号(2006)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销售资产所收到的金额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金额。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与FASB157号有关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并无实质性区别。尽管理论上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以及市场法。但FASB157号指出: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选用应有一定的层级顺序。即:首先应考虑市场法,参考活跃市场中同该资产或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其次应考虑收益法,利用资产未来收益的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价;最后才会考虑成本法,即该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与此相应地,形成了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市场法、收益法以及成本法。就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而言,由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易于从证券交易所、交易网站等处获得,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价格,所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主要采用市场法,这也与FASB157号的精神相一致。我国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进一步规定: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则应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时,对于无风险利率、预期的股票价格波动率等参数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工具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包括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尽可能不使用与企业特定相关的参数。在此,需指出的是,尽管理论上期权价值“估值技术”很多,如考克斯和罗斯(1976)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以及布莱克—休斯模型等,但被国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运用的主要是布莱克—休斯模型。该模型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包括:金融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和税负;无风险利率是一个常数;市场是连续运行;股价是连续的,不存在股价跳空现象,股价波动率σ为常数;股票不支付红利;没有卖空限制;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布莱克—休斯期权的定价公式是:N(d)为累计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EX为期权的行权价格;P为目前的股票价格;σ2为每一时期股票收益率的方差;t为期权距离到期日时间;r为无风险利率。由上述公式可见,影响期权价值的因素有:股票的当前价格(P),期权的执行价格(EX),股票收益率的方差(σ2),期权成熟期(t),无风险利率(r)。其中:股票价格越高,期权价值越高;执行价格越低,期权价值越高;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即股票价格的波动率)越大,期权价值越高;期权距离到期日时间(t)越长意味着期权价值越高;无风险利率(r)越高,期权价值越高。尽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并未明确规定期权“估值技术”,但使用布莱克—休斯模型估计期权价值时,最难确定的影响因素是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即股票价格的波动率)。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往往根据以往股价的波动来计算,但股价波动期的选择值得商榷。股价波动时间窗口的不同选择将带来不同的股票期权价值,因而,这也应成为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点之一。

4.股票期权授予对象价值的控制———人力资本价值就股票期权授予对象———人力资本的价值控制而言,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下,则授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为:Vn表示企业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的价值;I表示该企业每年预对赋予对象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V表示股票期权价值,可以由上述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下,若企业股票期权赋予对象每年薪酬保持同一水平,则上述公式变形为永续年金求现值加持股价值。即:式中:Vn表示企业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的价值;I表示该企业预计每年对赋予对象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

5.体现股票期权设置与控制效率———提供授予对象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业绩的比值信息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授予对象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业绩的比值信息来反映股票期权设置与控制的效率。一个合理的股票期权制度应能充分发挥授予对象人力资本的效率潜能,从而带来企业业绩的增长。因此,企业可以以净利润、股东财富的增加等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提供两者的比值信息,体现股票期权的设置与控制效率。

篇5

一、资本保全理论简述

(一)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传统资本保全理论包括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理论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其中,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主张所保全的应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资本;在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下,利润的计算是在扣除企业本期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在期末净资产货币金额大于期初净资产货币金额的基础上得出,企业的期间收益包括了已实现的持产损益(即本期持有资产的价格上涨或下降部分,被理解为利润的组成部分);但在通过交易方式处理该项资产之前,持产利得不确认为利润,只有已经实现的持产利得才列作利润。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理论也是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但其主张所保全的应是以不变购买力代表的资本,利润表示为本期内投入购买力的增加。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个别资产价格上涨超出一般物价上涨水平的部分才允许列作收益的一部分,其余部分作为资本调整,列入企业产权的一部分。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也称为经营能力的保全,是以实体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实体资本保全观下,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是企业原有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

(二)传统资本保全理论的缺陷一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保全的资本价值范围仅限于会计学中确认、计量的一般资本;忽视了对特殊资本尤其是知识资本的价值保全。知识资本的合理营运能使企业总资本潜能充分释放与发挥,并弥补因技术设备更新而形成的生产力发展周期缩短的影响,达到资本营运系统中人与物关系的高度协调,使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并有机整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的巨大推动力。资本的本质要求其内在地得到保全,这是资本增值的基础,知识资本也不例外。二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有刻意要求企业在资本运营中随时遵循的倾向,偏重于静态意义上的消极资本保全。笔者认为,资本保全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概念。资本价值保全和风险保全可以在短期内受到某种程度的侵害,只要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保全资本,也符合资本保全基本要求。其次,传统资本保全涉及期初期末的时间间隔通常为一年,仅仅是基于计量上的便利而设定的。实际上,这一间隔期限长短可视具体情况调整确定,当然也不应排斥会计分期假设。最后,资本保全是为资本保值增值服务的,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资本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增值能力并尽量降低资本营运风险。三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仅考虑了资本价值保全,没有考虑资本风险保全。现代企业资本运营,既关心资本收益率,也重视资本面临的风险,最终要在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程度之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即使资本从价值形态上得到了保全,但如果期末资本的风险高于期初。则不能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保全。四是传统实物资本保全的生产能力内涵狭窄。实物资本保全中的实际生产能力在定性与定量方面都难以进行考查,同时由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更新加快,仅仅保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保持配置、整合利用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扩展资本保全理论扩展资本保全理论主要有人力资本保全理论、无形资本保全理论与虚拟资本保全理论。人力资本保全理论认为,人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所有资本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对企业而言,通过人力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一种可以在未来产生高额收益的资产,现实经济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是两个对等的产权主体。无形资产具有增加企业资产总量,提高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作用,企业应着力于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研究;资本化后的无形资产即成为无形资本,此时无形资本保全也成为资本保全理论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虚拟资本保全理论中的虚拟资本是指直接代表实际资产并始终与实际资本共存的各种证券,包括公司股票、公司债券和公司的短期商业票据。这类资本直接与某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与企业实际价值增值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数量关系。此外,西方学者还提出了环境资本保全的问题。这是适应当前环境资源会计提出的,是资本保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充实。

