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7 18:0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机械设备;技术管理;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U67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设备故障具有随机性。使得设备维修及其管理也带有随机性质。为减少企业的损失和对工程进度的影响,这就要求设备管理部门信息渠道畅通。材料 、配件准备充分;组织指挥及时正确,业务技能过硬。
一、工程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存在问题
l施工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恶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短任务重 , 不少项目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投入的施工机械数量很少,完全依靠少数机械设备加班来完成任务, 一定期程度上造成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 有些甚至“带病”作业,极大地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与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施工大部分是在远离城区的野外、山区、阴雨天气里,到处泥泞,晴朗的天气里, 到处充满施工产生灰尘,作业场地机器布局互影响, 机器之问、机器与固定建筑物之间不能保持安全距离。
2机械调用频繁.重使用轻保养。 各施工项目分布比较分散,每个项目对各类机械的需求时间不能确定, 一个项目还没有施工结束, 另一个项目又马上开工。一味的追求施工进度, 对设备注重使用轻维护保养,造成了操作人员为了完成施工指挥人员指定的工作任务,没有时间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如此以来, 经常使机械设备带病作业,造成了人为的机械磨损,安全隐患明显增多。
3存在侥幸心理, 定期检测不及时。 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很多,但不遵守操作规程、设备太陈旧、控制系统失灵、机械设备没有定期进行检测等是产生机械事故的主要原因, 而这一切根源都是侥幸心理在作怪。很多单位老是觉得花钱去搞设备检测是“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为,不愿意去花这个“ 冤枉钱”,对那些比较陈旧的老化机械设备,只要能使用,就舍不得淘汰。表面看节省了资金,但是,透过其表面现象,一台陈旧设备,已经丧失了工作机械可靠性,执行功能是否会出现故障已经不可预料。
4人员素质不高,缺少岗前培训。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操作人员本身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应有的设备安全技术知识,对操作方式不甚了解,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盲目进行操作或者经验不足,缺乏应对异常情况的能力,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不能预测等。施工单对操作人员的实际培训工作做的不够,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针对性和真实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技术管理解决措施
1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特种设备比一般生产设备潜在危险更大,易发生操作者本人或他人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产,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手、维修工及相关人员相互配合。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保证机械设备安全高效为施工生产服务。
2正确使用,及时保养。机械危险是指由于机械设备的构件、零件、工件等的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 作用,可能产生滑绊、倾倒和跌落危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机械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四个到”:即“ 身到、眼到、心到、情到”。明确机械操作手和施工管理者责任界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无证上岗等现象。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需逐台检查,施工设备要定期保养维护,使其处于完好技术状况,对安全部位应重点检查维护。严格执行机械设备退( 转)场之间实施二保维修制度, 将合格的设备按施工生产需要进入现场或移交设备材料管理站保存。
3正确选型,合理调配。机械因为本身的性能和结构,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按照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要使工程施工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切勿小机大用,防止“ 精机粗作”,“小马拉大车”等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发生,应根据施工任务和环境,在本单位机械设备中合理选择符合需要的设备。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要做到及时掌握各个施工项目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的需求和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维修保养的矛盾冲突。
4人员培训,持证上岗。人员培训包括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是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人关,将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 对相关人员安全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
坚持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作业和持超过复审期的作业证件操作机械,同时对于那些虽然持有机械设备操作证,已经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从事过本机的操作人员.单位应对其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
三、 结 束 语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技术管理的措施及培训学习合理配备管理人员 :现代机械设备科技含量高机械、液压、计算机智能化为一体的设备越来越多,要管好、用好这些机械设备,必须提高机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采取的办法可以是办培训班,也可以是岗前培训形式。通过培训要使机务人员达到 四懂、三会的水平。即懂机械原理 、构造,性能,用途会操作、维修和排查故障。 施工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型重要设备,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专人操作,专人负责对综合性能和技术要求不太高,但使用频率较大的设备,可交由基层部门来管理;对技术含量低,在施工中占次要地位的设备可由项目部自行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U215.1;文献标识码:A ;
施工技术是一项工程成功的保证之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文件是保证工程开始,施工,交工系列环节的指导性文件,是工程质量的保证书之一,也是工程师现场工作的参照依据,所以,重要性非同一般。一个优秀的技术员和一个优秀项目经理可以合理组织施工,加快施工进度,节省资源,合理调度人员。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目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
项目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等等。
二、重视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具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4、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才能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管理,可以逐步改变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改变施工企业的形象,提高竞争能力。
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分析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做好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协调配合的必要途径
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2、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3、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4、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5、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6、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7、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
