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的生态价值

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系统服务价值;LNOPT软件;景观优化;怀来县

中图分类号:F301;F205;N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587-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13

Abstract: The LNOPT platform and G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fiv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build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ptimization model in the study area. The equivalent factor method of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fore the overall plan for land-use,land-use planning and after land-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was 9.533 3×108 yuan in Huailai. After land-use planning,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came 9.438 3×108 yuan, a decreasing of 1.00%. After optimizing land use landscape ecology,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9.928 2×108 yuan, increasing 4.14%. After the land use planning,the individual service values of land all had been reduced except the food production. 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the individual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 all had been increased. Landscap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could achieve certain ecological effects. It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ext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LNOPT software; landscape optimization, Huailai county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并且保证生活质量这两部分的所有惠益。人类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其过程、结构和功能来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维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所必需的自然资本。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是不可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研究,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了诸多的理论和实例研究[2-5],国内研究者也分别从不同区域尺度进行了积极探讨[6-11]。研究表明,开展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分析和区域比较,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土地的利用类型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诸多学者将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定量分析,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从而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具科学性和直观性[13-17]。这对维持生态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基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基础数据来源

根据《怀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怀来县土地利用现状(2010)》图件和文本等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即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依据《河北省统计年鉴》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得到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资料。

1.2 研究方法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起的土地类型变化入手,运用LNOPT软件进行研究区现状的景观生态优化,对水源涵养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土壤保护功能、生物多样和娱乐文化功能5项功能选取不同的指标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建立景观生态优化模型,将地区的景观建设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并与现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LNOPT是2002年由Gruehn与Kenneweg提出,用于模拟中欧地区景观特色的生物评价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函子”按照排列顺序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动态反馈、数据层和多区域方法的运算。通过LNOPT的生物评估模型、社会经济评估模型和非生物评估模型这3个模型的平台分别对水源涵养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土壤保护功能、生物多样和娱乐文化功能进行数据转化、矩阵加权和数据计算。通过三步封装,提供一系列的计算,利用ArcGIS 9.3成图。

采用Costanza等[1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对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气体调节、土壤保护、物质生产、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娱乐文化和原材料9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得出研究区优化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

2 景观生态模型的构建

2.1 水源涵养功能模型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意义在于研究区中的水资源调节程度。根据该区域中的河流、水库的地理位置,以及整个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和径流的调节作用进行综合考虑。一般地区涵养水源功能是由于地表覆盖、土壤渗透和地形这3方面构成,它们主要受地表覆盖率,土壤渗透力,地形等因素影响。根据该区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的特征,考虑数据可获得性,选择地形坡度、土壤渗透、植被覆盖度和含水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根据怀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降水分布情况、土壤以及植被覆盖,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2 物质生产功能模型

从怀来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选择能够直接生产产品的功能进行评价。根据生态系统提供的农产品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分级依据。评价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物质涵养功能,结合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产品生长条件,考虑该区域的数据可行性,选取土壤类型、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和坡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再根据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和生长条件进行等级划分,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3 土壤保护功能模型

土壤保护功能的评价是在土壤侵蚀性的基础上,依据土壤侵蚀情况和土壤侵蚀对河流或者水资源的影响来进行评价。怀来县地形比较复杂,以山地为主,其中大多数都是坡度大于25°的坡地,该区域容易发生土壤侵蚀,是怀来县山区最为主要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方便分辨出土壤侵蚀的区域,分析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美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包括坡面土壤流失影响程度的主要因素,该公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的表达式为:

A=R・K・LS・C・P(1)

式(1)中,A为土壤侵蚀量,R为降水侵蚀力,K为土壤质地因子,LS为坡度坡向因子,C为地表覆盖因子,P为农业耕作措施因子。其中,农业耕作措施是人为因素。

从土壤侵蚀方程中,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有地理条件、水资源、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五大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可以被用来表示某个区域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根据怀来相关文献和获得数据情况,本研究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质地、水资源分布和距林场、林地距离作为评价因子,并对各指标因子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4 生物多样模型

怀来县拥有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复杂的生物群落,而植物是鸟类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响因子。鸟类常常作为植物群落的指示物种,进而反映栖息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本研究选取大白鹭作为怀来县的生态多功能优化的焦点物种,通过观察怀来县鸟类的生物习性、栖息地类型、生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大白鹭是大中型涉禽,栖息于平原和山地附近的河流、水田、湖泊及沼泽地带,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摄食区域主要是河流、沼泽等浅水区域。从大白鹭摄食地区的距离来看,大多数是在距离巢穴大约5~10 km范围内,少数在15~25 km的范围内,极少数在巢穴周围约2 km范围内摄食。本研究针对大白鹭栖息地和筑巢特征,确定影响大白鹭选择栖息地的因子,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5 娱乐文化功能模型

怀来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官厅水库、休闲度假太师庄、葡萄庄园、自然风景区等户外游憩空间,游憩资源具有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征。本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各地区景点以及地形地类的分布情况,考虑研究区的数据可行性,选取坡度、土地类型、距农村道路和公路的距离、距水体的距离和距景区(特殊用地)的距离这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综上所述,运用LNOPT软件平台的非生物评估程序对水源涵养、物质生产、土壤保护功能进行优化,运用生物评价程序对生物多样进行优化,运用社会经济评价程序对娱乐文化功能进行优化。首先是运用GIS软件对怀来县遥感影像图解译,并进行矢量化和编辑处理每个图形的属性,再运用插值计算,将其表面数据转化成栅格图层;第二步,根据LNOPT软件的应用程序,确实功能因子,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每个因子的分值;第三步,对水源涵养的因子进行相关性检查,并且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分值;第四步,运用LNOPT软件平台,结合栅格数据,通过权重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第五步,经过LNOPT平台数据验证模型以研究区现状为样本进行校正,确定该区域功能的景观优化图,结果见图1~图5。

2.6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优化模型

综合以上水源涵养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土壤保护功能、生物多样和娱乐文化功能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建立综合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这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将其赋予相同的权重。将这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运用LNOPT软件中的矩阵加权方法进行叠加,根据最终分值确定怀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优化模型(图6)。它们形成了连续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