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对全面收益解释不足

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念,在该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但实物资本保全理论还不能有效解释全面收益:

(一)企业全面收益是一种价值衡量,而不是一种实际生产能力的衡量FASB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中指出全面收益包括企业的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其中净收益等于本期经营利润加上已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其他全面收益等于本期确认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减去前期已经确认但在本期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全面收益的衡量最终是价值衡量。而不是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中所涉及的实际生产能力衡量。

(二)全面收益的计算仍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全面收益的计算仍有本期和非本期之分;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则认为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即实物资产投产过程中不确认收益,只有该资产消耗完结、得到重置以后再确认该项实物资产对应的收益,这样企业收益的确认和企业经营期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资产负债法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依据资产负债法,通过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动来计算企业收益;但净资产并不一定会体现为实物,因为实物资产不一定由权益资本所形成,而权益资本体现出来的也不完全都是实物资产。同时,在不存在债务资本及所有者没有增减其投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企业不同时期实物生产能力的比较来考察资本能否得以保全,但与全面收益的计算关系不大;如果企业存在债务资本,或者所有者投资发生了变动,实物生产能力将无法考察资本保全状况,因为债务资本和变动的权益资本与原有的权益资本一样,也可以形成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其形成的实物生产能力在总额中占有多大份额则难以划分。因此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资产负债法,当然也就无法解释企业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过程。

(四)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主张维持实物资本,即维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在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时成本而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全面收益的计量并不是完全以现时成本计量,而是以现行价值为主、兼顾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计量的混合计量。因为全面收益作为会计反映和

披露的一种收益,仍然要求符合确认的最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采用“资产负债法”确认全面收益时,能采用现行价值的则采用现行价值,不能采用现行价值的则采用历史成本或其他计量属性。

因此笔者认为应重新构建一种新的资本保全理论,以克服实物资本保全理论的上述缺点。

三、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及其对全面收益的解释

资产资本保全理论是指以资产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外界投入企业的资产价值(以公允价值来计量),主张先进行债务资本保全,再进行权益资本保全,最终确认企业全面收益的理论。

(一)资产资本保全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产资本保全概念是从资产的角度考察资本保全的状况,这里的资产是指符合“资产”定义、最终能够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资产的实质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所以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下的资产中除了一般性资产外,还包括人力资产(对应的是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能够可靠计量,并最终计人资产负债表中的特殊性资产。如果有些特殊性资产年终未能列入资产负债表,则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不予考虑。此时资产的计量仍是价值计量。

第二,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包含了债务资本保全和权益资本保全两个方面,其中债务资本保全是一个静态的资本保全;而权益资本保全则是动态的资本保全,是指期末与期初相比,权益资本是否能够得以保全;而且二者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债务资本保全在先,权益资本保全在后。

第三,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强调资产的价值,即其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资产计价的最佳属性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但考虑到会计确认的最基本标准,会计实务中可采用其他形式的计量属性。不管采用哪一种计量属性,都应本着公允的原则,即有关经济利益各方均承认该计量属性能够反映某项资产当前的价值。此时,负债的计价也相应地采用利益各方承认的公允价值。

第四,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下需要考虑资产风险保全问题。资产风险保全就是指期末资产营运风险与期初资产营运风险程度基本相当。整体上看,资产营运风险包括总风险和具体风险两个层次,资产总风险是指总资产在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包括期初总风险、经营过程总风险和期末总风险;资产的具体风险是指根据某一标准对总资产风险的再分类。

(二)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对全面收益的解释依据资产资本保全的内涵,资产资本保全能有效解释全面收益的计量和确认。 第一,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可以有效解释全面收益的价值计量问题。资产资本保全概念是以价值计量为核心内容,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以实物生产能力为资本保全的衡量标准。资产资本保全概念认为,资产计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虽然资产计量承认了其他计量属性,但强调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最终通过全面收益表对外披露企业价值信息。

第二,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中的资产和负债,与全面收益计算所采用的资产负债法中的资产和负债范围具有一致性。前者的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其债务资本保全所针对的也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只有纳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才可以依据资产资本保全概念来考察其保全问题,未纳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则不列为该理论考察的对象。而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因此其确认的范围是针对资产负债表而言的;其确认的方法资产负债法,也是依据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加以计算。

第三,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可以有效解释资产负债法。作为收益确定的方法之一,资产负债法越来越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接受。资产资本保全概念认为资产计量非常重要,在确认总资产价值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债务资本保全,然后再考察权益资本保全,即从资产总价值中扣除债务总额之后,再来确认权益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这样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就体现出了“资产负债法”。

第四,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可以解释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等对全面收益的贡献。由于资产资本保全理论和全面收益都是针对资产负债表而言的,所以只要无形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一定的程序纳入了资产负债表,也就实现了特殊经济资源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也就可以根据决策有用性对这些特殊经济资源合理选择计量模式,进而利用资产负债法计算出包括其贡献在内的企业全面收益。