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①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③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④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五、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注重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协调配合,培养工程施工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开拓一条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路子,大胆地实践与创新,必将在建筑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德钧.施工项目管理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建设部主编.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检身.建筑项目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工程机械;生产计划;TOC约束;能力平衡;生产排程
1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而这些市场竞争的特性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如何缩短差距,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之中,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生产计划则是企业计划管理中的重点,因为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创造出企业最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行业不同,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比如,制药、薄膜、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工程机械企业就有巨大差异。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
工程机械企业的离散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仅徐工集团重型有限公司一个企业就有近200种产品;生产批量小,每批订单1~40台不等;产品复杂,一个产品的零部件有3 000多件;生产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套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工艺复杂,包括磨、切、钻、铣、焊接、喷砂、油漆、装配等多道工艺处理;组织生产难度大,既有自己组织生产,又有大量采购,还有很多外协加工。自己加工生产时,各分(子)公司下设若干个生产分厂,生产流程布局、工位划分、工作中心的合理设置,都是生产计划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上千家供应商、几百家外协厂,内外生产节拍的衔接,对于计划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离散制造管理,在纯人工管理条件下,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落后,成本计算不准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上述特点使生产管理非常困难,生产计划与控制根本无法有效指导生产。
2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特点和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活动的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正确与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提高生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科学、系统、有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降低制造成本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经常无法准时交货,更多的交货期满足都是依赖库存出货,企业往往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备足库存,订单波动、产能不均、计划失控成为很多工厂的顽疾,计划形同虚设;但客户的计划常常变更,即便库存很高,也常常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太多的紧急出货,常常缺料;产序失调,招致人、机、设备、物料配合不佳,质量无法保证,退货量太高,太多的跟催,太多订单无法整批出货……经常不能如期交货,最终客户流失,企业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静态的、分散的、不连续的、按台套的计划,不能进行合理的通用件合并,缺乏科学的计划政策、批量政策、储备政策、提前期等生产计划参数。由于计划方式落后,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长,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不能准时交货,多数企业执行月计划,滚动计划,计划较粗,上下工序缺乏精确的衔接,由于在制品、库存、物料定额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计划的准确性差;由于计划管理不周,造成生产不均衡,零件成套率差,不能按时交货,生产调度工作量大,天天抢缺件,这些是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企业上ERP还是没上ERP,车间里、装配线上、加工线上的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人的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关键的是,企业生产调度是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配送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简单计算很难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3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证满足销售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如何均衡;如何和供应商计划协同;如何快速变更计划;如何提高存货周转率;如何和配送方协同,既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又能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方把物料按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方,生产订单量大,为现场报工带来困难,进而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疑问对ERP系统生产计划提出挑战,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这种计划模式,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插件”。所谓的插件,就是从ERP系统取数,处理完毕,写回ERP系统的“增强功能”。这些增强功能不会变更ERP系统核心逻辑,也不会影响系统标准产品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连串的疑问逐个解决。
3.1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以徐工集团生产计划为例,徐工集团设置了3层计划体系,分别是销售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销售滚动计划主要指导长期采购件计划,主生产计划主要指导零配件加工和总装计划,而MRP计划主要指导供应商送货计划(如图1所示)。
3.1.1 销售滚动计划
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建立滚动销售计划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滚动销售计划的时间跨度,考虑到部件采购提前期和总装提前期,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比如当前一个月的计划要细分到周,后面两个月的计划,可以明确到月;另一方面,要定义合理的滚动计划的对象,比如在当前的一个月内,计划对象必须是具体型号的车,而后面的两个月可以明确到车型,从而实现基于车型的滚动预测。
3.1.2主生产计划模式
销售部门做完滚动销售计划后,总装工厂得到销售部门的计划。但该计划不一定是可以落地的计划,生产部门通过TOC平衡交货期以及工厂生产能力和配套厂能力,做到工厂生产均衡,并对销售滚动计划进行能力模拟,物料可用确认等,最终把滚动销售计划中的周计划变成可以执行的到天的计划(如图2所示)。
3.1.3TOC运算逻辑应用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 OPT)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Goldratt 又在TOC基础上发展出用来逻辑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Thinking Process, TP)工具。因此,TOC既是面向产销率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系列的管理工具。 约束理论体系可以用图3表述。
TOC的核心理念是指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同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着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显着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工程机械行业运用TOC,是由于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2)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4)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
(5)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工程机械企业运用TOC理论,就是运用OPT的9条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原则,即:
(1)不要平衡生产能力,而要平衡物流。OPT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市场波动这个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环节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是由自身潜力所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来决定。所谓约束即瓶颈(也称瓶颈资源),是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这一类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产出的数量,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 (Activation)不是一码事。“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可行性。
(4)瓶颈损失1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
(5)非瓶颈上节约开1小时,无实际意义,只是造成了相关设备的闲置,不能提高产销率。因为瓶颈制约着产销率。
(6)瓶颈制约了系统的产销率和库存。产销率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即通过销售活动获取金钱的速度;生产出来而卖不掉的产品,只能是库存。
(7)转运批量可以不等于1,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等于加工批量。OPT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转运批量(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8)加工批量不是固定的,应该是随时间而变化。
(9)优先权只能根据系统的约束来设定,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
TOC运用到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时运算逻辑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先进行能力配套,再进行物料配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存货周转率。瓶颈计划是控制供应链生产节奏的关键,就像是音乐会的指挥。要提高存货周转率,那么瓶颈后不允许留取库存,留取库存就是降低存货周转率。瓶颈前必须有库存,但必须控制量,过大也降低存货周转率。那么非瓶颈计划要完全服从瓶颈计划,要服从指挥。
工程机械企业的ERP计划只能通过MRP来解决物料齐套性,因而必须在MRP运行之前,先进行能力齐套约束检查,从而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这对于任何一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1.4物料需求计划(MRP)
主生产计划确认后,系统将会对主计划运行MRP,系统根据整机部件的采购提前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的预测交货计划(forecast delivery schedule),该预测交货计划可以是滚动的,从而用以指导供应商的生产及配送计划。而基于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交货计划的每天更新,确保供应商适时了解总装厂的主计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3.1.5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主计划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生产主计划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销售中心根据经销商反馈,制订滚动的销售计划:一方面是销售中心的紧急插单或进出口公司的销售订单,生产主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即配套供应商能否均衡生产。同时,主计划不同时段计划的对象不一样,离当前时间越近,计划的对象越具体,反之,计划的对象往往是机型。
生产主计划经过产销协同确认后,MRP根据材料明细清单,考虑库存、已订货、在途物料,对主计划内容进行计算。此时,ERP系统将一个滚动的送货日程表给配送单位,送货日程表是一个用于指导配送方计划预测的依据。送货日程表的时间可以是前细后粗,即前面明确到天,后面明确到周或月的格式。
根据生产累计提前期,生产主部门把主计划转为生产顺序计划(即上面的计划行),明确了生产线的上线顺序。
生产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ling System, 简称SCS),根据生产线的上线顺序,考虑到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和配送物料的配送节拍,生成JIT配送指令。在JIT配送指令中,可以明确送货时间到分钟,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配送执行。
配送方根据配送指令送货,总装厂按配送指令收货,减少收货的动作,加快收货处理的时间。
根据配送指令的收货明细,可以形成供应商的开票明细,供应商根据开票明细,进行开票,形成应付账款。
在生产执行时,对生产进行报工,系统自动确认相关的人工和机器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关联。
整机生产完以后,凭ERP系统中的发货单,将产品发运给经销商,ERP系统自动结转销售成本,财务根据发货单,进行销售开票,确认应收账款。
转贴于
3.2 生产排程
有了能力平衡,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很好了吧?其实不然,对于指导具体生产来说,这还是差得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ERP系统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即为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车间老调度员来判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否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内同时干两件事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还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否及时供应。只有当他确认没有这些问题之后,他才会认可: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员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手工制订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员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是最佳”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计算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好更优化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最优化排程的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车间或工段可用的生产计划,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没有ERP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企业自己只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排产模型,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节拍、交货期、工艺路线、资源情况等条件,进行排产,下达生产指令,使用哪些资源、加工时间及加工的先后顺序,以获得产品制造时间或成本的最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是变化的。加工路径:在实际生产中,作业的加工路径可能需要动态改变;随机事件和扰动:比如设备损坏、加工操作失败、原料短缺、加工时间/到达时间/交货期的改变等;每个产品的生产批次的经济批量是不一样的,新产品与老产品生产方式和时间都差距很大,把这些变化的TOC约束因素也要考虑到生产排程模型中,这样开发出的生产排程插件才能更加灵活实用。
3.3 配送管理
制订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产计划,但是,所有的单据靠人工输入,数据输入滞后1天的时间,导致信息不能JIT。许多的信息要人工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进入系统,没有按照节拍来送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其结果是系统和实际作业两张皮,反过来会完全影响到MRP运算,计划再科学,考虑再周全,也是无法指导整个生产体系的。因此,人工数据采集成为生产计划的“瓶颈”。
装配车间调度提前一天JIT CALL计划(装配生产顺序),配送方可以了解配送计划。根据JIT CALL,在配送前(通常是半天,视生产线节拍),配送方生成本次配送的明细(即配送指令单),按配送指令明细内容,把货送到指定的总装工位。总装车间根据配送,确认实际收货数量,进行收货,提高收货处理速度。财务部门根据总装确认的收货明细,和供应商结算。
有了配送的管理,在生产执行层面,大大简化了仓库管理人员、供应商和车间接收货物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在生产管理层面,建立了装机顺序、装机顺序下达、配送指令、配送指令收货的一整套体系,优化了总装车间和内部配送方及外部配送方的信息沟通,同时降低了装机顺序不可执行的风险,从而彻底解决最后的“瓶颈”,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有效保证了生产计划在执行层面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参见图6)。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很难有成熟的ERP系统完全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复杂、生产计划灵活多变、典型离散制造的特点,解决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这些难题,必须根据TOC约束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所选ERP软件,开发必要的增强插件,逐一解决各环节的“瓶颈”,弥补ERP系统不足,增强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