高水平区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保障范围,是不可打破的生态红线,是需要严格控制和特殊保护的地带,应该纳入城市的禁止区域和限制建设区;中水平区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较限制的区域,该区域可以发展农业、建设用地,适合开展一些旅游景点供给人们进行旅游和观赏;低水平区域是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如在城市周围增加绿化,减少建设用地。这种景观生态优化模型维护了城市的基本生态环境,是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为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界线。

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计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指生态系统产生生态服务相对贡献大小的潜在能力[19],将全国农田1 hm2粮食自然产量的经济价值定义为1,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示该生态服务相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服务的贡献大小,本研究依据谢高地等[6]制定的不同省份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因子表,对怀来县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系数进行修正(河北省的修正系数为1.02)。

没有人力投入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经济价值等于当年平均粮食单产价值的1/7[20,21],中国2005年单个生态系统价值当量的经济价值为449.1元/hm2,结合2006年《河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05年环京津地区平均粮食产量为4 683.35 kg/hm2。全国地均粮食产量为5 896.50 kg/hm2,据此为标准对全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价值进行系数修正,确定该地区单个生态当量的价值为356.70元/hm2,据此可得到该研究区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1)。

本研究中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按以下方法进行归类:耕地――农田,林地――森林,草地――牧草地,水域――水体,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园地以本研究区的牧草地和林地的平均值为其生态系统服务单位价值[22]。

3.2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根据单位面积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和各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可以得出怀来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其计算公式:

ESV=∑(VCk×Ak) (2)

式(2)中,ESV为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单位为元;VCk为第k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单位为元/hm2;Ak为第k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单位为hm2。

依上可以得出怀来县2010年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量(表2)。

从表2中可以得出研究区现状各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区域的林地面积居多,而且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大,因此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最高,为3.541 3×108元。由表1可知,湿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比较高,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受到土地类型面积的影响,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仅4.149×107元。同理,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297 6×108元。研究地区中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大,且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现为负效应,其价值量为-5.557×107元。研究区现状的各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9.533 3×108元。

3.3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由表3可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怀来县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9.533 3×108元,土地总体规划后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为9.438 3×108元,总体减少9.50×106元。土地利用规划后,只有耕地增加了5.09×106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均有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园地,为6.27×106元,水域的变化量最小,为4×104元。

基于LNOPT软件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案,对研究区的进行景观优化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为9.928 2×108,增加率为4.14%。就土地利用总体景观规划后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言,只有林地减少了1.317 3×108元,其他利用类型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378 1×108元,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次之,为2.162×107元。未利用地因其单位面积价值量低,面积变化小,因此生态服务价值量变化最小,仅增加了4.2×105元。

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跃上了新的台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赋予了生态环境保护以更多的内涵。虽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可以松懈,相反,我们应当探究当前环境法制建设的不足之处,以此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目的

由于立法时所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时代背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现行《环保法》第1条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一项立法目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实践中,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标准却往往被庸俗化,经济增长的数据成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同时也是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关键标准。众所周知,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通过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亦能达到。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的所谓“经济发展”和“繁荣”是虚幻的,最终是得不偿失的。基于对人类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了。迄今,可持续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不少国家积极采取行动,相继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规范和政策。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立法目的。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依靠行政主导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强调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种体制在我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我国几十年来环境保护以行政为主导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行政主导的局限性: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国外自然资源主要为私有财产,以调整为主,行政权力的介入很有限。我国目前正处于与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迅速提升的时期,且我国自然资源所有制虽未改变,但所有权内容已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会对环境行政主导提出挑战;其次,行政主导在强调严格隶属关系的同时,也容易异化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痼疾。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将其人为地分割为土地、农牧、林业、海洋、矿产、水利等诸多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环境保护行政主导强调的是扩大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权力,必然增加与相关产业部门和地方的权力冲突,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反而导致行政主导的削弱。

(二)生态环境污染处理多为以罚代刑

这种做法致使一些污染案件的肇事者规避了司法程序。环境污染事件目前主要为行政处罚,而行政处罚的方式多为罚款、责令立即停止经营、限期整改、改正违法行为以及吊销许可证等,且行政自由裁量范围过大,致使一些污染责任人能够逃避法律的刑事制裁,虽然刑法专设了一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在第九章渎职罪中规定“环境监管失职罪”的专门条款,为我国制裁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根据,但是因污染破坏环境而受到刑事制裁者也并不常见。由于法律所规定的环境刑事制裁手段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从而导致了违法排污屡禁不止,环境恶化的趋势至今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加之我国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刑罚偏轻,也使得环境保护的制裁力度未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我国公民遵守生态环境法制的观念淡漠

大部分法律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环境法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法律规范直接涉及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人们对于守法问题比较重视,任何一个试图违法者,都会对侵害具体权利所有人利益的后果心存顾忌,在这种情况下守法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则有所不同,这种关系间接地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益,没有一个主体以自然的名义对人的破坏自然行为提出权利保护的主张。我国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利主体更为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定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环境守法的社会基础更为薄弱。

三、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方法

(一)行政与司法要各归其位

1.生态建设的执法和司法要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立法一般号召性的宣示性规范多,义务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少,执法环节薄弱,而司法更为欠缺。由于生态建设立法是我国环境法制的新课题,如何加强执法和司法有待深入探索。

2.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未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想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的方法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激化矛盾,为生态环境法制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

(二)让刑法在保护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法律手段中,刑事制裁手段被公认为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环境刑事制裁手段不仅可以直接剥夺或限制犯罪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条件和能力,而且它还对其他潜在的环境犯罪人具有威吓慑止作用。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将罪刑关系确定下来,通过刑法规定各种应受刑罚惩罚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具体列举各种环境犯罪应当受到的刑罚处罚,从而可以使潜在环境犯罪人所追求的利益与可能受到的惩罚有一个可供对比的尺度。这就迫使知法欲犯者望而却步,悬崖勒马,从而达到预防环境犯罪的目的。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回顾总结五年来《决议》的执行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城建环保工委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到市环保局、住建局、经信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局、民政局、卫生局和部分镇,听取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和部分人大代表、村级组织负责人的意见。同时,市人大代表各中心组通过视察、调研等形式组织代表开展检查活动;11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部分代表视察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议》执行情况