第五,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中的会计计量模式与全面收益的计量模式一致。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模式必然采用混合计量模式,即以公允价值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其中也包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混合计量模式符合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六,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并不排斥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是由持续经营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共同决定的。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正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所需信息的需要,应当强调信息的及时性,企业也需要定期对外提供全面收益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邹甜甜:《现代企业资本保全新论》,《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徐震:《试论资本保全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华金秋、黄平:《资本保全新论》,《上海会计》2001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篇7

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课程代码:000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经济学说,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学说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庸俗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系统方法

B.数学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归纳和演绎法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

D.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4.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定期付款的保证书是

A.期票

B.汇票

C.支票

D.债券

7.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

A.生产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B.流通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生产领域

C.流通领域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D.生产领域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8.假定资本家投入1000万元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假定不变资本一次转移),可变资本200万元。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为1400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是

A.50%

B.100%

C.150%

D.200%

9.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0.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1.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导致社会资本总额急剧增大

B.导致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下降

D.导致可变资本数量上升

12.考察资本循环要以

A.借贷资本为对象

B.商业资本为对象

C.产业资本为对象

D.生息资本为对象

13.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价值贬值,被称为

A.物质磨损

B.精神磨损

C.固定资本折旧

D.固定资本更新

14.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

A.M′=m/c

B.M′=m/v

C.M′=M/v

D.M′=m/(c+v)

15.公式I(v+v+m/x)=II(c+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6.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B.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

17.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价格是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保护价格

18.公有制反映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财产的组织制度

C.资本的组织形式

D.资产的经营方式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A.按劳分配

B.个体劳动收入

C.福利性分配

D.按资金分配

20.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产权清晰是指明确界定

A.出资人的财产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B.出资人的财产经营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C.出资人的财产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经营权

D.出资人的财产经营权与企业的法人经营权

21.规范市场客体的规则属于

A.市场进出规则

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交易规则

D.市场兼并规则

22.与集约型经济增长内容基本一致的是

A.粗放型经济增长

B.外延型经济增长

C.内涵型经济增长

D.数量型经济增长

23.下列产业中,消耗资源较少的是

A.建筑业

B.新兴服务业

C.装备制造业

D.加工工业

24.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实质上反映

A.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

B.物质资源消耗的多少

C.市场份额占有的大小

D.环境保护状况的优劣

25.企业分配给职工的工资属于

A.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B.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

D.国民收入中的社会后备基金

26.社会保险的三大法定保险是

A.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B.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

C.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

D.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27.产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贸易

B.国际金融

C.对外直接投资

D.国际间接融资

2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国际水平分工

B.国际垂直分工

C.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29.世界贸易组织是

A.联合国的组成机构

B.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组织

C.多边性的国际贸易组织

D.双边性的国际贸易组织

30.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是

A.以质取胜、科技兴贸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的商品经济

A.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B.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C.以市场交换为目的

D.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E.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2.按主体的不同,信用可分为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国家信用

E.消费信用

33.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区分为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通资本

E.流动资本

34.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是

A.产业资本运动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B.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

C.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D.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

E.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

35.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

A.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B.各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利润率完全相等

C.各部门商品的价值和它们的生产价格完全一致

D.各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不一定完全一致

E.各部门投入的等量资本会获得等量利润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的手段有

A.税种

B.税率

C.政府支出

D.利息率

E.货币供应量

37.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是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集体经济

E.股份合作制经济

38.理顺分配关系和调节收入分配要求

A.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基本收入

B.调控不合理、不公平的高收入

C.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D.打击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

E.允许两级分化

39.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E.社会资助

40.属于非关税贸易措施的有

A.进口配额限制

B.“自愿”出口限制

C.行政手段限制进口

D.制定环保标准限制进口

E.制定技术标准限制进口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

42.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43.简述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4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45.简述“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

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

篇8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风险,财务风险的本质是资本投入生产后收益达不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资本价值形态转换的风险,形成于资本的流动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从资本的垫支到资本增值的创造,最后是资本垫支的回收过程。资本循环的每一步都印上了财务风险的痕迹:本金垫支伊始,风险就已经启动,资本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所以说,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管理的必然产物。对财务风险进行事业防范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为了防范与降低事前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坚固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辨认、分析和管理方法,采取有利措施,及时有效地禁止不利事件的产生,把风险降到最低。具体说来,事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财务结构

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除了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目标,也不能疏忽企业筹资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应以认识和分析企业筹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造成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行财务结构的调剂与优化。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必要比例的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避税效应,以及束缚、勉励经营者等正面效应。但并不是负债额越高越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企业选择某一项经营目标的基础前提是保证盈利或至少持平,这就要求借入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同时,为保证总体资本仍保持盈利或至少持平,就请求企业借款的预期利润率大于或等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2.优化负债结构。合理安排负债的到期结构是负债结构管理的重点。企业在作出资本结构决策时要考虑到自身的行业特征,包含行业的竞争程度、增长阶段、经营特点、盈利能力等因素。由于现金流量的波动性,企业断定负债到期结构时应保持必定的安全边际,并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衡量,达到使风险最小、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目标。

3、 优化股权结构。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很不合理的现状,应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尤其要加大企业法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并适当加大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具体应占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多大比例,应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相接洽。