[1][美]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艾利·高德拉特.绝不是靠运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美]艾利·高德拉特.仍然不足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美]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机械管理;机械维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的保有量必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工程机械的技术含量、性能、质量也将逐步提高。市政工程施工中抓好机械的管理、使用可为施工提供得心应手的方法和手段,使用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人员操作功能齐全、适用的机械,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率。
一、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可以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
市政工程施工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有其施工的独特性,尤其对于施工用各类工程机械要求适应性强、不能带病作业,这就要求工程机械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相互协作严格管理,按职责要求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及定期检查工作,确保工程机械正常使用、即时维护。如果工程机械操作人员不懂得机械的正确使用与日常的正确保养方法,那么在工程机械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工程机械设备的疲劳磨损或者故障及损坏,减短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因此,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普及机械使用及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使用、维修知识比武竞赛等有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得管理人员懂得管理、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维修人员能够准确诊断、快速维修。只有不断的了解机械,适应机械,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机械的内在潜能与先进优势,只有加强机械的日常保养、定期检查维修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只有不断的了解机械,适应机械,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机械的内在潜能与先进优势,只有加强机械的日常保养、定期检查维修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及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
1.2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可以保障其工作适应性的需求
市政工程施工有着明显的时段性、季节性以及工期的紧迫性。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保障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按期完工,施工期间的气候条件、温度条件要求较为严格,大多数工程被安排在夏秋季节施工,施工任务重、工期短、施工环境恶劣是市政工程施工的共同特点,为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常常处于长时间不间隙工作情况下,超负荷的工作,加之日常养护不能得到充分保障,造成了工程机械设备的早期或过早磨损,使得工程机械设备的性能大幅下降,继而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施工效率,为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满足工程施工紧迫性的前提下加强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保证机械设备在工作中性能的稳定性和施工的高效性,以适应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需要。
1.3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使新技术、新设备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大型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沥青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拌合站、大型旋挖机、盾构机等,这些融入了高新科技的机械设备都具有结构复杂、操作要求高、施工精度高等特点,对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旧式的技术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先进、新型设备的管理,因此,革除旧有的管理模式,培养新型管理、使用、维修专用人才是新技术、新设备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责任上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2管理模式落后
机械设备是为工程服务的,工程部门及各项目工地的单位,在机械配置、使用、管理上享有权力。技术管理工作是依靠各工地进行分散式管理。各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用轻管、拼设备、吃设备等短期行为。甚至强行指挥,让设备带病作业,人为损坏设备。有限的管理工作也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随意性大,技术管理严重滞后。
2.3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项目部主要由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构成,一般没有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市政工程施工往往施工场地复杂,施工现场距离长,施工环境差,不同的机械设备交叉施工,机械操作手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统一协调调度,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要点
3.1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规章制度
要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机械管理体制,成立机械设备管理委员会,下设各机械设备分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机械设备管理条例,对重要的一些工程机械可实行三定三包四会措施,三定定的是人员、机械及岗位责任,三包包的是使用、保养及维护,四会指的是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及会维修。严格执行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规章,可将相关人员的收入与机械使用费挂钩,这样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成效。
3.2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施工企业的不断壮大,新设备的添置,这些都要求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内应围绕设备管理及操作薄弱环节,采取多种形式的方式学习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经验,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四、市政工程机械维修策略研究
4.1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1)建立区域性的RCM服务网。由厂家出机械,RCM服务网点负责这些机械的维修保障工作,可以有组织的批量进行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修复,设备生产厂家对此能有效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建立行业中介服务网。在维修市场主体建立的同时,中介机构也应同步建立。中介机构的存在与发展以不破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运行的竞争性、自动性和企业对市场的充分自主选择为前提,尽量避免对市场活动的过多干预,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协调发展。
(3)构建现代维修服务市场模式。现存的个体、集体的小型工程机械维修实体相结合,在建立区域性RCM服务网点的基础上,以Internet为手段,扩大服务深度,形成多种形式的工程机械服务企业集团,把制造、施工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设备、技术优势,科研单位的理论、智力优势,小型企业的数量、分布、服务优势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各自所长,更完满地为用户服务,初步形成并完善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工程机械维修服务”。
4.2加强维修管理工程的应用
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必须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机械维修性好,能够采用“低成本的快速修理”,可使机件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一旦出了故障,可以低成本快速修理,无需更换新件或新机,从而降低维修费用,缩短维修时间。机械的维修保障好,售后服务系统完善,利于用户对检测仪器和配件的采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责任上不明确,管理模式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等问题,造成了我国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因此,我们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做好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管理工作认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武.论市政施工机械设备技术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6.