五年来,市政府根据《决议》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规划、细化目标任务、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决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决议》要求,我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工作进展与《决议》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保工作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所有镇、街道,一些职能部门和部分镇、街道责任不清、监管不到位、协调配合意识缺乏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整体合力还需加强。由于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较大且见效较慢的工程,造成就事论事抓环境的多、一如既往抓环境的少,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市、镇(街道)环保机构人员不足,制约着环境现场执法的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村级组织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亟需政府财政的有效扶持。

(二)水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饮用水源地监管难度大,无证无照餐饮、禁养区畜禽养殖、非法开采滥挖矿山资源及乱搭乱建房屋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水质安全受周围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湖库富营养化已成为饮用水源水质的主要问题。基层反映饮用水源上游村庄因规划控制,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创造经济来源的要求十分迫切。市域污水治理工程配套收集管线网络尚未完全建成,各镇生活污水治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推进速度不快,部分已纳管企业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地段管道沉降脱节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污水厂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仅达到设计规模的52%,工程日常运行管理机制尚需完善,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中心城区河道漾面宽度不一,河道贯通性和流动性差,河网水系普遍存在富营养化和蓝藻现象,偏黑偏臭现象在局部河道还有发生。村庄内部家庭作坊式企业直排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村级公厕和户厕污水处理设施达不到技术要求且改造推进速度不快,严重污染当地土质和河道水质。

(三)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七小产能属于传统产业,是当前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地域特征明显,从业人员众多,且往往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配套,大量小产能业主淘汰后的出路问题及市场需求、产业配套等因素阻碍着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同时,由于近期银行信贷紧缩,融资难度大,设备淘汰成本高,部分企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主动参与淘汰提升落后产能的积极性不高。

(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待全面加强。桥头、观海卫等地的废塑料加工行业仍面临着反弹的压力,横河轴承行业油污处理任务繁重。有些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运转不正常,偷排、漏排、不达标排放等现象还有发生。城区污染源面广量大,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城镇人均绿化面积增幅较慢,城区公厕、城区渣土中转站等基础环保设施落地困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机制还不完善,餐厨垃圾处理工作进展缓慢。区域性农业污染仍较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全社会环保意识亟待增强。市民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居民乱倒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绿地、随地便溺等不文明的陋习依然司空见惯,工业垃圾乱焚烧、建筑垃圾乱倾倒等现象仍比较突出。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还比较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足够关注和自觉参与,氛围营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项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切实解决《决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提出的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采取更积极、更务实、更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努力把慈溪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一是建立环保综合协调机制。增强对环保工作的调控协调能力,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对需要多方联合执法的整治行动,要整合执法力量,强化部门联动,提高执法效果。二是强化考核指导和行政监管。要提高对各镇(街道)的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考核分值,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镇、村环保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切实提高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水平。加强政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公正廉洁的环境执法队伍。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排污企业尤其是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提前介入和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杜绝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进一步推进排污总量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行。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检查、督查和巡查。三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治污纳污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增加水源地保护区居民的补助额度。减轻镇级区域性整治及村级环境整治、公厕户厕改建等带来的资金压力,夯实环保工作基层基础。关于龙山、观海卫、周巷财政体制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建议统筹考虑生态资金安排。

(二)继续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确保工程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一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旅游业发展行为,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周围无证无照餐饮、禁养区畜禽养殖及乱搭乱建房屋等行为的取缔打击力度。加强对水库水质的日常监测,采取有效举措努力遏制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加强对外引饮用水源突发事件的研究,保障市民饮用水安全。二是继续大力开展截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支管网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加快推进污水接纳工作,强化镇、街道工作职责,加强对企业等用户纳管的技术指导,提高污水处理率。科学评估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设效果,强化对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管理,健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管理方式,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及时解决处理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网沉降破裂、主管支管衔接困难等问题,持续推进工程环境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及时总结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优化工艺流程,制定后续管理养护政策措施,提高实际使用效果。全面摸清当前全市公厕现状,列出具体改造时间表,加快推进公厕改造,努力消除公厕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三是有序推进城河治理。加快推进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和中心城区引水环通工程建设,充分运用外引水加快推进城区水体流动,提高城河自净能力。健全城河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四是全面推进河道和水资源开发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大力实施三横十一纵骨干河道建设,持续推进镇村生态河道建设,增加河道自净、排涝能力,优化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和推广河长制的成功做法,努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质。推进郑徐水库和慈西水库建设,切实发挥好外引工程效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三)有序开展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服务指导,正确处理好淘汰落后和规范提升的关系,帮助各地解决落后产能认定、落后产能淘汰举措等相关实际难题,摸准、摸细全市淘汰提升落后产能情况。强化要素调控,规范企业行为,提高落后产能企业(项目)的经营成本。优化财政政策补助方式方法,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推广节能技术,培养节能产业,加快节能改造。加强统筹谋划,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科学务实推进减排工作。

篇4

关键词:“3S”技术;生态补偿标准;天峻县

1引言

生态补偿作为联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的桥梁,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5]。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关系到补偿的可行性和效果 [6,7]。确定补偿标准应用较多的方法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8]。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李晓光等[9]以海南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为例,应用机会成本法探讨生态补偿标准。戴其文等[10]以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例,构建以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实施成本为参数的参与成本模型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陈传明[11]依据发展权限制的损失(包括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野生动物破坏造成的损失) 社区居民受偿意愿和受益者的支付意愿,制定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标准。庞爱萍等[12]以保障黄河口生态需水引起的山东引黄灌区农业损失补偿标准分析为实例,计算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户不同等级的生态补偿标准。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生态补偿研究多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较少涉及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尺度大多涉及国家和流域,缺乏对县域生态补偿问题探讨和研究。因此,在大范围环境背景下确定的补偿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农户的实际损失,易造成补偿力度不够,难以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实现环境共同保护。县域尺度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行政区单位,确定其生态补偿标准更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天峻县是布哈河、大通河、疏勒河三条河的发源地,也是青海省西北部重要的湿地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天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一遭破坏便很难恢复。本文利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的多次科考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3S”技术,试图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出天峻县生态补偿的上下限标准。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上可为我国县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提供借鉴,现实层面上也可为政府部门对天峻县生态补偿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天峻县位于青海湖西北侧,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主要的牧业县之一。地理位置介于N36°54′~39°12′,E96°49′~99°42′,之间,研究区总面积约0.14万km2,最高海拔5826.8m,最低海拔2850m,相对高差近3000m;地势中间高,西北和东南低;属高原寒带气候,年均温-1.5℃,极端最高气温25.6℃,极端最低气温-35.8℃,年降水量303mm,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宜成熟,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2010年末总人口3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还有汉、蒙古、回等民族。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获取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2007年7月Landsat卫星轨道号为p132 r35、p133 r34、p133 r35、p134 r34的Landsat-5 TM(30 m×30 m)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4.5软件将5、4、3三个波段叠加合成假彩色图像,根据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植被类型可判读性、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实地调察和相关资料等,建立青海湖流域植被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根据建立的解译标志,在ArcGIS9.0的Arcedit中进行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运用GPS进行外业精度调查验证;将所得数据在ArcInfo Workstation环境下进行编辑和修改,划分出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各景观类型并计算出各景观面积(见图1知表1)。