二、优化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所谓投资决策科学化,就是在科学理论领导下,采用科学方法和程序,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者紧密配合,经过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选出最优方案,进步投资项目标社会经济效益。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最要害的环节重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束缚机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一旦决策出现问题,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避免管理层决策的短期化。

2.规范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目前,企业项目评估方法已广泛采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仍较多,有不少项目可行性论证目标只是为了使项目得到批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3.建立投资项目跟踪评价机制。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项目社会效益和决策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良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投资行为的监督,确保投资责任落实,有利于确保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贯彻履行。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跟踪评价管理系统,将跟踪评价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同时,建立投资项目跟踪评价机制还有利于及时发现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三、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正确控制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把持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除了要把持资金投量,减少资金占用外,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提高资金应用率,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寻求相应的成长速度,同时要具备一定存量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任何企业从产生财务风险,进而发展成为财务危机,最后导致企业破产,都有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可预测的。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采用有效的风险戒备方法将风险转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健全财务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是建立机动高效的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收集、传递的快捷的渠道,如采用ERP系统等。这个信息系统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同时,还应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反馈,并向预警系统供给必要的技术支撑。

2.健全企业内部信息制度。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预警模型发挥正常作用的保证。企业应从资金循环的各个方面入手,完善内部信息制度。

3.应保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联合。定量分析往往具有客观、易于度量的特点,定性分析则是主观性、含混性的特点。仅仅是盘算、对照几个比率和指标是无法实现财务预警的,必须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巧以及管理学等知识,在器重定量分析的同时加强定性分析方法的利用。

篇9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业绩评价 薪酬考核

一、前言

EVA即经济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额,用于衡量企业财富的增加量,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学利润。它以公式来表述就是:

EVA=已投入资本带来的利益-已投入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如果EVA为正,即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了新价值;若EVA为负,则损坏了股东的利益。

EVA首次在一个公式中实现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有机结合,使得企业在关注收入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所有的成本,不仅是产品成本,还有资本成本。而经理们认为反正又不能退股,又不必非要分红,把股东当成一棵“摇钱树”,不断的通过增发、配股,向股民圈钱,而不给股东回报。而事实是权益资本不仅有成本,而且成本要大于债务成本,而通过长期举债,可获得相当于平均债务额1/3的免税利益。所以通过EVA,使经理们逐渐意识到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就要从长品市场顾客那里拿到现金,其次是从资本市场借钱,最后才从股东那里拿钱。

EVA作为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源于亚当・斯密的剩余收益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Stem Stewart咨询公司将EVA引入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此后,EV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革新的代表,在西方学术界和实务界学到了广泛重视和采纳。

二、运用EVA的优越之处

(一)EVA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用

(1)基于EVA的薪酬激励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股份制经营,而股份制的一大特点便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样,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问题,企业很难使经营者超越自身利益,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励机制的核心是管理薪酬,它是依据业绩评价的结果,在采取相应的调整后给予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奖励。把EVA引入激励机制后,经营管理者的目标对准了EVA的最大化,这与股东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不谋而合,是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世界著名的EVA专家、《财富》杂志高级编辑AL.埃巴指出:“EVA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将EVA的改善与员工业绩挂钩,建立一种独特的奖励制度,激发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龙海宁指出了以EVA为核心的薪酬激励计划是这样的,EVA薪酬计划包括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中长期奖金和股票期权四部分。这种薪酬计划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只对EVA的增加值提供奖励,这样EVA激励只针对EVA的增加值,可以有效克服短期行为,保证企业具有实实在在的效益。二是奖金不设临界值,没有上限和下限,这样就可以给管理者一种持续的激励,激发他们不断改进业绩,最大限度地创造EVA。三是按照目标设奖,EVA激励制度特别强调要按计划目标设奖,只要EVA增加的价值达到计划目标,管理人员就可以得到目标设定的奖金。梁颖、安同良认为EVA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的优点:一是,EVA从股东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企业利润,明确指出管理人员运用资本时,必须首先为资本支付费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投融资的效率;二是EVA使员工在不同的部门、不同岗位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语言的考核指标,同时也引领企业管理层朝着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进行管理。三是运用EVA为基础的红利计划时,并不只是根据正或负的EVA进行奖罚,而主要是根据EVA的增长进行激励与约束;四是基于EVA的激励和补偿方案不主张用预算形式来制定目标奖金,避免了传统预算的种种弊端;五是运用EVA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将发展目标层层分配给业务部门,对员工的激励可以渗透到管理层的底部,使公司的经营预算甚至是公司组织机构中最基层单位的预算也直接与资本市场的要求相联系,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刘佳认为使薪酬与EVA的提高直接挂钩,有下面几个好处:一是基于EVA的红利计划完全站在股东利益的立场上来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激励,使管理人员清楚地知道,他们增加自己利益的唯一方式就是尽可能增加EVA,而EVA的增加与股东财富的增长又是正相关的;其次,从财务杠杆角度来看,在传统激励机制中企业仅以目标业绩的百分之几十作为发放薪酬的依据,这使薪酬变化幅度非常小,也就很难产生强大的价值力量驱动管理者为更高的目标业绩而努力工作。再次,EVA红利计划是每年只支付一定比例的红利,剩余的红利作为积累结转到下一年度。这种制度对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像一副“金手铐”,因为积累的奖金越多,管理者越不愿意离职。最后,从股东成本角度来看,由于传统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激励经营管理者为股东创造价值,所以,它的股东成本最大。在EVA红利计划下,向管理者支付的奖金自然属于股东成本,但这种成本支出对于保障和实现股东利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乎情理的。陈湘州认为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业绩与股价相关度较差,若一味以股权激励的方式,反而会使经营者丧失追求更高目标的信心,使得激励效果适得其反,更加大了实施股权激励的难度。而EVA薪酬激励计划则更容易实现,由于其经营业绩是基于EVA方法实实在在计算出来的,不会像股票期权那样遭到股票市场打压的影响。