[2]沈秀惠.市政施工机械管理中问题及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
篇5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施工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被机械施工所替代,工程成本中的机械使用费比重也日益增长。工程机械的科学使用能够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节省劳动力,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加强工程机械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工程机械成本的构成因素
加强工程机械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需要先分析工程机械的成本构成。所谓工程机械成本,是指机械化施工中施工企业使用施工机械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具体构成如下:
(1)从成本是否可变来看,企业工程机械成本可分成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①工程机械不变成本主要指机械设备折旧费及大修理费。②工程机械可变成本主要指机械设备经常性修理费、机械安装拆除费、机上和其他操作人员的人工费、进出场费、动力燃料费及小型机械设备购置费和租赁费等。
(2)从设备生命周期来看,企业工程机械成本可分为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采购成本主要是设备的前半生发生的成本,包括采购安装成本等;使用成本是设备后半生发生的成本,包括折旧费、使用和维修成本等。
2工程机械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购置缺乏有效控制
企业购置设备时未能根据市场行情和项目施工需要作可行性分析,导致盲目投资。如未做好市场调研或履行招投标手续,导致购置设备成本较高;超出企业自身生产需要盲目购置大型或进口设备,结果导致产能放空,设备利用率不足,企业还要承担大量的折旧费用和维护费用,导致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设备采购选型盲目,有的专用性太强,项目完工后造成设备闲置,产生资源浪费。
2.2设备管理理念落后
很多企业设备管理仅着眼于研究一次性支出的设备购置费大小,而忽视日常运营中长期发生的投产后支付的使用成本,显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是不相适应的。国内外调查资料显示,工程机械使用成本有时甚至超过了原始购置成本,因此,降低工程机械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由于缺乏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造成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生产能耗增加、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影响企业运营效率。
2.3业务人员素质较低
主要是设备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未能严格按操作规程办理,有的企业还出现人员无证上岗、机械被人为损坏的现象。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不分析主观原因,不追究责任人应负的责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强工程机械成本管理与控制
现代企业工程机械成本管理应是从制定设备购置方案、设备比选购置、合理使用、科学保养维修、适时改造、更新及报废等过程的综合管理,从而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具体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3.1科学制定设备购置方案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设备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对工程机械的购置、更新换代都应认真分析、审慎决策。据有关资料显示,60%以上的机械故障是使用不当造成的,结构设计和制造质量造成的占40%。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科学的结构设计,合格的制造质量,决定着它的成本。所以在购置机械设备时,应首先论证设备的技术经济性,其次应实行招投标程序,所选择的最佳方案应根据适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3.2正确选配机械,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
降低工程机械成本,提高机械效率,应从合理配备、正确使用机械的设备着手。施工时,选配机械设备。应根据工程量、施工方法和进度要求来确定所需机械的类型和数量。做好工序、工种间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加强机械的合理调度,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应考虑各工程项目的综合作业,从而能多次使用机械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拆、装、运次数。施工中,大型专用机械设备宜用于工程量大而集中的工程;一专多用或移动灵活的中小型机械设备宜用于工程量小而分散的工程,做到既经济又适用。介于昂贵的大型机械设备购置费和较高的定额台班使用费,应加强管理,合理调度,提高机械利用率。
3.3加强机械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
设备检查是设备维护保养与修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可通过实行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制度,检查和校验设备状况、零部件老化磨损程度,彻底解决“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及时发现和清除隐患,以减少修理次数,提高修理质量,节约维修成本。同时,应依据设备的技术要求或操作规范,及时清洁、、紧固、调整设备,并采取防腐等措施,使设备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保养,从而减少磨损,使设备的使用年限延长,机械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得到保持,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达到消耗降低、机械施工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效果。
3.4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工程设备向着大型化、高速化、机电一体化及结构复杂化等特点发展,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掌握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企业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设备管理、维修及操作人员的技术及技能培训,让职工能够掌握各种机械的使用性能,能够根据机械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合理操作机械,从而延长机械的维修间隔期,增加经济使用寿命,并做到对培训结果及时考核,持证上岗,打造出一支适应现代化施工企业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3.5加强制度建设
篇6
在市政建设项目中,通过利用性能优良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是创造优质工程的前提与保障。主要是广泛采用灰再搅拌机拌和灰土,计量准确,拌和均匀;采用德国进口沥青摊铺机,减少了接缝,保证了路面的平整美观;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优质高效的设备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得施工速度快,施工进度效率高。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使参与施工的工人数量减少,操作程序简化,降低了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但是,在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及施工工艺方面
目前的施工企业施工机械老化,工艺技术陈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被认同。虽然购置先进的机械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将其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以长远的目光来看更有利于施工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二、提高专业人员培训水平方面
让专业人员利用工程淡季的时间,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等各种途径进行各种职工技术培训,以便更好地掌握先进机械的操作技术和机械性能。在工作中,更应做到眼勤、手勤、嘴勤,对每道工序和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严格对机械进场施工操作等进行把关,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查、看、测、问,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通过积极掌握第一手资料,正确使用工程机械,避免差错的产生。工人的操作水平对质量的影响程度大、范围广,作为摊铺机的操作者,一个人影响的是整个道路的质量好坏,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在机械化施工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科学化管理与正确施工方面