数字高程模型:来源于NASA的SRTM数据,分辨率为90m×90m,使用ArcGIS9.3的Solar Radiation模块进行太阳辐射(MJ・m2)计算。气象站点数据:2007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2个气象站点的月均温(C°),使用ArcGIS9.3中的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进行插值。

以资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是一个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和植被本身特征的光能利用率模型[13]。其与“3S”技术相结合成为NPP估算模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14,15]。运用CASA模型与“3S”技术模拟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净初级生产力。

2.2.2方法

根据“庇古税”理论,补偿金额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即边际外部成本;从环境经济的角度来说,当边际外部成本等于边际外部收益时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理论上最佳补偿额应该以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为补偿标准[16]。韩艳莉[17]等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区域景观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出青海湖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上下限标准。本文结合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气体调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与核算,确定出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以此作为研究区生态系统补偿理论上限值;以研究区NPP为基础,将生态系统固定的生物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相等能量的标煤能量,由标煤价格间接估算生态系统景观单元所能够提供的生物资源NPP的价值,并以此作为研究区景观价值,这些景观价值可体现当地牧民在不同植被景观类型中所能获取的本年度最低物质生产量和可转化的最低经济利益,因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将植被景观价值作为区域生态补偿的下限以弥补每个牧户的直接经济损失。

(1)补偿上限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身具有的价值或修正后的价值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一种方法[8]。该方法的核心是:运用市场价值法、置换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并将估算的价值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VES=∑61i=1Ai×CVi(1)

其中,VES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元),Ai为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hm2),CVi为生态价值系数 (元/hm2・年)(表2)。

(2)补偿下限计算。补偿下限计算采用景观价值法,本文先利用CASA模型模拟出研究区不同类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然后采用市场价格法[18]、能量替代法[19]估算出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区域景观价值(Vj),公式如下:

Vj=∑91j=1Wnppj×19.24110×P(2)

式中,10为标煤的热值(kJ/g),19.24为生物量热值(kJ/g),高寒地区植重生物量的热值为16.54~21.94kJ/g[20],取其平均值19.24kJ/g,P为标煤的市场价格(354元/t)(1990年不变价)[21]。Wnppj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净初级生产力(g/cm2・年),借助CASA模型获取(表3),CASA模型中NPP估算是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光能转化率(ε)的函数。

NPP=APAR(x,t)×ε(x,t)(3)

式中,APAR(x,t)为像元x在t月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gC/m2・m),ε(x,t)表示像元x在t月实际光能利用率(gC/MJ)。

3结果与分析

3.1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特征

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流域天峻县2007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的景观类型看,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高寒草甸面积达71757216hm2,占县域面积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岩,分别为34436199hm2、21560855hm2,所占比例分别为2515%和1575%。高寒沼泽和温性草原面积较小,其面积分别为4233872hm2、2158770hm2,分别占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总面积的309%和158%,其余景观类型分别占不到1%。其中沼泽(高寒,湖滨,河谷)面积为4839174hm2,占整个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面积的353%;不可利用土地(包括裸岩、裸土地、石砾地和沙地)面积为21787209hm2,占整个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面积的1591%。

表1天峻县各种景观类型面积

景观类型1面积/hm21斑块数/个1比例/%裸岩1215608.5513145115.75裸土地12057.61158810.15石砾地1205.931110.02河流112904.071410.94湖泊1929.2012910.07高寒草甸1717572.161227152.41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1.991200125.15温性草原121587.7012311.58河谷灌丛13839.24110310.28山地灌丛11527.8418510.11高寒沼泽142338.721226613.09湖滨沼泽10.001010.00河谷沼泽16053.0218010.44耕地10.001010.00居民区与工矿用地1252.4114210.02沙地10.001010.00

3.2补偿上线的确定

根据对天峻县不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由公式(1)计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作为对研究区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的理论上限值,故2007年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即补偿上限为101.42×108元。

结果显示,在不同景观类型中,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最为显著,为66.97×108元,占总价值的67%;其次为湿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6.82×108元,占总价值的27%;第三为水体,其价值为29.80×108元,所占比例为16.18%;水体的价值为5.63×108元,所占比例为6%;价值最小的为灌丛,其价值为1.19×108元,所占比例仅为1%。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废物处理价值最为显著,为22.29×108元,占总价值的29%;其次,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为19.61×108元,所占比例为20%;水源涵养价值为16.95×108 元,占总价值的17%;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12.59×108元,占总价值的13%;气体调节价值为8.54×108元,占总价值的9%;气候调节为7.51 ×108 元,所占比例为8%;此外,娱乐文化和食物生产价值分别为3.34×108、3.05×108元,均占总价值的3%,原材料价值仅为0.55×108元,占总价值的1%。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表2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生态服务功能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元灌丛1草地1农田1湿地1水体1荒漠1总计/(108元/年)1比例/%气体调节11902.51707.91442.411592.70101018.5410.09气候调节11592.81796.41787.5115130.901407.01017.5110.08水源涵养11769.71707.91530.9113715.20118033.2126.5116.9510.17土壤形成与保护12588.211725.511291.911513.1018.8117.7119.6110.20废物处理11159.211159.211454.2116086.60116086.618.8129.2910.29生物多样性保护11924.61964.51628.212212.2012203.31300.8112.5910.13食物生产11771265.51884.91265.50188.518.813.0510.03原材料11172.4144.2188.5161.9018.81010.5510.01娱乐文化1584135.418.814910.9013840.218.813.3410.03总计(×108元/年)11.19166.9710.00126.8215.6310.811101.42占总价值比例/%10.0110.6710.0010.2710.0610.01