(2)基于EVA的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基本上可分为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如何让两种方法形成一个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彭玲、陈晓坤认为引入经济增加值(EVA)方法,构建新的引入EVA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将企业税前利润划分为行业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两部分;第二步,将行业平均利润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分配,并根据分配后人力资本所创造的利润,计算出人力资本所创造的EVA;第三步,将超额利润在企业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之间进行分配,并根据分配后得到的人力资本所创造的利润,计算出在超额利润中属于人力资本所创造的EVA;第四步,计算企业人力资本价值。

基于EVA的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方法能更好地衡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所创造的价值,更注重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增量”,使人们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人力资本给企业所作出的贡献;该方法的计算是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额,不必对未来收益进行估算,具有更大的客观性。

(二)EVA在财务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如每股收益、投资收益率等日益受到广泛批评。其中的主要缺陷如:财务指标受对外披露的限制太多;未考虑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容易导致管理层行为短期化;存在盈余操纵的空间。

陆宇建在EVA表现的财务运用上的优点是这么认为的,一是,EVA是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系统。从战略的生成到财务计划的制定,从投资决策到日常财务控制,从业绩评价到奖惩激励,甚至收购定价、企业与股东之间的沟通,都可以始终贯之以EVA指标。EVA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型。二是EVA业绩评价系统解决了分权化决策组织的业绩评价问题。EVA可能是对获得决策权的直线人员在一定期间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奖励的最合理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资本支出决策权的人员。三是EVA业绩评价系统向公司总部较为准确地传递了部门业绩信息。最后EVA业绩评价系统有利于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张蔚虹、党春霞认为,由于EVA模型提供了一种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公司价值的表述方法,因而是价值的评估更为客观。二是由于会计利润产生于公认会计原则,而其中的“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等的存在使每一笔财富的创造有因可循,有据可查,从而使业绩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更易理解公司的价值创造活动与价值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EVA的不足之处

(一)理论上的缺陷

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凸显其内在的不足之处。秦莉、郝英杰认为EVA就其性质而言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以其为中心的业绩评价系统具有如下缺点:①只能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过于综合,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②侧重于财务战略,忽视了对战略过程进行评价,容易消弱企业创造长期财富的能力;③针对性不强,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业绩动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④没有充分考虑相关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的使用情况及其业绩评价。白华指出EVA指标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二是EVA忽视税收问题;三是EVA指标对非财务因素重视不够;四是EVA指标没有识别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陈青还在其硕士论文中这么写到,EVA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其次还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规模差异的影响。

(二)实际运用上的不足

陆宇建指出EVA业绩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一是制度严肃性与灵活性的两难选择,二是EVA不能解决不确定性下的业绩评价问题;三是不能解决部门之间存在协同性的情形下的业绩评价问题;四是仅对真正分权决策的公司有效。白华指出运用EVA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EVA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业绩评价方法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求所有者将其决策权下放给经理层,而EVA评价方法更是要求这种下放程度非常彻底,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方面都只和这一个业绩评价指标相联系,经理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以是否能得到正的EVA值为指导。二是EVA的实施并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为了剔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在计算EVA值时必须对有关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刘玉梅,郑朝方,朱阿军指出EVA在激励系统方面的缺陷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从激励的层次来看,EVA只适用于公司层次和部门层次的业绩评价,而不适用于对员工层次的评价。与传统的财务业绩指标类似,EVA的财务责任很难分解到基层的下属员工,员工的努力程度对EVA的贡献也不易区分。其次,从激励的导向看,由于EVA的计算基础是财务会计数据,虽然有所调整,但仍存在短期行为及操纵倾向,其激励导向也就存在短期性及失灵的可能。

四、对EVA的看法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制度逐步实现了由重补偿向重激励的方向转变,建立于利润指标基础上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已经被广大企业所接受与采纳。然而,利润指标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以利润作为唯一的依据决定管理者的工资奖金似乎不尽合理,会促使管理者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人为操纵企业帐面利润,作出牺牲企业长期发展只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的短期行为。利润增加不代表公司价值的同步增长,这会导致现有激励制度不能真正实现管理者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相一致。因此,建立以EVA为基准的上市公司激励制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委托一成本,使公司管理者自身利益与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密切相关起来,做出有利于创造公司价值的长远决策。

EVA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自产生以来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外企业界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有效实施要取决于多种因素,在中国管理理论、技术、市场、竞争环境均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广泛而快速地应用EVA还不能全面的解决经营业绩评价方面的问题。但是,就其所包含的学术价值而言,是值得我们不断地钻研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龙海宁.基于EVA的企业绩效评价和薪酬激励计划[J]. 江苏科技信息,2009.