采用机械化施工,施工进度快,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涉及到的工程量大,会对工程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机械化的施工过程中,更应加强技术管理,进一步严格技术规程。在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措施等方面严格要求,强调质量的事前控制,尽量减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构配件等的质量和性能进行严格检查,对水泥、白灰、砂石、钢筋等主要材料进行检测复试。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随时抽检,把好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关,对现场所有的半成品构件都要进行严格抽检。对管材、井圈、井篦子等,分别检验其强度、规格等参数。明确工序的交接与验收制度,对测量放线、路基碾压等重要工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在工程开工前,需要统筹全局,进行系统管理,做出完备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的阶段顺序、施工方法、预控措施,合理分配人工和机械,对施工现场的空间进行布置。通过建立奖惩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职工实行目标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职工个人,实行竞争上岗;通过建立机械管理与养护制度,专人管理,明确责任,加强重视。
四、正确使用工程机械方面
1、对工程机械的型号要正确选择,根据不同的工程、不同的要求选择机械的类型。例如,压路机的选择,就要根据道路的种类,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交通量的大小、压实度的不同来考虑。压实路基,还应考虑到土壤的种类,以选择合适的机型,如表1所示。(表1)
2、熟悉机械的各项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对机械的各项性能指标通晓,保持正常的工作荷载。零件的磨损随负荷的增加成比例的增加,发动机在不稳定的载荷下工作与稳定载荷下工作相比较,汽缸的磨损将增加2倍,在正常负荷下工作的发动机,故障发生率低且寿命延长,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故障发生率明显增多,寿命比设计指标减少,经常处于大范围负荷变动的机械的磨损量大于连续稳定工作的机械,保证正常的工作荷载主要取决于操作手对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工程机械管理人员要把工程机械随机资料及操作手册交与操作手,使其正确掌握机械性能及操作规程,尽量保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平缓的负荷变动。
3、注意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做到适时维修。严重的机械故障往往是一些较小的故障引起的,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对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对于机械故障,无论大小,都应及时进行排除,加强对工程机械的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按维修保养规程对机械进行定期的养护与修理,及时了解机械的运行情况,对临时出现的故障要及时处理,这样才能保持机械的正常性能。机械的故障有一半是不良引起的,零件之间良好的是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间隙和合适的工作温度的必要条件,从而降低零件的磨损,减少机械故障。根据机械的种类和应用结构的不同来选择剂的类型,不可随便替代,注意经常检查机械的状态,及时补充剂,是使机械保持良好工作态度的重要措施。减少有害因素对工程机械的影响,注意工作温度,防止在低温下进行超负荷运转,机械达到规定温度,再进行工作。注意检查冷却系统是否正常,防止在高温下运转。同时还要注意减少腐蚀,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作用而受到破坏,可以深达内部各个零件,比如雨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对机械造成的腐蚀,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雨水渗入,远离酸碱物质及有害气体等。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1施工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化施工管理措施不当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点多线长、人员调动频繁是普遍存在的特点。在对机械化施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公路工程施工特点的影响,在管理措施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或不到位的问题。由于机械化施工管理机制的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在进行机械化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机械人员配备不足或施工机械设备资源浪费现象相当普遍。甚至会出现机械操作不当、违规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路工程进行。
1.2 缺乏对机械化施工管理的重视
在对公路工程进行机械化管理时,往往缺乏科学管理意识,重视程度不足。影响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进而导致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些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无证上岗。由于机械设备人员的专业程度较低,造成机械设备的最大功效无法全面发挥,同时会造成机械设备非正常磨损,导致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成本增加,影响公路工程整体效益。
1.3 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护不到位, 造成设备过早报废。施工企业的生产受季节限制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冬春闲夏秋忙, 这样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分为两大环节:夏秋两季使用中的维修保养和冬春两季闲置中的保护,特别是露天放置和闲置设备的保护尤为关键。
2搞好施工机械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科学组织管理
为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机械化管理水平,必须制定完善的机械化施工管理制度。编制详细且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组织计划编制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根据施工组织安排来选择合适机械类型和设备配套方案。施工组织计划还应该对机械的固定资产损耗率以及回收率是否合理进行明确,从而判断出机械设备经济效益是否最佳。在机械化施工管理制度方面,各级、各相关机械管理部门应制定出详细管理制度,做到奖惩严明、激励有方。对机械设备的操作纪律、操作规程进行明确,提高机械设备操作者的专业水平。在加强技术管理同时,重视经济管理,对各项机械化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健全。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同时,根本上提高公路工程整体效益。
2.2 重视机械设备的选型与配套
在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过程中,对筑路机械的造型、配套、更新及改造非常重要,这是机械化施工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公路工程中由于机械功能的不同,其使用要求与适用范围也各有不同,而且相同机械因为设计制造厂家不同,存在一定差别,这就要求公路工程机械管理人员,运用丰富工程经验和熟练使用知识,根据机械设备不同技术功能,运行规律,来选择合理机械类型及配套设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管理和使用机械,满足施工要求同时,有效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在机械设备造型与配套方面,应确定主要施工内容的主导施工机械,结合主导施工机械来进行合理的配套选择;公路施工各类配套设施必须能符合主导施工机械的实际作业能力需求;施工机械的选型与配套,还应该能够符合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各类机械及配套设施在维修保养方面都能方便实现;另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选型和配套时,还应考虑经济因素。第三,折旧、技改、报废等环节的监理。重点工作主要是按期提取设备的折旧、大修费并专款专用。技改报废要根据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经济性适时进行,合理的机械报废并收回残值。
2.3 提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水平
由于公路工程施工程序复杂、工程量大,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磨损、故障等问题,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制度,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故障发生机率,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机械设备检修方面,可采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与手段,对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并不断改进检修计划,完善维修保养方法。每项工程完工后,应及时将机械设备送回基地,同时进行彻底维修和保养,以备后期使用。这样可有效提高机械的施工作业效率,降低施工机械的大修成本。避免由于机械故障原因而造成的工程延期现象。做好动态机械的档案管理,确保其内容完整详实。一台机械设备的档案, 就是这台机械设备的历史,它记录这台机械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技术改造、报废更新的全过程所形成的图样文字说明购销凭证等文字资料。如何做好设备档案管理,除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外,还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
2.4 实现管、用、养、修的全面结合