3.3补偿下限确定

通过对天峻县不同类型植被景观价值的分析,利用公式(2)计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各类型植被景观价值及总景观价值。研究区总景观价值即补偿下限为47.61×108元/年。

由表3可知,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山地灌木林的单位面积NPP最大,为802.69g/m2/年,其次为耕地,为778.67g/m2/年,最低的为高山流石坡植被,为378.11g/m2/年。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高寒草甸面积分布最广,NPP总量为5.19×106t;其次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为1.30×106t;其余类型景观面积较小,相应的NPP总量也较小。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高寒沼泽、温性草原对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价值贡献较为显著。由表3可知,高寒草甸对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价值的贡献最大,为35.33×108元,占总价值的74%,足以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其次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观价值8.87×108元,占总价值的19%,该类植被景观价值较大原因是该类景观为研究区的主要景观斑块,即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单位面积景观价值虽小,但其总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5.15%,因此在景观价值贡献上较大。

表3天峻县不同类型植被景观价值

类型1面积/km21NPP/(g/m2/年)1标准偏差1总NPP/104tc1景观价值/(104元/km2/年)1总景观价值/(108元/年)山地灌木林115.281802.69172.7511.23154.6710.08耕地101778.67171.9310.00153.0310.00河谷灌木林138.391738.24167.8812.83150.2810.19高寒草甸17175.721722.871100.31518.71149.23135.33湖滨沼泽101719.07180.3310.00148.9810.00高寒沼泽1423.391664.31174.25128.13145.2811.92温性草原1215.881661.801107.68114.29145.0710.97河谷沼泽160.531595.801206.5113.61140.5810.25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21378.11178.651130.21125.7518.87

4结语

(1)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类型共有9类,青海湖流域天峻县主要是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岩景观分布格局下的其他景观类型的镶嵌。高寒草甸的面积达717572.16hm2,占县域面积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岩的面积分别为344361.99hm2、215608.55hm2,比例为25.15%和15.75%。山地灌木林面积最小,为1527.84hm2,只占0.11%。

(2)通过对天峻县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不同类型植被景观价值的计算,确定了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的生态补偿标准区间为:101.42×108元~47.61×108元。其中,草地的补偿上限最大,为66.97×108元,其次是湿地,为26.82×108元;在补偿下限中,高寒草甸对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价值的贡献最大,为35.33×108元,占总价值的74%,足以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其次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观价值8.87×108元,占总价值的19%,高寒草甸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观价值占本县总景观价值的93%。可见,这两类景观对确定天峻县生态补偿标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1,21(11):1885~1892.

[2]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38~41.

[3] 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119~120.

[4] 李文华,李世东,李芬,等.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4~19.

[5] Pagiola Stefano.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4):712~724.

[6]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6):2870~2877.

[7]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8] 赵翠薇,王世杰.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0,29(4):597~606.

[9] 李晓光,苗鸿.机会成本法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9):4876~4883.

[10] 戴其文,赵雪雁.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4):494~506.

[11] 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5):595~599.

[12] 庞爱萍,孙涛.基于生态需水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J].生态学报,2012,32(8):2551~2560.

[13] 刘勇洪,权维俊,高燕虎.华北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研究及其时空格局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564~573.

[14] 陈正华,麻清源,王建,等.利用CASA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净第一性生产力[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63~273.

[15]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03~608.

[16] 吴水荣,马天乐,赵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进展与经济分析[J].林业经济,2001(4):20~24

[17] 韩艳莉.青海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生态科学,28(5):460~464.

[18] 李晓光,苗鸿,郑华,等.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9,29(8):4431~4440.

[19] 任志远,李晶.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地理学报,2003,58(6):503~511.

篇5

关键词:人工湿地公园 生态旅游价值 利用设计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它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它的自然景观如诗如画,气候宜人,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天然基地。下面我们从湿地的自然价值和生态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谈谈人工湿地公园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一、人工湿地公园的功能

1、自然景观功能。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形成的科普知识、生态功能利用和历史文化等为主题,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基地,以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自然景观主题公园。这种自然景观功能可以拉动旅游消费,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形成一种生态保护的价值观,有利于向人们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2、对调节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防止土壤被侵蚀、降低环境污染等。建设湿地公园要保留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不被人为破坏,并尽量保留自然景观状态,维持湿地内部系统不同动植物种类的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设出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的人文景观设施。把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和大自然保护教育的若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既合理开发了自然资源又使生态环境得以利用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二、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

湿地公园的自然条件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具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此外,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具备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这些因素决定了,人工湿地公园具有相当高的生态旅游价值。

1、自然景观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促使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旅游项目的开发远远跟不上人们追求新鲜感的需求。人工湿地具有基本的自然景观:沼泽地、湿原、泥炭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再经过人工稍加改造和设计,其中的水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必定会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世界。芦苇、莲藕、水竹、水芋等美丽的植物群会吸引大量的鸟类和禽类前来定居,再加上人工设计的亭落屋舍,蜿蜒曲折的水体,都会成为一道道美不胜收的景色。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公园,为生态旅游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多重体验的价值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世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是发展的另一面,却是都市生活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疲惫不堪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想逃离钢筋混凝土的喧嚣城市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清澈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人工湿地公园恰恰满足了都市人对这种大自然的渴望,那些长在水面的富有生命力的花花草草,那些蜿蜒流动的水,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沼泽地,还有自由自在的游在水里的野鸭、忙碌的在水草中穿梭的鸟儿,五一不让人们感受生命的活力。偶尔亲近大自然,给自己一个时间去享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体验也是人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

3、科普和教育价值

人工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基于大自然中多种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而建造的人文自然景观。观赏价值只是人工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它还具有储存水分、净化水质并对生物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人工湿地公园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态景观,它需要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在结构、功能、环境上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价值。比如,游客通过旅游可以了解湿地的特点、功能,还可以了解湿地是如何存储水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切身感受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等。通过这些感受,使人们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培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人工湿地公园设计原则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环境,拥有自身的生长系统。在人们建造人工湿地的过程中,要以不破坏其本来面貌和结构为原则,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