篇10

一、 人力资本的概念、特点和法律属性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学说思想可追溯到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其后,亚当·斯密、欧·费雪、H·冯·屠、马歇尔等经济学家都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本做过论述,但人力资本明确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给出的。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指凝结在人体内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1]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人力”之所以能成为资本,是因为它同物质资本一样具有稀缺性,具有能够使价值增值的能力。[2]但同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在很多方面又有其自身特点:(1)显著的个人性或私人性。人力资本体现、凝结、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与作为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的个人须臾不可分离,并须经由这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职能,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想对之施加并从中获益,都不能无视或超越这个人。[3](2)非同质性。从其属性来说,物质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4]可以相互代替或经过一定加工处理后相互代替,具有同质性;而人力资本是非同质性的,不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而且不能对之进行加工处理,不能相互代替。(3)不可处分性。物质资本的所有权是一种完全物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全都包含在内,并且所有权同其四项权能都可以分离;而人力资本由于与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不可分离,其所有权权能只包含占有、使用、收益三项,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处分性,并且其所有权与三项权能不可分离。(4)专用性。特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旦长期服务于某一,双方就会产生“共生”效应,任何一方离开对方都会造成价值贬损。(5)无形性。尽管人力资本的载体是有形的,但人力资本本身主要表现为无形的知识、技能、体力。(6)动态性。由于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知识、技能、体力)不是凝固不变的,因此人力资本本身也处于动态过程中。[5]

“人力资本”现已成为普遍使用的经济学术语和日常用语,[6]并已发展成为拥有人力资本财富论、人力资本增长论、人力资本产权论三个分支的完备的、独立的体系,[7]其重要意义和显著作用也已得到经济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国家、社会、个人加大对保健、、培训、科研开发的投资,便是对这一认同的综合反映。但是,法学界对人力资本却态度漠然、声音微弱,纠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力资本在法理上仍然存在较多障碍,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人力资本的法律属性有待明确。

1、 人力资本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在近法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不可动摇的理念和命题:“人是权利主体,不能成为权利客体。”人力资本虽然依附于人身上,但它并不是人本身,正如人的人格、荣誉等人身权益一样。要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只需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有客观性,即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感知和人的行为所支配;二要能够满足主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并得到法的确认和保护。[8]人力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具有客观存在性,并能被人感知和支配的;人力资本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合法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9]满足其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并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因此,人力资本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2、 人力资本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物,还是人身权益?法律关系的客体基本上可以分为4类:(1)物,包括自然物、创造物;(2)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3)智力成果,包括著作、专利、商标等;(4)人身权益,包括人格权、身份权。[10]人力资本所具有的特点之一是同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不可分离,因而具有人身属性;人力资本又是人们在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形成的,能被人感知和支配,并可为其主体带来利润收益,[11]因而又具有财产和物的属性。但由于人身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常明确,即是与人身密切相关的、不具有财产内容的权利,[12]因此从严格的概念界定来说,人力资本不能归入人身权而应归于物,是物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知识、体力和技能。

3、 人力资本具有物的属性,是否类似于农奴社会农奴所出卖的劳动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本同农奴社会农奴所出卖的劳动力有着本质的差别。首先,从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来说,人力资本的载体或天然所有者享有人身自由和其他人身权利,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其人力资本的占有、使用、收益状况,他是权利主体而非权利客体;而出卖劳动力的农奴则一点儿人身自由权利都没有,完全等同于农奴主所拥有的牛马等生产资料,其本身就是物,他是权利客体而非权利主体。其次,从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来说,人力资本虽由劳动力转化而来,但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劳动力是商品形态的概念,瞬间可得,不需要成本(投资);而人力资本则是资本形态的概念,是投资的产物,与物质资本相对应,具有非同质性,能够用来分享经济剩余。[13]

二、 人力资本的股份化与人力资本股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逐,人力资本也不例外。在现时的,人力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有两个方向:一是正向追逐,即以人力资本出资组建公司,然后分享公司的未来收益;二是反向追逐,即以过去投入的人力资本分享公司积累下的未分配利润。对于人力资本对利润的正向追逐,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允许和能够接受的;对于人力资本对利润的反向追逐,则是中国特色使然。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截留了职工的应得收入,形成一定的历史欠帐,[14]这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就是职工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因此从国有财产或企业公共积累中划出一定比例向职工配送有其合理性,类似于公司以其资本公积金向股东转增股份。

人力资本对利润追逐的结果,是人力资本实现股份化。人力资本对利润的正向追逐的结果,是人力资本经评估后折算成一定公司股份,成为公司总股本(注册资本)的一部分;人力资本对利润的反向追逐的结果,是促使公司建立职工持股制度,职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出资人获赠一定的公司股份。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的股份化,前者可称为人力资本的直接股份化,后者可称为人力资本的间接股份化。[15]

1、 人力资本的直接股份化:评估后直接折成公司股份,是公司总股本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物质资本)。这是人力资本股份化的主要形式,国际通行,经久耐用,不含临时政策因素,但其实行有两大难点:第一个难点是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问题。可以根据生产人力资本的费用来估算其形成的资本量,主要的费用有5项:(1)医疗和保健,(2)在职人员培训,(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成人继续教育,(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16]但由于使用环境和使用绩效的变化,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具有非恒定性,存在着许多非所有者所能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17]第二个难点是人力资本导致公司资本不实的问题。虽然公司资本数量随其经营状况的好坏而不断变化,但立法者设计出“资本三原则”与之对抗。而人力资本依附于其天然所有者,且具有无形性和不可处分性,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人力资本股东无法追求责任,公司资本中的人力资本部分形同虚设,从而导致公司资本严重不实,“资本三原则”也对之失效。