现代公路工程中机械化施工已经成为主导,只有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功能和效率,才能实现工程的预期成效。传统的施工管理通常将工程和机械分开来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沟通,虽然机械设备的拥有量不断增加,但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使机械设备的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要克服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机械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全面配合,实现机械的管、用、养、修全面结合,合理编制施工计划,组织管理,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及施工条件,来制定出合理的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不断提高机械化施工管理的水平,积极应用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工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
结语
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作为公路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造价以及工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问题较多,阻碍了公路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分析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机械设备的配套选型,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专业素质,是促进公路工程施工机械化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项目建设;工程机械;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54-02
就项目建设而言,机械设备是保证项目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评价生产力水平的衡量指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对设备的依存度和需求量不断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故而,对项目建设中工程机械的现场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工程机械管理现状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涉及人员众多、范围广泛,且关联性与系统性并存,如设备运行记录、保养记录、维修记录、项目实施等。不仅涵盖了具体作业程序、检查状况,还涵盖了经济性分析等内容,某一环节失利便会影响到最终的实施情况。当前,工程机械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管理模式落后
以往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计划性预期检修制,并没有将经济性分析、管理纳入到实际的管理范畴。此种管理模式生产型色彩浓厚,实际上,机械设备管理除了要充分考虑具体的生产需要外,还要兼顾经济性原则。
1.2管理系统不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中,各项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往往存在执行力和实施力不够等弊端,部分单位甚至并未制定规章制度。因此,在具体的管理环节便不能取得满意的管理成效。
1.3维修率极低
施工单位在工程设备管理上,大多没有严格的机械设备使用机制,而设备在外借中出现问题时,其维修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出现计划兑现率不高、维修工期不保、不彻底修理以及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1.4管理技术滞后
部分单位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与检测技术,致使其在面临日渐多变的机械故障面前,对精密度越来越高、结构复杂多样、技术要求较高的机械设备,仅凭以往经验很难排查到。
1.5安全管理不到位
部分单位过度重视机械的使用,而忽略管理,安全管理便无从谈起。表现为技术档案欠完善与安全管理配置不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其正常运转带来了隐患。
1.6必要设施不配套
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其对油、燃料、液压油等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有些采购人员对此并不知情,再加上责任感不强,为先进设备配备了不配套或劣质的油料,加快了设备的磨损,降低了效率和使用寿命。
2强化项目建设中工程机械管理的策略
2.1注重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养
致力于提高施工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养,尤其要强调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安全、顺利的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二专(专人、专机)、三包(包使用、包看管、包保养)、三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制度。
2.2落实巡逻制,树立安全意识
为将设备的安全隐患在源头上消除,可实行巡逻制,并以监督策略为辅助。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设备例行检查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法。
2.3加强日常养护,提升设备完好率
首先,要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对不同机械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分级与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明确规定,此外,对施工现场中可能存在威胁安全的大型机械设备,更应该明确制定出设备养护工艺标准。其次,确保设备管理中各项制度、办法的执行力,对于运转中的设备,要编制出一级、二级工艺卡,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对于退场设备,要制定出标准的养护工艺流程;附件仓库管理工作要尽量做到细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现场设备的机况、机貌,促使现场设备符合实际施工要求。
3项目建设中工程机械管理具体方法
3.1基础管理
所谓基础管理,指的是对现场设备性能、技术、状态等方面做出详细、真实、客观的定量或定性反映,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出参考意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技术管理档案》与《机械设备现场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建立、机械设备管理状况采集、统计与分析等。
3.2使用管理
项目建设中,机械设备的购置、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机械设备创造产值贯穿于机械设备使用管理工作的始终,在侧面可反映出机械设备使用周期,因而,机械设备使用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关键。该环节有利于机械设备使用正确率的提高,可降低其运行成本,减少修理频率,从而维持施工正常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与操作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实现对三者的综合管理。
3.3技术保养管理
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设备,面临着频繁的负荷变化,尤其在处于恶劣环境下时,不排除野外停放的可能,这就使得设备面临磨损、扭转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受到侵蚀。故而,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保养手段。
3.4供应管理
机械设备在正常维修状态或因意外维修时,要充分保证配件、加工材料以及修复材料的供应量,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对配件、材料等的供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规划,确保及时提供出设备维修所需的各种部件。此外,在条件允许下,可配备多台设备来维持施工的正常进展。
3.5后期维修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排除部分项目施工周期较长且工程机械设备处于长期工作的甚至是高负荷运转状态下,容易出现因疲劳、磨损、变形或自然条件因素腐蚀而造成机械紧固性、动力性、安全性及经济性降低等现象。一旦发展到某种程度,务必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广泛开展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平衡性、临时性以及修复性维修作业。作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体现出了设备性能由好变差再转好的过程。
4结论
总而言之,机械设备管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机械设备从最初的投产到最终报废,均被列为机械设备的管理范畴。单就设备的使用寿命而言,此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具有持续性,其管理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发挥的效益水平。因此,务必要充分重视项目建设中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建国.项目施工中工程机械管理探究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J],2012(8).
[2]王淑彬.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3]张斌.谈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0).