1、保护多种生物共存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物共存的特点,保护多种生物共存,是维持湿地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则。因此,尽可能少的破坏生物结构,营造多种生物共存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自然的需要,也为人工湿地公园生物的多样性成为自然景观的一个亮点所做的努力。

2、保持生态结构的完整性

湿地的原生态就是沼泽地、水体的分布,人工湿地公园会在这基础上加以设计,比如与周围城市中的植被和人造景观结合起来,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带,防止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侵犯。

3、保持地域的自身特色

根据地形特点及当地湿地类型的分布情况,提炼最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元素,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开发出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四、人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的利用设计。

1、自然景观完整、原生态、富有创意

人工湿地公园的建造,最主要还是处于生态旅游价值的考虑。人们对旅游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景观是否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主要看自然景观的营造是否别出心裁。湿地本身的景观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满足游客开展休闲与游览活动的需求

2、设计要素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各类需求。

在强调“人工湿地公园”的主题下适当的增加一些休闲项目和娱乐活动。比如观鸟、划船、野营等。让游客不仅用眼,也动手、动脑,尽最大程度的让他们体会到人工湿地公园的乐趣。

五、小结

人工湿地公园从开发成为旅游项目至今,反馈良好,已经在多个城市和地区列为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它所具备的主体性、自然性和生态性,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崇,势必成为新一轮最热门的生态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森林文化

1.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概念

森林景观资源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林地及其所附属动植物自然环境的总称。森林公园就是通过开发森林景观资源获得经济效益。构成森林景观的林地及附属设施伴生的植物人文资源等,共同构成了森林景观资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可以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

2.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特征

2.1优质的生态环境

森林景观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林地构成,大多地理位置较为偏辟、清幽,远离城镇,交通相对落后,在历史上很少有人为破坏或很早就有人对其进行管理,原生态系统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或恢复。

2.2丰富的生物资源

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森林景观的又一特征,在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环境下,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奇花异草等生物呈现多样性,生态环境具有多功能性。植物的颜色、结构、性状各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其中往往有许多古树名木,对科研、科普、探险、旅游等都有较高的适用价值。

2.3丰富的动物资源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种类给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育环境,尤其是许多珍奇鸟类对森林树木依赖性较大,离开森林就难以生存。许多珍稀濒危动物或鸟类会在植物丰富、树木繁茂的森林中得以存活下来,森林保护了动物,动物也为森林景观增添了活力和情调。

2.4独到的自然地貌和气象资源

缺少层次感的森林景观往往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观赏价值较高的森林景观大多位于山体之间,多数森林景观都伴有奇石、陡峰、决壁、深谷、壕穴、溪流、瀑布、湖泊等地质资源,尤其是在已开发的森林公园中,在森林景观中常建有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和辅助设施,便于游人观赏。很多森林景观所处的位置地理条件独特,常有不寻常的日月星光和风雨雷电现象,这些由自然现象形成的奇观往往独树一帜极具观赏价值。比如林海雪原、长白雾凇、兴安岭冰挂等都是游人乐见的森林景观。

2.5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森林景观中会伴有很多人文景观,僧佛道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刹古寺、碑塔洞窟、民俗风情等都可能为森林景观添上神秘色彩,人们往往借助自然来表现和放大自己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

2.6森林景观的资产属性和特点

森林景观是具有社会性、不可移动性和无形溢价性的资产。森林景观的价值多在于它的观赏性,相对传统的木材具有更多的溢出价值。这种溢价是无形的,是通过对观赏者的“身心满足”、“身心愉悦”、“心悦诚服”体现出来。开发森林景观资产会带来人口流动,刺激旅游、交通、商业等社会第三产业的繁荣,只要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景观资源且适当开发,合理保护,对森林进行无害消耗,就会为地方经济带来许多益处。

3.森林景观的经营与森林文化

森林景观存在的现实意义是为人类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然空间和优美环境,并为其拥有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人类进步到生态文明,森林θ死嗟墓毕滓巡皇羌虻サ奶峁静模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生态环境、靓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

3.1转变传统经营观念,树立文化经营理念

我国传统森林经营是追求木材的产出效益,不够重视森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随着人们重视环境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颠覆了传统的只强调自然技术和经济收益的观念,在经营森林景观时要从环境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利益出发,构筑现代经营理念。

3.2发展森林文化,开发森林景观

所有森林景观都不同程度地的承载着森林文化,森林文化依附于森林景观而存在,森林景观因承载文化而名声远播。森林文化消费不同于森林的一次性消耗,只要森林文化依附的森林存在着就可以反复消费,有文化的森林是不灭的森林,其价值不可估量。我国还有很多待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发挥承载森林文化的功能,转变传统观念,赋予森林景观生态和文化价值。我们要坚持走出一条集科学、美学、艺术于一道的森林景观开发之路。

篇7

―郑寒

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郑寒近几年一直在做云南大理的研究。她指导学生完成了对大理环洱海区域的景观生态分析―《近二十年来环洱海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并记录了大理洱海边一个小村庄,因旅游发展而引起的聚落变化。

“当我们探讨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来保护各地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特色时,地域性景观应是一个最佳的切入角度。在这个尺度上,聚落、道路、耕地、沟渠与森林、湖泊、河流等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综合体(没有城乡聚落的对立),它必须维系多方面的功能: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为自然保护区建立更严格的缓冲带;在结构和土地利用实践上保护人类历史;维系传统生活方式;提供休闲与精神上的启迪作用;展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等。”郑寒说。

是好是坏?