2、 人力资本的间接股份化:基于对过去投入的人力资本的承认及其投资收益的追索而产生的概念,职工所得的公司股份不是由其人力资本折算来的,而是由公司实有财产转送来的。这种股份化形式颇具中国特色,它把人力资本理念的引入与实践倒推了若干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认可和践行人力资本的少数先进国家之一。人力资本的间接股份化也有两个难点问题:第一个难点是从企业的国有资产或企业资产中直接提取一定比例向职工配送股份是否违法的问题。虽然人力资本概念现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但赋予其溯及既往的效力,以之追索和分享企业的存量资产,难免有违法之嫌,这也是国家三番五次地制止和停止公司发行职工股,迟迟没有出台职工持股的全国性立法的重要原因之一。[18]第二个难点是企业对职工的历史欠帐数额问题。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公有制企业所截留的职工的应得收入属于其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而要对之进行清算,必须首先确定职工人力资本的价值量。由于人力资本的动态性,职工现时的人力资本价值与其若干年前进入企业时的初始人力资本价值已不可同日而语,中间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以初始人力资本价值其投资收益显然是不公平的,以现时的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计算也有失偏颇,最合理的办法是以动态的人力资本价值计算其投资收益,但这又面临着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的难题。

无论是人力资本的直接股份化,还是间接股份化,其结果都使公司职工拥有一定数额的公司股份,这些股份是否都是“人力资本股”呢?答案是否定的。人力资本股是人力资本直接股份化的产物,是人力资本的股权凭证,是人力资本评估后直接折算成的公司股份,所代表和对应的是一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间接股份化使职工拥有的股份不是人力资本股,而是物质资本股,这是因为:(1)人力资本的间接股份化虽然以公司职工的人力资本的承认、存在和发挥作用为基础,但向职工所配送的股份实质上是公司现存的物质资产,其中每一股都有相应的物质财富与之对应。(2)经过人力资本的间接股份化以后,公司资本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且全部都是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直接股份化后公司资本增加了,不但含有物质资本,而且含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直接对应的才是人力资本股。现在社会上有些公司通过人力资本的间接股份化建立了职工持股制度,但把职工股份界定为人力资本股,笔者称之为“假人力资本股”,由于人力资本股的固有特点使然,职工的股东权益受到很多不应有的限制和损害。区分真假人力资本股,消除假人力资本股的影响与损害,保护职工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实践向法律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 人力资本股的特点、作用及其法律完善

人力资本股是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自身特点,人力资本股也同样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股的特点。(1)与职工身份的密不可分性。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密不可分的特性,其投入除了履行评估、交付等物质资本投入应履行的手续外,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还须与公司订立劳动合同而成为公司的职工,或者已经是与公司具有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一言以蔽之,公司人力资本股股东同时又是公司职工,只有公司职工才能成为公司人力资本股股东。(2)公司股本的恒定性与个人股份数额的变动性。根据公司“资本三原则”,除非履行法定变更手续,公司总股本是恒定不变的,其中的人力资本股股本同样也不能随意变动。但由于人力资本是随其天然所有者素质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再加上人力资本股具有与职工身份的密不可分性,受到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因而职工个人人力资本股的数额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变动不居的。(3)股权行使主体的非本人性。一般而言,行使股权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由股东本人直接行使,二是委托他人代为行使。由于公司人力资本股股本要保持恒定,而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股数额变动不居,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是将职工人力资本股股权全部委托职工持股会(或其他特定组织)代为行使,保持职工持股会所持人力资本股数额的恒定。(4)股份取得和丧失的无偿性。物质资本股的取得需要支付相应的对价,其丧失则可获得相应的补偿,人力资本股与之不同。虽然人力资本具有价值并可评估,但从形式上而言,同以往相比,公司职工取得人力资本股没有支付对价,其股息收入是工资福利以外的额外所得。人力资本股的丧失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丧失,是职工素质和能力(人力资本价值)降低所致;二是全部丧失,是职工离开公司(劳动合同到期或解除)的结果。无论哪一种,所丧失的人力资本股都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5)不可自由转让性。从职工个人的角度而言,人力资本股可以取得,也可以丧失,具有可转让性;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可以通过职工持股会给予新进职工一定人力资本股,收回离职职工持有的人力资本股,人力资本股也具有可转让性。但相对于物质资本股而言,人力资本股的转让受到更大的限制。由于人力资本与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密不可分,具有不可处分性,因而由它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股不能在个人之间相互转让。人力资本股的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职工与职工持股会之间,并且人力资本股的取得与丧失都是无偿的。