篇9
关键词:机械;维修;制度;探讨
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基本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机械化大生产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高 效、低耗、优质是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体现,是实现高等级公路 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为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效 能,对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维修好工程机械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尤其应 在如何抓好机械维修这一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以确保机械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机械维修的经济管理,使机械 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这种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公路高速发展对机械化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为此作者就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制度等有机的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1 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机械维修,并非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 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 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 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 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我公司习惯称机械冬修,以下 简称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 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2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原则规定和技术(具体)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 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消耗达到这一要求。从以上两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维修工作应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方面是讲经济性的问题。制定机械维修原则,不仅要考虑应达到的目标,而且必须考虑其经济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机械维修工作的开展,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 术,忽视经济管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机管部门大胆探 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出台了《 机械维修成本考核办法》及《机械统计核算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通过掌握的 第一手资料,就如何强化机械管理,加强薄弱环节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为开展企业的经济分 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机械设备管理,倡导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减少机械寿命周期费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技术使用,并提高维修工作的经济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 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的维修要求。
3 机械维修制度
篇10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技术问题;问题分析
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机械维修的经济管理,使机械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养护是相互关联的,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工程机械维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等等,对工程机械维修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工程机械的分析
当今,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机械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大规模工厂生产,建筑施工等领域,其中,在高速公路的施工中运用尤为广泛。现在机械化的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人工,工程机械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我国生产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工厂生产,建筑施工等对机械效率、能源损耗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机械的质量要求也日趋严格,需要大量高效、低耗、优质的工程机械投入使用。同时,在大量使用这些工程机械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防止工程机械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降低生产、施工效率。当然,一旦出现故障,要针对工程机械出现的问题及时维修,在维修的过程中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使工程机械在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我国机械化生产的科学、稳步发展。
2 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不能准确判断分析故障。一些维修人员由于缺乏较高的专业素养或者维修经验不足,在机器出现故障时,盲目地凭感觉进行故障判断,在没有弄清楚机械故障之前对其进行拆卸,往往原来的机械故障没有排除,却带来新的机械故障。还有一些维修人员习惯于采用逐个更换零件的维修方式,即把可能出现故障的零件全部更换,虽然解决了机械故障问题,却使得维修费用大大增加,增加了生产成本。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该聘请专业素养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进行故障排除。另外,维修人员应该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故障检测,准确分析故障原因,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进行故障排除,如没有专业的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应该采用“问、看、查、试”等传统的方法故障排除。
2.2 维修是没有正确匹配零件型号。维修机械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零件更换问题,一些维修人员没有使用正确匹配的型号零件进行更换,主要有由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维修人员手中没有正确匹配型号的零件可以使用,为了排除机械故障,随便采用能使用的零件替代使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维修人员机械结构、原理认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零件不匹配可能带来的危害,胡乱使用零件。实际上,型号不匹配的零件只能在短时间内使用,长时间使用会加快机器的损害速度,且会影响机械的工作效率。例如,在更换柴油机的活塞时,使用了型号不匹配的非增压型柴油机活塞,柴油机会出现点不着火的情况。因此,维修人员在进行零件更换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型号是否匹配,避免使用型号不匹配的零件,不得已使用不匹配的零件后应该在短时间内替换成正确型号的零件,保证机械的正常使用,并最大限度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2.3 螺栓使用混乱且方法不当。螺栓是各种机械中重要零件之一,就目前的机械维修情况来,螺栓使用混乱且使用方法不当的现象比较普遍。维修人员在使用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螺栓后,往往导致机械不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给实际生产、建筑施工等带来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机械设备会匹配不同性能、型号的螺栓,需要维修人员充分掌握各种螺栓的性能以及不同机械设备对螺栓的要求,另外,机械设备中还有一些专用螺栓是需要维修人员特别留意,如传动轴螺栓、缸盖螺栓、连杆螺栓、飞轮螺栓、喷油器固定螺栓等,它们是由特殊材质、特殊工艺制作而成,有严格的适用范围,随意使用会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另外,一些维修人员在使用螺栓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如机械部位需要用“小螺距”的“细扣自紧”螺栓、铜螺栓、镀铜螺栓等专用螺栓,却自行使用普通螺栓代替,使得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螺栓自行脱落带来新的机械故障的现象。因此,维修人员在维修工程机械时,一定要选用匹配的螺栓进行更换,切忌用普通螺栓代替专用螺栓,带来机械事故。
2.4 维修人员不重视零件间隙的检测。在进行零件的更换时,维修人员需要准确测量零件间的间隙,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的配合间隙,使得在机械设备在装配完成后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防止因为零件间隙测量不准确而乱用、滥用型号不匹配或者性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的零件,导致机械设备在使用中突然停止工作,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零件间的间隙问题在实际的机械维修中容易被维修人员忽视,例如在进行柴油机维修时,维修人员如果没有对活塞与缸套配合间隙进行准确测量,很容易导致零件使用不符合要求的事件发生,缩短柴油机的使用寿命。另外,对不符合间隙要求的零部件要求做到及时进行调整或更换。维修人员在进行机械维修时,一定要注意零件间是间隙问题,避免因为使用不符合零件间隙的零件导致机械事故,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
3 加强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机械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是否能够准确分析故障原因,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故障排除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维修人员管理制度,并要求维修人员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要求维修人员能够在面对机械故障时,快速地提出简单、有效的维修方案,最大限度减小因为机械故障停止正常生产所带来的损失。对于外部聘请的维修人员,要对维修人员其使用的维修工具、零件等进行严格检查,保证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零件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同时,要尽快建立起有效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保养,减小机械设备的维修频率,节省维修开支。
3.2 严格遵守机械维修工作原则。机械维修工作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准确判断故障原因,不能凭感觉对机械设备进行盲目维修,要充分了解机械设备的机械构造、运行原理,快速根据设备出现的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原因,并快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设备维修。另一方面,维修人员在进行维修设备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问题,不能一味盲目更换零件,要准确找出已经损坏的零件进行更换,在保证零件质量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少零件开支。
4 结语
综上所述,维修人员在工程机械的维修中还存在着不能正确判断故障、零件型号不匹配、滥用、乱用螺栓、不注意检修零件间的间隙等问题。企业一定要引起重视,督促维修人员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严格遵守维修原则,简单、有效、快速进行机械维修。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幼儿园考核机制
- 下一篇:建筑工程成本管控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