大理环洱海区域,是个典型的高原环湖坝区,在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及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迅速、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

郑寒在研究中发现,在整个洱海流域中,人类活动最集中的环洱海区域是变化最剧烈的部分。强烈的人类活动正在驱动着环洱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剧变,进而影响着景观整体功能的发挥。景观的经济价值在得到提升的同时,其文化和生态价值却正在流失。

造成这一区域景观格局剧烈变化的内在驱动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些变化又对当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生态效应?郑寒认为,在城市化背景下,对一个地域进行长时间的景观生态研究,具有其极强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选择环洱海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呢?郑寒告诉记者:大理是白族人民的世居地,以洱海为中心的环湖地区一直被认为是白族文明的起源地与中心地,也是滇西北片区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整个大理市有97%的人口分布在洱海盆地。从融汇了地理学与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视角来看,环洱海区域已是一个白族化了的地理空间,原住民与自然经历了几千年的相互适应,丰富的环境资源背景和当地厚重的文化内涵交织在一起,使得该区域已成为一个由不同的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域景观实体,兼具文化、经济和生态的多重价值。

然而,在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下,这一景观实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包括洱海周边湿地被吞噬,入湖河溪水流被截流,苍山、玉案山一再被开挖以建设新聚居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严重降低苍山洱海景观的美学价值,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造成本土文化景观的被破坏等。

2012年11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大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的点名批评;2013年8月,洱海及西洱河蓝藻的集中爆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环洱海区域的人地关系正处于一个危险阶段。

郑寒告诉记者,环洱海区域长期受白族人民农耕文化影响,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域景观系统。建国后的城镇、工业发展也主要集中在位于洱海下游的下关城区,与同样是在高原湖泊滇池边建城的昆明市相比,城市发展对苍山、洱海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相对小些。但近年来,在全大理州经济高度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背景下,该区域已成为非常明显的城乡过渡区。

事实上,专家对这一地域的景观生态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在将当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划分为水域、林地、灌丛、草地、耕地、建筑及交通用地的基础上,专家们对这一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14年,除包含洱海的水域类型变化不明显外,这一区域内其它类型土地的占比均产生了巨大变化;1990年,这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面积占比排序为耕地>林地>灌丛>草地>建筑及交通用地>裸地;到2014年则是建筑及交通用地>灌丛>耕地>林地>草地>裸地。耕地面积由1990年的占比23.72%下降到2014年的12.72% ,建筑与交通用地面积则由1990年的9.12%上升到2014年的23.57%。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的分析则表明,2009年-2014年近五年间,耕地的变化最剧烈,变化速率超过前十九年的变化总和。另外,建筑与交通用地在这五年间的增长量也已几乎等同于过去十九年的总增长量。

更进一步的景观空间指数分析则表明:耕地斑块的密度及斑块平均面积在减小,耕地愈来愈破碎化;而建筑与交通用地,以及裸地斑块则更聚集;景观内各类型土地斑块的密度持续下降、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几何形,景观的内聚力程度明显加大等。

这些枯燥的数据及分析说明,这一区域正从乡村景观演变成为明显的城乡过渡景观,景观内各类土地斑块间的频繁转化在不断加剧,导致这一区域的整体稳定性降低、脆弱程度上升。

“自此还说明,环洱海区域内的景观格局特征与周边环境的差异已越来越明显,正逐渐从整个洱海流域中凸显出来。”郑寒说,“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一区域本身是属于苍山与洱海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如果不考虑区域内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这些自然景观的保护及其连通度的提升,而任由盲目扩张,即意味这一区域的城镇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地阻隔两边自然生态系统的交流,削弱山地对湖泊的涵养作用,进而加重洱海湖体的生态承载压力,不利于区域内人地关系的改善。”

是走是停?

人口数量的膨胀,使得建筑及交通用地斑块逐渐增多,农业人口成分的减少,意味着人口逐渐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在此驱动机制下耕地斑块不断变少,而建筑及交通用地作为城镇的主要组成部分则迅速增加。

“一般而言,一个景观的格局变化是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包括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如人口数量、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数量比、产业产值、粮食产量、人均收入等)与自然驱动因子(如气候、土壤、生物、地形地貌等)。”郑寒和她的团队借助多元统计分析认为,环洱海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背后,有三种相对独立的驱动力在起作用,可分别命名为城市化驱动力(代表社会发展、科技文化水平上升、集约型经济)、传统农业化驱动力(代表粗旷型经济、科技水平下降、农业劳动力增加)和生态恢复驱动力(代表自然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人为干扰下降)。

“其中,城市化是环洱海景观格局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其贡献率达75%,这就直接导致建筑及交通用地斑块的面积变大,聚合程度增加,连通度上升,使景观整体更加紧实;同时城市化使得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旷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以致景观中的耕地斑块虽在不断减少,但粮食产量并未出现明显下降。”

在郑寒看来,传统农业化驱动力是造成环洱海景观格局变化的第二大驱动力,它以一种逆向发展(即传统农业的退化)来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

生态恢复驱动力是造成环洱海景观格局变化的第三大因素,它降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干扰程度。

“此外,多项社会指标显示,环洱海区域内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教育和城市人口收入的水平上升,使得人口逐渐向该因子条件较好的城市区域集中,农业人口下降,建筑及交通用地斑块逐渐增加且聚集,而耕地斑块在逐渐减少。”郑寒说。

不过,郑寒对这种以消耗基础生态服务价值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表示了忧虑。“这种模式极具危险性,一旦压力超过了基础生态服务能力的可承受范围,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按照郑寒的研究成果,环洱海区域景观由多种不同的土地斑块镶嵌组成,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代表一类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生态服务价值。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郑寒和她的学生们发现:在1990、2000、2009、2014年四个时段内,环洱海区域景观的总体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14.159亿元、13.411亿元、12.967 亿元和12.289亿元,环洱海区域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持续下降,与1990年相比,2014年的景观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已下降了1.871亿元,并且年均下降速率还在逐渐增快。

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方面,作为自然生态组分的洱海湖体所提供的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生态服务价值是该区域景观功能的基础,且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娱乐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另一方面,日渐增加的人工组分(城乡建筑物与公路网)所提供的土壤形成,与侵蚀控制服务主导了景观功能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机制,与以洱海水体为基础的景观生态服务功能是有矛盾的。尤其是结合考虑区域内耕地的减少,土壤形成与侵蚀控制服务价值,其实是以非透水性地面的增加为代价,来控制水土侵蚀而非促进土壤形成。

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所增加的垃圾,以及所消耗的水源,均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功能,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郑寒坦陈,虽然大理市早已在相关部门和学界专家的努力下进行了城市规划,但观察当前的发展速度,区域内的变化程度已超出规划预期,因此,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来适时调整区域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3.041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袁纪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吉林农业,2015(12):125.