的人力资本股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股份制试点时期,源于职工持股制度的建立。在职工持股的地方性立法中,对是否允许职工以人力资本出资而持有人力资本股存在较大分歧,有些地方性立法明确规定可以,有些地方性立法则持否定态度,还有些地方性立法未表明态度。[19]笔者以为,允许职工以人力资本出资而持有人力资本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确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引导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允许以人力资本出资组建公司并持有人力资本股,是对人力资本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确认方式,有利于引导人们重视和增加在、培训、健身等方面的投资,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2)增强的凝聚力和可持续能力。由于人力资本股具有取得和丧失的无偿性,实行职工以人力资本持股的公司就对各类人才更具有吸引力,公司现有的人才也会更能留的住;再由于公司职工持有的人力资本股数额因其个人素质和技能的变化而具有变动性,促使公司职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技能,从而使公司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3)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由于人力资本股具有与职工身份的密不可分性,允许职工以其人力资本出资而成为公司的人力资本股股东,不但使其轻松取得职工和股东双重身份,而且与公司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使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到极至。(4)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实行职工持股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公司的监督,[20]但目前最大障碍在于职工购股资金不足。允许职工以其人力资本出资,使其在不支付任何物质对价的情况下而成为公司的职工股东,消除了公司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的最大障碍,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5)吸引国际人才,与国际接轨。西方企业大都实行了雇员持股计划(ESOP)、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和管理层收购(MBO),[21],允许职工以其人力资本持股,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正面临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企业制度的国际化,包括人才制度的国际化。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允许职工以其人力资本持股,是与国际接轨的企业制度的重要,它使企业所需的各类国际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

虽然人力资本股特点很多、作用很大,但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要使人力资本股大行其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1)假人力资本股的认定及其纠正。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人力资本间接股份化而使职工拥有的股份不是人力资本股,而是物质资本股,有些公司将之界定为“人力资本股”,其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规避法律和政策,在企业改制中进行灰色处理,绕开对以企业存量资产向职工配送股份的限制和障碍;二是假借人们对人力资本股认识的不足,利用人力资本股取得和丧失的无偿性特点,限制甚至否决职工股份的转让、继承、保有行为,从而约束职工的市场化流动,使之忠实地为企业服务。假人力资本股的出现和存在,是对法律和政策效力的挑战,不但直接侵害了职工的股东权益,而且可能对国家利益、其他股东利益和秩序造成损害,应从法律角度予以认定和纠正。(2)人力资本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由于人力资本的无形性和不可处分性,实践中有人提出,为防止人力资本出资可能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应对人力资本股占总股本的最高比例作出明确限制,有些地方性立法也采取了限制主义的立法模式。[22]笔者以为,没有必要对人力资本股占总股本的最高比例作出统一规定,可根据所在行业特点由公司章程自行规定。至于人力资本股所带来的交易风险,可由注册登记机关通过公告和在公司营业执照中注明的方式提醒交易相对人。(3)职工持股会的地位。股权交由职工持股会统一行使是人力资本股的特点之一,由此职工持股会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公司而言,它是主要股东之一,甚至极有可能是公司的控制股东、最大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拥有最终决策权;对职工股东而言,它不但是其委托组织,而且具有独立的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负责人力资本股的管理,同职工股东进行人力资本股的转让。因此,必须从法律上对职工持股会的地位予以确认和界定,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4)人力资本股的变动。由前面的论述可知,职工个人持有的人力资本股数额具有变动性,其变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量的变动或称部分变动,二是质的变动或称全部变动。前者源于人力资本本身的动态性,是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升降所致;后者则表现为人力资本股的取得与丧失,是职工进入和离开公司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变动,都只能在公司人力资本股股本范围内、在职工持股会内部进行。笔者以为,人力资本股的量变即对职工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每年需进行1次,在6月30日前完成,以确保按其分取红利,人力资本股的质变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5)含有人力资本股的公司的注册登记及其债务承担。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处分性,为了降低或免除人力资本股所带来的交易风险,含有人力资本股的公司在注册登记时,应在其营业执照中明确公司资本中人力资本的数额和比例,以提醒交易相对人注意交易安全。至于公司终止时人力资本股股东的责任承担,笔者以为,要求其承担无限责任和有限担保责任都不合理。一是因为人力资本出资在评估确定后即已到位,不存在缺额填补和迟延履行的问题,同物质资本一样以其折股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23]二是因为股东所持有的股份金额与公司净资产数额不是对等关系,如果要求人力资本股股东在公司终止时以现金、实物等财产或权利交足股款,显然是不公平的。合理的做法是,在公司终止时,人力资本股股东承担与物质资本股股东责任相当的有限责任。既然人力资本股股东同物质资本股股东一样都按要求履行了出资义务,他就也应同物质资本股股东一样不再对公司资本的贬值承担担保责任。根据同股同权的原则,人力资本股股东所承担责任大小的是:首先计算出物质资本的贬值率,然后用它去乘人力资本的原始出资额。 注释

[1] 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2] 参见朱慈蕴:《职工持股立法应注重人力资本理念的导入》,原载《法学评论》。

[3] 参见李宝元著:《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4] 前引[3],李宝元书,第6页。

[5] 参见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6] 参见前引[3],李宝元书,第2页。

[7] 参见李忠民著:《人力资本——一个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8] 参见周旺生主编:《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9] 参见前引[3],李宝元书,第6页。

[10] 参见张中秋、杨春福、陈金钊编著:《法理学——法的、理论与运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页。

[11] 参见前引[3],李宝元书,第6页。

[12] 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13] 参见前引[7],李忠民书,第27—28页。

[14] 参见迟福林、唐新林、陈宝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持股制度的建议(25条)》,载于迟福林主编:《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职工持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5] 参见前引[3],李宝元书,第86页。

[16] 参见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9—13页。

[17] 参见前引[5],蒋大兴书,第117—119页。

[18] 参见管荣齐:《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持股制度》,中国法学网(iolaw.org.cn)“来稿选萃”,2003年6月25日发表。

[19] 参见前引[5],蒋大兴书,第110页。

[20] 参见前引[18],管荣齐文。

[21] 参见许亮编著:《劳者有其股》,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6、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