篇9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环境因素;景观设计

1概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着重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设计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具有较大的综合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

2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较大的失误,许多景观都采取硬质铺地,破坏了已有的生态系统物种,且未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于追求平面效果,过度依赖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文化命脉,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2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缺乏公众的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设计师设计缺乏不同人群的调研,设计思想具有个体性,这使得在设计初期就出现偏差。同时,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并没有调查研究景观使用者的具体体验。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无法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2.3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我国现阶段众多小水系滨水景观比较简单,只能满足防洪需要,并未实现景观的功能,不满足唯美的设计宗旨。因此,设计人员结合防洪功能和亲水性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景观的地理条件,将景观平台设计立体化,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最终满足防洪需要,为人们提供唯美的景观。

3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3.1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滨水景观是内陆城市和水体的交汇处。设计人员在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时,注重发挥水域的边缘效应,结合多样的物种设计出唯美的景观。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之上,尽量维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改良场地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要。此外,设计者融合组织设计场地水质和城市水质,有效保证水系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最后,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滨水景观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生态和共享为准则,设计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3.2迎合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城市主要以水发展,城市规划人员必须以水系设计为主,具体地规划设计城市。同时,城市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为城市添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充分把握建筑整体轮廓线与周围山水的呼应,重点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层高,严格控制滨水岸线和建筑物的距离,使水体和城市内陆浑然一体,最终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建立并健全评价机制

对滨水景观的评价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个环节。主要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评价了解公众和滨水景观之间的价值需要,将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心理模式具体划分为满意度评价、喜爱度评价和景观舒适评价;从认知模式具体划分为滨水景观意象评价、空间使用方式评价和景观审美评价。

3.4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景观环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素,设计者可以详细分析具体区域的设计因素,充分展现滨水城市特色和发展。针对人工设施因素,主要注重设计具有合适的尺度和亲水性,体现城市水系文化脉络,通过开发水上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文化水体风景线。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脉络。因而,城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滨水景观的设计,设计者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生态和唯美为设计准则,迎合水系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景观评价机制,实现城市整体景观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完美静 单位:浦口区人民政府星甸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徐梦龙.浅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关系———以上海市南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5(12)

篇10

关键词 城市化;盐城市;自然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39-02

城市化可分为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一个极化效应不断累加的过程。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叫做外延式城市化。飞地型城市化指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两种形式并存的盐城,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对城效的自然植物的生存空间产生巨大的挤压,使湿地、河流等自然景观成为城市网络空间中的有限的、破碎化的封闭空间,导致其价值流失。

1 城市郊区自然植物景观的价值

1.1 生态价值

本文所指的自然植物景观主要是指一切不具明显人类利用特征的景观,如自然形成的草地、湿地、森林、河流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有些植物还能吸收特定的有害气体,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在水土保持方面,植物参与土壤形成,同时储存大量的水资源,为生物创造栖息场所,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经研究表明,本地原生的自然植物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外来物种或人工培育的植物数倍甚至数十倍,其生态价值巨大。

1.2 经济价值

随着当前人们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里人、那些曾经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总希望亲近、回味或复归自然。城郊的有自然植物的地方,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建起了一座座度假村落,迎合城市人的需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1.3 美学价值

自然植物景观的价值,也来源于亘古未变的审美。很少雕琢与修饰,它是自然的原生态展示。当看到那纵横的阡陌上的山茶、蜿蜒的河流里的芦苇芽、无边的起伏坡上的狗尾草、成片的金黄的野生油菜花,以及点缀于田野的黝黑挺拔的树丛和散落的向日葵,很少有人能不被这样的景观打动。

2 盐城地理和城市化特征

盐城市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市地处下河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量众多,水乡特色显著,号称“百河之城”和“东方湿地之都”。这种地理气候特征,既有利于稻、麦、棉的种植,也有利于蒲苇,莲藕等野生自然植物的生长,培育了具有盐城特色的自然植物景观。

蟒蛇河、串场河、皮岔河、小洋河与通榆河等河流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盐城将以快速干道和主要河流为界划分六个片区,构成比较典型的水网城市格局,试图通过滨水地区的开发与景观建设,增加亲水性场所,实现“人、水、城”相伴而生。但这一机械分割城市的举措,给城效的自然植物景观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为盐城的城市化本质上还是以建筑为先导的外延式和飞地式,建筑和人工大道、人工改造后的河流相结合的“机械城市”,对盐城原有城市基质造成了破坏,改变了自然植物景观的生存种类和聚落结构,特别是对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3 自然植物景观的保护

3.1 加强城市化内涵建设

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作为中小型城市,盐城应该注重城市化内涵建设,转变城市化类型,先实行“集中化”。加强对旧城区的改造,由过去单纯的“旧区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缓解道路交通矛盾,建成完善的道路网络;平衡公用配套设施供需,优化服务供应结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提高旧城市区土地利用率,扭转住宅长期短缺状况;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调整内部结构,提高新区土地利用率,减小对城效自然植物景观的空间挤压。同时,注重对旧城区河流、湿地的再造与保护工作,为野生的本地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

3.2 加强自然植物景观区域的保护

首先,注重对河流的保护。以不改变河道的走向为大前提,在河道与建筑群之间建立缓冲地带,疏理和补偿原生的植物,尽量不引进外来物种,不改变原有河堤特征,通过河道和缓冲地带的“双道”来增强景观廊道的生态传输的负荷能力;

其次,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植物。城市发展规划应杜绝建筑或道路对湿地的大面积的侵占,关注城市发展对湿地的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保护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保护;

最后,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应坚持以点的形式,即嵌入块体。合理规划区域块体的大小、形状以及组合形式,注重往来于块体之间的交通的规划,以河流与道路并重,以小型船只和噪音、污染较小的车辆为主要交通工具,减少对生态通道的分割。

3.3 加强自然植物景观的再造

已成为建筑区或道路的城效区域,要合理的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以当地原生的植物为主,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服务。

建成区周边的湿地、河道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河道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对湿地、河道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为自然植物的生存提供原始条件,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河道的生态与审美功能。

4 结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郊自然植物景观的生态演替具有单向性,因此,对它的保护与恢复要贯穿于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应实施城市化与自然植物景观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在不破坏大的自然景观斑块和生态通道的前提下促进城市道路、建筑的有序建设。

参考文献

[1]门坤玲,鲁晓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审美[J].环境艺术,2009(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